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莲),学习〈菩萨善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44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073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5-4 11:4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缘起: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净莲,发心学习<菩萨善戒经>(简单说明许多菩萨修行的细节相貌和原理)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弟子能够落实[戒][定][慧]三者平衡
深入经藏,增长智慧,解悟通达佛经义理,恢复自性,自利利他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佛菩萨  顶礼


[注:所有相关解说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073

[精进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5-5-4 12:08: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7 22:29 编辑

【菩萨善戒经】相关注解

【菩萨善戒经】:(经名)一名菩萨地,九卷,刘宋求那跋摩译。有三十品,第一序品与大宝积经优婆离会第二十四同。佛在给孤独园说三十五佛悔除罪之法,时有优婆离由禅定起请广说决定毗尼,佛为分别声闻菩萨之持犯不同,次敕文殊使说究竟毗尼,第二品以下并与瑜伽论中之菩萨地同意,弥勒菩萨以此经为宗,成十地论,而地持经又由十地论录出别行,故地持经与此善戒经大同。更有一卷之菩萨善戒经,明六重八重四十八轻,说菩萨受戒之法。即上经戒品中之别出,与玄奘译之菩萨戒本,菩萨戒羯磨文大同小异。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善戒经】:<一>凡九卷。刘宋求那跋摩(367~431)译。又作菩萨地善戒经、善戒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经分三十品,详述菩萨之种姓、发心、修行、得果、本有种子、新薰种子等。又唯识十大论师对于种子本有及新薰之议论,即基于此文之解释。而窥基所著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九至卷十二、遁伦著瑜伽论记卷十六至卷二十四皆为研究本经之重要典籍。又本经与菩萨地持经为同本异译,皆由瑜伽师地论之菩萨地抄出,加以整理成经之体裁。然内容有所出入,故或谓二者为异本。
 <二>全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又作善戒经、菩萨地善戒经、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经详述受菩萨戒之作法、心得等,谓欲受菩萨戒则须先具足优婆塞戒、沙弥戒及比丘戒,并阐释梵网经、璎珞经之十重戒、八重戒。
 又菩萨善戒经九卷本及一卷本,皆为由瑜伽师地论之菩萨地抄出,将其整理成经之体裁。而九卷本包含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卷本仅具正宗分。据考证一卷本之内容应插入于九卷本之第四、第五卷之间。(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十、大唐内典录卷四、古今译经图纪卷三、开元释教录卷五、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七)((参见:菩萨地持经)5215)p5221 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善戒经】:(一)九卷︰刘宋·求那跋摩译。又称《善戒经》、《菩萨地善戒经》。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册。全文分三十品,详说菩萨之种姓、发心、修行、得果,亦载及有关菩萨本有种子、新薰种子。

关于本书与《菩萨地持经》之关系,古来有二说,有说二书为同本异译,有说是异本。据智升于《开元释教录》卷十二所述,本经前有序品,后有奉行之文,而《地持经》缺此等部份,但《地持经》中有菩萨戒文与菩萨戒本,而本经则无。至于其他文意则二书全同。依此所说,本经与《菩萨地持经》概皆摘自《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而成,本经且附有序文及最后奉行之文,乃使全书具备经之形态(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唯识十大论师之有关‘本有新薰’之论议,多依据本书解释。又,慈恩大师所著《瑜伽论略纂》卷九至卷十二等四卷,以及遁伦《瑜伽论记》的卷十六以下至卷二十四,皆可作研究本书之辅助资料。

(二)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又称《善戒经》、《菩萨地善戒经》、《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册。内容详说受菩萨戒之作法等事,并谓具足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后,始得菩萨戒,如登四层楼阁,不依序经初层乃至第三层,不可能顿登第四层。

关于本书与九卷本《菩萨善戒经》之关系,依《开元释教录》卷十所载,九卷本(大正55·606a)︰‘有如是我闻而无优波离问受戒法,但有九卷。其优波离问受戒法即后单卷菩萨善戒经,是若将此为初卷,即与祐记符同。然此地经本离之已久,乍合成十,或恐生疑。’由此可知,本经与九卷本《善戒经》原是一经十卷,中国自古即别出而流行,因此今之九卷本圆具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本经则仅有正宗分。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相关学习:

三三昧 ~ 菩萨善戒经

[发大誓愿]有五种 ~ 菩萨善戒经

云何菩萨摩诃萨[陀罗尼]? ~ 菩萨善戒经

菩萨[第一义修集三十七品]?[舍摩他]?[毗婆舍那]? ~ 菩萨善戒经

菩萨[四依]?[四无碍智]? ~ 菩萨善戒经

[假名菩萨][假名沙门]&[真名菩萨][真名沙门] ~ 菩萨善戒经

如何受菩萨戒,真正具足菩萨戒? ~ [菩萨善戒经]

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菩萨戒故,如来正法久住不灭,诸恶比丘渐就损减~菩萨善戒经

[布施]学问大,您真懂布施吗? 行菩萨道有1.[施]2.[不施] ~ 菩萨善戒经

[真实菩萨]有五种相。菩萨具足五种相故。名[真实菩萨] ~ 菩萨善戒经

[妙陀罗尼]? [正愿]? [三三摩地]? ~ 瑜伽师地论&菩萨善戒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073

[精进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5-5-4 12:1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073

[精进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5-5-4 15:22: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4 15:25 编辑



(本次学习:2 - 4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萨善戒经

一、【法会的地点、人员及诸菩萨发愿

-- [经文]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须达多精舍祇陀林中。与大比丘僧五百人俱。菩萨千人。

尔时世尊即告无量诸菩萨言。谁能于此后恶世时。受持拥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谁能护法。谁能教化一切众生。

[末学解说]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

一时(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佛陀在舍卫国须达多精舍祇陀林中,与大比丘(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僧五百人一同,菩萨千人。

这时,世尊对无量诸菩萨说,谁能于此后恶世(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之时,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拥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谁能护法(护持自己所得之善法也。又拥护佛之正法也),谁能教化(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一切众生。

注解:
【如是我闻】: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是我闻】: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一时】:1、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2、指佛说法之时,亦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比丘】:(术语)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恶世】: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据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恶世中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浊,其时众生垢重,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应机示教,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之法。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八上):“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正法时代,众生烦恼薄少,人人自行十善,且其寿命长达数万岁;反之,末法时代,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炽盛之时,特称之为恶世或恶时。(安乐集卷上、观经疏散善义)p4946 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护法】:(术语)护持自己所得之善法也。又拥护佛之正法也。俱舍论二十五曰:“护法者,谓于所得善自防护。”无量寿经上曰:“严护法城。”佛菩萨觉世济人之道,无大有力者护之,则道将灭。故上自梵天帝释八部鬼神,下至人世帝王及诸檀越,皆保护佛法之人,称之曰护法。【又】(人名)Dharmapa%la,菩萨名。佛灭后一千年出生于南印度达罗毗荼国之建志补罗城,大臣之长子,梵名达磨波罗。见西域记十。极瑜伽唯识之旨,与清辨菩萨争有空之义,造世亲菩萨唯识论三十颂之解释,而弘其正宗,传法于戒贤论师,年三十二,寂于摩竭陀国之大菩提寺。临终之日,空中有声曰:此是贤劫千佛之一佛也。见唯识述记一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教化】:<一>梵语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与“开化”、“摄化”、“施化”、“劝化”等词同义。(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增一阿含经卷一、法华经卷四)
 <二>日本佛教用语。在佛前举行法会之际,所唱诵之一种赞歌。p459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弥勒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能于后恶世之中。受持拥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护正法。能化众生。

师子菩萨复作是言。世尊。我亦能以种种方便摄持众生。

金刚菩萨言。世尊。若有众生当堕三恶道。我能遮持令不堕落。

文殊师利复作是言。世尊。若有众生凡所求索。我悉能令一切具足。

智幢菩萨复作是言。我能惠施众生大智。

法幢菩萨复作是言。世尊。我能以法普施众生。

[末学解说]

这时,弥勒菩萨随即从座位起身,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世尊,我能在此后恶世(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之中,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拥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能拥护正法,能教化众生。

师子菩萨也作这样的言说。世尊,我也能够以种种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摄持众生。

金刚菩萨说。世尊,如果有众生当要堕入三恶道,我能遮恶(谓可制止不犯之过错,指轻罪而言。为“性恶”之对称。如饮酒、掘地伤生等,一般社会不认为罪恶,然为防止世人讥嫌,避免由此引起其他犯罪,故佛陀制止之,称为遮恶)摄持,令其不堕落。

文殊师利也作这样的言说。世尊,如果有众生凡所求索,我都能够令其一切具足。

智幢菩萨也作这样的言说。我能惠施众生大智(广大之智慧。通达一切之事理者)。

法幢菩萨也作这样的言说。世尊,我能以法普广 布施一切众生。

注解: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恶世】: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据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恶世中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浊,其时众生垢重,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应机示教,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之法。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八上):“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正法时代,众生烦恼薄少,人人自行十善,且其寿命长达数万岁;反之,末法时代,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炽盛之时,特称之为恶世或恶时。(安乐集卷上、观经疏散善义)p4946 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
(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遮恶】:谓可制止不犯之过错,指轻罪而言。为“性恶”之对称。如饮酒、掘地伤生等,一般社会不认为罪恶,然为防止世人讥嫌,避免由此引起其他犯罪,故佛陀制止之,称为遮恶。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四(大四○·三四四上):“遮恶者,谓事非极恶,遮讥而制。”(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参见:遮戒)6190、“遮罪”6191)p6190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智】:(术语)广大之智慧。通达一切之事理者。法华经序品曰:“普入佛慧通达大智。”维摩经佛国品曰:“大智本行皆成就。”同慧远疏曰:“言大智者是佛智也,佛慧深广故名大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日光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众生安乐。

月光菩萨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众生令修福德。

善护菩萨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众生令不放逸。

无尽意菩萨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众生。悉令知见无尽界义。

月子菩萨言。世尊。我能惠施一切众生无上安乐。

善月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一切众生安乐之因。

[末学解说]

日光菩萨说。世尊,我能布施给众生安乐(身安心乐也)。

月光菩萨说。世尊,我能教化(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一切众生,令修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

善护菩萨说。世尊,我能教化(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一切众生,令其不放逸(即防范于恶事,专注于善法之精神作用。可用于对治放逸,成就一切善法)。

无尽意菩萨说。世尊,我能教化(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一切众生,全都令其知见(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无尽界义。

月子菩萨说。世尊,我能惠施一切众生无上安乐(身安心乐也)。

善月菩萨说。世尊,我能施于一切众生安乐(身安心乐也)之因。

注解:
【安乐】:(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教化】:<一>梵语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与“开化”、“摄化”、“施化”、“劝化”等词同义。(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增一阿含经卷一、法华经卷四)
 <二>日本佛教用语。在佛前举行法会之际,所唱诵之一种赞歌。p4596 FROM:【佛光大辞典】

【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放逸】:梵语 aprama^da。心所之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防范于恶事,专注于善法之精神作用。可用于对治放逸,成就一切善法,故“说一切有部”将其归纳于十大善地法之一。(俱舍论卷四、品类足论卷三)((参见:放逸)3276)p974 FROM:【佛光大辞典】

【知见】: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p3461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观世音菩萨言。世尊。我能救护众生怖畏。

得大势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未度者度。

众善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不调者调。

善意菩萨言。世尊。若有众生堕在畜生。我能教化令其调伏。

不乐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愚者智慧。

光聚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下根之人令得上根。

[末学解说]

观世音菩萨说。世尊,我能救护众生怖畏(恐惧害怕之意)。

得大势菩萨说。世尊,我能令那些未度者得度。

众善菩萨说。世尊,我能令那些不调者得调。

善意菩萨说。世尊,如果有众生堕在畜生道,我能教化(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令其调伏(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不乐菩萨说。世尊,我能施于愚者智慧。

光聚菩萨说。世尊,我能令彼下根(下等的根器,指根性很钝弱的人)之人获得上根。

注解:
【怖畏】:梵语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依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四,未悟真理之众生有五种怖畏(恐怖):(一)不活畏,生活不安,常积资财。(二)恶名畏,恐他人讥谤而名誉受损。(三)死畏,畏惧命之将终。(四)恶道畏,又作恶趣畏。恐惧堕入地狱、饿鬼等恶趣。(五)大众威德畏,又作怯众畏。无自信而怯于出现大众之前等。若远离此五怖畏,称为五离怖畏。
 有学、无学之圣者,有小怖畏,而无大怖畏;佛则完全离怖畏。此外,虽有布施钱财之心,然担心布施后财物即将减少者,称为怖畏施,乃八施之一。((参见:五怖畏)1110)p3224 FROM:【佛光大辞典】


【教化】:<一>梵语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与“开化”、“摄化”、“施化”、“劝化”等词同义。(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增一阿含经卷一、法华经卷四)
 <二>日本佛教用语。在佛前举行法会之际,所唱诵之一种赞歌。p4596 FROM:【佛光大辞典】

【调伏】:(一)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如法调伏诸众生力。”(二)指对外之教化,令三世怨敌、恶魔外道等舍恶降伏。谓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七上):“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在密教中,有不动、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等五大明王,作忿怒之相,以之为本尊,令怨敌、恶魔信服之修法,称为调伏法(梵 abhica^raka),系五种或四种修法之一。(新华严经卷五、维摩经疏(净影)、华严经探玄记卷四)p6165 FROM:【佛光大辞典】

【下根】:下等的根器,指根性很钝弱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不谛菩萨言。世尊。我能示彼狂者正道。

乐见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无量众生无量安乐。

释幢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受苦众生常忆苦事。

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饿鬼众生远离饥苦。

圣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不调者调。

维摩诘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众生疑心。

[末学解说]

不谛菩萨说。世尊,我能为那些狂者示明正道(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又作正真道。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乐见菩萨说。世尊,我能施于无量众生无量安乐(身安心乐也)。

释幢菩萨说。世尊,我能令那些受苦众生常忆苦事。

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说,世尊。我能令那些饿鬼众生远离饥苦。

圣光菩萨说。世尊,我能令那些不调者得调。

维摩诘菩萨说。世尊,我能布施那些众生无漏(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之道。

注解:
【正道】: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又作正真道。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另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载,正道即无分别智。(长阿含经卷十四、大乘义章卷十六末、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参见:八正道)280)p2002FROM:【佛光大辞典】

【安乐】:(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漏】:(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光明菩萨言。世尊。我能闭塞三恶道门。

金刚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异解众生悉作一解

无量行菩萨言。世尊。我能施彼众生无漏之道。

无所畏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种种怖畏。

宝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显示一切众生功德宝藏。

善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以此微妙软语调伏众生。

[末学解说]

光明菩萨言。世尊,我能闭塞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之门。

金刚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令那些异解(差异之见解)众生悉作一解。

无量行菩萨言。世尊,我能布施那些无漏(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之道。

无所畏菩萨言。世尊,我能坏那些种种怖畏(恐惧害怕之意)。

宝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显示一切众生功德宝藏(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

善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以此微妙软语调伏(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众生。

注解: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异解】:(术语)差异之见解。八十华严经十七曰:“但入真如,绝异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漏】:(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怖畏】:梵语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依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四,未悟真理之众生有五种怖畏(恐怖):(一)不活畏,生活不安,常积资财。(二)恶名畏,恐他人讥谤而名誉受损。(三)死畏,畏惧命之将终。(四)恶道畏,又作恶趣畏。恐惧堕入地狱、饿鬼等恶趣。(五)大众威德畏,又作怯众畏。无自信而怯于出现大众之前等。若远离此五怖畏,称为五离怖畏。
 有学、无学之圣者,有小怖畏,而无大怖畏;佛则完全离怖畏。此外,虽有布施钱财之心,然担心布施后财物即将减少者,称为怖畏施,乃八施之一。((参见:五怖畏)1110)p3224 FROM:【佛光大辞典】


【宝藏】: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有二喻:<一>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无量寿经(大一二·二六九下):“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法华经信解品、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二>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五一·四四○下):“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p6764 FROM:【佛光大辞典】

【调伏】:(一)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如法调伏诸众生力。”(二)指对外之教化,令三世怨敌、恶魔外道等舍恶降伏。谓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七上):“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在密教中,有不动、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等五大明王,作忿怒之相,以之为本尊,令怨敌、恶魔信服之修法,称为调伏法(梵 abhica^raka),系五种或四种修法之一。(新华严经卷五、维摩经疏(净影)、华严经探玄记卷四)p6165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净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以爱调诸众生。

宝贤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一切众生忆过去世。

高贵德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勤修精进。

善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苦恼众生悉得解脱。

宝手菩萨言。世尊。我能施彼无量众生种种诸宝。

意珠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众生贫穷。

[末学解说]

净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以爱调伏种种众生。

宝贤菩萨言。世尊,我能令那些一切众生忆过去世。

高贵德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令众生勤修精进。

善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令那些苦恼众生都获得解脱。

宝手菩萨言。世尊,我能布施那些无量众生种种诸宝。

意珠菩萨言。世尊,我能坏那些众生贫穷。

-- [经文] --

破结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众生烦恼。

金光明菩萨言。世尊。我能示彼邪伪众生真实之道。

功德色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诸乘众生皆住一乘。

法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悉得法眼。

金刚子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众生恶业。

法增菩萨言。世尊。我能如法摄持众生。

[末学解说]

破结菩萨言。世尊,我能坏那些众生烦恼。

金光明菩萨言。世尊,我能为那些邪伪众生示现真实之道。

功德色菩萨言。世尊,我能令那些诸乘众生皆住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法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令众生都获得法眼(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

金刚子菩萨言。世尊,我能坏那些众生恶业(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

法增菩萨言。世尊,我能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摄持众生。

注解:
【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眼】: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为五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恶业】:“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四十华严经卷四十(大一○·八四七上):“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恚、痴。”(六波罗蜜经卷五、俱舍论光记卷十三)((参见:善业)4894)p4950FROM:【佛光大辞典】

【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无名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一切众生远离三毒。

月胜菩萨言。世尊。我能示彼众生善方便。

师子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以法施于众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我能破坏众生疑网。

香象王菩萨言。世尊我能于后恶世之中示众生梦令坏烦恼。

[末学解说]

无名菩萨言。世尊,我能令那些一切众生远离三毒(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月胜菩萨言。世尊,我能为那些众生示现善方便。

师子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以法布施于众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我能破坏众生疑网(疑惑交络譬如网)。

香象王菩萨言。世尊,我能在后恶世之中,示众生梦,令坏烦恼。

注解:
【三毒】: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疑网】:(譬喻)疑惑交络譬如网。法华经方便品曰:“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智度论二十七曰:“从诸佛闻法,断诸疑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073

[精进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5-5-5 21:54: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6 10:15 编辑



(本次学习:5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二、【受持菩萨戒】

-- [经文] --

尔时舍利弗作是思惟。甚奇甚特诸菩萨事不可思议。复白佛言。


世尊。若有菩萨勤修精进具足方便。而能种种利益众生。

世尊。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众生云何乃从是人乞索头目髓脑血肉及诸所须。

世尊。我今定知。如是乞者即是菩萨摩诃萨也。

[末学解说]

这时,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作这样的思惟。甚奇,甚特,诸菩萨事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议之的意思)。又对佛陀说到。

世尊,如果有菩萨勤修精进,具足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而能种种利益众生。

世尊,像这样的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众生为何能从此人乞索头目、髓脑、血肉以及种种所须呢。

世尊,我现今知道,这样的乞者即是菩萨摩诃萨。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议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摩诃萨】:(术语)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Bohdhisattva Maha%sattva),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佛地论二曰:“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萨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中略)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说摩诃萨言。”法华嘉祥疏二曰:“摩诃萨埵者。摩诃云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云众生,即大众生也。(中略)摩诃萨者简异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于大道,故名大众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言。善哉善哉。

舍利弗。实如所言唯诸菩萨乃知菩萨。实非声闻缘觉所及。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虽复现佛种种神足。终不舍于菩萨之心。

[末学解说]

佛陀说。很好,很好。

舍利弗,真实如你所言,只有诸菩萨才能知菩萨。这并不是声闻(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缘觉(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所能及的。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虽然再现佛种种神足,但始终不舍弃菩萨之心。

注解:
【声闻】:(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舍利弗。若有长者生憍慢心。菩萨现作长者之像。破彼慢故。

若至那罗延及端正人有憍慢者。悉现其身坏其憍慢。

若得圣法示以大乘。何以故。离一解脱更无异解脱故。是故名如来。

[末学解说]

舍利弗,如果有长者生出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心。菩萨会示现作长者之像,为了破除其憍慢。

如果至那罗延(天上力士之名。或梵天王之异名)及端正(谓因见佛相好发欢喜心,而生渴仰,以此因缘,来世即得相貌端正)人有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者,会各自示现其身破坏其憍慢。

如果对想得圣法(佛所说之法,叶于正理,谓为圣法)者,则会示以大乘。为什么呢。因为脱离一解脱(解脱者,无拘无碍、自由自在之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解脱,因心生执著,妄自迷倒,受诸缠缚。若能一念反妄归真,了缚无缚,则与诸佛如来同一解脱,无有差别)再没有不同的解脱,所以名为如来(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盖梵语 tatha^gata 可分解为 tatha^-gata(如去)、tatha^-a^gata(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注解:
【憍慢】: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 FROM:【佛光大辞典】

【那罗延】:(天名)Na%ra%yan!a,天上力士之名。或梵天王之异名。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真谛云:那罗,翻为人。延,为生本。梵王是众生之祖父,故云生本。罗什云:天力士,名那罗延,端正猛健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那罗,此云人。延,此云生本。谓人生本,即是梵王也。外道谓一切人皆从梵王生,名人生本也。”慧琳音义六曰:“那罗延,欲界中天名也,一名毗纽天。欲求多力者承事供养,若精诚祈祷多获神力也。”同二十五曰:“此云力士。”涅槃经疏七曰:“那罗延,此翻金刚。”慧苑音义上曰:“那罗延,此云坚固也。”俱舍光记二十七曰:“此神名人种神。”大日经疏十曰:“毗纽天有众多别名,即是那罗延天别名也,是佛化身,三昧同前。毗瑟纽费(即以本名为真言也),以第一字为种子。毗是空义,瑟纽是进义,生义,乘空而进,所谓此天乘迦娄罗鸟而行空中也。私谓,释迦于五部佛中乘迦娄坐,即是虚空进行之义也。”秘藏记下曰:“那罗延天,三面,青黄色,右手持轮,乘迦楼罗鸟。”又,十九执金刚之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端正】:端正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颜貌端正,无诸陋劣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端正】:谓因见佛相好发欢喜心,而生渴仰,以此因缘,来世即得相貌端正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圣法】:(术语)佛所说之法,叶于正理,谓为圣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解脱】:(术语)法华经方便品曰:“佛说一解脱义。”文句记四中曰:“一解脱者,昔教三人,同一解脱。”涅槃经三十二曰:“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解脱】:解脱者,无拘无碍、自由自在之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解脱,因心生执著,妄自迷倒,受诸缠缚。若能一念反妄归真,了缚无缚,则与诸佛如来同一解脱,无有差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二、法华经方便品)p72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梵语 tatha^gata,巴利语同。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又作如去。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盖梵语 tatha^gata 可分解为 tatha^-gata(如去)、tatha^-a^gata(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大一·七五下):“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大智度论卷五十五(大二五·四五四下):“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中略)故名如来;(中略)智知诸法如,从如中来,故名如来。”又因佛陀乃无上之尊者,为无上之无上,故亦称无上上。又“如来”之称呼,亦为诸佛之通号。
 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n%gala-vila^sini^)举出如来有九义;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则举出如来有十一义。此外,大宝积经卷九十、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十三、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等,亦各有不同之说法。
 另据成实论卷一、行宗记卷上等之说,乘真如之道而来成正觉者,是为真身如来;而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者,是应身如来。
 天台家依成实论卷一之“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一语,解释真身、应身二如来之义,称为二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乘(如如之智)如实(如如之境)道(因)来成正觉(果)者,因境智契合,功果圆满,是为真身如来;而以如实智乘如实道(境智契合),来至三界示现八相成道者,是为应身如来。此外,天台家又依大智度论卷二之“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一语,解释法身、报身、应身三如来之义,称为三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应一切处为来,此指法身如来;从理名如,从智为来,此指报身如来;境智冥合为如,来至三界转妙法轮而说法为来,此指应身如来。(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十号经、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十、卷二十一、卷七十、卷七十二、卷八十五、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菩提品、大日经疏卷一、翻译名义集卷一)((参见:十号)480)p234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在家菩萨修集二施。一者法施。二者财施。

出家菩萨修集四施。一者笔施。二者墨施。三者经施。四者说法施。

出家菩萨具足成就是四施已。能调其心破坏憍慢修集忍辱。

[末学解说]

舍利弗,在家菩萨(指在家学佛受持菩萨戒的人)修集二种布施:一是法施(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二是财施(“法施”之对称。不犯他人财物,且以己财,如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物质施与他人)。

出家菩萨修集四施:一是笔施。二是墨施。三是经施。四是说法施。

出家菩萨具足成就这四种布施后,能够调伏其心,破坏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修集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

注解:
【在家菩萨】:指在家学佛受持菩萨戒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施】:梵语 dharma-des/ana^,巴利语 dhamma-desana^。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又作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与“唱导”同义。(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四、法华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一)((参见:布施)1901、“说法”5922)p3366 FROM:【佛光大辞典】

【财施】:三施之一。“法施”之对称。不犯他人财物,且以己财,如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物质施与他人。((参见:三施)580、“布施”1901)p4321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施】:<一>就出家菩萨所行之四种布施而言,可分: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种。(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七)((参见:四种布施)1798)
 <二>就施主与受者双方之净与不净而言,可分:施主清净受者不净、施主不净受者清净、施受俱净、施受俱不净等四种。施受之净,谓持戒而多闻,并了知有布施及布施之果报;施受之不净,谓破戒无闻,著于邪见,而认为无布施及布施之果报。(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七)((参见:四种施俱得净报)1810)
 <三>就布施及所得福报之多寡而言,可分为:(一)施多而得福少,谓施与饮酒、歌舞等,费用极多而几无福报。(二)施少而得福多,谓能以慈心供养有德之人,使其精进学道,施物虽少而其福极大。(三)施少而得福亦少,谓以悭贪之恶意而施与邪见外道,施少得福亦少。(四)施多而得福亦多,谓能觉悟世事之无常而发心舍财,起建塔寺,供养三宝,则所获福报如众河入于大海而流注不断。(诸经要集卷十、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七)p1731FROM:【佛光大辞典】

【憍慢】: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 FROM:【佛光大辞典】

【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为六波罗蜜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舍利弗。出家菩萨具足忍辱。则能受持菩萨禁戒。

又复具足三种惠施。乃能受持菩萨禁戒。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无上施。

施者。于四天下尚不吝惜。况于小物。是名为施。

大施者。能舍妻子。

无上施者。头目髓脑骨肉皮血。

菩萨具足如是三施乃具于忍。具是忍已则能受持菩萨禁戒。

[末学解说]

舍利弗,出家菩萨具足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则能受持菩萨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

又要再具足三种惠施,才能受持菩萨禁戒: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无上施。

施者,对于四天下(在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尚且都不吝惜,何况对于小物,这名为施。

大施者,能布施妻子。

无上施者,头目、髓脑、骨肉、皮血都能布施。

菩萨具足像这样的三种布施,乃具足于忍辱,具是忍辱后则能受持菩萨禁戒。

注解:
【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为六波罗蜜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禁戒】: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 FROM:【佛光大辞典】

【四天下】:在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又名“四天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舍利弗。菩萨欲受菩萨戒时。先当调伏柔软诸根。

于生欲处不生欲心。于生瞋处不生瞋心。于生痴处不生痴心。于生畏处不生畏心。

若自知具如是四事。则为十方诸佛所知。其人亦能知十方佛。

[末学解说]

舍利弗,菩萨想要受持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时,先应当调伏(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柔软诸根。

对于生欲处不生欲心。对于生瞋处不生瞋心。对于生痴处不生痴心。对于生畏处不生畏心。

如果自知具如上四事,则能为十方诸佛所知,其人也能知十方诸佛。

注解: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调伏】:(术语)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唐华严经五曰:“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探玄记四曰:“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维摩经净影疏曰:“调令离恶,离过顺法,故名调伏。”无量寿经下曰:“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同嘉祥疏曰:“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舍利弗。若知不具如是四事。受菩萨戒者。是人亦不得菩萨戒。亦诳十方现在诸佛及诸菩萨。

舍利弗。菩萨有二种。一者从瞋因缘。二者从痴因缘。

舍利弗。瞋者能作八大地狱因缘。痴者能为诸恶烦恼因缘。以是瞋痴二因缘故能毁菩萨戒。

[末学解说]

舍利弗,如果知道不具足这四种事而受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者,这样的人也不能得菩萨戒,也是在诳十方现在诸佛及诸菩萨。

舍利弗,菩萨有二种:一者从瞋因缘。二者从痴因缘。

舍利弗,瞋者能作八大地狱因缘。痴者能为诸恶烦恼因缘。因为此瞋痴二种因缘,所以能毁菩萨戒。

注解: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073

[精进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15:13:45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6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三、【忏悔诸罪】

-- [经文] --

舍利弗。若欲受持菩萨戒者。应先远离欲痴瞋畏。六月昼夜独处闲静纤悔诸罪。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十方现在诸佛及菩萨僧。归依释迦牟尼如来。

[末学解说]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如果想要受持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者。应当先远离欲(欲望、欲求,亦即引起人们贪爱的心。欲有正欲和邪欲,正欲是追求真理,邪欲是贪爱五欲)、痴(愚痴,又名无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为三毒之一。佛教所说的愚痴,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其之所知都是邪知邪见,与佛教所说的正知正见相反,所以叫做“痴”或“无明”)、瞋、畏。六月昼夜,独处闲静,忏悔诸罪。

我某甲归依佛(是归投依靠佛陀的指示而追求真理的意思)、归依法(是归投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的意思)、归依僧(是归投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的意思)。归依十方现在诸佛及菩萨、僧。归依释迦牟尼(佛名,华译为能仁寂默,是开创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即公元前五四三年)。但根据中国历史记载,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涅槃于周穆王五十三年,距今已三千多年了)如来。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欲】:欲望、欲求,亦即引起人们贪爱的心。欲有正欲和邪欲,正欲是追求真理,邪欲是贪爱五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痴】:愚痴,又名无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为三毒之一。佛教所说的愚痴,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其之所知都是邪知邪见,与佛教所说的正知正见相反,所以叫做“痴”或“无明”。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释迦牟尼】:佛名,华译为能仁寂默,是开创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即公元前五四三年)。但根据中国历史记载,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涅槃于周穆王五十三年,距今已三千多年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归依】:梵语 s/araN!a,巴利语 saraN!a。又作皈依。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又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载,归,反还之义,即反邪师而还事正师;依,凭依、依靠之义,即凭心之灵觉而得出离三涂及三界之生死。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载(大二七·一七七上):“众人怖所逼,多归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归依非胜,此归依非尊,不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槃。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盖归依即由深切之信心,信佛、法、僧三宝确为真正之归依处,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既知三宝有此等功德,乃立愿为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之威德加持摄受,将一己之身心归属于三宝,而不再属天魔外道。
 有关能归依之体,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所举,有以名等为能归依者,有以语业为能归依者,有以身业为能归依者,亦有以信为能归依者。总括上述诸说,即以身语业及能起彼之心、心所法、诸随行等善之五蕴为能归依之体。此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举出归依之异于敬礼者有七种,即:(一)归依唯局于身、语二业。(二)必具归三宝而成业,故归依之境广。(三)归依必“尽未来际”。(四)归依情恳,通于表业与无表业。(五)归依必合于身、语二业,其义较重。(六)归依带相,故唯于欲、色二界有之。(七)归依乃观真理而成,故义较胜。
 一般而言,归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来之助力,从他力而得救济。然以归依之至深意义而言,其最终仍是归向自己之自心、自性。即佛于涅槃会上所教诫弟子之“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此乃明示弟子应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学。盖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故自己身心之当体,即为正法涅槃。(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俱舍论卷十四、显宗论卷二十)((参见:三归依)688)p6570 FROM:【佛光大辞典】

【归依佛】:是归投依靠佛陀的指示而追求真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归依法】:是归投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归依僧】:是归投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十方佛及菩萨僧。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金刚无坏身。南无宝光。南无无量自在王。南无无上林王。南无无上欢喜。南无宝火。南无宝月光。南无清净。南无手勤精进。南无梵德。南无善功德。南无栴檀功德。南无光功德。南无阿叔伽功德。南无那罗延力。南无华功德。南无莲华。南无财功德。南无念功德。南无善名。南无释种王。南无无胜。南无无边身光南无无边身。南无无动。南无大山王,像这样的无量世间诸佛菩萨。常住在世宣说法化。唯愿愍哀留心见念。
若我过去无量世中及现在世。所作众罪不善恶业。若自作若见他作心生随喜。

若取佛物法物僧物招提僧物现在僧物。若自取已若见他取心生随喜。

若自造作五逆之罪。见他造作心生欢喜。

若自造作十不善业。若见他作心生欢喜。

以是不善业因缘故。当生畜生饿鬼地狱。

若边地人身长寿天身诸根不具。亲近邪见不值佛世。如是等罪今悉诚心求哀忏悔。

如于现在释迦佛前。如来世尊真实知见。其智无碍净眼无障。常为一切众生证人。

唯愿观我诚心忏悔。我从今日更不敢作。

[末学解说]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十方佛及菩萨僧。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金刚无坏身。南无宝光。南无无量自在王。南无无上林王。南无无上欢喜。南无宝火。南无宝月光。南无清净。南无手勤精进。南无梵德。南无善功德。南无栴檀功德。南无光功德。南无阿叔伽功德。南无那罗延力。南无华功德。南无莲华。南无财功德。南无念功德。南无善名。南无释种王。南无无胜。南无无边身光南无无边身。南无无动。南无大山王,像这样的无量世间诸佛菩萨,常住在世,宣说(演说教法也)法化(正法之教化也)。唯愿愍哀,留心见念。

如果我于过去无量世中及现在世,所作众罪及种种不善(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故为不善)恶业,或自作、或见他人作,心生随喜(见人之善事,随之欢喜之心也)。

如果取佛物(佛物,如佛像、殿堂、香华、佛衣、幡盖之类,凡属佛之信施物,皆不得移作他用,移用者犯盗罪)、法物(法物,如经卷、纸笔、箱函、簏巾之类,凡此经物,不可回改别用)、僧物(僧物,指僧房、田园、衣钵、谷菜之类。僧物有二种,其一为常住物,如寺舍、树林、厨库等。其二为已定其处者,即不得移往他处之物)、招提僧物(谓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为招提僧物)、现在僧物,或自取后,或见他人取,心生随喜(见人之善事,随之欢喜之心也)。

或自己造作五逆(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之罪,或见他人造作,心生欢喜。

或自己造作十不善业(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或见他人作,心生欢喜。

因这些不善业的因缘,当生畜生、饿鬼、地狱。

如果边地(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人身,长寿天身,诸根不具。亲近邪见,不能值遇佛世(指佛陀在世教化之时代。然欲值佛世甚难,此系众生八难之一)。如是等罪现今全部诚心求哀忏悔。

如同现在于释迦牟尼佛前,如来世尊真实(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知见,其智慧无碍,净眼无障,常为一切众生作证人。

唯愿观我诚心忏悔,我从今日再不敢作。

注解:
【宣说】:(杂语)演说教法也。唐华严经五曰:“以佛力故能宣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化】:(术语)正法之教化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宣扬助法化。”华严经二十六曰:“独居其上,宣布法化。”涅槃经七曰:“光扬如来无上大事,开显方等大乘法化。”【又】吾弟子谓之法化。以法化之之意。大广智三藏愿赞曰:“金刚智之法化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善】:(杂语)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故为不善。如三途之苦果,彼虽在现在损害身心,然更无为之招未来世之损害者,故非不善。唯识论五曰:“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大乘义章七曰:“恶法违损,称曰不善。”胜鬘宝窟上末曰:“十恶破戒违理,名为不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随喜】:(术语)见人之善事,随之欢喜之心也。法华玄赞十曰:“随者顺从之名,喜者欣悦之称,身心顺从,深生欣悦。”修忏要旨曰:“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胜鬘经曰:“尔时世尊,于胜鬘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起随喜心。”又谓随己所喜,譬如布施,富施金帛,贫施水草,各随所喜,皆为布施。按五悔中有随喜一科,观行即五品经之第一为随喜品,法华经之随喜功德品,为说此随喜之功德者。又游谒寺院,亦曰随喜。杜甫诗曰:“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宝物】:指属于佛、法、僧三宝之物。即:(一)佛物,如佛像、殿堂、香华、佛衣、幡盖之类,凡属佛之信施物,皆不得移作他用,移用者犯盗罪。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一举出四种佛物:(1)佛受用物,供给佛所受用之堂宇、衣服、床帐等。(2)施属佛物,施予佛之钱宝、田园、人畜等。(3)供养佛物,供养佛之香灯、华幡、供具等。(4)献佛物,供献予佛之医药、饮食等。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一则举出六种佛物,前四种与上记之四种相同,其余两种为:(1)佛宝物,专门供养佛之物。佛在世时,为佛之色身所用;佛入灭后,为佛之法身所用。(2)局佛物,即唯限于一佛之物,如供养释迦像者不得移作供养弥陀,或本欲造佛像之材不得用以刻造僧像或天神菩萨等像。
 (二)法物,如经卷、纸笔、箱函、簏巾之类,凡此经物,不可回改别用。四分律行事钞同卷又举出四种法物:(1)法受用物,指轴帙、箱巾、函帕等物。(2)施属法物,施予法之田园等。可分为二分,一分施予经,一分施予读诵经典者。(3)供养法物,如供养经卷之香花等。(4)献法物,如供养经卷之饮食等。菩萨戒本疏于上记之外,另举出两种,即:(1)法宝物,即置于塔中,专门用以供养法宝之物。(2)局法物,如欲书写大品经之材不得移作书写涅槃经。
 (三)僧物,指僧房、田园、衣钵、谷菜之类。僧物有二种,其一为常住物,如寺舍、树林、厨库等。其二为已定其处者,即不得移往他处之物。行事钞同卷举出四种僧物:(1)常住常住物,固定为一寺一所所分用之厨库、寺舍、众具、花果、树林、田园、仆畜。(2)十方常住物,如饭饼等为十方众僧所共用之物。(3)现前现前物,无论衣药房具等,凡为施主临时施予现前之僧,而由该僧受用之物。(4)十方现前物,如施主临时所施而为十方僧所分用之物。菩萨戒本疏则举出五种:(1)僧宝物,施主置于塔中以供养第一义谛僧之物。(2)常住僧物,即行事钞所说之常住常住物及十方常住物。(3)十方现前僧物。(4)众僧物,此二项合之,即行事钞所说之十方现前物。(5)己界局僧物,如施予此寺寺僧之物不得转施他寺。由是可知,于三宝物,若偷盗、转用、借贷不还,则依其轻重而治其罪。(显扬大戒论卷三、释氏要览卷中、摩诃止观卷八下、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八之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参见:佛物)2637、“法物”3362、“僧物”5736)p703 FROM:【佛光大辞典】

【招提】:(术语)具名拓斗提舍,梵音Caturdes/a,译曰四方。谓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为招提僧物,四方僧之住处为招提僧坊。魏太武造伽蓝,以招提名之,招提二字,遂为寺院之异名。增一阿含经十四曰:“毗沙鬼白世尊曰:我今以此山谷施招提僧,唯愿世尊为之受之。”悲华经八曰:“比丘比丘尼无惭无愧,或断招提僧物,断现前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玄应音义十六曰:“招提,译云四方也。招,此言四。提,此言方。谓四方僧也。一云:招提者讹也,正言拓斗提奢,此云四方。译人去斗去奢。拓,经误作招。以拓招相似,遂有斯误也。”涅槃经十一曰:“招提僧坊。”慧琳音义二十六曰:“招提僧坊,此云四方僧坊也。”名义集七曰:“后魏太武始光元年造伽蓝,创立招提之名。”比丘尼钞中上曰:“拓斗提奢,隋云四方。但是僧处,旧拓提者讹略也。昔人去斗除奢,拓复误作招。以拓招两字,形滥相似,致久来误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逆】:(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不善业】:十种不良善的行为。(参见:十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边地】:<一>梵语 mleccha。音译弥戾车。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参见:弥戾车)6417)<二>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参见:边地胎生)6708、“边地懈慢”6708)p6707  FROM:【佛光大辞典】

【佛世】:指佛陀在世教化之时代。然欲值佛世甚难,此系众生八难之一。((参见:八难)318)p2618 FROM:【佛光大辞典】


【真实】:<一>教法上之分类用语,与“方便权假”对称。天台判教以藏、通、别三教为方便之教,而以圆教为真实之教。<二>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p4225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复次十方诸佛及诸菩萨至心谛听。


若我过去无量世中。及现在世所修惠施乃至施于畜生一把。

若我持戒乃至一念如是功德。悉以回向无上菩提。

如过去佛及诸菩萨发愿回向。如未来佛及诸菩萨发愿回向。亦如十方现在诸佛诸菩萨等发愿回向。

[末学解说]

再有,十方诸佛及诸菩萨,至心谛听。

如果我在过去无量世中以及现在世,所修惠施,乃至只是布施于畜生一把食物。

如果我持戒,乃至只是一念如是功德,全部用以回向无上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菩提只有佛能证得)。

如同过去佛及诸菩萨之发愿(谓发誓愿,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证道果。若不要心,或恐退失,所谓若不发心,万事不成。是故诸佛菩萨,莫不发诸誓愿,而成正觉,是为发)回向(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证菩提,是为回向)。如同未来佛及诸菩萨之发愿回向。也如同十方现在诸佛诸菩萨等之发愿回向。

注解:
【无上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菩提只有佛能证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发愿】:谓发誓愿,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证道果。若不要心,或恐退失,所谓若不发心,万事不成。是故诸佛菩萨,莫不发诸誓愿,而成正觉,是为发愿。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回向】: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证菩提,是为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舍利弗。菩萨如是至心礼拜恭敬诸佛过六月已。

若去若立若行若坐。十方诸佛示其身面。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虽示菩萨如是相好。而于法界初无动转。何以故。如来真实知其心故。

十方诸佛定知是人堪任受持菩萨禁戒修集慈悲。能坏魔众转正法轮。能调众生宣说法界。

以是义故。十方诸佛为是菩萨示现其身。

[末学解说]

舍利弗,菩萨像这样至心礼拜,恭敬诸佛,经过六月后。
或去、或立、或行、或坐,十方诸佛会示现其身面,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虽示现菩萨如是相好,然而于法界初无动转。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真实(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知其心的缘故。

十方诸佛确定知道,此人堪任受持菩萨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修集慈悲,能坏魔众,转正法轮,能调伏众生,宣说法界(就事相来说,法者诸法,界者分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各有其差别不同的相,而且不能混淆,名“事法界”;就理体来说,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名“理法界”)。

因为这样的缘故,十方诸佛为此菩萨示现其身。

注解:
【真实】:<一>教法上之分类用语,与“方便权假”对称。天台判教以藏、通、别三教为方便之教,而以圆教为真实之教。<二>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p4225 FROM:【佛光大辞典】

【禁戒】: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界】:就事相来说,法者诸法,界者分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各有其差别不同的相,而且不能混淆,名“事法界”;就理体来说,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名“理法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舍利弗。如师子吼猫狸能不。不也世尊。

若有不于无量世中无量佛所殖诸德本能得受持菩萨戒不不也世尊。

舍利弗。如香象王之所负担驴能胜不。不也世尊。

舍利弗。如日月光萤火及不。不也世尊。

舍利弗。如毗沙门所有财宝贫者等不。不也世尊。

舍利弗,金翅鸟飞乌能及不。不也世尊。

[末学解说]

舍利弗,如同狮子一般的吼叫,猫狸能吗?不能,世尊。

如果没有在无量世中、无量佛处,殖种诸德本(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能否受持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呢?不能,世尊。

舍利弗,如同香象王一般的负担,驴能吗?不能,世尊。

舍利弗,如同日月一般的光明,萤火虫能吗??不能,世尊。

舍利弗,如同毗沙门一般的财宝,贫者能吗??不能,世尊。

舍利弗,如同金翅鸟(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故名金翅鸟。两翅广三百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常取龙为食)一般高飞,乌鸦能吗?不能,世尊。

注解:
【德本】:(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金翅鸟】:(动物)又曰妙翅鸟。梵语迦楼罗,檗噜拏,羯路荼Garud!a等。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故名金翅鸟。两翅广三百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常取龙为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舍利弗。若有能于无量世中无量佛所深殖德本。是人乃能受菩萨戒。了了见于十方诸佛。

舍利弗。受菩萨戒已。若有客尘烦恼因缘犯可忏法应当向诸佛忏。菩萨终不造五逆罪。

若贪不息乃至生子。应于十方现在佛前满足二年昼夜经常以殷重心求哀忏悔。

若为贪心取佛物法物僧物。如本佛前二年忏悔。

舍利弗。菩萨若以瞋恚因缘毁禁戒者无有是处。以瞋因缘毁破禁戒得忏悔者亦无是处。

[末学解说]

舍利弗,如有能于无量世中、无量佛处,深殖德本(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这样的人能够受菩萨戒。了了见(谓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了了分明。菩萨见于菩提涅槃之果,亦复如是,是名了了见)于十方诸佛。

舍利弗,受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后,如果有客尘烦恼因缘,触犯可修忏悔法,当向诸佛忏悔。菩萨终不造作五逆罪。

如果贪欲不息,乃至生子。应当于十方现在佛前,满足二年,昼夜经常以殷重心求哀忏悔。

如果因为贪心取佛物、法物、僧物。应当于本师释迦牟尼佛前,二年忏悔。

舍利弗,菩萨如果以瞋恚因缘,毁破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者,没有这样的情况。以瞋因缘毁破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得忏悔者,也没有这样的情况。

注解:
【德本】:(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了了见】:谓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了了分明。菩萨见于菩提涅槃之果,亦复如是,是名了了见。(梵语阿摩勒,翻译名义不翻,言其树叶似枣,花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药。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禁戒】: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073

[精进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5-5-7 09:58: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8 22:05 编辑



(本次学习:7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四、【如何分别了知声闻禁戒、缘觉禁戒、菩萨禁戒】

-- [经文] --

尔时优波离于其晨朝从禅定起。即诣佛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却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戒经中说。若我弟子有信者。于所受戒乃至失命终不毁犯。

世尊。现在若入涅槃。我当云何分别了知声闻禁戒缘觉禁戒菩萨禁戒。

世尊。说我于持律中为最第一我今不知毗尼方便。云何当说。今者多有大比丘僧诸菩萨僧。唯愿如来具示广说。

[末学解说]
                                                                             
这时,优波离(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优婆离、邬波离、忧波利。意译作近执、近取。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等七人出家时,优波离亦随同出家。实为佛陀广开门户,四姓平等摄化之第一步。优波离精于戒律,修持严谨,誉为“持律第一”)于其晨朝,从禅定起。来到佛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却坐一面,对佛陀说。

世尊,如戒经(说戒律的经典,如梵网经、优婆塞戒经等是)中说,如果我弟子有信者,对于所受持之戒,乃至失命始终不毁犯。

世尊,现在如果入涅槃,我应如何分别了知:声闻(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缘觉(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菩萨(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呢?

世尊说我于持律中为最第一,我现今不知毗尼(律藏之梵名也)方便,应当如何解说。此时有很多大比丘僧、诸菩萨僧,唯愿如来具体演示广为宣说。

注解:
【优波离】:<一>梵名 Upa^li,巴利名同。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优婆离、邬波离、忧波利。意译作近执、近取。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等七人出家时,优波离亦随同出家。实为佛陀广开门户,四姓平等摄化之第一步。优波离精于戒律,修持严谨,誉为“持律第一”;后于第一次经典结集时,诵出律部。有关其前生功德、出家因缘,载于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又中阿含卷五十二优婆离经,记述优婆离就律向佛陀请问;而同经卷三十二之优婆离居士,与师乃同名异人。  在密教,为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诸声闻之一,居于释迦左方上列第七位。其形像,全身呈肉色,现比丘形,趺坐于荷叶上。(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四分律卷四、卷五、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智度论卷二) <二>巴利名 Upa^li。又作优婆离。十八世纪泰国僧。奉泰国大城王朝波隆科斯王(Borom Kos)之命,组织僧团,至锡兰传授泰国式戒法。西元一七五三年,依泰国僧团仪式,为萨罗难迦罗及五位锡兰沙弥授比丘戒,开创锡兰暹罗派(Sya^ma-vam!sa)之始,后入寂于锡兰。p6404  FROM:【佛光大辞典】

【戒经】:说戒律的经典,如梵网经、优婆塞戒经等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声闻】:(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禁戒】: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 FROM:【佛光大辞典】


【毗尼】:(术语)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楞严经曰:“严净毗尼,弘范三界。”疏曰:“毗尼,此云善治,亦即云律。”黄庭坚诗曰:“心洁似毗尼。”(参见:毗奈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言。善哉善哉。优波离。至心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优波离。声闻戒因缘异。菩萨戒因缘异。声闻戒心异。菩萨戒心异。声闻戒庄严异。菩萨戒庄严异。声闻戒方便异。菩萨戒方便异。

优波离。声闻戒净非菩萨戒净。菩萨戒净非声闻戒净。声闻之人乃至一念不求于有名声闻戒净。菩萨若不求于有者名大破戒名不净戒。声闻求有是名破戒名不净戒。


[末学解说]

佛陀说,很好,很好。优波离。至心认真听,善思念之。现在为你们宣说。

优波离,声闻戒的因缘(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不同,菩萨戒的因缘不同。声闻戒之心不同。菩萨戒之心不同。声闻戒的庄严(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不同。菩萨戒的庄严不同。声闻戒之方便不同。菩萨戒之方便不同。

优波离,声闻戒净(清净之戒行也)不同于菩萨戒净,菩萨戒净不同于声闻戒净。声闻之人,乃至一念不求于有,名为声闻戒净。菩萨如果不求于有者,名为大破戒,名为不净戒。声闻求有,这名为破戒,名为不净戒。

注解:
【因缘】: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庄严】:(术语)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又以恶事积身亦云庄严。阿弥陀经曰:“功德庄严。”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观无量寿经曰:“以诸恶业而自庄严。”辅行一之一曰:“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戒】:(术语)清净之戒行也。法华经序品曰:“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优波离。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常处有中。心不生悔名菩萨戒净。非声闻戒净。

以是义故。优波离。汝应宣说。声闻戒急菩萨戒缓。声闻戒塞菩萨戒开。声闻戒中应说因缘。菩萨戒中则不应说。

[末学解说]

优波离,菩萨摩诃萨在无量劫常处有中,心不生悔,名为菩萨戒净(清净之戒行也),不同于声闻戒净。

因为这样的缘故,优波离,你应当宣说。声闻戒急,菩萨戒缓。声闻戒塞,菩萨戒开。声闻戒中应说因缘(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菩萨戒中则不应说因缘。

注解:
【净戒】:(术语)清净之戒行也。法华经序品曰:“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因缘】: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优波离。菩萨之人随众生心非声闻也。是故菩萨于戒小缓声闻护急。

优波离。菩萨若于晨朝犯戒。犹故应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知罪过昼夜三时皆应如是。是名菩萨戒。

优波离。菩萨若时时犯不名破戒。声闻若时时犯。是名破戒。是名失戒。是名不得沙门道果。

何以故。声闻之人为坏烦恼勤行精进不应毁犯。

[末学解说]

优波离,菩萨之人,随众生心,非声闻(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也,所以菩萨对于戒小缓,声闻则护急(戒,即戒律。乘,即教法。佛教徒依根性之不同而在持戒、闻法方面各有偏尚,此种情形谓之戒乘缓急。成佛之道,有以持戒为主,先严持戒法而后再研习教法者。有专尚教法而较不重视持戒者)。

优波离,菩萨如果于晨朝(即指辰时,即今之八时顷;或谓由卯时至巳时,即今六时至十时顷。为六时之一。又作清旦,晨旦、平旦)犯戒,犹故应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自知罪过,昼夜三时全应如此,这名为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

优波离,菩萨如果时时犯,不名为破戒。声闻如果时时犯,这名为破,名为失戒,这名为不得沙门道果。

为什么呢?因为声闻之人为破烦恼,应勤行精进,不应毁犯禁戒。

注解:
【声闻】:(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戒乘缓急】:戒,即戒律。乘,即教法。佛教徒依根性之不同而在持戒、闻法方面各有偏尚,此种情形谓之戒乘缓急。成佛之道,有以持戒为主,先严持戒法而后再研习教法者。有专尚教法而较不重视持戒者。由此乃有戒缓乘急、戒急乘缓、戒乘俱急、戒乘俱缓等四种。此谓之‘戒乘四句’。天台、华严诸家曾倡此说。兹略述如次︰

(1)戒缓乘急︰指不严守戒律而专研教法者,如维摩居士即属戒缓乘急之人。

(2)戒急乘缓︰指急切于持戒而缓于学习教法,如小乘之比丘即是。

(3)戒乘俱急︰谓不只持守戒律,同时亦勤习教法以求悟,如出家之精进菩萨。

(4)戒乘俱缓︰谓既不严守戒律,亦无心求法。

此中,热切于严守戒律(戒急)者得生人天,专研教法(乘急)者得以悟道。然如不守戒律(戒缓)则易失人天之身,不勤习教法(乘缓)则不易悟道。故‘戒乘俱急’乃是佛子之理想典范。

[参考资料] 《摩诃止观》卷四(上);《法华文句》卷二(下);《法华玄义》卷六(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二;《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一。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晨朝】:梵语 pu^rva^hN!a,巴利语 pubbaN!ha。即指辰时,即今之八时顷;或谓由卯时至巳时,即今六时至十时顷。为六时之一。又作清旦,晨旦、平旦。寺院中,于此时勤修佛事,称为晨朝,或作晨课、朝课、早课。善导之往生礼赞偈,谓晨朝为六时之第五时。(阿弥陀经、般若理趣经、摩诃僧祇律卷六僧残法)((参见:六时)1283)p4613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优波离。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亦不失于菩萨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

优波离。菩萨不能于一世中尽诸烦恼。当以方便渐渐令尽。

优波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须无上大庄严力。然后乃得非一世得。

是故如来不说菩萨于生死中而生悔心。亦不宣说永断贪爱。为说喜法甚深法无疑法空法。闻是法已乐于生死。

[末学解说]

优波离,菩萨如果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指贪欲色、声、香、味、触等五种享受者),也不失于菩萨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不名为破戒,不名为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

优波离,菩萨不能在一世中除尽种种烦恼,应当以方便渐渐令烦恼除尽。

优波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须要无上大庄严力,然后才能获得,并非一世能获得。

所以如来不说菩萨于生死中而生悔心,也不宣说永断贪爱(即贪著爱乐五欲之境而不能出离生死轮回),而是为他们宣说喜法、甚深法、无疑(不疑惑也,闻法信而不疑也)法、空法(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令其闻知这些法后能乐于生死(利益众生)。

注解:
【五欲乐】:指贪欲色、声、香、味、触等五种享受者。《佛学词典》

【禁戒】: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贪爱】:即贪著爱乐五欲之境而不能出离生死轮回。贪与爱为异名同体。贪,梵语 ra^g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指欲求染污之爱或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爱,梵语 tr!s!N!a^ 或 anunaya-sam!yojana,十二因缘或九结之一,指染著于境之贪烦恼。据胜天王般若经卷一载,众生长夜流转六道轮回不息,皆由贪爱。大毗婆沙论卷五十载,爱结为三界之贪,三界之贪于九结中总立为爱结,七随眠中立二随眠,即:(一)欲界之贪,称为欲贪随眠。(二)色、无色界之贪,称为有贪随眠。于其他经典中立有三爱,即欲爱、色爱、无色爱。((参见:贪)4792、“爱”5457)p4794 FROM:【佛光大辞典】

【空法】:(术语)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般若经说之。宝积经七十八曰:“欲除如是过,当离诸利养。远离在空闲,修习于空法。”中论二曰:“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又】谓小乘之涅槃。法华经譬喻品曰:“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疑】:(术语)不疑惑也,闻法信而不疑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073

[精进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5-5-8 22:00: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11 11:01 编辑



(本次学习:8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五、【菩萨犯戒之因缘、为何宣说毗尼、什么叫做菩萨憍慢】

-- [经文] --

优波离言。世尊。犯有三种。一者贪。二者瞋。三者痴。菩萨所犯何者为重。何者为轻。


佛言。优波离。若诸菩萨犯如恒河沙等贪。如是菩萨不名毁戒。若犯一瞋因缘毁戒。是名破戒。何以故。

优波离。瞋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若爱众生不名烦恼瞋舍众生名重烦恼。

优波离。是故如来于经中说。贪结难断不名为重。瞋恚易断名之为重。

优波离。难断非重。菩萨常有易断重者。乃至梦中尚不为之。

优波离。愚痴菩萨无有方便怖畏犯爱。菩萨有智善知方便。怖畏犯瞋不畏犯爱。

[末学解说]

优波离(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优婆离、邬波离、忧波利。意译作近执、近取。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等七人出家时,优波离亦随同出家。实为佛陀广开门户,四姓平等摄化之第一步。优波离精于戒律,修持严谨,誉为“持律第一”)说:世尊,犯戒有三种因缘:一者贪。二者瞋。三者痴。菩萨所犯戒,何者为重,何者为轻。

佛说:优波离,如果诸菩萨犯如恒河沙之多的贪,像这样的菩萨不名为毁戒。如果犯一瞋因缘而毁戒,这名为破戒,为什么呢?

优波离,因为瞋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如果爱众生,不名为烦恼瞋。如果舍众生,则名为重烦恼。

优波离,所以如来在经中说,贪结(指贪欲烦恼。结,即结缚众生,令不能出离生死之烦恼。谓贪欲之烦恼能使人系缚于三界之生死,不得解脱,故称为贪结)虽然难断,不名为重,瞋恚虽然易断,却名之为重。

优波离,难断非重,菩萨常有易断重者,乃至梦中尚且都不能做。

优波离,愚痴菩萨没有方便,因而害怕犯贪爱之戒,菩萨有智善知方便,则害怕犯瞋恚之戒,不害怕犯贪爱之戒。

注解:
【优波离】:<一>梵名 Upa^li,巴利名同。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优婆离、邬波离、忧波利。意译作近执、近取。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等七人出家时,优波离亦随同出家。实为佛陀广开门户,四姓平等摄化之第一步。优波离精于戒律,修持严谨,誉为“持律第一”;后于第一次经典结集时,诵出律部。有关其前生功德、出家因缘,载于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又中阿含卷五十二优婆离经,记述优婆离就律向佛陀请问;而同经卷三十二之优婆离居士,与师乃同名异人。  在密教,为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诸声闻之一,居于释迦左方上列第七位。其形像,全身呈肉色,现比丘形,趺坐于荷叶上。(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四分律卷四、卷五、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智度论卷二) <二>巴利名 Upa^li。又作优婆离。十八世纪泰国僧。奉泰国大城王朝波隆科斯王(Borom Kos)之命,组织僧团,至锡兰传授泰国式戒法。西元一七五三年,依泰国僧团仪式,为萨罗难迦罗及五位锡兰沙弥授比丘戒,开创锡兰暹罗派(Sya^ma-vam!sa)之始,后入寂于锡兰。p6404  FROM:【佛光大辞典】

【贪结】:五结之一。指贪欲烦恼。结,梵语 bandhana,即结缚众生,令不能出离生死之烦恼。谓贪欲之烦恼能使人系缚于三界之生死,不得解脱,故称为贪结。((参见:五结)1163、“结”5179)p479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毗尼者名为调伏。一切法性毕竟是调。如来何故宣说毗尼。

文殊师利。若凡夫人能知诸法毕竟调者。如来终不宣说毗尼。以凡夫人不知不解。是故如来为说毗尼。

[末学解说]

尔时文殊师利对佛陀说:世尊,毗尼(梵语毗尼,华言善治。谓能治贪嗔痴等恶也。又言调伏,谓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者名为调伏(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一切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毕竟(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是调伏。如来为什么还要宣说毗尼呢。

文殊师利。如果凡夫人能了知诸法(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毕竟调者,如来便永远不会宣说毗尼。但因凡夫人不知、不解,所以如来才为其宣说毗尼。

注解:
【毗尼】:梵语毗尼,华言善治。谓能治贪嗔痴等恶也。又言调伏,谓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调伏】:(术语)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唐华严经五曰:“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探玄记四曰:“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维摩经净影疏曰:“调令离恶,离过顺法,故名调伏。”无量寿经下曰:“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同嘉祥疏曰:“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法】:梵语 sarva-dharma^h!。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理趣经、俱舍论卷六)p6302 FROM:【佛光大辞典】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文殊师利。汝今何故不说毗尼。优波离欲得闻之。

时文殊师利语优波离。优波离。

一切诸法毕竟调伏。

一切诸法性不可污。

一切诸法性无颠倒。

一切诸法其性清净。

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一切诸法无有取着。

一切诸法不去不来。

一切诸法不可思议。

一切诸法无有障碍。

一切诸法本无有性。

一切诸法无行。

一切诸法不出不灭。

一切诸法无有三世。

一切诸法无有疑网。

如是等法佛悉觉知。

[末学解说]

文殊师利。你现今为什么不说毗尼(梵语毗尼,华言善治。谓能治贪嗔痴等恶也。又言调伏,谓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的原因。优波离想要得闻之。

这时文殊师利告诉优波离:优波离,

一切诸法(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毕竟(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调伏。

一切诸法,性不可污。

一切诸法,性无颠倒。

一切诸法,其性清净。

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一切诸法,没有取着。

一切诸法,不去不来。

一切诸法,不可思议。

一切诸法,没有障碍。

一切诸法,本无有性(具有出离解脱之性,称为有性)。

一切诸法,无行。

一切诸法,不出不灭。

一切诸法,没有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一切诸法,没有疑网((譬喻)疑惑交络譬如网)。

如是等法佛全都觉知。

注解:
【毗尼】:梵语毗尼,华言善治。谓能治贪嗔痴等恶也。又言调伏,谓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诸法】:梵语 sarva-dharma^h!。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理趣经、俱舍论卷六)p6302 FROM:【佛光大辞典】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 FROM:【佛光大辞典】


【有性】:具有出离解脱之性,称为有性;而无出离解脱之性,惟乐欲生死,不欣求出离,称为无性。无性即指“一阐提”,关于“一阐提”能否成佛之说,各宗派有不同之见解。(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卷三十二、圆觉经)((参见:一阐提)85)p2432  FROM:【佛光大辞典】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疑网】:(譬喻)疑惑交络譬如网。法华经方便品曰:“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智度论二十七曰:“从诸佛闻法,断诸疑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优波离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非了了说。

佛言。优波离。文殊师利常乐宣说如是解脱。

优波离言。世尊。云何名憍慢。

若菩萨言。我有菩提心。我为菩提行六波罗蜜。我为般若修造诸行。

菩提行深声闻行浅。菩提行净声闻行不净。菩提行毕竟。声闻行不毕竟。

若复分别是声闻法是缘觉法是菩萨法是诸佛法。

此名为净。此名不净。是名为道。是名非道。

是名菩萨憍慢。

[末学解说]

优波离说: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非了了说。

佛说:优波离,文殊师利常乐于宣说这样的解脱之法。

优波离说:世尊,什么名为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

如果菩萨说,我有菩提心。我为菩提行六波罗蜜。我为般若(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修造诸行。

如果菩萨说,菩提行深,声闻行浅。菩提行净,声闻行不净。菩提行毕竟(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声闻行不毕竟。

如果菩萨再分别,是声闻法,是缘觉法,是菩萨法,是诸佛法。此名为净,此名不净,是名为道,是名非道。

这些名为菩萨憍慢。

注解:
【憍慢】: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FROM:【佛光大辞典】

【般若】:梵语 prajn~a^。<一>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即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以种类而言,般若有二种、三种、五种之别,二种般若有如下之三者;(一)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二)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一切对境之真实绝对者;此虽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称般若;观照般若,即能观照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三)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即世俗的、相对的般若;出世间般若,即超世俗的、绝对的般若。又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则称三般若。方便般若系以推理判断,了解诸法差别之相对智;文字般若系包含实相、观照般若之般若诸经典。又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加境界般若(般若智慧之对象的一切客观诸法)、眷属般若(随伴般若以助六波罗蜜之诸种修行),则称五种般若。(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解脱道论卷九分别慧品、粱译摄大乘论卷中、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卷七十二)
 <二>(734~?)唐代译经僧。又称般剌若。北印度迦毕试国(罽宾)人,姓乔答摩。七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二十三岁至中印度那烂陀寺,依智护、进友、智友等三大论师研习唯识、瑜伽、中边、金刚经、五明等。后乘船遍游南海诸国,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抵达广州,旋入长安。贞元四年(788)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翌年又译出该经中之真言、印契、法门等。六年七月,奉敕出使迦湿弥罗国。未久,受赐“般若三藏”之名及紫衣。其后又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十华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等。示寂于洛阳,遗骸葬龙门西冈,年寿不详。(宋高僧传卷二、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p4301 FROM:【佛光大辞典】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073

[精进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9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萨地善行性品第二

六、【菩萨性】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修集圣行行于善果。


菩提之道有十法。则能摄取一切善法。

何等为十。一者支。二者翼。三者净心。四者行。五者有。六者因。七者器。八者地。九者方便。十者住。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修集圣行(即佛菩萨等所修之行),行于善果(依善业所招之善妙结果也)。

菩提之道有十种法,能够摄取一切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

是哪十种呢?一者支。二者翼。三者净心(即清净之心。又作清净心。系指清净之信仰心、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四者行(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五者有(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六者因(指能引生结果之原因。从狭义而言,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称为因(内因),而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外在原因,则称为缘(外缘)。然从广义而言,凡参与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与变化之一切条件,皆称为因。由此可知,广义之因,系包含内因与外缘二者)。七者器(根器,器量等。人之根性譬如物,谓之器)。八者地(译曰地,土地也。以能生为义。又所依之义)。九者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十者住(谓成就此静虑现行随行遍行遍随行动转解行。故名为住)。

注解:
【圣行】:五行之一。即佛菩萨等所修之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大一二·四三三下):“圣行者,佛及菩萨之所行处故,故名圣行。”广义而言,即虔信大般涅槃经,舍俗出家,护持性重戒、息世讥嫌戒等,住于不动地;又观其身无我,得四念处,住于堪忍地;复观四圣谛,了达常乐我净之理,住于无所畏地,称为圣行。大般涅槃经疏卷十四(灌顶)分圣行为戒、定、慧三种,即:(一)持守戒律,住于不动地中,称为戒圣行。(二)得四念处,住于堪忍地中,称为定圣行。(三)观四圣谛,住于无所畏地中,称为慧圣行。(大智度论卷十八、法华玄义卷三下、摩诃止观卷九上)((参见:五行)1085)p5578FROM:【佛光大辞典】

【善果】:(术语)依善业所招之善妙结果也。本业经曰:“是故善果从善因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净心】:<一>梵语 vis/uddha-citta,西藏语 rnam-par-dag-pah!i sems。即清净之心。又作清净心。系指清净之信仰心、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载,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而生于十方佛前。佛般泥洹经卷上列有净心、思心、智心等三心,净心即尸大,思心即三摩提,智心即崩慢若。所谓尸大心,即不淫、不怒、不贪;所谓三摩提,即摄心不令走失;所谓崩慢若,即心中无爱欲,且能持佛禁戒。新华严经卷三十五亦于所举十种深心之中列有清净心(梵 s/uddha-citt'a^s/aya-manasika^ra,藏 dag-pah!i sems-kyi bsam-pa yid-la bya-ba,清净心意乐作意之意)。唐代道宣之“净心诫观法”释名篇载,所谓净心,即于现行烦恼、诸种病患等,修习对治,即时能随分解脱,垢染渐灭,心转明净,发生定慧,起大乘清净之信心,趋向菩提种性住处,以今微因,后当感果。(新华严经卷七十三、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七、金刚三昧经)
 <二>(1929~)台湾台中人,俗姓萧,名鸿川。二十岁,依斌宗和尚出家,并随受古籍经典。年二十六,受具足戒于新竹狮头山元光寺。民国六十六年(1977),修毕日本佛教大学函授部课程。历任台北十普寺监院、佛教三藏学院督学、中国佛教杂志主编及社长、高雄佛教分会理事长等职。并任光德寺、高雄佛教莲社、林溪禅寺等住持。创办之佛教事业有净觉之声电台空中布教、净觉佛学院、净觉佛教研究所、净觉育幼院、净觉月刊。又担任中国佛教会理事、台湾省佛教分会理事长、净觉佛教研究所所长等职。师长于戒坛法规,近十余年间,台湾各地启建戒幢,多聘师为开堂和尚。p4693 FROM:【佛光大辞典】

【行】:(术语)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三本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玄义三下曰:“夫行名进趣,非智不进。”【又】从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也。大乘义章二曰:“有为集起,目之为行。”俱舍颂疏一曰:“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据此义边,色等五蕴,俱合名行。”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若于造作,或约迁流余四蕴,亦名为行。”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因】:梵语 hetu。<一>指能引生结果之原因。从狭义而言,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称为因(内因),而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外在原因,则称为缘(外缘)。然从广义而言,凡参与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与变化之一切条件,皆称为因。由此可知,广义之因,系包含内因与外缘二者。
 关于因之种类,有二因、五因、六因、十因等数种,兹略述于下:
 (一) 二因:有能生因与方便因、正因与了因、正因与缘因、习因(又作同类因)与报因(又作异熟因)、引因(又作牵引因,于遥远之末来世,间接引生果报之业种子)与生因(又作生起因,于不久之未来世,直接引生果报之业种子)、通因(为许多果报所共通之因)与别因(仅为一个果报之特别因)等种类。
 (二)五因:即生、依、立、持、养等。若以能造之四大种(地、水、火、风)为因,所造之色为果时,四大种对所造色而言,即有五因之意义。例如,生因,系指四大为产生所造色之因;依因,系指四大成为所造色之依凭;立因,系指四大为保持所造色之因;持因,系指四大为持续所造色之因;养因,则指四大为养育所造色之因。上述系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一、俱舍论卷七等所举。另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将一切因分为生因、和合因、住因、增长因、远因等五种。
 (三)有部宗认为,因有六种:(1)能作因,即除自体之外,其余一切有为、无为之诸法,能成为自体之生因者,皆称为能作因。可分为有力能作因、无力能作因二种。(2)俱有因,即同时存在之俱有法,相互为因之义。又分为互为果俱有因、同一果俱有因二种。(3)同类因,同类之法连续产生时,前法即为后法之同类因。(4)相应因,于俱有因之中,属于心与心所间之相互关系者,即为相应因。(5)遍行因,于同类因之中,作用力强盛之烦恼(即遍行惑),能遍行于一切染污法,故称为遍行因。(6)异熟因,即恶业及有漏之善业为因,招感无记之果报时,称为异熟因。此外,另有当有因、相续因、相因、能作因、显了因、待因等六因之说。
 (四)唯识宗所立之十因:(1)随说因,语言(能说)乃表明事物(所说)之因,故语言即为随说因。(2)观待因,又称以有因。观待,意指相对性、条件性。相对于某物而言,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条件,此条件即为观待因,如饥饿为饮食之观待因,手为执物之观待因,足为往来之观待因。(3)牵引因,种子为能于遥远之未来,引生自果之因,故称牵引因。(4)摄受因,即种子以外之一切缘,能相互摄受而起果,故称为摄受因。(5)生起因,种子为于不久之未来,引生自果之因,故称生起因。(6)引发因,种子起现行时,能够引生同类之胜果,故称引发因。(7)定别因,一切有为法,能够引生自果,而互不杂乱,称为定别因。(8)同事因,因果和合为一者,称为同事因。(9)相违因,即于法生成时,产生障碍者,称为相违因。(10)不相违因,即于法生成时,不产生障碍者,称为不相违因。
 此外,佛性论卷二,举出应得、加行、圆满等三因佛性。又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四教义卷六,亦举出正因、了因、缘因等三因佛性。又法华经、智印经等,举出七因、十一因等说。另优婆塞戒经卷一,则举有十二因之说。除上述外,尚有十习因之说,系指因沉迷不悟,而于来世生于地狱之十种恶业。
 盖一切万法皆由因缘而起,有因则必有果,如以米麦为例,米麦之种子为因,而雨露、阳光、土壤、人力等为缘,如此则能产生米麦之果实。此种因果之间相应相酬的思想,乃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一切事物的关系之基本理论。(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卷二十九、阿毗达磨发智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俱舍论卷六、大智度论卷三十二、瑜伽师地论卷五、卷三十八、显扬圣教论卷十八、成唯识论卷二、卷八)
 <二>因明用语。指成立宗(命题)之理由、根据。为古因明五支作法之一,新因明三支作法之一。即因明对论中,立论者就自己之主张所立之理由,以作为令对方承认之论证根据。分为“正因”与“似因”二种。凡具备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之因,称为正因,即正确可靠之理由与根据。不具备三相之因,则称似因,即错误或似是而非之理由与根据。似因又分为不成、不定、相违三类。(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因明入正理论明灯抄卷一末)((参见:不成因)971、“不定因”973、“因三相”2271、“因明”2276、“相违”3910)p2269FROM:【佛光大辞典】

【器】:(譬喻)根器,器量等。人之根性譬如物,谓之器。法华经提婆品曰:“女身垢秽,非是法器。”名义集二曰:“五道非成佛器,由是诸佛唯出人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地】:(杂语)梵语曰钵里体尾(Pr!thivi),又作托史么(Talima史吏),又作步弭(Bhumi^),译曰地,土地也。以能生为义。又所依之义。大乘义章十二曰:“能生曰地。”佛地论一曰:“地谓所依所行所摄。”梵语杂名曰:“地钵是体尾,又托史么。”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住】:谓成就此静虑现行随行遍行遍随行动转解行。故名为住。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 [经文] --

云何名支。谓菩萨性。

菩萨性者谓初发心及三十七品。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乃是一切善法根本。是故名支。

因此发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因。

因初发心决定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性。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支呢?即是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

菩萨性者,即是初发心(初发求菩提之心也)及三十七品(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详见下方注解)。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所以名为支。

因此发心而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所以名为因。

因初发心而决定必定能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名为性。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初发心】:(术语)初发求菩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十七道品】:道品,为梵语 bodhi-pa^ks!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著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p506 FROM:【佛光大辞典】

【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术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因初发心故。得修行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行六波罗蜜故。则得修行智慧庄严福德庄严修三十七助道之法。

是故菩萨发菩提心名之为支。

菩萨摩诃萨随发心行具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支。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因初发心(初发求菩提之心也)的缘故,而能得以修行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尸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毗离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

因修行六波罗蜜(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的缘故,而能得以修行智慧庄严、福德庄严、修三十七种助道的方法(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详见下方注解)。

所以菩萨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名之为支。

菩萨摩诃萨,随发心修行具足而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所以名为支。

注解:
【初发心】:(术语)初发求菩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十七道品】:道品,为梵语 bodhi-pa^ks!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著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p506 FROM:【佛光大辞典】

【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术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若无菩萨性者。虽复发心勤修精进。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当知非因发心勤修精进有菩萨性。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名之为支。

菩萨虽有菩萨之性若不发心勤修精进。则不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菩萨性发菩提心勤修精进故。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名之为支。

又复支者名因。亦名为梯。亦名增长。亦名庄严。亦名依凭。亦名次第。亦名进行。亦名室宅。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如果没有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虽也发心,勤修精进,但始终都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所以应当知道,不是因发心、勤修精进而有的菩萨性。因为这个原因,菩萨性者,名之为支。

菩萨虽有菩萨之性,如果不发心、勤修精进,则不能快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菩萨性、发菩提心、勤修精进,则能够快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为这样的缘故,菩萨性者,名之为支。

同时,支者,又名为因,也名为梯,也名为增长,也名为庄严,也名为依凭,也名为次第,也名为进行,也名为室宅(犹如人之建立室宅,以期保护一身)。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术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室宅心】:持戒修善,防护自身之心相;犹如人之建立室宅,以期保护一身。为声闻自利心之一,乃六十心中之第三十五心。大日经住心品(大一八·三上):“云何室宅心?谓顺修自护身法。”此心应以救护一切众生之化他心品为其对治之法。p3772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以是义故。性名为支。

云何名性。性有二种。一者本性。二者客性。

言本性者。阴界六入次第相续无始无终法性自尔。是名本性。

言客性者。谓所修集一切善法得菩萨性。是名客性。

而此经中以是二种名之为性。是二性者名之为支。

[末学解说]

因为这样的缘故,性,名为支。

什么名为性呢?性有二种:一者本性(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二者客性。

所说的本性者,阴界(五阴和十八界)六入(又作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六根为内之六入,六境为外之六入,总称十二入,亦作十二处。入者,涉入、趋入之义;处者,所依之义。此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识,故称入;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称处),次第相续,无始无终,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自尔(自然也),这名为本性。

所说的客性者,即是所修集一切善法得到的菩萨性,这名为客性。

此经中,以这二种,称之为性。这二种性者,名之为支。

注解:
【本性】: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九中):“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p1962FROM:【佛光大辞典】

【阴界】:五阴和十八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入】:又作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六根为内之六入,六境为外之六入,总称十二入,亦作十二处。入者,涉入、趋入之义;处者,所依之义。此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识,故称入;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称处。(大乘义章卷四、法界次第卷中之下)p1240FROM:【佛光大辞典】

【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自尔】:(杂语)自然也。止观五之三曰:“自尔,自然之异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又复性者亦名为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

复有二种。一细二粗。

所言细者无因而得。无因得果故名为细。

所言粗者有因而得。从因得果故名为粗。

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二种性者。胜于一切声闻缘觉。况诸外道。

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得名为胜。

[末学解说]

又有性者,也名为子,也名为界,也名为性。

有二种:一者细,二者粗。

所说的细者,无因而得,无因得果,所以名为细。

所说的粗者,有因而得,从因得果,所以名为粗。

菩萨摩诃萨,具足像这样的二种性者,则胜过一切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缘觉(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何况是诸外道。

因为这样的缘故,菩萨摩诃萨得名为胜。

注解:
【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何故名胜。以清净故。

清净有二。一净智障。二净结障。

声闻缘觉净结障故名为净非净智障。

菩萨摩诃萨具足二净。

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得名为胜。

[末学解说]

为什么名为胜呢?因为清净的缘故。

清净有二种:一者净智碍,二者净结(系缚的意思,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众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脱,永沦生死)障。

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缘觉(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净结障,所以名为净,但非净智障。

菩萨摩诃萨则具足二种净,因为这样的缘故,菩萨性者得名为胜。

注解:
【结】:系缚的意思,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众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脱,永沦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事胜于声闻辟支佛等。一者根胜。二者行胜。三方便胜。四得果胜。言根胜者。

菩萨摩诃萨本性猛利。缘觉性中声闻性钝。是名根胜。

言行胜者。声闻缘觉为自度故修集善法。菩萨之人不自为己。但为众生修集善法。施众安乐大悲怜殷。是名行胜。

方便胜者。声闻缘觉唯能了知阴界诸入。不能了知十二因缘及处非处。菩萨方便则能善知一切诸法。是名方便胜。

言果胜者。声闻自得声闻菩提。缘觉自得缘觉菩提。菩萨自得菩萨菩提。是名果胜。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还有四种事胜过声闻辟支佛等:一者根胜。二者行胜。三方便胜。四得果胜。

所说的根胜者,菩萨摩诃萨本性(本来固有之性德也)猛利,缘觉性中,声闻性钝,这名为根胜。

所说的行胜者,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缘觉(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为自度所以修集善法,菩萨之人则不为自己,只为众生修集善法,布施众生安乐,大悲怜殷,这名为行胜。

所说的方便胜者,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缘觉(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只能了知阴界诸入,不能了知十二因缘及处非处(详见下方注解),菩萨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则能善知一切诸法,这名为方便胜。

所说的果胜者,声闻自得声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以此因缘,心得解脱者,称为声闻菩提),缘觉自得缘觉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不自受持大乘经义,亦不广为他人解说,以此因缘,心证辟支菩提),菩萨自得菩萨菩提(谓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亦复教他人发菩提心,令他人入信,若有来者及不来者,悉皆恭敬亦生随喜,如此解脱自利利他,为多人利益、安乐故,称为无上正等菩提),这名为果胜。

注解:
【本性】:(术语)本来固有之性德也。圆觉经曰:“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处非处】:瑜伽五十七卷一页云:问:何等为处?答:于彼彼事,理无相违。问:何等非处?答:于彼彼事,理有相违。是名处非处体。又云:复次略有四处,四非处,依前所说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应正观察。若于如是所说道理,不相违背,示现宣说;是名为处。若此相违,示现宣说;是名非处。如是四处,并前所说,合成八种处非处善巧。
二解 无性释九卷二十七页云:处名所以,有所容受。若无所以,无所容受;说名非处。谓无处无容,诸众生类,无因恶因,而当得有。此复云何?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等。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菩提】:<一>就三乘之所得而别,分为声闻、缘觉、无上正等三种菩提。又作三乘菩提。(一)声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以此因缘,心得解脱者,称为声闻菩提。(二)缘觉菩提,又作独觉菩提、辟支佛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不自受持大乘经义,亦不广为他人解说,以此因缘,心证辟支菩提。(三)无上正等菩提,又作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菩提。谓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亦复教他人发菩提心,令他人入信,若有来者及不来者,悉皆恭敬亦生随喜,如此解脱自利利他,为多人利益、安乐故,称为无上正等菩提。以上三乘譬如有三种人欲渡恒河,第一人以草为筏,倚之而渡;第二人以皮囊或皮船倚之而渡;第三人造作大船乘之入河,于此船中载渡百千人。上述系出生菩提心经所载。(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
 <二>就佛之三身,别为应化佛菩提、报佛菩提、法佛菩提三种。(一)应化佛菩提,又作方便菩提、究竟菩提,此菩提以自在之善巧化用为道。(二)报佛菩提,又作实智菩提、清净菩提,此菩提以称理之智慧为道。(三)法佛菩提,又作真性菩提、实相菩提、无上菩提,此菩提以实相之理为道。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以此三菩提配资成轨、观照轨、真性轨;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则配以解脱、般若、法身。(金光明玄义卷上)((参见:三身)555、“菩提”5198)p631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菩萨性者有六种印。以是印故一切众生则得识知此是菩萨。

何等为六。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末学解说]

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者,有六种印(又作印契,印相,契印等)。因这些印,所以一切众生则能得识知此是菩萨。

是哪六种呢?即是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印】:(术语)又作印契,印相,契印等。用指头作种种之形,以为法德之标帜者。由小指次第数至大指,此为地水火风空之五大。又左手为定,右手为慧,以此左右十指为种种之印相。例如标火德而结火印,标水德而结水印等。菩提心论曰:“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大日经疏十三曰:“此印者,即是法界之标帜。以此印故,表示法界之体,即名法界幢也。”补陀落海会轨曰:“左手寂静故,名理胎藏海。右手办诸事,名智金刚海。左手五指者,胎藏海五智。右手五指者,金刚海五智。左手定右慧,十指即十度,或名十法界,或曰十真如。缩则摄取一,开则有数名。左小指为檀,无名指名戒,左中指为忍,左头指为进,左大指为禅。右小指为慧,无名指为方,右中指为愿,右头指为力,右大指为智。(中略)小指为地,无名为水,中指为火,头指为风,大指为空。”【又】佛菩萨手所执种种之具谓之印,即三昧耶形也。大日经疏二十曰:“印谓所执印,即刀轮罥索金刚杵之类也。”【又】教理之决定者谓之印。如实相印,三法印等。大乘义章二曰:“优檀那者,是外国语。此名为印。(中略)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名印也。”秘藏记上曰:“印决定义也。”【又】印章。象器笺十九曰:“毗奈耶杂事云:时有贼来盗僧库藏,并及私物。为无记验,苾刍不知何时失物。佛曰:苾刍可畜其印,应用五种物为印,所谓鍮石赤铜白铜牙角。佛言:凡印有二种:一是大众,二是私物。若大众印,可刻转法轮印,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若私印者,刻作骨锁像或作触髅形,欲令见时生远离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以何义故。檀波罗蜜名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本性能得如是舍心。

于诸财物若多若少心不贪着。

欲施施时及行施已。悉生欢喜随所施物。若多若少心无疑悔。若少施时亦无羞愧。若无财时常赞叹施。

见有悭者能破其心。见行施者心生欣庆。欢喜踊跃如见父母。见来求者深自庆幸。

若无财物应以身业供给长老父母诸师。

应以喜语软语法语实语正语。除破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

若有人问犹不说人长短过失。况于无问而自说耶。

若有众生怖畏王贼水火之难能为救解。

知恩念恩受恩能报。

受他寄付不令他疑。若是重宝心不贪着。

于己物中心无吝惜。能食能衣惠施于人。

能调欲心耽䤄之心调戏等心贪伎乐心修集惭愧。

虽获大宝不生贪喜。

是名檀波罗蜜菩萨性印。

[末学解说]

为什么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名为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印呢?因为菩萨摩诃萨本性(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能得到这样的舍心。

对于种种财物不论是多是少都能够心不贪着。

想布施、布施时及行施后,都能够生欢喜随所施物,不论多还是少心无疑悔。如果少施时也不会羞愧。如果无财时会常赞叹布施。

见到有悭者能够破其心。见到行施者心生欣庆,欢喜踊跃如同见到父母。见到来求索者会深自庆幸。

如果没有财物应以身业供给长老、父母、诸师。

应以喜语、软语、法语、实语、正语,除破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

如果有人问都不会说人长短过失,何况是无问而自说呢。

如果有众生怖畏王、贼、水、火之难,能为其救解。

知恩、念恩,受恩能报。

受他人寄付不令其有疑,如果是重宝心不会贪着。

对自己之物心无吝惜,能够将食、衣惠施于人。

能调欲心、耽䤄之心、调戏等心、贪伎乐心,修集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虽获大宝不会生贪喜。

这样名为檀波罗蜜菩萨性印。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性】: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九中):“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p1962FROM:【佛光大辞典】

【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073

[精进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12 22:50 编辑



(本次学习:10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云何尸波罗蜜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性自净软。于众生中不起恶心恚害之心。

若因客尘诸烦恼等造作众罪。作已心悔深生惭愧发露忏悔。

于诸众生起怜愍心作一子想。终不以手若杖若石加于一切。

心常求觅真善知识。志乐供养父母师长耆旧宿德。破坏憍慢先意问讯知恩念恩。

若有乞者软语慰喻。不以幻术诳惑众生。

终不乐以非法活命。常喜修集一切功德。教诸众生广修福业。

见诸众生所受诸苦。断其命根打缚闭系饥渴寒热。菩萨尔时观彼受苦如己无异。

护持佛戒乃至轻微尚不故毁。况余重者。能以十善教化一切。不乐见闻诸恶众生斗诤骂詈。所有三业常为众生终不自为。

若有众生具戒忍慧。乐与同行得柔软心。无有害心无不忍心。心常敬重所有诸戒。

不诳众生无有两舌及无义语。虽无问者尚赞人善。况有问者。而当不说。尊重宗敬正实之语。

是名尸波罗蜜菩萨性印。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尸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印呢?

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性自清净,对于众生不会起恶心、恚害之心。

如果因客尘诸烦恼等造作了众罪,作后心悔深生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发露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

对种种众生会起怜愍心,一如自己的孩子。始终不会手、或杖、或石加于一切众生。

心常求觅真正的善知识(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志乐供养父母、师长、耆旧(即年老德高,道行深湛之老者)、宿德(即指德望重、见识高之老僧或耆老。宿,即尊宿、耆宿之意;德,即有德之意。宿老,又作老宿,指耆老或深积修行之僧)。破坏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先意问讯(合掌而口问安否也),知恩念恩。

如果有乞索者,会以软语慰喻。不会以幻术诳惑众生。

始终不乐以非法活命。常喜修集一切功德。教导诸众生广修福业。

见到诸众生所受诸苦,断其命根(大乘唯识说,第八识的种子有住识的功能,因而一期寿命之色心相续,假名为命根,决不是另外有命的实体)、打缚闭系、饥渴寒热,菩萨这时观彼受苦如同自己受苦一样。

护持佛戒(梵网经所说之大乘戒也,又云佛性戒、佛乘戒。此戒以众生本具之佛性为体,且受持此戒可至佛果也),乃至轻微尚且不会故意毁犯,何况是重者。

能以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教化一切众生,不乐见闻诸恶众生斗诤、骂詈,所有三业常为众生,始终不自为。

如果有众生具足戒忍慧,乐与同行得心。没有害心、没有不忍心。心常敬重所有诸戒。

不欺诳众生,没有两舌及无义语。虽无问者尚且赞叹人善,何况有问者,怎么会不说呢。尊重宗敬、正实之语。

这称名为尸波罗蜜菩萨性印。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知识】: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耆旧】:又作长老、老宿、耆宿。即年老德高,道行深湛之老者。集异门足论卷四,谓有生年之尊长耆旧,称为生年上座。毗尼母经则谓法腊过五十以上,且为国王、长者、出家人所尊重者称为耆旧长宿。又敕修百丈清规大众章日用规范条(大四八·一一四五下):“古云:‘衩袒登溷,草履游山,莫践法堂,回互耆旧。’”(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迁化祭次条、禅林象器笺称呼门)p4288 FROM:【佛光大辞典】

【宿德】:即指德望重、见识高之老僧或耆老。宿,即尊宿、耆宿之意;德,即有德之意。宿老,又作老宿,指耆老或深积修行之僧。(禅苑清规卷七)p4512 FROM:【佛光大辞典】

【憍慢】: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 FROM:【佛光大辞典】

【问讯】:(杂语)合掌而口问安否也。但敬揖以表问安否之心亦云问讯。僧史略上曰:“如比丘相见,曲躬合掌,口曰不审者何?此三业归仰也(曲躬合掌身也,发言不审口也,心若不生崇敬岂能动身口乎),谓之问讯。其或卑问尊则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不,上慰下则不审无病恼,乞食易得,住处无恶伴,水陆无细虫不。后人省其辞,止曰不审也。”释氏要览中曰:“善见论云: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否?僧祇律云:礼拜不得如哑羊,当相问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命根】:大乘唯识说,第八识的种子有住识的功能,因而一期寿命之色心相续,假名为命根,决不是另外有命的实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戒】:(术语)梵网经所说之大乘戒也,又云佛性戒、佛乘戒。此戒以众生本具之佛性为体,且受持此戒可至佛果也。【又】诸佛所住一实相之净戒也。梵网经下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曰:“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大日经疏十七曰:“佛离一切相而住净戒,所谓离诸相一相一味。若能如是离一切相而住于戒,此戒即是佛戒。”【又】又密教之三摩耶戒也。时处轨曰:“教发菩提心,授与佛性戒。”【又】通名佛所说之戒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若有来打我是身者。我则不应加恶报之。

何以故。我身非身。所谓身者名为真实。真实之身则不可打。

而我此身是和合身。和合身者所谓不净。

于和合中少分见打多无所损。多无所损何故不喜。

瞋者少分有瞋多分不瞋。多不瞋故云何名瞋。

若和合打和合受者谁打谁受。譬如二物相触出声。

若我瞋者应当自瞋。何以故。以业缘故而得此身。以是身故受是楚毒。

譬如有的箭则着之。我若增长是瞋心者。则不能观善恶等法。若不能观善恶法者。必定当堕三恶道中。

以是义故若打若骂不应于他生瞋恨心。如是观已。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复次若见有打骂者。应于是人生一子想心无怨恨。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印呢?

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如果有来打我此身者,我则不应加恶报复之。

为什么呢?因为我此色身并非真实之身。所谓身者名为真实(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真实之身则不可打(也不会被打)。

然而我此身是和合(和合者,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因果众缘集会者,且如识法因果相续,必假众缘和会,谓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此识作意正起,如是于余一切如理应知)之身。和合身者不清净。

在和合身中,少分见打多无所损。既然多无所损,为何要不喜呢。

瞋者少分有瞋,多分不瞋。既然多分不瞋,为何名瞋呢。

如果和合之身打和合之身,受者,是谁打是谁受呢。就好像,二种物体,相触出声。

如果我瞋者,应当自瞋。为什么呢?因为业缘而得此身,所以此身才会受这样的楚毒。就好像有目标,箭才能着之。

我如果增长此瞋心者,则不能观善恶等法。如果不能观善恶法者,则必定当堕入三恶道中。

因为这样的缘故,或打或骂都不应对他人生瞋恨心。这样观照后,名为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再有,如果见到有打骂者,应对此人,生一子想,心无怨恨。这名为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实】:<一>教法上之分类用语,与“方便权假”对称。天台判教以藏、通、别三教为方便之教,而以圆教为真实之教。<二>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p4225FROM:【佛光大辞典】

【和合】:和合者,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因果众缘集会者,且如识法因果相续,必假众缘和会,谓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此识作意正起,如是于余一切如理应知。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 [经文] --

云何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勤修精进。晨起夜寐不乐眠卧。终不观于寒热饥渴恐怖欢喜。

凡所造作若是世事及出世事。要令究竟终不中废。事若未果终不中悔。

虽得他人恭敬供养。于己所修不休不息。

于自己身不起轻心言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见世间难为之事终不退缩。

是名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印呢?

菩萨摩诃萨勤修精进,晨起夜寐,不乐眠卧。始终不观于寒热、饥渴、恐怖、欢喜。

凡所造作,如果是世事(人世间的一切活动)及出世事,都要有始有终,不会半途而废。即使事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也不会中途后悔。

虽得到他人的恭敬供养,自己的修行也会不休不息。

于自己之身不起轻视之心,不会说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遇到世间难为之事,也始终不会退缩。

这名为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事】:人世间的一切活动。
-- [经文] --

云何禅波罗蜜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至心乐观诸法实义。乐住寂静及无人处。乐离恶人增长善法。见乐静者欢喜恭敬。

虽有烦恼本性轻微。所有善心终不为于诸恶觉观之所破坏。

修集慈心视怨如子。若见众生受大苦恼生于悲心。随其己力而为除断。愿诸众生悉令安隐。

身设受苦不生忧恼。若失身命及以财物。若系若缚若打若摈。能自晓喻不失正念生于忧苦。

专心听法书写受持读诵解说。若他忘失能为诲示。以如是等至心因缘。于后世中不忘法界。

是名禅波罗蜜菩萨性印。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印呢?

菩萨摩诃萨至心(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乐于观照诸法实义(真实之义理也)。乐也安住寂静及无人处。乐于远离恶人、增长善法。

见到乐静者,欢喜恭敬。虽有烦恼,本性轻微。所有善心始终不会被诸恶觉(恶劣的思想)观所破坏。

修集慈心(与人以乐之心也),视怨如子。如果见到众生受大苦恼,会生起悲心。随其己力而为除断。愿诸众生都能获得安稳。

假设身受苦,能不生忧恼。如果损失身命及财物。如果被系、被缚、被打、被驱逐。能自晓喻,不失正念,不生忧苦。

能够专心听法、书写、受持、读诵、解说。如果他人忘失,能为其诲示。因为这些至心因缘,能够于后世中,不忘法界。

这名为禅波罗蜜菩萨性印。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至心】:(术语)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晋书王嘉传曰:“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无量寿经上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金光明经上曰:“至心念佛。”同文句二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言至心。”同文句记曰:“至犹极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实义】:(杂语)真实之义理也。华严经二十九曰:“分别实义得究竟。”报恩经六曰:“不可以实义。”正理论二十三曰:“能止推征令证实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恶觉】:恶劣的思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心】:(术语)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了知一切世间之事。知诸方术及诸众生所有言说。

虽知此事心不迷谬亦不放逸。不为外道之所诳惑。不随邪见所说义理。

是名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

我今粗略說麁印相,後細印相諸佛所知。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印呢?

菩萨摩诃萨了知一切世间之事。了知诸方术(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等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重要之修炼济度方法)及诸众生所有言说。

虽知此事,心不迷谬也不会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不为外道所诳惑。不会随顺邪见所说义理。

这名为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

我现今粗略解说粗印相(印之形相)。后面之细印相则诸佛所知。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术】: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等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重要之修炼济度方法。p1441FROM:【佛光大辞典】

【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印相】:(术语)印之形相。如不动之印为刀剑之相,观音之印为莲华形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5-16 08:25 , Processed in 0.10398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