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14 14:00 编辑
为证心一境性及断喜乐。当勤修习[四种作意] ~ 瑜伽师地论(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云何[修作意]。
谓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于如是所安立普遍相中。由一境性及净诸障。离邪加行学正加行。彼应最初作如是念。我今为证心一境性及断喜乐。当勤修习[四种作意]。
何等为四。
一[调练心作意]。
二[滋润心作意]。
三[生轻安作意]。
四[净智见作意]。
【善知识解说】
什么叫「修作意」?就是初修行者刚开始修行的时候,面对世俗一切相,必须要把心念专注在单一境界上,以便能净除种种障碍,以此远离种种邪见和行为,学习正知见和正行,初学者在最初修行的时候应该要这样保持正念
为了实证内心能保持在正念观照而断除世俗喜乐,应该修学四种佛法的正念观照)
(词解:三昧(梵文:समाधि Samādhi),又译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正心行处、「心一境性」,佛教术语,意指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皆可称为三摩地
▪[末学解说]▪
什么是[修作意]呢?
就是初修业者开始修业时。对于如是所安立的普遍相中。由一种境界性而清净诸障碍。远离邪加行(修行人准备进入修道之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叫做“加行”),学习正加行。彼应最初作如是念。我现今为证得心一境性及断除喜乐(眼等五识无分别而悦豫,谓之乐,意识分别而悦豫,谓之喜)。应精进修习[四种作意(为心所之名,即令心警觉之精神作用)]。
是哪四种呢?。
一[调练心作意](调练者,调停练习也。谓于可厌恶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也)。
二[滋润心作意](湿润者,湿长沃润也。谓于可观尚之法,湿长沃润,令心忻乐也)。
三[生轻安作意](轻安者,身轻心安也。谓于可厌之法令心厌离,于可欣之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身心轻安也)。
四[净智见作意](净智者,即清净之智慧也。谓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而见真实之理也)。
注解:
【加行】:修行人准备进入修道之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叫做“加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喜乐】:(术语)眼等五识无分别而悦豫,谓之乐,意识分别而悦豫,谓之喜。五受中之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意】:(术语)心所名。相应于一切之心而起者,具使心惊觉而趣所缘之境之作用。俱舍论四曰:“作意,谓能令心惊觉。”成唯识论三曰:“作意,谓能惊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种作意】:(名数)一调练心作意,调练者,调停练习也。谓于可厌恶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也。二湿润心作意,湿润者,湿长沃润也。谓于可观尚之法,湿长沃润,令心忻乐也。三生轻安作意,轻安者,身轻心安也。谓于可厌之法令心厌离,于可欣之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身心轻安也。四净智见作意,净智者,即清净之智慧也。谓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而见真实之理也。出瑜伽论三十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种作意】:作意(梵 manas-ka^ra),为心所之名,即令心警觉之精神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举出四种作意,即:(一)调练心作意,谓于可厌患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二)滋润心作意,谓于可欣尚之法,滋长沃润,令心欣乐。(三)生轻安作意,谓于可厌之法,令心厌离;于可欣之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以对治身心粗重,生起身心轻安。(四)净智见作意,谓以清净之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之故,而见真实之理。p1802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1.[调练心作意]。
谓由此作意于可厌患法令心厌离。是名[调练心作意]。
云何2.[滋润心作意]。
谓由此作意于可欣尚法令心欣乐。是名[滋润心作意]。
云何3.[生轻安作意]。
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于可厌法令心厌离。于时时间于可欣法令心欣乐。已安住内寂静无相无分别中一境念转。由是因缘对治一切身心粗重。能令一切身心适悦。生起一切身心轻安。是名[生轻安作意]。
云何4.[净智见作意]。
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即用如是内心寂静为所依止。由内静心数数加行。于法观中修增上慧。是名[净智见作意]。
【善知识解说】
这就是「四正勤」中的第一个,就是发现心中有恶念,就断除,让心念脱离恶念,脱离恶念就叫「调练心作意」
这也是「四正勤」中的让心念生起善念,生起善念喜乐就叫作「滋润心作意」)
(补充说明:一般的初学者或不精进的佛弟子大都长久处在这前两种状态中,可能皈依了一辈子也没有好好修行,只能提醒自己断除恶念和内心要常想正念,如果是老实修行和勤行精进者,遵守戒律,能断除粗重杂染,就能逐渐进入比较细微的修行,而能感受到下面所讲的轻安)
就是透过「调练心作意」断除恶念和「滋润心作意」生起善念而让心念安住在寂静没有形象和分别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能对治一切身心的烦恼杂染和沉重不适现象,而令身心感到舒适喜悦,生出种种身心轻爽安乐的状态,这就叫「生轻安作意」
(补充说明:这种轻安状态只能算是修观行的基本状态,如果连这种轻安都达不到,那就不可能进入更深入的三昧禅定修行,那也代表自己的日常生活杂染和恶习太多,粗重烦恼太多,又或者实修观行的时间太少,所以不能达到「生轻安作意」)
这是说达到上述轻安寂静的状态后,仍然静心增上修行而在观行中增上智慧,这就叫「净智见作意」
(补充说明:达到这种观行状态,就能逐渐启发智慧,明白佛经文句的意思或更深入的义理,以及世俗间或生活间的点滴佛法道理)
(补充说明:
一般来说要达到上述四种观行,并不一定要坐着,观行的重点在于心念,身体则可坐卧行走或拜或跪都行,
当然,「跪」比较辛苦而适用于谦卑忏悔随后入观,「坐」比较舒适不容易睡着而适合普遍的三昧正观,
「卧」则容易睡着但若不睡则可增加观行的机会和时间所以适合有经验者,「拜」则要体力和劳动但可增上身心健康,
「行」则可能分心但和「拜」同可练习「动禅」且方便进行但要注意行进间安全。
另外,初学者不易契入观行,应该挑选安静的房间,避免干扰,如果熟练,各种状态则都能进行观照修行
上面是指「身体姿势」,至于「心念」上,念头可专注在「念佛」或「持咒」或「义观」或「相观」或「观字」
所以,心念可专注在佛号或佛咒上,或法义的思维观照或观念境界上,或佛像佛国形象的观想上,或佛号的文字上或种子字上
观照的方式原理,可以取「静」(就是「奢摩他」)或取「相」(就是「三摩钵提」)或取「义」(就是「禅那」)
摄取的方式,可以透过「六根」来进行,也就是佛经讲的都摄六根,最常运用的就是透过「眼根」和「耳根」或「意根」来摄取
所以,可透过「观看」佛像或种子字或佛名号,或「听」佛曲佛号佛咒,或「意念」佛像佛号佛国佛事或义理如慈悲喜舍或不二)
▪[末学解说]▪
什么是1.[调练心作意]。
即是由此作意(为心所之名,即令心警觉之精神作用)对于可厌患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这名为[调练心作意]。
什么是2.[滋润心作意]。
即是由此作意(为心所之名,即令心警觉之精神作用)对于可欣尚之法滋长沃润,令心欣乐。这名为[滋润心作意]。
什么是3.[生轻安作意]。
即是由此作意(为心所之名,即令心警觉之精神作用)对于时时间可厌之法,令心厌离。对于时时间可欣之法,令心欣乐。已安住内心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无相无分别中一境念转。由此因缘对治一切身心粗重。能令一切身心适悦。生起一切身心轻安(心所名。与善心相应而起,使心堪于其事,使身轻乐安稳之心作用也)。这名为[生轻安作意]。
什么是4.[净智见作意]。
即是由此作意(为心所之名,即令心警觉之精神作用)对于时时间即用如是内心寂静为所依止(依赖止住。即依止有力有德者之外,而且永不舍离)。由内静心数数加行(修行人准备进入修道之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叫做“加行”)。于法观中修增上智慧。这名为[净智见作意]。
注解:
【四种作意】:(名数)一调练心作意,调练者,调停练习也。谓于可厌恶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也。二湿润心作意,湿润者,湿长沃润也。谓于可观尚之法,湿长沃润,令心忻乐也。三生轻安作意,轻安者,身轻心安也。谓于可厌之法令心厌离,于可欣之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身心轻安也。四净智见作意,净智者,即清净之智慧也。谓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而见真实之理也。出瑜伽论三十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种作意】:作意(梵 manas-ka^ra),为心所之名,即令心警觉之精神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举出四种作意,即:(一)调练心作意,谓于可厌患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二)滋润心作意,谓于可欣尚之法,滋长沃润,令心欣乐。(三)生轻安作意,谓于可厌之法,令心厌离;于可欣之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以对治身心粗重,生起身心轻安。(四)净智见作意,谓以清净之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之故,而见真实之理。p1802
FROM:【佛光大辞典】
【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轻安】:(术语)心所名。与善心相应而起,使心堪于其事,使身轻乐安稳之心作用也。俱舍论四曰:“轻安者,谓心堪任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依止】:依赖止住。即依止有力有德者之外,而且永不舍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一、关于[作意]
许多不明白[心法]和[禅定]的人,常会对末学讲的[心法实修]产生怀疑
认为不应该用凡夫心[作意]
其实这正是这些人不明白实修原理
只要熟读佛经,就会知道[作意]是必然的,不是不可以,而是方向要正确,这样才是正观
如果熟读[楞严经]就会知道还是要由六根起修,才能清净第八识,这是必然的过程
所以[作意]本来就是实修法——您懂实修吗?懂[作意]吗?
二、关于禅定
1.什么是禅定
禅这个字并不简单,可以有两个涵义
如果代表禅宗所讲的甚深佛法,,禅就是甚深智慧觉照,就是佛教讲的实相
如果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四种禅天来看,,禅则是天界的定,俗称禅定 如果禅是指佛教讲的实相,禅就不是透过坐禅来取得的,也没有得不得的问题
因为,实相的甚深义理就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无来无去,不可思议境地,不可得,亦不可说
就是心经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句话的甚深般若波罗蜜,
能明白实相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而且能度一切苦厄,因为一切苦也是空
实相的意义就是心经的全部文字,其内涵也在金刚经,小品般若经,大般若经,维摩诘经里面
所以,禅就是实相,就是深般若波罗蜜,就是心经,就是般若经,就是首楞严三昧
大般涅槃经说,首楞严三昧就是金刚三昧,就是师子吼三昧,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佛性
这些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角度,在说明诠释同一件事情,只要我们多读一些佛经就会明白
例如,楞严经,首楞严三昧经,金刚经,金刚三昧经,心经,小品般若经,大般若经,
涅槃经,密严经,维摩诘经,解深密经,大日经,六祖坛经,圆觉经,,三种版本楞伽经
所以,真正明白禅,也就明白佛性,也明白首楞严三昧和金刚三昧,也明白般若波罗蜜
简单来说,禅就是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心无挂碍”,般若经讲的”两边不着,亦非中间”
心经说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般若经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
楞严咒则被称为咒中之王,首楞严三昧被称为楞严大定,是最高佛定,楞严咒心能生一切佛
这是因为般若波罗蜜就是首楞严三昧,就是佛性,,
佛性就是佛法的真密,就是首楞严三昧,就是甚深般若波罗蜜,,
其实,禅就是密,所以,佛在楞严经说持楞严咒如同入坛,
佛在首楞严三昧经中又说,首楞严三昧甚难,所以少有菩萨学习,菩萨多学其余三昧
首楞严三昧只有十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才会,不是小菩萨就能得证的
楞严经中的金刚藏菩萨在密严经中承佛威力以首楞严三昧入诸佛密严国土,即实相境地
我们一般人修行六度波罗蜜,因为无法做到三轮体空,所以是属于有漏的,,所以我们尚未成就波罗蜜,只是练习修行六度
但是,甚深佛法讲的方便并不是有漏的,方便加上波罗蜜三字是指佛菩萨不可思议的无漏实相方便力,这在金刚三昧经或首楞严三昧经中皆有说明,,法华经的义旨也是在讲方便波罗蜜
因此,对禅有些了解后,我们就知道,禅在于行住坐卧间,禅在于当下了悟,住实相境地,
住亦无住故为真实,亦非真实,以无所得故,方便来说,以这样的精神境界,就能超越物质,
以现代科学来方便说,就如同爱因斯坦的质能互变理论
这样的实相境地就能摆脱物质束缚回归能量,又能以能量自由变化为物质
所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因为,是虚是实,也非虚非实,这才是真实相
而凡夫执着于物质和肉体生命,所以,意识所执,肉体生命终结后又随意识执着堕落而生
这是因为不知道没有真实生灭的缘故,也就是不知道实相
经过这些了解,就能明白,禅是内在的了悟,对外在的透澈,,
所以禅宗各种明心见性的方式都有,而不是用坐禅(静坐)来获得的,
所以禅不是坐来的,禅是由心悟,,坐只能算是其中的一种身体表相
以上讲的禅是指禅宗的禅,是指甚深佛法的意思——什么是禅? 您坐禅吗? 禅是坐出来的吗? 简单说,禅是禅,定是定,禅和定是两回事,只不过常摆在一起
虽然禅是禅,定是定,但是,因为一般人不明白,不同种类的修行人观念也不同
所以,经常把「禅」当作「禅定」,把「禅定」当作「定」
其实,禅是指观念,定是指安定
禅定就是指透过观念来达到身心安定
以禅宗来说,禅是专指佛法上的不二正观,禅就是觉,就是观念上的通达,因为通达而定,才叫作禅定
关于禅,可以详阅楞伽经上的说明和分类
定则不一定指佛法上的定,定的方式很多,也有次第程度和是否圆满究竟上的差别
简单说可能有:佛定,菩萨定,缘觉罗汉定,天人外道定,凡夫定 举例来说,人类都需要睡眠和饮食,以此来维生,这是最正常的人类观念
不过,后来人类也发现,冬眠不需要饮食也可长期维生,又例如太空旅行的维生装置,也可以不透过饮食长期维生(虽然有维生的营养液)
而事实上,定就是比人类高级的生命型态的维生方式,是透过精神观照而维持身心安定的方式
按照外星科学来说,人类算是很不进步的生命型态
按照佛法来说,地球的人类是五浊恶世业障深重的众生
因为地球人类对种种物欲的执着,所以这种生命型态就是靠睡眠和吃东西来维生
如果是比较高级的生命,就是靠「定」来维持身心状态
而且禅定在外表上也不一定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或任何型态
因为这些不被愚痴的人类所理解,所以说禅定是超科学,超乎人类科学和想像
所以,像佛菩萨这样的超高级生命型态(超高级有情众生),就是随时保持在各种高级禅定上
而且因为物以类聚或科学不足和身心能力不足,地球人类通常看不到不同维度众生或外星生命型态或佛菩萨
一方面是人类能力不足,一方面是佛菩萨也不是以人类所能理解的生命型态存在着——禅定的超科学佛法原理
2.禅,禅定的次第
禅定的方式深浅次第各有不同,简略来说大略有几个方式
就是[圆觉经]所教导的三种大乘净观成佛法门
[奢摩他](这就是止静),[三摩钵提](这就是观想),[禅那](这就是觉义,不二)
这全部都是转念的法门,透过三种不同方式,达到转化或破除妄念的目的
第一种,就是置心一处(取静),(这只是最初浅的奢摩他,其实甚深的奢摩他如同禅那)
例如,持名念佛,或观鼻(不做生灭义理观照,只是置心一处,不做观想)
初学者一开始可能需要安静的地方(通俗一般来说就是安静的地方打坐),
比较熟悉后,地方吵不吵闹是没差别的(随处一刹那的时间都能运用,不限定要坐)
再者,就是透过观想忆想,转妄心为清净心,讲白一点就是幻想,这也是神通法
例如,观无量寿经中的观想法,或者慈心三昧的修法,或者所谓光明定,
又或者诵经随闻入观(观想置身法会现场)
初学者一开始可能需要闭起眼睛,又或者先观像来加强印象,熟练后张开眼睛也没问题
场地姿势也没有限制,随处都行
另外,就是思维觉观义理,破除世俗虚妄(两边对立虚妄)
这是指观照佛经上讲的种种不同次第法义,观照生灭空有对立两边,以破除妄心
例如,最初浅的就是观照呼吸数息生灭两边不着,
甚深的义理例如,甚深四谛,甚深十二缘起,不二法,第一义谛,
又或者随文入观,思维[心经][般若经]等经的法义
初学者可取佛经上的一四句偈,随时观照日常生活中心态执着的对立两边
这没有场地时间任何一切限制,基本上就是张开眼觉观,开放式的状态下保持觉性
所以这些基本上都要熟悉佛经内容,才能正确且随时的练习观想或觉照实义
因此,熟读佛经,深入经藏是相当重要的,这样对于法门和义理才能融会贯通——[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圆觉经
[止观次第实修]:九种[奢摩他],四种[毗钵舍那]~瑜伽师地论
3.修习禅定需注意
以佛法来说,不论[大乘][小乘]或[在家][出家],
是一定要先[持戒]才能修[禅定]的,因为这样才不会出问题,
(这在末学的帖子中讲过很多次了,您可以多搜索就会明白)
所以[菩萨道][六度]的顺序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初地菩萨]到[六地菩萨]的主修也分别是这六项,这参考[华严经十地品]就会知道
如果是[小乘解脱道]来说,更是注重[戒律],因为只是自度,不需要普渡众生的方便
[解脱道]注重自己解脱,所以更是要断除一切行为和心念的杂染
[菩萨道]则注重[发起大乘心普渡众生]和[不退转],所以有种种方便
[解脱道]观察[不净][无常][苦],以[出离]和[厌世]为发心
[菩萨道]则是[广大包容][光明圆满法界],特别注重[大乘发心]
相较下,[解脱道]是比较刻苦的,但是[菩萨道]发心更大更超越一切苦
所以想要修行禅定,不论大小乘必定都要先降低或断除[凡夫恶心]和[世俗心]
不然,[打坐]或[观想]的过程,就容易因为[恶劣心]或[世俗心],而引发种种幻境,甚至引来外在非人鬼神的干扰或魔扰
所以,佛经上教导的[解脱道比丘],都是持戒,舍弃一切,自己在野外安静处修禅定的
[解脱道]的重点就是要舍弃一切,[菩萨道]的重点则是发起普渡众生的心
菩萨道行者,不论[在家]或[出家],也都是要由基础修行做起,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出家人]因为舍弃家庭和世俗,所以才有条件比较快速学习[禅定] 一般人喜欢静坐,其实并不懂修行
末法凡夫妄念多,世俗杂染多,
想靠静坐来修行其实效果很不好,
而且又可能有干扰或引来鬼神魔扰
这是因为戒律不净,世俗杂染妄念多的关系
所以,应该以拜佛和经行绕佛念佛,或诵经当作前行或主修
等到业障清净多了再静坐,又或者当作拜佛和绕佛的收尾修行亦可
前行的意思就是先修拜佛绕佛诵经后才稍微打坐
主修的意思是先修拜佛绕佛诵经为主,先不修静坐,
等业障消除大半后,身心清净才修静坐——[略说]如何静坐(打坐)?如何静坐才不会出问题? 就算想学禅定,也要有正确的修行方法,正确的发心,和安全的场合,
例如,正信佛教的佛寺,有法师教导,有龙天护法护持,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又或者,对佛法已经有深入了解,茹素守戒清修,在正信清净的佛堂内,持楞严咒护持,这样才能避免误入歧途
所以,不管是代表甚深佛法的禅,又或者天界禅定的禅,,
都不是不守清规戒律,吃肉喝酒,贪名利财色,妄想神通的凡夫自修能随便获得的
就算是真有持戒断欲的修行人,只要贪着神通,又或者自以为证道,马上就会招引魔鬼附体,
着魔而且自己不知道,自己说自己已经得证了,开始招揽一堆信徒,
这就是楞严经讲的着50种魔的情况
因此,修行人最好要正信皈依佛法僧,多读佛经,多听经闻法,清净少欲,如实持戒
想静坐念佛恢复精神这样可以,,但是千万不要用有所求的心去静坐,
静坐中不管见到什么都要一心不乱如如不动,不贪不惊,,这样才不会出差错
另外,静坐也没什么稀奇或者神奇的,,
如果现实生活或者梦中都做不到一心不乱如如不动
那也别妄想静坐中能真正禅定或者能证道,
因为境境皆同,一种境中做不到,其他境还是一样的
还是老实念佛持戒修行比较实在,
只要您日常生活遇到各种考验都能不动心,就能成就禅定
不然静坐只是打妄想或者枯坐,谈到枯坐,您能比赖蛤蟆一动都不动还厉害吗
如果枯坐能成就,,那自然界一堆动物昆虫都成就了
如果枯坐能成就,,也不会有那些在天界定中,却跳不出六道轮回的天人了
另外禅定也不是静坐练气功,您想想那些天人还有气功吗,
天人是意生身,没有肉身,还运什么气,根本就没有气脉,
所以禅定也不是练气,一般民间信仰的修行人可千万别搞错了
(注:,这在楞严经上讲十种仙人的地方有提到,,这叫做别链生理,,修错了方向
在左道密教中,,也是在修这个,,所谓的气脉明点男女双修,都是这个,,
无奈现代人对于密很盲从,,却不知道真密,,就像很多人想出家,,却不知道什么是真出家
很多人学佛,,却只是在表相打转,,没有深入经藏看看佛说些什么,,却以为自己真的在学佛)
以上,只不过是末学个人义理上的了解,完全没有实证,,请有缘人遵照佛经修学才是——什么是禅? 您坐禅吗? 禅是坐出来的吗? 修行佛法应该先注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以及听闻佛法,读诵佛经,思维解义,断恶修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上面讲的这些都能逐渐做好,自然就能逐渐清净达到[自净其意]
这时候才修禅定,就不容易因为业障,而产生种种状况
例如,楞严经讲的50阴魔境
因为,如果俗念欲望众多,这样修打坐禅定,身心不容易柔软和清净
而起容易因妄念和执着,而招引非人鬼神干扰
所以,一般民间自修者,或外道的修行人,大都因此而著魔
这种著魔,不是说疯掉,而是因为被飞精附人,而变成邪人
这不是一定完全被附体,而是非人鬼神在旁,引发错误的修行知见和行为
例如,50阴魔中的各种错误知见,这些情况很多样复杂
所以,有的是暂时互利型态,有的可能就是完全被掌控
因此想修禅定,应该先做好种种基础
先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给做好,先把佛经给读清楚(例如楞严经)
这样才能避免堕入打坐过程的种种危险中——[问答]打坐
4.如何修习禅定
禅定不是一定要透过所谓的打坐禅坐来练习
其实任何时刻随时随地都能练习禅定
哪怕是等公车的一小段时间或坐公车上闭眼的一刹那
甚至想打瞌睡,或睡觉,或洗澡,或吃饭的时候,
或骑车,或者开车,或上课,或上班,
甚至蹲厕所,或坐在马桶上,或者正在电脑前上网
全都能练习禅定觉观
问题只在于每个当下您有没有把方法给用上,
有没有随时利用时机练习 所有[妄心][贪瞋痴][无明][欲望]生起的时候都可以练习禅定,
例如,生气的时候可以察觉怒气,这时候可以练习禅定
感觉冷的时候,感觉热的时候,蚊子叮咬(痒)的时候,肚子饿的时候,男女欲望来的时候
急忙烦躁的时候,担心害怕的时候,口欲来的时候,购物欲来的时候,意见冲突的时候
生病的时候,太亮太吵睡不着的时候,想睡觉的时候,闻到臭味的时候,闻到美食的时候
看到美女俊男的时候,被毁谤或称赞的时候,为钱愁苦烦恼的时候,昏沉的时候,浮躁的时候
遇到灾难的时候,为了婚姻生子苦恼的时候,被鬼神非人干扰的时候,拥有神通的时候
享受轻安快乐的时候,自以为实证的时候
以上种种情况都是练习禅定觉观的好时机,而且也有各种不同对治的方法
一般人因为把上述的种种情况当作正常,因为生为人,所以自然的视为正常
所以,毫无警觉,不知道随时都应该保持禅定,又或者放纵自己,没有随时练习禅定 例如,
生气的时候,佛陀教导我们觉察没有来者与受者,
这属于义理的觉察,这样就能破除生气的妄心,
当然方法不只一种,上述三种类别的种种方法都可以
例如,念佛也行,光明定也行...
对于冷热问题可以修学[光明定],或者[观照生灭]破除冷热,也可以[置心一处修习止静]
蚊子叮咬(痒)的时候可以修学[慈心三昧],[光明定]也行
肚子饿的时候可以采用[奢摩他]的方式让烦恼[止静],
这时候烦恼业障就会止息,就不会感到饥饿
男女欲望来的时候,急忙烦躁的时候,担心害怕的时候,口欲来的时候,购物欲来的时候,
修止静或观想都行或者思维生灭虚幻
意见冲突的时候,修慈悲观或觉照生灭虚幻法义
生病的时候,太亮太吵睡不着的时候,想睡觉的时候,闻到臭味的时候,闻到美食的时候
这些念佛持咒或光明定或觉照生灭虚幻法义都行
看到美女俊男的时候,被毁谤或称赞的时候,为钱愁苦烦恼的时候,
遇到灾难的时候,为了婚姻生子苦恼的时候,
这些可以思维观照佛经讲的六道轮回法界真相的法义
昏沉的时候,修[光明定]或者[慈心三昧],浮躁的时候,修[止静]
被鬼神非人干扰的时候,这应该[观照实义]或者[慈悲观][慈心三昧]或者[光明定]都行
拥有神通的时候,享受轻安快乐的时候,自以为实证的时候
这些应该[观照实相义],以破除贪着
以上这些状态只要多练习,就会由浅入深,
觉观的能力就会逐渐变好,不容易堕入迷惑执着之中
日常生活就能逐渐随时保持在(或近于)禅定觉照的状态——[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禅观]是需要有明白的人教导,按照[根器]和[次第]逐渐增上的
禅观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需要按照[根器]和[次第]来逐渐提升,才不会有错误
一般人需要透过一些初学方便,
1.让观照的时候生理呈现正确的状态
2.让观照更有效率
然后逐渐的增上禅观次第
禅观是会影响生理状态的
您的状况是因为您的心境没有达到您所观照义理的次第
而且生理状态没有适当的禅观次第引导
所以潜意识的用了错误的生理运作
您在思维义理的时候,心境没有达到那个层次
而惯性的生理错误的过于集中在脑部运作,所以才会气冲脑
所以心念是很重要的
您的问题有两个方式可以改善
1.先调整心境,
至高的禅是以心为主,而不是思维,思维是还在不明白的次第
您因为侧重思维义理,所以才会气冲脑,
所以真正的禅不是坐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的
真正的禅在于佛心,清净心,慈悲心,光明心
在于佛性
2.运用[方便次第]调整[生理次第],
您思维义理现观“一切法无自性”的时候应该要放下自我,放轻松
深吸一口气,然后缓慢的往下吐气,藉由往下吐气的时候放下身心
让身心状态放松,
其实这种方法很多,例如慈心三昧观照法界光明,而不要集中在自己身上
这就是要舍掉自己,让自己和法界融合,
这样的心量和观照就不会因为侧重自己而生理产生问题
所以佛经上的三昧观照都是有原理和次第的
为什么要回向法界,为什么要发广大心,这都是有心理和生理的意义和影响的——[案例说明]禅观实修的案例解说 禅定不是一定像世俗所想的要打坐入定才叫做禅定
而是,可以是一种动态的观照神通状态,或动态的不二状态
佛菩萨的各种神通变化就是动态中的禅定
所以禅定不在于表相,而是在于心,在于佛性的显露
所以如果凡夫杂染沉重,
不论是在一般生活中,或睡梦中,或打坐中,或死亡后的中阴状态
凡夫心都是同一个,不会因为您在打坐中,就有什么不同
所以,如果平常生活中容易与人吵架,或看到美女就受不了,
或受不了病苦,或为了生活和钱财苦闷烦恼
或睡梦中总是做恶梦或淫梦,无法超越降服
如果是上述这种情况,这样就算打坐中,或临命终,或中阴状态
其实还是一样的结果,仍然无法超越各种妄想执着,因为心是同一个
所以,禅定是日常生活中任何时刻都可以练习的,
行住坐卧,睡梦打坐,病苦或临命终或中阴都行
因为这是心的清净定力,症结不在于表相 末学自己的实修体会
以光明心法+念佛或持咒心
这样不论是日常生活任何事情
或洗冷水澡或睡觉或打坐或拜佛
都是修禅定很棒的方法——[问答]打坐
===========================================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