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佛说阿弥陀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43

主题

6931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97

[忍辱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光明遍照,按照善知识的教导接下来发心学习《阿弥陀经》

恳请诸佛菩萨  善知识慈悲加持

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深入经藏,安住在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中,深入经文义理,增上智慧
以此能够有因缘为众生演说极乐世界的殊胜美好,令众生能生发要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心而自利利他


弟子光明遍照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3

主题

6931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97

[忍辱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30 20:56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4小时20分)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学习解说】
前面释迦牟尼佛告诉大众不止是世尊在称赞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利益

就是东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下方世界、上方世界中所有的诸佛

都在向自己佛土的众生宣说释迦牟尼佛演说的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功德是真实的,劝导众生一定要深信

并告诉众生这部经叫做“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由此可知,这部《佛说阿弥陀经》也称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那么为什么这部经被称作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世尊告诉舍利弗: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这部经后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听闻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后能够信受称念的

那么这些善男子善女人,所获得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大的,他们都会被十方诸佛所护念

而且在修行成佛的路上都不会再退转,最终成就正等正觉

所以舍利弗,你们应当相信我以及诸佛所说的话,要深信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着无比殊胜的无量功德

众生应当一心不乱的持念佛号,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学习解说】
相信极乐世界的无量殊胜功德,并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就是信佛

如果有人已经发愿、或者现在正发愿、或者将来发愿,愿意往生到阿弥陀佛佛土的极乐世界

这些人,在修行的路上全都不会退转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在极乐净土,已经发愿的就已经往生到了极乐世界,今生发愿的,今生就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将来发愿的,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

所以,世尊在在告诉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能够相信这些佛所讲的,就都应当发愿要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舍利弗,就像我现在称赞十方世界诸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一样,十方世界的诸佛也在称赞我不可思议的功德

他们都赞叹我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到那么难、又很少有人做到的事情

能够在这个充满劫浊(谓时节之浊乱。于减劫中,饥馑、疾病、刀兵等劫生起,衣食等资具衰损)、见浊(指末世时,众生执住于诸恶见,而浊乱世间。如有见、无见乃至六十二见等。其体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见。菩萨地持经卷七以今世若法坏法灭之后,像法渐起,邪法转生,即称见浊)、烦恼浊(谓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众生浊(谓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斋法)、命浊(谓于末世之际,人的寿命因烦恼、邪见等恶业增长、炽盛,而次第短缩。浊,即指秽浊。烦恼与邪见为浊之本体;寿命短缩即为其所招致之结果的五浊罪恶世道中难忍能忍,难舍能舍

以大无畏和大慈悲教化救渡众生,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之后,现在又正在为众生演说这一切世间难信的念佛法门

世尊告诉舍利弗,你们应该知道我在这个堪忍的充满五浊(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之五种滓浊)的恶道世界中

正是因为不畏艰辛的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广说佛法这件甚难之事,而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

也由此可知为一切娑婆世间的众生演说这难信的佛法有多么的困难,需要有多大的毅力啊!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学习解说】
释迦牟尼佛说完这部殊胜的《佛说阿弥陀经》后,与会的舍利弗以及诸大比丘,还有与会的世间一切天人、人、阿修罗等众生

听佛说完这部殊胜的佛经法义后,都欢喜的相信并受持,没有一点疑惑,相继的向释迦牟尼佛曲身行礼然后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继续精进修行

【词解】
【受持】
梵语 udgrahaN!a。指领受于心,忆而不忘。可分三方面:(一)受持戒律,无论出家、在家者,一旦领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即须誓愿持守,不得有违。(二)受持经典,乃十种法行、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即受学经典之际,发净信解,以恭敬心阅读,并须时时讽诵、忆念。又信受佛之教法,称受持佛语;信受某部经典,如信受法华经,称受持法华。于日本日莲宗,谓行者于唱诵“南无妙法莲华经”之经题、受持法华经之际,立即可由凡夫身转为佛身,称为受持妙法成佛,略称受持成佛。(三)受持三衣,据释氏要览卷上载,僧众得受三衣后,须依法于适当之时、地穿著,如入聚落、听法等,得著大衣;于净处、习诵等,得著七条衣;于任何处所,得著五条衣。(妙法莲华经普贤劝发品、陀罗尼品、胜鬘宝窟卷上本、得度略作法、从容录第三则)p3106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见:正遍知)2001、“正觉”2005)p3674
FROM:【佛光大辞典】

【娑婆】
梵语 saha^。又译沙诃、娑呵、索诃。意译忍、堪忍、能忍、忍土。指娑婆世界(梵 Saha^-lokadha^tu),即释迦牟尼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忍受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有诸佛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表其无畏与慈悲。又译作杂恶、杂会。谓娑婆国土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此外,娑婆一词原指我人所住之阎浮提,后世遂成为一释迦佛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而总称百亿须弥山世界为娑婆,并以释尊为娑婆世界之本师。(法华文句卷二下、法华玄赞卷二、大唐西域记卷一)p4077
FROM:【佛光大辞典】

【五浊】
梵语 pan~ca kas!a^ya^h!。又作五滓。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之五种滓浊。据悲华经卷五、法苑珠林卷九十八之说,五浊即指:(一)劫浊(梵 kalpa-kas!a^ya),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二)见浊(梵 dr!s!t!i-kas!a^ya),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三)烦恼浊(梵 kles/a-kas!a^ya),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四)众生浊(梵 sattva-kas!a^ya),又作有情浊。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五)命浊(梵 a^yu-kas!a^ya),又作寿浊。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以其余四浊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二者。
 据法华文句卷四下载,劫浊无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总约四浊而立此假名。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而立此假名。烦恼浊以五钝使为体,见浊以五利使为体,命浊以连持色心为体。其中见浊、烦恼浊是因浊,命浊是果报浊,众生浊则是行因得果之人浊。另据悲华经之说,人寿自八万岁渐次减至二万岁后,为五浊生起之时,其时,现实世界充满烦恼痛苦,称为五浊恶世,又作浊恶世、浊世。五浊之始较轻微,渐次则随时代之变化而五浊炽烈,称为五浊增时。
 又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佛界与九界相织而产生五种之浑浊,称为五浊。即:(一)劫浊,谓见虚空遍于十方界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而相织妄成,称为劫浊。(二)见浊,谓身以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以地、水、火、风四大旋令觉知,相织妄成,称为见浊。(三)烦恼浊,谓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而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而相织妄成,称为烦恼浊。(四)众生浊,谓人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于此而相织妄成,称为众生浊。(五)命浊,谓人之见闻原无异性,以众尘隔越,故无状异生,虽性中相知,然用中相背,同异失准而相织妄成,称为命浊。
 楞严经义疏注经卷八将五浊配于大乘起信论所说之三细六粗,即以劫浊配于三细中之业相转相,见浊配于现相,烦恼浊配于六粗中之前四相,众生浊配于造业相,命浊配于业系苦相。此系关于五浊之转释,而非为减劫中所起之五种浊乱相之说。又毗尼母经卷一除去见浊,加上业浊为五浊。另十地经论卷一举出六浊之说,即:不欲浊、威仪浊、盖浊、异想浊、不足功德浊、痴浊等六者。另据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二举出十二浊,即:(一)示现劫浊,(二)示现时浊,(三)示现众生浊,(四)示现烦恼浊,(五)示现命浊,(六)示现三乘差别浊,(七)示现不净佛国土浊,(八)示现难化众生浊,(九)示现说种种烦恼浊,(十)示现外道乱浊,(十一)示现魔浊,(十二)示现魔业浊。
 于法华经玄赞卷四中,举出十二浊与五浊之关系,谓诸佛国土具足清净庄严,为利益众生,乃方便示现诸浊。此十二浊唯大乘具有,即随佛所化土之胜、劣二法,而示现立之。五浊则仅据秽土之相而立论,故通于大、小二乘。其中,十二浊之劫浊、时浊即五浊之劫浊;众生浊、难化众生浊即众生浊;烦恼浊、说种种烦恼浊即烦恼浊;命浊即命浊;外道乱浊即见浊。其余三乘差别浊、不净佛国土浊、魔浊、魔业浊等四种,则非为五浊所摄。(杂阿含经卷三十二、阿弥陀经、悲华经卷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一、文殊师利问经卷下、顺正理论卷三十二、俱舍论卷十二、注维摩诘经卷三、法华经义记卷三、菩萨地持经卷七、华严经孔目章卷二)p1201
FROM:【佛光大辞典】

【劫浊】
梵语 kalpa-kas!a^ya。为五浊之一。谓时节之浊乱。于减劫中,饥馑、疾病、刀兵等劫生起,衣食等资具衰损,是为劫浊。((参见:五浊)1201)p2816
FROM:【佛光大辞典】

【见浊】
梵语 dr!s!t!i-kas!a^ya。五浊之一。指末世时,众生执住于诸恶见,而浊乱世间。如有见、无见乃至六十二见等。其体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见。菩萨地持经卷七以今世若法坏法灭之后,像法渐起,邪法转生,即称见浊。((参见:五见)1099、“五浊”1201)p3004
FROM:【佛光大辞典】

【烦恼浊】
  谓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是名烦恼浊。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众生浊】
  谓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斋法,是名众生浊。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命浊】
梵语 a^yu-kas!a^ya。又作寿浊。为五浊之一。谓于末世之际,人的寿命因烦恼、邪见等恶业增长、炽盛,而次第短缩。浊,即指秽浊。烦恼与邪见为浊之本体;寿命短缩即为其所招致之结果,故称命浊。(妙法莲华经卷一、菩萨地持经卷七)((参见:五浊)1201)p3127
FROM:【佛光大辞典】


===================================

为什么十方世界诸佛都在赞叹、护念这部《佛说阿弥陀经》?为什么这部经被称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原因就是能够受持这部经,听闻并持念十方世界诸佛名号的善男子善女人,所获得的功德利益非常大

能得十方如恒河沙中细沙一样多的诸佛护念,修行路上永不退转,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佛经中所教导的好好去落实各种实修

在这段经文中,世尊教导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因为
愿力能够驱使我们自己,能超越业力,能够真正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发心发愿就是最大的功德(这也是佛经上说的)和能量
这就能让修行人不断增上,提升慈悲和智慧,逐渐恢复佛性

发愿的功德很殊胜,只要发起大愿,佛菩萨就一定会加持护念,就如经文中所说: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当我们发起往生净土的愿心,就一定要在平时的实修中真正的落实,如何落实实修而能往生净土,这在很多经文中都有教导:
(相关阅读:
如何往生净土~ 节录自众多佛经, 请善信接力

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观无量寿佛经(九品往生)

然而在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众生业障深重,很难相信这殊胜的念佛解脱法门

佛陀慈悲,以自己的大悲愿力和大无畏力,为一切世间众生极力宣说这个极难相信的法门,给予众生能离苦得乐,获得涅槃解脱的功德利益

所以作为实修者,更要深入经藏,深入佛的教导,要如实落实实修,这样才能不辜负世尊为世间众生演说的这一难信之法

并且我们也要学习佛菩萨的大悲愿心,引导众生学习这殊胜的念佛法门,一起走上解脱之路

这才是真正的落实佛的【信愿行】的教导


(本篇经文暂时学习完毕

感恩佛菩萨 感恩善知识 感恩老师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念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3

主题

6931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97

[忍辱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9 21:16 编辑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告诉舍利弗,像我现在在法会上这样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的功德

在东方世界也有阿閦鞞佛(译曰无动,不动。无嗔恚。往昔于去此东方千佛刹,出现于阿比罗提国之大目如来所发愿,修行后,成佛于东方,其国土名善快,今现于其土说法。又依密教谓阿閦为金刚界五智如来中住于东方之如来。左手作拳,右手持梵函

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等如恒河沙中的细沙那么多的佛

都在自己的佛国中示现广长舌相(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

强调说明佛接下来要说的话都是真实语,不是妄语,诸佛在自己的佛国全部都告知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

你们应当坚信释迦牟尼佛刚才所说的这些称赞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不可思议的种种功德利益

这些功德利益都是真实的,极乐世界真的非常殊胜,没有痛苦,只有快乐,而且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寿命都无量无边

而且在极乐世界修行都不会退失,直至实证一生补处果位至成佛

而且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被一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护念的经,也是世尊不请自说之经,这也说明这部经的殊胜以及重要性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对舍利弗说:在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等等这些如恒河沙中的细沙一样多的诸佛

他们也都在各自的佛国示现广长舌相,为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演说最真实的事实:

你们这些众生,应当坚信释迦牟尼佛刚才所说的这些称赞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不可思议的种种功德利益,

这些功德利益都是真实的,正因为极乐世界种种殊胜的功德,所以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被十方三世诸佛所共同护念的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对舍利弗说: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等等这些如恒河沙中的细沙那么多的诸佛

他们也都在自己的佛国净土示现广长舌相,为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们演说最诚实的事实:

你们这些众生,应当坚信释迦牟尼佛刚才所说的这些称赞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不可思议的种种功德利益,

这些功德利益都是真实的,正因为极乐世界种种殊胜的功德,所以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被十方三世诸佛所共同护念的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对舍利弗说: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等等这些如恒河沙中的细沙那么多的诸佛

他们也都在自己的佛国净土示现广长舌相,为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们演说最真实的叮嘱:

你们这些众生,应当坚信释迦牟尼佛刚才所说的这些称赞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不可思议的种种功德利益,

这些功德利益都是真实的,正因为极乐世界种种殊胜的功德,所以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被十方三世诸佛所共同护念的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对舍利弗说:下方世界也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等等这些如恒河沙中的细沙那么多的诸佛

他们也都在自己的佛国净土示现广长舌相,以最诚实的语言告诉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们:

你们这些众生应当坚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些称赞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不可思议的种种功德利益

这些功德利益都是真实的,正因为极乐世界种种殊胜的功德,所以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被十方三世诸佛所共同护念的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世尊继续对舍利弗说:上方世界也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等等这些如恒河沙中的细沙那么多的诸佛

他们也都在自己的佛国净土示现广长舌相,以最诚实的语言告诉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们:

你们这些众生应当坚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些称赞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不可思议的种种功德利益

这些功德利益都是真实的,正因为极乐世界种种殊胜的功德,所以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被十方三世诸佛所共同护念的经

【词解】
【不可思议】
<一>梵语 a-cintya。又作不思议、难思议。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
 增一阿含经卷十八谓,世界、众生、龙、佛土境界为四不可思议者。大宝积经卷八十六等亦举出:业、龙、禅、佛等四种境界为不可思议者。大智度论卷三十则举出:众生多少(众生无增无减)、业果报(一切差别由业力而生)、坐禅人力(由禅定之力而现神通)、诸龙力(龙之一滴水,则可降大雨)、诸佛力(佛陀圆满成就十力)等五种不可思议。
 另据旧译华严经卷三十佛不可思议法品之载,诸佛有刹土、净愿、种姓、出世、法身、音声、智慧、神力自在、无碍住、解脱等十种不可思议。同经卷三十七离世间品,亦载菩萨之十种不可思议。此系说明诸佛、菩萨之解脱、智慧、神力等,乃言语思虑所不能及者。复次,华严经与维摩经称为不思议解脱经,阿弥陀佛称为不可思议光如来,菩萨称为不思议慧菩萨、难思议菩萨等,皆为其例。((参见:四不思议)1662)
<二>唐代僧。为新罗国零妙寺(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为善无畏之弟子。唐开元(713~741)末年撰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世称不思议疏。其余事迹不详。p962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閦】
 (佛名)Aks!obhya,如来名。具名阿閦鞞、阿閦婆。译曰无动,不动。无嗔恚。往昔于去此东方千佛刹,出现于阿比罗提国之大目如来所发愿,修行后,成佛于东方,其国土名善快,今现于其土说法。又依密教谓阿閦为金刚界五智如来中住于东方之如来。左手作拳,右手持梵函。黄金色。阿弥陀经曰:“东方亦有阿閦鞞佛。”慈恩疏曰:“阿閦鞞佛,名无嗔恚,在东方阿比罗提国。”维摩经见阿閦佛品曰:“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同慧远义记曰:“阿閦胡语,此云无动。”玄应音义九曰:“阿閦鞞,亦云阿閦婆,此译云无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恒河沙】
梵语 gan%ga^-nadi^-va^luka。即恒河之沙。又作恒边沙、恒水边流沙、江河沙、兢伽沙、恒沙、恒河沙数等。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例如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大八·二一七中):“遍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中):“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中):“无量大圣,数如恒沙。”(玄应音义卷二十四、翻译名义集卷七)p3813
FROM:【佛光大辞典】

【恒河沙】
恒河是印度大河,河中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来形容数目极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广长舌相】
梵语 prabhu^ta-jihvata^,或 prabhu^ta-tanu-jihvata^,巴利语 pahu^ta^-jivha。为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又作广长轮相。略称长舌相、广长舌、舌相。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大智度论卷八(大二五·一一五中):“若人舌能覆鼻,言无虚妄,何况乃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
 又观佛三昧海经卷三记载佛之广长舌相甚详,谓此相系由十波罗蜜、十善报所感得,其舌根下及舌之两边有二宝珠,流注甘露,滴润舌根。诸天、世人、十地菩萨皆无此舌相,亦无此味。又诸佛舌上有五画,犹如宝印之纹,此味入于印纹中则流注上下,入琉璃筒。诸佛笑时,动其舌根,以此味力之故,舌出五光,五色分明,绕佛七匝,还从顶入。佛出舌时,如莲花叶,上至发际,遍覆佛面。舌下亦有众杂色脉,此味流入脉中,以其味力之故,变成众光,有十四色,一一光上照无量世界。
 法华经神力品(大九·五一下):“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中):“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又据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经、增一阿含经卷八、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等之记载,除诸佛之外,转轮圣王亦具有此相。(中阿含经卷十一、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菩萨地持经卷十、三十二相显要钞卷中)p5993
FROM:【佛光大辞典】


【徧覆】意思为普遍覆盖;普遍覆育

【三千大千世界】
梵语 tri-sa^hasra-maha^-sa^hasra-loka-dha^tu,巴利语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然据正确推定,所谓三千世界实则为十亿个小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实为千百亿个世界,与一般泛称无限世界、宇宙全体之模糊概念实有差距。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观无量寿经卷十二、俱舍论卷十一、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往生要集卷八十四)p523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3

主题

6931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97

[忍辱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9 22:21 编辑

(接续楼上  13楼—14楼用时共3.5小时)

昨天学习经文时,经文中提到在称念佛名时,要做到【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会现在其前,那如何做到【一心】呢?
所谓的[一心]是可以用各种心导入的,例如,感恩心,欢喜心,清净心,慈悲心
我们任何众生都有这些好心,因为佛心佛性本俱足,与佛平等无二

只是每个凡夫杂染妄心有深浅的差别而已,所以慈悲清净欢喜的各种佛心状态不时常显露
所以常说,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修行的目的就是转化我们的[凡夫心]为[佛心],这样就能成佛
所以修行应该重视[心法]的导入,这样才能究竟成就


因此,念佛的次第,除了[表法]的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心法]的不同
[表法]只是适应众生的方便法,因为不同的众生需要不同的引导
但是,更重要的重点在于[心法],[心法]才能契入显露[佛心]的修行次第
而[心法]又有种种不同,例如,感恩心欢喜心清净心,而且每一种都有深浅次第之分

我们应该知道,表相念佛与融入心法念佛,所起到的效果截然不同,用心法念佛,连结的是佛菩萨的悲心愿心清净自在心

用心法念佛,就如同把自己完全交给佛菩萨,融入到佛菩萨的光明中,那是对佛菩萨的绝对信任,如此才能与佛菩萨心心相印,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而如果长期执着表相念佛,口念心不念,无法契入心法,这样念佛效果就差,甚至可能对佛经中教导的称念佛号能获得无量功德利益产生怀疑

这样的人,佛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就有过教导,不相信称念佛名是佛的甚深行处,转而毁谤佛法,而堕入三恶道受苦

「世尊!有诸众生,信根不具,闻说诸佛甚深行处,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由此不信,还生诽谤。彼于长夜失大利乐,堕诸恶趣,流转无穷!」


所以,修习佛法,信心很重要
信为功德母
自古以来,修行和传承的过程
合理的是训练,不合理的是磨练
经过这个精进的历程,逐渐反观自照,觉察自己的妄心,才能逐渐相应和印心
如果不能磨掉自己的妄念和习气,自以为是,甚至产生怀疑
怀疑就失去净信,失去净信就退失功德,福慧一降低,随之修行就会退转
也因此,往往继而卷起宿世黑业,面临更大的痛苦和考验
如果能在痛苦中反省认错忏悔,才能慢慢脱离苦难,再次恢复修行
如果不能反省,那就只好等吃过众多苦头后,看看是否能觉醒了
就像,同样是念「阿弥陀佛」,但是,心念怀疑,就会往生边地,而不是真正往生弥陀净土
佛陀在「无量义经」中也说过,同样教法,不同众生,因为无量众生心,无量差别,而产生无量果
佛法是心法,万法唯心,同样的教法,也会因为心念差别、观念不同而产生偏差和不同结果
所以,学佛最重要的是观念,也就是正确的知见,不同次第会有不同知见差别,要循序增上、由浅入深才不会错误

又像,同样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经中说一念二念乃至十念或一日二日乃至...,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
就是因为众生心念与弥陀相应的差别,也就是入心印心程度的差别,也是杂念妄想的差别,不能一心念佛,就有差别
这道理也常发生在一般念佛持咒上,真正的实修者念佛持咒很有效,而一般初学者往往不得力,也难超度鬼神或亡者,因为不相应
也就是戒定慧实修不足,功德不匹配,没有真正戒行和定力修行,智慧不足,心不相应,更无法相印,以致无法承藉佛力

——心念、信念&念佛持咒几次才有效?

心念不同,往生的次第也不同,这只要学习《观无量寿经》中介绍的上品往生就知道了,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念佛就能上品上生,这就是深入甚深心法念佛的果报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
——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观无量寿佛经(九品往生)

然而众生愚痴,自己不能深入经藏,又没有真正实修佛法,更没有入心好好落实功课,所以

许多人觉得为什么念佛持咒或学佛没用,其实就是不真诚,不是真信
对所谓真信和真诚没有深刻的体会

所以说,真修,真正老实做,才能对佛生起真正如实的信心
真信和真修行就是建立在如实两字上
所以说,不老实不是真信,不是真修行


如此,自然就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只能累世在六道中轮回受苦,所以作为实修者要记住:

什么是行法,,就是去做,,去做就是行法,,不做就没有行
——什么是行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3

主题

6931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97

[忍辱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1:22 | 只看该作者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及阿弥陀佛无量功德利益,能够以至诚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或者一日、或者二日、或者三日、或者四日、或者五日、或者六日、或者七日,能始终一心不乱的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那么这个人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带领许许多多的菩萨圣众出现在这人面前,来接引他

这个时候,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这位临命终人的心就不会颠倒,不会被种种恶业所缠缚牵引至恶道

而是身心无比清净,在阿弥陀佛以及诸圣众的接引下顺利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世尊告诉舍利弗,因为我(世尊)看到了念阿弥陀佛能得到这么殊胜的功德利益,所以,在今天我就把这些功德利益都告诉了你们

如果有众生今后听闻到了我今天所说的这些话,就应当发愿要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信愿行,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执持名号】
阿弥陀经中之一句,乃表示往生净土之因行。执持,固执不动之意。意即专心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中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智圆于阿弥陀经疏中解释执持名号,谓(大三七·三五五下):“执谓执受,持谓任持,信力故执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法事赞卷下(善导)、阿弥陀经疏(窥基)、阿弥陀经略记(源信))p4444
FROM:【佛光大辞典】

【善根】
梵语 kus/ala-mu^la,巴利语 kusala-mu^la。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据中阿含卷七大拘絺罗经载,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梵 akus/ala-mu^la)则为善根之相反,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故亦可称为善根。(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上、佛本行经卷五降象品、悲华经卷八、旧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具善根品、入阿毗达磨论卷上、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参见:三善根)622)p4888
FROM:【佛光大辞典】

【颠倒】
梵语 vipari^ta,或 viparya^sa。略作倒。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对于颠倒妄见之分类,诸经论所说有异。(一)二颠倒,即:(1)众生颠倒,众生不知真理,为烦恼所迷惑。(2)世界颠倒,众生迷失真性,住妄境界起诸倒见。所说出自首楞严经卷七、大明三藏法数卷八等。
 (二)三颠倒,又作三倒,即:(1)想颠倒,对于对象错误之想法。(2)见颠倒,错误之见解。(3)心颠倒,具有上述二种颠倒之心之自体即虚妄。所说出自阴持入经卷上、大集法门经卷下、大品般若经卷十一、七处三观经等。
 (三)四颠倒,又作四倒,即:(1)有为之四颠倒,凡夫不知此世(迷界)之真实相,而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不净为净,以无我为我。(2)无为之四颠倒,声闻、缘觉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是灭尽之世界,故不知悟界(涅槃)乃常、乐、我、净者。以上八种妄见合称八颠倒,或八倒。所说出自南本涅槃经卷二、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一○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乘义章卷五末等。
 (四)七颠倒,指想倒、见倒、心倒、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等七者。乃上记三颠倒与四颠倒之合称。所说出自瑜伽师地论卷八、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三等。
 此外,圆测于仁王经疏卷下列举常、乐、我、净等四颠倒,及贪、嗔、痴、过去因、未来果、现在因果等六颠倒,合为十颠倒。并主张以“四念处观”灭除四颠倒,以三善根观灭除贪等三毒,而以三世观灭除过、现、未三世之执著。又大集法门经卷上谓,有为之四颠倒,复个别具有想、心、见等三颠倒,总为十二颠倒。(六十华严经卷十、法华经卷六、无量寿经卷下、俱舍论卷十九、往生论注卷上、慧琳音义卷十五)p673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3

主题

6931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97

[忍辱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9 19:50 编辑

(11楼—12楼共用时3.5小时以上)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学习解说】
昨天说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不会退转,并且能够与那些证得大阿罗汉果位的声闻菩萨,甚至等觉菩萨在一起修行成佛,由此可知,那些往生者他们的福报是非常大的

今天学习这句经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也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需要有很大的善根和福报

是不可以缺少了善根、福德这些因缘,而能往生极乐世界的

1,那什么是善根?怎么做才能具足善根呢?

所谓善根,《佛光大词典》这样解说:
善根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据中阿含卷七大拘絺罗经载,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梵 akus/ala-mu^la)则为善根之相反,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故亦可称为善根。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故亦可称为善根。

佛在《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中教导众生如何修善根:
一切众生若修善根:一者,不害众生;二者,不行放逸;三者,不饮酒;四者,不食肉;五者,常付大慈。如是之人不断善根

佛在[思益梵天所问经]中也教导众生增长善根的方法
梵天。菩萨有四法。[增长善根]。何等为四。
一者[持戒]。
二者[多闻]。
三者[布施]。
四者[出家]。

是为四。

而在修行中,能信是善根,就像
能信「观世音菩萨」和「普门品」之后,才能增长善根福慧,才能逐渐有资格学习「法华经」

学习善法,也能增上善根
例如:初学者学习一切善法,断恶修善,
或学习基础佛法知识,或比较简单容易学习的基础佛经(例如:十善业道经、地藏经)
这些都是可以的,都是助行、正行,都能增长善根与正知见(世俗的妄念与邪见才是修行中真正的夹杂)
如同小学、中学到大学,初学者要学的当然很多,不过,只要按部就班学习和落实即可


相信因果,行善布施,落实[四摄法]中摄授众生的法门,即好好落实[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这样行菩萨道,就是在增长善根

供养诸佛,就是在种大善根,这样就能得诸佛护念,不堕恶道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能得一切种智?」
(附注:以下佛陀的解说非常重要)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供养诸佛,诸佛所说[十二部经](附注:大乘12部经,请详见[大般涅槃经]),[修妒路](附注:就是[修多罗])乃至[忧波提舍](附注:就是[优婆提舍]),是菩萨[闻持诵利][心观了达]了达故得陀罗尼,得陀罗尼故能起[无碍智],起无碍智故所生处乃至[萨婆若]终不忘失。亦于诸佛所种善根,为是善根所护,终不堕恶道诸难。

以是善根因缘故,得[深心清净]。得[深心清净]故,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以善根所护故,常不离真知识,所谓诸佛、诸菩萨摩诃萨,及诸声闻、能赞叹佛法众者。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供养诸佛、种善根、亲近善知识。」

为了让众生不丢失善根,增上善根,佛在大宝积经中要教导众生四种摄受善根的方法: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摄诸善根]。何谓为四。
在空闲处离谄曲心。
(附注:不要居住在吵闹杂染处,以免扰乱凡心,尽量静心思维佛法,远离世俗虚假苟合的心)
诸众生中行四摄法而不求报。
(附注:行菩萨道普渡众生,应该实行四摄法才能有效的利益众生,而且过程中应该不求回报)
为求法故不惜身命。
(附注: 尽财力和精力,以求解脱轮回修证成佛,对世间物质欲望和肉身生命都没有执着)
修诸善根心无厌足。
(附注:修学各种能增上学佛善根和成就佛道的方法,精进不懈没有停止和满足)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摄诸善根]。

2,如何具足福德因缘
福从何来?

祸福皆从因果而来

断恶修善,自有福
端正行为风俗,修正错误,自有福

反之,得祸

慧从何来?

智慧从正确的知见而来
佛陀教导的就是法界中最正确的知见
按照佛陀的教导,就能增长智慧
所以大家要多读经,了解经义,就能增长智慧

福祸皆从因果而来,所以
福报是累世对布施众生(财施法施无畏施)的回馈,是一种累世的互动关系
因为过去世和众生结善缘,所以这些被布施的众生第八识就存在回馈的种子,善缘的种子
这些众生不是只有在人道,还可能遍布六道,所以菩萨和天人与鬼神都会帮助这个布施者
所以这个布施者,今生就能够事事顺利,这就是有福报的人
相反来说,如果一个人过去世广结恶缘,那今生不顺利的事情一定很多
因为六道中,除了地狱道的众生没办法,其余的都会想找这个人的麻烦,所以事事不顺
(世间智慧的因果则是另一个方向,这边先不讨论了)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虽然有世间智慧和能力,但是不见得有福报,例如怀才不遇
而有些人虽然不是很有智慧或能力,可是却能步步高升,享有福报
但是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总认为不合理,认为那些人是靠吹捧,不是靠实力,怨天尤人
其实反观那些自认怀才不遇的人,往往不懂世俗应对,人缘关系并不良好
所以古人说以和为贵,广结善缘是非常有道理的,影响生生世世
上面讲这么多,就是福报的原理
所以今生除了智识和能力,想要有福报,就该朝向正确的方式来努力
但是佛弟子应该还要好好认清,福报并不能解脱轮回,
不过可以是普渡众生和成佛的助缘

如果明白了上述的原理,聪明人应该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当然就是多做一些增长福德的事情,
不过没福的人要花钱去布施或花时间去广结善缘,
这的确就要自己如实发心了,不然也难以办到
不过方法还是挺多的,也不一定要花大钱,或者甚至不用花钱
一般增长福德的事情就是多做一些世间的好事
例如,捐善款利益地方医疗文化各项建设,或照顾孤苦老人病患儿童
如果以宗教来看,还可以超度鬼神亡灵,戒除杀生,广行放生
如果以佛法来看,念佛持咒拜佛诵经,增上一切佛法,都可以增长福德和智慧,方法很多

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佛号]和[药师经][药师咒]都可以增上工作上的福慧
药师佛的法门就是增长现世世间福报和智慧的法门
[放生]也是药师经教导的一项重点,对于救命和与药师法相应都很重要
念楞严咒,或者文殊菩萨名号也都能增长智慧,其实任何经咒都行
因为诸佛本来就是福慧圆满,所以任何经咒和佛号都能增上福慧功德

佛陀也在《大宝积》中教导众生四种无量福德庄严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无量福德庄严]。何谓为四。
以清净心而行法施。
(附注:法布施的时候,如果心不清净,往往贡高我慢形成诤辩,所以心清净,才能真正适应众生利益众生)
于破戒人生大悲心。
(附注:对于破戒者心生大悲,能善诱导)
于诸众生中称扬赞叹菩提之心。
(附注:就是称赞大乘菩提,因为经云~[大乘]意[无量],所以福德无量)
于诸下劣修习忍辱。
(附注:众生根器不同,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会遇到下劣根器者恶言相向或者甚至毁谤伤害,菩萨行者应该修习忍辱,于心不动,这样才能增上福德)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无量福德庄严]。

只要众生能够深入经藏,真正落实践行佛陀的教导,一定能增上善根、增上福慧,一心受持佛号而往生极乐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3

主题

6931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97

[忍辱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8 05:52 编辑

四、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在修行路上都不会退转,所以众生应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学习解说】
世尊又告诉舍利弗,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国土中的众生,在修行的路上全部都不会退转

所以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不用担心有朝一日会再回到世间承受六道轮回的苦

除非是发心来世间度化众生的大菩萨们,他们倒驾慈航回到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示现众生相, 带领众生解脱轮回,然而
不论发愿去西方极乐, 又或者发愿生生世世回入娑婆恶世普渡众生
其实都是行者与诸佛, 彼此愿力的结合, 密不可分
所以, 弥陀经说~念弥陀经者能得到诸佛护念, 永不退转
而大悲莲华经也说~真正发起无上悲心的大悲行者,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普渡众生, 诸佛必定护念, 绝对不会退转

(相关阅读:[诸经辑要]如何学佛[不退转]?

在极乐世界的菩萨众,有许多菩萨都已经证得了一生补处果位(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

而且这些已经证得最高果位的菩萨(等觉菩萨)非常非常的多,多的无法用计数来统计数量,只可以用无量无边无央数劫这些来形容数量之庞大

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众生,应当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

因为往生到极乐世界后,就能与诸大声闻弟子、诸大菩萨在一起听闻佛法,修习解脱之法呀

不但如此,在经文的开始就介绍了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之处,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砗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由此可知在极乐世界的众生,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在极乐世界的众生,在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加持下,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要念佛念法念僧,想要解脱成佛

而对比在娑婆世界的众生呢?总是承受生老病死悲愁怨恨种种痛苦,总是在凡夫深重的种种妄念下,牵引着众生不断的在六道轮回

时时在业力的缠缚下,陷入苦、沉迷苦、哀怨苦,所以只要凡夫的心念不除,永远无法解脱,因为

苦乐的来源在于心,就是佛法常讲的第八识
因为累世的身体都是由心幻化而成
也就是由第八识无明种子,因迷恋虚幻,而产生[十二因缘]过程,就这样不断的六道轮回,投胎而成每一世的身体,然后身体产生种种痛苦,又形成第八识习气种子,就这样恶性循环
所以佛法常讲,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因此,想要真正脱离苦难,就要由心转化,恢复清净无染的真心

看到上面介绍极乐世界的美好,想想自己累世在轮回中的苦,您的心有何感想?

是继续安住在世俗种种的无明苦痛中抑或已经对极乐世界生起无限的向往?

要知道当下的这一念非常的重要,因为
一切,在现象上是无止尽的变化,随心念而转,心念所及,如真似幻
而其中真正的根本和真实,就是纯真,就是佛性,这才是一切变化中的唯一真实
如果没有依止纯真佛性(真正的清净光明),就是随凡夫心念而不断混沌和流转,就是无止尽的轮回
佛性代表的就是幻灭的唯一真实,真正的清净光明自在,是本体,是根源,也是特性
而在生命真假虚幻的当下中,最重要的就是念头,就是心念
每个心念,每个念头,在无止尽生命的洪流中,都有其定位与意义,也就是会影响其后果,这就是因果
因此,当下的心念,当下的念头,就非常重要,这会决定我们的未来与结果
当然,如果你相信这些,而能端正念头,学习契入佛性本体,那么,未来就会迈向光明
相反,如果你不相信或怀疑或毁谤,心念不在正途,那么当然生命就会堕入无止尽的混沌与轮回之中

当下端正心念非常重要,因为每个心念都有其定位与意义,都会决定其相应的结果与苦乐
而生命的转机在于相信,如果能相信佛法,深入学习佛法,那么才能脱离无止尽的混沌与痛苦,才有真正光明的未来

所以
信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与无量声闻菩萨,与无量等觉菩萨在一起听闻学习佛法,这修行的助缘微妙殊胜,由此能够早日修行解脱

【词解】
【阿鞞跋致】
  亦名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不退有三义:入空位不退;入假行不退;入中念不退。妙乐云:般若是位,离二死故;解脱是行,诸行具故;法身是念,证实境故。智论云:无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
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一生补处】
梵语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据弥勒上生经等记载,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待此生尽,则下生于人间,以补释迦之佛位。此词又作一生所系,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故有此称。另据无量寿经记卷上之说,一生补处之菩萨又分为四位次:(一)住于正定位之菩萨。(二)接近于佛地之菩萨。(三)住于兜率天之菩萨。(四)由兜率天至人间下生而成佛。(菩萨本业经十地品、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弥勒上生经宗要)p3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3

主题

6931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97

[忍辱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7 19:53 编辑

(9楼—10楼用时约4小时以上)


三、阿弥陀佛名号的由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学习解说】
世尊问舍利弗,你知不知道极乐世界的佛陀为什么名号为阿弥陀?接下来是世尊自问自答,世尊告诉舍利弗:

因为极乐世界的佛陀,他的光明无量无边,能照澈十方世界所有国土的角角落落,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碍这光明的散发延伸

十方世界所有国土的众生都融入在光明中,消业除障,学佛修行

舍利弗,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寿命以及在极乐世界佛国的人民,他们的寿命非常长,长的只能以无量无边无央数劫来形容

正是因为阿弥陀佛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所以名为阿弥陀佛


舍利弗,阿弥陀佛自从成佛至今以来,已经有十劫了

在这十劫中,这位阿弥陀佛已经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

而且这些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都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位(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这些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声闻弟子数不胜举,已经不能用计数来计算了,在极乐世界中的菩萨们也是如此,多的无法用计数来获知数量

舍利弗,极乐世界佛国净土的功德就是这样来庄严成就的

【词解】
【阿僧祇劫】
 (术语)无数劫也。劫者年时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僧祇劫】
华译为无央数劫。劫是计算时代的名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劫】
劫,指长久之时间单位。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于修行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佛以来,至今十劫。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上皆有阿弥陀佛成佛,至今已十劫之记载。但依所译之不同,亦有为十小劫或十大劫之说。(法华经化城喻品、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十劫弥陀)435)p435
FROM:【佛光大辞典】

【声闻】
 (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声闻】
梵语 s/ra^vaka,巴利语 sa^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解释声闻之名义有三,即:(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佛之声教而悟解得道,称为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如十地经论卷四说,我众生等,但有名故,说之为声,于声悟解,故称声闻。(三)就化他之记说而释,如法华经卷二信解品载说,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称声闻。此三释中,前二者为小乘之声闻,第三则为菩萨,随义而称为声闻。
 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声闻乘,乃专为声闻所说之教法。声闻藏,则为阐述其教说之经典。
 于诸经论中,声闻之种类有二种、三种、四种、五种之别。据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载,有:一向趣寂声闻、回向菩提声闻等二种声闻。入楞伽经卷四载,有:决定寂灭声闻、发菩提愿善根名善根声闻、化应化声闻等三种声闻。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有:变化声闻、誓愿声闻、法性声闻等三种声闻。世亲之法华论卷下则将声闻分类为决定声闻、增上慢声闻、退菩提心声闻、应化声闻等四种。
 另据法华文句卷四上所举,将声闻类分为五,称为五种声闻,即:(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道熟而证得小果。(二)退菩提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然中间为厌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三)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度化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现声闻之形,以劝诱小乘,令入大乘。(四)增上慢声闻,谓厌离生死,欣乐涅槃,修习小乘而以得少为满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五)大乘声闻,谓以佛道之声,令一切闻者不住于化城(喻小乘涅槃),终归大乘实相之理。
 以上所举,皆基于大乘教义所作之分类,然诸部阿含经典及发智论、六足论等诸论之中,则不持此等说法,彼所谓之声闻,仅指上述之趣寂声闻一种而已。此外,声闻一语,于阿含等原始圣典中,兼指出家与在家弟子;然至后世,则专指佛教教团确立后之出家修行僧。(杂阿含经卷三十一、长阿含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卷八十、法华玄论卷一、卷四、卷七、大乘义章卷十七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法华文句卷一上)p6497
FROM:【佛光大辞典】

【阿罗汉】
梵语 arhat,巴利语 arahan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据成唯识论卷三载,阿罗汉通摄三乘之无学果位,故为佛之异名,亦即如来十号之一。另据俱舍论卷二十四举出,阿罗汉乃声闻四果(四沙门果)之一,为小乘之极果。可分为二种,即:(一)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二)阿罗汉果,指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而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证入此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若再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之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则称为十无学支。
 关于阿罗汉之语义,据大智度论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七本、翻译名义集卷一、卷二等举出杀贼、不生、应供三义,称为阿罗汉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即:(一)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梵语 arhan,为梵语 arhat(阿罗汉)之单数主格,意译受供养、受尊敬,故上述三义中,以应供一义较为适切。此外,慧远于大乘义章卷二十末亦以应化一切众生、断尽诸惑等四义解释阿罗汉。又善见律毗婆沙卷四则举出打坏三界车辐、远离一切恶业、无覆藏等五种阿罗汉之释义。
 另就阿罗汉之种类而论,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依其根性利钝之差别,可分为六种。据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五等所举,即:(一)退法阿罗汉,又作退相阿罗汉,指遭遇小恶缘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二)思法阿罗汉,又作死相阿罗汉,指由于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三)护法阿罗汉,又作守相阿罗汉,指能守护而不致退失果位者。(四)安住法阿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五)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六)不动法阿罗汉,又作不坏相阿罗汉,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为钝根者,故得时解脱或时爱心解脱,而后者系属利根者,故得不时解脱或不动心解脱。详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缘而得入定之解脱,称为时解脱;随时可入定,而无须等待某种特定因缘之解脱,称为不时解脱。又善护自己所得之阿罗汉果,并解脱烦恼者,称为时爱心解脱;不再由于烦恼而退失果位之解脱者,称为不动心解脱。此外,不动法阿罗汉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为两种,即:(一)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阿罗汉、不退相阿罗汉。(二)由精进修行而达不动法者,称为不动法阿罗汉。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为七种阿罗汉。若再加缘觉、佛,则总称九种阿罗汉,又称为九无学。
 另据中阿含经卷三十、成实论卷一等所举,以慧解脱、俱解脱取代缘觉、佛,而形成另一种九无学。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脱烦恼之阿罗汉,称为慧解脱阿罗汉。若得灭尽定,而于心、智慧两方面悉皆解脱之阿罗汉,则称俱解脱阿罗汉。此二者再加无疑解脱阿罗汉(在俱解脱中通达一切文义,而得四无碍解者),则成三种阿罗汉。(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卷四十二、北本涅槃经卷十八、弥勒上生经、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十四、甘露味论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法华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末、法华义疏卷一、大日经疏卷一、翻梵语卷一、玄应音义卷八)((参见:九无学)147、“六种性”1302、“四向四果”1683)p3692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3

主题

6931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97

[忍辱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楼层用时约4.5小时)

二、极乐世界名字的由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学习解说】
世尊又告诉舍利佛,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许多非常奇妙的各式各样的鸟,有白鹄(天鹅)、有孔雀、有鹦鹉、有舍利(意谓鹙鹭,又称百舌鸟)、迦陵频伽(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以及共命之鸟(两首一身,果报同,心识别也)等等

这些鸟儿昼夜六时不停的发出和谐优美的音声,这些音声就是在为众生演说五根(根即能生之义,谓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五力(指五种力用。<一>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长所产生之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之力量。(一)信力(梵 s/raddha^-bala),对三宝虔诚,可破除一切邪信。(二)精进力(梵 vi^rya-bala),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三)念力(梵 smr!ti-bala),修四念处以获正念。(四)定力(梵 sama^dhi-bala),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五)慧力(梵 prajn~a^-bala),观悟四谛,成就智慧,可达解脱。此五者均有破恶之力,故称为“五力

七菩提分( 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者即:(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等等这些修行成就的方法

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们听闻到这些音声,自然而然的就想到要念佛念法念僧,看到这儿,也许大家都觉得好奇,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轮回中,众生因为过去世所造恶业,在业力和心念的牵引下才会投生到畜生道,受种种的苦痛
例如
满脑贪瞋痴,就会堕入恶道中
善恶参半,就可能投胎入人间
杀生或罪大恶极就容易堕入地狱
淫念炽盛就容易堕入畜生道
贪心吝啬就容易堕入饿鬼道
慈心善良就容易往生善道,如天上或人间富家
学习正法修行就容易生天或往生净土甚至解脱轮回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然而在极乐世界又怎么会出现这些珍贵的鸟儿呢?而且还会演奏出如此和雅的法音呢?那让我们继续往下看寻找答案

原来,这些奇妙的鸟儿根本就不是受业力的牵引而来受恶报的,因为在极乐世界根本就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既然没有三恶道这个名称,那也就根本不存在三恶道,没有三恶道,又哪里来的三恶道的众生

这些鸟儿其实都是阿弥陀佛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让众生能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听闻到这些法音

而用神通变化出这些奇妙的鸟儿,这也是阿弥陀佛为了宣扬、流通佛法,也为了教导众生能够安心净心学习佛法的方便法

令众生在这些动听的法音声中时时融入光明,使身心清净,在光明中增上智慧,增上修行的定力


世尊又告诉舍利弗,在极乐世界的佛国净土,微风徐徐吹来
道路边上那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用珠宝严饰的七重宝树以及虚空中用珍宝连缀的罗网都会发出微妙的音声

就如同有成百上千的乐器同时奏响,凡是听闻到这个声音的众生自然而然的就会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清净之心

舍利弗,极乐世界佛国净土就是由这些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来庄严成就的


由经文中得知,阿弥陀佛以神通变现奇妙的鸟儿,昼夜六时出和雅之音,令法音宣流,使众生通过微妙动听的乐音让身心清净

安住在佛法的氛围中,生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就是《楞严经》中教导的对于一般众生而言

修持「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则容易成就,由耳根入心,使身心清净,成就涅槃心(请参阅: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 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

也如善知识教导的:
听清净的佛乐非常好,这也是练习心法最容易的方式
因为对一般人或初学者来说,耳朵接受的方式,比凭空观想还容易
——[法门实修]提供初学佛者,尽快消业,快速成长的实修方法

想到老师上阶段让我们修习听佛有感,这也是让我们从耳根入心,感受佛菩萨的慈心、悲心、愿心

让我们也融入到佛菩萨的广大悲愿心,融入到佛菩萨的清净光明中,以此学习收摄凡夫妄心,显露清净光明心的方便法

深深感恩十方诸佛,感恩承继佛菩萨悲愿的菩萨行者对于众生的善巧方便教导

末学也一定遵从老师的教导,时刻念佛,忆佛,让自心与佛心相印,让自心清净光明起来


【白鹄】
鸟名。又名天鹅。全身羽毛雪白。
——摘自百度

【舍利】梵语,意谓鹙鹭,又称百舌鸟。——摘自百度

【迦陵频伽鸟】
迦陵频伽,梵语 kalavin%ka,巴利语 karavi^ka。又作歌罗频伽鸟、羯逻频迦鸟、迦兰频伽鸟、迦陵毗伽鸟。略称迦陵频鸟、迦娄宾鸟、迦陵鸟、羯毗鸟、鹖鹎鸟、羯脾鸟、频伽鸟等。意译作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或谓此鸟即极乐净土之鸟,在净土曼荼罗中,作人头鸟身形。(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新华严经卷七十八、大智度论卷二十八、慧苑音义卷下、翻译名义集卷六)p3965
FROM:【佛光大辞典】

【共命鸟】
 (动物)Jivajiva,又作命命鸟,生生鸟。梵曰耆婆耆婆。两首一身,果报同,心识别也。(参见:耆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根】
  根即能生之义,谓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五力】
梵语 pan~ca bala^ni,巴利语同。指五种力用。<一>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长所产生之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之力量。(一)信力(梵 s/raddha^-bala),对三宝虔诚,可破除一切邪信。(二)精进力(梵 vi^rya-bala),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三)念力(梵 smr!ti-bala),修四念处以获正念。(四)定力(梵 sama^dhi-bala),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五)慧力(梵 prajn~a^-bala),观悟四谛,成就智慧,可达解脱。此五者均有破恶之力,故称为“五力”。其内容与五无漏根相同,为佛教之实践道。其实践上,系由前者循序渐进至于后者。(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智度论卷十九、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俱舍论卷二十五、法华玄义释签卷一、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参见:五根)1137)
 <二>如来说法之五种力用。(一)言说力,如来虽说三世垢净、世出世、有罪无罪、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种种法,而此言说如幻人之说,无有决定,乃至如虚空而无生灭,其言说即不言说。(二)随宜力,如来随宜而为种种说法。如说垢法为净法,或说净法为垢法;说生死即涅槃,或说涅槃即生死。(三)方便力,如为令众生行布施,而说布施为得大富之因。(四)法门力,如说六根等诸法皆是解脱之门。(五)大悲力,如来为使众生信解诸法无我,起三十二种大悲广为说法。(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二、华严经探玄记卷三)
 <三>唯识不判之五种力用,又作五力难判。(一)定力,如来之大寂定力能普应十方。(二)通力,如来之神通力变化无穷,随感而应。(三)借识力,二禅以上无寻伺、语言,若欲说法应用,则借初禅之眼、耳、身三识而成己用。(四)大愿力,如来之大愿力能度旷劫众生。(五)法威德力,指如来之应化威德力,演一音则普应群机,施一法则众魔皆伏,利生无尽,功德难量。此五力皆为不可思议之胜用,与识法不相应,故称唯识不判之五力。(宗镜录卷四十八、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五)
 <四>那先比丘经所立之五力。即制眼、制耳、制鼻、制口、制身等五种力量。p1043
FROM:【佛光大辞典】

【五力】
梵语 pan~ca bala^ni,巴利语同。指五种力用。<一>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长所产生之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之力量。(一)信力(梵 s/raddha^-bala),对三宝虔诚,可破除一切邪信。(二)精进力(梵 vi^rya-bala),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三)念力(梵 smr!ti-bala),修四念处以获正念。(四)定力(梵 sama^dhi-bala),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五)慧力(梵 prajn~a^-bala),观悟四谛,成就智慧,可达解脱。此五者均有破恶之力,故称为“五力”。其内容与五无漏根相同,为佛教之实践道。其实践上,系由前者循序渐进至于后者。(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智度论卷十九、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俱舍论卷二十五、法华玄义释签卷一、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参见:五根)1137)
 <二>如来说法之五种力用。(一)言说力,如来虽说三世垢净、世出世、有罪无罪、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种种法,而此言说如幻人之说,无有决定,乃至如虚空而无生灭,其言说即不言说。(二)随宜力,如来随宜而为种种说法。如说垢法为净法,或说净法为垢法;说生死即涅槃,或说涅槃即生死。(三)方便力,如为令众生行布施,而说布施为得大富之因。(四)法门力,如说六根等诸法皆是解脱之门。(五)大悲力,如来为使众生信解诸法无我,起三十二种大悲广为说法。(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二、华严经探玄记卷三)
 <三>唯识不判之五种力用,又作五力难判。(一)定力,如来之大寂定力能普应十方。(二)通力,如来之神通力变化无穷,随感而应。(三)借识力,二禅以上无寻伺、语言,若欲说法应用,则借初禅之眼、耳、身三识而成己用。(四)大愿力,如来之大愿力能度旷劫众生。(五)法威德力,指如来之应化威德力,演一音则普应群机,施一法则众魔皆伏,利生无尽,功德难量。此五力皆为不可思议之胜用,与识法不相应,故称唯识不判之五力。(宗镜录卷四十八、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五)
 <四>那先比丘经所立之五力。即制眼、制耳、制鼻、制口、制身等五种力量。p1043
FROM:【佛光大辞典】

【七觉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七觉支】
梵语 saptabodhyan%ga^ni。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著而保持平衡。(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六末)p125
FROM:【佛光大辞典】

【八正道】
梵语 a^rya^s!t!a^n%gika-ma^r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四谛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p28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3

主题

6931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97

[忍辱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二、极乐世界名字的由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学习解说】
4,世尊继续告诉舍利弗: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天人们常常奏响着天乐,乐声悠远缭绕,以此美妙的音乐来供养极乐世界的佛菩萨,在极乐世界,都是以黄金铺地,地面一片金光闪闪,人走在上面,地面上就能射映出金色的身影

而且极乐世界昼夜六时(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即整日整夜在虚空中都会飘下令人感到心悦的曼陀罗花,这些花在虚空中或漫天飞舞,或倾泻而下,就如下雨一样密集,形成壮观的花雨,漫步在花雨中,令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

在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菩萨众生,常常会在每天的清晨,用衣裓(长方形之布帛,男女多挂于肩,用以拭手,或盛物)盛满着无数的奇妙的鲜花、饮食,飞升到他方世界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供养完毕,就到了午时饮食的时间,这些去修供养的菩萨众生一念间又回到了极乐世界,饮食完毕后就各自修习种种佛法功课,增上自己的修行定力,或听闻佛讲经说法,增上智慧

舍利弗!极乐世界就是由这些不可思议的功德来庄严成就的

这段经文中告诉众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在每天供养十方诸佛,广泛供养十方诸佛,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十大愿中的第三大愿就是教导众生要广修供养
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 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何谓法供养?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那么为什么要供养佛菩萨呢?

首先供养诸佛是菩萨行者必做的功课,这在思益梵天所问经中佛教导如何做菩萨中就有教导
[作喜]菩萨言。若菩萨喜乐三法。谓[供养佛][演说法][教化众生]。是名菩萨。

而且供养诸佛,能令众生获得福报,这在佛经中都有教导:
欲[得福]者,应[供养佛]。
——怎样获得一切功德者 ~ 首楞严三昧经
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者[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
[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
以是因缘。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应当至心勤供养三宝。

还有,供养诸佛,能在修行的路上得不退转
梵天。菩萨有四法。 [于诸佛法][得不退转]。何等四。
一者[受无量生死]。(附注:为了普渡众生,所以投生六道)
二者[供养无量诸佛]。
三者[修行无量慈心]。
四者[信解无量佛慧]。(附注:法门无量誓愿学,并且深入法义)
是为四。

当然,在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为殊胜,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这样教导: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学习普贤菩萨的大愿,广修供养,广结善缘,增上福报,在修行的路上就会越来越顺畅

【词解】
【天乐】
 (杂名)天人之伎乐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又】(术语)三乐之一。生欲界诸天所受之欢乐也,修十善业者生天感之。见大宝积经一百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伎乐】
<一>梵语 va^dya。又作妓乐。音乐之义。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举出伎乐有六失,即:求歌、求舞、求琴瑟、波内卑、多罗槃、首呵那。然法华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下载,以香华、伎乐作为供养。此即禁止以娱乐为目的之伎乐,而许以供养为目的之伎乐。(大唐西域记卷一)
<二>为日本雅乐之一种。又作吴乐。三国时代自吴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故称吴乐。(日本书纪卷二十二、卷二十九、圣德太子传历卷下)p2159
FROM:【佛光大辞典】

【六时】
<一>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在印度,时间之最小单位称刹那,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为一昼夜。昼夜六时勤行,为印度以来所行,我国东晋庐山慧远作水时计(又称莲华漏),在六时行道。隋代信行制昼夜六时发愿文,善导作往生礼赞(六时礼赞),主张各六时必须拜佛忏悔。又六时之中,初三时称三时,而有三时念佛、三时坐禅之说。(长阿含经卷二十二、舍利弗悔过经、十住毗婆沙论卷六分别功德品、大智度论卷七、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八十五、大唐西域记卷二)((参见:三时)596、“时”4121)
<二>指一年分为六期。即渐热、盛热、雨时、茂时、渐寒、盛寒等六时。(大唐西域记卷二)((参见:三际)668、“历”6227)
<三>时解脱阿罗汉于得好衣、好食、好卧具、好处所、好说法、好同学之时(六时),可入定得解脱。(大毗婆沙论卷一○一)p1283
FROM:【佛光大辞典】

【曼陀罗华】
曼陀罗,梵语 ma^nda^ra, ma^nda^rava, manda^rak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又作曼陀勒华、曼那罗华、曼陀罗梵华、曼陀罗帆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曼陀罗华为四种天华之一,乃天界之花名。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其树与波利质多树同种。
学名 Erythrina indica(Coral tree),产于印度,夏季开花,六七月顷结实,叶颇繁茂。又学名 Calotropis gigantea,马利筋属之植物,亦称曼陀罗,系献供湿婆神之花。(法华经卷一序品、阿弥陀经、法华义疏卷二(吉藏)、慧苑音义卷上)p4398
FROM:【佛光大辞典】

【衣裓】
 (衣服)长方形之布帛,男女多挂于肩,用以拭手,或盛物。法华经譬喻品曰:“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阿弥陀经曰:“各以衣裓盛众名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义疏五曰:“衣裓者,衣衿也。”玄赞五曰:“裓者,孤得反,衣襟也。(中略)天仙之衣,应是彼类。”案悬于肩,则宜谓之裓,今见天人之像自两肩长垂者是也。又,一说,衣裓,本来花器之称。法华文句五下曰:“三藏法师云:衣裓,是外国盛花之器。”天台之阿弥陀经义记曰:“衣裓是盛花器,形如函,而有一足,手擎供养。”象器笺十九曰:“僧家散花器,名衣裓。其器小竹笼,以贮花而散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30 22:55 , Processed in 0.1020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