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4-29 10:35 编辑
学习光明心&光明想
====================================
(二)《中阿含经卷第二十 长寿王品念身经第十》(用时 3 小时 以上)
-- [经文] --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
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絣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
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末学解说]▪
再有,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
比丘者,生起恶念、不善念,以善法(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念来对治断除消灭停止。犹如木工师傅、木工弟子,拿着墨绳,捆住木头,以利斧修整令其直;
像这样比丘生起恶念、不善念,以善法(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念来对治断除消灭停止,如是比丘随其(身所行善恶之业也),便能了知上如真(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修行精勤,断除心之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则能了知上如真,这就是比丘修习念身。
注解:
【比丘】:(术语)Bhiks!u,又名苾刍,煏刍。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以乞士之翻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余怖魔,破恶,净命,如智度论中广说也。”(参见:苾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善法】:(术语)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身行】:(术语)身所行善恶之业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
比丘者,齿齿相著,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旋捉,自在打锻;
如是比丘齿齿相著,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末学解说]▪
再有,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
比丘者,齿齿相扣,舌逼上腭,以心来对治心,治断灭止。犹如二个力士捉拿一名弱力之人,处处旋捉,自在打锻;
像这样比丘齿齿相扣,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如是比丘随其(身所行善恶之业也),便能了知上如真(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修行精勤,断除心之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则能了知上如真,这就是比丘修习念身。
注解:
【比丘】:(术语)Bhiks!u,又名苾刍,煏刍。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以乞士之翻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余怖魔,破恶,净命,如智度论中广说也。”(参见:苾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身行】:(术语)身所行善恶之业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
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
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末学解说]▪
再有,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
比丘者,念入息立即便知念入息,念出息立即便知念出息,入息长立即便知入息长,出息长立即便知出息长,入息短立即便知入息短,出息短立即便知出息短;
学习一切身息入,学习一切身息出,学习止身而行息入,学习止口而行息出,如是比丘随其(身所行善恶之业也),便能了知上如真(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修行精勤,断除心之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则能了知上如真,这就是比丘修习念身。
注解:
【比丘】:(术语)Bhiks!u,又名苾刍,煏刍。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以乞士之翻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余怖魔,破恶,净命,如智度论中广说也。”(参见:苾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身行】:(术语)身所行善恶之业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
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如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末学解说]▪
再有,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
比丘者,离生喜乐(为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初禅天。盖三界共分九地,即欲界一地,色界与无色界各四地;故色界之初禅天即为九地中之第二地。于初禅天,已远离欲界之欲、恶不善法,而生喜乐,故称离生喜乐地),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工浴人器盛澡豆(洗涤身体、衣服等污秽所用之豆粉。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系由大豆、小豆、摩沙豆、豌豆、迦提婆罗草、梨频陀子等磨粉而成),水和成团,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像这样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所行善恶之业也),便能了知上如真(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修行精勤,断除心之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则能了知上如真,这就是比丘修习念身。
注解:
【比丘】:(术语)Bhiks!u,又名苾刍,煏刍。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以乞士之翻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余怖魔,破恶,净命,如智度论中广说也。”(参见:苾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离生喜乐地】:为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初禅天。盖三界共分九地,即欲界一地,色界与无色界各四地;故色界之初禅天即为九地中之第二地。于初禅天,已远离欲界之欲、恶不善法,而生喜乐,故称离生喜乐地。杂阿含经卷十七(大二·一二三上):“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集异门论卷五、俱舍论卷十二、俱舍颂疏卷十)((参见:九地)132)p6713 FROM:【佛光大辞典】
【澡豆】:洗涤身体、衣服等污秽所用之豆粉。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系由大豆、小豆、摩沙豆、豌豆、迦提婆罗草、梨频陀子等磨粉而成。故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食罢去秽条称之为“豆屑”,并谓将此豆屑与土干、牛粪混合,则称三屑净揩。比丘于斋食之后,以澡豆净手,方可执取经卷。据大威德请问经载,若不以澡豆净手而执经卷、香炉等物,死后将堕于不净地狱。又依十诵律卷三十九所说,澡豆系贮放于木桶中。(苏悉地羯啰经卷下、五分律卷二十六、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十诵律卷三十八、四分律卷三十三、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p6255 FROM:【佛光大辞典】
【身行】:(术语)身所行善恶之业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
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
犹如山泉,极净澄清,充满盈流,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盈流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末学解说]▪
再有,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
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
犹如山泉,极净澄清,充满盈流,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盈流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像这样比丘定生喜乐(谓前喜乐,因定依定,定所建立。由定势力,起等起,生等生,趣入出现;故说此名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所行善恶之业也),便能了知上如真(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修行精勤,断除心之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则能了知上如真,这就是比丘修习念身。
注解:
【比丘】:(术语)Bhiks!u,又名苾刍,煏刍。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以乞士之翻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余怖魔,破恶,净命,如智度论中广说也。”(参见:苾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定生喜乐】:瑜伽三十三卷十页云:所言定者,谓已获得加行究竟作意故。所言生者,由此为因,由此为缘,无间所生;故名定生。言喜乐者,谓已获得所希求义,又于喜中未见过失,有欣有喜。一切寻伺,初静虑地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远离故;能对治彼广大轻安身心调柔有堪能乐,所随逐故;名有喜乐。
二解 法蕴足论六卷四页云:定生喜乐者:云何定?谓寻伺寂静者,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总名为定。云何喜?谓寻伺寂静者,心欣极欣广说乃至欢喜欢喜性,总名为喜。云何乐?谓寻伺寂静者,已断身重性心重性,广说乃至身调柔性心调柔性,总名为乐。云何定生喜乐,谓前喜乐,因定依定,定所建立。由定势力,起等起,生等生,趣入出现;故说此名定生喜乐。
三解 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十八页云:定生者:问:初静虑,亦有定;何故唯说第二静虑,名定生耶?答:第二静虑,等持增盛,胜妙清净,过初静虑;是故偏说。复次第二静虑,定所引发,定所长养,初静虑后现在前故;名为定生。非如初静虑,非定所引发,非定所长养,欲界心后现在前故;不名定生。复次初静虑心,有定,不定;有内门转,有外门转;有缘内事,有缘外事。第二静虑,心多在定,多唯内门转,唯缘内事;故名定生,复次第二静虑,灭语言本。语言本者:谓寻与伺。如契经说:要寻伺已,能发语言。非不寻伺。第二静虑,寻伺已灭,无语言本;故说定生。复次第二静虑,名圣默然;故名定生。如契经说:佛告目连,汝等勿轻第二静虑。此是圣者默然法故。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定生唯在第二静虑。喜乐者:喜、谓喜根。乐、谓轻安乐。复次喜,受蕴摄。乐,行蕴摄。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身行】:(术语)身所行善恶之业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
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
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末学解说]▪
再有,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
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
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像这样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所行善恶之业也),便能了知上如真(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修行精勤,断除心之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则能了知上如真,这就是比丘修习念身。
注解:
【比丘】:(术语)Bhiks!u,又名苾刍,煏刍。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以乞士之翻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余怖魔,破恶,净命,如智度论中广说也。”(参见:苾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身行】:(术语)身所行善恶之业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
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
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此身体无处不覆;
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末学解说]▪
再有,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
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意解(谓依意识而了解也)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
犹如有一人,身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此身体没有不覆盖的;
像这样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意解(谓依意识而了解也)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所行善恶之业也),便能了知上如真(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修行精勤,断除心之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则能了知上如真,这就是比丘修习念身。
注解:
【比丘】:(术语)Bhiks!u,又名苾刍,煏刍。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以乞士之翻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余怖魔,破恶,净命,如智度论中广说也。”(参见:苾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意解】:(术语)谓依意识而了解也。八十华严十四曰:“观其意解与同事。”深密经一曰:“唯除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行事钞上曰:“意解不同,心相各别。”资持记上四之一曰:“意解即所见也。”【又】意之解脱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漏尽意解。”又注曰:“漏尽,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阿罗汉也。”同慧远疏一曰:“内除爱染,名为漏尽;得无学智,名为意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又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下):“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指无执著之心。(中阿含经卷四十一、胜鬘宝窟卷上本)p4668 FROM:【佛光大辞典】
【身行】:(术语)身所行善恶之业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
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意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
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暗之所覆,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末学解说]▪
再有,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
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意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
像这样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暗之所覆,如是比丘随其(身所行善恶之业也),便能了知上如真(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修行精勤,断除心之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则能了知上如真,这就是比丘修习念身。
注解:
【比丘】:(术语)Bhiks!u,又名苾刍,煏刍。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以乞士之翻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余怖魔,破恶,净命,如智度论中广说也。”(参见:苾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身行】:(术语)身所行善恶之业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
比丘者,观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犹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
如是比丘观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末学解说]▪
再有,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
比丘者,观相(谓闻思修慧所思惟诸法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犹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
像这样比丘观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如是比丘随其(身所行善恶之业也),便能了知上如真(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修行精勤,断除心之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则能了知上如真,这就是比丘修习念身。
注解:
【比丘】:(术语)Bhiks!u,又名苾刍,煏刍。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以乞士之翻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余怖魔,破恶,净命,如智度论中广说也。”(参见:苾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观相】:瑜伽十一卷二十二页云:云何观相?谓闻思修慧所思惟诸法相。二解 瑜伽三十一卷八页云:云何观相?谓有二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所缘相者:谓毗钵舍那品所知事同分影像。由此所缘,令慧观察。因缘相者:谓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为令后时毗钵舍那、皆清净故;修习内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身行】:(术语)身所行善恶之业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
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髄、涎、痰、小便。
犹以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大麦、小麦、大小麻豆、菘菁芥子;
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髄、涎、痰、小便,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内容超过回帖长度。不得不中截一块)
▪[末学解说]▪
再有,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
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污秽、鄙陋、丑恶、过罪等之总称。五停心观中,有观自身、他身不净之观法,称为不净观)充满,就是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髄、涎、痰、小便。
犹如以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能够很清晰的看见分辨,哪些是稻、粟种、大麦、小麦、大小麻豆、菘菁芥子;
像这样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髄、涎、痰、小便,如是比丘随其(身所行善恶之业也),便能了知上如真(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
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修行精勤,断除心之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后,则能了知上如真,这就是比丘修习念身。
注解:
【比丘】:(术语)Bhiks!u,又名苾刍,煏刍。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以乞士之翻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余怖魔,破恶,净命,如智度论中广说也。”(参见:苾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不净】:污秽、鄙陋、丑恶、过罪等之总称。五停心观中,有观自身、他身不净之观法,称为不净观。((参见:七种不净)114)p991FROM:【佛光大辞典】
【身行】:(术语)身所行善恶之业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
佛陀继续解说,什么是比丘修习念身呢?
1.“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2."如是比丘齿齿相著,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3."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4."如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5."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6."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7."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8."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暗之所覆...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9."如是比丘观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10."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髄、涎、痰、小便...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以上都是比丘修习念身的不同方法,分别有各自的角度、途径、方式......
可由善法,由心,由出入息,由离生喜乐、定生喜乐、无生喜乐,清净心,光明心,观相、观见不净来修习
众生可依据自身的根器、次第、因缘等来进行选择
比如,观相、观见不净,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就是一种由观照进行修习方法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关于[观照法]的相关内容
一、小乘的观照法
关于小乘的观照法,大家只要深入经藏就会知道不外如下
例如:苦观,不净观,白骨观,无常观,无我观,空观,观五阴虚妄...
之前讲过,小乘的观法都建立在苦和负面思维上
因为种种苦难,所以才求解脱之法
所以就有苦观,观照诸苦,以此厌离世间,以此明白世间不实,以求解脱
观自身不净,以断除对自我的贪着,观世间不净,以断除对世间和情欲的追逐
观白骨(这中间有好几个细部过程,请参阅瑜伽师地论),以断除对男欢女爱的迷恋
观世间无常,以断除对世间的执着
观诸法无我,观空(身空,世间空,一切空),以破除身心障碍
这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点,断除一切障碍自己的诱惑
所以小乘法以戒律为首重,以断除一切杂染,成就自身解脱为目的——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二、大乘的观照法
观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观佛像佛相,观佛菩萨光明,观佛国净土,观法界光明,观一切众生光明圆满,观光明不二实相,观常乐我净
(可参阅[观无量寿佛经],[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观普贤行法经],[大般涅槃经],[华严经]...)
一切都在启发众生的发心,一切都在引导众生契入光明圆满的共鸣
因为大乘不可思议,难懂难信,所以大乘以信为首要,以发心发愿为首要,直接以宽广清净的心量契入光明实相,以自利利他为目的——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三、种种观照法
1.毘婆舍那
透过「奢摩他」修止而得身心轻安,然后在内观「三摩地」定中,正思维种种心念影像,观察甚深义解,舍离凡夫心念和贪着的表相,
在「三摩地」定中万相所明白的义理中,能正思维且最细思维和正分别择取,并且最广泛思维和观察觉察心念忍乐慧见观的种种细微道理
例如:「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忍,世俗欲乐或法乐,世俗慧或解脱慧和佛慧,世俗见和佛法各种知见,以及种种观照法门
能做到这样,叫作菩萨行者能善修「毘钵舍那」观照——「奢摩他」和「毘婆舍那」 多修习「毘婆舍那」观行资粮的人,就是在加行的时候常喜欢读诵经论,用心思维三藏典籍,
对于一切法的个别相貌或共有相貌,反覆不断的观察。若以此法超越凡俗而入圣道,则称为「毘婆舍那」行者——「奢摩他」和「毘婆舍那」
2.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就是观想忆念,就是观出形象,
只要静坐念佛拜佛持咒诵经中,有加入观想忆念佛菩萨形象和佛国净土都算在内
佛经中很多讲三昧的经典其实都是三摩钵提,观无量寿经也是,
初修就是观想忆念,成就后就是神通幻化利益众生
所以三摩钵提是幻化诸有的法门, 也就是神通法门——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3.三种大乘净观
[圆觉经]所教导的三种大乘净观成佛法门
[奢摩他](这就是止静),[三摩钵提](这就是观想),[禅那](这就是觉义,不二)
这全部都是转念的法门,透过三种不同方式,达到转化或破除妄念的目的
第一种,就是置心一处(取静),(这只是最初浅的奢摩他,其实甚深的奢摩他如同禅那)
例如,持名念佛,或观鼻(不做生灭义理观照,只是置心一处,不做观想)
初学者一开始可能需要安静的地方(通俗一般来说就是安静的地方打坐),
比较熟悉后,地方吵不吵闹是没差别的(随处一刹那的时间都能运用,不限定要坐)
再者,就是透过观想忆想,转妄心为清净心,讲白一点就是幻想,这也是神通法
例如,观无量寿经中的观想法,或者慈心三昧的修法,或者所谓光明定,
又或者诵经随闻入观(观想置身法会现场)
初学者一开始可能需要闭起眼睛,又或者先观像来加强印象,熟练后张开眼睛也没问题
场地姿势也没有限制,随处都行
另外,就是思维觉观义理,破除世俗虚妄(两边对立虚妄)
这是指观照佛经上讲的种种不同次第法义,观照生灭空有对立两边,以破除妄心
例如,最初浅的就是观照呼吸数息生灭两边不着,
甚深的义理例如,甚深四谛,甚深十二缘起,不二法,第一义谛,
又或者随文入观,思维[心经][般若经]等经的法义
初学者可取佛经上的一四句偈,随时观照日常生活中心态执着的对立两边
这没有场地时间任何一切限制,基本上就是张开眼觉观,开放式的状态下保持觉性
所以这些基本上都要熟悉佛经内容,才能正确且随时的练习观想或觉照实义
因此,熟读佛经,深入经藏是相当重要的,这样对于法门和义理才能融会贯通
以上透过这些净观的方法来达到禅定的状态,
这时候妄心消除,佛性的圆满功德就会逐渐显露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因为佛心显露,所以当下业障逐渐清净
所以就能让身心转为清净,原本身心的业障痛苦就会逐渐消失
所以常保持清净心就能让自己身心状态保持健康
讲了这么多,让我们用上面的案例来稍微说明一下
例如,
生气的时候,佛陀教导我们觉察没有来者与受者,
这属于义理的觉察,这样就能破除生气的妄心,
当然方法不只一种,上述三种类别的种种方法都可以
例如,念佛也行,光明定也行...
对于冷热问题可以修学[光明定],或者[观照生灭]破除冷热,也可以[置心一处修习止静]
蚊子叮咬(痒)的时候可以修学[慈心三昧],[光明定]也行
肚子饿的时候可以采用[奢摩他]的方式让烦恼[止静],
这时候烦恼业障就会止息,就不会感到饥饿
男女欲望来的时候,急忙烦躁的时候,担心害怕的时候,口欲来的时候,购物欲来的时候,
修止静或观想都行或者思维生灭虚幻
意见冲突的时候,修慈悲观或觉照生灭虚幻法义
生病的时候,太亮太吵睡不着的时候,想睡觉的时候,闻到臭味的时候,闻到美食的时候
这些念佛持咒或光明定或觉照生灭虚幻法义都行
看到美女俊男的时候,被毁谤或称赞的时候,为钱愁苦烦恼的时候,
遇到灾难的时候,为了婚姻生子苦恼的时候,
这些可以思维观照佛经讲的六道轮回法界真相的法义
昏沉的时候,修[光明定]或者[慈心三昧],浮躁的时候,修[止静]
被鬼神非人干扰的时候,这应该[观照实义]或者[慈悲观][慈心三昧]或者[光明定]都行
拥有神通的时候,享受轻安快乐的时候,自以为实证的时候
这些应该[观照实相义],以破除贪着
以上这些状态只要多练习,就会由浅入深,
觉观的能力就会逐渐变好,不容易堕入迷惑执着之中
日常生活就能逐渐随时保持在(或近于)禅定觉照的状态
基本上原理和行法就是如此,
至于佛弟子自己的领会和运用有多深
这就要看个人因缘根器和业障深浅影响的不同了——[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4.禅观
禅观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需要按照[根器]和[次第]来逐渐提升,才不会有错误
一般人需要透过一些初学方便,
1.让观照的时候生理呈现正确的状态
2.让观照更有效率
然后逐渐的增上禅观次第
禅观是会影响生理状态的
您的状况是因为您的心境没有达到您所观照义理的次第
而且生理状态没有适当的禅观次第引导
所以潜意识的用了错误的生理运作
您在思维义理的时候,心境没有达到那个层次
而惯性的生理错误的过于集中在脑部运作,所以才会气冲脑
所以心念是很重要的
您的问题有两个方式可以改善
1.先调整心境,
至高的禅是以心为主,而不是思维,思维是还在不明白的次第
您因为侧重思维义理,所以才会气冲脑,
所以真正的禅不是坐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的
真正的禅在于佛心,清净心,慈悲心,光明心
在于佛性
2.运用[方便次第]调整[生理次第],
您思维义理现观“一切法无自性”的时候应该要放下自我,放轻松
深吸一口气,然后缓慢的往下吐气,藉由往下吐气的时候放下身心
让身心状态放松,
其实这种方法很多,例如慈心三昧观照法界光明,而不要集中在自己身上
这就是要舍掉自己,让自己和法界融合,
这样的心量和观照就不会因为侧重自己而生理产生问题
所以佛经上的三昧观照都是有原理和次第的
为什么要回向法界,为什么要发广大心,这都是有心理和生理的意义和影响的——[案例说明]禅观实修的案例解说
5.心法观照想要去除尘染妄想,只要透过不断的练习心法,逐渐用正念取代妄念
随时用心法观照各种次第的佛心,而取代凡夫妄心,这样就能逐渐显露真心佛性
所以,这边讲出了~佛法最重要法门就是心法,就是正观,正确的心法观照
必须要依照个人次第情况,随时练习不同次第的心法观照,
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妄想,显露真心
其实这种做[佛心观照]的佛法是非常科学的
以现代的名词来说就是[冥想],这已经运用在许多专业领域的教学课程当中
例如,登山者的训练,他们不可能每次都上高山训练,必须在平地就做好训练
其中很重要的训练课程就是[冥想],必须[冥想]自己在高山上,然后抵御各种恶劣的情况
又例如登入月球的太空人,或者飞行驾驶人员也都要做一定的[冥想]课程,
以帮助他们进入各种可能面临的情境氛围中,以便虚拟的适应和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冥想]的教学方式,又被称作为[虚拟情境教学]
其实这就是佛法讲的[观想][观照],这也是[三昧禅定]和[神通]的基础——[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慈观
明白众生的根器和执着,知道他们尚未能明白世间苦和学习佛法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就像知道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就像对无知的小孩不会生气一样,只有疼惜爱惜,身心自在
悲观
明白众生苦,知道他们还无法明白世间苦,执着于欲乐烦恼,所以在苦的轮回中,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因为同情众生苦不忍苛责,只有耐性和更大的愿力来帮助众生
喜观
明白众生皆是佛菩萨示现,种种众生相,令我们自己烦恼转为菩提,只有心存感恩欢喜
以上三种是大乘观法,学佛要在道理上能够明白,然后转念安住,这样念佛持咒会比只用嘴巴还有用
舍观
明白众生本体佛性皆清净无染,自己佛性亦然,无我相众生相,无失亦无得,入甚深思维观照,当下解脱
这是实相般若的舍观,比一般的舍离心更超越——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遇到这些问题往往先要忍耐,就是修忍辱
佛弟子忍辱之前依靠的就是六度中的戒律
更之前我们靠六度的布施来消除执着
然后透过戒律,我们知道不可以起贪瞋痴,
所以戒律能制止我们犯错
但是,守戒的过程中还是很难受,
所以这时候是透过六度中的忍辱来克制
接下来呢,就是透过禅定的训练来超越忍辱的痛苦
然后再透过对法界六道轮回和因果原理的了解,知道真相自然就不会有贪瞋痴,这就是智慧
末学之前说过,佛法都是有方法和原理的
这就是六度的方法和原理
本篇所讲的就是具有阶段性智慧观照次第的三昧禅定心法观照
这个阶段的心法修持,有几个要降服的重点
例如:
以心法观修降服病痛进而降服四大崩解的生死问题,
以心法观修降服对睡眠的执着和打瞌睡昏沉问题,
以心法观修降服气候冷热对身体的影响,
以心法观修降服嗅觉的感受,例如有人吸烟,或臭味,或刺鼻的香水味
以心法观修降服电视对凡夫心的影响
以心法观修降服对钱财美色名声饮食的影响——[必修]以心法观照降服病痛和睡眠等生忍问题&六度的方法和原理 我们要排除各种妄心,解脱轮回,也和上面讲的各种专业训练的[冥想]一样
我们必须利用时间学习各种心法观照,让自己熟练,
以便真正面对的时候能保持在正观(佛心状态)当中,
而不堕入轮回的各种因子当中,例如:生气,恐惧,贪婪...
因此,不论是您提到您想学习的慈悲心,或是末学提到的各种佛心的修行观照
这必须靠我们平常就多练习观照冥想,例如,多看慈悲的故事,或多去容易引起慈悲心的场合,
让我们的八识田中多种下这些慈悲种子,这样我们就能随时运用这些种子做观想,
就是经常回忆这些慈悲故事,让自己进入情境当中,
然后运用[四正勤]进入观想中,让自己的慈悲心逐渐扩大,
这样八识田中的慈悲种子就会不断增长
所以,心法观照的道理就是如此,可以让我们八识田转为清净而毕竟成佛
因此,末学才会不断的提出心法观照的重要性
基本的练习方法,就是末学常讲的那篇帖子~[光明心的导引]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这种心法观想完全不需要任何花费,而且只要您会运用,任何时机都可练习
所以讲老实话,真正会学佛是不需要花什么大钱的
因为透过心法观照就能逐渐显露佛性,显露佛性就能俱足一切功德
所以,以心法观照为基础,然后不论念佛持咒或诵经,就更能具备真实功德
讲到这里,相信您一定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慈悲心观照冥想方法
例如,之前末学曾经说过
如果有人因为念佛,或持咒,或诵经,或参加法会,或看到佛像,突然感动流泪
不论任何情况,只要您因为佛法而感动,甚至生活上任何感动的事情
这些都能利用来练习[慈悲观照],而且以[四正勤]的原则入[冥想],让这种心境扩大增长
这就是心法的实际观照修学,任何心法入观都是如此,可以举一反三——[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相关内容
奢摩他(止静),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观照)
[止观次第实修]: 九种[奢摩他],四种[毗钵舍那] ~ 瑜伽师地论
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 解深密经
[慈心三昧]令诸菩萨。不经勤苦。而能速疾证佛菩提...[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禅观实修]:[不净观],[慈愍观],[缘起观],[界差别观],[数息观] ~ 瑜伽师地论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