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49|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卷四十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9-29 08:3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愿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华严会上一切诸佛菩萨
南无十方法界一切诸善知识


弟子光明遍照,发心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卷四十,祈求诸佛菩萨善知识老师慈悲护念加持,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

以清净光明心破除自己的愚痴无明,深入经藏,真正领会经文义理,增上智慧,以利益众生的发心,写出清净光明的习经记录

以清净光明心深入学习诸佛共愿,时时保持正观正念,依照经中佛陀的教导,以诸佛共愿作为修行基础,如实的发起利益众生、共同解脱成佛的宏伟大愿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32#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7 21:38: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10-27 21:46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学习解说】
普贤十愿是十方三世诸佛所称赞的最殊胜的成佛大愿
我今天要将所有的善根全部回向十方法界,为的就是能够如实的发起并实证普贤菩萨那最殊胜的十种成佛大愿

学习注:
所以,善知识常常教导众生要发大愿,因为大愿心能够消除大业障

【发大愿可以超越妄心而恢复清净佛性本心
所以普贤十愿是诸佛共愿,就是成佛必发之愿,必行之愿
故称为普贤愿行,普贤十大愿
所以普贤十大愿可以消除一切重罪业障,上品上生极乐世界
普贤十大愿是上层心法,菩萨的成佛心法
所以[楞严经]上说[普贤心法],初心不能入】

【如果佛弟子能发起大心
就能迅速超越我执和业障,迅速超越身心的痛苦,迅速成就
这就是修普贤十愿能上品上生极乐世界的道理
也是心法次第实修的高明之处】


只要深入经藏,就会知道[普贤十愿]是诸佛共愿,是菩萨甚深大愿
这是菩萨行者成就菩萨大业而成佛的必要之愿,所以修持者能往生[极乐世界]

诸佛在成佛以前,因地(因就是相对于果,地就是阶段、位阶)修行的时候
都要发起「普贤十愿」(入普贤心),依照「普贤十愿」来修行(修普贤行),才能逐渐成佛



★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学习解说】
惟愿自己在临命终时,已经除尽身上不利于清净往生的一切障碍
使我能够有功德因缘得到阿弥陀佛的亲自接引,一刹那间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我既然已经往生到了极乐世界,那么普贤菩萨的十种大愿就一定能够修行成就
等到我圆满了一切大愿,我一定来到世间利益世间一切众生

学习注:
这样的往生就是上品上生,关于如何上品上生,佛经上这样教导: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 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菩萨授手迎接。 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 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

『是名上品上生者。 』



看到了上品上生的殊胜,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世间好好准备,清净持戒,努力修行,如此才能上品往生,同时能够获得佛的授记,请看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学习解说】
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那里的法会都是非常的清净,我在如此清净的庄严法会上在莲花中化生
亲眼目睹了从如来身上放出无量豪光,看到阿弥陀佛现身我的面前,授记我成佛的名号
我承蒙阿弥陀佛的成佛授记后,就化生无量无数的成千上百亿的化身
智慧和神通力都十分的广大,那些化身都周遍十方法界,普遍的利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

【俱胝】
<一>梵语 kot!i,巴利语同。又作拘胝、俱致、拘梨。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玄应音义卷五载,俱致,或称俱胝,即中土所称之“千万”,或“亿”。圆测之解深密经疏卷六(卍续三四·四四四上):“俱胝,传释有三,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可见历代所译之殊异。
 <二>唐代僧。生卒年、俗姓、乡籍等均不详。属南岳怀让之系统。常诵俱胝(准胝)观音咒,世人遂称之俱胝。尝止于浙江婺州金华,后因无以答覆实际尼之质问,遂起勇猛精进之心。未久,大梅法常之法嗣天龙禅师到庵,师乃迎礼具陈其事,天龙竖一指而示之,师当下大悟。其后凡有参学僧前来问法,师皆竖一指以答之,世称“俱胝一指”、“一指禅”。于入寂前,尝谓(大五一·二八八上):“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五灯会元卷四、祖堂集卷十九、无门关第三则)((参见:俱胝一指)4034)p4033
FROM:【佛光大辞典】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学习解说】
这样的利益众生一直到虚空界穷尽,众生的烦恼、业力穷尽
我利益众生的一切愿心没有穷尽的时候,我的种种的愿心也是恒久不变没有穷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  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  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  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  获胜功德过于彼】

【学习解说】
十方世界所有无量无边的佛刹,都用庄严的珍宝来供养如来
把最殊胜的安乐布施给天人们,这样经过一切如微尘那样多的佛刹经过如微尘那样多的时劫
如果有人对这种最殊胜的大愿王,一经耳朵听闻到就能马上生起信心
而且对于向求取这种能成佛的愿心非常的渴望敬仰
那种渴求实证愿王之心的功德要远远胜过前面用庄严的珍宝供养如来,用最好的安乐布施天人的功德



【即常远离恶知识  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  具此普贤最胜愿】

【学习解说】
能够听闻到这十大愿,就能长久的远离恶知识,永远不会堕入到恶道中
也能够快速的看到如来身上发出的无量光明,生发具足如普贤菩萨那样最殊胜的大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  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  如彼普贤菩萨行】

【学习解说】
这个人能听闻到普贤十愿的众生能得到好长好长的寿命,并不会受到病苦的折磨,这人也善于居住在天上或者生到世间,不会受到苦恼
这人在不久就能深入佛法,就如普贤菩萨那样发起大愿在世间修行菩萨道



★  【往昔由无智慧力  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  一念速疾皆销灭】

【学习解说】
不管过去世是否有无智慧,也不管过去世是否造作五无间罪
只要今世能够读诵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那么只在一念间就能快速的消除过去世所造恶业的罪报



★  【族姓种类及容色  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  堪为三界所应供
  速诣菩提大树王  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  普利一切诸含识】

【学习解说】
这个人的种族、姓氏、种类以及容貌、形相、智慧都会变得非常的圆满
任何天魔外道都不能催灭他,这个人实在是能成为被三界众生所供养
此人因为读诵普贤十大愿,发起大心,所以能够快速的来到菩提树下,坐在菩提树下的蒲团中,降伏种种天魔的干扰侵害
因为身心格外清净,所以在菩提树下成就正等正觉,为众生转法轮,普遍的为众生宣扬佛法,利益世间一切有情众生

【词解】
【含识】
梵语 sattva,巴利语 satta。音译萨埵。意译有情、众生。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众生。指一切生物。又作含灵、含生、含类、含情、禀识。以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称含识;此总摄六道之有情众生。四十华严卷二(大一○·六七○中):“普转妙法轮,利益诸含识。”大宝积经卷三十七(大一一·二一五中):“假使三界诸含灵,一切变成声闻众。”(俱舍论卷十二、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四之一)p2833
FROM:【佛光大辞典】



★  【若人于此普贤愿  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  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此普贤愿  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  成就众生清净愿】

【学习解说】
如果有众生对于普贤菩萨的这个普贤十愿能够读诵受持并且能为众生演说
因为修这普贤十愿的功德,他所能获得的果报只有佛才能够证知明白,决定众生能够获得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
如果有众生能够诵持普贤十愿这个大愿王,那么我只要说这十大愿中一小部分的善根
在一念之间,读诵普贤十愿的一切功德也都会圆满,都能成就众生心中清净的愿望

【词解】
【菩提】
<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著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菩提心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华严经卷七十、维摩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成唯识论卷一)
 <二>即唐代时来华之菩提仙那。((参见:菩提仙那)5205)p5198
FROM:【佛光大辞典】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学习解说】
我的这个普贤十愿殊胜的修行功德,能够得到非常大的福报,我把这些福报全部都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唯愿沉溺在世间六道轮回的苦难深重的众生,也能修习普贤十愿,这样就能快速的往生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学习解说】
那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来到如来前,说完了普贤广大十愿王的清净偈诵,会场中的善财童子生起无限的欢喜,内心雀跃着,一切与会中的菩萨众也都非常的欢喜,这时如来看到普贤菩萨不断教导众生要修习普贤十愿,获得无量功德,也对普贤菩萨称赞道:善哉善哉

那时世尊就为与会的菩萨摩诃萨们演说这个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的殊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坐在最上首,还有大菩萨们以及修行有成就的六千比丘,弥勒菩萨坐在上首,还有贤劫中化生出来的一切大菩萨众,无垢菩萨、普贤菩萨坐在上首,还有已经证得一生补处(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菩萨以及已经安住在灌顶之位的所有大菩萨,以及其他十方世界的种种菩萨们都来集会,以及一切如海水一样多的佛刹中的如微尘那样多的菩萨摩诃萨们中,大智舍利弗、大神通摩诃目犍连等坐在上首,一切已经证得大声闻圣者、以及人、天人中的一切国王,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听闻佛所说的佛法,都非常的欢喜,并且都发愿要好好受持,依教奉行

【词解】
【贤劫】
梵语 bhadrakalpa。音译[颱-台+(盋-皿)]陀劫、陂陀劫、波陀劫。指三劫之现在住劫。贤,梵语 bhadra(跋陀),又译作善;劫,梵语 kalpa(劫波)之略称,又译作时分。即千佛贤圣出世之时分。全称现在贤劫。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合称三劫。
 悲华经卷五对贤劫一语有所解释(大三·一九九下):“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中略)何因缘故劫名善贤?是大劫中多有贪欲、嗔恚、愚痴、憍慢众生,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又据贤劫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千佛因缘经等载,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弥勒以下,直至楼至等千佛,次第于贤劫中兴出。
 关于贤劫之时量,于诸经论中各有异说:(一)据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卷上、三弥勒经疏、瑜伽论劫章颂等载,一增劫一减劫,是为一中劫;而住劫二十劫为贤劫之量。(二)据元晓之弥勒上生经宗要载,据传六十四劫为一大劫,此乃贤劫之量。(三)据唐代遁伦之瑜伽论记卷一下载,亦有主张百千大劫之长时为贤劫者。然上记说法以第一说为通说。(长阿含经卷一、大悲经卷三、俱舍论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三十八、法华经文句卷八下)((参见:劫)2811)p6174
FROM:【佛光大辞典】

【一生补处】
梵语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据弥勒上生经等记载,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待此生尽,则下生于人间,以补释迦之佛位。此词又作一生所系,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故有此称。另据无量寿经记卷上之说,一生补处之菩萨又分为四位次:(一)住于正定位之菩萨。(二)接近于佛地之菩萨。(三)住于兜率天之菩萨。(四)由兜率天至人间下生而成佛。(菩萨本业经十地品、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弥勒上生经宗要)p30
FROM:【佛光大辞典】

【灌顶】
<一>梵语 abhis!ecana 或 abhis!eka。即以水灌于头顶,受灌者即获晋升一定地位之仪式。原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之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其头顶,表示祝福。
 据旧华严经卷二十七“十地品”载,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诸佛以智水灌其顶,以为受法王职之证明,此称受职灌顶,或称授职灌顶。又据旧华严经卷八菩萨十住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等,十住之第十位,称为灌顶住。或据大事(梵 Maha^vastu,记述释尊之事迹及本生等)所说,菩萨十地之第十地,名为灌顶地,灌顶位则特指十地以上之等觉阶位而言。
 密教所行之灌顶,总称为秘密灌顶(略称密灌)。佛教诸宗中,以密教特重灌顶,其作法系由上师以五瓶水(象征如来五智)灌弟子顶,显示继承佛位之意义。灌顶作法之种类繁多,主要为结缘灌顶、学法灌顶、传法灌顶三种。即:(一)结缘灌顶,不论僧俗、机根等,为广结佛缘之灌顶。受者投花于坛上诸尊佛像,选定有缘之佛(投华得佛)为本尊,而后唱佛名号,由上师三度灌以瓶水,授一印(印契)、一明(陀罗尼)。(二)学法灌顶,又称受明灌顶、弟子灌顶、许可灌顶。对于欲学密教之弟子,先选定人、时、处,并准备作法,再授以有缘一尊之仪轨明法。(三)传法灌顶,又称传教灌顶、付法灌顶、阿阇梨灌顶。如法修行之人,欲为人师,或欲得阿阇梨位者,则授以大日如来之仪轨明法。此种灌顶为传真言之最极奥秘,又可分印法灌顶、事业灌顶、以心灌顶三种。(1)印法灌顶,又作秘印灌顶、手印灌顶、离作业灌顶。弟子诚心求真言行,但以资财短缺,无法整备一切所需,此时师以慈心观其心行,可略去诸作业,授以本尊秘印,行灌顶仪式。(2)事业灌顶,又作作业灌顶、具支灌顶。弟子于灌顶七日前诚心礼拜忏悔,师亦于七日间持诵,然后设坛、供诸种香花果物,授以秘印。此种灌顶须财力丰足者方能行之。(3)以心灌顶,又称心授灌顶、秘密灌顶、瑜只灌顶。用于师与弟子俱成就三昧耶戒之情况。即不于心外另设坛场,而在阿阇梨内心建立曼荼罗,入其心坛而授以灌顶。
 又行灌顶所在之室,称为灌室。接受灌顶,称为受灌。设曼陀罗之道场以行灌顶仪式,则称密坛灌顶。灌顶之际所授之印契与陀罗尼,即称灌顶印明。
 密教之受戒,皆须行灌顶,故受真言三昧耶戒,称为授戒灌顶。又于灌顶之际,若受者欲由灌顶消除灾障、成就悉地,则烧香花、乳木等种种供物,修护摩法,此即灌顶护摩。其修法之次数或供物种类有种种不同,今日本东密在金刚界修法终了后,于初夜、后夜中间同行此修法,称为中间护摩。此外,为利益水中之鱼类,密教以灌顶幡或塔婆流入河海,此种行事称流灌顶,或称流水灌顶。(贤愚经卷十三顶生王品、大日经卷一具缘品、卷五秘密漫荼罗品、卷七持诵法则品、蕤呬耶经卷下分别护摩品、苏悉地羯啰经卷下本尊灌顶品、大日经疏卷三、卷十五、卷十六、华严经探玄记卷五)
 <二>为灌顶幡之略称。((参见:灌顶幡)6855)
 <三>(561~632)隋代僧。临海章安人,俗姓吴。世称章安大师。((参见:章安)4835)p6853
FROM:【佛光大辞典】

(本篇学习暂时完结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3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6 21:04:5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我能深入于未来  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为一念际我皆入】

【学习解说】
我能够在未来际也深入到佛所说的妙法当中,穷尽未来一切劫数,我的念头只为深入佛法这一个念头
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所有的一切时劫中,为这一念我都进入三世一切劫中


【我于一念见三世  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  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  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  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  我皆往诣而亲近】

【学习解说】
我就在这一念中能够看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的一切诸佛如来
我也常常能深入到佛的境界中,感受得到佛的境界就像幻术一样,不断的变化,还有无穷大的威力使人得以解脱
在一根极其细小的汗毛的端口也能出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庄严的佛刹
在毛端上如微尘一样多的十方佛刹,我也都要一一以庄严清净之心而去深入
照亮世间所有一切未来的佛世尊,在成就佛道后为众生转法轮,以此来利益众生,使众生走上学佛解脱之路
等到在世间所有得度的众生度完,未得度的也已种下善根后,佛就会示现涅槃寂静,如此我也要前往佛涅槃处去亲近佛



【速疾周遍神通力  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

【学习解说】
让我能快速普遍的获得神通力,能普遍的深入种种大乘佛法的力量
以智慧能普遍的修习佛的种种功德之力,能以威神之光普遍的覆盖守护众生生起的大慈悲力

【词解】
【周遍 】普遍,遍及© 汉典


  
【遍净庄严胜福力  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诸威力  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  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  圆满普贤诸行力】

【学习解说】
愿我周遭修行道场都具足庄严清净,获得最殊胜的福报力、能够不执着没有所依具足最殊胜的智慧力
能够使禅定力、智慧力、方便法门所示现巨大威力,能够普遍积聚的成就正等正觉之力
能够获得清净一切善业之力,能够催灭世间众生一切烦恼的力量
能够获得降伏一切邪魔干扰的力量

有了这些殊胜的力量,就能圆满普贤菩萨的十种大愿力

【菩提】
<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著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菩提心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华严经卷七十、维摩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成唯识论卷一)
 <二>即唐代时来华之菩提仙那。((参见:菩提仙那)5205)p5198
FROM:【佛光大辞典】

【普能严净诸刹海  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  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  修行无倦经劫海】

【学习解说】
如果众生能够普遍的庄严清净十方如微尘那样多的佛刹,能够使如大海那样多的众生都得以解脱
而且能够善于分别如大海那样多的佛法并且能够教导众生,能够很深入的入佛教导的甚深无边的智慧之海
而且普遍能够以清净心修持如大海那样深的佛法而实证佛法,这样就能圆满普贤菩萨的一切大愿力
时时的亲近供养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这样在历经如大海一样多的劫数中修也行不会感到一丝的疲倦



【三世一切诸如来  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  以普贤行悟菩提】

【学习解说】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修习最为殊胜的能快速成就正等正觉的种种行愿
我都以欢喜心供养诸佛如来,以此功德来圆满自己修习普贤十大行愿,并以此十种行愿来证悟求取佛道



【一切如来有长子  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  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  愿我与彼皆同等】

【学习解说】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有修行功德圆满的佛子,他的名号称普贤尊者
我今天把自己的所有善根都回向普贤尊者,愿我的一切智慧都能够与普贤尊者相同
愿我的身业、口业、意业能够恒久的获得清净,我的一切种种的菩提行、一切十方佛刹也都能够清净
像上面那样的智慧才可能名号普贤,愿我与普贤菩萨无论在智慧上、在身口意清净上都能够相同



【我为遍净普贤行  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  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  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  了达一切神通力】

【学习解说】
我为了把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和文殊师利菩萨的种种大愿心以清净心来修习
也为了能够把二位菩萨利益众生的所行也都能圆满学习
我在未来际中的恒久的劫数中都会孜孜不倦的努力学习实践
我所修行的时间、修行的佛法没有限量,因此我能够获得无量无边的修行功德
我安住在无量无边的佛法实践中,已经明了通达了一切神通力

【神通】
【神通】
梵语 abhijn~a^,巴利语 abhin~n~a^。音译作旬。又作神通力、神力、通力、通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此外,又特指神足通为神通。分别而言:
 (一)神足通,又称神境智证通、神境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等。据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所载,神足通有三种,一为随心所欲,可至任何地方之能到(飞行),一为随意改变相状之转变(变化),另一为随意转变外界对境(六境)之圣如意(随意自在)。其中,后者唯佛所独具者。(二)天眼通,又称天眼智证通、天眼智通。即看透世间所有远近、苦乐、粗细等之作用。(三)天耳通,又称天耳智证通、天耳智通。即悉闻世间一切音声之作用。(四)他心通,又称他心智证通、知他心通。即悉知他人心中所想各种善恶等事之作用力(他心彻鉴力)。(五)宿命通,又称宿住随念智证通、宿住智通、识宿命通。即悉知自他过去世等各种生存状态之作用力。(六)漏尽通,又称漏尽智证通。即断尽烦恼,永不再生于迷界之悟力。
 其中,以佛、阿罗汉所具有之三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最为殊胜,故称为三明。天眼是彻见未来世众生的死生之时与各种情况之通力,称为死生智证明。据俱舍论卷二十七,六神通皆以慧为本质(自性),其中五神通系依修四禅而得,不唯圣者独有,凡夫亦可得;但漏尽通唯圣者可得。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八谓,菩萨有五通,佛有六通。成实论卷十六指出,佛教以外之外道亦可得五通。得五通之仙人,即称为五通仙人。此外,如鬼畜或诸天等之通力又分为与生俱有(生得)与修禅定而得(修得)二种。
 据大乘义章卷二十本载,得神通之方法有四种,分别为:(一)生四禅天之果报而自然得之报通,(二)仙人依药力自由飞空之业通(由业所得之通力),(三)婆罗门依持咒所得之咒通,(四)依修禅定而得通力之修通,其中业通与咒通属于外道之神通。宗镜录卷十五广分通力为五种通(五通),即:(一)道通,悟中道之理后,以无心应物,而变现万有之通力。(二)神通,依禅定静心,观察思惟而知宿命等之通力。(三)依通,依药、护符或咒等而得之通力。(四)报通,依业之果报而得之通力。(五)妖通,妖怪所具之通力。(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七、卷八、新华严经卷二十八“十通品”、集异门足论卷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p4251
FROM:【佛光大辞典】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学习解说】
文殊师利菩萨具足勇猛无比的智慧,普贤菩萨的智慧也如文殊菩萨一样勇猛有力
我在今天把我的所有善根都回向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希望能够跟随这二位菩萨常常修学一切的佛法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5 22:08:34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学习解说】
对于因贪嗔痴等烦恼而造作下的恶业以及显现的魔障境界,只要(恒不忘失菩提心),都能在世间修行求取佛道中获得破除而解脱
就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也如虚空中的日月,其实日月并不是安住在虚空中

【词解】
【惑业苦】
 (术语)贪嗔等者惑也,依此惑有善恶之所作者业也,以此业为因而招三界之生死者苦也。是云三道,唯识论二十八曰:“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之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惑业苦】
贪嗔痴等烦恼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因业而招感无数的生死和痛苦。经云:“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魔境】
魔障之境地。西方合论卷五(大四七·四○二下):“是故当知,心外见佛,即成魔境。何以故?以心外无一法可得故。”p6888
FROM:【佛光大辞典】


 【悉除一切恶道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学习解说】
全部除去恶道中众生所承受的一切痛苦,平等的给与世间一切众生收获种种的快乐
像这样经过如微尘一样多的劫数,利益十方世间一切众生的心永远没有穷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圆满无上大菩提】

【学习解说】
我常常依顺所有一切众生的所想所愿,在未来如恒河沙一样长的劫数中,这样的随顺没有穷尽
只有恒久的修学普贤菩萨的这十种广大愿行,就能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真正成就佛道


 【所有与我同行者  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  一切行愿同修学】

【学习解说】
所有与我一起修行实践普贤十愿的同修们,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我都与他们一起聚集修习
同修们的身业、口业、意业全部都是相同的,没有分别,而且普贤菩萨的十种大愿都会一起修学,不会漏掉其中任何一大愿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心】

【学习解说】
所有对我的修行有帮助的善知识,都为我亲身示现普贤菩萨的种种愿行
他们常常同我一起聚集在法会中,常常会让我的心中生出欢喜之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  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  尽未来劫无疲厌】

【学习解说】
心中常常愿望着能够面见诸佛如来,以及诸佛子围绕着诸佛如来的四周
佛子们都以最真挚的心广泛的兴起供养诸佛如来,这种供养的心穷尽未来一切劫也都不会感到疲惫厌倦


 【愿持诸佛微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  尽未来劫常修习】

【学习解说】
愿意受持修习诸佛如来甚深微妙的种种佛法,在修行中以清净光明心来彰显自己利益众生、实证佛智的菩提之行
对于普贤十愿要以不退之愿心坚持修习实践,就是穷尽一切未来劫也都不会放弃,也要一直坚持修习

【词解】
【菩提】
<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著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菩提心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华严经卷七十、维摩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成唯识论卷一)
 <二>即唐代时来华之菩提仙那。((参见:菩提仙那)5205)p5198
FROM:【佛光大辞典】

【究竟】
梵语 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p2986
FROM:【佛光大辞典】


 【我于一切诸有中  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  获诸无尽功德藏】

【学习解说】
我安住在世间一切种种的万象差别之中,我所修习的福报和智慧永远没有穷尽
所以我的禅定力、智慧力、方便法门以及最终的解脱自在,都是因为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功德宝藏后才实证的

【词解】
【诸有】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法华经序品、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大乘义章卷八、教行证信卷)p6298
FROM:【佛光大辞典】

【功德藏】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大八·八四二下):“满功德藏,住如来位。”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二下):“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
 于日本净土真宗专指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之名号。又相对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之念佛称为“福智藏”,第十九愿之定散诸行称为“福德藏”,而第二十愿之念佛特别称为“功德藏”。(大乘起信论、教行信证化身土卷(亲鸾))p1569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尘中有尘数刹  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  我见恒演菩提行】

【学习解说】
每一颗微尘中都有如微尘那样多的佛刹,每一个佛刹中都有难以思量的佛世尊
每一尊佛都处在众生听闻佛法的法会现场,我时常观见到佛世尊恒久的为众生演说佛法,教导众生如何修习菩萨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  我遍修行经劫海】

【学习解说】
纵观十方世界的所有佛刹,多的如毫毛那样多,每一根的毫毛也经历了过去、现在、将来三世那样的久远
如大海那样多的佛刹与如大海那样多的世间国土,我在经过如大海那样多的劫数后全部都道理那么多的地方修行



【一切如来语清净  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  一一流佛辩才海】
【学习解说】
十方所有世界的一切诸佛如来说的话语都是格外的清净,如来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具备了如大海那么多的语言,让不同的众生都能听的懂
都能随顺众生喜欢听的声音,佛的辩才是一流的,佛说的法没有人能够与佛辩论,也辩不过佛



 【三世一切诸如来  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  我深智力普能入】

【学习解说】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在十方佛刹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说着无穷无尽的话
都是为了恒久的为众生转甚深微妙之法,我们众生应当要开启智慧普遍的去深入学习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4 21:00:0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我随一切如来学  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  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  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  速得成就大菩提】

【学习解说】
我跟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学习佛法,修习普贤菩萨种种圆满功德的行愿
并且至诚的供养过去世十方一切诸佛,也至诚的供养现在世十方一切诸佛
以及未来世一切教导人、天人等六道众生出离六道轮回的佛世尊,所有心里的愿望全部都获得了圆满
我愿意时时的跟随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学习佛法,能够快速的证得正等正觉,成就佛道

这就是普贤十愿之第八大愿:常随佛学(详见:13楼16楼

【词解】
【天人师】
梵语 s/a^sta^ deva-manus!ya^N!a^m!,巴利语 sattha^ deva-manussa^nam!。音译作舍多提婆魔菟舍喃。为如来十号之一。又作天人教师。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大智度论卷二)((参见:十号)480)p1334
FROM:【佛光大辞典】

【意乐】
梵语 a^s/aya。意译为阿世耶、阿奢也。此字含有休息处、住处、意思、意向等意味,故意译意乐、意欲、志愿。凡心里所欲之作为,皆称为意乐。显扬圣教论卷三举出贪、嗔、痴等三种阿世耶,俱舍论卷十四则分为善阿世耶、不善阿世耶两类。(大日经疏卷十、玄应音义卷二十三)p5448
FROM:【佛光大辞典】

【大菩提】
指佛菩提。又称无上菩提、佛果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而言。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一上):“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p865
FROM:【佛光大辞典】



 【所有十方一切刹  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  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学习解说】
所有十方一切佛刹,都是既广大,又清净而且又非常的殊胜微妙庄严
有无量无数的菩萨众和声闻缘觉乘众以及诸善男子善女人都在大菩提树下的许多法会现场围绕着诸佛如来
十方所有的众生们都愿意远离种种忧患,通过学习佛法而得到恒久的安乐
所有的众生都在佛的教导下获得了甚深佛法的利益,全部都灭除了世间的种种烦恼,没有一点点的留存下来

【词解】
【正法】
<一>梵语 sad-dharma,巴利语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 s/ukla-dharma)、净法,或称妙法。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著之法门、大菩萨之法。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载,如来正法有世俗、胜义之别,世俗正法指名句文身,即经律论;胜义正法则指圣道,即无漏之根、力、觉支、道支。又俱舍论卷二十九以为世尊正法之体有教、证二种;教正法,指佛所说之经律论三藏;而三十七品等菩提分法,则为证正法。换言之,教正法即世俗正法之体,证正法即胜义正法之体。(杂阿含经卷二十五、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八、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杂阿毗昙心论卷十、大智度论卷三十四)
<二>正、像、末三时之一。佛陀入灭后,教法住世,依之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参见:正像末)2002)p1992
FROM:【佛光大辞典】



 【我为菩提修行时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  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悉以诸音而说法】

【学习解说】
我在世间修习菩提行时,已经在历劫修行中成就了宿命通,今世都能了知过去世的经历,了知自己在无量生中的受报和善恶苦乐
所以在获得人身时,就常常选择出家以修持清净的戒律,使自己能够因清净持戒而远离种种烦恼
天、龙、夜叉、鸠盘茶、以及人、非人等一切众生
所有一切众生的语言,我都会随顺众生,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为他们分别演说佛法

【词解】
【趣】
梵语 gati,巴利语同。意译道。指众生以自己所作之行为(业)所导趋来生之生存或生存世界而言。趣之分类大致有:(一)六趣,指地狱、饿鬼、畜生(傍生)、阿修罗(修罗)、人、天等,又称六道。(二)五趣,六趣若去除阿修罗则为五趣,又称五道。大乘多说六趣,说一切有部则说五趣。说五趣时,即将阿修罗含摄于饿鬼、天等趣之中。又五趣亦称为五恶趣,乃相对于无漏净土而言,即有漏秽土,亦即迷之世界。(三)将上记之六趣区分为善、恶二类:(1)善趣,即指天、人、阿修罗等三趣,均为善业所生,故称三善趣,又称三善道。(2)恶趣,即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三趣,均为恶业所生,故称三恶趣,又称三恶道。又三恶趣亦称三涂、三途(涂、途,道之意,又为涂炭之意),即指火涂、刀涂、血涂三者,通常依序相当于地狱、饿鬼、畜生。又三恶趣加阿修罗,则为四恶趣。
 此外,有关“趣”之义,诸典籍之诠释各异。据俱舍论卷八释为所往之义。大乘义章卷八末载,趣乃相对“因”而言,因能向果,而果为因趣,故称为趣。又摄大乘论释(无性)卷四解释六十二见趣之趣,系指品类之义。((参见:六道)1298)p6184
FROM:【佛光大辞典】

【宿命】
过去世之命运。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恒水经、无垢称经卷二、平等觉经卷四、法苑珠林卷二十六)((参见:宿世)4509、“宿住随念智证通”4509)p4510
FROM:【佛光大辞典】

【无垢】
<一>梵语 vigata-mala。垢(梵 mala),为烦恼(梵 kles/a)之异称,指污秽心之垢物;无垢,指离烦恼之清净。又作无漏。烦恼有多种,如贪、嗔、痴之三垢,恼、害、恨、谄、诳、憍之六垢等,为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六十华严经卷五十七、八十华严经卷七十六、有部律破僧事卷六)((参见:清净)4667)
 <二>梵语 nirmala。即无垢者。为“如来”之同义语。
 <三>释尊时代之印度婆罗门僧。兄弟五人,排行第二,曾与兄弟四人等入山学道,获得五神通。其最小之弟名为弗那,以耕种为业,见佛陀乞食,即施以白净饭满钵;一日,弗那至田中,见所生苗稼均变成数尺高之金禾,收割已尽,还生如初,国王闻之,亦前往割禾,然亦不得尽。此后闻言而往取者,均不能割尽。无垢等四人得知,遂欲以欢喜团供养佛陀,愿求生天。于是各持欢喜团,往诣佛所,大兄取一团置于钵中,佛告以“诸行无常”;无垢复以团置于钵中,佛谓“是生灭法”;第三亦如法置于钵中,佛告以“生灭灭已”;第四亦置团于钵,佛谓“寂灭为乐”;兄弟四人遂各参此偈,得阿那含,后皆趋佛所,出家为僧,得阿罗汉道。(杂宝藏经卷四)p5099
FROM:【佛光大辞典】

【天龙八部】
又称八部众。即:天(梵 deva)、龙(梵 na^ga)、夜叉(梵 yaks!a)、阿修罗(梵 asura)、迦楼罗(梵 garud!a)、乾闼婆(梵 gandharva)、紧那罗(梵 kim!nara)、摩睺罗迦(梵 mahoraga)。为守护佛法而有大力之诸神。八部众中,以天、龙二众为上首,故标举其名,统称天龙八部。(无量寿经卷上、法华经卷四)((参见:八部众)296)p1368
FROM:【佛光大辞典】

【夜叉】
梵语 yaks!a,巴利语 yakkha。八部众之一。通常与“罗刹”(梵 ra^ks!asa)并称。又作药叉、悦叉、阅叉、野叉。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梵 yaks!iN!i^,巴 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据长阿含卷十二大会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顺正理论卷三十一等载,夜叉受毗沙门天王统领,守护忉利天等诸天,得受种种欢乐,并具有威势。
 有关夜叉之种类,大智度论卷十二举出三种夜叉,即:(一)地行夜叉,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等。(二)虚空夜叉,具有大力,行走如风。(三)宫殿飞行夜叉,有种种娱乐及便身之物。注维摩诘经亦举出三种夜叉,即:(一)地夜叉,因过去世仅行财施,故不能飞行。(二)虚空夜叉。(三)天夜叉,因过去世布施车马而能飞行。
 另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二毗沙门天王品载,毗沙门天王有无病、吉祥等十六夜叉大臣大力军将,及因陀罗、苏摩、婆楼那、伊奢那、阿吒薄拘等五十夜叉军将。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序品载,毗沙门天王为上首,庵婆、持庵、莲花光藏、莲花目、颦眉、现大怖、动地、吞食等三万六千药叉众来会。据大日经疏卷五载,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中,于北门置毗沙门天,其左右绘有摩尼跋陀罗、布噜那跋陀罗、半只迦、沙多祈哩、醯摩嚩多、毗洒迦、阿吒嚩迦、半遮罗等夜叉八大将。
 经典中常述及身为正法守护神之夜叉。如药师如来本愿经载,宫毗罗、跋折罗等十二夜叉大将,誓言护卫药师如来本愿经之受持者。据陀罗尼集经卷三载,达哩底啰瑟吒等十六大药叉将(即般若十六善神),愿护卫念诵“般若波罗蜜”者。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载,两国交战时,由护国药叉先行比斗。据孔雀王咒经卷上载,钩钩孙陀等一九七名夜叉住于诸国,降伏怨敌。然经典中亦述及为害众生之各类夜叉。据大吉义神咒经卷三载,诸夜叉、罗刹鬼等,常作狮、象、虎、鹿、马、牛、驴、驼、羊等形象,或头大而身小,或赤腹而一头两面、三面等,手持刀、剑、戟等,相状可怖,令人生畏,能使见者错乱迷醉,进而饮啜其精气。南本涅槃经卷十五、观佛三昧海经卷二等亦载有该类夜叉之可怖形状,彼等即为夺人精气、啖人血肉之狞恶鬼类。
 夜叉之梵语 yaks!a,语根为 yaks!,有尊敬、祭祀、躁动等意,指半人半神之群类。故注维摩诘经卷一,将夜叉译作贵人;慧琳音义卷二十三,称夜叉为祠祭鬼,谓印度民间常祭祀夜叉以求福。于印度神话中,夜叉则为一种半神之小神灵。有谓其父为补罗娑底耶,或迦叶波,或补罗诃(梵 Pulaha),或谓系由梵天脚中生出者;其母系财神俱毗罗之随从,或为毗湿奴之随从。于密教中,据大日经疏卷一载,密迹力士为夜叉王,称为金刚手,或执金刚。(长阿含经卷二十、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起世经卷六“四天王品”、立世阿毗昙论卷一、卷四、大唐西域记卷三迦湿弥罗国条)((参见:多闻天)2331)p3130
FROM:【佛光大辞典】

【鸠槃荼】
梵名 Kumbha^N!d!a,巴利名 KumbhaN!d!a。又作俱槃荼、究槃荼、弓槃荼、鸠满拏、槃查。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乃隶属于增长天的二部鬼类之一,然圆觉经称其为大力鬼王之名。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二所载,佛尝敕毗楼勒天王(增长天)护持南方阎浮提;天王之下有鸠槃荼大臣,率领众多部众,具有大势力,其下有鸠槃荼兄弟,檀提、忧波檀提、大肚、葛迦赊、摩诃钵湿婆、十手、山行等诸鸠槃荼眷属。(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圆觉经略疏卷四)p5708  
FROM:【佛光大辞典】



【勤修清净波罗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学习解说】
精勤修习清净的六度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那就恒常不会忘记普度众生的菩提之心
凡是障碍我在菩萨行中的一切烦恼和污秽的念头,我都一定要把这些净除掉,不让它有留存,这样在世间所行的一切种种的殊妙的修行方法都能够成就

【六波罗蜜】
梵语s!ad!-pa^ramita^, 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即(一)布施波罗蜜(梵 da^na-pa^ramita^),又作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二)持戒波罗蜜(梵 s/i^la-pa^ramita^),又作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三)忍辱波罗蜜(梵 ks!a^nti-pa^ramita^),又作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四)精进波罗蜜(梵 vi^rya-pa^ramita^),又作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五)禅定波罗蜜(梵 dhya^na-pa^ramita^),又作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六)智慧波罗蜜(梵 prajn~a^-pa^ramita^),又作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以上六波罗蜜,始于布施,而终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之伟大胸襟。
 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学所摄,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施、戒、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进波罗蜜则通为三学所摄。又法相宗将六波罗蜜之智慧波罗蜜开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之胜行,以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第。(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菩萨地持经卷一、卷十、六度集经、大般若经卷五七九至卷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至卷十、大智度论卷十一至卷十八、大乘庄严经论卷八、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p1273
FROM:【佛光大辞典】

【垢】
污秽,脏东西:污~。泥~。牙~。~腻。~秽。~敝(又脏又破)。——摘自汉典

【妙行】
 (术语)殊妙之行法也。大方等陀罗尼经四曰:“不离善友,常说众生妙行。”法华玄义四曰:“妙行者一行一切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20:50:37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恚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学习解说】
我在过去世无始劫的轮回中曾经所造下的无量无边的恶业
全部都是无始劫以来在自己的贪欲心、嗔恚心、愚痴无明之心作用下
从而使自己的身业、语业、意业造下了种种的恶业
对于这些无始劫以来造下的恶业,今天我都在佛前深深的忏悔
忏悔自己的贪欲之心,忏悔自己的嗔恨之心,忏悔自己的愚痴无明
不明生死轮回因果业报,放纵自己造作恶业,最终必将自己承受恶报

这就是普贤十愿之第四愿:忏悔业障
关于如何忏悔,忏悔的重要性请看(7楼8楼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学习解说】
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以及声闻乘中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的有学贤人、证得阿罗汉果位的无学圣人和缘觉乘圣者
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与菩萨众,他们所做的功德虽然都不尽相同
但是我对一切众生、二乘圣者、诸佛菩萨所做的功德无有区别对待,全部都随喜赞叹
这就是普贤菩萨的第五大愿:随喜功德(详细见9楼10楼

【词解】
【有学】
梵语 s/aiks!a,巴利语 sekha。又称学人。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有学共有十八类,称为十八有学或十八学人,据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举,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等十八类。此外,于成实论等经论中,尚有不同之分类。(俱舍论卷二十四、成实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十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参见:十八有学)351、“四向四果”1683、“无学”5138)p2458
FROM:【佛光大辞典】

【无学】
梵语 as/aiks!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俱舍论卷二十四、法华玄赞卷一)((参见:九无学)147、“有学”2458)p5138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果】
 (名数)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旧译家以梵名,谓为须陀洹果Srota%panna phala,巴Sota%panna phala,斯陀含果Sakrda%ga%mi,阿那含果Anga%mi-,阿罗汉果Arahat-,新译家以前三果翻名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一须陀洹果,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二斯陀含果,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四阿罗汉果,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又】一黄蓝花沙门,须陀洹之圣者也。二芬陀利花沙门,斯阿含果之圣者也。三柔软沙门,阿那含之圣者也。四柔软中柔软沙门,阿罗汉果也。见增一阿含二十。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学习解说】
十方世界所有为众生破除黑暗照亮内心,引导修行解脱的世间之明灯(指佛)
以及那些最初成就佛道的菩萨行者,我现在全部都要以最至诚的心来劝请他们
恳请他们能够为世间苦难的众生演说殊胜无比的佛法,让众生都能够有因缘学习佛法而修行解脱
这就是普贤十愿的第六大愿:请转法沦(详见:11楼

【词解】
【最初】 刚开始的时候或时期,最初阶段——摘自汉典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学习解说】
如果在世间普度众生的佛世尊因为救度的因缘尽了(就是当下当度的都已经度完了,未度的也已经种下未来得度的善根因缘,)示现出要涅槃寂静的相貌
我就会以最至诚的心劝请如来,希望如来能够长时间的安住在如微尘那样多的尘劫中,为众生带去恒久的听法利益和成就佛道的欢乐

这就是普贤十愿之第七大愿:请佛住世(详见:12楼



【所有礼赞供养佛  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学习解说】
用最至诚之心礼敬诸佛,把世间上所有最美妙的语言来称赞诸佛
把世间最上妙的供品来供养诸佛
恳请诸佛能够恒久的安住在世间为众生转法轮,让众生都能因为听闻佛法而解脱受益

对众生发自内心的忏悔我都随喜称赞
以此赞叹和他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种种善根都回向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以及回向佛道
愿十方一切众生都能断恶修善,修行佛法,解脱轮回,成就佛道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20:55:14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学习解说】
普贤菩萨告诉与会的菩萨众和善财童子,世间一切众生如果能听闻到并且深信这个大愿王
并且能够受持读诵,能广泛的为人演说,他所能获得的无量无边的功德,除了佛世尊知道外,其他的人全都不能明了

所以你们这些与会的人,听闻到普贤十愿这个大愿王,对他的功德千万不要有怀疑之心,应当完全的相信领受
领受以后就要能读,读了以后就要会背诵,能背诵了就会受持,甚至亲自书写这十大愿,然后广泛的为别人演说这十大愿

那么这些听闻到十大愿并书写读诵为众生演说的人,在一转念中,这十大愿的所有功德全部都能圆满成就,所获得的福报积聚无量无边
能够在这个如大海中的水一样多的众多烦恼中为众生拔苦济难,令众生都能够出离这无量无边的大苦海,都能够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普贤菩萨说完这十个大愿的修行方法后,菩萨慈悲,想要再次为众生重新宣说如何修学受持普贤十愿
于是向十方四周与会的菩萨众们观察了一番之后,就以偈诵的方式为大家重新宣说了普贤十愿的法义

【词解】
【谛】
 (术语)真实不虚之义,言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为俗谛,涅槃寂静之道理,名为真谛。见此谛理者为圣者,不然为凡夫。大日经疏八曰:“谛者,即是如来真实句。”义林章二末曰:“谛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又曰:“事如实事,理如实理,事理不谬,名之为谛。”二谛义上曰:“谛是实义,有于凡实,空于圣实,是二皆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拔济】
 (杂语)拔苦济难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

【学习解说】
在所有的十方一切世界中,无论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中所有的佛世尊
我都以自己清净的身业、语业、意业,恭敬礼拜三世一切诸佛世尊,不会遗漏一尊佛
这都是修习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所获得的大威神力,在愿力的加持下,我能够普遍的出现在一切如来的面前
把自己的一个身体转而变化出如微尘一样多的化身,每一个化身都能够礼拜如微尘那样多的佛世尊

这就是普贤菩萨第一大愿:礼敬诸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学习解说】
在每一个细小的微尘世界中,都有无数如微尘那样多的佛世尊,世尊安住的地方都有许多菩萨众围绕
无穷无尽的法界中有如微尘那样多的微尘世界也是这样,住着如微尘那样多的佛世尊
那么多的佛世尊都各自发出如大海一样多的音声,这些多到没有尽头的音声全部都是赞叹佛的美妙的殊胜语
这些美妙的殊胜语即使在未来一切劫中,也都一直在赞叹佛普渡众生如大海一样多的无量甚深功德
未来一切劫没有穷尽,赞叹佛的音声也无有穷尽

这就是普贤菩萨第二大愿:称赞如来



 【以诸最胜妙华鬘  妓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学习解说】
我用最殊胜最好的上妙花鬘,用最美妙的音乐、最上乘的涂香以及庄严的伞盖
这些最好最殊胜的庄严的供具我全部都用来供养诸佛如来
不管是最好的衣服最好的旃檀香,还是末香(指捣成细末状的沉香﹑檀香等)、烧香、以及油灯蜡烛
每一样多的都像一座座挺拔的高山,我把这些都用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我以最广大的信解之心,深信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
我全部按照普贤菩萨所教导的愿行,来普遍的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如来

这就是普贤菩萨的第三大愿:广修供养

【词解】
【华鬘】
梵语 kusumama^la^,音译俱苏摩摩罗;西藏语 me-tog-gi phren%-ba。即以丝缀花,结于颈项,或装饰于身上。此为印度风俗之一。然比丘不得以华鬘装饰身上,仅能以之悬挂室内,或用以供养佛。中国、日本更转用为佛前之庄严用品。华鬘以鲜花制成,所用种类并非一定,主要择其芳香。亦有以鲜花以外之物作成华鬘者,如以青铜等铸成之金属圆形板,上面刻镂花鸟、天女之形,或以牛皮切割而成(称为牛皮华鬘)。后世主要皆用金属制者。
 又密教有华鬘之印,此印能流出无漏七觉之华及种种华云海,周遍法界之微尘刹土,以为广大供养。古代印度佛教雕刻中屡见华鬘供养,如加尔各答博物馆藏阿摩罗婆提(梵 Amara^vati^)之塔,及由萨忽载州(Yusafzai)地方出土之说法佛等,皆刻有多人运载之大华鬘,华鬘上刻有莲纹。(大日经卷二具缘品、毗尼母经卷五、十诵律卷三十九、大唐西域记卷二,玄应音义卷一,印度佛迹实写、世界美术全集第十一、第十五)p5256
FROM:【佛光大辞典】

【涂香】
梵语 vilepana。又作涂身香、涂妙香。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印度自古暑热甚烈,人体易生臭气,其地风俗遂以旃檀等香捣成粉末,和水调之,用涂其身。然于佛制中,规定比丘及沙弥等,不得涂香或戴著香花鬘。诸经亦谓,出家之人应以戒及禅定净除其心之垢,以替代世俗人所用之涂香。但若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则能获甚大功德,故密教中以之与阏伽、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并称六种供养;然须依各部(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别而供以不同之涂香。供养时,应结涂香印,口诵真言,而以各符其类之涂香供养之。(毗尼母经卷五、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苏悉地羯啰经卷上涂香药品、大智度论卷九十三)((参见:香)4005)p5419
FROM:【佛光大辞典】

【末香】
指捣成细末状的沉香﹑檀香等。
© 汉典

【烧香】
梵语 dhu^pana,巴利语同。谓于诸佛、菩萨、祖师像前燃烧各种香。又称拈香、捻香、焚香、炷香。初于印度,以气候酷热,时人皆涂香去除身上之垢臭。据大智度论卷三十载,天寒时多行烧香,涂香则通于寒时、热时。其后,以烧香用于迎请、供养佛菩萨之行事中。
 诸经中多有烧香供养之记载。据长阿含卷二游行经载,为如来起大堂舍,整治处所,并洒扫、烧香。据法华经卷四法师功德品载,受持、读诵,或解说、书写法华经者,当受种种供养,如供养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十种供养)等。据无量寿经卷下载,行者当悬缯、燃灯,及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又据宋元明三本之贤愚经卷六富那奇缘品载,富那奇与兄办足供养,持香炉共登高楼,遥向祇洹精舍烧香,祈愿归命佛及圣僧,唯愿佛明日临顾该国,开悟愚盲之众生。香烟即如其意,乘虚空往至世尊之顶,相结聚合成一烟盖。据大日经卷八载,烧香,乃遍至法界之义,如天之树王开敷时,香气随逆风、顺风而自然遍布。
 于密教中,胎藏界三部所烧之香有别。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载,佛部燃烧沉水香,金刚部燃烧白檀香,莲华部燃烧郁金香。或混合三种香通用于三部,或以一种香通于三部。
 诸香中,室唎吠瑟吒迦树汁香,通用于三部,亦以之献与诸天,安悉香献与药叉,薰陆香献与诸天天女,娑折啰娑香献与地居天,娑落翅香献与女使者,乾陀啰娑香献与男使者等。又龙脑、乾陀啰娑、娑折啰娑、薰陆、安悉、娑落翅、室唎吠瑟吒迦等香,称为七胶香,为最胜上者,和合而烧之,可通用于九种(三部之息灾、增益、降伏等三种法)。
 另据蕤呬耶经卷中请供养品所载,于一般供养法中,应以白檀香混合沉水香供养佛部,以尸利稗瑟多迦(室唎吠瑟吒迦)等诸树汁香供养莲华部,而以黑沉水、安悉香供养金刚部。
 又以白檀香、沉水香、龙脑香、苏合香、薰陆香、尸利稗瑟多迦树汁香、萨阇罗沙香、安悉香、娑罗枳香、乌尸罗香、摩勒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阏伽跢哩香、柏木香、天木香、钵地夜香等,与砂糖混合,称为普通和合,可随意取用,以供养诸尊。
 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载,因所修之法不同,而于烧香之种类亦有差异,如修扇底迦法(息灾法)应焚捣丸香,修阿毗遮噜迦法(降伏法)应焚尘末香,修补瑟征迦法(增益法)应焚作丸香。据不空三藏之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载,于息灾法应焚沉水香,于增益法应焚白檀香,于降伏法应焚安悉香,于敬爱法应焚苏合香。另于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及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等亦有上记之说法。
 此外,密教又以烧香与阏伽、涂香、花鬘、灯明、饮食等合为六种供养。于禅林中,称烧香为拈香,或炷香。在法会中持香盒者,称为烧香侍者。关于烧香之作法,禅苑清规卷五堂头煎点条中有详明之记述。(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中、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大日经卷二具缘品、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三行香咒愿法、敕修百丈清规卷四西序头首条、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受斋轨则、大宋僧史略卷中、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参见:上香)718、“拈香”3265)p6263
FROM:【佛光大辞典】

【灯烛】油灯和蜡烛;泛指灯光© 汉典

【胜解】
梵语 adhimoks!a,巴利语 adhimutti。又作信解。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然有关胜解一语,各家之解释互异,说一切有部与俱舍宗谓胜解为十大地法之一,能与一切心所相应,即于一切心品遍起。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一九上):“胜解,谓能于境印可。”即不论是与非、邪与正,皆能审决,为此心所之作用。如心对境时,其为花、为月,心即印可其为花、月,故一切心品必定有此心所。然唯识宗则以其为五别境之一,不能遍于一切心所。成唯识论卷五(大三一·二八中):“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彼说非理。”此谓胜解于决定之境审决时,始能称其为胜解。若于犹豫之境,心存疑问,无法审决,则无胜解,故非遍行。
 又上座部主张胜解即“决定”,而与“智相”无别。说一切有部则以“印可”为胜解之别作用,谓“印可”乃经由胜解以衍生之另一作用,故异于胜解或智相等;而“智相”之外别有其体。大毗婆沙论卷一○一谓择灭乃无为解脱之自性,胜解为有为解脱之自性。(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卷二十八)p4867
FROM:【佛光大辞典】

【行愿】
指修行与誓愿。又作愿行。依据智顗之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所载,若有愿而无行,则犹如一人要度到彼岸,而不肯预备船筏一般,当知此人必常在此岸,而终不得度;菩萨虽发四弘誓愿,若不修四行,亦复如是。此即言修行与誓愿犹如鸟之二翼,若不能兼备,即不能到达所期之境。p256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1 20:5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10-21 20:54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20分)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学习解说】
受持读诵普贤十大愿的善男子,以此善心就能实修并且圆满普贤菩萨的所有功德
如此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够如普贤菩萨那样快速的证得成就微妙的色身(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
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貌(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

如果这个受持读诵普贤十愿的善男子出生在人间或天上,他所出生的家庭必定是富贵之家
此善男子能够摧毁一切恶道(指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也能够远离一切恶友,身边都是一些勤求佛道的佛友,能够制伏一切外道(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
能够解脱一切烦恼,就如师子王用它勇猛的气势摧毁降伏聚集一起攻击的猛兽

这样的善男子当然能够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

关于什么样的人能够接受众生供养,佛在佛藏经中这样说:
我听(附注:允许,许可)[行者][得者]受他供养。不听余人。

舍利弗。云何名为[行者]。
若有比丘决定发心。我于今世断诸结使。当入无余涅槃。修习圣道如救头然。又当除断不善恶法。是名[行者]。
又能一心信解空无相无愿。为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断诸烦恼。名为[行者]。
求诸善法常行咨问。名为[行者]。
又能发心度脱一切。名为[行者]。
勤心修习诸助道法。于诸经中如说而行。及有一心求佛道者。舍利弗。于佛法中是名[行者]。

何谓[得者]。
谓得须陀洹脱三恶道。名为[得者]。
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断诸烦恼求道已息。所作已办善学三学。是名[得者]。

我听是人得受供养。是人若受供养。是名[善受供养]。


舍利弗。清净持戒者。开化檀越者。及修多闻读诵经者。谓读诵修[妒路][岐夜][授记经][伽陀][忧陀那][尼陀那]。如是诸经[本生经][方广经]。 [未曾有经]。 [阿波陀那论议经]。是人又能清净持戒无有瑕疵。不垢不浊自在不着。智者所赞能自具足。随顺禅定时时乐坐禅。
如是比丘我亦听受供养。

【词解】
【色身】
梵语 ru^pa-ka^ya,巴利语同。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九)p2543
FROM:【佛光大辞典】
()
【三十二相】
梵语 dva^trim!s/an maha^-purus!a-laks!aN!a^ni,巴利语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称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与八十种好(微细隐密者)合称“相好”。
 关于三十二相名称之顺序,各有异说,今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即:(一)足下安平立相(梵 su-pratis!t!hita-pa^da),又作足下平满相、两足掌下皆悉平满相。即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著地面之相。系佛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引导利益之德。(二)足下二轮相,又作千辐轮相。即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或谓“足”亦指手足,故又称手足轮相(梵 cakra^n%kita-hasta-pa^da-tala)、手掌轮相。(三)长指相(梵 di^rgha^n%guli),又作指纤长相、指长好相、纤长指相。即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系由恭敬礼拜诸师长,破除憍慢心所感得之相,表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四)足跟广平相(梵 a^yata-pa^da-pa^rs!N!i),又作足跟圆满相、足跟长相、脚跟长相。即足踵圆满广平,系由持戒、闻法、勤修行业而得之相,表化益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之德。(五)手足指缦网相(梵 ja^la^vanaddha-hasta-pa^da),又作指间雁王相、俱有网鞔相、指网缦相。即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此相乃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能出没自在无碍,表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六)手足柔软相(梵 mr!du-taruN!a-hasta-pa^da-tala),又作手足如兜罗绵相、手足细软相。即手足极柔软,如细劫波毳之相。系以上妙饮食、衣具供养师长,或于父母师长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事供养而感得之相,表佛以慈悲柔软之手摄取亲疏之德。(七)足趺高满相(梵 ucchan%kha-pa^da),又作足趺隆起相、足趺端厚相、足趺高平相。即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乃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之相,表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内德。(八)伊泥延膊相(梵 aiN!eya-jan%gha),又作腨如鹿王相、鹿王腨相、两腨鹿王相。即股骨如鹿王之纤圆,系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之相,表一切罪障消灭之德。(九)正立手摩膝相(梵 sthita^navanata-pralamba-ba^huta^),又作垂手过膝相、手过膝相、平住手过膝相。即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系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著所感得,表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十)阴藏相(梵 kos/opagata-vasti-guhya),又作马阴藏相、阴马藏相、象马藏相。即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此相系由断除邪淫、救护怖畏之众生等而感得,表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十一)身广长等相(梵 nyagrodha-parimaN!d!ala),又作身纵广等如尼拘树相、圆身相、尼俱卢陀身相。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妙相,表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十二)毛上向相(梵 u^rdhvam!-ga-roma),又作毛上旋相、身毛右旋相。即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十三)一一孔一毛生相(梵 ekaika-roma-pradaks!iN!a^varta),又作毛孔一毛相、孔生一毛相、一一毛相、一孔一毛不相杂乱相。即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乃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扫治棘刺道路所感之妙相,蒙其光者,悉能消灭二十劫罪障。(十四)金色相(梵 suvarN!a-varN!a),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此相系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令瞻仰之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十五)大光相,又作常光一寻相、圆光一寻相、身光面各一丈相。即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有,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十六)细薄皮相(梵 su^ks!ma-suvarN!a-cchavi),又作皮肤细软相、身皮细滑尘垢不著相。即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系以清净之衣具、房舍、楼阁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之相,表佛之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十七)七处隆满相(梵 saptotsada),又作七处满肩相、七处隆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此相系由不惜舍己所爱之物施予众生而感得,表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十八)两腋下隆满相(梵 cita^ntara^m!sa),又作腋下平满相、肩膊圆满相。即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系佛予众生医药、饭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十九)上身如狮子相(梵 sim!ha-pu^rva^rdha ka^ya),又作上身相、师子身相、身如师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系佛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善法、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廿)大直身相(梵 r!juga^trata^),又作身广洪直相、广洪直相、大人直身相。谓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乃以施药看病,持杀、盗戒,远离憍慢所感;能令见闻之众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廿一)肩圆好相(梵 su-sam!vr!ta-skandha),又作肩圆大相、两肩平整相。即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系由造像修塔,施无畏所感得,表灭惑除业等无量功德。(廿二)四十齿相(梵 catva^rim!s/ad-danta),又作口四十齿相、具四十齿相。指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此相系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而感得,常出清净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之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廿三)齿齐相(梵 sama-danta),又作齿密齐平相、诸齿齐密相。即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系以十善法化益众生,复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廿四)牙白相(梵 sus/ukla-danta),又作四牙白净相、齿白如雪相。即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之三毒。(廿五)狮子颊相(梵 sim!ha-hanu),又作颊车相、颊车如狮子相。即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面见诸佛。(廿六)味中得上味相(梵 rasa-rasa^grata^),又作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知味味相。指佛口常得诸味中之最上味。此系由见众生如一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表佛之妙法能满足众生志愿之德。(廿七)大舌相(梵 prabhu^ta-tanu-jihva),又作广长舌相、舌广博相、舌软薄相。即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系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而感之相;观此相,则灭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亿之诸佛菩萨受记。(廿八)梵声相(梵 brahma-svara),又作梵音相、声如梵王相。即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乃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得之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廿九)真青眼相(梵 abhini^la-netra),又作目绀青色相、目绀青相、绀眼相、绀青眼相、莲目相。即佛眼绀青,如青莲花。系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卅)牛眼睫相(梵 go-paks!ma^),又作眼睫如牛王相、眼如牛王相、牛王睫相。指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系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一子之心怜愍爱护而感得。(卅一)顶髻相(梵 us!N!i^s!a-s/iraskata^),又作顶上肉髻相、肉髻相、乌瑟腻沙相。即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系由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之相。(卅二)白毛相(梵 u^rN!a^-kes/a),又作白毫相、眉间毫相。即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故称毫光、眉间光。因见众生修三学而称扬赞叹遂感此妙相。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称为“百福庄严”。(中阿含经卷十一“三十二相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菩萨善戒经卷九、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p507
FROM:【佛光大辞典】

【外道】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

【学习解说】
又坚持读诵受持普贤十愿的善男子,在临命终时的最后一刹那,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都解体毁坏
此生中的一切亲属好友全都毫不执着的断舍离去,生前的一切威力气势全都退却消失
那些宰相大臣、内宫外城、还有用大象和宝马做成的坐骑辇车、潜藏的种种的珍宝
像这一切的一切此刻都不会随着人身的死亡而跟随着去
唯有这平时读诵受持的普贤愿王的功德不会离开,他会时时刻刻在前面引导他
故而能够在此人临命终时的一刹那间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能够得上品上生
即刻面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等众菩萨


学习注:
什么样的人能够上品上生极乐世界?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已经详细的为众生做了解说: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 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菩萨授手迎接。 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 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

『是名上品上生者。 』



末学在学习这段经文时,先以缓慢的速度很有感情的读诵,这样就很容易让自己融入到经文中的氛围中
感受到经文中种种的正向心念,观想着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带领诸菩萨众现前接引行者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菩萨授手迎接。 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

末学读着也太欢喜了,佛放出无量毫光照耀行者,行者坐着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样的金刚座跟随在后面,一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得到佛的授记,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真是让人欢喜踊跃啊!

虽然自己现在与九品往生还有很大差距,但是佛经中、善知识都一直教导修行一定要有愿心
只有树立目标(愿心),才会有动力沿着目标精进修行,而不轻言退却

末学一定好好努力,要把自己这颗妄动的心好好改造成清净自心
使自心能时刻放在与佛菩萨印心上,这样往生的时候佛菩萨当然就会乘着金刚座来接引众生

阿弥陀佛

【词解】
【散坏】解体;毁坏。© 汉典
【威势】威力权势。© 汉典
【象马】1.象和马,后常指骑乘。© 汉典
【伏藏 】隐藏;潜藏,© 汉典
【金刚台】
 (物名)由金刚而成之台座也。观无量寿经曰:“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学习解说】
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众色相(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都是非常的庄严端正,种种功德都是圆满具足
这些菩萨众都紧紧围绕在阿弥陀佛身边

并且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众自己都能看见自己于莲花中化生
承蒙阿弥陀佛慈悲授记(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告诉什么时候能够成佛

获得佛的授记后,经过无数个百千万亿那由他的劫数后,又普入到十方多的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中
以自己的智慧力,运用种种善巧方便,来随顺众生的心,不断的饶益众生

正因为菩萨行者一心心系众生饶益众生,不久行者就能安坐在菩提树下
降服天魔们的种种诱惑威胁等干扰和攻击,终于在菩提树下成就正等正觉

之后就不断的为众生转大法轮,能令无量佛土的如微尘那样多的世界众生们都能发起菩提心(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
然后随着众生各自不同的根器予以不同的教导,使他们的善根、修行的时机早日成熟

这样一直到未来,经过如大海中的水那样多的劫数,佛始终在世间广泛的做着饶益一切众生的事情

【词解】
【色相】
<一>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楞严经卷三(大一九·一一五下):“色相既无,谁明空质?”
<二>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即华严经卷一所载,无边色相,圆满光明。p2547
FROM:【佛光大辞典】

【授记】
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
FROM:【佛光大辞典】

【那由他】
 (杂语)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心】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劫海】
 (譬喻)劫数之多譬如大海之水量。华严经二曰:“佛于无边大劫海,为众生故求菩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0 20:50:23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以上)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学习解说】
善男子,以上这十种大愿就是所有的菩萨摩诃萨都应具备的,这十种大愿心是已经具足圆满成就的愿心
如果所有的菩萨行者都能够按照这十种大愿如说修行,深入实践,那么就能随顺引导世间众生断恶修善,明白法界真相和因果报应,放下世间一切欲乐,如法精进实修,脱离六道轮回而进入求取无上菩提之路,如此就是随顺众生实证无上正等正觉,成就圆满普贤菩萨所教化的十种大愿海

所以,善男子,你对于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心,应该做这样的领悟

学习注:
教导众生以普贤十愿为愿心,引导众生趣入无上佛道,这就是法布施

怎么样才能做到顺利的法布施呢?
佛在[思益梵天所问经]中教导:
梵天。菩萨有四法。 [善开法施]。何等四。
(附注:四种方法能帮助法布施)
一者[守护于法]。
二者[自益智慧][亦益他人]。
三者[行善人法]。
四者[示人垢净]。
是为四。


菩萨行者为众生行法布施,都是为了度脱众生脱离六道轮回,教导众生如何走上成佛之道,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得善业果报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真实菩萨]。何谓为四。
能信解空亦信业报。
(附注:能明白大乘不二空义,也相信因果轮回业报)
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
(附注:没有我执,也不着于顽空,而能对众生起大悲心普渡众生)
深乐涅槃而游生死。
(附注:明白真正大涅槃,不追求小乘涅槃,能不畏惧六道生死,入六道普渡众生)

所作行施皆为众生不求果报。
(附注:不论财布施或法布施都是为了众生,不是为了善业果报)

迦叶。是为[四种真实菩萨福德]。
——四种[非菩萨而似菩萨],和四种[真实菩萨]~大宝积经


而且,菩萨行者在做法布施的时候,应该以清净心行法布施,不然就无法成就布施波罗蜜,无法圆满真正的佛道
就算我们想要做法布施,,但是心不清净,,这就没有做到三轮体空,,这样不仅无法做到无漏布施,,更可能结恶缘

所以,
菩萨修六度波罗蜜,就思惟六波罗蜜第一是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以后要能所俱空。
因此佛在经上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如果是有漏的(无法三轮体空)就不是波罗蜜(究竟圆满到达彼岸)
因为[一切方便义的功德]都是为了逐渐让众生恢复原有圆满佛性, 究竟到达彼岸(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圆满佛性)


【词解】

【趣入】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见:正遍知)2001、“正觉”2005)p3674
FROM:【佛光大辞典】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学习解说】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充满了十方无量无边多的说不尽的佛土以及如微尘一样多的一切世界,用世间上最精妙的七种珍宝以及人天最殊胜的安乐来布施一切世界
中的所有众生,供养一切世界中的一切诸佛菩萨,经过无量的佛国世界以及如微尘一样多的劫数,这种布施和供养相续不断,无有停止,这种布施和供养的功德是非常大的
如果有人,听闻到普贤菩萨说的这十大愿,只要这十大愿传输到耳根,那么众生获得的功德,比起上面说的布施供养无量佛国无量世界的众生和诸佛菩萨所获得的功德要大的多,前功德不及听闻这十大愿的百分之一,千分之,甚至优波尼沙陀分(以观尘性空而得道故)的功德也不及能听闻此十大愿的功德

【词解】
【上妙】精妙,最好。© 汉典

【安乐】安宁快乐——摘自汉典

【优波尼沙陀】
  清凉疏云:此云近少,谓微尘是色之近少分也,亦翻近对,谓少分相近比对之分。应法师云:论中义言,因果不相似也。以珍宝等,但得三界果报;无漏善法,得佛果也。
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优波尼沙陀】
  资中,此云尘性,以观尘性空而得道故。亦名优波尼杀昙。
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销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学习解说】
如果有众生,以深信心,受持读诵这十大愿,甚至只要书写一个四句偈语,就能快速的除灭堕入无间地狱的重大罪业,消除世间所有的一切身心上的疾病,和世间的种种苦恼,甚至在所有佛国中如微尘那样多的劫数中所造下的一切恶业,也全都能够消除,世间一切魔军以及凶狠的夜叉(八部众之一,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罗刹(恶鬼之总名)鸠盘茶(乃隶属于增长天的二部鬼类之一)毗舍阇(持国天所领鬼之名称)若部多(生之有情)等,还有那些专门饮食众生血吃众生肉的诸恶鬼神也因众生听闻这十大愿而全部远离,或者这些诸恶鬼神因为众生受持读诵十大愿的功德转而发心亲近守护这位众生,所以如果有人读诵受持十大愿,在世间行菩萨道,就会得到人天鬼神诸佛菩萨的护持,不会有一点障碍,就像虚空中的明月从阴影中跃然而出,四周一片洁净明亮,那些受持读诵十大愿的众生都能被十方诸佛菩萨所称赞,世间一切人、天人都不但应该恭敬礼敬他们,并且一切众生也都应恭敬供养他们

【词解】
【五无间】
<一>即阿鼻地狱。又作五无间狱。法界有情众生随所造业,堕此地狱,受苦报无有间断。为八大地狱中之最苦处,乃极恶之人所受之果报。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载,此狱以“五事业感”,故称无间。即:(一)时无间,指历劫受罪,无时间歇。(二)形无间,指此地狱纵广八万由旬(限量),一切有情于中受苦,其身形亦广八万由旬,遍满此狱。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无有间隙。(三)受苦无间,诸有情于剑树刀山、罪器叉棒、碓磨锯凿及剉斫镬汤等,备受诸苦,无有休歇。(四)趣果无间,不问男子女人、老幼贵贱及天龙神鬼,罪业所感,悉同受之。(五)命无间,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万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观佛心品、大楼炭经卷二泥梨品、起世经卷四地狱品、翻译名义集卷二)
 <二>又作五无间业。即: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逆罪。此五种罪业能招感无间地狱之苦果,故又称五无间业。((参见:五逆)1142)p1163
FROM:【佛光大辞典】

【夜叉】
梵语 yaks!a,巴利语 yakkha。八部众之一。通常与“罗刹”(梵 ra^ks!asa)并称。又作药叉、悦叉、阅叉、野叉。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梵 yaks!iN!i^,巴 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据长阿含卷十二大会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顺正理论卷三十一等载,夜叉受毗沙门天王统领,守护忉利天等诸天,得受种种欢乐,并具有威势。
 有关夜叉之种类,大智度论卷十二举出三种夜叉,即:(一)地行夜叉,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等。(二)虚空夜叉,具有大力,行走如风。(三)宫殿飞行夜叉,有种种娱乐及便身之物。注维摩诘经亦举出三种夜叉,即:(一)地夜叉,因过去世仅行财施,故不能飞行。(二)虚空夜叉。(三)天夜叉,因过去世布施车马而能飞行。
 另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二毗沙门天王品载,毗沙门天王有无病、吉祥等十六夜叉大臣大力军将,及因陀罗、苏摩、婆楼那、伊奢那、阿吒薄拘等五十夜叉军将。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序品载,毗沙门天王为上首,庵婆、持庵、莲花光藏、莲花目、颦眉、现大怖、动地、吞食等三万六千药叉众来会。据大日经疏卷五载,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中,于北门置毗沙门天,其左右绘有摩尼跋陀罗、布噜那跋陀罗、半只迦、沙多祈哩、醯摩嚩多、毗洒迦、阿吒嚩迦、半遮罗等夜叉八大将。
 经典中常述及身为正法守护神之夜叉。如药师如来本愿经载,宫毗罗、跋折罗等十二夜叉大将,誓言护卫药师如来本愿经之受持者。据陀罗尼集经卷三载,达哩底啰瑟吒等十六大药叉将(即般若十六善神),愿护卫念诵“般若波罗蜜”者。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载,两国交战时,由护国药叉先行比斗。据孔雀王咒经卷上载,钩钩孙陀等一九七名夜叉住于诸国,降伏怨敌。然经典中亦述及为害众生之各类夜叉。据大吉义神咒经卷三载,诸夜叉、罗刹鬼等,常作狮、象、虎、鹿、马、牛、驴、驼、羊等形象,或头大而身小,或赤腹而一头两面、三面等,手持刀、剑、戟等,相状可怖,令人生畏,能使见者错乱迷醉,进而饮啜其精气。南本涅槃经卷十五、观佛三昧海经卷二等亦载有该类夜叉之可怖形状,彼等即为夺人精气、啖人血肉之狞恶鬼类。
 夜叉之梵语 yaks!a,语根为 yaks!,有尊敬、祭祀、躁动等意,指半人半神之群类。故注维摩诘经卷一,将夜叉译作贵人;慧琳音义卷二十三,称夜叉为祠祭鬼,谓印度民间常祭祀夜叉以求福。于印度神话中,夜叉则为一种半神之小神灵。有谓其父为补罗娑底耶,或迦叶波,或补罗诃(梵 Pulaha),或谓系由梵天脚中生出者;其母系财神俱毗罗之随从,或为毗湿奴之随从。于密教中,据大日经疏卷一载,密迹力士为夜叉王,称为金刚手,或执金刚。(长阿含经卷二十、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起世经卷六“四天王品”、立世阿毗昙论卷一、卷四、大唐西域记卷三迦湿弥罗国条)((参见:多闻天)2331)p3130
FROM:【佛光大辞典】

【罗刹】
梵语 ra^ks!asa。恶鬼之名。又作罗刹娑(罗刹婆为误写)、罗叉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梵 ra^ks!asi^,又作罗刹斯)。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相传在楞伽岛(即锡兰)中,即有罗刹女国,此于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义卷七等均有记载。又罗刹具神通力,可于空际疾飞,或速行地面,为暴恶可畏之鬼。
 此外,罗刹亦为地狱之狱卒,职司呵责罪人。又称阿傍、阿傍罗刹、阿防、旁。其形状有多种,或牛头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气甚大,或为鹿头、羊头、兔头等。
 以上各类恶鬼性质之罗刹,于诸经中,偶亦转变成佛教之守护神,称为罗刹天,乃十二天之一。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胄,手上持刀,跨骑白狮。又如十罗刹女即法华经陀罗尼品所说之守护神。
 在密教,于阿阇梨所传曼荼罗中,有罗刹众及女罗刹;于胎藏现图曼荼罗之外院西南隅有罗刹天,左右共有四童子,右侧二位为罗刹童男、罗刹童女。(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大智度论卷十六、慧琳音义卷二十五、慧苑音义卷下、大唐西域记卷十一)p6673
FROM:【佛光大辞典】

【鸠槃荼】
梵名 Kumbha^N!d!a,巴利名 KumbhaN!d!a。又作俱槃荼、究槃荼、弓槃荼、鸠满拏、槃查。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乃隶属于增长天的二部鬼类之一,然圆觉经称其为大力鬼王之名。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二所载,佛尝敕毗楼勒天王(增长天)护持南方阎浮提;天王之下有鸠槃荼大臣,率领众多部众,具有大势力,其下有鸠槃荼兄弟,檀提、忧波檀提、大肚、葛迦赊、摩诃钵湿婆、十手、山行等诸鸠槃荼眷属。(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圆觉经略疏卷四)p5708  
FROM:【佛光大辞典】

【毗舍阇】
 (异类)Pis/a%ca%,又作毗舍遮,辟舍柘,毕舍遮。持国天所领鬼之名称。孔雀王咒经下曰:“毗舍阇,梁云颠鬼。”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毕舍遮,旧云毗舍阇,又作毗舍遮,鬼名也。饿鬼中胜者也,亦言颠狂鬼也。”同二十四曰:“毕舍遮,旧经中名毗舍阇,亦言辟舍柘。”慧苑音义下曰:“毗舍阇王,毗舍阇之王,即是东方提头赖吒,此云持国。谓护持国土领二部鬼:一名毗舍阇,此云啖精鬼。二名乾闼婆,此云寻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部多】
 (术语)Bhu%ta,已生之有情名为部多。俱舍论十曰:“又契经说,食有四种,能令部多有情安住。(中略)言部多者,显已生义。诸趣生已,皆谓已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部多,已生义,含多解,故仍置本名。”【又】以名鬼类之一种。慧苑音义下曰:“部多宫。部多,此云自生。谓此类从父母生者,名夜叉。化生者,名部多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9 21:06: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10-19 21:23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学习解说】
普贤菩萨又对与会的菩萨众和善财童子说:我所说的普皆回向就是:
众生从最初的第一大愿礼敬诸佛到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
在这些修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功德全部都回向法界、以及虚空界一切众生
使法界众生都能承蒙这些功德力而获得佛菩萨加持,恒常生活在安心快乐中,身心没有任何的病苦

即使有时会在业力的牵扯中,想要行恶,但总会在一念正念中断除邪恶的念头,不去造作恶业
对于修习的利益众生的善事,都会很顺利的有所成就
因为学习佛法,懂得要断恶修善,这就为众生关闭了一切走入恶道轮回的大门,使众生不误入歧路,也为众生开启了人天的涅槃之路(解脱成佛之路)

如果有众生,因为累世不信佛不学佛,累世都在造作恶业
所以在不断的轮回中,已经累积了很多的恶业,必将感召很重的恶业苦果
对于这些种种的恶报,我发愿都为众生代受,以此因缘来教导众生明白法界真相,因果报应
教导众生止恶修善,学习佛法,令众生都能得到解脱,最终都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词解】
【恶趣】
梵语 durgati,巴利语 duggati。又作恶道。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据俱舍论卷八载,五趣之体为无覆无记,又五趣摄于有情数;即谓由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无记之果体,名之为趣,故说一切有部主张“趣”不通于善、染及器世界。
 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嗔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相对于三恶趣,阿修罗、人、天等三趣称为三善趣,为行善业者所趣往之处。三恶趣若加阿修罗,即为四恶趣。三恶趣加人、天即为五恶趣,又称五恶道、五趣;其中阿修罗包括在饿鬼、畜生、天上三处,或为地狱所摄。五恶趣再加阿修罗即称六道,又称六趣。人类亦可谓于六道中轮回生灭。此六道若以现实人生取譬,嗔恚即为地狱,贪欲即为饿鬼,愚痴即为畜生,斗争即为阿修罗,喜悦则分别为人间、天上。古印度人一生最大之愿望,乃不欲再度受生至人间,故视人道与天道均为恶趣。但此恶趣义摄入佛教之后,恶趣专指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天、人为二善道。此外,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一愿为无三恶趣愿,第二愿为不更恶趣愿,此二愿皆为大悲拔苦之愿。(无量寿经卷下、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九、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俱舍论光记卷八、俱舍论宝疏卷八、玄应音义卷四、慧琳音义卷四十八、选择本愿念佛集卷上)p4950
FROM:【佛光大辞典】

【涅槃】
梵语 nirva^N!a,巴利语 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 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槃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与无住处涅槃四种。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略称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槃,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槃分为性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藉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槃)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相当于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入涅槃。又作应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余涅槃,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余还生。同时,涅槃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槃之城,亦称无为涅槃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余依涅槃之意。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槃像。举行追慕释尊之法会,称涅槃会、涅槃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p4149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菩提】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参见:三菩提)631)p5073
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习解说】
菩萨行者在修行中,都应该以这样的发心把自己所修行的功德来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修习佛法获得解脱自在
这样等到众生界穷尽,众生业力穷尽,众生烦恼断尽,我回向法界一切众生解脱成佛的决心没有穷尽
这样的念头念念相续永远不会停止,而我的身语意业从来不会感到疲惫厌倦


关于回向,华严经中这样教导:
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不名回向随一善根,普以众生而为所缘,乃名回向


善知识也为众生做了明了的教导:
回向两字的意思是指转向,将心念思维和行为作为转向一个目标
大乘佛法讲的回向,是指回向佛道,回向成佛,回向一切众生都成佛,回向佛国清净
意思就是将一切善心行为和作为转向最伟大的目标,不要自私的执着于自己执着于小我
因为将思维转向弘远的大目标,所以就不会执着在自己身上,就不会因为执着自我而痛苦
心量开阔就会自由自在,心量开阔就能广结善缘得到众多的帮助
也才能和佛菩萨的大慈悲愿力相应,而得到佛菩萨的真实加持
所以目标要远大,回向让自己和众生都成佛,这样才能超越一切
这就是大乘佛法回向的意义


那么众生应如何回向呢?
什么是成就佛道呢?学佛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放开,真正解脱
而怎样才能放下自己让自己解脱呢
佛说为众生就能够放下自己,所以这就是行菩萨道普渡众生的原因
把心思放在普渡众生,不要任何事情都只想到自己,这样就能逐渐放下自私放下我执

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闻声救苦普渡众生呢?就是因为完全放下自己(我执)
自己清净光明心量宽大,自然能力就大

所以如何回向呢?
就是回向自己和众生都能成佛,这就是最根本回向(大集譬喻王经)
所以佛经上教导我们[回向法界]或者[回向佛国]或者[回向一切众生](普贤十愿,普皆回向)
这些都是佛教导我们的
另外,回向家人这也是好事,家人也是众生之一,回向家人也是舍己为人
冤亲债主也是众生,而且过去世结怨也是我们应该要化解的,
所以回向冤亲债主也是好事,让大家都解脱,这也是舍己为人

佛陀说广大回向有大功德,因为心量大,所以功德大
所以不用担心功德不够分,因为真正宽大的心量才是真功德
所以先做大回向,[回向法界]或者[回向佛国]或者[回向一切众生]

佛在经上说发心功德最大,所以发起大心将功德回向法界成就菩提,这样发心就有大功德
再用大功德成就小功德,再做小回向,[冤亲债主],[家人]
这样就一切圆满了,所以根本不用担心



其实回向的用意就是让佛弟子学习要为众生,心量要宽大
心量只要宽大,自然就能和佛菩萨的神通功德相应
因为发起大心才能恢复佛性
众生佛性和佛菩萨的佛性完全相同,平等无差,功德圆满俱足

佛在不同的佛经中也都做了教导:
如何回向

《佛说无量寿经》: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
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
...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离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地藏菩萨本愿经》: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布施供养,得无量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毁坏者,修补营理,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如是等辈,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檀越之人,常为轮王,还以善法教化诸小国王。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地藏名字人若闻,乃至见像瞻礼者,
  香华衣服饮食奉,供养百千受妙乐,
  若能以此回法界,毕竟成佛超生死
  是故观音汝当知,普告恒沙诸国土。


《佛说十善业道经》: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唯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

"明天菩萨即白佛言。云何菩萨少修善本而获大果。或多作功德福报无量佛告明天菩萨摩诃萨。"
所有功德果报。悉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明天。菩萨作如是回向者。是为菩萨少修善本获大果报。多作功德福报无量。"



[回向]就是为了让众生发起[大乘心],
这种能够让心放下自我而发起大心,才能逐渐实证[功德],也就是恢复[佛性]

而[回向]功德给众生,这其实靠的不是我们的功德(能力),我们只是还正在学习当中
真正有功德的是佛菩萨,所以真正利益改变众生的是佛菩萨
佛菩萨的做法就是让两边对立的众生能放下仇恨,生起善念,
随之改变众生的环境,让众生能好好修行,让众生逐渐恢复自性(佛性)
这就是[超度众生]和[功德回向]的内涵和原理




初学者大都因为发心不够大,
所以,没有经常回向周遭有缘一切众生和法界一切众生,让大家都能解脱成佛
所以就会有些障碍,
天地间的许多众生都知道谁有修行谁没修行
修行人应该主动帮助一切众生,主动回向一切众生
帮助众生脱离苦难,这样修行就会很顺利
主动发起大心,这样法界的清净光明就会随时和自己起共鸣
就不会受到干扰和障碍
(这是求您帮助的得不到满足,加上有怨仇的要障碍您)
所以,修行人要随时默念佛号或持咒,
以清净心光明心慈悲心回向一切众生都得解脱
这样就随时都很顺利,考试也会得到帮助



其实回向的真实义就是心法,
对于初学者,回向是一种透过发大心而引发恢复佛性的心法修持方法
对于菩萨或实修者,回向也是以佛性光明超度引导众生向善的方法
透过广大发心回向,让心清净,不执着于小我
以宽阔无私的胸襟,逐渐就能放下执着,逐渐清净第八识,而恢复佛性成佛
而且以佛性光明圆满回而救度众生转化众生,普渡众生成佛
这才是回向的根本用意和圆满的实义

所以回向是一种发心增广作用
透过实际的观修,逐渐清除第八识妄念,而让佛性启发功德能力
所以佛经中的观想回向都是先发起大心,与佛相印,然后观想法界光明
最后才做更细部的观想回向以及个别超度



关于[心法]的修持,其实很简单,可以运用在各种佛法的修行上
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放生,超度,施食,回向,全部都可以用上,全都可以把上面讲的种种心用上

以下说明[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打坐,施食,放生,超度,回向]一切行法的根本心法和心要

佛法是心法,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这些观念在很多佛经都有提到
所以不论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施食超度回向....,一切法的根本重心在于心法
所以佛经上经常强调[至心][诚心][深心],
也常讲到[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欢喜心]....
藉由这些心法修持,逐渐转凡心为佛心,逐渐显露根本佛性而成佛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所以不论[拜佛][念佛][持咒][诵经][打坐][施食][超度][回向],或一切外在行法
[重点]都在于[收摄凡心],[契入佛心],然后[恢复佛性]
这才是我们心应该放的位置,就是[放在契入佛心的心境上]
例如~
[清净心][平常心][欢喜心][慈悲心][感恩心][光明心][平等心][舍离心][惭愧心][忏悔心]...
每个人可以依照自己的相应次第和情况,运用上述的心境来[念佛][拜佛][持咒][施食][超度][回向]
而且把这心境,把这心法的修持和自己相应的佛菩萨做紧密的结合
至心诚心的心念佛菩萨的名号,用这样的方式来念佛和拜佛
心想佛菩萨光明佛光照耀自己全身,让自己全身都清净光明,消除业障
并且自己发起无上大愿,希望自己能像佛菩萨一样光明自在解脱成佛
也以此光明遍照(回向)一切众生,让众生都脱离苦难,清净自在解脱成佛

以上这就是[光明心法]
就是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打坐绕佛和回向,种种一切行法的根本心法和心要
就是恢复清净圆满自在的佛性

真正发起大愿,真正落实各种佛法修行,并以清净光明心回向一切法界,饶益一切众生,这就是自利利他,才能快速的成就佛道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3:46 , Processed in 0.10549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