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光明遍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39

主题

6900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13

[忍辱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21:50:01 | 只看该作者
(本楼层用时约1.5小时)

今天继续学习如何正观【行阴】
是人观一切诸行无生灭相。生厌离心。正通达诸行集灭相。虽证诸行无生相。而善通达诸行相。
何以故。
持世。是行阴无决定相。譬如芭蕉坚牢相不可得。无坚牢相亦不可得。
行阴亦如是。坚牢相不可得。无坚牢相亦不可得。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选择思惟入于行阴。

——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


————————————————————————————————————————————
众生正观一切有为法没有生灭的相貌,他们只是过去世的因缘和合,只是假生假灭,没有自性,对一切外境起厌离心

通达诸有为法的因缘集起,消失过程,虽然证得一切有为法没有真正的生相,然而通达一切有为法的种种行解之相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因为行阴没有真实的相貌,一切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恒久不变的实体存在

就比如芭蕉树,他的坚牢相貌不可得,因为芭蕉树它的树干是由一片一片的芭蕉叶子组成

如果把芭蕉树的叶子拔掉,芭蕉树也就没有了,哪来的坚固相貌,又哪来的不坚固相貌

行阴也是这样,坚牢相不可得到,无坚牢相也不可得到,因为一切事物根本就没有永恒的实体,他是无常的,在不断的变化的


【通达】
  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9

主题

6900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13

[忍辱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21:5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13 21:56 编辑

末学在学习《心经》的过程中,对于经文中教导的【照见五蕴皆空】,末学想要深入学习善知识分享的关于如何正观五阴的教导,但是末学惭愧,目前无法领受体会经文中各种正观的法义,老师慈悲让末学先读(背)诵这段经文后,再思惟法义


学习和读诵 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中 如何观察识阴 这一段约 2小时15分

(附注:如何观察识阴?)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正观察选择识阴]。

菩萨摩诃萨观非阴是[识阴]。颠倒阴是识阴。虚妄阴是识阴。何以故。

持世。是[识阴]从颠倒起。虚妄缘所系。
从先业有。现在缘所系。属众因缘。虚妄无所有。忆想分别起。从识而生。有所识故名之为[识]。
从忆想分别觉观生。假借而有。有所识故数名为[识]。
以识诸物故。以起心业故。以思惟故。众缘生相故。起种种思惟故。数名[识阴]。
从有所识。有识像出。示心业故。摄思惟故。数名[识阴]。
或名为[心]。或名为[意]。或名为[识]。皆是[意业]分别故[识阴]所摄。
[识相][识行][识性]示故。数名[识阴]。

如是非阴是识阴。不生不起不作。但以颠倒相应缘虚妄识故。数名[识阴]。

何以故。

是[识阴]从众因缘生无自性。次第相续生。念念生灭。是识缘不生阴相。

何以故。

是[识阴]生相不可得。决定相亦不可得。生相不可得故。决定相不可得故。根本无所有故。自相无故。牢坚不可得故。
智者正观察选择通达非阴是识阴。

凡夫于非识阴生识阴相。以觉观分别忆想颠倒相应虚妄所缚。强名为[识阴]。
[贪着]是[识阴]依止所识。依止识种种示思惟故生起[识阴]。
是人种种分别。贪着内识。贪着外识。贪着内外识。贪着远识贪着近识。以识相故分别起[识阴]。
是人以忆想分别若[心]若[意]若[识]。假借强名是[心]是[意]是[识]。如是知种种心相生。
是凡夫贪着识阴。为识阴所缚。[心][意][识]合故。起种种识阴。
分别虚妄事故。以一相故。以决定相故。能得是[心]是[意]是[识]。能得分别爱着。
是人依止识阴深贪识故。亦得过去识阴贪着念有。亦得未来识阴贪着念有。亦得现在识阴贪着念有。
诸凡夫于[见闻觉知]法中。计得[识阴]贪着[念有]。
是人贪着见闻觉知法。为识阴所缚贵其所知。以[心][意][识]合系故驰走往来。
所谓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皆识阴所缚故。
不能如实知识阴。识阴是虚妄不实颠倒相应。因见闻觉知法起。
此中无有实识者。若不能如是实观。或起善识。或起不善识。或起善不善识。
是人常随识行。不知识所生处。不知识如实相。

持世。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如是正观知识阴从虚妄识起。
所谓[见闻觉知]法中众因缘生。无法生法想故贪着识阴。
我等不应随凡夫学。人我等当如实正观察选择识。如实正观察选择识阴。
是诸菩萨如实观时。知识阴虚妄不实从本已来常不生相。
知非阴是识阴。像阴是识阴。幻阴是识阴。譬如幻所化人识。
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识性亦如是。如幻性虚妄缘生。从忆想分别起。
无有实事如机关木人。识亦如是从颠倒起虚妄因缘和合故有。
如是观时。知识皆无常苦不净无我。知识相如幻。观识性如幻。

菩萨尔时作是念。世间甚为狂痴。
所谓从忆想分别识起于世间。与[心][意][识]合。三界但皆是识。
是[心][意][识]亦无形无方。不在法内不在法外。
凡夫为虚妄相应所缚故。于识阴中贪着若我若我所。
是人贪着识阴在内。贪着识阴在外。贪着识阴在内外。贪着识阴在彼我。
是人贵此识阴为识阴所缚。受识阴味说识阴相。所谓若心若意若识。随味行故贪受识阴。
是人为识所缚。识阴合故为心意识所牵。以心意识因缘力故生是凡夫。
若起下思得下身。若起上思得上身。若起中思得中身。
是人随心意识力故。生依止诸入。贪着识阴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菩萨于此中如实正观选择识阴。如实正观识阴无常相故。
过去识阴不贪不着不念。知非阴是识阴。
未来世识阴亦不贪不着不念。知非阴是识阴。
现在识阴亦不依止。如实知识阴无常相。如实知识阴生灭相。

若如是思惟正观识阴。是名[正观入识阴道]。
所谓如实知识。如实知识集。如实知识灭。如实知识灭道。
是人如实观识阴集灭相。能坏识阴。能断一切相。知识阴集灭相。亦通达识阴集灭相。

菩萨尔时亦不生识阴。亦不灭识阴。是识阴从本已来无生。
如是观时不分别识灭相。通达识阴无生相。何以故。

持世。是识阴无生无相无成。是识阴生性虚妄故。入在无生相中。
持世。识阴终不有生成相。是识阴相从众因缘生。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因缘法。非阴是识阴。
观察选择信解证知。通达诸所有识悉皆知实。菩萨知识阴实故。如是一切所缘知皆破坏。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识阴。知是识阴无生者。无作者无起者。无受者无所受者。
但以众缘生。众缘合故有。缘见闻觉识法故系有。从本已来常毕竟空。
如是观识阴时。即知识阴是无作无起相。不贵不着。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察选择入识阴]。


——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9

主题

6900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13

[忍辱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6-14 21:00: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14 21:01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4小时以上)

今天读诵、学习如何正观【识阴】
(附注:如何观察识阴?)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正观察选择识阴]。

菩萨摩诃萨观非阴是[识阴]。颠倒阴是识阴。虚妄阴是识阴。何以故。

持世。是[识阴]从颠倒起。虚妄缘所系。
从先业有。现在缘所系。属众因缘。虚妄无所有。忆想分别起。从识而生。有所识故名之为[识]。
从忆想分别觉观生。假借而有。有所识故数名为[识]。
以识诸物故。以起心业故。以思惟故。众缘生相故。起种种思惟故。数名[识阴]。
从有所识。有识像出。示心业故。摄思惟故。数名[识阴]。
或名为[心]。或名为[意]。或名为[识]。皆是[意业]分别故[识阴]所摄。
[识相][识行][识性]示故。数名[识阴]。


如是非阴是识阴。不生不起不作。但以颠倒相应缘虚妄识故。数名[识阴]。

何以故。

是[识阴]从众因缘生无自性。次第相续生。念念生灭。是识缘不生阴相。

何以故。

是[识阴]生相不可得。决定相亦不可得。生相不可得故。决定相不可得故。根本无所有故。自相无故。牢坚不可得故。

————————————————————————————————————————

菩萨摩诃萨观察到非阴是识阴,颠倒心是识阴,虚妄心是识阴,为什么呢?

因为识阴是分别种种尘境后的和合集聚,是从颠倒妄想心而起,是种种因缘和合而成

由过去世造作的业因在今世由众因缘引发成熟后的积聚和合而生出来,所以一切相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

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由众生的颠倒乱想分别执着所起

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中而生发出来,因为心对境有所分别,所以名为【识】

这个识阴由众生自己意根的忆想、分别和觉观中生起,只是假借这些因缘而有了有所识的这个功能,所以名为识

因为能识别眼前的事物或者现象,能生起内心种种业的缘故,能思维的缘故,是众多因缘和合的缘故,能生起种种思维的缘故,这些就是识阴

因为识阴能识别种种现象,从这些显现的外境现象中能显示众生内心的业力缘故,能摄取众生思维缘故,所以名为识阴

这个识阴或者名叫心,或者叫做意,或者叫做识,这些都是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动念是)的种种分别,都是识阴所摄受的

这些识的相貌、识行,即所思所想,也就是起心动念,识的性质(审察事物﹑判别是非的禀性)所显示出来,这就是识阴

这样的非阴是识阴,它不是从哪里出生,对外境不起作用,只是因为颠倒的心念与过去世业因相应,因缘和合显示虚妄的认知,所以叫做识阴

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识阴都是因为众生过去世的业因在今生因缘成熟和合而成,是虚幻的,没有自性,按照顺序相续而生

念念都是生灭(依因缘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做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

所以由因缘和合而成的识不会生出阴相,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识阴生出的相貌是不可能得到的,识阴的决定相貌也是不可得,识阴出生的相貌不可得,决定相不可得的原因

所以识阴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无所得的,识阴自身的相貌不可得,识阴的牢固相也是无所得


【词解】

【识蕴】
  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识】
 心的别名,了别之义。心对于境而了别,叫做识。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业】
 1.身业、口业、意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是;口业即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之言语是;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动念是。2.善业、恶业、无记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造作;恶业是恶劣的行为造作;无记业是非善非恶无可记别的作业。3.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漏业是有烦恼的作业,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报,乃凡夫的作业;无漏业是无烦恼的作业,可召感方便有余土的果报,乃二乘人的作业;非漏非无漏业可召感实报土的果报,乃菩萨的作业。4.顺现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此生造业此生就受果报;顺生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在来生才受果报;顺后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到二生以后才受果报。5.罪业、福业、不动业。罪业就是罪恶之业,造了罪恶之业,将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受苦;福业就是福德之业,造了福德之业,将来就会招感人天的福报,享受世界上的福乐;不动业是约所修的禅定说的,如修四禅定,将来就会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无色定,将来就会生到无色界天去,在色无色界天中,享受禅定之乐,不为外境所动,故名不动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识性】
审察事物﹑判别是非的禀性。——摘自百度

【生灭】
 依因缘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做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根据佛教的中道思想来说,一切有为法的生灭,都是假生假灭,不是实生实灭,若是实生实灭,便是无生无灭。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9

主题

6900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13

[忍辱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6-15 21:50: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15 21:53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45分)

今天继续学习如何正观【识阴】

智者正观察选择通达非阴是识阴。

凡夫于非识阴生识阴相。以觉观分别忆想颠倒相应虚妄所缚。强名为[识阴]。
[贪着]是[识阴]依止所识。依止识种种示思惟故生起[识阴]。
是人种种分别。贪着内识。贪着外识。贪着内外识。贪着远识贪着近识。以识相故分别起[识阴]。
是人以忆想分别若[心]若[意]若[识]。假借强名是[心]是[意]是[识]。如是知种种心相生。
是凡夫贪着识阴。为识阴所缚。[心][意][识]合故。起种种识阴。
分别虚妄事故。以一相故。以决定相故。能得是[心]是[意]是[识]。能得分别爱着。


是人依止识阴深贪识故。亦得过去识阴贪着念有。亦得未来识阴贪着念有。亦得现在识阴贪着念有。
诸凡夫于[见闻觉知]法中。计得[识阴]贪着[念有]。
是人贪着见闻觉知法。为识阴所缚贵其所知。以[心][意][识]合系故驰走往来。
所谓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皆识阴所缚故。
不能如实知识阴。识阴是虚妄不实颠倒相应。因见闻觉知法起。
此中无有实识者。若不能如是实观。或起善识。或起不善识。或起善不善识。
是人常随识行。不知识所生处。不知识如实相。


持世。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如是正观知识阴从虚妄识起。
所谓[见闻觉知]法中众因缘生。无法生法想故贪着识阴。
我等不应随凡夫学。人我等当如实正观察选择识。如实正观察选择识阴。
是诸菩萨如实观时。知识阴虚妄不实从本已来常不生相。
知非阴是识阴。像阴是识阴。幻阴是识阴。

——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

————————————————————————————————————

有智慧的人应当正观察选择通达非阴是识阴,而凡夫把不是识阴的法当做生出识阴的相貌

以自己凡夫的知觉来观察、分别、忆想,这样就与颠倒心念相应,被世间种种的虚妄相所缠缚,不能清净自心,强名为识阴

贪着世间种种外境所呈现的一切虚妄相是识阴,依止于种种所识(谓无分别故,有分别故,因故,转故,相故,相所生故,能治所治故,微细差别故;当知是所识义。无分别者:谓五识身。有分别者:谓意识身。因者:谓阿赖耶识。转者:谓所余识。),依止识所示现的种种思惟,因此生起识阴相

因为凡夫人的种种分别,他们贪着心内识,贪着心外识,贪着内外识,贪着过去未来的远识,又贪着现在的近识,因为分别心识的种种相貌而在心中生起识阴

凡夫人以自己的忆想,来分别心、意、识,假借识阴是心、意、识,以此来了知种种心的相貌

因为凡夫人贪着识阴,所以被识阴所缠缚,又因为心意识和合的缘故,生起了种种识阴

众生因为分别虚妄事相的缘故,因为唯一真相的缘故,因为决定识阴相貌的缘故,就认为能得心意识,而且不断地分别贪恋识阴


凡夫众生依止于识阴,内心执着、贪恋识阴的缘故,也贪恋过去识阴,因为贪念识阴有,也执着的认为未来也有识阴,也执着贪念现在的识阴有

因为执着认为识阴有,凡夫众生在观见、听闻、觉知的种种有为法中,也计得识阴,贪着识阴有

因为凡夫贪念在观见听闻觉知中有识阴,所以被识阴所缠缚,执着着自己的这一认知

因为心意识和合所系,执着的贪念在虚幻的心识中,所以不断地在六道中轮回

从这一世到未来世,从过去世到这一世,来来往往不断轮回,这都是因为凡夫的心识被识阴所束缚

不能如实的了知识阴,不识识阴是虚妄不实的,是众生颠倒心念因为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有为法中而生起

在这个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有为法中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识心,如果不能如实的观察识阴

就会生起作善业的识阴,或者生起作恶业的识阴,或者生起作不善不恶的识阴

这样的人常常随着识阴不断地迁流,不知道识阴从哪里生起,也不知道识阴的真实相貌


菩萨摩诃萨在见闻觉知中应如实的正观识阴是从虚妄的心识中生起

是在所谓的见闻觉知中,由种种的因缘和合而生起了识阴,原本没有法却生起了思惟法的念想,因此就贪着识阴

我们不应该随凡夫那样想,我们应该如实的观察选择识心,如实的正观察选择识阴

诸菩萨如实正观识阴时,知道识阴是虚幻不实的,原本以来就没有从哪里生出相貌来

知道非阴是识阴,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的想阴是识阴,种种虚幻的相貌是识阴

【词解】
【通达】
 (术语)通于事理而无壅也。金刚经曰:‘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量寿经下曰:‘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所识】
  杂集论三卷三页云:云何所识?几是所识?为何义故,观所识耶?谓无分别故,有分别故,因故,转故,相故,相所生故,能治所治故,微细差别故;当知是所识义。无分别者:谓五识身。有分别者:谓意识身。因者:谓阿赖耶识。转者:谓所余识。相者:谓根及义。相所生者:谓根义所生诸识。能治所治者:谓有贪离贪,有嗔离嗔,有痴离痴,如是等,微细差别者:谓七种难识了别差别故。七种难识了别者:一、不可知了别器了别。谓一切时无分别行相故。二、种种行相了别。谓一法一行有种种相。此难建立,是故微细。三、俱有了别。谓一时间诸识俱起,云何各别了自境界。此难建立,是故微细。当知此微细言,通一切处。四、能治所治速疾回转了别。谓具缚者,云何有贪等心,须臾转变,起离贪等心。五、习气了别。谓诸业现行,熏习于心;云何非离心外别有习气,亦非即心。又与果时,次第而转。六、相续了别。谓无量种感自身业,熏习在识,云何于余明了将命终位,暂起觉悟;余业熏习,转于异趣,令生相续。七、解脱了别。谓阿罗汉心,证得第一无戏论法性,超过生死曾所积习一切种有漏行;云何此心行相流转。此难建立,是故微细。如是当知一切皆是所识。为舍执著能见者等我故;观察所识。见者等言,当知为显见者闻者嗅者尝者触者识者。
FROM:【法相辞典】

【内识】
 (术语)外境之对。与心识同。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心识】
 心与识。心梵语是质多,集起为义,指阿赖耶识所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识梵语是毗若南,主要的意义是了别为性,是指依意根生起的前六识,了别的作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相】是佛教术语,意思为唯一的真相——摘自百度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9

主题

6900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13

[忍辱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21:24: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16 21:25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

今天继续学习如何正观【识阴】

譬如幻所化人识。
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识性亦如是。如幻性虚妄缘生。从忆想分别起。
无有实事如机关木人。识亦如是从颠倒起虚妄因缘和合故有。
如是观时。知识皆无常苦不净无我。知识相如幻。观识性如幻。

菩萨尔时作是念。世间甚为狂痴。
所谓从忆想分别识起于世间。与[心][意][识]合。三界但皆是识。
是[心][意][识]亦无形无方。不在法内不在法外。
凡夫为虚妄相应所缚故。于识阴中贪着若我若我所。
是人贪着识阴在内。贪着识阴在外。贪着识阴在内外。贪着识阴在彼我。
是人贵此识阴为识阴所缚。受识阴味说识阴相。所谓若心若意若识。随味行故贪受识阴。
是人为识所缚。识阴合故为心意识所牵。以心意识因缘力故生是凡夫。
若起下思得下身。若起上思得上身。若起中思得中身。
是人随心意识力故。生依止诸入。贪着识阴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菩萨于此中如实正观选择识阴。如实正观识阴无常相故。
过去识阴不贪不着不念。知非阴是识阴。
未来世识阴亦不贪不着不念。知非阴是识阴。
现在识阴亦不依止。如实知识阴无常相。如实知识阴生灭相。

若如是思惟正观识阴。是名[正观入识阴道]。
所谓如实知识。如实知识集。如实知识灭。如实知识灭道。
是人如实观识阴集灭相。能坏识阴。能断一切相。知识阴集灭相。亦通达识阴集灭相。

——————————————————————————————————

譬如由虚幻的外境,所化现出来的人的识心,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

识心的性质也是这样,是虚幻性的,由虚妄的因缘和合而成,由众生的忆想分别而生起

没有真实的相貌,就如在梦中见到的一样虚幻,梦醒就消失

识阴也是这样,由众生的颠倒心性生起,是虚妄的,是过去世的业因在今世因缘和合而生起的种种幻相

如果这样观察时就能知道众生的这个心识都是无常的,是苦的,是不净的,是无我的

知道识阴的相貌是虚幻的,观察到识阴的性质也是虚幻不实的

菩萨这时就会生起这样的念想:世间之事真是太狂妄愚痴

众生对事相的种种忆想分别,这种心识生起于世间之事,与心意识相和合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都是识心,这些心意识无形无方,没有具体的形状,也不在心识的法内,也不在法外

凡夫因为与虚妄颠倒相相应,被种种的虚妄外相所束缚,深陷在识阴中贪恋执着我、我所

这人贪着识阴在心外、在心内、在心的内外,贪着识阴就是我,我所

这人贪着识阴的这些相貌,被识阴所束缚,贪着种种识心沉浸在识阴的相貌中,认为这是心,这是意,这是识,随着这些心意识贪着在识阴中

这人被识阴所缠缚,种种识阴相和合所以被心意识所牵制,因为过去世业因的因缘和合,在心意识中常常随境所转,这就是我们凡夫的相貌

心起下思就得下身,心起上思就得上身,心起中间思就得中身,这些身相都是随着凡夫的心意识而显现

它们依止于凡夫心中所有的想法和感觉,即是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因为贪着识阴的缘故,所以在不断地轮回中无法脱离生老病死忧愁苦恼等种种苦难

菩萨在这时应如实的正观察选择识阴,如实的观照识阴是无常的,是没有真实相貌的

对于过去世的识阴不贪不执着不念想,知道非阴是识阴

未来世的识阴也应不贪不执着不念想,知道非阴是识阴

现在的识阴也应不执着,如实的观想识阴是无常的,是不断变化的,是没有真实相貌的

如实的观察识阴的生灭相,即生灭的过程,观察一切现象的产生和消失

了知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实体存在,所以对一切现象都不应执着和贪恋,这样才能真正的解脱

如果能够如此正观察思惟识阴,就是[正观入识阴道]

也就是如实的了知识阴,如实的了知识阴的集聚过程,是过去世业因在今世的因缘和合

如实的了知识阴的真如寂灭相,如实的了知识阴的灭谛道谛(灭者,灭生死因果之涅槃也,道者证涅槃之正道也,灭为果而道为因,谓之无漏之因果,又曰还灭之因果。先果后因者,先示果使生欣求之念,因以修因也。

是人如实的正观识阴的集聚、生灭、灭生之相,就不会再执着贪恋在识阴中,能断除一切外相,不会再沉迷在外境中

了知识阴的集聚生灭之相,也能通达识阴的集聚生灭相貌,了知一切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恒久不变的实体存在,不再执着在这些虚幻的外境中


【词解】
【法想】
 (术语)思惟法之想念也。维摩经问疾品曰:‘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机关木人】
 (譬喻)喻五蕴之假者。智度论六曰:‘都无有作者,是事是幻耶?为机关木人,为是梦中事。’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灭道】
 (术语)灭谛与道谛也。灭者,灭生死因果之涅槃也,道者证涅槃之正道也,灭为果而道为因,谓之无漏之因果,又曰还灭之因果。先果后因者,先示果使生欣求之念,因以修因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诸入】是佛教术语,指的是心中所有的想法和感觉,也即是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佛教讲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即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摘自百度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9

主题

6900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13

[忍辱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22:10: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17 22:12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以上)

今天继续学习如何正观【识阴】
菩萨尔时亦不生识阴。亦不灭识阴。是识阴从本已来无生。
如是观时不分别识灭相。通达识阴无生相。何以故。

持世。是识阴无生无相无成。是识阴生性虚妄故。入在无生相中。
持世。识阴终不有生成相。是识阴相从众因缘生。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因缘法。非阴是识阴。
观察选择信解证知。通达诸所有识悉皆知实。菩萨知识阴实故。如是一切所缘知皆破坏。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识阴。知是识阴无生者。无作者无起者。无受者无所受者。
但以众缘生。众缘合故有。缘见闻觉识法故系有。从本已来常毕竟空。
如是观识阴时。即知识阴是无作无起相。不贵不着。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察选择入识阴]。



若菩萨能如是方便入五阴。能如是[方便正观五阴]。是名[通达入五阴集灭道]。皆能断诸阴相。
真知五阴方便。以是方便故。于五受阴中。不贪不着不缚不系。如实知色无常相。
是菩萨若于色有欲染则能除断。亦如实知受想行识。亦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相。
若于受想行识中。有欲染则能除断。菩萨于五受阴中除断欲染故。随顺通达决定五阴方便。
如是观时。能知[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



——————————————————————————————————————


菩萨此时心中不会对识阴作生起想,也不会对识阴作灭除想,因为知道识阴原本就没有是从哪里生出来

这样的观照就不会分别识阴是如何消除的,因为原本就是没有的

为什么通达识阴没有生起的地方呢?

是因为识阴不会自己生起没有真实的相貌,是识阴本身的自性是虚妄的缘故,所以不会自己生起,只是业因的因缘和合,没有固定的相貌

识阴没有自己生起的相貌,识阴的种种相貌是由于过去世的种种业因在今世的因缘和合而成

菩萨摩诃萨能够如实正观察因缘和合有为法,了知非阴就是识阴

观察选择对佛法正信正解而得证果,通达所有的识阴都是如此不会自己生起,没有真实的相貌

菩萨了知识阴的这一真实相,像这样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其自身的因缘和合而成,不强求也不刻意追求

菩萨摩诃萨这样正观识阴,了知识阴不会自己生起,没有造作者也没有生起者,没有受者(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之后身,当受罪福果报),也没有所受者

只是因为众生过去世的因缘和合所以有了识阴,缘于能见能闻能觉能识的有为法称之为有识阴

但是根本以来是无常的,是虚幻的,是毕竟空的(一切有为诸法的体性毕竟空寂

以这样的心来正观察识阴,就知道识阴是没有造作也不会自己生出相貌,平淡不张扬

菩萨摩诃萨应该如此正观察识阴

菩萨摩诃萨如果能够以需观照方便法真正的深入五阴,正观察五阴的特性

那就能通达五阴的聚集、生灭过程,也能通达灭生死因果之涅槃,证涅槃之正道,就能断除五阴虚妄的相貌

真正的了知五阴方便,以种种观照方便来正观察五阴,观察到五阴之法都是因缘所生,无有实相

所以不应执着贪恋这些虚幻的外相上,应该如实的知道色阴没有永恒的相貌

菩萨如果对污染真性的色阴能够断除,那么没有了色阴的污染,也能清净受想行识四阴

从而如实的了知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都由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的真实相貌

如果在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中,对世间种种爱欲贪着也能够断除这些污染真如自性

菩萨能够在这五阴中断除种种爱欲杂染,就能随顺通达决定五阴的观照方便法

了知五阴的集聚、生灭过程,了知五阴是无常的,他们都是凡夫颠倒的心念与过去世的业因在今世的因缘下和合而成

他们并没有固定的相貌,总是随着外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所以是虚幻不实的,没有自己的自性,所以说五蕴皆空,众生不应执着贪恋其中

===============================================

末学很惭愧,在学习如何正观五阴时,末学还是无法能够比较深入经文的义理,虽然学习起来很吃力,但是末学也在过程中感受到法喜

在学习色阴时,经文中有一个比喻:
菩萨正观色阴时。知同水沫聚。云何知同水沫聚。
无聚是水沫聚。但从众缘生。不可执捉无有坚牢。水沫聚中无有。聚相无聚是水沫聚。色阴亦如是。色阴中无有阴相。

就是色身如大海中波浪聚集的泡沫,波浪过后,水泡随即散灭,没有相貌

学习受阴时
非阴是受阴。从忆想分别起。颠倒相应无有受者。但从先世业因起。今世缘故。
诸受自性空。受中无有受相。菩萨观达受阴。譬如雨渧水泡。有生有灭无有决定。
受阴亦如是。次第因缘起。属诸因缘无有住时。虚妄不实从忆想颠倒相应起。

就是所受的种种苦乐犹如雨滴水泡,在滴下的瞬间就灭掉,没有相貌

这样的比喻让末学一下子就感受到色阴、受阴没有真实相貌、是虚幻的、是无常的真实体悟

由此体会到虽然佛法很深奥,但是佛法就是在生活中,都能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加强末学要深入经藏,学习佛法智慧的信心决心

深深感恩佛菩萨,感恩善知识老师,阿弥陀佛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9

主题

6900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13

[忍辱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20:52:34 | 只看该作者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上面在学习如何正观五阴时,已经知道,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都是无常的,都没有固定的相貌

他们都是因为过去世的业因在今世的因缘和合下而形成的物质和现象,这些物质和现象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是随缘而生,缘灭而灭

而空的本性也是这样,在佛学大辞典中这样解释空:【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

而凡是因缘和合而生都是无常的,虚幻的,不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就如经文中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指的是一切有形象的物质,也就是一切物质与空性是没有差别的,他们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都是无常的、虚幻的,都是因缘生而生,因缘灭而灭,没有永恒的存在

而受、想、行、识属于精神现象,所以一切现象也与空性一样没有差别,也是无常的不真实的

既然一切物质和现象没有一成不变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起缘灭,缘灭缘起,也就是这个因缘成就了一切物质和现象

那么众生想要脱离六道轮回,每一个缘起就格外的重要,按照末学的次第理解,这个缘起取决于众生的心念

因为心念是相的制造者,相由心生,万法唯心

就像我们的生命

其实[生命]并没有终结,只有两种情况,就是一直轮回或超越轮回,所以佛经上说实相不生不灭,非生非灭

生命轮回是由[心念]所主宰,如果我们的心念被外相所左右,那就会陷入[心][相]牵扯共业的轮回之中

但是心又受到外相影响而迷惑,所以形成滚雪球般的巨大谜团,变成累世轮回

因此,想要解脱轮回,不再生生世世被现象所困惑或因为轮回而痛苦,

那就要自己超越外相,让心念导向真实,这样心念就会成就正向的作用

心念的正向作用和负面作用都一样强大

如果[负面心念]主宰自己,那就变成累世轮回的强大业力

如果[正向心念]光明自己,那就会变成佛菩萨同等的威力

所以,正视观照自己的心念非常的重要,要时时正观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不要被外相所迷,沉浸在虚幻的外相中

例如佛经上常谈到的[色][受][想][行][识]

[色]包含的很广,简单说就是外相,就是外在一切现象,眼睛所见就是[色],

所以不要被眼睛所见的外相所迷惑,这就是修行的根本

所以在[楞严经]中[色阴]现象讲的都是看到或听到外在现象

再者,[受]就是觉受,佛经上到处都是教导修行人要超越自我觉受,不要陷入觉受之中,不然就容易累世轮回

所以,修行人不要或哀或怨或叹或悲或傲,这些在[楞严经]讲的[受阴]现象也说明的很清楚

以上所讲的[色][受]现象就是[外在现象]和[身体感受]对众生的影响

再者,[想]就是心念的执着,[楞严经]也讲了十种执着,这自己可以参阅

如果超越了上述[色][受][想]现象,佛经上说就会有神通了

但是,虽然有了神通,不过[知见]上没有透彻,却因为神通而以为自己全懂了

那就会堕入自以为是的[邪见]中,就变成[行][识]现象的共二十种外道

所以,[行]就是细微的心念执着,就是所谓的[第七识]现象

而[识]就是指[第八识]的恶种子或错误知见,这是最细微的习气种子,是根源

因为早期强调互动式教学,和电脑科技的发达,

所以,近年来大家都对[互动]有了新的观念和了解

例如,对于网页或各项科技产品都会强调[主动的互动式]的功能,尤其在教学上更是如此

由设计者设计主动引导或诱发人们学习的介面程式,来引导和加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谈到互动,其实[身心]或[心和外相]的影响也是如此

也就是[第八识]和外界的互动状态也是如此

外相对[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产生作用,而形成[第六识](意识)的概念执着,最后变成[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

同样的,[第八识]的习气种子也影响[第六识]对外相的判断,形成执着

这就是一种互动式的交流状态

[心念]的原理就是如此,其实很简单,懂了原理就很简单

如果超越了对表相的执着,那才能超越肉体的存在,而逐渐回到正面的精神状态

不用怀疑,道理就是如此,因为佛菩萨就是如此,佛菩萨就是最好的案例

——[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佛菩萨都是在实修的过程中实证、明了法界的真相,所以对于一切物质和现象所显现的种种虚妄之相都不会执着,无所挂碍,达到身心真正的清净自在

什么是法界的真相呢?
就是众生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只是因为对六道的执着抓取不放,所以一直累世轮回
也就是因为种种无知害怕恐惧和情爱欲望贪着, 无法认清六道轮回的真相
因为对表相的执着,所以无法脱离轮回引力的控制

其实,轮回或解脱是可以自主的,
如果众生因为对表相的贪瞋痴, 这心念就不由自主, 就会堕入轮回
就像您对梦境中事物情境的执着, 这梦就一直持续, 如果您能破除梦境, 知道梦境是虚幻, 梦就醒了
如果众生对世俗能放下执着, 就能超越表相, 而投生清净的天道, 甚至脱离六道轮回的引力控制而成佛

六道轮回其实是自己造成的, 是自己的心念造成的
六道轮回的引力就是自己心念执着的力量
而这解脱轮回的诀窍, 就在于心念的超越和自主性
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超越者

——[略说]法界真相

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入实修,断除对种种虚幻外境的执着贪恋,让心回归本自清净的光明佛性
修行的方法
就是透过六根意识作用的观行,结合佛法正见和法义
透过观行和法义的结合,逐渐摆脱世俗和烦恼的干扰
让身心逐渐契入实相,达成身心一如的境界

——[略说] 修行和实相的原理

【词解】
【空】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色】
 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9

主题

6900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13

[忍辱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19 21:27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4小时)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舍利弗,世间所有的法:即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以及四圣谛等等这些森罗万象的一切事物,都是呈现空性之相

不生不灭,他们都随缘而生,随缘而灭,无有固定自性,一切事物以及现象都不会自己生起,也不会自己灭掉,都是随缘不断的流转

不垢不净,一切事物和现象既不是垢秽的,也不是纯净的,没有垢净的分别

不增不减,一切事物和现象不会在数量上有增有减,这更加说明诸法的实相是空,他只是在相貌上在因缘和合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没有固定的实体相貌

由此可见,空性中没有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具体见下面词解),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于心上,以为起言语之因者。与一切之心相应而起),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心之异名。了别之义也。心对于境而了别,名为识)这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也没有眼根为眼识之所依,能看取色境,即为不可见有对(有碍)之净色)、耳根指耳识之所依,由此取声境无见有对之净色)、鼻根指鼻识所依之无见有对之感觉器官,即嗅觉器官。色界二禅以上五识皆无,故鼻根于彼并无作用,唯为庄严身之故而有之)、舌根(舌识之所依,取味境之无见有对之净色)、身根即指身识所依,取触境无见有对之净色。此指身体内之净色根,而非谓肉体之扶尘根)、意根意根所对之境则为心法,对法境即产生意识
等六根

没有色尘是眼根所对之境,为眼识所缘的对象。有显色、形色、表色三种色)、声尘是耳根所对之境,为耳识所缘的对象。有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香尘是鼻根所对之境,为鼻识所缘的对象。有好香、恶香、平等香)、味尘(:是舌根所对之境,为舌识所缘的对象。有苦、酸、辛、甘、咸、淡六种)、触尘是身根所对之境,为身识所缘的对象。有地、水、火风四者是能造之触,其所造的假触,有轻、软、滑、涩、冷、渴、饱、饥等多种)、法尘五根五境之外,还有“无表色”,此又名法尘,这不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对、五识所取的境界,而是意根所对,为意识所缘的对象,及自识所变,有可缘义之色。此又名法处所摄色,此是假境,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如显色等;二者不可见有对,如眼根等,三者不可见无对,约指意业而言)六尘

【词解】
【诸法】
 指森罗万象的一切事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空相】
 (术语)诸法皆空之相状。因缘生之法,无有自性,是空之相状也。智度论六曰:‘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同五十三曰:‘须菩提常行无诤三昧,与菩萨同事,巧便乐说一种空相法门。’【又】真空之体相,名为空相。般若心经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法藏略疏曰:‘辨此空状,故云空相,或真空体相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诸法空】
  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法,无有实相,一切皆空。无取无舍,能离一切诸见,是名诸法空。(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空】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入】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又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旧曰六入,新曰六处,即十二入十二处也。六境为外之六入,六根为内之六入。十二因缘中之六入为内之六入,即六根也。入为涉入之义,六根六境互涉入而生六识,故名处。处为所依之义,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名处。大乘义章四曰:‘言六入者,生识之处,名之为入。’法界次第中之下曰:‘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不生不灭】
 (术语)对生灭之语,常住之异名也。小乘独就涅槃之理而观不生不灭,大乘于有为之事相上论不生不灭之义。维摩经不二门品曰:‘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涅槃经曰:‘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般若波罗蜜经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中论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按不生亦不灭四句偈文,所以发明真空无相第一妙谛。凡佛经均不外此意。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不生不灭】
 不生也不灭,是常住的别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经说:‘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生不灭】
 (术语)对生灭之语,常住之异名也。小乘独就涅槃之理而观不生不灭,大乘于有为之事相上论不生不灭之义。维摩经不二门品曰:‘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涅槃经曰:‘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般若波罗蜜经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中论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按不生亦不灭四句偈文,所以发明真空无相第一妙谛。凡佛经均不外此意。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不增不减】
 (术语)凡佛教说不增不减,有二门:一就实相之空理而言。一就法之无尽而言。如般若经,即就空理者,如不增不减经,即就无尽者般若心经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即真空也,真空无增减也。然如说生佛二界之不增不减,就生界之无尽佛界之无尽而言,二界无增减也。起信论义记上曰:‘况众生界如虚空界,设如一鸟飞于虚空,从西向东,经百千年终不得说东近而西远,何以故?以虚空无分齐故。’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色】
 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色】
梵语 ru^pa,巴利语同。ru^pa 系自 ru^p(造形)之动词语根变化而来,故含有“有形状”之意。又谓 ru^pa 是由 ru^(坏)之动词语根转变而来,有变坏、变化之意。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玆就广狭二义分述之:
 <一>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即五蕴中之色蕴,五位中之色法(与心法相对)。乃质碍(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者。经论中对于色有诸种分法,据俱舍论卷一载,色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无表色等十一种。唯识宗分色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其中,法处所摄色是意识之对境,包括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等。
 于此诸色法中,又可依其一一法之性而归纳成下列数种分类:(一)内色(五根)与外色(五境)。(二)细色(无表色,或指色界之色)与粗色(由极微所成之色,或指欲界之色)。(三)定果色(由定所生之色)与业果色(由业所造之色)。(四)可见有对色(指狭义之色,即色境)、不可见有对色(指声、香、味、触、五根)与不可见无对色(指无表色)等三种。(杂阿含经卷一、卷十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见:五根)1137、“五境”1171、“色蕴”2549、“法处所摄色”3389)
 <二>眼根所取之境。对于声、香等而言,色乃专指眼根所识别之对象,如青、黄等质碍之境。五境之一,六境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又作色境、色处、色界。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色大别有三种:(一)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二)显色,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等十二种。(三)表色,凡吾人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盖此皆于五根、五境等色蕴中,特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识身足论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十三、卷七十五、顺正理论卷一、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俱舍论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有宗七十五法记卷一)((参见:表色)3513、“形色”3788、“显色”6922)p2541
FROM:【佛光大辞典】

【五蕴】
  ﹝出大乘广五蕴论﹞
  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六识、六尘、六受者,眼识受色尘,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触尘,意识受法尘也。)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四、行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五、识蕴],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五蕴】
  ﹝出大乘广五蕴论﹞
  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六识、六尘、六受者,眼识受色尘,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触尘,意识受法尘也。)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四、行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五、识蕴],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受】
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参见:三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想】
梵语 sam!jn~a^,巴利语 san~n~a^。音译为僧若。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五蕴之一。系动词 jn~a^(知)与接头语 sam!(一切)连结而成,相当于现代语中“概念”一词。俱舍宗以其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视其为五遍行之一。指对境之像,于心中浮现之精神作用而言。即相当于表象之知觉,乃次于“受”(印象感觉)而起之心所作用。其所依之根为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而由眼触所生之想,乃至由意触所生之想,计有六想(亦作六想身,身表复数)。其次,依所缘境之大、小、无量之别,而有大想、小想、无量想等三想。又欲想(贪欲想)、嗔想(嗔恚想)、害想(杀害想)等三想,谓三不善想或三恶想,乃与贪、嗔(发怒)、害(加害于人)等三种烦恼相应而产生之“想”。出离想、不恚想、不害想等三想,称三善想,乃三不善想之相反。
 此外,想为观想之意。大品般若经卷一,有无常想等十想之说;往生要集卷中亦谓,修念佛时,即是住于归命想(一心归佛)、引摄想(为佛所引导)、往生想(往生净土)等三想之中。(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四、俱舍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入阿毗达磨论卷上)p5451
FROM:【佛光大辞典】

【想】
 (术语)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于心上,以为起言语之因者。与一切之心相应而起。俱舍论四曰:“想,谓于境取差别相。”唯识论三曰:“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行】
 (术语)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三本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玄义三下曰:“夫行名进趣,非智不进。”【又】从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也。大乘义章二曰:“有为集起,目之为行。”俱舍颂疏一曰:“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据此义边,色等五蕴,俱合名行。”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若于造作,或约迁流余四蕴,亦名为行。”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行】
<一>梵语 sam!ska^ra,巴利语 san%kha^ra。音译删迦罗、僧娑迦罗。原为造作之意,后转为迁流变化之意。(一)造作之义。义同于“业”。十二缘起中第二支“行”即属此类。指能招感现世果报之过去世三业(身业、口业、意业)。亦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二)迁流变化,即“有为”之义。盖有为乃由因缘所造,故系指无常之一切法。诸行无常中之“行”即属此类。五蕴中之“行蕴”亦即此义。((参见:十二因缘)337、“五蕴”1212、“行蕴”2567、“业”5494)
 <二>梵语 carya^ 或 carita,巴利语 cariya^ 或 carita。(一)意谓动作、行为。(二)指为到达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如行解相应、行说一致、教行证、教理行果之“行”,意即对于知解言说之实地践行。日本净土真宗谓称名念佛为大行。
 <三>梵语 gamana。指进行、步行。行住坐卧(四威仪)之行即是此义。((参见:四威仪)1728)p2551
FROM:【佛光大辞典】

【识】
梵语 vijn~a^na,巴利语 vin~n~a^N!a。音译作毗阇那、毗若南。vijn~a^na 为 vi(分析、分割)与 jn~a^na(知)之合成语,乃谓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虽至后世时,心(梵 citta,巴同)、意(梵 mano,巴同)、识三语汇分别使用,然于初期时皆混合使用。依唯识宗之解释,吾人能识别、了别外境,乃因识对外境之作用所显现,故于此状态之识称为表识、记识(梵 vijn~apti,音译作毗若底)。
 于大、小乘佛教皆立有六识说。六识各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所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之了别作用,此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心识。喻如“六窗一猿”,六识之体为一,而起作用之门户则六,概系六识说最初之意义。六识中,第六之意识称为第六识,后世更赋予六识、意识、分别事识、四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人我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等十名,称为六识十名。
 除以上六识外,唯识宗另举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即阿梨耶识),成立八识说。其中从眼识至身识之五识(与六识说相同),总称为前五识。至第六意识,称为前六识。至第七末那识(即第七识,或单称七识),称为前七识(或单称七识)。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而缘各境转起,故称为七转识或转识。而前六识能清晰识别对象,故称为了别境识。第七末那识称思量识,第八阿赖耶识称异熟识。据护法之唯识说,八识中第六与第七识具有执著虚妄之对象为我或为法之遍计性,故称“六七能遍计”。而前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因无我、法之执著,故称此为“五八无执”。复次,印度之无相唯识派认为八识之体性皆同,故主张八识体一之说。但有相唯识派及唯识宗则谓其体性各别,而主张八识体别说;且二识乃至八识同时并起,同时转起(俱转),称为八识俱转。然而,小乘有部宗等不主张二识并起,异于前说。
 摄论宗(真谛所创)于八识外另立第九阿摩罗识(庵摩罗识),成立九识说。阿摩罗识别名无垢识、真如识、真识,即所谓净识,依此而言,第八阿梨耶识被解作妄识或真妄和合识。地论宗、天台宗亦有人主张此说。
 真言宗立十识,即于八识之外别立二种:(一)多一识心,为生灭门之所依,相当于了知差别现象界之后得智。(二)一一识心,为真如门之所依,相当于体悟平等一如真理之根本智。
 据真谛译之世亲所著摄论释卷五谓,因阿梨耶识变异所生之识,共有: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与善恶两道生死识等十一种差别。于此,“显识论”举出显识与分别识二种,其中因阿梨耶识所显现之显识复分为:身识、尘识、用识、世识、器识、数识、四种言说识、自他异识与善恶生死识等九识;而分别识为虚妄分别之主体,又可分成有身者识与受者识二种,其看法大致与真谛所说相符。
 又楞伽经卷一说三识,即:(一)真识,相当于阿摩罗识,或相当于阿梨耶识。(二)现识,相当于显现万法之阿赖耶识,或阿陀那识(即末那识)。(三)分别事识,即七转识,或前六识。然真识之说仅见于楞伽经,而不见于梵本及其他译本。按智吉祥贤之楞伽经注谓,现识为前五识,分别事识则为第六意识。
 据大乘起信论所说,由于阿梨耶识中之根本无明在阿梨耶识上起动妄念,以至认识对象而生起执著心,其相状可分为:(一)业识,起动业作之始相。(二)转识,因业识作用,所生见照的主观作用之相。(三)现识,转识成为客观之境所现之相。(四)智识,执著现识为实在之相。(五)相续识,对现识执著不断之相。上记五种识总称为五意,或五识;相当于三细六粗中之前五者。此外,依无明能起动阿梨耶识,而展开迷界之相状,如风吹大海成浪,故喻称为识浪。(杂阿含经卷三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九、卷二十三、俱舍论卷二、卷九、释摩诃衍论卷二、大乘义章卷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末、俱舍论光记卷四、宗镜录卷五十、十住心论卷十)((参见:末那识)1941、“阿摩罗识”3671、“阿赖耶识”3676)p6697
FROM:【佛光大辞典】

【识】
 (术语)梵语,婆哩惹你Parijn^ana,心之异名。了别之义也。心对于境而了别,名为识。唯识论一曰:“识谓了别。”同五曰:“识以了境为自性。”大乘义章三曰:“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止观二曰:“对境觉智,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了了别知名为识。”同四曰:“识是一期心主。”往生礼赞曰:“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眼根】
梵语 caks!ur-indriya,巴利语 cakkhundriya。音译斫刍。单称眼。为眼识之所依,能看取色境,即为不可见有对(有碍)之净色。五根或六根之一,为十二处中之眼处(梵 caks!ur-a^yatana),十八界中之眼界(梵 caks!ur-dha^tu)。普通所称之“眼”指眼球;然于大毗婆沙等经论分为二种,谓可见而由筋肉所组成者,为扶根(扶尘根);对此,不可见而有能见之作用者为眼,称为胜义根。其中,扶根以四尘为体,为可见有对;胜义根以清净之大种所造之色为体,为不可见有对。
 关于眼取境时,是眼识能见色,或眼根能见色等问题,历来有四种说法,而以其中之“根见”为大毗婆沙论所认可,故于论中一一评破其他三说,即:(一)根见,为世友所主张,称为“根见家”,谓眼根观照色境之力用,称为见,眼识则仅能了别眼根所观照之境。若谓眼识能见色,则识为无障之法,故应可见被障蔽于壁外之境,然其识见既不能成立,此即为“根见”之证明,即根为有障、有对之法,故不能见被障之色。(二)识见,为法救所主张,若谓眼识可见色,识应有见相,然识无见相,故识见之理为非。(三)根识相应之慧见,若谓根、识相应之慧能见色,则与耳识相应之慧,亦应闻声,然慧无闻相,故慧见之理非。(四)根识和合见,若谓根识和合而见色,应于一切时皆能见色,以无时不和合,故理为非。
 对此根见或识见之问题,大乘唯识主张根识和合见。盖唯识宗认为一切诸法皆为第八识所变现,而无小乘所说的由极微所成之根境,故认为“根”仅具有“识”所藉以攀缘而变现“境”之功能以外即无其他功能。又诸经论关于眼之种别,亦有多种说法,或谓异熟生、长养二种,或说三眼、四眼、五眼、十眼等。瑜伽师地论卷三对于眼之种类,记载最详,论中由一种“能见之眼”增数至过去眼、现在眼、未来眼、内眼等之十一种眼。(杂阿含经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十三、俱舍论卷二、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本)((参见:眼)4742、“眼识”4744)p4743
FROM:【佛光大辞典】

【眼根】
 (术语)六根之一。眼识发生之所依者。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其体质清净,是为实之眼根,不可以肉眼见者,是名胜义根。彼以肉眼可见之眼球,称为扶尘根,为彼胜义根之所依者。即如盲人,有扶尘根,无胜义根故,不能生眼识也。俱舍论一曰:“眼谓内处四大所造,净色为性。”同颂疏一曰:“眼等五根,体清净故,如珠宝光,故名净色。”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耳根】
梵语 s/rotrendriya,巴利语 sotindriya。音译戍缕多因姓唎焰。乃六根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二十二根之一。略称耳。指耳识之所依,由此取声境无见有对之净色。依俱舍论卷二所载,耳根之极微在耳穴内旋环而住,恰如卷成筒状之桦皮,能听闻远处之声响。然声响若逼近耳根即不能闻,故与眼根同为离中知,均取非至之境。又耳根于十二处中称为耳处,于十八界中称为耳界。此外,梵语 s/rotra,意译作耳、能闻。音译除戍缕多外,又作述噜怛罗、羯赖拏、羯叻拏(梵 karN!a)。(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二、品类足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十四、成唯识论卷四、卷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之五根章、梵语杂名)((参见:十二处)343、“十八界”356、“六根”1284、“耳识”2510)p2509
FROM:【佛光大辞典】

【耳根】
 (术语)六根之一。对于声境而生耳识者。即耳官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鼻根】
梵语 ghra^N!endriya,巴利语 gha^n'indriya。音译揭逻拏因侄唎焰。为五根之一,六根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二十二根之一。单称鼻。指鼻识所依之无见有对之感觉器官,即嗅觉器官。色界二禅以上五识皆无,故鼻根于彼并无作用,唯为庄严身之故而有之。又鼻根于十二处中称鼻处(梵 ghra^N!a^yatana),十八界中称鼻界(梵 ghra^N!a-dha^tu)。(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卷一四二、卷一四五、俱舍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一、卷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本)((参见:五根)1137)p5955
FROM:【佛光大辞典】

【舌根】
梵语 jihvendriya,巴利语 jivhendriya。五根之一,六根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二十二根之一。舌识之所依,取味境之无见有对之净色,称为舌根。梵语 jihva^,原意火焰,即能尝之义,谓祭神时投供物于火中,火焰即神之能尝。于无色界,舌根不能成就,唯欲、色界有之。于十二处,舌根称为舌处(梵 jihva^yatana);于十八界,则称舌界(梵 jihva^-dha^tu)。(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卷一四二、卷一四五、俱舍论卷一、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显扬圣教论卷一、品类足论卷一、成唯识论卷八)((参见:二十二根)171、“十二处”343、“十八界”356、“五根”1137)p2540
FROM:【佛光大辞典】

【身根】
梵语 ka^yendriya,巴利语同。五根之一,六根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二十二根之一。略作身。即指身识所依,取触境无见有对之净色。此指身体内之净色根,而非谓肉体之扶尘根。
 关于身之语义,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载,此盖取梵语 ka^ya(音译迦耶)之积集义、依止义。其他眼根等之大种及造色虽皆亦积集,而身根为诸根多法所依止,多法皆积集于身根,故特称迦耶。
 此身根,在十二处中称为身处(梵 ka^ya^yatana),在十八界中称为身界(梵 ka^ya-dha^tu)。通常所谓之身,皆总指肉团而言,与身根不同。在婆沙等诸论中,筋肉等称为扶尘根,对于有能触作用之身根,则称之为胜义根。又身根唯欲色二界存有,无色界则无。大毗婆沙论卷九十载地狱身根不同于人等身根,谓地狱中解诸肢节,乃至糜烂,亦有身根。(大毗婆沙论卷一四四、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十四、成唯识论卷十、俱舍论卷四、俱舍论光记卷二至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卷十末、佛家名相通释卷上(熊十力))p3017
FROM:【佛光大辞典】

【意根】
<一>梵语 mana-indriya。六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大(地、水、火、风)所形成之色法;意根所对之境则为心法,对法境即产生意识。((参见:六根)1284)
<二>又作意地。即指第六识。((参见:意识)5449)p5446
FROM:【佛光大辞典】

【六根】
梵语 s!ad! indriya^N!i。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如法华经说读诵、书写经典,六根即可清净。(俱舍论卷一至卷三、成唯识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见:五根)1137、“六境”1298、“六识”1312、“根”4131)p1284
FROM:【佛光大辞典】

【六根】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尘】
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参见:六境)1298)p1298
FROM:【佛光大辞典】

【六尘】
 (名数)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净心诫观下曰:“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境】
梵语 s!ad! vis!aya^h!。指六根所取之六种对境,亦为六识所感觉认识之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此六境犹如尘埃能污染人之情识,故称六尘。能引人迷妄,又称六妄;能令善衰灭,又称六衰;或因其能劫持一切善法,故又称六贼。
 依俱舍论卷一载,色境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等十二显色,与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形色。声境有由生物身体所发出,以及由物质所发出者;各有表示事物之理之言语与声音,如拍手、哭声、管弦音、雷鸣等非言语之声;复有快声与慢声之分,计有八种。香境有如沉香之好香,如葱、炝之恶香,亦有适中之香,以及强烈之香等四种。味境有苦、酢、咸、辛、甘、淡六种。触境有坚、湿、软、动四大,加滑、涩、重、轻、冷、饥、渴则为十一种。法境则广含一切法,狭义则指除五境以外之一切,即指意根、意识对六境全体之作用;或特指意根、意识所作用之对象,称为法境,在十二处之中,则称法处。有部认为法境包含无表色、心所、不相应行、无为等。此外,瑜伽行派之唯识学说,主张识外无境之说,而认为六境均属一心之变现。(显识论、俱舍论卷二、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顺正理论卷六)p1298
FROM:【佛光大辞典】

【六境】
  指六根所取的六种对境,亦为六识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此六境犹如尘埃能污染人之情识,故称六尘。此六境即:一、色境:是眼根所对之境,为眼识所缘的对象。有显色、形色、表色三种色。二、声境:是耳根所对之境,为耳识所缘的对象。有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三、香境:是鼻根所对之境,为鼻识所缘的对象。有好香、恶香、平等香。四、味境:是舌根所对之境,为舌识所缘的对象。有苦、酸、辛、甘、咸、淡六种。五、触境:触境是身根所对之境,为身识所缘的对象。有地、水、火风四者是能造之触,其所造的假触,有轻、软、滑、涩、冷、渴、饱、饥等多种。六、法境:五根五境之外,还有“无表色”,此又名法尘,这不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对、五识所取的境界,而是意根所对,为意识所缘的对象,及自识所变,有可缘义之色。此又名法处所摄色,此是假境,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如显色等;二者不可见有对,如眼根等,三者不可见无对,约指意业而言。见《俱舍论》卷二所载。
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色尘】
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为五尘之一,六尘之一。此色染污心识,生起烦恼,故称为尘。((参见:五境)1171、“六尘”1298、“色”2541)p2549
FROM:【佛光大辞典】

【香尘】
六尘之一。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香为其一,乃鼻识、鼻根所缘之对境。尘即染污之义,谓其能染污情识,使真性不能显露。栴檀沉香、饮食之香、男女身上所有香,及一切好恶之香等,皆为香尘。(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八)p4016
FROM:【佛光大辞典】

【触尘】
 (术语)六尘之一。身根所对之境为触,坚湿等是也。此境能眩惑人之识情而污真性,故斥之云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尘】
<一>六尘之一。指为意识所缘之诸法。经中常将烦恼比喻为尘垢,因此等诸法能染污情识,故称法尘。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九上):“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又法尘相当于十二处中之法处,十八界中之法界。或指使人起执著心之现象。((参见:六境)1298)
<二>修行者执著于佛法,而生起迷妄心,此佛法于其人,亦称为法尘。碧岩录第八十三则(大四八·二○九上):“殊不知宗师家说话,绝意识,绝情量,绝生死,绝法尘,入正位,更不存一法。”p341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9

主题

6900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13

[忍辱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0 21:47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4小时以上)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学习解说】
是诸法空,所以没有能发生认识功能的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意根界

也没有六根所缘(认识)的对象,即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

也没有六根对六境所生起的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也就是说空性中不会生起这十八界法

空性中不存在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

也同样没有因为不存在不通达真理和不明白理解事相而否定这些不通达的真理和事相

空性中甚至没有衰老与死亡这种现象,但是也同样没有认为衰老或者死亡这个相是没有的,因为

空只是一种方法或态度或心念,
并不是否定存在,并不是否定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或众生
就算是成佛了,有情众生一样都是存在的,不论是佛还是其他型态众生(六道众生)都是存在的
所以,「空」或「虚幻」、「虚无」只是相应或对应次第的一种心念或态度或说法
例如:心中念善和持戒的人,投生(飞生)天界,因为不执着人间世俗,
所以,相应而生在天上,而天上也与天人的心念相应(成为依报),而没有人间的恶或污秽
也就是,对于天人来说,世俗人间是虚幻、空无的,而对人类来说,世俗人间是真实的,这也是相应而生

而对修行者来说,或对想究竟解脱成佛的人来说
想要得到相应的因果,那就要有相应的心念和修行
对于空或虚幻的相应理解和实修,也要有相应次第的提高

——「魔」是虚幻、空无的吗?(浅谈「空」、「虚幻」和「魔」

因为空是因缘法所生,知道这些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虚幻的,没有真实的固定的实相,随缘生灭,所以不会去执着

甚至没有苦、集、灭、道这个佛陀成道时初转法轮的四真谛,就如在《金刚经》中所讲: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没有般若智慧可以实证,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抓取得到的,我们眼根所看到的一切物质现象其实只是虚幻罢了

=====================================

今天学习的经文和前二天的经文中都是讲了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十二入(即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

十八界(即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

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这些构成世间一切物质与现象的所有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都是虚幻的,缘起缘灭

没有固定的真实相貌,他们是无常的,不断变化的,就如空的本质,是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那么到底什么是空呢?
若依照戒定慧三种不同次第来说

空是一种不执着、不贪求、能舍的智慧
这是知见观念上和实际上都能真正超越,而不随俗,能真正超越表相和世俗
这不是一般凡夫嘴巴随便说说的,而是真正身心一如,无求能舍,心无挂碍
所以,以这样的甚深心法念力和知见观念,就能超越轮回,随愿于法界中普渡众生
这阶段是戒定慧一如,事实上,就是因为真正契入,身心一致,所以自然成定成戒

再者,下一个次第
空是一种不堕入世俗表相欲乐苦受的定观
虽然还不能身心一如,还不能真正身心脱俗
但是透过定观觉照,就能保持空观,不堕入世俗和恶道轮回

最后,如果上面两种都做不到的一般凡夫俗子或修行上的初学者
那就不应该妄谈空观或空法或空见,例如说什么吃肉喝酒或男欢女爱都是空
这样的说法不仅仅误导众生,也会误了自己,深执七情六欲而堕入恶道却不自知

——什么是空?

因为诸法空相,一切都是虚妄不真实的,所以不应该执着在这些虚幻的相貌中,然而众生因为凡夫的认知,不能真正明了空性

习惯了有,没有,我,我所,总是对境迷惑,堕入虚幻的假相中,往来复去不断轮回

而想要真正的解脱轮回 ,只有修习佛法,学习佛法正见,从根本上来断除这些凡夫的认知和行为,然而
大部分修行人也都认为自己有智慧
尤其看过空法后,都自以为懂空
若真是如此
那就应该知道[难过][生气][心动][委屈]这些都只是负面心念和习气,虚妄不实
就应该知道自己不应该堕入[贪][瞋][痴]
就应该证明自己真的懂空且能空,不是吗?

其实,以众生的根器来说,
[听闻空法]是一回事,要透过[观修]的过程才能逐渐[渐空]和[真空]

——您委屈吗?难过吗?生气吗?心动吗? 您真懂空吗?

如何观修?比如,善知识教导的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
由此经文中能够明了一切物质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是无常的,是空的,知道不能被境所迷,放下凡夫的我执,从外境中跳脱出来,所以

修行的方法
就是透过六根意识作用的观行,结合佛法正见和法义
透过观行和法义的结合,逐渐摆脱世俗和烦恼的干扰
让身心逐渐契入实相,达成身心一如的境界

——[略说] 修行和实相的原理
从修行方法上来说,如果能观空,能放下,那么,心念就容易清净,如此而已,
这只是迈向究竟修行成就中的一个修行过程罢了
所以,「空无」可说是修行过程的一种观照方法,一般就是用来对治「我执」

——「魔」是虚幻、空无的吗?(浅谈「空」、「虚幻」和「魔」)

【词解】
【诸法空】
  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法,无有实相,一切皆空。无取无舍,能离一切诸见,是名诸法空。(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空】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十八界】
梵语 as!t!a^das/a dha^tavah!。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俱舍论卷一)((参见:十二处)343)p356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八界】
 (名数)(参见:三科)。谓六根六境六识也。龙舒心经谓眼识色处为眼识界,耳闻声处为耳识界,并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谓之六识界。总为十八界。
    十 八 界 及 其 效 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尘界┌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尘  尘  尘  尘  尘  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识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识  识  识  识  识  识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见  闻  嗅  尝  觉  思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明】
 (术语)梵语阿尾你也Avidya%,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报)。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明】
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明】
梵语 avidya^,巴利语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作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 moha)。
 就十二缘起中无明支解之,无明为一切烦恼之根本。阿含经谓,无明乃对于佛教真理(四谛)之错误认知,即无智;且其与渴爱具有表里之关系。说一切有部以“三世两重”之因果来解说十二缘起,谓其中之无明系指过去烦恼位之五蕴,由于该位诸烦恼中,以无明之作用最强,故总称宿世烦恼为无明。唯识宗则以“二世一重”之因果加以解释,谓无明与行能牵引识等五果之种子,故为“能引支”;其中,与第六意识相应之“痴”,能起善恶之业,称为无明。
 有部与唯识宗又将无明分为相应无明与不共无明二种。相应无明,系与贪等根本烦恼相应共起;不共无明,则无与之相应而起者,以其独自生起,故又作独头无明。且成唯识论卷五将不共无明更分为恒行不共无明与独行不共无明。恒行不共无明,系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之无明,即与贪等根本烦恼相应而起,此无明无始以来恒行,障碍真义智,故称恒行;又自一切凡夫心常无间之观点言,乃与相应于第六意识之无明有异,故称为不共。独行不共无明,系与第六意识相应之无明,以其与其他根本烦恼不相应,单独而起,故亦称不共。此独行不共无明复依其与随烦恼俱起与否,更细分主独行无明与非主独行无明。
 唯识宗又区分无明为种子与现行,其中,常随众生,隐眠在第八阿赖耶识中之无明种子,称为随眠无明;对此,无明之现行,缠缚众生,系著生死(迷之世界),称为缠无明。又缠无明有相应与不共,即为随眠、缠、相应与不共等四种,称为四种无明、四无明。此外,无明复可分为根本与枝末、共与不共、相应与不相应、迷理与迷事、独头与俱行、覆业与发业、种子子时、行业果、惑等十五种无明。
 据胜鬘经之说,与见惑及三界之修惑(贪等)相应之相应无明,称为四住地之惑。所谓四住地即: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其中,见一处住地指见惑,后三住地则指三界之修惑。又独行不共之无明为无始无明住地之惑(若合以上四住地之惑,则称五住地之惑),此无明住地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唯如来之菩提智得以断之。
 据大乘起信论之说,无明为不觉,此不觉分为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二种。根本无明,又作根本不觉、无始无明、元品无明,忽然念起无明或元初之一念。即不了达真如平等之理,故忽然起动差别对立之念的元初,即为诸烦恼之元始、迷妄之最初,皆非由其他烦恼所生者,故谓“忽然”。以其极微细,故难以区别心王与心所之状态。故根本无明即最细微之动心,而诸种惑、业、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动之心为根本,故称根本无明。此即无始无明住地之惑。枝末无明,又作枝末不觉,即依根本无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污心,有三细六粗之惑业。
 据天台宗之说,依空、假、中三观可断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此中,无明即迷于非有非空之理,而为障碍中道之惑。亦即中观所断之对象。关于断除无明者,在天台所判“化法四教”之别教,于十回向伏无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觉等十二阶位,断尽十二品无明。此际,十回向中,最后之第十回向断除最初之无明,进入初地;此最初之无明复分三品来断,故称三品之无明。在圆教,则于初住以上至妙觉等四十二阶位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此际,第五十一阶位(等觉)之最后心即显妙觉智,由此能断除最后之无明(称为元品无明、无始无明、最后品无明)。然以上为过去之说,实则圆教不立三观之次第,而主张持一心作观,三惑同体,同时可断。(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三十八、大智度论卷四十三、成实论卷九、成唯识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卷五十六、卷五十八、卷六十四、十地经论卷八、俱舍论卷九、卷十九、摩诃止观卷六上、胜鬘经宝窟卷中末)p5094
FROM:【佛光大辞典】

【四谛】
谛,梵语 satya,巴利语 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四谛依次称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或苦圣谛、苦习谛、苦灭谛、苦灭道圣谛,或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或苦圣谛、集圣谛、真圣谛、道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据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等所说四谛之义,即:(一)苦谛(梵 duh!kha-satya),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二)集谛(梵 samudaya-satya),集,招聚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三)灭谛(梵 nirodha-satya),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四)道谛(梵 ma^rga-satya),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
 四谛系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说,为佛教中之基本教义,并为生死解脱之唯一方法。后世虽以四谛为声闻之法,然除小乘教中有此生死解脱之说外,于大乘经典中亦有此四谛之说,如胜鬘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卷十三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有所发挥。
 关于四谛之自性,诸部有多种异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载,阿毗达磨之诸论师以五取蕴为苦谛,有漏因为集谛,择灭为灭谛,学、无学法为道谛。关于四谛现观之次第,据俱舍论卷二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记载,先观苦谛,依次观集谛、灭谛、道谛。
 此外,四谛之理分为三阶段,而各有四种行相之说,称为三转十二行相。若以苦谛为例,三转即:(一)初转是“说此为苦谛”之示转。(二)第二转是“应遍知(永断、作证、修习)苦谛”之劝转。(三)第三转为“已遍知(乃至修习)苦谛”之证转。其他集、灭、道谛亦各有三转。所谓十二行相,据杂阿含经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四载,即指在三转中,各设有眼、智、明、觉四行相,而于各谛中均有十二行相。另有一种解释则不考虑眼、智、明、觉,而认为每一谛有三转,四谛则共有十二行相。
 然有部教学之修证论中认为,于四善根位观四谛,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合计则为十六行相,称为四谛十六行相。即:观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即一切万法无恒存性,为苦、为假相之存在,且无实体性;观集谛有因、集、生、缘四行相,即爱执为苦之因,其集聚苦而为苦生起之助缘;观灭谛有灭、静、妙、离四行相,谓苦灭之理想境界即灭系缚、静烦恼、殊妙境、离灾祸;观道谛有道、如、行、出四行相,谓至苦灭之圣道,为圣者实践之正道,合于正理,趋向理想境,而超出迷妄之生存。此四善根位之次即入见道,以无漏真智现观四谛。此见道即为预流向,至于预流果以后则属修道,若以通于预流向、预流果之十六心现观四谛,称为圣谛现观。其中仅最后之第十六心属预流果,前十五心属见道。
 复次,观欲界四谛之智,称为法智;观上二界(色界与无色界)四谛之智,称为类智,而此法智与类智又各有忍与智。此即言,在无间道,以忍断烦恼;在解脱道,则以智证真理。就苦谛而言,乃是以苦法智忍(简称苦法忍)现观欲界之苦谛,断苦谛所迷之烦恼,以苦法智现观欲界之苦谛,并证苦谛之理,以苦类智忍(简称苦类忍)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断烦恼,以苦类智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证理,即以此四心现观苦谛。故准此而言,对集、灭、道三谛亦各有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等,总共则有十六心,称为八智八忍,或八忍八智。此外,依次观四谛之无漏清净,可分别产生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此四智与世俗智、法智、类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并称为十智,乃统括一切有漏智与无漏智之总称。
 大乘佛教在显扬圣教论卷七中,依四谛之内容开演为行苦谛、坏苦谛、苦苦谛、流转谛(以上系由苦谛展开)、杂染谛(相当苦、集二谛)、流息谛(相当于灭谛)、清净谛(相当于灭、道二谛)、正方便谛(相当于道谛)等八种,称为八谛。又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小乘之四谛观乃不完全、不究竟,后更有修作,故称有作四谛;大乘之四谛则完全而究竟,后更无修作,故称无作四谛;此二者亦合称为八谛。
 又天台宗智顗大师依胜鬘经、涅槃经之说,别立浅深不同之四种四谛,与藏、通、别、圆四教相配当:(一)生灭四谛,为藏教所说,就有为生灭之事,而观四谛之因果为实有生、灭。(二)无生四谛,又作无生灭四谛。为通教所说,就因缘诸法即空无生,而观四谛迷悟之因果,均是空无而无生灭。(三)无量四谛,为别教所说,就界内界外恒沙无量差别,而观一切现象皆由因缘生,具有无量之差别,因而四谛亦有无量之相。(四)无作四谛,圆教所说,就迷悟之当体即实相,而观迷与悟之对立矛盾即非矛盾,而皆为实相。
 另法相宗于四谛中之灭谛立有自性灭、二取灭、本性灭等三灭谛;在道谛中立有遍知道、永断道、作证道等三道谛,此系由于灭谛与道谛中各具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故。(杂阿含经卷十五、卷十六、中阿含卷七象迹喻经、卷二十五念经、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卷九“十上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四、卷四十二、四谛经、转法轮经、旧华严经卷四、卷五、新华严经卷十二“四圣谛品”、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差别品、五分律卷十五、善见律毗婆沙卷四、集异门足论卷七、品类足论卷七、法蕴足论卷六、杂阿毗昙心论卷八、成实论卷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大智度论卷十一、卷十八、卷四十八、卷九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卷六十七、卷九十五、显扬圣教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至卷十、成唯识论卷九、顺正理论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四谛论、法华经玄赞卷七末、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中观论疏卷十本、大乘义章卷三本、摩诃止观卷一之三、卷一之四)p1840
FROM:【佛光大辞典】

【智】
 (术语)梵语Jn^a%na,阇那,若那。于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唯识述记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9

主题

6900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13

[忍辱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1 21:09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习解说】
前面说了五蕴、六入、十八界等等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真实的固定相貌,缘起缘灭,一切都是虚幻之相

了知诸法的本质是空无自性,因为体悟无相这一真理,就会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无所执着,无所分别

所以菩萨以自己的般若智慧来实修甚深六度波罗蜜,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直至到达涅槃的彼岸

在实修过程中,因为了知诸法皆空,一切物质现象都是虚妄不真实,所以能够做到心无挂碍,不会执着分别

因为心中无所挂碍,此时已经进入一个无我的境界,所以对世间的一切现象都不会出现恐怖心

就如世间的生老病死苦等等,因为了知这些也都是众生的妄想,是虚幻不实的,自然就不会害怕

而众生因为凡夫知见执着,不知道法界真相,内心时时处在颠倒妄想中,总是把世间幻相当做真实,把无常当做常相,以苦为乐,不知真理,常常为烦恼所迷惑

而菩萨因为心无挂碍,了知空无自性,心中无有所得,远离了世间种种颠倒梦想,身心清净,所以能够实证究竟涅槃,证得无上佛果

况且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诸佛也都是以这个般若智慧照澈诸法实相,并且穷尽一切智慧,实证生死彼岸到达涅槃的彼岸,而成就无上佛道

所以,我们知道只有这个般若智慧才能真正实证法界实相,在深入实修中脱离六道轮回而解脱自在,那么什么是法界实相呢?

法界的真相其实很简单
真实的情况如果被说开了,就像魔术被说破了一样,道理其实是非常简单的
道理虽然很简单,但是这道理却不容易听到或知道,因为知道的人不多,讲的也少
(当然这在佛教中不是什么秘密,诸佛菩萨和祖师大德都在宣讲这个道理)
另外,就算众生知道了也可能不容易相信,
因为真实的情况可能是令众生难以接受的, 而且众生累世所累积的习气比较接受虚幻而不信真实
这是因为众生累世对六道的观念执着太深重,所以不容易接受真实
(所以众生随便就能生气,随时念头都是贪瞋痴)

有句话说~幻灭是成长的开始,
同样的,想解脱轮回而成佛,就要先知道虚幻和真实的差别
先把对幻想的执着给破除,勇敢的接受真实,这样才能迈向解脱之路

什么是法界的真相呢?
就是众生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只是因为对六道的执着抓取不放,所以一直累世轮回
也就是因为种种无知害怕恐惧和情爱欲望贪着, 无法认清六道轮回的真相
因为对表相的执着,所以无法脱离轮回引力的控制

其实,轮回或解脱是可以自主的,
如果众生因为对表相的贪瞋痴, 这心念就不由自主, 就会堕入轮回
就像您对梦境中事物情境的执着, 这梦就一直持续, 如果您能破除梦境, 知道梦境是虚幻, 梦就醒了
如果众生对世俗能放下执着, 就能超越表相, 而投生清净的天道, 甚至脱离六道轮回的引力控制而成佛

六道轮回其实是自己造成的, 是自己的心念造成的
六道轮回的引力就是自己心念执着的力量
而这解脱轮回的诀窍, 就在于心念的超越和自主性
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超越者

如果众生不明白这道理, 也没有学习超越表相的理论和方法
这就会堕入心念的不自主性, 而与其他众生互相干扰, 形成共业引力而沉沦

由此可知,众生为什么会一直在六道中轮回,就是因为众生无法超越凡夫的习气和执着,一再堕入累世习气和虚妄的表相中而一直轮回

由法界真相中可以得知:
我们每个众生都可以自主而成佛, 不论你过去有多少罪业,
只要您有超越的智慧, 知道罪性本空, 就能超越一切苦难业障而成佛
重点就在于心念的清净, 断除贪瞋痴和世俗杂染
这样就能恢复佛性原本的清净, 俱足佛性圆满的功德能力, 如同诸佛一般
这就是般若智慧的奥妙, 也是法界的真相

——[略说]法界真相

佛经上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所以修行就是让自己认识法界实相,脱离虚妄表相,达到身心自在的状态
就是透过修行来恢复原本就圆满自在的佛性而成佛

那么什么是佛性呢?
关于佛性,性是指原理和特质
佛说(有情)众生都有佛性,这就是说众生都有成佛的根本特质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水能变冰,也能变蒸气,只要符合条件,就会改变型态,这就是水的原理特性,就是水性
所以,只要按照正确的修行方法,众生都可以解脱成佛

佛性不是什么奇怪的东西,佛性就是至心,就是究竟智慧,就是不二,不可说,也可说,不可见,也可见,不生不灭

在楞严经和大般涅槃经中教导,佛性就是
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不过大般涅槃经上,佛说只有十地菩萨才能稍微明白佛性,成佛才能真正完全明白佛性
——什么是佛性? ~ 楞严经 ~ 大般涅槃经

我们修行的目标就是成佛,而
修行成佛就是学习正确的心念,然后逐渐恢复真心,圆满的佛性
在成佛之前,都是学习佛陀正法,运用佛陀教导的正确方式
由正确的前六识心识作用,思维观照,逐渐清净第八识
所以这是必经过程


修行的方法
就是透过六根意识作用的观行,结合佛法正见和法义
透过观行和法义的结合,逐渐摆脱世俗和烦恼的干扰
让身心逐渐契入实相,达成身心一如的境界


【词解】
【无所得】
梵语 apra^ptitva。又作无所有。略称无得。为“有所得”之对称。谓体悟无相之真理,内心无所执著,无所分别。反之,执著诸法差别之相,堕入有无边邪之见,则称有所得。诸法均由因缘所生,本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无决定相可得,称为无所得。此即不堕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四双八计之中道正观。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二五·一九七中):“诸法实相中,受决定相不可得故,名无所得。”
 又菩萨永断一切生死,出离三界,住于一切智,乃无所得大乘之至极,故菩萨亦称无所得。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七(大一二·四六四中):“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大品般若经卷六、卷二十一、大般若经卷四八九、维摩经卷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智度论卷八十四、中观论疏卷二末)((参见:有所得)2433)p5093
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萨埵】
 (术语)Bodhisattva,同菩萨。大日经疏一曰:“菩提萨埵,阿阇梨云:具据正义当云菩提索多,此索多者,是忍乐修行坚持不舍义也。然声明有如是法,若论文字,其义虽正,音韵或不流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论师谓为萨埵,传习者随顺其辞。”(参见:菩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般若波罗蜜】
 (术语)Prajn^a%pa%ramita%,新译家谓为般若波罗蜜多。于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中,皆为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经中,虽说六波罗蜜,然以般若为诸波罗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标般若波罗蜜之名。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之智慧,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蜜。智度论十八曰:“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般若波罗蜜】
梵语 prajn~a^-pa^ramita^。又作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或称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故又称诸佛之母。般若即慧,声闻、缘觉虽有所得,然彼等唯求速趣涅槃,不穷智之边际,故不能得般若波罗蜜;唯菩萨求一切智,遂以之达于彼岸,称具足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于成佛时转为一切种智,故般若波罗蜜不属于佛,不属于声闻、辟支佛,亦不属于凡夫,唯属于菩萨。关于般若波罗蜜之自性,大智度论卷十一举出多种说法。
 又大乘庄严经论卷八详述般若波罗蜜之自性、因、果、业、相应及其品类,谓般若波罗蜜以正择出世间之法为其自性,以定持为其因,以获得善解脱为其果,以无上正择为其命,以正说正法为其业,以一切法之上首为其相应,以世间、出世间、大出世间为其品类。关于般若波罗蜜之修习法,诸经所举甚多,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举出五法,大乘宝云经卷二举出十法,另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波罗蜜多品、大智度论卷四、大品般若经卷八散花品等亦有述说。又诸经中亦多赞叹般若波罗蜜,及其异名者。(大品般若经卷十四佛母品、六度集经卷八、放光般若经卷四摩诃衍品、大智度论卷十八、卷四十三)((参见:般若)4301)p4304
FROM:【佛光大辞典】

【恐怖】
梵语 bhaya。“何者应恐怖?”此一问题在南传经典增支部Ⅱ之Ⅰ中即说是现世之罪(如偷盗他人之物而受王之刑法)。“吾人应恐怖现世之罪报;吾人该恐怖罪报,应养成恐怖罪报之习性,如此,才能从一切罪报中解脱。”上述经义教吾人欲避免犯罪,须预先考虑罪报之恐怖。其后之大乘佛教则认为:罪乃无法避免者,犯罪之后,恐怖之感即接踵而至,若非请求诸佛摄受其恐怖,或将自己绝对投入于一特定人格者之怀抱,令自己进入无我之境界,此外则别无拔除恐怖之法。上述思想之起源,系从藉坐禅修行进入无畏(梵 abhaya)境界之结果而产生。推究原因而言,恐怖乃因愚痴心而生起;心有挂碍,执有我法而患得患失,即无往而不恐怖。经中说恐怖有五种:(一)恶名畏,(二)不活畏,(三)死畏,(四)恶道畏,(五)大众威德畏。((参见:五怖畏)1110)p4105
FROM:【佛光大辞典】

【颠倒】
梵语 vipari^ta,或 viparya^sa。略作倒。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对于颠倒妄见之分类,诸经论所说有异。(一)二颠倒,即:(1)众生颠倒,众生不知真理,为烦恼所迷惑。(2)世界颠倒,众生迷失真性,住妄境界起诸倒见。所说出自首楞严经卷七、大明三藏法数卷八等。
 (二)三颠倒,又作三倒,即:(1)想颠倒,对于对象错误之想法。(2)见颠倒,错误之见解。(3)心颠倒,具有上述二种颠倒之心之自体即虚妄。所说出自阴持入经卷上、大集法门经卷下、大品般若经卷十一、七处三观经等。
 (三)四颠倒,又作四倒,即:(1)有为之四颠倒,凡夫不知此世(迷界)之真实相,而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不净为净,以无我为我。(2)无为之四颠倒,声闻、缘觉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是灭尽之世界,故不知悟界(涅槃)乃常、乐、我、净者。以上八种妄见合称八颠倒,或八倒。所说出自南本涅槃经卷二、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一○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乘义章卷五末等。
 (四)七颠倒,指想倒、见倒、心倒、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等七者。乃上记三颠倒与四颠倒之合称。所说出自瑜伽师地论卷八、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三等。
 此外,圆测于仁王经疏卷下列举常、乐、我、净等四颠倒,及贪、嗔、痴、过去因、未来果、现在因果等六颠倒,合为十颠倒。并主张以“四念处观”灭除四颠倒,以三善根观灭除贪等三毒,而以三世观灭除过、现、未三世之执著。又大集法门经卷上谓,有为之四颠倒,复个别具有想、心、见等三颠倒,总为十二颠倒。(六十华严经卷十、法华经卷六、无量寿经卷下、俱舍论卷十九、往生论注卷上、慧琳音义卷十五)p6731
FROM:【佛光大辞典】


【梦想】
 (术语)梦中之想念也。楞严经中曰:“彼诸善男子,修三摩地想蕴尽者,是人平生梦想消灭,寐寤恒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般涅槃】
梵语 maha^-parinirva^N!a。音译作摩诃般涅槃那。略称涅槃。指大灭度、大圆寂,为佛完全解脱之境地。据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上之说,大者,为法身;灭者,为解脱;度者,为般若,即三德秘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六(大一二·五二一中):“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无所见,若有见者,不见佛性,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入楞伽经卷二、俱舍论光记卷六)((参见:涅槃)4149)p84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26 23:26 , Processed in 0.0801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