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习经心得] 逐品分享:《妙法莲华经》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复制链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10 09:5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5-1-10 11:12 编辑

整部《妙法莲华经》的白话解说末学已经学习完毕,对于经文内容大概有了一些了解,知道此经是诸经中王,深知此经对修行成佛的重要,所以末学发心再次学习《妙法莲华经》并以当前次第汇总与整理对于各品的理解与心得体会

感恩诸佛菩萨 善知识 老师 护法圣众慈悲加持护念!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佛示现六种瑞相:说法瑞相、入定瑞相、雨华瑞、地动瑞、众喜瑞相、放光瑞相

大众对此心有疑念不知是何因缘,请教文殊菩萨得知佛将为众生演说《妙法莲华经》而有此瑞相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因为此经功德利益非常殊胜:

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

又如土山、黑山、小铁围山、大铁围山及十宝山,众山之中,须弥山为第一;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为其上。

又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

又如日天子能除诸闇;
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又如诸小王中,转轮圣王最为第一;
此经亦复如是,于众经中最为其尊。

又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
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又如大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
此经亦复如是,一切贤圣,学、无学,及发菩萨心者之父。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
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
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

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
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

如佛为诸法王;
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妙法莲华经》

因为此经能令众生快速实修成佛!而这也是诸佛之愿!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
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妙法莲华经》

诸佛欢喜因缘成熟能为众生宣说《妙法莲华经》而示现瑞相,同时众生也因此瑞相对修持《妙法莲华经》的信心有所增上!

记得善知识曾经说过,(大意是)佛经里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末学在学习六种瑞相经文时,多多少少也体会到了这一点,虽然这段文字讲的不是义理或法义,但却增上了末学对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信心(佛法是心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9:57:27 | 只看该作者

重新温习《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讲的是诸佛说法(普度众生)唯有一佛乘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经中所说的二乘、三乘,只是诸佛为了随顺众生因缘的方便说,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这也是深入经藏的好处,既然知道二乘三乘只是方便,我们不应以少为足,不应把小乘解脱当作究竟涅槃让自己成为增上慢人,应是应当发无上菩提心

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

因为唯有成佛才是正途,这也是诸佛世尊出现于世的唯一大事因缘: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诸佛深知世间众生有种种欲望和贪着,虽然要善巧方便随顺众生因缘而说法,实则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获得一佛乘证入佛智


以上是末学以当前次第的粗浅体会,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9:57:28 | 只看该作者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佛为众生宣说火宅三车的譬喻,进一步说明三乘只是方便、一乘才是真实的真相

“此譬喻中,火宅比喻三界众生为五浊、八苦所逼恼而不自知,诸子比喻众生,长者比喻佛。FROM:佛光大辞典”

“羊车、鹿车、牛车分别比喻三乘,此为界内三乘之方便权教,而以大白牛车比喻界外一乘真实之法门,即说明“会三归一”之旨。FROM:佛光大辞典”

再次学习已经完成的白话解说,静心思维自己是否有新的(心得)体会?

很惭愧,除了这篇[习经心得] 读《妙法莲华经》譬喻品体会~一乘才是真实,佛为慈悲众生说三乘

再有就是下面这段经文,让末学深感学习佛经的重要:

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豫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这段经文说的是,舍利弗因为过去听佛说法时,见到佛为诸菩萨授记而没有自己,因此感到非常伤心,常常独自在山林和树下心想,自己和他人都同入法性,为什么如来要以小乘法教化我们?现在终于知道是我们的过错,并非世尊心有分别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自己有听闻成就无上菩提的因,必定修大乘法而获得解脱,然而自己并不了解这些方便法,最初听佛说法便信受取证那时所听闻的法了,今日有幸听佛宣说妙法后,已经断除心中的疑念,身心获得舒适和安稳,现在终于知道自己也是真佛子了

尤其末法时期佛已灭度,如果我们想要解脱成佛,一定要多学习佛经,学习佛的知见和智慧,因为佛经就是佛亲口传下来的各种深浅次第不同的法,这样就能避免犯舍利弗尊者一样的错误,阿弥陀佛!深深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9:57:29 | 只看该作者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说的是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犍连等四大声闻弟子,因为“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后来因为闻佛“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最后为表达他们所领悟的境界和法喜,通过譬喻的方式“以慈悲之长者譬佛,以愚昧之穷子譬三乘,而以财产相续(付财)譬成佛之记别”向佛讲述他们对佛意的体会

为什么四大声闻弟子心不喜乐菩萨法?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这就是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上的差别

小乘法的建立基础在于苦上,
所以小乘法要众生去思维人生的虚妄,要众生知道人生如幻,这就是空法,以空来离苦
整个过程就是先感知苦,然后厌苦,接着观空,然后离苦
所以先让众生去感受人生的苦,体会人生如梦,生灭不实,终究是空,最后观空离苦
这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小乘的观法全部建立在这些[苦]和[空]的基础上
以现代的说法来说,就是建立在负面思维的基础上,转而空化
所以小乘的观念和实修过程会比较着重在自己身上,心量会比较窄化,心念也比较执着在苦难上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然而,
其实这样的教法(小乘法)并不是终点,
只要深入经藏,就能很明白的知道,小乘的解脱最后并没有说明清楚最后的结果
这是因为小乘解脱并不是终点,只是一个化城,一个中继站,只是一个过程
所以当然小乘经中没有清楚说明最终结果,阿罗汉涅槃后呢?不知道了
这结果要由大乘经才能明白后续的修行,也就是[回小向大],转学大乘法而成佛
这才是最终的结果,这些在大乘经中都说得很清楚

我们都知道,六道轮回累劫不休,生命其实没有终结,只是不断轮回
而小乘法成就阿罗汉之后呢?没了吗?变成什么了?难道成就后就消失了?那不是断灭吗?
所以,小乘法确实只是一个过程法门,要转为学习大乘法才能知道真相和真实

佛法不是断灭法,不会由轮回不止的生命变成断灭,而是要转为学习大乘法,逐渐进入到真实的解脱状态
所以小乘不是终点,那不是真正的解脱,所以称为[有余涅槃],而不是真正的涅槃~大乘的[大般涅槃](无余涅槃)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回说小乘法虽然并非究竟,但这也是诸佛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和过渡,如同四大声闻弟子最终因为他们长久以来严谨持戒而远离一切烦恼获得清净得到无上大乘佛法

由此可以看到诸佛教化众生真的唯有一佛乘,所谓的二三乘只是随顺众生因缘的方便说,最终都要引导众生证入佛智!

最后,由《妙法莲华经》信解品,体会[信]与[解]是成佛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9:57:30 | 只看该作者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以雨比喻佛陀之教法,以草木比喻众生之机类,而以药草比喻为三乘人之根性。

药草有三种,即小草、中草、大草。小草比喻人、天,中草此喻声闻、缘觉,大草比喻菩萨。

药草虽有大小不同,若蒙云雨滋润,皆得敷荣郁茂,能治众病;

故以之比喻三乘人之根器虽高下不同,若蒙如来慈云法雨润泽,则能成大医王,普救群生。”


加上前面学过的《譬喻品》和《信解品》以及《药草喻品》,

《譬喻品》以“火宅比喻三界众生为五浊八苦所逼恼而不自知,诸子比喻众生,长者比喻佛。”

《信解品》“以慈悲之长者譬佛,以愚昧之穷子譬三乘,而以财产相续(付财)譬成佛之记别”

《药草喻品》“以雨比喻佛陀之教法,以草木比喻众生之机类,而以药草比喻为三乘人之根性”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这些都是告诉我们诸佛如来心无分别,随众生因缘不同而次第教化的宗旨

比如《譬喻品》中身处火宅却依然沉迷游戏的孩子们,最后虽然有被长者(比喻佛)救出,但他们并没有理解佛意

而《信解品》中四大声闻弟子有更进一步明白和理解佛意,并以穷子继承财产的比喻表达他们所领悟的境界和法喜

最后《药草喻品》进一步分析与解说三乘人的根性差别,虽然根器不同,但“若蒙如来慈云法雨润泽,则能成大医王,普救群生”

所以我们也不应心生分别、执着高低上下,因为分别心是凡夫心

由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为什么诸佛如来能做到如此心无分别,平等说法?

因为,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所以,以[究竟者]来说,一切无不是佛法,差别在于[懂不懂][明白不明白] — [略说]佛经真伪的疑惑
[[一切法都是佛法]],
这是因为一切表相和法相(无论法或非法),智者都能觉察法义
能由法或非法中,明辨正邪,却不取正邪,实证不二 —
[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48#
如果从「佛、法、僧」三宝来看,
这个「法」,最最狭义上来说就是指「佛经」,佛经是物质,有生灭性,「成佛」要靠「佛经」
但是,扩大点来说,就是指佛陀讲过的话,或甚至十方世界都有佛传法,「成佛」靠的不只是「释迦牟尼佛」当时传的佛经
所以,扩大来说,「法」是指意识型态上的法理道理和方法,而不是专指纸本上的文字,
所以,佛经上说任何人只要说的话或文字符合佛义就都是佛法,都能学习成佛,至此,「法」都还围绕着成佛打转
所以,更扩大来说,「法」是一切符合佛教法义的方法法门和原理,是知见观念,而不限于佛经和文字
所以,再扩大来说,就是之前讲的「广义法」,可以是一切,而「法性」就是一切的原理特性
所以,最后来说,「法」不再围绕成佛打转,而是应该说,明白一切法和一切法性,因为透澈原理而不执着,所以成佛
所以,方向上不太一样了,因为心量和眼界宽广了,思维的方向也不同了
所以,法其实不会消灭,因为没有生灭,不生不灭,法常住,这样才正确,就像佛常住不灭,就像众生也没有真正的生或死
所以,从狭义上来看,全都有生灭,肉身佛、或佛经(法),或众生(僧侣),从狭义上看都有生灭
但是,从广义实义上来看,全都不生不灭,就是「佛性」和「法性」都不生不灭 —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9:57:31 | 只看该作者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讲了佛为迦叶、须菩提、迦旃延、目犍连四大声闻弟子授记成佛

其中下面这段经文,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  诸释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赐佛音声。
  若知我深心,  见为授记者,
  如以甘露洒,  除热得清凉。
  如从饥国来,  忽遇大王膳,
  心犹怀疑惧,  未敢即便食;
  若复得王教,  然后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过,
  不知当云何,  得佛无上慧。
  虽闻佛音声,  言我等作佛,
  心尚怀忧惧,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记,  尔乃快安乐。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间,
  愿赐我等记,  如饥须教食。”

当佛为迦叶尊者授记成佛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等人都感到非常震惊,他们一心合掌目不转睛的请佛慈悲怜悯,因为他们见到佛为迦叶尊者授记时也感受到如甘露洒下来一样都除去热恼得到清凉,可是他们又像从饥饿的国家出来,忽然遇到大王的饭食,心中生起犹豫怀疑和害怕不敢吃这些食物,除非得到大王的指示才敢吃

此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也是这样,每当想起小乘的过失,却又不知该如何获得大乘的无上佛慧,虽然佛说过他们将作佛,可是内心还是有一些怀疑和恐惧,如同饥饿的人不敢吃大王的饭一样,除非能得到佛的授记,内心才会感到安稳和快乐,听到这里佛陀非常慈悲一一为他们授记成佛,令他们回心向大

【回心向大】
意即回转小乘之心而趣向大乘心,以求无上菩提。FROM:【佛光大辞典】

几位尊者一开始不敢相信自己能成佛,对于成佛没有信心,一定要佛先为他们授记才感到安稳,如同饥饿的人不敢相信好饭突然降临,一定要先得到国王的指示才敢吃一样,由此思维想到信心的重要!

大乘的基础建立在[信]上,只有信才能深入大乘,所以经上说~[信为功德母]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大乘不可思议,难懂难信,所以大乘以信为首要,以发心发愿为首要,直接以宽广清净的心量契入光明实相,以自利利他为目的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大乘的修法原理就在于心念上,所以说~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佛法就是心法,发心和发愿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原理和方法
只要有信心,就能逐渐明白和体会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9:57: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5-1-11 08:52 编辑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主要是讲佛以化城的譬喻再次为我们解说,一佛乘才是真实涅槃,小乘涅槃只是佛为慈悲众生的方便说

末学通过前面学习过的种种譬喻虽然对方便说有些了解,但是当看到下面这段经文时,着实让末学眼界大开,深深赞叹诸佛慈悲智慧无量无边!经文如下: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这段经文是说,佛灭度后有一些弟子不能听闻《妙法莲华经》,对于菩萨法门不知不觉,因此将自己所修小乘法的功德当作是涅槃,但是佛在其他国土也有作佛,而且也有另外的佛号,所以虽然他们把小乘法的功德当作涅槃,但是在另外的国土也可以上求佛道并听闻这部《妙法莲华经》,因此佛说唯有一佛乘才能最终获得灭度,没有其他乘,除非是诸佛为众生方便说法

如果不是学习《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末学永远不可能知道诸佛的善巧方便

所以说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是累生累世都在做的事情,而我们更要累生累世精进修行,不能以少为足,因为唯有成佛才是最终目标!

由《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体会~学佛修行不能以少为足,唯有成佛才是最终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08:5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5-1-12 10:05 编辑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讲的是佛为富楼那及一千二百弟子授记成佛,其中五百阿罗汉在佛前得到授记后来到佛前向佛忏悔说他们常常以为已经得到灭度,今日才知道其实自己是个无智的人,因为他们应当证得如来的无上智慧,然而却以少为足,之后用了譬喻的方式向佛诉说自己的愚痴行为,他们说就像有人到亲友家吃饭,因为喝醉酒睡着导致未能发现亲友送的无价宝珠,所以仍然过着贫苦的打工生活

经文如下~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

后来亲友和他相遇告诉他那天有在他衣服里放了一块无价宝珠,可以将宝珠卖掉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常常称心如意,不会再为生活而苦恼了

五百阿罗汉心生忏悔继续说到,其实佛也是这样,身为菩萨时教化我们发无上菩提心,可是我们却不知不觉给忘记了,现在只是得到阿罗汉果就认为已经得到灭度了

由这段譬喻让末学想到众生平等的教导,不论众生根器是上是中或是下,但是佛性都是平等的,众生都可以成佛,而佛性其实就是那颗无价宝珠,人人本自具足,我们只需要发现它呵护它,并始终保持清净光明发无上菩提心,就能快速解脱成佛

法华经或其他经上都会提到急速成佛的方法,重点就是发起无上菩提心
而[光明心法]的[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
这都在导引我们真实发露无上菩提心,恢复原本清净圆满光明的佛性
所以就会进步得特别快速 —
[略说]如何引导众生学佛?该给什么经典?


什么是学佛?
就是透过发起[无上菩提心]普渡众生而成佛
重点是~
在普渡众生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圆满,
而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先改正自己的缺失而逐渐圆满了自己,自己就成佛了
所以是因为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让自己成佛了 —
[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2、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谛听!  佛子所行道,
  善学方便故,  不可得思议。
  知众乐小法,  而畏于大智,
  是故诸菩萨,  作声闻缘觉,
  以无数方便,  化诸众生类。
  自说是声闻,  去佛道甚远,
  度脱无量众,  皆悉得成就,
  虽小欲懈怠,  渐当令作佛。
  内秘菩萨行,  外现是声闻,
  少欲厌生死,  实自净佛土。
  示众有三毒,  又现邪见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众生。

上面这段偈诵是世尊对诸位比丘说,佛弟子的善巧方便是不可思议的,他们知道众生喜欢小乘法,对于大乘法会心生畏惧,所以诸菩萨以声闻缘觉的形象再以种种方便法教化众生,他们说自己是声闻弟子离佛道还很远,以这种方式令众生离苦得乐,渐渐成就佛道,这些声闻弟子实则是内秘菩萨(为自利利他之大行而外现小乘声闻自利之相。此因菩萨知众生畏于大智而乐闻小法,故作声闻、缘觉等二乘人,以方便化诸众),只是外现声闻相,他们少欲、厌离生死,实际则是庄严佛土,他们为众生示现贪嗔痴三毒和邪见的相貌,只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

这段经文的教导,在《普门品》中就是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相关教导,是诸佛菩萨的普度众生的善巧方便和次第说法的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 10:05:23 | 只看该作者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主要讲的是佛为阿难和罗睺罗授记成佛,其中有八千位初发心菩萨不明白为什么菩萨还没有得到佛的授记?而声闻弟子先得到授记?

世尊观察到这八千位初发心菩萨的想法后,告诉他们自己与阿难在很久以前于空王佛前同时发了无上菩提心,可是阿难喜欢多闻,自己常常精进修行所以先于阿难成佛,阿难还在护持自己的法也护持将来诸佛法藏,并教化一切菩萨令他们成就佛道,因为这些都是他的本愿,所以今天得到授记

经文如下~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及国土庄严,所愿具足,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亦识本愿。

阿难得到佛的授记后内心十分欢喜,他立即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终于通达无碍也想起了曾经发过的誓愿

由此可知愿力的不可思议,它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和永不消失的,同时反思检讨身为佛弟子我们也应当发大心大愿,应当将这颗清净光明的种子深深刻入八识田,始终与诸佛如来慈悲愿力相应,蒙佛慈悲加持与护念,待它日后开花结果,愿力是成佛过程不可缺少的动力,同时还要配合实修,因为听闻再多如果不去实践都还只是停留在闻慧的阶段,这样无法真正觉悟,唯有将闻慧变成修慧才能真正觉悟成佛

三世诸佛。一切人。菩萨。无有一佛。亦一菩萨。
唯解文字。唯持多闻。不觉心性。不修觉道。已成佛道。当成佛道。
如是愚人。非我弟子。是为魔徒。

>>>>>>>>>>>>>>>>>>>>>>>>>>>>>
三世诸佛,一切人或菩萨,没有任何佛菩萨是:
不觉悟心性,不修正觉智慧法门,修行过程只解文字,只靠多闻,而能成就佛道或将成佛的
如果像上面那种[文字博学见魔]的愚人或[着文沙门],那就不是佛弟子,而是魔徒 —
文字博学见魔

关于实修的重要,还有一则经典事迹,就是释迦牟尼佛晚弥勒菩萨四十二劫发心,却超越九劫成佛的原因

经文中说的很清楚了
我本求佛道时勤苦无数。乃得无上正真之道。其事非一。
其实这件事情在许多佛经中多少都有提到一些,(例如大悲莲华经...)
重点就在于精进苦行,能一般人所不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 10:05: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5-1-13 10:25 编辑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佛把能够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莲华经》者都称为法师,并为五种法师介绍所获得的功德,以及应当如何为众生演说这部《法华经》

其中,有这样一段经文,世尊对药王菩萨说: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说有很多在家出家行菩萨道的人,如果他们没有见闻、读诵、书写、受持、供养这部法华经,那么他们不是真正在行菩萨道,如果他们有听闻这部经典才是真正在行菩萨道,而且如果有人想要求得佛道,如果能见闻这部《法华经》当知此人离证佛慧已经不远了

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经中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一切菩萨想要证得的无上佛智都在这部《妙法莲华经》中,因为此经是为众生开方便门示现真实相,所以这部《法华经》义理深固幽远没有人能真正悟到,今日佛为了教化和成就菩萨而为他们开示法义

由此可知,此经
就是佛菩萨真正的智慧和方便,就是教导不同众生的次第方便 — [略说]凡夫或佛弟子有所求不对吗?谁能真正无所求?

真正行菩萨道的菩萨行者,则教导要平等看待和救度一切众生,包含一切外道邪魔... — [略说]凡夫或佛弟子有所求不对吗?谁能真正无所求?

因此,行菩萨道应以世、出世间种种方便摄取一切众生成为眷属

佛弟子修行[菩萨道],
不论家人信不信佛,都不应该讨厌家人
不论众生信不信佛,或信不信受自己的修行
都应该以[四摄法]摄取家人和一切众生,包含一切外道和附佛外道
让众生成为自己的[修行眷属][佛法眷属],缔结累世善缘,以便让众生能对佛法生信实修而不退转 —
[华严经]行菩萨道应以世、出世间种种方便摄取一切众生成为眷属

菩萨道的方法很多,[四无量心],[四弘愿],[六度波罗蜜],[四摄法] — [心法实修-转念]菩萨行者,不论遇到逆缘或顺缘都是好缘,心念一转,就能发起[感恩心]

要知道,
学佛是透过行菩萨道普渡众生来让自己更圆满,而才能圆满众生 — [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2-5 18:55 , Processed in 0.0783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