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淨慧,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20:12: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19 06:42 编辑

(10~11  用时,4.5小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帝 揭帝 般罗揭帝 般罗僧揭帝 菩提 莎婆诃」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末学今天来学习经题。。。

[心经]是属于甚深智慧经典,经题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根据所查询的佛学辞典,末学将相关的内容节录如下:

般若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rajñā。(一)又作波若、般罗若、鉢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即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以种类而言,般若有二种、三种、五种之别,二种般若有如下之三者;(一)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二)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一切对境之真实绝对者;此虽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称般若;观照般若,即能观照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三)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即世俗的、相对的般若;出世间般若,即超世俗的、绝对的般若。又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则称三般若。方便般若系以推理判断,了解诸法差别之相对智;文字般若系包含实相、观照般若之般若诸经典。又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加境界般若(般若智慧之对象的一切客观诸法)、眷属般若(随伴般若以助六波罗蜜之诸种修行),则称五种般若。〔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解脱道论卷九分别慧品、粱译摄大乘论卷中、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卷七十二〕

波罗蜜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āramitā,巴利语 pāramī 或 pāramitā。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囉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āramitā,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āramī,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着、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着、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ā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śī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ā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毘梨耶(梵 vī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ā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ñā)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ā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鉢罗尼陀那(梵 pranidhā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ñā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āpitaka)、佛种姓(巴 Buddhavaj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ā)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ī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ññā)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āna)波罗蜜、慈(巴 mettā)波罗蜜、舍(巴 upekkhā)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 p3445

六度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证理,渡生死海也
(名数)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仁王经上曰:「六度四摄一切行。」见波罗蜜条。

三昧父般若母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智度论三十四曰:「般苦波罗蜜多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三昧能摄持乱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观诸法实相。般若波罗蜜能徧观诸法,分别实相,无事不达,无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为母。」

>>>


末学依文解义来理解,经题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什么是[波罗蜜多]呢? (=波罗蜜)
也就是
佛弟子都知道六度是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般若
不过要究竟无漏才能称为波罗蜜
——帖子详见:[诸经辑要]什么是禅?什么是禅定波罗蜜?

经题,即菩萨行者从生死轮回的此岸至解脱的彼岸所修的六波罗蜜,尤其以般若波罗蜜最为重要,因为能遍观诸法及了知实相智慧

要知道,这样的实相智慧并不是世俗所认知的聪明或智慧可以明白的
而我们佛弟子在学佛和修行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学习如何深入佛法的智慧
因为深入生命与法界原理的范畴是属于智慧 ——帖子详见:聪明与智慧的差别

那么,我们在实修上是要如何落实呢?

善知识慈悲教导我们:
学佛修行的过程,我们必须透过一些方法来引导

例如,[布施],放生,施食来培养慈悲心,同理心,舍离心,欢喜心,感恩心
透过[戒律]和学习[忍辱],来断除上述讲的批斗挑拨种种负面的心念和行为
透过[精进]实修~念佛,持咒,拜佛,和[三昧(禅定)]观修,
来熟悉心识作用的运作和控制,增长专心和[定力],破除负面心念
透过读诵佛经,学习法义,明白法界真相,增长[智慧],破除执着,
次第增上清净慈悲平等光明心,而逐渐恢复佛性成佛


这就是[大乘佛教][菩萨道][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过程

也是逐渐发起[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且深入[四无量心]的过程
透过上述六度的修行,逐渐生起[四无量心],深入[四无量心](佛门心法)
并且发起大愿心~
[四弘誓愿]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

然后以[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六度]为基础,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他,同事)来引导众生

逐渐让自己和众生都恢复佛性,这就是实修[首楞严三昧]的过程 ——帖子详见:[略说]心法实修的过程 ~ 六度波罗蜜&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四摄法

再者,
大般涅槃经:
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 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 ——帖子详见: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首楞严三昧]和[般若波罗蜜],这两者其实都是相同的

而这样的实修过程也就是心法实修的过程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6:51: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19 17:02 编辑

(12  用时,3.5小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接续楼上,末学今天继续学习经题。。。

此经题所阐述的,主要是讲菩萨行六度波罗蜜尤其以「般若波罗蜜」是最高的圆满达成
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能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且这种智慧是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智慧

般若波罗蜜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rajñā-pāramitā。又作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或称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故又称诸佛之母。般若即慧,声闻、缘觉虽有所得,然彼等唯求速趣涅槃,不穷智之边际,故不能得般若波罗蜜;唯菩萨求一切智,遂以之达于彼岸,称具足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于成佛时转为一切种智,故般若波罗蜜不属于佛,不属于声闻、辟支佛,亦不属于凡夫,唯属于菩萨。关于般若波罗蜜之自性,大智度论卷十一举出多种说法。
又大乘庄严经论卷八详述般若波罗蜜之自性、因、果、业、相应及其品类,谓般若波罗蜜以正择出世间之法为其自性,以定持为其因,以获得善解脱为其果,以无上正择为其命,以正说正法为其业,以一切法之上首为其相应,以世间、出世间、大出世间为其品类。关于般若波罗蜜之修习法,诸经所举甚多,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举出五法,大乘宝云经卷二举出十法,另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波罗蜜多品、大智度论卷四、大品般若经卷八散花品等亦有述说。又诸经中亦多赞叹般若波罗蜜,及其异名者。〔大品般若经卷十四佛母品、六度集经卷八、放光般若经卷四摩诃衍品、大智度论卷十八、卷四十三〕(参阅「般若」4301) p4304


「般若波罗蜜」这种大智慧唯属于菩萨,是身为菩萨行者所应当要学习的

须菩提言:「世尊!是名菩萨摩诃萨略摄[般若波罗蜜]。世尊!是略摄[般若波罗蜜]中,[初发意菩萨摩诃萨]应学,乃至[十地菩萨摩诃萨]亦应学是菩萨摩诃萨学是略摄[般若波罗蜜],则知一切法略广相。世尊!是门[利根菩萨摩诃萨]所入。」

佛言:「
[钝根菩萨]亦可入是门,[中根菩萨]、[散心菩萨]亦可入是门,是门无碍,
若菩萨摩诃萨一心学者皆入是门。
懈怠少精进、妄忆念乱心者,所不能入精进不懈怠、正忆念摄心者能入
欲住[阿惟越致地],欲逮[一切种智]者能入。
是菩萨摩诃萨如[般若波罗蜜]所说当学,如[禅波罗蜜]所说当学,乃至如[檀波罗蜜]所说当学,是菩萨摩诃萨当得一切智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所有魔事欲起即灭。
[末学学习笔记]:
从初发心菩萨行者到十地菩萨阶位都应当要学习「般若波罗蜜」的
不论是钝根、中根、散心或哪种根器的菩萨都可以进入此法门,因为法门是不会设有障碍的
如果是一心学习者,无论何种根器菩萨,皆能入此法门,这样的发心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有障碍
然而,对于懈怠少精进,或妄念重、没有时常保持正念而乱心者,这样就难以进入此法门
而对于修行精进不懈怠,正念正思惟能够摄心者,那就能够顺利契入
或是发心欲求阿惟越致地(不退转),或是求一切种智(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者,这样也能够契入
虽然说「般若波罗蜜」在六度中是最高的圆满达成
但学习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并不是只学习「般若波罗蜜」,六度中的其它波罗蜜也应当都要学习的
这样才是真正的圆满,如此才能终究证得一切种智
而且,在学习「般若波罗蜜」的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实修的,这样就不会有魔事

一切种智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rvathā-jñāna。三智之一。又作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一中):「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九上):「所谓禅定、智慧等诸法,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中略)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五十、卷八十四、往生论注卷下〕 p19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如是习、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是时无量阿僧祇国土中现在诸佛,念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
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故。以是故,菩萨摩诃萨应如是思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得法,我亦当得。』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习[般若波罗蜜]。
若如是习[般若波罗蜜],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菩萨摩诃萨常应不远离[萨婆若]念。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乃至弹指顷,是菩萨福德甚多。
若有人教三千大千国土中众生自恣布施,教令持戒、禅定、智慧,教令得解脱、得解脱知见,教令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不如是[菩萨修般若波罗蜜],乃至弹指顷。
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生布施、持戒、禅定、智慧、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
十方现在诸佛亦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过去未来诸佛亦从[般若波罗蜜]中生故。 ——帖子详见:[初发意]乃至[十地]菩萨应学,[钝根][中根][利根][散心]皆所应学[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末学学习笔记]:
菩萨行者如果能够如说而行、如是学习、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那么就会得到无量无数国土诸佛的一切护念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全都是修行「般若波罗蜜」而成就的,所以「般若波罗蜜」是成佛的必备条件
因为这样的缘故,菩萨行者应当要作正思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来所得法,行者自己也应当如是得
也就是说,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也可以如是成就佛道
因此,菩萨行者应当要学习「般若波罗蜜」
如果能够学习「般若波罗蜜」,那就会很快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也因此,菩萨行者经常应不远离无量诸佛如来的一切护念 (亦即如说而行、如是学习、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

再者,如果菩萨行者能够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就算只有一弹指那么短暂的时间,那么,菩萨所获得的福德却是非常多的

如果有人教导娑婆世界无量国土中的众生随喜布施,或是教导持戒、禅定、智慧,或是教导令得解脱、得解脱知见
或是教导如何证得声闻四果、独觉、缘觉等等
然而,这些所得到的功德利益都还不如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甚至于一弹指短暂的时间所修的「般若波罗蜜」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只要修「般若波罗蜜」自然就会生布施、持戒、禅定、智慧、须陀洹果乃至独觉缘觉等等
意思就是修「般若波罗蜜」就具足一切功德及圆满
十方现在诸佛也是从「般若波罗蜜」而成就的,乃至过去、未来诸佛也是同样从「般若波罗蜜」而成就的

萨婆若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华译为一切种智,就是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大智慧。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23:14: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20 23:19 编辑

(13  用时,4.5小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接续楼上,末学今天继续学习经题。。。

此经题所阐述的,主要是讲菩萨行六度波罗蜜尤其以「般若波罗蜜」是最高的圆满达成
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能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且这种智慧是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智慧

但学习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并不是只行「般若波罗蜜」,六度中的其它波罗蜜也应当都要行持及落实的
这样才是真正的圆满,如此才能终究证得一切种智

《六度集经》卷一也有提到:「众祐知之,为说菩萨六度无极难逮高行,疾得为佛。何谓为六﹖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禅定,六曰明度无极高行。」

菩萨之高行,就是所谓的波罗蜜,也就是从生死此岸到达解脱彼岸的六种胜行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能疾速成佛

那么,菩萨行者行六波罗蜜时,应当要如何正观呢?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自性空],云何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作是念:『是世间心皆颠倒,我若不行[方便力],不能度脱众生生死。我当为众生故,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菩萨为众生故,舍内外物,舍时作是念:『我无所舍。何以故?是物必当坏败。』菩萨作如是思惟,能具足[檀那波罗蜜]。

为众生故,终不破戒。何以故?菩萨作是念:『我为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杀生,是所不应;乃至我为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作邪见,若贪着声闻、辟支佛地,是所不应。』菩萨摩诃萨如是思惟,能具足[尸罗波罗蜜]。

菩萨为众生故,不瞋心,乃至不生一念。菩萨如是思惟:『我应利益众生,云何而起瞋心?』菩萨如是,能具足[羼提波罗蜜]。

菩萨为众生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不生懈怠心。菩萨如是行,能具足[毗梨耶波罗蜜]。

菩萨为众生故,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散乱心。菩萨如是行,能具足[禅那波罗蜜]。

菩萨为众生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智慧。何以故?除智慧,不可以余法度脱众生故。菩萨如是行,能具足[般若波罗蜜]。

[末学学习笔记]:
菩萨在行六波罗蜜时,应当要作如是念:
「世俗凡夫所思所想所做皆是迷惑颠倒
虽一切法同样都是空性,然而,如果我不行方便力(指随众生根机而行方便,修习菩萨一切行),那就不能度脱众生生死
因此,我应当为众生而修习菩萨一切行,行[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经文[一切法自性空],那么,这里要怎么正确理解空呢?

善知识有相关的教导:
讲一切都是空,这是一种摆脱执着的方法和观念,是一种修行上的次第法、对照法或方便法
就是让修行者破除不舍和执着,所以,这不是说你能不吃饭、不睡觉,也不是否定生命或众生的存在

从修行方法上来说,如果能观空,能放下,那么,心念就容易清净,如此而已,
这只是迈向究竟修行成就中的一个修行过程罢了
所以,「空无」可说是修行过程的一种观照方法,一般就是用来对治「我执」
其实,不论「空」或「虚无」或「虚幻」,这就像爬楼梯,都是相对性的、次第性的
当你站在这一阶梯上,其他就是相对空无或虚幻的,而当你往上提升,其他阶梯又相对都是虚无的,尤其是下面的阶梯
而修行就是这样慢慢往上爬,所以,佛经上才说,度过彼岸后,「法船」也当舍
但是,当你还乘坐在这法船上,或对其他还乘坐在这法船上的人,那么这法船就是真实的、必须的
所以,世俗虽然虚幻,但是,修行者一样要吃饭,虽然念头终究也是虚幻,但是,修行一样要靠念头,要靠正念
而就算你修行成就了,成佛了,一样还是有其他众生,不是不存在,只是心中执不执着罢了
不执着而能救众生,救众生而能不执着,不论是法门还是众生,「无着(执着)生心」,这就是妙空(真空)妙心和妙行
所以,空只是一种方法或态度或心念,
并不是否定存在,并不是否定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或众生
就算是成佛了,有情众生一样都是存在的,不论是佛还是其他型态众生(六道众生)都是存在的
所以,「空」或「虚幻」、「虚无」只是相应或对应次第的一种心念或态度或说法
例如:心中念善和持戒的人,投生(飞生)天界,因为不执着人间世俗,
所以,相应而生在天上,而天上也与天人的心念相应(成为依报),而没有人间的恶或污秽
也就是,对于天人来说,世俗人间是虚幻、空无的,而对人类来说,世俗人间是真实的,这也是相应而生

而对修行者来说,或对想究竟解脱成佛的人来说
想要得到相应的因果,那就要有相应的心念和修行
对于空或虚幻的相应理解和实修,也要有相应次第的提高
——帖子详见:「魔」是虚幻、空无的吗?(浅谈「空」、「虚幻」和「魔」)

回到经文继续来学习。。。

[末学学习笔记]:
菩萨为众生而行布施,舍弃自己内外物,施舍时应当作如是念:
「我在行布施时其实并没有所谓真的施舍,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物必定会有无常败坏消失的一天。不仅物会无常,人也会无常,因此趁现在人和东西都还在的时侯就将它布施出去,行利益众生之事。」
菩萨作如是思惟时,就能具足[布施波罗蜜]

菩萨为众生,至始至终不毁破所受持之戒律,这是为什么呢?  
菩萨应当作如是念:
「我为众生故发广大菩提心,如果犯了杀生,那是不应该的,
乃至我为众生故发广大菩提心,如果有邪见,或是贪着声闻四圣果、独觉、缘觉等果位,那也是不应该的。」
菩萨作如是思惟时,就能具足[持戒波罗蜜]

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不起瞋心,甚至连瞋心的念头都没有
菩萨应当作如是念:
「我本来就是要利益众生的,又怎么能够对众生起瞋心呢?」
菩萨作如是思惟时,就能具足[忍辱波罗蜜]

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乃至发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故不应生懈怠心
菩萨如是行,就能具足[精进波罗蜜]

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乃至发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故不应生散乱心
菩萨如是行,就能具足[禅定波罗蜜]

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乃至发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故至始至终不离智慧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除了智慧,就无法以其它方式来度脱众生
菩萨如是行,就能具足[般若波罗蜜]

说到智慧与度脱众生,末学在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中相关内容来学习:

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针对不同因缘和次第的众生,给予深浅不同的引导和启发
能够用浅薄简单的文字,讲出让众生能够普遍明白的道理
又或者,用隐含甚深意涵和智慧的文字,让众生深入思维,启发智慧
如果文字能利益众生,让众生断恶修善并启发解脱的智慧,那这样的文字就是慈悲和智慧
如果文字不能利益众生,那就像许多现代科技,很好玩,但是无益于解脱,只会更增加轮回的因子 ——帖子详见:文字游戏VS慈悲智慧(简单的外道辨识方法)
大般涅槃经上说,真正的菩萨用智慧解说来让众生觉悟, 而不是用神通

末学没有神通, 末学认为 ~ 最厉害的神通就是智慧, 最神奇的法术就是慈悲

很多人被误以为有神通,其实是凑巧,那是因缘,是行者修学久了所以见多识广,让初学者以为有神通,
其实那是佛菩萨的牵线, 也是行者智慧逐渐的展现, 也是对因果有深入的明白, 所以能看到三世因果,
初学者就会以为那是神通

虽然没有异于常人的神通, 但是只要我们一心发愿成佛普渡众生
慢慢就会对于佛经和实修, 逐渐融会贯通, 自然见多识广, 也能明白三世因果
佛菩萨自然就会引导众生跟我们学习, 这是被误会有神通的原因

神通并不希奇, 但是只要贪嗔痴没有断除, 就容易陷入魔障,
所以没有大智慧却想要神通,这是很危险的,
因此, 末学认为 ~ 最厉害的神通就是智慧, 最神奇的法术就是慈悲
——帖子详见:请问一下师兄您是四众弟子吗?你有没有异于常人的神通啊 ?。。
「慈悲」和「智慧」才是真正最强大的法术和神通
如果你有智慧,你就能自己明白上面这些道理,如果真慈悲,你就会有救度众生的心念,不论在梦中或生活中
而且,真正的神通,不局限于产生什么光帮众生解决病苦,(这就像医生只能医病,但佛法才能解轮回苦)
而是透过任何身口意或文字,能帮助众生生起正念而觉悟,这才是真正的大神通真正的智慧神通,能解轮回苦,才是真慈悲
所以,重要的就是心念和智慧的传达,这才是真正的神通,所以,透过第八识的展现,神通可以是任何形式,不可思议
——帖子详见:闲聊「神通」
能帮助解脱和成佛的道理,才是真正的智慧神通,而且一讲再讲,这才是慈悲神通 ——帖子详见:闲聊「神通」

因此,
有大智慧,才能生方便(万法),才能以种种方便引导众生,帮助众生解脱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22:59:49 | 只看该作者
(14  用时,4小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接续楼上,末学今天继续学习经题。。。

此经题所阐述的,主要是讲菩萨行六度波罗蜜尤其以「般若波罗蜜」是最高的圆满达成
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能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且这种智慧是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智慧

「般若波罗蜜」,为何在六波罗蜜之中最为第一呢?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波罗蜜无差别相,云何[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第一最上微妙?」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波罗蜜虽无差别,若无[般若波罗蜜],五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因[般若波罗蜜],五波罗蜜得波罗蜜名字。须菩提!譬如种种色身,到须弥山王边皆同一色。五波罗蜜亦如是,因[般若波罗蜜]到[萨婆若]中一种无异。不分别是[檀那波罗蜜]、是[尸罗波罗蜜]、是[羼提波罗蜜]、是[毗梨耶波罗蜜]、是[禅那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诸波罗蜜无自性故。以是因缘故,诸波罗蜜无差别。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随[实义]无分别,云何[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最上微妙?」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虽[实义]中无有分别,但以[世俗法]故,假说[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欲度众生生死,是众生实不生不死、不起不退。须菩提!
众生无所有故,当知一切法无所有。以是因缘故,[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最上最妙。须菩提!譬如阎浮提众女人中,玉女宝第一最上最妙。[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于五波罗蜜中第一最上最妙。」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以何意故,说[般若波罗蜜]最上最妙?」

佛告须菩提:「
是[般若波罗蜜]取一切善法,到[萨婆若]中住不住故。」
(摄受一切善法)
[末学学习笔记]:
以实相义来说,诸波罗蜜是没有差别相的
但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其余的五波罗蜜就无以得波罗蜜名字
也就是说,因为有[般若波罗蜜],所以其余的五波罗蜜才得以具足波罗蜜的名字
举例来说,众生有种种色身,而须弥山王殊胜微妙,最上高大,无有过者
如果鸟兽来到了须弥山王这边,因为须弥山王有金色边,此时的鸟兽也会与须弥山王皆同一色所谓金色
这些鸟兽此时与须弥山王虽同样都是金色,但其力势功德却不共等,所以鸟兽不得名为须弥山王
因此,其余的五波罗蜜也是同样的道理的

[般若波罗蜜]及至[萨婆若](一切种智),是一如无二无别
不分别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诸波罗蜜无自性,因为这样的缘故,是故诸波罗蜜无差别

末学在这边的理解,就是这五种波罗蜜虽各有不同,但若在[般若波罗蜜]为首来实践下是无差别的
这五种波罗蜜虽各有异,然而由[般若波罗蜜]方便善巧,摄受回向一切种智,因此诸相及差别皆不可得

虽然以实相义来说,是没有分别的
但以世俗法的缘故,而假名有[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为了度脱众生生死
然而以真实义来说,众生没有所谓的生与死,也没有所谓的起与退
众生无所有故,当知一切法无所有,因此[般若波罗蜜]对于其余的五波罗蜜来说,是最高上最微妙的
就比如说,娑婆世界的众生,在女人之中,玉女宝(指美女。颜色从容,面貌端正,冬则身温,夏则身凉,举身毛孔出旃檀香,口出优鉢罗花香,言语柔软,举动安详)是属于第一最上最妙的
因此,[般若波罗蜜]也是同样道理的,对于其余的五波罗蜜来说是第一最上最妙的
而且[般若波罗蜜]能够摄受一切善法,摄受回向一切种智
所以说,不论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每一种都是需要[般若波罗蜜]为引导的,也才能够从生死此岸到达解脱彼岸

具体来说是如何的呢?
若以布施来说:
「布施」虽然是佛教菩萨道「六度波罗蜜」的第一个修行要项
但是,根据佛经的教导,「布施」和「布施波罗蜜」是不相同的,
「布施」如果不能达到「三轮体空」,那就不是「布施波罗蜜」,就不是「六度波罗蜜」之一
所谓的「三轮体空」,三轮是指「施者,受者,施物」
能够舍「施者,受者,施物」的布施才能称为「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才可称为「波罗蜜」,才是「布施波罗蜜」
——帖子详见:辨析:「真发心」「真布施」不怕「假和尚」?!
菩萨有心布施之际,应提起大智慧,作有意义的利人大业,不可心怀着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的自误误人观念,应审慎布施时的心地是否正见、平等、慈悲否?受施者是否如法的可受你行施,而后三轮体空,达成布施波罗蜜自度度人,自利利人之菩萨道。

开悟圣僧云:布施莫着相,着相则无功;能作三空想,福德遍虚空。 ——帖子详见:台湾[如本法师]佛学问答:『真布施不怕假和尚?』,正信佛弟子应如何看待这个观念?
六波罗蜜当中,依序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了达空性的道理。布施以后,了知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有,缘灭则无,本性皆空,所以没有布施者、没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物品;持戒,没有能持之心,没有所持之戒,能所俱空,持而无持;忍辱,没有能忍之心、没有所忍之境。所以六度的每一度都有般若,都是能所俱空。我们做了善事,做了功德,要能所俱空,进一步连空亦不执著,能够依此修行,方能契悟本具的清净心 ——帖子详见: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11:0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22 11:09 编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接续楼上,末学今天继续学习经题。。。

末学依文解义,经题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就末学目前次第所能理解的来说
所谓[波罗蜜多](=波罗蜜),就是指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
六度波罗蜜中尤以「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多)为最高最上微妙,而这种般若智慧是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智慧
所以这部经就是在讲「般若波罗蜜」,[心]就是指心法,就是专指「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是最高的圆满达成,也就是透过「般若波罗蜜」而圆满达成[心]的一部经典

心经的内容,从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讲到十二因缘和四圣谛,
然后破除前面所讲的种种方便次第两边执着,最后谈到菩提般若佛性实相
——帖子详见:[浅谈]学佛解经和实修的关系
心经讲的更深,是实相第一义 ——帖子详见:[注意]您懂金刚经了? [略说]常见末法众生看金刚经的一些现象
佛经中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在讲实相 ——帖子详见:什么是禅? 您坐禅吗? 禅是坐出来的吗?

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在这个过程中,就是透过「般若波罗蜜」来圆满达成[心]的一部经典

所谓[般若],末学查询佛学辞典所得知的相关内容

三般若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经论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则名实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贯的。

也就是说,透过佛法经论中的文字来学习文字般若(工具),然后依文字来解其义理并生起观照(方法),进一步依观照来窥见心性,终究证得实相的境界(目的)
这样就能够至涅槃解脱的彼岸,圆满达成我们的[心]

而这个圆满的[心],就是恢复清净光明的本然佛性!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21:10: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22 21:12 编辑

(15~16  用时, 4.5小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部经的内容是在说什么呢?

善知识曾教导:
心经讲的更深,是实相第一义 ——帖子详见:[注意]您懂金刚经了? [略说]常见末法众生看金刚经的一些现象
佛经中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在讲实相 ——帖子详见:什么是禅? 您坐禅吗? 禅是坐出来的吗?

藉此,末学从【清净光明专辑】中节录与「实相」相关的内容,学习如下:


一. 什么是「实相」(法界的真相)?
实相就是没有真正的生死,所以实义佛经中常说不生不灭
只是众生一再堕入累世习气和虚妄表相中而一直轮回
这就是整个法界的现象
——帖子详见:[略说] 修行和实相的原理
什么是法界的真相呢?
就是众生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只是因为对六道的执着抓取不放,所以一直累世轮回
也就是因为种种无知害怕恐惧和情爱欲望贪着, 无法认清六道轮回的真相
因为对表相的执着,所以无法脱离轮回引力的控制
——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二. 当众生不明白或不信「实相」的时侯 (=堕入心念的不自主性)
当众生不明白心的实相的时候, 众生心就生灭如幻, 相由心生,因此造就许多短暂的表相
又因为贪着这些表相, 所以无数的生灭心念贪着而造就了累世的生死轮回
——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如果众生贪着世间情爱, 或沉溺于表相的人生苦难和仇恨, 这样就无法解脱 ——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如果众生不明白这道理, 也没有学习超越表相的理论和方法
这就会堕入心念的不自主性, 而与其他众生互相干扰, 形成共业引力而沉沦
——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三. 什么是修行?
佛经上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所以修行就是让自己认识法界实相,脱离虚妄表相,达到身心自在的状态
就是透过修行来恢复原本就圆满自在的佛性而成佛
——帖子详见:[略说] 修行和实相的原理
如果知道实相而实修, 就逐渐能超越虚幻而成为佛菩萨那样的清净自在和威力无边 ——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四. 超越表相的理论和方法 (解脱轮回的诀窍=心念的超越和自主性)(心的解脱和超越的实相)
其实,轮回或解脱是可以自主的,
如果众生因为对表相的贪瞋痴, 这心念就不由自主, 就会堕入轮回
就像您对梦境中事物情境的执着, 这梦就一直持续, 如果您能破除梦境, 知道梦境是虚幻, 梦就醒了
如果众生对世俗能放下执着, 就能超越表相, 而投生清净的天道, 甚至脱离六道轮回的引力控制而成佛

六道轮回其实是自己造成的, 是自己的心念造成的
六道轮回的引力就是自己心念执着的力量
而这解脱轮回的诀窍, 就在于心念的超越和自主性
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超越者


如果众生不明白这道理, 也没有学习超越表相的理论和方法
这就会堕入心念的不自主性, 而与其他众生互相干扰, 形成共业引力而沉沦

如果您能知道这道理, 学习超越困境苦难和欲望贪着,
这样就能逐渐超越表相而成佛, 这就是罪性本空的道理,
因为罪就在于一念之间, 所以一切佛法都要以心为根本, 罪从心忏, 戒从摄心
所以,佛已经成佛了, 就算提婆达多怨恨他, 佛依然成佛了, 这就是自主性的原理

我们每个众生都可以自主而成佛, 不论你过去有多少罪业,
只要您有超越的智慧, 知道罪性本空, 就能超越一切苦难业障而成佛
重点就在于心念的清净, 断除贪瞋痴和世俗杂染
这样就能恢复佛性原本的清净, 俱足佛性圆满的功德能力, 如同诸佛一般
这就是般若智慧的奥妙, 也是法界的真相
——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药师经上说~
三恶道众生只要突然回想忆念过去世曾经学佛,曾经念过药师佛,都能因为当下一念念佛而回生善道
这就是心念的力量, 所以大乘佛法强调发心, 一念心善或一念大乘心,都可超越无量罪业
因为一切罪都起于心念对贪瞋痴的执着,
如果能由心念断除贪瞋痴, 就能断除恶业和障碍, 因为障碍就是来自于自己的妄心~对情爱享乐的贪着,对苦难灾祸的惧怕,对仇恨钱财的执着

这其实不是什么秘密, 这就是法界的真相和原理
心的解脱和超越的实相就是如此
——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五. 如何实修?
修行的方法
就是透过六根意识作用的观行,结合佛法正见和法义
透过观行和法义的结合,逐渐摆脱世俗和烦恼的干扰
让身心逐渐契入实相,达成身心一如的境界
——帖子详见:[略说] 修行和实相的原理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8:3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23 21:16 编辑

(17  用时,4小时以上)

[心经]是属于甚深智慧经典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唐代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版本,经题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末学在此來学习[心經]的经题全名。。。

(末学惭愧,自己所读过的佛经甚少,所思惟的还很肤浅,实修也相当不足
光是这部经的经题,发觉自己在这方面也不容易讲清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以下就末学目前次第所能理解部份的来说)

末学依文解义,经题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所谓[波罗蜜多](=波罗蜜),就是指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
说到波罗蜜,佛弟子都会想到六度波罗蜜
也就是大乘菩萨所必须学习及实践之六种修行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大乘菩萨从生死轮回的此岸至解脱的彼岸所修的六度波罗蜜,尤其以「般若波罗蜜」最为重要,因为能遍观诸法及了知实相智慧
而「般若波罗蜜」这种大智慧唯属于菩萨,是身为菩萨行者所应当要学习的
所以这一部经典所要宣说的对象,就是指真正发起大心且愿意行菩萨道成就佛果

不论是初发心菩萨、久修菩萨、乃至到十地菩萨阶位的,都应当要学习「般若波罗蜜」的
也不论是钝根、中根、散心或哪种根器的菩萨都可以进入此法门,因为法门是不会设有障碍的
如果是一心学习者,无论何种根器菩萨,皆能入此法门,这样的发心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有障碍
对于修行精进不懈怠,正念正思惟能够摄心者,那就能够顺利契入

菩萨行者如果能够如说而行、如是学习、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那么就会得到无量无数国土诸佛的一切护念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全都是修行「般若波罗蜜」而成就的,所以「般若波罗蜜」是成佛的必备条件
因为这样的缘故,菩萨行者应当要作正思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来所得法,行者自己也应当如是得
也就是说,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也可以如是成就佛道
因此,菩萨行者应当要学习「般若波罗蜜」
如果能够学习「般若波罗蜜」,那就会很快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也因此,菩萨行者经常应不远离无量诸佛如来的一切护念 (亦即如说而行、如是学习、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

再者,回说六度波罗蜜
佛弟子都知道六度是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般若
不过要究竟无漏才能称为波罗蜜
——帖子详见:[诸经辑要]什么是禅?什么是禅定波罗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如果是有漏的(无法三轮体空)就不是波罗蜜(究竟圆满到达彼岸)
因为[一切方便义的功德]都是为了逐渐让众生恢复原有圆满佛性, 究竟到达彼岸(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圆满佛性) ——帖子详见:[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

具体来说是如何的呢?
若以布施来说:
「布施」虽然是佛教菩萨道「六度波罗蜜」的第一个修行要项
但是,根据佛经的教导,「布施」和「布施波罗蜜」是不相同的,
「布施」如果不能达到「三轮体空」,那就不是「布施波罗蜜」,就不是「六度波罗蜜」之一
所谓的「三轮体空」,三轮是指「施者,受者,施物」
能够舍「施者,受者,施物」的布施才能称为「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才可称为「波罗蜜」,才是「布施波罗蜜」
——帖子详见:辨析:「真发心」「真布施」不怕「假和尚」?!
菩萨有心布施之际,应提起大智慧,作有意义的利人大业,不可心怀着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的自误误人观念,应审慎布施时的心地是否正见、平等、慈悲否?受施者是否如法的可受你行施,而后三轮体空,达成布施波罗蜜自度度人,自利利人之菩萨道

开悟圣僧云:布施莫着相,着相则无功;能作三空想,福德遍虚空。 ——帖子详见:台湾[如本法师]佛学问答:『真布施不怕假和尚?』,正信佛弟子应如何看待这个观念?

六度波罗蜜中尤以「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多)为最高最上微妙,而这种般若智慧是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智慧
「般若波罗蜜」能够摄受一切善法,摄受回向一切种智

佛经上也说:
诸波罗蜜虽无差别,若无[般若波罗蜜],五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因[般若波罗蜜],五波罗蜜得波罗蜜名字。 ——帖子详见:云何[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第一最上微妙?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也因此,不论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每一种都是需要「般若波罗蜜」为引导的,也才能够从生死此岸到达解脱彼岸

六波罗蜜当中,依序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了达空性的道理。布施以后,了知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有,缘灭则无,本性皆空,所以没有布施者、没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物品;持戒,没有能持之心,没有所持之戒,能所俱空,持而无持;忍辱,没有能忍之心、没有所忍之境。所以六度的每一度都有般若,都是能所俱空。我们做了善事,做了功德,要能所俱空,进一步连空亦不执著,能够依此修行,方能契悟本具的清净心 ——帖子详见: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

所以这部经就是在讲「般若波罗蜜」,[心]就是指心法,就是专指「般若波罗蜜」,就是在讲实相义和甚深心要


什么是「实相」(法界的真相)呢?

善知识有教导:
实相就是没有真正的生死,所以实义佛经中常说不生不灭
只是众生一再堕入累世习气和虚妄表相中而一直轮回
这就是整个法界的现象
——帖子详见:[略说] 修行和实相的原理
什么是法界的真相呢?
就是众生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只是因为对六道的执着抓取不放,所以一直累世轮回
也就是因为种种无知害怕恐惧和情爱欲望贪着, 无法认清六道轮回的真相
因为对表相的执着,所以无法脱离轮回引力的控制
——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什么是修行?
佛经上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所以修行就是让自己认识法界实相,脱离虚妄表相,达到身心自在的状态
就是透过修行来恢复原本就圆满自在的佛性而成佛
——帖子详见:[略说] 修行和实相的原理
如果知道实相而实修, 就逐渐能超越虚幻而成为佛菩萨那样的清净自在和威力无边 ——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如何实修?
修行的方法
就是透过六根意识作用的观行,结合佛法正见和法义
透过观行和法义的结合,逐渐摆脱世俗和烦恼的干扰
让身心逐渐契入实相,达成身心一如的境界
——帖子详见:[略说] 修行和实相的原理
观修还是由六根作用来起修
不论是观照或思维,都在六根六识的作用中
这是必然的,也是过程
重点是要带入佛法讲的正观和正念
然后由浅入深,逐渐契入实相义
这样才能逐渐契入真心佛性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不论是凡夫或是成佛,都在于心
这个心讲的就是由六识逐渐到清净第八识
这就是心法 ——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帖 346#
第八识如果净化无染,就是由佛性起作用,由清净心自在变化,这就是成佛 ——帖子详见:


所以,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题来看
也就是,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
在这个过程中,菩萨行者透过「般若波罗蜜」(实相义和甚深心要)来圆满[心](让自己和众生都恢复佛性)的一部经典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9:07: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24 19:11 编辑

(18  用时, 5小时)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学习上述经文。。。

观自在菩萨,即是观世音菩萨,是这部经的说法者,同时也是以菩萨行者的典范来为众生宣讲
行深般若波蜜多时,就是指修行的方法
在因地上用这样的方法来修行,所得到的果就能照见五蕴皆空(自利),度一切苦厄(利他)

所行的是甚深般若波罗蜜,这种大智慧唯属于菩萨,是行菩萨道行者所应当要学习的

什么是菩萨呢?
「菩萨」又叫「觉有情」,「觉」表示觉悟,「有情」的意思是有情众生
所以,「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并能开悟有情众生,救度众生离苦得乐

「菩萨」必须是有感的,能感动、也能感动人的,主动发心的,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
最被华人所信仰的代表就是「寻声救苦」、「倒驾慈航」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菩萨是大乘佛法修行上的果位称呼,如果凡夫(位)众生也能发起大乘心、行菩萨道,那也可以称为初学、或初发心的菩萨行者

所以这一部经典所要宣说的对象,就是指真正发起大心且愿意行菩萨道成就佛果的菩萨行者

善知识也教导我们:
大乘和小乘的差别,就在于修行者所俱备的心量,菩萨道行者必须能苦众生苦、能解众生难(苦难和疑难)
也就是,我们的观念、心态、发心、愿望和行为,才是决定我们是大乘或小乘行者的真正因素
如果没有真正的信(信心信念)愿(自度度人的愿心)行(真正落实),那么,世俗的证件或称号只是假象

真正的修行不是看学历或皈依证、出家证或世俗虚名,修行看的是真的工夫,真正的信愿行
所以,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者,都必须真正发起「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和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如果从「不二」、「中道」来看,一切都是清净无染无差别的
所以,佛以「首楞严三昧力」十方无量化身,
以「如来」的果位「倒驾慈航」成为「菩萨」来救度众生(或示现成佛,或32相普入众生界)
详细情况可参阅:首楞严三昧经、密严经

菩萨为什么能感动、又能感动人(众生),为什么能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因为菩萨能知苦、觉苦、救苦
菩萨普入十方众生界,能关怀六道轮回的各种众生,将心比心,所以能知众生性,能解众生苦
相关文章:[知苦&觉苦] 苦只是一种习气&觉苦也是一种训练

感动需要的是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
就是菩萨自己曾吃过苦,所以知道众生苦,
另外,看到众生苦,也能设身处地,想想自己也在苦中会如何
除了知苦,还要觉苦和救苦,就是弄清楚苦的来源和原理,然后帮助众生解决痛苦,因此称为「觉有情」

因此,如果我们在心念上不能感动,那就是没有同理心,就是没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信念和精神
也就是,自己在苦上面没有深入体会(可能自己还以苦为乐,无法解脱),对于众生的苦,也就不能感同身受
从心量上来看,就是自己还太自私、不懂关怀,平常只专注在自己身上,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心量太狭小
也因此,无法明白「法性」(因为自己没有深入诸法,没有法门无量誓愿学)和「众生性」(因为自己没有体念、关怀众生)
可参阅:「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除了自己在心量上没有真正发起大乘心,另外,在修行的细节上,就是没有真正参与世俗牺牲奉献的公益
因此,如果严格审核菩萨行的标准,那应该是看发心和愿、行,如果没有真正发起「四无量心」和「四弘誓愿」
那又怎能说自己是在修菩萨道、菩萨行呢?怎能说自己是菩萨行者呢?怎能说自己是大乘佛子呢?
就算自己曾有发心发愿,但是,如果没有真实行,那也是不合格的菩萨行者
——帖子详见:「觉有情」


关于「菩萨行」,在何等是[菩萨行]?何义故名[佛]?何义故名[菩提]?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帖子中有相关的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说菩萨行。何等是[菩萨行]?」

佛言:「菩萨行者,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是名[菩萨行]。」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是名[菩萨行]?」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行色空,行受想行识空,行眼空乃至意,行色空乃至法,行眼界空乃至意识界,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内空,行外空,行内外空,行空空,行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诸法空、性空、自相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行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行慈悲喜舍,行无量虚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行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行空三昧,行无相三昧,行无作三昧,行八背舍、九次第定,行佛十力,行四无所畏,行四无碍智,行十八不共法,行大慈大悲,行净佛国土,行成就众生。行诸辩才,行文字入无文字,行诸陀罗尼门,行有为性,行无为性,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作二]。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是名[菩萨行]。」
[末学学习笔记]:
所谓的「菩萨行」,就是为求阿耨多罗(无上)三藐三菩提(正遍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之行
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此乃佛陀所觉悟的智慧
所以说,大乘菩萨行的全部内容,就是在成就这种觉悟
然后经文开始讲「菩萨行」的内容有哪些... ....
是故,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就是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也就是「菩萨行」

菩萨行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六度。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nuttara-samyak-saj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ā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j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阅「正遍知」2001、「正觉」2005) p3674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再者,大乘菩萨道的行者,修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当要如何正观思维呢?
以下节录几段相关的经文来学习: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有法可取可舍不?」

佛言:「不也,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无法可取、无法可舍。何以故?一切法不取不舍故。

「世尊![般若波罗蜜]于何等法[不取不舍]?」

佛言:「[般若波罗蜜]于[色]不取不舍,于[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不舍。」

「世尊!云何不取[色],乃至不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若菩萨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不取色乃至不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世尊!若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得增益善根?善根不增,云何具足诸波罗蜜?若不具足诸波罗蜜,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善根增益。善根增益故,具足诸波罗蜜。诸波罗蜜具足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何因缘故,色不念时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念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以念故,着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念故,无所著。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应有所著。」
——帖子详见:云何[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第一最上微妙? ~ 摩诃般若波罗
[末学学习笔记]:
修行「般若波罗蜜」,没有法可以取,也没有法可以舍,这是因为一切法不可取也不可舍的缘故
不可取也不可舍的法有哪些? 就像对于五蕴的[色]、[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全都不可取也都不可舍
为什么这些法全都不可取呢? 因为菩萨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不取[色]乃至不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是,如果菩萨都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是要如何增长善根呢?
如果善根不增长,那要如何具足诸波罗蜜呢?
如果不具足诸波罗蜜,要怎么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就是因为菩萨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时善根才会增长
善根增长了,那就具足诸波罗蜜
诸波罗蜜具足了,终究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也就是说,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便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反之,如果念[色]乃至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染着于欲界、色界、无色界
因此就是要无所着,所以说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应有所着


「世尊!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当住何处?」

佛言:「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不住[色]乃至不住[一切种智]。」

「世尊!何因缘故,[色]中不住乃至[一切种智]中不住?」

佛言:「
不着故不住。何以故?是菩萨不见有法可着可住。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不着不住法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若能如是行、如是修,是行[般若波罗蜜]。我今行[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若如是取相则远离[般若波罗蜜],若远离[般若波罗蜜]则远离[檀那波罗蜜],乃至远离[一切种智]。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有着处亦无著者,自性无故。菩萨摩诃萨若复如是取相,则于[般若波罗蜜]退。若退[般若波罗蜜],则是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得受记。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住是般若波罗蜜,能生檀那波罗蜜,乃至能生大悲。』若作是念,则为失般若波罗蜜。失般若波罗蜜者,则不能生檀那波罗蜜,乃至不能生大悲。
菩萨若复作是念:『诸佛知诸法无受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若作如是演说开示教诏,则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诸佛于诸法无所知、无所得亦无法可说,何况当有所得?无有是处。」
——帖子详见:云何[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第一最上微妙? ~ 摩诃般若波罗
[末学学习笔记]:
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住于[色]乃至不住于[一切种智],因为无所着是故不住
也不能取相说自己是在修行「般若波罗蜜」
因为一旦取相就等于远离「般若波罗蜜」,也会远离[布施波罗蜜],乃至远离[一切种智]
也就是说,菩萨就是以不着不住来修行「般若波罗蜜」的,因为「般若波罗蜜」没有着处也没有著者,自性无故
因此,一旦取相,就等于退失「般若波罗蜜」,也就等同于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就无法得到授记

而且,也不能想如果住「般若波罗蜜」就能生[布施波罗蜜],乃至于能生起[大悲]
因为一旦这样想,就会退失「般若波罗蜜」,就不能生[布施波罗蜜],乃至不能生起[大悲]

再者,也不能想诸佛如来知诸法无受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为一旦这样想,就会退失「般若波罗蜜」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诸佛如来于诸法无所知、无所得,也无法可说,既然是这样,更何况当有所得
所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云何无是过失?」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念:『诸法无所有、不可取。若法无所有、不可取,则无所得。』若如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着无所有法,则远离[般若波罗蜜]。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中无有着法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远离般若波罗蜜耶?檀那波罗蜜远离檀那波罗蜜耶?乃至一切种智远离一切种智耶?世尊!若般若波罗蜜远离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远离一切种智,菩萨云何得般若波罗蜜?乃至得一切种智?」


佛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生色是色、谁色,乃至[一切种智]不生是[一切种智]、谁[一切种智]。如是菩萨能生[般若波罗蜜],乃至能生[一切种智]。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观色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我若非我、若空若不空、若离若非离。何以故?自性不能生自性,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观色乃至观一切种智,能生般若波罗蜜,乃至能生一切种智。譬如转轮圣王有所至处,四种兵皆随从。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有所至处五波罗蜜皆悉随从,到萨婆若中住。譬如善御驾驷不失平道,随意所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御五波罗蜜不失正道,至萨婆若。」
——帖子详见:云何[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第一最上微妙?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末学学习笔记]:
为何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是不会产生过失的呢?
如果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时想着"诸法无所有、不可取;如果法无所有、不可取,那就无所得"
如果一旦这样想,这样就会着『无所有法』,那就会远离「般若波罗蜜」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般若波罗蜜」中是没有『无所有法』这种东西的

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不生起[色]就是[色],或是谁[色],乃至对[一切种智]不生起就是[一切种智],或是谁[一切种智]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菩萨就能真正生起「般若波罗蜜」,乃至能真正生起[一切种智]

而且,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会去观照[色]是常还是无常、是苦还是乐、是我还是非我、是空还是不空、是离还是非离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自性不能生自性,乃至[一切种智]也是同样道理的

如果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时,如果能够正确观照[色]乃至观照[一切种智],就能生「般若波罗蜜」,乃至能生[一切种智]
譬如转轮圣王有要去的地方,由于圣王的福德力故,无论要去哪里,他的四兵将也会跟着随侍在旁
「般若波罗蜜」也是同样道理的,由于般若力的缘故,若有所要去的地方,其余的五波罗蜜也会跟着随从在旁,乃至一直到成就佛道
又譬如一个善于驾驭马车的人,一路上,可以将车马的前进操控的很好,所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般若波罗蜜」也是同样道理的,在前往彼岸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余的五波罗蜜调御的很好,令其不失正道,乃至一直到成就佛道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6 00:55: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26 01:00 编辑

(19  用时, 3小时)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接续楼上,末学继续学习上述经文。。。

观自在菩萨的「观」,末学就想到观照、观想、观相,这个就是指修行的法门

而经文所说的,观自在菩萨所用的修行方法就是般若观照的法门,因为观行的功夫得力,故能照见五蕴皆空,也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末学记得在习经帖15#中有学习到[三般若]

三般若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经论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则名实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贯的。


[三般若]是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
也就是说,透过佛法经论中的文字来学习文字般若(工具),然后依文字来解其义理并生起观照(修行的方法)
进一步依观照来窥见心性,终究证得实相的境界(目的)

所以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段经文就是在讲修行的方法,就是在讲[观照般若],用般若智慧照见五蕴都是空相而离苦 (但这阶段还不是实相)

所以,末学今天就来学习[观照般若]的相关内容

观照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以智慧而照见事理也。

观照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观察照见,即用心光向心中看,向心中照,是一种修慧的方法。

观照
[佛光大辞典]
即以智慧观事、理诸法,而照见明了之意。又「观照般若」则指能观照事、理等诸法实相之理之智慧,为五种般若之一。肇论(大四五‧二一三上):「观照般若,照事照理故。」(参阅「五种般若」1183) p6970

五种般若
[佛光大辞典]
般若,梵语 prajña,慧之义。指照了法界、洞达真理之五种般若圣智。依般若心经疏、般若心经幽赞卷上所载,五种般若即:(一)实相般若,指真如之理。此理为般若之实性,故称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指清净无漏之慧。此慧能照见诸法无相,悉皆空寂,故称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指般若之章句。语言文字能诠般若之理,其性空寂,故称文字般若。(四)眷属般若,指六度万行。六度万行与妙慧相应,而能成就般若,为观照慧性之眷属,故称眷属般若。(五)境界般若,指一切诸法。诸法为般若真智之境界,境无自相,由智显发,故称境界般若。
据金刚经疏记科会卷一,五种般若系罗什三藏就大智度论所说文字、观照、实相等三般若中,于观照中开出眷属,于实相中开出境界者。又吉藏之大品经义疏卷一举出自性、共有、方便、境界、文字等五种毘昙之说,其中,境界毘昙相当于实相般若,自性毘昙相当于观照般若,文字毘昙相当于文字般若。〔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二、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一上、般若心经会疏连珠记卷上、仁王经疏法衡钞卷一〕 p1183


另外,
[圆觉经]所教导的三种大乘净观成佛法门
[奢摩他](这就是止静),[三摩钵提](这就是观想),[禅那](这就是觉义,不二)
这全部都是转念的法门,透过三种不同方式,达到转化或破除妄念的目的 ——帖子详见:[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奢摩他的重点在于静 尤其心静
三摩钵提的重点在于观想 就是想像
禅那的重点在于当下觉照 就是实相 ——帖子详见:[慈心三昧]令诸菩萨。不经勤苦。而能速疾证佛菩提...[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以禅那来说,
禅那,则是在分别中,了了分明,不起分别
初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息, 高深的修行则是实相般若智观照
禅那不像奢摩他那样安住守静,也不像三摩钵提那样幻化诸有
禅那是在空有中自在,住于实相,
如果说奢摩他是单一,三摩钵提就是无量,
禅那则是不空不有,依实相法在生活中面对一切如实观照
——帖子详见: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就是思维觉观义理,破除世俗虚妄(两边对立虚妄)
这是指观照佛经上讲的种种不同次第法义,观照生灭空有对立两边,以破除妄心

例如,最初浅的就是观照呼吸数息生灭两边不着,
甚深的义理例如,甚深四谛,甚深十二缘起,不二法,第一义谛,
又或者随文入观,思维[心经][般若经]等经的法义
初学者可取佛经上的一四句偈,随时观照日常生活中心态执着的对立两边
这没有场地时间任何一切限制,基本上就是张开眼觉观,开放式的状态下保持觉性


所以这些基本上都要熟悉佛经内容,才能正确且随时的练习观想或觉照实义
因此,熟读佛经,深入经藏是相当重要的,这样对于法门和义理才能融会贯通
——帖子详见:[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举例来说,
例如,
生气的时候,佛陀教导我们觉察没有来者与受者,
这属于义理的觉察,这样就能破除生气的妄心,

当然方法不只一种,上述三种类别的种种方法都可以
例如,念佛也行,光明定也行...

对于冷热问题可以修学[光明定],或者[观照生灭]破除冷热,也可以[置心一处修习止静]

蚊子叮咬(痒)的时候可以修学[慈心三昧],[光明定]也行

肚子饿的时候可以采用[奢摩他]的方式让烦恼[止静],
这时候烦恼业障就会止息,就不会感到饥饿

男女欲望来的时候,急忙烦躁的时候,担心害怕的时候,口欲来的时候,购物欲来的时候,
修止静或观想都行或者思维生灭虚幻

意见冲突的时候,修慈悲观或觉照生灭虚幻法义

生病的时候,太亮太吵睡不着的时候,想睡觉的时候,闻到臭味的时候,闻到美食的时候
这些念佛持咒或光明定或觉照生灭虚幻法义都行

看到美女俊男的时候,被毁谤或称赞的时候,为钱愁苦烦恼的时候,
遇到灾难的时候,为了婚姻生子苦恼的时候,
这些可以思维观照佛经讲的六道轮回法界真相的法义

昏沉的时候,修[光明定]或者[慈心三昧],浮躁的时候,修[止静]

被鬼神非人干扰的时候,这应该[观照实义]或者[慈悲观][慈心三昧]或者[光明定]都行

拥有神通的时候,享受轻安快乐的时候,自以为实证的时候
这些应该[观照实相义],以破除贪着

以上这些状态只要多练习,就会由浅入深,
觉观的能力就会逐渐变好,不容易堕入迷惑执着之中
日常生活就能逐渐随时保持在(或近于)禅定觉照的状态

基本上原理和行法就是如此,
至于佛弟子自己的领会和运用有多深
这就要看个人因缘根器和业障深浅影响的不同了 ——帖子详见:[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6 23:21: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26 23:31 编辑

(20  用时, 5小时以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接续楼上,末学今天合并上述两段经文一起学习。。。

观自在菩萨(也就是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经文一开头提到此能度一切苦厄,经文后面又说般若波罗蜜多能除一切苦
这就让末学想到观世音菩萨心系众生及慈悲救世的精神

因为
「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并能开悟有情众生,救度众生离苦得乐

「菩萨」必须是有感的,能感动、也能感动人的,主动发心的,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
最被华人所信仰的代表就是「寻声救苦」、「倒驾慈航」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菩萨为什么能感动、又能感动人(众生),为什么能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因为菩萨能知苦、觉苦、救苦
菩萨普入十方众生界,能关怀六道轮回的各种众生,将心比心,所以能知众生性,能解众生苦
——帖子详见:「觉有情」

除此之外,这两段经文也是在赞叹「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殊胜功德利益

同时勉励佛弟子应当要效法观世音菩萨的精神,发起大乘心,行菩萨道,救度众生离苦得乐,自利利他
如同善知识所教导的:
~"先发大愿,先构思行菩萨道普渡众生的蓝图,先学习付出"
这种处处为了利益众生的菩萨行为,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困境
因为佛菩萨会根据众生的愿力,而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不能真正发起大愿和落实菩萨道的人,只好让因果业报去磨难这些人
直到他们慢慢明白~"慈悲愿力才能改变苦报的因果业力"

所以,1[放下虚幻的人生执着],以及2[发起无上的光明愿力]
这才能真正解脱困苦
,不然若是为了生活的困难,这容易迷上加迷
先是苦迷,后来改变了有钱了是乐迷,轮回不已

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这样才能快速的转变旧业,从黑暗转为光明 ——帖子详见: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


一. 《心经》是属于何种法门? 适应的根器? 为何又是初学者一开始最多学习的佛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能照见五蕴皆空,也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经文中的『深』,末学参照心经的七种汉译本来判断,这个字在经文这里是形容词
所以末学在这里解释为 「般若波罗蜜」是种甚深义理的法门,属于甚深法

关于甚深法,善知识有教导:
[金刚经]是深经
和[心经]一样都是[般若智慧]法门
什么是深经,就是讲实相智慧 ——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帖 318#
虽然,佛大悲无私,愿意把所有法门都教导给众生,让众生脱离苦海
但是,众生根器差别,无法信受所有法门,因此需要按照次第说法,教导不同次第法门

所以,不论是法华经或其他深经都经常提到:不能妄传或妄授深法
这不是有没有秘密的问题,而是众生根器差别的问题,所以必须按照次第传法或说法
不然,就会因为众生无法信受而怀疑毁谤,甚至影响其他广大众生
这不仅断送各自学法因缘,也是毁谤正法,有很严重的因果报应
就像,如果您对不信大乘的小乘行者说大乘法,那只会徒增怀疑毁谤的罪业
佛法虽没有秘密,但是要按照众生根器次第而说法或传法,就像因材施教
因此,佛经上才说甚深法不能随便乱说
,这才会有禅宗的师师密付本心
(佛经上说的如果都不信或不遵守,那还能说自己信佛吗?)
因为,次第不足,业障太深,就无法以心印心,就容易怀疑毁谤
只有真正符合大乘菩萨的根器,发起无上愿心,业除慧开,才能逐渐契入心印
——帖子详见:有没有密法?
佛经中教导要依照次第说法的重要性,凡是甚深法,都不能随便说,或广泛说
只有适当根器且具备信心,才能随缘而说
——帖子详见:[略说]佛咒的方便义和根本实相原理

尽管《心经》这部经的义理甚深,是甚深法
但对于一般人及初学者来说,还是有很多好处及利益的

比如说,
诵经, 例如[心经], 透过义理思维,心情自然开阔 ——帖子详见:[简单方法]一般不懂佛法的初学者,如何藉由佛法消除世俗烦恼?
以一般人来说,刚开始读心经,依照字面的了解,大概都以为一切都是空,
透过念诵心经,逐渐接受心经的思想,然后放下执着,所以身心自然就逐渐清净舒展了
——帖子详见:[浅谈]学佛解经和实修的关系
一般来说读[心经]会很有用,这有很多实际案例,又可防止非人干扰,经文请详见[般若经]
因为心经有般若智慧实义,读诵过程因为文义可生智慧,知空而灭妄念,
而且读诵心经有大功德,可得佛菩萨护佑,诵经过程又可转化妄念,练习定力 ——帖子详见:[略说]有强迫症(或各种心理疾病)怎么办?
许多经上都说读般若智慧佛经的功德不可思议
众生读般若部的佛经是非常棒的,可以破除魔扰开智慧
——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帖 318#


二.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

那么,这个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是指什么呢?
末学在此从【清净光明专辑】中来学习相关的内容:
实相的甚深义理就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无来无去,不可思议境地,不可得,亦不可说
就是心经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句话的甚深般若波罗蜜,
能明白实相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而且能度一切苦厄,因为一切苦也是空
实相的意义就是心经的全部文字
,其内涵也在金刚经,小品般若经,大般若经,维摩诘经里面
所以,禅就是实相,就是深般若波罗蜜,就是心经,就是般若经,就是首楞严三昧

而且,
大般涅槃经说,首楞严三昧就是金刚三昧,就是师子吼三昧,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佛性
这些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角度,在说明诠释同一件事情,只要我们多读一些佛经就会明白
例如,楞严经,首楞严三昧经,金刚经,金刚三昧经,心经,小品般若经,大般若经,
涅槃经,密严经,维摩诘经,解深密经,大日经,六祖坛经,圆觉经,,三种版本楞伽经
所以,真正明白禅,也就明白佛性,也明白首楞严三昧和金刚三昧,也明白般若波罗蜜
简单来说,禅就是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心无挂碍”,般若经讲的”两边不着,亦非中间”
——帖子详见:什么是禅? 您坐禅吗? 禅是坐出来的吗?

由此可知,

实相的甚深义理 = 甚深的般若波罗蜜= 禅 = 首楞严三昧 = 心经 = 般若经(金刚经,小品般若经,大般若经,维摩诘经里面的内涵)

首楞严三昧 = 金刚三昧= 师子吼三昧 =般若波罗蜜 = 佛性

禅 = 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心无挂碍” = 般若经讲的”两边不着,亦非中间”

这些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角度来说诠释同一件事情
所以说,想要知道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如果其它的部份也能明白,这样也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三. 「般若波罗蜜」和佛咒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心经》说「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具大神力之陀罗尼),是大明咒(指放大光明以破除众生迷闇的陀罗尼),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形容最尊、最贵而无有与之相等者)

大神咒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经名)具大神力之陀罗尼也。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大明咒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经名)放大光明破众生昏闇之陀罗尼也。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法藏疏曰:「鉴照不昧名为明咒。」又明为咒之别名。佛于光中说陀罗尼。故名咒为明。大明即大咒也。

大明咒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指放大光明以破除众生迷闇的陀罗尼。明是咒的别名,大明就是大咒。

无等等咒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般若波罗蜜多咒四名之一。此咒独绝无伦,故曰无等等咒。无等等者无等无等也。般若心经曰:「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中略)是无等等咒。」同略疏曰:「四独绝无偈,名无等等咒。」

无等等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samasama。音译阿娑摩娑摩、阿娑磨娑摩。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维摩经义疏卷一(大三八‧九二二中):「诸佛无等,唯佛与佛等,是故号佛为无等等也。又实相无等,唯佛与实相等,名无等等。」此外,又形容最尊、最贵而无有与之相等者,如般若心经于诸部般若经典中乃最为扼要之精髓,故古来又称为无等等咒、无等等明咒。〔法华经普门品、法华文句卷十、注维摩诘经卷一〕

善知识教导:
其实佛咒的根本义就是佛性,就是法界根本实相义
所以心经所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明咒大神咒无上咒

因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佛性就是首楞严三昧(请详见大般涅槃经)
本圆满具足一切功德,不生不灭,不着二相,所以能破除一切相和魔扰
简单说就是自性本自光明,功德本自具足,所以没有一切障碍
这就是佛咒的真相,所以首楞严三昧能破一切,因为佛性本自圆满
这都是讲同一个东西,就是实相
所以功德本自具足,这就是佛咒的实相和威力
佛性和般若波罗蜜才是真正的佛咒,无上咒

因为  佛咒的根本义 = 佛性 = 法界根本实相义
而且  般若波罗蜜 = 佛性 = 首楞严三昧
所以  般若波罗蜜 = 大神咒 = 大明咒 = 无上咒 = 无等等咒

也就是说,「般若波罗蜜」本圆满具足一切功德,不生不灭,不着二相,所以能破除一切相和魔扰
(简而言之,就是自性本自光明,功德本自具足,所以没有一切障碍)
功德本自具足,这就是佛咒的实相和威力
因此,佛性和「般若波罗蜜」才是真正的佛咒,无上咒

不过对于一般众生可能无法明白这实相的原理和内涵
所以佛咒变成了众生可揣测的表相方便义,
变成了一种有神力的咒语,变成了可以摧破障难的工具
其实这是因为众生不明白本自圆满的自性本体
因为不明白佛性不明白实相,所以佛咒变成了由佛性功德流露出的方便,变成了方便义
所以佛咒变成了可以佩带和念诵的咒语,再借由众生对佛咒的信心,逐渐引领众生回归佛性本体,启发自己的自性功德
佛咒就由方便义回到根本的真相~佛性的真实功德


一切佛法都是如此,念佛拜佛持咒诵经,都是如此
不过这可不能认为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没用,因为方便与真实不一不异,都是圆满佛地的显露
您可以相信佛咒神力能摧破一切无明障碍,更应该相信自性功德圆满具足,光明无碍
——帖子详见:[略说]佛咒的方便义和根本实相原理
总之,
[一切方便义的功德]都是为了逐渐让众生恢复原有圆满佛性, 究竟到达彼岸(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圆满佛性)
[念佛][持咒][诵经][施食][放生][回向][发愿][善行][六度]...等等一切佛法[方便义功德]都是如此
——帖子详见:[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9-20 05:36 , Processed in 0.08623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