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大悲心陀罗尼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2

[禅定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1-6 17:11:31 | 只看该作者

九、诵持大悲咒者得十五种善生

“得十五种善生者:一者,所生之处,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国。三者,常值好时。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六者,道心纯熟。七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属,恩义和顺。九者,资具财食,常得丰足。十者,恒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者,所有财宝,无他劫夺。十二者,意欲所求,皆悉称遂。十三者,龙天善神,恒常拥卫。十四者,所生之处,见佛闻法。十五者,所闻正法,悟甚深义。若有诵持大悲心陀罗尼者,得如是等十五种善生也。一切天、人应常诵持,勿生懈怠。”

[学习解说]:

诵持大悲咒的人,能获得十五种善生:

一、所生之处常能遇到善良的国家领导人
二、常生善国
三、常常遇到好的时机或因缘
四、常常遇到良师益友
五、身根常常具足
六、立志修行佛道之心稳固成熟
七、不毁犯戒律
八、与眷属之间和睦相处
九、所需生活器具、钱财、饮食常得丰足
十、常常得到他人的恭敬对待
十一、所有的财宝不会被他人抢夺
十二、心中的愿求都能得到满愿
十三、龙天善神常常保护
十四、所生之处常能见佛闻法
十五、听闻正法以后能了悟甚深法义


名词解释:

【道心】
又作道念。立志修行佛道之心,称为道心。与“菩提心”同义。十三岁或十五岁以上,初入佛道的新参者之心,称为今道心。p5623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2

[禅定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1-6 17:11:49 | 只看该作者

十、观世音菩萨慈悲宣说大悲心陀罗尼咒

观世音菩萨说是语已,于众会前,合掌正住,于诸众生,起大悲心,开颜含笑,即说如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句陀罗尼”曰: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㖿(一) 南无阿唎㖿(二) 婆卢羯帝烁钵啰㖿(三) 菩提萨跢婆㖿(四) 摩诃萨跢婆㖿(五) 摩诃迦卢尼迦㖿(六) 唵(上声)(七) 萨皤啰罚曳(八) 数怛那怛写(九) 南无悉吉利埵伊蒙阿唎㖿(十) 婆卢吉帝室佛啰㘄驮婆(十一) 南无那啰谨墀(十二) 醯唎摩诃皤哆沙咩(羊鸣音)(十三) 萨婆阿他豆输朋(十四) 阿逝孕(十五) 萨婆萨哆那摩婆伽(十六) 摩罚特豆(十七) 怛侄他(十八) 唵阿婆卢醯(十九) 卢迦帝(二十) 迦罗帝(二十一) 夷醯唎(二十二) 摩诃菩提萨埵(二十三) 萨婆萨婆(二十四) 摩罗摩罗(二十五) 摩醯摩醯唎驮孕(二十六) 俱卢俱卢羯蒙(二十七) 度卢度卢罚阇耶帝(二十八) 摩诃罚阇耶帝(二十九) 陀罗陀罗(三十) 地利尼(三十一) 室佛啰耶(三十二) 遮罗遮罗(三十三) 摩摩罚摩啰(三十四) 穆帝囇(三十五) 伊醯移醯(三十六) 室那室那(三十七) 阿啰嘇佛啰舍利(三十八) 罚沙罚嘇(三十九) 佛罗舍耶(四十) 呼嚧呼嚧摩啰(四十一) 呼嚧呼嚧醯利(四十二) 娑啰娑啰(四十三) 悉利悉利(四十四) 苏嚧苏嚧(四十五) 菩提夜菩提夜(四十六) 菩驮夜菩驮夜(四十七) 弥帝利夜(四十八) 那啰谨墀(四十九) 地唎瑟尼那(五十) 波夜摩那(五十一) 娑婆诃(五十二) 悉陀夜(五十三) 娑婆诃(五十四) 摩诃悉陀夜(五十五) 娑婆诃(五十六) 悉陀喻艺(五十七) 室皤啰耶(五十八) 娑婆诃(五十九) 那啰谨墀(六十) 娑婆诃(六十一) 摩啰那啰(六十二) 娑婆诃(六十三) 悉啰僧阿穆佉耶(六十四) 娑婆诃(六十五) 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六十六) 娑婆诃(六十七) 者吉啰阿悉陀夜(六十八) 娑婆诃(六十九) 波陀摩羯悉哆夜(七十) 娑婆诃(七十一) 那啰谨墀皤伽啰㖿(七十二) 娑婆诃(七十三) 摩婆利胜羯啰夜(七十四) 娑婆诃(七十五)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七十六) 南无阿唎㖿(七十七) 婆嚧吉帝(七十八) 烁皤啰夜(七十九) 娑婆诃(八十) 唵悉殿都曼哆啰钵驮耶(八十一) 娑婆诃(八十二)”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说完这些话后,便在大众面前合掌站立,面露微笑,以大慈悲心宣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的神妙章句: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㖿(一) 南无阿唎㖿(二) 婆卢羯帝烁钵啰㖿(三) 菩提萨跢婆㖿(四) 摩诃萨跢婆㖿(五) 摩诃迦卢尼迦㖿(六) 唵(上声)(七) 萨皤啰罚曳(八) 数怛那怛写(九) 南无悉吉利埵伊蒙阿唎㖿(十) 婆卢吉帝室佛啰㘄驮婆(十一) 南无那啰谨墀(十二) 醯唎摩诃皤哆沙咩(羊鸣音)(十三) 萨婆阿他豆输朋(十四) 阿逝孕(十五) 萨婆萨哆那摩婆伽(十六) 摩罚特豆(十七) 怛侄他(十八) 唵阿婆卢醯(十九) 卢迦帝(二十) 迦罗帝(二十一) 夷醯唎(二十二) 摩诃菩提萨埵(二十三) 萨婆萨婆(二十四) 摩罗摩罗(二十五) 摩醯摩醯唎驮孕(二十六) 俱卢俱卢羯蒙(二十七) 度卢度卢罚阇耶帝(二十八) 摩诃罚阇耶帝(二十九) 陀罗陀罗(三十) 地利尼(三十一) 室佛啰耶(三十二) 遮罗遮罗(三十三) 摩摩罚摩啰(三十四) 穆帝囇(三十五) 伊醯移醯(三十六) 室那室那(三十七) 阿啰嘇佛啰舍利(三十八) 罚沙罚嘇(三十九) 佛罗舍耶(四十) 呼嚧呼嚧摩啰(四十一) 呼嚧呼嚧醯利(四十二) 娑啰娑啰(四十三) 悉利悉利(四十四) 苏嚧苏嚧(四十五) 菩提夜菩提夜(四十六) 菩驮夜菩驮夜(四十七) 弥帝利夜(四十八) 那啰谨墀(四十九) 地唎瑟尼那(五十) 波夜摩那(五十一) 娑婆诃(五十二) 悉陀夜(五十三) 娑婆诃(五十四) 摩诃悉陀夜(五十五) 娑婆诃(五十六) 悉陀喻艺(五十七) 室皤啰耶(五十八) 娑婆诃(五十九) 那啰谨墀(六十) 娑婆诃(六十一) 摩啰那啰(六十二) 娑婆诃(六十三) 悉啰僧阿穆佉耶(六十四) 娑婆诃(六十五) 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六十六) 娑婆诃(六十七) 者吉啰阿悉陀夜(六十八) 娑婆诃(六十九) 波陀摩羯悉哆夜(七十) 娑婆诃(七十一) 那啰谨墀皤伽啰㖿(七十二) 娑婆诃(七十三) 摩婆利胜羯啰夜(七十四) 娑婆诃(七十五)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七十六) 南无阿唎㖿(七十七) 婆嚧吉帝(七十八) 烁皤啰夜(七十九) 娑婆诃(八十) 唵悉殿都曼哆啰钵驮耶(八十一) 娑婆诃(八十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2

[禅定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6 17:56:49 | 只看该作者

十一、观世音菩萨宣说大悲咒时所现瑞相及与会大众皆得证果

观世音菩萨说此咒已。大地六变震动,天雨宝华,缤纷而下。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竖,一切众会皆获果证。或得须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罗汉果者,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说完大悲咒后,大地发生六种震动,宝华从天上如雨水般纷纷落下,十方诸佛都生起了欢喜心,天魔外道被吓得毛都了竖起来,一切大众都证得了果位,有人证得须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罗汉果,或得一地,或得二地,或得三地,或得四地,或得五地,甚至有人证得十地,又有无量众生发大菩提心


[学习笔记]:

每次看到佛经中介绍与会大众证得果位及发大菩提心时,末学都深深赞叹!
同时也会心存惭愧的反观自照(检讨)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呢?为什么法会大众能够闻即信受!当下(次第)证果!
说到底还是自己不具真心和深心!不够深切和深信!
这也说明凡夫业障还很深重,因不正果则曲,这样怎能与佛法相应?怎能(次第)证果?

这道理就像,
许多人觉得为什么念佛持咒或学佛没用,其实就是不真诚,不是真信 —— 为什么说[真修才能真信]

所以佛说众生有四难,其中之一就是[信][受]难:“谓一乘圆顿之法,唯谈中道实相之理,乃是果佛所证;非彼三乘所知。然如来出世,直欲人人信受此法,以致四十余年,渐次调停。后至法华会上,佛初为上根之人作法说,唯身子得悟;次为中根之人作譬喻说,唯四大弟子得悟;又次为下根之人作宿世因缘说,千二百声闻方始得悟。”


另外,关于深心:“佛经上会根据众生因缘次第,而对这些名相做出一些解释”

一、什么是深心?

[深心]并不难了解,
真的就如字面上的[深],很容易了解,不过意义也很深远

如果以[究竟]来说,这个[深心]当然就是指[不二],
所以能不退,所以能相应一切法,因为知义知法知方便

如果以[次第]来说,就可说是菩萨次第的境界

如果以[方便]来说,
就是告诉众生,您的信心要非常深,您的发心要非常深,您念佛的心要非常深


二、“至于多少才叫深”?

如果修行人念佛信佛,随便就受到家人朋友的干扰或障碍
那就不是深心啰

深心其实满容易了解的

[念佛]能否真正深心不受到外界干扰
[信佛]能否真心深信不因世论而疑惑
[法义]能否深入甚深佛法不堕入二乘
这些都可以看出是否深心

所以,
一般佛弟子或者以为自己已经[深信因果]了,其实可能还不是,因为这要看懂不懂[不二]
[深信]必定是透彻没有疑惑的,所以[深信]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
[略说心法]自他不二
实际上来说,深信必定是要深入了解明白深义,不然就会因为种种世论而产生疑惑
所以实修深入一切法,才能深信,不然必定有疑惑,有疑惑就不是真知真信 ——
[问答]关于“深心”的理解


三、综上所述可以知道,深心(信)必须要配合实修实证!

「深心」的义理甚深,甚深义理不是光用说的,还要配合实修实证,也就是,听闻和实修实证是两回事——「深信因果」的法性原理
所以说,真修,真正老实做,才能对佛生起真正如实的信心
真信和真修行就是建立在如实两字上
所以说,不老实不是真信,不是真修行


四、见贤思齐学习菩萨所具十种深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谓:

不染一切世间法深心;

不杂一切二乘道深心;

了达一切佛菩提深心;

随顺一切智智道深心;

不为一切众魔外道所动深心;

净修一切如来圆满智深心;

受持一切所闻法深心;

不著一切受生处深心;

具足一切微细智深心;

修一切诸佛法深心。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一切智无上清净深心。」—— 十种[发心]和[深心]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名词解释:

【深信】
(术语)以深固之心信法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深信坚固,犹如金刚。”教行信证信卷曰:“深心即是深信,深信即是坚固深信。”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难】
值佛难、说法难、闻法难、信受难。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难】
  ﹝出法华经文句﹞
  [一、值佛难],谓众生因无始惑业,轮回六道之中,四趣不得见佛闻法,固不在言;设得人身,若生在东西北三洲者,佛不出现于彼,皆不见佛;得生南洲,而或居边地,或着邪见,佛虽出世,如是等人亦不得见佛;而况佛不常出,值遇良难。故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此举人之值佛难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四趣,但除人、天也。)
  [二、说法难],谓如来出世,本欲便说大乘之法,盖缘机器不纯,不得已而权说三乘之法,委曲调停,方堪入实,所以历四十余年,更三百余会。最后至于法华会上,方显真实。故经云: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此举大法之难说也。
  [三、闻法难],谓一乘圆顿之法,微妙甚深,难解难入,非利根上智之士,闻则惑耳惊心,生疑起谤。如法华会上,五千人等,虽梵音盈耳,犹乃退席而去。故经云: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此举闻法难也。
  [四、信受难],谓一乘圆顿之法,唯谈中道实相之理,乃是果佛所证;非彼三乘所知。然如来出世,直欲人人信受此法,以致四十余年,渐次调停。后至法华会上,佛初为上根之人作法说,唯身子得悟;次为中根之人作譬喻说,唯四大弟子得悟;又次为下根之人作宿世因缘说,千二百声闻方始得悟。故经云: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此举信受难也。(法说者,作三乘一乘而说。譬喻说者,作三车一车而说。故文句云:上根已悟,中下未了。故须作喻,还譬上法也。宿世因缘者,如为陈如明系珠缘而领解;阿难引空王缘而授记之类。四大弟子,即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犍连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难】
<一>指值遇佛陀出世、佛陀说法华经、听闻法华经、听闻法华经后能信受等四事,乃甚为稀有难得,故称四难。此说出自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据法华经文句卷五上、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六等释之:(一)值佛难,众生因无始惑业,轮回六道之中,若生于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四趣,固不得见佛闻法;若得人身,却生于佛不出现之东、西、北三洲,或生于南洲之边地,或执著邪见等,故佛虽出世,众生亦不得见佛,何况佛不常出世,此称为值佛难。(二)说法难,如来出世,本欲说大乘之法;然以众生根器不纯,不得已而权说三乘之法,故历四十余年,经三百余会,最后至法华会上方显真实,皆因大法难说之故。(三)闻法难,一乘圆顿之法,微妙甚深,难解难入,若钝根者闻之,则惑耳惊心,生疑起谤,如法华会上之五千人等,虽梵音盈耳,犹退席而去。(四)信受难,一乘圆顿之法唯谈中道实相之理,此乃果佛所证,非三乘所知,故如来于法华会上,先后作三乘、一乘之法说及三车、一车之譬喻说,并以宿世因缘说,而使上根、中根、下根之人皆得信受证悟,是为信受难。此外,法华经玄赞卷四末,以佛出、说法、难闻、能听之四希为四难。另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所举六难处之说,与四难有共通之点。(法华义疏卷四)((参见:六难)1312)
 <二>指修菩萨行之四种困难。据华严经疏卷六所举,即:(一)背己利世难。背己利世,谓违背私欲而利益世人。(二)行相唯苦难,行相唯苦,谓不追求世间之欲乐,为利益众生而修苦行。(三)处经诸有难,处经诸有,谓为利益众生,而经历诸种苦处。(四)时劫无量难,时劫无量,谓菩萨为求无上佛果,兼修利他之行,故所经历之时劫无量。p1851 FROM:【佛光大辞典】

【闻即信】
(术语)谓闻之即信也。不信,则虽闻而如不闻。经曰“闻其名号”者,非闻于耳,闻于心之意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地】
    1、指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五个十位名十地,在此十地,渐开佛界,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故又名“十圣”。
    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
    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故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故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故名“焰慧地”;
    五、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故名“极难胜地”;
    六、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故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形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故名“远行地”;
    八、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与涅槃心,湛然不动,故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足十力,于一切处非处,都清清楚楚,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故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故名“法云地”。
  2、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2

[禅定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4:16:37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14楼~17楼共用时5小时)

十二、大梵天王为众请法,请问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相貌

尔时,大梵天王,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观世音菩萨言:“善哉!大士!我从昔来,经无量佛会,闻种种法、种种陀罗尼,未曾闻说,如此无碍大悲心、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唯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我等大众,愿乐欲闻!”

[学习解说]:

这时大梵天王从座而起,先将衣服整理整齐,然后恭敬合掌,对观世音菩萨说:善哉!大士(为菩萨之美称)!我从往昔以来参加过无量法会,听闻过种种佛法种种陀罗尼,但是从来没听闻过大悲心大悲陀罗尼神咒,惟愿大士慈悲,为我和在场大众解说此陀罗尼相貌,我们都非常想听您的解说


名词解释:

【无碍】
<一>梵语 apratihata。又作无阂、无碍、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区别。品类足论卷五载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大宝积经卷十四举出三种无碍,(一)总持无所挂碍,略作总持无碍。谓菩萨得大总持(大陀罗尼),不失善法,不生恶法,于一切言语诸法分别知悉无碍。(二)辩才无所挂碍,略作辩才无碍。谓菩萨得大辩才,能随机说大小乘法,悉皆通达。(三)道法无所挂碍,略作道法无碍。谓菩萨得大智慧,能通达大小乘法与世间语言文字。
 新华严经卷五十六载,如相回向位(十回向之第八)之菩萨有众生无碍用乃至力无碍用等十种自在作用(十无碍用);同经卷四十六说诸佛具十种无障碍住。此外,华严经疏卷一载,毗卢遮那佛身具如下十无碍:用周无碍、相遍无碍、寂用无碍、依起无碍、真应无碍、分圆无碍、因果无碍、依正无碍、潜入无碍、圆通无碍。华严经探玄记卷三载,莲华藏世界具如下十无碍:情事无碍、理事无碍、相入无碍,相即无碍、重现无碍、主伴无碍、体用无碍、隐显无碍、时处无碍、成坏无碍。华严法界玄镜卷上有四法界之说,详述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谓无碍有圆融无碍(万法圆融,互不障碍)与自在无碍(对一切障碍能自在冲破)二义。又佛之智慧称无碍智;阿弥陀佛之光明称无碍光(十二光之一);佛称无碍人;一乘法称无碍道。(大品般若经卷十六、大智度论卷六、卷七十二、华严经疏卷四、卷十一、卷五十六)
 <二>(552~645)唐代僧。俗姓陈,生于成都。十岁至长安,依道安法师出家。天和三年(568)受具足戒。建德三年(574),北周武帝兴法难,师遂隐遁。隋代开皇年间(581~600)复出,住永宁寺。后听超法师讲大智度论,又至长安学十地、阿毗昙等。大业二年(606),至洛阳四方馆教授经论。五年,移住庄严寺。武德八年,返故居,修无相观。贞观十九年示寂,世寿九十四。
 <三>(1590~1643)明代僧。歙州人,俗姓王。出家于黄山,依匡庐敬堂学经教。偶谒湛然澄公,悟别传密旨,乃入湘乡荆紫山隐居。崇祯十六年示寂,世寿五十四。p5141 FROM:【佛光大辞典】

【佛会】
<一>梵语 pars!ad-maN!d!ala。指佛说法之会座。
<二>指佛、菩萨等圣众集会之处。即指净土。善导般舟赞(大四七·四四九上):“一念之间入佛会。”
<三>指祭祀、佛事等法会。p2734 FROM:【佛光大辞典】

【大士】
<一>梵语 maha^purus!a,巴利语 maha^purisa。对佛之尊称之一。与“无上士”同义,意即最胜之士夫。据杂阿含经卷四十八载,八天神曾赞叹沙门瞿昙,其中第二天子赞叹云(大二·三五五中):“大士之大龙,大士之牛王,大士夫勇力,大士夫良马,大士夫上首,大士夫之胜。”(无量寿如来会卷上)
 <二>梵语 maha^sattva。为菩萨之美称。音译作摩诃萨埵,又作摩诃萨。与“菩萨”同义。经中每用“菩萨摩诃萨”之连称。菩萨为自利利他、大愿大行之人,故有此美称。一般而言,摩诃萨埵如译成“大士”时,则菩萨多译成“开士”,然皆指菩萨而言。(度世品经卷四、法华文句卷二、释氏要览卷上称谓条)((参见:菩萨)5209)p751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2

[禅定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4:24: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8 11:56 编辑

十三、大悲心(咒)陀罗尼相貌

观世音菩萨告梵王言:“汝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作如是问。汝今善听,吾为汝等,略说少耳!”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大梵王言:“我等大众,今始识此陀罗尼相貌。从今受持,不敢忘失。”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对大梵天王说:你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有所问,你们要仔细听,我现在就为你们简略解说

观世音菩萨说: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着心、空观心、恭敬心、卑下心、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无上菩提心,你们应该知道这十种心就是陀罗尼相貌,你们应该依照这十种心诵持大悲咒

大梵王说:我及在场大众今天才知道陀罗尼相貌,从今天开始我们好好受持不敢忘失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讲的是大悲心陀罗尼相貌,是在告诉我们诵持大悲咒时要融入这些心念
(末学又想: )为什么诵咒时要与这些心念相应?这些心念对我们的修行有什么帮助?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因为上述种种心念都是佛心的相貌,又因为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转凡心为佛心,就是要转妄念为清净光明念
所以一定要练习(或熟悉)与佛心相应(印),因为只有在心法上不断深入和提高,这样最终才能恢复佛性而成佛

所以常说,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修行的目的就是转化我们的[凡夫心]为[佛心],这样就能成佛
所以修行应该重视[心法]的导入,这样才能究竟成就 ——
法门实修帖267#

要知道,
如果修行者能契入[第一义], 这样[念佛][持咒]的方便就会变成[究竟实义] —— [六根清净][净觉随顺][第一义]怎么修呢?如何检讨自己的[贪嗔痴][财色名食睡]?
所以,要明白,一切都是借假修真,拜佛是,佛号是,佛经是,佛咒是,禅修是,心法也是
因为佛性本心如如不动,一切借假只是为了逐渐契入本心,恢复佛性
因此,仍要如[楞严经]所说,循着第二月才能见到真月

所以,多念佛就能成佛,多念经就会知道经上的知见道理而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多持咒,就能成就定观,多拜佛就会显露真心,多观清净光明心,就会契入真心

所以,上面经上说:  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相貌就是表相,依此修行就能见真,就能逐渐显露真心 ——
真心还是妄心
所以不论[拜佛][念佛][持咒][诵经][打坐][施食][超度][回向],或一切外在行法
[重点]都在于[收摄凡心],[契入佛心],然后[恢复佛性]
这才是我们心应该放的位置,就是[放在契入佛心的心境上] ——
[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打坐,施食,放生,超度,回向]一切行法的根本心法和心要

由此可知佛法是心法,一切表法都是为了引导我们契入心法,然而
心法的修持有很多面相,可以是感恩心、忏悔心、慈悲心、清净心、光明心、平等心、欢喜心... ——「感动落泪」和「身心柔软

善知识在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中也有讲到:
何谓佛心,只要您能想到能感触的好心都可以,
例如,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欢喜心,谦和心,无染心,舍离心,无为心,圆觉心...

由于佛心有很多深浅次第种种不同相貌,所以本段经文既是
大悲心陀罗尼相貌
不过,其实也是其他陀罗尼相貌,这点只要深入经藏就会明白
因为每个咒都是由佛的慈悲愿力圆满佛果所流露
所以当然是各种相貌佛心都俱足圆满的 —— 您懂咒吗? 请看[观世音菩萨]谈[陀罗尼相貌]

善知识还说(教导)过,其实
我们任何众生都有这些好心,因为佛心佛性本俱足,与佛平等无二
只是每个凡夫杂染妄心有深浅的差别而已,所以慈悲清净欢喜的各种佛心状态不时常显露 ——
法门实修帖267#
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佛菩萨教导的方法,学习无量心法,而逐渐让自己契入真心,显露佛性 —— [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所以,心法很重要,心真正改变,心真正明白,才能逐渐契入实义
不论念佛持咒诵经, 修行者的差别次第就在这边, 方便或究竟的差别也在此 ——
简单说明~[念佛][持咒][诵经]的[方便义]和[究竟实义]

因此,我们如果能够
透过心境和思维,而和观世音菩萨起相应心,
而对世间和众生起慈悲心和同理心,这就是修心,也就是修[慧],
透过思维心境的理解和相应,而启发智慧 ——
法门实修帖28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2

[禅定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4:26:02 | 只看该作者

十四、如何如法诵持大悲咒

观世音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诵持此神咒者,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莫令断绝。住于净室,澡浴清净,着净衣服。悬幡、然灯、香华、百味饮食,以用供养。制心一处,更莫异缘,如法诵持。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诵持大悲神咒,应当发广大菩提心,发普度一切众生的大誓愿,还应当受持斋戒(清心之不净谓之斋。禁身之过非,谓之戒),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常常诵持大悲咒不要断绝,住在清净的室内,洗澡沐浴将身体清洁干净,穿干净的衣服,悬挂幢幡,点燃明灯,供养香、花、各种美味的饮食,然后专心诵持大悲咒


名词解释:

【斋戒】
(术语)清心之不净谓之斋。禁身之过非,谓之戒。大乘义章十二曰:“防禁故名为戒,洁清故名为斋。”周易韩康伯注曰:“洗心曰斋,防患曰戒。”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2

[禅定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4:26:27 | 只看该作者

十五、如法持咒者能得观世音菩萨护持及一切善神、龙王、金刚密迹,常随卫护

“是时当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与无量神仙,来为作证,益其效验。我时当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从是以往,所有世间经书,悉能受持;一切外道法术、韦陀典籍,亦能通达。

诵持此神咒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无不差者。亦能使令一切鬼神,降诸天魔,制诸外道。若在山野,诵经坐禅,有诸山精、杂魅、魍魉、鬼神,横相恼乱,心不安定者,诵此咒一遍,是诸鬼神,悉皆被缚也。


[学习解说]:

这时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及无量仙人前来作证,我也会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从此以后所有世间经书全都能受持,一切外道法术和典籍也能通达明了

诵持大悲咒的人能治疗世间八万四千种病(即八万四千烦恼。以病譬喻烦恼;凡夫烦恼无穷,难以计量,故称之),没有不痊愈的,也能派遣一切鬼神降伏诸天魔,制伏各种外道

如果在山中旷野诵经坐禅,遇到山精、杂魅、魍魉、鬼神前来恼乱,令修行者心不安定,只要诵持大悲咒一遍,便能令这些鬼神全部被束缚无法进行干扰和障碍


名词解释:

【八万四千病】
即八万四千烦恼。以病譬喻烦恼;凡夫烦恼无穷,难以计量,故称之。佛所说法乃为对治众生之诸病,故有八万四千法门。p301 FROM:【佛光大辞典】




“若能如法诵持,于诸众生,起慈悲心者,我时当敕一切善神、龙王、金刚密迹,常随卫护,不离其侧,如护眼睛,如护已命。”

说偈敕曰:

 “我遣密迹金刚士,  乌刍君荼鸯俱尸,
  八部力士赏迦罗,  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摩醯那罗延,  金刚罗陀迦毗罗,
  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婆馺娑楼罗,
  满善车钵真陀罗,  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萨遮摩和罗,  鸠阑单吒半祇罗,
  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毕婆伽罗王,
  应德毗多萨和罗,  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梵摩三钵罗,  五部净居炎摩罗,
  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释王三十三,
  大辩功德婆怛那,  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提头赖吒王,  神母女等大力众,
  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毗楼勒叉王,
  毗楼博叉毗沙门,  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金色孔雀王,  二十八部大仙众,
  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摩尼跋陀罗,
  散支大将弗罗婆,  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难陀跋难陀,  婆伽罗龙伊钵罗,
  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修罗乾闼婆,
  迦楼紧那摩睺罗,  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水火雷电神,  鸠槃荼王毗舍阇,
  常当拥护受持者。


[学习解说]:

如果众生能如法诵持大悲咒,并对一切众生起慈悲心者,我会令一切护法善神常常守护在此人身边,就像保护眼睛和生命一样保护他,接着观世音菩萨说出偈诵派遣这些护法善神:

我遣密迹金刚士,乌刍君荼鸯俱尸,八部力士赏迦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摩醯那罗延,金刚罗陀迦毗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婆馺娑楼罗,满善车钵真陀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萨遮摩和罗,鸠阑单吒半祇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毕婆伽罗王,应德毗多萨和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梵摩三钵罗,五部净居炎摩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释王三十三,大辩功德婆怛那,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提头赖吒王,神母女等大力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毗楼勒叉王,毗楼博叉毗沙门,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金色孔雀王,二十八部大仙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摩尼跋陀罗,散支大将弗罗婆,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难陀跋难陀,婆伽罗龙伊钵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修罗乾闼婆,迦楼紧那摩睺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水火雷电神,鸠槃荼王毗舍阇,常当拥护受持者。


名词解释:

【密迹力士】
梵名 Guhyapa^da vajra, SaN!d!a(音译散那)。即守护佛法之夜叉神。又作执金刚神、密迹金刚、金刚密迹、金刚力士、密迹士、密迹。据大日经疏卷一载,其为夜叉王,身、口、意等速疾隐秘难了知,故旧译密迹。又以其亲近佛,愿闻佛之秘密事迹,故称为密迹。此神执金刚杵守护佛法,故又称金刚神、金刚手、执金刚。一般于寺院门两侧所安置之二王,其中之一即为密迹力士。(大宝积经卷九密迹金刚力士会、大唐西域记卷六、玄应音义卷一)p4483 FROM:【佛光大辞典】

【二十八部众】
全称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乃指千手观音之眷属,有善神、龙王、神母女等,彼各拥有五百眷属,由于仪轨各异,名称自亦不同。千手陀罗尼经(伽梵达摩译)所举二十八部众如下:(一)密迹金刚士乌刍君荼鸯俱尸,(二)八部力士赏迦罗,(三)摩醯那罗延,(四)金刚罗陀迦毗罗,(五)婆馺娑楼罗,(六)满善车钵真陀罗,(七)萨遮摩和罗,(八)鸠阑单吒半只罗,(九)毕婆伽罗王,(十)应德毗多萨和罗,(十一)梵摩三钵罗,(十二)五部净居炎摩罗,(十三)释王,(十四)大辩功德娑怛那,(十五)提头赖吒王,(十六)神母女等大力众,(十七)毗楼勒叉王,(十八)毗楼博叉毗沙门,(十九)金色孔雀王,(廿)二十八部大仙众,(廿一)摩尼跋陀罗,(廿二)散支大将弗罗婆,(廿三)难陀跋难陀,(廿四)婆伽罗龙伊钵罗,(廿五)修罗乾闼婆,(廿六)迦楼紧那摩睺罗,(廿七)水火雷电神,(廿八)鸠槃荼王毗舍阇。p173 FROM:【佛光大辞典】

【梵摩三钵罗】
二十八部众之一。面如天女,头戴天冠,左手覆按于脐边,右手持白拂当胸,璎珞庄严如天人。((参见:二十八部众)173)p4647FROM:【佛光大辞典】

【五部净居炎摩罗】
二十八部众之一。又称五部净。为千手观音之眷属,常跟随、拥护行者之善神。五净居即五那含,净居位于上天,炎摩罗则处下地。于善极果时,净居天示礼法;于恶极果时,炎摩罗示治法。今取上下之轨则合为一部,故称五部净居炎摩罗。其形像,依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所记,身呈紫白色,左手持炎摩幢,右手执女竿。(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千手二十八部众释)p1159   FROM:【佛光大辞典】

【八部众】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又作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者即:天(梵 deva)、龙(梵 na^ga)、夜叉(梵 yaks!a)、乾闼婆(梵 gandharva,香神或乐神)、阿修罗(梵 asura)、迦楼罗(梵 garud!a,金翅鸟)、紧那罗(梵 kim!nara,非人、歌人)、摩睺罗伽(梵 mahoraga,大蟒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乾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我国自古已有造立八部众图像之记载,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揭出“宋明帝齐文皇文宣造行像八部鬼神记”之目。(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般若经卷六○ ○、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金色孔雀王咒经、圣庄严陀罗尼经卷上、摄大乘论卷下、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p296 FROM:【佛光大辞典】

【君荼】
(物名)Kun!d!a,又作军荼。译曰火炉,即护摩坛也。慧琳音义三十六曰:“君荼,唐云地火炉,即护摩坛也。”同四十二曰:“军荼,唐云火炉也。其炉形状,而有多种,方圆三角,金刚杵,莲花等形,所用名别。”【又】明王名。千手陀罗尼经曰:“君荼,鸯俱尸。”报乳记三曰:“君荼者,军荼利也。”即甘露军荼利明王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乌刍沙摩】
(明王)Ucchusma,又作乌枢沙摩,乌刍涩摩,乌刍瑟摩,乌枢瑟摩。乌素沙摩。明王名。译曰不净洁,秽迹,火头等。有转不净为清净之德,因之于厕中祭此明王。陀罗尼集经九曰:“乌枢沙摩,唐云不净洁金刚。”希麟音义五曰:“乌枢瑟摩,或云乌刍摩沙,此云秽迹。旧翻为不净洁,皆讹。新翻为除秽,忿怒尊也。”楞严经五曰:“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支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义疏五下曰:“乌刍沙摩,云火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跋难陀】
(人名)Upananda,比丘名。译曰善喜,贤喜,闻佛涅槃而欢喜之恶比丘也,善见论谓之须跋陀罗摩诃罗。长阿含经四曰:“时彼众中有释种子。字跋难陀。止诸比丘言:汝等勿忧,世尊灭度,我得自在。彼老常言:当应行是,不应行是,自今已后随我所为。”四分律五十四曰:“尔时有跋难陀释子,在众中,语比丘言:长老且止,莫大忧愁啼哭,我等于彼摩诃罗边得解脱。彼在时,数教我等,是应是不应,当作是,不应作是。我等今得自在,欲作便作,欲不作便不作。”善见律一曰:“时有比丘名须跋陀罗摩诃罗,言止止,何足啼哭。”巴Subhaddo。【又】(异类)Upananda,龙王名。难陀龙王之弟也。皆保护摩竭陀国使无饥馑者。法华文句二曰:“难陀名欢喜,跋名善,兄弟常护摩竭提。雨泽以时,国无饥年。瓶沙王年为一会,百姓闻皆欢喜,从此得名。”法华玄赞二曰:“第一名喜,第二名贤喜。此二兄弟,善应人心,风不鸣枝。,雨不破块。初能令人喜,后性贤令喜,故以为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难陀】
1、比丘名,华译为善欢喜,又名牧牛难陀,因问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后来跟佛出家,获证阿罗汉果。
2、孙陀罗难陀的简称,是佛的堂弟,家有艳妻,因沉溺于其妻的美色,不乐出家,后来为佛方便度化,结果证得阿罗汉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修罗】
(异类)阿修罗之略。常与帝释天战斗之鬼神也。(参见:阿修罗)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乾闼婆】
(天名)Gandharva,又作健达婆、犍达缚、健闼婆、干沓和、干沓婆、彦达缚、犍陀罗等。译曰香神、嗅香、香阴、寻香行。乐人之称。又八部众之一。乐神名。不食酒肉,唯求香以资阴身,又自其阴身出香,故有香神乃至寻香行之称。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而司奏伎乐。紧那罗者法乐,乾闼婆者修乐。注维摩经一曰:“什曰:乾闼婆,天乐神也。处地十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体上有相出,然后上天也。”天台净名疏二曰:“乾闼婆,此云香阴。此亦陵空之神,不啖酒肉唯香资阴。”文句二下曰:“乾闼婆,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此是天帝俗乐之神也。”嘉祥法华义疏二曰:“犍挞婆,此云香阴,以其清虚食香。又身唯恒出香,故名香阴。”玄应音义三曰:“犍沓和。又云犍陀罗,或作干沓婆,或云犍达婆,或云乾闼婆。旧名也。今正言犍达缚,皆国音之不同也。此云嗅香,亦云乐神,一云食香,旧云香神,亦近也。经中亦作香音神也。”【又】(杂名)西域之俗,俳优谓之乾闼婆。彼等不事生业,只寻饮食之气,作乐而乞求,故名。二十唯识述记上曰:“西域呼俳优亦云寻香。此等不事王侯,不作生业,唯寻诸家饮食等香气,便往其门作诸伎乐,而求饮食。”玄赞二曰:“梵云健闼缚。此云寻香行。即作乐神。乾闼婆,讹也。西域由此呼散乐为健闼缚,专寻香气作乐乞求故。”【又】(术语)中有之称,死于此而生于彼之中间身也。彼亦以香为食。二十唯识述记上曰:“梵云健达缚,此云寻香,谓中有能寻当生处香即往生,亦名健达缚。”俱舍论光记八曰:“健达名香,缚名食,即中有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睺罗迦】
梵名 Mahoraga。又作摩睺罗伽、摩护罗誐、莫呼勒伽、摩休洛、摩伏勒。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系天龙八部众之一。维摩经略疏卷二载,摩睺罗伽系无足腹行之神,因毁戒、邪谄、多嗔、少布施、贪嗜酒肉、怠慢持戒,遂堕为鬼神;其体内多嗔虫啃食其身,痛苦异常。慧琳音义卷十一载,摩睺逻伽系乐神之类,其形为蛇首人身。在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安置有三尊摩睺罗伽,中央之尊乃屈两手,握拳舒食指,置于胸前,竖左膝而坐;左方之尊头戴蛇冠,面向右方;右方之尊则面向左方,作吹笛状。(大日经卷二普通真言藏品、大日经疏卷十、翻梵语卷七、慧琳音义卷一、卷二十五、卷二十七、翻译名义集卷四)p6085   FROM:【佛光大辞典】

【紧那罗】
(天名)Kim%nara,又作紧捺罗,紧陀罗,甄陀罗,真陀罗,紧捺洛。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注维摩一曰:“什曰:秦言人作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文句二下曰:“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玄赞二曰:“梵云紧捺洛,此云歌神。紧那罗,讹也。”玄应音义三曰:“甄陀罗,甄之人反,又作真陀罗,或作紧那罗,正言紧捺罗,此译云是人非人也。”慧琳音义十一曰:“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干达婆天为妻室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迦楼罗】
(动物)Garud!a,又云迦留罗,迦娄罗,揭路荼。迦喽荼,伽楼罗,誐噜拏,檗噜拏等。鸟名。旧译曰金翅鸟。新译曰妙翅鸟。顶瘿鸟,食吐悲苦声等。居四天下之大树,取龙为食。八部众之一。法华文句二下曰:“迦楼罗,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树上,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探玄记二曰:“迦留罗,新名揭路荼,此云妙翅鸟。鸟翅有种种宝色庄严,非但金。依海龙王经:其鸟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阎浮提止容一足。依涅槃经,此鸟能食消龙鱼七宝等。又依增一经:日别食一大龙王五百小龙,达四天下,周而复始,次第食之。命欲终时,诸龙吐毒,不能复食。饥火所烧,耸翅直下。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还复上来。往还七返,无处停足,遂至金刚轮山顶上命终。以食诸龙,身肉毒气,发火自焚。难陀龙王,恐烧宝山,降雨灭火,渧如车轴,身肉消散。唯有心在,大如[月*(比/土)],纯青琉璃色。轮王得之,用为珠宝。帝释得之,为髻中珠。”慧苑音义上曰:“迦楼罗,或曰揭路荼,此云食吐悲苦声也。谓此鸟凡取得龙,先内嗉中,得吐食之,其龙犹活,此时楚痛出悲苦声也。或曰:此云大嗉顶鸟,谓此鸟常贮龙嗉内,益其顶粗也。旧云金翅妙翅者,且就状而名,非敌对翻也。然其翅有种种质色,非唯金耳。”慧琳音义一曰:“揭路荼,正音檗噜拏,古云迦娄罗。”同十一曰:“迦留罗,梵音不正也,正音誐噜拏。”俱舍光记八曰:“揭路荼,此云顶瘿,或名苏钵剌尼Suparn!i,此云妙翅。翅殊妙也,旧云翅金鸟,非正所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鸠槃荼】
(异类)Kumbha%n!d!a,又作弓槃荼、究槃荼、恭畔荼、拘槃荼、俱槃荼、吉槃荼、拘辨荼、鸠满拏。鬼名。啖人精气之鬼。译作瓮形鬼、冬瓜鬼。南方增长天王之领鬼。探玄记二曰:“鸠槃荼,依正法华经,名厌眉鬼。啖人精鬼等,亦名冬瓜鬼。王名毗楼勒,此云增长王,是南方天王。领二部鬼:一名鸠槃荼,二名薜荔多,从所领为名。”慧苑音义上曰:“鸠槃荼,此云阴囊,亦曰形印,谓此之类阴囊。状如冬瓜,行时擎置肩上,坐时即便据之,由斯弊状,特异诸类,故从之为名。旧云冬瓜者,以其事猥而不显故,使人谬解耳。”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究槃荼,或作恭畔荼,又作弓槃荼,皆一也。此云瓮形,颇似冬瓜也。”圆觉经曰:“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梵语杂名作“鸠满拏”。后因用以喻妇人老丑之状。唐任镶畏妻。杜正伦讥弄之。镶曰:妇当畏者三。少妙之时。如生菩萨。及儿满前。如九子魔母。至五六十时。傅施妆粉。或青或黑。如鸠槃荼。见御史台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毗舍阇】
(异类)Pis/a%ca%,又作毗舍遮,辟舍柘,毕舍遮。持国天所领鬼之名称。孔雀王咒经下曰:“毗舍阇,梁云颠鬼。”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毕舍遮,旧云毗舍阇,又作毗舍遮,鬼名也。饿鬼中胜者也,亦言颠狂鬼也。”同二十四曰:“毕舍遮,旧经中名毗舍阇,亦言辟舍柘。”慧苑音义下曰:“毗舍阇王,毗舍阇之王,即是东方提头赖吒,此云持国。谓护持国土领二部鬼:一名毗舍阇,此云啖精鬼。二名乾闼婆,此云寻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是诸善神及神龙王、神母女等,各有五百眷属,大力夜叉,常随拥护,诵持大悲神咒者。其人若在空山、旷野,独宿孤眠,是诸善神,番代宿卫,辟除灾障。若在深山,迷失道路,诵此咒故,善神龙王,化作善人,示其正道。若在山林、旷野,乏少水火,龙王护故,化出水火。”

[学习解说]:

这些护法善神及神龙王、神母女等,又分别有五百家属,恒常随从拥护诵持大悲神咒的人

如果持咒者在深山旷野独自过夜,这些善神会轮流守护,排除所有的灾障

如果持咒者走在深山中迷了路,因为有持咒的缘故,善神、龙王便化作善人为他指路

如果在山林野外中缺少水和火,龙王就会为他变化出水和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2

[禅定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12:13:03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18楼共用时4小时)

十六、观世音菩萨为大众宣说消除灾祸的清凉偈颂

观世音菩萨复为诵持者,说消除灾祸,清凉之偈:

      若行旷野山泽中,  逢值虎狼诸恶兽,
  蛇蚖精魅魍魉鬼,  闻诵此咒莫能害。
  若行江湖沧海间,  毒龙蛟龙摩竭兽,
  夜叉罗刹鱼鼋鳖,  闻诵此咒自藏隐。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又为诵持大悲咒者,说消除灾祸的清凉偈颂

诵持大悲咒的人如果走到旷野深山中,遇到老虎和狼等其他恶兽,或者蛇和鬼,只要听闻大悲咒,这些恶兽和鬼等就不能伤害到你

如果在大海和江湖中,遇到毒蛇、蛟龙、摩羯兽或者夜叉和罗刹鬼以及鱼鳖作怪,只要听闻大悲咒,这些龙蛇和鬼以及鱼鳖全都自己隐藏不现



   若逢军阵贼围绕,  或被恶人夺财宝,
  至诚称诵大悲咒,  彼起慈心复道归。
  若为王官收录身,  囹圄禁闭杻枷锁,
  至诚称诵大悲咒,  官自开恩释放还。
  若入野道蛊毒家,  饮食有药欲相害,
  至诚称诵大悲咒,  毒药变成甘露浆。
  女人临难生产时,  邪魔遮障苦难忍,
  至诚称诵大悲咒,  鬼神退散安乐生。
  恶龙疫鬼行毒气,  热病侵陵命欲终,
  至心称诵大悲咒,  疫病消除寿命长。
  龙鬼流行诸毒肿,  痈疮脓血痛叵堪,
  至心称诵大悲咒,  三唾毒肿随口消。
  众生浊恶起不善,  厌魅咒诅结怨仇,
  至心称诵大悲咒,  厌魅还著于本人。


[学习解说]:

如果遇到战争或被盗贼围堵或被恶人抢夺财宝,只要以至诚心诵持大悲咒,就能令对方生起慈心原路返回

如果被官府收押关进监狱,身上因为带着枷锁和脚镣而失去自由,只要以至诚心诵持大悲咒,官府自然就开恩将其释放

如果落入外道等危险之处,或者被害食用了有毒药的食物,只要以至诚心诵持大悲咒,毒药也能变成甘露浆(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如果女人生孩子遇到难产时,被邪魔障碍遭受这种苦难时,只要以至诚心诵持大悲咒,那些鬼神就会退去,就能顺利生产

如果因为感染瘟疫或热病导致生命快要结束了,只要以至诚心诵持大悲咒,疫病就能消除,寿命也能得到延长

如果身上生了毒疮或流脓血等,疼痛难忍,只要以至诚心诵持大悲咒,毒疮或脓血就能消除

如果众生恶心诅咒与他结怨的人,被诅咒的人只要以至诚心诵持大悲咒,这些恶咒还将回到诅咒者本人身上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观世音菩萨为我们宣说消除灾祸的清凉偈颂
偈颂中有讲到要“至心称诵大悲咒”,而且是多次强调和提醒,原因是什么呢?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这是因为:
咒力有没有用~是在于[众生心]与[佛菩萨慈悲愿力]的相印或相应

由此,反观我们
一般佛弟子或初学者因为没有心法实修的工夫,信心,定力,心力,相应力不足够,所以效果才会差

然而,
我们时常在许多实际案例中可以发现,
所谓真正的实修者往往念一次就奏效,可是一般佛弟子或初学者念了就是没用,
这就是和信心,信念,定力,愿力,相应力,功德力有关
又或者这在梦中考验也经常发生,梦中遇到鬼神魔扰,念佛持咒多次没用,
其实这些就是没用或不懂心法,简单说就是没入心,心不相应,所以没效
所以,经上常说要至心,要一心,要至诚心


因为佛法就是心法,我们修学佛法,不论[念佛][持咒][诵经][拜佛]一定要[至心],心相应才能得到真实利益!心解脱才能真正解脱!
佛菩萨救度众生是以调解众生的心为根本
如果心不相应或相印,那就是一般表相所说的因缘不具足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心不相印,也就是众生还执着于贪瞋痴
所以无法解脱
——
[略说]如何真正帮助因果业障病患?



另外,当末学读到下面这段经文时,想到一个亲身体验

“若入野道蛊毒家,  饮食有药欲相害,
至诚称诵大悲咒,  毒药变成甘露浆。”


那是在梦中,末学接到一个电话告知父亲在酒席上喝多了,让末学过去把他接回家
末学赶到那里后,见到父亲的状态基本就是“烂醉如泥”,人都站不起来了,头耷拉在椅子上,意识也是模糊的
说实话末学吓坏了(不知道父亲会不会就此离开我们),甚至心里有些埋怨同桌的亲戚们,为什么不拦着点不劝他少喝点......
之后末学抬起父亲一只胳膊搭到自己肩上,另一只手扶在他的腰部,踉踉跄跄的拖着他往回走
末学清楚的记得,一边走一边诵持大悲咒,那会没有其他依靠,末学就凭借着对大悲咒和观世音菩萨的信心,坚信以自己弱小的身体一定能将父亲送回家,而且父亲一定会没事的(不会离开我们)!果然后来父亲真的一点事都没有!

深深感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名词解释:

【甘露】
<一>梵语 amr!ta,巴利语 amata。音译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密教则称真言两部不二之灌顶水为不死甘露。注维摩经卷七(大三八·三九五上):“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著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中略)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号为不死食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金光明经文句卷五、大日经疏卷十三、大日经疏演奥钞卷十一、玄应音义卷二十二)
 <二>阿弥陀佛三名(无量寿、无量光、甘露)之一。密教称阿弥陀佛为甘露王。((参见:甘露王如来)2053)p2052 FROM:【佛光大辞典】

【恶龙】
(异类)恶龙神也。仁王经下曰:“恶鬼恶龙。”同良贲疏曰:“恶鬼疾疫,恶龙旱涝。”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蛊毒鬼】
谓此鬼宿因多怨,结怨在心,怀恶不舍,故受此报;假托毒类,以成其质,即蛇虺等毒虫,能蛊于人者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恶生浊乱法灭时,  淫欲火盛心迷倒,
  弃背妻婿外贪染,  昼夜邪思无暂停,
  若能称诵大悲咒,  淫欲火灭邪心除。
  我若广赞咒功力,  一劫称扬无尽期。


[学习解说]:

在这五浊恶世的末法时期,众生淫欲之火旺盛,心念颠倒迷惑,然后背弃妻子沾花惹草,昼夜想着外面的女人,这个时候如果能诵持大悲咒,就能灭除淫欲之火、消除邪恶的念头

观世音菩萨继续说,我如果广赞大悲咒的功德和利益,就是用一劫的时间来称扬和赞叹也说不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2

[禅定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0 11:13:14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19楼~20楼共用时4小时)


十七、大悲咒索(绳)的制作方法

尔时,观世音菩萨,告梵天言:“诵此咒五遍,取五色线作索,咒二十一遍,结作二十一结,系项。“此陀罗尼,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说。

[学习解说]:

这时,观世音告诉梵天说:诵持大悲咒五遍,然后取五种颜色的线,再念二十一遍大悲咒,打二十一个结,戴在脖子上

这个大悲心陀罗尼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2

[禅定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0 11:13: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11 10:58 编辑

十八、诵持、听闻、书写大悲咒的功德利益

1、令修行者圆满六度、发菩提心、令二乘声闻证果


彼等诸佛,为诸行人,修行六度,未满足者,速令满足故;未发菩提心者,速令发心故。若声闻人,未证果者,速令证故。

[学习解说]:

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为了令所有未满足六度的修行人获得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令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快速发菩提心,令所有未证果的二乘声闻人快速证得果位



2、令诸众生增长大乘信根

“若三千大千世界内,诸神仙人,未发无上菩提心者,令速发心故。若诸众生,未得大乘信根者,以此陀罗尼威神力故,令其大乘种子,法芽增长。以我方便慈悲力故,令其所须,皆得成办。

[学习解说]:

为令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未发菩提心的一切神仙和人快速发菩提心

若有未得大乘信根的众生,只要依此大悲咒的威神力故,就能令大乘种子的法芽(佛法之苗芽)获得增长,以我慈悲善巧方便的力量令他们所需全部得到满愿


名词解释:

【法芽】
(杂语)佛法之苗芽也。华严经二十二曰:“智山法芽,悉已清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信根】
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之一。信为入理之根本,根者坚固不动之义;此系以信心坚固不动摇比喻草木之根。据释摩诃衍论卷一载,信有十义,即:澄净、决定、欢喜、无厌、随喜、尊重、随顺、赞叹、不坏、爱乐。根亦有十义,即:下转、隐密、出生、坚固、相续、出离、集成、茂叶、具足、高胜。p3720 FROM:【佛光大辞典】




3、令恶道众生听闻咒皆得离苦、令初地菩萨证得十地乃至成佛

“若三千大千世界,幽隐闇处,三涂众生,闻我此咒,皆得离苦。有诸菩萨,未阶初住者,速令得故,乃至令得十住地故。又令得到佛地故,自然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学习解说]:

三千大千世界地狱、饿鬼、畜生一切恶道众生,如果能听闻大悲咒,则能离苦得乐

还能令初住(即发心住)菩萨(指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住的第一住)快速得到发心住,乃至得到十住(即灌顶住),甚至得到佛地,并且自然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名词解释:

【佛地】
达到成佛的地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初住】
指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住的第一住。(参见:十住)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住】
又作十地住、十法住、十解。菩萨修行之过程分为五十二阶位,其中第十一至第二十阶位,属于“住位”,称为十住,即:(一)初发心住,又作波蓝耆兜波菩萨法住、发意住,谓上进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以空理智心习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二)治地住,又作阿阇浮菩萨法住、持地住,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三)修行住,又作渝阿阇菩萨法住、应行住,谓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四)生贵住,又作阇摩期菩萨法住,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五)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萨法住、修成住,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六)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萨法住、行登住,谓成就第六般若,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七)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萨法住、不退转住,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八)童真住,又作鸠摩罗浮童男菩萨法住,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九)法王子住,又作渝罗阇菩萨法住、了生住,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十)灌顶住,又作阿惟颜菩萨法住、补处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1)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3)广学十种智,了知一切法。(旧华严经卷八菩萨十住品、菩萨本业经十地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释义品、十住断结经卷一至卷四、大乘义章卷十四)p430 FROM:【佛光大辞典】

【十住】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个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发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发趣。
  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4、令二乘声闻人不求自得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若声闻人,闻此陀罗尼,一经耳者,修行、书写此陀罗尼者,以质直心,如法而住者,四沙门果,不求自得。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二乘声闻人听闻大悲心陀罗尼,只要听进耳朵里,或者实修、书写这个陀罗尼咒,并且以质直心如法而住,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将会不求自得


名词解释:

【四沙门果(梵catva^ri s/raman!a-phala^ni,巴cat-ta^ri sa^ma!n~n~a-phala^ni,藏dge-sbyon!-gi h!bras-bu bshi)】

指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略称四果。即小乘的四种修行证果,亦即小乘声闻在修行过程中的四种阶段。

(1)须陀洹果(s/rota^patti-phala)︰意译预流果,即初果。谓去凡夫位入圣道法流,断三界见惑入圣者流类。

(2)斯陀含果(sakr!da^gami-phala)︰意译一来果,即第二果。谓已断欲界思惑九品中之上六品,但还遗留下三品之惑,还要一度往来人中天上修道。

(3)阿那含果(ana^gami-phala)︰意译不还果或不来果,即第三果。谓已断欲界思惑,不需还生欲界。

(4)阿罗汉果(arhattva-phala)︰意译无学果,即第四果。谓已断三界见思烦恼,究极圣者位,乃小乘中最高境地。

以上四果若就位细分,共有八十九种。依《俱舍论》卷二十四所述,见修位中诸无间道只是沙门性,非沙门果;诸解脱道是沙门性亦是沙门有为之果体,一一择灭只是沙门无为之果体,故有为、无为总成八十九种果体。而如是多种果体中,只有须陀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四者皆具五因(所谓五因是(一)舍曾道、(二)得胜道、(三)总集断、(四)得八智、(五)能顿修十六相)。

[参考资料] 《品类足论》卷十一;《顺正理论》卷六十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5、令一切众生悉发菩提心

“若三千大千世界内,山河、石壁、四大海水,能令涌沸;须弥山及铁围山,能令摇动;又令碎如微尘,其中众生,悉令发无上菩提心。

[学习解说]:

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山河、石壁、四大海水能令沸腾;又能令须弥山及铁围山摇动或碎如微尘,也能令其中众生都发无上菩提心



6、诵咒求愿的方法

“若诸众生,现世求愿者,于三七日,净持斋戒,诵此陀罗尼,必果所愿。从生死际,至生死际,一切恶业,并皆灭尽。三千大千世界内,一切诸佛、菩萨、梵释四天王、神仙、龙王,悉皆证知。

[学习解说]:

若现世有愿求的众生,在二十一日内清净持戒,然后诵持大悲咒,所求必定得到满愿

从生死际至生死际(指涅槃际与生死际。小乘认为此二者有别,大乘则言生死即涅槃,二者无异)所有一切恶业全部灭除

三千大千世界内一切诸佛、菩萨、大梵天王、帝释、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神仙、龙王全部都来做证明


名词解释:

【四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际】
涅槃际和生死际。际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视生死与涅槃有分界,但大乘人体悟诸法性空,视生死即涅槃,无界限可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际】
际者际畔。指涅槃际与生死际。小乘认为此二者有别,大乘则言生死即涅槃,二者无异。又指相互对立之两个极端,例如有与无,生死与涅槃。(中论之僧睿序)p242 FROM:【佛光大辞典】

【生死际】
(术语)对于涅槃际之称。生死涅槃之二际,无二无别也。(参见:二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7、若有众生沾着持咒者沐浴过的水,则能灭除一切恶业重罪、往生净土

“若诸人天,诵持此陀罗尼者,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其中众生,得此人浴身之水,沾着其身,一切恶业、重罪,悉皆消灭,即得转生他方净土,莲华化生,不受胎身、湿卵之身,何况受持读诵者?

[学习解说]:

如果有诵持大悲咒的人天众生在江河大海中沐浴,这些江河大海中的众生得到持咒者沐浴的水沾着在自己身上后,能消灭一切恶业和重罪,能立即转生到他方净土,莲花化生,不再受胎、湿、卵的身体,更何况是亲自受持和读诵大悲咒的人呢!



8、若有众生接触到从持咒者身上吹过的余风,除了能灭尽一切恶业重罪外,还能不堕恶道、常生佛前

“若诵持者,行于道路,大风时来,吹此人身、毛发、衣服,余风下过,诸类众生,得其人飘身风,吹着身者,一切重罪、恶业,并皆灭尽,更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

[学习解说]:

如果有诵持大悲咒的人走在路上,大风从持咒者的身上、毛发、衣服吹过之后,其他所有众生如果接触到从持咒者身上吹过去的风,那么一切重罪、恶业都能全部灭尽,更不受三恶道的果报,而且常常生到佛前



9、持咒者所讲的话皆是清净法音,能得一切天魔、外道、天龙、鬼神的恭敬和尊重

“当知受持者,福德果报,不可思议。诵持此陀罗尼者,口中所出言音,若善、若恶,一切天魔、外道、天龙、鬼神闻者,皆是清净法音,皆于其人起恭敬心,尊重如佛。

[学习解说]:

你们应当知道,所有受持大悲咒的人所得福德果报不可思议

诵持大悲咒者从口中说出来的话不论是善是恶,一切天魔、外道、天龙、鬼神听到后,都能变成清净的法音(说法之音声),他们对持咒者会生起恭敬心,就像尊重佛一样尊重持咒者


名词解释:

【法音】
(术语)说法之音声也。无量寿经上曰:“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法华经譬喻品曰:“闻此法音,心怀踊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10、持咒者将获得十二种“功德藏”

“诵持此陀罗尼者,当知其人,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爱惜故。
当知其人,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照故。
当知其人,是慈悲藏,恒以陀罗尼救众生故。
当知其人,是妙法藏,普摄一切诸陀罗尼门故。
当知其人,是禅定藏,百千三昧常现前故。
当知其人,是虚空藏,常以空慧观众生故。
当知其人,是无畏藏,龙天善神常护持故。
当知其人,是妙语藏,口中陀罗尼音无断绝故。
当知其人,是常住藏,三灾恶劫不能坏故。
当知其人,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
当知其人,是药王藏,常以陀罗尼疗众生病故。
当知其人,是神通藏,游诸佛国得自在故。
其人功德赞不可尽。


[学习解说]:

要知道诵持大悲咒的人:

就是佛身藏,因为有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爱惜和护念的缘故

就是光明藏,因为有一切如来光明照耀的缘故

就是慈悲藏,因为有恒常发心以陀罗尼救度众生的缘故

就是妙法藏,因为有普摄一切诸陀罗尼门(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的缘故

就是禅定藏,因为有百千三昧常得现前的缘故

就是虚空藏,因为能常常以空慧(观空理之智慧)观照众生的缘故

就是无畏藏,因为龙天善神常常护持的缘故

就是妙语藏,因为口中常念大悲咒不断绝的缘故

就是常住藏,因为三灾(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有大小的分别,大三灾是世界将毁坏时所起的火水风三灾,小三灾是指在住中劫时,每一小劫中的饥馑、疾疫、刀兵三灾)恶劫不能坏的缘故

就是解脱藏,因为天魔外道不能滞留的缘故

就是药王藏,因为常以陀罗尼疗愈众生病的缘故

就是神通藏,因为能游诸佛国土获得自在的缘故

总之诵持大悲咒的人所得功德根本赞叹不完!


名词解释:

【功德藏】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大八·八四二下):“满功德藏,住如来位。”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二下):“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
 于日本净土真宗专指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之名号。又相对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之念佛称为“福智藏”,第十九愿之定散诸行称为“福德藏”,而第二十愿之念佛特别称为“功德藏”。(大乘起信论、教行信证化身土卷(亲鸾))p1569 FROM:【佛光大辞典】

【三灾】
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有大小的分别,大三灾是世界将毁坏时所起的火水风三灾,小三灾是指在住中劫时,每一小劫中的饥馑、疾疫、刀兵三灾。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空慧】
(术语)观空理之智慧。嘉祥法华经疏二曰:“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安乐集上曰:“若依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为宗。若依般若经,空慧为宗。”璎珞本业经下曰:“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开空慧道,入法明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陀罗尼门】
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陀罗尼门】
p0828 显扬三卷五页云:陀罗尼门者:谓诸菩萨,无量陀罗尼门。广说如经。若欲略说陀罗尼相者;谓诸菩萨,成就字类通达;于名句文身,如意自在;得如是种类念持之力。由念力故,随一字中,而能显示分别开演一切种染净之义。是故说名陀罗尼门。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7:56 , Processed in 0.0767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