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41|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6-2 07:2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3 14:40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光明遍照,发心按照善知识的教导先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恳请诸佛菩萨  善知识慈悲加持

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深入经藏,深入经文义理,增上智慧,按照自己当下的次第学习体会“心无挂碍”,让自心真正清净光明


弟子光明遍照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4-6-2 21:31: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 21:56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以上)


《心经》很短,正因为短小,所以末学也是在很早以前就喜欢读诵了

但是《心经》到底说了什么,自己从中要去领悟什么,想要因此学习什么,说实话末学真的没想过

因为在末学看来,每一句《心经》就像咒语,深奥不可及

末学只知道读诵《心经》的功德很大(读诵每一部经的功德都很大)

但是末学除了表相读诵外,总是有意无意的在逃避,没有入心法真正去理解去实修这部经,然而
其实佛法的重点就在于心法,一切表法和行法都是为了让众生能契入心法


末学深深的忏悔自己的愚痴无知


深深感恩净土这次发起的深入经藏共修,按照善知识的教导: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让末学由此机缘净下心来学习《心经》
虽然[心经]的义理很深,就是讲第一实义
佛弟子如果没有阅读过般若系列佛经,实在不容易真正明白[心经]的涵义
而且经中说只有累世修行般若实义的菩萨行者,才容易真正明白
佛说一般初发大乘心的佛弟子和声闻人对于般若实义可能会惊讶畏惧,所以切勿因此谤法


但是,末学也牢记善知识的教导:
真心修行大乘的佛弟子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般若实义,才能真正契入实义佛道

因为要学习《心经》法义,末学搜索了《清净光明净土》中与心经有关的善知识的教导,发现善知识有很多教导

末学惭愧忏悔,过去真的没有好好学习善知识的帖子,所以修行总是无法增上

今天末学也学习了一些焰光明师兄分享的善知识的教导,增上了末学学习《心经》的信心

末学也想这样结合《清净光明净土》中善知识的教导来学习这部《心经》,同时也能籍此学习《心经》的机会好好深入学习善知识的教导

所以,末学当下的心很欢喜,以欢喜心,感恩心来实修这部《心经》

深深感恩十方诸佛菩萨,感恩善知识,感恩老师,末学相信善知识的教导

只要发心纯正,真心想解脱轮回普渡众生成就佛道,佛菩萨就会不断的提携您
会运用各种方式,或苦或难,或提携或鼓励,来考验和引导众生,逐渐增上修行
所以对于心经,只要您实修不断增上,就会有不同阶段的体悟

末学一定净下心,一点一点的按照善知识、老师的教导用心品读

回说心经
其实,心经可以说是全部佛法的浓缩,
能懂到什么程度,这要看您自己的实修情况,也就是佛性显露的情况
心经的内容,从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讲到十二因缘和四圣谛,
然后破除前面所讲的种种方便次第两边执着,最后谈到菩提般若佛性实相
这样就讲完了

从善知识的教导中,可以得知学习心经先要从五蕴、六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依次学习深入

然后破除有无二边执着,破除对四相执着,真正做到【不二】,直至佛性显露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21:29: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4 06:10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5.5 小时)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昨天说到学习心经先要从五蕴、六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依次学习深入
然后破除有无二边执着,破除对四相执着,真正做到【不二】,直至佛性显露

今天来学习心经的第一句,讲的就是五蕴:

【末学解说】
观自在菩萨即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发愿在世间普度众生,为了度脱世间众生都能达到涅槃的彼岸,就深入修行般若智慧

在禅定中,以智慧观察,观察到色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蕴(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
想蕴(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这些构成人的肉体、感受、想象、意念、心识这五种要素全都是空无的,并没有如我们众生看到、感受到的是真实存在的,观察到众生身心原本都清净无染

因为这一实证,观世音菩萨就明了度脱生老病死苦以及其他一切的苦难的根本就是实证五蕴都是空无的

如果能够达到五蕴皆空,那么这个肉体色身就不会再执着于苦、乐、舍这些感受中,也不会停留在爱憎善恶的境界中

没有了这些执着,就不会因此而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内心呈现一片清净安详,没有了种种世俗杂染,而能使得六根清净

就如善知识的教导:
痛苦其实是来自于五阴(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六根
所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消除)一切苦厄],所以佛法上常讲六根必须清净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于外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起尘染,这样迷失本性(覆盖佛性)就会影响身心,产生痛苦
所以佛法上究竟解脱痛苦的方法就是清净六根, 放下对于六尘的执着,放下七情六欲,放下财色名食睡,
这要实际不断练习, 先冷静安静下来, 收摄六根, 不要乱想, 可以安住念佛或持咒
六根暂停歇息, 慢慢就能恢复平静,逐渐断除六根妄想, 逐渐佛性就会显露, 佛性的功能就能启发
佛性原本圆满的功德就能显露, 相由心生, 这时候身心就会调整为健康正常, 外在境遇也会改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观照【五蕴皆空】呢?
基本上,「五蕴」或「五阴」就是指众生自己的意念或心识作用,就是知见观念问题

对于实修者树立正确的知见观念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就必须深入经藏,学习佛所讲的正知正见

佛在持世经中就教导了如何正观五阴:
(附注:如何观察色阴?)

菩萨分别观察。选择[色取阴]。云何为分别观察选择[色取阴]。
是[色取阴]从四大生。假名为[色取阴]。是[色阴]无有自性。但以四大和合。假名为[色阴]。
色阴无有作者。无使作者。无作无起无出。名为[色阴]。但以先业因缘四大所摄数名[色阴]。
[非阴]是色阴。譬如虚空。阴实无生相。若说[虚空阴]。是中无有法生。但有名字。故名为[虚空阴]。
凡夫于此无[阴][阴相](另一版本为[阴想])。以颠倒心故无[实][实相](另一版本为[实想])。贪着[我]五阴[我所]五阴。[我]色阴[我所]色阴。如是贪着。
是诸凡夫贪着[色]已。于[色]中依止[我][我所]。[有色][受色][取色][着色][依色]。受行种种恶不善业。
我等不应随凡夫学。我等应勤修集助菩提法。今应正观色阴。

菩萨正观色阴时。知同水沫聚。云何知同水沫聚。
无聚是水沫聚。但从众缘生。不可执捉无有坚牢。水沫聚中无有。聚相无聚是水沫聚。色阴亦如是。色阴中无有阴相。

菩萨如是观时作是念。
凡夫不能正观虚妄色。不能如实知色无常。不能如实知色相。
我等入正道。不应贪着虚妄。不应贪着色。何以故。色是不可贪着相。色但有名字无决定相。
当观是色无决定相。离名字故名之为色。又说色名恼坏相。
智者通达知是无相。我等应当善知修集色无相方便。不贪着色相。
若人贪着色相。即贪着色。我等应善知入色相。

菩萨如是正观时。如实观察选择色。是色阴皆从凡夫忆想分别起。
若法从忆想分别起。即是不生。一切忆想分别皆非真实。
凡夫依止颠倒所起色。为色所缚为色所害。往来苦恼。无明痴暗故。贪色不舍。见色有常牢固。
是凡夫人为色缚。色所缚故。往来地狱畜生饿鬼天人。深贪色味。不观色中有诸过恶。
我等不应随凡夫学。应当观察选择分别修习色方便。分别观察选择色时。见色性如梦。
譬如梦中色。皆从忆想分别觉观起。曾所见闻觉知因缘起。
是梦中亦知彼我。亦见地水火风。亦见山河丛林。梦中色相无有决定。但以忆想故有。
色阴相亦如是。从先世业因缘出。无有决定性。

菩萨如是思惟不取色。若我若我所。但正观色如实无常相虚妄颠倒。
众生颠倒贪着取色。若我色。若我所色。若彼色。若彼所色。
如是正观察选择色时。不得色。不见色性。亦不贪着色无常。

菩萨尔时若于色中。爱念贪着皆悉除断。
善知色正相善知色平等相。善知色灭相。善知色灭道相。善知色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作是念。是身色阴。皆从业果报觉观起。四大所摄是身色阴。非我非彼无有所属。无所从起。
观色阴如是。内色不贪不受。外色不贪不受。
过去色不贪不受。未来色不贪不受。现在色不贪不受。即知一切色阴是无生相。
是菩萨尔时不灭色亦不求灭色法。

持世。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色取阴如是。


(附注:如何观察受阴?)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受取阴]。
(附注:[观察选择]就是[善拣择])

菩萨作是思惟。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皆从因缘生。属诸因缘入受相中。此中无有受者。但以贪着故。贪著者即是不真。虚妄从忆想分别起。
是菩萨如是思惟时作是念。是凡夫为虚妄受所缚。为[三受]所害。所谓[苦][乐][不苦不乐]受。
是凡夫若受[乐]。为[爱结]所使。以爱结所使故。能起恶业。
若受[苦]。为[恚结]所使。以恚结所使故。起诸恶业。
若受[不苦不乐]受。为[无明结]所使。是人因无明结所使故。不脱忧悲苦恼。
我等今不应随凡夫学。应正观诸法。我等应如实观诸受。

菩萨如实观[受阴]作是念。
非阴是受阴。从忆想分别起。颠倒相应无有受者。但从先世业因起。今世缘故。
诸受自性空。受中无有受相。菩萨观达受阴。譬如雨渧水泡。有生有灭无有决定。
受阴亦如是。次第因缘起。属诸因缘无有住时。虚妄不实从忆想颠倒相应起。

菩萨尔时作是念。凡夫可愍为诸受所制。以不正观受阴故。
故得乐受生着。得苦受亦生着。得不苦不乐受亦生着。
为诸受所缚驰走往来。从身至身受结所缚。轮转五道无有休息。
是凡夫著于诸受。为受所制为受所系。不脱受阴。于受阴所不见出处。
不知正观受阴故。不知如实观受阴无常。于受阴中为欲染所缚。不知受阴如实相。

我等今不应随凡夫学。应如实观察选择受阴。
即时如实观受阴。无阴是受阴。不真阴是受阴。颠倒阴是受阴。不住阴是受阴。
是时见受阴如实相。无有作者。无有使作者。于受阴中不见受阴相。
如是观受阴。不见受阴在内不见受阴在外。不着受我不着受彼。
知受阴无所从来无有所属。无法能生受者。
但从颠倒相应先世业果报数名[受阴]。见受阴虚妄因缘相续行。
尔时过去受阴。不受不贪不着。未来受阴。亦不受不贪不着。现在受阴。亦不受不贪不着。
是人于乐受中除却爱结。于苦受中除却恚结。不苦不乐受中知见无明结故。勤行精进。
菩萨尔时。若受乐受心不生爱。若受苦受心不生恚。若受不苦不乐受心不生痴。

持世。凡夫多于乐受生爱。苦受生恚。不苦不乐受生痴。
是诸凡夫以爱恚痴故深入暗冥。不能如实知受阴。亦不知爱恚痴相。
深贪着爱恚痴。所谓是我我所。是此彼等。

持世。菩萨摩诃萨于此中[正观受阴]者。不为[爱][恚][痴]所牵。
若生[爱][恚][痴]。即能除断行于正道。(附注:[爱][恚][痴]即贪瞋痴三毒之另译)
于乐受中断爱结使故勤精进。于苦受中断恚结使故勤精进。于不苦不乐受中断痴结使故勤精进如实知三受相。
尔时有所受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皆离不着。离爱结使。离恚结使。离痴结使。诸受起时皆能知见知受阴如实无常。
若能如是知已。于受阴中欲染悉断。入断受阴欲染道中。不为诸受所污。

是菩萨若如是正观受阴。如实知受阴。知受阴[集]受阴[灭]受阴[灭道]。
然后如实知受阴是无生相。以无生相。通达受阴无相。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选择受阴]。
  

(附注:如何观察想阴?)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想阴]。

菩萨摩诃萨[正观想阴]时。见[想阴]皆从颠倒起。虚妄不坚固不真实。从本已来不生相。以因缘和合从先世业力起。

作是念。非阴是[想阴]。虚妄阴是[想阴]。颠倒阴是[想阴]。
想阴中无[想][阴想]。譬如春后月焰。以名字故说名为焰。[阴][想阴]亦如是。以识相故说名[想阴]。

凡夫于此为虚妄想所系。或识乐或识苦。或识不苦不乐。或识寒热。或识男女。或识五道生死。或识合或识散。或识过去。或识未来。或识现在。或识好或识丑。或识有或识无。
是凡夫想。皆为颠倒虚妄。属诸因缘。但假名为想阴。此中若内若外。无有想者。
凡夫人虚妄想所系故。或识贪欲。或识瞋恚。或识愚痴。或识妻子。
凡夫依止是想阴贪着虚妄。以是想阴驰走往来。不能如实观想阴是虚妄。
凡夫人以我想彼想男女想。系于想阴不能得脱。贪着想阴。[我]是想阴。[我所]是想阴。

我等不应随凡夫学。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想阴。
想阴中想阴想不可得。如焰阴中焰。阴相不可得。菩萨见想阴如焰性。
过去想阴不贪不受不着。未来想阴亦不贪不受不着。现在想阴不住。
不分别若我若彼。即彼灭[想受阴]道。通达[想阴]是无生。不见[想阴]若来处若去处。
但以颠倒相应先世业因所起。现在缘所系。
无阴是想阴。观察选择想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即通达想阴无生。亦不分别想阴灭。
但为灭一切想受阴故。亦住如实知见故。

菩萨如实观想阴时。远离一切想道心。亦不住一切想道。
但住知见想阴。亦如实想阴。不贪着想阴。如实观察一切想阴。如实知想阴集灭尽。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察选择想阴]。则离[想阴]欲染。亦能行断[想阴]欲染道。


(附注:如何观察行阴?)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行阴]。

持世。菩萨摩诃萨。观行阴从颠倒起虚妄忆想分别假借。
而有菩萨尔时若身行口行意行。皆观不净无常苦空无我。如是观时作是念。
非阴是行阴。苦阴是行阴。因缘生阴是行阴。像阴是行阴。
诸行阴无增无减无集。若[身行][口行][意行]无有作者。

智者不贪受是[行阴]。何以故。
是诸身行。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在中间。
口行意行亦如是。不在意内。不在意外。不在中间。

行阴中无行阴相。何以故。是行阴从众因缘颠倒起。虚妄不真。先业果报所摄。亦令因缘所系。
能有所行诸所有行。若身行若口行若意行。皆非真行。是无所有行。是虚妄行。是颠倒行。
是故说非阴是行阴。何以故。智者不决定得行阴相。是身行是口行是意行。此处彼处若内若外。
又身口意行。尚无决定行相可得可说。何况行阴可得可说。是故说无阴是行阴。

凡夫起颠倒想贪着[身][口][意]行。忆念分别是[行阴]。为行阴所缚驰走往来。
是凡夫人以颠倒故。起身口意行。起已贪着归趣。无法生法想。无阴生阴想。
贪着颠倒行故。为行阴所系往来五道。常随身口意行。不能如实观身口意行。
不能如实观行阴故。以身口意而起诸行。
是诸凡夫著颠倒故。着不真法故。着虚妄故。数名行阴。

持世。菩萨于此中如是正观诸行无有根本。羸劣无力以众缘和合。可说[行阴]。
是中无有真实行阴。无阴是行阴。从本已来不生是行阴。无性是行阴。
诸行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无有住时诸行念念生灭。

持世。菩萨如是[正观行阴]空不可得。不坚牢相。乃至毫厘亦不可得。
作是念。是诸凡夫为不坚牢法所系。行阴所系。贪着所缚。
起身口意行。我是行我所是行。起如是业为行阴所缚。不知行阴性入无明痴冥。
于诸行中生真实想。以颠倒故贪着受取行阴。
是人贪着受取行阴故。或起乐行或起苦行。或起不苦不乐行。
是人起乐行已得乐身。起苦行已得苦身。起不苦不乐行已。得不苦不乐身。
是人得乐身已生爱。得苦身已生瞋。得不苦不乐身已生愚痴。
是人以爱瞋痴故。不见诸行过恶。不能清净身口意行。
是人身口意行不清净故。堕不清净道中。所谓地狱畜生饿鬼。
或时暂生天人中。贪着身口意行。深着行阴。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正观。今我等不应随凡夫学。
我等应清净身口意行。不应贪着行阴。应观行阴过恶。应求出[行阴]道。
如是观者名为[如实正观行阴]。亦名[正观行阴无常]。
即时如实观诸行。诸行集诸行灭。诸行灭道。不受不贪不着诸行。亦不贪不着行阴。
如是观时远离[行相]。亦行无[行阴]道。即观诸行空。于一切诸行中。惊怖生厌离心。
但起清净身口意行坏行相故。离行阴相故。是人有所得身皆是清净。
何以故。
是人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清净。
是人远离行阴相。坏诸法及根本相。
如是正观时见行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得诸行决定生相。亦不得决定灭相。
即观诸行无生灭相。一切诸行亦无生灭。

是人观一切诸行无生灭相。生厌离心。正通达诸行集灭相。虽证诸行无生相。而善通达诸行相。
何以故。
持世。是行阴无决定相。譬如芭蕉坚牢相不可得。无坚牢相亦不可得。
行阴亦如是。坚牢相不可得。无坚牢相亦不可得。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选择思惟入于行阴。


(附注:如何观察识阴?)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正观察选择识阴]。

菩萨摩诃萨观非阴是[识阴]。颠倒阴是识阴。虚妄阴是识阴。何以故。

持世。是[识阴]从颠倒起。虚妄缘所系。
从先业有。现在缘所系。属众因缘。虚妄无所有。忆想分别起。从识而生。有所识故名之为[识]。
从忆想分别觉观生。假借而有。有所识故数名为[识]。
以识诸物故。以起心业故。以思惟故。众缘生相故。起种种思惟故。数名[识阴]。
从有所识。有识像出。示心业故。摄思惟故。数名[识阴]。
或名为[心]。或名为[意]。或名为[识]。皆是[意业]分别故[识阴]所摄。
[识相][识行][识性]示故。数名[识阴]。
如是非阴是识阴。不生不起不作。但以颠倒相应缘虚妄识故。数名[识阴]。
何以故。
是[识阴]从众因缘生无自性。次第相续生。念念生灭。是识缘不生阴相。
何以故。
是[识阴]生相不可得。决定相亦不可得。生相不可得故。决定相不可得故。根本无所有故。自相无故。牢坚不可得故。
智者正观察选择通达非阴是识阴。

凡夫于非识阴生识阴相。以觉观分别忆想颠倒相应虚妄所缚。强名为[识阴]。
[贪着]是[识阴]依止所识。依止识种种示思惟故生起[识阴]。
是人种种分别。贪着内识。贪着外识。贪着内外识。贪着远识贪着近识。以识相故分别起[识阴]。
是人以忆想分别若[心]若[意]若[识]。假借强名是[心]是[意]是[识]。如是知种种心相生。
是凡夫贪着识阴。为识阴所缚。[心][意][识]合故。起种种识阴。
分别虚妄事故。以一相故。以决定相故。能得是[心]是[意]是[识]。能得分别爱着。
是人依止识阴深贪识故。亦得过去识阴贪着念有。亦得未来识阴贪着念有。亦得现在识阴贪着念有。
诸凡夫于[见闻觉知]法中。计得[识阴]贪着[念有]。
是人贪着见闻觉知法。为识阴所缚贵其所知。以[心][意][识]合系故驰走往来。
所谓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皆识阴所缚故。
不能如实知识阴。识阴是虚妄不实颠倒相应。因见闻觉知法起。
此中无有实识者。若不能如是实观。或起善识。或起不善识。或起善不善识。
是人常随识行。不知识所生处。不知识如实相。

持世。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如是正观知识阴从虚妄识起。
所谓[见闻觉知]法中众因缘生。无法生法想故贪着识阴。
我等不应随凡夫学。人我等当如实正观察选择识。如实正观察选择识阴。
是诸菩萨如实观时。知识阴虚妄不实从本已来常不生相。
知非阴是识阴。像阴是识阴。幻阴是识阴。譬如幻所化人识。
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识性亦如是。如幻性虚妄缘生。从忆想分别起。
无有实事如机关木人。识亦如是从颠倒起虚妄因缘和合故有。
如是观时。知识皆无常苦不净无我。知识相如幻。观识性如幻。

菩萨尔时作是念。世间甚为狂痴。
所谓从忆想分别识起于世间。与[心][意][识]合。三界但皆是识。
是[心][意][识]亦无形无方。不在法内不在法外。
凡夫为虚妄相应所缚故。于识阴中贪着若我若我所。
是人贪着识阴在内。贪着识阴在外。贪着识阴在内外。贪着识阴在彼我。
是人贵此识阴为识阴所缚。受识阴味说识阴相。所谓若心若意若识。随味行故贪受识阴。
是人为识所缚。识阴合故为心意识所牵。以心意识因缘力故生是凡夫。
若起下思得下身。若起上思得上身。若起中思得中身。
是人随心意识力故。生依止诸入。贪着识阴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菩萨于此中如实正观选择识阴。如实正观识阴无常相故。
过去识阴不贪不着不念。知非阴是识阴。
未来世识阴亦不贪不着不念。知非阴是识阴。
现在识阴亦不依止。如实知识阴无常相。如实知识阴生灭相。

若如是思惟正观识阴。是名[正观入识阴道]。
所谓如实知识。如实知识集。如实知识灭。如实知识灭道。
是人如实观识阴集灭相。能坏识阴。能断一切相。知识阴集灭相。亦通达识阴集灭相。

菩萨尔时亦不生识阴。亦不灭识阴。是识阴从本已来无生。
如是观时不分别识灭相。通达识阴无生相。何以故。

持世。是识阴无生无相无成。是识阴生性虚妄故。入在无生相中。
持世。识阴终不有生成相。是识阴相从众因缘生。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因缘法。非阴是识阴。
观察选择信解证知。通达诸所有识悉皆知实。菩萨知识阴实故。如是一切所缘知皆破坏。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识阴。知是识阴无生者。无作者无起者。无受者无所受者。
但以众缘生。众缘合故有。缘见闻觉识法故系有。从本已来常毕竟空。
如是观识阴时。即知识阴是无作无起相。不贵不着。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察选择入识阴]。

  若菩萨能如是方便入五阴。能如是[方便正观五阴]。是名[通达入五阴集灭道]。皆能断诸阴相。
真知五阴方便。以是方便故。于五受阴中。不贪不着不缚不系。如实知色无常相。
是菩萨若于色有欲染则能除断。亦如实知受想行识。亦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相。
若于受想行识中。有欲染则能除断。菩萨于五受阴中除断欲染故。随顺通达决定五阴方便。
如是观时。能知[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词解】
【般若波罗蜜】
 般若译义是智慧,波罗蜜译义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是说般若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蕴】
 (术语)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为法自性。作有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参见:阴)),大别之五法:一、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二、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三、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四、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以一有情征之,则色蕴之一即身,他四蕴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为一种特别之作用,故名之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略云心所),识之一者为心之自性,故名之为心王。盖五蕴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从五蕴而成,如无色界无身之有情,自四蕴(除色蕴)而成也。毗婆尸佛经上曰:‘五蕴幻身,四相迁变。’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五蕴】
 (术语)色受想行识之五法,皆积集为性者,故云五蕴。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度】:1、与渡同义,如舟子渡人过海的意思。2、出或离的意思,出是出离世俗,离是脱离生死。3、帮助的意思,帮助世人离苦得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苦厄】:谓苦患与灾厄。般若心经(大八·八四八下):“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p3943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4-6-4 21:44: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0 20:54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以上)

昨天学习【心经】中教导:【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所以应当正观【五阴】,今天首先来学习如何正观【色阴】

(附注:如何观察色阴?)
菩萨分别观察。选择[色取阴]。云何为分别观察选择[色取阴]。
是[色取阴]从四大生。假名为[色取阴]。是[色阴]无有自性。但以四大和合。假名为[色阴]。
色阴无有作者。无使作者。无作无起无出。名为[色阴]。但以先业因缘四大所摄数名[色阴]。
[非阴]是色阴。譬如虚空。阴实无生相。若说[虚空阴]。是中无有法生。但有名字。故名为[虚空阴]。
凡夫于此无[阴][阴相](另一版本为[阴想])。以颠倒心故无[实][实相](另一版本为[实想])。贪着[我]五阴[我所]五阴。[我]色阴[我所]色阴。如是贪着。
是诸凡夫贪着[色]已。于[色]中依止[我][我所]。[有色][受色][取色][着色][依色]。受行种种恶不善业。
我等不应随凡夫学。我等应勤修集助菩提法。今应正观色阴。

菩萨正观色阴时。知同水沫聚。云何知同水沫聚。
无聚是水沫聚。但从众缘生。不可执捉无有坚牢。水沫聚中无有。聚相无聚是水沫聚。色阴亦如是。色阴中无有阴相。

菩萨如是观时作是念。
凡夫不能正观虚妄色。不能如实知色无常。不能如实知色相。
我等入正道。不应贪着虚妄。不应贪着色。何以故。色是不可贪着相。色但有名字无决定相。
当观是色无决定相。离名字故名之为色。又说色名恼坏相。
智者通达知是无相。我等应当善知修集色无相方便。不贪着色相。
若人贪着色相。即贪着色。我等应善知入色相。

菩萨如是正观时。如实观察选择色。是色阴皆从凡夫忆想分别起。
若法从忆想分别起。即是不生。一切忆想分别皆非真实。
凡夫依止颠倒所起色。为色所缚为色所害。往来苦恼。无明痴暗故。贪色不舍。见色有常牢固。
是凡夫人为色缚。色所缚故。往来地狱畜生饿鬼天人。深贪色味。不观色中有诸过恶。
我等不应随凡夫学。应当观察选择分别修习色方便。分别观察选择色时。见色性如梦。
譬如梦中色。皆从忆想分别觉观起。曾所见闻觉知因缘起。
是梦中亦知彼我。亦见地水火风。亦见山河丛林。梦中色相无有决定。但以忆想故有。
色阴相亦如是。从先世业因缘出。无有决定性。

菩萨如是思惟不取色。若我若我所。但正观色如实无常相虚妄颠倒。
众生颠倒贪着取色。若我色。若我所色。若彼色。若彼所色。
如是正观察选择色时。不得色。不见色性。亦不贪着色无常。

菩萨尔时若于色中。爱念贪着皆悉除断。
善知色正相善知色平等相。善知色灭相。善知色灭道相。善知色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作是念。是身色阴。皆从业果报觉观起。四大所摄是身色阴。非我非彼无有所属。无所从起。
观色阴如是。内色不贪不受。外色不贪不受。
过去色不贪不受。未来色不贪不受。现在色不贪不受。即知一切色阴是无生相。
是菩萨尔时不灭色亦不求灭色法。

持世。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色取阴如是——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

——————————————————————————————————————————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理解:

【色阴】只是过去世因缘和合,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这个色阴是虚幻的,四大分离,这个色身也就不存在

所以不要在这个色身中执着【我】【我所】

就像凡夫众生,在【色阴】中执着【我】【我所】

所以总是在自以为的[有色][受色][取色][着色][依色]外境中造作种种恶业



菩萨应正观【色阴】,那么应如何正观呢?

应像水泡聚集在一起这样正观,想象这水泡虽然聚在一起,但是其实它们只是因缘和合相互凑在了一起

这水泡聚在一起根本就不牢固,只是一个聚集的外相而已,过一会就会各自散去,有聚相实则无聚这就是水泡聚的特点

【色阴】也是如此,四大一散,根本就没有色阴这个外相


而凡夫不知这个【色阴】是虚妄不实的,是无常的,所以贪着色相

但是菩萨知道这个色相是无常、是虚幻的,色阴只是一个名字没有外相

就像水泡聚一样,只是一个名字,而不是真正的水泡聚在一起,过一会儿自然就会散去

所以不能贪着这个色相,被这个色相所缠缚



凡夫众生之所以执着这个色相,是因为凡夫众生世俗杂染、分别妄想太大,色阴就是从这些臆想中来

如果法从臆想中来,那就不叫法,因为一切臆想都不是真实的,法是客观存在的,是原本就该是这样的

凡夫因为心性颠倒,被种种色相缠缚,所以总是贪心不断,嗔心不断,愚痴无智,造作种种恶业,不断在六道轮回

而菩萨应该观察选择色相,看见色相应该作如同梦中想,为什么呢?

因为梦中见的一切幻相都是众生心识中忆想出来的,并非梦中真实有,梦醒皆无

所以色阴相也如同梦中色相一样,是过去因缘和合四大假合而成,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所以不要被色阴相所迷惑


菩萨 因为 明白【色阴】是无常的、是虚幻颠倒的,不被【色阴】所迷,所以对于种种色相从无贪着

因为菩萨能在色阴中断除一切爱念贪着,善知色相的成住坏空,善知色阴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是虚幻不实的

这些都是过去世的因缘和合,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非真实我也非真实他,没有从哪里来,也没有从那里去

对一切色阴不执着,这样才不会着魔

为了众生在修行过程中不被色魔所迷,为此佛陀在《楞严经》中列出了关于

[色阴(色蕴)十魔境]的种种身心变化现象,使修行者在修行中时刻警醒不堕魔境

所以,作为实修者都应该好好思惟随时对照自己的内心,不被色阴魔所迷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必读]世间常见各种着魔现象,与修行过程的身心变化 ~ 楞严经(50阴魔的前30种魔境)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21:51: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5 21:53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

今天来学习如何正观【受阴】

(附注:如何观察受阴?)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受取阴]。
(附注:[观察选择]就是[善拣择])

菩萨作是思惟。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皆从因缘生。属诸因缘入受相中。此中无有受者。但以贪着故。贪著者即是不真。虚妄从忆想分别起。
是菩萨如是思惟时作是念。是凡夫为虚妄受所缚。为[三受]所害。所谓[苦][乐][不苦不乐]受。
是凡夫若受[乐]。为[爱结]所使。以爱结所使故。能起恶业。
若受[苦]。为[恚结]所使。以恚结所使故。起诸恶业。
若受[不苦不乐]受。为[无明结]所使。是人因无明结所使故。不脱忧悲苦恼。
我等今不应随凡夫学。应正观诸法。我等应如实观诸受。

菩萨如实观[受阴]作是念。
非阴是受阴。从忆想分别起。颠倒相应无有受者。但从先世业因起。今世缘故。
诸受自性空。受中无有受相。菩萨观达受阴。譬如雨渧水泡。有生有灭无有决定。
受阴亦如是。次第因缘起。属诸因缘无有住时。虚妄不实从忆想颠倒相应起。

菩萨尔时作是念。凡夫可愍为诸受所制。以不正观受阴故。
故得乐受生着。得苦受亦生着。得不苦不乐受亦生着。
为诸受所缚驰走往来。从身至身受结所缚。轮转五道无有休息。
是凡夫著于诸受。为受所制为受所系。不脱受阴。于受阴所不见出处。
不知正观受阴故。不知如实观受阴无常。于受阴中为欲染所缚。不知受阴如实相。

我等今不应随凡夫学。应如实观察选择受阴。
即时如实观受阴。无阴是受阴。不真阴是受阴。颠倒阴是受阴。不住阴是受阴。
是时见受阴如实相。无有作者。无有使作者。于受阴中不见受阴相。
如是观受阴。不见受阴在内不见受阴在外。不着受我不着受彼。
知受阴无所从来无有所属。无法能生受者。
但从颠倒相应先世业果报数名[受阴]。见受阴虚妄因缘相续行。
尔时过去受阴。不受不贪不着。未来受阴。亦不受不贪不着。现在受阴。亦不受不贪不着。
是人于乐受中除却爱结。于苦受中除却恚结。不苦不乐受中知见无明结故。勤行精进。
菩萨尔时。若受乐受心不生爱。若受苦受心不生恚。若受不苦不乐受心不生痴。

持世。凡夫多于乐受生爱。苦受生恚。不苦不乐受生痴。
是诸凡夫以爱恚痴故深入暗冥。不能如实知受阴。亦不知爱恚痴相。
深贪着爱恚痴。所谓是我我所。是此彼等。

持世。菩萨摩诃萨于此中[正观受阴]者。不为[爱][恚][痴]所牵。
若生[爱][恚][痴]。即能除断行于正道。(附注:[爱][恚][痴]即贪瞋痴三毒之另译)
于乐受中断爱结使故勤精进。于苦受中断恚结使故勤精进。于不苦不乐受中断痴结使故勤精进如实知三受相。
尔时有所受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皆离不着。离爱结使。离恚结使。离痴结使。诸受起时皆能知见知受阴如实无常。
若能如是知已。于受阴中欲染悉断。入断受阴欲染道中。不为诸受所污。

是菩萨若如是正观受阴。如实知受阴。知受阴[集]受阴[灭]受阴[灭道]。
然后如实知受阴是无生相。以无生相。通达受阴无相。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选择受阴]。

——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

—————————————————————————————————————————————————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学习理解:

受蕴(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

菩萨应该善于思维如实观察种种受觉,不要堕入种种觉受当中

要知道凡夫众生所感受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众生因过去世的因缘际遇而生,是虚幻不真实的

这些觉受其实并没有承受者,但是凡夫众生因为贪恋这虚幻的觉受,所以被这些虚妄的觉受所羁绊、束缚,最终被这种种觉受所害,为什么呢?

比如,如果凡夫沉浸于【乐受】,因为凡夫众生被【爱结】缠缚,一旦贪爱这个虚幻破灭,因爱生恨,就会造作种种恶业

同样,如果凡夫沉浸于【苦受】,因为凡夫众生会被【恚结】所缠缚,一旦心中的这个嗔恚之火到达极限,就会造作种种恶业

同样,如果凡夫是【不苦不乐受】,这就被【无明结】所缠缚,因为愚痴无明,无法分辨真实,所以常常陷于忧愁悲苦恼恨之中


而菩萨不会沉浸于这三种觉受中,因为菩萨常常这样善思维: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是虚幻不实的,只是因为过去世的因缘在今世的际遇,并没有真正的承受者

因为受阴都是因缘聚合,觉受中并没有真实的相貌,就好像下雨天,水滴落到地上生起一个水泡,然后马上就消失不见,虽然有生有灭但是最后什么都没有,不会起任何作用

受阴也是这样,虚妄不实,缘起缘落,没有真正的相貌,只是众生的颠倒忆想


凡夫众生因为不知生命轮回真相,不知受阴是虚幻不真实的,时常沉浸在【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中

在虚幻中无法自拔,被这些受阴所束缚,不断地造作恶业,因此累劫在地狱道、饿鬼道、阿修罗道、人道中不断的轮回受苦,无有出期


所以,作为实修者不应堕入凡夫知见中,应该善于思维观察种种受阴

看到种种受阴,应该从诸法实相上来思维,即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成、变化无常的,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

所以没有作者,没有使作者,在受阴中感受不到受阴的相貌,如此,就不会被受阴所缠缚

要知道这个受阴没有从哪里来,也没有到哪里去,只是众生过去世因缘聚合和众生的颠倒乱想

实修者不仅对受阴不受不贪不着,更应勤行精进

在【乐受】中断除对爱的缠缚,在【苦受】中断除一切的嗔恚,在【不乐不苦受】中断除愚痴无明,显露智慧,身心清净


凡夫众生对于【乐受】总是心生贪恋,对于【苦受】总是生起嗔恚之心,对于【不苦不乐受】总是因愚痴而生起种种忧愁苦恼

这些都是因为凡夫众生深陷贪嗔痴中而变得昏暗不明,不能如实知道受阴是因缘积聚而成,是虚幻不实的,总是在贪嗔痴三毒中,执着于我我所


但是菩萨却能正观受阴,明了受阴只是过去世因缘积聚而成,是虚幻不实的,所以不会沉迷在受阴中,被贪爱嗔恚愚痴所羁绊

而且如果生起贪嗔痴,也能立即用佛法正见断除,根本不会陷入其中

反而精进修行,坚固佛法正念,于【乐受】中断除贪心,于【苦受】中断除嗔恚,于【不苦不乐受】中断除愚痴

让身心在清净心中了知这受阴的种种虚幻的相貌而不堕入其中

因此对于【苦】【乐】【不苦不乐】这些受阴,皆能远离不再执着,不会被这些受阴觉受所污染


由此,佛陀也在《楞严经》中专门列出了关于

[受阴(受蕴)十魔]~常见的修行过程中的十种身心变化现象,使修行者在修行中时刻警醒不堕魔境

所以,作为实修者都应该好好思惟随时对照自己的内心,不被受阴魔所迷

[受阴(受蕴)十魔]~常见的修行过程中的十种身心变化现象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回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毛)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谛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谛。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必读]世间常见各种着魔现象,与修行过程的身心变化 ~ 楞严经(50阴魔的前30种魔境)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21:37: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8 22:01 编辑

末学在学习《心经》的过程中,对于经文中教导的【照见五蕴皆空】,末学想要深入学习善知识分享的关于如何正观五阴的教导,但是末学惭愧,目前无法领受体会经文中各种正观的法义,老师慈悲让末学先读(背)诵这段经文后,再思惟法义


学习和读诵 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中 如何观察想阴 这一段约 4小时


(附注:如何观察想阴?)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想阴]。

菩萨摩诃萨[正观想阴]时。见[想阴]皆从颠倒起。虚妄不坚固不真实。从本已来不生相。以因缘和合从先世业力起。

作是念。非阴是[想阴]。虚妄阴是[想阴]。颠倒阴是[想阴]。
想阴中无[想][阴想]。譬如春后月焰。以名字故说名为焰。[阴][想阴]亦如是。以识相故说名[想阴]。

凡夫于此为虚妄想所系。或识乐或识苦。或识不苦不乐。或识寒热。或识男女。或识五道生死。或识合或识散。或识过去。或识未来。或识现在。或识好或识丑。或识有或识无。
是凡夫想。皆为颠倒虚妄。属诸因缘。但假名为想阴。此中若内若外。无有想者。
凡夫人虚妄想所系故。或识贪欲。或识瞋恚。或识愚痴。或识妻子。

凡夫依止是想阴贪着虚妄。以是想阴驰走往来。不能如实观想阴是虚妄。
凡夫人以我想彼想男女想。系于想阴不能得脱。贪着想阴。[我]是想阴。[我所]是想阴。

我等不应随凡夫学。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想阴。
想阴中想阴想不可得。如焰阴中焰。阴相不可得。菩萨见想阴如焰性。
过去想阴不贪不受不着。未来想阴亦不贪不受不着。现在想阴不住。
不分别若我若彼。即彼灭[想受阴]道。通达[想阴]是无生。不见[想阴]若来处若去处。
但以颠倒相应先世业因所起。现在缘所系。

无阴是想阴。观察选择想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即通达想阴无生。亦不分别想阴灭。
但为灭一切想受阴故。亦住如实知见故。

菩萨如实观想阴时。远离一切想道心。亦不住一切想道。
但住知见想阴。亦如实想阴。不贪着想阴。如实观察一切想阴。如实知想阴集灭尽。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察选择想阴]。则离[想阴]欲染。亦能行断[想阴]欲染道。


===================================================


6/6  学习和读诵  4小时

6/7  学习和读诵  4小时

6/8   学习和读诵  3小时10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4-6-9 21:45: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10 08:41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50分)

今天来学习如何正观【想阴】
(附注:如何观察想阴?)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想阴]。

菩萨摩诃萨[正观想阴]时。见[想阴]皆从颠倒起。虚妄不坚固不真实。从本已来不生相。以因缘和合从先世业力起。

作是念。非阴是[想阴]。虚妄阴是[想阴]。颠倒阴是[想阴]。
想阴中无[想][阴想]。譬如春后月焰。以名字故说名为焰。[阴][想阴]亦如是。以识相故说名[想阴]。

凡夫于此为虚妄想所系。或识乐或识苦。或识不苦不乐。或识寒热。或识男女。或识五道生死。或识合或识散。或识过去。或识未来。或识现在。或识好或识丑。或识有或识无。
是凡夫想。皆为颠倒虚妄。属诸因缘。但假名为想阴。此中若内若外。无有想者。
凡夫人虚妄想所系故。或识贪欲。或识瞋恚。或识愚痴。或识妻子。
凡夫依止是想阴贪着虚妄。以是想阴驰走往来。不能如实观想阴是虚妄。
凡夫人以我想彼想男女想。系于想阴不能得脱。贪着想阴。[我]是想阴。[我所]是想阴。

我等不应随凡夫学。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想阴。
想阴中想阴想不可得。如焰阴中焰。阴相不可得。菩萨见想阴如焰性。
过去想阴不贪不受不着。未来想阴亦不贪不受不着。现在想阴不住。
不分别若我若彼。即彼灭[想受阴]道。通达[想阴]是无生。不见[想阴]若来处若去处。
但以颠倒相应先世业因所起。现在缘所系。
无阴是想阴。观察选择想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即通达想阴无生。亦不分别想阴灭。
但为灭一切想受阴故。亦住如实知见故。

菩萨如实观想阴时。远离一切想道心。亦不住一切想道。
但住知见想阴。亦如实想阴。不贪着想阴。如实观察一切想阴。如实知想阴集灭尽。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察选择想阴]。则离[想阴]欲染。亦能行断[想阴]欲染道。
——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

——————————————————————————————————————————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学习理解:

[想阴]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

这一段讲的是菩萨摩诃萨应该如何善观察[想阴]

菩萨正观[想阴]时,观察到[想阴]是众生对世间上的一切境界而生起的种种颠倒乱想,它是虚妄的,是不坚固也不真实的

[想阴]原本就不会生出种种相貌,它们都是因为过去世业力由今世的因缘和合而成

所以对于[想阴]应该做这样想:非阴是[想阴]。虚妄阴是[想阴]。颠倒阴是[想阴]。

想阴中并没有真实的[想][阴想],就如明月当空时,月亮的光焰照射整个虚空,其实月亮的光焰并非真实,这只是众生无明

执着于自己眼睛看见的景象,认为光焰实有,其实这只是众生第八识无明种子变现的境界

[阴][想阴]也是这样,都是众生对虚幻的境界的颠倒乱想,并没有真正的实体,只是虚妄的心识作用现象,所以只是名为(概念上认为的)[想阴]。

可知,外境是虚妄,各种想念也是虚妄,实修破除对二者的执著(始终看向光明),即能见真。


而凡夫众生总是被这些虚妄的幻想所束缚,执着于众生所谓的苦或乐、或不苦不乐,或执着于男女

或五道生死,或和合、或分散,或执着于过去、未来、现在,或执着于好的坏的,或执着于有和无

这些凡夫执着的种种觉受观想,都是凡夫八识中对虚幻境界的颠倒乱想,都是虚幻不实的

要知道这些觉受观想,都是过去世的业力因今世的种种因缘和合下对外境想象的心的作用,并不是真正有这些实体相貌

被称之为[想阴],也只是给了这些相以假名而已,实际上在这些虚幻的妄想中,无论内外都没有真正的那个观想者


凡夫众生被这些虚妄的幻想所缠缚,执着于贪嗔痴恶业,执着于世间妻子子女的外相

又因贪着种种虚幻的外境,习惯了对这些外境作种种的颠倒乱想,并跟着这些虚妄的外境来来回回

就如真的一样不断地与这些外境纠缠,所以不能如实的观想这些外境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凡夫又执着堕入在我想、他想、男女之想中,时刻处在这些颠倒妄想中不能解脱,因为贪着这种种的妄想

越发沉迷在虚幻的外境中,把它当做真实,执着的认为【我】、【我所】就是想阴,不知在一切外境中,根本就没有真实的观想者


对于菩萨行者就不应该像凡夫众生那样堕入这些虚幻的假相中做种种颠倒乱想,而是应该以佛法的正知见来观想[想阴]

要知道想阴中想、阴想这些相都是虚妄不可得的,就如那燃烧中炽烈的焰火,如何能够抓得到,外力一作用,就没有了
这就是焰火的特性,所以根本就不会执着要得到它


而菩萨观想阴也如焰火这样,缘起缘灭,所以对于过去的想阴不贪不受不着,未来的想阴也是不贪不受不着

现在更不安住在种种的颠倒妄想中,因为知道它是虚幻的,不坚固不真实

只有不分别执着于【我】【彼】,就能断除对于一切虚幻外境的种种颠倒乱想,不被种种外相所迷

明白【想阴】不是自己生起的,也不见它从哪来要到哪去,它只是过去世业因与众生的颠倒乱想起相应

在今世因缘和合下的一种心识作用的现象,它没有从哪里来,也没有到哪里去,没有固定的起始和终结

所以,也是无我的,只有这样的善观察思惟,就能通达想阴不会自己生出来,也不会去分别想阴到底是怎么灭的

菩萨行者为了不被一切外境所迷惑,断除种种颠倒乱想,就会安住在识别事理辨明真相之中

菩萨行者只有这样如实的善观察想阴,了知想阴只是过去世业因的因缘和合,是无常的,就能远离一切凡夫颠倒乱想,更不会时刻沉浸在凡夫妄想中

对一切虚幻的外境总是善于观察,识别事理,按照实际情况观察思惟辨别种种外境,并不会贪恋在虚妄的外境中,作种种乱想

以佛法正见如实的观察一切外境的缘起缘灭,不执着贪恋一切外境,破除种种颠倒乱想,让心始终安住在清净光明中


由此,佛陀也在《楞严经》中专门列出了关于
[想阴(想蕴)十魔]~常见的修行过程中的十种身心变化现象,使修行者在修行中时刻警醒不堕魔境

所以,作为实修者都应该好好思惟随时对照自己的内心,不被想阴魔所迷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着,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就是丝须,有胡须的意思),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指信徒愚昧,把这著魔的人当作菩萨)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综观现今宗教乱象,许多修行者的师父已经着魔成为魔师,在堂上说法,神通变化,幻象迷惑人,口中常说灾祥变异,或者说,哪里有佛出世,或说天灾,或说战争,来恐怖人,让信众尽散家财,供养于魔师,末法众生无知,不可不慎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又是神通迷惑信徒)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综观现今宗教乱象,许多修行者的师父已经着魔成为魔师,在堂上说法神通变化,幻象迷惑人,口中常说某处某人是佛菩萨的化身,因而对这人生起亲近渴望的心,错误知见增长,正智消灭,末法乱象频传,众生无知不可不慎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合,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种种神通迷惑人)。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男佛女佛,是否就是常见的喇嘛男女双修佛像,或所谓活佛和佛母或明妃,读者可自行判断
末法时期,抓奸在床的宗教乱象新闻很多,新闻都已上报不是伪造,众生无知不可不慎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综观现今宗教乱象,许多修行者的师父已经着魔成为魔师,在堂上说法神通变化,幻象迷惑人,口中常说-"男女行淫双修,采阴补阳之术"才是菩提涅槃的真实法门,无知众生却往往信以为真,末法乱象频传,众生无知不可不慎,见此楞严经佛陀教化,应该信受,不然怎是佛陀弟子,应该自我检测,是信佛,还是信凡间的师父或上师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就是贪求感应)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如胶漆,得未曾有(种种神通迷惑人)。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点也实在很常见,先套前世亲友眷属关系以便亲密,后来不是散尽家财供养,就是开始男女双修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敛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种种神通迷惑人)。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谛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点也很常见,就是喜欢预言,而且常能料中,不过有些只是小鬼根本料不中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种种神通迷惑人)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谛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真修行不贪求宿命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贪求神通)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种种神通迷惑人)
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谛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嘴巴上常说他自己神通自在,而且称赞男女行淫,不灭除粗鄙的恶行,把男女猥亵的淫行,当作佛法来传承,......这不就是在说把男女行淫双修当作佛法来传承吗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

(
种种神通迷惑人)

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就是附佛外道所谓的修长寿法,而且还能在男女行淫双修中,见到天魔化现的执金刚现前传法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这十种魔,在末法时期,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佛法中出家,扰乱正法,让众生正邪不分

第二种,就是附在修行人身上,例如许多自称师父自称得道的在家人

第三种,就是直接现形,这些着魔的人都自称已经成道或实证成佛

这些着魔的人,最短九辈子,长则超过百世,每次轮回转世,就算想修行,总是堕入魔网
所以修行不可不慎,一走错路,真是所谓万劫不复啊!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21:4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10 21:47 编辑

末学在学习《心经》的过程中,对于经文中教导的【照见五蕴皆空】,末学想要深入学习善知识分享的关于如何正观五阴的教导,但是末学惭愧,目前无法领受体会经文中各种正观的法义,老师慈悲让末学先读(背)诵这段经文后,再思惟法义


学习和读诵 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中 如何观察行阴 这一段约 3.5小时


(附注:如何观察行阴?)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行阴]。

持世。菩萨摩诃萨。观行阴从颠倒起虚妄忆想分别假借。
而有菩萨尔时若身行口行意行。皆观不净无常苦空无我。如是观时作是念。
非阴是行阴。苦阴是行阴。因缘生阴是行阴。像阴是行阴。
诸行阴无增无减无集。若[身行][口行][意行]无有作者。

智者不贪受是[行阴]。何以故。
是诸身行。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在中间。
口行意行亦如是。不在意内。不在意外。不在中间。

行阴中无行阴相。何以故。是行阴从众因缘颠倒起。虚妄不真。先业果报所摄。亦令因缘所系。
能有所行诸所有行。若身行若口行若意行。皆非真行。是无所有行。是虚妄行。是颠倒行。
是故说非阴是行阴。何以故。智者不决定得行阴相。是身行是口行是意行。此处彼处若内若外。
又身口意行。尚无决定行相可得可说。何况行阴可得可说。是故说无阴是行阴。

凡夫起颠倒想贪着[身][口][意]行。忆念分别是[行阴]。为行阴所缚驰走往来。
是凡夫人以颠倒故。起身口意行。起已贪着归趣。无法生法想。无阴生阴想。
贪着颠倒行故。为行阴所系往来五道。常随身口意行。不能如实观身口意行。
不能如实观行阴故。以身口意而起诸行。
是诸凡夫著颠倒故。着不真法故。着虚妄故。数名行阴。

持世。菩萨于此中如是正观诸行无有根本。羸劣无力以众缘和合。可说[行阴]。
是中无有真实行阴。无阴是行阴。从本已来不生是行阴。无性是行阴。
诸行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无有住时诸行念念生灭。

持世。菩萨如是[正观行阴]空不可得。不坚牢相。乃至毫厘亦不可得。
作是念。是诸凡夫为不坚牢法所系。行阴所系。贪着所缚。
起身口意行。我是行我所是行。起如是业为行阴所缚。不知行阴性入无明痴冥。
于诸行中生真实想。以颠倒故贪着受取行阴。
是人贪着受取行阴故。或起乐行或起苦行。或起不苦不乐行。
是人起乐行已得乐身。起苦行已得苦身。起不苦不乐行已。得不苦不乐身。
是人得乐身已生爱。得苦身已生瞋。得不苦不乐身已生愚痴。
是人以爱瞋痴故。不见诸行过恶。不能清净身口意行。
是人身口意行不清净故。堕不清净道中。所谓地狱畜生饿鬼。
或时暂生天人中。贪着身口意行。深着行阴。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正观。今我等不应随凡夫学。
我等应清净身口意行。不应贪着行阴。应观行阴过恶。应求出[行阴]道。
如是观者名为[如实正观行阴]。亦名[正观行阴无常]。
即时如实观诸行。诸行集诸行灭。诸行灭道。不受不贪不着诸行。亦不贪不着行阴。
如是观时远离[行相]。亦行无[行阴]道。即观诸行空。于一切诸行中。惊怖生厌离心。
但起清净身口意行坏行相故。离行阴相故。是人有所得身皆是清净。
何以故。
是人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清净。
是人远离行阴相。坏诸法及根本相。
如是正观时见行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得诸行决定生相。亦不得决定灭相。
即观诸行无生灭相。一切诸行亦无生灭。

是人观一切诸行无生灭相。生厌离心。正通达诸行集灭相。虽证诸行无生相。而善通达诸行相。
何以故。
持世。是行阴无决定相。譬如芭蕉坚牢相不可得。无坚牢相亦不可得。
行阴亦如是。坚牢相不可得。无坚牢相亦不可得。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选择思惟入于行阴。


——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21:31: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11 21:43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4小时)

今天来学习如何正观【行阴】
(附注:如何观察行阴?)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行阴]。

持世。菩萨摩诃萨。观行阴从颠倒起虚妄忆想分别假借。
而有菩萨尔时若身行口行意行。皆观不净无常苦空无我。如是观时作是念。
非阴是行阴。苦阴是行阴。因缘生阴是行阴。像阴是行阴。
诸行阴无增无减无集。若[身行][口行][意行]无有作者。

智者不贪受是[行阴]。何以故。
是诸身行。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在中间。
口行意行亦如是。不在意内。不在意外。不在中间。

行阴中无行阴相。何以故。是行阴从众因缘颠倒起。虚妄不真。先业果报所摄。亦令因缘所系。
能有所行诸所有行。若身行若口行若意行。皆非真行。是无所有行。是虚妄行。是颠倒行。
是故说非阴是行阴。何以故。智者不决定得行阴相。是身行是口行是意行。此处彼处若内若外。
又身口意行。尚无决定行相可得可说。何况行阴可得可说。是故说无阴是行阴。

凡夫起颠倒想贪着[身][口][意]行。忆念分别是[行阴]。为行阴所缚驰走往来。
是凡夫人以颠倒故。起身口意行。起已贪着归趣。无法生法想。无阴生阴想。
贪着颠倒行故。为行阴所系往来五道。常随身口意行。不能如实观身口意行。
不能如实观行阴故。以身口意而起诸行。
是诸凡夫著颠倒故。着不真法故。着虚妄故。数名行阴。

持世。菩萨于此中如是正观诸行无有根本。羸劣无力以众缘和合。可说[行阴]。
是中无有真实行阴。无阴是行阴。从本已来不生是行阴。无性是行阴。
诸行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无有住时诸行念念生灭。
——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
----------------------------------------------------------------------
菩萨摩诃萨,观察行阴,发现都是由众生的颠倒妄想起,是虚幻不真实,都是凭借着众生的种种分别忆想

或有的菩萨对于自己的身口意行,都是用小乘观照自身不净、世间无常、观空、观苦

苦观,观照诸苦,以此厌离世间,以此明白世间不实,以求解脱

观自身不净,以断除对自我的贪着,观世间不净,以断除对世间和情欲的追逐

观白骨(这中间有好几个细部过程,请参阅瑜伽师地论),以断除对男欢女爱的迷恋

观世间无常,以断除对世间的执着

观诸法无我,观空(身空,世间空,一切空),以破除身心障碍

这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点,断除一切障碍自己的诱惑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作这样的观想后,于是做这样的念想:

非阴是行阴,苦阴是行阴,因缘生因是行阴,像阴是行阴

这些行阴不会增不会减不会集聚,[身行][口行][业行]中也没有真正造业的人

有智慧的人,不贪恋各种外境,因此不会造作各种恶业,为什么呢?

因为智者身所造作之业,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在中间

口行意行也是如此,并不是在其意识内,意识外,或者意识中间

在这些身行口行意行各种行阴中都没有行阴的种种相貌,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行阴都是过去世所造的业因与众生的颠倒乱相起相应,在今世因缘下而呈现出的因果业报

在所有的行为造作中,众生身、口、意造作中呈现种种善恶业行为,其实并不是起决定的真正业行,这些造作的行为都是虚妄行,颠倒行

所以说,非阴是行阴,智者不决定得行阴相。是身行是口行是意行。此处彼处若内若外。

又身口意行。尚无决定行相可得可说。何况行阴可得可说。是故说无阴是行阴。

凡夫时时起颠倒妄想,总是贪恋身口意造作种种行为,所以忆念、分别是行阴

众生总是被这些行阴所缠缚,围绕着这些行阴不断的来来往往造诸恶业

因为凡夫执着于种种的颠倒妄想,所以身口意所造作的业,也是趣向种种贪着,不会有生起思维法的念想,无阴生阴想。


因为贪着种种颠倒行,常常放任自己的身口意,造作种种恶业,而不断地在六道轮回

如果不能学习佛法正见,就不能如实正观自己的身口意所造作的种种业行

不能如实正观行阴,总是随着凡夫的身口意而造作种种恶业

这就是凡夫的颠倒心性,总是沉浸在虚妄的幻相中,造作种种恶业,不能深入真如实相之法

菩萨如果在一切外境中能够正观各种有为法其实没有根本,六根对外境没有多的影响,一切外境只是过去业因的众缘和合,这可以说是行阴

但是其中并没有真实的行为造作,无阴是行阴,诸法从本已来不生是行阴,无自性是行阴

诸法过去世不可得,未来世不可得,现在世不可得,无有住时诸法念念都是生灭,所以没有所谓的我,我所

自然也就不再颠倒妄想执着于造作各种业习


【词解】
【身行】
 (术语)身所行善恶之业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真法】
 (术语)真如实相之法也。华严经十六曰:‘正觉远离数,此是佛真法。’临济录曰:‘真佛无形,真法无相。’教行信证行卷曰:‘至理真法,一如化物利人。’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诸行】
 (术语)行者迁流之义,谓生自因缘,迁流三世之有为法也。其法数多,故曰诸行。中论观行品曰:‘诸行名五蕴。’法华玄义十曰:‘诸行是因缘生法。’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羸劣】
p1447
如老差别中说。
二解 瑜伽八十四卷十页云:言羸劣者:诸根于境,无多能故。
FROM:【法相辞典】

【生灭】
 (术语)有为之诸法,依因缘和合而为未有法之有,谓之生。依因缘离散而为已有法之无,谓之灭,有生者必有灭,有为法是也,有灭者必不有生。无为法是也。但自中道之正见言之,则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6-12 21:13: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13 21:50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4.5小时)

今天继续学习如何正观【行阴】
持世。菩萨如是[正观行阴]空不可得。不坚牢相。乃至毫厘亦不可得。
作是念。是诸凡夫为不坚牢法所系。行阴所系。贪着所缚。
起身口意行。我是行我所是行。起如是业为行阴所缚。不知行阴性入无明痴冥。
于诸行中生真实想。以颠倒故贪着受取行阴。
是人贪着受取行阴故。或起乐行或起苦行。或起不苦不乐行。
是人起乐行已得乐身。起苦行已得苦身。起不苦不乐行已。得不苦不乐身。
是人得乐身已生爱。得苦身已生瞋。得不苦不乐身已生愚痴。
是人以爱瞋痴故。不见诸行过恶。不能清净身口意行。
是人身口意行不清净故。堕不清净道中。所谓地狱畜生饿鬼。
或时暂生天人中。贪着身口意行。深着行阴。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正观。今我等不应随凡夫学。
我等应清净身口意行。不应贪着行阴。应观行阴过恶。应求出[行阴]道。
如是观者名为[如实正观行阴]。亦名[正观行阴无常]。
即时如实观诸行。诸行集诸行灭。诸行灭道。不受不贪不着诸行。亦不贪不着行阴。
如是观时远离[行相]。亦行无[行阴]道。即观诸行空。于一切诸行中。惊怖生厌离心。
但起清净身口意行坏行相故。离行阴相故。是人有所得身皆是清净。
何以故。
是人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清净。
是人远离行阴相。坏诸法及根本相。
如是正观时见行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得诸行决定生相。亦不得决定灭相。
即观诸行无生灭相。一切诸行亦无生灭。

——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

——————————————————————————————————————————


诸法过去世不可得,未来世不可得,现在世不可得,无有住时诸法都是不可得的生灭

菩萨如是正观行阴,就发现空不可得,一切法无所有,如梦幻泡影不坚固,只是因缘和合,他们不断的发生变化,丝毫不可能获得

于是应作这样想:凡夫人执着于这些不坚牢的法,执着于外境,贪恋这些外境,被这些外境所缠缚

身口意由此造作种种善恶业,执着的认为我是行、我所是行,起这样的想法都是因为被行阴所束缚

不知道行阴的体性是过去世业因的因缘和合,是不真实的,所以愚痴无明

他们在有为法中对一切外境做真实想,因为心念的颠倒所以贪着一切外境,造作种种善恶业

因为贪恋乐、苦、不苦不乐外境而造作善恶诸行,就相应有了乐行、苦行、不苦不乐行

起乐行(善行)自然的善报(乐身),起苦行(恶业)自然得恶报(苦身),起不苦不乐行的,就得不苦不乐身

结果就是得到福报的人就对外境生起贪爱心,受到苦报的人因为苦就生起嗔心,得不苦不乐身的人就是愚痴

众生因为执着于贪嗔痴,就不再正观行阴,看不到自己在造作业中的种种过患,也因此在造作善恶业的过程中不能以清净的身语意来行事

正是自己的身口意业不清净,与恶因相应,果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累世福报比较大的,就升天成为天人或者生在人间,成为人

这就是贪恋世间各种外境,身口意不清净造作恶业的果报,不断在六道轮回,不能解脱,而修行就是清净自心

所以菩萨摩诃萨不应该如凡夫那样被种种外境所迷,造诸恶行,菩萨摩诃萨应该如实正观

应清净身口意,不应贪着外境造作种种恶业,应善于观察自己身口意在造作过程中的种种过患,并发心要断除这些恶业

不堕入在众生境界中,以免时时起贪嗔痴,口是心非,令身语意三业不清净

这样的观照就是【如实正观行阴】,也名为【正观行阴无常】

当下能够如实的正观种种有为法,正观诸法因缘集起,集成生死苦果之业烦恼,正观灭生死苦果之涅槃,证涅槃之正道

不贪不执着于种种有为法,对一切外境也不执着不贪恋,如此就不会真正贪恋造作种种善恶业

这样正观时就远离行阴的相貌,亦行无[行阴]道,观诸法皆空,无有实相,明了于一切有为法中

因为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招致种种的痛苦,对于这些心生恐怖而产生厌离之心

明了只有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业,就能清净众生心以及心所所具有的认识作用或所映现的影像状态,远离行阴的种种相貌,使众生这个执着分别之心业变得清净,为什么呢?

因为这人身口意业清净,在身口意在造作种种业中也都能够清净,远离行阴相貌,没有分别执着,明了真如实相

这样正观时,观察到行阴没有从哪里来也没有到哪里去,一切有为法不能决定生相(四相之一。使未起之有为法生于现在之法也。),也不能决定灭相(有为四相之一。谓有为法有现法灭而入于过去之相也

这就是正观一切有为法没有生灭的相貌,也没有生灭,他们只是因缘和合,只是假生假灭,没有自性


【词解】
【行相】
行相,在佛教中,指的是心(心王)及心所所具有的认识作用或所映现的影像状态。这一概念在佛学大辞典中有详细的解释,其中提到行相有粗有细,如前六识的行相粗而易知,第八识的行相细而难明。行相的辞典解释还包括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12

在佛教中,行相的概念与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紧密相关。例如,缘苦谛有四行相:苦、非常、空、非我;缘集谛有四行相:因、集、生、缘;缘灭谛有四行相:灭、静、妙、离;缘道谛有四行相:道、如、行、出。这些行相是佛教修行者观悟四谛之理的重要内容。

此外,佛教中的行相概念还涉及到心与心所的认识作用与影像状态。在俱舍宗中,行相指的是映现于心之影像;而在唯识宗中,则指心与心所之认识作用。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反映了佛教内部对于行相概念的多样理解和应用。
——摘自百度

【有所得】
 (术语)执着之心。分别之心也。智度论六十曰:‘有所得者,所谓以我心于诸法中取相故。’同八十三曰:‘诸有二者是有所得,无有二者是无所得。’佛藏经一曰:‘有所得者,说有我人寿者命者。’探要记十曰:‘爱执即生,名有所得。若执有相,是增益执,亦名常见。若执无相,是损减执,亦名断见。’涅槃经十七曰:‘无所得者则名为慧,(中略)名大涅槃。’三论玄义曰:‘有所得者为魔眷属,非佛弟子。’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生相】
 (术语)四相之一。使未起之有为法生于现在之法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灭相】
 (术语)有为四相之一。谓有为法有现法灭而入于过去之相也。又真如三相之一。真如寂灭,无二种之生死,谓为灭相。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灭相】
 (术语)有为四相之一。谓有为法有现法灭而入于过去之相也。又真如三相之一。真如寂灭,无二种之生死,谓为灭相。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生灭】
 (术语)有为之诸法,依因缘和合而为未有法之有,谓之生。依因缘离散而为已有法之无,谓之灭,有生者必有灭,有为法是也,有灭者必不有生。无为法是也。但自中道之正见言之,则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6:51 , Processed in 0.1025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