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58|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莲),学习〈菩萨善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44

主题

924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185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25-5-4 11:4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缘起: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净莲,发心学习<菩萨善戒经>(简单说明许多菩萨修行的细节相貌和原理)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弟子能够落实[戒][定][慧]三者平衡
深入经藏,增长智慧,解悟通达佛经义理,恢复自性,自利利他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佛菩萨  顶礼


[注:所有相关解说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924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185

[精进勋章]

36#
 楼主| 发表于 2025-6-9 10:3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6-9 12:34 编辑



本次学习:37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薩地戒品第十一

-- [经文] --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戒?戒者有九种:

一者自性戒;

二者一切戒;

三者难戒;

四者一切自戒;

五者善人戒;

六者一切行戒;

七者除戒;

八者自利利他戒;

九者寂静戒。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菩萨摩诃萨戒呢?

戒者有九种:

一者自性戒(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叫“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便可受持);

二者一切戒;

三者难戒;

四者一切自戒;

五者善人戒;

六者一切行戒;

七者除戒;

八者自利利他戒;

九者寂静戒。

注解:
【自性戒】:<一>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称为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可受持。据大日经疏卷十七载,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戒,(二)出家戒。于此二众中复有二种戒:(一)自性修行戒,(二)制戒。今此十善戒即属菩萨自性修行戒,基于善性之故,一切菩萨应行之,亦即涅槃经所谓性自能持戒。(六祖坛经第八顿渐品)((参见:戒)2896)
 <二>瑜伽师地论卷四十所列举九种戒之第一。又作菩萨自性戒。为妙善净戒,正受随学,能利于自、他。修此戒有四种功德:(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p2524FROM:【佛光大辞典】

【自性戒】: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叫“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便可受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自性戒】:(术语)十善戒者,不待佛之制止,自性可受持之戒也,故云自性戒,又云本性戒。大日经疏十七曰:“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二出家。此二众中复有二种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今此十戒是菩萨修行戒也。以此善性故,一切菩萨应行之,即涅槃所谓性自能持戒,或云自性戒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自性戒者,菩萨摩诃萨具自性戒有四功德:

一者以清净心从他而受;

二者其心不净毁所受戒,应当至心惭愧忏悔,悔已专心更不敢犯。

菩萨摩诃萨从他受戒生惭愧心,心惭愧故护持不犯。

若心不净毁所受戒,心惭愧故不敢覆藏乃至一宿。

菩萨犯戒若经一宿,若欲忏者不应直作一犯忏悔,应作念念无量犯悔。

何以故?若是多犯作一犯忏者,不得名忏,受者得罪。

[末学解说]

自性戒(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叫“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便可受持)者,菩萨摩诃萨具足自性戒有四种功德:

一是以清净心从他处而受戒;

二是其心不清净毁所受戒,应当至心惭愧忏悔,忏悔之后专心再不敢犯。

菩萨摩诃萨从他处受戒而生惭愧心,因心惭愧的缘故而护持不犯。

如果心不清净毁所受戒,因心惭愧的缘故而不敢覆藏,哪怕只是一夜。

菩萨犯戒如果经一宿,如果想要忏悔者不应只作一犯忏悔,而是应作念念无量犯悔。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多犯只作一犯忏者,则不得名为忏悔,受者会得罪。

注解:
【自性戒】:<一>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称为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可受持。据大日经疏卷十七载,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戒,(二)出家戒。于此二众中复有二种戒:(一)自性修行戒,(二)制戒。今此十善戒即属菩萨自性修行戒,基于善性之故,一切菩萨应行之,亦即涅槃经所谓性自能持戒。(六祖坛经第八顿渐品)((参见:戒)2896)
 <二>瑜伽师地论卷四十所列举九种戒之第一。又作菩萨自性戒。为妙善净戒,正受随学,能利于自、他。修此戒有四种功德:(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p2524FROM:【佛光大辞典】

【自性戒】: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叫“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便可受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自性戒】:(术语)十善戒者,不待佛之制止,自性可受持之戒也,故云自性戒,又云本性戒。大日经疏十七曰:“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二出家。此二众中复有二种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今此十戒是菩萨修行戒也。以此善性故,一切菩萨应行之,即涅槃所谓性自能持戒,或云自性戒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从他受持戒时有四事:

一者惭愧;

二者至心坚持,菩萨摩诃萨至心持戒,终不生于毁犯之心;

三者受已一心护持;

四者净心受持。

[末学解说]

菩萨从他处受持戒时有四种事:

一是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二是至心(即至诚之心、至极之心)坚持,菩萨摩诃萨至心持戒,始终不会毁犯之心;

三是受戒后一心(专心一意)护持;

四是净心(即清净之心。又作清净心。系指清净之信仰心、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

注解:
【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至心】:<一>即至诚之心、至极之心。无量寿经卷上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等句,其中之“至心”即是专心、一心之意。善导之往生礼赞(大四七·四三九下):“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又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分至心为二:(一)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此第二至心又分为一心、勇猛心、深心等三种。
 <二>三信之一。为日本净土真宗之教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中所誓愿之至心、信乐、欲生等三心称为三信,其中之“至心”,净土宗认为,从心底诚心信仰阿弥陀佛即称至心;净土真宗则以为,信仰阿弥陀佛之信心,实际仍为阿弥陀佛所给予,此即弥陀之至心所致。((参见:三信)578)2538FROM:【佛光大辞典】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净心】:<一>梵语 vis/uddha-citta,西藏语 rnam-par-dag-pah!i sems。即清净之心。又作清净心。系指清净之信仰心、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载,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而生于十方佛前。佛般泥洹经卷上列有净心、思心、智心等三心,净心即尸大,思心即三摩提,智心即崩慢若。所谓尸大心,即不淫、不怒、不贪;所谓三摩提,即摄心不令走失;所谓崩慢若,即心中无爱欲,且能持佛禁戒。新华严经卷三十五亦于所举十种深心之中列有清净心(梵 s/uddha-citt'a^s/aya-manasika^ra,藏 dag-pah!i sems-kyi bsam-pa yid-la bya-ba,清净心意乐作意之意)。唐代道宣之“净心诫观法”释名篇载,所谓净心,即于现行烦恼、诸种病患等,修习对治,即时能随分解脱,垢染渐灭,心转明净,发生定慧,起大乘清净之信心,趋向菩提种性住处,以今微因,后当感果。(新华严经卷七十三、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七、金刚三昧经)
 <二>(1929~  )台湾台中人,俗姓萧,名鸿川。二十岁,依斌宗和尚出家,并随受古籍经典。年二十六,受具足戒于新竹狮头山元光寺。民国六十六年(1977),修毕日本佛教大学函授部课程。历任台北十普寺监院、佛教三藏学院督学、中国佛教杂志主编及社长、高雄佛教分会理事长等职。并任光德寺、高雄佛教莲社、林溪禅寺等住持。创办之佛教事业有净觉之声电台空中布教、净觉佛学院、净觉佛教研究所、净觉育幼院、净觉月刊。又担任中国佛教会理事、台湾省佛教分会理事长、净觉佛教研究所所长等职。师长于戒坛法规,近十余年间,台湾各地启建戒幢,多聘师为开堂和尚。p4693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具足四功德戒,能作四事。何等四?

一者不犯;

二者设犯寻悔;

三者心生惭愧;

四者不生悔恨。

是名性戒。

[末学解说]

菩萨具足四功德戒,能作四种事。是哪四种呢?

一是不犯戒;

二是假设犯戒能寻悔;

三是心生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四是不生悔恨。

这名为性戒。

注解:
【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性戒菩萨名真实戒、名自他利戒、名饶益众生戒、名利益众生义戒、名增长人天戒、名无量功德戒。

菩萨成就如是戒者,生心怜愍,则能教化无量众生。

菩萨若以客尘烦恼不忏悔者,应常为人赞叹持戒、呵责破戒,说毁禁者所得过罪。

若能如是,虽名毁犯罪过轻微,亦能毕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自性戒。

[末学解说]

性戒菩萨,名真实戒、名自他利戒、名饶益众生戒、名利益众生义戒、名增长人天戒、名无量功德戒。

菩萨成就这样的戒,会生心怜愍,则能教化无量众生。

菩萨对因客尘烦恼(指能染污心性之无明等外来烦恼)不忏悔者,应常为人赞叹持戒、呵责破戒,宣说毁禁者所得的过罪。

如果能够如此,虽名毁犯但罪过轻微,也能毕竟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名为自性戒。

注解:
【客尘烦恼】:指能染污心性之无明等外来烦恼。为‘自性清净’之对称。也单称客尘。盖烦恼非心性本有之物,乃由外缘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心性,犹如尘埃之污染万物,故称为尘。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文] --

一切戒者,在家出家所受持者名一切戒。

在家、出家戒有三种:

一者戒;

二者受善法戒;

三者为利众生故行戒。

[末学解说]

一切戒者,在家、出家所受持者,名为一切戒。

在家戒(小乘之五戒八戒,大乘之十善戒。是在家之戒法也)、出家戒有三种:

一者戒;

二者受善法戒;

三者为利益众生的缘故行戒。

注解:
【在家戒】:(术语)小乘之五戒八戒,大乘之十善戒。是在家之戒法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出家戒】:出家之戒,分总义别相述之。一切律藏,不得向不受戒人宣说,尤以出家戒律,在家者所不应知。佛有明文,兹之所述。普通所知之大义耳,条文当遵佛制不及焉。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 [经文] --

云何名戒?所谓七众戒: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菩萨摩诃萨若欲受持菩萨戒者,先当净心受七种戒。

七种戒者,即是净心趣菩萨戒。

如世间人欲请大王,先当净持所居屋宅。

是七种戒俱是在家出家所受。

菩萨戒者亦复如是,俱是出家在家所受,是名为戒。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戒呢?即是七众戒: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十诵中六法练心也。能持六法,方与受具。二年者,练身也,可知有胎无胎。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若学法中犯者,更与二年羯磨。僧祇云:在大尼下,沙弥尼上坐)、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菩萨摩诃萨如果想要受持菩萨戒者,先应当净心受持七种戒。

七种戒者,即是净心趣菩萨戒。

就好像世间人想要请大王,先应当清净打扫所居屋宅。

这七种戒,在家、出家都应受持。

菩萨戒者也是如此,在家、出家都应受持,这名为戒。

注解:
【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十诵中六法练心也。能持六法,方与受具。二年者,练身也,可知有胎无胎。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若学法中犯者,更与二年羯磨。僧祇云:在大尼下,沙弥尼上坐。今述颂曰:染心相触盗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戒非时食及饮酒,是名式叉学六法。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 [经文] --

云何名受善法戒?

善法戒者,菩萨摩诃萨离七种戒,为菩提故修身口意十种善法,是名受善法戒。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受持善法戒呢?

善法戒者,菩萨摩诃萨离七种戒,因菩提的缘故而修身口意十种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这名为受善法戒。

注解:
【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身口意者,若菩萨摩诃萨住戒地已,读诵书写分别解说,思惟修集舍摩他、毘婆舍那,

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师长和上耆旧有德,时时供给瞻视走使,若病若老、或道路疲顿代担衣鉢,

若见说法及经呗者称叹善哉,见持戒者尽力拥护赞叹于戒,愿诸众生悉持净戒。

见破戒者深生怜愍,善语呵责教令忏悔。

身口意业所作诸善,悉发誓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随身口意有气力时,懃心供养佛法僧宝,为增善法懃修精进,为得一切诸善法故修不放逸。

常当至心念戒护戒调伏诸根,饮食知足不乐眠卧,初夜后夜读诵经典,忆念三宝亲近善友,乐闻其说自省己过,知已忏悔深生惭愧,至心忆念更不毁犯,向佛法僧同师同法同戒同学发露忏悔,是名受善法戒。

[末学解说]

身口意者,如果菩萨摩诃萨住戒地后,读诵、书写、分别、解说,思惟修集舍摩他(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毘婆舍那,

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师长、和上、耆旧、有德,时时供给、瞻视、走使,若病若老、或道路疲顿代担衣鉢,

如果见到说法及经呗(歌咏经文之声。即梵呗也)者称叹善哉,见到持戒者尽力拥护赞叹于戒,愿诸众生都能受持净戒(清净之戒行也)。

见到破戒(即毁破所受持之戒律)者深生怜愍,善语呵责、教令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

身口意业所作诸善,全都发誓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随身口意有气力时,勤心供养佛、法、僧三宝,为增善法勤修精进,为得一切诸善法的缘故而修不放逸(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

常当至心念戒、护戒、调伏诸根,饮食知足、不乐眠卧,初夜、后夜读诵经典,忆念三宝、亲近善友,乐闻其说、自省己过,知后忏悔、深生惭愧,至心忆念、更不毁犯,向佛法僧同师、同法、同戒、同学发露忏悔,这名为受善法戒。

注解:
【身口意三业】:指身、语、意三者的造作,谓之三业:一、身业:身业出之于身体的一切动作,此有二种,一者身表业,二者无表业。二、语业:语业出之于口上的造作。三、意业:意业出于第六识的思维,这是思心所的作用。如 《成唯识论》 谓思心所是:“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故意业又名思业。思之自性,只是造作,故能以其造作的力用,与心识相应,驱使心识起善、恶无记等造作。以上说的心识,指的是第六意识,及包括其相应心所。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经呗】:(杂语)歌咏经文之声。即梵呗也。慧琳音义六十五曰:“经呗,僧尼法事梵呗声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戒】:(术语)清净之戒行也。法华经序品曰:“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破戒】:梵语 duh!s/i^la。又作犯戒。与“持戒”相对。即毁破所受持之戒律。所犯之戒法不同,治罚亦异。大智度论卷九十一揭出二种破戒,即因缘不具足戒、因缘具足戒。前者为贫穷之人,不能具足衣食之缘,心生偷盗之念而破戒;后者虽具足衣食之缘,以心好恶习,喜行恶事,致毁犯禁戒。四分律卷五十九载有破戒之五种过,称为破戒五过,即自害、为智者所诃斥、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趣等。毗尼母经卷三(大二四·八一二中):“犯戒有七种:一波罗夷,二僧伽婆尸沙,三尼萨耆波逸提,四波逸提,五偷兰遮,六波罗提提舍尼,七突吉罗。”(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十诵律卷三十三)p4233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放逸】:(术语)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俱舍论四曰:“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上述佛经,进一步学习思维【惭愧】【忏悔】

【惭愧】【忏悔】的释义分别为:

【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由此,反省自身
最早的状态一般是,知道自己的做了,会有惭愧之心,但不会忏悔
而上述佛经中有这样一句:【知后忏悔深生惭愧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因为内心中可能并不认为自己错了,所以没有忏悔之心
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才会有忏悔之心,才能深生惭愧
所以,做早所谓的惭愧,其实也是假的,并不是真有惭愧心
在末法时期,要众生认错实在是难事
1.有的人能够真正反省是自己的过错,而且当场道歉认错,
2.有的人虽然发现是自己错了,但是当场拉不下老脸,所以不认错
3.有的人会怀疑,我真的错了吗?我有吗?应该没有吧!
4.有的人表面上认错了,其实心里并没有,只是商业手段,其实心里谁也不服
5.有的人根本别指望他会认错,没有吵起来或打起来就算不错了

上面的事情,现实生活上时常发生
今生我们都1.不容易认错2.或不愿意认错3.或根本不觉得自己错了
何况是累世呢?
这样检讨起来,我们可以想想自己到底造了多少不肯认错的恶业呢?
而这些恶业直到苦报现前的时候,我们会承认错误吗?会真心忏悔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肯认错就是凡夫的习气
直到死到临头,可能还是会说我又没造什么恶业,我是个好人
很多人都会这么说,直到学佛逐渐深入后,才会发现原来自己罪业重大——[略说]如何确保能真正消除累世业障呢?心法实修第一步[惭愧忏悔心]
要知道
末法时期很多人都很高傲,以为自己什么都懂,
事实上,自己根本没有实修过,而且真的不懂
等到自己真正想实做,真正面临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就是自己根本没有心力和定力,也是佛菩萨给的最好教训
借此破除众生的贡高我慢,让众生真正发起惭愧忏悔心
所以此刻或此阶段,最好的修行就是拜忏,
透过自己猛然的错愕,明白自己的无知和不足,而真实的发起惭愧忏悔心
如果能深入心法,藉由[四正勤]增上增广,这样就会是个很好的修行
也就能尽快突破困境

这时期,一开始众生还是会怀疑自己真的那么不行吗?
大都还是不肯死心塌地的忏悔
所以会直到真正完全的发露忏悔才会消除重大业障
如果能把握时机,真心彻底发露,这样就能深入心法,重业轻报
但是如果还是不能放下脸面,这样就会变成分期付款,
对心法的体会就难以透彻,或根本无法体会
这就会变成要花比较久的时间才能通过这关卡
这就是所谓根器不同,也是我执和我慢坏事
[惭愧忏悔心实修]
最好藉由各种自己犯过的错误,深深的忏悔自己各种过失和贪瞋痴
若能以此次的震撼,真诚的忏悔自己的无知和我慢,这样会更快过关
若能因惭愧忏悔而哭泣落泪,最好增上[忏悔心],进而忏悔无始劫过失
跪拜忏悔,随[忏悔心]自然哭泣20-30分钟,深心忏尽,转发[勇猛心],断恶修善,

(这阶段是一定会大哭特哭的,如果没有这阶段,不算真忏,这可不是着悲魔,
这是真心佛前发露才会知道自己的卑微和过失,才会大哭流泪,实修过就会知道)
并发起[慈悲心]普渡众生和成佛的决心,入[光明心法]观想佛菩萨和法界光明
自己佛性本体光明和诸佛法身以及法界光明融合,
再以此整体光明回向照耀苦难众生,皆得清净自在光明解脱
这样就是[心法实修惭愧忏悔心]的过程,最后以[光明心法回向]做结尾
——[实修案例问答]真假菩萨&开悟&惭愧忏悔心实修

相关的方便、方法
真心最难得,真心也最有效
用这样的认知,到佛前跪拜(佛像或者佛卡)真实的发起惭愧忏悔心
忏悔自己的业障,然后发愿改过,发愿透过修学佛法来消除业障

忏悔后就应该发起信心,让自己成为清净慈悲光明的人,而且相信自己真的能做到,
这样就能逐渐和佛菩萨的清净慈悲光明相应而逐渐摆脱黑暗习气———案例说明]如何消除业障? ~ `真心忏悔,真心改过`
向佛忏悔,那是因为佛是佛弟子的老师,弟子犯错,没有遵守佛教,所以向佛悔过(这是一般的表相原理,另有深义后述)
但是,有没有从事情和原理上分析自己的错误,从而领悟且迈向「正真」(正确和真实真理)
而且向自己所对不起的众生道歉(而成为正向的佛法眷属),这些才是忏悔的更深义理

另外,关于「向佛忏悔」,如果能在忏悔的过程中,虚心悔过,而逐渐显露真心,
那也是能领悟上述的甚深义理的,这才是向佛忏悔的甚深原理,
所以,「向佛忏悔」还是有次第之分的,而这次第则来自于有没有深入忏悔和真心忏悔

不论如何,对于一般人或佛弟子,反省、认错、忏悔、道歉与改过,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是人类提升进步与进化的重要因素,也是佛弟子修行成佛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不能真心忏悔和改过,那代表自己在精神和素质上难有往上提升的可能——真心忏悔的重要性&不能真心道歉的严重性
所以建议您,
1.每天拜[观世音菩萨]108拜,一跪一拜共108拜,拜的时候,要忏悔自己的罪过,祈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能帮助您,而您也愿意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逐渐帮助众生,拜的时候就是想这些,学习大慈悲心,慈眼视众生
2.每天以大悲心持[大悲咒]至少21~108遍,向观世音菩萨祈求大悲水
以此水来治您公公的癌症,至少能减轻他的痛苦和消除他的业障,帮助他痊癒或能往生净土,
另外,怀大悲心以大悲水洒净除障和施食鬼道,这样就能消业增上福慧

3.心经每天持诵7-21遍,以清净心和光明心来读心经,先调整心念再读诵
4.最好能吃素,但是不要强求,不要因此和家人起冲突,您可以用帮您的公公求福治病来做理由,所以吃斋半年,这样应该就能说得通,一切以忏悔过错和孝心为主,这样应该就能逐渐转业

由上面1.先向家人忏悔请求原谅,2.加上自己修行的功课,
回向一切苦难众生都离苦得乐,家人平安,公公消业,夫妻和乐,让家人逐渐能学佛
这样家人和佛菩萨就都能体会您的真心和用心

如果您还有其他时间,再读其他佛经吧
[地藏经]和[药师经]都是非常重要的佛经,
您可以有空再读,了解里面的道理
读经的重点是要改变我们的心念和行为,这才是读经的目的
这样读经实修才会有功德
——真心忏悔和老实改过就是最好的转业方法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924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185

[精进勋章]

35#
 楼主| 发表于 2025-6-8 12:56: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6-8 14:21 编辑



本次学习:36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常施众生无畏之乐。所谓虎狼师子水火王难怨贼能为救济。是名[无畏施]。

菩萨摩诃萨[法施]者。

凡有所说初无颠倒。是名[法施]。

善能教诫一切众生。是名[净法施]。

菩萨[财施]利益[现在]。行[法施]者则能利益[现在][他世]。

复有[财施]。或为众生作现世苦。[法施]不尔。能作现在他世乐事。

[财施不净][法施清净]。行[财施]者不名[无边]。法施之施名[无边施]。[财施易得][法施难遇]。是名[自他利施]。

[末学解说]

常布施众生无畏之乐。即是虎、狼、师子、水、火、王难、怨贼,能为其救济。这名为[无畏施(用种种的方法去消除别人的危难和恐惧)]。

菩萨摩诃萨[法施(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说)]者。

凡有所说,从开始便没有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这名为[法施]。

善能教诫一切众生。这名为[净法施]。

菩萨[财施(以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施与他也)]利益[现在]。行[法施(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说)]者则能利益[现在]、[他世]。

再有[财施],或帮助众生解决现世之苦。[法施]不一样,能作现在、他世之乐事。

[财施不净][法施清净]。行[财施]者不名为[无边]。法施之施名为[无边施]。[财施易得][法施难遇]。这名为[自他利施]。

注解:
【无畏施】:用种种的方法去消除别人的危难和恐惧,为三施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施】:三施之一,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财施】:(术语)三施之一。以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施与他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名[寂静施]。[寂静施]者有十种。何等为十。

一者[无碍施]。

二者[无错谬施]。

三者[非庄严施]。

四者[无高心施]。

五者[无着心施]。

六者[无羞施]。

七者[无愁施]。

八者[无[卑*页]面施]。

九者[无求恩报施]。

十者[不求果报施无碍施者]。

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不为一切剧务世事之所障碍。虽知求者心无悒迟。然能疾舍称其所求。是名[无碍施]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寂静施]。[寂静施]者有十种。是哪十种呢。

一是[无碍施]。

二是[无错谬施]。

三是[非庄严施]。

四是[无高心施]。

五是[无着心施]。

六是[无羞施]。

七是[无愁施]。

八是[无[卑*页]面施]。

九是[无求恩报施]。

十是[不求果报施无碍施者]。

菩萨摩诃萨行布施之时。不为一切剧务世事之所障碍。虽知求者,心没有不高兴和迟疑,能立即施舍、称其所求,这名为[无碍施]。

-- [经文] --

[无错谬施]者。

菩萨摩诃萨终不念言。施无果报无善恶报。亦不念言。杀生行施得善果报如婆薮所说。以不贪着施因缘故。得世间乐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是名[无错谬施]。

[非庄严施]者。

菩萨摩诃萨终不聚物为好庄严而行布施。随得随施终不贮积。

何以故。菩萨深知财命二法无常难保故。

有来求者遇已便施。终不语言。待我庄严然后乃与。

何以故。庄严施者则不得名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

若待庄严施者。则令众生大受苦恼。是名[非庄严施]。

[末学解说]

[无错谬施]者。

菩萨摩诃萨始终不会念言,布施没有果报、没有善恶报。也不会念言,杀生行布施会得善果报如婆薮(系奉婆罗门教之仙人。昔之摩揭陀国王,后出家为仙人,尝依四吠陀法之赞言,主张杀生祀天,后堕入地狱;复经佛之教诫,始归三宝,而居于补陀落山麓结草庵供奉观音)所说。因不贪着而行布施的缘故,能够获得世间乐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果,这名为[无错谬施]。

[非庄严施]者。

菩萨摩诃萨始终不会积攒财物,为好庄严而行布施。随得随布施,终不会贮积。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深知财、命二法无常、难保。

有来求者,遇到便会布施。始终不会言说,等我庄严后再给与你。

为什么呢。因为庄严而布施者,则不能得名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如果等待庄严而布施者,则令众生大受苦恼,这名为[非庄严施]。

注解:
【婆薮】:梵名 Vasu。又作婆蓃、婆薮缚斯。系奉婆罗门教之仙人。昔之摩揭陀国王,后出家为仙人,尝依四吠陀法之赞言,主张杀生祀天,后堕入地狱;复经佛之教诫,始归三宝,而居于补陀落山麓结草庵供奉观音。就婆薮仙人遵奉婆罗门教之说而言,相通于婆私吒为婆罗门族代表性仙人之说,故一般以为婆薮仙人即婆私吒。又密教将之安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东方。(大方等陀罗尼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三)((参见:婆私吒)4455)p4472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无高心施]者。

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谦下心。不自赞言我是施主。不求恩报不为胜他。行施名称而行布施。是名[无高心施]。

[无着心施]者。

菩萨摩诃萨不著名称。菩萨善观是名称者。如空如风藕根中丝。若求名施者我则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名称。是名[无着心施]。

[末学解说]

[无高心施]者。

菩萨摩诃萨见到来求者,生谦下之心。不会自己赞言,我是施主。不会为求恩报,不会为了胜过他人。不会为了行布施名称而行布施。这名为[无高心施]。

[无着心施]者。

菩萨摩诃萨不执着名称。菩萨善观此名称者。如空、如风,如藕根中丝。如果为求名而行布施,则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所以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名称。这名为[无着心施]。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无羞施]者。

行施之时三时欢喜。是名[无羞施]。

[无愁施]者。

菩萨摩诃萨以所重物施已无悔。是故无愁。是名[无愁施]。

[末学解说]

[无羞施]者。

行布施之时,要布施时、行布施时、布施后时都会欢喜。这名为[无羞施]。

[无愁施]者。

菩萨摩诃萨以自己珍重之物布施,施后无悔,所以无愁,这名为[无愁施]。

-- [经文] --

[无[卑*页]面施]者。

菩萨普观一切众生。其心平等无不喜见。是名无[卑*页]面施。

[不求恩报施]者。

以怜愍故。修集慈故。施安乐故。不求报故。是名[不求恩报施]。

[末学解说]

[无[卑*页]面施]者。

菩萨普观一切众生,其心平等、没有不喜见,这名为无[卑*页]面施。

[不求恩报施]者。

因怜愍的缘故,因修集慈心的缘故,因布施安乐的缘故,因不求果报的缘故,这名为[不求恩报施]

-- [经文] --

[不求果报施]者。

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不求转轮圣王身三十三天魔天梵天财物自在。

何以故。菩萨深观有为之法如芭蕉树。是故施时不求果报。是故名为[不求果报施]。

如是十事能令菩萨具足成就檀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学解说]

[不求果报施]者。

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不求转轮圣王身、三十三天、魔天、梵天,财物自在。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深观有为(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之法如同芭蕉树,所以布施时不求果报,这名为[不求果报施]。

像这样的十事能够令菩萨具足成就檀波罗蜜(译曰布施或施主。以财或法施与人也。波罗蜜,译曰度,或到彼岸。谓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注解:
【有为】:(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m!skr!t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檀波罗蜜】:(术语)Da%napa%ramita%,六波罗蜜之一。又十波罗蜜之一。檀为檀那之略,译曰布施或施主。以财或法施与人也。波罗蜜,译曰度,或到彼岸。谓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布施即其行法之一。【又】(菩萨)胎藏界虚空藏院中央左第一位之尊也。密号曰普施金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以知道布施有不同的类别、次第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不论是哪一种类别、形式、次第的布施

首先,要关照自己布施的发心是什么?
是为了求名、求利、求果报....还是为了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发心不同,方向也会不同,就好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一样,所以初发心非常重要

再深入一步,要知道「布施」和「布施波罗蜜」,这二者是不同的
根据佛经的教导,「布施」和「布施波罗蜜」是不相同的,
「布施」如果不能达到「三轮体空」,那就不是「布施波罗蜜」,就不是「六度波罗蜜」之一

三轮是指「施者,受者,施物」
能够舍「施者,受者,施物」的布施才能称为「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才可称为「波罗蜜」,才是「布施波罗蜜」——辨析:「真发心」「真布施」不怕「假和尚」?!

末学理解,布施就是布施,没有“我”要布施的心,没有给谁布施的心,没有布施何物的心
不是有目的、有原因的布施,而是自然而然,自性流露,清净、光明、慈悲....布施

回想自己日常中所谓的种种布施,末学深深的忏悔!
真的是掺杂了很多妄念、各种心在其中,比如
给他人提供了些许的帮助,就会沾沾自喜......
对于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人,会有分别之心......
总会趋利避害,以自己的利益为先,对众生没有慈悲喜舍之心........
对照上述佛经的各种布施,自己很多地方,都做的不好,乃至做不到

可见,要实修,要真正落实,真的不容易!
虽然不容易,但人身难得,学佛的机缘也更加难得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同样道理,想要修行成就,解脱六道轮回,普渡众生而成佛,这当然也是要消除累世恶业和磨练的
如果连自己的负面心念都无法降伏、压力无法调解、身心的苦受和欲望都无法超越,那是拿什么来成就道业呢?

当然,(佛经中常说)娑婆恶世中修行并不容易,也因此,若能安忍和超越,成就更大
如果真的觉得困苦、辛苦、难以超越,那么,「释迦牟尼佛」也告诉我们一个最方便、简单的方法
那就是:一心信念「阿弥陀佛」并求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个脱离恶世困境而能往生佛国安乐修行的最低门槛,用以救度能「信、愿、行」的苦难众生

不过,如果能在娑婆恶世中深入大乘实义深义、普渡众生、实修实证,
如佛经上所说,那当然不仅能随愿往生十方净土,也能上品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
——「实修」与「压力」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924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185

[精进勋章]

34#
 楼主| 发表于 2025-6-7 21:5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6-7 22:56 编辑



本次学习:35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复次菩萨闻求者来,即出承迎为施床座,既得相见先意共语软言问讯,随所须物事事供施。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自言:『我今所有之物,当施十方诸佛菩萨及诸众生。』

譬如弟子以衣鉢物奉施于师,师虽不取而此弟子得福无量。

菩萨亦尔,所有之物奉施诸佛及诸菩萨,诸佛菩萨虽不受取,亦令施者得无量福,常随菩萨如恒河沙。

善知识解说

80.复次菩萨闻求者来。即出承迎为施床座。既得相见先意共语软言问讯。随所须物事事供施。
(看到求索者应该欢迎请坐问讯软语应对满足所需)

81.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自言。我今所有之物当施十方诸佛菩萨及诸众生。譬如弟子以衣钵物奉施于师。师虽不取而此弟子得福无量。菩萨亦尔。所有之物奉施诸佛及诸菩萨。诸佛菩萨虽不受取。亦令施者得无量福。常随菩萨如恒河沙。

[末学解说]

再有,菩萨闻知求者来,即出承迎为其布施床座,既得相见、先意共语、软言问讯(合掌而口问安否也。但敬揖以表问安否之心亦云问讯),随所须物事事供施。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初发求菩提之心也)时自言:『我现今所有之物,应当布施十方诸佛菩萨及诸众生。』

譬如弟子以衣鉢物供奉布施于师父,师父虽不取但此弟子能得福无量。

菩萨也是如此,所有之物供奉施诸佛及诸菩萨,诸佛菩萨虽不受取,也会令施者得无量福,常随菩萨如同恒河沙。

注解:
【问讯】:(杂语)合掌而口问安否也。但敬揖以表问安否之心亦云问讯。僧史略上曰:“如比丘相见,曲躬合掌,口曰不审者何?此三业归仰也(曲躬合掌身也,发言不审口也,心若不生崇敬岂能动身口乎),谓之问讯。其或卑问尊则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不,上慰下则不审无病恼,乞食易得,住处无恶伴,水陆无细虫不。后人省其辞,止曰不审也。”释氏要览中曰:“善见论云: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否?僧祇律云:礼拜不得如哑羊,当相问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初发心】:(术语)初发求菩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观己财物,如十方佛菩萨所寄,知佛菩萨于是物所心无悭悋,是故菩萨自在随意以施众生。

亦复深观不应施者应当谏喻:『如此物者实非我有,乃是诸佛菩萨所有。』以柔软语晓喻求者不令瞋恨。

是故菩萨成就具足财法二施。具二施已,知性、知因知果、知分别。

善知识解说

82.菩萨摩诃萨观己财物。如十方佛菩萨所寄。知佛菩萨于是物所心无悭悋。是故菩萨自在随意以施众生。
(自己的钱财就像是佛菩萨寄放在自己这里的,因为佛菩萨对财物没有贪心,所以菩萨行者也能随意自在布施这些财物给众生)

83.亦复深观不应施者。应当谏喻。如此物者实非我有。乃是诸佛菩萨所有。以柔软语晓喻求者不令瞋恨。

是故菩萨成就具足[财][法]二施。

具二施已知[性]知[因]知[果]知[分别]。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观自己的财物,如同十方佛菩萨寄放在这里的,知道佛菩萨对于此物心无悭悋,所以菩萨自在随意以布施众生。

又复深观不应布施者应当谏喻:『如此物者实非我有,乃是诸佛菩萨所有。』以柔软语告诉求者,不令其生瞋恨。

所以菩萨成就具足财法二种布施。具足二施后,能够知性、知因知果、知分别(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

注解:
【分别】:(杂语)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法华经曰:“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发智论一曰:“法归分别,圣归涅槃。”成实论三曰:“法归分别,真人归灭。”唯识述记七末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俱舍光记二十曰:“毗婆阇(Vibha%jya)名分别。”三界之心心所以虚妄之分别为自性,即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法也,故称之为分别之惑,断此分别之惑,谓之无分别慧。慈恩寺传七曰:“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若施于怨憎者,慈因缘故。

若施苦者,悲因缘故。

若施有德者,喜因缘故。

若施眷属兄弟僮仆,舍因缘故。

是名菩萨因智慧施。

善知识解说

菩萨
若施于怨憎者。[慈]因缘故。
(能布施给怨恨讨厌自己的人,这代表有慈心)
若施苦者。[悲]因缘故。
(能布施给苦难的人,这代表有悲心)
若施有德者。[喜]因缘故。
(能布施给有德行的人,这代表有欢喜心)
若施眷属兄弟童仆。[舍]因缘故。
(能布施给眷属亲人下属,这代表有舍离心)
是名菩萨因智慧施。
(这就叫做菩萨发心智慧布施)

[末学解说]

菩萨如果布施于怨憎者,慈因缘(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之故。

如果布施苦者,悲因缘(拔一切众生苦)之故。

如果布施有德者,喜因缘(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之故。

如果布施眷属、兄弟、僮仆,舍因缘(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之故。

这名为菩萨因智慧布施。

注解:
【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参见:四无量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又名“四等心”。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菩萨知害施心。

害施心者有四种:一者无量世来不习施故;二者财物少故;三者贪着好物故;四者不求后世善果报故。

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富有财物,不即发施心,是则菩萨无量世来不习施心。

菩萨尔时应以智力而自思惟:

『以我从昔无量世来不习施故不即发心。我于今者多有财物兼有求者,若不惠施,于未来世复当增长悭悋之心,终不随顺不修施心。』

善知识解说

(以下是四种损害布施心的原因)
复次菩萨知害施心。害施心者有四种。
一者[无量世来不习施]故。
二者[财物少]故。
三者[贪着好物]故。
四者[不求后世善果报]故。

[末学解说]

再有,菩萨了知什么会损害布施心。

损害布施心有四种:一是因无量世以来不修习布施的缘故;二是因财物少的缘故;三是因贪着好物的缘故;四是因不求后世善果报的缘故。

菩萨摩诃萨见到来求者富有财物,不能立即发起布施之心,这是菩萨无量世以来不修习布施之心。

菩萨此时应以智力(正智与神通力也。又正智之力用也)而自思惟:

『因我从往昔无量世以来不修习布施的缘故所以不能立即发心。我于今者多有财物兼有求者,如果不惠施,于未来世又当增长悭悋之心,则始终不会随顺、不会修习布施之心。』

注解:
【智力】:(术语)正智与神通力也。又正智之力用也。无量寿经上曰:“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法华经普门品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复次菩萨见来求者财物少故,不即发施心,菩萨复应以智慧力而自思惟:

『我以无量恶业因缘,无量世中身属于他,受大苦恼飢渴寒热,不能利益无量众生,以是业缘令身少财。今若不施,复增来世贫穷困苦。我今以是少物施人,虽当贫苦,终不至于三恶道苦。』

作是思惟,能坏少物悭悋之心。

[末学解说]

再有,菩萨见到来求者,因财物少的缘故,不能立即发起布施之心,菩萨又应以智慧力而自思惟:

『我因无量恶业因缘,在无量世中身属于他,受大苦恼、飢渴、寒热,不能利益无量众生,因为这样的业缘而令身少财。现今如果不布施,则又会增长来世贫穷困苦。我现今因此少物布施于人,虽当贫苦,但终不至于受三恶道之苦。』

作这样的思惟,能坏除少物悭悋之心。

-- [经文] --

次菩萨见有求者,于好物中心生贪着不即发施心,菩萨尔时应以智慧而自思惟:

『我于无常而作常想、无我所中作我所想。我若不施则长贪着,是我颠倒。』

是故菩萨能坏贪着好物之心。

[末学解说]

再有,菩萨见到有求者,因对好物心生贪着而不能立即发起布施之心,菩萨此时应以智慧而自思惟:

『我对无常而作常想、无我所中作我所想。我如果不布施则会增长贪着,这是我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

所以菩萨能坏除贪着好物之心。

注解:
【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菩萨不求果报故不行布施,菩萨尔时应思惟言:

『一切诸法无常无定,若常定者则不须施。何以故?无因果故。以无常故,则有因果。今若不施,云何当得菩提道果?』

是故菩萨则能破坏不求果心而行惠施。

菩萨摩诃萨知四颠倒,法无决定无有常相,是故能坏四怨恶心。

[末学解说]

再有,菩萨因不求果报的缘故不行布施,菩萨此时应思惟言:

『一切诸法无常、无定,如果常定者则不须布施。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因果的缘故。因为无常,则有因果。现今如果不布施,如果当得菩提道果?』

所以菩萨则能破坏不求果心而行惠施。

菩萨摩诃萨了知四颠倒(一、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二、乐颠倒,以苦当作乐;三、净颠倒,以不净为净;四、我颠倒,无我认为有我),法无决定、没有常相,所以能坏四怨(烦恼魔,死魔,阴魔,天子摩之四魔也)恶心。

注解:
【四颠倒】:(名数)有二种之四倒:一,凡夫之四倒。二,二乘之四倒。凡夫之四倒:一,常颠倒,于世门无常之法而起常见者。二,乐颠倒,于世间之诸苦而起乐见者。三,净颠倒,于世间之不净法而起净见者。四,我颠倒,于世间之无我法而起我见者。心受身法之念处,如其次第,为破此四倒之观法也。见俱舍论十九,止观二。二乘之四倒:一,无常颠倒,于涅槃之常而计无常也。二,无乐颠倒,于涅槃之乐而计无乐也。三,无我颠倒,于涅槃之我而计无我也。四,无净颠倒,于涅槃之净而计无净也。涅槃经二曰:“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颠倒】:1、指凡夫的四倒,即
  一、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
  二、乐颠倒,以苦当作乐;
  三、净颠倒,以不净为净;
  四、我颠倒,无我认为有我。
  2、指二乘的四倒,二乘人误以为涅槃是灭尽的世界,而对涅槃起四种的妄见,即
  一、无常颠倒,于涅槃之常而计无常;
  二、无乐颠倒,于涅槃之乐而计无乐;
  三、无我颠倒,于涅槃之我而计无我;
  四、无净颠倒,于涅槃之净而计无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怨】:(名数)烦恼魔,死魔,阴魔,天子摩之四魔也。行事钞上之三曰:“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同资持记曰:“四怨即四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复次菩萨内身寂静至心思惟,常作是念:

『我设有财,当以供养诸佛菩萨、若施法僧。』是名菩萨智慧布施。

有财无财常作如是系心思惟,法施亦尔,是名一切施。

[末学解说]

再有,菩萨内身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至心思惟,常作此念:

『我假设有财,应当用来供养诸佛菩萨、或者布施法僧。』这名为菩萨智慧布施。

有财、无财常作这种系心思惟,法布施也是如此,这名为一切施。

注解:      
【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菩萨[难施能施]。

菩萨摩诃萨若有少物常以惠施。是名[难施]。

心所爱重贪着之物。无量世中勤求得者。及大方便役力得者。以如是等惠施他人。是名[难施]。


[末学解说]

什么是菩萨[难施能施]。

菩萨摩诃萨如果有少物但能常以惠施。这名为[难施]。

对心所爱重贪着之物,在无量世中勤求得者,及大方便役力才获得,以这些惠施于他人。这名为[难施]。

- [经文] --

云何[一切自施]。

菩萨摩诃萨若自行施。若教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奴婢令行布施。是名[一切自施]。


[末学解说]

什么是[一切自施]。

菩萨摩诃萨如果自行布施。如果教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奴婢,令行布施。这名为[一切自施]。

- [经文] --

云何[善人施]。

若善男子以善心施。信心施。至心施。自手施。应时施。如法得财施。是名[善人施]。


[末学解说]

什么是[善人施]。

如果善男子以善心布施。信心布施。至心布施。自手布施。应时布施。如法得财施。这名为[善人施]。

- [经文] --

云何[菩萨一切行施]。

不求果报故。名[一切行施]。

常施故。名[一切行施]。

福田施故。名[一切行施]。

不观福田及非福田施故。是名[一切行施]。

不观时与非时。是名[一切行施]。

不观财物是可施是不可施。是名[一切行施]。


[末学解说]

什么是[菩萨一切行施]。

因不求果报的缘故,名为[一切行施]。

因常布施的缘故,名为[一切行施]。

因福田布施的缘故,名为[一切行施]。

因不观福田及非福田布施的缘故,这名为[一切行施]。

不观时与非时,这名为[一切行施]。

不观财物是可布施是不可布施,这名为[一切行施]。

- [经文] --

云何菩萨[为除故施]。

若有众生饥渴苦恼。为除此事而行布施。寒者施衣。求乘施乘。求璎珞者施以璎珞。涂香末香杂华灯明。房舍卧具病瘦医药。亦复如是。是名[为除故施]。

[末学解说]

什么是菩萨[为除故施]。

如果有众生饥渴苦恼。为除此事而行布施。寒者布施衣。求乘布施乘。求璎珞者布施璎珞。涂香、末香、杂华、灯明。房舍、卧具、病瘦、医药。都是如此。这名为[为除故施]。

- [经文] --

云何[自利利他施]。

菩萨摩诃萨若以[财][法]施于彼者。能为己身及以众生作二世乐。

[末学解说]

什么是[自利利他施]。

菩萨摩诃萨如果以[财][法]布施于彼者。能为己身及以众生作二世(今生与未来也。如二世之悉地,二世之安乐等)乐。

注解:
【二世】:(术语)今生与未来也。如二世之悉地,二世之安乐等。法华经药草喻品曰:“现世安稳,后生善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布施」的用意有两个重点方向:


1.用于启发众生的善心,透过布施,让「施者」和「受者」建立利人利己慈善感恩的心
透过这样的互动,触动人类正向的心念和行为,启发良性的循环,以创造健康美满的社会
这就是佛法讲的共业因果,我们期望是良性正向的提升
但是,到底是正向的因果,还是负面的恶业因果,那就要看是否被不当运用,且是否处置得当


2.透过布施,可以消除自己对物质的欲望和执着,除去悭贪吝啬的个性
因为,贪着世俗物质也是轮回的原因,因此,降低物欲也是修行解脱轮回的重点之一
所以,布施也是用来逐渐断除自己对欲望的贪着而解脱轮回的一项修行


上面就是综观布施的两个大方向意义,
第1点就是佛法上所说的共业因果,第2点就是和自己的欲望以及自己的修行有关
所以,如果是正确的「布施」,则不仅是利人,也是利己的事情——辨析:「真发心」「真布施」不怕「假和尚」?!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924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185

[精进勋章]

33#
 楼主| 发表于 2025-6-6 21:58:36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34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菩萨不以非法求财而行布施。

行施之时于己眷属不瞋不打不骂不呵,善言教导令其欢喜,如是福报汝亦有分。

菩萨施时其心平等,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不观怨亲种姓尊卑。

已许之物终不生悔,多许之物终不少与,不先许好后以恶施;唯许恶与好、许少施多。

善知识解说

28.亦不私以父母师长兄弟妻子童仆奴婢所有财物布施于人。
(也不可以私自决定布施这些事情,必须经过讨论和同意)

29.菩萨不以非法求财而行布施。
(不应该不合法求财而布施,例如,有些行商做买卖的佛弟子,为了增加平常布施的捐款,会抬高贩卖物品的价格,这就是不合法求财,东西卖的特贵,再把赚的钱捐给佛寺,这样就是非法布施)

30.行施之时于己眷属。不瞋不打不骂不呵。善言教导令其欢喜如是福报汝亦有分。
(有些人只有自己学佛,家人没学佛,布施的时候就造成家人争吵,这也是不如法的,应该劝导家人,让家人欢喜布施,让家人知道这样全家人都有福报)

31.菩萨施时其心平等。不观福田及非福田。
(此处开始以下,就是讲布施要三轮体空,布施的时候不因为福田大小而起分别心)

32.不观怨亲种姓尊卑。
(布施的时候能怨亲平等,而且不因为种性贵贱而有所差别)

33.已许之物终不生悔。
(已经布施了就不后悔)

34.多许之物终不少与。
(答应给多少绝对不少给)

35.不先许好后以恶施。
(实际布施的物品绝不可以比布施前说过的差)

36.虽许恶与好许少施多。
(实际布施比布施前说的要好且多)

[末学解说]

菩萨不以非法求得之财行布施。

行布施之时,对于自己眷属不瞋、不打、不骂、不呵,善言教导令其欢喜,像这样的福报你自己也有分。

菩萨布施时,其心平等,不观是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中下种,必能获得福慧之善报,故名“福田”)还是非福田,不观怨亲、种姓、尊卑。

已许之物始终不生后悔,多许之物始终不会少给,不会先许好而后以恶布施;只会许恶给与好、许少布施多。

注解:
【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中下种,必能获得福慧之善报,故名“福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施时无不喜心瞋心乱心,施已终不于受者所计于恩报。

行施之时不以受者是尊贵故恭敬手奉、受者卑贱撩掷而与。

若其受者打骂劫夺,菩萨于是终不生瞋,但责烦恼不诃其人,于是人所深生怜愍。

终不念言:『因是施故我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施亦能庄严菩提,不为求果故而行于施。

一切所施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为他教故行于布施,不以闻有施果报故而行于施。

如经中说:『施食得力、施衣得色、施乘者得乐、施灯得好眼、施房舍者得随意物。』

终不悕得如是等果而行布施,唯以怜愍而行于施、为破贫穷故而行于施、为调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行于施。

善知识解说

37.菩萨施时无不喜心瞋心乱心。
(布施的时候没有不高兴或生气或疑悔混乱心)

38.施已终不于受者所计于恩报。
(布施后绝对不期望受施者能报恩)

39.行施之时不以受者是尊贵故恭敬手奉。受者卑贱撩掷而与。
(布施绝对要欢喜的双手奉上,不可用丢掷的,不可因为受施者贵贱而有所差别待遇)

40.若其受者打骂劫夺。菩萨于是终不生瞋。但责烦恼不诃其人。于是人所深生怜愍。
(如果菩萨行者被求索者打骂劫夺,菩萨行者绝对不生气,退斥烦恼心而不诃责求索者,对这人能深深的生起怜悯心)

41.终不念言。因是施故我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施亦能庄严菩提。不为求果故而行于施。一切所施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行布施,但是能放下没有挂碍,不因布施而执着自己能成佛,不为求取佛果而布施,而又能一切布施功德都回向成就佛菩提)

42.不为他教故行于布施。
(不是因为别人叫自己布施自己才布施,布施一定是发自真心希望众生能得利)

43.不以闻有施果报故而行于施。如经中说。施食得力。施衣得色。施乘者得乐。施灯得好眼。施房舍者得随意物。终不悕得如是等果而行布施。
(不是因为听说布施会有福报才布施,不因为求取世俗福报而布施)

44.唯以怜愍而行于施。
(只能因为怜悯众生而布施)

45.为破贫穷故而行于施。
(或为了让众生远离贫穷而才布施)

46.为调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行于施。
(最终是为了调伏众生,让众生能学佛成佛,所以才布施)

[末学解说]

菩萨布施时没有不喜心、瞋心、乱心(心念散乱,不住于一处也),布施后始终不会对接受者计算其恩报。

菩萨行布施之时不会因接受者是尊贵而以恭敬手奉、接受者卑贱而以撩掷给与。

如果接受者打骂劫夺,菩萨对其始终不会生瞋,只会诃责烦恼而不会诃责其人,对这样的人会深生怜愍。

始终不会说:『因此布施的缘故我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此布施也能庄严菩提,不是为求果报而行布施。

一切所施全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为他教而行布施,不以闻有布施的果报而行布施。

如经中说:『施食得力、施衣得色、施乘者得乐、施灯得好眼、施房舍者得随意物。』

始终不悕得如是等果报而行布施,唯以怜愍而行布施、为破贫穷而行布施、为调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行布施。

注解:
【乱心】:(杂语)心念散乱,不住于一处也。胜鬘宝窟下本曰:“心不住于一境名为乱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不施非施。

非施者,不以残食以施圣人,非圣人者不求不施。

不以残食施于父母师长耆宿有德之人,如其求者则应施之。

终不以吐脓汗涕唾粪土杂食而以施人,不以秽食而以施人。

凡所施食若多若少,先语后施,不语不施。

不食葱者不以杂葱食施,不食肉者不以杂肉食施,不饮酒者不以杂酒食施,若有酒香亦不以施,是名不净之物不以布施。

善知识解说

47.不施非施。非施者。不以残食以施圣人。非圣人者不求不施。不以残食施于父母师长耆宿有德之人。如其求者则应施之。
(不可以布施[不应该布施的东西],例如,不能用[吃剩的东西]或[吃过的东西]给圣人父母师长或有德行的老人,除非他们要求)

48.终不以吐脓汗涕唾粪土杂食而以施人。
(不用肮脏的食物布施给别人)

49.不以秽食而以施人。
(不用劣质食物布施人)

50.凡所施食若多若少。先语后施不语不施。
(先说明清楚才布施,必定温柔软语说明清楚,避免误会)

51.不食葱者不以杂葱食施。不食肉者不以杂肉食施。不饮酒者不以杂酒食施。若有酒香亦不以施。是名[不净之物不以布施]。
(不可以用不净之物来布施,例如酒肉荤辛,有沾染就不行)

[末学解说]

不布施不应施的。

不应施者,不以残食用来布施圣人(指大小乘见道以上断惑证悟真理的人,亦即智慧最卓越,人格最完善,能力最高强的人),不是圣人者不求则不予布施。

不以残食布施父母、师长、耆宿、有德之人,如果有求者则应布施之。

始终不以吐脓汗涕唾、粪土、杂食用来布施于人,不以秽食布施于人。

凡所施食或多或少,先语后施,不语不施。

对不食葱者不以杂葱之食布施,不食肉者不以杂肉之食布施,不饮酒者不以杂酒之食布施,如果有酒香也不以布施,这样名为不净之物不以布施。

注解:
【圣人】:指大小乘见道以上断惑证悟真理的人,亦即智慧最卓越,人格最完善,能力最高强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见来乞者求时即施,终不以施要他策使。

不为天乐而行布施,不以名称而行布施,不求恩报而行布施,不以转轮圣王身故而行布施,不以魔天梵天身故而行布施,不为国王长者恭敬供养尊重而行布施。

少物尚施,何况有多。

不为诳故而行布施,不为坏他眷属、成己眷属,乃至聚落城邑国土而行布施。

善知识解说

52.菩萨摩诃萨见来乞者求时即施。终不以施要他策使。
(求索者来求取布施就应该立即布施,不会要求使役对方,不会要求对方工作)

53.不为天乐而行布施。
(不是为了升天享乐而布施)

54.不以名称而行布施。
(不执着布施而布施)

55.不求恩报而行布施。
(不因为求取众生报恩而布施)

56.不以转轮圣王身故而行布施。不以魔天梵天身故而行布施。
(不因为求取来世当转轮圣王或生于魔天梵天果报而布施)

57.不为国王长者恭敬供养尊重而行布施。
(不是为了得到国王或长者的[恭敬][供养][尊重]而布施)

58.少物尚施。何况有多。
(菩萨行者就算身上只有少数物品还是能布施,何况有多的财产)

59.不为诳故而行布施。
(例如,贿选,贿赂)

60.不为坏他眷属成己眷属乃至聚落城邑国土而行布施。
(这就像贿赂,以私心坏心而行布施)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见到来乞者,求时便会立即布施,始终不会以布施要求他,策使他。

不是为天乐而行布施,不因名称而行布施,不求恩报而行布施,不以转轮圣王(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身而行布施,不以魔天梵天(色界之初禅天也。此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云梵天身而行布施,不为国王、长者恭敬供养尊重而行布施。

仅有少物尚且会布施,何况有多物。

不会为诳而行布施,不会为坏他眷属、成己眷属,乃至聚落城邑国土而行布施

注解:
【转轮圣王】:梵语 cakra-varti-ra^jan,巴利语 raja cakkavattin。音译作斫迦罗伐辣底遏罗阇、遮迦罗跋帝、遮加越。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转轮圣王出现之说盛行于释尊时代,诸经论将佛陀与之比拟之处甚多。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即以转轮圣王之七宝及其治化,与佛之七觉支等并举。或将佛陀说法称作转法轮,比拟转轮圣王之转轮宝。又大毗婆沙论等称转轮圣王之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分别有其轮王。仁王般若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等,据此说配于菩萨行位,以铁轮王为十信位,铜轮王为十住位,银轮王为十行位,金轮王为十回向位。法苑珠林卷四十三,举轮王有军轮王、财轮王、法轮王,阿育王等为军轮王,金轮至铁轮四王为财轮王,如来为法轮王。
 按转轮圣王多出现于太古时代,诸经论举其名者颇多,有顶生王、大善见王、民主善思王等,皆系实际于印度太古出世之王。此外,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载,当来弥勒出现时,儴伽转轮圣王将出现。悲华经卷三大施品载,于删提岚界善持劫中,有无量净转轮圣王出现。如来智印经载,月髻佛出世时,慧起转轮圣王出现。又俱舍论卷十二载,转轮圣王出现于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之时。然法华经玄赞卷四则谓金轮王一定在人寿八万岁以前出世,银轮王乃至铁轮王则不一定,如阿育王是铁轮王,而于人寿百岁时出世。(杂阿含经卷十五、中阿含卷十一“四洲经”、卷四十一梵摩经、长阿含卷十五究罗檀头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九、卷七十五、卷七十六、贤愚经卷八、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卷一五○、卷一八三、大智度论卷四、卷二十四、卷八十二、大唐西域记卷一)p6624FROM:【佛光大辞典】

【梵天】:(界名)新作波罗贺么天Brahmadeva,色界之初禅天也。此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云梵天。此中有三天:第一梵众天Brahmaka%yika,第二梵辅天Brahmapurohita,第三大梵天Maha%brahman,但常称为梵天者,指大梵天王,名曰尸弃S/ikhin,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来请转法轮,又常住佛之右边,手持白拂((参见:大梵天))。外道所说之梵天,则大异。(参见:梵天外道)。【又】印度云梵天。梵土天竺之意也。传通缘起曰:“梵天之教。”【又】修验道墓所云梵天,取梵天来降守护圣灵之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施时手奉上座,乃至沙弥及持戒毁戒心无疲厌。

菩萨施时终不呵毁乞求之人,不为憍慢故而行布施。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物常生舍心,所畜之物常为众生。

若有审知菩萨已舍、于己有分,作己分取则无有罪。

菩萨摩诃萨见求者时心生欢喜,如重病人见大良医,随其所须自恣听取,三时欢喜,所谓未施、施时、施已,菩萨施时常发是心。

设有贫富俱来乞者,应自思惟:『若多有物当等施之,如其少者先救贫苦。』

作是愿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悭有三种,谓下、中、上。

菩萨摩诃萨先坏下悭,以坏下悭则能破坏中上二悭,既自破悭复为众生说破悭法,以说法故利益众生。

善知识解说

61.菩萨施时手奉上座。乃至沙弥及持戒毁戒心无疲厌。
(布施必定双手奉上,不论对方地位贵贱)

62.菩萨施时终不呵毁乞求之人。不为憍慢故而行布施。
(布施的时候绝不呵骂损毁对方,不以傲慢心而行布施)

63.菩萨摩诃萨于一切物常生舍心。所畜之物常为众生。

64.若有审知菩萨已舍于己有分。作己分取则无有罪。
(菩萨行者应该发心自己的一切财物都能布施给众生,自己的积蓄都是为了众生,如果菩萨行者有这样的认知和取舍,就能适当取用自己生活所需的部分财物,而不犯放逸贪财之罪)

65.菩萨摩诃萨见求者时心生欢喜。如重病人见大良医。随其所须自恣听取。三时欢喜。
(看到有人来要东西,菩萨行者都能欢喜接受,随所意愿都令满愿,早中晚都欢喜接受)

66.所谓未施施时施已。菩萨施时常发是心。
(不论[布施之前][布施当下][布施之后],菩萨行者都能发起和保持正确的观念和发心)

67.设有贫富俱来乞者。应自思惟。若多有物当等施之。如其少者先救贫苦。
(假设来者有贫富差别,如果东西足够就平等布施,如果东西不足就先救贫苦者)

68.作是愿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悭有三种。谓下中上。
菩萨摩诃萨先坏下悭。以坏下悭则能破坏中上二悭。
既自破悭复为众生说破悭法。以说法故利益众生。
(自己破除贪心,又能为众生说破除贪心的法,以这样的说法来利益众生)

[末学解说]

菩萨布施之时手奉上座,乃至沙弥及持戒、毁戒、心不会疲厌。

菩萨布施之时始终不会呵毁乞求之人,不会为憍慢而行布施。

菩萨摩诃萨对于一切物常生舍心,所畜之物常是为了众生。

如果有审知菩萨已舍、于己有分,作己分取则无有罪。

菩萨摩诃萨见到求者时心生欢喜,如重病之人见大良医,随其所须自恣(僧众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著其他比丘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听取,三时欢喜,即未布施、布施时、布施后,菩萨布施时常发起这样的心。

假设有贫富一同来乞,应自思惟:『如果多有物当平等布施之,如果只有少物应先救贫苦。』

作这样的愿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之因。

悭有三种,即下、中、上。

菩萨摩诃萨先坏下悭,因坏下悭才能破坏中上二悭,既自破悭再为众生说破悭法,以说此法而利益众生。

注解:
【自恣】:僧众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著其他比丘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菩萨于不求者强以物施,若无财物应以方便役力求觅而行惠施。

若无财施应行法施教化众生:『汝今何故不行惠施?』

前人若随行布施者深生欢喜,身力佐助代其策使。

又无财者,应以智慧为诸众生开示善恶。

善知识解说

69.复次菩萨于不求者强以物施。
(如果对方不求,就不用勉强布施)

70.若无财物应以方便役力求觅而行惠施。
(如果菩萨行者自身没有财物,应该运用方便或劳力帮助众生得到布施)

71.若无财施应行法施教化众生。汝今何故不行惠施。
(自己就算没有钱财可以布施,也要教导众生布施,而问众生~您为什么不布施呢)

72.前人若随行。布施者深生欢喜。身力佐助代其策使。
(如果众生愿意发心布施,菩萨行者则可以劳力帮助他完成布施)

73.又无财者应以智慧为诸众生开示善恶。
(如果没有财物,则应该用智慧开导众生因果善恶)

[末学解说]

再有,菩萨对于不求者不要强以物施,如果没有财物应以方便、役力求觅而行惠施。

如果没有财布施应行法布施教化众生:『你现今为什么不行惠施?』

前人如果随行布施者深生欢喜,当身力佐助代其策使。

没有财者,应以智慧为诸众生开示善恶。

-- [经文] --

复次菩萨不以正典施邪见者,不为活命衒卖经律,若读诵者则应施与,若悋不与名曰法悭。

若能说法不为说者亦名法悭。

若我不能以法施人,云何能破众生烦恼?

菩萨终不作是说言:『我今无财不能行施。』亦不瞋恼自燋其心。

以善方便慰喻求者:『我今未有,不称来意。何以故?初发心时自言当施一切众生故。』

善知识解说

74.复次菩萨不以正典施邪见者。
(不把佛法正典布施给邪见者,以免毁谤正法,应该先开示正法引入正道后,才布施
这在经律上佛陀也有开示,外道邪见者要皈依三宝,必须先经过一段审核时期)


75.不为活命炫卖经律。
(不可以为了养家活命而贩卖经典)

76.若读诵者则应施与。若悋不与名曰法悭。
(如果有人要读诵佛经,则应该布施给他,如果吝啬不给,这就是对法的贪心)

77.若能说法不为说者亦名法悭。若我不能以法施人。云何能破众生烦恼。
(能说法却不为众生说法,这也是法贪)

78.菩萨终不作是说言。我今无财不能行施。
(对于求索者,绝对不说自己没有财物能布施给他)

79.亦不瞋恼自燋其心。以善方便慰喻求者。我今未有不称来意。
(也不因此而生气懊恼焚烧自心,如果真的没有东西可布施,只能用善意方便安慰对方,说~我现在还没有这东西,没能满足你的愿望)

何以故。初发心时自言当施一切众生故。

[末学解说]

再有,菩萨不以正典布施邪见者,不为活命衒卖经律,如果读诵者则应施与,如果吝啬不与,名为法悭(谓悭惜佛法不肯教导他人也)。

如果能说法而不为说者,也名为法悭。

如果我不能以法布施人,如何能破众生烦恼呢?

菩萨始终不作这样的言说:『我现今无财不能行施。』也不会瞋恼自燋其心。

能以善方便慰喻求者:『我现今未有,不能称你的来意。为什么呢?因为初发心时自言当要布施一切众生。』

注解:
【法悭】:(术语)二悭之一。谓悭惜佛法不肯教导他人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924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185

[精进勋章]

32#
 楼主| 发表于 2025-6-5 17:11: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6-6 20:12 编辑



本次学习:33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萨善戒经卷第四

菩萨地施品第十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庄严六波罗蜜,所谓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云何名为菩萨檀波罗蜜?

菩萨布施有九种:一者性施;二者一切施;三者难施;四者一切自施;五者善人施;六者一切行施;七者为除施;八者自利利他施;九者寂静施。

性施者,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内发善心,身口意业善,于财物中心无贪着,是名为施。

菩萨行施,持戒、精进,信十二部经、信因信果,随诸众生所求之物心无悋惜,以如是等身口意业施心财物。

如是五事即是五阴,是名性施。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具足庄严六波罗蜜(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什么名为菩萨檀波罗蜜(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呢?

菩萨布施有九种:一者性施;二者一切施;三者难施;四者一切自施;五者善人施;六者一切行施;七者为除施;八者自利利他施;九者寂静施。

性施者,自利利他,自他共同得利,内发善心,身口意业善,对于财物心无贪着,这名为施。

菩萨行施,持戒、精进,信十二部经、信因信果,随诸众生所求之物心无悋惜,以像这样的身口意业布施心财物。

像这样的五事即是五阴,这名为性施。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一切施?

一切施者有二种:一者内物;二者外物。

菩萨摩诃萨于无量世为施众生受是阴身,是名内物。

菩萨摩诃萨为食吐鬼,自服食已吐施于彼,是名内物。

离是二事,是名外施。

[末学解说]

什么是一切施呢?

一切施者有二种:一者内物;二者外物。

菩萨摩诃萨于无量世为布施众生受是阴身,这名为内物。

菩萨摩诃萨为食吐鬼,自服食后吐施于彼,这名为内物。

离此二事,名为外施。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舍身布施有二事:一者菩萨不得自在;二者属他。

有求不施,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不得自在。

属他者,菩萨摩诃萨为菩提故,身属众生,如世间人以衣食故为他仆使。

菩萨摩诃萨于自身中不得自在,一切众生于菩萨身头目髓脑乃至手足,随意取用而得自在。

外施有二事:一者为利众生;二者心无贪悋。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舍身布施有二种事:一是菩萨不得自在;二是属他。

有求却不布施,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名为菩萨不得自在。

属他者,菩萨摩诃萨为了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的缘故,而身属众生,如同世间人为了衣食而为他人仆使。

菩萨摩诃萨对于自身不得自在,一切众生对菩萨身、头、目、髓、脑乃至手足,随意取用而得自在。

外施有二事:一是为利益众生;二是心没有贪悋。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于是内外,有施、不施。

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受施之后不得利乐则不行施,受施之后必得利乐则便行施。

菩萨若知缘以身施,令众生受苦、妨行善法,及非法求,亦不应施。

菩萨摩诃萨若见百千万亿众生非法因缘,求不得故丧失身命,终不为此而行惠施。

非法求者,所谓若杀若诳若偷若害,是名不施。

复有不施者,菩萨摩诃萨若知自身能多利益无量众生,有来求者则不应施,是亦名施。

何以故?有净心故。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对于这内外,有布施、不布施。

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如果受施之后不能得利乐(利益与安乐也)则不行布施,受施之后必得利乐则便行布施。

菩萨如果知缘以身布施,令众生受苦、妨碍行善法,及非法求,也不应布施。

菩萨摩诃萨如果见百千万亿众生非法因缘,求不得故丧失身命,则始终不为此而行惠施。

非法求者,即若杀、若诳、若偷、若害,这样名为不施。

还有不施者,菩萨摩诃萨如果知自身能多利益无量众生,有来求者则不应布施(自身),这也名为施。

为什么呢?因有净心(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的缘故。

善知识解说

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
(行菩萨道,布施之前应该先好好观察众生,参照下列的说法)

1.受施之后不得利乐则[不行施]
(布施给众生后,如果众生不会因此而受到利益和安乐,就不布施)

2.受施之后必得利乐则便[行施]。
(众生能因此而得到利益和安乐,这样才布施)

3.菩萨若知缘以[身]施[令众生受苦][妨行善法]。及[非法求]亦[不应施]。
(不合法或会令众生受苦或妨害众生修行善法,这样就不应该布施)

4.菩萨摩诃萨若见百千万亿众生[非法因缘][求不得故]。[丧失身命][终不为此而行惠施]。
(求取者是为了违犯世俗法律和佛法戒律的事情,就不应该因此而布施)

5.[非法求]者。所谓若[杀]若[诳]若[偷]若[害]。是名[不施]。
(违反五戒的事情就不应该布施,例如有人来要酒肉)

复有[不施]者。
6.菩萨摩诃萨若知[身]自能多利益。无量众生有来求者则[不应施]。是亦名[施]。
(菩萨行者知道留下自己的身体能利益更多众生,所以不布施自己的身体给求取者
例如,菩萨行者能教导广泛的众生学佛解脱轮回,所以不布施自己的心脏给心脏病患)
何以故。有净心故。

注解:
【利乐】:(术语)利益与安乐也。后世之益曰利,现世之益曰乐。或一体之异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利谓利益,即是后济。乐谓安乐,即是现济。(中略)利与乐一体异名。”新译仁王经中曰:“常遍法界,利乐众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心】:(术语)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宗镜录二十六曰:“破妄我而显真我之门。斥情心而归净心之道。”密教金刚界譬之于内明之月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若知是魔及魔眷属则不应施。

若有为魔所迷乱者来求索时,亦不应施。

若有狂痴及欲恼乱,如是乞者亦不应施。

是名内不施。

外不施者,火毒刀酒能为众生作恶因缘,菩萨终不以此施人;若作利益则以布施。

菩萨摩诃萨终不为他作恶业使,若知受者受施之后必行恶业,亦不施之。

是亦名施。何以故?以净心故,手虽不施,其心已舍。

所以者何?菩萨定知受施之人,受已必作无量恶业堕三恶道,是故不施。

善知识解说

7.若知是[魔]及[魔眷属]则[不应施]
(不布施给魔和魔眷属)

8.若有[为魔所迷乱者]。[来求索时]亦[不应施]
(被魔控制迷乱的人来求取东西的时候,也不应该给他)

9.若有[狂痴]及[欲恼乱]。[如是乞者]亦[不应施]
(如果疯子或疯狂的人或想要来搞破坏的人来求取东西,也不应该给他)

是名[内不施]

[外不施]者。
10.[火][毒][刀][酒]能为众生[作恶因缘]。菩萨终不以此施人。

11.若[作利益]则以布施。
([火][毒][刀][酒],如果这些东西可以用来做好事,才可以布施)

12.菩萨摩诃萨终不为他作恶业使。
(菩萨行者永远不帮助众生造恶业)

13.若知受者受施之后必行恶业。亦[不施]之是亦名[施]。
何以故。以净心故。[手虽不施][其心已舍]。

(知道求索者得到东西后,必定造恶业,所以菩萨行者必定不给这些东西,虽然手没有布施东西,但是这样为众生的心就是布施)
所以者何。菩萨定知受施之人受已必作无量恶业堕三恶道。是故[不施]

14.菩萨虽知受者得物其心欢喜。然知不免三恶道苦。是故[不施]。
(虽然求索者得到东西后会很高兴,但是会因此而堕入三恶道,所以不给这样的东西,例如,淫书或毒品,或杀生的工具,或酒)

[末学解说]

如果知道是魔及魔眷属则不应布施。

如果有为魔所迷乱者来求索时,也不应布施。

如果有狂痴及欲恼乱,像这样的乞者也不应布施。

这些名为内不施。

外不施者,火、毒、刀、酒能为众生作恶因缘,菩萨始终不以这些布施于人;如果作利益则予以布施。

菩萨摩诃萨始终不为他作恶业而驱使,如果知道受者受施之后必行恶业,也不会布施之。

这样也名为施。为什么呢?因为净心(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的缘故,手虽不施,其心已舍。

是何缘故呢?因为菩萨定知受施之人,接受布施后必作无量恶业而堕入三恶道,所以不施。

注解:
【净心】:(术语)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宗镜录二十六曰:“破妄我而显真我之门。斥情心而归净心之道。”密教金刚界譬之于内明之月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虽知受者得物其心欢喜,然知不免三恶道苦,是故不施。

菩萨摩诃萨终不教人张弶捕猎,亦不教人事婆薮天,自不杀羊祀祠天神亦不教他杀羊祠天,不以罗网施来求者,一切怨恶打骂系缚悉不施人。

若有困厄贫穷愁恼欲自刑戮,或求刀槊亦不施之,亦不教人自坠高巖投渊赴火以丧身命。

若有病人所须之物,是医禁者,悉不施之。

贪食之人食饱已不施,是名不施。

菩萨摩诃萨不以父母师长布施,若为国主不应自在取他妻息以施于人,唯除城邑聚落国土。

若自妻息及以僮仆眷属宗族,先以软语慰喻,其心若不肯者则不应施;设其肯者,终不施与怨家恶人、罗剎恶鬼、旃陀罗种。

虽以城邑国土聚落惠施于他,终不施与暴恶之人,亦不私以父母师长兄弟妻子僮仆奴婢所有财物布施于人。

善知识解说

15.菩萨摩诃萨终[不教]人张弶捕猎
(绝不教人捕猎)

16.亦[不教]人事婆薮天。自[不]杀羊祀祠天神。亦[不教]他杀羊祠天。
(不教人信奉外道,自己不杀生祭祀天人,也不教人杀生祭祀天人)

17.不以罗网施来求者。
(不给人渔网或鸟网等任何捕兽的网子)

18.一切怨恶打骂系缚悉[不施]人。
(一切会造成或帮助[怨恶打骂系缚]的东西都不应该布施)

19.若有困厄贫穷愁恼欲自刑戮。或求刀槊亦[不施]之。
(有人因为穷困愁苦而想自杀,菩萨行者不应该给他刀子)

20.亦[不教]人自坠高岩投渊赴火以丧身命。
(不教导人自杀)

21.若有病人所须之物。是医禁者悉[不施]之。
(病患想要某些东西,但是这些是医禁品,所以也不施,例如,病患要抽烟或喝酒)

22.贪食之人食饱已[不施]。
(贪吃的人已经吃饱了,所以虽然有所求,也不给他东西吃)
是名[不施]

23.菩萨摩诃萨不以父母师长布施。
(不可以把父母师长送人,这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例如,父母师长年迈或战乱当战俘而送人)

24.若为国主不应自在取他[妻][息]以施于人。唯除城邑聚落国土。
(国王不可以因为外交或战败或赏战功而随意把自己的[妻][子]送人,除非城池地方国土)

25.若自妻息及以童仆眷属宗族。先以软语慰喻。其心若不肯者则不应施。
(如果当时地方民情可以赠与[妻][子],也必须好言相劝,经过[妻][子]的同意,才能布施他人,例如古时候有赠予有功将军的习俗)

26.设其肯者终不施与怨家恶人罗刹恶鬼旃陀罗种。
(就算[妻][子]愿意,也不能把妻子送给仇人坏人或鬼神罗刹等)

27.虽以城邑国土聚落惠施于他。终不施与暴恶之人。
(虽然可以把城池国土送人,但是绝不送给残暴的人,因为这样对人民不利)

[末学解说]

菩萨虽知受者得物其心欢喜,但知道不能免除三恶道之苦,所以不施。

菩萨摩诃萨始终不教人张弶捕猎,也不会教人事婆薮(系奉婆罗门教之仙人)天,自不杀羊祀祠天神也不会教他人杀羊祠天,不以罗网布施来求者,一切怨恶、打骂、系缚都不施人。

如果有困厄、贫穷、愁恼、想要对自己刑戮,或求刀槊都不会布施之,也不会教人自坠高巖、投渊赴火以丧身命。

如果有病人所须之物,是医禁者,都不会布施之。

贪食之人食饱后不施,这名为不施。

菩萨摩诃萨不以父母师长布施,如果为国主不应自在取他妻息来布施施于人,唯除城邑、聚落、国土。

如果自妻息及以僮仆眷属宗族,先以软语慰喻,其心若不肯者则不应布施;假设其肯者,始终不会布施与怨家恶人、罗剎恶鬼、旃陀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种。

虽以城邑、国土、聚落惠施于他,但始终不布施给暴恶之人,也不私以父母、师长、兄弟、妻子、僮仆、奴婢所有财物布施于人。


注解:
【婆薮】:梵名 Vasu。又作婆蓃、婆薮缚斯。系奉婆罗门教之仙人。昔之摩揭陀国王,后出家为仙人,尝依四吠陀法之赞言,主张杀生祀天,后堕入地狱;复经佛之教诫,始归三宝,而居于补陀落山麓结草庵供奉观音。就婆薮仙人遵奉婆罗门教之说而言,相通于婆私吒为婆罗门族代表性仙人之说,故一般以为婆薮仙人即婆私吒。又密教将之安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东方。(大方等陀罗尼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三)((参见:婆私吒)4455)p4472 FROM:【佛光大辞典】

【旃陀罗】:梵语 caN!d!a^la 之音译。又作旃荼罗、栴荼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根据摩奴法典所载,旃陀罗系指以首陀罗为父、婆罗门为母之混血种。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大二·六三六上):“或有一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种,或啖人种,或工师种。”(法华经安乐行品、观无量寿经、十诵律卷九)((参见:四姓)1705)p411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924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185

[精进勋章]

31#
 楼主| 发表于 2025-6-4 15:19: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6-4 15:20 编辑



本次学习:32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菩萨成就菩萨戒者,为众生说。

说何事?云何说?何故说?

说何事者,谓十二部经。

云何说者,成就五事。

何故说者,为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末学解说]

菩萨成就菩萨戒(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者,为众生说法。

说何事?如何说?为何说?

说何事,即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详见下方注解)。

如何说,即成就五事(指佛有五事。为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第五经所列举,即:(一)当转法轮,(二)与父说法,(三)与母说法,(四)当与凡夫立菩萨行,(五)当授菩萨)。

为何说,即为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的缘故。

注解:
【菩萨戒】:(经名)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总名三聚净戒,别有二途,一梵网为宗之说,二瑜伽禀承之说。梵网为宗之说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是三聚戒中之摄律仪戒也。瑜伽禀承之说出于善戒经,彼经为佛初成道之说,补处之弥勒亲闻之,瑜伽论之菩萨地品也,依此说则摄律仪戒与声闻地之所说相同,与小乘比丘之二百五十戒亦同。但为菩萨利他摄诸善法饶益一切众生为菩萨戒。即三聚中之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事】:<一>五种迷悟之法。即名、相、分别、正智、如如。((参见:五法)1114)
 <二>五种迷悟之法相。即所诠相、能诠相、相属相、执著相、不执著相。((参见:五相)1120)
 <三>招善恶结果之五种因。辩意长者子经列举:(一)生天上。(二)生人中。(三)堕地狱。(四)堕饿鬼。(五)堕畜生。(六)得尊贵,受人爱敬。(七)生于卑贱,为人奴婢。(八)得生人中,口气香洁,身心常安。(九)得生人中,形体丑恶,受人憎恶,心意常不安稳。(十)得生有佛法处,于佛法有好心或为沙门果报等十种之五事因果。其中,生天上之五事为:慈心、贤良、贞洁、诚信、不饮酒。
 <四>大天五事之略称。即北传佛教所传五件引起原始佛教分裂之事。系大天所倡之五种见解,即:(一)余所诱,(二)无知,(三)犹豫,(四)他令入,(五)道因声故起。((参见:大天五事)754)
 <五>指佛有五事。为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第五经所列举,即:(一)当转法轮,(二)与父说法,(三)与母说法,(四)当与凡夫立菩萨行,(五)当授菩萨记。((参见:佛有五事)2627)p1101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说有二事:一者次第说;二者清净说。

次第说者,初说惠施,次说禁戒,次说天乐,次说三昧,次说受持十二部经、思惟其义、如法而住,是名次第说。

清净说者,人在高处己身处下不应说法,除为病患。心不信者不应为说,不厌生死者不应为说,人在已前不应为说,人覆头者不应为说,求过失者不应为说,其余皆如波罗提木叉修多罗中说。

何以故?诸佛菩萨恭敬法故。

若说法者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亦生宗敬,至心听受不生轻慢,是名清净说。

[末学解说]

说有二种事:一是次第说;二是清净说。

次第说者,最初说惠施,次说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次说天乐(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故名为天。修十善者,生于天上,而受种种殊胜妙乐,故名天乐),次说三昧(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次说受持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详见下方注解)、思惟其义、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而住,这样名为次第说。

清净说者,如人在高处而己身处下,则不应说法,除为了病患。如心不信者则不应为其说,如不厌生死者则不应为其说,如人在已前则不应为其说,如人覆头者则不应为其说,如求过失者则不应为其说,其余都如波罗提木叉(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修多罗(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中说。

为什么呢?因为诸佛菩萨恭敬法的缘故。

如果说法者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也会生宗敬,至心听受不生轻慢,这样名为清净说。

注解:
【禁戒】: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FROM:【佛光大辞典】

【天乐】: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故名为天。修十善者,生于天上,而受种种殊胜妙乐,故名天乐。(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昧】: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波罗提木叉】:梵语 pra^timoks!a 或 pratimoks!a,巴利语 pa^timokkha 或 pa^t!imokkha。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又作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钵喇底木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此戒以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乃诸善法中之最初门(梵 pramukha,巴 pamukha)者,故称波罗提木叉。若持戒则能远离惑业之系缚,得无漏清净智,系世间诸学中之最上者,故有无等学之誉,如善见律毗婆沙卷七(大二四·七一九上):“于诸光明,日光为王;于诸山中,须弥为最;一切世间学,波罗提木叉为最;(中略)佛以无等学而制。”又戒律能随顺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之果,故亦称随顺解脱。
 此戒包括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波罗提提舍尼、众学、灭诤法等八种。此外,戒本即收集诸戒法之条目而成,系比丘于半月布萨日忏悔所用,若犯戒者,则于此日由上座比丘诵戒条,复于僧众前发露忏悔。(大般涅槃经卷下、毗婆尸佛经卷下、梵网经卷下、五分律卷十八、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八)((参见:别解脱律仪)2806)p3444 FROM:【佛光大辞典】

【修多罗】: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次第说者,一切说。一切说一切说,坏悋法心,无有憍慢。若一句一偈乃至半偈,若辞若义、若法说义说及法义说,示教利喜,或时呵责、或时直说、或时喻说,随所应说,或浅近说、为易入说、随所乐说,是名菩萨次第说也。

清净说者,菩萨摩诃萨于怨憎中修集慈心,得慈心已于恶众生及放逸人,以诸方便而为说法,乃至受乐其心憍恣及贫穷人,方便开示而为说法,不为赞己、毁辱他人、饮食利养名誉故说,是名菩萨清净说法。

[末学解说]

次第说者,一切说。一切说一切说,坏除悋法心,没有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如果一句一偈乃至半偈,或辞或义、或法说,义说,及法义说,示教利喜(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又作示教赞喜、示教照喜。(一)示,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二)教,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三)利,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四)喜,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或时呵责、或时直说、或时喻说,随所应说,或浅近说、为易入说、随所乐说,这样名为菩萨次第说也。

清净说者,菩萨摩诃萨在怨憎中修集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得慈心后对恶众生及放逸(即放纵欲望而不精勤修习诸善之精神状态)人,以种种方便而为其说法,乃至受乐、其心骄恣及贫穷之人,方便开示而为说法,不是为了赞美自己、毁辱他人、饮食利养名誉的原因说法,这样名为菩萨清净说法。

注解:
【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示教利喜】: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又作示教赞喜、示教照喜。(一)示,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二)教,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三)利,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四)喜,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大四四·二七二中):“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又据净影之大乘起信论义疏下之上所载,以示教利喜配于四谛三转法轮,有二说:(一)示相当于“示转”,教相当于“劝转”,利、喜相当于“证转”。(二)示相当于“示苦”,教相当于“断集”,利相当于“修道”,喜相当于“证灭”等。(杂阿含经卷四、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卷二游行经、卷十三阿摩昼经、卷十七沙门果经、中阿含卷三伽蓝经、卷六梵志陀然经、教化病经、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菩萨地持经卷二、大智度论卷五十四、法华义记卷七)p2144 FROM:【佛光大辞典】


【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放逸】:梵语 prama^da。心所(心的作用)之名。略称逸。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放纵欲望而不精勤修习诸善之精神状态。俱舍宗谓放逸系与一切染污心(不善心与有覆无记心)相应而起之心所,系属大烦恼地法;唯识宗谓此属八大随惑之一。反之,防杜诸恶而专注于修善之精神作用,称为不放逸。俱舍宗以不放逸为一切善心生起的心所,系属大善地法;唯识宗亦以之为善心所。(成唯识论卷六、品类足论卷三、入阿毗达磨论卷上、顺正理论卷十一)((参见:大随烦恼)890)p327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如法住者,身口意业修集善法正思惟义,是名如法而住。

云何菩萨思惟于义?

菩萨调伏身口意业乐处闲静,若自受持若从他闻,思惟正义不思非义,至心思惟真实之义,为菩提道系心思惟依于实义,不依文字思惟分别此是佛语此非佛语,舍非思惟惧心乱故,随所闻声随声思义不随他语,虽不解义终不言非。何以故?此是诸佛之境界故。

菩萨摩诃萨依义不依字,能知如来甚深之义,知法非法无能动转。如是菩萨未得忍者今已得忍,未得三昧今得三昧,是名菩萨如法而住。

[末学解说]

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住者,身口意业、修集善法、正思惟义,这样名为如法而住。

何为菩萨思惟于义呢?

菩萨调伏身口意业、乐处闲静,或自己受持或从他处闻,思惟正义、不思非义,至心思惟真实之义,为菩提道系心思惟依于实义,不依文字思惟分别此是佛语此非佛语,舍非思惟惧心乱故,随所闻声、随声思义、不随他语,虽不解义但终不言非。为什么呢?因为是诸佛之境界的缘故。

菩萨摩诃萨依义不依字,能知如来甚深之义,知法非法无能动转。像这样的菩萨未得忍者今已得忍,未得三昧今得三昧,这样名为菩萨如法而住。

注解:
【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名修集?

修集有四:一者舍摩他;二者毘婆舍那;三者爱乐修集;四者随所修集乐在中住。

舍摩他者,菩萨摩诃萨修集四禅四无色定,专心缘定能破五盖,因住定故解真实行,能离一切诸恶觉观其心不乱,能思内外法界之义随顺法相,心心数法安住一缘,是名舍摩他。

毘婆舍那者,修舍摩他能观法界分别法相,求于善法远离恶法,智慧正见不颠倒见善解于义,是名毘婆舍那。

爱乐修集者,至心修集如上二法。至心修者,常不放逸,是名爱乐修集。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修集呢?

修集有四种:一者舍摩他;二者毘婆舍那;三者爱乐修集;四者随所修集乐在中住。

舍摩他(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者,菩萨摩诃萨修集四禅(分贯练薰修之四种为四禅也)四无色定(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专心缘定能破五盖(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五盖即: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因住定的缘故而能解真实行(谓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能离一切诸恶觉观其心不乱,能思内外法界之义随顺法相,心心数法安住一缘,这样名为舍摩他。

毘婆舍那(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者,修舍摩他能观法界、分别法相,求于善法、远离恶法,智慧正见、不颠倒见、善解于义,这样名为毘婆舍那。

爱乐修集者,至心修集上面的二种法。至心修者,常不放逸,这样名为爱乐修集。

注解:
【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无色定】:梵语 catasra a^ru^pya-sama^pattayah!。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此四无色定各有两类情形,即:(一)生于四无色界之“生无色”,于此之时,定心现前,故得定之名。(二)非由生得,而系修证所得;盖假令其身虽犹在欲界等下地,然若因修证而现起无色界之定心,则亦得无色之果,称为“定无色”。
 据法蕴足论卷八无色品、大智度论卷十七等载,此四无色定即:(一)空无边处定,又作空处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二)识无边处定,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三)无所有处定,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四无色定各以其自体而言,皆称为根本定;接近根本定前之预备阶段,称为近分定,或加行定。加行,即事先加功用行之意。其中,空无边处定之近分定,系缘欲界第四禅之色相以修行厌离,而尚有色想;然其余三定之近分定及四定之根本定则全无色想,故四定仍总称无色定。又非想非非想处定系依定之自相而立名,其下三定则依加行而立名。
 四无色界,为脱离色法系缚之四种境界。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处、四空天。四无色界名称配于四无色定,依次称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有顶天)。悉以无色为特点,既无自然国土与居处宫室,亦无色碍之肉身,仅以众同分、命根等假和合为体。此外,将三界分为九地时,四无色界则称空无边处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当于九地中之后四地。(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坐禅三昧经卷下、俱舍论卷二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二、禅法要解卷下、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参见:无色界定)5084)p1772 FROM:【佛光大辞典】

【四禅】:(术语)分贯练薰修之四种为四禅也。(参见:观练薰修)。【又】四禅天四禅定也。【又】四禅中之第四禅天也。三代实录曰:“四禅不坏于三灾。”(参见:四禅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盖】: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五盖即: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实行】:谓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毗婆舍那】:(术语)Vipas%yana%,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起信论元晓疏下曰:“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慧琳音义十八曰:“毗钵舍那,唐云观。”涅槃经疏十二曰:“毗婆舍那,此翻为观,亦云见。”慧苑音义上曰:“毗钵舍那,此云种种观察,谓正慧决择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乐住修集者,修舍摩他、毘婆舍那时,不假方便,随意而住,是名乐住修集。

菩萨摩诃萨常修二法,亦名乐住、亦名清净、亦名身心寂静、亦名广智。

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即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

菩萨成就菩萨戒者得是二法,是名修集。

[末学解说]

乐住修集者,修习舍摩他(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毘婆舍那(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时,不假方便,随意而住,这名为乐住修集。

菩萨摩诃萨常修这二法,也名为乐住、也名为清净、也名为身心寂静、也名为广智。

菩萨摩诃萨修习这二法,即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之根本。

菩萨成就菩萨戒者得此二法,这名为修集。

注解:
【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毗婆舍那】:(术语)Vipas%yana%,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起信论元晓疏下曰:“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慧琳音义十八曰:“毗钵舍那,唐云观。”涅槃经疏十二曰:“毗婆舍那,此翻为观,亦云见。”慧苑音义上曰:“毗钵舍那,此云种种观察,谓正慧决择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为教?

教有八种。菩萨摩诃萨成就三昧,欲教众生先当入定,或与共住,然后能以八事教化。

何等为八?一者知心;二者知根;三者善根;四者烦恼;五者对治,对治者,有贪心者教观不净、有恚心者教修慈心、有痴心者教观因缘、恶觉观者教令数息。是名为八。

以如是等诸善方便教化众生,破断常心说于中道,实无作相而作作相,真实不得而作得想,真实无触而作触想,真实无证而作证想,是八种事能破如是妄想憍慢。

[末学解说]

何为教呢?

教有八种。菩萨摩诃萨成就三昧,想要教导众生先当入定,或与共住,然后能以八事教化众生。

是哪八种呢?一者知心;二者知根;三者善根;四者烦恼;五者对治,对治者,有贪心者教观不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修此观可治贪欲)、有恚心者教修慈心(佛与众生一体,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有痴心者教观因缘(观十二因缘之道理而悟生死流转之理也)、恶觉观者教令数息(数出入之息,停止心想散乱之观法)。这些名为八。

以这样的诸善方便教化众生,破断常心(谓菩萨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了知众生本来空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虽无众生可度,而度生之心常无懈倦,是名常心)说于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实无作相而作作相,真实不得而作得想,真实无触而作触想,真实无证而作证想,这八种事能破如是妄想(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

注解:
【不净观】:五停心观之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修此观可治贪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观】:又名无缘大慈观,佛与众生一体,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所以叫做“无缘大慈”。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因缘观】:(术语)观十二因缘之道理而悟生死流转之理也。由此观而开悟者名缘觉。宋高僧传曰:“接飞花坠叶,作因缘观。”大乘义章十二曰:“因缘观者,于彼生死十二因缘,分别观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数息观】:(杂语)五停心观之一。数出入之息,停止心想散乱之观法。梵名,阿那波那。(参见:阿那波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常心】:谓菩萨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了知众生本来空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虽无众生可度,而度生之心常无懈倦,是名常心。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想】:又作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与“妄念”、“妄执”等语同义。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据宋译楞伽经卷二举出十二种妄想:(一)言说妄想,谓计著种种妙音歌咏之声,而认为其有自性。(二)所说事妄想,谓凡所说之事,穷其自性,唯圣者所知,凡愚不了,仅依彼事而生言说。(三)相妄想,谓随事而起见,于一切法相,虚妄计著。(四) 利妄想,谓乐著世间种种财利,不知其物本为虚幻而起贪著。(五) 自性妄想,谓执持诸法,起自性之见,以自为是,余皆为非。(六) 因妄想,谓于因缘所生之法,起有、无等见,妄想分别而形成生死之因。(七) 见妄想,谓于五阴等法,妄计有无、一异,起诸邪见,执著分别。(八) 成妄想,谓于假名实法上,计度我、我所而起言说,成决定论。(九) 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若有若无,皆从缘起而生分别。(十) 不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皆先有自体,不假因缘而生。(十一)相续妄想,谓于一切诸法,执著此与彼递相系属,无有断绝。(十二)缚不缚妄想,谓于一切法,以情生著之故,则成系缚,若离妄想,则无系缚,凡夫不了,而于此无缚解中产生计著。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二真实义品则举出自性、差别、摄受积聚、我、我所、念、不念、俱相违等八种妄想。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举出坚固、虚明、融通、幽隐、罔象虚无等五种妄想。(旧华严经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宋译楞伽经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佛性论卷二、注维摩诘经卷三、大乘义章卷三、卷五)p2341FROM:【佛光大辞典】

【憍慢】: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复有三事:一者心若不住能令住缘;二者住已能观正法;三者知善方便。

若知善方便、若知众生心根、善根及以烦恼,以是四事能令散心住于缘中,破断常见而说法者,是名能观正法。

破贪心故说观不净、破瞋恚心说慈心观、破愚痴故说因缘观、破恶觉观说于数息,是名知善方便。

[末学解说]

还有三事:一是心若不住能令住缘;二是心住后能观正法;三是知善方便。

若知善方便、若知众生心根、善根及以烦恼,以这四事能令散心住于缘中,破断常见(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著此见解,即称常见)而说法者,这名为能观正法。

为破贪心而说观不净、为破瞋恚心而说慈心观、为破愚痴而说因缘观、为破恶觉观而说于数息,这名为知善方便。

注解:

【常见】:梵语 nityadr!s!t!i 或 s/a^s/vatadr!s!t!i,巴利语 sassata-dit!t!hi。又作常邪见、常论。二见之一。为“断见”之对称。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著此见解,即称常见。大慧书(大四七·九二三中):“常见者,不悟一切法空,执著世间诸有为法,以为究竟。”说此常见之外道,则称常见外道。常见之见解有多种差异:即认为过去、未来之我及世间为常之见解中,计前际(过去)之我及世间为常者,有一分常、一切常之别;计后际(未来)为常,而分有想、无想等之别。六十二见中,十八种为前际分别见,其余四十四种为后际分别见;其中以四种遍常论、四种一分常论(属前际分别见)、十六种有想论、八种无想论、八种非想非非想论(属后际分别见),及计极微为常住之极微常住论,总为计常论。诸经论中,多明示以空观对治常见。
 释尊既不偏于常(有)见,亦不偏于断(无)见。至于灵魂不灭说,即属常见之一例,虚无主义则为断见之一例,释尊主张远离有、无两边,而取中道。断常二见,俱非中道,总名边见,乃五恶见之第二。(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瑜伽师地论卷六)((参见:断见)6560)p4526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若菩萨摩诃萨自于佛所若菩萨所学是八事,复以是法教化众生,是名菩萨摩诃萨净八种力。

何等为八?一者知诸禅定解脱力;二者知根力;三者解力;四者世界力;五者知至处道力;六者宿命智力;七者生死智力;八者漏尽智力。是名为八。

又复教者复有五种:一者教令远恶;二者教修善法;三者教犯戒者发露忏悔;四者教作忆念羯磨;五者教不受语者作摈出羯磨。

菩萨摩诃萨以是五事教化众生,以怜愍心故、清净心故。

[末学解说]

如果菩萨摩诃萨自于佛所,如果菩萨所学这八种事,再以此法教化众生,这名为菩萨摩诃萨净八种力。

具体是哪八种呢?一者知诸禅定解脱力;二者知根力;三者解力;四者世界力;五者知至处道力;六者宿命智力;七者生死智力;八者漏尽智力。这些为八种力。

再有,教者还有五种:一者教令远恶;二者教修善法;三者教犯戒者发露忏悔;四者教作忆念羯磨(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五者教不受语者作赶出羯磨。

菩萨摩诃萨以这五事教化众生,因怜愍心的缘故、清净心的缘故。

注解:

【羯磨】: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若以瞋心教化众生,则不能得菩萨禁戒。

若受教者如法而受,应当恭敬至心瞻视供养尊重,如父如母如佛菩萨。

何以故?以如法受教故则能疾得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教也。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如果以瞋心教化众生,则不能得菩萨禁戒。

如果受教者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而受,应当恭敬、至心、瞻视、供养、尊重,如父、如母、如佛菩萨。

为什么呢?因为如法受教才能快速获得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名为菩萨教也。

注解:
【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方便者,菩萨摩诃萨一切所有身口意业,悉为调伏一切众生,是名善方便。

善方便者有四种:一者惠施;二者软语;三者利益;四者同义。

菩萨摩诃萨能施众生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受施之人既受施已,于菩萨所生爱念心,至心听说闻已受持,以受持故菩萨则以软语赞叹,以赞叹故受者欢喜,以欢喜故能坏恶心受持善法。

坏恶心故,菩萨复言:『我已具信、戒、闻、施、慧,汝亦当具。』菩萨若不具是五事,则不能教一切众生。

众生亦言:『汝自不具,云何教他令具足耶?』是故菩萨具足五事,是名菩萨以善方便教化众生。

方便者,所谓善调伏。善调伏者,所谓不弃不转不退,是名善方便。

[末学解说]

善方便者,菩萨摩诃萨一切所有身口意业,都是为了调伏一切众生,这名为善方便。

善方便者有四种:一是惠施;二是软语;三是利益;四是同义。

菩萨摩诃萨能布施众生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受施之人既受施后,对于菩萨所生爱念心,至心听说闻已受持,因受持的缘故菩萨则以软语赞叹,因赞叹的缘故受者欢喜,因欢喜的缘故能坏恶心、受持善法。

因坏恶心的缘故,菩萨又言:『我已具信、戒、闻、施、慧,你也应当具足。』菩萨若不具这五事,则不能教化一切众生。

众生也言:『你自不具足,如何教导他人令其具足呢?』所以菩萨具足五事,这样名为菩萨以善方便教化众生。

方便者,即是善调伏。善调伏者,即是不弃、不转、不退,这样名为善方便。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924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185

[精进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25-6-3 12:55: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6-4 12:46 编辑



本次学习:31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小时  以上 )

-- [经文] --

云何名果?

果有五种:一者报果;二者余果;三者解脱果;四者现作果;五者增上果。

不善之法得三恶报,有漏善法得人天果,是名报果。

以造恶故乐为恶业,以修善故乐修善业,是名余果。

修八圣道远离烦恼,名解脱果。

凡夫修道,虽离烦恼,不名解脱果。何以故?非毕竟故。

若人现世种种方便役力得财,是名现作果。

眼根眼识乃至意法意识,名增上果。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果呢?

果有五种:一是报果;二是余果;三是解脱果;四是现作果;五是增上果。

不善之法会得三恶(三恶道之略)之果报,有漏善法(有漏之业因有善恶,五戒十善,是善地,五逆十恶,是恶法。有漏之善法,招有漏之乐果,即人天之果报。有漏之恶法,招有漏之苦果,即鬼畜之果报)可得人天之果报,这名为报果。

因造恶的缘故而乐为恶业,因修善的缘故而乐修善业,这名为余果。

因修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详见下方注解)而远离烦恼,名为解脱果。

凡夫修道,虽离烦恼,但不能名为解脱果。为什么呢?因为非毕竟的缘故。

如果有人现世种种方便、役力而得财,这名为现作果。

眼根、眼识乃至意法、意识,名为增上果。

注解:

【三恶】:(名数)三恶道之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漏善法】:(术语)有漏之业因有善恶,五戒十善,是善地,五逆十恶,是恶法。有漏之善法,招有漏之乐果,即人天之果报。有漏之恶法,招有漏之苦果,即鬼畜之果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
    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或生活。
    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便可证得阿罗汉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以知因果,增长作力修集于道,知不作不受、作不失果。

菩萨摩诃萨知因果故求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得第二业力。

若有菩萨不信众生业因果者,终不能得菩萨禁戒。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因为了知因果,而增长作力修集于道,知道不作不受、作则有相应果报。

菩萨摩诃萨因了知的因果的缘故而求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详见下方注解),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获得第二业力。

如果有菩萨不信众生业因果者,则始终都不能获得菩萨禁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

注解: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何故求十二部经?

菩萨至心念菩萨戒懃求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义。

若见说者心生恭敬欢喜乐闻,不轻于说法者,己身于说法者不求其过,至心奉敬如从佛闻。

若说法者悋法不施,应以钱财乃至身命供事奉献。

若有菩萨能如是者,名义菩萨。

[末学解说]

菩萨为什么求十二部经呢(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详见下方注解)?

菩萨至心念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勤求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义。

如果见到说法者能心生恭敬、欢喜、乐闻,不轻慢于说法者,己身于说法者不求其过,至心奉敬如同从佛处闻。

如果说法者悋法不布施,应以钱财乃至身命供事、奉献。

如果有菩萨能这样,名为义菩萨。

注解: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若能至心听受,乃至一句一偈一义,三界烦恼皆悉萎悴。

具菩萨戒菩萨至心求佛语时,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设蹈热铁猛火之地不以为患。

菩萨摩诃萨以一偈故尚不惜身,况十二部经!

为一偈故尚不惜命,况余财物!

[末学解说]

菩萨如果能够至心听受,乃至一句一偈一义,则三界烦恼都能萎悴。

具足菩萨戒,菩萨至心求佛语时,渴法情重不惜身命,即使赴汤蹈火也不以为患。

菩萨摩诃萨因一偈尚且能够不惜身,何况是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详见下方注解)!

因为一偈的缘故尚且能够不惜命,何况是余财物!

注解: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以闻法利身得安乐,深生信心得柔软心,直心正见,见说法者,如见父母心无憍慢。

为众生故至心听法终不为己,为增众生所有善根听受正法不为利养,为众生故受菩萨戒不为自利,为正法故不畏王难飢渴寒热虎狼恶兽盗贼等事,先自调伏烦恼诸根,然后听法,非时不听。

至心听法,恭敬说者、尊重于法,是名菩萨具菩萨戒。

[末学解说]

因闻法之利而身得安乐,因深生信心而得柔软心,直心正见,见到说法者,如同见父母一般,心没有骄慢。

为了众生而至心听法,始终不是为了自己;为增众生所有善根而听受正法,不是为了利养;为了众生而受菩萨戒,不是为自利;为了正法而不畏王难、飢渴、寒热、虎狼恶兽、盗贼等事,先自调伏烦恼诸根,然后听法,非时(晨朝至日中为时,日中至后夜为非时)不听。

至心听法,恭敬说者、尊重于法,这名为菩萨具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

注解:

【非时】:晨朝至日中为时,日中至后夜为非时。(参见:非时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菩萨至心听法?

听法有四:一者至心;二者一心;三者一切心;四者善心。

是名菩萨懃求十二部经。

菩萨何故求十二部经?

为欲流布诸佛正法故、为欲增长诸佛法故、为令世间信佛法故、为令一切无量众生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萨求十二部经。

[末学解说]

何为菩萨至心听法呢?

听法有四种:一是至心;二者是一心;三是一切心;四是善心。

这名为菩萨勤求十二部经。

菩萨为什么求十二部经呢?

为了要流布诸佛正法的缘故、为了要增长诸佛法的缘故、为了令世间信佛法的缘故、为了令一切无量众生都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的缘故,所以菩萨求十二部经。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何故求于因论?

为知因论诸过罪故、为破外道恶邪论故、为知方便调众生故、为欲分别如来语义世语义故,是故菩萨求于因论。

[末学解说]

菩萨为什么求于因论(因明论也。对于余论部而明因明之论,谓之因明论。即正理门论,入正理论等)呢?

为了知因论诸过罪的缘故、为了破除外道恶邪论的缘故、为了知方便能调伏众生的缘故、为了能分别如来语义、世语(世间之言语论说。此对于世间之正法而言)义的缘故,所以菩萨求于因论。

注解:

【因论】:(术语)因明论也。大日经疏三曰:“声论因论。”演密抄四曰:“因论因明也。”探玄记十二曰:“因论治邪见,以格量正理。”又,因于论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因明论】:(术语)对于余论部而明因明之论,谓之因明论。即正理门论,入正理论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语】:(杂名)世间之言语论说。此对于世间之正法而言。无量寿经下曰:“不欣世语,乐在正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何故求于声论?

为令言辞净庄严故、不净之言不能宣说明了义故、为欲解知一切义故、坏不正语憍慢心破邪见故、为知方便调众生故,是故菩萨求于声论。

[末学解说]

菩萨为什么求于声论(又曰声明记论。意为分解、分别。又译作字本论、声明记论。即解说印度文字音韵及语法等文法书之总称)呢?

为了令言辞净庄严的缘故、不净之言不能宣说明了义理的缘故,为了要解知一切义的缘故、坏不正语、憍慢心、破邪见的缘故,为了知方便调伏众生的缘故,所以菩萨求于声论。

注解:

【声论】:(术语)又曰声明记论。旧曰毗伽罗论Vya%karan!a,新曰毗诃羯喇拏(寄归传),毗耶羯刺谪(慈恩寺传),五明中声明之记论也。有五经四论等。(参见:毗伽罗)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毗伽罗论】:毗伽罗,梵名 Vya^karaN!a。为梵语文法书,乃印度外道六论之一。又作鼻伽罗论、毗耶羯剌諵论、毗何羯喇拏论。意为分解、分别。又译作字本论、声明记论。即解说印度文字音韵及语法等文法书之总称。依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载,谓梵王所说之毗伽罗论原为百万颂,后帝释略为十万颂,其后健驮罗国之婆罗门波腻尼仙又略为八千颂。另有门择迦论(梵 MaN!d!a,即合成字体篇,或梵 GaN!a-pa^t!ha)、温那地论(梵 UN!a^di,即接尾语篇)、八界论(梵 As!t!a-dha^tu,即语根篇)等三论,是为本典之补遗。盖波腻尼仙乃西元前四世纪顷之人,以文法学者著名。约在其一百年以前,有一文法学者耶斯卡(梵 Ya^ska) 述作语源学(梵 Nirukta)一书(现存世界最古之语学书),其书乃注释古字汇,以解释吠陀中之难解文字。波腻尼仙之毗伽罗论即依据此书而作成。全书凡八篇三十二章三九七六则。(瑜伽师地论卷十五、百论疏卷上之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p384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菩萨何故求诸医方?

为令众生离四百四病故、为怜愍故、为调伏众生故、为生信心故、生喜心故,是故菩萨求诸医方。

[末学解说]

菩萨为什么求诸医方(医疗禁咒之术)呢?

为了能令众生离四百四病的缘故、为了怜愍众生的缘故、为了调伏众生的缘故、为能生信心的缘故、生喜心的缘故,所以菩萨求诸医方。

注解:

【医方】:(术语)医疗禁咒之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何故求世方术?

为易得财利众生故、为诸众生生信心故、为知世事破憍慢故、调伏众生故、破一切法诸闇障故。

若有菩萨不能如是求五事者,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智,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求于五事。

[末学解说]

菩萨为什么求世方术(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等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重要之修炼济度方法)呢?

为了易得财利众生的缘故、为令诸众生生信心的缘故、为了知世事破骄慢的缘故、调伏众生的缘故、破一切法诸闇障(即指无明之障碍)的缘故。

如果有菩萨不能这样求五事者,则始终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成就一切智(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为了能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缘故而求这五种事。

注解:

【方术】: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等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重要之修炼济度方法。p1441FROM:【佛光大辞典】

【闇障】:即指无明之障碍。大集经卷十一(大一三·六八下):“一切法中,悉有闇障,坏闇障故,即是菩提。”(八十华严经卷十五)p6529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智】:(术语)智度论所说: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三、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天台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谛之观智。然三智就人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之,则以上兼下,于一切种智中容余二智,犹如五眼中之佛眼容余四眼也。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止观三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四教仪集注下曰:“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又,一、世间智。是凡夫外道之智也。于一切法分别种种,执著有无,不能出离世间,故名。二、出世间智,是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也。发无漏智,照偏真之四谛,能出离世间,故名。三、出世间上上智,是佛菩萨之智也。观察一切诸法之实相,能得妙觉,超出二乘之智,故名。说见楞伽经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佛菩萨入世间,观众生相,了解众生性,从而知道如何度化众生,实修者当要学习佛菩萨

由此学习清净光明净土中的相关内容
「菩萨」又叫「觉有情」,「觉」表示觉悟,「有情」的意思是有情众生
所以,「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并能开悟有情众生,救度众生离苦得乐
感动需要的是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
就是菩萨自己曾吃过苦,所以知道众生苦,
另外,看到众生苦,也能设身处地,想想自己也在苦中会如何
除了知苦,还要觉苦和救苦,就是弄清楚苦的来源和原理,然后帮助众生解决痛苦,因此称为「觉有情」——「觉有情」
在佛经中曾记载,
一些较低等次第的菩萨来到娑婆世界,看到娑婆众生的恶性,很是惊讶,或厌恶或害怕,
深怕感染恶习,或觉得娑婆众生恶性太重无法救渡,因此纷纷远离,不愿在娑婆普渡众生
(人间的学习有小学中学大学,同样,佛法修行有次第,菩萨也是如此)
佛法的修行和原理存在于每个生活当下之中,
真正的修行在于修行者当下的心念是否契入各种不同次第的佛法道理,(这就是心法)
而不是在于外表的佛像或经典或修行者姿势上,一切表相(表法)只是用于引导各种不同的初学者

佛法不是只存在于佛经或通俗的拜佛念佛诵经之中,而是在当下心念上对一切的无碍与通达——由「我是歌手」看生活中的「法性」和「众生性」--前言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924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185

[精进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2025-6-2 22:11: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6-2 22:32 编辑



本次学习:30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又复演说十二因缘所有名相,谓无明因缘行、行因缘识、识因缘名色、名色因缘六入、六入因缘触、触因缘受、受因缘爱、爱因缘取、取因缘有、有因缘生、生因缘老死忧悲愁恼大苦聚集,是名流布因。

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为贪恚故不断十二因缘,是名从因。

现在爱取未来无明,是名作因。

现在有、未来行,是名作因。

现在识、未来生,是名作因。

现在名色六入触受、未来生老死,是名作因。

不近善友、不乐听法、不思惟义、不如法住,以此四事摄取无明乃至生老死,是名摄因。

因恶业故,增长无明乃至老死,是名增长因。

无明三种,谓下、中、上,下为中因、中为上因,乃至老死,是名转因。

有无明堕地狱、有无明堕畜生、有无明堕饿鬼,是名不共因。

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十二因缘,是名共因。

无明因缘故无具足性,不与如来共生一国,远离善友、不得闻法、不思惟义、不如法住,不得修集三十七品,是名害因。

除无明故性得具足,性具足故得与如来共生一国,亲近善友、得闻正法、思惟正义、如法而住,修集三十七品,是名不害因。

以是义故,是十种因出生世法。

[末学解说]

又演说十二因缘(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所有的名相,即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因缘行、行因缘识、识因缘名色、名色因缘六入、六入因缘触、触因缘受、受因缘爱、爱因缘取、取因缘有、有因缘生、生因缘老死忧悲愁恼大苦聚集,这名为流布因。

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因为贪恚的缘故不能断十二因缘(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这名为从因。

现在爱取未来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这名为作因。

现在有、未来行,这名为作因。

现在识、未来生,这名为作因。

现在名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六入(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触受、未来生老死,这名为作因。

不近善友、不乐听法、不思惟义、不如法住,以这四种事摄取无明乃至生老死,这名为摄因。

因恶业的缘故,增长无明乃至老死,这名为增长因。

无明三种,即下、中、上,下为中因、中为上因,乃至老死,这名为转因。

有的无明堕入地狱、有的无明堕入畜生、有的无明堕入饿鬼,这名为不共因。

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十二因缘(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这名为共因。

因无明的原因而无具足性,不能与如来共生一国,远离善友、不得闻法、不思惟义、不如法住,不得修集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这名为害因。

除无明故性得具足,性具足故得与如来共生一国,亲近善友、得闻正法、思惟正义、如法而住,修集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这名为不害因。

因为这样的原因,这十种因出生世法。

注解:

【无明】:(术语)梵语阿尾你也Avidya%,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报)。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入】: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

次生法二空而辩三十七品者。若观二空而入道。并须善识道品之阶级。若依有门学圣。必约众生空观。以修三十七法。若用平等断惑。则应历法空。行于道品之门。故次二空而辩也。通言道品者。道义如前。品者品类也。此七科法门。悉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四念处 一身念处 二受念处 三心念处 四法念处

一身念处者 头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故名为身。是中观身智慧为念。明见内身五种不净。破净颠倒。即是处也观外身内外身亦如是。是为身念处也

二受念处者 六触因缘生六受。从六受生三受。名之为受。是中观受智慧名为念。明达三受皆苦。破乐颠倒。即是处。观外受内外受亦如是。是为受念处也

三心念处者 六识能识诸尘。分别攀缘。谓之为心。是中观内心智慧。名之为念。了知心从缘生。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破常颠倒。即是处也。观外心内外心亦尔。是为心念处也

四法念处者 想行二阴。及三无为法。名之为法。是中观法智慧名为念。通达一切法我我所。毕竟不可得故无我破我颠倒。即是处也。观外法内外法亦如是。是为法念处。若声闻经中明念处。但说破四倒为念处。若摩诃衍中明念处。即说破八倒。为念处也。故大品经云若能深观四念处。是为坐道场

四正勤 一已生恶法为除断。一心勤精进 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 三未生善法为生。一心勤精进 四已生善法为增长。一心勤精进

一已生恶法为除断。一心勤精进 四念处观时。若懈怠心起。五盖等诸烦恼覆心。离信等五种善根时。如是等恶若已生为断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除断令尽也

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 四念处观时。若懈怠心。及五盖等诸烦恼恶法虽未生恐后应生。遮信等五种善根。今为不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遮止不令得生也

三未生善法为生。一心勤精进 四念处观时。信等五种善根。未生为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信等善根生也

四已生善法为增长。一心勤精进 若四念处观时。信等五种善根已生。为令增长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信等善根令不退失。增长成就。此四通名正勤者。破邪道。于正道中。勤行故。名正勤也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二精进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欲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是为欲如意足

二精进如意足 精进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是为精进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 心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思惟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此通言如意者。四念处中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智定力等。能断结使。故云断行成就也

五根 一信根 二精进根 三念根 四定根 五慧根

一信根 信正道及助道法。是名信根也

二精进根 行是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时。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根 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是名念根也

四定根 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是。为定根也

五慧根 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无常等十六行。是名慧根。此五通名根者。能生也。行者既得四如意足。智定安隐。即信等五种善法。若似若真。任运而生。譬如阴阳调适。一切种子。悉有根生。故名根也

五力 一信力 二精进力 三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

一信力 信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信根增长能遮疑惑。破诸邪信及烦恼。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 行是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是为精进力

三念力 念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为念力

四定力 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

五慧力 为正道及诸助道法。观无常十六行时。若慧根增长。则能遮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故名慧力。此五通名力者。能坏诸有漏不善。成办出世善事。故名力也

七觉分 一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 四除觉分 五舍觉分 六定觉分 七念觉分

一择法觉分 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故名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 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之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故名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 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生。欢喜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四除觉分 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

五舍觉分 若舍所见念著之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是为舍觉分

六定觉分 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妄想。是为定觉分

七念觉分 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等。三觉分察起。若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等三分摄。故念觉常在二盈之间。调和中适。是念觉分。此七通名觉分者。无学实觉七事能到。故通名觉分

八正道分 一正见 二正思惟 三正语 四正业 五正命 六正精进 七正念 八正定

一正见 若修无漏十六行。见四谛分明。故名正见

二正思惟 见四谛时。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涅槃。故名正思惟

三正语 以无漏智慧。除四种邪命。摄口业住一切口正语中。是为正语

四正业 以无漏智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是名正业

五正命 以无漏智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是为正命。何等五种。一为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邪因缘活命。故是为邪命

六正精进 以无漏智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是为正精进

七正念 以无漏智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故名正念

八正定 以无漏智慧相应入定故。故名正定。是八通名正道者。正以不邪为义。今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皆名为正。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顗 撰】

-- [经文] --

云何十因生出世法?

若说三十七品名相、菩提名相乃至涅槃名相,名流布因。

因四念处得四正懃,因四正懃得如意足,因如意足得五根,因五根得五力,因五力得七觉分,因七觉分得八圣道,因八圣道得涅槃,是名从因。

无明灭故诸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灭、老死灭故得涅槃,是名从因。

性具足故修三十七品,修三十七品故得涅槃,是名从因。

性具足故乃至三十七品能生菩提,是名作因。

亲近善友、至心闻法、思惟其义、如法而住,调伏诸根修八圣道,是名摄因。

三十七品能为二种涅槃之因,是名转因。

具声闻性得声闻果、具缘觉性得缘觉果、具佛性故得无上道,是名不共因。

如是三人悉共修集三十七品,是名共因。

性不具足、生处八难、不闻正法,是名害因。

坏害因故得闻正法,名不害因。

修集八圣道因缘故,得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得佛菩提,是增长因。

是十种因,出生世法出世之法。

如是二法各有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

若有说言离是十因更有因者,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何为十因生出世法(出离世间之法,亦即断惑证真,或带业往生)呢?

如果说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名相(一切之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而起种种之妄惑也)、菩提名相乃至涅槃名相,名为流布因。

因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得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努力修习此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因四正勤得如意足,因如意足得五根,因五根得五力,因五力得七觉分(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详见下方注解),因七觉分得八圣道(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详见下方注解),因八圣道得涅槃,这名为从因。

因无明灭所以诸行灭、因行灭所以识灭、因识灭所以名色灭、因名色灭所以六入灭、因六入灭所以触灭、因触灭所以受灭、因受灭所以爱灭、因爱灭所以取灭、因取灭所以有灭、因有灭所以生灭、因生灭所以老死灭、因老死灭所以得涅槃,这名为从因。

因性具足所以修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因修三十七品所以得涅槃,这名为从因。

因性具足所以乃至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能生菩提,这名为作因。

亲近善友、至心闻法、思惟其义、如法而住,调伏诸根修八圣道,这名为摄因。

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能为二种涅槃之因,这名为转因。

具声闻性得声闻果、具缘觉性得缘觉果、具佛性所以得无上道,这名为不共因。

像这样的三种人全部共修集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这名为共因。

性不具足、生处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著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不闻正法,这名为害因。

因坏害因所以得闻正法,名为不害因。

因修集八圣道(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详见下方注解)得缘故,得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得佛菩提,是增长因。

这十种因,出生世法、出世之法。

像这样的二法各有三世,即是过去、未来、现在。

如果有说言离这十因还有其他因者,这是不可能的。

注解:
【出世法】:出离世间之法,亦即断惑证真,或带业往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名相】:(术语)五法之一。一切之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而起种种之妄惑也。楞伽经四曰:“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又】著于法门之名相,而忘无相之真理。学者之通弊也。止观十曰:“夫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令无理观。”又曰:“著者亦尔,分别名相,广知烦恼多诵多品。要名聚众,媒炫求达。打自大鼓,竖我慢幢。夸耀于他,过生斗诤。”天台学则上曰:“古德欢曰:天台学至四明变为名相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努力修习此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七觉分】: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
    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或生活。
    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便可证得阿罗汉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著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924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185

[精进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5-6-1 18:53:57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9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萨地菩提力性品第九

二十三、菩萨摩诃萨如何修学菩萨戒呢?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欲学菩萨戒者,当修信解,常乐求法、常乐说法,见持法者深生供养,如法而住,教诲弟子住正法中,善知身口意业方便。

云何菩萨修集信解?明信三宝及其功德,信佛菩萨不可思议,信真实义信有因果,信诸众生有种种业种种业果,知善方便及非方便,自信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自知得义,义者所谓无上菩提、智菩提、方便菩提。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想要学习菩萨戒者,应当修信解(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常乐求法、常乐说法,见到持法者会深生供养,如法(如法,契于理也,教诲弟子住于正法(真正之道法也)之中,善知身口意业之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

菩萨如何修集信解呢?应当明信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及其功德,信佛菩萨不可思议,信真实义(详见下方注解),信有因果,信诸众生有种种业、种种业果,了知善方便及非方便,自信必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自知能够得义,义者即是无上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智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

注解:
【信解】:(术语)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法华经序品曰:“种种信解,种种相貌。”同嘉祥疏二曰:“信解者,始名为信,终称为解。又钝根为信,利根为解。”同七曰:“信破邪见,解破无明。”【又】七贤之第三。(参见:七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法】:(术语)如法,契于理也。无量寿经下曰:“应当信顺如法修行。”维摩经方便品曰:“夫说法者,当如法说。”同观众生品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法】:(术语)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无量寿经上曰:“弘宣正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实义】:(术语)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于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声闻缘觉是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声闻缘觉得无碍智,未能显发中道之理,故名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见菩萨善戒经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菩提】: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
  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方便者,谓菩萨戒乃至三十七品。菩萨戒者,闻说法时心忍信受。所谓十二部经,是名菩萨戒。

学菩萨戒者当修二事:一者慈心;二者信心,菩萨修集如是二法得信解心。

[末学解说]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者,即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乃至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菩萨戒者,闻说法时心忍信受。所谓十二部经,这名为菩萨戒。

学菩萨戒者应当修二种事:一是慈心;二是信心,菩萨修集这二法能获得信解(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心。

注解: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

次生法二空而辩三十七品者。若观二空而入道。并须善识道品之阶级。若依有门学圣。必约众生空观。以修三十七法。若用平等断惑。则应历法空。行于道品之门。故次二空而辩也。通言道品者。道义如前。品者品类也。此七科法门。悉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四念处 一身念处 二受念处 三心念处 四法念处

一身念处者 头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故名为身。是中观身智慧为念。明见内身五种不净。破净颠倒。即是处也观外身内外身亦如是。是为身念处也

二受念处者 六触因缘生六受。从六受生三受。名之为受。是中观受智慧名为念。明达三受皆苦。破乐颠倒。即是处。观外受内外受亦如是。是为受念处也

三心念处者 六识能识诸尘。分别攀缘。谓之为心。是中观内心智慧。名之为念。了知心从缘生。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破常颠倒。即是处也。观外心内外心亦尔。是为心念处也

四法念处者 想行二阴。及三无为法。名之为法。是中观法智慧名为念。通达一切法我我所。毕竟不可得故无我破我颠倒。即是处也。观外法内外法亦如是。是为法念处。若声闻经中明念处。但说破四倒为念处。若摩诃衍中明念处。即说破八倒。为念处也。故大品经云若能深观四念处。是为坐道场

四正勤 一已生恶法为除断。一心勤精进 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 三未生善法为生。一心勤精进 四已生善法为增长。一心勤精进

一已生恶法为除断。一心勤精进 四念处观时。若懈怠心起。五盖等诸烦恼覆心。离信等五种善根时。如是等恶若已生为断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除断令尽也

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 四念处观时。若懈怠心。及五盖等诸烦恼恶法虽未生恐后应生。遮信等五种善根。今为不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遮止不令得生也

三未生善法为生。一心勤精进 四念处观时。信等五种善根。未生为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信等善根生也

四已生善法为增长。一心勤精进 若四念处观时。信等五种善根已生。为令增长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信等善根令不退失。增长成就。此四通名正勤者。破邪道。于正道中。勤行故。名正勤也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二精进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欲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是为欲如意足

二精进如意足 精进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是为精进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 心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思惟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此通言如意者。四念处中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智定力等。能断结使。故云断行成就也

五根 一信根 二精进根 三念根 四定根 五慧根

一信根 信正道及助道法。是名信根也

二精进根 行是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时。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根 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是名念根也

四定根 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是。为定根也

五慧根 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无常等十六行。是名慧根。此五通名根者。能生也。行者既得四如意足。智定安隐。即信等五种善法。若似若真。任运而生。譬如阴阳调适。一切种子。悉有根生。故名根也

五力 一信力 二精进力 三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

一信力 信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信根增长能遮疑惑。破诸邪信及烦恼。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 行是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是为精进力

三念力 念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为念力

四定力 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

五慧力 为正道及诸助道法。观无常十六行时。若慧根增长。则能遮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故名慧力。此五通名力者。能坏诸有漏不善。成办出世善事。故名力也

七觉分 一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 四除觉分 五舍觉分 六定觉分 七念觉分

一择法觉分 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故名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 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之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故名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 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生。欢喜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四除觉分 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

五舍觉分 若舍所见念著之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是为舍觉分

六定觉分 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妄想。是为定觉分

七念觉分 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等。三觉分察起。若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等三分摄。故念觉常在二盈之间。调和中适。是念觉分。此七通名觉分者。无学实觉七事能到。故通名觉分

八正道分 一正见 二正思惟 三正语 四正业 五正命 六正精进 七正念 八正定

一正见 若修无漏十六行。见四谛分明。故名正见

二正思惟 见四谛时。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涅槃。故名正思惟

三正语 以无漏智慧。除四种邪命。摄口业住一切口正语中。是为正语

四正业 以无漏智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是名正业

五正命 以无漏智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是为正命。何等五种。一为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邪因缘活命。故是为邪命

六正精进 以无漏智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是为正精进

七正念 以无漏智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故名正念

八正定 以无漏智慧相应入定故。故名正定。是八通名正道者。正以不邪为义。今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皆名为正。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顗 撰】

【信解】:(术语)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法华经序品曰:“种种信解,种种相貌。”同嘉祥疏二曰:“信解者,始名为信,终称为解。又钝根为信,利根为解。”同七曰:“信破邪见,解破无明。”【又】七贤之第三。(参见:七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求法者,求何事?云何求?何故求?

求者,谓菩萨藏、声闻藏、一切世论、一切世事。菩萨藏者,谓毘佛略;余十一部名声闻藏。

世论者有三种:一者因论;二者声论;三者医方论。

[末学解说]

求法者,求什么?如何求?为何求?

求什么,即是菩萨藏(法华、华严等一切大乘经中,含藏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的方法,故名“菩萨藏”)、声闻藏(说声闻缘觉二乘之教理行果者,即小乘之三藏也)、一切世论(指与世尊同时代的顺世外道之言论)、一切世事(人世间的一切活动)。

菩萨藏者,即是毘佛略(意为方广、广大、广博、广破、广解、广普、无比等。又称大方广、大方等。为九分教之一,十二分教(十二部经)之一。指佛之言教中,语正而言多者,或理正而义备者;即广说诸法之义。后将大乘方广经、方等经称毗佛略);其余十一部名为声闻藏。

世论者有三种:一是因论(因明能屈他论。自申己义。名为因论);二是声论(声明显示一切音声差别巧便言辞。名为声论);三是医方论(五明论之一。说医术之论。医方明者有四种。一者显示差知病因。二者显示病因。三者能显示除已起之病。四者显示已除之病令不重起)。

注解:
【二藏】:(名数)一、声闻藏,说声闻缘觉二乘之教理行果者,即小乘之三藏也。二、菩萨藏,说菩萨大士之教理行果者,大乘之三藏也。净影嘉祥以此二藏判一代教。大乘义章一曰:“就出世间中复有二种:一声闻藏,二菩萨藏。为声闻说,名声闻藏;为菩萨说,为菩萨藏。故地持云: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中略)龙树亦云: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三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于铁围山集摩诃衍为菩萨藏,圣教明证显然矣。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满教也。声闻藏法狭劣名小,未穷名半。菩萨藏法宽广名大,圆极名满。”三论玄义曰:“但应立大小二习,不应制于五时,略引三经三论证之。(中略)以经论验之,唯有二藏,无五时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藏】:大乘经的总称,为二藏之一。法华、华严等一切大乘经中,含藏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的方法,故名“菩萨藏”。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至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这也是大乘佛法的结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论】:指与世尊同时代的顺世外道之言论。又称恶论。彼外道之徒党每谓宇宙事物均属自然而生,自然而灭,非由天神,非由自性而来者。举凡孔雀鸾凤、山石草木、色形差别等,无不自然而存在。又谓人之灵魂智力乃附于身体者,身体合四大而成,我亦随之自然而起;人若命终,四大分散,神我即灭,故一切实无善恶报应可言,唯顺应目前之欢乐为人生终极之目的。以此一论调,彼辈被称为顺世外道,而备受沙门与婆罗门之诟病。((参见:顺世外道)5353)p1529FROM:【佛光大辞典】

【世事】:人世间的一切活动。        【毗佛略】:梵语 vaipulya。又作鞞佛略、裴佛略、毗富罗。意为方广、广大、广博、广破、广解、广普、无比等。又称大方广、大方等。为九分教之一,十二分教(十二部经)之一。指佛之言教中,语正而言多者,或理正而义备者;即广说诸法之义。后将大乘方广经、方等经称毗佛略。南本涅槃经卷十四(大一二·六九四上):“何等名为毗佛略经?所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是名毗佛略。”(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顺正理论卷四十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参见:方等)1441)p3849 FROM:【佛光大辞典】

【声论】:指计执“声为常住”之主张。又称声常住论、声论师。为印度哲学之一派系,主张观念之恒常性,而计执声之常住;谓声音为宇宙“实在”(reality)之存在,而吾人之语言,系由宇宙实在之声音而发显者,并非人为性之符号。
 此说本起源于梵书时代之祈祷,即祈祷有力量左右(支配)神之作用,因而构成祈祷之语言,有无限绝对之神秘力量。盖于印度之吠陀思想中,即主张吠陀乃先天常住,为一绝对真实者,故诠表吠陀之声亦为唯一之常住不变者,为诸法认识之规准,能决定所说之是非。此说自古即流行于婆罗门之间,特为波尔尼(梵 Pa^N!ini)以后文典派之重要依据,及至弥曼蹉派(梵 Mi^ma^m!sa^)、吠檀多派(梵 Veda^nta)等诸学派兴起,立声常住论,而衍生出声显论、声生论两派,主张一切声皆为常住不变。其中,声生论(梵 Janma-va^da,即声之生起论)主张并无本来实有之声性,待音响(梵 na^da)等缘而发生,生起之声称为声音;既发生之后,即成为常住。声显论(梵 Abhivyakti-va^da,即声之显论)则认为声之性本来实有常住,待音响等缘而显现;即谓声为常住,声音则为无常。依因明家、唯识家之说,此两派由计体多、计体一、计全分常(内外声皆常)、计一分常(内声常,外声无常),而各有四派,总计声论有八派之别。
 声显论为弥曼蹉派所说,摄于外道十六宗之第二“从缘显了宗”。有关声生论,或谓为弥曼蹉之一说,或为派名不详之某一学派所立,或谓胜论派所说等,并无定论。以上两派曾与胜论派、数论派、正理派及佛教等之声无常论相抗争,尤与胜论派之论争最为著称。佛教中如无著、世亲、陈那、护法等诸大论师皆曾驳破其说。如因明家驳声生论,即以“所作性之因”而论破之;驳声显论,则以“勤勇无间所发性之因”而论破之。
 弥曼蹉派、胜论派等所说之声,具有多义。声生论谓声有响音、声性、能诠三类,响音为无常,后二者为常;声显论认为声仅有能诠之义,计其为常住;胜论派则谓声仅为响音之义,主张其无常。由于对声之常、无常,论点互异,因而争论不已。降至后世,真言家倡导“声字实相义”,可能即受声常住论之影响。
 关于常住之声,其本性为何,于弥曼蹉经中未见说明。五世纪顷,吠檀多学者乌帕巴耳夏(梵 Upavars!a)认为字音(梵 varN!a)及声之本性,此种说法为弥曼蹉派学者萨跋罗斯马米(梵 S/abarasva^min)与后来之吠檀多学派所接受。又弥曼蹉学派主张声及其所表示之意义,二者之结合关系(梵 s/abda-artha-sambandha)为本性,而非为权巧之习惯性。又各个字音既为语之本体,则此字音何以能表示意义,对于此一问题,弥曼蹉派并无充分之考证。直至槃达阇里大疏(梵 Patan~jali Maha^bha^s!ya)以来,被文典派视为教条之史波达说(梵 sphot!a),始触及此一问题。所谓史波达,系由音声而开显(梵 sphut!yate),同时亦开显(梵 sphut!ati)意义之超感觉之原理,由此原理而言,音声乃意义之媒介;槃达阇里即以史波达为声之本质。六、七世纪顷,文典家伐[木*致]呵利(梵 Bhartr!hari)采取吠檀多思想,认为史波达系潜藏在现象内之超越的实在,亦即视史波达与梵同一。
 此外,有关声所表示之意义,亦为声论者重要之课题。或谓其表示个物,或谓其表示“类”,或采两者折衷之说;弥曼蹉经则反对声系表示个物,主张声表示“类”之意。
 如上所述,声论乃思辨声之本质、声表示之意义等之“语言哲学”,异于佛教所说声为外六处之一、声音为听觉之对象者。而由陈那所创唱,法称、宝称等所展开之“离(梵 apoha)说”,系以声论者之思辨为背景而成立,是故成为声论者与佛教徒间之一大论争。声论者主张声与其所表示之意义,两者间有肯定之关系,离说则持相反看法。以“牛”之声为例,此声非指个别之牛而言,乃表示牛之一类 ,然而离说并不直接、肯定的表示此意,而系否定非牛者(马等),自马等分离后,始得其所表示者。(成唯识论卷一、方便心论、瑜伽师地论卷六、显扬圣教论卷九、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末、卷中末、Prama^N!asamuccaya; Prama^N!ava^rttika; Tattvasam!graha; Apohasiddhi; Sarvadars/anasam!graha; Radhakrishnan: Indian Philosophy, vol. 2、印度中世精神史上(金仓圆照)、哲裇的思索の印度的展开(中村元))p6500 FROM:【佛光大辞典】

【医方论】:(术语)五明论之一。说医术之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明论】:因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功业明。内明者。佛所说者名教内论。因明能屈他论。自申己义。名为因论。声明显示一切音声差别巧便言辞。名为声论。医方明者有四种。一者显示差知病因。二者显示病因。三者能显示除已起之病。四者显示已除之病令不重起。功业明显示种种世业成就。此五种明处菩萨悉求。FROM:【《法门名义集》唐·李师政 撰】

-- [经文] --

一切世事者,如金宝工匠一切方术。方术有五:一者内术;二者因术;三者声术;四者知病因治病术;五者知一切作事。菩萨摩诃萨常求如是五种方术。

内术者,谓十二部经。

菩萨摩诃萨为二事故求十二部经:一者知因果;二者作业不失、不作不受。

求因论者为二事故,一者为知外道过故;二者为坏外道诸论师故。

求声论者亦为二事,一者为解一切法界义故;二者为正一切言辞音声故。

求治病术为四事故,一者为知病相貌故;二者为知病因缘故;三者为知病除愈故;四者为知病愈之后更不起故。

[末学解说]

一切世事者,如同金宝工匠一切方术(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等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重要之修炼济度方法)。

方术有五种:一是内术;二是因术;三是声术;四是知病因治病术;五是了知一切作事。菩萨摩诃萨常求像这样的五种方术。

内术者,即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详见下方注解)。

菩萨摩诃萨为二种事的缘故求十二部经:一是了知因果;二是作业(身口意所作的善恶业)不失、不作不受。

求因论者是为了二种事,一是为知外道过谬的缘故;二是为坏外道诸论师的缘故。

求声论者也是为了二种事,一是为解一切法界义的缘故;二是为正一切言辞音声的缘故。

求治病术是为了四种事,一者为知病相貌的缘故;二者为知病因缘的缘故;三者为知病除愈的缘故;四者为知病愈之后不再病的缘故。

注解:
【方术】: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等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重要之修炼济度方法。p1441FROM:【佛光大辞典】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业】:身口意所作的善恶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求十二部经为知因果者,一切法有十种因,说真因相摄一切因,若生死若解脱、若善若不善、若内若外、若众生若非众生。

何等为十?一者流布因;二者从因;三者作因;四者摄因;五者增长因;六者转因;七者不共因;八者共因;九者害因;十者不害因。

流布因者,所谓诸法因名得其体相,得体相故故可宣说,是名流布因。

如因手取、因足涉路、因身而有去来坐卧,是名从因。

如从子得果,是名作因。

离子从余而得果者,是名摄因。

子灭芽生、从芽得果,名增长因。

如从子生谷、因谷生子,是名转因。

随种得果,名不共因。

如地水火风,名为共因。

[末学解说]

求十二部经是为了知因果,一切法有十种因,说真因(真实之正因也)相、摄一切因,若生死若解脱、若善若不善、若内若外、若众生若非众生。

是哪十种呢?一者流布因;二者从因;三者作因;四者摄因;五者增长因;六者转因;七者不共因;八者共因;九者害因;十者不害因。

流布因者,即是诸法因名得其体相,因得体相的缘故而能够宣说,这名为流布因。

如因手取、因足涉路、因身而有去、来、坐、卧,这名为从因。

如从子得果,这名为作因。

离子从余而得果者,这名为摄因。

子灭芽生、从芽得果,这名为增长因。

如从子生谷、因谷生子,这名为转因。

随种得果,名为不共因。

如地水火风,名为共因。

注解:
【真因】:(术语)真实之正因也。教行信证三本曰:“证大涅槃之真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因】:为“真果”之对称。指圆教之五品弟子五十二位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等四十一位;此四十一位相对于真果(妙觉之极果),故称为真因。亦即属于断无明、证中道之因位。天台四教仪(大四六·七八○上):“以我家之真因,为汝家之极果”一语,故知真因乃与“极果”相对而称者。(法华玄义卷五上)p4195 FROM:【佛光大辞典】

【四重禁】: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犯四重禁怨害善法,是名害因。

若不犯者,是名不害因。

害因有五:一者声害;二者生害;三者不共住害;四者怨害;五者定害。

声害者,犹如世论,初说善好后说不善。

又复害者,如说诸法一切无常犹如虚空,说一切常谓生老死,是名声害。

生害者,如说无因而能生果、有因无果。

不共住害者,犹如明闇贪恚苦乐。

怨害者,如蛇鼠狼马与水牛、如狸与鼠。

定害者,如不净观除贪、慈心除瞋、悲除害心、八圣道分除一切结。

[末学解说]

犯四重禁(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怨害善法,这名为害因。

若不犯者,这名为不害因。

害因有五种:一是声害;二是生害;三是不共住害;四是怨害;五是定害。

声害者,犹如世论(指与世尊同时代的顺世外道之言论),初说善好、后说不善。

又有害者,比如宣说诸法一切无常犹如虚空,说一切常即是生老死,这名为声害。

生害者,比如宣说无因而能生果、有因无果。

不共住害者,犹如明、闇、贪、恚、苦、乐。

怨害者,比如蛇鼠狼马与水牛、比如猫与鼠。

定害者,比如不净观除贪、慈心除瞋、悲除害心、八圣道分除一切结。

注解:
【四重禁】: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论】:指与世尊同时代的顺世外道之言论。又称恶论。彼外道之徒党每谓宇宙事物均属自然而生,自然而灭,非由天神,非由自性而来者。举凡孔雀鸾凤、山石草木、色形差别等,无不自然而存在。又谓人之灵魂智力乃附于身体者,身体合四大而成,我亦随之自然而起;人若命终,四大分散,神我即灭,故一切实无善恶报应可言,唯顺应目前之欢乐为人生终极之目的。以此一论调,彼辈被称为顺世外道,而备受沙门与婆罗门之诟病。((参见:顺世外道)5353)p152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复有二因:一者真实因;二者方便因。

真实因者,所谓种子。

方便因者,如余外缘。

方便因者有四种缘:一者因缘;二者次第缘;三者缘缘;四者增上缘。

因缘者,诸法生因。

增上缘者,谓方便因。

次第缘、缘缘者,谓心心数法。是名四缘。

[末学解说]

又有二种因:一是真实因;二是方便因。

真实因者,即是种子。

方便因者,比如其余的外缘。

方便因者有四种缘:一是因缘(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二是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之原因);三是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之一切对象,亦即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四是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

因缘(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者,诸法生因。

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者,即方便因。

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之原因)、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之一切对象,亦即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者,即心心数(心王和心所。心数即心所的别名)法。
这些名为四种缘。

注解:
【四缘】:缘是指一切物事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这种关系共有四种,叫做“四缘”。
  一、因缘,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
  二、所缘缘,所缘是境,能缘是心,心心所法,杖境方生,即见相二分,俱起而为缘。
  三、等无间缘,凡是心王所有缘虑的东西,都是刹那相续,念念生灭,前念和后念是平等的,也是没有间断地前后相引的,故等无间缘乃是现行引现行。
  四、增上缘,即是这一法的生起,是由另一法帮助的缘,才能令其加增向上。
上述四缘,色法的生起,只须因缘和增上缘;心法的生起,则须四缘具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缘】:梵语 catva^rah! pratyaya^h!。为佛教阿毗达磨(论)中所整理出之因缘论。即赅括一切有为法之生起所凭借之四种缘。四缘常与“六因”同时论述,“四缘”系从“果”之产生而考察各种“因”之起源,“六因”则侧重说明业报得以产生之条件。佛教各宗对因缘论之看法各异,以大小乘而言,小乘中较具代表性者为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大毗婆沙论)及俱舍宗(俱舍论),大乘以唯识宗(成唯识论)之说为主。四缘,即因缘(梵 hetu-pratyaya)、等无间缘(梵 samanantara-pratyaya)、所缘缘(梵 a^lambana-pratyaya)、增上缘(梵 adhipati-pratyaya),大小乘皆说之,惟说法互异;六因,为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主要是发智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小乘论书所说。小乘并把能作因包含四缘中之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而将因缘一项开演为其他之五因。若将四缘、六因、五果等三学说并举,则可合为佛教因果论之完整思想。兹略述大小二乘之四缘说:
 (一)小乘之说:(1)因缘,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其“因缘”一词,“因”亦作“缘”解。于佛教因缘论中,通常将引生结果之主要条件称为“因”,次要条件称为“缘”。于此,则强调“因”亦为众多条件之一,故称“因缘”,非寻常所谓“因与缘”之义。又此缘可适用于精神与物质等一切现象。(2)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之原因。亦即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刹那灭谢,复给予“现在”之后一刹那生起之力用。所谓“等”,谓“前念”既灭,“后念”继生,二念之体用同等,反之,若前一刹那为善心聚,后一刹那为恶心聚,则其前后刹那之相望则相异而非同等;所谓“无间”,谓前后二念之间,念念生灭,刹那不停,而无有间隔。此缘仅适用于精神现象,为认识活动得以发生之条件。(3)所缘缘,略称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之一切对象,亦即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4)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
 佛教将一切万法分为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其性非色非心,而与心不相应的有为法)、色法、无为法等五大类,称为“五位”。若就五位之生起与四缘之关系而言,心法及心所有法(精神现象)之生起,须具备四缘全部;心不相应行法(小乘分之为十四种)中之“无想定”与“灭尽定”之生起,仅须因缘、等无间缘、增上缘,而无所缘缘,此因无想与灭尽二定既属于无心定,已无心识作用可言,而所缘缘则须以心识为产生作用之相应条件,故此二定之生起不具所缘缘;心不相应行法其余之十二法与色法(一切物质现象)之生起,皆仅须因缘与增上缘,此因色法与其余十二种心不相应行法既无心识作用,故无所缘缘,其生起之前后两相亦非同等,且无固定之相续次序,故无等无间缘;无为法乃无有生灭变化之诸法真实体性,自然无生起之原因条件可言,故在四缘的范围之外。
 又若以时间、空间而言,等无间缘属于时间之因素,所缘缘属于空间之因素,因缘及增上缘则通于时空二者。又小乘既于四缘之外另立六因之说,则四缘与六因之关系后世亦异说纷纭。如俱舍论宝疏(法宝撰)卷七力主六因与四缘互摄之说,即如上记所言能作因包含等无间、所缘、增上等三缘,俱有因等其余五因通摄因缘。另如俱舍论光记(普光述)卷七则认为四缘赅摄之范围较宽,六因较狭,故四缘能含摄六因,六因不能含摄四缘。即俱有因等五因与因缘固可互相通摄,然能作因唯通于增上缘,而未能含摄等无间、所缘二缘。
 (二)大乘之说:(1)因缘,指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者,如麦种生麦,稻种生稻。此因缘之体性有二:1.种子,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善、染、无记等一切法;此种子于异时能引生自类之种子(称为种生种),于同时能生起自类之现行(称为种生现)。2.现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转识之现行能熏成本识(即第八识)中之自类种子(称为现熏种)。(2)等无间缘,谓心、心所之生起系由前念引生后念,念念相续,无有间隔,此说与小乘大致相同,惟唯识宗主张八识之体各自有别,故各自产生前后无间之相续关系;小乘则认为异识之间亦可互相形成等同无间之相续关系。(3)所缘缘,凡心、心所之对象成为原因,而令心、心所产生结果之时,心、心所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唯识宗特分为亲所缘缘、疏所缘缘两种。如成唯识论卷七所说(大三一·四○下):“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此乃小乘未谈及之深义。(4)增上缘,亦如小乘所说,指上记三缘以外的一切法生起之原因条件。惟此缘范围甚为宽广,如小乘所说之六因,悉得摄入此中。
 若就诸法之生起与四缘之关系而言,大乘认为色法与诸种子之生起,仅须依因缘与增上缘,此因色法与种子皆非缘虑之法,故无所缘缘;又以多类俱转而无前后齐等之故,而无等无间缘。心法、心所法则与小乘看法相同,须具备全部四缘而后生起。(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卷三十六、显扬圣教论卷十八、顺正理论卷十八、显宗论卷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六本、大乘义章卷三)((参见:六因)1256、“缘”6123)p1832FROM:【佛光大辞典】

【缘缘】:(术语)旧曰缘缘。新曰所缘缘。所缘之缘也。四缘之一。心识对于境界时(如眼之于色),心识谓之能缘,境界谓之所缘。缘为攀缘,心识各自攀缘境界之义也。因而境界于心识为所缘之缘,即心识缘其所缘而起者,称之为缘之缘或所缘之缘,与他之诸缘别异。见大乘义章三本,三藏法数十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心心数】:心王和心所。心数即心所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如是十因,云何出生一切世法及出世法?云何断生死?云何不断生死?

如世间中种种谷子,为增长命有种种名,所谓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粳粮胡麻等,是名流布因。

因于飢渴无气力故,为除是患身得力故,求大小麦乃至胡麻。

因于美食心生贪着,生贪着心故方便求索,是名从因。

如彼种子生相似果,是名作因。

如彼地水火风粪土人工等,是名摄因。

从子增长乃至于果,是名增长因。

如子生果、从果复生因,是名转因。

如麦生麦、豆自生豆,是名不共因。

如离子已从余生果,是名共因。

如子遇雹火烧鸟食,是名害因。

离雹火鸟,名不害因。

以是义故,是十种因出生世法及出世法。

[末学解说]

这十种因,如何出生一切世法及出世法?如何断生死?如何不断生死?

比如世间中种种谷子,为增长命而有种种名,即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粳粮胡麻等,这名为流布因。

因饥渴无气力的缘故,为了除此患令身得力的缘故,而求大小麦乃至胡麻。

因对美食心生贪着,因生贪着心的缘故而方便求索,这名为从因。

比如那些种子生出相似之果,这名为作因。

比如彼地水火风粪土人工等,这名为摄因。

从子增长乃至于果,这名为增长因。

如种子生出果、从果又生因,这名为转因。

比如麦生麦、豆自生豆,这名为不共因。

比离开种子后从余生果,这名为共因。

比如种子遇雹、火烧、鸟食,这名为害因。

没有雹、火、鸟,名为不害因。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十种因会出生世法及出世法。

注解:
【十因】:梵语 das/a hetavah!。又作十种因。<一>指四缘据所依处之十种分类。即用以说明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得以产生之十种原因。(一)唯识宗之说法:(1)随说因,依语依处而立。随见闻说诸义时,则能说之语为所说之因。(2)观待因,依领受依处而立。观待甲以生住成得乙之诸事,所待之甲为能待之因。例如以手为因,有执取之动作。(3)牵引因,依习气依处而立。诸种子未熟润之位,牵引遥远之自果。(4)生起因,依有润种子依处而立。种子已熟润,生起较近之自果。(5)摄受因,依无间灭、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实具等六依处而立。种子以外之诸缘相摄受而得以起果。(6)引发因,依随顺依处而立。善、染、无记之种现诸法能引起同类胜行及无为法之因。(7)定别因,又作定异因,依差别功能依处而立。一切有为法各引发证得自果,而无杂乱。(8)同事因,依和合依处而立。由以上七种因,与果和合为一。(9)相违因,依障碍依处而立。以违缘为性,于诸法之生、住、成、得等事有所障碍。(10)不相违因,依不障碍依处而立。于诸法之生等无障碍。此十因以谷物之由种子至成熟为譬喻,说明阿赖耶识种子于生起世界各种现象及支配人之种种活动中之决定性作用,以及业报轮回之必然性。(二)诸经之说法:(1)菩萨地持经卷三所立之十因,即:随说因、以有因、种植因、摄因、生因、长因、自种因、共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2)菩萨善戒经卷三所立之十因,即:流布因、从因、作因、摄因、增长因、转因、不共因、共因、害因、不害因。(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显扬圣教论卷十八、成唯识论卷八)((参见:十五依处)376)
 <二>菩萨成就十种行法,可得涅槃之境界,故此十种行法称为涅槃十因。即:(一)信,(二)戒,(三)近善友,(四)寂静,(五)精进,(六)正念具足,(七)濡语(软语),(八)护法,(九)布施,(十)正意。此说出自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九,大乘义章卷十四明示其为十因。p418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924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185

[精进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5-5-31 20:1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31 20:54 编辑



本次学习:28楼   学习用时共计 3 小时  以上 )

菩萨地菩提品第八

二十二、什么名为菩提、无上菩提?

-- [经文] --

云何名菩提?

菩提者,谓二种解脱、二种智慧。

二解脱者,一烦恼障解脱;二智障解脱。

智慧二者,一者能坏烦恼障;二者能坏智慧障。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呢?

菩提者,即二种解脱、二种智慧。

二种解脱,一是烦恼障(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解脱;二是智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解脱。

二种智慧,一是能坏烦恼障(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二是能坏智慧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注解: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烦恼障】: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二障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障】:又作二碍。<一>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一)烦恼障,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二)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离此二障,则称二离。(成唯识论卷九)
 <二>烦恼障与解脱障。(一)烦恼障同上所述,乃障无漏慧之生起。(二)解脱障,又作不染无知定障、定障、俱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因障圣者入灭尽定之法,故称解脱障,其体为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俱舍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五、俱舍论颂疏卷十二)
 <三>理障与事障。(一)理障,谓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者,相当于所知障。(二)事障,谓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者,相当于烦恼障。(圆觉经卷下)
 <四>内障与外障。(一)内障,即三毒,为令众生内心生起烦恼之障。(二)外障,即七难,为外界所加之障碍。(阿娑缚抄卷一八七)p241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又复无上菩提者,所谓净智、无碍智、一切智,断一切习、断除一切无记无明。

净智者,断一切习,知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

界有二种:一者世界;二者众生界。

法亦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

行亦二种:一者坏烦恼障;二者坏智慧障。

世间二种:一者智;二者愚。

时有三种:过去、现在、未来。

对治三种:不净观、慈观、十二因缘观。是名净智。

[末学解说]

再有无上菩提者,即是净智、无碍智(自在无碍的智慧,即佛的智慧)、一切智(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断除一切习(烦恼之余气曰习气)、断除一切无记(非善非恶,无可记别)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

净智者,能断除一切习(烦恼之余气曰习气),了知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针对病情而治疗,亦即以道断除烦恼的意思)。

界有二种:一者世界(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之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二者众生界(“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

法也有二种:一者有为(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二者无为(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

行也有二种:一者坏烦恼障(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二者坏智慧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世间有二种:一者智;二者愚。

时有三种:过去、现在、未来。

对治有三种:不净观(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修此观可治贪欲)、慈观(又名无缘大慈观,佛与众生一体,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所以叫做“无缘大慈”)、十二因缘(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观。

这名为净智。

注解:
【无碍智】:自在无碍的智慧,即佛的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切智】:(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记】:非善非恶,无可记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明】:(术语)梵语阿尾你也Avidya%,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报)。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习】:(术语)烦恼之余气曰习气,又云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对治】:针对病情而治疗,亦即以道断除烦恼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界】: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之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众生界】:“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p4749FROM:【佛光大辞典】

【有为】:(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m!skr!t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为】:(术语)梵语Asam%skr!ta。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为法有三种六种之别,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是正为圣智所证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为之异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无为泥洹之道。”清信士度人经曰:“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肇论曰:“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探玄记四曰:“缘所起法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华严大疏十六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大乘义章二曰:“释有二:一对法外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为彼法外四相所为,虚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无为。二对法体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前后集起,评之曰为,虚空等三无彼为故,名曰无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障】:又作二碍。<一>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一)烦恼障,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二)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离此二障,则称二离。(成唯识论卷九)
 <二>烦恼障与解脱障。(一)烦恼障同上所述,乃障无漏慧之生起。(二)解脱障,又作不染无知定障、定障、俱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因障圣者入灭尽定之法,故称解脱障,其体为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俱舍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五、俱舍论颂疏卷十二)
 <三>理障与事障。(一)理障,谓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者,相当于所知障。(二)事障,谓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者,相当于烦恼障。(圆觉经卷下)
 <四>内障与外障。(一)内障,即三毒,为令众生内心生起烦恼之障。(二)外障,即七难,为外界所加之障碍。(阿娑缚抄卷一八七)p241FROM:【佛光大辞典】

【不净观】:五停心观之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修此观可治贪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观】:又名无缘大慈观,佛与众生一体,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所以叫做“无缘大慈”。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无碍智者,不假庄严思惟入定,而能通达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是名无碍智。

复有无碍智,谓百四十不共法。如来所有无诤三昧、愿智、四无碍智,是名无碍智,名为菩提。

云何名为百四十不共之法?

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净行、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不忘、断一切习一切行无胜智,是名百四十不共法,后〈住品〉中当广说。

[末学解说]

无碍智者,不需要借助庄严思惟入定,就能够通达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这名为无碍智。

再有无碍智,即百四十不共法(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萨所具足,而凡夫与二乘所无之殊胜特质)。如来所有无诤三昧(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愿智(谓如愿知悉一切智慧)、四无碍智(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这名为无碍智,名为菩提。

什么名为百四十不共之法呢?

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净(谓菩萨有四种清净。又作四一切行净、菩萨四净。据菩萨善戒经卷九所举,即:(一)身净,谓菩萨永断习气,得清净之身,成无上菩提,身得自在而生灭自由。(二)缘净,谓菩萨为摄化众生,示现种种神通,出没自在而诸缘无碍。(三)心净,谓菩萨修集善法,远离烦恼,于一切法不生取著心。(四)智净,谓菩萨知一切法而无有挂碍,得清净智而知一切法行)行、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处谓法界平等之理不增不减也。佛当说法时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无减退之相,故众生虽不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忧,是为第一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相,毕竟不可得,故于众生虽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喜,是为第二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相,不可得,故常行舍心于一切时利益众生,而无有利益众生之念,是为第三念处)、三不护(即:身不护、语不护、意不护。意谓如来之身、口、意三业,本来清净无过失,不须特加防护)、大悲、不忘、断除一切习(烦恼之余气曰习气)一切行无胜智,这名为百四十不共法,在后面的〈住品〉会详细解说。

注解:
【不共法】:又作不共佛法。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萨所具足,而凡夫与二乘所无之殊胜特质。在大小乘诸经论中,于此不共法颇有异同之说,一般系将佛之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及佛之大悲,合称为“十八不共法”。(大般若经卷四一一、自在王菩萨经卷下、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嘱累品、大毗婆沙论卷十七、大智度论卷二十六)p966FROM:【佛光大辞典】

【无诤三昧】:梵语 araN!a-sama^dhi。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之须菩提最通解空理,故于弟子中所得之无诤三昧,最为第一。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下):“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元贤之金刚经略疏释之谓,无诤三昧者,以其解空,则彼我俱忘,能不恼众生,亦能令众生不起烦恼。又天台宗所说圆教初门之行者,于修一切无漏对治观练薰修之禅定时,即证圣果,为大力罗汉,具足六通、三明,同时证得无诤三昧。(大智度论卷十一、注维摩经卷三)p5137 FROM:【佛光大辞典】

【愿智】:梵语 praN!idhi-jn~a^na。谓如愿知悉一切智慧。为佛共德之一,仅不动罗汉(六种阿罗汉中最高位者)所能起者。乃先发诚愿求知彼境,而以世俗智为自性,复依第四静虑为其所依,由此加行而引发之妙智。
 俱舍论卷二十七(大二九·一四二上):“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此智自性地种性身与无诤同,但所缘别,以一切法为所缘故。(中略)诸有欲起此愿智时,先发诚愿求知彼境,便入边际第四静虑以为加行,从此无间随所入定势力胜劣,如先愿力引正智起,于所求境皆如实知。”
 此外,成实论卷十六以愿智为五智之一,指于诸法中无障碍之智。(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卷一七九、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七十五、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七)p6730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碍智】: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净】:谓菩萨有四种清净。又作四一切行净、菩萨四净。据菩萨善戒经卷九所举,即:(一)身净,谓菩萨永断习气,得清净之身,成无上菩提,身得自在而生灭自由。(二)缘净,谓菩萨为摄化众生,示现种种神通,出没自在而诸缘无碍。(三)心净,谓菩萨修集善法,远离烦恼,于一切法不生取著心。(四)智净,谓菩萨知一切法而无有挂碍,得清净智而知一切法行。p1762FROM:【佛光大辞典】

【三念处】:(名数)处谓法界平等之理不增不减也。佛当说法时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无减退之相,故众生虽不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忧,是为第一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相,毕竟不可得,故于众生虽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喜,是为第二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相,不可得,故常行舍心于一切时利益众生,而无有利益众生之念,是为第三念处。见法界次第下之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不护】:梵语 tri^N!i tatha^gatasya^raks!ya^ni,巴利语 ti^N!i tatha^gatassa^rakkheyya^ni。即:身不护、语不护、意不护。意谓如来之身、口、意三业,本来清净无过失,不须特加防护。若加上命不护(如来之生活本自清净,不须特加防护),则称为四不护。佛陀之此等特性,与阿罗汉不同。阿罗汉之三业虽然清净,然仍须常加防护,方能离过。(集异门足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显扬圣教论卷四、大乘义章卷十九)((参见:四不护)1663)p530 FROM:【佛光大辞典】


【习】:(术语)烦恼之余气曰习气,又云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名为无上菩提?具七无上,故名无上菩提。

一者身无上;二者受持无上;三者具足无上;四者智慧无上;五者不可思议无上;六者解脱无上;七者行无上。

身无上者,三十二相庄严身故。

受持无上者,诸佛菩萨自利利他,能施众生人天乐故。

具足无上者,诸佛菩萨有四具足故,所谓寿命具足、见具足、戒具足、行具足。

智慧无上者,谓四无碍。

不可思议无上者,所谓具足六波罗蜜。解脱无上者,如来能坏二种障故。

行无上者,所谓圣行、天行、梵行。圣行者,谓三三昧空无相愿、灭尽定。天行者,谓四禅四无色定。

梵行者,谓四无量心。

是三种行出佛四行,常乐修集。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无上菩提呢?因具足七种无上,而名为无上菩提。

一者身无上;二者受持无上;三者具足无上;四者智慧无上;五者不可思议无上;六者解脱无上;七者行无上。

身无上者,因三十二相庄严身的缘故。

受持无上者,因诸佛菩萨自利利他,能布施众生人天乐的缘故。

具足无上者,因诸佛菩萨有四具足的缘故,即寿命具足、见具足、戒具足、行具足。

智慧无上者,即四无碍(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不可思议无上者,即具足六波罗蜜。

解脱无上者,因如来能坏二种障碍(烦恼障、智慧障)的缘故。

行无上者,即圣行(圣者正也。菩萨戒定慧所修之行也)、天行(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

圣行者,即三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空无相愿、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

天行者,即四禅(分贯练薰修之四种为四禅也)四无色定(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梵行者,即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

这三种行出佛四行,常乐修集。

注解:
【四无碍】:(名数)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之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无碍智】:名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圣行】:(术语)涅槃五行之一。圣者正也。菩萨戒定慧所修之行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行】: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依天台别教之意,天行为地前之内证;圆教则以法华经所说之如来座为圆天行。(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法华经玄义卷三下、卷四下)((参见:五行)1085)p1348FROM:【佛光大辞典】

【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三昧】: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禅】:(术语)分贯练薰修之四种为四禅也。(参见:观练薰修)。【又】四禅天四禅定也。【又】四禅中之第四禅天也。三代实录曰:“四禅不坏于三灾。”(参见:四禅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无色定】:梵语 catasra a^ru^pya-sama^pattayah!。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此四无色定各有两类情形,即:(一)生于四无色界之“生无色”,于此之时,定心现前,故得定之名。(二)非由生得,而系修证所得;盖假令其身虽犹在欲界等下地,然若因修证而现起无色界之定心,则亦得无色之果,称为“定无色”。
 据法蕴足论卷八无色品、大智度论卷十七等载,此四无色定即:(一)空无边处定,又作空处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二)识无边处定,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三)无所有处定,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四无色定各以其自体而言,皆称为根本定;接近根本定前之预备阶段,称为近分定,或加行定。加行,即事先加功用行之意。其中,空无边处定之近分定,系缘欲界第四禅之色相以修行厌离,而尚有色想;然其余三定之近分定及四定之根本定则全无色想,故四定仍总称无色定。又非想非非想处定系依定之自相而立名,其下三定则依加行而立名。
 四无色界,为脱离色法系缚之四种境界。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处、四空天。四无色界名称配于四无色定,依次称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有顶天)。悉以无色为特点,既无自然国土与居处宫室,亦无色碍之肉身,仅以众同分、命根等假和合为体。此外,将三界分为九地时,四无色界则称空无边处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当于九地中之后四地。(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坐禅三昧经卷下、俱舍论卷二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二、禅法要解卷下、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参见:无色界定)5084)p1772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又名“四等心”。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行】:<一>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四隅四菩萨所代表之四行,即:(一)东南之普贤菩萨,表示净菩提心。(二)西南之文殊菩萨,表示智慧。(三)东北之弥勒菩萨,表示慈悲。(四)西北之观自在菩萨,表示愿行圆满之菩提果。此四行皆表四方四佛之“因德”。此外,亦有以菩提、福德、智慧、羯磨四者分别表示四菩萨之四行。大日经疏卷五(大三九·六三一下):“正方四叶是如来四智,隅角四叶是如来四行。”(瑜伽大教王经、大日经疏卷十七、卷二十)((参见:四行菩萨)1691)
 <二>指五戒中除去“不饮酒”之其他四项。中阿含经卷二十六(大一·五九四中):“有一沙门梵志行四行:不杀生、不教杀、不同杀,不偷、不教偷、不同偷,不取他女、不教取他女、不同取他女,不妄言、不教妄言、不同妄言。”
 <三>通达四谛而趣向涅槃之无漏圣道有苦迟、苦速、乐迟、乐速等四种途径,称为四通行。(集异门足论卷七)((参见:四通行)1766)
 <四>乃菩提达磨所说修证佛道之四种具体行法,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参见:二入四行)167)p1690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为四圣行?

有二:一者空三昧;二者灭尽定。

天行有一,谓第四禅。

梵行亦一,所谓大悲。

如来以是大悲因缘,昼夜六时常观众生,谁无善根当施种子、谁种善根当令增长,乃至谁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当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来以是无上身故名大丈夫,受持无上故名为大悲,具足无上故名到彼岸,智慧无上故名一切智,不可思议无上故名阿罗呵,解脱无上故名大涅槃,行无上故名三藐三佛陀。

[末学解说]

什么是四圣行(指破除比丘恶欲之四种行法: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身心寂静)呢?

有二种:一是空三昧(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二是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

天行(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有一种,即第四禅(为四禅之第四。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载,此禅定具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心一境性等四支。于此禅定,离脱第三禅定之妙乐,故称“舍清净”;仅忆念修养功德,故称“念清净”;由此之故,住于不苦不乐之感受中。又于此禅定中,可对治出入息、第三禅定之贪、乐、乐作意、定下劣性等五种修道之障难。修习此禅定,可得生于第四禅天之果报,此天属色界四禅天之最高处)。

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也有一种,就是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

如来以此大悲因缘,昼夜六时常观众生,谁没有善根当会布施种子、谁种了善根当会令其增长,乃至谁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心,我当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来以这样的无上身而名为大丈夫,因受持无上的缘故而名为大悲,因具足无上的缘故而名为到彼岸,因智慧无上的缘故而名为一切智,因不可思议无上的缘故而名为阿罗呵,因解脱无上的缘故而名为大涅槃,因行无上的缘故而名为三藐三佛陀(又作三藐三没驮、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意译作正遍知、正等觉、正等觉者。为如来十号之一)。

注解:
【四圣行】:(名数)一粪扫衣,二乞食,三树下坐,四身心寂静。又名四良药,与行四依及四圣种大意同。南山业疏三下曰:“涅槃具显治本,故彼文云:出家之人有四种病,由此不得四沙门果。为有衣欲,乃至为有恶欲。有四良药能治此病:谓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身心寂静。治有恶欲,故名四圣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圣行】:指破除比丘恶欲之四种行法: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身心寂静。又作四良药。与行四依、四圣种之意略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三下(卍续六四·四四五上):“涅槃具显治本,故彼文云出家之人有四种病,由是不得四所门果;为有衣欲,乃至为有欲。有四良药能疗是病,谓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身心寂静,治有恶欲,故名四圣行也。”p1787 FROM:【佛光大辞典】

【空三昧】:(术语)三三昧之一。智度论五曰:“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是名空三昧。复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就因而言,则为三三昧。就果而言,则为三解脱。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三昧】: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天行】: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依天台别教之意,天行为地前之内证;圆教则以法华经所说之如来座为圆天行。(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法华经玄义卷三下、卷四下)((参见:五行)1085)p1348FROM:【佛光大辞典】

【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第四禅】:梵语 caturtha-dhya^na,巴利语 catuttha-jha^na。新译作第四静虑。为四禅之第四。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载,此禅定具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心一境性等四支。于此禅定,离脱第三禅定之妙乐,故称“舍清净”;仅忆念修养功德,故称“念清净”;由此之故,住于不苦不乐之感受中。又于此禅定中,可对治出入息、第三禅定之贪、乐、乐作意、定下劣性等五种修道之障难。修习此禅定,可得生于第四禅天之果报,此天属色界四禅天之最高处。其中有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等八天,即:(一)无云天,此天位于云层密合处之上,故自此天开始,云地轻薄,犹如星散。(二)福生天,具有异生凡夫之胜福,方得往生此天。(三)广果天,于色界诸天中,此天乃异生凡夫所往生最为殊胜之处。(四)无烦天,于此天中,无有繁杂纷乱之事物或现象。又以此天天众不求趣入无色界之故,此天又称为无求天。(五)无热天,此天之人已能伏除上中品之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称无热。(六)善现天,此天之人已得杂修善品之定,以果德彰现之故,称为善现。(七)善见天,此天之人已离修定之障,至微细之余品中,凡有所见,皆极清澈,故称善见。(八)色究竟天,此天已到众苦所依身之最后边,亦即有色天中之最后,过此天则为无色界。此外,有关第四禅诸天之依处、身量及寿量等之果报,详载于长阿含经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一、立世阿毗昙论卷三、卷七等中。又如上记所述,第四禅天天众已脱离第三禅天之妙乐而仅忆念修养功德,故此天又称为“舍念清净地”。又此第四禅天于劫末之时,不受火、水、风之三灾。(俱舍论卷八、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七)((参见:四禅)1843、“四禅天”1846)p4764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悲】:(术语)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藐三佛陀】:梵语 samyak-sam!buddha,巴利语 samma^-sambuddha。又作三藐三没驮、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意译作正遍知、正等觉、正等觉者。为如来十号之一。据大智度论卷二载,三藐三佛陀者,三藐,义为“正”,三,义为“遍”,佛,义为“知”;故三藐三佛陀即为“正遍知一切法”。如来能觉了四谛之理,知一切诸法实不坏之相,不增不减,又悉知十方诸世界之名号及六道所摄众生之名号等一切诸法,故有此一称号。(坐禅三昧经卷上、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大乘义章卷二十末)p693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1、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2、如是不变的、真实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以是义故,如来具足十种名号,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无虚妄故,名为[如来]。

良福田故,名为[应供]。

知法界故,名[正遍知]。

具三明故,名[明行足]。

不来还故,名为[善逝]。

知二世间故,名[世间解]:一者国土世间;二者众生世间。

能调伏众生身心恶故,名[无上士][调御丈夫]。

能为众生作眼目故,能令众生正知正法正义正归、为诸众生广说义故,能坏一切烦恼苦故,能破众生疑网心故,开示诸法甚深义故,一切善法根本故,是故名为[天人之师]。

知善法聚、不善法聚、非善非不善法聚,是名为[佛]。

坏魔波旬故,能得难得如来身故,名[婆伽婆]。

[末学解说]

因为这些原因,如来具足十种名号,即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因无虚妄的缘故,名为如来(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

因良福田的缘故,名为应供(指应受人天之供养)。

因知法界的缘故,名为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因具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的缘故,名为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

因不来还的缘故,名为善逝(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处而去,故号“善逝”)。

因知二世间的缘故,名为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一者国土世间;二者众生世间。

因能调伏众生身心恶的缘故,名为无上士(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

因能为众生作眼目的缘故,能令众生正知正法正义正归、为诸众生广说法义的缘故,能坏一切烦恼苦的缘故,能破众生疑网心的缘故,开示诸法甚深义的缘故,一切善法根本的缘故,所以名为天人之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

知善法聚、不善法聚、非善非不善法聚,这名为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

因坏魔波旬的缘故,能得难得如来身的缘故,名为婆伽婆(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

注解:
【十号】: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即:(一)如来(梵 tatha^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二)应供(梵 arhat),音译阿罗汉,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三)正遍知(梵 samyak-sam!buddha),音译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梵 vidya^-caraN!a-sam!panna),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五)善逝(梵 sugata),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六)世间解(梵 loka-vid),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七)无上士(梵 anuttara),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八)调御丈夫(梵 purus!a-damya-sa^rathi),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九)天人师(梵 s/a^sta^ deva-manus!ya^N!a^m!),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十)佛(梵 buddha),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十一)世尊(梵 bhagavat),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大智度论卷二、卷二十一、大乘义章卷二十末)p480FROM:【佛光大辞典】

【十号】:佛有十种尊号,即
    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
    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
    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即叫做“三达”。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逝】:如来十号之一,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处而去,故号“善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婆伽婆】:梵语 bhagavat。<一>为诸佛通号之一。又作薄伽梵、婆伽梵、婆伽伴、薄阿梵、婆哦缚帝、婆哦缚底、薄伽跋帝。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
 关于婆伽婆之语义,于大智度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蕴足论卷二证净品等诸经论中,皆有引用或释义。又据佛地经论卷一、玄应音义卷三载,婆伽婆(薄伽梵)一名总摄众德,故将其置于经首。此即指诸经首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中之“佛”字,译自婆伽婆。由上所述,足证婆伽婆之名广为人知。此外,婆伽婆原无世尊之义,“世尊”一词为一般人所易解,故自古以来译者多以其为婆伽婆之意译。
 又据佛地经论卷一,举出薄伽梵六义,即:(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另据北本涅槃经卷十八,亦列举出婆伽婆七义,即:(一)能破烦恼。(二)能成就诸善法。(三)善解诸法义。(四)有大功德,无人能胜。(五)有大名闻,遍于十方。(六)能做种种大惠施。(七)于无量阿僧祇劫吐(即不受之义)女根,尽舍诸恶烦恼。此外,在印度一般人尊称神仙、贵人亦用婆伽婆一语,此时之婆伽婆则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参见:世尊)1522)
 <二>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于赞阿弥陀佛偈中载有“我顶礼婆伽婆”一语,即撷取诸佛之通号而立名,此乃因十方菩萨为恭敬歌颂阿弥陀佛无量广大之功德,故以具有大功德意味之婆伽婆名,赞叹阿弥陀佛。(增一阿含经卷十四、百论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乘义章卷二十末、异部宗轮论述记、翻梵语卷一)p4453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无量劫中乃至无有一佛出世,是故难得。

无量世界有无量佛,十方世界有无量菩萨,同时同愿修集庄严,同时俱发菩提之心,一时一日一月一岁同施同戒同忍同进同禅同智,以是义故,十方世界应有无量无边佛土。

一土之中终无二佛一时出世,若无十方无量世界,如是无量无边菩萨同修善行可无果耶?以是故知有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

何以故?一土之中无二佛故。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作如是言:『唯我一人能令无量无边众生断烦恼苦入于涅槃。』

以是愿力获得果报,如来能为三千大千无量世界说法教化调伏众生,是故一土无二佛出。

若一土中有二佛出者,众生不能乐修善法、不生恭敬难遭之想;若见一佛,则得生于不思议心:『佛或涅槃。我等当共及时修善,懃行精进转离生死。』

生难遭想恭敬之心,修檀波罗蜜乃至修集般若波罗蜜,是故一土无二佛出。

[末学解说]

无量劫中乃至没有一位佛陀出世,所以难得。

无量世界有无量佛,十方世界有无量菩萨,同时同愿修集庄严,同时俱发菩提之心,一时一日一月一岁同施同戒同忍同进同禅同智,因为这样原因,十方世界应有无量无边佛土。

一土之中终无二佛一时出世,若无十方无量世界,如是无量无边菩萨同修善行可无果耶?因此可知有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

为什么呢?因为一土之中无二佛的缘故。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作这样的言说:『唯我一人能令无量无边众生断烦恼苦入于涅槃。』

因为这样的是愿力获得果报,如来能为三千大千无量世界说法教化调伏众生,所以一土无二佛出。

如果一土中有二佛出者,众生不能乐修善法、不生恭敬难遭之想;如果见一佛,则能生不思议心:『佛或涅槃。我等当共及时修善,勤行精进转离生死。』

生难遭想恭敬之心,修檀波罗蜜乃至修集般若波罗蜜,所以一土无二佛出。

-- [经文] --

十方诸佛唯除四事,其余一切平等无二:

一者寿;二者姓;三者名;四者身。

菩萨终不以女人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初阿僧祇劫已断女身。女人之身贪欲多故、二指智故,如是恶智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者不可思议。何以故?

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得故。是故无上菩提,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二指者谓女人和合智也)。

[末学解说]

十方诸佛只除四事,其余一切平等无二:

一者寿;二者姓;三者名;四者身。

菩萨终不以女人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为什么呢?

因为菩萨摩诃萨初阿僧祇劫已断女身。因为女人之身贪欲多的缘故、二指智的缘故,这样的恶智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者不可思议。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得故。所以无上菩提,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二指者谓女人和合智也)。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