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56|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一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44

主题

862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5

[持戒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9-2 20:1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楞严会上诸佛菩萨


弟子淨慧,发心学习《楞严经》
祈请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令弟子入清净光明心,看懂佛经深义及实修要点
认真写出正确的白话解说,早日增上智慧,自利利他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点评

随喜师兄深入经藏  发表于 2023-9-3 02: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5

[持戒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3-9-3 02:02: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3-9-15 05:58 编辑

※  《楞严经》表解:

一. 经题 - 全名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二. 译者 - 唐代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梵名 Pramiti。意译作极量。唐代译经僧,中印度人。展转游化,东渡中国弘传佛法。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于广州制止道场译出首楞严经十卷,时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铄佉译语,居士房融笔受,沙门怀迪证义。未久,其本国国王怒其擅出经本,遣人追缉,般剌蜜帝乃泛舶西归。〔宋高僧传卷二、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 p4301

三. 译处 -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于广州制止道场译出首楞严经十卷

四. 出处 - 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5

[持戒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3-9-3 02:06: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3-9-15 00:46 编辑

卷第一 内容大纲

1-1  世尊说法时的地点及人物
       1-1-1  地点 - 室罗筏城的祇桓精舍 #4
       1-1-2  人   
                 1-1-2-1 常随众 - 大比丘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4#5                                                            
                                          以舍利弗、大目犍连、大拘絺罗、富楼那、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是列为上首的
                 1-1-2-2 云集众 - 无量的辟支、无学及初发心行者 #5
                                          附属于这些比丘的僧众休夏自恣 #5
                                          来自十方的菩萨,以文殊师利菩萨列为上首 #5#6

1-2  宣说楞严咒的由来
       1-2-1   场景 -  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于是就亲自恭请世尊及诸大菩萨众来到宫中接受供养 #7
       1-2-2   由于阿难来不及跟上菩萨及阿罗汉等众去应供的队伍,只好独自一人外出托鉢,于所在的城中依次乞食 #8
                  1-2-2-1  阿难在乞食过程中,遇到摩登伽女施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所蛊惑 #9
                  1-2-2-2  世尊饬令文殊师利菩萨前往阿难遇难之处
                              用大佛顶首楞严咒来破除邪咒,并带着阿难及摩登伽女返回了精舍 #9
                  1-2-2-3  世尊在大众中开始宣讲大法,有三摩提,名称是大佛顶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是十方如来一门超越的妙庄严路 #10

1-3  世尊说法及引导
       1-3-1  阿难发心出家的原因 (真心 v.s. 妄心) #11#12
       1-3-2  世尊询问阿难心目所在之处,阿难回答了七次,但均被世尊给破除
                 1-3-2-1  心在内 #13
                 1-3-2-2  心在外 #14
                 1-3-2-3  心潜于眼根 #15
                 1-3-2-4  心在眼的开合明暗间 #16
                 1-3-2-5  心随所合处 #17
                 1-3-2-6  心在中间 #18
                 1-3-2-7  心一切无着 #19

1-4  世尊开示奢摩他修学之路 #20
       1-4-1  修行人不能成就无上菩提,主要是不明白两种根本 #21
                 1-4-1-1  无始生死根本
       1-4-1-2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1-4-2  光明拳耀汝心目的譬喻 & 前尘虚妄相想 #22#23#24
      
1-5   阿难虽多闻却不成圣果,是因为执着生死妄想以为真实,不知寂常心性,于是恳请世尊开示 #25#26
        1-5-1  以眼根譬喻如来拳的道理 & 盲人的譬喻 #26
        1-5-2  阿若多五比丘因悟得客尘二字而成就圣果 #27
        1-5-3  五轮指弯曲及宝光飞左右的譬喻 & 见性 #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5

[持戒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3-9-3 03:1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3-9-3 09:33 编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学习解说】
所听闻到世尊的教导是这样的:

有一次,世尊在室罗筏城的祇桓精舍(祇树给孤独园),与德高年长的比丘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些大比丘众都是世尊说法时的常随众(常随佛陀闻法并助其教化者),这些大比丘众同时也都是证得无漏(断尽烦恼)大阿罗汉(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

这些大比丘众信顺佛的教导及继承如来家业,护持佛法,令佛法安住于世而不断绝,如此之善则能超越迷界(指被烦恼所系缚而流转于三界六道之中的众生界),以此之善于娑婆世界之中成就了行、住、坐、卧四威仪(指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

这些大比丘众经常跟随着世尊度化众生,其微妙德行堪称符合世尊嘱托,严持清净戒行,同时也跟着协助弘法轨范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随着不同众生的根器次第因缘而说法度化众生,拔苦济难,超越烦恼恶业。


祇树给孤独园
[佛光大辞典]
梵名 Jetavana-anāthapindasyārāma。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略称祇园或祇树、祇园精舍、祇洹精舍、祇陀林、逝多林。意为松林、胜林。祇树乃祇陀太子所有树林之略称;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梵 Sudatta)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盖此园乃须达长者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建于祇陀太子之林苑,以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为最著名之遗迹,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

【大比丘
 (术语)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
FROM:【佛学大辞典】

千二百五十人
[佛光大辞典]
指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无所证,后承佛化导,即得证果,于是感佛之恩,遂于一一法会常随不舍,称为常随众,故诸经之首列众皆称千二百五十人。〔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普曜经卷八〕p970

云集众
[佛光大辞典]
如来之弟子可分为两种,常随佛陀闻法并助其教化者,称为常随众;受时间或空间之限制,无法常随佛陀,仅不定时从他方云集而来者,称为云集众。「云集众」仅限于大乘经典才有。〔首楞严经文句卷一〕 p5348

无漏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断尽烦恼
2.断尽烦恼。其中「漏」是譬喻有所漏失。

大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称为大阿罗汉。阿弥陀经曰:「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慈恩疏曰:「大者名称位高,善见律云:僧中功德极大者为大阿罗汉。」

佛子
[佛光大辞典]
梵语 buddha-putra,巴利语 buddha-putta。(一)指信顺佛之教法,而承其家业者,即欲成佛而使佛种不断绝者。乃大乘用为菩萨之美称。〔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梵网经卷下〕
(二)指佛教徒受大乘菩萨戒者。〔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
(三)指佛弟子、佛教信者。
(四)指一切众生。众生常依顺佛,佛之忆念众生,亦犹如父母之于子女;且众生本具成佛之性,故称众生为佛子。〔法华文句卷九〕 p2611

佛子
[法相辞典(朱芾煌)]
佛地经论二卷十一页云:由佛教力,彼圣道生;故名佛子。如说皆从世尊口生。正法生故。有义,皆是趣大声闻,能绍佛种,令不断绝;故名佛子。

住持
[佛光大辞典]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后指掌管一寺之主僧。又作住持职。略称住职。本称维那、寺主,宋代以后之禅林广用住持之职名。佛教传入我国之初,习禅者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居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禅风渐兴,徒众日增,百丈怀海始设住持之制,严传师法,奉其师为住持,尊称长老。后亦称方丈。

住持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圆觉经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毘婆沙论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净土论曰:「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诸有
 (术语)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仁王经中曰:「永无分段超诸有。」大乘义章八曰:「生死果报,是有不无,故名为有。」
FROM:【佛学大辞典】

【诸有
 一切之有。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的分别。
FROM:【佛学常见辞汇】

诸有
[佛光大辞典]
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沈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法华经序品、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大乘义章卷八、教行证信卷〕 p6298

迷界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迷的境界,亦即为烦恼所系缚而海转于三界六道之中的众生界

威仪
[佛光大辞典]
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

【严净
 国土庄严清净。
FROM:【佛学常见辞汇】

毗尼
[佛光阿含藏]
毗尼(vinaya)(巴),又作毗奈耶,指戒律。「毗尼」,丽本作「比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毗尼」。

弘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大为世间之轨范也。楞严经一曰:「严净毘尼,弘范三界。」

三界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众生居住的三种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应身】
  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FROM:【三藏法数】

拔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拔苦济难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

尘累
[佛光大辞典]
烦恼恶业。因烦恼恶业能染污、系缚心,故称尘累。〔楞严经卷一〕 p5764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5

[持戒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3-9-3 09:11: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3-9-3 09:12 编辑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学习解说】
大比丘众,其中包含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答问第一的大拘絺罗、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观尘性空的优波尼沙陀....等等,这几位是列为上首的,

更有数不尽的辟支(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无学(第四果阿罗汉),以及初心(指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的行者,也都一同来到世尊正要说法的地方,

另外,还有附属于这些比丘的僧众休夏自恣(僧众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着其他比丘作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除此,还有来自十方的菩萨也来到此处,如果遇到心中有疑问而不能决断的就会来向世尊求教,钦仰承奉世尊的慈悲威严,来求取深奥秘密的义理。


舍利弗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比丘名,以「智慧第一」闻名。又译为「舍利子」,因为他的母亲名叫「舍利」。

摩诃
[佛光大辞典]
梵语 mahā,巴利语同。又作莫诃、摩贺、摩酰。意译为大。乃大、多、胜、妙之意。大智度论卷三(大二五‧七九中):「摩诃,秦言大,或多,或胜。」 p6076

摩诃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梵语maha^的音译。原为mahat(形容词),然在复合语之前则须变为maha^。汉译又写作摩贺、莫诃、摩酰、莫酰。意译有「大、伟大、广、多、高、优、重大或粗大」等义。然于佛典中,则多涵有「大、多、胜」三义。例如摩诃衍(大乘)、摩诃般若(大般若)、摩诃萨(大士)、摩诃迦叶(大迦叶)等。《大智度论》卷三云(大正25‧79b)︰
「摩诃,秦言大,或多或胜。云何大﹖一切众中最上故,一切障碍断故,天王等大人恭敬故,是名为大。云何多﹖数至五千故名多。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道论义能破,故名胜。」
空海《大日经开题》亦云(大正58‧11a)︰
「摩诃者是梵语也,此翻有三︰(一)竖横无边际故云大,(二)数量过尘剎故云多,(三)是最胜最上故云胜。摩诃之言,具此三义。」

【目犍连,神通第一
  梵语目犍连,华言胡豆。上古僊人好食此物,乃以为姓。目犍连,即姓也,因姓立名,故号目犍连。佛弟子中,得大神通,故称神通第一。
FROM:【三藏法数】

摩诃拘絺罗
[佛光阿含藏]
摩诃拘絺罗(Mahā Kotthitā)(巴),佛弟子,得四辩才,为触难答对第一比丘。
摩诃拘絺罗(Mahākotthita)(巴),得四辩才触难答对第一比丘。
摩诃拘絺罗(Mahākotthita)(巴),得四辩才,以善于回答别人的问难而知名之比丘。
摩诃拘絺罗(Mahākotthita)(巴),又作摩诃俱絺罗、摩诃俱瑟祉罗,译为大膝、大胜,舍利弗之舅父,曾勤修梵行,无暇剪理指甲,爪长尺余,故称长爪梵志,为佛弟子中答问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大二‧八三一中):「复有声闻随所敷演而有大智,俱絺罗苾刍是。」

摩诃拘絺罗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比丘名,以「随所敷演,而有大智」闻名,佛陀并且称赞他的四辩才,,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一〈苦乐品 29〉第5经。他是舍利弗的舅舅,从佛出家前又被称为「长爪梵志」。「摩诃」为音译,义译为「大」,加在人名前可作尊称,例如用以和资历较浅的同姓名人士区分。
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得四辩才,触难答对」第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从佛出家前又被称为「长爪梵志」。「摩诃」为音译,义译为「大」,加在人名前可作尊称,例如用以和资历较浅的同姓名人士区分。
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得四辩才,触难答对」第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从佛出家前又被称为「长爪梵志」。

富楼那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比丘名,以「说法第一」闻名,佛陀称赞他「能广说法,分别义理」。又译为「富留那弥多罗尼子」、「满慈子」、「满愿子」。

须菩提
[佛光阿含藏]
须菩提(Subhūti)(巴),译为空生、善现、善业。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大二‧八三一下):「复有声闻常行布施而能不灭,解空第一,须菩提是。」本文录偈作「善业」。

【优波尼沙陀
  资中,此云尘性,以观尘性空而得道故。亦名优波尼杀昙。
FROM:【翻译名义集】

邬波尼杀昙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Upaniṣad,又作坞波尼杀昙,优波尼沙陀。译曰近少,微细,因等。慧苑音义上曰:「优波尼沙陀分,正云坞波尼杀昙。言坞波者近也,尼杀昙者少也。」慧琳音义一曰:「优波尼沙陀分,梵语算法。数之极也,大论释为微细分析至极之言也。」同十曰:「义译为微细,极至邻虚,名坞波尼杀昙。」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邬波尼杀昙分,又言优婆沙陀分,此数之极也。」能断金刚论下曰:「邬波尼[愍-民+?]昙,译为因。」

【上首
 (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剎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FROM:【佛学大辞典】

【无学
 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缘觉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初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初发心而未经深行者。首楞严经一曰:「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止观一曰:「初心尚尔,况中后心。」往生要集中本曰:「初心观行不堪深奥。」

初心
[佛光大辞典]
梵语 nava-yāna-sajprasthita。全称初发意、初发心、新发意、新发心。指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首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中):「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参阅「新发意」5468) p2789

自恣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僧众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着其他比丘作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

慈严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有慈悲,有威严,谓为慈严。所谓慈母严父也。楞严经一曰:「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密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深密之义理也。楞严经一曰:「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密义
[佛光大辞典]
指深奥祕密之义理。首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中):「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实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p4494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5

[持戒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3-9-3 09:31:12 | 只看该作者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学习解说】
就在当时,世尊铺设座位,安身正坐,为前来参与法会的大众宣讲深奥之法,这对志求解脱的清净大众是前所未听闻的,就如同听到迦罗频伽鸟之音声那么的胜妙,遍及十方法界,

同时,无量的菩萨也纷纷聚集来到这里,是以文殊师利菩萨列为上首。


敷座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铺设座位。

法筵
[佛光大辞典
指说法之坐席。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中):「实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禅院清规卷七尊宿入院〕 p3416

清众
[佛光大辞典
指出家教团或于丛林修行之大众。又称清净大海众、清净众。如印度四大河流入于大海,即舍原名,皆成海水;比丘出家,亦舍以前之种姓族名,不分贵贱上下,皆成志求解脱之清净大众。〔景德传灯录卷六末附禅门规式〕 p4672

【迦陵频伽
  此云妙声鸟。大论云:如迦罗频伽鸟,在(口角切)中未出,发声微妙,胜于余鸟。正法念经云: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
FROM:【翻译名义集】

迦陵频伽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产于印度的鸟,属于雀类。是一种以音声美妙著称的鸟类。音译又作歌罗频伽、羯逻频迦、羯罗频伽、羯罗频迦、迦罗频伽、迦陵毗伽、羯陵频伽,略作迦陵频、迦娄宾、迦陵、羯毗、迦毗、频迦。意译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由于以音声美妙闻名,因此佛教经典中,常以此鸟之鸣声比喻佛音之胜妙。《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云(大正6967c)︰「世尊梵音(中略),其声洪震,犹如天鼓,发言婉约,如频迦音。」《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亦云(大正 19106b)︰「迦陵仙音,遍十方界。」又,汉译《阿弥陀经》谓极乐净土有此鸟,然梵文《阿弥陀经》所载者是kraun~ch鸟。此kraun~ch,一说是帝释鹬之一种,或说是苍鹭之一种,与迦陵频伽不同。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5

[持戒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3-9-3 20:4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3-9-3 20:50 编辑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佛敕大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学习解说】
就在此时,波斯匿王(舍卫城的城主、拘萨罗国的国王)为了他父王的忌日想要修佛事而追荐之,于是就开始筹备设立斋食供养僧众,并亲自恭请世尊来到宫中接受供养,广设珍奇及无比美味的菜肴,同时还有亲自迎请诸大菩萨众也来此接受供养,不仅如此,此时的城中又有长者居士也在设斋食供养僧众,个个也都殷切期盼世尊及诸大菩萨僧众等前来应供。

因此,世尊就令文殊师利菩萨分别率领菩萨及阿罗汉们到处去斋主家应供。


波斯匿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优婆塞名,是舍卫城的城主、拘萨罗国的国王,相传与佛陀同年纪。年长后继承王位,早年暴恶无信,后来因末利夫人的引导,笃信佛法,治理拘萨罗国及迦尸国,国威强盛。他将妹妹为韦提希夫人嫁给摩竭提国频婆娑罗王,女儿胜鬘夫人嫁给阿踰闍国友称王。又译为「胜军」。

忌日
[佛光大辞典
即忌惮日,指故人之死期。又作讳日、命日、忌辰、讳辰。于是日行追吊之礼,避免游乐嬉戏,以诵经、法会等慎重行事为死者追福。又人死之后次月之忌日,特称月忌;三十五日称小练忌;四十九日称大练忌;每年卒月之忌日,称正忌日,或称祥月、祥月命日;对正忌之当日而谓其前日为宿忌;满周年之正忌日,称小祥忌、一周忌;二周年之正忌日,称大祥忌、三回忌。此外,每七日设斋会,至七七日(四十九日)为止,称为中阴法要;满百日设斋会,称为百日。
    忌日诵经营斋之法,自古行之,佛典多有记载,如梵网经卷下谓父母兄弟、和尚、阿闍梨之殁日,及三七日(二十一日)乃至七七日中,应读诵大乘经律即是。又前述小祥、大祥之名称,在礼记中已有之,盖百日、大小祥忌,系托儒家之丧制而修出世之法者。
有关忌日之名词甚多,如达磨忌(十月五日)、百丈忌(一月十七日)等。日本另有十三回忌、三十三回忌、五十回忌、百回忌等,且各宗派开祖、祖师等之忌日亦各有不同之名称,如曹洞宗开祖之正忌日称为高祖忌、永平忌,真言宗称御影供,日莲宗称御会式、御命讲等。禅宗则有二祖三佛忌(二祖忌指达磨忌、百丈忌,三佛忌指释尊之涅槃忌、降诞会、成道会)、开山忌等称,各于其时修法事。〔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佛祖统纪卷三十三、释门正统卷四、释氏要览卷下、传法正宗记卷五、敕修百丈清规卷二百丈忌条、礼记礼问传、魏志卷四齐王纪、晋书列传第六十九桓玄传、僧堂清规卷四〕p3640

【忌日
 (术语)又作讳日。人之死日,追怀其人,而忌逸乐之事,故云忌日。礼祭义曰:「君子有终身之爱,忌日之谓也。」注「忌日者亲亡之日。」楞严经一曰:「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腋。」同长水疏曰:「先王崩日,忌讳之辰,故云讳日。讳忌也,以忌举吉事讳避其名也。」释氏要览下曰:「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天下僧俗,有营会供养,即忌日之事也。俗礼君子有终身之孝,忌日之谓也。又谓不乐之日,不饮乐故。或云讳日,或云远日(远日犹温曲礼,丧事先远日)。释子死亡,可称归寂之日,盖释氏无忌讳故。」
FROM:【佛学大辞典】

饭僧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犹言斋僧。旧唐书曰:懿宗奉佛太过,常于禁中饭僧,亲为赞呗。

斋僧
[佛光大辞典
设斋食供养僧众。又作僧斋、施僧、饭僧。略称斋。兼指入寺供养或延僧至俗家供养。依受供养僧侣之数目多寡,又有五百僧斋、千僧斋、万僧斋之别。斋僧且须依僧次延请,禅苑清规卷十斋僧仪条(卍续一一一‧四六五上):「斋僧之法,以敬为宗,但依僧次延迎,不得妄生轻重。」又斋僧之功德大、小,亦视受供养僧侣之善恶,持戒与否及果位阶次而不同。据普贤经记载,大臣、婆罗门、居士、长者、宰官等,应供养持大乘者,以斋僧作为忏悔法之一。梵网经卷下谓,父母、兄弟、和尚、阿闍梨等亡灭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设斋会以祈福。斋僧始设之原意在于表明信心、归依,后渐融入祝贺、报恩、追善之目的,而使斋僧更形普遍化。
我国唐代僧斋法会极为盛行,于大历七年(772)、贞元年间(785805)、咸通十二年(871)等,皆曾举行万僧斋。此外,印度、日本皆盛行斋会,千僧斋、万僧斋等盛大之法会亦多。又于锡兰,佛教徒延僧应供之仪式,称为斋僧法会(巴 Savghikadāna )。施主斋僧须亲往寺庙迎请僧众至家,从比丘受三归五戒,然后将食物送至比丘手中,食毕,复送日用品供养。后比丘为其全家诵经祝福并说法,赞颂其布施功德,然后由施主送比丘回寺。 p6550

来应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应他之请而来也。楞严经一曰:「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斋主
[国语辞典(教育部)
佛家称供养僧众的佛教徒为「斋主」。《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也称为「施主」。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5

[持戒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3-9-3 20:58: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3-9-4 06:51 编辑

(4楼 ~ 8  用时,约3小时50分钟)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
无问净秽,剎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学习解说】
然而,阿难此次并没有跟着菩萨及阿罗汉等众去应供,因为阿难在这之前就接受了一个斋主的供养邀请而去远地应供,等到阿难从远地应供回来时,却来不及跟上菩萨及阿罗汉等众去应供的队伍。

此时的阿难,身旁并没有上座(指法腊高而居上位之僧尼)阿闍黎(=阿闍梨,指教授,或轨范正行,或悦众,即是矫正弟子们行为的比丘),阿难独自一人从远地应供回来了,刚好回来的这天对阿难来说是无供的,所以阿难这时只好又独自一人外出托鉢,于所在的城中依次乞食,在托鉢乞食的时侯,阿难心中没有设定说一定要遇到什么样的斋主才去乞食,也就是说,在托鉢乞食的过程中乃至到最后,只要有施主愿意供斋的就一律接受,那个就是斋主,

无论对方是净或不净,无论身份阶级高低如何,剎利(印度四姓阶级之第二,华译田主,或王种)尊姓或旃陀罗(谓屠者之家,杀心盛大,恼害众生,见者伤慈,坏善根本。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也),总之,阿难就是想要以平等慈悲心来乞食,不论对方身份是否卑微低贱,就是一律都接受,以此来圆满成就一切众生,令所有众生都能获得无量功德。


别请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在众比丘中特别邀请一人来供养。若是如法的比丘,是绝对不会接受这种别请的

别请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于众比丘中特请一人而供养之也,但如法之比丘,不受别请。行事钞下三曰:「请有二种:即僧次别请也。律开别请,然诸经论制者不少。」首楞严经一曰:「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往生要集中末曰:「常乞食不受别请。」

别请
[佛光大辞典
指在家人于僧众之中,特别指定某僧接受供养。又由僧众中别请四人以上,称为别请众食。接受在家人之施食请待,必须以僧之腊次次第赴请(对别请而言,此称僧次请)始为正规,故受别请乃戒律上所禁止,受者即犯波逸提罪。以施食之利养属十方僧,若受别请,即是取十方僧物,故禁之。又比丘应供法行经、居士请僧福田经亦有受别请退失一果、二果、三果、四果之说。〔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梵网经卷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十诵律卷四十八、摩诃僧祇律卷二十、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三〕 p2807

上座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thavira,巴利语 thera。音译悉他薛罗、悉提那。又称长老、上腊、首座、尚座、住位等。乃三纲之一。指法腊高而居上位之僧尼。毘尼母经卷六,就法腊之多少而立下座、中座、上座、耆旧长宿等四阶。又以无腊至九腊,称为下座;十腊至十九腊,称为中座;二十腊至四十九腊,称为上座。五十腊以上而受国王、长者、出家人所重者,称为耆旧。惟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载,满十腊是为悉他薛罗,此盖以上记中座以上总为上座

上座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对出家年数较多者的尊称,又译为「长老」。刚出家至出家九年称「下座」,出家十年至十九年称「中座」,二十年至四十九年称「上座」,五十年以上称「耆旧长老」。
2.对出家年数较多者的尊称。这里引申指高级的意思。

【阿闍梨
 (术语)A^ca%rya,旧称阿闍梨,阿祇利。译曰教授。新称阿遮利夜,阿遮梨耶。译曰轨范正行。可矫正弟子行为,为其轨则师范高僧之敬称。玄应音义十五曰:「阿闍梨,经中或作阿祇利,皆讹也。应言阿遮利夜,此云正行,又言阿遮梨耶,此云轨范。旧云:于善法中,教授令知,名阿闍梨也。」南海寄归传三曰:「阿遮利耶,译为轨范师,是能教弟子法式之义,先云阿闍梨,讹也。」案阿闍梨又译悦众。
FROM:【佛学大辞典】

【阿闍梨
 华译为教授,或轨范正行,或悦众,即是矫正弟子们行为的比丘。四分律五种的阿闍梨,即出家、受戒、教授、受经、依止等。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应器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比丘托鉢及吃饭的食器。

乞食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aindapātika,巴利语 pindapāta。乃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而乞食于人之一种行仪。又作团堕(即取置食物于中之义)、分卫、托鉢、行乞等。系十二头陀行之一。其原始意义有二,即:()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利他,为福利世人,予众生种福机会。故乞食属僧人清净之正命;若自作种种生计以养其身,则为邪命。
行乞之方法与威仪,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及毘尼讨要卷六载,入城行乞时,道侧而行,左手持鉢,次第乞食;以维持生命为限,心不贪着,故得食时不喜,不得亦不忧,唯以除旧疾,养气力为要。另据法集经卷一载,如来乞食有三意,即:()不贪珍味,美恶均等。()为破我慢,于富贵贫贱等家皆无拣择。()慈悲平等,大作利益。又佛制以「过午不食」为律,此乃源于面貌极黑之迦留陀夷比丘,曾于日暮雷雨交加之时,入城乞食,一孕妇见而惊怖,误以为鬼,以致胎堕;由此,佛遂立过午不食之制。
此外,宝雨经卷八载,菩萨以成就十种法而行乞食,称为乞食十为。即:()为摄授诸有情故,菩萨见一切有情受诸苦恼,虽能成就微少善根,但为时不久,为欲摄益诸有情而行乞食。()为次第故,即入城邑聚落时,住于正念,具足威仪,诸根寂然,依次乞食,不舍贫穷家而入富贵家(唯除恶种类家、诸外道处)。()为不疲厌故,菩萨次第乞食时,不生厌离,亦不疲倦,于诸有情无所憎爱。()为知足故,以其不疲厌,遂能知足。()为分布故,若得食后,好坏食物皆当随应受取,返己住处,先于如来像,或舍利塔前供养赞叹;复以所得食物分为四分,三分施与同梵行者、贫穷之人、恶道有情,所余一分自食。()为不躭嗜故,谓菩萨虽食,而于食事无贪、无染,亦无爱着。()为知量故,受食唯为活命,不使身体羸弱,亦不令其过量;若极虚弱则影响修持,若极重则增长睡眠。()为善品现前故,菩萨如法行食,能令善品增长现前。()为善根圆满故,以其勤修而无怠惰,故得圆满菩提资粮。()为离我执故,由彼一切之善,能成熟菩提分法,远离我执,遂能舍身肉,施与有情。我国自古则称乞食为托鉢,托鉢时当心念威仪,专注于道,若无道心而仅存形式,则与一般乞者无异。
又据显扬圣教论,比丘乞食,有五处不可往,以避嫌疑。()唱令家,歌唱曲令,但取欢娱,能乱禅定。()婬女家,其处行止不洁,声名不正,色欲因缘为障道根本。()酤酒家,酒是起罪因缘,能生过失。()王宫,乃贵戚之处,严禁之所,非可干冒,故不可往。()旃陀罗,即屠者之家,此处杀心盛大,恼害众生,见者伤慈,坏善根本,故不可往。〔中阿含经卷四十八牛角娑罗林经、五分律卷二十七、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三之二、卷下三之四、释氏要览卷上〕 p724

檀越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为音译,义译为「施主」,施与僧众衣食等的人

【剎帝利
 印度四姓阶级之第二,华译田主,或王种。
FROM:【佛学常见辞汇】

【旃陀罗
  (又作旃荼罗),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谓屠者之家,杀心盛大,恼害众生,见者伤慈,坏善根本。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也。(旃荼罗者,华言严帜。谓此屠者,恶业自严,行时摇铃持竹为幖帜,以使人知其为恶者也。)
FROM:【三藏法数】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学习解说】
为什么阿难想要以平等慈悲心来依次乞食呢? 为何阿难要这么做呢?

因为阿难曾经见到世尊诃责须菩提(解空第一)及大迦叶(=摩诃迦叶,十二头陀行),虽然他们两位都是阿罗汉,但是心不均平,他们内心是有选择性的去找斋主化斋,不是以平等之心来视一切斋主的,阿难是因为钦佩景仰世尊开示阐述如此的无遮之法(指不选择斋主的身份阶级高低如何,或净不净),因而内心顿时获得开解而无疑惑毁谤,所以心想自己也应该如是学。

就在阿难徒步经过室罗筏城的城池,于城门缓慢行走之际,他极力的在整肃自己的威德、仪则和斋法。


大迦叶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人名)摩诃迦叶也。增一阿含经三曰:「十二头陀难得之行,所谓大迦叶比丘是。」见迦叶条。

【无遮
 无遮止限制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

【无遮
 (杂名)宽容物而无遮也。圆觉经曰:「惟愿不舍无遮大悲,为诸菩萨开秘密藏。」楞严经一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焰罗王供行法次第曰:「设无遮广大供养。」
FROM:【佛学大辞典】

【无遮会
 (行事)Pan^ca-paris!adP an^cavars!ika%-paris!ad,梵语般闍于瑟。译曰无遮会。贤圣道俗贵贱上下无遮,平等行财法二施之法会也。印度国俗屡行之,支那则梁武大通元年初行之(佛祖统纪通塞志)。智度论二曰:「佛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闍于瑟大会。」
FROM:【佛学大辞典】

【无遮大会
兼容并蓄而无阻止,谓之「无遮」。无遮大会是佛教举行的一种广结善缘,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都一律平等对待的大斋会。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谓古印度「五岁一设无遮大会。」中国的无遮大会始于梁武帝。《梁书‧武帝本纪》载︰梁武帝「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四部,指僧、尼及善男、信女。后用以泛指无所退制的公众集会。清‧黄遵宪《感事》诗︰『红氍贴地灯耀壁,今夕大会来无遮。
FROM:【俗语佛源】

城隍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ㄔㄥˊ ㄏㄨㄤˊ, 1.城墙及护城河。泛指城池。

郭门
[教育百科
古代的城池通常有两道墙,外墙称为郭,郭门即指外面城墙的城门

严整
[阿含辞典(庄春江)
1. 充分地整理准备。2.严格地自我要求。

威仪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举止善合规矩,语默作作不失方正,见之能起崇仰畏敬之念的仪容。在佛教,一切生活起居皆有与其相应的作法、观念及祈愿,如睡醒时唱「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知觉,周顾十方」偈后,安详而起;漱口时诵「以水漱口,当愿众生,得清净口,诵持佛法」;如厕时唱「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垢」。此等均是僧之威仪。
此外,在生活细节方面,也有琐细的规定。以出家人的卧法为例,即必须注意下列五项︰(1)当头首向佛;(2)不得卧视佛;(3)不得双伸两足;(4)不得向壁卧,亦不得伏卧;(5)不得竖两膝更上下足,要当枕手捡两足累膝。
又出家众所持之戒律甚多,异于在家众。故诸经论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律仪,十二万细行」等说。此外,《菩萨善戒经》卷五谓身有四威仪,文云(大正30986a)︰「一者行,二者住,三者坐,四者卧。菩萨若行,若坐,昼夜常调恶业之心,忍行坐苦,非时不卧,非时不住。所住内外若床,若地,若草,若叶,于是四处常念供养佛法僧宝,赞叹经法,受持禁戒,持无上法广为人说,正思惟义如法而住。」
一般认为戒重、威仪轻。但若广义释之,大部份戒条皆具威仪之义,如二百五十戒中,仅四重禁为戒分,其余之僧残等戒则为威仪分。
〔参考资料〕 《法界次第初门》;《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

威仪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

斋法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过午不食的行法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5

[持戒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3-9-4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3-9-4 06:57 编辑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婬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婬席。婬躬抚摩,将毁戒体。
【学习解说】
当时的阿难依次乞食,就在这样过程中经过一户婬女家,没想到却遭到摩登伽女施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所蛊惑,阿难受到幻术邪咒的控制,茫然不知地走入婬女房内,遭到淫女抚摩,此举即将要毁坏阿难的戒体(指行者受戒后,于身所生防非止恶之功能。亦即对于戒法之信念与奉持戒法之意志)


【摩邓伽咒
 (杂名)又曰摩登祇咒,先梵天咒。摩邓伽种族所传梵天之神咒也,摩邓伽女以之幻惑阿难。鼻奈耶三曰:「时母亦澡浴,着白服饰,以牛屎涂地,以五色綖结缕。盛满四瓶水,盛满四碗血,盛满碗四种香水,盛满四碗饼浆。以四口大刀竖牛屎四角头,竖四枚箭,然八明灯。取四死人髑髅,种种香涂其上。以华布地,捉熨斗烧香,绕三匝,向东方跪而诵摩邓伽咒术。时阿难于祇洹意便恍惚,为咒所缚,如鱼被铁钩,如象随钩。」楞严经一曰:「阿难因乞食次经历婬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罗先梵天咒摄入婬席。」大法炬陀罗尼经十三曰:「摩登祇咒,隋言作恶业。」

【摩登伽女
 (人名)佛在世有一摩登伽女为其女钵吉帝,以幻术蛊惑阿难,将使婬乐。佛说神咒解其难。见钵吉帝条。
FROM:【佛学大辞典】

【钵吉帝
 (人名)又作钵吉蹄,波机提。译言本性,志性。摩登伽种之婬女也。见阿难而生婬心,请之于母,母诵神咒蛊惑阿难。阿难将行乐,为佛所救,婬女出家。摩登伽经上曰:「过去有婆罗门名莲华实,女名本性,尔时女者今性比丘是也。」舍头谏经曰:「有咒女名曰波机提,晋曰志性。」又曰:「过去有梵志名弗伽娑有女名志性,弗伽娑女则志性比丘尼是。」鼻奈耶三曰:「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尊者阿难平旦入城乞食。时甚热,阿难中路蕉渴。路上有旃荼罗女,名钵吉蹄,于井汲水。阿难诣井请水。女曰:我是摩邓伽种,君为贵种,瞿昙第一弟子,波斯匿王所敬,末利夫人师。我敢持水不与?阿难曰:我不问汝旃荼罗非旃荼罗,但施我水。女于是掬水灌阿难手足,于是生婬意。阿难饮水去。钵吉蹄女还家启父母,愿以沙门阿难为夫婿。母曰:此阿难为转轮王家子,沙门瞿昙弟子。我等旃荼罗种何得以阿难为女婿?女曰:若得阿难而不得为婿,我当饮毒死。母于是设祭坛,请摩邓伽神,诵摩邓伽咒。阿难在祇洹,恍惚牵心于此,至其家。钵吉蹄女见阿难,踊跃抱之,着床上。尔时,阿难以道力得自寤,自念:我今困厄,世尊何不慈愍我?佛乃知之,为阿难诵佛语(摩登伽经,舍头谏经,佛为诵神咒,但其咒语异),于是阿难得脱幻术至佛所。婬女逐阿难而至。请佛以阿难。佛言:汝欲得阿难,阿难既为比丘,汝亦应为比丘尼。婬女乃还家白父母,剃发至祇洹。时佛为婬女广说四圣谛法,婬女即思惟佛道。得阿罗汉果。」更有摩邓伽经二卷,摩邓女解形中六事经一卷,摩邓女经一卷,舍头谏经一卷,此四经为同本异译。皆记摩邓伽女之事。但并为小乘部。大乘部首楞严经,记阿难乞食,途次经历婬室,遭摩邓伽以娑毘罗先梵天咒摄入婬席。如来宣说顶光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往护阿难,恶咒消灭。即与阿难及摩邓伽归来佛所。大小二部所记不同。梵Prakr!tiPakati^
FROM:【佛学大辞典】

戒体
[佛光大辞典
戒之体性。旧译无作,新译无表。指行者受戒后,于身所生防非止恶之功能。亦即对于戒法之信念与奉持戒法之意志。戒体虽由作礼乞戒等作用而生起,但发得之后,即不假造作,恒常相续,故称无作;其外相不显著,故称无表。据智顗之菩萨戒义疏卷上载,陈隋以前即有戒体有无之诤论,智顗认其为有,视之为假色。(参阅「戒体三种」2920、「无作戒」5087p2920

戒体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经由作礼乞戒等仪式所引发的内心持戒功能。也就是指受戒后所产生的防非止恶的力量它是一种拘束内心且持续存在的效力


如来知彼婬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学习解说】
世尊知道阿难遭遇淫女邪术之难,于是世尊就在应供完毕后马上回到祇桓精舍,这时,波斯匿王、大臣、长者及居士等众,也跟着世尊一同来到了精舍,个个都在期盼听闻世尊说法。

此时,世尊顶上放出犹如百宝般的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佛三身之一,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盘膝而坐,宣说大佛顶首楞严咒,接着,饬令文殊师利菩萨前往阿难遇难之处,用此大佛顶首楞严咒来破除邪咒,就在文殊师利菩萨消灭邪咒之后,于是带着阿难及摩登伽女返回了精舍。

阿难一回到精舍见到世尊,五体投地悲泣不已,恨无始以来自己只是一向注重多闻,却忽略了实修定力的重要性,于是,恳切恭请世尊开示关于十方如来是如何成就菩提的,以及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以及对于初发心修行者的方便法。

就在当时,如恒河沙般数不尽的菩萨,以及所有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众,全都在殷切期盼欢喜闻法,纷纷退坐默然,静静地等侯聆听法要。


结跏趺坐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佛陀的坐法,即盘膝而坐。略有二种:若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则叫做吉祥坐。

化身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佛三身之一,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

三身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道力
[佛光大辞典
由道体所发出无畏之力用,称为道力。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下):「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大智度论卷二(大二五‧六六下):「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 p5622

奢摩他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辟支佛
[佛光阿含藏
辟支佛(Pacceka-buddha)(),具有缘觉、独觉二义。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于无佛世,观飞花落叶之外缘而成道者,为独觉。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5

[持戒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9-4 23:34: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3-9-4 23:35 编辑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学习解说】
世尊在大众之中,伸出金色臂抚摩阿难之顶(佛为嘱付大法,以手摩弟子之顶,或为预示当来作佛之授记)
告诉阿难及与会大众:「有三摩提,名称是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一切之行法),是十方如来一门超越的妙庄严路,您们如今要好好的仔细聆听。」

于是,阿难恭敬顶礼,静静地等待世尊慈悲宣讲大法。


摩顶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为嘱累大法,摩弟子之顶,或为授记摩顶。法华经嘱累品曰:「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

摩顶
[佛光大辞典]
顶,头顶。指佛为嘱付大法,以手摩弟子之顶,或为预示当来作佛之授记。法华经嘱累品(大九‧五二下):「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又「传法室内密示闻记」载,佛以四大海水,三点于迦叶之顶,摩顶付嘱大法,而拈华瞬目。 p6075

摩顶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佛用手抚摩弟子之顶。通常佛不是为了付嘱大法而抚摩弟子之顶,就是为了授记而抚摩弟子之顶。

万行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一切之行法也。菩提心论曰:「复经三僧祇劫,修六度万行,皆悉具足,然证佛果。」

一门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谓出生死之道,譬如门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文句五上曰:「门者出要路也。」楞严经一曰:「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又入涅槃之门也。安乐集上曰:「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4 00:08 , Processed in 0.1011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