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灵魂」与「神识」  
作者:首楞严三昧 
 
 
有人或有些初学的佛弟子以为佛教不讲「神识」或不相信「灵魂」,其实这是错误的 
佛教传入中国虽然没有「灵魂」的用词,但是,佛教确实有相类似的用语,那就是「中阴」 
「灵魂」是一种民间或世俗宗教的通俗说法,代表死后的精神存在状态, 
佛教则称死后投生前叫「中阴(身)」,是一种死后投生前因为心念作用而产生的「意识身」 
 
至于「神识」和「识」,则常见于佛经中,而且因为有「神识」和「心识作用」, 
所以这样的众生称为「有情(众生)」或称「含识」,相反则是「无情(众生)」,例如:草木土石山河大地 
「有情众生」并不会断灭生死(不会因为死亡而完全消失),而是会因为「神识」而不断的轮回,「无情众生」则没有神识和轮回 
 
所以,佛教不仅讲「心识作用」和「神识」,一般还分为八识,或甚至九识,分别如下: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或称第六识)等称为「(前)六识」, 
「第七识」称为「末那识」,「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第九识」称为「菴摩罗识」 
(另外,佛经中常见的「心」「意」「识」则分别指「第八识」「第七识」「(前)六识」,这些常见于探讨甚深心法的经文中) 
 
相关佛经依据,参考如下: 
「金刚三昧经」:「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 
「入楞伽经」:「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 
「大乘密严经」:「心有八种,或复九种。」 
「大佛顶首楞严经」:「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另外,「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名称常见于许多佛经之中,可自查询 
 
关于生死轮回,在「大乘显识经」或「那先比丘经」中都有详述「有情众生」生死轮回时「神识」的流转过程(可自参阅) 
所以,佛教虽然没有「灵魂」的用语,但是,佛教相信「有情众生」在累世生死轮回过程中,存在某个不生不灭的「识」, 
那就是「第八识-阿赖耶」或「第九识」(就是清净后的阿赖耶),但是「前六识」会因为生死轮回而生灭 
所以,佛教常说「真如」「佛性」不生不灭,但是因为被无明杂染所覆盖,所以称为「阿赖耶」 
而由不清净的「第八识阿赖耶」掌控生死轮回的一切,随着心中的污染而幻化一切 
 
而一般所谓的「灵魂」比较像是佛教讲的「中阴身」,这是死后投生前的一种暂时的「意识身」 
这时候也会产生暂时的「中阴身」六识作用,而死亡前的前身六根和六识作用则随生命消失而消失 
不过,佛教讲的六道轮回是一种复杂的因果过程,所以生死过程的变化很大,也不尽相同 
 
至于「鬼」或「鬼魂」或「灵魂」,这些都是一般世俗的模糊说法,一般世俗可能没有清楚的界线 
而佛教则不同(佛教对六道轮回都有清楚描述),佛教认为的「鬼」是一种恶道众生,和死后的「中阴身」是两回事 
所以,「灵魂」的用法是在于一般民间,「灵魂」一词或许没有佛教探讨的深入,但是也不算虚假,只是比较模糊不透彻 
 
以上简单说明,仅供参考(如有兴趣,请自行参阅佛经)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