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很久以前,在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成道证果的时候,  
    有一世,名叫尚阇利,也是一位十分精进的修行者。  
    他经常到森林里静坐,一坐就是好几天,不分昼夜地精进用功。  
    特别的是,他有一头长发,  
    为了方便用功,他便将头发像螺旋状般地盘绕在头顶上,  
    村里的人,都尊称他是“螺髻仙人”。  
 
    这一天,螺髻仙人如往常般在林间打坐。  
    中午的日光特别炽盛,  
    空中的鸟群们正寻找着一个暂时的落脚处,  
    其中一只受孕的母鸟即将临盆,  
    更是焦急的四处张望,希望能找到一个安稳的地方生产,  
    在母鸟几乎疲乏无力之时,  
    突然看到眼前就有一个充满毛绒温暖的鸟巢,  
    说时迟那时快,  
    它便立即向前就位下了蛋。  
    过了一会儿,虚弱的体力恢复后,  
    便展翅离去,寻觅粮食准备喂养。  
 
    此时,  
    入定已久的仙人逐渐睁开了双眼,感觉头顶沉甸甸的,便往头顶一摸--  
    “咦!怎么有鸟蛋?”  
    仙人立刻正襟危坐,慎重考量:  
    “要是我一动,鸟蛋落地,小鸟未出生就命丧黄泉,不行!……  
    要是我一动,母鸟就知道我不是树,我的头更不是巢,就更不可能再靠近我,那么,谁来孵鸟蛋呢?  
    ……不行!我不能动!绝对不能动。”  
    于是,仙人立刻振奋心力、聚精会神,继续入定,不理会色身些许的疲累。  
 
    就这样,  
    一天、二天、三天;  
    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  
    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过去了,  
    螺髻仙人一动也不动地直到鸟儿孵化、学飞、母子平平安安地离去为止。  
    此时森林中的气候已逐渐转凉,仙人瘦弱的身影逐渐远行,悄然地消失在风中。  
 
                                                                                                                            原公案出自《大智度论•卷第十七》  
  
省思  
   鸟儿与仙人非亲非故,也毫无利益纠葛,仙人可以做到如此,完全放下自己色身的需求;身为凡夫的我们当学习,能够放下总是以自己为第一优先考量的心态,发出护念他人的慈悲,将是成佛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