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一位国王以正法治化国家,深得人民敬仰,却因没有子嗣而愁忧不已;听闻佛陀来到国内,随即前往拜见、聆听开示,并且欢喜受持五戒。国王一心奉敬,唯愿求子,昼夜精进用功,无有懈怠。
宫中,有位十一岁、专门服侍国王的使仆,一向忠诚信实、遵守法令,行住坐卧不失威仪,为人谦卑忍辱,精勤恭诵经偈。每日早起上香,精进用功,数年来始终如一,不以为苦,后因重病而往生。不久,他投生为国王之子,年至十五岁,被立为太子,待其父王命终,便承袭王位。但是成为一国之主后,他却开始憍慢自大,放逸荒淫,全然不理国事,导致大臣们也跟着懈怠,于是朝政荒废,百姓饱受其害。
佛陀知新王过去生所行,今因隔阴之迷,不会本识,故慈悲带领弟子们前往,欲以教化。国王听闻佛陀到来,遵照先王迎佛之礼,带领大众恭迎,稽首礼佛,退坐王位。
佛陀询问:“大王,你的国土人民、群僚百官们,是否和你父王在世时一样过着安乐的日子呢?”国王回答:“我年纪还小,不知如何安抚民心,令其安乐,但蒙父王圣恩,人民生活得以如同先王在世。”
佛陀又问:“大王,你是否知道自己过去生的因缘,因何功德而得此王位?”大王表示:“我因顽愚不智,所以不知过去因缘。”佛告大王:“你过去因修五事,所以得为国王。一者,布施,因过去世力行布施,所以今生为王,感得万民投入无量资财,为你建造宫殿。二者,兴建寺庙、供养佛像和佛龛,所以今生得以住在华贵的皇宫正殿,安坐御座,治理国事。三者,礼敬佛像及高僧,以是因缘今生得以为王,一切万民莫不向你恭敬作礼。四者,勤修忍辱,身口意清净无恶,所以今生见到国王者,皆发欢喜心。五者,常求智慧,故今世为王,能以智慧决断国事,臣民信受奉行。国王当知,若行此五事,则世世为王。”
“人们都知道要敬奉国君、父母、师长、三宝,并对三宝具足信心,常行布施、落实持戒,以及听经闻法,则能增长智慧,吉祥如意,所生之处皆得安乐。一个人若过去生修福修慧,出世必为人尊;能以正道令天下安乐,受百姓尊崇,守法奉行。大王,你是全国臣民之主,当以慈爱对待下属,率先执持净戒,让臣民百姓了达趋吉避凶之道。虽处于安乐之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困难,保持清明的思虑,则福报就能增长。更要发广大心,将福德布施给周遭的人,不分尊卑贵贱皆能同享。”
接着,佛又说:“大王,你前世担任你父王的使仆,奉佛以信、奉法以净、奉僧以敬、奉亲以孝、奉君以忠,一心精进布施,终不懈怠。如是福德,得以投生太子,替补国王之位。如今你虽得富贵却懈怠不勤,当知一国之主应行五事:一者,统理万民,正直无有失当。二者,养育将士,随时皆能沟通无碍。三者,常念修习本业,福德无有穷尽。四者,当信忠臣正直之谏,不受谗言而损正直。五者,能够节制欲望及贪乐之心,无有放逸。若能行此五事,则名闻四海,福禄自然跟着来。若舍此五事,则纲纪不举,民众因而困惑不安,必会思乱,士兵因而疲于奔命,势力必会衰减。没有福报则鬼神不助;刚愎自用会失去理智,令忠臣不敢劝谏;任心放逸而不治理国事,必遭民怨。如是必获恶名,后必无有福报。”
接着,佛说了一首偈语:
“夫为世间将,修正不阿枉,
调心胜诸恶,如是为法王。
见正能施惠,仁爱好利人,
既利以平均,如是众附亲。”
说偈已,国王生大欢喜,立即起身来到佛前,五体投地忏悔谢佛,求受五戒,佛再为说法,大王一心闻法,即得须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四》
省思
俗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福与祸非从他来,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一切善恶果报皆因自己造作而来。
“运来,铁成金;运去,金成铁”,福报具足者多善缘,即使遇到祸患,大都能遇难呈祥;福报不具足者多恶缘,运势不济,难可逃避。福报由善心、善言、善行累积而来,时时心存善念,口说好话,身行善事,则恶心、恶言、恶行自是随之消隐,如是因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果上福报自来。有善有恶仍是相对的执着,最后,还要“自净其意”,修善不执着善,销归自性,方是真正的中道第一谛善──人人本具之清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