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妙法莲华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9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09:35:24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增补目录内容+91楼~92楼 共用时2.5小时)


4、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耶输陀罗比丘尼及其眷属们发愿在他方世界广为宣说《法华经》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其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土广宣此经。”

[学习解说]:

这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还有他们的眷属都心生大欢喜,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他们来到佛前以偈颂说到:世尊是我们的导师,令天人获得大安稳,我们听到佛的授记后,都得到了心安和满愿

诸比丘尼说完偈颂,对佛说:世尊,我们也发愿在他方国土广泛宣说这部《法华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9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09:35:55 | 只看该作者

5、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最后也发愿将周旋往返十方世界为众生宣说《法华经》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转不退法轮,得诸陀罗尼——即从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说此经者,当如佛教,广宣斯法。”

复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见告敕,我当云何?”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唯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看向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这些菩萨都是不退转菩萨,教化一切众生令不退转,还获得了各种陀罗尼

这些大菩萨们从座而起,来到佛前,一心合掌,心里想着:如果世尊命令我们持说《法华经》,我们会广为众生宣说此经

然后又在心里想:佛现在沉默不说没有命令我们,我们该如何做呢

这时,大菩萨们敬顺佛意,并且也为了满足自己的本愿,便来到佛前发愿说:世尊,我们在如来灭度后,周旋往返于十方世界,令众生书写、读诵、解说、正忆念,修习《法华经》,这些都是佛力加持,唯愿世尊在他方国土遥见和守护我们


名词解释:

【敬顺】
(术语)敬他顺他之命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敬顺佛故,发大誓愿。”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转不退法轮方便】
谓修菩萨行者,转无上法轮,化导一切众生,令其依教修学,增长菩提,行位不退,是为转不退法轮方便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阿鞞跋致】
(术语)Avaivart,又作阿毗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译曰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之义。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无,鞞跋致之言退转。故大品经云:不退转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无退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唯愿不为虑,  于佛灭度后,
  恐怖恶世中,  我等当广说。
  有诸无智人,  恶口骂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当忍。
  恶世中比丘,  邪智心谄曲,
  未得谓为得,  我慢心充满。


[学习解说]:

诸菩萨一同以偈颂说到:唯愿世尊不要忧虑,在佛灭度后我们会广为众生宣说《法华经》

如果遇到无智之人恶口打骂及用刀杖加害的话,我们会借此修行忍辱,恶世中的比丘他们邪知邪见心不诚实,没有证得却说已经证得,我慢心充满


名词解释:

【谄曲】
梵语 van%ka, 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又对物无所执著,称为无谄曲。金七十论卷上(大五四·一二五一上):“尼夜摩亦五:一不杀,二不盗,三实语,四梵行,五无谄曲。”(无量寿经卷上、菩萨地持经卷五、十住毗婆沙论卷八、十地经论卷二)p6167 FROM:【佛光大辞典】





   或有阿练若,  纳衣在空闲,
  自谓行真道,  轻贱人间者。
  贪着利养故,  与白衣说法,
  为世所恭敬,  如六通罗汉。
  是人怀恶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练若,  好出我等过,
  而作如是言:  ‘此诸比丘等,
  为贪利养故,  说外道论议;
  自作此经典,  诳惑世间人,
  为求名闻故,  分别于是经。’
  常在大众中,  欲毁我等故,
  向国王大臣,  婆罗门居士,
  及余比丘众,  诽谤说我恶,
  谓是邪见人,  说外道论议。


[学习解说]:

有些在寂静处身穿纳衣(云粪扫衣。拾取人弃不顾与粪扫均之贱物)的人说自己是真修行,他们轻贱人间的修行者,贪着利养,为了得到世间人的恭敬而为在家人说法

这些人心怀恶念,常常想的都是世俗事,他们说:这些比丘是为了贪求利养,他们说的都是外道法诳惑世间人,他们常常在大众中这样毁谤,还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其他比丘众毁谤他人是邪见之人,所说的都是外道法


名词解释:

【六通】
(名数)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也。亦称六神通。法华经曰:如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参见: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兰若】
华译为寂静处,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总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纳衣】
(衣服)一作衲衣。云粪扫衣。拾取人弃不顾与粪扫均之贱物,缝纳为法衣,故名粪扫衣,亦名纳衣。比丘著之,十二头陀行之一。作衲者,俗字也。佛祖统纪(慧思尊者传)曰:“平昔御寒唯一艾衲。”注“法华经,衲衣在空间。律文谓之五纳衣。谓纳受五种旧弊以为衣也。俗作衲字失义。”大乘义章十五曰:“言纳衣者,朽故破弊缝纳供身。”【又】(杂名)禅僧多著纳衣,故一称曰衲衣。传灯录(多福和尚章)曰:“问如何是衲衣下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诸恶。
  为斯所轻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轻慢言,  皆当忍受之。
  浊劫恶世中,  多有诸恐怖,
  恶鬼入其身,  骂詈毁辱我。
  我等敬信佛,  当着忍辱铠,
  为说是经故,  忍此诸难事。


[学习解说]:

我们因为恭敬佛的缘故都能忍受这些恶事,虽然被众生轻视,但是他们都是未来佛,所以对那些轻慢的话都应当忍受

在这五浊恶世中能遇到很多这样的事情,恶鬼侵入他们的身心来毁骂侮辱我们,我们敬信佛会以忍辱对待那些恶心之人,这样才能为他们宣说《法华经》,所以应当忍辱这些事情




   我不爱身命,  但惜无上道,
  我等于来世,  护持佛所嘱,
  世尊自当知。  浊世恶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随宜所说法,
  恶口而颦蹙,  数数见摈出,
  远离于塔寺。  如是等众恶,
  念佛告敕故,  皆当忍是事。


[学习解说]:

我们不贪爱这具色身,但为成就无上佛道,我们在来世会护持佛的嘱托,世尊一定是知道的,那些生在五浊恶世中的众生,不知道佛善巧方便的说法,他们常常出言恶口,远离塔寺,对于这些恶心众生,我们因为忆念佛的告诫,都能一一忍受




   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说佛所嘱法。
  我是世尊使,  处众无所畏,
  我当善说法,  愿佛安隐住。
  我于世尊前,  诸来十方佛,
  发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学习解说]:

不论是在村落还是城邑,只要有求法的人,我们都会到求法者那里为他们说佛所嘱托的法,我们是世尊的使者,为众生说法无所畏惧,我们一定善说妙法,愿佛不要忧虑,我们在世尊前以及诸十方佛前发下誓愿,佛一定知道我们的心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9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48:59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93楼~94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安乐行品第十四


1、文殊菩萨代众生请(法)问佛:菩萨在恶世中该如何宣说《法华经》?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学习解说]:

这时,文殊菩萨对佛说:世尊,这些菩萨(指《劝持品》中的菩萨)特别希有,他们敬顺佛意,发大誓愿,在恶世中护持读说《法华经》

世尊,这些大菩萨们在恶世中该如何宣说《法华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9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9:49:42 | 只看该作者

2、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学习解说]:

佛告诉文殊菩萨:如果菩萨想在恶世中宣说《法华经》,应当安住四法,一是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名词解释:

【四安乐行】
安乐,梵语 sukha-viha^ra。指四种可令获得安乐之行法。据法华经卷四安乐行品及法华文句卷八下等载,菩萨于恶世末法,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于四种法,称为四安乐行。即:
(一)身安乐行,谓身若远离豪势、邪人邪法、凶险嬉戏、旃陀罗、二乘众、欲想、不男之人、危害之处、讥嫌之事、畜养年少弟子沙弥等十事,则可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称身安乐行。
(二)口安乐行,谓口若远离说过、轻慢、叹毁、怨嫌四事,则可得安乐,修摄其心,故称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谓意若远离嫉谄、轻骂、恼乱、诤竞四事,而为众生平等说法,则可得常好安乐,修摄其心,故称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谓于法华经不闻不问、不知不觉、不信不解之众生,生起慈悲心,而立誓自己若证得正觉时,必以神通力、智慧力导引之,使之入于法华实道中,发此誓愿而常好修摄自行,故称誓愿安乐行。四安乐行之名称有多种,然一般多用上述法华文句卷八下所举之身、口、意、誓愿等四安乐行之立名。
 此外,慧思之法华经安乐行义中,将上述四安乐行依次称为正慧离著安乐行、无轻赞毁安乐行(又作转诸声闻令得佛智安乐行)、无恼平等安乐行(又作敬善知识安乐行)、慈悲接引安乐行(又作梦中具足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乐行)。另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四,则依华严宗澄观之说,举出毕竟空行、身口无过行、心无嫉妒行、大慈悲行等四安乐行。
 关于修行四安乐行之菩萨,据法云之法华义记卷七载,佛为接引下品菩萨而说四安乐行,使其于五浊恶世中,藉修行此四安乐行,而于弘扬法华经之誓愿,不生退转之心。然天台大师智顗则认为系佛为圆教初发心之行者而说,使其能远离浊乱、忧恼,而自行化他。至于忍力成就之诸大菩萨,则因其神通自在,深知权实之义,能随顺众生之机缘以弘经度化,故不须特别示以修行之方轨。另三论宗嘉祥大师吉藏则于其法华义疏卷十,主张四安乐行系为小行之人而说,因其弘经之心常生退转,故佛明示修四安乐行能常受快乐,以策励之。
 另就四安乐行之行体而言,道生之法华经疏卷下,以四行之体依次为心栖于理、身口无过、离嫉妒、慈悲;法云以其为智慧、说法、离过、慈悲心;智顗则以止、观、慈悲三者为四行之通体;吉藏虽仅以正观为四行之通体,然因四行力用之不同,而有四种之别,即观实相之义为第一行,正观离过为第二、第三行,正观空寂(能拔苦与乐)为第四行。
 此外,法华文句卷八下,以依事、附文、法门三释,详解“安乐行”一词逐字之义。(法华玄义卷四之下、法华玄论卷八、法华经玄赞卷九、法华文句记卷二十三)((参见:安乐行)2407)p1687 FROM:【佛光大辞典】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揵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悕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悕求。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对文殊菩萨说:什么是菩萨摩诃萨行处?

如果菩萨能够忍辱、柔和善顺不卒暴、心不惊怖,于一切法中无所行、能观诸法实相、心不分别,这叫做菩萨摩诃萨行处

什么是菩萨摩诃萨亲近处?

如果菩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揵子等以及从事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译作顺世。四卷楞伽经谓之恶论,七卷楞伽经谓之世论)、逆路伽耶陀的人(意译作左顺世、逆世间行);也不亲近各种带有凶戏、相叉相扑以及那罗(伎戏)等种种表演或戏法;还要不亲近旃陀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以及畜养猪羊鸡狗和打猎捕渔诸恶律仪的人,这些人如果主动来求法就为他们说,但不要对他们有所希望,还有不要亲近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不要与他们打招呼,不要与他们一块待在房中或经行处或讲堂中,如果他们主动来求法可以为他们说,但是不要对他们抱有希望


名词解释:

【问讯】
梵语 pratisam!modana。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之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禅宗所用之作法有九种:(一)三巡问讯,于方丈小座汤(众僧坐于方丈室慢吮汤)之际,行揖坐、揖香、揖汤(揖即行礼)之三回问讯。(二)四处问讯,对僧堂之四板头(四板之头首)烧香问讯。(三)七处问讯,就僧堂内七处之炉烧香问讯。(四)座下问讯,在法堂之须弥座前问讯请法。(五)借香问讯,当维那于出班上香之际借住持香时,先向住持问讯,待烧香之后,再向住持行问讯礼,其时则称谢香问讯。(六)趺坐问讯,秉拂人(持拂子代住持上法座向大众开示说法者)请住持趺坐,令侍者问讯。(七)请座问讯,于方丈行茶礼时,先由侍者行至住持前问讯。(八)普同问讯,又作普问讯、普通问讯,即普向大众问讯,或大众一时问讯。(九)略问讯,又作小问讯,仅为合掌低头。此外,一般所行之问讯法,以两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来,两手拱齐眉。我国佛教徒多于拜佛将结束时,以问讯作结。(中阿含卷六教化病经、法华经卷五从地踊出品、大智度论卷十、大宋僧史略卷上、释氏要览卷中)p4412 FROM:【佛光大辞典】

【旃陀罗】
梵语 caN!d!a^la 之音译。又作旃荼罗、栴荼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根据摩奴法典所载,旃陀罗系指以首陀罗为父、婆罗门为母之混血种。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大二·六三六上):“或有一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种,或啖人种,或工师种。”(法华经安乐行品、观无量寿经、十诵律卷九)((参见:四姓)1705)p4117 FROM:【佛光大辞典】

【那罗】
(杂语)Nat!a,译曰力,伎戏。法华文句记九曰:“那罗,此云力。即是捔力戏,亦是设筋力戏也。”名义集二曰:“那罗,翻上伎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逆路伽耶陀】
梵名 Va^malokaya^ta。又作缚摩路伽耶陀。意译作左顺世、逆世间行。谓行左道之顺世外道,为古代印度外道之一派。顺世外道主张最极端的唯物论见解,认为人生之目的乃在享受快乐,故被贬称为左顺世。北齐隐士刘虬注法华时,将之区分为顺世、左顺世两种,以顺世外道类比为重礼仪名教之儒墨者流,而以左顺世类比为弃仁绝义之老庄者流。现存梵文法华经中,相当于逆路伽耶陀处为 loka^yatamantradha^raN!a^,意为“持顺世之秘密辞者”,西藏之译本亦与此同,皆无缚摩(梵 va^ma)之语。va^malokaya^ta 恐与大乘入楞伽经卷四中之咒术词论(梵 mantrapratibha^na)同义。(法华玄赞卷九、玄应音义卷六)((参见:顺世外道)5353)p4328 FROM:【佛光大辞典】

【路迦耶底迦】
(流派)Loka%yatika,又作路柯耶胝柯,路伽耶,路伽耶陀。译作顺世。四卷楞伽经谓之恶论,七卷楞伽经谓之世论。外道之名。随顺世间之凡情,计执是常是有等者。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嘉祥法华义疏十曰:“路伽耶陀者,旧云是恶解义。(中略)注经云:路伽耶陀者,如此方礼仪名教儒墨之流也。(中略)又言:路伽耶陀,翻为世间行。”慧琳音义十五曰:“路伽耶经,梵语,此名恶论义,正梵音云路伽耶底伽。此则顺世外道,随顺世间凡情所说,执计之法是常是有等。”法华玄赞九曰:“路伽耶陀者,先云恶答对人,正言路伽也底迦,云顺世外道。”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法实相】
诸法,世间与出世间之一切万法,乃差别之现象、随缘之事;实相,其真实之体相,乃平等之实在、不变之理。为大乘佛教之表记,相对于小乘之三法印而称大乘一法印。根据大品般若经卷十七深奥品与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所说,诸法实相唯佛所自证究尽,非名字、语言所能显示。盖外道、声闻等亦皆期望就诸法究明其真实相,然般若等经则以彼等所说未达究尽,而以不可得空为第一义真实谛。
 大智度论卷十八认为诸法实相即般若波罗蜜。谓世俗所说之诸法实相,仅为安国保家,并非真实;外道所说之诸法实相,皆堕于邪见法中,心有爱著,故非真实;声闻法中虽以无常、苦、空、无我等观诸法之实相,然彼等仅自求解脱老、病、死苦,不为一切众生,不具足智慧,故未能究尽实相;唯有菩萨于初发心即发大弘誓,起大慈悲,供养一切诸佛,以大利智舍弃净观不净观、乐观苦观等妄见心力之诸观,而观诸法之非净非不净,乃至非我非无我;复舍如上诸观,达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乃究竟之诸法实相。
 中论卷三观法品、大智度论卷十五、思惟略要法等,亦以远离不生、不灭、不断、不常等诸戏论,心行处灭,即诸法实相。三论宗嘉祥大师于大乘玄论卷四谓,实相乃般若实智之所照。天台宗智顗于摩诃止观卷一上谓,实相乃圆顿止观所观之境。盖中论与大智度论皆说“毕竟空”为诸法实相,而智顗却以中道为实相,并于法华经玄义卷八下、卷九上举出十二种实相之异名,例如妙有、如如、虚空佛性、非有非无中道等。故各宗对诸法实相之解释纷纭,另如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之名号为诸法实相,真言宗以阿字本不生为诸法实相,华严宗以一真法界为诸法实相,法相宗以圆成实性为诸法实相,成实宗以皆空为诸法实相,有部宗以苦、空、无常、无我为诸法实相。
 诸大乘思想中,最能独立表现诸法实相说者,首推龙树系之教义,其下又分立中论与大智度论两派。兹列举承袭此二思潮之三论宗与天台宗以说明之:
 (一)三论宗,依般若经说,特重中论(大三○·一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之八不颂文。认为不可得空为诸法实相,此乃超越肯定、否定的绝对否定之不思议之理;亦即以为破尽一切迷妄时,即见不可得之真理。
 (二)天台宗对诸法实相有三重解释:(1)初重,认为依因缘所生之一切现象(诸法),系依因缘假现而无实体者;因诸法之本质为空理(实相),故称诸法实相。(2)第二重,空与有之一切称为诸法,另立超越空与有,而绝对肯定之中道之理(实相),此即为诸法实相。(三)第三重,现象世界之一切事事物物契合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之实相之理,此乃诸法即实相,而谓诸法实相。以上前二重系大乘偏教(偏于一边之教,指小乘及大乘中之权教)之说法;后一重乃大乘圆教之说法。
 此外,禅宗认为,诸法实相指诸佛或历代祖师悟道表现之本来面目。(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具善根品、诸法无行经、佛藏经卷上诸法实相品、坐禅三昧经卷下、大日经疏卷一、大乘大义章卷中、注维摩经卷二、法华义记卷二、四念处卷三、三论玄义、宗镜录卷四十)p6305 FROM:【佛光大辞典】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学习解说]:

文殊师利,菩萨不应对女人心生欲想而为她们说法,也不可以喜欢与女人相见

如果进入家中不可以与小女、处女、寡女说话,也不可以亲近五种男根不全的人,不可以单独进入他们家中,如果必须进入要一心念佛

如果为女人说法不能露齿微笑不能袒露胸膛

不要乐于畜养年纪小的弟子、沙弥、小儿,也不要与他们同师

要常常坐禅,在空闲处收摄心念,文殊师利,这叫做菩萨第一亲近处


名词解释:

【五种不能男】
指五种男根不全之人。又作五种不男、五种黄门(梵 pan~ca paN!d!aka^h!)。据十诵律卷二十一所举,即:(一)生不能男,又作生不男、生黄门(梵 ja^ti-paN!d!aka)。即生而不能淫者。(二)半月不能男,又作半不男、半月黄门(梵 paks!a-paN!d!aka)。即半月能淫,半月不能者。(三)妒不能男,又作妒不男、妒黄门(梵 i^rs!ya^-paN!d!aka)。即见他人行淫而起淫心者。(四)精不能男,又作变不男、变黄门、抱生黄门、触抱黄门(梵 a^saktapra^durbha^vi^-paN!d!aka)。即行淫时变失其男根者。(五)病不能男,又作犍不男、犍黄门、形残黄门(梵 a^pat-paN!d!aka)。即因朽烂而截去男根者。俱舍论卷十五则分黄门为扇搋(梵 s!aN!d!ha)、半择迦(梵 paN!d!aka)二类。扇搋即无男根者,有本性扇搋、损坏扇搋之别。半择迦为有男根而不具者,分嫉妒、半月、灌洒等三种。其中,本性扇搋相当生不男,损坏扇搋相当病不男,嫉妒半择迦相当妒不男,半月半择迦相当半月不男,灌洒半择迦相当精不男。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则以五种不男通称为半择迦,扇搋唯限于无根。即:生便半择迦、嫉妒半择迦、半月半择迦、灌洒半择迦、除去半择迦。此等扇搋或半择迦者,皆不得出家受具足戒。(四分律卷三十五、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顺正理论卷九、俱舍论卷三、法华文句记卷九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之一、俱舍论光记卷三、玄应音义卷二十四、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p1175 FROM:【佛光大辞典】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学习解说]:

还有,菩萨应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只是为了适应众生因缘次第而有所说,菩萨如果能常常正观这些法相,就是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名词解释:

【实相】
梵语 dharmata^、bhu^ta-tath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据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之意,一切诸法之各别相(如地之坚相、水之湿相、火之热相)皆为虚妄,一一皆可破可坏;相对于此,无漏智所证之实相则离虚妄之诸相而平等一如,在妄情之中,实相悉皆不可得。
 在鸠摩罗什之翻译中,“实相”亦包含空之意义,龙树以来强调为佛教真谛之内容。而“诸法实相”之说,为大乘佛教之标帜(即法印),亦即相对于小乘佛教所立之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大乘佛教所立者称为实相印。一切诸法之真实相状,称为诸法实相,其内容虽依各宗而异,然自其各宗之立场判断,凡被视为最后而究竟者,俱以此语表示之。此实相之相状,一般认为不得以言语或心推测之。在此一立场发展之下,至天台宗,则以最完全的自我发现,谓之诸法实相,亦即泯除本质(理)与现实(事)之差别,一切诸法完全调和之世界,于迷妄之凡夫中,亦可体现崇高之佛境界,表现出现象即实在、差别即平等之精神。禅宗以为诸法实相乃佛祖之现成或本来面目;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之名号为实相法;密宗则有声字实相之说。又日本日莲宗将实相解释为本门之题目等,将真如之实相引至现实,论二者之融合相即,此即自理论上阐明大乘佛教肯定现实之态度。(中论卷三、大般涅槃经疏卷三三十、注维摩诘经卷三、大日经疏卷一、往生论注卷下、维摩经义记卷四末、法华经文句记卷四中)p5787 FROM:【佛光大辞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  于后恶世,  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着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着五欲,
  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
  不怀悕望,  而为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  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  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  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  诸淫女等,  尽勿亲近。


[学习解说]:

世尊再次以偈颂说到:如果有菩萨在恶世中没有恐怖心想要宣说《法华经》,应当将心入行处和亲近处,应当远离国王、王子、大臣、官长,远离凶险戏者以及旃陀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和外道,不要亲近增上慢人、贪着小乘的人、破戒比丘、戏笑的人、深深贪着五欲的人、求现世灭度的人,这些人都不应当亲近,如果这些人主动来求法,菩萨应该以无所畏心为他们宣说,但是不要对他们有所希望

寡女、处女以及五种男根不全的人不要亲近,屠夫、刽子手、打猎、捕鱼的人,他们为了利益而杀害众生,还有炫卖女色的人不要亲近,还有凶险的游戏、相扑、各种嬉戏和淫女等人不要亲近


名词解释:

【三藏学者】
(术语)指小乘之学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9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95楼~97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接续楼上~)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  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又复不行,  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  入是行处、  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学习解说]:

菩萨不应单独为女人说法,说法时不应戏笑,进入众生家中乞食时需要叫上一位比丘,如果没有比丘同行一定要一心念佛,以上这些就是菩萨行处及亲近处

如果菩萨能够安住行处及亲近处,则能为众生宣说《法华经》;菩萨心不分别不执着有为无为法、不分别执着上中下三乘法以及是男是女,这就是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既不是恒常不变也不是生灭法,这些都是智者的亲近处

菩萨在空闲处应当摄受身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正观一切法犹如虚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的实相,这就是菩萨的亲近处

如果比丘在我灭度后能够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那么在宣说《法华经》时心则不会怯弱;菩萨在静室中正忆念及观照法义,菩萨从禅定中起,可以为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人演说此经,内心安稳没有怯弱

文殊师利,这样的菩萨能在后世为众生宣说《法华经》


名词解释:

【一相】
(术语)(一)谓为无二之相。即言无差别之诸相,平等一味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是皆一相一种,圣所称叹。”维摩经弟子品曰:“不坏于身,而随一相。注肇曰:万物齐旨,是非同观,一相也。然则身即一相,岂待坏身灭体,而后谓之一相乎?”(二)对于异相而言,计一切法唯从一元而生之外道见解也。外道小乘四宗论,谓一切法言一者,外道僧法论师之说也。盖中论八不中之非一,即非此僧佉之计。起信论,谓真如自性非一相,亦破此计。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颠倒】
梵语 vipari^ta,或 viparya^sa。略作倒。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对于颠倒妄见之分类,诸经论所说有异。(一)二颠倒,即:(1)众生颠倒,众生不知真理,为烦恼所迷惑。(2)世界颠倒,众生迷失真性,住妄境界起诸倒见。所说出自首楞严经卷七、大明三藏法数卷八等。
 (二)三颠倒,又作三倒,即:(1)想颠倒,对于对象错误之想法。(2)见颠倒,错误之见解。(3)心颠倒,具有上述二种颠倒之心之自体即虚妄。所说出自阴持入经卷上、大集法门经卷下、大品般若经卷十一、七处三观经等。
 (三)四颠倒,又作四倒,即:(1)有为之四颠倒,凡夫不知此世(迷界)之真实相,而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不净为净,以无我为我。(2)无为之四颠倒,声闻、缘觉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是灭尽之世界,故不知悟界(涅槃)乃常、乐、我、净者。以上八种妄见合称八颠倒,或八倒。所说出自南本涅槃经卷二、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一○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乘义章卷五末等。
 (四)七颠倒,指想倒、见倒、心倒、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等七者。乃上记三颠倒与四颠倒之合称。所说出自瑜伽师地论卷八、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三等。
 此外,圆测于仁王经疏卷下列举常、乐、我、净等四颠倒,及贪、嗔、痴、过去因、未来果、现在因果等六颠倒,合为十颠倒。并主张以“四念处观”灭除四颠倒,以三善根观灭除贪等三毒,而以三世观灭除过、现、未三世之执著。又大集法门经卷上谓,有为之四颠倒,复个别具有想、心、见等三颠倒,总为十二颠倒。(六十华严经卷十、法华经卷六、无量寿经卷下、俱舍论卷十九、往生论注卷上、慧琳音义卷十五)p6731 FROM:【佛光大辞典】

【常住】
(术语)法无生灭变迁谓之常住。常住有三种。(参见:三种常)。又常住物之略,又常住之果有七种。(参见:七常住果)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9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08:25: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2-21 22:19 编辑

3、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之)口安乐行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学习解说]:

还有,文殊师利,如来灭度后,在末法时期想要宣说《法华经》,应当安住口安乐行

如果在宣说此经、或者读诵此经典时,不说他人过失以及经典的过失,也不轻视其他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对于声闻人也不说他们的过失,不称扬不赞美也不心生怨嫌,菩萨如果善修口安乐行则不会违逆所有听法者的心意,如果遇到问难者菩萨不以小乘法回答,应以大乘法为他们解说令众生获得佛智


名词解释:

【一切种智】
梵语 sarvatha^-jn~a^na。三智之一。又作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一中):“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九上):“所谓禅定、智慧等诸法,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中略)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五十、卷八十四、往生论注卷下)p19 FROM:【佛光大辞典】

【四安乐行】
安乐,梵语 sukha-viha^ra。指四种可令获得安乐之行法。据法华经卷四安乐行品及法华文句卷八下等载,菩萨于恶世末法,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于四种法,称为四安乐行。即:
(一)身安乐行,谓身若远离豪势、邪人邪法、凶险嬉戏、旃陀罗、二乘众、欲想、不男之人、危害之处、讥嫌之事、畜养年少弟子沙弥等十事,则可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称身安乐行。
(二)口安乐行,谓口若远离说过、轻慢、叹毁、怨嫌四事,则可得安乐,修摄其心,故称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谓意若远离嫉谄、轻骂、恼乱、诤竞四事,而为众生平等说法,则可得常好安乐,修摄其心,故称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谓于法华经不闻不问、不知不觉、不信不解之众生,生起慈悲心,而立誓自己若证得正觉时,必以神通力、智慧力导引之,使之入于法华实道中,发此誓愿而常好修摄自行,故称誓愿安乐行。四安乐行之名称有多种,然一般多用上述法华文句卷八下所举之身、口、意、誓愿等四安乐行之立名。
 此外,慧思之法华经安乐行义中,将上述四安乐行依次称为正慧离著安乐行、无轻赞毁安乐行(又作转诸声闻令得佛智安乐行)、无恼平等安乐行(又作敬善知识安乐行)、慈悲接引安乐行(又作梦中具足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乐行)。另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四,则依华严宗澄观之说,举出毕竟空行、身口无过行、心无嫉妒行、大慈悲行等四安乐行。
 关于修行四安乐行之菩萨,据法云之法华义记卷七载,佛为接引下品菩萨而说四安乐行,使其于五浊恶世中,藉修行此四安乐行,而于弘扬法华经之誓愿,不生退转之心。然天台大师智顗则认为系佛为圆教初发心之行者而说,使其能远离浊乱、忧恼,而自行化他。至于忍力成就之诸大菩萨,则因其神通自在,深知权实之义,能随顺众生之机缘以弘经度化,故不须特别示以修行之方轨。另三论宗嘉祥大师吉藏则于其法华义疏卷十,主张四安乐行系为小行之人而说,因其弘经之心常生退转,故佛明示修四安乐行能常受快乐,以策励之。
 另就四安乐行之行体而言,道生之法华经疏卷下,以四行之体依次为心栖于理、身口无过、离嫉妒、慈悲;法云以其为智慧、说法、离过、慈悲心;智顗则以止、观、慈悲三者为四行之通体;吉藏虽仅以正观为四行之通体,然因四行力用之不同,而有四种之别,即观实相之义为第一行,正观离过为第二、第三行,正观空寂(能拔苦与乐)为第四行。
 此外,法华文句卷八下,以依事、附文、法门三释,详解“安乐行”一词逐字之义。(法华玄义卷四之下、法华玄论卷八、法华经玄赞卷九、法华文句记卷二十三)((参见:安乐行)2407)p1687 FROM:【佛光大辞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
  而施床座。  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
  着新净衣,  内外俱净,  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  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悕望。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亿劫,  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以偈诵说到:菩萨想要常乐安稳说法,要在清净的地方布置床座以油涂身,沐浴洗去尘垢后,穿上干净的衣服,这样以清净的身心安坐在法座上随缘为众生说法

菩萨应当以微妙义理柔和善顺的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臣民说法,如果遇到问难者,可以以因缘譬喻分别演说法义,以这种方便法令他们发心求大乘,然后渐渐步入佛道

菩萨应当去除懒惰和懈怠,远离一切忧恼,昼夜以慈心为众生说法,以种种因缘无量譬喻破除众生无明,令他们全都心生欢喜。菩萨说法时要心无所求,只是一心说法唯愿成佛,而且不但自己要成佛,还要令众生都成佛,这样才能获得大利益

我灭度后,如果有比丘能如法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心中就没有嫉恚,没有各种烦恼障碍,没有忧愁,没有恶语相向的人,心无怖畏,也不会担心被撵出去,因为能安住容忍的缘故

有智慧的人能这样如实修心,此人所得到的功德即使经过千万亿劫也说不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9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08:25: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2-21 22:19 编辑

4、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之)意安乐行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謟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学习解说]:

还有,文殊师利,在我灭度后,佛法快要灭尽时,受持读诵《法华经》的菩萨不要有嫉妒谄诳之心,也不要轻视口骂学佛者,不要说长道短。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不要令他们心生忧恼,不要对他们说:你们离佛道还很远,并不能获得佛智,为什么呢,因为你们是放逸懈怠的人

还有,不应当戏论佛法(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与人争论夺个高下,应当对一切众生生起大悲心,对待诸佛要像对待慈父一样,对一切菩萨应当生起大师想(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堪为众生之师范,故称大师),应当常常以深心恭敬礼拜十方诸大菩萨,应当以平等心为一切众生说法,应当顺应众生根器次第不多说也不少说,即使遇到深爱佛法的人也不要多说


名词解释:

【大师】
梵语s/a^str!,巴利语 satthar。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堪为众生之师范,故称大师。本事经作三种大师:(一)如来,如来出现世间,阐扬大法,化诸众生出离生死,令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二)阿罗汉,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具足,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众生脱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三)有学弟子,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精修梵行,具足多闻,于诸经典,善知法义,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出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大三○·七五九中):“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名大师。”
 佛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下):“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此盖以佛所说戒及法为佛灭后之大师。
 又后世我国对人师中之通晓佛教教义且有盛德者,亦常尊为大师,如摄山大师(僧朗)、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顗)、南岳大师(慧思)、嘉祥大师(吉藏)、贤首大师(法藏),又如近代之太虚大师、印光大师等。(长阿含卷十五究罗檀头经、大般若经卷四三四、十诵律卷五十二、大智度论卷二)p835 FROM:【佛光大辞典】

【戏论】
梵语 prapan~ca。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佛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二上):“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常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一(大三○·八一五上):“此中能引无义思惟分别所发语言,名为戏论。何以故?于如是事勤加行时,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损不善法,是故说彼名为戏论。”
 中论卷三观法品分戏论为爱论与见论两种。爱论谓于一切法取著之心,见论为于一切法作决定解。钝根者起爱论,利根者起见论;在家者起爱论,出家者起见论;天魔起爱论,外道起见论;凡夫起爱论,二乘起见论。
 佛性论卷三述及三种、九种戏论。三种为:(一)贪爱,(二)我慢,(三)诸见。九种为:(一)通计我,(二)约计是我,(三) 计我应生,(四)计我不更生,(五)计我有色应生,(六)计我无色应生,(七)计我有想应生,(八)计我无想应生,(九)计我非想非非想应生。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说二种戏论:(一)于真实之理生戏论,(二)于世间之事生戏论。此外,中观论疏卷一亦列举五种戏论。(中论卷一观因缘品、大日经疏卷五)((参见:爱论见论)5463)p6439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9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9:39: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2-2 09:42 编辑

(本次学习:98楼~102楼 共用时2.5小时)

(接续楼上~)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文殊师利,这些大菩萨在末法时期佛法将要灭尽时,有能成就意安乐行者,那么在宣说《法华经》时,没有人能恼乱他,能遇到好同学与他共同读诵此经,也能感召大众都来听他讲经,并且听后能够受持,受持以后还能读诵,读诵以后还能宣说,宣说之后还能书写,还能教人书写,供养经典,恭敬尊重赞叹经典


名词解释:

【诵】
(杂语)背文而闇持之也。止观四之一曰:“诵者背文闇持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謟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不轻蔑于人,  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以偈诵再次说到:如果有人想要演说《法华经》,应当舍弃嫉妒、嗔恚、骄慢、谄诳、以及邪伪心,应当常修正直心,不轻蔑他人、不戏论佛法、不令他人心生疑悔,不对他人说你不能得到佛智

佛弟子说法应当常常柔和能忍,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之心,杜绝懈怠,十方大菩萨因为怜悯众生而能广行佛道,所以应当对他们心生恭敬,对于诸佛世尊应当像慈父一样看待,破除骄慢心才能说法无碍,这就是四法中的第三个意安乐行,有智慧的人应当一心修行意安乐行,能得到无量众生尊敬


名词解释:

【质直】
指正直之心。佛道在悟达诸法实相,故质直心为修行者必具之心行。据维摩经佛国品载,直心乃菩萨之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此谓直心者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法华经寿量品(大九·四三中):“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中略)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方广大庄严经卷四)p6184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9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9:40: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2-21 22:20 编辑

5、若有菩萨想在后恶世中宣说《法华经》,应当安住(四法之)誓愿安乐行

(1)菩萨当以慈心对待在家出家之人,以大悲心对待非菩萨人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学习解说]:

还有,文殊师利,在末法时期佛法将要灭尽时,有受持《法华经》的菩萨应当以慈心对待在家和出家人,对于非菩萨人应生大悲心,应当这样想:这些都是失去大利益的人,如来以善巧方便随宜说法,可是他们却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虽然这些人不问不信不解《法华经》,当我证得无上正觉时,不论在什么地方我都会以神通力和智慧力引导他们安住一乘法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100#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9:40:25 | 只看该作者

(2)有能成就誓愿安乐行的菩萨说法无有过失、还能得到诸天昼夜守护、诸菩萨神力护念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学习解说]:

文殊师利,菩萨在如来灭度后有能成就誓愿安乐行者,那么在宣说《法华经》时,不会有过失,常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天人为了听法的缘故而能常常跟随和侍奉,如果菩萨在村落、城邑、空闲处遇到问难者,诸天人会昼夜为了听法的缘故而护卫菩萨,还能令听法者都心生欢喜

为什么呢,因为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念,文殊师利,这部《法华经》在无量国土中听到此经的名字都很难,更何况见闻、受持、读诵这部经典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3:13 , Processed in 0.0868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