|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7-5 10:18 编辑
(本次学习:18楼共用时2.5小时)
★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虚空如是(为表示诸法实相之语)平等不动,应当知道觉性也是这样平等不动,地、水、火、风四大平等不动,应当知道觉性也是这样平等不动,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应当知道觉性同样也是这样平等不动
觉性遍满法界清净不动,应当知道六根也会遍满法界清净不动,六根遍满法界了,应当知道六尘也会遍满法界清净不动,六尘遍满法界了,应当知道四大也会遍满法界,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由于觉性遍满法界,根(眼、耳、鼻、舌、身、意)性、尘(色、声、香、味、触、法)性不会有损坏和杂染,六根和六尘没有损坏杂染,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也不会有损坏杂染,就像百千灯光同时照亮一间屋子,灯光遍满各个角落,没有一处黑暗
觉性获得成就后,应当知道菩萨便不会被法所束缚或对法产生执着,也不会贪求于法获得解脱,更不会厌恶生死,也不会贪爱涅槃,不会敬重持戒,也不会憎恨破戒,不会敬重久修者,也不会轻视新学
为什么呢,因为觉了一切的缘故,就像通过眼光晓了眼前一切境相,心无憎爱之分别
[学习笔记 1]:
经文~“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这段经文也是在告诉我们修行的正确方向,否则心念偏向任何一边都无法获得真正解脱与成佛
如同《金刚经》中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此如来是不着一相的
因为念念有因果,一旦心念有所分别执着,哪怕只是一个念头都会产生相对应的相,所以不可以分别和执着
回说,为什么菩萨能做到“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经中讲,因为菩萨“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那么,什么是[一切觉]?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应该与[见性]是同理:
什么叫「见性」?
就是明白「法性」原理,
「见」就是明白,「性」就是一切原理,就是一切性、法性、佛性、菩萨性、善性、众生性、凡夫性...
「见性」就是对「一切」,不论是佛法、佛经、世俗、任何言语文字,没有疑惑,能深入佛义、明白原理 「见性」是代表「智慧」,就是有明白原理的智慧,这才是「见性」!
「见性」就是明白原理,明白现象(表相),明白本质和变化,而且是以佛法的知见和思维,而迈向解脱成佛的方向,这才是见性!
所以,「眼睛看不看」不是重点,可有可无,闭着眼睛也能回答众生的疑问
因为「见性」就是「懂」,根本在于「智慧」,「见性」就是有智慧能「看清楚」(明白)一切原理和表相 — 什么叫「见性」?
=====================
[学习笔记 2]:
a,经文~ “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
由此想到,诸菩萨皆以广大愿力回入娑婆,普度众生自他兼利,这就是大菩萨的心量和境界
根据佛经中说法:(请自行深入经藏就会看到)
娑婆世界是个一般菩萨(小菩萨)都不愿意来的五浊恶世
因为这世界的众生大都充满罪恶,也因此这世界有很多苦的果报
多数的小菩萨因为难以忍受这些世俗罪恶,也深怕感染这些恶习和恶念,所以不愿意来娑婆世界
甚至多数大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也少有发愿在五浊恶世中成佛的,大都发愿在清净佛土中成佛
只有大菩萨才能不怕这些而到娑婆世界普渡众生,而有少数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发愿在五浊恶世成佛
因为,五浊恶世实在太苦太恶太邪太黑暗,这里的众生太刚强难化 — 学校或军中或公司或家庭或人生中的种种霸凌
大菩萨因为了知法界实相,并且深知烦恼即菩提与净秽一如的道理,所以心无畏惧,欢喜入世
烦恼即菩提的意思是说,
遇到烦恼的时候, 能认清烦恼的本质是虚妄,
(注:情绪欲望有生灭的特性,是可转变的,本质上是虚幻变异的,若能不被影响,当下就能清净自在, 这时候烦恼就变成空)
因为认清烦恼(欲望)是虚妄, 所以能放下, 而能(顿然或渐修)成就菩提, 这才叫做烦恼即菩提, 也就是先找到问题点, 认清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所以说烦恼处就是菩提处, 而不是放纵欲望, 以为纵欲能够得到菩提
这在楞严经初发心二决定义讲的很清楚, 这是从思维上去超越, 所以能放下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净秽一如的意思是说,
净秽一如,就是空有一如,善恶一如,是非一如, 就是不执着于空有善恶是非的不二法门
所谓不二并非唯一,这又是另一个错解, 不二是指非二, 也就是非空非有,非是非非
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不过,这并不是我们凡夫所能做到的境界
凡夫应该先学是非善恶, 能分辨是非, 能断恶修善, 能以空破有(第一阶段)
能知道万物生灭虚幻不实, 破除心中对自我和对万物的执着
把执着小我转化成慈悲大我, 这样熟悉后, 才学习法身菩萨的不二法门
也就是用"空有一如"(不二法门)破除空和有(第二阶段), 也就是两边不着, 去除第一阶段的法执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b,经文~“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这是说诸菩萨因为平等无分别,所以不会执着表相差别
如同《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名词解释:
【根尘】
又作根境。乃五根与五尘,或六根与六尘之并称。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称为根,乃认识对象之器官;根之所取者,称为尘(亦称境),乃所认识之对象。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则称六根;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加上“法”则称六尘。根尘二字并举,犹如主观、客观之并列,含有相依又相对立之意。俱舍论卷十(大二九·五二中):“虽有根境不发于识,而无有识不托根境。”此外,六根六境合之,称为十二处、十二入。((参见:根)4131)p4139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是】
<一>为六成就中之信成就。通常置于一经之首,例如“如是我闻”中之“如是”,乃表示深信此经所记载者,皆系佛陀亲口所说之教法。((参见:六成就)1266)
<二>为表示诸法实相之语。例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所举之“十如是”,即是一例。十如是,谓诸法实相具有十种如是,即:(一)如是相,(二)如是性,(三)如是体,(四)如是力,(五)如是作,(六)如是因,(七)如是缘,(八)如是果,(九)如是报,(十)如是本末究竟等。此于智顗之法华文句卷三下,有详细之解释。((参见:十如是)427)
<三>为对他人印可证明之语。亦即对他人之所说所解,加以肯定、赞成之意。例如“如是如是”一语。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缚】
(术语)与法执同。谓染著于法也。圆觉经曰:“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