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504|回复: 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7-8 21:5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8 21:57 编辑

缘起:2021年度清净道场百日楞严坛法会(6月17日—9月24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楞严会上诸佛菩萨



弟子光明遍照,发心学习《楞严经》
恳请诸佛菩萨  善知识慈悲加持
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深入经藏、明白经文义理,写出适合自己当前次第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21:57: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7:05 编辑

经文导读: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一、经文一开始先交代法会的地点,参加法会的人员、数量
二、波斯匿王以及城中长老居士都在家设供,请佛陀和比丘们去应供,唯有阿难先前受到别人宴请未归,这次无法一起应供
三、阿难在受供中,被摩登伽女以咒术迷惑,差点毁掉戒体,世尊让文殊菩萨将咒往护,解救阿难
四、阿难祈请世尊为大众演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五、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安住在身内是错误的
六、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安住在身外也是错误的
九、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是随着与其他物相合后就能随时出现也是错误的
十、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是安住在中间也是错误的
十一、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识知之心就是对于一切事物不执着也是错误的

十二、世尊因阿难祈请,为大众宣说如何证得奢摩他果位8楼11楼


(增补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21:5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5:14 编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1—3楼用时约1小时50分)


一、经文一开始介绍了法会的地点,参加法会的人员、数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乾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末学解说]:


我亲自听闻佛这样说:

佛有一段时间,在室罗筏城(即舍卫国)的祇桓精舍,与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聚在一起,这些比丘都已证得阿罗汉,内心清净,漏尽贪嗔痴等诸烦恼

这些大比丘能安住在佛法当中善于超过其他一切众生,能够在国土中成就(显示)种种威仪,令众生赞叹,而且他们能够跟随佛陀为众生转法轮,他们的智慧都能够胜任佛的嘱托,为众生演说妙法

他们严格的受持着佛陀制定的戒律,以自身的清净为三界众生树立榜样,时常以不同的化身度脱无量的众生,救助未来众生超越自己累世以来的种种恶业牵引而出离轮回


这些大比丘正是:大智舍利弗、摩诃目乾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为上首

还有无量的辟支佛和阿罗汉们以及初发心学佛者都来到佛居住的地方,与比丘们一同结夏安居


十方菩萨们为了断绝自己心中的疑问,都带着一颗敬仰的心来佛陀处听闻深奥的佛法义理


这时佛陀慈悲的为大家设立讲座,为与会众生演讲深奥的佛法,法会上的众生身心都清净无染,沉浸在佛法的氛围中


佛陀说法时的声音犹如迦陵频伽发出的动听美妙的音声,这声音遍布十方法界,如恒河沙一样多的菩萨们也都一起集聚法会道场,其中以文殊菩萨为上首



【如是我闻】

 (杂语)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为第一,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伛(有之义)二字为吉祥之表,是诤论之本也,故佛教为避诤论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凡诸经之首有通别二序,通序称为证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灭时告阿难使置于诸经之冠首者。出于集法藏经。佛地论一曰:‘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探玄记三曰:‘如是总举一部文义,谓指己所闻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释曰:‘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智度论一曰:‘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中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注维摩经一:‘肇曰:如是信顺辞,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法华文句一曰:‘对破外道阿伛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法华义疏一曰:‘立此六事为简外道,外道经初皆标阿伛二字,如来教首六事贯。’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如是我闻】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祇园精舍】

 只陀园林须达精舍的简称,是佛教史上的第二座佛寺,在舍卫城,乃须达多长者建筑以供佛说法的道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漏】

 (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堪

能够;可以


【毗尼】

 (术语)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楞严经曰:‘严净毗尼,弘范三界。’疏曰:‘毗尼,此云善治,亦即云律。’黄庭坚诗曰:‘心洁似毗尼。’(参见:毗奈耶)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应身】

佛教语。指佛﹑菩萨为度化众生,随宜显现各种形象不同的化身。


【拔济】

拉拔救助、拯救。


【尘累】
(术语)烦恼恶业之污我缚我者。楞严经一曰:“拔济未来越诸尘累。”长水疏一上曰:“烦恼与业,染污系缚,喻之尘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
梵语 pramukha,巴利语 pamukha。<一>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于佛世时即有此称,上首一词散见于各汉译经典中。后于禅林里,间以“首座”代称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变。(大品般若经卷四金刚品、观无量寿经、法华论卷上)
 <二>指诸法门中最上之法。例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二,将“厌离一切法三昧、超过一切法三昧”等十五种三昧称为一切三昧中之上首,复将“观诸法性陀罗尼门、发菩提心陀罗尼门”等五十三陀罗尼门称为一切陀罗尼门之上首。(法华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四十五、大日经疏卷十二)
 <三>指佛弟子优波离。梵名 Upa^li,意译化生,或译上首,以其持律第一,为众纪纲,故称上首。如来入灭后,其与五百圣人于毕钵罗窟内,结集毗奈耶藏。(付法藏因缘经卷一)p717
FROM:【佛光大辞典】


【无学】

 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初心】

 (术语)初发心而未经深行者。首楞严经一曰:‘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止观一曰:‘初心尚尔,况中后心。’往生要集中本曰:‘初心观行不堪深奥。’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自恣】

僧众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著其他比丘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咨决 】

谓断决。


【钦奉 】

犹敬奉。


【法筵】

佛教语。指讲经说法者的座席。引申指讲说佛法的集会。


【迦陵】

 (动物)迦陵频伽之略。鸟名。(参见:迦陵频伽)。楞严经一曰:‘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未完待续 ~  阿弥陀佛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21:59: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5:33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2小时20分)



二、波斯匿王以及城中长老居士都在家设供,请佛陀和比丘们去应供,唯有阿难先前受到别人宴请未归,这次无法一起应供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末学解说】
这时,波斯匿王在他父王的忌日那天特意设斋食供养僧众,并且亲自恭请佛陀到宫中饮食,还准备了许多上好的饮食佳肴,一起供养诸大菩萨们

【营斋】
设斋食以供僧道,请为死者超度灵魂。

【宫掖】
宫中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末学解说】
并且城中有一些长者居士也同时发心准备饭食驻足等佛陀及他的弟子们来应供
为了给众生培植福德的机会,也为了圆满众生的善念
佛陀就吩咐文殊菩萨带领一些菩萨以及阿罗汉分别到发心的斋主家中应供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末学解说】
在这次应供中,只有阿难尊者因为先前受别人的邀请而未归,所以来不及与僧众们一起参加这次应供
阿难在出远门应供中没有其他的高僧作陪,所以途中就只有一人,又来不及参加这次国王的宴请
所以那天就持钵,决定在所经过的城中按照所经过的前后顺序乞食
此时阿难尊者心中想着走到最后一家的施主家作为自己这次乞食的斋主
不去理会这斋主家是不是干净不干净,也不管斋主家是高贵的或是卑微的身份,都以平等心对待
发愿要圆满成就一切众生的无量功德

因为在此前,阿难就已经知道世尊曾经斥责须菩提及大迦叶尊者,身为阿罗汉,但是心却不均等,没有按照沿途顺序乞食,而是以分别心乞食
内心非常钦仰世尊为大众广开无遮大会,宣讲平等行财法,解除各自心中的疑虑

这时阿难尊者来到城隍门前放慢脚步,整装束衣,仪表端正,以恭敬心去斋主家乞食

【别请】
在众比丘中特别邀请一人来供养。若是如法的比丘,是绝对不会接受这种别请的。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遑】
没有时间;来不及

【僧次】
 僧人的座次。

【上座 】
受尊敬的席位;上首的座位

【阿阇黎】
1.亦作"阿阇梨"。 2.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轨范师"。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

【檀越】
 施主。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开阐】
1.犹开辟;发展。 2.广为开设。 3.发挥阐述。

【无遮会】
 (行事)Pan^ca-paris!ad,P an^cavars!ika%-paris!ad,梵语般阇于瑟。译曰无遮会。贤圣道俗贵贱上下无遮,平等行财法二施之法会也。印度国俗屡行之,支那则梁武大通元年初行之(佛祖统纪通塞志)。智度论二曰:‘佛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阇于瑟大会。’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三、阿难在受供中,被摩登伽女以咒术迷惑,差点毁掉戒体,世尊让文殊菩萨将咒往护,解救阿难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末学解说】
这时候,阿难因为次第乞食被淫女诱骗到了单独的一间房子中,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这个大幻咒术迷惑阿难,并且抚摸阿难身体,这时阿难即将被毁坏戒体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末学解说】
世尊如来知晓阿难被淫术所迷惑即将毁戒,在宫中结束受供后马上回到居住的精舍中,波斯匿王以及国中大臣和长者居士们,都一起跟随世尊听闻佛陀宣讲法义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㢡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的头顶上释放出百宝无畏光明,光明中化出千叶宝莲花座,座正中有佛的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然后世尊就吩咐文殊菩萨持着这个神咒来到阿难遇难的地方保护阿难,神咒声一起,恶咒(娑毗迦罗先梵天咒)顿时消灭,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就带着阿难和摩登伽女来到佛的住所



四、阿难祈请世尊为大众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末学解说】
这时阿难见到世尊,就如在外受到委屈的小孩见到父母一样,对着世尊顶礼哭泣,恨自己无始劫以来一向多问佛法但是却没有正道的力量,在关键时刻失去定力,所以殷勤的启请世尊能演讲十方如来当初是如何证得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而成就菩提行的种种法门

大会中,又有许许多多的菩萨以及大阿罗汉、辟支佛也都有这种想法,都非常希望能听闻世尊演讲这些法门,于是他们都静静的坐到各自的位置上准备听闻神圣法音

【道力】
 种种正当道理的力量。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22:0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5:57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3 小时)


五、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安住在身内是错误的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末学解说]
佛问阿难:你我本是同胞兄弟,情谊深厚,你当初发心跟随我出家,是看到了我佛法中有什么殊胜的瑞相,能立即舍去世间的深重恩爱

【同气 】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此指同胞兄弟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末学解说]
阿难告诉世尊:我因为看见了如来三十二身殊胜的相貌,看到如来由内而外显露的晶莹剔透如琉璃的身形
因此经常独自思惟:世尊的这个相貌绝对不是由世间的欲望所生。为什么呢?
因为世间的爱欲之气秽拙丑恶,腥臭交织脓血横流
绝不能生出清净殊胜妙明的如紫金光聚的身子
所以非常仰慕佛陀,决定跟随佛陀出家

【映彻 】
照临。
晶莹剔透貌。

【粗浊】
犹秽浊。

【腥臊 】
腥臭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末学解说]
佛说:很好,阿难!
你应当知道,世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因为各自的因果业报而不断轮回,不得出离
这都是因为众生不知道真心佛性,不知道自己应该常住在自己的真心自性里
而是众生都有太多的诸多妄想,殊不知这些妄想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就有不断的轮回

你如今想要证得无上菩提显露真心自性,应当以正直之心来回答我的提问:
十方如来都具足同一道力,他们能够出离生死也都是因为有质直心
所说之话也是真言,从始至终都没有委曲相,都是以显露真心自性来行事

阿难!今天我问你:
当初你因为看到了佛殊胜的三十二相后发心跟随佛陀出家学佛
那么你是用什么看见的,又是由什么感受到了内心的无比快乐


【相续】
 (术语)因果次第而不断绝也。有为法无一常住,世人但认因果连续为常住耳。俱舍论四曰:‘何名相续,谓因果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直心】
正直的心胸;亦形容心地直爽。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末学解说]
阿难告诉佛陀:世尊!我感到无比的快乐用的是我的心我的眼
由我的眼观看到如来殊胜的相貌,心里就生起爱乐,所以我发愿要出家修行了脱生死



★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末学解说]
佛告诉阿难:如你所说,你体会到的爱乐是出自你的心和眼
那么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心和眼所在的地方,就不能降伏自己的烦恼
譬如一个国家被贼寇所侵犯,决定发兵讨伐要除掉贼寇,那么就必定要知道这些贼寇住在哪里
现在致使你不断轮回的原因是由你心眼的过失造成的
那么我问你:你的心和眼如今到底身处在哪里?

【尘劳】
 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咎】
过失,罪过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末学解说]
阿难回答世尊:世尊!世间上有十种凡夫相貌,都一致认为自己的心是处在身体内
我也看到如来的青莲花眼也是在佛的脸上
我今天观到我的五根四尘都在我的脸上,而心则处在身内


【异生】
 凡夫的别名,因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报而生。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浮根 】
1.露出土面的树根。 2.佛教语。佛教以五官为"浮根"。亦泛指躯壳。

【四尘】
 色、香、味、触。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末学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现在坐在如来的讲堂内,能看到祇陀林处在什么位置吗?
阿难回答世尊:如来的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中,祇陀林就在讲堂的外面
佛问阿难:你在讲堂中最先看到什么
阿难回答世尊:我在讲堂中,先见到如来,然后再见到大众,最后向外面望去,才看到外面的祇陀林
世尊再问阿难:你是怎么看到外面的祇陀林的
阿难回答世尊:这座大讲堂的门窗都开得这么大,所以我在讲堂内往外看就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户牖 】
门窗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面对着大众,展开金色的手臂抚摸着阿难的头顶,告示阿难及与会大众:
有一种能够深入禅定的方法叫大佛顶首楞严王
他具足了一切的修行之行法,十方如来就是因为修行大佛顶首楞严而修得证道的佛果,现在你们要好好听着
阿难向佛陀深深的顶礼,领受佛陀的教诲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万行】
 (术语)一切之行法也。菩提心论曰:‘复经三僧祇劫,修六度万行,皆悉具足,然证佛果。’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就像你刚才讲的,你身在讲堂中,讲堂中的门窗很大可以看到外面很远的地方
但是你要知道,有的众生人虽然在讲堂中,却看不到如来但却能看到讲堂外面的事物
阿难很惊奇的回答:世尊!人在讲堂内不能见到如来却能看到外面的树林山泉,这样的事好像不可能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你也是这样的人,你的心灵原本对于一切都是明白的
如果你现在这个明白的心是生在身内,那么你应该先知道自己身体内的东西,众生都是先看身内再观身外的事物
但是即使这样也还是看不到身内的心肝脾胃等内脏,看不到指甲或趾甲的生长过程
也看不到头发的生长过程,更看不到筋骨转动、血脉摇动的情形
那么既然内心明了,却为什么不知到这些呢?
那只能说他不知身内的事情,即是这样又怎么能够知道身外的事情呢?
所以你应该知道你说的:觉悟了的清净明了之心是住在身内的这句话是错误的

【爪】
指人的指甲或趾甲
——摘自百度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1 21:12: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6:22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



六、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安住在身外也是错误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末学解说]
阿难向佛陀行跪拜礼后,对佛陀说:
当我听完世尊宣说的佛法后,我才觉悟到我的心其实是安住在身外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就像室内的灯,灯亮的时候必然是先照亮室内,然后通过室内开着的门使光亮能照到门外,乃至一直照到庭外
而一切众生看不到自己身内的情况只见身外的事物,这就像在室外的灯光不能照到室内一样
如果这样的道理明白了就不会感到疑惑,这与佛宣讲的法义一样,众生就不会迷糊妄想了,对吗?

【稽首】
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法音 】
1.指法言。合乎礼法之言。 2.佛教语。解说佛法的声音,佛法。 3.诵经奏乐声。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末学解说]
佛问阿难:这些比丘们刚才与我一起在室罗筏城乞食,现在乞食完毕回到了祇陀林
我已经吃过斋饭,你想想如果只有一个比丘在吃饭,那么众多的人能一同吃饱吗?

阿难回答:不能一同吃饱。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比丘们虽然都已经证得了阿罗汉
但是他们不是同一个身躯,各有各的身躯,这样怎么能一人吃饭就能令众人都会饱了呢?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末学解说]
佛再问阿难:如果你觉得你那觉悟了知的心其实是在身外,你的身体和心在外面互不相干
那么你心所明了的事情你的身体不能感觉到,身体感受到的东西心又不能知
我今天给你看我的兜罗绵手,当你用眼睛看见我手时你的心能分别吗?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我的心能分别知晓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佛告诉阿难:如果你的心能相知分别,那么你为什么说它是在身外呢?
所以你刚才说的:觉悟了知之心是住在身外这句话也是错误的



七、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是潜伏在根里也是错误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末学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佛刚才所说,那颗觉悟明了之心因为不能见内,所以不是居住在身内
又身体和心因为能相互了知而不相分离,所以也不是住在身外
我现在思惟,知道了那颗认知的心在另外一个地方

佛问:那颗认知的心处在哪里?

阿难回答:那颗了知之心,既然不能了知里面的事情但能见到外面的情况,我想他肯定是藏在根里(眼睛)的缘由
这就像有人用晶莹剔透的琉璃做成的碗蒙住他的双眼,眼睛虽然被外物罩住,但是因为罩住的物品是透明的
所以一点也不妨碍眼睛的识别功能,眼睛还是照旧能观看到物品,而心也能随即分别是什么物品
所以我觉得那颗觉了能知之心,之所以不能看见里面的原因是根(眼睛)的缘故
而他(能知之心)能对外面的东西清楚明白而无有障碍,是因为他(能知之心)深潜在根的内部

佛问阿难:就如你所说,那颗能知之心深潜在根里面,犹如琉璃一般明净
那么别人用琉璃罩住眼睛,是能看见大地山河还是能看见琉璃呢?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当人们以琉璃罩住眼睛的时候,人们看见的实是琉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佛问阿难:你的识知之心如果与琉璃在同一处,能看见大地山河,却为什么看不到眼睛呢?
如果能看见眼睛,眼睛就是与大地山河在同一个境界中
如果看不见,那你为什么说这颗了知之心,是深潜在根内,就像琉璃盖住眼睛一样呢?
所以你应该知道你讲的:那颗觉悟能知之心潜伏在根里与琉璃照着眼睛在同一处,这句话也是错误的



八、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安住在暗处也是错误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府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末学解说]
阿难对世尊说:世尊!我现在又有了一种想法:
众生的身体,他的五脏六腑在身内,眼耳口鼻等在外面
深藏的腑脏处在暗处,那些五根则在外面在明处
现在我正对着佛,睁开眼睛就见到明处,这就叫见外
闭起眼睛看见暗处,这就叫见内,这样的理解对吗?

【府藏】
腑脏。五脏六腑的总称。

【窍】
窟窿,孔洞:七~(耳、目、口、鼻)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府?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佛告诉阿难:当你闭起眼睛看见暗时,那么这暗时的境界与眼睛能相对吗?还是与眼睛不相对?
如果是与眼睛相对,那么这个暗就在眼前,怎么会是在内呢?
如果这暗是身在内的,深居暗室又没有太阳月亮灯光照明,那么在这个暗室中都是你的脏腑?如果不是,那么你是怎么看见你的脏腑的呢?

如果离开外见,由内来看,闭起眼睛看见暗名为身体的里面,那么睁开眼睛看见明处为什么会看不到面部?
如果看不到面部,那么能看到内部也是不成立的
如果睁开眼能够看到面部,那么这颗觉了能知之心以及与眼根就是处在虚空中,哪里是在身内呢?

如果是在虚空中,就不是在你的身体里
假使如来看见你的面就在你的身上,你的眼也已知道,但是你的身体没有觉察到
那么你的身体和眼睛应该有二种分开的觉知,就是你一个身体应该能成就二尊佛,而这明显是错误的
所以你刚才说的:见暗就是见内这句话也是错误的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1-7-12 22:14: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6:30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15分)



九、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是随着与其他物相合后就能随时出现也是错误的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末学解说]
阿难问佛:我经常听闻佛为四众做佛法开示:
不同的心念,会生起种种不同的法,不同的法又生起种种不同的心念
现在我这样思惟,这个思惟体实是我的心性
这个心性随着与其他物相合时而随时会出现,并不是处在身内、身中、身外这三处

佛告诉阿难:
你今天说:不同的法生起种种不同的心,心性随着与他物相合处而心随时出现
这个心如果没有实体那么就没有所合
如果没有实体而能够相合,这就如没有十九界和七尘一样,是不可能的

如果这心性有实体,就像用自己的手锤击自己的身体一样
你能知道这心是从身内出来的?还是从身外进入的?
如果是从身内出来的,就能看见身体的里面
如果是从外面进入的,那么就会先看到面容

【四众】
 1.指佛说法时听者共有四众,即一、发起众,发起讲经的人;二、当机众,常时跟着佛的人,如千二百五十人是;三、影响众,如他方来助佛宣扬佛法的菩萨;四、结缘众,如一般下根的薄福众生。2.指出家之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3.指僧俗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九界】
 (名数)此犹言六蕴十三处,譬无法而言之也。楞严经一曰:‘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七尘】
 (譬喻)色等之六境,谓之六尘。尘法极于六,无第七尘。故喻无法为七尘。楞严经一曰:‘若无有体而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挃】: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阿难回答:看见的是人的眼睛,心里了知则不用眼睛,这是不同的

佛说:如果眼睛能见,那么你站在室内隔着门能见到外面吗?
如果人死了,那眼睛还在,那应该能见物品,如果能见物品,那么怎么能说已死呢?

阿难!你那颗觉了能知之心如果一定有一个实体,那么是一体还是多体呢?
这颗能知之心现在在你的身体里,是在你的全身?还是不在你的全身?

如果这颗能知之心是一体的,那么用你的手捣一下你身上的一个肢体时,四肢都应该有感觉
如果四肢都有感觉,那么就不是这个捣鼓的动作在起作用
如果对捣鼓的地方有所选择,那么那颗能知之心是一体的就不能成立

如果是多体的,那么就变成有很多人了,那到底哪一个本体是你的呢?
如果这颗能知之心遍布整个身体,就如前面用手去捣鼓肢体一样

如果不是遍布整个身体,当你碰触到头,也同时也碰触到脚,头有感觉,脚应该没有感觉,而你却不是这样
所以你应该知道,那颗能识之心随着与其它物相合后就随时出现也是不对的

【遍体】
浑身,满身。



十、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是安住在中间也是错误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末学解说]:
阿难问佛:世尊!我经常听闻佛与文殊等其他大菩萨谈论实相时
世尊也说:能识之心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
就像我这样思惟的:心在内不能见,心在外不相知,在内不知所以不在身内
又由于身心相知,那么在外也不对,那么这颗能识之心应当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末学解说]:
佛说:你说这颗能识之心在中间,中间必定不会是一个使人感到迷惑的地方,不是随便在什么地方就是了
你说在中间,中间在什么地方?处在哪里?还是在身上?

如果在身上,在身体的边上就不是中间,在身体的中间就是在身内
如果中间有一个确切的处所,有没有表示物?或者没有表示物?

如果没有表示物就说明没有中间这个地方
如果有表示物也不能确定一定是在那里,为什么呢?
就如以人为参照物,在表示为中间时,从东面看则可以说是西边,从南边看时就可以说成是北边
这样的表述已经非常的混乱了,结果就会使得这心也更杂乱了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1-7-13 21:09: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6:55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2小时45分)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末学解说]
阿难回答说:我所说的中间,不是这二种
如世尊所说:在眼睛和色尘的相互因缘作用下,会生出眼识
眼睛有分别事物的功用,色尘没有这个认知
眼识生在眼、色中间,因此那颗识知之心就在那里

【眼识】
(术语)六识之一。以眼根为所依而生,了别色境者。随能生之眼根而立眼识之名。三藏法数二十一曰:“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唯识论五曰:“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色尘】
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为五尘之一,六尘之一。此色染污心识,生起烦恼,故称为尘。((参见:五境)1171、“六尘”1298、“色”2541)p2549
FROM:【佛光大辞典】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世尊说:你的心如果在眼根色尘中间
那么你的这个心体是兼着眼根和色尘两边?还是不兼着眼根和色尘两边?
如果是兼着眼根和色尘两边,那么这个事物本体就会非常的混乱
而事物不是本体的认知,这两种必定成对立,哪里有什么中间?

如果不是兼着眼根和色尘两边,心失去了认知作用,就没有自己的体性了,那么这个中间以什么为分别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这颗觉了能知之心是在中间,也是错误的



十一、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对于一切事物不执着就是那颗觉了识知之心也是错误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末学解说]
阿难对佛说:
世尊!我曾在过去看见佛与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一起宣扬佛法时常说:
那颗觉知分别的心性,即不在身内,也不再身外,也不在中间,不再任何一个地方,对于一切无所执着就称为心
那么如果我对一切都没有执着,这能称为识知之心吗?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说觉知分别的心性都不在一切地方
那么在这个世间上,天空中、水面上、陆地上飞行的所有的一切事物
你都不去执着,那么你的心性是在还是不在?

如果心性不在,就与乌龟上长毛、兔子上长角一样是没有的事,那又有什么可执着的?
虽然说心不去执着,但不能说这个事物是没有的
而没有相貌形态就是没有,就是不存在
凡是有相貌形态就是存在的,怎么说不执着呢?
所以应当知道,对于一切事物不执着就是那颗觉了识知之心,也是不对的



十二、世尊因阿难祈请,为大众宣说如何证得奢摩他果位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从法会的座位上站起来,偏袒着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的对世尊说:
我是如来最小的弟弟,一直承蒙佛的垂爱
现在虽然跟随佛出家,但是还是凭借着佛的怜爱,跟随佛左右
虽然多闻佛法,但是却没有证得出离烦恼的果位
面对娑毗罗咒,无法折伏破除,身心被这个大幻术所牵制,陷于淫舍之中
这些都是因为自己不知道真实的实修所造成的

祈愿世尊能够发大慈悲哀悯之心,为我等众生开示如何实证寂静禅定之路
能令一些少(断)善根的众生能破除妄见而不被投生到边地卑贱种族之中

阿难说完这些话,向佛五体投地的礼拜,在会的大众们也都驻足翘首以待,都想听闻如来的开示教诲

【偏袒右肩】
(术语)挂袈裟而偏袒右肩,是表比丘恭敬尊者之相也。释氏要览曰:“律云:一切供养,皆偏袒,示有便于执作也。”法华经曰:“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多闻】
 (术语)多闻法文而受持也。维摩经菩萨品曰:‘多闻是道场,如闻是行故。’圆觉经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多闻】
梵语 bahu-s/ruta。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佛十大弟子中,以阿难尊者为多闻第一。又“五五百年”中之第三五百年为多闻坚固之时代。另于异部宗轮论述记,以“广诵众经,善持佛语诸经”者为佛弟子四众中之“多闻众”。然据圆觉经载,末世之众生希望成道,但不求悟解,唯广求多闻以增长我见,如此多闻反成其害。
 据月灯三昧经卷六载,多闻有十种利益,即:(一)知烦恼资助,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知自身及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不为所惑。(二)知清净助,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故精勤修习,以证无上佛果。(三)远离疑惑,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明了通达,无所疑惑。(四)作正直见,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则为其宣说正直知见,以端正其非心。(五)远离非道,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善恶果报、诸法同缘等理,无不明了通达,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六)安住正路,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七)开甘露门,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八)近佛菩提,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之行能趣入圣果,故心常在道,精勤无怠,因而近于佛果菩提。(九)为作光明,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知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故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众生出离幽闇。(十)不畏恶道,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晓知万法乃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故发广大之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纵遇险难恶道亦无所畏惧。(杂阿含经卷一、中阿含卷三十六瞿默目犍连经、卷四十五心经、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大智度论卷三)p2330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
 (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真际】
 真实的边际,也就是至极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
 (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阐提】
 (术语)一阐提之略。不成佛之义也。此有二种:一断善阐提,起大邪见而断一切之善根者。二,大悲阐提,菩萨有大悲心,欲度尽一切众生而成佛,众生无尽,故已毕竟无成佛之期者。(参见:一阐提)。楞伽经一曰:‘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止观六曰:‘阐提有心,犹可作佛。二乘灭智,心不可生。’【又】比丘名。涅槃经二十六曰:‘屠家之子,常修恶业,以见我故,即便舍离,如阐提比丘。’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隳----破除(摘自百度)

弥戾车-----梵名 Mleccha。指边地之卑贱种族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从他的脸上放出种种奇光异彩,这些光亮明亮的就如百千个太阳照耀着大地
十方世界都发出六种震动,十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国土一时之间全都显现在大会现场
佛至高无上的威神力,令所有的世界都合成一个佛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一切诸大菩萨,都安住在自己的国土上,合掌聆听佛的开示


【六种震动】

 大地震动,有三种的六种,即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二、为动之六方,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三、为动之六相,即动、涌、震、击、吼、爆。当地动时,吾人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种种颠倒妄想,造下种种恶业
这些恶业积聚在一起,使修行人在修行中经历诸多障碍,不能成就无上菩提
而成了声闻、缘觉等小乘之道,有的甚至成为外道、天人、魔王以及魔王眷属
这些都是因为修行者不知道二种修行根本,用错误的方法修习导致
这就像在锅上煮着沙子却想使它成为美食一样,纵使经历多长年代,最终还是不可能实现


【颠倒】
 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种根本】
  ﹝出楞严经﹞
  [一、无始生死根本],谓众生经无穷劫,流转生死,求其初始,实不可得。但迷失本性,即随生死,故名无始生死。根本者,即是攀缘之心。经云: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
  [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性净理体,虚融寂灭,不迁不变,无始无终,故名无始菩提涅槃;不染烦恼,不涉生死,故号元清净体,即菩提涅槃清净之根本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嘉馔】
美食。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20:32:43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30分)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学习解说]
那么什么是二种根本呢?佛告诉阿难:
一种是:无始劫以来的生死根本,就像你现在以及世间众生以攀援心为自性
二种是:无始劫以来菩提涅槃的清净之体,你们现在令原本的真如体性生出许多攀援之心
而这种攀援心遗失了原本的真如体性,虽然表面上每天在修行,但是却无法自己觉悟,而不断的六道轮回


【自性】
(术语)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证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证。”【又】数论师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为冥性。又称自性。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参见:数论外道)附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识精】
 (术语)众生之真心,识知精明,谓为识精。圆觉经曰:‘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元明】
 真如的觉体,本来明照,故称元明。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佛言:“汝何所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曜我心目。”
佛言:“汝将谁见?”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学习解说]
阿难,你现在想要知道如何才能证得寂静禅定,愿意出离生死,今天我来问你
此刻如来举起金色的臂膀,弯曲着五轮指,问阿难说:你现在看见我的手指吗?
阿难回答说:看见

佛又说:你看见了什么?
阿难回答说:我看见如来举着臂弯曲着五指,以光明拳照耀着我的心目

佛问:你用什么看见的?
阿难回答:我与大众同时用眼睛看到的

佛告诉阿难:
你今天回答我,是如来弯曲五指变成光明拳,照耀你的心目
你的眼睛可以看见,那么以什么为心,来看我光明拳的照耀呢

阿难回答说:如来现在问我心所在的地方,而我以心去推敲去逐渐寻找,这个能推敲寻找的,就是我的心了
佛呵叱阿难道:这个不是你的心

【五轮 】
指佛手掌五指。

【曜】
照耀;明亮

【咄】
表示呵叱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学习解说]
阿难露出惊恐的神色,离开座位合掌起立问佛:
这不是我的心,那这是什么呢?
佛告诉阿难:这是你无始劫以来的虚妄想相,能迷惑你的真心自性
由于你无始劫以来到今生,都是认贼为子(不明真相)
失去你原本的真心自性,因此一直在六道轮回

【矍然】
惊视的样子。

【前尘】
(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性】
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吾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楞严经卷一)p4214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学习解说]
阿难对世尊说:世尊,佛一向宠爱我,我也对佛充满敬爱,所以我跟随佛出家
我心不止在这里单独供养如来,就是在历经许多国家时也要供奉诸佛以及善知识
而且发起勇猛精进之心,修行一切难行的佛法,用的都是这颗心
纵使毁谤佛法,永远退失善根,也是由于这颗心的缘故

如果这些不是心在起作用,那我就是无心,就同那些泥土草木一样
离开觉知之心更是什么都没有,如来为什么说这个不是心?
我听佛这么一说非常的惊诧,想必在会的大众也都非常的疑惑
祈愿佛大慈悲,能够开示尚未觉悟的我们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慈悲向阿难以及与会大众开示,欲让他们能够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
于是如来在狮子座前,抚摸阿难的头顶,而告诉他:
如来常说:一切诸法所生,都是由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上的微尘,都是因为这颗心的作用而成为一体
阿难,如果各个世界上的一切所有,甚至一些花草树叶,究其根源都是有它的体性
纵使虚空也是有名字有相貌的,更何况清净妙净之心,在一切心性中怎么会没有自身本体呢?

【无生法忍】
 简称无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学习解说]
如果你执着于自己所觉观到的,并又种种分别,认为自己所了知的认知就是这颗心
那么这颗心应远离一切色香味触等诸尘
就如你今天听我演说佛法,是因为有声音才有了分别
即使灭掉了一切的见闻觉知,向内坚守清净闲适
这是意根境界的分别,虚幻如影并非真实

我不是斥责你执着于这颗非心,但是你应该细细的揣摩
如果离开了前尘还有分别之体性,这就是你的真心
如果这种分别性离开六尘没有自体,那么这些前尘之事就如虚幻如影,并非真实
六尘不是常住不变的,如果在它变灭时,此心就如同龟毛兔脚一样不存在
你的法身也一同随六尘断灭,那么谁又能把此心修证到能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呢?

听完佛讲的话,阿难与参会大众都默默的不说话,内心惘然无所措

【见闻觉知】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大日经疏卷一(大三九·五八二上):“如来五眼,以菩提心毕竟净故;以一切种观一切法,了了见闻觉知,无所挂碍,能持如是金刚印。”又据瑜伽师地论卷二载,依见闻觉知之别,言说有依见言说、依闻言说、依觉言说、依知言说四种。(杂阿含经卷十三、中阿含经卷四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大智度论卷四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六、成唯识论述记卷八)p3003
FROM:【佛光大辞典】

【幽闲】
清静闲适。

【法尘】
 六尘之一,法尘是意根所缘的境界,意根对前五根所缘的境界,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是名法尘。吾人日常动作,虽已过去,而前尘影事,忆念不忘,即是法尘的作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前尘】
(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影事】
 (术语)世界一切事物,虚幻如影,并非真实,故曰前尘影事。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无生法忍】
 简称无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默然】
沉默不语貌。

【自失】
心意若失,茫然无所措。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21:41:52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45分)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世间上一切修学佛法之人,虽然勇猛精进能证得甚深禅定
但是却不能漏尽诸烦恼成阿罗汉;这些都是因为由于执着生死妄想,却误认为它是真实的
所以你现在虽然多闻佛法,但是却不能证得菩提涅槃的圣果

【九次第定】
 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圣果】
 (术语)菩提涅槃也,是依圣道所得,故曰圣果,此果为真正,故曰圣果。楞严经一曰:‘虽得多闻,不成圣果。’净住子曰:三乘圣果。十地功德。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学习解说]
阿难听完佛讲的话,不断的悲戚流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对佛说:
自从我发心跟随佛出家,依赖佛的大威神力,自己常常这样思惟:
不需要劳烦自己辛勤修行,将来可以恳请如来赐我三昧定力

殊不知我身和如来心根本就不能相互替代
正是这样的错误思惟失掉了我的真实本心
身体虽然出家修行,但是却无法真正入心修行成道

这就譬如有一位贫穷家的儿子,舍弃父亲自己逃离走一样

到了今天我才明白,虽然我自己多闻佛法,如果不辛勤修行
那么就与没有听闻到佛法的人一样不能成就
就像有人口中虽然说着吃饭,但如果不是真正在吃的话终究是不能吃饱肚子的

世尊!我们这些众生现在被烦恼障和所知障所蒙蔽纠缠
都是由于内心不知道没有烦恼、不生不灭的真实心性引起的
惟愿如来能够哀悯我们这些无知愚痴之人,启发我们显露妙觉圆明之心
使我们能够开启成就菩提的智慧

【恃】
依赖,仗着

【二障】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嗔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常】
 无烦恼叫做寂,无生灭叫做常,寂常就是涅槃的道理。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穷露】
穷困流离的人。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学习解说]
立刻,如来从胸中的卍字中涌出宝光,这明亮的宝光有百千种奇珍异色
马上就照耀到十方如微尘一样多的普佛世界
遍灌十方所有的佛寺道场以及十方所有如来的头顶
也照耀到阿难和与会大众身上,同时告诉阿难:
我今天就为你在这里建立大法幢,也令十方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佛法的微妙密行
使众生都能获得清净明澈的心性,都能获得清净的法眼

【晃昱】
1.亦作"晃煜"。 2.明亮;辉煌。

【宝刹】
 (杂名)佛土之尊称也。又为佛寺之美称。刹者梵语Ks!etra之略,译曰土田。庄严经下曰:‘遍覆如来宝刹中。’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法幢】
 (譬喻)妙法高耸,如幢之上出,故曰法幢。又如猛将之建幢旗以譬佛菩萨之说法,能伏魔军而得胜也。无量寿经上曰:‘建法幢,震法雷。’涅槃经十九曰:‘法殿欲崩,法幢欲倒。’大经慧远疏曰:‘宣说证法,证法高胜,如幢上出’同嘉祥疏曰:‘建幢是战胜之相,譬说法降魔得胜也。’祖庭事苑七曰:‘诸佛菩萨建立法幢,犹如猛胜建诸幢帜,降伏一切诸魔军。’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学习解说]
阿难!你先回答我,你先前看到的这个光明拳
他的光明从何而生?是怎么样形成了光明拳?你是用什么看到的?

阿难回答言:
佛的全身就如阎浮檀河中的金子,金光闪闪如一座宝山
因为佛的清净无染之身释放出光明

我用眼睛观看到佛的五轮指弯曲示现在大众面前
所以我看到了佛握拳的形状

【阎浮檀金】
 (杂名)Jambunadasuvarn!a,又作炎浮檀金,阎浮那提金,阎浮那陀金,剡浮那他金。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智度论三十五曰:‘此洲上有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玄应音义二十一曰:‘赡部捺陀金,或作剡浮那他金,旧云阎浮檀金。名一也。(中略)那他此言江亦云海也。’大日经疏五曰:‘郁金即是阎浮金色。’法华经授记品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
如来今天实话告诉你,那些有智慧的人也是要通过譬喻才能忽然开悟

阿难!譬如我的光明拳,如果没有我的手那就成不了我的拳
如果没有通过你的眼,那么你就看不见我的拳
用你的眼根来说明我的光明拳,道理是不是一样?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如果没有我的眼,就没有我所见的
用我的眼根来说明如来的光明拳,这道理是相同的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说是相同的,但是其实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没有手,那就没有拳头;

但是没有眼睛的人不是全都看不见,为什么呢?
你可以在路上询问过路的盲人,他此刻见到了什么?

这个盲人肯定会回答你:我现在只有看到黑暗,没有见到其他的东西
以这样来看,过去的相貌本来就是黑暗的,那么见有什么损失吗?

阿难问:盲人眼前只有看到黑暗,为什么说他看见呢?

【前尘】
 过去的事情。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盲人没有眼睛只能看到黑暗,这与那些有眼的人处在黑暗的室中,二种暗有区别?或没有区别?

阿难说:是的,世尊!处在暗室中的人与那些盲人,所受到的黑暗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学习解说]
世尊对阿难说:阿难!如果那些盲人看到的全是黑暗
忽然有一天眼睛好了看到了种种不同的东西,这就叫眼见;

处在暗室中的人看到眼前的是一片黑暗
但是如果打开灯光,眼前见到的种种东西,这时应叫做灯见

如果是因为由灯而见的,用灯能看到东西所以不能称为灯
然如果是用灯观照到的东西,那么关你有什么事情呢?

所以你应该知道灯能发出亮光照见东西,这样的看见是眼见不是灯见
眼睛能看到的东西,这样见是心在看不是眼睛在看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6:20 , Processed in 0.0978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