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焰光明),[每日一段.佛经跟读] 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14 12:29
标题: 佛弟子(焰光明),[每日一段.佛经跟读] 记录帖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阿修罗报]
一者身行微恶业。
二者口行微恶业。
三者意行微恶业。
四者憍慢。 (自大高傲)
五者我慢。
六者增上慢。
七者大慢。
八者邪慢。
九者慢慢。
十者回诸善根。向修罗趣。
以是十业。得阿修罗报。


(【憍慢】
 (术语)烦恼名。五上分结之一。自高凌物之心也。大乘义章五末曰:「自举凌物,称曰憍慢。」俱舍论四曰:「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大集经二十曰:「摧憍慢山,拔生死树。」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我慢】
  我慢者,恃己凌他也。谓倚恃己之所能,欺凌于他也。
【增上慢】
  增上慢者,未得谓得也。谓未得上圣之法,自谓已得。未证上圣之理,自谓已证也。
FROM:【明,一如《三藏法数》】
【大慢】
 (术语)我慢之大者。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邪慢】
邪慢者,谓实无德,妄为有德,执着邪见,不礼塔庙,不敬三宝,不诵经典也。 (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FROM:【明,一如《三藏法数》】)



摘自:[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

[学习记录]


有十种恶业,能让众生感得[阿修罗报]。

【阿修罗道】
(界名)六道之一,修罗道也。多由嗔,慢,疑之三因而生。见法苑珠林五。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是,[身体]上造作轻微的的恶业


二是,[言语]上造作轻微的恶业


三是,[心念]上造作轻微的恶业(如嗔,慢,疑等)


四是,憍慢(善知识解说:自大高傲)

【憍慢】
 (术语)烦恼名。五上分结之一。自高凌物之心也。
大乘义章五末曰:「自举凌物,称曰憍慢。」
俱舍论四曰:「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
大集经二十曰:「摧憍慢山,拔生死树。」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五是,我慢

【我慢】
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我慢】
我慢者,恃己凌他也。谓倚恃己之所能,欺凌于他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六是,增上慢

【增上慢】
增上慢者,未得谓得也。谓未得上圣之法,自谓已得。未证上圣之理,自谓已证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七是,大慢

【大慢】
(术语)我慢之大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我慢】
(术语)梵语Asmima%na,恃我而自贡高,慢他也。
唯识论四曰:“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
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是,邪慢

【邪慢】
邪慢者,谓实无德,妄为有德,执着邪见,不礼塔庙,不敬三宝,不诵经典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邪慢】
梵语 mithya^-ma^na。七慢之一。指自身无德却妄称有德。即成就恶行,恃恶高举。((参见:慢)5812)p3035
FROM:【佛光大辞典】


九是,慢慢(谓同类相傲也。如于相似法中,执己相似。又于下劣中,执己为胜也。)

【七种慢】
﹝出楞严经并毗婆沙论﹞
谓诸众生无明妄惑,障覆于心,而生执取;恃己凌他,贡高自大,于佛法中自谓满足。所计不同,故有七种也。
[一、慢],慢者,谓同类相傲也。如于相似法中,执己相似。又于下劣中,执己为胜也。
[二、过慢],过慢者,谓于同类相似法中,执己为胜;或复他人胜于己处,执为相似,言我与他同也。
[三、慢过慢],慢过慢者,于胜争胜也。谓他本胜于己,而执己为胜,言我定能胜于他也。
[四、我慢],我慢者,恃己凌他也。谓倚恃己之所能,欺凌于他也。
[五、增上慢],增上慢者,未得谓得也。谓未得上圣之法,自谓已得。未证上圣之理,自谓已证也。
[六、卑劣慢],卑劣慢者,以劣自夸也。谓己但有下劣少分之能,反自矜夸,以彼多分之能不及于我也。
[七、邪慢],邪慢者,谓实无德,妄为有德,执着邪见,不礼塔庙,不敬三宝,不诵经典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是,将所种的善根回向愿投生到阿修罗道

(注,这是说回向的方向不对,所以无法解脱轮回。【佛因为因地发愿俱足智慧,所以得佛果,所以我们当以佛愿为愿,回向无上菩提,就是发心成佛】~详见  该怎么回向?何谓[无上回向]? ~ 大集譬喻王经

以上十种恶业,会感召堕入阿修罗道的果报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15 03:29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人趣报]
一者不杀。
二者不盗。
三者不邪淫。
四者不妄语。
五者不绮语。
六者不两舌。
七者不恶口。
八者不贪。
九者不瞋。
十者不邪见。
于十善业。缺漏不全。
以是十业。得人趣报。



摘自:[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


[学习记录]

有十种善业,能令众生获得生在[人道]的果报

(相关阅读:[必修]五戒十善


一是,不杀生。(善知识教导:[断杀][吃素](尽量晚上不外出,以免不小心撞伤或踏死众生,也避免邪恶非人鬼神干扰))
相关阅读:吃素才能真正避免杀生,才是真放生


二是,不偷盗。(善知识教导:[戒盗](除了偷盗,请注意一些公家的小东西可能平常随意拿走或放入自己口袋,或占用公物))


三是,不邪淫。(善知识教导:避免引起夫妻正淫以外的一切行为)


四是,不妄语。(善知识教导:[尽量禁口,默念佛号](避免四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口业))
五是,不绮语。
六是,不两舌。
七是,不恶口。
【妄语】
(术语)十恶之一。以欺他之意,作不实之言者。智度论十四曰:“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大乘义章七曰:“言不当实,故称为妄。妄有所谈,故名妄语。”涅槃经三十八曰:“一切恶事,虚妄为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绮语】
说无礼义、不正经的话。十恶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绮语】
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两舌】
谓构合是非之言,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令其争斗,故名两舌。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恶口】
恶口者,谓言语粗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八是,不贪。(贪,就是欲望)(善知识教导:[远离外道和恶友](才能断除世俗[贪][嗔][痴],才能断除[邪见]和非人鬼神干扰))
九是,不嗔。(嗔,就是生气)
十是,不信受,也不宣扬邪见。(邪见,即对应的痴,就是无明,[不明白[法界真相]和[世俗一切现象的因果和原理],这就叫[无明]])
(关于什么是[贪][嗔][痴],以及对治的方法,具体请参阅: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守持以上这十种善业,但是尚未能圆满,还存在缺失,则感得投生为人的果报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16 15:07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
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有十业。能令众生得[色天报]
所谓修行有漏十善。与定相应。

有四业。能令众生得[无色天报]
一者过一切色想灭有对想等。入于[空处定]。
二者过一切空处定。入[识处定]。
三者过一切识处定。入[无所有处定]。
四者过无所有处定。入[非想非非想定]。
以是四业。得无色天报。



摘自:[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__________



[学习记录]


『有十种业,能令众生感得生到[欲界天]的果报
就是十种善业都能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不邪见)),并且清净程度(较人道)逐渐增上
随着受持清净程度的不同,对应由下而上投生到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注:
此六天尚有行淫和五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之事,所以无法脱离欲界。(具体可见楞严经 卷八

【欲界六天】
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二、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往世三十三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
三、须夜摩天,梵语须夜摩,华言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
四、兜率陀天,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
五、化乐天,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
六、他化自在天,谓此天假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又有十种业,能令众生感得生到[色界天]的果报
就是(在欲界天的基础上)继续增上修习有漏的十善业,(逐渐心念不再散乱),而与色界的四禅定相应,能分别生到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及五不还天』


注:
此色界十八天,已经断除了爱欲杂染的念头,获得了禅定力,脱离了欲界的引力。(各层天的具体情况,可以看楞严经 卷九的相关内容  )

从人道往上,一直到色界最高的阿迦腻吒天(也就是有顶天),都是依修十善业而成就的
十善业不仅仅是生天人和人的根本,也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共法,是成就佛道的基础,所以非常的重要。详见:为什么短命,多病,贫穷,眷属乖离,不贞,常吵架..... ~ 华严经十地品

【色界】
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梵语阿迦腻吒,华言质碍究竟。一十八天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阿迦尼吒】
(界名)Akanis!t!ha,天名。旧称阿迦贰吒,阿迦尼吒,阿迦尼沙托。新称阿迦尼瑟吒,阿迦尼瑟搋。阿迦尼瑟揥。译曰色究竟。此天者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云质碍究竟,色究竟天。又名有顶天。过此则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矣。
法华经序品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即全色界也。
慧苑音义上曰:“阿迦尼吒,具云阿迦尼瑟吒。言阿迦者,色也。尼瑟吒者,究竟也。言其色界十八天中,以最终极也。”
玄应音义六曰:“经中或作阿迦尼沙托,或作尼师吒,或作贰吒,皆讹也,正云阿迦扼瑟搋。译云:阿伽,言质碍。扼瑟搋,言究竟。谓色究竟天也。”
玄赞二曰:“阿迦扼瑟揥。”(巴Akanit!t!h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又有四种业(即心念和行为),能令众生感得生到[无色界天]的果报

一是,超越了对地水火风四大假和为根本的色相(色蕴)的执着、对觉受(感觉感受,即受蕴)的执着,对种种境界的忆想贪着(想蕴),而进入到[空处定]
(谓行者厌患色质,有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灭三种色故,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空处,心与虚空之法相应,是名空处定。(三种色者,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无对色也。))

二是,超越了[空处定],而进入到[识处定]
(谓行者复厌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是名识处定)

三是,超越了[识处定],而进入到[无所有处定]
(谓行者复厌心识无边,缘多则散,能坏于定,唯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名安隐,如是知已,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心与无所有法相应,是名无所有处定)

四是,超越了无所有处定,而进入到[非想非非想定]
(谓行者复厌无所有处定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可爱乐;于是一心加功,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是名非有想非无想定。)』


注:
无色界天的行者执着定境,但是不究竟,仍是有漏之境。这样即便生[非想非非想处]。寿命很长有八万劫,但是因为心没有回小向大,所以仍然无法出离三界,天福享尽后,终究还是要落入三恶道。(详细可见楞严经 卷九

【四空处定】
﹝出法界次第﹞
此四通言空处定者,以其定体无形色,故名之为空,各依所证之境,名之为处。境法持心,心无分散,故名定也。
[一、空处定],谓行者厌患色质,有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灭三种色故,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空处,心与虚空之法相应,是名空处定。(三种色者,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无对色也。)
[二、识处定],谓行者复厌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是名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谓行者复厌心识无边,缘多则散,能坏于定,唯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名安隐,如是知已,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心与无所有法相应,是名无所有处定。
[四、非有想非无想定],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有想,名非有想;舍前无想,名非无想。谓行者复厌无所有处定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可爱乐;于是一心加功,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是名非有想非无想定。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有对想】
p0540
  瑜伽五十三卷十七页云:能取行碍,名有对想。
  二解 显扬二卷七页云:有对想者:谓彼所依四大想,及余所造色想。
  三解 集异门论十八卷十一页云:有对想者:云何有对想?答:四识身相应诸想等想,乃至广说;是名有对想。复次有说五识身相应诸想等想,乃至广说;是名有对想。复次有说嗔恚相应诸想等想,乃至广说;是名有对想。今此义中,四识身相应诸想等想,乃至广说;是名有对想。入此定时,彼有对想,已断,已遍知;已远离,已别远离;已调伏,已别调伏,已灭没,已破坏。是故说为灭有对想。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非想非非想天】
无色界共有四天,此天即是无色界的第四层天,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名“有顶天”。此天的禅定,无如下地的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又曰“非非想”。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17 05:53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者
若人于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业。发愿回向。即得往生。是名[决定报业]。

有业能令众生得[不定报]者
若业非增上心作。更不修习。又不发愿回向受生。是名[不定报业]。



摘自:[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


[学习记录]


有一种善业(业指的是心念和行为的作用),能够使众生感得[决定报](就是说,这个善业能获得的果报是一定的)
就是,如果有人能布施佛法僧三宝,以及布施持戒的修行人,并且布施的时候是增上心(也就是布施的心意很强,很坚定)
那么藉由这样的善业功德,发愿回向往生佛国净土,就能如愿往生。这叫做[决定报业]。


而另有一种业,能够使众生感得[不定报]。
就是,如果不以增上心(就是意愿不强,或是可有可无的心)来布施佛法僧三宝以及持戒的修行人,并且平时也没有多做这样布施供养的修行,而且也没有真心发愿要往生佛净土。这样行善所获得的的果报就不确定,这叫做[不定报业]。


(相关阅读:定业?不定业? ~ 大般涅槃经  
正愿必成,要相信自己正向心念的力量



【决定】
(术语)谓事定而无动也。无量寿经上曰:“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胜鬘经宝窟上末曰:“决定谓信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增上心】
(术语)强盛之心。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又】定心也。定心之势力强盛,故名。中阿含经二十五曰:“增上心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发愿】
谓发誓愿,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证道果。若不要心,或恐退失,所谓若不发心,万事不成。是故诸佛菩萨,莫不发诸誓愿,而成正觉,是为发愿。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回向】
(术语)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
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
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发愿回向】
(术语)唐善导观经疏释南无二字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习】
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18 10:57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有业能令众生得[边地报]者 ([边地]指位居偏远贫穷之地)
若业于佛法僧净持戒人。及大众所。不增上心施。以此善根。愿生边地。以是愿故。即生[边地]。受净不净报。

有业能令众生得[中国报]者 ([中国]指位居中央之富饶大国)
若作业时。于佛法僧。清净持戒。梵行人边。及大众所。起于增上。殷重布施。以是善根。决定发愿求生中国。还得值佛。及闻正法。受于上妙清净果报。


摘自:[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


[学习记录]

又有一类业(指心念和行为),能使众生感得投生到[边地]的果报。(善知识教导:[边地]指位居偏远贫穷之地)
如果有人在做此类善业的时候,布施供养佛法僧三宝、清净[持戒](受持戒律而不犯触)的出家人及僧众,但是所用的心不是[增上心](增胜上进,势用强盛之心),并且将由此种下的善根,发愿想要投生的是[边地],因为这样发愿的缘故,就会生到边地,所经受的果报也是清净报和不清净(下劣鄙陋)报参杂一起的

又有一类业(指心念和行为),能使众生感得投生到[中国]的果报(善知识教导:[中国]指位居中央之富饶大国)
如果有人在做此类善业的时候,布施供养佛法僧三宝、清净持戒修梵行的出家人及僧众,所用的是增上心(增胜上进,势用强盛之心)、态度恳切深厚,并将由此培植的善根,信心坚定的发愿求生[中国](居中央之富饶大国),这样[生中国]的愿心能满愿,还能值遇佛陀(遇值佛陀出世乃稀有而难得之事)、听闻能解脱轮回的正法、及享受上等微妙的清净果报(清净,即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


注:上面这两段经文比对,可以很清楚明白,发愿的心念和方向不同,所获得的果报也是很不同的。所以发愿的方向要正确,果报才不邪曲。相关阅读:[略说]~[正确誓愿]和[邪见誓愿]



----------


【持戒】
(术语)六度之一。受持戒律而不犯触也。
法华经譬喻品曰:“持戒清洁,如净明珠。”
维摩经佛国品曰:“持戒是菩萨净土。”
地持论八曰:“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由持戒所得。”
智度论谓有大力毒龙,以眼视人,弱者即死。以气嘘人,强者亦死。时龙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树间,疲懈而睡。猎者见之喜曰:以此皮献国王,以为船饰可乎?便以杖案其头,刀剥其皮。龙自念:我今持戒,故不计此身,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时日大热,欲趋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敢动。畜生尚能坚持禁戒,至死不犯,况复于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众】
梵语 maha^-sam!gha,sabha^ 或 maha^-sabha^,巴利语同。意译多数之众。一般指比丘等多人集会。又对上座长老而言,年少下腊者特称大众。(大品般若经卷四辩才品、法华经卷一序品、舍利弗问经、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九)p852
FROM:【佛光大辞典】

【增上心】
<一>即增胜上进,势用强盛之心。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六下):“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
<二>即禅定心,系息灭恶念所得之定心,此定心具有增上力。中阿含卷二十五增上心经(大一·五八八上):“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于五相,数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又于同经卷四十黄芦园经载,得第一增上心,称为初禅;得第二增上心乃至第四增上心,则次第称第二乃至第四禅。
<三>又作增上心学。为三学之一。即指定学。定,有增上之力,能令心增进。(俱舍论卷二十八)p5964
FROM:【佛光大辞典】

【善根】
(术语)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
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
注曰:“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大集经十七曰:“善根者,所谓欲善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愿】
(术语)梵曰尼底Pranidhana,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下之上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上末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亦是期心为愿。”止观七下曰:“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行在。(中略)二乘生尽,故不须愿。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四弘是总愿。法华华严所说一一善行陀罗尼,别有别愿。”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净】
(术语)污秽也,鄙陋也,丑恶也,过罪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行】
(术语)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
智度论曰:“断淫欲天皆名为梵天,说梵皆摄色界,以是故断淫行法名为梵行,离欲亦名梵,若说梵则摄四禅四无色定。”
同八曰:“有人行十善业道不断淫,今更赞此行梵天行断除淫欲,故言净修梵行。”
维摩经方便品曰:“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注曰:“肇曰:梵行,清净无欲行也。”
法华嘉祥疏七曰:“有人言:通取一切戒为梵行,别名断淫为梵行。故大品云:淫欲障生梵天,何况菩提。”
【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
法华经序品曰:“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法华嘉祥疏三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轮大涅槃也。行即万行,到大涅槃也。”
大日经疏十七曰:“梵谓涅槃。(中略)梵行谓修梵行者名。(中略)具大涅槃名为梵。”
【又】涅槃五行之一。梵者清净之义,菩萨利他之行,能为一切不善之对治,离过清净,故名梵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殷重】1.繁重。 2.恳切深厚。(摘自汉典)

【布施】
布施者,谓内外资财,以清净心悉能施之,而无吝惜也。(内资财,即身命法也。外资财,即世间财物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值佛】
<一>即遇佛。遇值佛陀出世乃稀有而难得之事,故宗门有“值佛难”一语。((参见:值佛难)4022)
 <二>日本曹洞宗之祖道元禅师承袭我国“默照禅”之传统,又进一步拈出“只管打坐”之说,强调坐禅时无须执著佛之形象,而直接念佛观想,放弃思量分别,只管坐禅,当下即可直证本来之自性,此亦为值佛之证验。(正法眼藏光明章)p4022
FROM:【佛光大辞典】

【清净】
(术语)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19 11:33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有业能令众生尽地狱寿者 (指堕入地狱,受尽果报)
若有众生。造地狱业已。无惭无愧。而不厌离。心无怖畏。反生欢喜。又不忏悔。而复更造重增恶业。如提婆达多等。以是业故。尽地狱寿。

有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至半而夭。不尽其寿 (指堕入地狱,果报过半才出)
若有众生。造地狱业。积集成已。后生怖畏。惭愧厌离。忏悔弃舍。非增上心。以是业故。堕于地狱。后追悔故。地狱半夭。不尽其寿。

有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暂入即出 (指堕入地狱,不久即出)
若有众生。造地狱业。作已怖畏。起增上信。生惭愧心。厌恶弃舍。殷重忏悔。更不重造。如阿闍世王。杀父等罪。暂入地狱。即得解脱。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若人造重罪  作已深自责 
 忏悔更不造  能拔根本业 



摘自:[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


[学习记录]


☛  又有一类业(「业」是心念和行为的造作,详见:什么是【业】?什么是【业障】?如何【消除业障】?),会让众生在地狱中受尽果报,地狱寿命才终结。(善知识的解说:指堕入地狱,受尽果报)
例如有众生,造作了要堕地狱的恶业之后,内心无[惭](羞耻自己罪过之精神作用)无[愧](怖畏己过,且引以为耻之精神作),不生厌离舍弃之心,对造恶受报内心不知感到恐怖害怕,反而对此心生欢喜,
又因为不知道忏悔的缘故,而又再造恶行,更增加了恶业,就像[提婆达多](造作了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逆之事)(详见下方的名词解释)这类人等。
因为这样造业(完全没有悔过之心,而且重复造恶)的关系,需要苦报受尽地狱的寿命才能终结

(注:这类人恶心很强盛,不知道惭愧忏悔、停止造业,所以业报没有机会转化,所以要完全受尽地狱的果报,才能从地狱道脱离出来)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讲到具体会堕入地狱的各类恶业:造何种恶业会有何种果报? ~ 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这些恶业中,以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最深重,所要感召的果报也最剧烈,通常是堕入刑罚罪残酷、受报时间最长的阿鼻地狱(无间地狱)中长久受苦)



☛  又有一类业(「业」是心念和行为的造作),会让众生只需在地狱受原本寿命一半长的果报,就能夭亡而解脱出来,而不用受尽全部的寿长。(善知识的解说:指堕入地狱,果报过半才出)
例如有众生,造作了要堕入地狱的恶业之后,业报已经累积形成,之后内心感到恐怖害怕,生起惭愧厌离之心,发忏悔心想要舍弃恶业,不是一直在用增上心造业(不知悔过)(增上心,即强盛之心)
因为这样造作恶业的关系,虽然也要堕入地狱受报;但是因为造恶后心生忏悔的缘故,所以地狱寿命只要经受一半的时长,就能脱离地狱的苦报,而不用受尽原本业报感召的地狱寿命



☛  又有一类业(「业」是心念和行为的造作),会让众生堕到地狱道受报,但只是暂时堕入,不久就能解脱出来(善知识的解说:指堕入地狱,不久即出)
例如有众生,造作了堕地狱的恶业,作完之后马上心生恐怖害怕,以增上信(持续向上增进增强的信心),生起惭愧心,对所造恶行心生厌恶,想要舍弃,还至诚恳切的忏悔,并发愿不再造作。就像阿阇世王这类人,因为弑杀父亲等(五逆)罪,虽然暂时落入地狱受报,但随即能够获得解脱

(注:阿阇世王的案例,我们可以阅读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来了解。

原本杀父是很重的五逆罪、无间地狱罪业,但是阿阇世王因为至诚恳切的忏悔和自责,并且发愿不再造恶,使得这样的重罪恶业也得到了减轻和转化,
所以真心忏悔、老实改过尤其重要,对于减轻和转化业障最为有效,是消业的首要。请看善知识的解说帖:[略说]如何确保能真正消除累世业障呢?心法实修第一步[惭愧忏悔心]



此时,世尊宣说偈颂(总结上述法义,以令大众对此能更明了)
如果有人造作深重罪业,作后能以深刻恳切的心自责悔过
这样真心忏悔,之后不复再做,则能(由心地中)连根拔除导致生死轮回的恶业果报


----------


【提婆达多】
梵名 Devadatta,巴利名同。又作提婆达兜、揥婆达多、地婆达多。或作调达。略称提婆、达多。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食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又据十诵律卷四、卷三十六载,五法为尽形寿受著衲衣、尽形寿受乞食之法、尽形寿受一食之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其他有关法义解释等,提婆亦倡其异说。
 提婆于摩揭陀国王舍城拥有独立教团,受阿阇世之礼遇,势力渐大,佛陀曾屡次告诫比丘众,勿贪提婆之利养。后提婆教唆阿阇世弑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阇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
 经典中多载提婆所为,谓提婆于命终之后堕地狱中。据大唐西域记卷六室罗伐悉底国条载,玄奘曾于祇园精舍废址之东,得见提婆生身堕于地狱之大坑。又据大唐西域记卷十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条、高僧法显传所载,法显、玄奘游学印度之时,印度尚有遵行提婆达多之遗训者。另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载,提婆堕地狱后,佛陀谓其将历经一劫地狱之苦,并为授辟支佛记别。后世对提婆与释尊之关系,产生许多本生谈,如萨昙分陀利经及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等,即记载提婆过去世为善知识,曾为释尊宣说大乘经典,释尊遂因而得以成佛;经中又载,提婆将于当来无量劫后成佛,号曰天王如来。(杂阿含经卷十六、卷十八、卷三十八、卷四十八、中阿含卷二十七阿奴波经、增一阿含经卷五、卷九、卷十一、卷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八、卷四十八、卷四十九、起世因本经卷十、十二游经、修行本起经卷上、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出曜经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二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十三、菩萨本行经卷上、撰集百缘经卷四、贤愚经卷六、卷九、卷十三、大庄严论经卷十三、毗尼母经卷四、萨婆多部律摄卷四、有部毗奈耶卷十四、卷十五、摩诃僧祇律卷七、大毗婆沙论卷八十三、法华经文句卷八之四)p4960
FROM:【佛光大辞典】

【寿】
梵语 a^yus。与命(梵 ji^vita)、命根同义,故又称寿命。即指由先前所作之行为(即业力)而生于此世直至死亡之持续期间,具有执持我人身体之暖(即体温)与识(即心识)之作用。俱舍宗与唯识宗以命根为不相应行法之一。如此,则寿执持暖、识,暖、识复还执持寿,两者具有相依之关系,然临死时,寿、暖、识三者终必由肉体离去。
 有关“寿”与“命”之异同,诸论所说不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共举出十四种说法,俱舍论卷三仅取其主要之三说,即:(一)寿与命无别,出自品类足论卷十五、发智论卷十四。(二)以先世之业果为寿,而以现在之业果为命,乃婆沙论之第十四说,即妙音尊者所说。(三)以一期久住为寿,而以刹那暂住为命,乃婆沙论之第六说。三说之中,俱舍论取第一说之立场,唯识家亦依此说,天台家取第三说,即出于唯识论述记卷二本、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四等。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之三(大四六·三七四上):“一期为寿,连持曰命;一期连持,息风不断,故出入息,名为寿命。”另据俱舍论光记卷五之说,命者,活之义,所以彰显念念相续之义;寿者,期间之义,所以揭示一期住之义。
 关于寿命之体,印度胜论学派将之摄于十句义中“德句义”之“行”,所谓“行”,即势用之义,盖物之相续连持乃依“行力”,譬如箭离弦而未堕地之间有一恒行不息之势用。正量部主张寿命具有实体,经多时而住,故有情生存,其实体之初起为“生”,实体之终尽为“灭”,生灭之间为“住异”。又说一切有部主张寿具有别法,即为命根,有实体,能执持暖、识。经部亦认为寿有别法,然看法略异,乃以同分(诸有情之身形业用乐欲等辗转相似之因)被前业所引而住时之势分称为寿;譬如谷种等,由种子之力而出芽,乃至熟时不腐烂之相续势分。成实论与唯识论之说大致与经部相同,尤以唯识论之意,谓寿为亲生第八识之名言种子被前世之业所引而持身之差别功能。盖大小乘皆谓寿体即为命根,然命根之解释各异。
 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载,命又可分为三种:(一)报命,谓不舍暖、识,众同分不退之间,以不相应行为性,受前业果报之寿命,故称报命。(二)戒命,谓不破戒,故不失比丘法。盖比丘以戒行为生命,故以净戒为体,故戒命又称净命;反之,不依于戒,住于邪见而生活者,称为邪命。(三)慧命,谓依于不放逸,故不退正法而以正慧为生命。(俱舍论卷五、品类足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一、摩诃止观卷四下、玄应音义卷二)((参见:寿暖识)5774)p5770
FROM:【佛光大辞典】

【惭】
(术语)大善地法之一。又十一善心所之一。心所名。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之精神作用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愧】
愧即愧人,谓心常知愧,不为暴恶,悔昔过非,则能对治无愧,息诸恶业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厌离】
梵语 udvega 或 sam!vega。于物生厌而舍去之意。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成唯识论卷六)p5759
FROM:【佛光大辞典】

【怖畏】
梵语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依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四,未悟真理之众生有五种怖畏(恐怖):(一)不活畏,生活不安,常积资财。(二)恶名畏,恐他人讥谤而名誉受损。(三)死畏,畏惧命之将终。(四)恶道畏,又作恶趣畏。恐惧堕入地狱、饿鬼等恶趣。(五)大众威德畏,又作怯众畏。无自信而怯于出现大众之前等。若远离此五怖畏,称为五离怖畏。
有学、无学之圣者,有小怖畏,而无大怖畏;佛则完全离怖畏。此外,虽有布施钱财之心,然担心布施后财物即将减少者,称为怖畏施,乃八施之一。((参见:五怖畏)1110)p3224
FROM:【佛光大辞典】

【积集】积聚汇集。(摘自:汉典)

【增上心】
(术语)强盛之心。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又】定心也。定心之势力强盛,故名。中阿含经二十五曰:“增上心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夭】:1草木茂盛美丽。2 未成年的人死去:~折。(摘自:汉典)

【增上】
梵语 aupacayika, adhipati。即增胜上进之意,亦即加强力量以助长进展作用,令事物更形强大。据大毗婆沙论卷一载,若依增上心论道,是为素怛缆(经);若依增上戒论道,是为毗奈耶(律);若依增上慧论道,是为阿毗达磨(论)。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一载,增上慧者,谓趋证智慧。上记之说皆系就其势用之增胜进展而言。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显扬圣教论卷一等,列举三种增上:(一)自增上,指自己之增上力,如不起恶业,故不堕恶趣。(二)世增上,指世间之增上力,如善业引致世间之赞叹,恶业引致世间之讥毁。(三)法增上,指正法之增上力,如为护持正法而不起恶业,且不令诸世间轻毁正法。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五,列举七种增上。同书卷十六次第解释之:(一)取增上,谓眼、耳等根对于能取境界,有增上之力。(二)生增上,谓男、女根对于生胎受孕,有增上之力。(三)住增上,谓命根对于色身等长住,有增上之力。(四)受用杂染增上,谓苦根、乐根、舍根等五受根对于得身不悦、心悦、身心非悦非不悦等所受用,有增上之力。又为贪嗔痴等所随眠之故,即谓乐为贪之所随眠,苦为嗔之所随眠,不苦不乐为痴之所随眠。(五)清净增上,谓信、精进、念等五根及未知欲知、知、知已等三根对于世间、出世间之清净法,有增上之力。(六)田增上,谓共业对于山、河等器世间之生起,有增上之力。(七)执受增上,谓地、水、火、风等四大种对于色、香等诸所造色,有增上之力。上记即说明二十二根各对其所对于之法皆具有增上力。
 此外,一切法各对自身以外其余诸法之生、住等不与障碍,或给与助力者,称为增上缘。能作因所得之果,称为增上果。又爱乐谛理之圣欲,称为增上忍法。三不善根之增盛,称为增上不善根。“见”之势用猛利,称为见增上;慧之增上,称为慧增上。其他尚有智增上、悲增上、信增上、念增上、见增上道、修增上道等。(大毗婆沙论卷十八、卷五十四、卷六十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三、俱舍论卷二十、显扬圣教论卷十四)p5963
FROM:【佛光大辞典】

【殷重】1.繁重。 2.恳切深厚。(摘自:汉典)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20 08:16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有业[作而不集] (虽造业但因忏悔,所以业不聚集)
若有众生。身口意等。造诸恶业。造已怖畏。惭愧远离。深自悔责。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

有业[集而不作] (虽自不造业,但恶心劝人行恶,所以恶业聚集)
若有众生。自不作业。以恶心故。劝人行恶。是名集而不作。

有业[亦作亦集]
若有众生。造诸业已。心无改悔。而复数造。亦劝他人。是名亦作亦集。

有业[不作不集]
若有众生。自不造业。亦不教他。无记业等。是名不作不集。


摘自:[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


[学习记录]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作而不集](善知识解说:虽造业但因忏悔,所以业不聚集)
例如有众生,身口意等,造作诸多的恶业,造恶之后心里感到恐怖害怕,生起惭愧心远离这些恶业,还能深刻的忏悔责备自己,不再重复造业,所以业不聚集。

(注:「业」是心念和行为的造作---详见  什么是【业】?什么是【业障】?如何【消除业障】?

身业通常有[杀盗淫]、口业通常有[两舌恶口妄语绮语]、意业通常有[贪嗔痴]。
而造恶业对应的果报是怎样的呢,请看《地藏经》的教导:造何种恶业会有何种果报? ~ 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集而不作]。(善知识解说:虽自不造业,但恶心劝人行恶,所以恶业聚集)
例如有众生,虽然自己不造业,但是以恶心劝他人行恶,所以恶业聚集。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亦作亦集]。(不但自己造业,不忏悔改过,还劝人行恶,所以恶业聚集)
例如有众生,不但自己造恶业,没有忏悔改过之心,一犯再犯;而且还劝人行恶,所以恶业聚集。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不作不集]。(不仅自己不造业,也不劝人造业,所以业不聚集)
例如有众生,不仅自己不造业,也不劝人造恶业和[无记]业等,所以业不聚集。

(【无记】
非善非恶,无可记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注:造恶业要受恶果报,作无记业则对解脱没有助益,所以都应该避免。相关阅读:佛不回答的十四个问题,称作”十四无记”,又称”十四难”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21 09:19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有业[初乐后苦]
若有众生。为人所劝。欢喜行施。施心不坚。后还追悔。以是因缘。生在人间。先虽富乐。后还贫苦。是名先乐后苦。

有业[初苦后乐]
若有众生。为人劝导。俛仰少施。施已欢喜。心无恡悔。以是因缘。生在人间。初时贫苦。后还富乐。是名初苦后乐。

有业[初苦后苦]
若有众生。离善知识。无人劝导。乃至不能少行惠施。以是因缘。生在人间。初时贫苦。后还贫苦。是名初苦后苦。

有业[初乐后乐]
若有众生。近善知识。劝令行施。便生欢喜。坚修施业。以是因缘。生在人间。初时富乐。后亦富乐。


摘自:[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


[学习记录]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初乐后苦](经人劝导,欢喜布施,后生悔心,所以果报先是富乐后则贫苦)
例如有众生,在别人劝导下,以欢喜心行善布施,但是布施的心不坚定,后来还心生后悔。
因为这样的因缘,生在人间,就会起先生活富裕安乐,之后又变贫困清苦。这就叫先乐后苦

(注:「业」是心念和行为的造作---详见  什么是【业】?什么是【业障】?如何【消除业障】?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初苦后乐](经人劝导,稍作布施,心中欢喜,没有吝惜后悔,所以果报先是贫苦后得富乐)
例如有众生,经别人劝导,暂时性应付的做些布施,但布施之后感到欢喜,内心没有吝惜和后悔
因为这样的因缘,生在人间,就会起先生活贫困清苦,之后变为富裕安乐。这就叫初苦后乐。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初苦后苦](远离善知识,无人劝导行善布施,自己也不懂布施,所以果报一直贫穷清苦)
例如有众生,远离善知识,没有人来劝导行善,自己甚至不懂做微少的惠行布施。
因为这样的因缘,生在人间,就会起先生活贫困清苦,之后也一直贫苦。这就叫初苦后苦。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初乐后乐](亲近善知识,劝导行善布施,心生欢喜,坚定布施,所以果报一直富裕安乐)
例如有众生,能亲近善知识,劝导教化应行善布施,当下就生欢喜心,之后都坚定的修持布施的善业
因为这样的因缘,生在人间,就会起先生活富裕安乐,之后也一直安乐。


-----------


【追悔】后悔。(摘自汉典)

【因缘】
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俛仰】1.亦作"俛卬"。 2.低头抬头。 3.指身体的屈伸。 4.升降。 5.形容时间短暂。 6.俯视和仰望。 7.应付;周旋。(摘自汉典)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22 08:43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有业[贫而乐施]
若有众生。先曾行施。不遇福田。流转生死。在于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报微劣。随得随尽。以习施故。虽处贫穷。而能行施。


有业[富而悭贪]
若有众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识。暂行一施。值良福田。以田胜故。资生具足。先不习故。虽富而悭。

有业[富而能施]
若有众生。值善知识。多修施业。遇良福田。以是因缘。巨富饶财。而能行施。

有业[贫而悭贪]
若有众生。离善知识。无人劝导。不能行施。以是因缘。生在贫穷。而复悭贪。



摘自:[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


[学习记录]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导致[贫而乐施]
例如有众生,前世就曾有行善布施,但是遇到的受施对象不是真正的[福田](佛、僧、父母、悲苦者;父母是世间第一福田,而佛则是出世间的最胜福田,具体见下方名相解释),所以仍然无法由此解脱生死,而生到人道中
由于布施没有遇到真正的福田,所以布施能获得的果报就微小下劣,随时就会消耗殆尽了(就像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地中,即便结出果实,也是小而下劣,很容易就掉落或消耗掉的)
但是因为累世习惯于行善布施,所以今生虽然自己生活贫穷,但是却心不吝啬能行善布施

(相关阅读:贫穷却能做大事~入选富比世善心榜女菜贩陈树菊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导致[富而悭贪]
例如有众生,自己从未曾主动发心布施,因为遇到善知识的缘故,能暂时做了一次布施,恰好遇到受施的对象是真正的福田
因为布施殊胜福田的缘故,所以今生生活所需都能具备丰足;但是因为前生没有持续修习布施的关系,所以今世虽然富裕却吝于布施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导致[富而能施]
例如有众生,因为遇到善知识教导,能持续修习布施的善行,并且值遇真正的福田,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今生不但拥有巨大丰饶的财富,还能乐善好施心无悭吝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导致[贫而悭贪]
例如有众生,远离善知识,没有人教导行善布施,自己也不懂得要布施行善,因为这样的因缘,感召的果报是出生在贫穷人家,并且生性吝啬贪婪



————


【福田】
 (术语)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亩,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记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福田】
梵语puN!ya-ks!etra,巴利语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等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而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据优婆塞戒经卷三供养三宝品、像法决疑经、大智度论卷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八等载,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称为敬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报答之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报恩福田);受怜悯之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怜愍福田、贫穷福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又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载,有所求而为者,称为有作福田,如父母、师长;无所求而为者,称为无作福田,如诸佛、菩萨等。以上二者称为二种福田。关于二种福田尚有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说之学人田(修行中之圣者),与无学人田(得究极之圣者);以及敬田与恩田,悲田与敬田等多种。另有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布施持戒品所说之大德田(相当于敬田)、贫苦田(相当于悲田)、大德贫苦田等三种田。俱舍论卷十八则说趣田(畜生等)、苦田(贫者等)、恩田(父母等)、德田(佛等)等四种田。又智顗于菩萨戒义疏卷下列举出佛田、圣人田、僧田、和尚田、阿阇梨田、父田、母田、病田等八种田(八福田)。
 依成实论卷一福田品之说,二十七贤圣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而不起烦恼恶业,所得禅定皆清净而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断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田,并以七定护持善心,灭尽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复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称为福田。
 又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具足“十法行”者称为真实福田,即:(一)住于空、无相、无愿之解脱门而不入法位,(二)见知四谛而不证道果,(三)行八解脱而不舍菩萨行,(四)能起宿住、死生、漏尽等三种智证明而行于三界,(五)能现声闻形色威仪而不随音教从他求法,(六)现辟支佛形色威仪而以无碍辩才说法,(七)常在禅定而能现行一切诸行,(八)不离正道而现入邪道,(九)深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十)入于涅槃而生死不坏不舍。
 由前述可知福田说有多种,然以佛及圣弟子为福田者为其根本,据此而称阿罗汉为应供,其后即有三宝之敬田、贫穷者之悲田等名称。我国向重敬、悲二田,多行供养惠施。依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启福篇道宣之序言,今论福德乃以悲敬为始,悲则能哀矜苦趣之艰辛,欲愿拔济彼等出离;敬则知佛法难遇,能信仰弘布之。(杂阿含经卷三十五、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小品般若经卷八、新华严经卷十三、四分律卷二、大智度论卷四、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三、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慧远)、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法藏)、释氏要览卷中、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卷三十三、翻译名义集卷四)p5852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23 07:11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有业能令众生得身乐。而心不乐。如[有福凡夫]。

有业能令众生得心乐而身不乐。如[无福罗汉]。

有业能令众生得身心俱乐。如[有福罗汉]。

有业能令众生得身心俱不乐。如[无福凡夫]。


摘自:[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


[学习记录]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能令众生[身]得安乐(衣食无忧),但是[心]不安乐(没有智慧心有烦恼),就如[有福报的凡夫](往昔只修福但是没有修慧的缘故)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能令众生[心]获得安乐(因智慧故,内心轻安法喜),但是[身]不得安乐(缺衣少食),就如[没有福报的阿罗汉](往昔只修慧但是没有修福的关系)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能令众生[身](衣食丰足、强健有力)、[心](因智慧故,内心轻安法喜)都获得安乐,就如[有福报的阿罗汉](往昔福慧双修的缘故)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能令众生[身](缺衣少食、多病羸弱)、[心](没有智慧、烦恼众多)都不安乐,就如[没有福报的凡夫](往昔既不修福也不修慧的关系)


-----------


【乐】
(术语)梵语曰素佉Sukha,又曰苏吉施罗。遇好缘好境而身心适悦也。佛地论五曰:“适悦身心名乐。”梵语杂名曰:“素佉。”又曰:“苏吉施罗。”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凡夫】
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罗汉】
梵语Arhat(阿罗汉),简称“罗汉”,一般意译为“杀贼”、“不生”等。意思是:罗汉已经杀尽烦恼之贼,不再生到三界六道之中,从而证到小乘的最高果位,入“无余涅槃”了。在“声闻四果”中,罗汉是最高果位;但在四圣位中,罗汉还是初位,次于缘觉、菩萨和佛。经中说,有些大阿罗汉实际上是不入涅槃的菩萨,示现罗汉身在世间利乐众生,民间祀奉的,多属于这类大阿罗汉。如唐·司空图《十会斋文》:“维摩赴会,捧瑞露以同沾,罗汉飞空,曳危峰而亦至。”(李明权)
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24 10:16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有业能令众生[命尽而业不尽]
若有众生。从地狱死。还生地狱。畜生饿鬼。乃至人天阿修罗等。亦复如是。是名命尽而业不尽。

有业能令众生[业尽而命不尽]
若有众生。乐尽受苦。苦尽受乐等。是名业尽而命不尽。

有业能令众生[业命俱尽]
若有众生。从地狱灭。生于畜生。及以饿鬼。乃至人天阿修罗等。是名业命俱尽。

有业能令众生[业命俱不尽]
若有众生。尽诸烦恼。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是名业命俱不尽。


摘自:[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


[学习记录]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会令众生[命尽而业不尽]
例如有众生,从地狱死亡之后,还是受生在地狱道中(这样一直重复受生,要直到地狱业报受尽为止)
其他如畜生、饿鬼,甚至人、天人、阿修罗道的众生也都是这样,继续投生在原本的业道,直到业报受尽才脱离出来,这叫命尽而业不尽。
([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人],总的叫六道。【六道轮回是众生心念的作用,是一种物以类聚结合而成的共业念力作用】---详见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会令众生[业尽而命不尽]
例如有众生,(一期生命中)善业感召的福报享尽就会受业报的苦;(或)恶业感召的苦报受尽之后就能享受善业的乐(如此循环),这叫业尽而命不尽。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会令众生[业命俱尽]
例如有众生,从地狱道命终后,(不再生在地狱道,而是)投生到畜生道,以及饿鬼道,甚至人道、天道、阿修罗道等,这叫业命俱尽


又有业(指心念和行为的造作)会令众生[业命俱不尽]
例如有众生,修行断尽了生死烦恼,实证了(小乘四果)须陀洹果(是声闻乘四果中之初果,已断三界之见惑,违逆生死之流,入圣人之流)、斯陀含果(即须陀洹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之修惑,称为斯陀含向,或一来果向;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尚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后,不再受生以其仅余下品之贪嗔痴,故又称薄贪嗔痴、薄地)、阿那含果(意译是不还、不来,即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阿罗汉果(小乘的最高果位,也是佛的十号之一,证此果位者不再受生死),这叫业命俱不尽。


----------


【须陀洹】
梵语 srota-a^panna,巴利语 sota^panna。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全称须陀般那。又作须氀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閦囊、窣路多阿半那。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须陀洹分因果二位,自入“见道”初心至第十五心之间,为趣向须陀洹果之因位,称须陀洹向;“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而对于前之向位则称须陀洹果,为声闻乘四圣位中之正果初位。又依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将预流果之人分为三类,即:(一)现般预流,乃三界“修惑”皆断尽,得“无学果”证般涅槃者。此属利根之机。
(二)现进预流,由进修而断欲界“修惑”之前六品乃至九品,证“一来果”,并证“不还果”者。属中根之机。
(三)受生预流,指于一、二生或七返人天往来受生者。属于根器较钝者。(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华严五教章卷三)((参见:四向四果)1683、“预流果”5701)p5360
FROM:【佛光大辞典】

【斯陀含】
梵语 sakr!d-a^ga^min,巴利语 sakad-a^ga^min。又作沙羯利陀伽弥。意译作一来、一往来。系沙门四果之第二。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即预流果(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之修惑,称为斯陀含向,或一来果向;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尚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以其仅余下品之贪嗔痴,故又称薄贪嗔痴、薄地。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大二·六五三下):“云何名为邠陀利花沙门?或有一人,三结使尽,淫怒痴薄,成斯陀含果,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小迟者,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勇猛者,即于此间尽于苦际,犹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谓邠陀利花沙门。”准此,可知同是一来果之圣者亦可细别为二:(一)其修行之功勇猛迅捷者,称为邠陀利花沙门。(二)修行之功较为迟缓钝下者,称为一来,即经中所谓之“小迟者”。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载,得斯陀含果者未来过六万劫,当得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此即所谓“五果回心”之说。(杂阿含经卷四十一、卷四十七、中阿含卷八阿修罗经、卷九瞻波经、卷二十一说处经、卷四十七瞿昙弥经、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二十四、顺正理论卷六十四)((参见:五果回心)1114、“四向四果”1683)p4978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那含】
梵语 ana^ga^min。旧译作阿那伽弥、阿那伽迷。略称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此阶位之圣者中,若九品之惑全部断尽,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若断除七、八品,而所余之一、二品尚须对治成无漏之根,更须一度受生至欲界,称为一间(梵 ekavi^cika)。又于阿那含果中,复有五种不还、七种不还、九种不还等别。(中阿含经卷三伽蓝经、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一、慧苑音义卷上)((参见:五种不还)1176)p3623
FROM:【佛光大辞典】

【阿罗汉】
 (术语)Arha%n^,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智度论三曰:“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又译曰应真,真人。法华文句一上曰:“阿颰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四果之一。(参见:阿卢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25 07:14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有业能令众生。 [虽生恶道。形容殊妙。眼目端严。肤体光泽。人所乐见]
若有众生。因欲烦恼。起破戒业。以是因缘。虽生恶道。形容殊妙。眼目端严。肤体光泽。人所乐见。

有业能令众生[生于恶道。形容丑陋。肤体粗涩。人不喜见]
若有众生。从瞋烦恼起破戒业。以是因缘。生于恶道。形容丑陋。肤体粗涩。人不喜见。

有业能令众生[生于恶道。身口臭秽。诸根残缺]
若有众生。从痴烦恼。起破戒业。以是因缘。生于恶道。身口臭秽。诸根残缺。


摘自:[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


[学习记录]


又有业(心念和行为的造作)能让众生[虽生恶道。形容殊妙。眼目端严。肤体光泽。人所乐见]
例如有众生,因为贪欲(爱欲)习气烦恼重的关系,毁破所持的戒律,造作恶业
由于这个因缘,虽然受报生到恶道,但是形体容貌殊胜妙好,五官端正庄严,身体肌肤光亮润泽,为人所乐于见到

又有业(心念和行为的造作)能让众生[生于恶道。形容丑陋。肤体粗涩。人不喜见]
例如有众生,因为嗔恨(爱生气)习气烦恼重的关系,毁破所持的戒律,造作恶业
由于这个因缘,受报生到恶道里,就会形体容貌丑陋,身体肌肤粗糙不光滑,为人所不喜见到


又有业(心念和行为的造作)能让众生[生于恶道。身口臭秽。诸根残缺]
例如有众生,因为愚痴(心性闇昧,迷于事理)习气烦恼重的关系,毁破所持的戒律,造作恶业
由于这个因缘,受报生到恶道里,身体和嘴巴都发出不净肮脏的臭味,并且身有残疾和缺陷。


----------


【烦恼】
(术语)梵语吉隶舍Kles/a,贪欲嗔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
智度论七曰:“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同二十七曰:“烦恼名,略说则三毒,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是名烦恼。”
注维摩经二曰:“肇曰:七使九结恼乱众生,故名为烦恼。”
止观八曰:“烦恼是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又与心作烦,令心得恼,即是见思利钝。”
大乘义章五曰:“劳乱之义,名曰烦恼。”
唯识述记一本曰:“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
梵语杂名曰:“烦恼,吉隶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破戒】
梵语 duh!s/i^la。又作犯戒。与“持戒”相对。即毁破所受持之戒律。所犯之戒法不同,治罚亦异。大智度论卷九十一揭出二种破戒,即因缘不具足戒、因缘具足戒。前者为贫穷之人,不能具足衣食之缘,心生偷盗之念而破戒;后者虽具足衣食之缘,以心好恶习,喜行恶事,致毁犯禁戒。四分律卷五十九载有破戒之五种过,称为破戒五过,即自害、为智者所诃斥、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趣等。毗尼母经卷三(大二四·八一二中):“犯戒有七种:一波罗夷,二僧伽婆尸沙,三尼萨耆波逸提,四波逸提,五偷兰遮,六波罗提提舍尼,七突吉罗。”(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十诵律卷三十三)p4233
FROM:【佛光大辞典】

【因缘】
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欲】
欲望、欲求,亦即引起人们贪爱的心。欲有正欲和邪欲,正欲是追求真理,邪欲是贪爱五欲。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光泽】光亮润泽。(摘自:国语辞典)

【嗔】
(术语)又云嗔恚。三毒之一。梵曰讫罗驮Krodha,于苦与苦具憎恚,谓之嗔。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者。
唯识论六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中略)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
大乘义章五本曰:“忿怒为嗔。”
遗教经曰:“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决定毗尼经曰:“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
往生要集中曰:“或处经云:能损大利无过嗔,一念因缘悉焚灭俱胝广劫所修善。”(同指髦钞曰未知何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粗涩】1 粗糙;不平滑。2 声音低而不圆润。(摘自:汉典)

【痴】
(术语)梵语慕何Moha,译言痴,又曰无明。心性闇昧,迷于事理也。一切之烦恼由之而起。三毒之一。
唯识论六曰:“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又曰:“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俱舍论四曰:“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大乘义章五本曰:“闇惑为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臭秽】不净;肮脏。佛经中说到人身的臭秽,往往既指肉身的不净,又指过失、恶行、私欲、瞋恚等,以及因此而致的烦恼等。(摘自:汉典)

【诸根】
(术语)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
无量寿经曰:“诸根智慧。”
慧远疏曰:“信勤念等,名为诸根。若通论之,一切善法,悉名诸根,如涅槃说。”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
无量寿经上曰:“诸根悦豫。”
慧远疏曰:“眼等五根,同现喜相。”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26 10:06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有十业。得[外恶报]
若有众生。于十不善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一者以[杀业]故。令诸外报。大地咸卤。药草无力。
二者以[盗业]故。感外霜雹螽蝗虫等。令世饥馑。
三者[邪淫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
四者[妄语业]故。感生外物。皆悉臭秽。
五者[两舌业]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峻崖崄谷。株杌槎菜。
六者[恶口业]故。感生外报。瓦石沙砾。粗涩恶物。不可触近。
七者[绮语业]故。感生外报。令草木稠林。枝条棘刺。
八者以[贪业]故。感生外报。令诸苗稼子实微细。
九者以[瞋业]故。感生外报。令诸树木果实苦涩。
十者以[邪见业]故。感生外报。苗稼不实。收获鲜少。
以是十业。得外恶报。

复有十业。得[外胜报]。
若有众生。修十善业。与上相违。当知即获十外胜报。



摘自:[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


[学习记录]


又有十种业(心念和行为的造作),会感得[外恶报]。
若是有众生,多修习十不善业,就会感召外物都不具足的果报。

一是,因为[杀生恶业]的缘故,会令外在的依报,出现大地贫瘠不肥沃,药草无力生长的状况。

【杀业】
(术语)十恶业之一。杀害他有情之恶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咸卤】1.盐碱。 2.指含有盐味。 3.土地瘠薄。(摘自汉典)

【药草】即医药上有价值的草本植物。(摘自:汉典)


二是,因为[偷盗恶业]的缘故,会感召外在霜冻冰雹蝗虫等的灾害,令世间没有收成处于灾荒。

【盗】
盗即窃取他物也。谓于他人所有财物,生贪乐心,不与而取,是故为众所弃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螽 】(zhōng)
虫名。蝗类的总名 [grasshopper]。如:螽水(虫灾及水灾)(摘自:汉典)

【饥馑】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摘自:汉典)


三是,因为[邪淫恶业]的缘故,会感召狂风(飓风)暴雨(酸雨)等天气,以及空气质量差有诸多尘埃,久久无法散去,例如现在的雾霾天气等

【邪淫】
梵语 ka^ma-mithya^ca^ra,巴利语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为十恶之一。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据中阿含卷五十晡利多经载,邪淫者必受现世及后世之恶报。((参见:邪淫戒)3035)p3034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是,因为[妄语恶业]的缘故,会感召外在生长的农作物,全都臭秽的果报。

【妄语】
说虚假不真实的话。妄语有大妄语和小妄语的分别,大妄语是未得圣道而说我已得圣道,或者说我有功夫受天龙神鬼的供养等等;小妄语就是一切不真实的说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是,因为[两舌恶业]的缘故,会感召所处的大地,高下不平,高崖和崄谷并存,长出的植物树木也是高高低低粗粗细细各不相同。

【两舌】
(术语)十恶业之一。谓言语反覆,掉弄是非也。易林云:一簧两舌,妄言谋诀。佛教亦以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为口业。见四十二章经。新译曰离间语。大乘义章七曰:“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故曰两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是,因为[恶口恶业]的缘故,会感召外部充满瓦砾沙石、粗涩恶物,无法接触靠近的果报。

【恶口】
为十恶之一。新译粗恶语。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据大乘义章卷七载,言辞粗鄙,故视为恶;其恶从口而生,故称之为恶口。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大四六·六六九下):“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另据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载,若恶口骂詈诽谤,其人将获大罪报。(无量寿经卷下、俱舍论卷十六)p4946
FROM:【佛光大辞典】

【粗涩】1 粗糙;不平滑。2 声音低而不圆润。(摘自:汉典)


七是,因为[绮语恶业]的缘故,会感召草木密林,枝条上长刺(不平滑)的果报。

【绮语】
(术语)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旧译绮语。新译杂秽语。十恶之一。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于闺阁者,皆谓之绮语。云笈七签曰:“三者无色界天,其中人寿命亿劫岁,若人一生之中,不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当来过往得居此天。”大乘义章七曰:“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俱舍论十六曰:“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成实论曰:“语虽实语,以非时故,即名绮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稠林】
(譬喻)以譬烦恼。种种之烦恼,交络繁茂,如稠林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止观九曰:“无明戏论翳如来藏稠烦恼林。”同十曰:“邪画日增,生死月甚,如稠林曳曲木,何得出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稠林】密林。(摘自:汉典)

【棘刺】泛指动植物体表的针状物(摘自:汉典)


八是,因为[贪欲恶业]的缘故,会感召外在苗木庄稼结出的种子和果实,很微小(不饱满、不丰硕)。

【贪】
(术语)梵语啰哦Ba%ga,染著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爱贪欲等。唯识论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俱舍论十六曰:“于他财物恶欲为贪。”瑜伽伦记七上曰:“贪之与爱,名别体同。”大乘义章二曰:“爱染名贪。”同五本曰:“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九是,因为[嗔恨恶业]的缘故,会感召外在树木结出的果实都发苦发涩的果报。

【嗔】
(术语)又云嗔恚。三毒之一。梵曰讫罗驮Krodha,于苦与苦具憎恚,谓之嗔。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者。唯识论六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中略)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大乘义章五本曰:“忿怒为嗔。”遗教经曰:“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决定毗尼经曰:“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往生要集中曰:“或处经云:能损大利无过嗔,一念因缘悉焚灭俱胝广劫所修善。”(同指髦钞曰未知何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是,因为[邪见恶业]的缘故,感召外在苗木庄稼不结果实,收获很少。

【邪见】
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
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以上就是十种恶业(身三(杀生 偷盗 邪淫),口四(妄语 两舌 恶口 绮语),意三(贪 嗔 痴(邪见)),会感召外在恶报的情况。


还有十种业,能感得[外胜报]。
就是,如果有众生,修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不邪见)),即与上述十种恶业正好相反的善行,应当知道会获得十种殊胜的外在善果报(依报)


相关阅读:
什么是相由心生?
[诸经辑要]家人喜欢杀生,邪淫,偷盗,喝酒...,该怎么办?(如何让家人远离十恶业)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27 12:25
华严经 离世间品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所乐。何等为十?所谓:

乐正念心不散乱故;

乐智慧分别诸法故;

乐往诣一切佛所听法无厌故;

乐诸佛充满十方无边际故;

乐菩萨自在为诸众生以无量门而现身故;

乐诸三昧门于一三昧门入一切三昧门故;

乐陀罗尼持法不忘转授众生故;

乐无碍辩才于一文一句经不可说劫分别演说无穷尽故;

乐成正觉为一切众生以无量门示现于身成正觉故;

乐转法轮摧灭一切异道法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如来无上法乐。」


摘自:菩萨十乐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


[学习记录]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乐,是哪十种呢?就是:

乐[正念],菩萨乐于安住清净正念,内心不散乱,远离世俗杂染烦恼
(相关阅读:学佛修行,如何能得念力 ~ 持世经


乐[智慧],菩萨乐于学习佛法智慧,随时正念思维法义,正确分析明辨各种现象背后的原理,思维利益众生(令远离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
(相关阅读:什么是实修?什么是智慧?


乐[往诣一切佛所],菩萨乐于前往一切佛国,听闻佛陀讲解解脱生死轮回的正法,以饶益一切众生
(注:见佛的功德利益:诸佛世尊有十种速疾法(见佛的功德利益) ~ 华严经 佛不思议法品
见佛的功德利益 ~ 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


乐[诸佛],菩萨乐于圆满实证成佛,清净法身充满十方法界无边无际,摄受利益一切众生


乐[菩萨],菩萨乐于行菩萨道,随顺众生根基、次第和累世因缘,以无量法门,化现无量应身,自在普渡众生无挂碍
(注:【「菩萨」又叫「觉有情」,「觉」表示觉悟,「有情」的意思是有情众生
所以,「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并能开悟有情众生,救度众生离苦得乐---详见:「觉有情」】)


乐[诸三昧门],菩萨乐于修持一切三昧门,能从每一三昧门,圆满其他的三昧门(佛菩萨都是在三昧中行种种佛事利益众生的,所以三昧门是菩萨必然要修学的)
(相关阅读:[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 首楞严三昧经
三三昧 ~ 菩萨善戒经


乐[陀罗尼],菩萨乐于修持一切陀罗尼,持各种善法,遮除各种恶法,于所学的一切佛法不会忘失,并能转而教授利益一切众生
(【[陀罗尼]有四种。
一者[法]陀罗尼。
二者[义]陀罗尼。
三者[辞]陀罗尼。
四者[忍]陀罗尼。】
具体请参阅:云何菩萨摩诃萨[陀罗尼]? ~ 菩萨善戒经

相关阅读:持咒,怎样才必定有效? 诸恶鬼神、诸毒、诸病无不能治

【陀罗尼】
梵语 dha^raN!i^ 之音译。又作陀怜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大智度论卷五、佛地经论卷五载,陀罗尼为一种记忆术,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故由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而能联想一切之法,总持无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能遮除各种恶法。盖菩萨以利他为主,为教化他人,故必须得陀罗尼,得此则能不忘失无量之佛法,而在众中无所畏,同时亦能自由自在的说教。有关菩萨所得之陀罗尼,诸经论所说颇多。及至后世,因陀罗尼之形式,类同诵咒,因此后人将其与咒混同,遂统称咒为陀罗尼。然一般仍以字句长短加以区分,长句者为陀罗尼,短句者为真言,一字二字者为种子。
 关于陀罗尼之种类,依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载,陀罗尼分为四类:(一)闻持陀罗尼,得陀罗尼者耳闻之事不忘。(二)分别知陀罗尼,能区别一切邪正、好丑之能力。(三)入音声陀罗尼,闻一切言语音声,欢喜而不嗔。(四)字入门陀罗尼,听闻阿罗波遮那等四十二字门,即可体达诸法实相;盖以悉昙四十二字门总摄一切言语之故。上述之前三者称为“三陀罗尼”。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举出四陀罗尼:(一)法陀罗尼,能记忆经句不忘。(二)义陀罗尼,能理解经义不忘。(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力起咒术,能消除众生之灾厄。(四)忍陀罗尼,通达诸法离言之实相,了知其本性,忍法性而不失。有关修得此四陀罗尼之法,详载于大乘义章卷十一。
 天台宗据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之说,立有: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等三陀罗尼,而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观。
 咒,名为陀罗尼,故对经、律、论之三藏而言,集聚咒之记录,称作陀罗尼藏、明咒藏、秘藏等。乃五藏之一。基于此之陀罗尼,有大随求陀罗尼、佛顶尊胜陀罗尼等,以及应不同诸尊之特殊修法,依修法之目的而诵相应之陀罗尼。此外,密教中,于供养祖师或祈亡者冥福之法会,诵持尊胜陀罗尼,称为陀罗尼会、陀罗尼讲会。(贤愚经卷十阿难总持品、大宝积经卷四无上陀罗尼会、卷一一五无尽菩萨会、海龙王经卷二总持门品、总释陀罗尼义赞、慧苑音义卷一)p3607
FROM:【佛光大辞典】


乐[无碍辩才],菩萨乐于成就无碍辩才,为利益众生,能将经中一文一句,在无量长的时间里来演说,并且所说都合乎正法和实相。
(注:修持《法华经》,能成就这样的意根功德,得无碍辩才,见善知识的经文节录:妙法莲华经~如何能够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乐[成正觉],菩萨乐于为一切众生示现以无量不同的法门,修行成就智慧圆满的正觉法身(成佛)
(注:所以菩萨必须法门无量誓愿学,【不同佛菩萨虽有各自本愿和法门,但是,对于不同众生和烦恼以及一切法和法性原理都是能通达的,所以能普渡众生
因此,如果真正想成佛,那么必定要明白一切众生性和烦恼,就要明白一切法和法性,
那么就要发起「法门无量誓愿学」---详见:「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正觉】
(术语)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乐[转法沦],佛法犹如巨大的宝轮,能够摧灭一切外道异见邪说,菩萨乐于转正法轮,令众生破迷开悟,归于正道
(相关阅读:破邪显正报佛恩

【法轮】
1.(喻)佛所说之法,能够碾碎众生的一切烦恼,就好像巨轮能够碾碎一切的岩石和沙砾一样。
2.佛所说之法,辗转传人,好像车轮的旋转,无远弗届。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以上是菩萨十乐的具体内容
如果菩萨安住在这十种法上,则能获得(成就)与一切诸佛如来一样的至高无上的法乐。

【法乐】
 (术语)对于欲乐而有法乐。以法味乐神。名之为法乐。又行善积德以自娱,亦曰法乐。维摩经菩萨品曰:“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天女即问,何谓法乐?答曰: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中略)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唯识论十曰:“自受用身,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智度论九曰:“安之以无患,度之以法乐。”俗以向神诵经唱陀罗尼等,谓之法乐。为使神得法乐之意。与言奉法施者,其事同,其义稍异。【又】俗于法事之后有舞乐,谓之法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28 10:42
一切众生肉不得食,食肉得无量罪~佛说梵网经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摘自:[诸经辑要]看佛陀破斥外道邪说:吃肉就是度众生?!一切众生肉不得食,食肉得无量罪


----------


[学习记录]

这段佛经节录自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梵网经],
是讲的菩萨戒里戒饮酒、戒吃肉和戒吃五辛相关的三条戒律,具体内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如果(受了菩萨戒的)佛子,故意饮酒,则会由饮酒引发无量的过失
例如只是自己用手拿酒器给别人饮酒,就会感召五百世中没有手的果报,更何况是自己饮酒呢?(果报就会更严重)
并且也不能教一切人饮酒的方法,以及令一切众生饮酒,更何况是自己饮酒呢?(当然更不可以)
一切酒,都不能饮。如果自己饮酒,以及教唆他人饮酒的,则都犯轻垢罪。
(注:轻垢罪,是较之故意违犯[十重戒]得[波罗夷罪]来说的,所犯相对较轻,但是也染污了清净戒行,所以是轻垢罪。详细请参看名相解释)

【佛子】:(术语)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梵网经下曰:“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佛地论一曰:“由佛教力被圣道生故名佛子。(中略)能绍佛种,不令断绝,故名佛子。”嘉祥法华疏四曰:“大机既发有绍继之能,为佛子义。”法华文句九曰:“一切众生,皆有三种性,得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又】(职名)元时封僧之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重戒】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轻垢罪】
为重罪(波罗夷罪)之对称。其罪虽轻,然污黩清净之行,故称轻垢罪。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轻垢罪篇(大四○·六三四中):“轻垢者,简前重戒,是以名轻,简异无犯,故亦名垢。又释,黩污清净行名垢,体非重过称轻。”梵网经卷下列有四十八种轻垢罪。((参见:四十八轻戒)1636)p5939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果(受了菩萨戒的)佛子,故意吃肉,而一切众生肉都不应该吃。
吃肉的人,会断大悲佛性的种子,一切众生见到之后都会因为害怕(其吃肉的恶习、暴戾之气)而舍弃接近
所以,一切众生,不应当吃一切众生的肉。吃肉会得无量罪!若故意吃肉之人,犯轻垢罪。
(相关阅读:佛涅槃前说:佛弟子不可吃肉 食者得罪(出自大般涅槃经)
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楞严经
佛弟子为什么不吃肉~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第八
食肉者堕阿鼻地狱,食肉者非如来弟子,即是外道眷属也 ~ 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



如果佛子受了菩萨戒,不可吃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
这五种辛菜,一切饮食里以及一切饮食的时候,都不可以食用,如果是故意吃的,则犯轻垢罪。
(注:不单单受戒的佛子不能吃五辛,事实上佛弟子都不可吃五辛:佛弟子不可吃五辛~楞严经里面说到了不可以吃五辛的具体原因)
关于五辛,可以学习这两个帖子来更详细的了解:《楞严经》中提到〔五辛〕为何物?五辛是哪些?


(注:实修者要真正增上修行次第,成就清净行,永远断除酒肉五辛以及断淫心是非常必须的,请看楞严经的教导:[楞严经]三增进修行渐次~永断五辛。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29 09:07
大宝积经


菩萨有[四大藏]。何谓为四。
若有菩萨值遇诸佛。(附注:能遇到佛是菩萨行者的一大宝藏)
能闻六波罗蜜及其义解。(附注:能听闻学习六度波罗蜜,了解其深义)
以无碍心视说法者。 (附注:听法闻法的时候,心胸坦荡没有分别挂碍执着)
乐远离行心无懈怠。 (附注:精进远离杂染烦恼,没有懈怠)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大藏]。


摘自:菩萨有[四大藏] ~ 大宝积经


----------


[学习记录]


菩萨有四大藏。具体为哪四大藏呢?

1,善知识解说:能遇到佛是菩萨行者的一大宝藏
(学习解说:能值遇佛是菩萨的一大宝藏
[[普贤十愿]是成佛共愿,也就是想成佛都要发的愿],「常随佛学」就是其中的一大愿)

2,善知识解说:能听闻学习六度波罗蜜,了解其深义
(学习解说:能听闻六度波罗蜜,并了解其义理。
相关阅读:如何供养六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如何修行六度波罗蜜?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诸经辑要]六波罗蜜  )

3,善知识解说:听法闻法的时候,心胸坦荡没有分别挂碍执着
(学习解说:以无挂碍心,听说法者说法)

4,善知识解说:精进远离杂染烦恼,没有懈怠
(学习解说:精进远离世俗杂染,内心没有懈怠)

迦叶,这就是[菩萨有四大藏]。


----------


【六波罗蜜】
梵语s!ad!-pa^ramita^, 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即
(一)布施波罗蜜(梵 da^na-pa^ramita^),又作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二)持戒波罗蜜(梵 s/i^la-pa^ramita^),又作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三)忍辱波罗蜜(梵 ks!a^nti-pa^ramita^),又作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四)精进波罗蜜(梵 vi^rya-pa^ramita^),又作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五)禅定波罗蜜(梵 dhya^na-pa^ramita^),又作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六)智慧波罗蜜(梵 prajn~a^-pa^ramita^),又作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以上六波罗蜜,始于布施,而终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之伟大胸襟。
 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学所摄,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施、戒、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进波罗蜜则通为三学所摄。又法相宗将六波罗蜜之智慧波罗蜜开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之胜行,以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第。(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菩萨地持经卷一、卷十、六度集经、大般若经卷五七九至卷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至卷十、大智度论卷十一至卷十八、大乘庄严经论卷八、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p1273
FROM:【佛光大辞典】

【挂碍】
(术语)言障于前后左右上下而进退无途也。挂为四面之障碍。般若心经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迦叶】:亦称摩诃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之不现,故亦名饮光。在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之初祖。生平修头陀行,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时,传佛僧伽梨衣。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6-30 07:53
优婆塞戒经


佛言。善男子。
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净施不择持戒毁戒。赞叹布施见行布施欢喜不妒。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前人咨问若不咨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见恐怖者能为救护。处饥馑世乐施饮食。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能赞三宝所有功德。不以斗称杂余异贱欺诳于人。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羞愧耻之德。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慢。
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施波罗蜜


摘自:如何供养六波罗蜜~优婆塞戒经


----------


[学习记录]


佛陀(对善生童子)说,善男子

如果能不吝惜一切财物,常常做对他人有利益的事
心想布施乐于布施,根据自己的能力,有多少就随时随缘布施多少
行善布施的时候,不对自己身家性命财产物品生自轻想,而能以清净心平等布施不拣择对方是持戒还是毁戒者
能赞叹布施的善行,见到别人布施生欢喜心不生嫉妒
看到有来求布施者,心中生起喜悦快乐,起立迎接恭敬礼拜,并布施坐床令其安坐
无论对方是否询问,都能主动为其赞叹讲解布施行善的果报与好处(引导布施)(注:此为法布施)
见处于恐惧害怕中的人,能安慰其心,给予无畏布施;对饥荒受灾的众生,能欢喜心布施饮食慈悲接济

虽然做这样善心的布施,但不为求取行善的果报,不是为了想要得到别人的感恩回报而做布施
日常诚实守信不欺骗众生,还能称扬赞叹(佛法僧三宝)的所有功德(增长善根)
不短斤缺两以次充好欺压欺骗众生,不喜欢饮酒赌博之恶习和贪恋世俗的欲望之心,能恒常修习知惭愧知羞耻的良好品德
虽然拥有众多巨大的财富,却少欲知足不放逸自心;虽然做了诸多恩惠利益众生的布施善行,而内心不自高不憍慢

善男子,能像这样行善布施的人,应当知道能供养施波罗蜜
(【施波罗蜜】
梵语 da^na-pa^ramita^。又作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檀那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能对治悭吝,除灭贫穷。财施者,施财货予他人;法施者,为他人说法教化;无畏施者,令他人安心,使不怖畏。菩萨以此施人,故特称施波罗蜜。又菩萨之施波罗蜜有九种相。即:自性施、一切施、难行施、一切门施、善士施、一切种施、遂求施、此世他世乐施、清净施。(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参见:六波罗蜜)1273)p3829
FROM:【佛光大辞典】)



分享关于[布施]功德利益的经文,以增加布施的信心:

有十二种[布施]妙行。能大利益疾到菩提。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何等十二。


一者布施。能速增长无上菩提功德利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二者布施。生处富足手中常出无尽宝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三者布施。随愿得生释梵天王诸大家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四者布施。能离一切悭贪心过。弃舍诸有不生愿乐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五者布施。能舍世间贪染缚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六者布施。出饿鬼门离诸恶趣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七者布施。离诸世间多人共物。能得菩提不共物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八者布施。能称众生欢喜心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九者布施。能舍内外行佛行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十者布施。于诸一切所爱事中。能离缚着垢害心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十一者布施。行能满足无上檀波罗蜜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十二者布施。行能随如来教所愿成就故。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详见: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波罗蜜的功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相关阅读:菩萨行者,如何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 ~ 思益梵天所问经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7-1 10:40
优婆塞戒经


善男子。
若有人能净身口意。常修软心不作罪过。设误作者常生愧悔。信是罪业得恶果报。所修善事心生欢喜。于小罪中生极重想。设其作已恐怖忧悔。终不打骂嗔恼众生。先意语言。言辄柔软。见众生已生爱念心。知恩报恩。心不悭吝不诳众生。如法求财乐作福德。所作功德常以化人。见穷苦者身代受之。常修慈心怜愍一切。见作恶者能为遮护。见作善者赞德说果。复以身力往营佐之。身不自由令他自在。常修远离嗔恚之心。或时暂起觉生愧悔。实语软语。远离两舌及无义语。
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戒波罗蜜


摘自:如何供养六波罗蜜~优婆塞戒经


----------


[学习记录]

(佛说)善男子,

如果有人能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奉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不邪见)),恒常修习善软心不造作任何的罪过,
假设有不小心误作的,常常心生惭愧后悔,(相信因果)相信做这样的罪业会感召恶果报
对所修习的善事则心生欢喜,对所做的罪业即便很小,也作极重想。如果不慎造罪,内心会感到害怕忧愁后悔

始终不会对众生生气恼恨而打骂众生,能先以语言问候众生,所说的话都是柔软之语
见到众生生慈爱护念之心,(感念众生累世恩德)能知恩报恩
(【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注:世出世恩就是"世&出世恩"是指世间恩和出世间恩,
一切众生平等荷负是指所有众生都受到这四种恩泽,所以应当报恩]】---详见:不孝父母当堕地狱饿鬼畜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心里不悭贪不吝啬,对众生不欺骗不诳惑;乐于培植福德,如理如法求财(相关阅读:[略说]福德的因果原理);所做善业功德,皆为劝导教化众生
见有贫苦者,能发心以身代受;恒常修习慈心,怜悯护念一切众生;见有作恶众生,能为遮盖覆护(留以机会导以向善)
见有行善者能公开赞叹其品德并解说行善的果报,还能身体力行帮助辅佐成事,令身不自由者能获得自在

常常修习远离断除嗔恨(爱生气)的恶习,即便暂时觉察习气流露,随即能生惭愧忏悔之心
所说的话,都是自利利他的真实语柔软语,远离两舌(搬弄是非)和一切无义语
(相关阅读:行菩萨道该怎么讲话?怎么净修口业? ~ 华严经

善男子,能这样来持戒修行的人,应当知道能[供养戒波罗蜜](注:供养有财供养和法供养等,这里侧重指[法供养],即以清净身口意,如理如法的持戒修行)


————

分享关于[持戒]功德利益的经文: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二种[持戒]得大利益。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何等十二。


一者持戒。能摄一切诸善根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二者持戒。入菩萨道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三者持戒。解脱一切烦恼缚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四者持戒。能过一切诸恶道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五者持戒。能拔恶道苦众生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六者持戒。身口意业不为诸佛如来诃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七者持戒。诸佛如来常赞叹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八者持戒。能入诸有不放逸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九者持戒。即施众生无怖畏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十者持戒。成就身口意业善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十一者持戒。能得于诸法中随顺自在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十二者持戒。成就第一彼岸功德波罗蜜业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详见: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波罗蜜的功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相关阅读:菩萨行者,如何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 ~ 思益梵天所问经


-----------


【戒波罗蜜】
(术语)戒者六波罗蜜之一。波罗蜜,译曰度。渡生死海之义。戒为渡生死海之妙法,故云波罗蜜。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供养】
梵语 pu^jana^,巴利语同。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据遗教经论载,饮食、衣服、汤药等,属身分供养;不共心供养、无厌足心供养、等分心供养等,属心分供养。
 盖初期教团所受之供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为主,称为四事供养。施予佛、塔庙、佛像、教法、比丘(尼)、僧团之房舍与土地为僧团经济之重要来源。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态度亦称供养。密教则有涂香以洗清罪业、除去烦恼之说,并有供养仪轨(供养法式)之制定。初时甚而有以塔、庙作为祭祀对象之供养,称塔供养,至后世,一般对死者亦行塔供养,亦有以其他供物作为回向之情形。
 总括供养物之种类、供养方法与供养对象等,有各种不同之分类:(一)二种供养,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之说,有:(1)法供养,指善于听闻大乘正法,或广或略。(2)财供养,指饮食等四事供养。据大日经供养法疏说,有:(1)理供养,指以证入真实之理为供养。(2)事供养,指供养香花等。(二)三种供养,据普贤行愿品疏之说,有:(1)财供养,指供以世间之财宝、香花等之供养。(2)法供养,指起菩提心,而行自利、利他之二利。(3)观行供养,指行周遍含融观、事事无碍观等华严观行供养。十地经论卷三说,有:(1)利养供养,指衣服、卧具等。(2)恭敬供养,指香花、幡盖等。(3)行供养,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之供养。(三)三业供养,法华文句卷三之一载,有身、口、意三业供养,即:(1)身业供养,身至诚礼敬诸佛菩萨。(2)口业供养,口发言称美诸佛菩萨功德。(3)意业供养,端心正意,想念诸佛菩萨相好庄严。(四)四种供养,(1)据大日经义释卷十一之说,有香花、合掌、慈悲、运心等四种供养。(2)据理趣释卷下之说,有菩提心供养、资粮供养、法供养、羯磨供养等四种瑜伽教之供养。(五)四事供养,(1)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之说,有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等四种供养。(2)据无量寿经卷下之说,有悬缯、燃灯、散花、烧香等四种供养。(3)据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三之说,有饮食、衣服、汤药、房舍等四种供养。(六)五种供养,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下之说,有涂香(持戒)、花鬘(布施)、烧香(精进)、饮食(禅定)、燃灯(智慧)等五种供养;另加阏伽(净水,忍辱),即为六种供养。(七)十种供养,据法华经法师品之说,有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等十种供养。
 另据大藏法数之说,将缯盖、幢幡合并为幡盖,而加入合掌,成为十供养。若据菩萨地持经卷七所举之十种,则为:身供养、支提供养、现前供养、不现前供养、自作供养、他作供养、财物供养、胜供养、不染污供养、至处道供养等。
 此外,佛前之供物称佛供,神前之供物称神供。供养梵天、帝释天、功德欢喜天等,则称供天或天供。供于亡者,称追善供养。专供饿鬼者,称饿鬼供养。庆祝佛像开光者,称开眼供养。供养经者,称开题供养,又称经供养、一切经供养、书写供养,如书写维摩经而供养之,称维摩经供养。叩钟庆祝者,称钟供养。又就佛法僧三宝而言,供养佛,称佛供养、供佛;供养法,称法供养、行供养;供养僧,称僧供养、僧供。其中,招请百僧,设斋以供养者,称百僧供养、百僧供;招请千僧,设斋以供养者,称千僧供养,或称千僧斋、千僧供、千僧会;传说此种供养之功德无量。又供养之施主,称供养主。供养众僧,亦称供众、供赡。记载供养意义之讽诵文,称供养文。为供养求福所造之佛像,称供养佛。以灯明供养佛像、塔庙,则称供灯。于日本,在书写经典之后,以之供养、宣讲,称为供讲。(佛藏经卷下、无量寿经卷下、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佛本行集经卷一供养品、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五、大日经卷五秘密漫荼罗品、供养仪式、大智度论卷九十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卷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梵网菩萨戒本疏卷二、大日经疏卷八、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三、释氏要览卷中、禅苑清规卷一赴粥饭法、卷三藏主、大明三藏法数卷七)((参见:四种供养)1803)p3065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7-2 10:53
优婆塞戒经


善男子。
若人能净身口意业。众生设以大恶事加。乃至不生一念嗔心。终不恶报。若来悔谢即时受之。见众生时心常欢喜。见作恶者生怜愍心。赞叹忍果呵责嗔恚。说嗔果报多有苦毒。修施忍时先及怨家。正观五阴众缘合和。若和合成何故生嗔。深观嗔恚乃是未来无量恶道受苦因缘。若暂生嗔则生惭愧恐怖悔心。见他忍胜不生妒嫉。
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忍波罗蜜


摘自:如何供养六波罗蜜~优婆塞戒经


----------


[学习记录]

(佛说)善男子,

如果有人能随时清净身语意三业(如[身]不杀盗淫、[语]不恶口两舌绮语妄语、[意]不贪嗔痴(邪见))
假设遇到众生以极大的恶事来加害,也不会因此生一念嗔恨(生气)的心,始终不会以恶行加以报复,如果人来悔过谢罪当下就予以接受

见到众生时内心常怀欢喜,看见作恶的众生则心生怜悯
向其赞叹忍辱能获得善果、呵斥嗔恨会带来过患,解说因为嗔恨心感召的果报会经历诸多的苦痛楚毒

修行布施忍辱的时候,应当先惠及怨结仇家(解怨释结,扭转习气,令修行平顺)
正念观照世间一切都是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随因缘和合而成,既然是和合而成就说明没有不变的实体,那又为何要对此生嗔恨心呢?
应当深入观察嗔恨的习气,是导致未来无量次(无量世)堕入恶道的因缘,
如果暂时生起了嗔恨的习气,觉察后要心生惭愧恐怖和悔过的心,
并且看到他人能[顺利忍辱不嗔恨]不应生嫉妒心(更应该反观自心,见贤思齐,增广自己的心量)

善男子,有能这样来修行忍辱的行者,应当知道就能供养忍波罗蜜(注:供养有财供养和法供养等,这里侧重指[法供养],即以清净身口意,如理如法的修忍辱行)


(注:【「生忍」:就是自己身心对「一切众生」和「外在世俗」的忍,能忍这类一切苦。
「法忍」:就是在修行方面对各种法门修持上的忍,学习过程都能安忍在修持的法中。
「无生法忍」:就是「不二」或称「无二」,就是超越「生忍」和「法忍」,不即不离,故称「无生法忍」。】
---详见: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


————

分享关于[忍辱]功德利益的经文:

复有十三种观修行[羼提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何等十三。


一者忍行。堪忍诸恼能证一切诸法空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二者忍行。不见有我为他害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三者忍行。不见众生有怨亲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四者忍行。不见自他身可损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五者忍行。闻毁赞叹心常不动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六者忍行。能断烦恼诸结使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七者忍行。能断瞋恨诸结使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八者忍行。能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九者忍行。能离恶道生梵天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十者忍行。能过一切损害境界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十一者忍行。能得尽智无生智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十二者忍行。能降一切恶魔诸境界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十三者忍行。能见如来无量功德庄严身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善男子。是名菩萨十三种观修[羼提波罗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详见: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波罗蜜的功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相关阅读:菩萨行者,如何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 ~ 思益梵天所问经


-----------


【羼提波罗密】(忍辱波罗蜜)

法界次第云:‘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种:
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着不生憍逸。
二、于嗔骂打害中,能忍不生嗔恨怨恼。
是为生忍。
法忍有二种:
一者、非心法 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
二者、心法 谓嗔、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
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
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二忍,名为羼提。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住羼提中,能具修五种心,是时羼提名波罗密。何等五?一知忍实相,虽不得能忍之心,所辱之事,而随对生法二种所辱之境,心能安忍不动。余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具修此五种心,随所忍事,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修忍,名为行羼提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羼提波罗密具足成就。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五蕴】
(术语)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为法自性。作有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参见:阴)),大别之五法:
一、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
二、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三、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四、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
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
以一有情征之,则色蕴之一即身,他四蕴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为一种特别之作用,故名之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略云心所),识之一者为心之自性,故名之为心王。盖五蕴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从五蕴而成,如无色界无身之有情,自四蕴(除色蕴)而成也。
毗婆尸佛经上曰:“五蕴幻身,四相迁变。”
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7-3 07:46
优婆塞戒经


善男子。
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贪坐卧等乐。如作大事功德力时。及营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业要令毕竟。作时不观饥渴寒热。时与非时不轻自身。大事未讫不生悔心。作既终讫自庆能办。赞叹精进所得果报。如法得财用皆以理。见邪进者为说恶果。善教众生令修精进。所作未竟不中休息。修善法时不随他语。
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进波罗蜜


摘自:如何供养六波罗蜜~优婆塞戒经


----------


[学习记录]


(佛陀说)善男子,

如果有人能够不懈怠,不贪图不享受坐卧等的快乐。作大事成就功德力的时候是这样,以及经营小事的时候也始终如此。
只要有所作的事业,都要令其毕竟圆满。作的时候,不生饥饿干渴冷热想,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也不看轻自己觉得做不到。只要大事没有成就,始终不生后悔之心。作成之后庆幸自己能办到,赞叹精进用功能成就善果报。
能如法如理的获得和使用财富,见到有人以邪法用功自以为精进的,就为其解说由此会带来的恶果报,并能善巧方便的教导众生按照佛陀所讲的正法来精进修行
所作的佛法之事没有完成,中途不休不息;修习善法的时候信心坚定,不随别人的话语而有懈怠或放弃

善男子,能这样来修精进行的,应当知道此人则能供养进波罗蜜(注:供养有财供养和法供养等,这里侧重指[法供养],即以清净身口意,如理如法的修精进行)


————


分享关于[精进]功德利益的经文,详见 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波罗蜜的功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善男子。
菩萨复有十二种[发勇猛心]。修行[毗梨耶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行[精进波罗蜜]。
何等十二

一者精进。能速觉知诸佛法海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二者精进。能速往诣诸佛所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三者精进。能遍十方供养恭敬一切佛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四者精进。所作之业能称一切诸佛意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五者精进。能勤化度一切众生不生厌足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六者精进。能置众生诸佛法中趣解脱门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七者精进。速能令诸一切众生离诸愚痴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八者精进。速能悉与一切众生诸佛智慧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九者精进。速能清净诸佛国土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十者精进行。能建立尽未来际一切劫数。为诸众生行菩萨行不生疲惓心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十一者精进行。能于一念中遍诸佛国种诸善根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十二者精进行。能遍诣一切诸佛国土成无上道转大法轮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善男子。是名菩萨十二种[发勇猛心]。修行[毗梨耶波罗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关阅读:菩萨行者,如何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 ~ 思益梵天所问经


-----------


【毗梨耶波罗蜜】
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练心于法曰精,精心务达名进。谓勤修善法,心无懈怠也。经云:菩萨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是名毗梨耶波罗蜜。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毗梨耶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毗梨耶秦言精进,欲乐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二者心精进。
一、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为身精进。
二、若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是为心精进。
复次:
一、勤修施戒善法,是为身精进。
二、勤修忍辱禅定智慧,是为心精进。
如是等种种分别身心精进之相不同,今不具辩,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是二种精进,故名为毗梨耶,‘波罗密’波罗密翻名如前。若菩萨能于精进具足修五种心者,是时毗梨耶名波罗密。何等五?一者菩萨知精进实相,身心虽不可得,而能勤修一切善法。余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于精进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勤修善法,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精进,名为行毗梨耶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毗梨耶波罗密具足成就。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五种功德力──忍辱五种功德力】
﹝出法集经﹞
[一、能忍所打],谓菩萨以得如响平等智力,虽被人捶打,而能忍受不加报也。(如响者,谓如空谷之答众响也。)
[二、能忍所恼],谓菩萨以得镜像平等智力,虽被人恼害,而能忍受不加报也。(镜像者,谓如明镜之现众像也。)
[三、能忍所嗔],谓菩萨以得如幻平等智力,虽被人嗔呵,而能忍受不加报也。(如幻者,谓如变幻而不实也。)
[四、八法不动],八法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谓菩萨以得清净平等智力,故世间八法皆不能动也。
[五、烦恼不染],谓菩萨以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皆不能染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7-4 10:38
优婆塞戒经


善男子。
若有人能净身口意。乐处空闲若窟若山树林空舍。不乐愦闹贪着卧具。不乐听说世间之事。不乐贪欲嗔恚愚痴。先语软语常乐出家。教化众生。所有烦恼轻微软薄离恶觉观。见怨修慈乐说定报。心若逸乱生怖愧悔。见邪定者为说罪过。善化众生置正定中。
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禅波罗蜜


摘自:如何供养六波罗蜜~优婆塞戒经


----------


[学习记录]


(佛陀说)善男子,

如果有人能清净身口意三业(受持戒律不犯众恶),乐于在空闲处山林树林以及空置的房舍中居住
不喜欢混乱喧闹不贪着世俗[卧具](床榻被褥等,因为容易引发懈怠散乱),不喜欢听闻和论说世间的琐事,不随顺贪欲嗔恚愚痴的习气行事
能先出言问候众生及说柔软语,恒常乐于出家修行,教化众生;所有的烦恼都很轻微柔软不厚重,能远离[贪嗔痴]三种妨碍禅定导致轮回的恶[觉观]
(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皆为妨定心者。因此觉观之有无而判定心之浅深。)
遇到有怨结的众生能修习慈心对待,乐于为人解说造业必定受报;觉察自心生(升)起放逸散乱,随即感到惭愧恐怖后悔
如果有众生修行不能解脱的外道禅定或非定法,就为讲说会导致的罪业过患;能善巧方便的教化众生,令安住在佛法正确的禅定中(如法修行,生发智慧)

善男子,有能这样来修行的,应当知道此人能供养禅波罗蜜(注:供养有财供养和法供养等,这里侧重指[法供养],即以清净身口意,如理如法的精进修行)


————


分享关于修行[禅波罗蜜]功德利益的经文,详见 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波罗蜜的功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二种观行[禅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修[禅波罗蜜]。
何等十二。


一者禅定。能灭一切诸烦恼染。菩萨应修禅波罗蜜。常无分别心故。
二者禅定。心住寂静念不散乱。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不取诸境界故。
三者禅定。心无所著能满诸行。菩萨应修禅波罗蜜。能过三界故。
四者禅定。能出世间不着诸有。菩萨应修禅波罗蜜。过世间故。
五者禅定。能观胜法心无疲惓。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不以为足故。
六者禅定。柔软自在不随禅生。菩萨应修禅波罗蜜。自在转诸禅故。
七者禅定。得无相心不见诸物。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离诸相故。
八者禅定。心净能照无量境界。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过有量诸三昧等呵责过故。
九者禅定。能灭观心不见能观。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得寂静心故。
十者禅定。证柔软心灭诸觉观。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得调伏心故。
十一者禅定。心能寂灭一观诸根不动。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得降伏不善根故。
十二者禅定。心能于诸法中有大方便。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能不舍大菩提心故。


何以故。以诸菩萨住[禅波罗蜜]故。不起[憍慢心]。住[禅波罗蜜]故。不起[邪见心]。住[禅波罗蜜]故。不起[憎爱心]。是故诸菩萨能降一切学诸[禅定]声闻辟支佛外道梵行入[禅三昧]者。

善男子。是名菩萨十二种修行[禅波罗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关阅读:菩萨行者,如何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 ~ 思益梵天所问经


-----------


【禅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禅秦言思惟修,一切摄心系念,学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
世间禅 世间禅者,谓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禅。
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复有二种:一出世间禅,二出世间上上禅。
一、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练禅、十四变化,愿智顶禅、无诤三昧、三三昧、师子奋迅三昧、乃至三明、六通、如是等禅,皆是出世间禅,亦名二乘共禅。
二、出世间上上禅 出世间上上禅者,谓自性等九种大禅,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三昧,皆出世间上上禅,一名不共禅,不与凡夫二乘共也。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如是等禅,名之为禅。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能于诸禅中,具修五种心,是时禅定名波罗密。何等五?一者知禅实相,不乱不昧,而能遍修诸禅。余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如是,于所得禅中,具修此五心者,随所入禅,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禅定,皆名行禅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禅波罗密具足成就。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卧具】
(地名)卧时之资具。床榻被褥等。智度论三十曰:“卧具者,床榻被褥帏帐枕等。”【又】四分律名三衣袈裟曰卧具,十诵律曰敷具,从其形似而为名也。萨婆多论五曰:“敷具者,衣名也。”行事钞中之二曰:“言卧具者,是三衣也。即三衣总名卧具,犹如此方被之相,故取通号。”同下之一曰:“此袈裟色,从色得名。(中略)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恶觉】
(术语)恶之思想。有八种之别。大乘义章五末曰:“邪心思想,名之为觉。违正理,故称为恶。恶觉不同,离分有八。”止观五之四曰:“八风恶觉,所不能入。”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恶觉】
﹝出涅槃经并宗镜录﹞
觉即知觉。宗镜录云:若唯修事定,但习世禅,虽曰修行,犹生恶觉,以不制意地,未断其原故也。经云: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犹故生于三种恶觉。是也。
[一、欲觉],欲即贪欲,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顺情之境,种种贪求,而生恶觉,故名恶觉。(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恚觉],恚即嗔恚,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违情之境,种种忿怒,而生恶觉,故名恚觉。
[三、害觉],谓一切凡夫之人,常为觉观怨贼之所侵害,故名害觉。(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觉观】
(术语)新译去寻伺,旧译云觉观。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皆为妨定心者。因此觉观之有无而判定心之浅深。
智度论二十三曰:“是觉观挠乱三昧,以是故说此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中略)粗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
往生要集中本曰:“愿除灭我粗动觉观心。”
【又】觉与观者为发言语之因,离觉观之心,则无言语。
维摩经弟子品曰:“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肇注曰:“觉观粗心,言语之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7-5 09:17
优婆塞戒经


善男子。
若有人能净身口意。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于贪嗔痴心不贪乐。不狂不乱怜愍众生。善能供养父母师长和上长老耆旧有德。修不放逸先语软语不诳众生。能分别说邪道正道及善恶报。常乐寂静出家修道。能以世事用教众生。见学胜已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憍慢。受苦不忧受乐不喜。
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般若波罗蜜


摘自:如何供养六波罗蜜~优婆塞戒经


----------


[学习记录]


(佛陀说)善男子,

如果有人能清净身口意三业,遍学一切世间之事,而内心没有贪嗔痴的习气,不贪世事也不乐著,心不狂乱怜悯众生
能好好供养父母师长、和上(即和尚,吾师的意思,是僧徒对其亲教师的尊称)、年老德高,道行深湛的比丘及老者
自己精进修行不放逸身心,遇到众生能先行问候,说柔软语而不欺骗众生,能随众生的根器次第,分别为说什么邪道什么是正道,以及相应会召感何种果报(相关阅读:造何种恶业会有何种果报? ~ 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恒常身心寂静乐于出家修道,能以所学的世事(例如世间的医术算术美术等)教导众生(以四摄法逐渐引导令入佛法正道)
见到别人所学胜过自己,不生嫉妒心;自己所学胜过别人,不生憍慢自大的心(注:谦卑谦下之心,是很重要的心法,是大悲佛心的相貌之一,详见 您懂咒吗? 请看[观世音菩萨]谈[陀罗尼相貌]
(能以智慧观照世间一切都是幻化,所以)处于逆境困苦不抗拒不忧愁,处于顺境不堕入不喜乐(不为外境所转)

善男子,有能这样修行的,应当知道此人能供养般若波罗蜜(注:供养有财供养和法供养等,这里侧重指[法供养],即以清净身口意,如理如法的精进修行)


————


分享关于修行[般若波罗蜜]功德利益的经文,详见 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波罗蜜的功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二种观。修行[般若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修[慧波罗蜜]。
何等十二。


一者般若。远离诸垢能发光明。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离诸黑暗法故。
二者般若。悉能觉了诸暗障碍。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照除烦恼稠林故。
三者般若。能放一切智慧光明。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离一切诸无智故。
四者般若。如犁耕地除诸草秽。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拔诸无明根本故。
五者般若。如利铁钩随意琢斫。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钩断诸爱网故。
六者般若。如金刚杵不为一切诸物所坏。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破碎烦恼山故。
七者般若。如大日轮离诸云翳。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干竭一切烦恼诸淤泥故。
八者般若。如大火聚烧诸秽草。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焚烧业烦恼树故。
九者般若。如摩尼珠能照一切。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无暗心不迷诸法故。
十者般若。能住寂灭究竟实际。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无所有故。
十一者般若。能灭有相心无分别。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无相故。
十二者般若。能成无愿心无求乐。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过三界故。


善男子。是名菩萨十二种修行[般若波罗蜜]得大利益。


相关阅读:菩萨行者,如何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 ~ 思益梵天所问经


-----------


【般若波罗蜜】
梵语 prajn~a^-pa^ramita^。又作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或称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故又称诸佛之母。般若即慧,声闻、缘觉虽有所得,然彼等唯求速趣涅槃,不穷智之边际,故不能得般若波罗蜜;唯菩萨求一切智,遂以之达于彼岸,称具足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于成佛时转为一切种智,故般若波罗蜜不属于佛,不属于声闻、辟支佛,亦不属于凡夫,唯属于菩萨。关于般若波罗蜜之自性,大智度论卷十一举出多种说法。
 又大乘庄严经论卷八详述般若波罗蜜之自性、因、果、业、相应及其品类,谓般若波罗蜜以正择出世间之法为其自性,以定持为其因,以获得善解脱为其果,以无上正择为其命,以正说正法为其业,以一切法之上首为其相应,以世间、出世间、大出世间为其品类。关于般若波罗蜜之修习法,诸经所举甚多,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举出五法,大乘宝云经卷二举出十法,另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波罗蜜多品、大智度论卷四、大品般若经卷八散花品等亦有述说。又诸经中亦多赞叹般若波罗蜜,及其异名者。(大品般若经卷十四佛母品、六度集经卷八、放光般若经卷四摩诃衍品、大智度论卷十八、卷四十三)((参见:般若)4301)p4304
FROM:【佛光大辞典】

【和尚】(即和上)
吾师的意思,是僧徒对其亲教师的尊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长老】
(术语)通称道高腊长之比丘。如长老舍利弗,长老须菩提等。汉书外戚传曰:“近世之事,语尚在长老之耳。”增一阿含经曰:“阿难白世尊:如何比丘当云何自称名号?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称小比丘称名字。”十诵律曰:“佛言:从今下座比丘唤上座言长老,尔时但唤长老不便。佛言:从今唤长老某甲,如唤长老舍利弗长老目犍连。”金刚经纂要上曰:“长老者德长年老,唐译曰具寿,寿即是命。魏译曰慧命,以慧为命。”【又】(职位)禅家称住持之僧为长老。敕修清规住持章曰:“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祖庭事苑曰:“今禅宗住持之者必呼长老。”行事钞下二之二曰:“毗尼母云:五十夏已去,一切沙门国王之所尊敬,是耆宿长老。”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耆旧】
又作长老、老宿、耆宿。即年老德高,道行深湛之老者。
集异门足论卷四,谓有生年之尊长耆旧,称为生年上座。毗尼母经则谓法腊过五十以上,且为国王、长者、出家人所尊重者称为耆旧长宿。
又敕修百丈清规大众章日用规范条(大四八·一一四五下):“古云:‘衩袒登溷,草履游山,莫践法堂,回互耆旧。’”(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迁化祭次条、禅林象器笺称呼门)p4288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7-6 14:45
思益梵天所问经~


梵天。菩萨有四法。 [善知方便]。何等四。
一者[顺众生意]。
二者[于他功德][起随喜心]。
三者[悔过除罪]。
四者[劝请诸佛]。
是为四。



摘自:如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 [善知方便] [善化众生]?


------------


[学习记录]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知方便】(能善于知道度化众生的种种方便法),是哪四法呢?

一是不违逆众生([广结善缘,避免结恶]),能随顺众生的心意,柔和的加以引导
(注:对应[普贤十愿]之一的「恒顺众生」)

二是对别人学佛、实证的一切功德,起随喜心
(注:对应[普贤十愿]之一的「随喜功德」)

三是能好好深入的忏悔累世的业障罪过
(注:对应[普贤十愿]之一的「忏悔业障」)

四是能[礼请佛菩萨,或法师,或善知识,转动佛法的法轮];能[请求诸佛菩萨和一切善知识长久住世,宣扬正法]
(注:对应[普贤十愿]中的「请转法轮」「请佛住世」。   相关阅读:「普贤十愿」之「请佛住世」

以上就是四种具体的方法


-----------


【劝请】
劝请有二:一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将入涅槃者,劝请住世利济众生;二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初成正觉者,劝请转法轮度诸众生。虽不面见诸佛,而虔心劝请,以达归敬之诚,是为劝请。(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随喜】
谓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为随喜。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7-7 10:46
思益梵天所问经~


梵天。菩萨有四法。 [善化众生]。何等四。
一者[常求利安众生]。
二者[自舍己乐]。
三者[心和忍辱]。
四者[除舍憍慢]。
是为四。


摘自:如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 [善知方便] [善化众生]?


----------


[学习记录]


梵天,菩萨有四法,能[善于教化众生],是哪四种呢?

一是,恒常都只想到利益和安乐众生。

二是,胸怀广大,没有私欲,不为自己求安乐。

三是,内心柔和,能忍辱。

(注:1关于修行忍辱的功德,  2[忍][辱]的具体内容,  3如何修行忍辱,请参阅:
1 菩萨行者,如何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 ~ 思益梵天所问经  
2 [行菩萨道]如何修行忍辱? ~ 大方等大集经
3 [诸经辑要]如何修行忍辱?)

四是,不自高自大,不傲慢。

以上就是四法。


----------


【忍辱】
(术语)梵语羼提Ks!a%nti,译曰忍辱,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六波罗蜜之一。法界次第下之上曰:“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维摩经佛国品曰:“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注“肇曰:忍辱和颜,故系以容相,而岂直形报而已。”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憍慢】
(术语)烦恼名。五上分结之一。自高凌物之心也。
大乘义章五末曰:“自举凌物,称曰憍慢。”
俱舍论四曰:“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
大集经二十曰:“摧憍慢山,拔生死树。”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7-8 11:47
思益梵天所问经~


梵天。菩萨有四法。 [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等四。
一者[常忆念佛]。
二者[所作功德][常为菩提]。
三者[亲近善知识]。
四者[称扬大乘]。
是为四。


摘自:如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 [善知方便] [善化众生]?


----------


[学习记录]


梵天,菩萨有四法,能世世不忘失菩提之心,是哪四种呢?


一是,时时忆佛念佛,最终必能见佛成佛,圆满菩提。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详见 楞严经卷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二是所作的功德,恒常都回向成佛。

(【佛因为因地发愿俱足智慧,所以得佛果,所以我们当以佛愿为愿,回向无上菩提,就是发心成佛】
--详见 该怎么回向?何谓[无上回向]? ~ 大集譬喻王经


三是亲近善知识,能长养菩提心。

(【善男子。善知识者。
......
能显示菩提路。
能令安住不放逸。
能引至修行处。
能清净一切智性道。
能令增长智慧眼。
能令长养菩提心
.......
(节录自 【善知识】 ~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华严)  )


四是称赞宣扬大乘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能快速增长菩提种子。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
一者不贪财物。
二者不惜身命。
三者修行忍辱。
四者怜愍众生。

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
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
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
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
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
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
(详见  如何增长菩提种子? ~ 优婆塞戒经:应常赞三宝微妙功德  )


以上是菩萨四法。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7-9 07:11
瑜伽师地论~


[愚夫]有四种相。
一[不作善作]。
(附注:不做好事,[作]通[做])
二[作于恶作]。 (附注:经常做坏事)
三[二种杂作]。 (附注:善恶参杂也是愚痴的象征)
四[虽复一向作于善作而于善作不如实知]。
(附注:虽然常做好事,但是不明白善恶和解脱轮回的详细道理)

又有四种愚夫之相。
一[不决定慧]。 (附注:即[决定不慧],就是没有智慧)
二[邪决定慧]。 (附注:即[决定邪慧],就是充满邪见思想)
三[不起加行]。 (附注:不知道修行解脱轮回,[加行]就是入正道增上修行)
四[所作奸诈]。 (附注:行为做事奸诈狡猾)


摘自:[愚痴凡夫的特征]看看我们自己是吗? ~ 瑜伽师地论


————


[愚夫]有四种相。
(学习解说:愚痴凡夫有四个特征:)
一[不作善作]。 (善知识的解说:不做好事,[作]通[做])
(学习解说:不做好事)
二[作于恶作]。 (善知识的解说:经常做坏事)
(学习解说:经常做坏事)
三[二种杂作]。 (善知识的解说:善恶参杂也是愚痴的象征)
(学习解说:好事和坏事参杂都做)
四[虽复一向作于善作而于善作不如实知]。
(善知识的解说:虽然常做好事,但是不明白善恶和解脱轮回的详细道理)
(学习解说:虽然经常做好事,但是不能如实了解,为何要做善事的原因

学习解说的体会:善知识解说的文字简单平易近人,而道理解说的很圆满。深深随喜赞叹
学生当如是学。)


又有四种愚夫之相。
(学习解说:愚痴凡夫又有四个特征:)
一[不决定慧]。 (善知识的解说:即[决定不慧],就是没有智慧)
(学习解说:没有解脱轮回的智慧)
二[邪决定慧]。 (善知识的解说:即[决定邪慧],就是充满邪见思想)
(学习解说:邪见思想很深重,造成很深的轮回惯性)
三[不起加行]。 (善知识的解说:不知道修行解脱轮回,[加行]就是入正道增上修行)
(学习解说:不知道用功修行佛法,解脱轮回)
四[所作奸诈]。 (善知识的解说:行为做事奸诈狡猾)
(学习解说:行为做事奸诈狡猾)


深深感恩佛菩萨 善知识的法乳深恩
阿弥陀佛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7-10 14:13
瑜伽师地论~


又有四种愚夫之相。
一[非处欢喜]。 (附注:即欢喜非处,就是说对于正法佛法不知道欢喜,反而喜欢世俗欲乐男欢女爱)
二[非处愁忧]。 (附注:即愁忧非处,就是整天烦恼忧愁于世俗欲望)
三[决定艰辛]。 (附注:因为不知道学习佛法解脱轮回,所以必定过着辛苦烦恼的生活)
四[先不观察]。 (附注:做事情没有观察力,凡事欠缺审慎思维查察)

又有四种愚夫之相。
一[邪思构]。 (附注:常用错误或邪恶的思维去思考事情)
二[邪发起]。 (附注:常生起错误和邪恶的心念和想法)
三[设施功劳多分无果]。 (附注:做事情经常花了很多工夫却没有成果)
四[由此因缘多生愁叹。又诸愚夫多分少福运业薄劣]。
(附注:一事无成,经常哀怨感叹人生,福报少,家产事业也薄弱下劣)


摘自:[愚痴凡夫的特征]看看我们自己是吗? ~ 瑜伽师地论


————



又有四种愚夫之相。

(学习解说:愚痴凡夫又有四个特征:)
一[非处欢喜]。 (附注:即欢喜非处,就是说对于正法佛法不知道欢喜,反而喜欢世俗欲乐男欢女爱)
(学习解说:就是喜欢非处,对于能解脱轮回的佛法教导没有兴趣,而是沉迷热衷于世俗的家长里短、名利得失、男欢女爱)
二[非处愁忧]。 (附注:即愁忧非处,就是整天烦恼忧愁于世俗欲望)
(学习解说:就是愁忧非处,对于不必要发愁的地方感到忧愁,负面心念沉重,对种种世俗利益和外在名声放不下,患得患失)
三[决定艰辛]。 (附注:因为不知道学习佛法解脱轮回,所以必定过着辛苦烦恼的生活)
(学习解说:因为没有正确的佛法知见,不知道解脱轮回,所以生活就必定过得烦恼辛苦)
四[先不观察]。 (附注:做事情没有观察力,凡事欠缺审慎思维查察)
(学习解说:做事之前没有事先观察考虑的习惯,常常鲁莽行事)


又有四种愚夫之相。
(学习解说:愚痴凡夫又有四个特征:)
一[邪思构]。 (附注:常用错误或邪恶的思维去思考事情)
(学习解说:习惯用邪见邪思去考虑事情)
二[邪发起]。 (附注:常生起错误和邪恶的心念和想法)
(学习解说:习惯发起错误邪恶的心念和愿望)
三[设施功劳多分无果]。 (附注:做事情经常花了很多工夫却没有成果)
(学习解说:做事经常徒劳无功,没有成果)
四[由此因缘多生愁叹。又诸愚夫多分少福运业薄劣]。
(附注:一事无成,经常哀怨感叹人生,福报少,家产事业也薄弱下劣)
(学习解说:因为一事无成,所以就会多生忧愁慨叹,福报少运势低事业差)


深深感恩佛菩萨 善知识的法乳深恩
阿弥陀佛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7-11 10:08
瑜伽师地论~


复次有二种愚夫之相。何等为二。
一者[于所应求不如实知]。
二者[非所应求而反生起]。

何等名为[是所应求]。
所谓涅槃诸行永灭。而诸愚夫于当来世诸行不生。都无乐欲。于诸行生。唯有欣乐。由是因缘于所应求及诸行生所有众苦。不如实知。

(附注:解脱轮回才是众生所应该做的,可是愚痴凡夫却对解脱没有兴趣,或不努力,反而只对世俗欲乐有兴趣,所以众生对于解脱乐和世俗苦不能有深入的了解)

何等名为[非所应求而反生起]。
[非所求]者。谓[老病死]。 [非爱合会]。 [所爱别离]。 [所欲匮乏愁叹忧苦]。 [种种热恼]。彼于如是诸行生起。反生欣乐。于生为本一切行中。深起乐着。于生为本所有诸业。造作积集。由是因缘于有生苦及生为本老病死等众苦差别。不得解脱。如是名为[非所应求而反生起]。

(附注:对于生老病死等等不应该追求的[世间苦]却心生向往勤于追求,所以无法解脱)


摘自:[愚痴凡夫的特征]看看我们自己是吗? ~ 瑜伽师地论


————


复次有二种愚夫之相。何等为二。
一者[于所应求不如实知]。
二者[非所应求而反生起]。


(学习解说:愚痴凡夫还有两种特征,是哪两种呢?
一是[于所应求不如实知]
二是[非所应求而反生起])


何等名为[是所应求]。
所谓涅槃诸行永灭。而诸愚夫于当来世诸行不生。都无乐欲。于诸行生。唯有欣乐。由是因缘于所应求及诸行生所有众苦。不如实知。

(附注:解脱轮回才是众生所应该做的,可是愚痴凡夫却对解脱没有兴趣,或不努力,反而只对世俗欲乐有兴趣,所以众生对于解脱乐和世俗苦不能有深入的了解)

(学习解说:什么叫做[是所应求]。
解脱生死轮回才是众生应该追求的,但是愚痴凡夫对解脱轮回不感兴趣,而对导致轮回的种种世俗之事,心有所乐很有兴趣

因为这样的缘故,凡夫众生对于解脱的快乐和世俗带来的苦患不能深入的了解)



何等名为[非所应求而反生起]。
[非所求]者。谓[老病死]。 [非爱合会]。 [所爱别离]。 [所欲匮乏愁叹忧苦]。 [种种热恼]。彼于如是诸行生起。反生欣乐。于生为本一切行中。深起乐着。于生为本所有诸业。造作积集。由是因缘于有生苦及生为本老病死等众苦差别。不得解脱。如是名为[非所应求而反生起]。

(附注:对于生老病死等等不应该追求的[世间苦]却心生向往勤于追求,所以无法解脱)

(学习解说:什么叫作[非所应求而反生起]。
非所求,是指不应该追求。
愚痴凡夫对能引发生老病死、怨憎者会合、所爱者别离、有所求无法获得而愁叹忧心之苦、以及生起烦恼的行为,心里反而觉得快乐
对这些能导致轮回的行为深深的贪着爱乐,由此不断造恶聚集恶业,以这样的因缘就有生死轮回中显现的[出生],以及以此为根本的[老病死]等苦恼,所以不能解脱。
这就叫做[非所应求而反生起]


深深感恩佛菩萨 善知识的法乳深恩
阿弥陀佛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7-12 12:03
瑜伽师地论~


复次诸[外道辈]。略有[五种愚夫之相]。由彼相故堕愚夫数。谓
1.诸外道性聪慧者。犹尚不免怀[聪慧慢]。况非聪慧。是名[第一愚夫之相]
2.又诸外道多为[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二愚夫之相]
3.又诸外道若诸圣者为说正法正教正诫。即便[违逆呵骂毁呰]。是名[第三愚夫之相]
4.又诸外道[憙自陈说][似正法论]。或开示他。是名[第四愚夫之相]
5.又诸外道虽为如来如来弟子之所降伏。亦知如来所说法律是真善说。知自法律是妄恶说。然由[我慢]增上力故。都[不信受]。乃至[不集观察因缘]。是名[第五愚夫之相]


摘自:[愚痴凡夫的特征]看看我们自己是吗? ~ 瑜伽师地论


————



[学习解说]

再有,学习外道的人,简略说有[五种愚痴凡夫的特征],因为这些特征的缘故堕入在凡夫的行列中。具体是

1,虽然学习外道的人生性聪慧,但是尚且不免怀有[聪慧慢](自恃聪慧而起的傲慢心,其实这就是凡夫心),更何况这种聪慧,不是能解脱轮回的真正智慧。这是[第一种愚痴凡夫的特征]

2,修外道者多为了贪求名闻利养以及他人的恭敬,而抬高自己、毁谤他人。这是[第二种愚痴凡夫的特征]

3,修外道者如果遇到诸贤圣为其说(能解脱轮回的)正法正教正[诫](警告,劝人警惕),则会违抗违逆,呵斥责骂,甚至毁谤侮辱。这是[第三种愚痴凡夫的特征]。

4,修行外道者喜欢陈述自己的教法见解,并当成正法那样来论义,或是为他人开示。这是[第四种愚痴凡夫的特征]。

5,修行外道者虽被佛陀和佛陀的弟子以智慧降伏,也知道佛陀所教导的佛法和戒律是[符合法界真相的纯善之说],也知道自己所奉行的教法和律仪是虚妄邪见之说,
但是因为[我慢]的习气很炽盛的缘故,对这些都[不肯信受],所以也[不会观察上面的这些现象因缘,并集合起来做出智慧的判断]。这是[第五种愚痴凡夫的特征]。


————


【毁呰】
(杂语)口毁曰呰。根本律曰:“毁訾语者,谓于他人为毁辱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诫】1.警告,劝人警惕:告~。警告,劝人警惕:告~。2.文告。3.文体名:~敕。

【我慢】
(术语)梵语Asmima%na,恃我而自贡高,慢他也。唯识论四曰:“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7-13 11:38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摘自:您懂咒吗? 请看[观世音菩萨]谈[陀罗尼相貌]


————


观世音菩萨菩萨说:
[大慈悲心]是,
(相关阅读: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何谓[四无量心]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平等心]是,
(相关阅读:平等

[无为心]是,
【无为】
(术语)梵语Asam%skr!ta。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为法有三种六种之别,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是正为圣智所证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为之异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无为泥洹之道。”清信士度人经曰:“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肇论曰:“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探玄记四曰:“缘所起法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华严大疏十六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大乘义章二曰:“释有二:一对法外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为彼法外四相所为,虚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无为。二对法体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前后集起,评之曰为,虚空等三无彼为故,名曰无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染着心]是,
【染】
(术语)常曰染垢染污,不洁不净之义。谓执著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空观心]是,
(相关阅读:什么是空?  何谓[空]? ~ 大般涅槃经
【空观】
观察诸法皆空的道理。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恭敬心]是,

[卑下心]是,
【卑下】谦敬;退让。(节录自 汉典)

[无杂乱心],

[无见取心]是,
【见取】
邪心分别,名之为见。所谓身见、边见等。因见取着,故名见取。(身见者,于五阴等法,妄计为身也。边见者,于断、常二见中,随执一边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上菩提心]是,
(无上菩提心,指成佛的心。相关阅读:何谓[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上正等菩提]?如何修学?何谓[无量][无边]?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这些[心]等,就是陀罗尼的相貌(咒语、佛心的相貌),你应当依此来修行。)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7-14 14:06
地藏经~


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于大乘经典,深生珍重,发不思议心,欲读欲诵。纵遇明师教视令熟,旋得旋忘,动经年月,不能读诵。是善男子等,有宿业障,未得消除,故于大乘经典,无读诵性如是之人,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像,具以本心恭敬陈白,更以香华、衣服、饮食、一切玩具,供养菩萨。以净水一盏,经一日一夜安菩萨前,然后合掌请服,回首向南。临入口时,至心郑重,服水既毕,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语,及诸杀害,一七日或三七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睡梦中,具见地藏菩萨现无边身,于是人处,授灌顶水。其人梦觉,即获聪明,应是经典,一历耳根,即当永记,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摘自:[略说]为什么读诵佛经多日,对佛经内容总是记不住?


————


如果未来世(这边指的是末法时期),有善男子善女人,对大乘经典非常珍惜敬重,发起不思议心,想要读诵
但是即便遇到善知识为做教导开示,帮助其熟悉经中的教导,此人也是一会儿记得一会儿就忘记了,这样过了经年累月的时间,也还是无法顺利读诵
这是因为这些善男子等,有过去世的业障没有消除的关系,所以对于大乘经典,没有读诵的善性

这样的人,听闻了地藏菩萨的名号、见到了地藏菩萨的形象,能以恭敬心原原本本将心中所想的要读诵经典的想法说出来,更能以香华、衣服、饮料和食物、以及一切玩具,来供养菩萨
并且将净水一杯,供奉在地藏菩萨像前,这样经过一天一夜的时间,然后合掌向佛菩萨禀告要取用净水服用,之后面向南方,喝水前发起至诚郑重的心,服下净水后,又能小心的避免吃五辛(关于五辛,详见:《楞严经》中提到〔五辛〕为何物?)酒肉、避免邪淫和妄语,以及一切杀生的行为

这样经过七天或是二十一天,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在睡梦中,就会清晰的看到地藏菩萨显现广大无边的身形,来为此人摩顶受记灌注法水
(相关阅读:如何得到诸佛菩萨的灌顶授记加持? (请勿乱让人加持灌顶)

这样作梦的人醒来之后,就能随即获得聪明智慧,相应的经典只要听闻过一遍,当下就能永远记住,甚至不会忘记其中的任何一个句子或是一段偈颂

(注:上面这段经文,是《地藏经》里教导的如何开智慧的方法。更多以佛法增长智慧的方法,请参阅:[诸经辑要]为什么会[愚笨]或[退失智慧]? 如何[增长智慧]?


————


【本心】
(术语)即本原自心也。六祖坛经曰:“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7-15 07:42
佛说阿弥陀佛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摘自:让您不退转的经,也是最简单的经,一切佛护念您的经~ 佛说阿弥陀经


______


(本师 释迦牟尼佛说:)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到这部经典(即佛说阿弥陀经)能信受修持的,以及有听到闻经中所讲的诸佛名号的

这些善男子、善女人,都会得到一切诸佛的慈悲护念,都不会在修行成佛之路上再有退转

所以舍利弗(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因为这部佛经是佛无问自说,非一般小聪明能相信,所以就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来当听法者的代表,为众生做出示范),你应当相信并修持我说的话,以及诸佛所说的话

这些(听闻此经能相信并修持的,以及听闻这部经中诸佛名号的)人,都不会在修行成佛之路上再有退转

这些人或是已经往生到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或是将会往生,或是正要往生

所以舍利弗,有相信佛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们,都应当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相关阅读:
见佛的功德利益 ~ 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
如何往生净土~ 节录自众多佛经, 请善信接力
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观无量寿佛经(九品往生)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8-15 22:17
大宝积经~


(附注:会产生魔扰都是因为心态不正确)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能过魔事]。何谓为四。
常不舍离菩提之心。
(附注:只要发起无上菩提心,誓愿成佛,随时忆念此愿,就能得到诸佛菩萨的护持)
于诸众生心无恚碍。
(附注:所以不能生气,这太重要的,所以外道修[愤怒法]或[诛杀法],往往变成大力鬼神,请见楞严经, 再者,心无恚碍, 这[碍]字还包含[情执]障碍,男女情执淫欲障碍,则会堕入魔道)
觉诸知见。
(附注:对于各种佛法正知见和外道错误知见[邪见],都能明白无误,知见正确就能够分辨正邪,不会误入魔道)
心不轻贱一切众生。
(附注:不骄傲轻视一切众生,因为傲慢心容易产生魔扰,佛在经上说,严守戒律的人往往轻视犯戒的人,深入经藏的人往往轻视没有深入经藏的人,这些都是佛弟子应该要注意的)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能过魔事]。


摘自:行菩萨道,有四种方法能超越魔事~ 大宝积经


————


(善知识解说:会产生魔扰都是因为心态不正确)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能过魔事]。何谓为四。
(学习解说:佛陀对修头陀苦行第一的大弟子迦叶尊者说:
菩萨有四法,能不受魔扰。具体是哪四法呢?)


常不舍离菩提之心。
(善知识解说:只要发起无上菩提心,誓愿成佛,随时忆念此愿,就能得到诸佛菩萨的护持)
(学习解说:常恒不放弃已经发起过的菩提之心,因为此心能与诸佛菩萨相应相印,所以能得到诸佛菩萨慈悲护持,令修行不偏离正途)


于诸众生心无恚碍。
(善知识解说:所以不能生气,这太重要的,所以外道修[愤怒法]或[诛杀法],往往变成大力鬼神,请见楞严经, 再者,心无恚碍, 这[碍]字还包含[情执]障碍,男女情执淫欲障碍,则会堕入魔道)
(学习解说:对一切众生要不起嗔恚(生气)和挂碍(执着)的心,就嗔恚来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生 ~ 华严经 普贤行品];就贪欲来说:[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觉诸知见。
(善知识解说:对于各种佛法正知见和外道错误知见[邪见],都能明白无误,知见正确就能够分辨正邪,不会误入魔道)
(学习解说:能以佛法正见,明白的知道外道邪见和凡夫俗见的错谬,不会随之起舞,不会受其影响。
[觉知诸见]非常的重要,因为知见错误,所以有[喜怒哀乐][爱欲][恐惧][害怕],所以轮回


心不轻贱一切众生。
(善知识解说:不骄傲轻视一切众生,因为傲慢心容易产生魔扰,佛在经上说,严守戒律的人往往轻视犯戒的人,深入经藏的人往往轻视没有深入经藏的人,这些都是佛弟子应该要注意的)
(学习解说:不轻视看不起任何一位众生,因为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如果心有傲慢,就会导致魔扰,这在佛经中也是有明确教导的: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傲慢自大,互相嗤笑,互相轻蔑,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 小品般若经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能过魔事]。
(学习解说:以上就是[菩萨四法能过魔事])


深深感恩佛菩萨 善知识慈悲教导
阿弥陀佛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8-16 20:56
华严经~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速疾法。何等为十?所谓: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远离一切恶趣;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圆满殊胜功德;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能成就广大善根;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往生净妙天上;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能除断一切疑惑;
一切诸佛若已发菩提心而得见者,速得成就广大信解永不退转,
能随所应教化众生,若未发心即能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一切诸佛若未入正位而得见者,速入正位;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能清净世、出世间一切诸根;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除灭一切障碍;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能获得无畏辩才。

是为十。


摘自:见佛的功德利益 ~ 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



————



[学习记录]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快速成就之法,是哪十种呢?就是:

一切诸佛,如果有众生能够遇见,能快速远离一切在恶趣(恶道)受苦的果报;

一切诸佛,如果有众生能够遇见,能快速圆满种种殊胜的功德;

一切诸佛,如果有众生能够遇见,能够成就无量广大的善根;

一切诸佛,如果有众生能够遇见,能快速往生到清净微妙的天上享受天乐;

一切诸佛,如果有众生能够遇见,能快速断除一切疑惑颠倒

一切诸佛,如果有众生能够遇见,
若是[已经发起菩提心的行者],能快速成就广大的信解力,于佛圣道永不退转,并且还能随众生的根器因缘次第给予应机教化;
若是[尚未发起菩提心的众生],能令其善根成熟快速发起菩提之心

一切诸佛,尚未入正位的行者能够遇见,则能快速入于[正位](即达悟之位、无烦恼之境地,亦即声闻所得见证之无为涅槃)

一切诸佛,如果有众生能够遇见,会快速清净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也能快速消除成就信、勤、念、定、慧等五根(泛指一切善根)的所有障碍

一切诸佛,如果有众生能够遇见,能快速除灭一切修行成佛的障碍;

一切诸佛,如果有众生能够遇见,能快速获得在大众中泰然无畏说法的无碍辩才。
(这边再分享一个得[无碍辩才]的方法,就是持诵大悲咒,详见:大悲咒的功德威力


————


【净妙】
(杂语)清净微妙也。法华譬喻品曰:“是皆一相一种,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位】
即达悟之位、无烦恼之境地,亦即声闻所得见证之无为涅槃。
 <一>指小乘之涅槃。维摩经问疾品(大一四·五四五下):“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
 <二>指法性。禅门中称普遍存在之真如为正位,乃诸法之本体;相对于现象差别之“傍位”一语。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大五一·三八○下):“僧问:‘正位中还有人成佛否?’师曰:‘谁是众生?’僧曰:‘若恁么即总成佛去也。’师曰:‘还我正位来。’僧曰:‘如何是正位?’师曰:‘汝是众生。’”(碧岩录第七十三则)p1987
FROM:【佛光大辞典】

【诸根】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无量寿经卷上、出曜经裨要品)p6307
FROM:【佛光大辞典】

【信解】
(术语)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法华经序品曰:“种种信解,种种相貌。”同嘉祥疏二曰:“信解者,始名为信,终称为解。又钝根为信,利根为解。”同七曰:“信破邪见,解破无明。”【又】七贤之第三。(参见:七贤)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畏】
(术语)又云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畏之德也。此有四种,称曰四无畏。大乘义章十一末曰:“化心不怯,名为无畏。无畏不同,一门说四。”法华经方便品曰:“无量无碍。力无所畏。”无量寿经上曰:“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畏】
p1043
瑜伽十五卷十六页云:无畏者:谓如有一,处在多众、杂众、大众、执众、谛众、善众等中,其心无有下劣忧惧,身无战汗,面无怖色,音无謇吃,语无怯弱。如是说者,名为无畏。
二解  如四无畏中说。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辩才】
谓巧于辩述。单称辩。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四无碍辩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辩无碍辩,又作四无碍解、四无碍智;广义指辩才无碍自在之解智,特别以其中之第四辩无碍辩为无碍自在、正确辩说之智。分析辩无碍辩,得如次七辩,即:(一)捷疾辩,于一切法无碍自在。(二)利辩,能深入通达。(三)不尽辩,说诸法实相,词不穷尽。(四)不可断辩,不为问难所断绝。(五)随应辩,随应众人要求而说法。(六)义辩,能说到达涅槃之种种利益。(七)一切世间最上辩,能说一切世间第一之大乘。以上七辩或作捷辩、迅辩、应辩、无疏谬辩、无断尽辩、凡所演说丰义味辩、一切世间最上妙辩。
 八辩指不嘶喝、不迷乱、不怖畏、不高慢、义具足、味具足、不拙涩、应时节辩才等。九辩指无著、无尽、相续、不断、不怯弱、不惊怖、不共、天人所重、无边辩才等。(大品般若经卷八、胜天王般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十五)p6873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8-18 01:54
大宝积经~

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何谓为四。
(附注:四种恶知识恶同学)
求声闻者但欲自利。
(附注:求声闻果,自求解脱,不发大心普渡众生)
求缘觉者喜乐少事。
(附注:求缘觉果,喜欢独处,不发大心普渡众生)
读外经典路伽耶毗。文辞严饰所亲近者。
(附注:喜欢读外道经典,喜欢在文字上巧辩者)
但增世利不益法利。
(附注:喜欢追逐世间利益,障碍求法者)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


摘自:行菩萨道,有四种[善知识][善等侣]和四种[恶知识][恶等侣] ~ 大宝积经


————


[学习记录]:


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何谓为四。
(善知识解说:四种恶知识恶同学)
(学习解说:对菩萨来说,有四种恶知识恶同学,是哪四种呢?)


求声闻者但欲自利。
(善知识解说:求声闻果,自求解脱,不发大心普渡众生)
(学习解说:求声闻果位者,只想着自利,没有利他普渡众生的心)


求缘觉者喜乐少事。
(善知识解说:求缘觉果,喜欢独处,不发大心普渡众生)
(学习解说:求缘觉果位者,喜欢清净不被打扰,没有利他普渡众生的心)


读外经典路伽耶毗。文辞严饰所亲近者。
(善知识解说:喜欢读外道经典,喜欢在文字上巧辩者)
(学习解说:喜欢读外道经典,喜欢咬文嚼字者。相关阅读:文字游戏VS慈悲智慧(简单的外道辨识方法))


但增世利不益法利。
(善知识解说:喜欢追逐世间利益,障碍求法者)
(学习解说:喜欢追求世间利益,障碍获得佛法利益者)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
(学习解说:这就是[菩萨有四种恶知识恶同学])


_______



【等侣】
(术语)同类之人也。报恩经五曰:“共诸等侣出外游观。”涅槃经五曰:“又解脱者无有等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路迦耶底迦】
(流派)Loka%yatika,又作路柯耶胝柯,路伽耶,路伽耶陀。译作顺世。四卷楞伽经谓之恶论,七卷楞伽经谓之世论。外道之名。随顺世间之凡情,计执是常是有等者。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嘉祥法华义疏十曰:“路伽耶陀者,旧云是恶解义。(中略)注经云:路伽耶陀者,如此方礼仪名教儒墨之流也。(中略)又言:路伽耶陀,翻为世间行。”慧琳音义十五曰:“路伽耶经,梵语,此名恶论义,正梵音云路伽耶底伽。此则顺世外道,随顺世间凡情所说,执计之法是常是有等。”法华玄赞九曰:“路伽耶陀者,先云恶答对人,正言路伽也底迦,云顺世外道。”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利】
(术语)佛法上之功德利益也。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曰:“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8-19 00:45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善知识]四[善等侣]。何谓为四。

诸来求者是善知识。佛道因缘故。
(附注:来求佛法者都是善知识,因为都是成就佛道的因缘)
能说法者是善知识。生智慧故。
(附注:能够演说佛法者都是善知识, 因为可以让众生开智慧)
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识。增长善法故。
(附注:因为僧宝是三宝之一,僧宝长存佛法则长存)
诸佛世尊是善知识。增长一切诸佛法故。
(附注:一切佛才是真正的大善知识,因为佛已经究竟圆满,所以能宣扬增长一切佛法)
迦叶。是为[菩萨四善知识四善等侣]。


摘自:行菩萨道,有四种[善知识][善等侣]和四种[恶知识][恶等侣] ~ 大宝积经


————


[学习记录]: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善知识]四[善等侣]。何谓为四。

(学习解说:菩萨行者有四种善知识善同学。具体是哪四种呢?)


诸来求者是善知识。佛道因缘故。
(善知识解说:来求佛法者都是善知识,因为都是成就佛道的因缘)
(学习抄录:来求佛法者都是善知识,因为都是成就佛道的因缘)


能说法者是善知识。生智慧故。
(善知识解说:能够演说佛法者都是善知识, 因为可以让众生开智慧)
(学习抄录:能够演说佛法者都是善知识,因为可以让众生开智慧)


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识。增长善法故。
(善知识解说:因为僧宝是三宝之一,僧宝长存佛法则长存)
(学习抄录:因为僧宝是三宝之一,僧宝长存佛法则长存)


诸佛世尊是善知识。增长一切诸佛法故。
(善知识解说:一切佛才是真正的大善知识,因为佛已经究竟圆满,所以能宣扬增长一切佛法)
(学习抄录:一切佛才是真正的大善知识,因为佛已经究竟圆满,所以能宣扬增长一切佛法)


迦叶。是为[菩萨四善知识四善等侣]。
(学习解说:这就是菩萨有四种善知识善同学)

【善知识】 ~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华严))


深深感恩佛菩萨 善知识慈悲教导
阿弥陀佛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8-19 23:58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非菩萨而似菩萨]。何谓为四。
贪求利养而不求法。
(附注:贪求世俗财利和供养,而不知道深入菩萨法和甚深佛法)
贪求名称不求福德。
(附注:贪求世俗名声赞誉,而不知道行善布施广施方便)
贪求自乐不救众生。
(附注:贪求自己享乐,而不普渡众生)
以灭苦法乐聚徒众不乐远离。
(附注:喜好用小乘法聚集信徒,喜好杂聚不喜净心寂静)
迦叶。是为[四非菩萨而似菩萨]。


摘自:四种[非菩萨而似菩萨],和四种[真实菩萨]~大宝积经


————


[学习记录]: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非菩萨而似菩萨]。何谓为四。
(学习解说:有四种不是菩萨但表面上看着又像是菩萨的情况,具体是哪四种呢?)


贪求利养而不求法。
(善知识解说:贪求世俗财利和供养,而不知道深入菩萨法和甚深佛法)
(学习抄录:贪求世俗财利和供养,而不知道深入菩萨法和甚深佛法)


贪求名称不求福德。
(善知识解说:贪求世俗名声赞誉,而不知道行善布施广施方便)
(学习抄录:贪求世俗名声赞誉,而不知道行善布施广施方便)


贪求自乐不救众生。
(善知识解说:贪求自己享乐,而不普渡众生)
(学习抄录:贪求自己享乐,而不普渡众生)


以灭苦法乐聚徒众不乐远离。
(善知识解说:喜好用小乘法聚集信徒,喜好杂聚不喜净心寂静)
(学习抄录:喜好用小乘法聚集信徒,喜好杂聚不喜净心寂静)


迦叶。是为[四非菩萨而似菩萨]。
(学习解说:以上就是四种不是菩萨但表面上看着又像是菩萨的情况)



深深感恩佛菩萨 善知识的法乳深恩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8-20 23:30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真实菩萨]。何谓为四。
能信解空亦信业报。
(附注:能明白大乘不二空义,也相信因果轮回业报)
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
(附注:没有我执,也不着于顽空,而能对众生起大悲心普渡众生)
深乐涅槃而游生死。
(附注:明白真正大涅槃,不追求小乘涅槃,能不畏惧六道生死,入六道普渡众生)
所作行施皆为众生不求果报。
(附注:不论财布施或法布施都是为了众生,不是为了善业果报)
迦叶。是为[四种真实菩萨福德]。


摘自:四种[非菩萨而似菩萨],和四种[真实菩萨]~大宝积经


————


[学习记录]: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真实菩萨]。何谓为四。
(学习解说:有四种菩萨是[真实菩萨],具体是哪四种呢?)


能信解空亦信业报。
(善知识解说:能明白大乘不二空义,也相信因果轮回业报)
(学习抄录:能明白大乘不二空义,也相信因果轮回业报)

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
(善知识解说:没有我执,也不着于顽空,而能对众生起大悲心普渡众生)
(学习抄录:没有我执,也不着于顽空,而能对众生起大悲心普渡众生)


深乐涅槃而游生死。
(善知识解说:明白真正大涅槃,不追求小乘涅槃,能不畏惧六道生死,入六道普渡众生)
(学习抄录:明白真正大涅槃,不追求小乘涅槃,能不畏惧六道生死,入六道普渡众生)


所作行施皆为众生不求果报。
(善知识解说:不论财布施或法布施都是为了众生,不是为了善业果报)
(学习抄录:不论财布施或法布施都是为了众生,不是为了善业果报)


迦叶。是为[四种真实菩萨福德]。
(学习解说:以上就是[四种真实菩萨福德]。)


深深感恩佛菩萨 善知识的法乳深恩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8-22 02:04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
[四败坏之相]。何谓为四。
读诵经典而生戏论。不随法行。
(附注:虽然读诵佛经但是喜欢口舌争辩经论,没有落实在实修上)
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损他供养。
(附注:损他供养就是说损减对师长的供养,或者说师长的坏话,以致别人对师长的供养减少)
自违本誓,而受信施。
(附注:这就是说没有老实修行,没有德行,却接受信徒的供养布施)
见善菩萨,轻慢不敬。
(附注:对有德行的菩萨行者轻视傲慢不恭敬)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败坏之相]。


摘自:行菩萨道,有四种[败坏之相][善顺之相],四种[错谬][正道]~大宝积经


————


[学习记录]: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
[四败坏之相]。何谓为四。


读诵经典而生戏论。不随法行。
(善知识解说:虽然读诵佛经但是喜欢口舌争辩经论,没有落实在实修上)
(学习抄录:虽然读诵佛经但是喜欢口舌争辩经论,没有落实在实修上)


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损他供养。
(善知识解说:损他供养就是说损减对师长的供养,或者说师长的坏话,以致别人对师长的供养减少)
(学习抄录:损他供养就是说损减对师长的供养,或者说师长的坏话,以致别人对师长的供养减少)


自违本誓,而受信施。
(善知识解说:这就是说没有老实修行,没有德行,却接受信徒的供养布施)
(学习抄录:这就是说没有老实修行,没有德行,却接受信徒的供养布施)


见善菩萨,轻慢不敬。
(善知识解说:对有德行的菩萨行者轻视傲慢不恭敬)
(学习抄录:对有德行的菩萨行者轻视傲慢不恭敬)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败坏之相]。


深深感恩佛菩萨 善知识的法乳深恩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8-31 15:35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善顺之相]。何谓为四。
所未闻经,闻便信受,如所说行。
依止于法,不依言说。

(附注:依止佛经的教法,不依止世俗人的说法)
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不退戒定。以调顺心,而受供养。
见善菩萨,恭敬爱乐。随顺善人,禀受德行。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善顺之相]。


摘自:行菩萨道,有四种[败坏之相][善顺之相],四种[错谬][正道]~大宝积经


————


[学习记录]:


菩萨有[四善顺之相]。何谓为四。
(学习解说:菩萨有四种善顺之相(相貌),具体是哪四种呢?)


所未闻经,闻便信受,如所说行。
(学习解说:之前没有听闻过的佛经,一听到就能相信并且马上修持,能够如实按照经中的教导去做到。)


依止于法,不依言说。
(善知识解说:依止佛经的教法,不依止世俗人的说法)
(学习抄录:依止佛经的教法,不依止世俗人的说法

【依止】
(术语)依赖止住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不退戒定。以调顺心,而受供养。
(学习解说:能够随顺师长的教导,知道其中的意旨。即便教导的言语有所变换,也能没有错谬的去落实做到。既不会违背师长的意旨,也不会在戒律和定力上有所退失。并能以调和柔顺的心,来接受供养(没有嫉妒、不满、贪欲等不调顺的心)

【戒定】
(术语)持戒与禅定也。制身云戒,慎心云定,净心诫观上曰:“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见善菩萨,恭敬爱乐。随顺善人,禀受德行。
(学习解说:见到受持善法的菩萨,内心恭敬爱乐。能随顺大菩萨(通常指等觉菩萨)的教导,秉承领受其内在的德行。

【诸上善人】
许多上等的善人,通常是指等觉菩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德行】
(术语)所成之善谓为德,能成之道谓为行,即功德与行法也,又具足功德之行法也。三学六度是也。仁王经上曰:“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善顺之相]。

(学习解说:这就是菩萨有四种善顺之相)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9-1 16:33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错谬]。何谓为四。
不可信人与之同意。是[菩萨谬]。
(附注:就是不应该同意[不可信的人]的说法,所以对于错误知见,菩萨行者不应该赞同)
非器众生说其深法。是[菩萨谬]。
(附注:就是不应该对于不适当的根器众生,说过于深奥的佛法,应该先说方便法,逐渐次第增上,这点佛在其他佛经也如此说,不过网路上是开放式论坛,深法与初学方便都在同一板块,所以不容易做到,或许应该区分板块)
乐大乘者为赞小乘。是[菩萨谬]。
(附注:就是不应该在大乘根器的行者前,宣扬小乘,
这在维摩诘经也说了,[欲示大道,不示小径],法华经也如此说,
而且,中国五千年历史大都大乘根器,所以应示大乘)

若行施时但与持戒。供养善者不与恶人。是[菩萨谬]。
(附注:这点应该是说菩萨行者应该平等布施,这点在许多菩萨法经典都是如此说,行菩萨道有求必应)
迦叶。是为[菩萨四谬]。


摘自:行菩萨道,有四种[败坏之相][善顺之相],四种[错谬][正道]~大宝积经


————


[学习记录]: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错谬]。何谓为四。
(学习解说:菩萨有[四种错谬],具体是哪四种呢?)


不可信人与之同意。是[菩萨谬]。
(善知识解说:就是不应该同意[不可信的人]的说法,所以对于错误知见,菩萨行者不应该赞同)
(学习解说:对不可信赖之人讲的话,给予赞同,这是错谬的。

善知识在迷信、愚信、智信、真实信里教导过,「对于世俗知见、观念或世俗人,那就不能无智的尽信,尤其对外道知见、邪见和外道邪人,那更不应该信」)


非器众生说其深法。是[菩萨谬]。
(善知识解说:就是不应该对于不适当的根器众生,说过于深奥的佛法,应该先说方便法,逐渐次第增上,这点佛在其他佛经也如此说,不过网路上是开放式论坛,深法与初学方便都在同一板块,所以不容易做到,或许应该区分板块)
(学习解说:对根器还不适当的众生,演说甚深佛法,没有次第说法,这是错谬的。

相关阅读:
「次第说法」的重要性与原理内涵
[转]遵佛所说 - 次第说法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优婆塞戒经: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


乐大乘者为赞小乘。是[菩萨谬]。
(善知识解说:就是不应该在大乘根器的行者前,宣扬小乘,
这在维摩诘经也说了,[欲示大道,不示小径],法华经也如此说,
而且,中国五千年历史大都大乘根器,所以应示大乘)

(学习解说:不能识别众生根器,在有大乘发心的行者前,宣扬赞叹小乘佛法,这是错谬的。

相关阅读:维摩诘所说经:欲行大道,莫示小径)


若行施时但与持戒。供养善者不与恶人。是[菩萨谬]。
(善知识解说:这点应该是说菩萨行者应该平等布施,这点在许多菩萨法经典都是如此说,行菩萨道有求必应)
(学习解说:在行善的时候,只布施给持戒的人,或是只对行善的人给予供养,而不肯平等心供养恶人,这是错谬的。)


迦叶。是为[菩萨四谬]。
(学习解说:上述就是[菩萨四种错谬])



深深感恩佛菩萨 善知识的法乳深恩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9-3 01:59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正道]。何谓为四。
于诸众生其心平等。
(附注:对于怨亲都能平等,不论众生对菩萨行者赞叹或毁谤,菩萨行者都能平等说法,于心清净不动)
普化众生等以佛慧
(附注:能够用究竟佛慧观察众生根器不同,而施予不同法门,启发众生的佛种,入佛种智)
于诸众生平等说法。
(附注:对于众生不因为亲疏而不当说法,过多过少或过深过浅,应当视众生根器,说适当法门)
普令众生等住正行。
(附注:真正的菩萨行者有各种善巧方便能够让不同众生都安住正定正行)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正道]。


摘自:行菩萨道,有四种[败坏之相][善顺之相],四种[错谬][正道]~大宝积经


________



[学习记录]: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正道]。何谓为四。
(学习解说:菩萨有[四正道]。具体是哪四种呢?)


于诸众生其心平等。
(善知识解说:对于怨亲都能平等,不论众生对菩萨行者赞叹或毁谤,菩萨行者都能平等说法,于心清净不动)
(学习抄录:对于怨亲都能平等,不论众生对菩萨行者赞叹或毁谤,菩萨行者都能平等说法,于心清净不动)
(学习解说:无论年老年少、无论男女、无论贫穷贵贱、无论怨亲,菩萨行者对一切众生都平等对待,以佛法来利益)


普化众生等以佛慧
(善知识解说:能够用究竟佛慧观察众生根器不同,而施予不同法门,启发众生的佛种,入佛种智)
(学习抄录:能够用究竟佛慧观察众生根器不同,而施予不同法门,启发众生的佛种,入佛种智)
(学习解说:能够以如佛般的智慧,随因缘普遍度化不同根器次第的众生
【佛慧】
(术语)诸佛平等之大慧,即一切种智。无上正觉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无量寿经下曰:“佛慧无边际。”维摩经菩萨品曰:“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于诸众生平等说法。
(善知识解说:对于众生不因为亲疏而不当说法,过多过少或过深过浅,应当视众生根器,说适当法门)
(学习抄录:对于众生不因为亲疏而不当说法,过多过少或过深过浅,应当视众生根器,说适当法门)
(学习解说:按照众生的根器次第,平等说法,不会因为关系亲疏而过多说法或吝啬说法(这其实就是大智慧的展现))


普令众生等住正行。
(善知识解说:真正的菩萨行者有各种善巧方便能够让不同众生都安住正定正行)
(学习抄录:真正的菩萨行者有各种善巧方便能够让不同众生都安住正定正行)
(学习解说:能够善巧的引导教导众生,令普遍的安住在佛法的正行正观中)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正道]。
(学习解说:上述就是[菩萨有四正道])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9-3 12:16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摄诸善根]。何谓为四。
在空闲处离谄曲心。
(附注:不要居住在吵闹杂染处,以免扰乱凡心,尽量静心思维佛法,远离世俗虚假苟合的心)
诸众生中行四摄法而不求报。
(附注:行菩萨道普渡众生,应该实行四摄法才能有效的利益众生,而且过程中应该不求回报)
为求法故不惜身命。
(附注: 尽财力和精力,以求解脱轮回修证成佛,对世间物质欲望和肉身生命都没有执着)
修诸善根心无厌足。
(附注:修学各种能增上学佛善根和成就佛道的方法,精进不懈没有停止和满足)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摄诸善根]。

摘自:行菩萨道,有四法可[摄诸善根]和[无量福德庄严] ~ 大宝积经


—————


[学习记录]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摄诸善根]。何谓为四。
(学习解说:菩萨有四法能摄取增长善根)


在空闲处离谄曲心。
(善知识解说:不要居住在吵闹杂染处,以免扰乱凡心,尽量静心思维佛法,远离世俗虚假苟合的心)
(学习抄录:不要居住在吵闹杂染处,以免扰乱凡心,尽量净心思维佛法,远离世俗虚假苟合的心)
(学习解说:在空闲处居住,尽量远离世俗杂染,避免引发谄曲不清净的心念。相关阅读:初学修行应该尽量远离一切世俗杂染

【谄曲】
梵语 van%ka, 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又对物无所执著,称为无谄曲。金七十论卷上(大五四·一二五一上):“尼夜摩亦五:一不杀,二不盗,三实语,四梵行,五无谄曲。”(无量寿经卷上、菩萨地持经卷五、十住毗婆沙论卷八、十地经论卷二)p6167
FROM:【佛光大辞典】)


诸众生中行四摄法而不求报。
(善知识解说:行菩萨道普渡众生,应该实行四摄法才能有效的利益众生,而且过程中应该不求回报)
(学习抄录:行菩萨道普渡众生,应该实行四摄法才能有效的利益众生,而且过程中应该不求回报)
(学习解说:以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摄受引导众生入佛法正道,利益众生,而不求任何的回报)
相关阅读:改善自己和家人亲友同事关系的法门~[四摄法]


为求法故不惜身命。
(善知识解说: 尽财力和精力,以求解脱轮回修证成佛,对世间物质欲望和肉身生命都没有执着)
(学习抄录:尽财力和精力,以求解脱轮回修证成佛,对世间物质欲望和肉身生命都没有执着)
(学习解说:为了求取佛法,帮助自己和众生解脱轮回,不顾惜自己的肉身和性命。
分享[本师释迦牟尼佛]不惜生命求法的故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故事:身斫一千钉,为求一法偈


修诸善根心无厌足。
(善知识解说:修学各种能增上学佛善根和成就佛道的方法,精进不懈没有停止和满足)
(学习抄录:修学各种能增上学佛善根和成就佛道的方法,精进不懈没有停止和满足)
(学习解说:修行各种能增长善根的法门,不生懈怠厌倦满足的心
也就是,真正的菩萨行者永远不会以少为足,而故步自封,始终精进不懈的努力修学佛法成就佛道)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摄诸善根]。
(学习解说:以上就是菩萨有四法能摄取增长善根

【善根】
(术语)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
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
注曰:“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大集经十七曰:“善根者,所谓欲善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9-5 10:50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无量福德庄严]。何谓为四。
以清净心而行法施。
(附注:法布施的时候,如果心不清净,往往贡高我慢形成诤辩,所以心清净,才能真正适应众生利益众生)
于破戒人生大悲心。
(附注:对于破戒者心生大悲,能善诱导)
于诸众生中称扬赞叹菩提之心。
(附注:就是称赞大乘菩提,因为经云~[大乘]意[无量],所以福德无量)
于诸下劣修习忍辱。
(附注:众生根器不同,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会遇到下劣根器者恶言相向或者甚至毁谤伤害,菩萨行者应该修习忍辱,于心不动,这样才能增上福德)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无量福德庄严]。

摘自:行菩萨道,有四法可[摄诸善根]和[无量福德庄严] ~ 大宝积经



_________



[学习记录]: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无量福德庄严]。何谓为四。
(学习解说:菩萨有四种无量无得庄严,具体是哪四种呢?)


以清净心而行法施。
(善知识解说:法布施的时候,如果心不清净,往往贡高我慢形成诤辩,所以心清净,才能真正适应众生利益众生)
(学习抄录:法布施的时候,如果心不清净,往往贡高我慢形成诤辩,所以心清净,才能真正适应众生利益众生)
(学习解说:以清净心为众生说法,教化利益众生)


于破戒人生大悲心。
(善知识解说:对于破戒者心生大悲,能善诱导)
(学习抄录:对于破戒者心生大悲,能善诱导)
(学习解说:对破戒的者,不生轻视的心,而能怀着大悲心给予引导救渡)


于诸众生中称扬赞叹菩提之心。
(善知识解说:就是称赞大乘菩提,因为经云~[大乘]意[无量],所以福德无量)
(学习抄录:就是称赞大乘菩提,因为经云~[大乘]意[无量],所以福德无量)
(学习解说:在大众中称扬赞叹发菩提心的功德和好处)


于诸下劣修习忍辱。
(善知识解说:众生根器不同,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会遇到下劣根器者恶言相向或者甚至毁谤伤害,菩萨行者应该修习忍辱,于心不动,这样才能增上福德)
(学习抄录:众生根器不同,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会遇到下劣根器恶言相向或者甚至毁谤伤害,菩萨行者应该修习忍辱,于心不动,这样才能增上福德)
(学习解说:在弘法行菩萨道的时候,对于根器下劣者来毁谤甚至打骂伤害的,菩萨行者能修行忍辱,这样做能增上福慧)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无量福德庄严]。
(学习解说:以上就是菩萨有四种无量福德庄严)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9-5 11:05
大宝积经~

父母不信令其住信。 (附注:让父母信佛)
父母毁戒劝令住戒。 (附注:让父母守戒)
父母悭贪劝令住舍。 (附注:让父母布施舍贪)
赞叹无上正等菩提。为他说法。 (附注:赞叹成佛,为父母说佛法)
是为[第一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摘自:在家菩萨成就三法, 得不退转~ 大宝积经


__________


[学习记录]:


父母不信令其住信。 (善知识解说:让父母信佛)
(学习解说:父母不信佛,就善巧诱导使信佛)

父母毁戒劝令住戒。 (善知识解说:让父母守戒)
(学习解说:父母有毁戒过的,规劝其守持戒律)

父母悭贪劝令住舍。 (善知识解说:让父母布施舍贪)
(学习解说:父母小气不肯布施,就劝导布施,让其能舍弃悭贪)

赞叹无上正等菩提。为他说法。 (善知识解说:赞叹成佛,为父母说佛法)
(学习解说:赞叹成佛,为父母讲说佛法)

是为[第一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学习解说:以上就是成就菩萨行者得不退转无上菩提的第一种方法)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9-6 15:52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在家菩萨。
知[可供养][不可供养]。 [可供养者]而供养之。若[不可者]即不供养。然于彼所修习慈心。
由成如是[第二法故。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摘自:在家菩萨成就三法, 得不退转~ 大宝积经


________


[学习记录]


在家菩萨,能清楚知道[可供养]和[不可供养]的区别,

对于[可供养者]直心供养,如果是[不可供养者]就不供养,但是要对其修习慈悲之心

这是在家菩萨得不退转无上菩提的第二法。



相关阅读:佛许可何种人可受供养和高座说法? ~ 佛藏经
于我法中。为求福德涅槃道故。应当供养供给[如法比丘] ~ 大方等大集经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9-14 16:28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在家菩萨勤苦积财。不令虚费无令散失。不浪与他宜坚举置
而于[净戒]沙门婆罗门诸众生所。平等施之。与同法者无所障碍。
由成如是[第三法故。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摘自:在家菩萨成就三法, 得不退转~ 大宝积经


________



[学习解说]

在家菩萨辛勤劳苦累积的财富,不应白白消耗和散失,不随便交与他人保管应当存放在坚固可靠之处

而对于持守[清净戒行]的沙门(出家人)婆罗门(修梵天净行的人)等修道人要平等的布施,对同修善法者也应慷慨布施没有吝啬。

因为成就这第三法的缘故,能够于成佛之路不退转。


_________



【净戒】
(术语)清净之戒行也。法华经序品曰:“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沙门】
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婆罗门】
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同法】
 (杂语)同行法者。行持钞下四曰:“同法义重。”
【又】(术语)因明之例语,同喻上有宗与因二种之同义,对于宗之同边,谓之同品,对于因之同边,谓之同法,例如立无常之宗,同喻之瓶上无常之义名同品,所作之义名同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9-15 22:54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曲心]。所应远离。何谓为四。
于佛法中心生疑悔。
于诸众生憍慢瞋恨。
于他利养起嫉妒心。
诃骂菩萨广其恶名。
(附注:菩萨是指修行中的凡夫菩萨,也就是发大乘心的菩萨行者
菩萨行者对于众生有引领佛法增上的功用,虽然,修行中的菩萨行者难免有过失,
但是,不应该诃骂菩萨,广泛宣传其恶名,这样会让众生失去学佛的信心
其实这是佛的苦心,要众生舍弃对立,
一方面要菩萨行者严以自律,以免落人口实
一方面要其他众生放下对立攻击,各自约束要求自己,学习广大宽大心)

迦叶。是为[菩萨四曲心所应远离]。


摘自:[佛经心法]:什么是[曲心]?什么是[直心]? ~ 大宝积经


________


[学习记录]


菩萨有[四曲心]。所应远离。何谓为四
(学习解说:菩萨有[四种曲心],是应当远离的。具体是哪四种呢?


于佛法中心生疑悔。
(学习解说:对佛法心生怀疑,对学佛修行心生后悔)

于诸众生憍慢瞋恨。
(学习解说:对众生有傲慢自大心、嗔恨之心)

于他利养起嫉妒心。
(学习解说:对他人获得利益和供养,生嫉妒心)

诃骂菩萨广其恶名。
(善知识解说:菩萨是指修行中的凡夫菩萨,也就是发大乘心的菩萨行者
菩萨行者对于众生有引领佛法增上的功用,虽然,修行中的菩萨行者难免有过失,
但是,不应该诃骂菩萨,广泛宣传其恶名,这样会让众生失去学佛的信心
其实这是佛的苦心,要众生舍弃对立,
一方面要菩萨行者严以自律,以免落人口实
一方面要其他众生放下对立攻击,各自约束要求自己,学习广大宽大心)
(学习抄录:菩萨是指修行中的凡夫菩萨,也就是发大乘心的菩萨行者
菩萨行者对于众生有引领佛法增上的功用,虽然,修行中的菩萨行者难免有过失,
但是,不应该呵骂菩萨,广泛宣传其恶名,这样会让众生失去学佛的信心
其实这是佛的苦心,要众生舍弃对立,
一方面要菩萨行者严以自律,以免落人口实
一方面要其他众生放下对立攻击,各自约束要求自己,学习广大宽大心)


迦叶。是为[菩萨四曲心所应远离]。
(学习解说:这就是菩萨应当远离的四种曲心)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9-16 22:08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直心之相]。何谓为四。
所犯众罪终不覆藏。向他发露心无盖缠。

(附注:一般人有过失,总是说更大的谎,或找各种理由,甚至强不认错
佛弟子应该不隐藏自己的罪过,向他人发露自己的罪过,不覆藏于心,业由心转)

若失国界身命财利。如是急事终不妄语。亦不余言一切恶事。
(附注:不因为身家性命财物受到威胁而妄语造恶,也不说一切恶事
如是因,如是果,前生恶业,所以今生受苦,可是凡夫今生受苦的时候,
却又为了身命财利去造恶业,所以恶性循环不已,
又或者富者不知道因果,今生造恶业,所以事业家庭由赢转衰,折损福报)

[骂詈][毁谤][挝打][系缚]种种伤害。受是苦时但自咎责。自依业报不瞋恨他。安住信力。
(附注:这点也是时常发生的事情,众生遇到上述种种苦报的时候,
不会检讨自己的因果业报,深自忏悔,反而心生瞋恨,怨天尤人,责怪他人)

若闻甚深难信佛法。自心清净能悉受持。
(附注:众生业障和执着深浅不同,所以对于佛法能接受的次第程度也不同
佛弟子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佛法,应该先摄心清净,心若能清净,就逐渐能受持深法)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直心之相]。


摘自:[佛经心法]:什么是[曲心]?什么是[直心]? ~ 大宝积经


________


[学习记录]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直心之相]。何谓为四。

(学习解说:菩萨有[四种直心的相貌],具体是哪四种呢?)


所犯众罪终不覆藏。向他发露心无盖缠。

(善知识解说:一般人有过失,总是说更大的谎,或找各种理由,甚至强不认错
佛弟子应该不隐藏自己的罪过,向他人发露自己的罪过,不覆藏于心,业由心转)
(学习抄录:一般人有过失,总是说更大的谎,或找各种理由,甚至强不认错
佛弟子应该不隐藏自己的罪过,向他人发露自己的罪过,不覆藏于心,业由心转)

(学习解说:所犯的各种罪过始终不会暗暗覆藏在心里,而是能发露出来,使内心远离烦恼。
【发露忏悔】
谓修行之人,所有过失,不可隐覆,即当发露忏悔。以此翻破覆讳过失之心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盖缠】
盖与缠皆为烦恼之异名。盖,覆障之义;因烦恼可覆障善心,故称盖。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等五种烦恼,称为五盖。缠,缠缚之义;因烦恼可缠缚修善之心,故称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惛沈等八随烦恼,称为八缠,再加忿、覆,则为十缠。(维摩经佛国品)p5911
FROM:【佛光大辞典】)


若失国界身命财利。如是急事终不妄语。亦不余言一切恶事。
(善知识解说:不因为身家性命财物受到威胁而妄语造恶,也不说一切恶事
如是因,如是果,前生恶业,所以今生受苦,可是凡夫今生受苦的时候,
却又为了身命财利去造恶业,所以恶性循环不已,
又或者富者不知道因果,今生造恶业,所以事业家庭由赢转衰,折损福报)
(学习抄录:不因为身家性命财物受到威胁而妄语造恶,也不说一切恶事
如是因,如是果,前生恶业,所以今生受苦,可是凡夫今生受苦的时候,
却又为了身命财利去造恶业,所以恶性循环不已,
又或者富者不知道因果,今生造恶业,所以事业家庭由赢转衰,折损福报)

(学习解说:即便发生失去国土身命财利等急事,都始终不妄语造恶,也不说一切恶事)


[骂詈][毁谤][挝打][系缚]种种伤害。受是苦时但自咎责。自依业报不瞋恨他。安住信力。
(善知识解说:这点也是时常发生的事情,众生遇到上述种种苦报的时候,
不会检讨自己的因果业报,深自忏悔,反而心生瞋恨,怨天尤人,责怪他人)

(学习抄录:这点也是时常发生的事情,众生遇到上述种种苦报的时候,
不会检讨自己的因果业报,深自忏悔,反而心生瞋恨,怨天尤人,责怪他人)


(学习解说:受到谩骂、毁谤、殴打、捆绑等种种伤害的时候,虽然受苦但是能自己忏悔自身的罪责
知道自己造业自己受报,而不会胡乱的去嗔恨怪罪他人,对佛法教导的因果等正见道理很有信心

【信力】
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若闻甚深难信佛法。自心清净能悉受持。
(善知识解说:众生业障和执着深浅不同,所以对于佛法能接受的次第程度也不同
佛弟子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佛法,应该先摄心清净,心若能清净,就逐渐能受持深法)
(学习抄录:众生业障和执着深浅不同,所以对于佛法能接受的次第程度也不同
佛弟子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佛法,应该先摄心清净,心若能清净,就逐渐能受持深法)

(学习解说:如果听闻甚深难信的佛法,能够收摄自心,令心清净,逐渐对这些甚深难信之法都能受持。
心不清净,堕入曲心,就无法懂得和受持甚深法)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直心之相]。
(学习解说:以上是[菩萨有四种直心的相貌]。)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9-17 09:21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谓为四。
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
无疑悔处,令他疑悔。
(附注:本来佛弟子没有疑问的地方,却讲出各种谬论让大家对佛法产生怀疑)
求大乘者诃骂诽谤广其恶名。
(附注:这就是毁谤大乘行者)
以谄曲心与人从事。
(附注:与人相处总是怀着虚假的心,事情都是别有目的,为了某种利益)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失菩提心]。



摘自:行菩萨道,四种[退失]和[不退]菩提心,[增长]或 [减损]善法的方法~大宝积经



_____________



[学习记录]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谓为四。
(学习解说:菩萨有四法会导致退失菩提心)

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
(学习解说:对师长怀有欺瞒欺诳之心,对已经受持的佛经佛法,没有恭敬之心,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无疑悔处,令他疑悔。
(善知识解说:本来佛弟子没有疑问的地方,却讲出各种谬论让大家对佛法产生怀疑)
(学习抄录:本来佛弟子没有疑问的地方,却讲出各种谬论让大家对佛法产生怀疑)

求大乘者诃骂诽谤广其恶名。
(善知识解说:这就是毁谤大乘行者)
(学习抄录:这就是毁谤大乘行者)

以谄曲心与人从事。
(善知识解说:与人相处总是怀着虚假的心,事情都是别有目的,为了某种利益)
(学习抄录:与人相处总是怀着虚假的心,事情都是别有目的,为了某种利益)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失菩提心]。
(学习解说:这就是菩萨有四法会退失菩提心)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9-19 00:45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 [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何谓为四。
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
(附注:对于众生的慧命和因缘,能以正法方便善巧诱导众生学习增上正法,不妄语不戏笑 )
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
(附注:[直心]请参阅
http://www.ksetra.xi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56)
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
(附注: 能像尊敬佛一样的尊敬大乘菩萨行者,并且宣扬大乘菩萨行者的威名,如此尊敬大乘)
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
(附注:学习大乘法,不喜小乘法,也劝化众生追求大乘无上菩提,不求小乘涅槃)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

摘自:行菩萨道,四种[退失]和[不退]菩提心,[增长]或 [减损]善法的方法~大宝积经


————


[学习记录]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 [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何谓为四。

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
(善知识解说:对于众生的慧命和因缘,能以正法方便善巧诱导众生学习增上正法,不妄语不戏笑 )
(学习抄录:对于众生的慧命和因缘,能以正法方便善巧诱导众生学习增上正法,不妄语不戏笑)
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
(善知识解说:[直心]请参阅
http://www.ksetra.t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19)
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
(善知识解说: 能像尊敬佛一样的尊敬大乘菩萨行者,并且宣扬大乘菩萨行者的威名,如此尊敬大乘)
(学习抄录:能像尊敬佛一样的尊敬大乘菩萨行者,并且宣扬大乘菩萨行者的威名,如此尊敬大乘)
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
(善知识解说:学习大乘法,不喜小乘法,也劝化众生追求大乘无上菩提,不求小乘涅槃)
(学习抄录:学习大乘法,不喜小乘法,也劝化众生追求大乘无上菩提,不求小乘涅槃)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


相关阅读:何处是道场?何谓道场? ~ 维摩诘所说经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9-20 01:19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 [所生善法灭不增长]。何谓为四。
以憍慢心读诵修学[路伽耶]经。
(附注:以傲慢心读诵修学世论经典外道书)
贪利养心诣诸[檀越]。
(附注: [檀越]就是施主,怀着贪求利养的心去接触信徒施主)
增毁菩萨。
(附注:毁谤大乘菩萨行者)
所未闻经违逆不信。
(附注:这点很重要,下段佛陀有说明正确心态)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灭不增长]。(附注:
【路迦耶底迦】
(流派)Loka%yatika,又作路柯耶胝柯,路伽耶,路伽耶陀。译作顺世。
四卷楞伽经谓之恶论,七卷楞伽经谓之世论。外道之名。随顺世间之凡情,计执是常是有等者。
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嘉祥法华义疏十曰:「路伽耶陀者,旧云是恶解义。
(中略)注经云:路伽耶陀者,如此方礼仪名教儒墨之流也。
(中略)又言:路伽耶陀,翻为世间行。 」
慧琳音义十五曰:「路伽耶经,梵语,此名恶论义,正梵音云路伽耶底伽。此则顺世外道,随顺世间凡情所说,执计之法是常是有等。 」
法华玄赞九曰:「路伽耶陀者,先云恶答对人,正言路伽也底迦,云顺世外道。」
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摘自:行菩萨道,四种[退失]和[不退]菩提心,[增长]或 [减损]善法的方法~大宝积经


————————


[学习记录]: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 [所生善法灭不增长]。何谓为四。
以憍慢心读诵修学[路伽耶]经。
(善知识解说:以傲慢心读诵修学世论经典外道书)
(学习抄录:以傲慢心读诵修学世论经典外道书)
贪利养心诣诸[檀越]。
(善知识解说: [檀越]就是施主,怀着贪求利养的心去接触信徒施主)
(学习抄录:[檀越]就是施主,怀着贪求利养的心去接触信徒施主)
增毁菩萨。
(善知识解说:毁谤大乘菩萨行者)
(学习抄录:毁谤大乘菩萨行者)
所未闻经违逆不信。
(善知识解说:这点很重要,下段佛陀有说明正确心态)
(学习解说:对没有听闻过的经典,没有信心,不能遵从经中的教导)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灭不增长]。(附注:
【路迦耶底迦】
(流派)Loka%yatika,又作路柯耶胝柯,路伽耶,路伽耶陀。译作顺世。
四卷楞伽经谓之恶论,七卷楞伽经谓之世论。外道之名。随顺世间之凡情,计执是常是有等者。
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嘉祥法华义疏十曰:「路伽耶陀者,旧云是恶解义。
(中略)注经云:路伽耶陀者,如此方礼仪名教儒墨之流也。
(中略)又言:路伽耶陀,翻为世间行。 」
慧琳音义十五曰:「路伽耶经,梵语,此名恶论义,正梵音云路伽耶底伽。此则顺世外道,随顺世间凡情所说,执计之法是常是有等。 」
法华玄赞九曰:「路伽耶陀者,先云恶答对人,正言路伽也底迦,云顺世外道。」
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9-21 01:24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 [所生善法增长不失]。何谓为四。
舍离邪法求正经典[六波罗蜜]菩萨法藏。心无憍慢于诸众生谦卑下下。
(附注:远离外道知见,不求外道典籍,学习正信佛陀经典大乘六波罗蜜菩萨法门,心不骄傲谦和卑下)
如法得施知量知足。离诸邪命安住圣种。
(附注:如法知量知足接受信徒供养,远离种种邪知邪见,安住佛法正道)
不出他人罪过虚实不求人短。
(附注:不论真假,都不宣扬别人的罪过和短处)
若于诸法心不通达作如是念。佛法无量随众所乐而为演说。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为证不生违逆。
(附注:这点很重要,佛陀在此教导了正确的观念)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增长不失]。

摘自:行菩萨道,四种[退失]和[不退]菩提心,[增长]或 [减损]善法的方法~大宝积经


___________



[学习记录]


大宝积经~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 [所生善法增长不失]。何谓为四。

舍离邪法求正经典[六波罗蜜]菩萨法藏。心无憍慢于诸众生谦卑下下。
(善知识解说:远离外道知见,不求外道典籍,学习正信佛陀经典大乘六波罗蜜菩萨法门,心不骄傲谦和卑下)
(学习抄录:远离外道知见,不求外道典籍,学习正信佛陀经典大乘六波罗蜜菩萨法门,心不骄傲谦和卑下)

如法得施知量知足。离诸邪命安住圣种。
(善知识解说:如法知量知足接受信徒供养,远离种种邪知邪见,安住佛法正道)
(学习抄录:如法知量知足接受信徒供养,远离种种邪知邪见,安住佛法正道)

不出他人罪过虚实不求人短。
(善知识解说:不论真假,都不宣扬别人的罪过和短处)
(学习抄录:不论真假,都不宣扬别人的罪过和短处)

若于诸法心不通达作如是念。佛法无量随众所乐而为演说。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为证不生违逆。
(善知识解说:这点很重要,佛陀在此教导了正确的观念)
(学习解说:如果自己对于佛法不能通达的,应当这样来想:佛陀随顺无量众生的根器因缘次第,为令众生对佛法生起好乐而为之演说,只有佛陀能彻底了知其中的原理,并非我所能完全了解。对于不明了之处,应当相信佛陀证悟和教导的佛法,不生出抵触怀疑不遵从等想法。

相关阅读:听闻深法,却无法信受的时候,该怎么办? ~ 瑜伽师地论)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增长不失]。
(学习解说:以上是四种令善法增长不退失的方法)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9-28 21:14
大宝积经~

佛告思益梵天。菩萨有四法。[坚固其心][而不疲倦]。何等四。
一者[于诸众生起大悲心]。
二者[精进不懈]。
三者[信解生死如梦]。
四者[正思量佛之智慧]。

菩萨有此四法。坚固其心而不疲倦。

摘自:如何坚定学佛信心,而不疲惫不后悔,增长善根无所恐惧,成就一切善法?


————


[学习记录]


佛陀告诉思益梵天菩萨,菩萨有四法,能坚固自心不因疲倦而退转。具体是哪四种呢?

一是,对众生生起大悲心(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相关阅读: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二是,精进努力终不懈怠
(【云何[精进]。
若有比丘欲令[身][口][意]业清净。远离一切诸不善业。修习一切诸善业者。是名[精进]。】
——摘自:云何精进?正念?正定?正慧?解脱? ~ 大般涅槃经


三是,相信生死犹如梦幻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法讲法界不生不灭真相,生命究竟来说没有生死,不生不灭
仅是众生因为执着的关系,所以迷于生死烦恼与痛苦】
——摘自:[略说]学习面对人生(生命)的真相(实相)

【什么是法界的真相呢?就是众生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只是因为对六道的执着抓取不放,所以一直累世轮回
也就是因为种种无知害怕恐惧和情爱欲望贪着, 无法认清六道轮回的真相
因为对表相的执着,所以无法脱离轮回引力的控制

其实,轮回或解脱是可以自主的,
如果众生因为对表相的贪瞋痴, 这心念就不由自主, 就会堕入轮回
就像您对梦境中事物情境的执着, 这梦就一直持续, 如果您能破除梦境, 知道梦境是虚幻, 梦就醒了
如果众生对世俗能放下执着, 就能超越表相, 而投生清净的天道, 甚至脱离六道轮回的引力控制而成佛】
——摘自:[略说]法界真相


四是,能正念思维相信佛陀的圆满智慧

菩萨有这四法,因此能坚固自心不因疲倦而退转。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9-29 23:06
大宝积经~

梵天。菩萨有四法。[所言决定][而不中悔]。何等四。
一者[决定说][诸法无我]。
二者[决定说][诸生处无可乐者]。
三者[决定常赞大乘]。
四者[决定说][罪福业不失]。
(附注:就是因果不虚)
是为四。

摘自:如何坚定学佛信心,而不疲惫不后悔,增长善根无所恐惧,成就一切善法?


_______


[学习记录]


梵天,菩萨有四法,能令说出的话必定做到,绝不中途退悔。具体是哪四种呢?
(【决定】
梵语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又作一定。略作定。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修行六波罗蜜可得六决定,即:布施可得财成决定、持戒可得生胜决定、忍辱可得不退决定、精进可得修习决定、禅定可得定业决定、智慧可得无功用决定。(俱舍论卷二十三、往生论注卷下)((参见:六决定)1267)p2968
FROM:【佛光大辞典】)

一是对诸法无我的道理没有丝毫怀疑

二是对生死轮回里的一切没有任何爱乐执着

三是坚定的称赞宣扬大乘佛法

四是坚信因果不虚

以上是四法。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0-10-1 00:38
大宝积经~

梵天。菩萨有四法。[增长善根]。何等为四。
一者[持戒]。
二者[多闻]。
三者[布施]。
四者[出家]。

是为四。

摘自:如何坚定学佛信心,而不疲惫不后悔,增长善根无所恐惧,成就一切善法?


______


[学习记录]


梵天,菩萨有四法,能增长善根。具体是哪四种呢?

一是守持戒律

二是多闻正法

三是修行布施

四是出家修道

以上就是四法。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ksetra.to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