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4-7 15:53 编辑
接续上楼继续学习 [浅谈]<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教导原理(用时 2 小时 以上)
-- [经文] --
(附注: 这边上下文就是开始讲心法, 解释心的原理)
当如是知:
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
善知识解说:虽说佛法是心法,但真心佛性本自清净无染,所以,一切心法或诸法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故因应众生的种种妄心妄想而生
▪[末学解说]▪
应当这样认知:
一切诸法(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皆从妄想(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而生,依妄心(指虚妄分别之心。即杂染虚假,生灭转变之心。即指能生起善恶业之妄识)为本。然而因此妄心无自相之故,也依境界而有,所以因缘念(攀缘境界之事物而思想也)觉知前境界(指与心相对的外境。境随心转,各因心情不同,境界亦异)之故,称名为『心』。
注解:
【诸法】:梵语 sarva-dharma^h!。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理趣经、俱舍论卷六)p6302FROM:【佛光大辞典】
【妄想】:梵语 vikalpa。又作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与“妄念”、“妄执”等语同义。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据宋译楞伽经卷二举出十二种妄想:(一)言说妄想,谓计著种种妙音歌咏之声,而认为其有自性。(二)所说事妄想,谓凡所说之事,穷其自性,唯圣者所知,凡愚不了,仅依彼事而生言说。(三)相妄想,谓随事而起见,于一切法相,虚妄计著。(四) 利妄想,谓乐著世间种种财利,不知其物本为虚幻而起贪著。(五) 自性妄想,谓执持诸法,起自性之见,以自为是,余皆为非。(六) 因妄想,谓于因缘所生之法,起有、无等见,妄想分别而形成生死之因。(七) 见妄想,谓于五阴等法,妄计有无、一异,起诸邪见,执著分别。(八) 成妄想,谓于假名实法上,计度我、我所而起言说,成决定论。(九) 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若有若无,皆从缘起而生分别。(十) 不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皆先有自体,不假因缘而生。(十一)相续妄想,谓于一切诸法,执著此与彼递相系属,无有断绝。(十二)缚不缚妄想,谓于一切法,以情生著之故,则成系缚,若离妄想,则无系缚,凡夫不了,而于此无缚解中产生计著。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二真实义品则举出自性、差别、摄受积聚、我、我所、念、不念、俱相违等八种妄想。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举出坚固、虚明、融通、幽隐、罔象虚无等五种妄想。(旧华严经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宋译楞伽经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佛性论卷二、注维摩诘经卷三、大乘义章卷三、卷五)p2341FROM:【佛光大辞典】
【妄心】:指虚妄分别之心。即杂染虚假,生灭转变之心。即指能生起善恶业之妄识。大乘起信论所举之四种薰习中,即有“妄心薰习”之说。由妄心而生之境界,称为妄境界;盖诸法之本体,本来无自性而不可得,然因妄缘之故,以为实有,故妄境界又称妄法、妄境、妄有。又由虚妄之因缘所现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乃凡夫有情之烦恼执著,称为妄尘。此外,以妄心分别计度事物,称为妄计。(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p2339 FROM:【佛光大辞典】
【缘念】:(术语)攀缘境界之事物而思想也。归敬仪下曰:“想倒空时,缘念斯绝。”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境界】:指与心相对的外境。境随心转,各因心情不同,境界亦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
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
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
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
善知识解说:
这段经文是说妄心是一切境相的根源,虽然妄心和境界相依而生且似乎无先后
相依而生是指相互影响而辗转生出一切相和妄念,就像梦境是因妄念而生,
而又因为梦中境界再影响心念而增加妄想,妄想又产生境相,这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而非单向情况
若妄心消逝则梦醒,一切梦中境界也相对的完全消失,所以说妄心是一切境界的根源
人生的道理也是如此,皆因心无明而产生一连串的虚妄境界,而一切诸佛因为没有无明和妄心,所以境界的体性本自空无
▪[末学解说]▪
再有,此妄心(指虚妄分别之心。即杂染虚假,生灭转变之心。即指能生起善恶业之妄识),与前境界(指与心相对的外境。境随心转,各因心情不同,境界亦异),虽然共同相依,起无先后。然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之原主。为什么呢?
因为依妄心,不能明了法界一相(谓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即一真法界之一相一味也)的缘故,说心有无明(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依无明力因之故,显现妄境界(虚妄不实的境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妄境界,因为都是虚假不实的);也依无明灭之故,一切境界灭。
不是依一切境界(指与心相对的外境。境随心转,各因心情不同,境界亦异),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也不是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
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指实体,即事物之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称为性,故体即性)自灭,未曾有故。
注解:
【妄心】:指虚妄分别之心。即杂染虚假,生灭转变之心。即指能生起善恶业之妄识。大乘起信论所举之四种薰习中,即有“妄心薰习”之说。由妄心而生之境界,称为妄境界;盖诸法之本体,本来无自性而不可得,然因妄缘之故,以为实有,故妄境界又称妄法、妄境、妄有。又由虚妄之因缘所现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乃凡夫有情之烦恼执著,称为妄尘。此外,以妄心分别计度事物,称为妄计。(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p2339 FROM:【佛光大辞典】
【境界】:指与心相对的外境。境随心转,各因心情不同,境界亦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界一相】:(术语)谓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即一真法界之一相一味也。文殊般若经曰:“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明】:梵语 avidya^,巴利语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作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 moha)。
就十二缘起中无明支解之,无明为一切烦恼之根本。阿含经谓,无明乃对于佛教真理(四谛)之错误认知,即无智;且其与渴爱具有表里之关系。说一切有部以“三世两重”之因果来解说十二缘起,谓其中之无明系指过去烦恼位之五蕴,由于该位诸烦恼中,以无明之作用最强,故总称宿世烦恼为无明。唯识宗则以“二世一重”之因果加以解释,谓无明与行能牵引识等五果之种子,故为“能引支”;其中,与第六意识相应之“痴”,能起善恶之业,称为无明。
有部与唯识宗又将无明分为相应无明与不共无明二种。相应无明,系与贪等根本烦恼相应共起;不共无明,则无与之相应而起者,以其独自生起,故又作独头无明。且成唯识论卷五将不共无明更分为恒行不共无明与独行不共无明。恒行不共无明,系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之无明,即与贪等根本烦恼相应而起,此无明无始以来恒行,障碍真义智,故称恒行;又自一切凡夫心常无间之观点言,乃与相应于第六意识之无明有异,故称为不共。独行不共无明,系与第六意识相应之无明,以其与其他根本烦恼不相应,单独而起,故亦称不共。此独行不共无明复依其与随烦恼俱起与否,更细分主独行无明与非主独行无明。
唯识宗又区分无明为种子与现行,其中,常随众生,隐眠在第八阿赖耶识中之无明种子,称为随眠无明;对此,无明之现行,缠缚众生,系著生死(迷之世界),称为缠无明。又缠无明有相应与不共,即为随眠、缠、相应与不共等四种,称为四种无明、四无明。此外,无明复可分为根本与枝末、共与不共、相应与不相应、迷理与迷事、独头与俱行、覆业与发业、种子子时、行业果、惑等十五种无明。
据胜鬘经之说,与见惑及三界之修惑(贪等)相应之相应无明,称为四住地之惑。所谓四住地即: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其中,见一处住地指见惑,后三住地则指三界之修惑。又独行不共之无明为无始无明住地之惑(若合以上四住地之惑,则称五住地之惑),此无明住地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唯如来之菩提智得以断之。
据大乘起信论之说,无明为不觉,此不觉分为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二种。根本无明,又作根本不觉、无始无明、元品无明,忽然念起无明或元初之一念。即不了达真如平等之理,故忽然起动差别对立之念的元初,即为诸烦恼之元始、迷妄之最初,皆非由其他烦恼所生者,故谓“忽然”。以其极微细,故难以区别心王与心所之状态。故根本无明即最细微之动心,而诸种惑、业、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动之心为根本,故称根本无明。此即无始无明住地之惑。枝末无明,又作枝末不觉,即依根本无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污心,有三细六粗之惑业。
据天台宗之说,依空、假、中三观可断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此中,无明即迷于非有非空之理,而为障碍中道之惑。亦即中观所断之对象。关于断除无明者,在天台所判“化法四教”之别教,于十回向伏无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觉等十二阶位,断尽十二品无明。此际,十回向中,最后之第十回向断除最初之无明,进入初地;此最初之无明复分三品来断,故称三品之无明。在圆教,则于初住以上至妙觉等四十二阶位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此际,第五十一阶位(等觉)之最后心即显妙觉智,由此能断除最后之无明(称为元品无明、无始无明、最后品无明)。然以上为过去之说,实则圆教不立三观之次第,而主张持一心作观,三惑同体,同时可断。(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三十八、大智度论卷四十三、成实论卷九、成唯识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卷五十六、卷五十八、卷六十四、十地经论卷八、俱舍论卷九、卷十九、摩诃止观卷六上、胜鬘经宝窟卷中末)p5094 FROM:【佛光大辞典】
【妄境界】:虚妄不实的境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妄境界,因为都是虚假不实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体性】:指实体,即事物之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称为性,故体即性。若就理之法门而言,佛与众生,其体性同一而无差别。俱舍论卷十三(大二九·七一上):“体性是善,犹如良药。”p6930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
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
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而无有住。
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善知识解说:
这段应该很简单明瞭(也因此行者可以此文字做观照,破除凡夫妄想的习气),不再解说
▪[末学解说]▪
因这样的义理,所以但说一切诸法(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依心为本。
应当知道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现似所依之事物。如瓶,是所作性等众多特性所依附之处)不异,为心所摄故。
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而无有住。
因一切境界(指与心相对的外境。境随心转,各因心情不同,境界亦异),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的缘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注解:
【诸法】:梵语 sarva-dharma^h!。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理趣经、俱舍论卷六)p6302FROM:【佛光大辞典】
【义体、境体】:现似所依之事物。如瓶,是所作性等众多特性所依附之处。 《佛学名相》
【境界】:指与心相对的外境。境随心转,各因心情不同,境界亦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
『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
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
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善知识解说:
关于心的义理,有两种相貌或说法,一种是「心内相」,一种是「心外相」
「心内相」也有两种,一种真心,一种妄心
「真心」就是所谓的真心实相本体佛性,真如一如没有差别,清净圆满没有障碍,虽如此但细微隐密,众生难以发现,
而且不论众生因生死变异轮回一切处,这真心都恒常不坏
反观「妄心」就是心念的分别觉知攀缘思虑忆念思想等心识作用,虽然念念相续不断而能生一切种种境界,但其实都是虚妄不真实的
▪[末学解说]▪
「这样解说心义者,有二种相。是哪两种呢?一种是『心内相』,二种是『心外相』。
『心内相』者,又有二种,是哪两种呢?一是真,二是妄。
所言『真』者,就是心体之本相,如如(如于真如,是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因是如理智所证得的真如,故说“如如”)没有差别,清净圆满,无障无碍,细微隐密难以见到。因周遍一切处常恒不坏,所以建立生长一切法。
所言『妄』者,就是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然念念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指与心相对的外境。境随心转,各因心情不同,境界亦异),然而内虚伪,无有真实,所以不可见(一切法)。」
注解:
【心内相】: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遍一切处,是名心内相。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心外相】:谓心随有所念,种种境界皆悉现前,是名心外相。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如如】:如于真如,是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因是如理智所证得的真如,故说“如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境界】:指与心相对的外境。境随心转,各因心情不同,境界亦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
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善知识解说:
这个心内相的真, 就是讲佛性或心王, 这个妄就是讲心所, 就是心的作用, 就是心法, 学佛的大乘发心, 就是以心法来契入佛性真心, 所以约略来讲, [真][妄][心外相]应该就是其他佛经中的[心][意][识]
▪[末学解说]▪
「所言『心外相』者,就是一切诸法(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种种境界(指与心相对的外境。境随心转,各因心情不同,境界亦异)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
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所以我说一切诸法(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悉名为『心』。
注解:
【心外相】:谓心随有所念,种种境界皆悉现前,是名心外相。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诸法】:梵语 sarva-dharma^h!。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理趣经、俱舍论卷六)p6302FROM:【佛光大辞典】
【境界】:指与心相对的外境。境随心转,各因心情不同,境界亦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这段佛经内容,可以获知:
1.“一切心法或诸法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故因应众生的种种妄心妄想而生”
2.“妄心是一切境相的根源”
3.“心的义理,有两种相貌或说法,一种是「心内相」,一种是「心外相」”
4.“「心内相」也有两种,一种真心,一种妄心
「真心」就是所谓的真心实相本体佛性,真如一如没有差别,清净圆满没有障碍,虽如此但细微隐密,众生难以发现,
而且不论众生因生死变异轮回一切处,这真心都恒常不坏
反观「妄心」就是心念的分别觉知攀缘思虑忆念思想等心识作用,虽然念念相续不断而能生一切种种境界,但其实都是虚妄不真实的”
5.“这个心内相的真, 就是讲佛性或心王, 这个妄就是讲心所, 就是心的作用, 就是心法, 学佛的大乘发心, 就是以心法来契入佛性真心, 所以约略来讲, [真][妄][心外相]应该就是其他佛经中的[心][意][识]”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一、关于[心][意][识]
云何建立[识蕴]。谓[心][意][识]差别。
何等为[心]。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
何等为[意]。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与四烦恼恒相应。谓[我见][我爱][我慢][无明]。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位。唯除圣道现前若处灭尽定及在无学地又六识以无间灭识为意。
何等为[识]。谓[六识身]。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何等[眼识]。谓依眼缘色了别为性。
何等[耳识]。谓依耳缘声了别为性。
何等[鼻识]。谓依鼻缘香了别为性。
何等[舌识]。谓依舌缘味了别为性。
何等[身识]。谓依身缘触了别为性。
何等[意识]。谓依意缘法了别为性。——[诸经辑要]~[心][意][识][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
二、关于[真心][妄心]
多念佛就能成佛,多念经就会知道经上的知见道理而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多持咒,就能成就定观,多拜佛就会显露真心,多观清净光明心,就会契入真心
所以,上面经上说: 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相貌就是表相,依此修行就能见真,就能逐渐显露真心——真心还是妄心 万法唯心,相由心生,业由心转,当下就是佛法,舍弃当下无佛法可寻,即是轮回
想成佛就必须当下恢复圆满光明自在的佛性本然,这就是楞严经所讲的
而且方法遍布一切佛经,佛经上教导了种种正观,
透过当下随时保持这些正观,就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佛性
只要按照佛陀教导的正思维正知见正观照,就能逐渐断除妄心,恢复真心 当您还没有显露佛性真心,可以透过如实发起大愿大心,
就能和诸佛菩萨相印,得到诸佛菩萨的护持,透过心法观修而逐渐契入心法心要,逐渐显露佛性
所以一开始您可以学习光明心法来契入心要和真心
这是属于自发显露的初学阶段——[浅谈]拈花微笑心法 想要去除尘染妄想,只要透过不断的练习心法,逐渐用正念取代妄念
随时用心法观照各种次第的佛心,而取代凡夫妄心,这样就能逐渐显露真心佛性——[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三、什么才是真实?
如经上所说,一切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非非空非非有、非即空非即有,这就是真实的状态
简单说,就是空有一如,就是不二,也就是空有一体,亦非空有一体
也就是如虚如幻、亦真亦假、亦非真非假,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切,在现象上是无止尽的变化,随心念而转,心念所及,如真似幻
而其中真正的根本和真实,就是纯真,就是佛性,这才是一切变化中的唯一真实
如果没有依止纯真佛性(真正的清净光明),就是随凡夫心念而不断混沌和流转,就是无止尽的轮回
佛性代表的就是幻灭的唯一真实,真正的清净光明自在,是本体,是根源,也是特性
而在生命真假虚幻的当下中,最重要的就是念头,就是心念
每个心念,每个念头,在无止尽生命的洪流中,都有其定位与意义,也就是会影响其后果,这就是因果
因此,当下的心念,当下的念头,就非常重要,这会决定我们的未来与结果
当然,如果你相信这些,而能端正念头,学习契入佛性本体,那么,未来就会迈向光明
相反,如果你不相信或怀疑或毁谤,心念不在正途,那么当然生命就会堕入无止尽的混沌与轮回之中——佛法与心念产生的电疗或精神出体现象 如果您堕入世俗假相,而沉迷或执着于世俗,那在自己的观念中,就会呈现种种不公平
执着和沉迷的深浅不同,就会形成假相中的高低,就会形成不同次第的虚幻世界,这就是轮回有六道的差别
随着沉迷执着和观念水平的不同,相随心转,就会有种种苦乐不平等的差别和境遇,以致不同的投生轮回
总言之,若不能看破,就同是苦海沉沦人;但若能看破,其实六道只是假相,
实相中,是相非相,亦非非相,处处无不自在平等,无不光明清净——众生平等,&实相与差别相 修行的过程都会逐渐真实面对一切善恶,美丑,光明和黑暗
当您修持光明心法的过程,您也会看到您心中的一切善恶美丑光明黑暗种种对立
开心或恐惧只是您心中的幻象
就像昨天以前的种种记忆,也仅仅是心中的记忆,是虚幻不真实的
当您活在今天,难道昨天以前吃的饭,今天能饱吗?
昨天的美味或害怕,对今天来说是真实的吗?
人活在种种的幻象中,只是人们自己不自觉
修行的过程就是让我们破除这些幻象,
不论是昨天吃的东西,或者存在心中的记忆,不论是欢喜或恐惧,都是虚妄的
光明心法就是让我们逐渐认清这个事实,逐渐面对自己的真心佛性
真正逐渐断除一切恐惧,而逐渐成佛——[略说]心法修持过程的现象和原理~[消业现象][重业轻报][魔考][磨难]
四、佛法是心法
佛法的心法其实就是~
先透过佛陀的教导,明白法界真相,生命的实相
其实心法的修持,在佛经上经常讲的,只是一般佛弟子没有正视这些文字,不知道其重要性
例如常见,忏悔心,惭愧心,至诚心,感恩心,欢喜心,慈心,悲心,大愿心,深心,岀离心,舍离心,回向发愿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 ……
这些心不是虚妄的文字,而是可以有正确的修行方式和次第阶段的实修的,而逐渐契入真心
只是比较少有人能正确的演说这样的佛法心法,以及心法次第修行的原理和阶段
所以,一般佛弟子比较少有机会能对心法有深入的了解和修学,而大都在表法上打转或甚至懈怠了
关于心法的修持,其实很简单,可以运用在各种佛法的修行上
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放生,超度,施食,全部都可以用上,全都可以把上面讲的种种心用上——[浅谈]心法修持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修行的目的就是转化我们的[凡夫心]为[佛心],这样就能成佛
所以修行应该重视[心法]的导入,这样才能究竟成就——[略说]念佛次第&心法次第
相关内容 [名相]心法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