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妙法莲华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39

主题

934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6135

[禅定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0-10 11:3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0-11 10:20 编辑

缘起: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为什么要深入佛经,因为:
关于[智慧]的增长
深入经藏就是最好的方式,这就是[闻慧]
透过深入经藏,就能听闻各种次第的正知见,学习各种解脱法门,且逐渐明白各种原理和相貌
由佛法正知见,就能逐渐舍弃或破除种种世俗的凡夫知见或邪见
这些正知见和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解脱知见),要不断的复习和思维,逐渐强化和深入,这样才能取代凡夫俗见
有了正确的观念和知见,戒律就不会像背公式那样困难,会因为观念而自然且容易的融入生活
所以,有正确的观念,戒律就容易自然达成,守戒就不会困难
然后由生活中去思维和体验这些佛法正见和观念,就能逐渐明白原理,成就解脱智慧,达成[思慧]和[修慧]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清净光明佛

弟子净慧慈光发心按照次序补齐上述佛经,故本次学习《妙法莲华经》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加持,令弟子通过本次学习能够了解菩萨的成佛法门,愿透过此次学习与熏修能够生起菩萨发心,祈愿能与佛心相应(印),写出符合自己次第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9

主题

934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6135

[禅定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1:34: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0-10 11:32 编辑

习经目录:




(陆续增补....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9

主题

934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6135

[禅定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1:34: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0-10 11:33 编辑

(本次学习:3楼 共用时2.5小时)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序品】
(术语)经中一部之序之部分也。【又】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一品,先现六瑞,而起众疑,因众之疑而使弥勒向文殊问其缘由,文殊说过去所见证言其当说法华。以为一经发起之由序,故名序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1、介绍法会人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旃延、阿㝹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殖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学习解说]:

如是我闻(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一时(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一万两千大比丘众在一起,他们皆是阿罗汉,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心得自在

这些大比丘众的名字叫: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旃延、阿㝹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都是大家众所知道或熟悉的大阿罗汉

还有有学(指虽已觉四谛之理,但因未断烦恼,故仍须学习戒、定、慧三学者。在四向四果中,除最后之阿罗汉果外,其余四向三果等七者皆为有学)和无学(证得阿罗汉果者,已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学习,称为无学)共两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又称波提夫人。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之姨母)与眷属共六千人在一起;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悉达多太子的夫人,罗睺罗的母亲)也与眷属在一起

还有八万大菩萨皆在成佛路上获得不退转,全都获得陀罗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大智度论卷五、佛地经论卷五载,陀罗尼为一种记忆术,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故由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而能联想一切之法,总持无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能遮除各种恶法),乐说辩才(第三地之菩萨,内智明而好为众生振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佛菩萨由无生正观而作流演圆通之说法,称为法轮。此法轮乃菩萨证不退之法而转者,愈增愈进,恒不退失,又其所说之理有进无退,且能令众生得不退转,故称不退转法轮),这八万大菩萨已供养无量百千诸佛,在诸佛所广种善根福德,常常被诸佛称叹,这些大菩萨修慈悲心证入佛的平等大慧,通达广大的智慧,最终获得开悟,这八万大菩萨的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化无数百千众生

他们的名字叫: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大菩萨摩诃萨共八万人在一起

-------------------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讲到八万大菩萨【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

由此可见,修习慈悲心对于解脱成佛的重要!

涅槃经说:“大慈大悲,名为佛性。”

观无量寿经也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在大悲心陀罗尼相貌中,慈悲心排在第一位: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大悲咒的功德威力

身为实修者,该如何生起悲心?

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
(佛陀解答如下)
1.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
2.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3.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
4.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
5.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6.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
7.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
8.又见众生为恶知识之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
9.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着。是故生悲。
10.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着。是故生悲。
11.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醎水。是故生悲。
12.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13.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14.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是故生悲。
15.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
16.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
17.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是故生悲。
18.又见众生处无明暗。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
19.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20.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
21.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
22.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23.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24.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25.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饿鬼畜生。是故生悲。
26.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27.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
28.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29.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
30.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
31.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32.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
33.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舍施。是故生悲。
34.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35.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
(注: 可能有人看到佛陀讲这么多生出悲心的例子就会跳过去,其实这是佛陀的慈悲,也是佛陀的智慧
因为慈悲所以讲出这么多,让佛弟子能入观想而产生悲心,因为智慧才能讲出这么多
所以这段千万要好好观想,入心观照,就能生出悲心,这是修悲心最好的观法)

36.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
(注: 我们还没得道,所以就是要像上面这样边观) — 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对于在家修行的佛弟子,要知道,
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注: 这点很重要,佛陀讲这么多就是要我们在家凡夫能真心发露慈悲心,不是只为了自己的福报) — 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最后一同来学习大菩萨的境界,十种清净慈心悲与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慈。何等为十?所谓:

等心清净慈,普摄众生无所拣择故;
饶益清净慈,随有所作皆令欢喜故;
摄物同己清净慈,究竟皆令出生死故;
不舍世间清净慈,心常缘念集善根故;
能至解脱清净慈,普使众生除灭一切诸烦恼故;
出生菩提清净慈,普使众生发求一切智心故;
世间无碍清净慈,放大光明平等普照故;
充满虚空清净慈,救护众生无处不至故;
法缘清净慈,证于如如真实法故;
无缘清净慈,入于菩萨离生性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慈。」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悲。何等为十?所谓:

无俦伴清净悲,独发其心故。
无疲厌清净悲,代一切众生受苦,不以为劳故。
难处受生清净悲,为度众生故。

善趣受生清净悲,示现无常故。
为邪定众生清净悲,历劫不舍弘誓故。
不着己乐清净悲,普与众生快乐故。
不求恩报清净悲,修洁其心故。
能除颠倒清净悲,说如实法故。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本性清净、无染着、无热恼,以客尘烦恼故而受众苦;如是知已,于诸众生而起大悲,名:本性清净为说无垢清净光明法故。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如空中鸟迹,众生痴翳不能照了;观察于彼,起大悲心,名:真实智为其开示涅槃法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悲。」— 十种清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名词解释:

【慈悲】
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涅槃经说:“大慈大悲,名为佛性。”观无量寿经也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悲】
慈,梵语 maitrya,maitri^,巴利语 metti;悲,梵语 karuN!a,巴利语同。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另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等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梵 maha^-maitri^-maha^-karuN!a^)、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三种缘慈,或三慈。(菩萨地持经卷七、十地经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毗婆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七十八、往生论注卷下)p5805 FROM:【佛光大辞典】

【彼岸】
<一>梵语 pa^ra,巴利语同。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
 <二>梵语pa^ramita^。音译波罗蜜多。全称为到彼岸。即自迷界之此岸至悟界之彼岸。((参见:波罗蜜)3445)
 <三>日本佛教用语。“彼岸会”之略称。((参见:彼岸会)3204)p3204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智】
(术语)广大之智慧。通达一切之事理者。法华经序品曰:“普入佛慧通达大智。”维摩经佛国品曰:“大智本行皆成就。”同慧远疏曰:“言大智者是佛智也,佛慧深广故名大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慧】
<一>梵语 tatha^gata-jn~a^na-dars/ana。即佛之智慧。乃最高无上之圣智,指诸佛所证之平等大慧。又作佛智、佛知见、佛智慧。如来出现于世,即为说此佛慧。法华经卷一(大九·八上):“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同经又谓(大九·二上)“以慈修身,善入佛慧”者,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其为通达大智,具大慈悲功德故。(无量寿经卷下)
 <二>宋代云门宗僧法泉之禅师号。随州(湖北随县南)人,俗姓时。自幼才敏,依龙居山智门院之信挥出家,受具足戒后,参谒云居晓舜,并嗣其法。初住大明寺,复历住千顷、灵岩、蒋山等名山;又奉诏住于大相国寺智海禅院,谥号“佛慧禅师”。又以师一生遍览群籍,所读之书无以计量,故世人多美称为“泉万卷”。(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一、联灯会要卷二十八、嘉泰普灯录卷三、五灯会元卷十六、释氏稽古略卷四、续传灯录卷十一)
 <三>(1255~1325)即元代临济宗杨岐派灵山道隐禅师。“佛慧禅师”为其谥号。仁宗延祐六年(1319),师东渡日本弘法,其门流称佛慧派,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参见:道隐)5662)
 <四>(1538~1628)明代临济宗僧。会稽(浙江绍兴)人,俗姓史。号幻也。自幼即立志出家,十四岁时,参礼天台之松谷禅师。后从松谷之劝勉而游历诸方,投燕都(北平)之笑岩德宝门下,并嗣其法。是后,历住燕山(河北玉田西北)之天宁寺、浙江嘉兴之天宁寺。崇祯元年八月示寂,世寿九十一。(五灯全书卷六十四、续灯存稿卷十)p2748 FROM:【佛光大辞典】

【耶输陀罗】
悉达多太子的夫人,罗睺罗的母亲,她后来跟随摩诃波阇波提出家。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陀罗尼】
梵语 dha^raN!i^ 之音译。又作陀怜尼。。盖菩萨以利他为主,为教化他人,故必须得陀罗尼,得此则能不忘失无量之佛法,而在众中无所畏,同时亦能自由自在的说教。有关菩萨所得之陀罗尼,诸经论所说颇多。及至后世,因陀罗尼之形式,类同诵咒,因此后人将其与咒混同,遂统称咒为陀罗尼。然一般仍以字句长短加以区分,长句者为陀罗尼,短句者为真言,一字二字者为种子。
 关于陀罗尼之种类,依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载,陀罗尼分为四类:(一)闻持陀罗尼,得陀罗尼者耳闻之事不忘。(二)分别知陀罗尼,能区别一切邪正、好丑之能力。(三)入音声陀罗尼,闻一切言语音声,欢喜而不嗔。(四)字入门陀罗尼,听闻阿罗波遮那等四十二字门,即可体达诸法实相;盖以悉昙四十二字门总摄一切言语之故。上述之前三者称为“三陀罗尼”。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举出四陀罗尼:(一)法陀罗尼,能记忆经句不忘。(二)义陀罗尼,能理解经义不忘。(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力起咒术,能消除众生之灾厄。(四)忍陀罗尼,通达诸法离言之实相,了知其本性,忍法性而不失。有关修得此四陀罗尼之法,详载于大乘义章卷十一。
 天台宗据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之说,立有: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等三陀罗尼,而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观。
 咒,名为陀罗尼,故对经、律、论之三藏而言,集聚咒之记录,称作陀罗尼藏、明咒藏、秘藏等。乃五藏之一。基于此之陀罗尼,有大随求陀罗尼、佛顶尊胜陀罗尼等,以及应不同诸尊之特殊修法,依修法之目的而诵相应之陀罗尼。此外,密教中,于供养祖师或祈亡者冥福之法会,诵持尊胜陀罗尼,称为陀罗尼会、陀罗尼讲会。(贤愚经卷十阿难总持品、大宝积经卷四无上陀罗尼会、卷一一五无尽菩萨会、海龙王经卷二总持门品、总释陀罗尼义赞、慧苑音义卷一)p3607 FROM:【佛光大辞典】

【乐说辩才】
(术语)第三地之菩萨,内智明而好为众生振辩才也。法华经序品曰:“乐说辩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退转法轮】
又作不退轮。佛菩萨由无生正观而作流演圆通之说法,称为法轮。此法轮乃菩萨证不退之法而转者,愈增愈进,恒不退失,又其所说之理有进无退,且能令众生得不退转,故称不退转法轮。(法华义疏卷二(嘉祥)、注维摩经卷一)p985 FROM:【佛光大辞典】

【摩诃波阇波提】
梵名 Maha^praja^pati^,巴利名 Maha^paja^pati^。又作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卑耶和题。或略称波阇波提。意译作大爱道、大胜生主、大生主、大世主。又称波提夫人。或称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梵 Maha^praja^pati^-gautami^,巴 Maha^paja^pati^ gotami^)译作大爱道瞿昙弥、瞿昙弥大爱,或略称瞿昙弥。梵语 gautami^,意为释迦族瞿昙姓之女。摩诃波阇波提为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之女。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之姨母。
 释尊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比丘尼之始。彼出家后亲自统理比丘尼,住于精舍附近之尼院,为请求出家之女众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导甚多。后于佛陀入灭之前三月,由于不忍见佛陀灭度,乃于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入于四禅天而舍命,其时欲界之诸天皆悲泣涕零。(增一阿含经卷九、中本起经卷下、贤愚经卷三、卷十二、四分律卷十二、五分律卷二十九、俱舍论光记卷十四)p6078 FROM:【佛光大辞典】

【学无学】
梵语 s/aiks!a-as/aiks!a,巴利语 sekha-asekha。“学”与“无学”之并称。学,即有学,指虽已觉四谛之理,但因未断烦恼,故仍须学习戒、定、慧三学者。在四向四果中,除最后之阿罗汉果外,其余四向三果等七者皆为有学;相对于此,证得阿罗汉果者,已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学习,称为无学。以上系小乘之说,大乘佛教则谓十地以前之菩萨皆为有学,佛果方为无学。法华文句卷八上(大三四·一○七中):“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名无学。研修真理,慕求胜见,名之为学,学位在三果四向真无漏慧也。阿罗汉果研理已穷,胜见已极,无所复学,故名无学。”(法华经卷二譬喻品、法华义疏卷九)((参见:阿罗汉)3692)p6217 FROM:【佛光大辞典】

【知识】
(名数)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与六粗相中之智相同。就心体云智识,就无期之相云智相。(参见:智相)。【又】(术语)朋友之异名。如云知人,我知其心识其貌之人也。又我所知之人也。非多知博识之义。诸经之初有“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即就为人所知而云:其人善,为善友善知识。恶,则为恶友恶知识。说法引导我于善处者是善友,故曰善知识,又单云知识。又劝善友使喜舍三宝,谓之劝知识,唱知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漏尽】
梵语 a^srava-ks!aya, ks!i^na-a^srava。漏,烦恼之异称。以圣智断尽烦恼,称为漏尽。与“无漏”同义。大智度论卷三(大二五·八○中):“三界中三种漏已尽无余,故言漏尽。”(瑜伽师地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参见:无漏)5128)p5826 FROM:【佛光大辞典】

【一时】
梵语 ekasmim! samaye,巴利语 ekam! samayam!。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金刚仙论卷一(大二五·八○一上):“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中略)。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又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一)迦罗,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二)三摩耶,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大智度论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一)p63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是我闻】
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姚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译。是说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经典,为天台宗立说的主要依据。

  在什译前一百二十年,即西晋太康七年(286),就有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什译后一百九十五年,即隋仁寿元年(601),又有阇那崛多、达摩笈多重勘梵本,补订什译,名为《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以上三译,今皆并存。据《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十四载:还有《法华三昧经》六卷,《萨芸芬陀利经》六卷,《方等法华经》五卷三译阙本。但据现代学者考证,似属误传,实际只有今存的三种译本。历代以来世所广泛流传,讲解注疏,唯据什译。什译本原是七卷二十七品,且其《普门品》中无重诵偈。后人将南齐法献共达摩摩提译的《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和北周阇那崛多译的《普门品偈》收入什译,构成七卷二十八品。其后又将玄奘译的《药王菩萨咒》编入,而成了现行流通本的内容。今依其品次,简介如下:

  一、《序品》,叙述佛在耆阇崛山说《无量义经》后,即入三昧现瑞,表示将说《法华》的缘起。

  二、《方便品》,佛从三昧而起,告舍利弗:"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于是舍利弗三请,世尊说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法唯有一乘,说二(乘)说三(乘)只是方便,并非究竟。

  三、《譬喻品》,舍利弗于佛前受记,佛为宣说火宅四车譬喻,进一步说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之旨。

  四、《信解品》,须菩提、摩诃迦叶等闻佛说法,欢喜踊跃,即以长者穷子譬喻,体现领会佛意,深信理解。

  五、《药草喻品》,佛说三草二木,以喻众生根机有别,"随其所堪而为说法"。

  六、《授记品》,佛为摩诃迦叶等四大声闻授记。

  七、《化城喻品》,佛言昔为大通智胜如来第十六王子时,曾教与会之众。又为说化城喻小法,以示方便,引入佛慧。八、《五百弟子受记品》,富楼那、憍陈如和五百阿罗汉皆受当来成佛的记莂。

  九、《授学无学人记品》,阿难、罗睺罗和学无学二千人皆得受记。

  十、《法师品》,佛告药王菩萨关于聆闻、随喜、受持、解说《法华》的种种功德。

  十一、《见宝塔品》,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赞叹释迦说《法华经》。

  十二、《提婆达多品》,提婆达多蒙佛授记,文殊宣扬《法华》,龙女献珠成佛。

  十三、《持品》,药王、大乐说等菩萨大众以及已受记的罗汉众等发愿奉持、广说《法华》。摩诃波阇波提以及耶输陀罗皆蒙授记。

  十四、《安乐行品》,佛告文殊,欲说《法华》,应当安住四法,即身(离权势等十事)、口(离说轻慢赞毁等语)、意(离嫉谄等过,修养自心)、誓愿(发愿令人住是法中,修摄自行)四安乐行。

  十五、《从地涌出品》,众多菩萨和眷属从地涌出,向多宝、释迦如来礼拜;佛告弥勒,此菩萨众皆是佛于娑婆所化而发心者。

  十六、《如来寿量品》,佛应弥勒请问,为说久远劫来早已成佛,但为教化众生,示现灭度。

  十七、《分别功德品》,是说当时与会大众闻法受益,后世受持读诵、书写、讲说此经,亦皆获诸功德。

  十八、《随喜功德品》,佛告弥勒随喜听受《法华》的种种功德。


  十九、《法师功德品》,佛告常精进菩萨关于受持、读诵等五种法师功德。

  二十、《常不轻菩萨品》,佛告得大势菩萨有关常不轻菩萨往昔因中的常不轻行和受持、解说《法华》的故事。

  二一、《如来神力品》,佛于众前现其神力,嘱于如来灭后,应对《法华》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和如说修行。

  二二、《嘱累品》,佛以右手摩大众顶,嘱咐受持和广宣此经。

  二三、《药王菩萨本事品》,佛告宿王华菩萨关于药王菩萨往昔闻法供养日月净明德佛的本事,并说受持《法华》、《药王本事》的功德,以及命终往生安乐。

  二四、《妙音菩萨品》,佛告华德菩萨关于妙音菩萨过去供养云雷音王佛的因果和处处现身说此经典的本事。

  二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佛为无尽意菩萨解说观世音的名号因缘、称名作用和三十三应普门示现等功德。

  二六、《陀罗尼品》,药王、勇施菩萨等各自说咒拥护受持、讲说《法华》者。

  二七、《妙庄严王本事品》,佛说妙庄严王于往古世为其二子所化的本事。

  二八、《普贤菩萨劝发品》,普贤问佛,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法华》?佛告成就为佛护念、植众德本、入正定聚、发救众生之心四法,当得《法华》。普贤白佛,凡持此经者,必得守护。

  此经全文大段分科,古代主张不一。自从隋智顗作《玄义》、《文句》,立《序品》为序分,定《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品》前半为正宗分,以《分别功德品》后半至《普贤劝发品》为流通分;并判上十四品为迹门,下十四品为本门后,学人多依其说。

  以上二十八品广泛开演大乘教义。其主要思想是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槃》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以及陀罗尼咒密护等,可谓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突出重点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此经起源很早,流传特盛。据学者研究,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但有的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认为产生于公元前二至三世纪。它是问世很早的大乘经典。在《大般涅槃》、《优婆塞戒》等经中提到它的名字,《大智度》等论里曾引用其文,世亲为之撰写了《优菩提舍》(论议,亲传,口诀。有二汉译)。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曾长时期广泛地流行。迄今已发现了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梵文写本四十余种,克、疆两地是五至九世纪的,但其数量少而残缺不全;尼、藏两地是十一至十九世纪的,其数量和完整程度都较前者为佳。国际上有相当多的学者在对这些梵文写本从佛学、语言学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曾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原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中国西藏萨迦寺的1082年所书的此经梵文贝叶写本。全经共一百三十四页,二百七十四面,内容完整无缺,字体清晰优美,很受专家学者的重视。

  此经曾由日帝觉和智军译成藏文。1924年河口慧海把它同梵本对照日译出版了《藏梵传译法华经》。

  十九世纪以来,此经先后译成法文和英文,又有梵汉对照、梵文和译、改订梵本以及原文等的出版。

  此经自罗什的汉译本问世后,随即于汉地盛传开来。在《高僧传》所列举的讲经、诵经者中,以讲、诵此经的人数最多,于敦煌写经里也是此经所占的比重最大,仅南北朝时期,注疏此经的就达七十余家,陈、隋之际智顗依据此经立说而创天台宗。隋、唐以后,乃至明、清,一直流传不衰。译本传入朝鲜、日本后,流传也盛。尤其在日本,六世纪就有圣德太子撰写此经《义疏》。九世纪传教大师续开台宗,特倡此经。十三世纪日莲专奉此经与经题立日莲宗。
  现代新兴的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和妙智会等教团,都是专奉此经与经题为宗旨的。

  由于流传的因缘殊胜,出现了此经的伪作。早在隋代的《众经目录》中就有《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等三种伪经,《敦煌写经》、《续道藏经》和日本《续藏经》中也都收有附会此经的伪作。

  此经注疏很多,现存主要的有:刘宋道生《略疏》二卷;梁法云《义记》八卷;隋智顗《玄义》二十卷、《文句》二十卷,吉藏《玄论》十卷、《义疏》十二卷;唐窥基《玄赞》十卷,湛然《玄义释籤》二十卷、《文句记》三十卷;宋法照《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慧洪、张商英《合论》七卷;元徐行善《科注》八卷;明一如《科注》七卷,传灯《玄义辑略》一卷,德清《通义》七卷,智旭《纶贯》一卷、《会义》十六卷;清通理《指掌疏》七卷。新罗元晓《宗要》一卷。日本圣德《义疏》四卷,最澄《大意》一卷,日莲《注》十卷等。(本文为王新据原稿改写) FROM:【《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9

主题

934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6135

[禅定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10:21:26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4楼~6楼 共用时2.5小时)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学习解说]:

(继续介绍法会成员)

法会中还有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在一起;

又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一万天子在一起;

还有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在一起;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一万二千天子在一起;

还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在一起;

还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在一起;

还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在一起;

还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在一起;

还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在一起;

还有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在一起;大家各自顶礼佛足,然后退坐一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9

主题

934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6135

[禅定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2、佛示现六种瑞相

(1)、说法瑞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被四众围绕,大家都恭敬供养、尊重赞叹世尊,世尊为诸位菩萨演说大乘无量义经,这是一部教导菩萨的修行方法,是一部诸佛护念的大乘经典


名词解释:

【序品】
(术语)经中一部之序之部分也。【又】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一品,先现六瑞,而起众疑,因众之疑而使弥勒向文殊问其缘由,文殊说过去所见证言其当说法华。以为一经发起之由序,故名序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瑞】
又作法华六瑞。佛欲说法华经前所示现之六种瑞相。法华经为佛讲说出世本怀之经,故先现六种祥瑞,以为开经之由序缘起,称作法华六瑞序,为三世十方诸佛说此经前必定示现之教化法式。六瑞即:(一)说法瑞,佛先说无量义经,而为法华作序。(二)入定瑞,佛说无量义经毕,即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三)雨华瑞,佛入定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四)地动瑞,雨华之后,大地起六种震动。(五)众喜瑞,会中大众见此殊胜,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六)放光瑞,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一万八千之佛土。(法华经卷一序品、法华经文句卷二下)p1296 FROM:【佛光大辞典】




(2)、入定瑞

佛说此经已,结加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学习解说]:

佛说完无量义经后,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无量者三乘五乘等无量法门即无量义也,义处为无量义之依处,即实相也,生无量法义依处之实相无相三昧,谓之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名词解释:

【无量义处三昧】
(术语)梵语Anantanirdes/apratis!t!ha%na sama%dhi。佛说法华前,先说无量义,次入此三昧也。无量者三乘五乘等无量法门即无量义也,义处为无量义之依处,即实相也,生无量法义依处之实相无相三昧,谓之无量义处三昧。佛既说无量义后,将说实相,于中间入此定,依所出之无量义故为无量义经之三昧,依所归之义处,则为法华经之三昧,因而通于前后。法华文句二曰:“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罗汉缘觉菩萨佛。此等诸法名为无量,实相为义处,从一义处出无量法,得为无量法入一义处。”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3)、雨华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学习解说]:

这时天空如下雨般落下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纷纷散落在佛以及法会大众身上



(4)、地动瑞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学习解说]:

普佛世界都发生六种震动



(5)、众喜瑞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学习解说]:

这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在座大众都从未见过这样殊胜的场面,大家都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6)、放光瑞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学习解说]:

这时佛从眉间放白毫相光(三十二相之一,即如来和菩萨眉间生白毛之相),普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乃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意译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顶天。位于第四禅天之最顶位),将六道众生看的清清楚楚,又见现在诸佛及听闻诸佛演说经法,并见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行获得道果,又见诸大菩萨广行菩萨道普度众生,又见诸佛入灭,之后起建七宝塔供养佛舍利


名词解释:

【四众】
梵语 catasrah! pars!adah!,巴利语 catasso parisa^。<一>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中阿含卷二十二秽品经、法华经卷一、四辈经)
 <二>指列座于佛陀说法会上听法之四类大众,即:(一)发起众,指能鉴知时机发起集会,或发起瑞相、问答等,以安排佛陀说法者。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舍利弗曾三次请佛说法。(二)当机众,指宿缘纯熟,适闻正教,而于会座上得度者。即听闻经法立受证悟之益者。(三)影响众,指从他方佛土来助佛陀教化之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而示现当机众之形相,如影之随形,如响之应声,以匡辅法王,庄严法座。(四)结缘众,指宿善福薄根机下劣者,虽未获立即证悟之益,然以见佛闻法之故,已结下将来得度之因缘。(法华文句卷二下、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五)
 <三>指阿育王时代,佛法之大众共分为四类,此四众因共议大天五事而形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四众即:(一)龙象众,又称大国众,指大天之流,即引发论争者。(二)边鄙众,又称外边众,指大天之门徒。(三)多闻众,指持戒广学之凡夫,集众援助上座。(四)大德众,指四果之圣众。此外,异部宗轮论述记除上记之外,尚有二种解说。(部执异论、异部宗轮论、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
 <四>指人、天、龙、鬼之四众。又称四辈。p1763 FROM:【佛光大辞典】

【般涅槃】
(术语)译为入灭。常略曰涅槃。(参见:涅槃)。俱舍光记二十三曰:“梵云般涅槃。槃,此云圆。涅槃,此云寂。”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得道】
又作得度。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谓入此法位,不复堕凡夫之数,称为得道人,一切世间事欲坏其心,然不能令其动,闭三恶趣门,入诸菩萨数中。
 得道之因缘有多种,据大智度论卷三十四所说,或依佛说法得道,或遇佛放无量光明得道,或由佛遍身毛孔散发出众妙香,使众生闻之而得道等,概皆依众生因缘不同而得道方式有别。又得道必依欲界之身,故于三界之中,欲界众生自然印有得道之因缘;无色界以无身之故,不得听闻正法;色界之众生执著胜定之乐,无苦受,无厌心,故亦难得道。(中阿含卷二十九请请经、大智度论卷三、卷八、俱舍论卷二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五)p4555 FROM:【佛光大辞典】

【七宝塔】
亦即多宝塔。释迦佛于灵鹫山说法华时,忽于地下涌现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横二百五十由旬。多宝如来全身舍利,坐于其中。(法华经见宝塔品)p124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迦尼吒天】
梵名 Akanis!t!ha-deva,巴利名 Akanit!t!ha-deva。乃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又作阿迦腻吒天、阿迦尼师吒天。意译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顶天。位于第四禅天之最顶位,亦为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称质碍究竟天、色究竟天。过此天则为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长阿含经卷二十、顺正理论卷二十一、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p3651 FROM:【佛光大辞典】

【眉间白毫相】
梵语 bhru^-vivara^ntarorN!a^-kes/a。又作眉间毫相、眉间白毛长好右旋相、洁白右萦相。略称毫相、白毛相、白毫相。三十二相之一,即如来和菩萨眉间生白毛之相。法华经卷一序品载,佛眉间白毫相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是知佛眉间之白毫相柔软清净,宛转右旋,发放光明。又优婆塞戒经卷一(大二四·一○四○上):“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宣说正法,实法不虚,是故次得白毫光相。”此乃得白毫相之缘由。而古来佛像雕造,多于眉间嵌入白玉、水晶等,以表示此相。我国大同云岗石窟之
诸大佛像,都嵌入巨大宝石,然大都为人所盗取。(佛本行集经卷九、无上依经卷下、往生要集卷中)p3895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9

主题

934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6135

[禅定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10:22:25 | 只看该作者
3、弥勒菩萨代众生请问文殊菩萨,佛现六种瑞相有何因缘?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学习解说]:

这时弥勒菩萨心想,世尊今日示现种种瑞相有何因缘?可是现在佛已经入于三昧,我应当向谁请教呢?

后来又想到可以请问文殊菩萨,因为文殊菩萨曾经已经亲近供养过无量诸佛,一定能见过这种希有瑞相,我现在应该请问文殊菩萨

这时法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诸天、龙、鬼神等,见佛示现种种瑞相也是不知道应当向谁请教


名词解释:

【序品】
(术语)经中一部之序之部分也。【又】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一品,先现六瑞,而起众疑,因众之疑而使弥勒向文殊问其缘由,文殊说过去所见证言其当说法华。以为一经发起之由序,故名序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王子】
梵语 kuma^rabhu^ta。音译究摩罗浮多、鸠摩罗浮。意译童真。乃菩萨之别名。菩萨为佛位之继承者,佛为法王,故总称菩萨为法王子。菩萨与如来法王之关系犹如世间王子与国王之关系,故称法王子。(阿弥陀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大智度论卷四、卷三十二、注维摩经卷一)p334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9

主题

934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6135

[禅定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1:03:11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7楼 共用时2小时)

4、弥勒菩萨再次以偈颂形式请问文殊菩萨瑞相因缘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学习解说]:

这时,弥勒菩萨想要解除心中疑念,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大众心中也有疑念,便主动请问文殊菩萨:是什么因缘令佛示现种种瑞相,放大光明遍照东方世界,并且得见庄严佛国净土?接着弥勒菩萨重复又以偈请问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悦可众心?


[学习解说]:

文殊菩萨,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何眉放白毫相光,以此光明普照东方国土,空中纷纷落下曼陀罗及曼殊沙花,散发旃檀香,微风吹过令大众心生喜悦




以是因缘,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学习解说]:

因此大地庄严洁净,并且发生六种震动,令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见此殊胜瑞相全都心生欢喜,身心愉悦舒畅,从来没有过的快意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六道众生,
    生死所趣,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学习解说]:

佛从眉间放大光明普照东方世界一万八千国土,都变为金色,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天,所有世界一切六道众生所做善恶业缘、受报好坏等生死轮回,全都清晰可见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学习解说]:

又见诸佛演说微妙经典,佛说法的音声既清净又柔和,教化无数亿万菩萨妙法,令人欢喜乐闻,诸佛分别在各个世界讲说正法,以种种因缘和无量譬喻,为众生演说法义,令众生心开意解


名词解释:

【圣主】
又作圣主师子。佛之尊号。佛为诸圣中之上首,故称圣主。师子,即狮子,谓佛自在无畏,犹如狮子。法华经序品(大九·二下):“圣主师子演说经典。”法华义疏卷二(大三四·四七三上):“中论云,圣有三种:一外道五通,二辟支罗汉,三法身菩萨。佛于三圣最大,故称圣主。”p5577 FROM:【佛光大辞典】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遭受苦难,厌恶老去和病死,佛就为他们解说涅槃的快乐与解脱的方法

如果有人有些福报,曾经供养过佛,又一心追求胜法,佛就为他们解说十二因缘法

如果有佛子,修种种行法,为求无上佛智,佛就为他们解说清净的佛道之理


名词解释:

【净道】
(杂语)清净之佛道也。法华经序品曰:“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缘觉】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车&#149938;马脑,
    金刚诸珍,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诸佛所叹

[学习解说]:

文殊师利菩萨,我住在此世界,见闻过千亿多的事情,今日简略说说

我见那些国土有恒河沙数菩萨以种种因缘上求佛道,有的广行布施,金银珊瑚珍珠玛瑙等等各种珍宝,还有奴婢车马等等都能欢喜布施,并将此功德回向早日成就佛道




或有菩萨,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学习解说]:

有的菩萨广行布施驷马宝车,栏楯华盖;还有菩萨广行布施身肉手足以及妻子,还有菩萨广行布施头目身体,欢喜施与,为求无上佛智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学习解说]:

文殊师利菩萨,我还见到很多国王都前往佛的住处询问无上佛道,然后便舍弃国土、宫殿和臣妾,他们剃除须发,身披法衣修行

又见菩萨现比丘相,独自在安静处诵持经典;又见菩萨在深山中勇猛精进思维佛理;又见菩萨远离贪欲,常在空闲处,深入修习禅定,获得五种神通;又见菩萨安禅(安住于坐禅之意)合掌,以千万亿偈颂称赞诸佛!


名词解释:

【安禅】
安住于坐禅之意。与“安心法门”、“安乐法门”同义。若因安住坐禅而心呈平静,则称为安禅静虑。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珠慧海章(大五一·四四一中):“拔生死深根,获见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遮里总须茫然。”
 祖师坐禅修行而成为证迹之石床,被传称为安禅石、坐禅石;此乃源于昔时释尊坐于菩提树下之石上而成道之因缘。
 此外,坐禅不受环境之支配,一心自由无碍,而不局限于闲静之山间水畔,称为安禅不必须山水。碧岩录第四十三则(大四八·一八○上):“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p2409 FROM:【佛光大辞典】

【法服】
又名法衣,为三衣的总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9

主题

934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6135

[禅定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22:49:23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8楼~9楼 共用时2.5小时)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学习解说]:

又见菩萨智慧深远,志向坚固,能向诸佛请问佛法,并且在听闻之后还能如法受持

又见佛弟子定慧具足,以无量譬喻为众生讲法,教化菩萨破除魔扰,将法音传播传播得很远

又见菩萨寂然(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宴默(安然而沉默),即使得到天龙的恭敬礼拜,也不会动心露出欢喜之心

又见菩萨在林中放出光明,救地狱苦难众生入于佛道

又见佛弟子,不贪睡眠,常在林中经行,勤求佛道


名词解释:

【宴默】
安然而沉默。默即无言,与说相对。诸佛菩萨或说或默,皆能显现无穷妙理。(大明三藏法数卷四)p4085 FROM:【佛光大辞典】

【寂然】
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维摩经卷上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上):“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正法华经卷一)p4504 FROM:【佛光大辞典】

【法鼓】
(喻)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法音,传播得很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鼓】
<一>譬喻佛说之法如鼓,可诫众进善;犹如扣鼓可诫兵前进。法华经序品(大九·三下):“吹大法螺,击大法鼓。”(大集经卷五十六、无量寿经卷上)
 <二>禅宗寺院使用的大鼓之一。法堂设二鼓,其东北角之鼓,称为法鼓;西北角之鼓,称为茶鼓。法鼓乃于法会之前告知大众之用,或用于住持之上堂、小参、普说、入室之际。(禅林象器笺呗器门)p3417 FROM:【佛光大辞典】

【破魔】
梵语 ma^ra(-sainya)-pramardana,或 ma^ra-pramathana。乃击破魔军之意。与“降魔”同。释尊于菩提树下定坐成正觉之时,尝有魔王波旬来妨扰,然终被世尊击退降伏,此亦为八相之一。在佛性论卷四则把八相敷衍细分为十四事,其中之第十一即为破魔军。相当于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转身清净成菩提品第八之降伏诸魔众。此魔亦可比喻为烦恼,故转称断灭烦恼为“破魔”。(摩诃止观卷八下)p4236 FROM:【佛光大辞典】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恶骂捶打,
    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学习解说]:

又见比丘比丘尼具足圆满之戒,行住坐卧也是很有威德和仪则,他们清净持戒犹如宝珠,为求无上佛道

又见佛弟子安住忍辱,即使遇到恶人捶打皆能修习忍辱,为求无上佛道

又见菩萨远离戏笑处以及愚痴的眷属,他们常常亲近有智慧的人,一心摄念在山林中修习消除散乱,始终为求无上佛道


名词解释:

【威仪】
(术语)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则者。法华经序品曰:“又见具戒,威仪无缺。”观无量寿经曰:“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疏一下曰:“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左传曰:“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则谓之仪。”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具戒】
(术语)谓比丘,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为具足圆满之戒。行事钞上之三曰:“欲绍降佛种为世福田者,谓受具戒。”(参见:具足戒)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价直千万,
    或无价衣,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种种微妙,
    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心无所著,
    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学习解说]:

又见菩萨将上好的美味佳肴及汤药供养诸佛与布施僧众,还将价值千万名贵的衣服也供养诸佛与布施僧众,还有宝舍和众妙卧具供养诸佛与布施僧众,还将清净的园林,里面有茂盛的花果,还有流泉浴池都供养诸佛布施僧众,他们用各种上好美妙的物品欢喜布施,为求无上佛道

又有菩萨教化无数众生,为他们演说寂灭法(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

又见菩萨观诸法性(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无有二相(末学注:空有不着)犹如虚空

又见佛弟子心无执着,以深妙的智慧求无上佛道


名词解释:

【妙慧】
(术语)深妙之智慧也。法华经序品曰:“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性】
梵语 dharmata^,巴利语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为真如之异称。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即以一切法之总相、别相同归于法性,谓诸法有各各相(即现象之差别相)与实相。所谓各各相,例如蜡炙火溶,顿失以前之相,以其为不固定者,故分别求之而不可得;不可得故空(无自性),即说空为诸法之实相。对一切差别相而言,因其自性是空,故皆为同一,称之为“如”。一切相同归于空,故称空为法性。又如黄石之中具有金之性质,一切世间法中皆具涅槃之法性,故说此诸法本然之实性为法性,此与圆觉经所谓“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同义。释尊曾于大宝积经卷五十二开示诸法实性之义,谓法性无有变异,无有增益,无作无不作;复于一切处通照平等,于诸平等中善住平等,不平等中善住平等,于诸平等不平等中妙善平等;又谓法性无有分别,无有所缘,于一切法能证得究竟体相。故若有依趣法性者,则诸法性无不依趣。一般对法性与如来藏加以区别,即广指一切法之实相为法性,然亦有主张法性与如来藏同义之说。如大般若经卷五六九法性品说如来之法性与大乘止观法门卷一等即属此说。(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菩萨地持经卷一、成唯识论卷二、大智度论卷二十八、大乘玄论卷三)((参见:真如)4197、“真理”4221)p3358 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
梵语 vyupas/ama,巴利语 vu^pasama。略作灭。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大二·六七二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灭最为乐。”概谓对生死之喧动不安而言,不生不死之寂静安稳即称为寂灭。又特指小乘之涅槃。僧传中,僧尼之死通称为“寂”,亦是寂灭之略称,含有进入涅槃之意;又常作示寂、入寂、圆寂。(杂阿含经卷二十二、北本涅槃经卷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大智度论卷九十四)((参见:涅槃)4149)p4505 FROM:【佛光大辞典】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
    佛灭度后,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严饰国界,
    宝塔高妙,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常以供养


[学习解说]:

文殊师利菩萨,我还见到有些菩萨在佛灭度后供养佛舍利;又见到佛弟子建造如恒河沙多的佛塔庙,庄严国土,宝塔高大而美妙,高有五千由旬,长宽相同都是两千由旬,每一座塔庙都悬挂上千个幢幡,宝铃发出悦耳的声音,诸天龙神人及非人常常用香花及演奏各种伎乐供养塔庙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殊特妙好,
    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智慧希有,
    放一净光,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


[学习解说]:

文殊师利菩萨,诸佛弟子为了供养佛舍利,将塔庙装饰的非常庄严美妙,犹如天树王(忉利天上之波利质多树也。此树为树中之王)开满鲜花

我及法会众生借助佛大光明,方能见到此国土种种殊胜的景象,诸佛神通力不可思议,智慧稀有,放一净光便能照亮无量国土,这是我们从未见过的殊胜场面


名词解释:

【神力】
梵语 r!ddhi,巴利语 iddhi 。又作神通力。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诸经中,多处载有佛菩萨显现神力之说,如法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谓,世尊尝于百亿万人天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至于上梵世,其一切毛孔均放出无量无数色光,悉皆遍照十方世界。智顗之法华文句卷二十九(大三四·一四一下):“神名不测,力名干用;不测则天然之体深,干用则转变之力大。”窥基之法华经玄义赞卷十(大三四·八四一上):“妙用无方曰神,威势能摧为力。”p4244 FROM:【佛光大辞典】

【天树王】
(杂名)忉利天上之波利质多树也。此树为树中之王,故名曰树王。犹言牛王鹅王等。法华经序品曰:“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演斯光明,
    佛坐道场,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众宝严净,
    及见诸佛,此非小缘,
    文殊当知,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学习解说]:

文殊菩萨,愿您为众生解除疑念,世尊为何放大光明?请您现在就为他们消除疑念吧,令他们法喜充满,世尊为何示现大光明?佛坐道场是为了演说妙法?还是要为众生授记?世尊这次示现诸佛国土众宝装饰清净庄严以及令我们见到诸佛,其中必定不是小因小缘之事,文殊菩萨你应当知道,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龙神都在观察您,希望您能为大家解除疑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9

主题

934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6135

[禅定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22:54: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0-14 11:40 编辑

5、文殊菩萨解除大众心中疑念,说过去所见证今日佛当为众生演说妙法莲华经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学习解说]:

这时文殊菩萨对弥勒菩萨及法会大众说,依我看来,世尊今日想要演说大法,诸位善男子,我过去曾经见过这种瑞相,佛放大光明然后演说大法,因此可以知道,今日也是这样,为了令在座众生全都听闻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所以示现此瑞相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学习解说]:

比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那时有一位佛名叫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为众生演说正法,义理深远,语言巧妙

日月灯明如来次第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四谛法(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度脱生老病死,获得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十二因缘法(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一切种智


名词解释:

【六波罗蜜】
梵语s!ad!-pa^ramita^, 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即(一)布施波罗蜜(梵 da^na-pa^ramita^),又作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二)持戒波罗蜜(梵 s/i^la-pa^ramita^),又作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三)忍辱波罗蜜(梵 ks!a^nti-pa^ramita^),又作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四)精进波罗蜜(梵 vi^rya-pa^ramita^),又作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五)禅定波罗蜜(梵 dhya^na-pa^ramita^),又作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六)智慧波罗蜜(梵 prajn~a^-pa^ramita^),又作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以上六波罗蜜,始于布施,而终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之伟大胸襟。
 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学所摄,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施、戒、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进波罗蜜则通为三学所摄。又法相宗将六波罗蜜之智慧波罗蜜开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之胜行,以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第。(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菩萨地持经卷一、卷十、六度集经、大般若经卷五七九至卷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至卷十、大智度论卷十一至卷十八、大乘庄严经论卷八、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p1273 FROM:【佛光大辞典】

【十二因缘】
梵语 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十二种因缘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缘门、十二因生。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一)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梵 avidya^)、行(梵 sam!ska^ra)、识(梵 vijn~a^na)、名色(梵 na^ma-ru^pa)、六处(梵 s!ad!-a^yatana)、触(梵 spars/a)、受(梵 vedana^)、爱(梵 tr!s!N!a^)、取(梵 upa^da^na)、有(梵 bhava)、生(梵 ja^ti)、老死(梵 jara^-maraN!a)。据长阿含卷十大缘方便经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经中以(大一·六七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中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语,说明其相依相待之关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故说无常、苦、无我。
 在阿含经典中,除十二缘起说之外,另有十支、九支、八支、七支等缘起说,广义而言,彼等皆含摄于十二缘起说中。又杂阿含经卷十二谓,缘起法乃永恒不变之真理,佛观察此真理而开悟,并为众生开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价值与意义方面观察十二缘起之意义,则指人类生存之苦恼如何成立(流转门),又如何灭除苦恼而至证悟(还灭门)。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识(精神之主体)之活动开始,识之活动成为生活经验(行),复由活动之蓄积形成识之内容。然识之活动乃识透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接触认识之对象(即一切心、物(名色)),此系主观上感受之事。凡夫之识以无明(对佛教真理无自觉)为内相,以渴爱(求无厌之我欲)为外相,渴爱即识之根本相,且发展而取一切为我,成为我执(取),故由此染污识之活动所薰习之识,必应经验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间苦、无常苦。反之,圣者因灭无明及渴爱,故人间苦亦灭。
 (二)对十二缘起,俱舍论卷九举出如下四种解释:(1)刹那缘起,即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贪心而起杀生之瞬间,在彼时刹那间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故有行杀之意愿产生。(2)连缚缘起,即此十二支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之关系。(3)分位缘起,例如三世两重因果之解释,即十二支分乃表示有情生死流转之过程及其状态。(4)远续缘起,指十二支之连续缘起可远隔多世。有部采用分位说(三世两重因果),即无明与行是于过去世起烦恼造业时有情之分位,指身心(五蕴)而言。依此过去世之二因,心识始托生母胎之刹那,其有情之分位为识;托生之第二刹那以后,六根未备之分位为名色;胎内六根具足之分位为六处;出胎后但有接触感觉以至二、三岁为止,其分位为触;四、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极胜,分位为受;以上从识至受,称为现在世之五果。
 其后,爱欲强烈之十六、十七岁以后为爱;贪著心胜之三十岁以后为取;如此造业之分位为有;以上三者,称为现在世之三因。由此因感生未来世之分位为生;此后至死为老死,以上二者属未来世之二果。类此,分为过现未三世,再立二重之因果,此谓三世两重因果,如上表所示。


 因中含摄惑、业,果即是苦,故十二缘起摄于惑业苦之三道,而因果不断,无始无终。经部不赞同有部之说,主张无明绝非单指过去之无智,亦非指五蕴而言。
 (三)据成唯识论卷八所载,无明至有为因,生、老死为果,故立一重因果。然因与果必须异世,从而立二世一重因果。无明与行两支系由识至受之五支的因,故二支为能引支,五支为所引支,此七支亦总称牵引因。以爱、取、有三支为因,能生未来之生与老死两支,故三支称能生支或生起因;生、老死称所生支或所引生。
 (四)天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等四种十二因缘,以此配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圆教称十二因缘为佛性,即表示依缘而生之现象无非是中道之理。
 观十二缘起,与四谛观同为佛教重要之观法,据传释尊因观此而开悟证果。据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依无明而行等顺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顺观;于老死等支各立苦集灭道四谛,从老死逆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逆观。由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顺观;由老死灭而生灭等逆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逆观。
 据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所说,观迷生起之流转门系除无明、行外之十支,观悟现成之还灭门则系观十二支。然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转门为顺观,还灭门称为逆观,至今仍采此说。且天台宗指出,依三世两重、二世一重、刹那一念三种十二因缘观,各依序可破断见(包含常见)、著我见、性实见等三种见解。(中阿含经卷十涅槃经、卷二十四大因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重品”、卷四十六放牛品、法华玄义卷二、法界次第初门卷中)p337 FROM:【佛光大辞典】

【四谛】
谛,梵语 satya,巴利语 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四谛依次称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或苦圣谛、苦习谛、苦灭谛、苦灭道圣谛,或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或苦圣谛、集圣谛、真圣谛、道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据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等所说四谛之义,即:(一)苦谛(梵 duh!kha-satya),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二)集谛(梵 samudaya-satya),集,招聚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三)灭谛(梵 nirodha-satya),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四)道谛(梵 ma^rga-satya),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
 四谛系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说,为佛教中之基本教义,并为生死解脱之唯一方法。后世虽以四谛为声闻之法,然除小乘教中有此生死解脱之说外,于大乘经典中亦有此四谛之说,如胜鬘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卷十三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有所发挥。
 关于四谛之自性,诸部有多种异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载,阿毗达磨之诸论师以五取蕴为苦谛,有漏因为集谛,择灭为灭谛,学、无学法为道谛。关于四谛现观之次第,据俱舍论卷二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记载,先观苦谛,依次观集谛、灭谛、道谛。
 此外,四谛之理分为三阶段,而各有四种行相之说,称为三转十二行相。若以苦谛为例,三转即:(一)初转是“说此为苦谛”之示转。(二)第二转是“应遍知(永断、作证、修习)苦谛”之劝转。(三)第三转为“已遍知(乃至修习)苦谛”之证转。其他集、灭、道谛亦各有三转。所谓十二行相,据杂阿含经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四载,即指在三转中,各设有眼、智、明、觉四行相,而于各谛中均有十二行相。另有一种解释则不考虑眼、智、明、觉,而认为每一谛有三转,四谛则共有十二行相。
 然有部教学之修证论中认为,于四善根位观四谛,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合计则为十六行相,称为四谛十六行相。即:观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即一切万法无恒存性,为苦、为假相之存在,且无实体性;观集谛有因、集、生、缘四行相,即爱执为苦之因,其集聚苦而为苦生起之助缘;观灭谛有灭、静、妙、离四行相,谓苦灭之理想境界即灭系缚、静烦恼、殊妙境、离灾祸;观道谛有道、如、行、出四行相,谓至苦灭之圣道,为圣者实践之正道,合于正理,趋向理想境,而超出迷妄之生存。此四善根位之次即入见道,以无漏真智现观四谛。此见道即为预流向,至于预流果以后则属修道,若以通于预流向、预流果之十六心现观四谛,称为圣谛现观。其中仅最后之第十六心属预流果,前十五心属见道。
 复次,观欲界四谛之智,称为法智;观上二界(色界与无色界)四谛之智,称为类智,而此法智与类智又各有忍与智。此即言,在无间道,以忍断烦恼;在解脱道,则以智证真理。就苦谛而言,乃是以苦法智忍(简称苦法忍)现观欲界之苦谛,断苦谛所迷之烦恼,以苦法智现观欲界之苦谛,并证苦谛之理,以苦类智忍(简称苦类忍)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断烦恼,以苦类智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证理,即以此四心现观苦谛。故准此而言,对集、灭、道三谛亦各有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等,总共则有十六心,称为八智八忍,或八忍八智。此外,依次观四谛之无漏清净,可分别产生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此四智与世俗智、法智、类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并称为十智,乃统括一切有漏智与无漏智之总称。
 大乘佛教在显扬圣教论卷七中,依四谛之内容开演为行苦谛、坏苦谛、苦苦谛、流转谛(以上系由苦谛展开)、杂染谛(相当苦、集二谛)、流息谛(相当于灭谛)、清净谛(相当于灭、道二谛)、正方便谛(相当于道谛)等八种,称为八谛。又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小乘之四谛观乃不完全、不究竟,后更有修作,故称有作四谛;大乘之四谛则完全而究竟,后更无修作,故称无作四谛;此二者亦合称为八谛。
 又天台宗智顗大师依胜鬘经、涅槃经之说,别立浅深不同之四种四谛,与藏、通、别、圆四教相配当:(一)生灭四谛,为藏教所说,就有为生灭之事,而观四谛之因果为实有生、灭。(二)无生四谛,又作无生灭四谛。为通教所说,就因缘诸法即空无生,而观四谛迷悟之因果,均是空无而无生灭。(三)无量四谛,为别教所说,就界内界外恒沙无量差别,而观一切现象皆由因缘生,具有无量之差别,因而四谛亦有无量之相。(四)无作四谛,圆教所说,就迷悟之当体即实相,而观迷与悟之对立矛盾即非矛盾,而皆为实相。
 另法相宗于四谛中之灭谛立有自性灭、二取灭、本性灭等三灭谛;在道谛中立有遍知道、永断道、作证道等三道谛,此系由于灭谛与道谛中各具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故。(杂阿含经卷十五、卷十六、中阿含卷七象迹喻经、卷二十五念经、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卷九“十上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四、卷四十二、四谛经、转法轮经、旧华严经卷四、卷五、新华严经卷十二“四圣谛品”、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差别品、五分律卷十五、善见律毗婆沙卷四、集异门足论卷七、品类足论卷七、法蕴足论卷六、杂阿毗昙心论卷八、成实论卷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大智度论卷十一、卷十八、卷四十八、卷九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卷六十七、卷九十五、显扬圣教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至卷十、成唯识论卷九、顺正理论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四谛论、法华经玄赞卷七末、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中观论疏卷十本、大乘义章卷三本、摩诃止观卷一之三、卷一之四)p1840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切种智】
梵语 sarvatha^-jn~a^na。三智之一。又作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一中):“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九上):“所谓禅定、智慧等诸法,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中略)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五十、卷八十四、往生论注卷下)p19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号】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即:(一)如来(梵 tatha^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二)应供(梵 arhat),音译阿罗汉,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三)正遍知(梵 samyak-sam!buddha),音译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梵 vidya^-caraN!a-sam!panna),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五)善逝(梵 sugata),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六)世间解(梵 loka-vid),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七)无上士(梵 anuttara),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八)调御丈夫(梵 purus!a-damya-sa^rathi),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九)天人师(梵 s/a^sta^ deva-manus!ya^N!a^m!),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十)佛(梵 buddha),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十一)世尊(梵 bhagavat),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大智度论卷二、卷二十一、大乘义章卷二十末)p48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9

主题

934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6135

[禅定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11:40: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0-15 11:20 编辑

(本次学习:10楼 共用时2.5小时)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向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殖诸善本。

[学习解说]:

之后又有佛名叫日月灯明,同名叫日月灯明的共有二万佛,他们都是同一姓氏,姓颇罗堕

弥勒菩萨你应当知道,不论初佛后佛,他们都是同一佛号,名叫日月灯明,十号具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婆伽。是为十号),最后一尊佛未出家时有八位王子,其中一位名叫有意,第二位叫善意,第三位叫无量意,第四位叫宝意,第五位叫增意,第六位叫除疑意,第七位叫向意,第八位叫法意,这八位王子威德自在,分别统领四天下,这些王子听到父亲出家后获得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全都跟随父亲出家,发大菩提心,清净修行,成为法师,这些王子已经在千万佛所种下了善根


名词解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术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颇罗堕】
梵名 Bharadva^ja。为印度古代婆罗门六姓之一,或婆罗门十八姓之一。意译利根仙人、辩才、满、满正。又作颇罗吒。据妙法莲华经序品载,日月灯明佛之俗姓即为颇罗堕。(法华义疏卷二、卷三、法华文句卷三、法华玄赞卷二)p5949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号】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即:(一)如来(梵 tatha^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二)应供(梵 arhat),音译阿罗汉,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三)正遍知(梵 samyak-sam!buddha),音译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梵 vidya^-caraN!a-sam!panna),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五)善逝(梵 sugata),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六)世间解(梵 loka-vid),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七)无上士(梵 anuttara),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八)调御丈夫(梵 purus!a-damya-sa^rathi),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九)天人师(梵 s/a^sta^ deva-manus!ya^N!a^m!),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十)佛(梵 buddha),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十一)世尊(梵 bhagavat),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大智度论卷二、卷二十一、大乘义章卷二十末)p480 FROM:【佛光大辞典】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加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学习解说]:

这时,日月灯明佛演说无量义这部大乘经,“教化一切善根成熟菩萨,随顺法器,令其得证佛果”,无量义经是一部诸佛护念的经典

日月灯明佛说完无量义经后,在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三昧(无量,乃三乘、五乘等无量法门,即无量义;义处,乃无量义之依处,即实相。生出无量法义依处之实相无相三昧,称为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这时,天空如下雨般落下各种妙花散在佛及大众身上,所有佛土都发生六种震动,法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以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从未见过这种殊胜瑞相,大家都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


[学习笔记]:

感恩诸佛菩萨 善知识 老师慈悲加持护念!

学习解说这段佛经时,心中一念而过:无量义就是次第说法(注:当下的体会这样说并不严谨,或者可以这样说,无量义的教导是要我们明白次第说法的重要!)

无量义与次第说法,就像
「般若波罗蜜多」有几种面相的意义,就是「首楞严三昧」,就是「般若实相智慧」,就是「佛性」
「首楞严三昧」指功用、功能、状态,「般若实相智慧」则是指通达一切事相与原理的真实智慧,「佛性」则是指清净光明的本体

透过学习「首楞严三昧」,我们可以学习契入这些功用与状态
透过学习「般若实相智慧」,我们可以逐渐实证通达一切的智慧
透过认识「佛性」,我们可以学习逐渐契入清净光明的本体 —
「般若波罗蜜多」

因此,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也可以这样理解:

无量义是从修行原理上的分析与解说,而次第说法是无量义的具体实修实践验证方法

因为众生心无量,所以义无量,因此要应机说法,自修也是同理,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爬楼梯一层一层更利于(容易)稳定增上


名词解释:

【教菩萨法】
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如来以此教化一切善根成熟菩萨,随顺法器,令其得证佛果,故名教菩萨法。(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量义处三昧】
梵语 anantanirdes/apratis!t!ha^na-sama^dhi。指佛陀欲说法华经时所入之三昧。无量,乃三乘、五乘等无量法门,即无量义;义处,乃无量义之依处,即实相。生出无量法义依处之实相无相三昧,称为无量义处三昧。佛陀既已说无量义之后,将说实相,则于中间入此三昧,依所出之无量义,故为无量义经之三昧;依所归之义处,则为法华经之三昧。(法华经序品、法华文句卷二)p5118 FROM:【佛光大辞典】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惓。

[学习解说]:

这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普照东方一万八千佛土没有任何遗漏之处,就像今日所见到的佛土一样

弥勒菩萨你应当知道,那时法会中有二十亿菩萨喜欢听佛说法,这些菩萨从未见过如此光明普照佛土,因此都想知道佛放白毫相光的因缘,那时有一位菩萨名叫妙光,妙光菩萨有八百位弟子

这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中起来,为妙光菩萨演说大乘经,名叫妙法莲华,教化菩萨法,一切诸佛所护念,六十小劫没有离开座位,会中大众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说法犹如一顿饭的时间,所有大众没有一人心生懈怠疲倦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学习解说]:

日月灯明佛经六十小劫演说此经后,马上在大众中宣说:如来于今日中夜(今午后十时至翌日午前二时之间),当入无余涅槃(新译为“无余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

这时有一位菩萨,名叫德藏,得到日月灯明佛为他授记,然后告诸比丘:这位德藏菩萨在我涅槃后成佛,佛号叫净身多陀阿伽度(如来)、阿罗诃(应供)、三藐三佛陀(正遍知),日月灯明佛授记完后便于中夜入于涅槃

日月灯明佛灭度后,妙光菩萨为大众演说《妙法莲华经》八十小劫,日月灯明佛的八位王子都以妙光菩萨为师,妙光菩萨教化他们令发无上菩提心,这些王子在修行过程中供养无量百千亿佛后终成佛道,最后成佛者名叫燃灯

在这八百位弟子中,其中有一位名叫求名,因为贪求名闻利养,虽然也读诵此经但却不通利(能通其事而无碍如利刃),总是忘记,所以叫求名,但是此人因为广种善根得缘故,能够值遇无量百千万亿诸佛,广修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弥勒菩萨,你知道妙光菩萨是谁吗,就是我,求名菩萨就是你,今日佛现瑞相与之前的瑞相没有两样,所以我想着今日如来要为大家演说妙法莲华这部大乘经,一部教化菩萨的法,一部诸佛护念的经


名词解释:

【通利】
(术语)能通其事而无碍如利刃也。法华经序品曰:“虽读诵诸经而不通利。”同化城喻品曰:“诸根通利。”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余涅槃】
梵语 nirupadhis/es!a-nirva^N!a。为“有余涅槃”之对称。四种涅槃之一,九谛之一。新译为“无余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中阿含卷二“七车经”、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二、大智度论卷三十一、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二十一、卷八十六、成唯识论卷十)((参见:有余涅槃)2459)p5139 FROM:【佛光大辞典】

【中夜】
梵语 madhyama-ya^ma,巴利语 majjhima-yama。为六时之一。又作夜半。即今午后十时至翌日午前二时之间。((参见:三时)596)p1020 FROM:【佛光大辞典】

【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术语)多陀阿伽度者如来。阿罗诃者应供。三藐三佛陀者正遍知。如来十号中之三号。(参见:十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0-22 18:49 , Processed in 0.10255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