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优婆塞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25

[禅定勋章]

111#
 楼主| 发表于 2023-9-29 07:49:29 | 只看该作者
5、智者布施不生悔心,因此虽然身处恶道但不会遭受恶事逼迫

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无悔。
是人若以客尘烦恼故堕于地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
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

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
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
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
虽处恶世不为恶事。恶法生时终不随受。
于怖畏处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胜。


[学习解说]:

善男子,凡是布施以后心不后悔者
这样的人即便堕入地狱,身在恶道,但是不会被饥渴所恼
因此能远离两种苦,一种是铁丸苦;一种是铁浆苦

如果堕落为畜生身,所需要的东西会很容易得到满足,不会有所缺少

如果堕落为饿鬼身,不会遭受饥渴的逼迫,常常都能得到饱满

如果投生为人身,能获得长寿还能得到好的色身以及生活安乐等等
而且信戒施多闻智慧(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者)胜过一切众生,虽然身处恶世,但不会遭遇恶事,因为恶法出现时从不跟随恶法造作恶事,即便身处恐怖的地方,也不会感到害怕

如果投生到天道,还能获得十种殊胜的事情


名词解释:

【七圣财】
又作七财、七德财、七法财。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一)信财,信受正法。(二)戒财,持戒律。(三)惭财,自惭而不造诸恶。(四)愧财,于不善法心生羞愧。(五)闻财,能闻正教。(六)施财,舍离一切无染著。(七)定慧财,摄心不散,照了诸法。(长阿含卷九之十上经、大宝积经卷四十二、般泥洹经卷上、维摩经卷中佛道品)p112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25

[禅定勋章]

112#
 楼主| 发表于 2023-9-30 08:04: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9-30 08:09 编辑

(~接续楼上,112楼~113楼用时约3.5小时)

6、布施有次第,应正念观照,先施外物,观察其心,再施内物

善男子!有智之人,为二事故,能行布施:
一者、调伏自心,二者、坏怨瞋心;如来因是名无上尊。

善男子!智者施已,不求受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怖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天人果报。

观于二事:一者、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二者、终不随顺悭吝之心。
何以故?如是财物,我若终没,不随我去,是故应当自手施与,我今不应随失生恼,应当随施生于欢喜。

善男子!施者先当自试其心,以外物施;知心调已,次施内物。
因是二施,获得二法:一者、永离诸有,二者、得正解脱。

善男子!如人远行,身荷重担,疲苦劳极,舍之则乐。
行施之人,见来求者,舍财与之,心生喜乐,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善男子,有智慧的人为两件事而布施
一是调伏自心;二是破除怨恨及嗔心,因此如来叫做无上尊(人天中,佛最尊胜,故号无上尊)

善男子,智者布施不求受者的爱念,不求得到好名声,不求在大众中心无怖畏,不求善人前来亲近和依附,也不求得到天人果报

智者布施时正观两件事,一是“一切世间财物,体非坚固,聚散无常,不可久保;若能持以布施梵行清净之人,远求无上安乐涅槃,或求当来天人乐果,即为坚固之财”;二是始终不会随顺悭贪之心

因为智者观察世间的财物终究不会随着自己而去,所以应当亲手布施给需要的人,不应当心生贪恋与烦恼,应当欢喜布施

善男子,布施者应当先这样试炼自心,然后再布施外物,如果观察自己没有悭贪心,再继续布施内物
因为这两种布施能获得两种解脱:一是永远远离一切诸有(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二得到正向解脱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负重物去远行,途中感到非常疲劳和困苦,如果此人能把担子舍弃便能获得轻松和快乐

布施的人也是同理,如果见到前来乞求者,如果能舍弃钱财布施给他们,这样就能心生欢喜


[学习笔记]:

观念和知见决定行为,因此有智慧的人不求世间果报
因为他们知道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唯有放下这些执着,才能获得轻松与快乐
而且如果深信因果,就会知道不求自得的道理,所以求世间果报不如求解脱的智慧,这样便能获得正向解脱


名词解释:

【无上尊】
(术语)人天中,佛最尊胜,故号无上尊。无量寿经上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涅槃经二曰:“当念勤精进,顶礼无上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有】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法华经序品、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大乘义章卷八、教行证信卷)p6298 FROM:【佛光大辞典】

【外物施】
p0492瑜伽三十九卷二页云:又诸菩萨、亦由二相以外施物,施诸众生。一、求受用者,恣彼所须,如其所乐,随意受用。二、求自在者,一切断心,并皆施与。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三种不坚易三坚法】
本事经卷七以财、身、命三种不坚,转成坚财、坚身、坚命等三种坚法,即:(一)不坚财贸易坚财,谓一切世间财物,体非坚固,聚散无常,不可久保;若能持以布施梵行清净之人,远求无上安乐涅槃,或求当来天人乐果,即为坚固之财。(二)不坚身贸易坚身,谓父母所生之身乃四大假合,危脆不实,体非坚固,生灭无常,不可久存;若能持守五戒,清净无染,修习菩提无上之道,以证金刚不坏之身,即为坚固之身。(三)不坚命贸易坚命,谓人所受之命虽寿夭不齐,皆同梦幻,体非坚固,倏忽无常,不可久保;若能了知四谛,修习正法,超越生死,以续常住不朽慧命,即为坚固之命。p648 FROM:【佛光大辞典】

【爱念】
(术语)爱他念他之意也。涅槃经二曰:“如来无有爱念之想。”智度论三曰:“净饭王爱念子故,常遣使问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25

[禅定勋章]

113#
 楼主| 发表于 2023-9-30 08:05: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9-30 08:09 编辑

7、如何善用世间财令自己在今生及后世都能得到利益

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
’复当深观贫穷之苦,豪贵快乐,是故系心常乐行施。

善男子!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懅,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

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
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
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
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麨也?谁有一日食三揣麨,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


[学习解说]:

善男子,智者常常思惟如何令这些财物在今生及后世都得到利益,当然莫过于布施
另外智者又能深入观察贫穷的苦报,以及富有的快乐,因此能常常一心系念广行布施

善男子,有些人明明有很多财物,见到乞求者却说自己什么也没有
这种愚痴的行为已经说明此人来世将要承受贫穷且福德浅薄的果报,这种人就叫做放逸

善男子,有些人虽然没有很多财物,见到乞求者也不能说自己没有财物可以布施,这样也是不对的
因为一切水和草每个人都有,所以虽然身为国王也不是一定都能布施,虽然身为贫穷人也不是一定都不能布施

为什么呢,因为贫穷的人也要吃饭,饭后洗涤盘碗残留的汤汁也可以用来布施给需要的众生,这样也能获得福德
或者用极少的面粉布施给蚂蚁众生,同样也能获得无量福德果报

试问天下再贫穷的人谁会没有像微尘那么小的面粉?
谁会一日吃三顿面,还无法保全生命?所以应当拿出一半的食物布施给乞求者


[学习笔记]:

布施不分穷富,如果没有慈悲众生的心,再富有的人比如国王也不一定都能布施
反之虽然不是那么富有,但凡有一颗慈悲众生的心,都能尽己所能的给与众生所需,哪怕只是微尘那么小的食物,也能获得无量福德,因为心是关键


名词解释:

【麨】
炒的米粉或面粉,一种干粮:“朝出移秧夜食麨。”




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
若有衣服,岂无一綖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

善男子!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
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

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

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

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


[学习解说]:

善男子,就算再贫穷的人,谁会赤裸着身体没有衣服穿?
如果有衣服,为何不能布施一个布条给众生系疮?为何不能布施一个指头的物品作为灯柱?

善男子,天下再贫穷的人,有谁穷的连身体都没有?
如果有身体,见到他人修福时应当心生欢喜一同前往帮助,这就叫做施主,同样也能获得福德
因为这样的因缘,我接受波斯匿王饮食供养时,都会祝愿波斯匿王及贫穷人得到同等无差别的福德

善男子,这就像有人买香,不论是涂香、末香、散香、烧香
只要触到这些香,不论买的人还是路过的人都能闻到香味,并且香味绝对不会有任何的损失

布施者所得福德也是同理,不论所施之物是多是少,是粗是细
只要能以一颗随喜之心前往协助,或者听闻善事能在远方生起欢喜之心,二者所得福德无有差别


[学习笔记]:

这里讲到了“所得福德等无差别”,为什么呢
末学理解因为佛法是心法,心的解脱才是真解脱
因此布施等六度中所有行法,都是为了引导让我们契入心法

善知识教导【[布施],放生,施食来培养慈悲心,同理心,舍离心,欢喜心,感恩心】——[略说]心法实修的过程 ~ 六度波罗蜜&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四摄法

因为【以心法来说
心的解脱才是真正的大福报
心解脱能引发佛性本有功德和神通妙用
心解脱能逐渐增上智慧和德行
处世做事,当然都智慧一流,人缘一流,都能顺利
所以心解脱能成就一切功德】
—— [略说]福德的因果原理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25

[禅定勋章]

11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 10:29:33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114楼~115楼用时约3小时)

8、什么叫做贫穷以及智者如何布施?

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
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

是故智者,随有多少,任力施与,除布施已,无有能得人天之乐至无上乐。
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自己没有财物,见到他人布施时,内心既不欢喜也不相信布施所得果报,这叫做贫穷
如果自己拥有很多财物,也有遇到真正的福田,可是因为信心不具足而不能布施,这样也叫做贫穷

有智慧的人则不同,智者会随力布施财物给需要的众生,因为除了布施,没有能获得人天之乐以及无上乐
所以我在经中说,有智慧的人观察自己即使只剩一揣食(又作一抟食、节量食。乃圆状之食物。佛教行者一次仅能接受一揣食之供养),留给自己吃就能保全生命,如果布施他人就会死去的情况下也会拿出去布施,更何况是有很多财物呢


名词解释:

【一揣食】
又作一抟食、节量食。乃圆状之食物。佛教行者一次仅能接受一揣食之供养。为十二头陀行之一。((参见:头陀)6362)p69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秏减,不得利益;
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

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
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
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


[学习解说]:

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应当观察财物是无常变化的,所以在无量世中都会失去、消耗或减少,因此得不到利益
但是,如果能广行布施便能获得无量利益,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悭贪吝啬不肯布施呢

有智慧的人还会观察,世间如果有持戒多闻的修行者
因为持戒多闻而获得阿罗汉果,虽然已得阿罗汉果,但却不能断除饥渴等苦

如果阿罗汉很难得到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要知道这都是因为前世不布施导致
而那些破戒的人,如果能常行布施,即使堕入饿鬼、畜生,但常常能得到饱满,不会有所缺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25

[禅定勋章]

115#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 10:30: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0-1 10:31 编辑

9、布施方能获得自在和解脱

善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脱。
若持戒人,虽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璎珞。若人欲求世间之乐及无上乐,应当乐施。

智者当观生死无边,受乐亦尔,是故应为断生死施,不求受乐。
复作是观:虽复富有四天下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
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


[学习解说]:

善男子,因为只有布施能获得两种果报:一是自在;二是解脱
即便是持戒的人投生天上,但却因为前世不能布施,便不能获得好的饮食和璎珞
因此可知,如果想要得到世间快乐和无上乐,应当广修布施

有智慧的人应当观察生死无边,受乐也无边,所以应当断除为求世间短暂的快乐而布施
还应当观察,众生虽然拥有四天下那么多财富,享受无量快乐,但却仍然感受不到知足和满足
因此应当为得到无上乐而行布施,不要为人天快乐而布施,因为世间财富都是无常的,都是众缘和合的短暂现象

[学习笔记]:

我们学佛修行为的就是要解脱轮回,而且不但自己要解脱,还要令一切众生都获得解脱
然而若是对世间财富过于执着和贪恋,势必就会障碍解脱,若能广行布施方能最终获得自在与解脱

世尊在《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中也讲到布施获得的大利益:

有十二种[布施]妙行。能大利益疾到菩提。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何等十二。


一者布施。能速增长无上菩提功德利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二者布施。生处富足手中常出无尽宝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三者布施。随愿得生释梵天王诸大家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四者布施。能离一切悭贪心过。弃舍诸有不生愿乐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五者布施。能舍世间贪染缚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六者布施。出饿鬼门离诸恶趣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七者布施。离诸世间多人共物。能得菩提不共物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八者布施。能称众生欢喜心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九者布施。能舍内外行佛行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十者布施。于诸一切所爱事中。能离缚着垢害心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十一者布施。行能满足无上檀波罗蜜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十二者布施。行能随如来教所愿成就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二种修行[檀波罗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即以偈颂赞叹[檀波罗蜜]。重说偈言。

 欲求无上道  修行诸功德 
 破于悭贪心  布施最第一
 

 佛子行舍心  见来乞求者 
 能生欢喜心  一切无悋惜 
 国城及妻子  乃至天王位 
 身肉及手足  头目诸膸脑 
 清净无垢眼  施已心欢喜 
 如是行舍心  名檀波罗蜜
 
 一切诸如来  满足诸功德 
 具胜涅槃道  皆由布施故 
 是故诸佛子  欲求无上道 
 常当修舍心  行檀波罗蜜 

 施能得菩提  不住于世间 
 是故诸菩萨  常当行舍心 
 施能断贫穷  富足七净财 
 悭嫉妒心尽  清净佛菩提 
 布施能满足  成就十自在 
 是故诸如来  赞叹行施福 
 菩萨见是利  为成波罗蜜 
 是故修舍心  常施一切物
—— 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波罗蜜的功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名词解释:

【有边】
指有之边际。边,指偏于一方之极端。计执世间一切诸法,系假众缘之和合而生,此和合之力能呈现诸法之作用,故称为有边。对此而言,计执诸法既假众缘之和合而生,故无自性,以其无自性,则诸法之体非为实有,称为无边。盖有边、无边乃论议有无之理时所用之语汇,散见于诸经论中。例如箭喻经所举(大一·九一七中):“世间有边,世间无边。”若执著有边、无边之人,极易落于偏狭不正之见解中,唯有舍弃有无二边之见解,才能了知中道实相之理。(杂阿含经卷十、入楞伽经卷五、中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大明三藏法数卷八)p246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25

[禅定勋章]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09:18: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0-3 08:17 编辑

(~接续楼上,116楼用时约3.5小时)

十二、五阴(施者与受报者之间)可以说是即作即受,也可以说是异作异受


善男子!若有说言:施主、受者及受乐者皆是五阴,如是五阴即是无常,舍施五阴,谁于彼受?
虽无受者,善果不灭,是故无有施者、受者。

应反问言:有施、受不?
若言施即是施,受即我者。

复应语言:我亦如是,施即是施,我即五阴。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有人说:施者、受者、以及受乐者都是五阴(色,受,想,行,识),而这些五阴又都是无常,那么谁是受者?

虽然没有受者,但是行善布施的果报不会消失,所以说没有布施者,也没有受者

这时应当反问他们:到底有没有布施者和受者?
如果说布施就是布施,受者的就是我

还应当继续问他们:布施就是布施,我就是五阴

[学习笔记]:末学惭愧忏悔没有读懂这段经文的意思,无法将布施与五阴结合起来理解和思惟,只是按照文字解说翻译成白话文,阿弥陀佛


名词解释:

【五阴】
(术语)新译曰蕴。旧译曰阴。净影之说,如大乘义章八本所谓“积集名阴。阴积多法故。”是与新译蕴之义同。天台之说,如止观五上所谓“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阴有荫覆与阴积之二义。(参见:蕴)。色,受,想,行,识,五法之名义,新旧皆同。(参见:五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若言:施阴,此处无常,谁于彼受?
谛听!谛听!当为汝说。种子常耶?是无常乎?

若言常者,云何子灭而生于芽?
若见是过,复言无常,复当语言:若无常者,子时与粪、水、土等功,云何而令芽得增长?

若言子虽无常,以功业故而得芽果,应言五阴亦复如是。

若言子中先已有芽,人、功、水、粪为作了因。是义不然!
何以故?了因所了,物无增减,多则多住,少则少住。而今水、粪芽则增长,是故本无今有。

若言了因二种:一、多,二、少。多则见大,少则见小;
犹如然灯,明多见大,明少见小。是义不然,
何以故?犹如一种,多与水粪,不能一时一日增长人等过人。

若言了因虽有二种,要待时节,物少了少,物多了多,是故我言了因不增。是义不然!
何以故?汝法时常,是故不应作如是说。


[学习解说]:

如果说:施者是五阴,五阴则是无常,受者又是谁?
佛说:谛听!谛听(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现在就为你解说,种子是常还是无常?
如果说是常,为什么种子最后会变成芽?
如果是无常,种子又是怎么接受粪料与水土的养分,令芽获得增长?

如果说种子是无常,因为粪料与水土的缘故而发芽和结果
这时应当对他们说:五阴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种子原本已经有芽,然后通过人力、水土、粪料的作用而增长,这是不对的
为什么不对呢,因为了因无法令物有所增减,水土和粪料能令芽增长,但芽并不是本来就有的

如果说了因有多和少的差别,多一点就大,少一点就小
好比点燃的灯,光明多灯柱看起来就大,光明少灯柱看起来就小,这是不对的
为什么不对呢,就像一个种子即使给它很多水和粪料,也不能一下子长到和人一样高

如果说了因虽然有多和少的差别,但是要等待时节来决定物少了因少,物多了因多,了因不会跟着增减,这样也是不对的因为前面你说种子是常,所以不能这样说

[学习笔记]:末学惭愧忏悔没有读懂这段经文的意思,无法将布施与了因结合起来理解和思惟,只是按照文字解说翻译成白话文,阿弥陀佛


名词解释:

【了因】
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是名了因。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了因】
因明用语。在三支作法中属因支,为六因之一,与“生因”对称。了者了悟或明了之意,如灯光照物,可令人明了一切。譬如论者立“声是无常”宗(命题),以“所作性故”为因(理由),证明声乃无常不能决定常住,令敌者(问难者)听后能了知“声是无常”为正理。此于立者(立论者)而言,藉之以启发敌者之正智,故称为“生因”;于敌者而言,以此而了悟正理,故称“了因”。了因因其功用不同,又可分三项:(一)智了因,此指敌者之智慧与知识。智慧与知识乃了悟之资本,若无此二资粮,即便立者给予再好之生因,敌者亦无从了悟,故称之智了因。(二)言了因,即指前述例句中立者所言之“所作性故”一语而言。敌者之了悟,除须备具智慧与知识外,必须倚赖立者言语之刺激,方能发挥了悟之作用,言语乃智了因之因,故称为言了因。(三)义了因,即指前述例句中“所作性故”一语所涵之义理,与其所指之对象。敌者能了悟,除前项二因外,亦是因著立者所举之意义,义亦是智了因之因,故称义了因。依上可知:言、义二了因是智了因之因,智了因则是言、义二了因之果;言了因是义了因之因,义了因是言了因之果。(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参见:六因)1256)p163 FROM:【佛光大辞典】

【谛听】
梵语 s/ravaN!a。受持经典之十种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长阿含经卷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七付嘱品、显扬圣教论卷二)p6296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子异、芽异,虽作得异,相似不断,五阴亦尔。
善男子!如子业增芽,芽业增茎,茎业增叶,叶业增花,花业增果;
一道五阴,增五道阴,亦复如是。
若言如是异作异受,是义汝有,非我所说。何以故?
如汝法中,作者是我,受者是身,而复不说异作异受;
受不杀戒,即是我也,以是因缘身得妙色,是故汝法受者无因,作者无果,有如是过。
若言我作身受,我亦如是,此作彼受。
复应问言:汝身、我异,身受饮食,被服、璎珞、妙食因缘得好色力,恶食因缘得弊色力,是好、恶色若属因缘,我何所得?
若言我得忧愁欢喜,云何不是异作、异受?
譬如有人,为力服酥,是人久服身得大力、上妙好色;
有人羸瘦,见之心喜,是人即得大色力不?
若言不得,我亦如是;身所作事,我云何得?
何以故?不相似故。我法不尔,阴作、阴受,相似不断。


[学习解说]:

善男子,种子和芽不是同一个东西,虽然种子和芽有差异,但都是相续发生变化的,五阴也是同样道理

善男子,好比种子的业能增长芽,芽的业能增长茎,茎的业能增长叶,叶的业能增长花,花的业能增长果,五阴也是这样

[学习笔记]:阿弥陀佛,末学惭愧忏悔无法读懂这段经文以及不能白话解说这段经文的意思



善男子!若言五阴无常,此不至彼而得受报。是义不然!何以故?我法或有即作即受,或有异作异受,无作无受。即作即受者,阴作阴受;异作异受者,人作天受;无作无受者,作业因缘和合而有,本无自性,何有作受?汝意若谓:异作异受,云何复言相续不断?是义不然!何以故?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时故能杀人,乳时异故,醍醐亦异,虽复有异次第而生,相似不断,故能害人。五阴亦尔,虽复有异,次第而生,相似不断,是故可言异作异受,即作即受、无作无受者,若离五阴者,无我我所。一切众生颠倒覆心,或说色即是我,乃至识即是我。或有说言:色即是我,其余四阴即是我所,乃至识亦如是。若有说言:离五阴已别有我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我佛法中色非我也。所以者何?无常、无作、不自在故,是故四阴,不名我所;乃至识亦如是。众缘和合,异法出生,故名为作,实无异作;众缘和合,异法出生,名为受者,实无异受;是故名为无作无受。若汝意谓:异作异受,何故此人作业不彼人受?俱有五阴!是义不然。何以故?异有二种:一者、身异,二者、名异。一者、佛得,二者、天得。佛得、天得身名各异,是因缘故身口应异;身口异故造业亦异;造业异故寿命、色力、安、辩、亦异,是故不得佛得作业,天得受果。虽俱五阴,色名是一,受、想、行异。何以故?佛得受乐,天得受苦,佛得生贪,天得生瞋,是故不得名为相似。色名虽一,其实有异,或有佛得白色,天得黑色。若以名同为一义者,一人生时应一切生,一人死时应一切死!汝若不欲然此义者,是故不得异作异受。汝意若谓:汝亦异作异受,我亦如是异作异受;若异作异受,应同我过,何故不见自过而责我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我异二种:一、次第生亦次第灭,二者、次第生不次第灭。是生异故,灭亦复异,是故我言:异作异受,此作此受,不同汝过。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说五阴无常不得受报,这是不对的
因为佛法中有即作即受,或有异作异受,无作无受三种业报

[学习笔记]:阿弥陀佛,末学惭愧忏悔无法读懂这段经文以及不能白话解说这段经文的意思



譬如有人欲烧聚落,于干草中放一粒火,是火次第生因缘故,能烧百里至二百里。
村主求得,即便问之:‘汝弊恶人,何因缘故烧是大村?’
彼人答言:‘实非我烧。何以故?我所放火,寻已灭尽,所烧之处一把草耳,我今当还偿汝二把,其余之物我不应偿。’
是时村主,复作是言:‘痴人!因汝小火,次第生火,遂烧百里至二百里。辜由于汝,云何不偿?’
虽知是火异作异烧,相续不断,故彼得罪。善恶五阴亦复如是,受报时阴虽言不作,以其次第相续而生,是故受报。


[学习解说]:

譬如有人想要烧村庄,在干草中放了一粒火种,然后这火逐渐烧到百里之外,甚至有二百里那么远
村主找到此人问他:你这个恶人,为什么要放火烧村庄?
此人回答:村庄并非我烧的,因为我只是点燃一小把干草,我今日可以还你两把干草,其余被烧的物品我不应当偿还
这时村主又说:愚痴的人,因为你点燃了火苗,逐渐燃起大火,烧到二百里远的范围,大火是你造成的,为什么不应当偿还
虽然这火由小转大,但是之间有着相续不断的关系,所以根本原因在于你,是你的过失导致的
善恶五阴也是这个道理,受报时的五阴虽然没有作恶,但是因为相续不断的原因而要承受相应的果报



譬如有人与他共䞈,执炬远行至百里外,若不至者当输罚负,如其到者汝当输我。
执炬之人至百里已,即从责物。他言:‘汝炬发迹已灭,云何于此从我索物?’
执炬者言:‘彼火虽灭,次第相续生来至此。’
如是二人,说俱得理。何以故?如是义者,亦即亦异,是故二人俱无过失。
若有说言:五阴亦尔,即作即受,异作异受,俱无过失。


[学习解说]:

譬如有人与他人打赌,手执火炬走到百里之外,如果走到目的地,对方算输;如果走不到目的地,自己算输
手拿火炬的人走到百里之外的地方以后,便问对方要赌注
对方说:你的火炬已经灭了,为什么还来问我要赌注?
手拿火炬的人说:火虽然灭了,但是相续燃烧一路而灭的
这两个人各自都有一定理由,都属于“亦即亦异”的道理,所以都没有过失



譬如此彼二岸、中流,总名恒河,夏时二岸相去甚远,秋时二岸相去则近,无常定相,或大或小,虽复增减,人皆谓河。
或有说言:此不是河,智人亦说有异、不异。五阴亦尔,智人亦说即作即受,异作异受。
汝意若谓:二岸是土,中流是水,河神是河。是义不然!何以故?
若神是河,何故复言河清、河浊,有此岸、彼岸、中流深浅,到于大海,可度、不度!
譬如有树,则有神居,若无树者,神何所居?河之与神,亦应如是。
是故彼此二岸、中流,次第不断,总名为河。是故可言即之与异,五阴亦尔。


[学习解说]:

譬如此岸和彼岸,中间是水流,名字叫做恒河
夏天两岸看上去离的甚远,秋天再看两岸离的很近,因为无常现象,所以不论是远是近,都叫做河
或者有人说:这不是河,有智慧的人会说这是差异现象,五阴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有人认为两岸是土,中间是流水,河神是河,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河神是河,为什么还会有河清?河浊?此岸?彼岸?水流深浅?汇入大海?可度?不可度?
譬如有树才有树神居住,如果没有树,树神从何而来呢?河与河神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此岸、彼岸、中间的流水,它们是相续不断的关系,所以叫做河,五阴也是这个道理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25

[禅定勋章]

1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 08:14:2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117楼用时约3小时以上)


譬如有人骂辱贵胜,因恶口故,脚被锁械,是脚实无恶口之罪而被锁械,是故不得决定说言:异作异受,即作即受。唯有智者可得说言:即作即受,异作异受。
譬如器、油、炷火、人护,众缘和合乃名灯明。
汝意若谓灯明增减。是义不然!何以故?灭故不增,来故无减,以次第生故言灯增减。
汝意若谓:灯是无常,油即是常,油多明多,油少明少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油无常故,有尽、有烧,如其常者,应二念住;若二念住,谁能烧尽?
是故智人亦复说言:灯明即异,五阴亦尔。明即六入,油即是业,油业因缘故令五阴有增有减,有彼有此。
如有人说阿坻耶语,是阿坻耶久已过去,不在今日,世人相传,次第不灭,故得称为阿坻耶语。
智者亦说是阿坻耶语,非阿坻耶语,虽复是非,俱不失理。五阴亦尔,亦可说言即作即受,异作异受。


[学习解说]:

譬如有人恶口骂人,因此被带上了脚镣,实际脚并没有犯恶口罪却被带上脚镣,因此不应当说:异作异受,即作即受
比如有器物、有灯油、有火柱、有点火的人,众缘和合叫做灯明
如果你说灯的光明有增有减,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灯灭了是不会增加的,增加了就不会减少
如果你说灯是无常,灯油是常,灯油多光明就多,灯油少光明就少,是不正确的
为什么呢,因为油是无常,所以有烧尽时,也有正燃烧时,如果是常住法的话,为何会被烧尽?
所以有智慧的人会说:灯油和光明不同,因此五阴也是这个道理光明就是六入(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灯油就是业力,因为灯油这个业力的缘故,令五阴(色受想行识)有增有减,有彼有此
好比有人说阿坻耶语,但是最初说阿坻耶语的人已经过世了,可是因为人们世世相传,次第不灭,所以还是有人会讲阿坻耶语
有智慧的人说:既是阿坻耶语,又不是阿坻耶语,虽然又是又不是,但其中都有一定的道理,五阴也是这样,可以说是即作即受,也可以说是异作异受


名词解释:

【六入】
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入】
又作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六根为内之六入,六境为外之六入,总称十二入,亦作十二处。入者,涉入、趋入之义;处者,所依之义。此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识,故称入;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称处。(大乘义章卷四、法界次第卷中之下)p1240 FROM:【佛光大辞典】

【无常】
无有常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人巨富,继嗣中断,身复丧没,财当入官。
有人言曰:‘如是财物,应当属我。’
官人语言:‘是财云何异作异属?’
是人复言:‘我是亡者第七世孙,次第不断,云何是财不属我耶?’
官人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智者说言:五阴亦尔,即作即受。异作异受。


[学习解说]:

譬如有位富人没有子嗣,命终后应当把财物上交
这时有人说:这些财物应当属于我的、归我所有
官人问他:为什么富人的财物要归你所有?
此人说:因为我是富人第七世的孙子,为什么不属于我?
官人听后说:是这样的,你说的对
有智慧的人说:五阴也是这个道理,可以说是即作即受,也可以说是异作异受



汝意若谓:五阴作业,成已便过,是身犹在,业无所依,业若无依,便是无业,舍是身已,云何得报?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过业,待体待时。

譬如橘子因橘而生,从酢而甜。人为橘故种殖是子,是子、根、茎、叶、花、生果,皆悉不酢,时到果热酢味则发;
如是酢味非本无今有,亦非无缘,乃是过去本果因缘。

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若言是业住何处者,是业住于过去世中,待时、待器、得受果报。
如人服药,经于时节,药虽销灭,时到则发好力、好色;
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虽复过灭,时到则受。
譬如小儿初所学事,虽念念灭,无有住处,然至百年亦不亡失;
是过去业亦复如是,虽无住处,时到自受。
是故言:非阴作阴受,亦复不得非阴受也。若能了了通达是事,是人则能获无上果。


[学习解说]:

如果你说:五阴造作业力,业力形成以后就过去了
色身虽然还在,但是业力没有依附,所以是无业
既然无业为什么舍离这具色身以后还会得到果报?

佛说,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已经造作过的业力,要等待新的身体和受报的时间

譬如橘子从酸到甜,人们为了吃橘子先是种下种子,然后等待种子生根发芽,长茎叶,再到开花结果,这个过程都没有酸味,时间到了果实成熟酸味才出现
这个酸味不是原本没有今天才有,也不是无缘无故而有,而是橘子本身的因缘决定的

身、口、意业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要问身口意的业力住在哪里了?
其实业力住在过去世中,接着需要等待受报的时间以及受报身体,最后才能受报相应的果报
好比有人服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有效,虽然药物已经吃掉了,但是还要等待一些时间才能见效

身、口、意业也是这个道理,虽然所造业力已经过去,但是时间一到就会受报
譬如小朋友刚开始学做事,所学到的东西虽然没有一个住处,但是在他年老的时候依然不会遗忘

过去所造作的业力也是这个道理,虽然没有一个住处,但是时间一到就会自己受报
所以说:不是阴作阴受,也不可能是无阴而受,如果能清楚明了这些原理或道理后,此人将获得无上果(即佛果。对于等觉而言,称为无上果;对于二乘小果而言,称为大果)

[学习笔记]:

学到这里,尤其看到上面的譬喻,总算有些明白世尊为什么要讲布施与五阴的关系了

末学理解其一是要告诉我们布施的因果真实存在,所作业力不会无故消失,虽然不一定在现世报,有可能在后世报,但不能因为这样就说没有因果或不信因果或没有业力

其二当发生后世报的时候,众生虽然已经更换了身体,已经不是布施时候的样子了,但是因为业力相续不断的缘故,只要受报条件具足终会得到相应的果报,因此我们应当深信佛说,深信因果,深信布施的功德利益,广行布施,自利利他!

由此想到《妙法莲华经》中讲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

深深赞叹诸佛智慧,善巧方便不可思议!


名词解释:

【无上大果】
即佛果。对于等觉而言,称为无上果;对于二乘小果而言,称为大果。法华经信解品(大九·一八下):“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p507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25

[禅定勋章]

118#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09:57:13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118楼~120楼用时约2小时5分钟)


优婆塞戒经卷第五

杂品之余


一、哪些行为属于悭心?以及智者如何发心布施?

善男子!若复有人,于身、命、财悭吝不施,是名为悭。
护惜悭人不施之心,不生怜愍,留待福田,求觅福田,既得求过,观财难得,为之受苦;或说无果、无施无受;
护惜妻子眷属等心,积财求名,见多生喜,观财是常,是名悭垢。
是垢能污诸众生心,以是因缘,于他物中尚不能施,况出自物!

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
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有人对于色身、寿命、钱财吝啬舍不得布施,这叫做悭

维护自己的悭心舍不得布施;对众生不能生起怜悯心;拖延或一直等待福田,可是真的遇到福田又犹豫不决错过布施,错误的认为这些钱财不容易赚到而舍不得,因此便失去了布施的机会,为自己吝啬的行为承受苦报;或者错误的认为布施没有果报,也没有一个施者与受者

护念自己的妻子与眷属;累积很多财富,见到钱财越来越多而心生欢喜;错误的认为钱财是常住不变的,这叫做悭垢

这种悭垢能污染众生心,因此对于外物尚且不能布施,更何况是自身的东西呢

有智慧的人行布施,不是为了报恩;不是担心害怕钱财会减少;不是为了生到天上受乐享福;不是为了求得好名声;不是害怕堕入三恶道受苦;不是为了胜过他人;不是因为太多而布施;不是因为不用而布施;不是因为家法而布施;不是为了亲近某人而布施

有智慧的人行布施,为了怜悯众生而布施;为了令他人获得安乐而布施;为了令他人也能生布施心而布施;为了破坏各种烦恼而布施;为了入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而布施


名词解释:

【涅槃】
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
梵语 nirva^N!a,巴利语 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 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槃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与无住处涅槃四种。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略称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槃,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槃分为性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藉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槃)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相当于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入涅槃。又作应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余涅槃,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余还生。同时,涅槃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槃之城,亦称无为涅槃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余依涅槃之意。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槃像。举行追慕释尊之法会,称涅槃会、涅槃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p4149 FROM:【佛光大辞典】

【悭垢】
谓人于诸所有功德,回施一切众生,无吝惜心;若生悭惜之念,是名悭垢。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25

[禅定勋章]

1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09:57:29 | 只看该作者
二、菩萨布施时应当远离哪些恶事?

善男子!菩萨布施,远离四恶:
一者、破戒,二者、疑网,三者、邪见,四者、悭吝。

复离五法:
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

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
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

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
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

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


[学习解说]:

善男子,菩萨布施应当远离四种恶法:
一是破戒;二是怀疑;三是邪见;四是悭贪吝啬

还要远离五种恶法:
一是布施时心不分别不选择受施者有德还是无德;二是布施时不说善恶;三是布施时不分别不挑选受施者的身份;四是布施时不轻视受施者;五是布施时不爆恶口骂人

还有三种恶法要远离,否则布施后不能获得殊胜的果报
一是原本想多布施一些结果却布施少了;二是挑选不好的东西拿去布施;三是布施以后生后悔心

善男子,还有八种恶法在布施后不能成就殊胜的果报
一是布施后心里放不下受施者的过失;二是布施时不能以平等心行施;三是布施后要求受施者做事;四是布施后自己赞叹自己;五是开始说自己没有钱财可以布施,然后又可以布施;六是布施后恶口骂人;七是布施后要求双倍返还;八是布施后心生怀疑

以上这些施主,即使有行布施,也不能亲近诸佛和贤圣之人


名词解释:

【邪见】
梵语 mithya^-dr!s!t!i,巴利语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盖俱舍家谓拨无因果为邪见;唯识家则主张拨无因果及四见以外之所有邪执,均称为邪见。
 另据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载,五见虽同为邪推度,但因邪见之“无行相”过患特重,故特称之为邪见。又谓邪见坏事,谤因果及三宝,坏法恩、生恩,起法怨、生怨,并破坏现量,为暴恶之见,故别立此名。(俱舍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六、法蕴足论卷一、卷十、成实论卷十、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十六、瑜伽师地论卷八)((参见:八邪行)283、“十善十恶”468、“五见”1099)p3033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25

[禅定勋章]

12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09:57:49 | 只看该作者
三、什么是清净布施?

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
若能如法得财施者,是名净施;
观财无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净施;
为破烦恼故行布施,是名净施;
为净自心因缘故施,是名净施;
若观谁施,谁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缘故施,是施因缘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入,受者、施主、因缘、果报皆十二入,能如是观行于施者,是名净施。

若行施时,于福田所生欢喜心,如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息。
施于妻子、眷属、仆使,生怜愍心,施于贫穷,为坏苦恼。
施时不求世间果报,破憍慢施,柔濡心施,离诸有施,为求无上解脱故施,深观生死多过罪施,不观福田非福田施。
若能如是行布施者,报逐是人,如犊随母。


[学习解说]:

如果能将具足色、香、味、触的东西用于布施,这叫做清净布施
如果能将如法获得的财物用于布施,这叫做清净布施
观察财物是无常变化的,不可能长久保存,因此而行布施,这叫做清净布施
为了破除烦恼而行布施,这叫做清净布施
为了清净自心而行布施,这叫做清净布施
如果能观察施者、受者、布施之物,以及为什么要布施,布施以后能获得怎样的果报,能这样观察布施就是十二入(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观察受者、施者、以及布施的因缘与果报都是十二入,能这样正念观照的人叫做清净布施
布施时,对于福田能心生欢喜,能与诸福田广行布施广做功德不做停歇;能布施妻子、眷属、仆人,对他们心生怜悯;能布施贫穷的人,为了消除他们的苦恼;布施时不求世间果报,能破除骄慢心;能以柔软心布施;能远离诸有(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而行布施;为了求得无上解脱而行布施;能深入观察生死过患,不分别不挑选福田好坏而行布施;如果能做到这样布施的人,果报就会跟随着他,如同小牛犊始终跟随母牛一样形影不离


名词解释:

【诸有】
(术语)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仁王经中曰:“永无分段超诸有。”大乘义章八曰:“生死果报,是有不无,故名为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有】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法华经序品、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大乘义章卷八、教行证信卷)p6298 FROM:【佛光大辞典】

【十二入】
﹝出法界次第﹞入即涉入之义。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眼入],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二、耳入],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三、鼻入],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
[四、舌入],谓舌根对味,即能尝味,是名舌入。
[五、身入],谓身根对触,即能觉触,是名身入。
[六、意入],谓意根对法,即能分别于法,是名意入。
[七、色入],谓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
[八、声入],谓一切可闻之声,而对于耳,是名声入。
[九、香入],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十、味入],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于舌,是名味入。
[十一、触入],谓一切可觉之触,而对于身,是名触入。
[十二、法入],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于意,是名法入。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12:22 , Processed in 0.1059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