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2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7-1 10:1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光明遍照,按照善知识的教导接下来发心学习《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恳请诸佛菩萨  善知识慈悲加持

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深入学习领会经文法义
并依照经中教导如实实修,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精神
如实的发起普度众生的大愿心而自利利他


弟子光明遍照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21:17: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11 10:31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

【真观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

【学习解说】
【真观】【清净观】【智慧观】【悲观】【慈观】这是观世音菩萨修行的五种观照法

【真观】
菩萨时时观照世间一切事物以及相貌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了知一切外境,缘生性空,本无实法;体达我身,四大假合,终归于空;

体知六识妄心,依根缘尘而有,生灭如幻,若离根尘,原无自性

这样作观,内空我相,外亡法尘,解脱缠缚,即离众若。

【清净观】
观世音菩萨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而且早在无量劫前就已经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

观世音菩萨为了继续救渡世间众生,选择了示现菩萨的形象,继续在世间广为说法,帮助受苦的众生

菩萨早已实证诸法性空,原无所得,但是为了普度众生,方便修习假观,照察一切事物,如幻而有,非有而有

故为利众生,虽深入社会,而不染尘劳,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

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如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

【智慧观】
菩萨以真实之大智慧观照,令众生明白实相之理,从而出离无明愚痴

【悲观】
菩萨悲悯众生,时时观察众生,与我同体,我即众生,众生即我,我与众生苦乐相共,故视生如己

广作佛事,不分亲疏,不计得失,为他人做事,如做自己的事一样,解除众生一切苦难

【慈观】
菩萨以慈心观照众生,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给与众生一切安乐


观世音菩萨就是时时观照此五观来灭除众生种种苦难,破除众生愚痴无明,救渡众生出离六道轮回

所以世尊劝导众生一定要时时以恭敬之心忆念、仰观观世音菩萨

【词解】
【五观】
 (名数)一、真观,观真谛之理而断见思之惑之空观也。二、清净观,于既除见思粪秽之清净身,断尘沙之惑之假观也。三、广大智慧观,断无明之惑得广大之智慧之中观也。四、悲观,以上三观观众生,拔众生苦之谓也。五、慈观。以上三观观众生而与众生以乐之谓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又】食时之五观,五眼之观照,华严宗五教之观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观】
即真空观,菩萨修习空观,先观法空,了知一切外境,缘生性空,本无实法;次观我空,体达我身,四大假合,终归于空;然后再综观十八界空,体知六识妄心,依根缘尘而有,生灭如幻,若离根尘,原无自性。这样作观,内空我相,外亡法尘,解脱缠缚,即离众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清净观】
即妙有观。菩萨由于修养功夫,既知诸法性空,原无所得,但为了普度众生,方便修习假观,照察一切事物,如幻而有,非有而有,故为利众生,虽深入社会,而不染尘劳,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如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能这样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叫做“清净观”。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智慧观】
 (术语)观世音菩萨五观之一。以真实之智慧,观实相之理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悲观】
即同体大悲观。菩萨观察众生,与我同体,我即众生,众生即我,我与众生苦乐相共,故视生如己,广作佛事,不分亲疏,不计得失,为他人做事,如做自己的事一样,这样叫做“同体大悲”。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悲观】
五观之一。悲,恻怆之意。即常怀救苦救难之心而观察众生。法华经卷七普门品(大九·五八上):“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参见:五观)1215)p4956
FROM:【佛光大辞典】

【慈观】
又名无缘大慈观,佛与众生一体,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所以叫做“无缘大慈”。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瞻仰】
 (术语)以恭敬之心而仰观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瞻仰两足尊。”维摩经上曰:“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闇,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学习解说】
在观世音菩萨的清净智慧之光照耀下,众生心中的一切烦恼烟消云散

就如炽烈的日光普照大地,破除世间一切黑暗,观世音菩萨的智慧不但能照破众生愚痴无明

也能够降服世间风灾火灾等一切灾害,普遍照彻一切世间清明祥和

【词解】
【无垢】
<一>梵语 vigata-mala。垢(梵 mala),为烦恼(梵 kles/a)之异称,指污秽心之垢物;无垢,指离烦恼之清净。又作无漏。烦恼有多种,如贪、嗔、痴之三垢,恼、害、恨、谄、诳、憍之六垢等,为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六十华严经卷五十七、八十华严经卷七十六、有部律破僧事卷六)((参见:清净)4667)
<二>梵语 nirmala。即无垢者。为“如来”之同义语。
<三>释尊时代之印度婆罗门僧。兄弟五人,排行第二,曾与兄弟四人等入山学道,获得五神通。其最小之弟名为弗那,以耕种为业,见佛陀乞食,即施以白净饭满钵;一日,弗那至田中,见所生苗稼均变成数尺高之金禾,收割已尽,还生如初,国王闻之,亦前往割禾,然亦不得尽。此后闻言而往取者,均不能割尽。无垢等四人得知,遂欲以欢喜团供养佛陀,愿求生天。于是各持欢喜团,往诣佛所,大兄取一团置于钵中,佛告以“诸行无常”;无垢复以团置于钵中,佛谓“是生灭法”;第三亦如法置于钵中,佛告以“生灭灭已”;第四亦置团于钵,佛谓“寂灭为乐”;兄弟四人遂各参此偈,得阿那含,后皆趋佛所,出家为僧,得阿罗汉道。(杂宝藏经卷四)p5099
FROM:【佛光大辞典】

【慧日】
<一>梵语 jn~a^na-diva^kara。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闇。与“慧光”、“慧照”等同义。法华经卷七普门品(大九·五八上):“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无量寿经卷下、华严经探玄记卷二)
<二>(680~748)唐代净土宗僧。东莱(山东)人,俗姓辛。幼见从印度归来之义净,深受其影响,遂誓游印度。于中宗嗣圣十九年(702),乘船经昆仑(今康道尔群岛)、佛誓(今苏门答腊)、师子洲(今斯里兰卡)等,三年始达印度。乃礼谒圣迹,寻求梵文经典,参访善知识,历时十三年。师独影孤征,远涉雪岭胡乡,备经艰苦,遂深厌此娑婆世界,乃寻求有乐无苦、速生佛国之法,遍问印度之三藏学者,皆赞净土。未久,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山,山有观音像,师以顶礼圣像,断食毕命祈请,终至第七日之夜感观音现紫金色相,为其摩顶开示。师遍游七十余国,凡历十八年,于开元七年(719)始归长安,呈献佛像与经典,玄宗遂敕赐“慈愍三藏”之号。师勤修念佛法门,弘扬净土教义。著有往生净土集三卷、般舟三昧赞等。天宝七年于洛阳罔极寺入寂,世寿六十九。又师之净土思想有其独特之处,故有将其净土学说同净土大师慧远和善导两流并列,称为慈愍流。(宋高僧传卷二十九、佛祖统纪卷四十)
<三>(1271~1340)元代曹洞宗僧。明州定海(浙江)人,俗姓沈。号东明。幼即志干清爽,九岁入奉化大同寺为童侍。十三岁落发,十七岁受具足戒。后参访直翁德举而契悟,遂任侍香。未久,历游天童、灵隐、万寿、蒋山等地。后又至姑苏掌承天寺藏钥,未久东归明堂之白云寺开教,并继嗣直翁之法,居止六年,德风被及四方。元至大二年(1309,日本延庆二年),应日僧之请赴日,于禅兴寺传戒。翌年迁圆觉寺,住七年,大扬曹洞宗风。时曾创建白云庵。后以幕府之命,历住建长、万寿、东胜、寿福诸刹,接引众人三十年如一日。日本历应三年(即元至元六年)于白云庵示寂,世寿六十九,法腊五十三。世称东明慧日。著有宗门无尽灯论,其法流称东明流,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延宝传灯录卷四、日本高僧传卷二十六、日本洞上联灯录卷一)p6022
FROM:【佛光大辞典】

【闇】
悉昙字[fan(am!)](am!)。又作庵、暗、唵、脲。悉昙十二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为“阿字五转”中之第三转,即于[fan(a)](a,阿)字之上方加菩提空点(·)。于五转配五佛中,相当于西方无量寿如来之三摩地,此乃依“东因发心”之义。方广大庄严经卷四(大三·五六○上):“唱唵字时,出一切物皆无我、我所声。”即梵本中
  amogha-utpatti 一语。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中以此字即边际之义。(北本涅槃经卷八、文殊师利问经卷上字母品、大日经疏卷十三、卷十四、卷二十)((参见:东因发心)3295)p6526
FROM:【佛光大辞典】


【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犹如雷声一样震耳欲聋,观世音菩萨的慈心也如天空中飘过的朵朵美丽的白云

又如夏日干枯的树枝在烈日中得到及时雨的浇灌,再现往日的生机
众生无明的心也被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愿心同化,灭除累劫以来炽盛的凡夫烦恼习气


★  【诤讼经官处,  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  众怨悉退散。】

【学习解说】
与人争论吵架,就要打官司而受官方惩处,国家之间发生战争就要士兵上战场互相交战

这种种的苦和内心的恐惧时时刻刻令众生心生不安

如果能够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就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护念,令众生之间不再互相争讼、国与国之间不再交战

【词解】
【诤讼】意思是争辨;争论。諍,通“ 争 ”。——摘自百度

【退散】意思是减退消散,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摘自百度


★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为众生演说佛法的美妙音声,清净微妙,也如大海的海潮声此起彼伏,这音声胜过世间种种红尘之音,因此众生应当常常的至心念诵

【词解】
【梵音】
<一>又作梵声。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据大智度论卷四,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播,闻而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法华经卷七妙音菩萨品、无量寿经卷下)
<二>为梵呗之一种。((参见:四个法要)1827)p4634
FROM:【佛光大辞典】

【海潮音】
 (术语)音之大者,譬之于海潮。又海潮无念,不违其时。与大悲之音声应时适机而说法相似。法华经普门品曰:“梵音海潮音。”楞严经二曰:“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长水之义疏曰:“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此表无缘慈悲应机而说,不待请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学习解说】
而且众生持诵的每一句佛号都应心怀至诚之心,千万不要有疑惑,不要怀疑念佛到底有没有用,不要怀疑观世音菩萨会不会来应声救度,因为信为功德母

观世音菩萨是清净慈悲的圣者,在众生遇到种种苦恼危恶之时,能够成为众生最坚强的依靠,保护众生远离种种苦恼以及一切厄难

【净圣】
 (术语)清净之圣者也,圣者虽无不净,然此称其上位之人也。法华经普门品偈曰:“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具足一切无漏功德,菩萨总是以慈眼(佛菩萨以慈悲心视众生之眼)平等的看待一切众生,平等的教化救度众生

观世音菩萨在普度众生的过程中,积聚的福报多的就像大海那样深广,那样无量无边

观世音菩萨无量菩萨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应该至诚顶礼观世音菩萨

【词解】
【慈眼】
 (术语)佛菩萨以慈悲心视众生之眼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学习解说】
世尊为无尽意菩萨说完这些观世音菩萨在世间救度众生出离种种苦难的偈诵后

在法会现场的持地菩萨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上前对世尊说:

世尊,如果有众生,能够听闻到观世音菩萨通达无碍的神通之力,听闻到观世音菩能普及一切法门

为众生示现种种身形,拔出众生种种苦难,救度众生出离三界火宅

那么应该知道,这个人的功德是非常非常大的

【词解】
【自在】
 (术语)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四末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普门】
梵语 samanta-mukha。又作无量门。意指普及于一切之门。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所说之中道、实相之理,即遍通于一切,无所壅塞,故诸佛菩萨乘此理,能开无量之门,示现种种身,以拔众生苦,成就菩提。又以此为根据而有“十普门”之说,即: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断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成就众生普、供养诸佛普等十普门。依此可顺序完成自行化他之德。
 华严宗认为,圆教所说重重无尽主伴具足之理,即于一之中摄一切法,亦即华严经所说之一门教法,实包含一切门,故称为普门、普法。又密教认为,总该诸尊之德用,而包含一切总智总德之大日如来,称为普门;对此,弥陀及药师等诸尊仅现一智一德,此种佛、菩萨则称为一门。以大日如来为中心,而诸佛、菩萨、诸天等群聚会合之胎藏、金刚两部大曼荼罗,称为普门曼荼罗、都会曼荼罗;又建立此曼荼罗、称为普门坛;悉诵持此等海会诸尊之真言,称为普门持诵尊。此外,由“一即一切”之立场而言,修行一门法,可得普门法之万德。然于此亦有持异说者。
 又佛、菩萨依种种缘,显示其种种形相,而来救度众生,称为普门示现。大日经疏卷一、卷四、卷八、观音经玄义卷下(智顗)、法华玄论卷十、法华文句卷十下、华严经探玄记卷二(法藏)、法华经科注卷八((参见:一门普门)54、“十普门”471)p4986
FROM:【佛光大辞典】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学习解说】
世尊说完这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时,与会中的八万四千众生,因为听经的无量功德

全部都发起无等等(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即与会众生全部都发起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之心

【词解】
【无等等】
<一>梵语 asamasama。音译阿娑摩娑摩、阿娑磨娑摩。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维摩经义疏卷一(大三八·九二二中):“诸佛无等,唯佛与佛等,是故号佛为无等等也。又实相无等,唯佛与实相等,名无等等。”此外,又形容最尊、最贵而无有与之相等者,如般若心经于诸部般若经典中乃最为扼要之精髓,故古来又称为无等等咒、无等等明咒。(法华经普门品、法华文句卷十、注维摩诘经卷一)
<二>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赞阿弥陀佛偈(大四七·四二一中):“稽首无等等,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乃取佛位之通名为阿弥陀佛之别号。p5116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见:正遍知)2001、“正觉”2005)p3674
FROM:【佛光大辞典】

(本篇经文暂时学习完毕

感恩佛菩萨 感恩善知识 感恩老师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念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21:06:02 | 只看该作者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学习解说】
世间众生总是深陷在种种困苦和危难之中,被无量无边的苦痛逼迫着自己的身体
观世音菩萨能以自己不可思议的智慧以及神通力,深入世间解救世间众生所承受的种种的苦痛

【词解】
【妙智】
 (术语)称佛智之不可思议也。无量寿经上曰:“妙智无等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具足神通力,  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  无刹不现身。】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具足无上大威神通力,观世音菩萨也具足一切的智慧方便
在十方世界的所有国土中,都能听到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的传颂,解脱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种种诸恶趣,  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渐悉令灭。】

【学习解说】
那些堕入在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的众生承受着恶道中种种的苦痛
观世音菩萨就会出现在三恶道中为他们演说佛法,令他们身心清净
在一劫一劫轮回中所承受的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也逐渐的慢慢的灭除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21:0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9 21:07 编辑

(接续楼上  13楼—14楼用时约3.5小时)

12、观世音菩萨闻声使众生解脱雷电冰雹之难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  应时得消散。】

【学习解说】
有人走在路上忽然遇到电闪雷鸣,冰雹就像下大雨那般直直的坠落打在人身上,非常的危险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观世音菩萨就会闻声以大威神通力使得雷声、雨声、冰雹声立即消失
大地又恢复平静

===============================
上面(12楼)世尊以偈诵的形式为无尽意菩萨略微说了一些观世音菩萨闻声为众生解除种种厄难的事迹

佛是真实语者,只要按照佛的教导如实去做,一定会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救渡

所以能否得救,端看我们自己当下的心念,当下是否能够提起正念,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在险恶的外境下,能够做到一心不乱至心称念佛号,这是需要平时好好练习一心称念佛号的,需要平时练习增上念佛定力,这样才能做到临危不乱

所以为什么善知识教导众生要精进修行,对真正的实修者每天必定要落实三小时以上的功课?

这是因为:真正的成就者,念念在定,智慧成就,对一切事、相,都不会无明(不会愚痴无智而陷入轮回的晦暗中)
所以,真正的实修者,每天应该要有三小时以上的专修练习,让自己能安忍在修习中
而逐渐安定在修行中,渐渐地,逐渐在生活中,念念都能在安定和智慧之中

往远的看,

如果三小时的定力都没有,那么临命终、死亡前,累世业障和四大崩离的痛苦下,难道还有心力安定念佛往生吗?
如果没有福报又不肯修行,那么今生临终还能善了吗?还能临终念佛而与佛光相应吗?
如果生平还活着的时候,都不愿意选择佛法,临死的时候,能有惯性或心力临时抱佛脚吗?
所以,这些都是很现实的,念念都是自己作主、自己的因果,决定轮回六道或往生净土


从近处看,

就像上面众生遇到的种种危恶之事,如果平时不好好练习安住在寂静中一心念佛,没有把这一句佛号刻入到第八识中

那么遇到危急之事时,又哪里会想起要一心称念佛号,又哪里能安住在三昧念佛定力中如如不动

到那时自己的心念恐怕早就被恐惧害怕所占据,而不能一心称念佛号

而这又怎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又如何能得到佛菩萨的救渡,那样就只能深陷危险中受种种的苦

因此,修行者应该好好反思,自己能不能心中安住一句佛号,不心恋世俗而能至少达到三小时以上

话说世俗的专业,不论是体育或各种事业,谁不是每天花十多小时呢?
——真修真知道,早修早知道,不修不知道


真的,任何事情想要做出成绩,想要成功,都需要每天付出很长的时间

经常看到大陆同胞在全球竞赛(例如奥运)都是囊括大部分的金牌
而且如果我们实际了解就会发现
这些运动选手或竞赛员,事实上多年来每天都需要9-10小时以上的练习
其实不仅内地的杰出人员是如此,其他世界各地有杰出表现的人也都是如此
想要成功,必定要长期多年每天花9-10小时以上的时间练习的
其实就算不是杰出的竞赛人员,就算是台湾一般的上班族
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人也非常多,而他们只是无知的为生活而忙碌
——[略说]您一天花多少时间修行?想解脱,您有多少拼劲呢?

更何况修行解脱这项人类最崇高的事情呢?更需要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智慧

所以,从遇到外境时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下的所做所行就能检验出修行者做功课的功夫、修行的定力和智慧程度,也能看出修行者修行的真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21:44:52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4小时以上)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  名为观世音?】

【学习解说】
这时无尽意菩萨以偈诵的方式再次询问世尊:
无尽意菩萨首先赞叹世尊具足的无与伦比的庄严相貌,然后对世尊说:
我今天再次恳切的请问您,观世音菩萨到底具足哪些因缘,而被称为观世音菩萨

【词解】
【妙相】
 (术语)谓庄严之像也。梁简文文曰:“降玆妙相,等诸佛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具足妙相尊,  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  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  发大清净愿。】

【学习解说】
具足无上庄严相貌的世尊,也用偈诵的方式回答了无尽意菩萨的请求,世尊告诉无尽意菩萨:
你想一想观世音菩萨在世间为普度众生所做的一切菩萨行,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观世音菩萨对十方一切世界众生的求救都会给与回应,帮助众生脱离种种险恶困境
观世音菩萨累劫以来为了普度众生所发下的广大誓愿比大海还要深还要宽广,那一份对众生的关爱真正的令人不可思议
正因为观世音菩萨对众生显露的慈悲心愿 ,感召观世音菩萨能够值遇并服侍千亿尊佛,跟随诸佛修行解脱,不断地发下清净的比大海深广的普度众生的弘伟大愿

【词解】
【善应】
1.善于应对。 2.犹吉兆。——摘自百度

【弘誓】
梵语 maha^sarna^ha-sannaddha。广大之誓愿。又作弘誓愿、大誓庄严。以其所愿之事,广大普被众生,故称弘誓。其梵语之原意乃“著大铠”;亦即建立弘大誓愿广度众生,以期成就无上菩提,犹如被著大铠,以自庄严,投于阵中;即指菩萨之总愿。此弘誓坚固无比,故以甲胄为喻,称为弘誓铠。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中):“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一般,佛、菩萨共通之誓愿有四弘誓愿。此外,佛、菩萨另有别愿,如弥勒菩萨之奉行十善愿,法藏菩萨(阿弥陀佛未成佛前之名称)之四十八愿。日本净土真宗即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称为本弘誓愿(本愿、弘愿、誓愿、弘誓);且日本净土真宗以此弘愿之教为真实法,故有“弘愿真宗”之称。
 此弘誓乃超越普通思虑而无法臆测者,故称难思弘誓。此难思弘誓为阿弥陀佛广大之誓愿力,为众生能往生净土强有力之增上缘,故称弘誓强缘。即谓弥陀之本愿弘誓,乃众生往生之殊胜因缘。弘誓能负载众生渡过生死大海而至净土,故以船为喻,称为弘誓船,又作大愿船。迦才净土论卷下(大四七·一○二上):“阿弥陀佛举慈悲桌,乘大愿船,运度一切苦恼众生。”又如大海能包容一切,无论善、恶众生均可渡过;或谓其深广如海,称为弘誓海。(道行般若经卷一、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那品、往生要集卷三)((参见:四弘誓愿)1677、“要门”3953)p1924
FROM:【佛光大辞典】

【侍】 伺候,在旁边陪着:服侍。侍立——摘自百度


【我为汝略说,  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学习解说】
因为观世音菩萨累劫以来发下的清净大愿实在太多太多,真的是说不过来
所以在这次法会上世尊对无尽意菩萨只是稍微的说了一下观世音菩萨在因地行菩萨道时的感人事迹
娑婆世界的众生只要听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或是见到观世音菩萨的圣像
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是恭敬礼拜,在心里时时忆念观世音菩萨,不放过这样念佛忆佛的好因缘
众生只要如实这样去做,那么就能感应道交,得到观世音的慈悲加持护念,灭掉众生累劫以来所造恶业所生成的二十五种苦难
下面就是简单介绍了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的几种事迹


【词解】

【空过】
1.虚度。 2.亏待;简慢。——摘自百度

【诸有】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法华经序品、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大乘义章卷八、教行证信卷)p6298
FROM:【佛光大辞典】


1、观世音菩萨闻声救火难
 【假使兴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  火坑变成池。】

【学习解说】
假如有人兴起恶念想要加害别人,点燃可燃物,把人推入到大火坑中
那么众生只要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听闻音声以神通力救渡众生,熊熊燃烧的大火一下子就变成了清净的莲花池


2、观世音菩萨闻声救水难
【或漂流巨海,  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习解说】
或者有众生在大海航行中遇到狂风,船顷刻间翻转,众生在浩瀚无边的海中沉沉浮浮
不幸又遇到海底中毒龙、鲨鱼、鲸鱼还有许多恶水鬼等的侵袭,这时不是葬身海底就是被这些毒龙、鲨鱼、鲸鱼、恶水鬼所吞掉
在这危急时刻只要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观世音菩萨就会闻声救苦
以大威神通力救渡众生,马上海面上变得风平浪静,毒龙、鲨鱼、鲸鱼还有许多恶水鬼等霎时都不见了


3、观世音菩萨闻声阻止堕落山峰之难
【或在须弥峰,  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  如日虚空住。】

【学习解说】
或有众生在须弥(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妙高山上
被恶人从山顶上推落下来,在这危急的时刻,只要一心不乱,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闻声救苦
以大威神通力把众生的身体牢牢的托住在虚空中,远远望去就好像太阳高高的挂在天空中

【词解】
【须弥】
 (杂名)Sumeru,又作修迷楼,苏弥楼,须弥楼,弥楼。新作苏迷卢,苏迷嚧。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译言妙高,妙光,安明,善积,善高等。凡器世界之最下为风轮,其上为水轮,其上为金轮即地轮,其上有九山八海,即持双,持轴,担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须弥之八山八海与铁围山也,其中心之山,即为须弥山。入水八万由旬,出水八万由旬,其顶上为帝释天所居,其半腹为四王天所居,其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其第七金山外有咸海,其外围曰铁围山,故云九山八海。赡部洲等四大洲在此咸海之四方。注维摩经一曰:“肇曰:须弥山,天帝释所住金刚山也。秦言妙高,处大海之中,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万里。”胜鬘宝窟中本曰:“须弥,此言妙高,亦名安明,亦言善积。林公须弥留,此言善高,三百三十六万里。西域记一曰:“苏迷卢山,唐言妙高山,旧曰须弥,又曰须弥娄,皆讹略也。四宝合成,在大海中。”慧琳音义一曰:“或云须弥,山弥楼山,皆梵音声转不正也。正云苏迷嚧,唐云妙高山。四宝所成,故曰妙。出过众山曰高,或云妙光山,以四色宝光明各异照世故,名妙光也。”玄应音义六曰:“须弥山亦言修迷楼山,正言苏弥卢,此译言妙光,亦云妙高山也。”俱舍论曰:“妙高山王四宝为体,谓如次四面北东南西,金,银,吠琉璃,颇胝迦宝。”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须弥山】
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4、观世音菩萨闻声阻止被恶人加害
【或被恶人逐,  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  不能损一毛。】

【学习解说】
或者有众生被恶人追逐,不幸堕入到金刚山(周绕世界之铁围山也),这时候,只要众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观世音菩萨就会闻声救苦
以 大威神通力救护众生,虽然坠落到金刚山,但是并不会损害他身上一分一毫

【词解】
【金刚山】
 (杂名)又曰金刚围山,金刚轮山。周绕世界之铁围山也。起世经二曰:“诸余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前代旧译云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亦六百八十万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无量寿经上曰:“须弥山,及金刚铁围一切诸山。”同下曰:“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又】指须弥山言:注维摩经一:“肇曰:须弥山,天帝释所住,金刚山也。”探玄记十九曰:“住金刚山顶者,即是此光明山也。”(光明山为须弥山之别名)。【又】(地名)长阿含经十八曰:“南州有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所治有六千由旬。”八十华严经四十五菩萨住处品曰:“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中略)海中有处,名金刚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法起,与其眷属诸菩萨众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此清凉山,即我国之五台山,金刚山,即日本河内之金刚山云。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5,观世音菩萨闻声阻止怨贼加害,使其放下恶念生起慈心
【或值怨贼绕,  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  咸即起慈心。】

【学习解说】
或者正好遇到那些夺人财物害人性命的怨贼,被那些怨贼团团包围无处可逃,他们各个手中拿着大刀想要加害众生
这时众生就应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观世音菩萨就会闻声救苦,以大威神通力感化那些怨贼
使这些怨贼当下收起恶念,转而生起慈心,放下手中的刀杖不再伤害众生

【词解】
【怨贼】
 (杂名)害人之命夺人之财者。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遗经曰:“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6、观世音菩萨闻声使众生免遭刑戮之难
【或遭王难苦,  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  刀寻段段坏。】

【学习解说】
或者因为自己造作恶业或者被小人陷害,由此被世间律法追究受到惩罚,将要受到死刑的制裁,这一期的生命就要终结
这时如果能够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观世音菩萨就会闻声救苦,以大威神通力护念众生,使得要用来刑戮的大刀一段一段的断裂,无法伤害到众生


【词解】

【临刑】
将要受死刑。——摘自百度


7、观世音菩萨闻声使众生免遭枷锁之难
【或囚禁枷锁,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  释然得解脱。】

【学习解说】
或者有众生被关在牢狱中,头颈被枷锁锁住,手和脚也都被手铐脚链拷住,整个身体都被束缚着,无法出离牢狱
这时受刑之人只要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观世音菩萨就会闻声救苦,以大威神通力让众生得以释放获得解脱

【词解】
【枷锁】指旧时枷和锁两种刑具。比喻所受的压迫和束缚。
【杻械】意思是脚镣手铐。泛指刑具
——摘自百度


8、观世音菩萨闻声使众生免遭毒药之难
【咒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  还著于本人。】

【学习解说】
或有人用咒语召唤一些鬼神去替他害人,这种害人的方法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也有记载:
【若诸有情喜好乖离,更相斗讼,恼乱自他,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互相谋害。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刹婆等;书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之;厌魅蛊道,咒起尸鬼,令断彼命,及坏其身。】

或者用毒药自己直接加害众生,这时候,受害者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观世音菩萨就会闻声救苦
以大威神通力把咒语和毒药带来的危害转而还给施害的人,让他们自己品尝这些咒术、毒药所带来的恶果报


9、观世音菩萨闻声使众生免遭恶鬼伤害之难
【或遇恶罗刹、  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  时悉不敢害。】

【学习解说】
或有众生不幸遇到凶恶的罗刹鬼以及毒龙还有其他恶鬼,这时候只要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观世音菩萨就会闻声以大威神通力阻止这些毒龙恶鬼作恶,使它们不敢加害持念圣号之人

【词解】
【罗刹】
梵语 ra^ks!asa。恶鬼之名。又作罗刹娑(罗刹婆为误写)、罗叉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梵 ra^ks!asi^,又作罗刹斯)。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相传在楞伽岛(即锡兰)中,即有罗刹女国,此于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义卷七等均有记载。又罗刹具神通力,可于空际疾飞,或速行地面,为暴恶可畏之鬼。
 此外,罗刹亦为地狱之狱卒,职司呵责罪人。又称阿傍、阿傍罗刹、阿防、旁。其形状有多种,或牛头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气甚大,或为鹿头、羊头、兔头等。
 以上各类恶鬼性质之罗刹,于诸经中,偶亦转变成佛教之守护神,称为罗刹天,乃十二天之一。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胄,手上持刀,跨骑白狮。又如十罗刹女即法华经陀罗尼品所说之守护神。
 在密教,于阿阇梨所传曼荼罗中,有罗刹众及女罗刹;于胎藏现图曼荼罗之外院西南隅有罗刹天,左右共有四童子,右侧二位为罗刹童男、罗刹童女。(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大智度论卷十六、慧琳音义卷二十五、慧苑音义卷下、大唐西域记卷十一)p6673
FROM:【佛光大辞典】


10、观世音菩萨闻声使众生免遭恶兽伤害之难
【若恶兽围绕,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  疾走无边方。】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在路上被凶恶的野兽所围攻,这些野兽露出锋利的牙齿和爪子,张牙舞爪的非常的恐怖
这时候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以大威神通力令这些野兽快速的离开,无法加害众生


11、观世音菩萨闻声使众生免遭毒蛇毒蝎之难
【蚖蛇及蝮蝎,  气毒烟火燃,
  念彼观音力,  寻声自回去。】

【学习解说】
那些毒蛇和毒蝎,发出来的毒气就像大火燃烧时释放出来的烟,一吸入就会窒息,令人丧命
遇到这种情况的众生应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观世音菩萨闻声就会以大威神通力令这些毒蛇毒蝎自己回转身远离众生而去,不再令众生受害

【蚖蛇】 亦泛指毒蛇。——摘自百度
【蝮蝎】意思是蝮蛇与蝎子。泛指毒蛇、毒虫。——摘自百度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7-7 20:1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8 21:47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50分)


六、观世音菩萨不贪世间名闻利养,不肯接受众生供养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为适合不同因缘得度众生,示现不同形相度化众生,成就了无比殊胜的功德

无尽意菩萨当下听从佛的教导,对世尊说:我们一定要好好供养观世音菩萨,于是解下自己头颈上戴着的种种珍宝、珠玉、璎珞

这些珍宝非常的珍贵,价值有百千两黄金,无尽意菩萨双手捧与观世音菩萨说:尊敬的仁者(乃对人之敬称),请接受这些法施珍宝璎珞

当下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无尽意菩萨又对观世音菩萨说:尊敬的仁者,请您哀悯世间众生,接受这些珍宝璎珞的供养,让众生因为这次的供养而增上福报

【词解】
【仁者】
乃对人之敬称。或单称仁。大日经疏卷四(大三九·六二二下):“梵音尔尔,名为仁者。”景德传灯录卷一婆须蜜章(大五一·二○八中):“师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p1220
FROM:【佛光大辞典】


七、观世音菩萨悲悯众生,听从佛的教导接受供养又转供给佛及佛塔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学习解说】
这时佛对观世音菩萨说:你应当悲悯无尽意菩萨以及世间四众弟子、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天龙八部,还有人、非人等众生,应该接受他们给你的这些珍宝璎珞供养

【词解】
【四众】
梵语 catasrah! pars!adah!,巴利语 catasso parisa^。<一>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中阿含卷二十二秽品经、法华经卷一、四辈经)
<二>指列座于佛陀说法会上听法之四类大众,即:(一)发起众,指能鉴知时机发起集会,或发起瑞相、问答等,以安排佛陀说法者。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舍利弗曾三次请佛说法。(二)当机众,指宿缘纯熟,适闻正教,而于会座上得度者。即听闻经法立受证悟之益者。(三)影响众,指从他方佛土来助佛陀教化之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而示现当机众之形相,如影之随形,如响之应声,以匡辅法王,庄严法座。(四)结缘众,指宿善福薄根机下劣者,虽未获立即证悟之益,然以见佛闻法之故,已结下将来得度之因缘。(法华文句卷二下、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五)
<三>指阿育王时代,佛法之大众共分为四类,此四众因共议大天五事而形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四众即:(一)龙象众,又称大国众,指大天之流,即引发论争者。(二)边鄙众,又称外边众,指大天之门徒。(三)多闻众,指持戒广学之凡夫,集众援助上座。(四)大德众,指四果之圣众。此外,异部宗轮论述记除上记之外,尚有二种解说。(部执异论、异部宗轮论、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
<四>指人、天、龙、鬼之四众。又称四辈。p1763
FROM:【佛光大辞典】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听佛这么说,又因为心中真的悲悯四众弟子以及天龙八部和人、非人众生

于是就接受了无尽意菩萨的珍宝璎珞供养,并把它们分为二份,一份供奉释迦牟尼佛,一份供奉多宝佛塔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学习解说】
世尊详细的回答完之前无尽意菩萨向佛提出的疑问
【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后,

告诉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以大威神通力示现不同的形相回入娑婆世界为众生演说种种佛法,令众生都能脱离六道轮回解脱自在

========================================

由此经文中可以看出,这是世尊教导众生观世音菩萨的大威神通功德力不可思议,众生应当一心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

因为观世音菩萨能在众生遇到急难恐怖畏惧之时布施众生无畏,令众生远离种种险恶恐惧之难

供养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很大,就像前面经文中所讲的供养观世音菩萨所获得的功德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所获得功德一样大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供养佛菩萨的功德福报很大,这在很多经文中都有教导, 所以应当至心供养佛菩萨

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并不是佛菩萨需要我们供养,反而是佛菩萨在给与我们提供福田,我们只要在这块福田中播种,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以上这段经文中,观世音菩萨也为众生示现了一个如何供养的榜样,凡是有了任何东西,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先供养佛,供养佛塔佛像,增上我们的福报功德,佛经中这样的教导:

善男子。世间福田凡有三种。
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

[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上](附注:即[和尚])。
[功德田]者。从得[暖法]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贫穷田]者。一切穷苦困厄之人。

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者[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
[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
以是因缘。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应当至心勤供养三宝。


佛菩萨早已经成就,不需要这些供养
佛菩萨自己从初修时期就不断供养众生和诸佛菩萨
供养是让我们学佛成佛的方法
供养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因为慈悲众生,2.因为舍离物欲
所以佛菩萨才是真正供养众生的人
因为佛菩萨用佛法普渡众生,才是真正的供养者
我们凡夫只是学习佛法,学习供养当中而已
所以,真正让自己成佛,也让众生成佛,才是真供养



最重要的就是把供养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令众生都能植入佛因,蒙佛教诲

那么如何供养佛菩萨?
善男子。
1.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心勤心供养生身灭身形像塔庙。
2.若于空野无塔像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
3.若自力作若劝人作。见人作时心生欢喜。
4.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当广教众多之人而共作之。
5.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
6.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
7.若以一钱至无量宝。若以一綖至无量綖。若以一花至无量花。若以一香至无量香。若以一偈赞至无量偈赞。若以一礼至无量礼。若绕一匝至无量匝。若一时中乃至无量时。若自独作若共人作。
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及涅槃后。等无差别。


1.见塔庙时。应以金银铜铁绳锁幡盖伎乐香油灯明而供养之。
2.若见鸟兽践蹋毁坏。要当涂治扫除令净。暴风水火之所坏处。亦当自治。
3.自若无力当劝人治。或以金银铜铁土木。
4.若有尘土洒扫除拂。若有垢污以香水洗。若作宝塔及作宝像。作讫当以种种幡盖香花奉上。
5.若无真宝力不能办。次以土木而造成之。成讫亦当幡盖香花种种伎乐而供养之。
6.若是塔中草木不净鸟兽死尸。及其粪秽萎花臭烂悉当除去。蛇鼠孔穴当塞治之。
7.铜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银琉璃颇梨等像。常当洗治任力香涂。随力造作种种璎珞。乃至犹如转轮圣王塔。精舍内当以香涂。
8.若白土泥。作塔像已。当以琉璃颇梨真珠绫绢彩绵铃磬绳锁而供养之。
9.画佛像时彩中不杂胶乳鸡子。应以种种花贯散花妙绋明镜。末香涂香散香烧香。种种伎乐歌舞供养。如昼夜亦如是。如夜昼亦如是。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7-6 20:21: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6 21:19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学习解说】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世间国王的身份得到救度的,那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国王身相,为他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长者(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的身份得到救度的,那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长者身相,为他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居士(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的身份得到救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居士身,为他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宰官(泛指官吏)的身份而得到救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宰官身,为他演说佛法

【词解】
【小王】
 (杂名)除转轮王外,余悉为小王,所谓粟散王是也。法华经普门品曰:“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长者】
梵语 s/res!t!hin(音译室隶瑟[女*它]),或 gr!ha-pati(音译疑叻贺钵底);巴利语 set!t!hin,或 gaha-pati。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如杂阿含经卷五所载,那拘罗长者已一二○岁,年耆而根熟。又增一阿含经卷三清信士品列举多位特出之长者,如第一智慧之质多长者,降伏外道之掘多长者,能说深法之优波掘长者,福德盛满之阇利长者,大檀越主之须达长者,门族成就之泯兔长者。然据翻译名义集卷二长者篇载,印度称豪族、富商巨贾为长者;此则异于前记阿含经之说法,亦大异于我国素以耆年高德者称为长者之风习。又日本所谓之长者,亦含有长老耆宿之意,如藤原氏长者、源氏长者等。
 此外,法华经文句卷五上举出三种长者,即:(一)世间长者,具有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等十德者。(二)出世长者,即指佛。佛生于真如实际之中,功成道著,十号无极,法财万德悉皆具满,十力雄猛而善能降伏诸魔与外道,于一心三智无不通达,故亦称出世佛大长者。(三)观心长者,即具有观心之智之大智者,其观心之智从实相而出,了知于三谛中含藏一切功德,而善能以正观之慧降伏染著之心,一一彻见中道与权实等事理诸法。(法华经卷二譬喻品、梵语杂名、法苑珠林卷五十六、慧苑音义卷下)((参见:长者十德)3601)p3600
FROM:【佛光大辞典】

【居士】
梵语 gr!ha-pati,巴利语 gaha-pati。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 vais/ya)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经、律典籍中,常称吠舍种之富豪为居士,如中阿含卷一水喻经、长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品般若经卷一、放光般若经卷一等所载。而大智度论卷九十八等,则称居家有道之士为居士。
 佛教中之居士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如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一末(大三八·四四一中):“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后者即为佛教中之居士。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今则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十诵律卷六、维摩经文疏卷九)p3187
FROM:【佛光大辞典】

【居士】
 (杂名)梵语曰迦罗越kulapati,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辍耕录曰:“今人多以居士自号。考之六经,惟礼记有居士锦带。注,谓道艺处士也。”吴曾能改斋漫录曰:“居士之号,起于商周之时。韩非子书曰:太公封于齐,东海上有居士狂矞华士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而食之,掘而饮之云云。则居士之由来久矣。”魏志管宁传曰:“胡居士贤者也。”南史曰:“阮孝绪屏居一室,家人莫得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到洽筑室岩阿,幽居积岁,时人号曰居士。虞寄居闽中,知刺史陈宝应有异志。恐祸及,乃著居士服,居东山寺。”魏书曰:“卢景裕不仕,贞素自得,人号居士。”今为在家修禅者之称。注维摩经一:“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肇曰:积财一亿,入居士里。宝货弥殖故,贪著弥深。”天台观音义疏曰:“居士者,多积贿货,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慧远维摩经疏一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居士有二种: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故名居士。”法华玄赞十曰:“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十诵律六曰:“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罗门种。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宰官】
1. 周代冢宰的属官。
2. 泛指官吏。
3. 特指县官。
——摘自百度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学习解说】
如果有国土众生,应当以婆罗门(天竺四姓之一。具云婆罗贺摩拏,又云没啰憾摩。译为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的身份而得到救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婆罗门身为他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众生,应当以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比丘尼、优婆塞(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优婆夷(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的身份而得到救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分别化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身为他们各自演说佛法

【词解】
【婆罗门】
 (杂名)Bra%hman!a,天竺四姓之一。具云婆罗贺摩拏,又云没啰憾摩。译为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玄应音义十八曰:“婆罗门,此言讹略也。应云婆罗贺摩拏,此义云承习梵天法者。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故独取梵名,唯五天竺有,诸国即无。经中梵志亦此名也。正言静胤,言是梵天之苗胤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传学多闻者也。”希麟音义八曰:“婆罗门,不正梵语也。应云没啰憾摩,此云净行,或云梵行。自相传云:我从梵王口生,独取梵名,世业相传习四围陀论。”俱舍颂疏贤圣品三曰:“此云净志,远烦恼故,同勤息义。”仁王经良贲疏中二曰:“婆罗门,此云静志。”俱舍光记一曰:“婆罗门法。七岁以上在家学问,十五已去,学婆罗门法,游方学问。至年四十、恐家嗣断绝,归家娶妻,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智度论十曰:“在家中七世法净,生满六岁皆受戒,名婆罗门。”寄归传四曰:“五天之地皆以婆罗门当贵胜,凡有座席并不与余三姓同行。”注维摩二曰:“肇曰:婆罗门,秦言外意。”毗奈耶杂事一曰:“见诸婆罗门。以自三指点取白土,或以白灰抹其额上,以为三画。”【又】国名。(参见:婆罗门国)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比丘】
梵语 bhiks!u,巴利语 bhikkhu 之音译。又作苾刍、苾刍、煏刍、备刍、比呼。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乃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至于比丘尼乃梵语 bhiks!uN!i^ 之音译。又作苾刍尼、苾刍尼、煏刍尼、备刍尼、比呼尼。意为乞士女、除女、薰女。又称沙门尼、尼。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比丘原语系由“求乞(bhiks!)”一词而来,亦可解为 bhinna-kles/a,破烦恼者之意。
 据大智度论卷三载,比丘之语义有五种,即:(一)乞士(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二)破烦恼,(三)出家人,(四)净持戒,(五)怖魔。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与“阿罗汉”一词语义中之杀贼、应供、无生等三义,合称为“因果六义”(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
 有关比丘之种类,十诵律卷一及俱舍论卷十五举有名字(名想)比丘(有名无实之比丘)、自言(自称)比丘(自称比丘者)、为乞(乞丐)比丘(为乞食而生活者)、破烦恼(破惑)比丘(真比丘)等四种比丘。四分律卷一则举有名字、相似、自称、善来、乞求、著割截衣、破结使等七种比丘。
 比丘、比丘尼所持戒之条数,依律而有异。四分戒本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之说。又比丘尼应敬比丘,故制定八敬法(又作八敬戒、八尊重法、八不可越法),此乃为防止女性出家者乱正教而设。八敬法即:(一)每隔半月,比丘尼必受比丘指导一次。(二)跟从比丘安居。(三)安居结束,必从比丘众中求自恣忏悔。(四)从比丘受具足戒。(五)不可辱骂比丘。(六)不可举说比丘所犯之罪过。(七)犯轻罪时,从比丘而忏悔。(八)比丘尼即已出家受戒百年,亦须向新受戒之比丘礼拜。(杂阿含经卷十四、长阿含经卷十五究罗檀头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九、大宝积经卷一一四、摩诃僧祇律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维摩经略疏卷一、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上)p1479
FROM:【佛光大辞典】

【比丘】
 (术语)Bhiks!u,又名苾刍,煏刍。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以乞士之翻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余怖魔,破恶,净命,如智度论中广说也。”(参见:苾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优婆塞】
梵语 upa^saka 之音译。又作乌波索迦、优波娑迦、伊蒲塞。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为在家二众之一,四众之一,七众之一。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依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二载,佛陀成道后,至差梨尼迦树林结跏趺坐,其时,来自北天竺之提谓(梵 Trapus!a)、波利(梵 Bhallika)二商主以麨、酪,蜜所和之抟供养佛陀,而受三自归,是为最初之优婆塞。又依优婆塞戒经卷三载,若受三归并受持一戒者,称一分优婆塞;受持二戒者,称少分优婆塞;受持二戒已,若破一戒,称为无分优婆塞;若受持三、四戒者,称多分优婆塞;受持五戒者,则称满分优婆塞。盖有部律允许分受五戒,有此五种之别。(俱舍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十三、大唐西域记卷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参见:优婆夷)6407)p6409
FROM:【佛光大辞典】

【优婆夷】
梵话 upa^sika^ 之音译。又作优婆私诃、优婆斯、优波赐迦。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为在家二众之一,四众之一,七众之一。增一阿含经卷三列举佛在世时以难陀难陀婆罗为优婆夷三十人之上首。南方所传巴利律藏大品(Maha^-vagga),则谓优婆夷始于耶舍(在五比丘后出家受戒者)之母。(俱舍论卷十四、维摩经略疏卷二、大唐西域记卷九)p6407
FROM:【佛光大辞典】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

【学习解说】
如果有国土众生,应当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之妇的身份而得到救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妇女身为她们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众生,应当以童男(即未成年之男孩)、童女(即未成年之少女)的身份而得到救渡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童男童女身为他们说法

如果有国土众生,应当以天人、龙身、夜叉(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乾达婆(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阿修罗(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迦楼罗(华译为金翅鸟,它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紧那罗(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摩睺罗伽(大蟒神)等天龙八部以及人、非人身相而得到救渡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分别示现这些身相而为他们说法

如果有国土众生,应当以执金刚身(手执金刚杖而护帝释天宫门之夜叉神也)而得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执金刚身为他说法

【词解】
【童女】
梵语 kuma^ri^ 或 da^rika^。即未成年之少女。法华经卷七普门品载,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童男童女身,为其说法。又观自在菩萨化身蘘麌哩曳童女销伏毒害陀罗尼经载,观自在菩萨之化身蘘麌哩曳童女为众生宣说真言,能除灭世间一切诸毒。又有托童女占吉凶,或于行法时,用咒法结线等。(大宝积经卷九十八妙慧童女会、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无垢贤女经)p5168
FROM:【佛光大辞典】


【夜叉】:(异类)Yaks!a,又曰阅叉。新作药叉,夜乞叉。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玄应音义三曰:“阅叉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鬼,谓食啖人也。又云伤者,谓能伤害人也。”法华玄赞二曰:“夜叉,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罗刹,云暴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罗刹婆。”注维摩经一:“什曰:夜叉,秦言贵人,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净名疏二曰:“夜叉者,皆是鬼道。夜叉,此云轻疾。”慧苑音义下曰:“夜叉,此云祠祭鬼,谓俗间祠祭以求恩福者也。旧翻捷疾鬼也。”梵语杂名曰:“夜叉,药乞叉。”大日经疏一曰:“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乾闼婆身】:(杂语)三十三身之一。乾闼婆者,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观自在菩萨现种种之身,应入诸国土时亦示此身形。法华经普门品所谓“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首楞严经六所谓“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为说法。”是也。补陀落海会轨说其形像曰:“乾闼婆身,顶上有八角冠,身相赤肉色,身如大牛王,左定执箫笛,右慧持宝剑,具大威力相,发髻有焰鬘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迦楼罗】:又作迦留罗,华译为金翅鸟,它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紧那罗】:(天名)Kim%nara,又作紧捺罗,紧陀罗,甄陀罗,真陀罗,紧捺洛。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注维摩一曰:“什曰:秦言人作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文句二下曰:“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玄赞二曰:“梵云紧捺洛,此云歌神。紧那罗,讹也。”玄应音义三曰:“甄陀罗,甄之人反,又作真陀罗,或作紧那罗,正言紧捺罗,此译云是人非人也。”慧琳音义十一曰:“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干达婆天为妻室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呼洛伽】:(异类)Mahoraga,莫呼洛伽摩,旧曰休勒,摩睺罗伽,新曰莫呼洛伽,摩护啰誐。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非人】:(杂名)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法华经提婆品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执金刚】
 (术语)又云持金刚、金刚手。胎藏界三部中金刚部之诸众,标如来之智印,皆手执金刚,故云执金刚。大日经一曰:“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中略)其金刚名曰虚空无垢执金刚。(中略)金刚手秘密主如是上首。”同疏一曰:“梵云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刚,与手执义同。故经中二名互出也。(中略)前明诸执金刚,一向是如来智印。”【又】警护诸天诸佛之夜叉神谓之执金刚。(参见:执金刚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执金刚神】
 (天名)又云执金刚夜叉、金刚手、金刚力士。手执金刚杖而护帝释天宫门之夜叉神也。遇佛出世,即降于阎浮提,卫护世尊,防守道场。俱舍论十一曰:“颂曰: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论曰:山顶四角。各有一峰。其高广量各有五百。有药叉神名金刚手。于中止住。守护诸天。”五分律一曰:“诸佛常法有五百金刚神侍卫左右。”智度论三十五曰:“执金刚菩萨,常执金刚卫护菩萨。”又古来于寺门两胁安金刚力士之像,世称为二王。(参见:二王)。梵Vajrapa%n!i又Vajradhar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学习解说】
世尊接下来继续对无尽意菩萨说: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广行菩萨道成就了如此殊胜的功德

菩萨在十方世界所有的国土中都会根据众生得度的因缘方便而化身种种形相,度脱一切能度的众生

正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有如此大的功德,所以一切众生都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那么观世音菩萨就能在众生遇到急难恐怖畏惧之时布施众生无畏,令众生远离种种险恶恐惧之难

所以娑婆世界的众生,都称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布施众生祛除种种怖畏的菩萨

【词解】
【度脱】
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为得度解脱之略称。又作得脱。即脱离三界流转之境界,而达涅槃之彼岸。(佛说无量寿经卷上、法华经序品)p3779FROM:【佛光大辞典】

【无畏】
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p5101 FROM:【佛光大辞典】

【施无畏】
梵语 abhaya-da^na。即拔济种种之怖畏。又作无畏舍、无畏施。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此无畏施即救度众生,为其祛除种种怖畏之意。法华经卷七普门品谓,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故有“施无畏者”之称。盖佛菩萨以种种之威力方便,拔济狮子、虎、狼、水、火、盗贼等诸怖畏,施以安慰众生。(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p3830FROM:【佛光大辞典】

===============================

上面世尊详细的为无尽意菩萨演说了观世音菩萨为适合众生的得度因缘而化身三十二相,以此方便度脱众生的

由此可以得知,菩萨为了度化众生,总是会不断的改变身相,所以,当我们发心真心想学习佛法,想修习解脱的时候

说不定菩萨就会化身种种众生相与我们为伴,帮助教导我们克服修行中出现的种种困难

教导帮助我们不断的学习佛法正见,帮助我们不断的以佛法正见纠正累世以来种种的凡夫错误知见

菩萨在普渡众生的过程中,从来都是以众生的方便出发,就像

「首楞严三昧经」中的「魔界行不污」菩萨能以「首楞严三昧力」化为两百天子
以满足两百位魔众天女的淫欲,而让原本迷恋菩萨相貌的这些魔女转为清净和光明,所以「虽入『魔界』救度魔众,但是所『行不污』」

这是菩萨的慈悲,也是菩萨慈悲救渡众生的方便法,也是在践行佛的教导,佛在【华严经】中教导:
佛子!若有众生,得见菩萨修菩提行,若疑若信
菩萨皆以世、出世间种种方便而摄取之,以为眷属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正如善知识教导的 :
所以,佛弟子修行[菩萨道],
不论家人信不信佛,都不应该讨厌家人
不论众生信不信佛,或信不信受自己的修行
都应该以[四摄法]摄取家人和一切众生,包含一切外道和附佛外道
让众生成为自己的[修行眷属][佛法眷属],缔结累世善缘,以便让众生能对佛法生信实修而不退转
不过在您还没达到[法华经][安乐行品]讲的[四个安乐行]之前
还是应该先遵守[第一安乐行]中的~远离一切[外道]和[附佛外道]
这样才能避免因为接触邪见而堕落


菩萨如何【善知方便】?佛在[思益梵天所问经]中教导

梵天。菩萨有四法。 [善知方便]。何等四。
一者[顺众生意]。
二者[于他功德][起随喜心]。
三者[悔过除罪]。
四者[劝请诸佛]。
是为四。


那么,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善方便]?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善方便]

[善方便]者有十二种。[内六种][外六种]。

[内六种]者。
1.菩萨常于一切众生起[大悲心]。
2.真实了知一切[诸行]。(附注:能明白[诸行无常],能明白[诸行是因缘所生法])
3.常乐系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附注:随时以欢喜心,念念皆愿成就无上菩提)
4.乐为众生转于生死。
(附注:欢喜入六道普渡众生,对于生死不起烦恼,
因为是[内方便],属于菩萨心念内观思维,所以应该属于此义,
一般来说,大乘佛经都是这么说的)
(附注:另解,随时欢喜为众生解说佛法,转生死轮回为菩提,如果是这样解,就应该属于[外方便])

5.真知烦恼不坏烦恼。(附注:真正明白不二真实义,不断烦恼不起烦恼)
6.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勤修精进。
是名[内方便]
(附注:
【诸行】
(术语)行者迁流之义,谓生自因缘,迁流三世之有为法也。其法数多,故曰诸行。
中论观行品曰:「诸行名五蕴。」
法华玄义十曰:「诸行是因缘生法。」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外六种]者。(附注:对众生的方便)
1.能令少施得无量福。
2.有功德者能令增长。
3.坏佛法者能令生信。
4.已有信者能令增长。
5.未淳熟者能令淳熟。
6.已淳熟者能令解脱。

是名[外方便]
(附注:要做到这六点,必须对于佛法有甚深的了解,对于众生的根性也能明白,并且知道适应众生根性次第的修行方法.
想要明白众生根性,这要发大愿心,愿成就一切众生,愿学一切法,并俱足慈悲心与平等心,才能启发妙观察智,并且由平等性中明白众生性)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

当知略说有十二种。
依内修证一切佛法。有其六种。
依外成熟一切有情。亦有六种。


云何[依内修证一切佛法六种方便善巧]
一者[菩萨于诸有情。悲心俱行顾恋不舍]。
二者[菩萨于一切行。如实遍知]。
三者[菩萨恒于无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乐]。
四者[菩萨顾恋有情为依止故。不舍生死]。
五者[菩萨于一切行。如实遍知为依止故。轮转生死而心不染]。
六者[菩萨欣乐佛智为依止故。炽然精进]。

当知是名[菩萨依内修证一切佛法六种方便善巧]。

云何[依外成熟一切有情六种方便善巧]
一者[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
二者[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摄广大无量善根]。
三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恼]。
四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处中有情令其趣入]。
五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已趣入者令其成熟]。
六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已成熟者令得解脱]。


菩萨以方便力普度众生,那么这方便力有何功德?
[一切方便义的功德]都是为了逐渐让众生恢复原有圆满佛性, 究竟到达彼岸(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圆满佛性)
[念佛][持咒][诵经][施食][放生][回向][发愿][善行][六度]...等等一切佛法[方便义功德]都是如此



就像
[念佛]是[方便法],但是也是[究竟法]
以念佛的[功德方便]来引导众生,所以是[方便法]
由念佛深入[心法次第]逐渐增上即可成佛,所以是[究竟法],所以许多佛经上谈到[深心]


所以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21:19: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7 16:24 编辑

五、观世音菩萨化身三十二相,为不同得度众生现身说法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学习解说】
无尽意菩萨对佛说:世尊,观世音菩萨为何会来到这个娑婆世界说法?又是怎样为娑婆世界的众生说法的?

娑婆世界众生业障深重,观世音菩萨又是以怎样的方法来引导众生学习佛法正见

观世音菩萨教化引导众生学习佛法的那些方便法又是怎样的呢?

【词解】
【受持】
梵语 udgrahaN!a。指领受于心,忆而不忘。可分三方面:(一)受持戒律,无论出家、在家者,一旦领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即须誓愿持守,不得有违。(二)受持经典,乃十种法行、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即受学经典之际,发净信解,以恭敬心阅读,并须时时讽诵、忆念。又信受佛之教法,称受持佛语;信受某部经典,如信受法华经,称受持法华。于日本日莲宗,谓行者于唱诵“南无妙法莲华经”之经题、受持法华经之际,立即可由凡夫身转为佛身,称为受持妙法成佛,略称受持成佛。(三)受持三衣,据释氏要览卷上载,僧众得受三衣后,须依法于适当之时、地穿著,如入聚落、听法等,得著大衣;于净处、习诵等,得著七条衣;于任何处所,得著五条衣。(妙法莲华经普贤劝发品、陀罗尼品、胜鬘宝窟卷上本、得度略作法、从容录第三则)p3106
FROM:【佛光大辞典】

【尽形】
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
FROM:【佛光大辞典】

【一时】
梵语 ekasmim! samaye,巴利语 ekam! samayam!。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金刚仙论卷一(大二五·八○一上):“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中略)。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又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一)迦罗,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二)三摩耶,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大智度论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一)p63
FROM:【佛光大辞典】

【云何】
1.为何,为什么。 2.如何;怎么办;怎么样。——摘自百度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学习解说】
佛告诉无尽意菩萨:善男子,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佛身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化身为佛身,而为其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辟支佛(缘觉乘众生,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的身相而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化身辟支佛,为其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声闻乘(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生灭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四谛之法,运出三界)的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化身声闻乘,为其演说佛法

【词解】
【辟支佛】
梵语 pratyeka-buddha 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据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载,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慧苑音义卷上)((参见:缘觉)6132)p5613
FROM:【佛光大辞典】

【声闻乘】
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五乘之一。指能成就声闻果之四谛法门。乘,为运载之意,指能乘载众生至彼岸者;即指佛陀之教法。声闻之人由观四谛之理而出离生死,以达涅槃,故称四谛法门为声闻乘。又指声闻之机类。(称赞大乘功德经、法华玄论卷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参见:二乘)206)p6499
FROM:【佛光大辞典】

【声闻乘】
  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生灭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四谛之法,运出三界,是为声闻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学习解说】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身相得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为梵王身,而为其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帝释天帝王(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身得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为帝释王身,而为其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自在天天主(又名摩醯首罗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身得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为自在天主身,而为其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天大将军身得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为天大将军,而为其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毗沙门(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华译为多闻,即多闻天王)身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为毗沙门身,而为其演说佛法

【词解】
【梵王】
 (天名)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毗奈耶杂事二十曰:“梵王捧伞,天帝持拂。”(参见:大梵天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帝释】
 (天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 deva%na%m indra,略云释提桓因。新译之梵名,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译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罗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转梵语而谓为帝释,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一众也。大日经一曰:“初方释天王,安住妙高山,宝冠被璎珞,持跋折罗印,及诸余眷属,慧者能分布。”同疏五曰:“于东方五顶之南当画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首戴宝冠,身被种种璎珞,持跋折罗。及诸余眷属,谓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是如图中所示也。”法华义疏二曰:“释提桓因者,具足外国语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为能,提桓为天。因陀罗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称会天心,故为能天主。”法华玄赞二曰:“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也。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此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自在天】
梵名 Mahes/vara,巴利名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莫醯伊湿伐罗。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S/am!kara)、伊舍那(梵 I^s/a^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

 密教将此天视同伊舍那天,为十二天之一。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大二一·三八四上):“伊舍那天喜时,诸天亦喜,魔众不乱也。旧名摩醯首罗也。佛言若供养摩醯首罗已,为供养一切诸天。此天嗔时,魔众皆现,国土荒乱。”此天形像种类很多,有二臂像、四臂像、八臂像,更有十八臂像,然不多见。列位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西边之西南隅,罗刹眷属之左外,身呈赤黑色,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等三指,左手作拳,执三股戟向右,乘青黑水牛,左脚下垂。(梵网经卷上、大教王经卷十一、守护大千国土经卷下、大吉义神咒经卷四、俱舍论卷七、慧琳音义卷二十六、胎藏界七集卷下)((参见:大自在天外道)784)p783  
FROM:【佛光大辞典】

【大自在天】
又名摩醯首罗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毗沙门】
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华译为多闻,即多闻天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21:17: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5 21:49 编辑

四、只要至心称念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名号,所得的福报与受持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一样大,无有差异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学习解说】
世尊问无尽意菩萨:如果有人能够受持(领受于心,忆而不忘)六十二亿恒河沙那么多菩萨的名字

又能尽形寿(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恭敬供养菩萨们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如此,你觉得那些善男子、善女人所获得的功德多否?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学习解说】
无尽意菩萨回答佛陀:这些善男子善女人所做的这些事,他们所得到的果报很多很多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学习解说】
佛接着说:如果有人只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甚至只是在一个时期里礼拜、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

那么这个人所获得的功德与前面受持、恭敬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诸菩萨所获得的功德是相同的,没有任何的区别

受持、乃至一时礼拜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所获得的功德就是过了百千万亿劫也不会穷尽

也就是说称念礼拜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所获得的功德如影随形的会跟随这位众生,在不断的轮回中此众生都能获益,都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渡

所以,世尊告诉无尽意菩萨,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获得这样无量无边多的福报功德,而且累劫受益

所以我们既然在今生明白了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能获得那么大的功德利益,就一定要净下心,好好称念礼拜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21:16: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5 21:53 编辑

(7楼—9楼用时约3.5小时以上)

三、只要至心称念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满足众生想生男孩生女孩的心愿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众人爱敬。】

【学习解说】
如果有女人,想要有一个男孩,只要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向观世音菩萨许下心愿

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以神通功德力令她得以满愿而生一个有福慧、品行端正、智慧过人的男孩

如果有女人,想要有一个女孩,只要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向观世音菩萨许下自己的心愿

观世音菩萨也会令她满愿而生一个容貌端庄秀气的的女孩

而且以观世音菩萨慈悲神通力加持而获得的孩子,他们在过去世都有培植很多的福报,有很大的善根,所以从小到大都能得到大家的爱戴和敬重

【词解】
【饶益】
<一>予人法益之意。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
<二>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大一○·五九下):“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饶益。如来与彼,或名现光明。”p6884
FROM:【佛光大辞典】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学习解说】
佛告诉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有如此大的大威神通功德力,凡是有众生至心称念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

就一定能获得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加持,令众生获得种种世间和修行上的利益

所以世间众生都应当好好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好好受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词解】
【福不唐捐】指付出不会白费,必然有回报——摘自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2:02 , Processed in 0.1048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