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7 13:55 编辑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其人殊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 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 诽谛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 或有宣婬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已破除了色阴及受阴,达到了虚空微妙的境地,不遭到邪虑,圆定发明,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的过程中,突然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心中太过爱恋于知见(这里指的是,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是不同的),想要知道的比别人还多(以彰显自己比别人懂得多,高人一等),便不顾一切地研究探寻,而贪求宿命之事。
这个时侯,天魔终于抓到了这个修行人的把柄了,于是派遣妖精鬼魅,飞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然后这个被附着的人就会宣说经法,
这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已遭魔附着,他见到自己突然会宣说经法,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涅槃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说法者,这位说法者就来到这个贪求宿命的修行人的处所,铺设高座,投其所好地宣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没想到,就在说法的地方,这位说法者突然莫名其妙得到一颗大宝珠,由于魔力的缘故,这位说法者有时变为畜牲的身形,口里还含着这颗大宝珠,或是各式的珍奇异宝、竹简木片等种种奇异的物品,然后将这些奇异的物品传授给这个修行人,之后再附着在这个修行人的身上,或者去诱惑听法者将这些奇异的物品藏在地底下,接着就看到有明月珠照耀这个地方,这种种不可思议的景象,让听法者看了都啧啧称奇不已,大家都对此相信不疑,也说这是未曾有过的事。
这位说法者的饮食习惯,大都食用药草植物,不吃丰盛美味的食物,或者每日一餐,只吃一麻一麦,虽然吃的很少,但这位说法者却是外形肥大且体肉丰满,这都是由于魔力摄持的缘故。
另外,这位说法者还会毁谤比丘,或是随意辱骂诅咒他自己的弟子,说法者的如此种种行为,他也不会避讳社会舆论是怎么说他的,而且他还喜欢说哪个地方藏有宝藏,或哪个地方是十方圣贤的隐居之处,后来依着他说的去查访,大部份都能见到有奇异之人。
这个就是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扰乱这个修行人。
被这类魔所附着的说法者,有的还会宣说淫欲之法,逐渐地,让这个修行人舍弃了原本所修学的正法,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用戒法来约束自己,而是放纵自己的心,还毁谤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暗地里还行种种五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之事,或者,有的精进纯粹只吃草木,以没有正常规律的生活方式来扰乱这个修行人。
(注: 这一层楼讲的主题是【贪求宿命】,虽然经文内容是这样编排,但上面红色字体的部份,按其意思应当是适合于【贪求静谧】的修行人,这样才能投其所好地去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等到这个魔感到厌倦了,而且这个修行人已经被破坏的差不多时,于是就离开这位说法者,此时,这个修行人(弟子)与说法者(师)都同时陷于王难之中。
因此,您们(指阿难、与会大众及末法所有一切众生)应当对这类事情,事先务必要知道并有所警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要成为这类的邪师邪徒而不自知,也不要迷惑那些无知的众生,才不会致使连带堕入无间地狱。
知见 [佛光大辞典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p3461
【宿命通 】 谓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六道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 FROM:【三藏法数】
【宿命 】 宿指宿世、过去世;命指生命。宿命的意思是︰一切众生在过去无数次的轮回中,曾经历的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这种生命形态就是「六道」︰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能够了解宿命情况的,谓之「宿命通」,属于「六通」之一。这种了解达到完全明白的程度,谓之「宿命明」,属于「三明」之一。「宿命」见于《四十二章经》︰「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据小说《记》载︰南方有一种「比翼凤」,「能通宿命,死而复生,必在一处」。现在「宿命论」一词,属于唯心论。持此论者认为生死、贫富、寿夭等均由命运乃至天命所预先决定,与佛教的本义完全不同。(李明权) FROM:【俗语佛源】
【宿命通 】 宿命通者,谓于自身、他身,多生所行之事,悉能知也。 FROM:【三藏法数】
简册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ㄐㄧㄢˇ ㄘㄜˋ 纸张未发明前,书写在竹简木片上,编竹简而成册,后遂为书籍的通称。明.危素〈存存斋赋〉:「玩玄理于简册兮,驱长才于海江。」
牍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ㄉㄨˊ, [名 1.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木片。如:「简牍」。《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广陵厉王刘胥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唐.颜师古.注:「犊,木简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 2.文书、书籍。如:「文牍」、「连篇累牍」。《后汉书.卷六二.荀淑传》:「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 3.信札。如:「尺牍」。《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小姪菲才寡学,大人误采虚名,恐其有玷荐牍。」
肥充 体肥肉充。 © 汉典
五欲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味觉;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2.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五欲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añca kāmāh,巴利语 pañca kāmā。(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梵 rūpa-kā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二)声欲(梵 śabda-kāma),谓丝竹与环珮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三)香欲(梵 gandha-kā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四)味欲(梵 rasa-kāma),谓各种饮食肴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五)触欲(梵 sprastavya-kā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 (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着而不舍。(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着而无厌。(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 p1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