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2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学习思维楞严经(第七卷)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8-8 13:4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12 14:40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47】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失遗,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方圆丈六为八角坛,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钵,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花钵,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花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沙糖、油饼、乳糜、酥合、蜜、姜、纯酥、纯蜜及诸果子、饮食、葡萄、石蜜,种种上妙等食,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飨佛菩萨。令其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知、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于初七日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恒于六时诵咒绕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罗咒;至第四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恃怙,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写(一)萨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二)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三毗迦切)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四)娑舍啰婆迦僧伽喃(五)南无卢鸡阿罗汉跢喃(六)南无苏卢多波那喃(七)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八)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九)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十)南无提婆离瑟赧(十一)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赧(十二)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十三)南无跋啰诃摩泥(十四)南无因陀啰耶(十五)南无婆伽婆帝(十六)嚧陀啰耶(十七)乌摩般帝(十八)娑醯夜耶(十九)南无婆伽婆帝(二十)那啰野拏耶(二十一)槃遮摩诃三慕陀啰(二十二)南无悉羯唎多耶(二十三)南无婆伽婆帝(二十四)摩诃迦罗耶(二十五)地唎般剌那伽啰(二十六)毗陀啰波拏迦啰耶(二十七)阿地目帝(二十八)尸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摩怛唎伽拏(三十)南无悉羯唎多耶(三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三十二)多他伽跢俱啰耶(三十三)南无般头摩俱啰耶(三十四)南无跋阇罗俱啰耶(三十五)南无摩尼俱啰耶(三十六)南无伽阇俱啰耶(三十七)南无婆伽婆帝(三十八)帝唎茶输啰西那(三十九)波啰诃啰拏啰阇耶(四十)跢他伽多耶(四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二)南无阿弥多婆耶(四十三)哆他伽多耶(四十四)阿啰诃帝(四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七)阿刍鞞耶(四十八)跢他伽多耶(四十九)阿啰诃帝(五十)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五十二)鞞沙阇耶俱盧吠柱唎耶(五十三)般啰婆啰阇耶(五十四)跢他伽多耶(五十五)南无婆伽婆帝(五十六)三补师毖多(五十七)萨怜捺啰剌阇耶(五十八)跢他伽多耶(五十九)阿啰诃帝(六十)三藐三菩陀耶(六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二)舍鸡野母那曳(六十三)跢他伽多耶(六十四)阿啰诃帝(六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六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七)剌怛那鸡都啰阇耶(六十八)跢他伽多耶(六十九)阿啰诃帝(七十)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帝瓢南无萨羯唎多(七十二)翳昙婆伽婆多(七十三)萨怛他伽都瑟尼钐(七十四)萨怛多般怛[口+篮](七十五)南无阿婆啰视耽(七十六)般啰帝扬歧啰(七十七)萨啰婆部多揭啰诃(七十八)尼羯啰诃揭迦啰诃尼(七十九)跋啰毖地耶叱陀你(八十)阿迦啰蜜唎柱(八十一)般唎怛啰耶儜揭唎(八十二)萨啰婆槃陀那目叉尼(八十三)萨啰婆突瑟吒(八十四)突悉乏般那你伐啰尼(八十五)赭都啰失帝南(八十六)羯啰诃娑诃萨啰若阇(八十七)毗多崩娑那羯唎(八十八)阿瑟吒冰舍帝南(八十九)那叉刹怛啰若阇(九十)波啰萨陀那羯唎(九十一)阿瑟吒南(九十二)摩诃揭啰诃若阇(九十三)毗多崩萨那羯唎(九十四)萨婆舍都嚧你婆啰若阇(九十五)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九十六)毖沙舍悉怛啰(九十七)阿吉尼乌陀迦啰若阇(九十八)阿般啰视多具啰(九十九)摩诃般啰战持(百)摩诃叠多(百一)摩诃帝阇(二)摩诃税多阇婆啰(三)摩诃跋啰槃陀啰婆悉你(四)阿唎耶多啰(五)毗唎俱知(六)誓婆毗阇耶(七)跋阇啰摩礼底(八)毗舍嚧多(九)勃腾罔迦(十)跋阇啰制喝那阿遮(一百十一)摩啰制婆般啰质多(十二)跋阇啰擅持(十三)毗舍啰遮(十四)扇多舍鞞提婆补视多(十五)苏摩嚧波(十六)摩诃税多(十七)阿唎耶多啰(十八)摩诃婆啰阿般啰(十九)跋阇啰商羯啰制婆(二十)跋阇啰俱摩唎(一百二十一)俱蓝陀唎(二十二)跋阇啰喝萨多遮(二十三)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二十四)啒苏母婆羯啰跢那(二十五)鞞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夜啰菟瑟尼钐(二十七)毗折蓝婆摩尼遮(二十八)跋阇啰迦那迦波啰婆(二十九)嚧阇那跋阇啰顿稚遮(三十)税多遮迦摩啰(一百三十一)刹奢尸波啰婆(三十二)翳帝夷帝(三十三)母陀啰羯拏(三十四)娑鞞啰忏(三十五)掘梵都(三十六)印兔那么么写(三十七)  

乌[合+牛](三十八)唎瑟揭拏(三十九)般剌舍悉多(四十)萨怛他伽都瑟尼钐(一百四十一)虎[合+牛](四十二)都嚧雍(四十三)瞻婆那(四十四)虎[合+牛](四十五)都嚧雍(四十六)悉耽婆那(四十七)虎[合+牛](四十八)都嚧雍(四十九)波罗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啰(五十)虎[合+牛](一百五十一)都嚧雍(五十二)萨婆药叉喝啰刹娑(五十三)揭啰诃若阇(五十四)毗腾崩萨那羯啰(五十五)虎[合+牛](五十六)都嚧雍(五十七)者都啰尸底南(五十八)揭啰诃娑诃萨啰南(五十九)毗腾崩萨那啰(六十)虎[合+牛](一百六十一)都嚧雍(六十二)啰叉(六十三)婆伽梵(六十四)萨怛他伽都瑟尼钐(六十五)波啰点阇吉唎(六十六)摩诃娑诃萨啰(六十七)勃树娑诃萨啰室唎沙(六十八)俱知娑诃萨泥帝隶(六十九)阿弊提视婆唎多(七十)吒吒甖迦(一百七十一)摩诃跋阇嚧陀啰(七十二)帝唎菩婆那(七十三)曼茶啰(七十四)乌[合+牛](七十五)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么么(七十七)印兔那么么写(七十八)

啰阇婆夜(百七十九)主啰跋夜(八十)阿祇尼婆夜(一百八十一)乌陀迦婆夜(八十二)毗沙婆夜(八十三)舍萨多啰婆夜(八十四)婆啰斫羯啰婆夜(八十五)突瑟叉婆夜(八十六)阿舍你婆夜(八十七)阿迦啰蜜唎柱婆夜(八十八)陀啰尼部弥剑波伽波陀婆夜(八十九)乌啰迦婆多婆夜(九十)剌阇壇茶婆夜(一百九十一)那伽婆夜(九十二)毗条怛婆夜(九十三)苏波啰拏婆夜(九十四)药叉揭啰诃(九十五)啰叉私揭啰诃(九十六)毕唎多揭啰诃(九十七)毗舍遮揭啰诃(九十八)部多揭啰诃(九十九)鸠槃茶揭啰诃(二百)补丹那揭啰诃(二百一)迦吒补丹那揭啰诃(二)悉乾度揭啰诃(三)阿播悉摩啰揭啰诃(四)乌檀摩陀揭啰诃(五)车夜揭啰诃(六)醯唎婆帝揭啰诃(七)社多诃唎南(八)揭婆诃唎南(九)嚧地啰诃唎南(十)忙娑诃唎南(二百十一)谜陀诃唎南(十二)摩阇诃唎南(十三)阇多诃唎女(十四)视比多诃唎南(十五)毗多诃唎南(十六)婆多诃唎南(十七)阿输遮诃唎女(十八)质多诃唎女(十九)帝钐萨鞞钐(二十)萨婆揭啰诃南(二百二十一)毗陀耶阇瞋陀夜弥(二十二)鸡啰夜弥(二十三)波唎跋啰者迦讫唎担(二十四)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十五)鸡啰夜弥(二十六)茶演尼讫唎担(二十七)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十八)鸡啰夜弥(二十九)摩诃般输般怛夜(三十)嚧陀啰讫唎担(二百三十一)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三十二)鸡啰夜弥(三十三)那啰夜拏讫唎担(三十四)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三十五)鸡啰夜弥(三十六)怛埵伽嚧茶西讫唎担(三十七)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三十八)鸡啰夜弥(三十九)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讫唎担(四十)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百四十一)鸡啰夜弥(四十二)迦波唎迦讫唎担(四十三)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四十四)鸡啰夜弥(四十五)阇耶羯啰摩度羯啰(四十六)萨婆啰他娑达那讫唎担(四十七)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四十八)鸡啰夜弥(四十九)赭咄啰婆耆你讫唎担(五十)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百五十一)鸡啰夜弥(五十二)毗唎羊讫唎知(五十三)难陀鸡沙啰伽拏般帝(五十四)索醯夜讫唎担(五十五)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五十六)鸡啰夜弥(五十七)那揭那舍啰婆拏讫唎担(五十八)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五十九)鸡啰夜弥(六十)阿罗汉讫唎担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百六十一)鸡啰夜弥(六十二)毗多啰伽讫唎担(六十三)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六十四)鸡啰夜弥跋阇啰波你(六十五)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迦地般帝讫唎担(六十七)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六十八)鸡啰夜弥(六十九)啰叉罔(七十)婆伽梵(七十一)印兔那么么写(七十二)


婆伽梵(二百七十三)萨怛多般怛啰(七十四)南无粹都帝(七十五)阿悉多那啰剌迦(七十六)波啰婆悉普吒(七十七)毗迦萨怛多钵帝唎(七十八)什佛啰什佛啰(七十九)陀啰陀啰(八十)频陀啰频陀啰瞋陀瞋陀(八十一)虎[合+牛](八十二)虎[合+牛](八十三)泮吒(八十四)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八十五)娑诃(八十六)醯醯泮(八十七)阿牟迦耶泮(八十八)阿波啰提诃多泮(八十九)婆啰波啰陀泮(九十)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二百九十一)萨婆提鞞弊泮(九十二)萨婆那伽弊泮(九十三)萨婆药叉弊泮(九十四)萨婆乾闼婆弊泮(九十五)萨婆补丹那弊泮(九十六)迦吒补丹那弊泮(九十七)萨婆突狼枳帝弊泮(九十八)萨婆突涩比[口+犁]讫瑟帝弊泮(九十九)萨婆什婆唎弊泮(三百)萨婆阿播悉摩[口+犁]弊泮(三百一)萨婆舍啰婆拏弊泮(二)萨婆地帝鸡弊泮(三)萨婆怛摩陀继弊泮(四)萨婆毗陀耶啰誓遮[口+犁]弊泮(五)阇夜羯啰摩度羯啰(六)萨婆罗他娑陀鸡弊泮(七)毗地夜遮唎弊泮(八)者都啰缚耆你弊泮(九)跋阇啰俱摩唎(十)毗陀夜啰誓弊泮(三百十一)摩诃波啰丁羊乂耆唎弊泮(十二)跋阇啰商羯啰夜(十三)波啰丈耆啰阇耶泮(十四)摩诃迦啰夜(十五)摩诃末怛唎迦拏(十六)南无娑羯唎多夜泮(十七)毖瑟拏婢曳泮(十八)勃啰诃牟尼曳泮(十九)阿耆尼曳泮(二十)摩诃羯唎曳泮(三百二十一)羯啰檀迟曳泮(二十二)蔑怛唎曳泮(二十三)唠怛唎曳泮(二十四)遮文茶曳泮(二十五)羯逻啰怛唎曳泮(二十六)迦般唎曳泮(二十七)阿地目质多迦尸摩舍那(二十八)婆私你曳泮(二十九)演吉质(三十)萨埵婆写(三百三十一)么么印兔那么么写(三十二)

突瑟吒质多(三十三)阿末怛唎质多(三十四)乌阇诃啰(三十五)伽婆诃啰(三十六)嚧地啰诃啰(三十七)婆娑诃啰(三十八)摩阇诃啰(三十九)阇多诃啰(四十)视毖多诃啰(三百四十一)跋略夜诃啰(四十二)乾陀诃啰(四十三)布史波诃啰(四十四)颇啰诃啰(四十五)婆写诃啰(四十六)般波质多(四十七)突瑟吒质多(四十八)唠陀啰质多(四十九)药叉揭啰诃(五十)啰刹娑揭啰诃(三百五十一)闭[口+隷]多揭啰诃(五十二)毗舍遮揭啰诃(五十三)部多揭啰诃(五十四)鸠槃茶揭啰诃(五十五)悉乾陀揭啰诃(五十六)乌怛摩陀揭啰诃(五十七)车夜揭啰诃(五十八)阿播萨摩啰揭啰诃(五十九)宅袪革茶耆尼揭啰诃(六十)唎佛帝揭啰诃(三百六十一)阇弥迦揭啰诃(六十二)舍俱尼揭啰诃(六十三)姥陀啰难地迦揭啰诃(六十四)阿蓝婆揭啰诃(六十五)乾度波尼揭啰诃(六十六)什伐啰堙迦醯迦(六十七)坠帝药迦(六十八)怛隶帝药迦(六十九)者突托迦(七十)昵提什伐啰毖钐摩什伐啰(三百七十一)薄底迦(七十二)鼻底迦(七十三)室隶瑟蜜迦(七十四)娑你般帝迦(七十五)萨婆什伐啰(七十六)室嚧吉帝(七十七)末陀鞞达嚧制剑(七十八)阿绮嚧钳(七十九)目佉嚧钳(八十)羯唎突嚧钳(三百八十一)揭啰诃揭蓝(八十二)羯拏输蓝(八十三)惮多输蓝(八十四)迄唎夜输蓝(八十五)末么输蓝(八十六)跋唎室婆输蓝(八十七)毖栗瑟吒输蓝(八十八)乌陀啰输蓝(八十九)羯知输蓝(九十)跋悉帝输蓝(三百九十一)邬嚧输蓝(九十二)常伽输蓝(九十三)喝悉多输蓝(九十四)跋陀输蓝(九十五)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输蓝(九十六)部多毖跢茶(九十七)茶耆尼什婆啰(九十八)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萨般嚧诃凌伽(四百)输沙怛啰娑那羯啰(四百一)毗沙喻迦(二)阿耆尼乌陀迦(三)末啰鞞啰建跢啰(四)阿迦啰蜜唎咄怛敛部迦(五)地栗剌吒(六)毖唎瑟质迦(七)萨婆那俱啰(八)肆引伽弊揭啰唎药叉怛啰刍(九)末啰视吠帝钐娑鞞钐(十)悉怛多钵怛啰(十一)摩诃跋阇嚧瑟尼钐(十二)摩诃般赖丈耆蓝(十三)夜波突陀舍喻阇那(十四)辫怛隶拏(十五)毗陀耶槃昙迦嚧弥(十六)帝殊槃昙迦嚧弥(十七)般啰毗陀槃昙迦嚧弥(十八)跢姪他(十九)唵(二十)阿那隶(四百二十一)毗舍提(二十二)鞞啰跋阇啰陀唎(二十三)槃陀槃陀你(二十四)跋阇啰谤尼泮(二十五)虎[合+牛]都嚧瓮泮(二十六)娑婆诃(二十七)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阿难!你问摄心的方法,我现今首先宣说了证入三摩地修学的殊妙法门。求取菩萨道,要先严持这四种戒律仪则,使身心清净,皎如冰霜,丝毫不犯。根本业因既除,没有杀盗淫妄,则一切枝叶,如心中的贪、嗔、痴;口业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自然无从产生了。

阿难!这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如果能够严持谨守、不犯不失,心就不会再攀缘色香味触等尘境,那么一切魔事如何还会发生呢?如果有宿世习气业种,一时不能断除,你要教导这样的人,一心诵持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这是如来无见顶相的无为心佛,从顶发辉无量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所宣说的神咒。就如你宿世与摩登伽经历了尘劫的因缘,所以你们的恩爱习气并非是一生乃及一劫的时间;我才宣说此神咒,摩登伽女听后便能立即永远除去欲爱之心,成就阿罗汉。她尚且是淫女之身,无心修行,能通过神咒之力冥冥资助加持而快速证得无学之位;更何况是你们这些在法会已成就了声闻,发心勤求最上乘佛法的修行者呢?就像顺着风扬洒尘土一样,尘自飞去。若遇神咒,你们之宿习亦自然去尽,有何艰险困难呢?

“如果在末法时代,有众生想要发心坐道场,首先要受持比丘清净禁戒,应该要选择持戒清净第一的沙门(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作为授戒师父,如果遇不到真正的清净僧(本性清净,严持戒律,通达经论,不为诸魔之所沮坏,又能调伏利益一切众生,为说诸戒轻重之相,堪称护法无上大师,是名清净僧也),你的戒律和仪则必然不能成就无漏戒体。受戒成后,应穿崭新干净的衣服,燃香、安居于闲静之处,持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零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祈求十方现在住世的诸佛如来,放大悲光来灌顶。阿难!这样末法之时的清净比丘、比丘尼、白衣(在家人)、檀越(施主),如果能够心身都灭除贪嗔痴淫等念,严持佛制定的清净戒律,在道场中发菩萨大愿,出入洗澡沐浴,二十四小时行道(详见下方注解),这样日以继夜、不眠不休,经三七二十一日,我就会现身到这人的面前,摩顶安慰,令其能够豁然开悟,得成上果。”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我承蒙如来无上的慈悲教诲,心已获得开悟,自知依此修正定,便可成就无学之道;然而在末法时代修行建立道场,应该要怎样结界才符合世尊的清净律仪规则呢?”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末法时代的众生发愿要建立道场,首先应取雪山上大力白牛的粪,白牛吃的是雪山的肥腻香草,只饮用雪山的清水,因而其粪便十分微细而有清香,可以取它的粪便混合旃檀,涂抹在道场的地面上;如果不是雪山的白牛粪,其他的牛粪是臭秽的,不能用来涂抹其地,那么可以到别处平原上,将地面挖深五尺,然后取这里的黄土,在混合上旃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等,将这十种含香的草木,磨成细粉,与黄土一起混合成泥,涂抹在道场地面上。做方圆(指定半径范围内的面积)为丈六(一丈六尺。指佛的化身的长度)的八角形的坛场,在坛的中心安置金、银、铜、木等材料所制造的四种莲花,在莲华中安放一个钵,钵中先盛八月的露水,露水里安放所有华叶,然后取八面圆形镜分别安放在八角坛的八方,围绕着中心的花钵,在镜子外边建立十六朵莲华,十六座香炉,莲华和香炉相隔交错铺排陈设,香炉要庄严,纯烧沉水香,不要见到火。再取白牛的牛奶,并置备十六个器皿,将牛奶煎成饼,并且和砂糖、油饼、乳糜(以乳而造之粥也)、苏合(香名)、蜜姜、纯酥、纯蜜以及各种果子、饮食、葡萄、石蜜(冰糖),种种上妙等食物,放在十六器皿中,围绕于莲华外面,来供养诸佛和大菩萨。每天于中午吃饭的时候,用以上之供品来供养佛。如果是在中夜(即今午后十时至翌日午前二时之间),取半升蜜、用酥三合,在坛前另外安置一个小火炉,用水和兜楼婆香一起煎成香水,用香水洗炭,让炭烧得猛烈炽燃,再将酥和蜜投入烧热的小火炉里,一直烧到烟都没有了,以此供养诸佛菩萨。在八角坛的四周外围都悬挂上幡(为旌旗之总称。与“幢”俱为供养佛菩萨等之庄严物)华(奉华于佛菩萨又散而供养之也),于八角坛室中的四面墙壁都敷陈摆设上十方如来和诸菩萨的所有形像;朝着太阳的方向,张挂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阿閦佛、阿弥陀佛的形象;有各种变化相的观世音菩萨形象,和金刚藏菩萨的形象,安放佛像在左右;帝释天大梵王、乌刍瑟摩(秽迹金刚,主不净处之执金刚也),以及蓝地迦、军荼利、毗俱胝、四天王、频那、夜迦等的形象,挂在坛场正门两侧,分左右排列安置。再取八面镜子,镜面朝下悬挂空中,和坛场中安放的镜子,一方一面互相对应,让镜子的形影相互重叠涉入。

“在第一个七天中,至诚恭敬的顶礼十方如来和一切大菩萨、阿罗汉,恒常六时(昼三时和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印度的一时,等于现代的四个小时,六时即二十四小时)围绕坛场,诵持楞严咒,至诚一心行道(指排列成行以绕行礼拜),四小时一次、行一百零八遍;在第二个七天中,一直专心发菩萨愿,心里没有间断,我之前教导的戒律中有如何发愿的教示(修行时一定要发菩萨愿,使行愿坚固,才能勇猛精进,而不生懈退之心);在第三个七天中,一天十二个时辰一直诵持佛顶神咒(楞严咒);到第四个七天中,十方如来会同时出现在坛场镜光相互照映的地方,承蒙十方诸佛摩顶。在道场中,能到专心一意修习三摩地,也能令后世末法时期的发心修道者,得到根尘识心应念消除,身心得到光明清净,好像晶莹透彻的琉璃一样。阿难,如果这名比丘,开始传戒的戒师以及同坛法会中的十位比丘等,其中有一位持戒不清净,这个道场就不能成就,不得感应。第三个七天之后,在道场端坐安居一百天,不从座位上站起来,有利根的修行者就会证得须陀洹果(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对于前之向位而称为须陀洹果。声闻乘四圣位中正果初位之位也),纵然身心还没有成就圣果,自己已了知,一定会成就佛果。你问修行建立道场要怎样结界合乎佛世尊的清净律仪规则,应该这样来建立。”

阿难顶礼佛足对佛陀说:“自从我出家以来,仗恃着佛陀的慈悲怜爱,只贪求多闻博学,而不务真修,所以未能证得证到无学果位。遭遇那梵天邪术被禁困时,心虽然明了,但却力不自由,幸好仰赖文殊菩萨让我及时脱离魔难。虽然承蒙如来佛顶神咒的冥冥之力加被,但我还没有亲身听闻过这条神咒怎样念法?。惟愿世尊大慈大悲,为我等再次宣说,悲哀怜愍救拔这法会中的一切修行者,以及末法之时身处轮回的众生,能够承听佛顶密咒音声,远离魔难,身心皆得解脱。”说完,与法会上的一切大众,都向世尊行礼,等候听闻如来宣说秘密章句。

这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现百宝之光,佛光中涌现出千叶宝莲,有一位化身如来坐在宝莲花中,这位化身如来顶上放射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中周遍示现出十恒河沙的金刚密迹(刚力士,金刚手,执金刚等。总为执金刚杵现大威势拥护佛法之天神之通称),擎山、持杵周遍虚空法界,法会大众仰观,既畏惧又敬爱,祈求佛陀哀愍庇佑,一心一意地听佛陀在无见顶相的放光如来,宣说大白伞盖,楞严神咒。

相关注解:
【摄心】:收摄散乱的心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妙门】:(术语)殊妙之法门也。唐华严经一曰:“普应群情阐妙门。”【又】涅槃为妙,入妙之门曰妙门。台家所立之六妙门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律仪】:律是戒律,仪是仪则,谓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恶,乃是吾人立身处世的仪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宿习】:(术语)宿世之习也。通于善恶。俱舍论十二曰:“虽有此理,由彼宿习。”天台别传曰:“宿习开发,焕若华敷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清净僧】:谓其本性清净,严持戒律,通达经论,不为诸魔之所沮坏,又能调伏利益一切众生,为说诸戒轻重之相,堪称护法无上大师,是名清净僧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白衣】:指俗人、在家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檀越】:施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时】:昼三时和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印度的一时,等于现代的四个小时,六时即二十四小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行道】:<一>指排列成行以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言。古代印度礼法,凡遇尊敬礼拜之情形,则行右绕佛像或塔之礼法。通常右绕一周、三周、七周,乃至百千周。右绕之外,亦有左绕之说,然一般皆以右绕为常法。我国与日本,遇到各宗重要法会时,均有行道之举。除绕行佛殿内、堂内等,更一面散花、诵经或唱梵呗。善导于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列举出有关“散华行道”之详细作法。又行道之时,回绕廊道,称为缘仪;绕旋庭院,称为庭仪。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载,绕塔行道之时,应持守下列事项:(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踩踏虫类,(三)不得顾视左右,(四)不得于塔前地上吐唾,(五)不得与塔中住人言谈。(大智度论卷六十七、释门归敬仪卷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参见:右绕)1616)
 <二>指“经行”而言。即于坐禅之间,起身走动以舒缓身心之步行。((参见:经行)5551)
 <三>梵语 i^rya^patha。直译为“威仪路”。或指托钵行路之方式。此外亦泛指行、住、坐、卧等,比丘日常所应注意之四威仪。((参见:四威仪)1728)
   <四>修行佛道之意。FROM:【佛光大辞典】
【方圆】:指定半径范围内的面积。摘自百度
【丈六】:一丈六尺。指佛的化身的长度。后亦借指佛身。摘自百度
【乳糜】:(饮食)以乳而造之粥也。大日经疏七曰:“乳糜者,西方粥有多种。或以乌麻汁,以诸豆并诸药味,如十诵药法等文广明,然最以乳糜为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苏合】:(杂名)香名。梵名咄噜瑟剑。名义集三曰:“咄噜瑟剑,此云苏合。珙钞引续汉书云:出大秦国,合诸香煎其汁谓之苏合。”梵Turus!k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石蜜】:(饮食)冰糖也。善见律十七曰:“广州土境,有黑石蜜者,是甘庶糖,坚强如石,是名石蜜。伽陀者,此是蜜也。”法华玄义七曰:“言石蜜者,正法念经第三云:如甘蔗汁器中火煎,彼初离垢名颇尼多。次第二煎,则渐微重,名曰巨吕。更第三煎,其色则白,名曰石蜜。”本章曰:“一名乳糖,又名白雪糖,即白糖。出益州,及西戎。用水牛乳汁米粉和沙糖煎炼作饼块,黄白色而坚重,川浙者佳。主心腹热胀,润肺气,助五藏津,治目中热膜,口干渴,可止目昏闇能明。”按根本律,有糖无石蜜。律摄云:糖摄石蜜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中夜】:梵语 madhyama-ya^ma,巴利语 majjhima-yama。为六时之一。又作夜半。即今午后十时至翌日午前二时之间。((参见:三时)596)FROM:【佛光大辞典】
【幡】:梵语 pata^ka^,音译波哆迦,或梵语 ketu,音译计都。又作幡。为旌旗之总称。与“幢”俱为供养佛菩萨等之庄严物。昔时于印度,幡即具有各种色彩,而在我国隋代,幡之使用已十分盛行。其形状系以三角形之幡头,连接长形之幡身,幡头下部及幡身之左右垂饰幡手,幡身之下部则垂饰幡足。此外,造幡具有降魔、延寿、离苦难等各种福德,此于撰集百缘经卷七、灌顶经卷十一等均有记载。
 幡之种类极多,如依作用分,有灌顶幡,密教以幡触顶,谓能先受轮王之灌顶,终受佛位之灌顶;续命神幡,又作寿命幡,乃延寿祈命之神幡;荐亡幡,又作命过幡,即能令亡者于中阴身获福德而往生;信幡,信号之幡;庭幡,请雨法等庭仪中所用。又依其造像分,有五种旗幡,即狮子幡、莫羯罗幡、龙幡、揭路荼幡、牛王幡。依颜色分,则有青、黄、赤、白、黑等五色幡。依质料分,乃有平绢制成之平幡、丝线制成之丝幡,其他如金属、玉石等制成之铜幡、玉幡等。另有依大小、使用场所、图样之不同而分者。(佛般泥洹经卷上、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五、祖庭事苑卷三)((参见:幡)FROM:【佛光大辞典】
【华】:(杂名)奉华于佛菩萨又散而供养之也。密教修法时,华为最重要者之一。大日经二具缘品曰:“持真言行者,供养诸圣尊。当奉悦意华,洁白黄朱色。”同疏七说应各随诸尊之性类及曼荼罗之方位等,分别奉献之华。又见苏悉地羯罗经供养花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乌刍沙摩】:(明王)Ucchusma,又作乌枢沙摩,乌刍涩摩,乌刍瑟摩,乌枢瑟摩。乌素沙摩。明王名。译曰不净洁,秽迹,火头等。有转不净为清净之德,因之于厕中祭此明王。陀罗尼集经九曰:“乌枢沙摩,唐云不净洁金刚。”希麟音义五曰:“乌枢瑟摩,或云乌刍摩沙,此云秽迹。旧翻为不净洁,皆讹。新翻为除秽,忿怒尊也。”楞严经五曰:“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支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义疏五下曰:“乌刍沙摩,云火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秽迹金刚】:(菩萨)即秽积金刚乌刍涩么明王Ucchus!ma,主不净处之执金刚也。经轨作秽迹。秘藏记作秽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毗俱胝】:(菩萨)Bhrukut!i,又作毗俱知。胎藏界观音院三十七尊中之一尊也。谓之毗俱胝菩萨。又云毗俱胝观音。又云毗俱胝天女(八大观音之一),毗俱胝者,皱之义,此天女从观音额上之皱中生,故名毗俱胝。译曰嗔目。三目四手忿怒形之天女也。
不空罥索心咒王经下曰:“毗俱胝天女,毗俱胝,周言嗔目。”
大日经疏五曰:“观音左边置圣者毗俱胝,其身四手,右边一手垂数珠鬘,一手作施愿印,左边一手持莲华,一手持军持。面有三目,如摩醯首罗像,首戴发冠,如毗卢遮那发髻冠形。”
同十曰:“佛大会中,时诸金刚现大可畏降伏之状,状如无有能伏之者。时观音额皱中现此菩萨,西方谓额上皱文为毗俱胝,如今人忿时额上有皱也。此菩萨现身作大忿怒之状,时诸金刚皆有怖心,入金刚藏身中。时彼毗俱胝进至执金刚藏前,时彼亦大怖畏,入如来座下而言:愿佛护我。时佛谓彼毗俱胝言:姊汝住。时毗俱胝即住已白佛,唯佛所教敕,我当奉行。”
苏婆呼经下曰:“苾唎俱胝,此云忿像也。”陀罗尼集经六,有观自在毗俱胝菩萨三昧法印咒品,具说念诵之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频那夜迦】:(天名)Vina%yaka,鬼神名。即欢喜天也。(参见:欢喜天及毗那夜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时】:昼三时和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印度的一时,等于现代的四个小时,六时即二十四小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行道】:<一>指排列成行以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言。古代印度礼法,凡遇尊敬礼拜之情形,则行右绕佛像或塔之礼法。通常右绕一周、三周、七周,乃至百千周。右绕之外,亦有左绕之说,然一般皆以右绕为常法。我国与日本,遇到各宗重要法会时,均有行道之举。除绕行佛殿内、堂内等,更一面散花、诵经或唱梵呗。善导于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列举出有关“散华行道”之详细作法。又行道之时,回绕廊道,称为缘仪;绕旋庭院,称为庭仪。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载,绕塔行道之时,应持守下列事项:(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踩踏虫类,(三)不得顾视左右,(四)不得于塔前地上吐唾,(五)不得与塔中住人言谈。(大智度论卷六十七、释门归敬仪卷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参见:右绕)1616)
 <二>指“经行”而言。即于坐禅之间,起身走动以舒缓身心之步行。((参见:经行)5551)
 <三>梵语 i^rya^patha。直译为“威仪路”。或指托钵行路之方式。此外亦泛指行、住、坐、卧等,比丘日常所应注意之四威仪。((参见:四威仪)1728)
   <四>修行佛道之意。FROM:【佛光大辞典】
【毗奈耶】:(术语)Vinaya,一作鼻那夜,毗那耶,又云毗尼,鞞尼迦。三藏之一,谓佛所说之戒律。译曰灭,或律,新译曰调伏。戒律灭诸过非,故云灭,如世间之律法,断决轻重之罪者,故云律,调和身语意之作业,制伏诸要行,故云调伏。毗尼母论一曰:“毗尼,名灭。灭诸恶法,故名毗尼。”大乘义章一曰:“言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灭。”行事钞中一曰:“毗尼,或云毗奈耶,或云毗那耶,此翻为律。或以灭翻从功能为号。终非正译,故以律翻之,乃当正义。”义林章二本曰:“毗奈耶者,此云调伏。”探玄记一曰:“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者和御,伏者制灭,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玄应音义十四曰:“毗尼,或言鞞泥迦,或言毗那耶,或云鼻那夜,或云毗奈耶,皆由梵音轻重声之讹转也。此译云离行,行并道也。谓此行能离恶道,因以名焉。”【又】(书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之略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须陀洹果】:(术语)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对于前之向位而称为须陀洹果。声闻乘四圣位中正果初位之位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为】:无因缘的造作,即真如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金刚密迹】:(术语)又曰密迹金刚,密迹力士,金刚力士,金刚手,执金刚等。总为执金刚杵现大威势拥护佛法之天神之通称。大日如来以此金刚众为内眷属,以普贤文殊等诸菩萨为大眷属,犹之释迦以舍利弗等声闻众为内眷属。其他诸菩萨为大眷属也。密迹者,常侍佛而忆持佛秘密事之义。又知佛之三密垂迹为神之义。大日经名曰金刚手秘密主。楞严经七曰:“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金光明经鬼神品曰:“金刚密迹大鬼神王,及其眷属五百徒党,一切皆是大菩萨等,亦悉拥护听是经者。”见密迹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1-8-9 19:42: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9 19:44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48】 (用时 2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

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喑哑、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水火难、饥渴贫穷,应念销散;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连,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亦说此咒名如来顶,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叠,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惛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龙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咒,皆不能着,心得正受。一切咒咀、魇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毒心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毗那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设着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阿难!若有众生 ,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 ,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消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 。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争,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 。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 ,杻械枷锁不着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 ;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消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 ,永不能入。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隐。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 ,旧业陈债,来相恼害。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 ,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 ,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 、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 ,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 ,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地正修行者。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 ,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除彼发心,乐修禅者。

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陨碎其首,犹如微尘 ,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阿难!这【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首楞严经所说大佛顶咒之名也。悉怛多般怛罗,译曰白伞盖。以譬大悲之光明遍覆法界)秘密伽陀(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微妙章句,能够出生十方(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一切诸佛。

十方(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如来因此咒心(诸咒中之精要),能够得到成就至高无上、真正遍知一切法的觉悟;

十方(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如来执持此咒心(诸咒中之精要),能够降伏(以威力降伏他)诸魔(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干扰障碍人们修道的恶魔,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其眷属为魔民),制伏一切断见、常见,种种外道的邪见;

十方(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如来乘此咒心(诸咒中之精要),能够坐宝莲华应身变化于微尘数那么多的国土,随类现身来救度众生;

十方(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如来怀著这秘密咒心,能够在微尘数那么多的国土转大法轮(说教法,谓之转法轮)教化一切众生;

十方(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如来持诵这如来藏心的神咒,到十方世界,为一切众生摩顶授记(预言他们将于何时得成佛果),即使众生果位还未能成就,也能够因诵持神咒可以于十方蒙受佛陀授记;

十方(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如来依仗这咒心的威神力量,能到十方世界,拔苦济难群苦众生,如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庐洲、盲聋喑哑、佛前佛后,世智辩聪,和长寿天,以上八种情形是很难听到佛法,不堪受教,故叫做八难。又有八苦:冤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及生、老、病、死共八苦。还有九横:(一)有病不服药,因杀众生而横死;(二)犯了王法,被杀而死;(三)被非人夺去精气而死;(四)被火烧而死;(五)被水溺而死;(六)被恶兽所咬而死;(七)堕落山崖而死;(八)被人下毒、下蛊、诅咒、鬼迷而死;(九)被饥渴所迫而死。所有大小诸横,苦持此咒,都能得到解脱。又或者遇到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水、火难、饥渴贫穷等苦难,如能诚心诵持楞严神咒,一切苦难都能应念消散;

十方(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如来随顺这秘密咒心的威力,能到十方世界事奉善知识,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能如心所愿来承事供养,于无量无数诸佛大众会中,时常被推举为大法王子(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能继承法王的家业;

十方(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诸咒中之精要),能够于十方世界,摄受护念,历劫以来的亲戚眷属,让一切诸小乘修行者听闻到如来藏心的秘密大法,能够不产生惊疑恐怖;

十方(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如来诵持此咒心(诸咒中之精要),能够成就无上佛道,转烦恼而成菩提,转生死而入涅槃;

十方(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如来传此咒心(诸咒中之精要),能够于佛陀灭度后,咐嘱世间众生修行佛法,住持佛事,严守戒律,身心都能获得清净

“如果我宣说这佛顶光聚般怛罗咒,从早晨至晚间,音声相连不断,字句中间也不重复,即使经过恒河沙劫那么长的时间,也说不尽此咒的功德和妙用。此咒还名为如来顶。你等有学尚未解脱轮回,至诚发心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如果不持诵此《楞严咒》而自坐修道的坛场,希望能得正定正果,令其身心远离种种魔事(恶魔所作的事,如干扰障碍人们修道是),是不可能的。

“阿难!如果诸世界一切国土的所有众生,能够用所生国土中的桦树皮、贝叶、素纸、白布,书写此咒贮存于香囊里,如果这人心中昏昧,不能诵持记忆,只要将写好的神咒,装于香袋里,随身佩戴,或悬在住宅的墙壁上,应当知道这样的人由于神咒的加被,在其有生之年,一切种种毒害都不能侵害於他。

“阿难!我现今为你再宣说此咒的功效,它能够救护世间一切众生获得大无畏,成就众生获得出离世间的无上智慧。如果我灭度后,末法之世的众生有能够自已持诵的,或教他人持诵的,应当知道这样的诵持众生,火不能烧著他们,水不能沉溺他们,大大小小的毒害都不能加害于他们,这样乃至於龙、天、鬼、神、妖精、鬼魅,以及它们所持的所有恶咒,都不能够附著於他们,因这个持咒的人已得到正定正受,一切咒咀、魇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以至万物的毒气,一旦进入这个持咒人的口中,就会化成甘露味。一切不吉祥的星宿,并诸恶神恶鬼,心有阴毒者,都不能起恶心加害这人。毗那夜迦(人身象鼻,常随侍人为障难之恶鬼神也)以及诸恶鬼王及其眷属,全都因为领受深恩对其恒常加以守护。

“阿难!应当知道这楞严咒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无量无数的金刚藏王(金刚藏王即金刚萨埵之变化身)菩萨种族,他们一一都有诸金刚众(手执金刚杵的神祇众类,亦即金刚神的眷属)作为其眷属,不分昼夜,长时期侍候诵咒之人。假设有众生心念散乱还未入三摩地(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如果能够心中忆念、口中诵持楞严神咒,金刚王菩萨会恒常守护随从这样的诸善男子,更何况是决定发菩提心的修行者呢。这些种种金刚菩萨藏王,会精心推速加持,启发其神识慧根,令其立时心能够记忆起八万四千恒河沙劫的过往,周遍了知,没有疑惑。从第一劫乃至到来世之身,生生世世不会生在夜叉罗刹,以及富单、迦吒富单那、鸠盘茶,毗舍遮等和各种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这样凶恶的地方。这善男子无论是读是诵是写,或将神咒带在身上、或珍藏家中,用各种方法来恭敬供养,必定千劫万劫乃至亿劫,都不会生在贫穷下贱的家庭,或者生在不愉快的地方。这些持咒的众生,纵然其自身没造作福德善业,但十方如来所有功德,都会回向给他,因此可以得到在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中,常常能与诸佛同生在一处,。好像恶叉聚之果一样,三果一蒂,不相舍离。和佛同处薰炼修习,永远没有分散离开。所以能够令破戒之人,戒根恢复清净;没有受戒的人,使其能够俱受戒律;不能精进修习的人,使其能够精进勇猛;没有智慧的人,使其得到智慧;身心不能清净的人,立即获得清净;不持守斋戒的人,自然能持守斋戒(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受持此咒时,假设犯禁戒在还没有受持时,在持咒之后,众多破戒之罪,不论轻重一时之间都能即时销灭;纵然曾经饮酒、食五辛等种种不净之行,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都会既往不咎而宽恕他的。假设穿着不干净、破烂的衣服,但他的一举一动还全是清净的,纵然不建法坛,不入道场,也不行道(指排列成行以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言),只要能真诚持咒,是等于入坛行道,一样有功德,没有什么不同。如果造作五逆无间(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的重罪,以及那些犯了四弃、八弃(详见下方注解)罪业的比丘、比丘尼,如能知惭悔过及一心持诵神咒,即仗咒力,所有重罪可以犹如猛风吹散聚沙一样,都能消灭除尽,不留下一丝一毫。

阿难!如果有众生 ,从无量无数劫以来,所有犯下的一切轻重罪障(罪恶障碍圣道,为得善果之障,故称罪障),从前世带来,还没有来得及忏悔。如果其能够恭敬读诵、书写此楞严咒,或身上佩戴奉持,或供养于自住的庄园馆宅中,那么,这些多劫以来积聚的宿业,便可以犹如热汤浇雪,融化消失。不久之后都能够获得证悟无生忍(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

再有阿难!若有女人,不能生男孩、女孩,想要祈求怀孕者,只要用至诚恳切的心来忆念此楞严咒,或者能够在身上携带此悉怛多般怛啰(大佛顶咒)者,便可以生下福德智慧具足的男孩、女孩。想要祈求长命者,能够如愿获得长命 。想要福德果报,速得圆满的,便能速得圆满成就。乃至想要祈求身体、寿命、诸色、能力的方面,也都能够如愿。命终之后,可以随自己的愿力,往生十方任何国土,绝对不会生到边地下贱的地方,何况生于地狱饿鬼,奇形杂报的地方呢!

阿难!或是种种国土,州县、人聚集的部落,有饥荒、瘟疫,或者有战争,贼盗侵扰,以及其余一切发生灾祸厄难之地。只要能够书写此佛顶神咒,悬挂于城之四门上,或悬于支提(支提译作灵庙,可供养的地方,即是清净的佛寺),或悬于脱阇(译作幢幡)。让其国土的人民,奉持恭迎神咒,礼拜恭敬,专心一意的供养,教每个人各自都在身上佩带,或者每个人各自都在居所之地安放神咒,诚心奉拜,那么,一切灾祸厄难,自然都会消失。

阿难!各处各方国土的一切众生,只要都能奉持这佛顶神咒,天龙八部都会欢喜,又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收,万民安乐。也能够震慑一切恶星在各方变化作怪,不会起灾难障碍,人民没有横祸夭难,杻械枷锁不会都不能加于人身,还能够昼夜安眠,恒常没有恶梦。

阿难!这娑婆世界,有八万四千执行灾变的恶星由二十八大恶星所统率:所谓东方的七星:昂、毕、觜、参、井、鬼、柳;南方的七星:张、翼、星、轸、角、亢、氐;西方的七星:房、心、尾、箕、斗、牛、女;北方的七星:虚、危、室、壁、奎、娄、胃。再由八颗最大恶星作主帅,八大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罗侯星、计都星以及慧星,幻化做各种形态,出现在世间之时,能够让众生遭受各种灾害怪异。但是有这佛顶神咒所在的地方,能够将其全都消灭。由围绕楞严咒的十二由旬(为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也。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组成结界之地,各种恶事灾祸乃至灾变的征兆 ,永远都不能侵入。

所以,如来宣说此佛顶神咒,来保护后世刚开始学习佛法的诸修行者,能够证入(证得妙道,而入于真理)三摩地(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身心安泰怡然,获得大安稳。更没有一切诸魔鬼神,和无始(指距今极久远的时间)以来的受冤横祸和宿世灾难,累世业障和陈年怨债,来加以烦恼伤害。你和法会大众中各个有修学之人,以及未来世的种种修行者,依我所说建立坛场轨则,并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持戒。主持授戒的,又能得到一位真正清净的戒师,专心一志持诵此咒心,不产生疑惑后悔。这样的善男子,就以父母所生之肉身,即能得到明心见性,获证圆通。假如不得心通,十方如来,就是妄语欺诳众生了。

佛陀宣说完毕后,法会中无量百千位金刚(为诸尊所住三摩地之标帜。又持金刚杵之力士,称为执金刚),一时之间都来到佛前合掌顶礼(以我最高之顶,礼佛最低之足),对佛陀说:如佛所说,我等必当诚心保护这样修行菩提的行者(修行佛法的人)。

这时大梵天王,和天帝释(忉利天之主)、四天大王,也到佛陀前同时顶礼 ,对佛陀说:评审(经过考验)后如果是真心修学善人(信因果之理行善事之人),我等必当尽心竭力,志诚保护,让其一生所作都能够如愿。

又有无量的药叉夜叉,捷疾鬼大将,诸罗刹恶鬼王、富单那饿鬼王、鸠槃茶厌魅鬼王、毗舍遮吸血鬼王、频那 、夜迦、各个大鬼王以及各个鬼帅,也到佛陀前合掌顶礼:我等也发誓,愿意护持这样的修行人,令其菩提心快速获得圆满。

又有无量日月天子诸天护持者、风师、雨师、云师、雷师,以及电伯等,司年值岁、监察人间善恶的巡官,以及诸星眷属,也在法会中顶礼佛足 ,对佛陀说:我等也会保护这样的修行之人,能够建立并安住于道场,使他们得到无所怖畏。

又有无量的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的万物神灵,以及风神王、无色界天,在如来前同时稽首(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著地之礼),对佛陀说:我等也会保护这样的修行之人,能够证得成就菩提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永远没有魔事障碍。

这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无量无数的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世尊说:世尊!我等所修习的功业,很久以前就已经成就了菩提,但却没有取涅槃(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为的是要恒常随侍持诵神咒的人,救护末法时期,而能修正定的真心修道人。

世尊!这样真心修道,欲求楞严正定的人,如果在道场,和其余处经行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乃至是散乱之心 ,在众人所聚居之处娱乐嬉戏,只要不忘持咒,我等徒众都会始终跟随侍奉守卫此人。纵然有魔王、大自在天魔,想要伺机干扰障碍此修行者,始终不能得成。诸小鬼神,只能距离此善人(信因果之理行善事之人)在十由旬之外,除非是发菩提心,乐于修习禅定者(才能靠近)。

世尊!如果这些恶魔,或是恶魔的眷属,想要来侵害干扰这样的修行善人(信因果之理行善事之人);我就会以宝杵,粉碎其头,就如微尘一般 ,恒常守护此人,令其所作得偿所愿。



相关注解:
【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真言)首楞严经所说大佛顶咒之名也。悉怛多般怛罗,译曰白伞盖。以譬大悲之光明遍覆法界。经七曰:“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挥,坐宝莲华所说心咒。”又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悉怛多般怛罗】:(术语)译曰白伞盖,大佛顶咒之名也。楞严经七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同长水疏曰:“悉怛多般怛罗,云白伞盖,即指藏心。不与妄染相应,故云白。遍覆一切法,故云盖。”梵Sita%tapatr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伽陀】:<一>梵语 ga^tha^,巴利语同。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又作伽他、偈佗、偈。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 gai 而形成之名词。gai 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
 伽陀与祇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祇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但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中,谓诸经中联结句而讽诵彼彼所说者,称为伽陀。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亦谓一切偈皆称祇夜,句之多寡不定,又称伽陀。此等均以伽陀仅为讽咏之义,与祇夜无二。又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载,伽陀指除修多罗及戒律以外诸经典中之四句偈等。另据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n%gala-vila^sini^)序、善见律(巴 Samanta-pa^sa^dika^)序所载,法句(巴 Dhamma-pada)、长老偈(巴 Thera-ga^tha^)、长老尼偈(巴 Theri^-ga^tha^)、经集(巴 Sutanipa^ta)等书中,凡不称为修多罗之偈颂,称为伽陀。此外,成实论卷一谓祇夜(偈)有伽陀、路伽二种,路伽又分顺烦恼、不顺烦恼二类,而将十二部经中之伽陀,归属不顺烦恼之类。(显扬圣教论卷六、卷十二、顺正理论卷四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卷八十一、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四)((参见:十二部经)344、“偈”4383)
 <二>阿伽陀(梵 agada)之略。为良药。六十华严经卷十(大九·四六五上):“譬如伽陀药,消灭一切毒。”华严经探玄记卷六(大三五·二一四中):“伽陀,此云良药,谓能除一切毒。”FROM:【佛光大辞典】
【十方】:(杂语)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咒心】:心,指精要。咒心,即谓诸咒中之精要。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载,佛陀曾以楞严咒为咒心,并告知大众,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就无上正等觉;又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另如般若心经之咒,亦为咒中之精要,亦可称为咒心。(禅林象器笺第十七类讽唱门)FROM:【佛光大辞典】
【正遍知】:梵语 asmyak-sam!buddha,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佛十号之一。又作三耶三佛檀、正遍智、正遍知、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三藐,正之意;三,遍之意;佛陀,知、觉之意。正遍知,即真正遍知一切法。此外,梵语 samyaksam!bodhi,音译作三藐三菩提,旧译作正遍知、正遍知道,新译为正等觉、正等正觉。“菩提”系就法而言,“佛陀”则就人而名;故三藐三菩提宜谓正遍知、正等觉,三藐三佛陀则应指正遍知者、正等觉者。((参见:十号)480、“正觉”2005、“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FROM:【佛光大辞典】
【降伏】:(术语)梵语阿毗遮噜迦Abhica%raka,译曰降伏。以威力降伏他也。维摩经佛国品曰:“降伏魔怨,制诸外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魔】: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干扰障碍人们修道的恶魔,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其眷属为魔民。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微尘】:梵语 aN!u-raja 或 aN!u-rajas,巴利语同。音译阿拏、阿耨。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极微,为俱舍论卷十、卷十二所说色法存在之最小单位。以一极微为中心,四方上下聚集同一极微而成一团者,即称微尘。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合七微尘为一金尘,合七金尘为一水尘。此外,诸经论亦每以“微尘”比喻量极小、以“微尘数”比喻数极多。(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分别功德品、大智度论卷七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参见:极微)5479)FROM:【佛光大辞典】
【转法轮】:(术语)佛之教法,谓之法轮。说教法,谓之转法轮。轮者,转轮圣王之轮,宝,有回转与碾摧之二义,回转四天下,碾摧诸怨敌。佛之教法,亦回转一切众生界,摧破诸烦恼,故譬之曰法轮。轮者,譬说教法。转自心之法,而移他之心,恰如转车轮也。止观辅行一曰:“轮具二义:一者转义,二摧破义。以四谛轮转度与他摧破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安。”嘉祥法华义疏曰:“流圆演通,不系于一人,故称为轮。无累不摧,亦是轮之义。”法华经方便品曰:“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法华文句五曰:“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顶授记】:摩顶是佛用手抚摩弟子之顶,授记是授将来成佛的预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拔济】:(杂语)拔苦济难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盲聋喑哑难】:谓此等人虽生中国,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虽说法亦不能闻,故名盲聋喑哑难。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怨憎会苦】:(术语)八苦之一。我所怨憎之人或嫌忌之事物,每相会这苦也。涅槃经十二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爱别离苦】:(术语)八苦之一。别所爱者之苦痛也。如妻别夫时之苦痛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求不得苦】:(术语)八苦之一,求物而不能得之苦也。涅槃经十二曰:“何等名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悕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阴炽盛苦】:又作五盛阴苦、五取蕴苦。为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阴而诸苦炽盛,亦指有漏的五蕴之苦。例如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所欲不得等,均属之。(中阿含经卷七、增一阿含经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大智度论卷二十三、显扬圣教论卷十五、大乘义章卷三本)((参见:八苦)291)FROM:【佛光大辞典】
【法王子】: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摄受】:(术语)又曰摄取。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胜鬘经曰:“愿佛常摄受。”唐华严经二十八曰:“普能摄受一切众生。”止观十曰:“夫佛有两说:一摄,二折。”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亲因缘】:即四缘中第一之“因缘”,为能生起有为诸法之直接、亲密之原因。于唯识宗称为亲因缘,意谓能亲生自果,辨生自体之因缘种子性。以法本无自性,乃依他之亲因缘法而生起,即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三法同时而互为因果,此为大乘缘起之实义。(成唯识论卷七)((参见:四缘)1832)FROM:【佛光大辞典】
【亲因、直接因】:能生因之一。直接生起自果,谓与自己所生后果之间,无需经过其它事物者,如烟之亲因为火。        《佛学名相》
【小乘】:(术语)梵名希那衍Hinaya%na%,对于大乘之称。求佛果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为尽未来际众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为灰身灭智归于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谛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为至辟支佛果之教体。如此小乘有二道,故亦谓之二乘。又此二乘为佛成道后十二年间经律论三藏之所诠,故天台称之为三藏教。佛灭后印度之小乘分总别二十之流派,来我国后,遂立宗名俱舍,成实,及律三者,即小乘也。是皆为佛随他意之说法,姑以调熟下劣根性者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则堕悭贪。”法华经游意下曰:“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曰大乘。”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魔事】:恶魔所作的事,如干扰障碍人们修道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俱胝】:<一>梵语 kot!i,巴利语同。又作拘胝、俱致、拘梨。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玄应音义卷五载,俱致,或称俱胝,即中土所称之“千万”,或“亿”。圆测之解深密经疏卷六(卍续三四·四四四上):“俱胝,传释有三,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可见历代所译之殊异。
 <二>唐代僧。生卒年、俗姓、乡籍等均不详。属南岳怀让之系统。常诵俱胝(准胝)观音咒,世人遂称之俱胝。尝止于浙江婺州金华,后因无以答覆实际尼之质问,遂起勇猛精进之心。未久,大梅法常之法嗣天龙禅师到庵,师乃迎礼具陈其事,天龙竖一指而示之,师当下大悟。其后凡有参学僧前来问法,师皆竖一指以答之,世称“俱胝一指”、“一指禅”。于入寂前,尝谓(大五一·二八八上):“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五灯会元卷四、祖堂集卷十九、无门关第三则)((参见:俱胝一指)4034)FROM:【佛光大辞典】
【金刚藏王】:(菩萨)金刚藏者,是执金刚之总名,与金刚萨埵异名同体,金刚藏王即金刚萨埵之变化身也。又释迦为金刚萨埵之变化身(金刚萨埵部释之),故释迦与金刚藏王,其能变之体,可谓同一。陀罗尼集经七,金刚藏威力三昧法印咒品说金刚王之本体曰:“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金刚藏。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五体投地,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我有眷属十四部众,一一眷属各有无量徒众相随现在会中,为我驱使。从昔已来,曾持咒法,深奥明了,严秘清净。是故而共执成我法,称我名为摩诃跋折罗波尼罗阇。”(译曰大执金刚王)。次示画像曰:“一切金刚藏菩萨像,通身黄色。而以左脚偏加,斜垂右脚,似欲下座而起形。在于百宝莲华座上,如令斜身而面向右视而坐。头戴七宝庄严华冠,身有重光。其像背倚宝绣枕上,其像左手屈臂覆左[月*(比/土)]上,右手屈臂在右膝上。以手大指头指相捻,而屈中指及无名指在于掌中,小指直坚。”楞严经七曰:“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胎藏界虚空藏院二十八尊中有一百八臂金刚藏王。以表对治一百八之烦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金刚众】:手执金刚杵的神祇众类,亦即金刚神的眷属。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后身】:(杂语)谓来世之身。郑谷诗曰:“后身惟愿似师身。”宣和书谱曰:“李阳冰篆迹殊绝,自谓苍颉后身。”即今俗转胎之说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得戒】:(术语)谓发得戒体之无表色于自身也。由他授戒法不发此无表色,则不名为得戒。具三师七证作白四羯磨之法而行之,谓之作法得,于佛前自誓而得之,名曰自誓得。其他虽有种种得戒之法,然不通于灭后之弟子。见义林章三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斋戒】: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行道】:<一>指排列成行以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言。古代印度礼法,凡遇尊敬礼拜之情形,则行右绕佛像或塔之礼法。通常右绕一周、三周、七周,乃至百千周。右绕之外,亦有左绕之说,然一般皆以右绕为常法。我国与日本,遇到各宗重要法会时,均有行道之举。除绕行佛殿内、堂内等,更一面散花、诵经或唱梵呗。善导于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列举出有关“散华行道”之详细作法。又行道之时,回绕廊道,称为缘仪;绕旋庭院,称为庭仪。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载,绕塔行道之时,应持守下列事项:(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踩踏虫类,(三)不得顾视左右,(四)不得于塔前地上吐唾,(五)不得与塔中住人言谈。(大智度论卷六十七、释门归敬仪卷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参见:右绕)1616)
 <二>指“经行”而言。即于坐禅之间,起身走动以舒缓身心之步行。((参见:经行)5551)
 <三>梵语 i^rya^patha。直译为“威仪路”。或指托钵行路之方式。此外亦泛指行、住、坐、卧等,比丘日常所应注意之四威仪。((参见:四威仪)1728)
   <四>修行佛道之意。FROM:【佛光大辞典】
【五逆罪】: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弃】:比丘若触犯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梵 catva^rah! pa^ra^jika dharma^h!)则不得忏悔,必被逐出僧团,永弃于佛门之外,故称四波罗夷为四弃。又梵语 Pa^ra^jika,亦译作弃。FROM:【佛光大辞典】
【八弃】:谓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又作尼八弃戒、八弃戒。即:非梵行、不与取、杀、上人法、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FROM:【佛光大辞典】
【八弃戒──尼八弃戒】:﹝出楞严义海﹞ 梵语尼,华言女。弃,却也。谓尼犯此八罪,弃却于佛法之外也。
  [一、杀],杀即损伤物命也。谓一切有情,皆惜身命。尼若不能悯彼,反更伤残,是故为众所弃也。
  [二、盗],盗即窃取他物也。谓尼于他人所有财物,生贪乐心,不与而取,是故为众所弃也。
  [三、淫],淫即染欲也。谓尼不能以礼自防,以戒自守,贪着色欲,污犯净行,是故为众所弃也。
  [四、妄],妄乃虚妄不实也。谓尼隐覆实事,虚言诳他,是故为众所弃也。
  [五、触],触即触着。谓尼若与男身相触,起染欲心,是故为众所弃也。
  [六、八],八者,八事也。谓尼与染心男子,两手相捉,或捉其衣,或同入屏处,或屏处共坐,或共语,或共行,或相倚,或与相期。犯此八事,是故为众所弃也。(屏处者,僻静处也。)
  [七、覆],覆即遮覆也。谓尼与大众说戒作法之时,遮覆他罪,不肯对众陈露,是故为众所弃也。
  [八、随],随即依也。谓尼于大僧众中,未与作共住法,而随彼共住,是故为众所弃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生忍】:(术语)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证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罪障】:罪恶障碍圣道,为得善果之障,故称罪障。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大二○·六四○下):“此比丘承此咒力,罪障消灭,即得生于三十三天。”FROM:【佛光大辞典】
【至心】:(术语)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晋书王嘉传曰:“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无量寿经上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金光明经上曰:“至心念佛。”同文句二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言至心。”同文句记曰:“至犹极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悉怛多般怛罗】:(术语)译曰白伞盖,大佛顶咒之名也。楞严经七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同长水疏曰:“悉怛多般怛罗,云白伞盖,即指藏心。不与妄染相应,故云白。遍覆一切法,故云盖。”梵Sita%tapatr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边地】:边隅之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边隅,有地名懈慢界,又名胎宫,往生到那里的人,五百岁不得见闻三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支提】:梵语 caitya,巴利语 cetiya。又作支帝、枝提、支陀、支征、脂帝、制多、制底、制底耶。积集之义。又译聚相。释尊荼毗时,曾积聚香柴而成大[卄/積],此为“支提”一名之起因,其后于佛陀之灵迹等堆积[尃*瓦]土而营造之,又谓世尊无量之福德积集于此,故举凡塔庙、灵庙、庙、方坟等,皆称支提。此外,穿凿石窟之特殊构造,亦称支提。
 塔(梵 stu^pa,音译窣堵波)与支提有别,依摩诃僧祇律之说,有舍利者为塔,无舍利者为支提。后世多混用之,地持经论即主张不论有无舍利,皆称支提。又据阿育王经卷七载,佛之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称四支征,而世所广知者则为“四大灵塔”,亦是混用之例。另有说总称为“塔”,别称“支提”者。FROM:【佛光大辞典】
【脱阇】: (物名)Dhvaja,译曰幢。楞严经七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长水疏七曰:“脱阇云幢。”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 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在在处处】:(杂语)各处各方也。涅槃经九曰:“在在处处,示现有生,犹如彼月。”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恶星】:是天上掌管人间一切灾祸厄难的神。(百度)
【由旬】:(杂语)Yojana,又作俞旬,揄旬,由延,或逾阇那。新称逾缮那。为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也。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西域记二曰:“夫数量之称,谓逾缮那,旧曰由旬,又曰逾阇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逾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军行也。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惟十六里,穷微之数,分一逾缮那为八拘卢舍。拘卢舍者,谓大牛鸣声所极闻称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麦。”玄应音义二曰:“俞旬,又作由旬,或作由延,又作逾阇那,皆讹也。此言逾缮那,此译云:合也,应也。计合应尔许度量,同此方驿逻也。”有部百一羯磨三曰:“言逾缮那者,既无正翻义,当东夏一驿可三十余里,旧云由旬者讹略。若准西国俗法,四俱卢舍为一逾缮那,计一俱卢舍可有八里,即是当其三十二里。若准内教,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一俱卢舍有五百弓,弓有一步数,准其步数才一里半余,将八倍之当十二里,此乃不充一驿。亲验当今西方逾缮那可有一驿,故今皆作一驿翻之,遮无远滞。”注维摩经六:“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一指节者,横大母指而取其厚量也。又一肘者,自肘之本端至中指之末也。惠运之俱舍记曰:“一肘者,自肘本端至中指末也,一尺八寸。”智证之杂记曰:“横大母指而取其厚,以为一指也。”俱舍论十二曰:“赡部洲人身,多长十三肘半,于中少分有长四肘。”积算此指节之量可知由旬之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由旬】: (杂语)Yojana,又作俞旬,揄旬,由延,或逾阇那。新称逾缮那。为计里程之数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结界】:在建佛寺,或作戒坛时,行一种之作法,而定其区域、界限,即其作法所限定之范围,叫做“结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灾祥】:指吉凶灾变的征兆。(百度)
【未来世】:(术语)三世之一。就刹那之三世而言。以现在一刹那为中心,后刹那以往为未来世,就一期之三世而言,今生已后之生为未来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摩地】:梵语 sama^dhi,巴利语同。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大毗婆沙论卷一○四、成实论卷十二定相品、成唯识论卷五、大乘义章卷十三)((参见:三昧)580)FROM:【佛光大辞典】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安隐】:(术语)与安稳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始】: 1、无有元始。诸法皆由因缘生,因上有因,因因无始,如是辗转推究,一切众生及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云无始。 2、指距今极久远的时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学】: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清净僧】: 谓其本性清净,严持戒律,通达经论,不为诸魔之所沮坏,又能调伏利益一切众生,为说诸戒轻重之相,堪称护法无上大师,是名清净僧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心通】:远离一切言说文字妄想,悟证自己的本性,叫做“心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语】:十恶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妄语戒为五戒、十戒之一。FROM:【佛光大辞典】
【金刚】:为诸尊所住三摩地之标帜。又持金刚杵之力士,称为执金刚,略称金刚。寺院中之四天王像,俗称为四大金刚。FROM:【佛光大辞典】
【顶礼】:以我最高之顶,礼佛最低之足,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敬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梵王】:(天名)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帝释】:(天名)忉利天之主,姓释迦,名天帝释,又云帝释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天大王】:(天名)四天王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顶礼】:以我最高之顶,礼佛最低之足,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敬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人】: (杂语)信因果之理行善事之人也。无量寿经下曰:“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药叉】:夜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富单那】:(异类)又作布单那。饿鬼名。(参见:布怛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鸠槃茶】: 亦云槃查,亦云俱槃茶,此云瓮形。旧云冬瓜,此神阴如冬瓜,行置肩上,坐便踞之,即厌魅鬼。梵语乌苏慢,此云厌。字苑云:厌,眠内不祥也。苍颉篇云:伏合人心曰厌。论衡曰:卧厌,不寤者也。字本作厌,后人加鬼。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毗舍遮鬼】:毗舍遮,梵名 Pis/a^ca。又作毕舍遮鬼、臂奢柘鬼。意译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魔鬼,其腹如沧海,咽喉如针,常与阿修罗、罗刹并提,佛教中之饿鬼即源于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乃饿鬼中之胜者。又慧苑音义卷下,以毗舍遮为东方提头赖吒(梵 Dhr!ta-ra^s!t!ra,即持国天)之眷属。FROM:【佛光大辞典】
【频那夜迦】: 旧云频那,是猪头;夜迦,是象鼻,此二使者。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天子】:<一>谓于人中为王,而蒙诸天护持者。此乃前世修中、下品之十善所得之果报。金光明经卷三(大一六·三四七上):“虽在人中,生为人王,以天护故,复称天子。” <二>指欲界第六天之魔王,即他化自在天子魔。 <三>指诸天之天人。FROM:【佛光大辞典】
【眷属】:梵语 pariva^ra,巴利语同。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FROM:【佛光大辞典】
【无畏】:心中无所怖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所畏】:瑜伽九十三卷九页云:不由他缘,自觉法故;名无所畏。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无色界】: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四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稽首】: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著地之礼。我国周礼所载之九拜中,稽首为最恭敬之行礼法。佛教之稽首,弯背曲躬,头面著地,以两掌伸向被礼拜者之双足,故又称为接足礼(接著对方之足)。此种以头额触地之礼拜,为印度之最高礼节。所谓接足作礼、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即指此而言。在佛教中,稽首与归命同义,若区别之,则稽首属身,归命属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大乘义章卷四、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释门归敬仪卷下、玄应音义卷二十四、释氏要览卷中)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地】:(术语)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参见: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定】:正确的禅定。身心清净,入无漏定,叫做“正定”。八正道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经行】:梵语 can%kramana,巴利语 can%kamana。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FROM:【佛光大辞典】
【散心】:(术语)散乱之心。放逸之心。止观五曰:“夫散心者,恶中之惑。如无钩醉象,踏坏华池。穴鼻骆驼,翻倒负驮。疾于掣电。毒逾蛇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游戏】:娱乐嬉戏称为游戏。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聚落】:梵语 gra^ma,音译枷喇摩;巴利语 ga^ma。又作聚洛。或称村落、村。即众人所聚居之处。FROM:【佛光大辞典】
【徒众】:(杂语)弟子之成群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大自在天】
【大自在天】:梵名 Mahes/vara,巴利名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莫醯伊湿伐罗。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S/am!kara)、伊舍那(梵 I^s/a^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FROM:【佛光大辞典】
【由旬】:梵语 yojana 之音译,巴利语同。意译合、和合、应、限量、一程、驿等。又作逾阇那、 逾缮那、瑜膳那、俞旬、由延。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盖梵语 yojana 乃“附轭”之义,由语根 yuj 而来的名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
 有关由旬之计数有各种不同说法:(一)就由旬换算拘卢舍而言:印度之国俗系采取四拘卢舍为一由旬。于佛典中,亦有以四拘卢舍为一由旬者,如方广大庄严经卷四现艺品、摩登迦经卷下明时分别品等为其例;然佛典大多以八拘卢舍为一由旬,如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二等所载皆是。(二)若配合我国之里数亦有异说: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旧传之一由旬可换算为四十里,印度之国俗为三十里,佛教为十六里;慧苑音义卷下载为十六或十七余里。另据义净之有部百一羯磨卷三之夹注载,印度之国俗为三十二里,佛教为十二里。
 此外,近代学者富烈特(J. Flect)与弗斯特(Major Vost)二人,分别基于印度之一肘(梵 hasta)为半码或少于半码来换算为英哩,故若依富烈特之说,并换算为公里,则旧传之一由旬为十九点五公里,印度之国俗为十四点六公里,佛教为七点三公里;若依弗斯特之说,则旧传为二十二点八公里,印度国俗为十七公里,佛教为八点五公里。(摩诃僧祇律卷九、翻梵语卷十、注维摩诘经卷六、玄应音义卷二、卷三、慧琳音义卷一、卷二十七、J. Flect: Yojana andli (J.R.A.S. 1906))FROM:【佛光大辞典】
【发心】:发愿求取无上菩提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人】: (杂语)信因果之理行善事之人也。无量寿经下曰:“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禅】:  ‘超越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师子奋迅三昧,逆顺出入超越三昧。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起,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非非想处。非非想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定。灭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非想定。非非想定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第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禅。第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第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
  是名超越三昧超越之相,自有超入超出,如前二番。经文所说,今明超入出中,各有四种。
  一、入超 一顺入超,二逆入超,三顺逆入超,四逆顺入超。
  二、出超 出亦如是。
  三、傍超 复有傍超,亦论四种。
  譬如师子,有四种超:一者前掷四十里,譬顺超相。二却掷四十里,譬逆超相。三右傍掷四十里,譬傍超入根本禅相。四左傍掷四十里,譬傍超入观禅之相。
  复有具足超,不具足超。俱足超越,即是菩萨,如上所说。不具足超,即是声闻,不能自在远超入故,但能从初禅超入三禅,尚不能超二,何能超三?如黄师子,超则不远,若白师子,则能远掷,可譬菩萨也。
  若三乘行人,此入三昧,具足修一切法门。是时观定等法,转深明利,更复出生百千三昧,功德深厚,神通猛利,故名修禅。修禅
       ┌四禅……一、初禅…二、二禅…三、三禅………四、四禅
 ┌一、世间禅┤四等……一、慈……二、悲……三、喜…………四、舍
 │     └四空处…一、空处…二、识处…三、无所有处…四、非非想处
 │      ┌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      │     ┌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
 │二、亦世间亦│     │ 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
 │  出世间禅┤     │ 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
 │(亦名共禅)│十六特胜…┤ 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
 │      │     │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
 │      │     └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
 │      └通明观……一、观息…二、观色…三、观心…四、三事俱无
 │     ┌九┌一、胖胀……二、青瘀……三、坏
 │     │想┤四、血涂漫…五、脓烂……六、虫啖
 │    坏│ └七、散………八、骨………九、烧
 │   ┌法┤八┌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
 │   │观│念┴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八、念死
小│   │ │ ┌一、无常………二、苦………………三、无我
乘│   │ │十┤四、食不净……五、世间不可乐……六、死
禅┤   │ └想└七、不净……八、断……九、离……十、尽
定│ ┌观┤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 │ │ ┌八│三、净背舍身作证…………四、处空处背舍
 │ │ │ │背┤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
 │三│ │不│舍└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八、灭受想背舍
 │ │ │坏│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五、青胜处
 │出│ └法┤八│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六、黄胜处
 │世│  观│胜┤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七、赤胜处
 │间│   │处└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八、白胜处
 │禅│   │    ┌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
 │︵┤   └十一切处┴六、水……七、火……八、风……九、空……十、识
 │亦│        ┌一、初禅………二、二禅………三、三禅
 │名│炼………九次第定┤四、四禅………五、空处………六、识处
 │不│        └七、无所有……八、非非想……九、灭受想
 │共│          ┌由入初禅次第入二三直至灭受想
 │禅│薰………师子奋迅三昧┤
 └︶│          └从灭想起次第还入非非想无所有直至初禅
   │        ┌一、超入……顺入超…逆入超…顺逆入超…逆顺入超
   │        │二、超出……顺出超…逆出超…顺逆出超…逆顺出超
   └修………超越三昧┤三、旁超……顺旁超…逆旁超…顺逆旁超…逆顺旁超
            └四、具足……具足超…不具足超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12:57: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10 12:59 编辑

学习笔记:

通过学习上面这段佛经,深深赞叹这佛顶神咒——楞严咒,其功德效用,真正殊妙!不可思议!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恃怙,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写(一)萨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二)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三毗迦切)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四)娑舍啰婆迦僧伽喃(五)南无卢鸡阿罗汉跢喃(六)南无苏卢多波那喃(七)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八)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九)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十)南无提婆离瑟赧(十一)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赧(十二)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十三)南无跋啰诃摩泥(十四)南无因陀啰耶(十五)南无婆伽婆帝(十六)嚧陀啰耶(十七)乌摩般帝(十八)娑醯夜耶(十九)南无婆伽婆帝(二十)那啰野拏耶(二十一)槃遮摩诃三慕陀啰(二十二)南无悉羯唎多耶(二十三)南无婆伽婆帝(二十四)摩诃迦罗耶(二十五)地唎般剌那伽啰(二十六)毗陀啰波拏迦啰耶(二十七)阿地目帝(二十八)尸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摩怛唎伽拏(三十)南无悉羯唎多耶(三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三十二)多他伽跢俱啰耶(三十三)南无般头摩俱啰耶(三十四)南无跋阇罗俱啰耶(三十五)南无摩尼俱啰耶(三十六)南无伽阇俱啰耶(三十七)南无婆伽婆帝(三十八)帝唎茶输啰西那(三十九)波啰诃啰拏啰阇耶(四十)跢他伽多耶(四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二)南无阿弥多婆耶(四十三)哆他伽多耶(四十四)阿啰诃帝(四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七)阿刍鞞耶(四十八)跢他伽多耶(四十九)阿啰诃帝(五十)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五十二)鞞沙阇耶俱盧吠柱唎耶(五十三)般啰婆啰阇耶(五十四)跢他伽多耶(五十五)南无婆伽婆帝(五十六)三补师毖多(五十七)萨怜捺啰剌阇耶(五十八)跢他伽多耶(五十九)阿啰诃帝(六十)三藐三菩陀耶(六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二)舍鸡野母那曳(六十三)跢他伽多耶(六十四)阿啰诃帝(六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六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七)剌怛那鸡都啰阇耶(六十八)跢他伽多耶(六十九)阿啰诃帝(七十)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帝瓢南无萨羯唎多(七十二)翳昙婆伽婆多(七十三)萨怛他伽都瑟尼钐(七十四)萨怛多般怛[口+篮](七十五)南无阿婆啰视耽(七十六)般啰帝扬歧啰(七十七)萨啰婆部多揭啰诃(七十八)尼羯啰诃揭迦啰诃尼(七十九)跋啰毖地耶叱陀你(八十)阿迦啰蜜唎柱(八十一)般唎怛啰耶儜揭唎(八十二)萨啰婆槃陀那目叉尼(八十三)萨啰婆突瑟吒(八十四)突悉乏般那你伐啰尼(八十五)赭都啰失帝南(八十六)羯啰诃娑诃萨啰若阇(八十七)毗多崩娑那羯唎(八十八)阿瑟吒冰舍帝南(八十九)那叉刹怛啰若阇(九十)波啰萨陀那羯唎(九十一)阿瑟吒南(九十二)摩诃揭啰诃若阇(九十三)毗多崩萨那羯唎(九十四)萨婆舍都嚧你婆啰若阇(九十五)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九十六)毖沙舍悉怛啰(九十七)阿吉尼乌陀迦啰若阇(九十八)阿般啰视多具啰(九十九)摩诃般啰战持(百)摩诃叠多(百一)摩诃帝阇(二)摩诃税多阇婆啰(三)摩诃跋啰槃陀啰婆悉你(四)阿唎耶多啰(五)毗唎俱知(六)誓婆毗阇耶(七)跋阇啰摩礼底(八)毗舍嚧多(九)勃腾罔迦(十)跋阇啰制喝那阿遮(一百十一)摩啰制婆般啰质多(十二)跋阇啰擅持(十三)毗舍啰遮(十四)扇多舍鞞提婆补视多(十五)苏摩嚧波(十六)摩诃税多(十七)阿唎耶多啰(十八)摩诃婆啰阿般啰(十九)跋阇啰商羯啰制婆(二十)跋阇啰俱摩唎(一百二十一)俱蓝陀唎(二十二)跋阇啰喝萨多遮(二十三)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二十四)啒苏母婆羯啰跢那(二十五)鞞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夜啰菟瑟尼钐(二十七)毗折蓝婆摩尼遮(二十八)跋阇啰迦那迦波啰婆(二十九)嚧阇那跋阇啰顿稚遮(三十)税多遮迦摩啰(一百三十一)刹奢尸波啰婆(三十二)翳帝夷帝(三十三)母陀啰羯拏(三十四)娑鞞啰忏(三十五)掘梵都(三十六)印兔那么么写(三十七)  

乌[合+牛](三十八)唎瑟揭拏(三十九)般剌舍悉多(四十)萨怛他伽都瑟尼钐(一百四十一)虎[合+牛](四十二)都嚧雍(四十三)瞻婆那(四十四)虎[合+牛](四十五)都嚧雍(四十六)悉耽婆那(四十七)虎[合+牛](四十八)都嚧雍(四十九)波罗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啰(五十)虎[合+牛](一百五十一)都嚧雍(五十二)萨婆药叉喝啰刹娑(五十三)揭啰诃若阇(五十四)毗腾崩萨那羯啰(五十五)虎[合+牛](五十六)都嚧雍(五十七)者都啰尸底南(五十八)揭啰诃娑诃萨啰南(五十九)毗腾崩萨那啰(六十)虎[合+牛](一百六十一)都嚧雍(六十二)啰叉(六十三)婆伽梵(六十四)萨怛他伽都瑟尼钐(六十五)波啰点阇吉唎(六十六)摩诃娑诃萨啰(六十七)勃树娑诃萨啰室唎沙(六十八)俱知娑诃萨泥帝隶(六十九)阿弊提视婆唎多(七十)吒吒甖迦(一百七十一)摩诃跋阇嚧陀啰(七十二)帝唎菩婆那(七十三)曼茶啰(七十四)乌[合+牛](七十五)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么么(七十七)印兔那么么写(七十八)

啰阇婆夜(百七十九)主啰跋夜(八十)阿祇尼婆夜(一百八十一)乌陀迦婆夜(八十二)毗沙婆夜(八十三)舍萨多啰婆夜(八十四)婆啰斫羯啰婆夜(八十五)突瑟叉婆夜(八十六)阿舍你婆夜(八十七)阿迦啰蜜唎柱婆夜(八十八)陀啰尼部弥剑波伽波陀婆夜(八十九)乌啰迦婆多婆夜(九十)剌阇壇茶婆夜(一百九十一)那伽婆夜(九十二)毗条怛婆夜(九十三)苏波啰拏婆夜(九十四)药叉揭啰诃(九十五)啰叉私揭啰诃(九十六)毕唎多揭啰诃(九十七)毗舍遮揭啰诃(九十八)部多揭啰诃(九十九)鸠槃茶揭啰诃(二百)补丹那揭啰诃(二百一)迦吒补丹那揭啰诃(二)悉乾度揭啰诃(三)阿播悉摩啰揭啰诃(四)乌檀摩陀揭啰诃(五)车夜揭啰诃(六)醯唎婆帝揭啰诃(七)社多诃唎南(八)揭婆诃唎南(九)嚧地啰诃唎南(十)忙娑诃唎南(二百十一)谜陀诃唎南(十二)摩阇诃唎南(十三)阇多诃唎女(十四)视比多诃唎南(十五)毗多诃唎南(十六)婆多诃唎南(十七)阿输遮诃唎女(十八)质多诃唎女(十九)帝钐萨鞞钐(二十)萨婆揭啰诃南(二百二十一)毗陀耶阇瞋陀夜弥(二十二)鸡啰夜弥(二十三)波唎跋啰者迦讫唎担(二十四)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十五)鸡啰夜弥(二十六)茶演尼讫唎担(二十七)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十八)鸡啰夜弥(二十九)摩诃般输般怛夜(三十)嚧陀啰讫唎担(二百三十一)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三十二)鸡啰夜弥(三十三)那啰夜拏讫唎担(三十四)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三十五)鸡啰夜弥(三十六)怛埵伽嚧茶西讫唎担(三十七)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三十八)鸡啰夜弥(三十九)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讫唎担(四十)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百四十一)鸡啰夜弥(四十二)迦波唎迦讫唎担(四十三)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四十四)鸡啰夜弥(四十五)阇耶羯啰摩度羯啰(四十六)萨婆啰他娑达那讫唎担(四十七)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四十八)鸡啰夜弥(四十九)赭咄啰婆耆你讫唎担(五十)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百五十一)鸡啰夜弥(五十二)毗唎羊讫唎知(五十三)难陀鸡沙啰伽拏般帝(五十四)索醯夜讫唎担(五十五)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五十六)鸡啰夜弥(五十七)那揭那舍啰婆拏讫唎担(五十八)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五十九)鸡啰夜弥(六十)阿罗汉讫唎担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百六十一)鸡啰夜弥(六十二)毗多啰伽讫唎担(六十三)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六十四)鸡啰夜弥跋阇啰波你(六十五)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迦地般帝讫唎担(六十七)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六十八)鸡啰夜弥(六十九)啰叉罔(七十)婆伽梵(七十一)印兔那么么写(七十二)


婆伽梵(二百七十三)萨怛多般怛啰(七十四)南无粹都帝(七十五)阿悉多那啰剌迦(七十六)波啰婆悉普吒(七十七)毗迦萨怛多钵帝唎(七十八)什佛啰什佛啰(七十九)陀啰陀啰(八十)频陀啰频陀啰瞋陀瞋陀(八十一)虎[合+牛](八十二)虎[合+牛](八十三)泮吒(八十四)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八十五)娑诃(八十六)醯醯泮(八十七)阿牟迦耶泮(八十八)阿波啰提诃多泮(八十九)婆啰波啰陀泮(九十)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二百九十一)萨婆提鞞弊泮(九十二)萨婆那伽弊泮(九十三)萨婆药叉弊泮(九十四)萨婆乾闼婆弊泮(九十五)萨婆补丹那弊泮(九十六)迦吒补丹那弊泮(九十七)萨婆突狼枳帝弊泮(九十八)萨婆突涩比[口+犁]讫瑟帝弊泮(九十九)萨婆什婆唎弊泮(三百)萨婆阿播悉摩[口+犁]弊泮(三百一)萨婆舍啰婆拏弊泮(二)萨婆地帝鸡弊泮(三)萨婆怛摩陀继弊泮(四)萨婆毗陀耶啰誓遮[口+犁]弊泮(五)阇夜羯啰摩度羯啰(六)萨婆罗他娑陀鸡弊泮(七)毗地夜遮唎弊泮(八)者都啰缚耆你弊泮(九)跋阇啰俱摩唎(十)毗陀夜啰誓弊泮(三百十一)摩诃波啰丁羊乂耆唎弊泮(十二)跋阇啰商羯啰夜(十三)波啰丈耆啰阇耶泮(十四)摩诃迦啰夜(十五)摩诃末怛唎迦拏(十六)南无娑羯唎多夜泮(十七)毖瑟拏婢曳泮(十八)勃啰诃牟尼曳泮(十九)阿耆尼曳泮(二十)摩诃羯唎曳泮(三百二十一)羯啰檀迟曳泮(二十二)蔑怛唎曳泮(二十三)唠怛唎曳泮(二十四)遮文茶曳泮(二十五)羯逻啰怛唎曳泮(二十六)迦般唎曳泮(二十七)阿地目质多迦尸摩舍那(二十八)婆私你曳泮(二十九)演吉质(三十)萨埵婆写(三百三十一)么么印兔那么么写(三十二)

突瑟吒质多(三十三)阿末怛唎质多(三十四)乌阇诃啰(三十五)伽婆诃啰(三十六)嚧地啰诃啰(三十七)婆娑诃啰(三十八)摩阇诃啰(三十九)阇多诃啰(四十)视毖多诃啰(三百四十一)跋略夜诃啰(四十二)乾陀诃啰(四十三)布史波诃啰(四十四)颇啰诃啰(四十五)婆写诃啰(四十六)般波质多(四十七)突瑟吒质多(四十八)唠陀啰质多(四十九)药叉揭啰诃(五十)啰刹娑揭啰诃(三百五十一)闭[口+隷]多揭啰诃(五十二)毗舍遮揭啰诃(五十三)部多揭啰诃(五十四)鸠槃茶揭啰诃(五十五)悉乾陀揭啰诃(五十六)乌怛摩陀揭啰诃(五十七)车夜揭啰诃(五十八)阿播萨摩啰揭啰诃(五十九)宅袪革茶耆尼揭啰诃(六十)唎佛帝揭啰诃(三百六十一)阇弥迦揭啰诃(六十二)舍俱尼揭啰诃(六十三)姥陀啰难地迦揭啰诃(六十四)阿蓝婆揭啰诃(六十五)乾度波尼揭啰诃(六十六)什伐啰堙迦醯迦(六十七)坠帝药迦(六十八)怛隶帝药迦(六十九)者突托迦(七十)昵提什伐啰毖钐摩什伐啰(三百七十一)薄底迦(七十二)鼻底迦(七十三)室隶瑟蜜迦(七十四)娑你般帝迦(七十五)萨婆什伐啰(七十六)室嚧吉帝(七十七)末陀鞞达嚧制剑(七十八)阿绮嚧钳(七十九)目佉嚧钳(八十)羯唎突嚧钳(三百八十一)揭啰诃揭蓝(八十二)羯拏输蓝(八十三)惮多输蓝(八十四)迄唎夜输蓝(八十五)末么输蓝(八十六)跋唎室婆输蓝(八十七)毖栗瑟吒输蓝(八十八)乌陀啰输蓝(八十九)羯知输蓝(九十)跋悉帝输蓝(三百九十一)邬嚧输蓝(九十二)常伽输蓝(九十三)喝悉多输蓝(九十四)跋陀输蓝(九十五)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输蓝(九十六)部多毖跢茶(九十七)茶耆尼什婆啰(九十八)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萨般嚧诃凌伽(四百)输沙怛啰娑那羯啰(四百一)毗沙喻迦(二)阿耆尼乌陀迦(三)末啰鞞啰建跢啰(四)阿迦啰蜜唎咄怛敛部迦(五)地栗剌吒(六)毖唎瑟质迦(七)萨婆那俱啰(八)肆引伽弊揭啰唎药叉怛啰刍(九)末啰视吠帝钐娑鞞钐(十)悉怛多钵怛啰(十一)摩诃跋阇嚧瑟尼钐(十二)摩诃般赖丈耆蓝(十三)夜波突陀舍喻阇那(十四)辫怛隶拏(十五)毗陀耶槃昙迦嚧弥(十六)帝殊槃昙迦嚧弥(十七)般啰毗陀槃昙迦嚧弥(十八)跢姪他(十九)唵(二十)阿那隶(四百二十一)毗舍提(二十二)鞞啰跋阇啰陀唎(二十三)槃陀槃陀你(二十四)跋阇啰谤尼泮(二十五)虎[合+牛]都嚧瓮泮(二十六)娑婆诃(二十七)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净土中关于持咒的帖子进行学习思维

一、为什么要持咒?

【[为什么要持咒?]
每个咒都有其代表的意义功能与功德,
以及相应的佛菩萨和佛菩萨的精神象征与功德
咒就是一把钥匙,
将我们的愿望和佛菩萨以及这些精神愿力与功德串联起来
为了获得持咒的真实功德利益,我们必须发起和佛菩萨同样的精神愿力
透过持咒,我们可以逐渐加强我们的精神愿力和专注禅定力,
而且和所代表的佛菩萨起连结相应,奉行佛菩萨的精神,得到众多护法的支持
透过持咒的愿力,从而启动整个法界的相关佛法事业
就能逐渐成就持咒的功德】——[初学解答] 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要持咒? 为什么要诵经? 为什么要回向?

【念佛持咒诵经,都是为了让我们随时保持正念,随时思维法义,随时入正观】——[解答]洗澡、上厕所时能否持咒?可否在床上看经书和那些解释经文的书?

二、咒语的方便义和实义

【在[真言法](持咒应该叫做[真言门])的经中(例如大日经,先不考虑经的争议),
经中说的很清楚,其实[真言法]的根本在于[第一义], 而真言咒语只是方便
但是不论念佛(佛号功德)或者持咒(咒语功德),
这些方便都是从[佛的究竟圆满果报]中流露出的方便法
所以,如果修行者能契入[第一义], 这样[念佛][持咒]的方便就会变成[究竟实义]】

【心法很重要,心真正改变,心真正明白,才能逐渐契入实义
不论念佛持咒诵经, 修行者的差别次第就在这边, 方便或究竟的差别也在此】——简单说明~[念佛][持咒][诵经]的[方便义]和[究竟实义]

三、持咒的根本心法和心要

【佛法是心法,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这些观念在很多佛经都有提到
所以不论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施食超度回向....,一切法的根本重心在于心法
所以佛经上经常强调[至心][诚心][深心],
也常讲到[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欢喜心]....
藉由这些心法修持,逐渐转凡心为佛心,逐渐显露根本佛性而成佛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所以不论[拜佛][念佛][持咒][诵经][打坐][施食][超度][回向],或一切外在行法
[重点]都在于[收摄凡心],[契入佛心],然后[恢复佛性]
这才是我们心应该放的位置,就是[放在契入佛心的心境上]

例如~
[清净心][平常心][欢喜心][慈悲心][感恩心][光明心][平等心][舍离心][惭愧心][忏悔心]...
每个人可以依照自己的相应次第和情况,运用上述的心境来[念佛][拜佛][持咒][施食][超度][回向]
而且把这心境,把这心法的修持和自己相应的佛菩萨做紧密的结合
至心诚心的心念佛菩萨的名号,用这样的方式来念佛和拜佛
心想佛菩萨光明佛光照耀自己全身,让自己全身都清净光明,消除业障
并且自己发起无上大愿,希望自己能像佛菩萨一样光明自在解脱成佛
也以此光明遍照(回向)一切众生,让众生都脱离苦难,清净自在解脱成佛


以上这就是[光明心法]
就是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打坐绕佛和回向,种种一切行法的根本心法和心要
就是恢复清净圆满自在的佛性】——[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打坐,施食,放生,超度,回向]一切行法的根本心法和心要

四、持咒的实修细节

1、持咒的方式

【在出声方面
1.默念(增强忆念的能力,增进三昧力,也用在不适合出声念的场合或睡觉时或气虚时)
2.小声念(一般所谓的金刚持,对治散乱心,集中注意力)
3.大声念(运用在领众唱诵和退斥精魅鬼怪魔扰,有时可消除气虚状态)

在快慢方面
1.就像慢慢敲木鱼一样,慢慢一声一声佛号稳定的念佛(有些初学者这样才能安心静心)
2.就像木鱼敲的很快一样,要非常快速的口念佛而进入心念佛(有些初学者必须要这样的方法才能对治散乱心和妄念)
上述两种也都是佛寺共修的方法
3.只敲一下木鱼,棒子就停在木鱼上面,修行者的心,一念佛就黏在佛号上,一念不断
(这是比较深入的方法了,这是奢摩他的练习方法,一念寂灭安住佛号,一开始可以闭眼练习,这是奢摩他的最初练习状态,后来可以睁开眼,在日常生活中进入圆觉经讲的禅那状态,更详细的修行要参照佛经,以及依照不同情况个别说明讲解)

张眼闭眼
初学的时候可以闭眼比较容易专心
避免睡着可以微张眼
如果昏沉想睡觉就张开眼
破除外扰的时候先闭眼专注后张眼
练习[奢摩他]寂静禅定的时候先闭眼
练习[三摩钵提]幻化观照的时候先闭眼

练习[禅那]实相观照的时候张开眼】——[略说]念佛持咒的几个实修细节

2、持咒的次数

请安心的持咒

请清净心的持咒

请慈悲心的持咒

请光明心的持咒


修行久了就会发现次数不是问题,不用担心

到时候每个咒您也是都持过百万千万次以上

后来要增上的反而是光明定心,不是在次数上打转,

而是念念都是佛心,念念都是佛号,念念都是咒

不过初修行,次数也很重要,因为次数多才能熟悉

初修行,次数多就是为了增进修行的定力,为了熟练,消除妄念

初修行次数要多,才能排除初修时期的种种业障干扰

依照许多佛经或仪轨上说(地藏经上也有说明)
一般来说,初学尽量每天念佛或持咒1~7万(依照个人情况,最少也要数千)

尽量一星期至一个月内达成20万到100万以上】
——每天念佛持咒(或短期专修某法门)次数问题

3、持咒的时段

【如果是以默念来练习念佛持咒和诵经,这样任何时刻都可以
人生中,任何时刻,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一边默念佛号持咒诵经,因为这是正念

但是不要一心二用在俗世的两件事情上面,例如一边上厕所一边看书
世俗的事情要专一在一件事情上面,这样才不会出问题

以究竟佛法来说,世俗的事情都是妄念,
所以做俗事的时候,可以一边念佛持咒或念经,这样是可以的
这是在世俗虚妄中练习保持正念觉照

所以应该不要同时做世俗的两件事情,
应该让自己随时在做世俗事情的时候保持正念觉观
这样才是正确的修行】——[解答]洗澡、上厕所时能否持咒?可否在床上看经书和那些解释经文的书?

4、持咒的音律问题

【念法虽然不会影响往生,但是正音是有必要的
这以前有说过, 例如持楞严咒,最后~泮虎(合牛)都嚧瓮泮莎婆訶。
虎(合牛)这其实是一个梵字, 这个字就是现在常念的吽
但是如果当作闽南语或北京话来读,就会变成两个字
这读起来音调和真正梵音差距甚远,咒音的威摄力就会有所差距

不过能否学到正确的咒音或佛法,这和众生的福报因缘有关
众生不用因此而烦恼,一开始如果能够学习正确的当然也是有深厚因缘
咒音来说,初学因缘还是以众生方便为主,因为这和众生福德有关
不过,当然宣扬正确的念法也很重要
不论如何,不用担心,学佛日久日深,自然就会逐渐改正
多阅读经藏自然就会更清楚佛说】
——[问题解析]念佛持咒,[音律]准确或错误的问题

五、关于持咒的正知见

【一定要[至心][恭敬],切勿怀疑】——[诸经辑要]修学佛法,不论[念佛][持咒][诵经][拜佛]一定要[至心][恭敬],切勿怀疑

【要摄心专一至心诚心】【[只要凭藉专注力专心念佛持咒,这样就会有效用]】【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学习精神和原理,然后才实作练习这样才容易有效果——[初学者必看]念佛持咒诵经施食回向超度,要摄心专一至心诚心,不要自己疑神疑鬼乱害怕

【不要忽视「拜忏」「拜佛」「念佛」「持咒」「诵经」等种种功课和定课实修
大量的这些功课或每天定课都可以训练和测试自己的心念心力,这是成就定力的基本实修
不仅如此,这也是佛菩萨观察众生有没有真心实修的一项依据,这些实修不足,就难得到认可,也难学习更深心印和更高次第的观修
而且,如果实修不足,心力定力太差,知见不正确,也容易因此吸引或受到外界或非人鬼神的干扰(这会相互吸引和影响)
又或者天人也会给予考验(这也是佛经中曾说过的)】——世智辩聪&不要轻忽「拜忏」「拜佛」「念佛」「持咒」「诵经」

【真正的实修者念佛持咒很有效,而一般初学者往往不得力,也难超度鬼神或亡者,因为不相应
也就是戒定慧实修不足,功德不匹配,没有真正戒行和定力修行,智慧不足,心不相应,更无法相印,以致无法承藉佛力

所以,不是佛妄语,不是佛咒无效,而是各自累世因缘的关系,这原因很复杂,简单说就是心念、观念
而一般佛经中讲念佛持咒多有效,这是一种普传,这也是给众生信心,有信心才会得力
意思是,一开始不会讲太多深层的原理和道理,只讲大概,等到修行逐渐深入,由过程中领悟更深的道理(这其中佛菩萨会示现指导)】——心念、信念&念佛持咒几次才有效?


相关学习资料:
持咒,怎样才必定有效? 诸恶鬼神、诸毒、诸病无不能治
[略说]没吃素能[念佛][持咒][诵经]吗?这样有用吗?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13:16: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10 20:22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49】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 ,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 。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 ,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 ,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 。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 ,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 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阿难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世尊说:我等根钝智劣,喜欢贪求多闻博学,却不修正定,因而对于种种有漏三界未能求得出离解脱。承蒙佛陀的慈悲教诲,得到了正确的熏习修行之法,身心喜悦,获得了广大的利益。世尊!这样修习实证佛之三摩提,未达到涅槃之境(不生不灭的境界)以前,,什么称为干慧地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四十四心呢?什么样的修行次第,对应什么样的修行名目呢?修行到什么程度能称为进入到十地位中呢?要怎样修行,才叫做等觉菩萨?问完之后,阿难五体投地向佛世尊行礼。与会大众专心伫立等候聆听佛陀的慈悲法音,心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的看向佛世尊。

这时佛世尊,称赞阿难说:很好!很好!你等能够普为广大众生,以及种种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修习三摩地、求取大乘的修行者,预先求我指示从于凡夫,到最后证得大涅槃,至高无上的正觉修行之路。你现在认真仔细听,我来为你宣说 !阿难与大众,都合掌虚心,恭敬肃静地来听佛开示。

佛陀说:阿难,应当要知道,殊妙的佛性是圆满光明的,是脱离种种虚假名相的。因微妙真性,本来是寂湛圆明,没有世界,没有众生。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才妄生了世界、众生,因有了妄生,而有了妄灭。生与灭都无实体,都不是真实,所以生和灭都叫做妄。如果灭除了虚妄就能够显露真性,这称之为如来无上菩提以及大涅槃,辗转相依的二种名号。(如何)转烦恼而为菩提、转生死而为涅槃。阿难!你现今想要修习真三摩地,希望直达如来的大涅槃果位,首先应当要认识这众生、世界,二种颠倒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够不产生这两种颠倒,那么就是如来的真正三摩地了。

阿难!什么叫做众生颠倒呢?阿难!由于本觉妙明真心,本性是圆融灵明。只因一念妄动,想要在明上加明,就变成无明。有无明就有惑,因惑造业,就发生业识之性能。这性能淹没了本具的智光,就生出能见的妄见。以致从毕竟无名无相的湛然寂然中,变成究竟有名有相的虚妄世界。因有能有之无明,便生出所有相状(三细相,即是业相、见相和境界相)。这相是依无明而生,但无明没有实体,所以不是能依和所依。所住之无明既然是虚妄不实,又岂有能住之众生?故此能有之无明和所有之三细相,都是了然无根本的。依照这个虚妄无住的无明业识,就建立起了世间世界以及一切众生。因为迷(依真起妄)了本性,的圆明,就失去圆明而生出妄惑妄业。妄性是没有实体的,(因而)没有所能依存之处。真既是恒常不变,自不需要求还原。但现在想要舍妄复真,这想舍妄复真的一念,已是妄想,已不是真正的真如自性了。既然非真如性却又不断的强求,这就是以妄逐妄,由迷积迷。非但见不到真如自性,还变成尘劳的虚妄相。非生(假生死)、非住(假安住)、非心(假心念)、非法(假佛法),轮回辗转不断发生。由此产生的业力不断显发,加以薰习就成为积业,有积业就有同业,有同业就有同感,由感业而入胎,中阴身相即灭,胎中后阴身即生。这就是灭灭生生,相续不断,所以有了众生颠倒(众生不知真理,为烦恼所迷惑)。

阿难!什么叫做世界颠倒众生迷失真性,住妄境界起诸倒见呢?因为能有之无明,和所有之众生根身。由于无明的妄力,揽尘结成根,妄成分段根身(从生至死叫做段,每人身体有高低叫做分)。。因无明不觉,随业漂流,妄有生死,既有虚妄的根身,就建立前后左右的虚妄界限,叫做四方。无明本空,不能为世界所依,只是妄为世界所依。世界本空,没有常住境相,只是妄成所住境相,这都是由于众生妄执四大假和合之肉体,以为是真身。从始至终,念念生灭,迁流不息,因此成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东南西北四方,各相和合相涉,令众生变化成为十二类。所以世界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因无明风动,动则有声,因动念习气薰变,于湛精明中忽有狂华,幻成色境,有色就有气,有气就有香臭,有香臭就有触。触于鼻为香,触于舌为味。因知有味,就知有法。能知的六根和所知的六尘,根与尘相对就生意识,于是就有六乱妄想,薰成造业的性能。这就是十二类众生受生的原因,业因既成必招业果,故感十二类受生的果报,死此生彼,轮转诸道,没有休息。所以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穷尽十二种类变化为一循环往复。由此轮转颠倒的缘故,所以有了卵生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胎生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湿生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有色指欲界和色界中具有色身的众生、无色惑业暗昧,故感此生之报,即空散销沉之类是也、有想即神鬼精灵之类是也、无想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是也、若非有色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是也、若非无色即咒诅厌生之类是也,如虾蟆、孔雀等、若非有想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是也、若非无想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是也)这十二类。

学习笔记:

佛陀教导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 ,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想要修习真三摩地,希望直达如来的大涅槃果位,首先应当要认识这众生、世界,二种颠倒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够不产生这两种颠倒,那么就是如来的真正三摩地了”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平日中会观察到种种的颠倒,以苦为乐,以错为对,以假为真......

【例如: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会慎重的检视自己的心念,深怕错误的心念而造成错误的后果.
所以,菩萨特别慎重反观自己的贪嗔痴.
众生则相反,尽情的贪嗔痴,却又害怕贪嗔痴的恶果.

又例如:菩萨不怕死亡,但是众生都怕死亡.
死亡只是每一段生命的过程,并不是终结,但是众生无明,都怕死.

又例如:菩萨乐于出家,但是众生都害怕出家.
出家是成佛的正因,是天大的喜事.
但是众生无明,一有家人想出家就哭天喊地的,好像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

又例如:烟酒容易害人害己,可是众生就是喜欢烟酒,还用种种冠冕堂皇的话来误导世人】——世俗的颠倒知见和观念,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沉沦和堕落

之所以有这些颠倒的现象,是因为知见观念的颠倒
之所以有知见观念的颠倒,是因为愚痴无明
之所有愚痴无明,是【因为不明白法界真相,而贪求虚幻生灭的物质和世俗】——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所以:
【佛法是心法,什么是心法?
心法就是涉及观念和知见的方法或法门
观念和知见如果正确了,就是有智慧,就不无明和愚痴了
观念和知见如果正确了,就不会生气了,就不会有贪欲了】——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如果佛弟子不把时间多花在吸收佛经上的正知见.
而喜欢游乐和世俗话题,或喜欢闲逛世俗商圈,或喜欢看电视和泡沫剧或电玩,或喜欢逛世俗论坛和凡夫博客.
那只是浪费自己修行成就的时间,勾动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徒增凡夫俗见的干扰和障碍.

世俗的颠倒知见和观念,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沉沦和堕落.
因此,如果我们修行了,就应该把这些观念导正才行,可别让自己和众生又堕入错误的观念.
纵使自己无法分辨,那也应该降低世俗杂染,多深入经藏,
这样才能逐渐以佛法正见取代凡夫俗见】——世俗的颠倒知见和观念,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沉沦和堕落

【佛弟子学佛应该先学[正知见],正见确立后,由[戒][定][慧]逐渐消除习气
后来深入[菩萨法],为了普渡众生,不着[正][邪]两边,深入[不二法],就是不对立
不过这个[不二]和[不对立],可不是要您弄不清楚正邪,而是要[明辨正邪,不取正邪]
就是明辨正邪,但是不堕入对立的仇视或敌对中,而能以正法引导,让大家改邪归正
这样才是对[正][邪]众生都能同等的慈悲对待,教导正法,和平共存
这样才是[真平等]和[真慈悲]】——[辨析]颠倒黑白的去执之说(补充说明)


相关注解:
【顶礼】:以我最高之顶,礼佛最低之足,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敬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多闻】:梵语 bahu-s/ruta。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佛十大弟子中,以阿难尊者为多闻第一。又“五五百年”中之第三五百年为多闻坚固之时代。另于异部宗轮论述记,以“广诵众经,善持佛语诸经”者为佛弟子四众中之“多闻众”。然据圆觉经载,末世之众生希望成道,但不求悟解,唯广求多闻以增长我见,如此多闻反成其害。FROM:【佛光大辞典】
【熏修】:熏是熏习,修是修行,即以德熏身而修行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饶益】:给人丰饶的利益。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修证】: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趣向佛道。(像法决疑经)((参见:修证不二)FROM:【佛光大辞典】
【三摩地】:(术语)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参见: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干慧地】:梵语 s/ukla-vidars/ana^-bhu^mi。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据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干慧地有二种,即:(一)声闻,乃独求涅槃,故勤精进、持戒,或习观佛三昧、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集诸善法,舍不善法等;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称干慧地。(二)菩萨,则为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又据摩诃止观卷六上载,将十地配合菩萨五十三位,而以其中之外凡三贤为干慧地,称为十信。((参见:十地)FROM:【佛光大辞典】
【等觉菩萨】: 等觉有二解,一者又作等正觉,为佛十号之一,即是佛位,为菩萨修行至极位之称;二者,为菩萨修行五十二位之第五十一位,称等觉者,意谓与佛相等,而修行上尚逊一筹。亦称有上士,以妙觉佛陀称有上士,故等觉称有上士。亦称一生补处,意谓次一生将成佛。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善哉】:梵语 sa^dhu,巴利语同。音译作沙度、娑度、萨。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又作好、善、善成、胜、完、正。玄应音义卷十七以“萨”为“娑度”之讹略。古印度于开会议决之际,表示赞成时皆用此语;又释尊或其他诸佛于赞同其弟子之意见时,亦发此语,如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FROM:【佛光大辞典】
【三摩地】:(术语)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参见: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乘】“ (术语)Mana%ya%na,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只─┤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只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只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名相】:(术语)五法之一。一切之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而起种种之妄惑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转依】:  ﹝出楞严经义海﹞
  [一、转烦恼依菩提],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提也。
  [二、转生死依涅槃],生死者,一切众生虚妄生灭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果也。然生死涅槃,性元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涅槃而为生死;诸佛悟故,即转生死而为涅槃。若能了达生死即是涅槃,念念证入,是名转生死依涅槃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摩地】:(术语)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参见: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颠倒】: (术语)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曰:“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注曰:“什曰:有无见反于法相,名为颠倒。”宗镜录七十八曰:“颠倒是烦恼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颠倒】:梵语 vipari^ta,或 viparya^sa。略作倒。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对于颠倒妄见之分类,诸经论所说有异。
   (一)二颠倒,即:(1)众生颠倒,众生不知真理,为烦恼所迷惑。(2)世界颠倒,众生迷失真性,住妄境界起诸倒见。所说出自首楞严经卷七、大明三藏法数卷八等。
 (二)三颠倒,又作三倒,即:(1)想颠倒,对于对象错误之想法。(2)见颠倒,错误之见解。(3)心颠倒,具有上述二种颠倒之心之自体即虚妄。所说出自阴持入经卷上、大集法门经卷下、大品般若经卷十一、七处三观经等。
 (三)四颠倒,又作四倒,即:(1)有为之四颠倒,凡夫不知此世(迷界)之真实相,而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不净为净,以无我为我。(2)无为之四颠倒,声闻、缘觉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是灭尽之世界,故不知悟界(涅槃)乃常、乐、我、净者。以上八种妄见合称八颠倒,或八倒。所说出自南本涅槃经卷二、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一○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乘义章卷五末等。
 (四)七颠倒,指想倒、见倒、心倒、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等七者。乃上记三颠倒与四颠倒之合称。所说出自瑜伽师地论卷八、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三等。
 此外,圆测于仁王经疏卷下列举常、乐、我、净等四颠倒,及贪、嗔、痴、过去因、未来果、现在因果等六颠倒,合为十颠倒。并主张以“四念处观”灭除四颠倒,以三善根观灭除贪等三毒,而以三世观灭除过、现、未三世之执著。又大集法门经卷上谓,有为之四颠倒,复个别具有想、心、见等三颠倒,总为十二颠倒。(六十华严经卷十、法华经卷六、无量寿经卷下、俱舍论卷十九、往生论注卷上、慧琳音义卷十五)FROM:【佛光大辞典】
【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有】:梵语 bhava,巴利语同。即存在、生存之义。于佛教典籍或各家主张中,“有”之使用范围极广,其意义与分类亦有多种不同之说法。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所举,“有”之义有多种,然主要指有情众生之异熟果体,及能招感此异熟果体之诸业。亦即由善恶之业因,能招感苦乐之果报,此种因果报应,相续而不亡失,故称为“有”。FROM:【佛光大辞典】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FROM:【佛光大辞典】
【究竟】:梵语 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FROM:【佛光大辞典】
【住】:一切行蕴发生以后,未灭以前,刹那相续,辗转存在。为不相应行之一。        《佛学词典》
【住相】:谓既出胎已,住于世间,是为住相。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梵语 bhava,巴利语同。即存在、生存之义。于佛教典籍或各家主张中,“有”之使用范围极广,其意义与分类亦有多种不同之说法。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所举,“有”之义有多种,然主要指有情众生之异熟果体,及能招感此异熟果体之诸业。亦即由善恶之业因,能招感苦乐之果报,此种因果报应,相续而不亡失,故称为“有”。FROM:【佛光大辞典】
【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因】:梵语 hetu。<一>指能引生结果之原因。从狭义而言,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称为因(内因),而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外在原因,则称为缘(外缘)。然从广义而言,凡参与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与变化之一切条件,皆称为因。由此可知,广义之因,系包含内因与外缘二者。
 关于因之种类,有二因、五因、六因、十因等数种,兹略述于下:
 (一) 二因:有能生因与方便因、正因与了因、正因与缘因、习因(又作同类因)与报因(又作异熟因)、引因(又作牵引因,于遥远之末来世,间接引生果报之业种子)与生因(又作生起因,于不久之未来世,直接引生果报之业种子)、通因(为许多果报所共通之因)与别因(仅为一个果报之特别因)等种类。
 (二)五因:即生、依、立、持、养等。若以能造之四大种(地、水、火、风)为因,所造之色为果时,四大种对所造色而言,即有五因之意义。例如,生因,系指四大为产生所造色之因;依因,系指四大成为所造色之依凭;立因,系指四大为保持所造色之因;持因,系指四大为持续所造色之因;养因,则指四大为养育所造色之因。上述系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一、俱舍论卷七等所举。另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将一切因分为生因、和合因、住因、增长因、远因等五种。
 (三)有部宗认为,因有六种:(1)能作因,即除自体之外,其余一切有为、无为之诸法,能成为自体之生因者,皆称为能作因。可分为有力能作因、无力能作因二种。(2)俱有因,即同时存在之俱有法,相互为因之义。又分为互为果俱有因、同一果俱有因二种。(3)同类因,同类之法连续产生时,前法即为后法之同类因。(4)相应因,于俱有因之中,属于心与心所间之相互关系者,即为相应因。(5)遍行因,于同类因之中,作用力强盛之烦恼(即遍行惑),能遍行于一切染污法,故称为遍行因。(6)异熟因,即恶业及有漏之善业为因,招感无记之果报时,称为异熟因。此外,另有当有因、相续因、相因、能作因、显了因、待因等六因之说。
 (四)唯识宗所立之十因:(1)随说因,语言(能说)乃表明事物(所说)之因,故语言即为随说因。(2)观待因,又称以有因。观待,意指相对性、条件性。相对于某物而言,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条件,此条件即为观待因,如饥饿为饮食之观待因,手为执物之观待因,足为往来之观待因。(3)牵引因,种子为能于遥远之未来,引生自果之因,故称牵引因。(4)摄受因,即种子以外之一切缘,能相互摄受而起果,故称为摄受因。(5)生起因,种子为于不久之未来,引生自果之因,故称生起因。(6)引发因,种子起现行时,能够引生同类之胜果,故称引发因。(7)定别因,一切有为法,能够引生自果,而互不杂乱,称为定别因。(8)同事因,因果和合为一者,称为同事因。(9)相违因,即于法生成时,产生障碍者,称为相违因。(10)不相违因,即于法生成时,不产生障碍者,称为不相违因。
 此外,佛性论卷二,举出应得、加行、圆满等三因佛性。又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四教义卷六,亦举出正因、了因、缘因等三因佛性。又法华经、智印经等,举出七因、十一因等说。另优婆塞戒经卷一,则举有十二因之说。除上述外,尚有十习因之说,系指因沉迷不悟,而于来世生于地狱之十种恶业。
 盖一切万法皆由因缘而起,有因则必有果,如以米麦为例,米麦之种子为因,而雨露、阳光、土壤、人力等为缘,如此则能产生米麦之果实。此种因果之间相应相酬的思想,乃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一切事物的关系之基本理论。(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卷二十九、阿毗达磨发智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俱舍论卷六、大智度论卷三十二、瑜伽师地论卷五、卷三十八、显扬圣教论卷十八、成唯识论卷二、卷八)
 <二>因明用语。指成立宗(命题)之理由、根据。为古因明五支作法之一,新因明三支作法之一。即因明对论中,立论者就自己之主张所立之理由,以作为令对方承认之论证根据。分为“正因”与“似因”二种。凡具备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之因,称为正因,即正确可靠之理由与根据。不具备三相之因,则称似因,即错误或似是而非之理由与根据。似因又分为不成、不定、相违三类。(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因明入正理论明灯抄卷一末)((参见:不成因)971、“不定因”973、“因三相”2271、“因明”2276、“相违”3910)FROM:【佛光大辞典】
【住】:一切行蕴发生以后,未灭以前,刹那相续,辗转存在。为不相应行之一。        《佛学词典》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方】:(术语)密教次第东南西北,东方为因陀罗方,南方为焰魔罗方,西方为嚩噜拏方,北方为毗娑门方,又东北为伊舍尼方,东南为护摩方,西南为涅哩底方,西北为嚩瘦方。是皆因护方神而名之。见大日经疏五。又以四大,四显色,四佛,阿字之四转等各配于此四方。(参见:五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和合】: 和合者,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因果众缘集会者,且如识法因果相续,必假众缘和会,谓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此识作意正起,如是于余一切如理应知。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世界】:有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之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动】:即地水火风四大中,风大之自性。即风具有动摇之性,可产生流引、增盛之作用,故能令四大所造物质相续变移至他方。俱舍论卷一(大二九·三中):“风界动性,由此能引大种造色,令其相续,生至余方,如吹灯光,故名为动。”FROM:【佛光大辞典】

【声】:梵语 s/abda,巴利语 sadda。音译摄拖。指具有呼召作用之音响。为耳根所闻、耳识所了别(认识)之对象,眼不能见及,具有障碍之性质,是即“无见有对”之色法。为六境(六尘)之一,十二处(十二入)之一,十八界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就处、界等,而称声为声境、声尘、声处、声入、声界。
 声之分类,有各种异说。据大毗婆沙论卷十三、俱舍论卷一等载,由发声之物体有感觉与否,大别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无执受大种因之声。执受,为心、心所之异名;有执受,指有情身;大种,即指地、水、火、风四大种。其声发自有情之四大种者,称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人之言语、拍手之声音等;发自非情之四大种者,称为无执受大种因之声,如化人之言语,或木、石等所发之声音。其次,再视声之具有意义、意志与否,各分为有情名之声、非有情名之声。更由各声能否予人快感,又分为可意声、不可意声。以上所说计有八种。如表所示:
 杂阿毗昙心论卷一将声分别为因受四大声(有执受之四大为因)、因不受四大声(无执受之四大为因)、因俱声(有执受、无执受两种四大为因)等三种,而以击鼓、吹贝所发出之声音为因俱声。然俱舍论并不赞成此种说法。
 另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载,声有十一种,即:(一)可意声。(二)不可意声。(三)俱相违声,既非可意声,亦非不可意声,故特称为处中之声。(四)因受大种声,指有执受大种因之声。(五)因不受大种声。(六)因俱大种声。(七)世所共成声,指世俗性之声。(八)成所引声,指圣者之说。(九)遍计所执声,指佛教以外之外道之说。(十)圣言所摄声,即对见、闻、觉、知四者,以见说见,以不见说不见,指如实之音声。(十一)非圣言所摄声。
 瑜伽师地论卷一则举出十八种,即:螺贝声、大小鼓声、舞声、歌声、诸音乐声、俳戏叫声、女声、男声、风林等声、明了声、不明了声、有义声、无义声、下中上声、江河等声、斗诤諠杂声、受持演说声、论义决择声。此外,密教则将各种音声加以人格化,称为金刚歌菩萨,谓此菩萨具有六十四种音声。(顺正理论卷一、显扬圣教论卷一、入阿毗达磨论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三、俱舍论光记卷一、大乘义章卷八末)FROM:【佛光大辞典】

【色】:梵语 ru^pa,巴利语同。ru^pa 系自 ru^p(造形)之动词语根变化而来,故含有“有形状”之意。又谓 ru^pa 是由 ru^(坏)之动词语根转变而来,有变坏、变化之意。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玆就广狭二义分述之:
 <一>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即五蕴中之色蕴,五位中之色法(与心法相对)。乃质碍(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者。经论中对于色有诸种分法,据俱舍论卷一载,色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无表色等十一种。唯识宗分色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其中,法处所摄色是意识之对境,包括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等。
 于此诸色法中,又可依其一一法之性而归纳成下列数种分类:(一)内色(五根)与外色(五境)。(二)细色(无表色,或指色界之色)与粗色(由极微所成之色,或指欲界之色)。(三)定果色(由定所生之色)与业果色(由业所造之色)。(四)可见有对色(指狭义之色,即色境)、不可见有对色(指声、香、味、触、五根)与不可见无对色(指无表色)等三种。(杂阿含经卷一、卷十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见:五根)1137、“五境”1171、“色蕴”2549、“法处所摄色”3389)
 <二>眼根所取之境。对于声、香等而言,色乃专指眼根所识别之对象,如青、黄等质碍之境。五境之一,六境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又作色境、色处、色界。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色大别有三种:(一)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二)显色,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等十二种。(三)表色,凡吾人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盖此皆于五根、五境等色蕴中,特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识身足论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十三、卷七十五、顺正理论卷一、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俱舍论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有宗七十五法记卷一)((参见:表色)3513、“形色”3788、“显色”6922)FROM:【佛光大辞典】

【香】:梵语 gandha,巴利语同。音译为乾陀。乃鼻根所嗅之物,鼻识所分别之对象之一。为五境(五尘)、六境、十二处、十八界、七十五法、百法等之一。在品类足论卷一、法蕴足论卷十中,分有好香、恶香、平等香等三香。大毗婆沙论卷十三、俱舍论卷一中,则分为好香、恶香、平等香、不平等香等四种香。
 关于好、恶、平等之分类,大毗婆沙论卷十三由各种观点加以论说,例如香给予心所起之快、不快、非快非不快,抑或香能否滋养、损害我人之五官,或非滋养非损害五官,以及产生香之成因是由福业、罪业,或由四大种势力而来者等。又另对四香之中,等与不等之区别,是否可由香之力量保持平衡而滋养身体,或因不平衡而损害身体,或视香力之强弱而定等,凡此种种问题,亦均加以讨论。此外,如瑜伽师地论卷三,对香亦举出一种到十种之分类。
 由富有香气之树脂或木片等所制之成品,即称“香”。以其原料之不同而分类,有栴檀香(亦作檀香,有白檀香、赤檀香二种)、沉水香(亦作沉香,为产于印度、南洋等香木之树脂制成)、丁子香(即丁香)、郁金香(郁金即番红花之花汁所压制)、龙脑香(樟脑之一种,产于南洋之香木制成),以上称为五香,密教作坛时,将之与五宝、五谷一同埋入地中。其他尚有薰陆香(亦作乳香,似松脂)、伽罗、真盘(又作真那盘,为含暗褐色之树脂,或指黑沉香)、安息香(为产于南洋之香木之树皮脂汁凝固后所制,或是将树脂磨成粉状)等。
 印度地属热带,气候炎热,故易生体垢、恶臭,为消除体垢与恶臭,遂将彼地盛产之香木炼制成香料,涂抹于身体,称作涂香;或焚烧香料,以薰衣服与室内,称作烧香、薰香。一般风俗习惯乃于寒天时烧香,而涂香则在寒天或热天时均可,然涂香主要仍是用于热天。
 烧香、涂香亦为供佛方法之一。依贤愚经卷三,迎请佛陀之仪礼有烧香之说。在法华经卷四亦谓,香、抹香(于道场、寺庙撒粉末之香,又作末香、粖香)、涂香、烧香等,为十种供养中之数种供养。密教中亦有阏伽水、涂香、华鬘、烧香、饭食、灯明等六种供养,可依次配于六波罗蜜,如除去阏伽水,则为五供养。此外,密教有将手腕涂香,而后观想自己本具之五分法身者。
 涂香或烧香时,所用香之种类因修法之类别(息灾、增益、降伏)而有所不同。此外,又视所供奉尊像之部别,而有限用之香,即佛部用沉香,金刚部用丁子香,莲华部用白檀香,宝部用龙脑香,羯磨部用薰陆香。然依毗尼母经卷五等谓,佛陀制定出家众除疗病外,不可涂香,故沙弥十戒中有禁止涂香之规定。
 涂香时所用之香有香水、香油、香药等。烧香时所用之香有丸香(圆形之香。在密教修护摩法时,将之投入炉中供养,以此象征总集烦恼,并用智火烧尽贪、嗔等烦恼)、散香(粉末状之香。密教将微细烦恼、精进、愚痴等比喻为散香)、抹香(烧香所用粉末状之香)、练香(搅拌所成之香)、线香(线状之香)等。
 抹香之外,亦有用香水撒布道场或灌浴佛像者。在密教中,以牛粪、净好土、香水混合而成“香泥”,可供修法时涂坛之用。又火葬时,以香木为薪材者,称为香薪。
 烧香又称焚香、拈香、捻香、告香、插香、炷香等。禅宗特别用拈香之称,常于种种场合中拈香,如开堂之日,祈求圣寿万岁之拈香,称为祝圣拈香;法会之时,为出席之敕使祝福之拈香,称为敕使拈香;接嗣法灯所作之拈香,称为嗣法拈香;为朝臣所作之拈香,称为臣僚拈香等皆是。此外,禅僧住职一寺,首次说法时,须把香献至其师之前,而来报告自己已成嗣法者,此香称为信香;至于对向自己烧香者之答礼所拈之香,称为还香(又作答香);代理他人烧香,称为代香;斋食时对僧众颁香,或巡堂时在诸尊前烧香,称为行香(行有颁与之意)。在我国,参拜寺院或纳香资,均称为进香。
 盛香之容器,称为香筥、香箱、香盒、香合;焚香之炉,称为香炉、薰炉、火炉;使香继燃不绝之盘,称为香盘、常香盘;香炉之有把手者,称为柄香炉、手炉。又装柄香炉、名香、如意之箱,称为香炉筥,此筥与戒体筥、居箱等,在法会时,同为导师等所用(密教中为大阿阇梨所用),在法仪等法会时,则由十弟子中之一人执持。
 或以香来比喻佛法之功德,例如戒香、闻香、施香,或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五分法身,又作五分香),又如佛殿之称为香室、香殿等亦属此类譬称。此外,在日本,同于花道、茶道,而有所谓“香道”之盛行。(法华经卷六法师功德品、陀罗尼集经卷十二、旧华严经卷四十九、新华严经卷六十七)
FROM:【佛光大辞典】

【触】:<一>梵语 spars/a,巴利语 phassa。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俱舍宗以其为十大地法、七十五法之一,唯识宗视为五遍行、百法之一。指境(对象)、根(感官及其机能)、识(认识)三者和合时所产生之精神作用;亦即指主观与客观接触之感觉而言。
 此时之根、境、识各分为六种,则触亦有六触(六触身,身为复数之意)。例如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产生之触为眼触,如由耳、鼻、舌、身、意产生耳触乃至意触。此为说一切有部所立三和合生触之义,即根、境、识和合时,能生其他心所。经量部则唯以根、境、识三者和合名为触,无有别体,名三和成触。
 于六触中,前五触所依之根为有对(二物有相互为障之性质),故称有对触。第六触之意触,以名(增语)为对象,故称增语触;此增语触对第<二>项中所说之以身根为对象之所触而言,此为能触。
 又随染净等相应法之别而有八种触,即与无漏相应之明触、与染污相应之无明触、与有漏善及无覆无记相应之非明非无明触,及无明触中与爱相应之爱触、与恚相应之恚触,以及随受之不同而产生乐受之顺乐受触、生苦受之顺苦受触、生不苦不乐受之顺不苦不乐受触。
 此外,十二缘起之第六支为触,又称触支,有部依分位缘起释为婴儿期之“触”。即于婴儿期根、境、识三者和合而未了知苦乐差别之位。(杂阿含经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俱舍论卷四、卷九、卷十、大乘义章卷四)
 <二>梵语 spras!t!avya,巴利语 phot!t!habba。五境之一,十二触之一,十八界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被触之对象,故亦译为“所触”。指身根感觉之对象,即所触之对境,称为触境,乃五境、六境之一。共有十一触:即地、水、火、风四大种,与滑、涩、重、轻、冷、饥、渴等十一种。其中四大种为能造之触,后七种为所造之触。(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七、俱舍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品类足论卷一)FROM:【佛光大辞典】

【味】:梵语 rasa,巴利语同。依感觉器官或感觉机能(即五根),所得知对象(五境)之一。即由舌根所尝之味,亦即舌根所受用之境。乃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味之种类,诸说有异,如品类足论卷一,将味分为可意、不可意、顺舍等三种。法蕴足论卷十,分味为根、茎、枝、叶、花、果、食、饮、诸酒、苦、酢、甘、辛、咸、淡、可意、不可意、顺舍等十八种。大毗婆沙论卷十三、俱舍论卷一等,将味分为甘、醋(又作酢、酸)、咸、辛、苦、淡等六味。六味之外另加涩、不了,称为八味;六味中,若除去淡味,则为五味。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以上述之三味、六味,再加俱生、和合、变异等成为十二种味。此外,攒摇牛乳而有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之分别。须弥山之七内海,及净土之浴地等,其水有甘、冷、软等八味。具足多种之好味,称百味之饮食。又爱乐于正法而产生殊妙之味,称为法味,或禅味。于涅槃悟境所具足之常、乐、我、净四德,可开演为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等,此称八功德水,又称八味水。
 另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载,佛陀说法之顺序,由广说至要略可分为五阶段,乃以牛乳之乳、酪等五味比喻层层进阶之境界。天台宗则将释尊一代之教说,分为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等五时,以之配合乳、酪等五味,阐释佛陀说法之顺序与内容。(顺正理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一、卷三、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七、大乘义章卷八末)((参见:五时八教)1132)FROM:【佛光大辞典】

【法】:梵语 dharma,巴利语 dhamma。音译为达磨、达摩、驮摩、昙摩、昙无、昙。<一>于佛典中,法之用例极多而语意不一,总括之,可类别为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任持自性,意指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轨生物解,指能轨范人伦,令人产生对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据。就任持自性之意义而言,法乃指具有自性之一切存在;就轨生物解之意义而言,法乃指认识之标准、规范、法则、道理、教理、教说、真理、善行等。
 于色法、心法等一切诸法言之,法系指所有之存在。同时,诸法又分为有为与无为、善与不善、色与心、有漏与无漏、染与净、世间与出世间、可见与不可见、心相应与心不相应等二法。又就诸法之分类而言,最常用以赅括诸法者有俱舍宗之五位七十五法、唯识宗之五位百法。
 若就规范、教法等含意而言,佛典中常见之用语如:佛陀之教法,称为佛法、教法或正法,即泛指佛门中一切行为之规范、教说。盖真理为普遍不变之真实道理,称之为法;阐说此真理者,即为佛之教说。佛之教说以外的外道教法,称为邪法。又因听闻佛法而获得之喜悦,称为法喜、法悦。总括聚集佛法者,称为法聚、法蕴、法藏、法集、法宝藏。佛法之义理,称为法义。透视诸法性空缘起真理、观察诸法者,称法眼。同一法门系统者,犹如世俗之亲友眷属,称为法类、法眷;继承者称为法子、法嗣、法弟、法孙;其相承次第,称为法脉、法系、法流、法统。述说佛法之经论文句,称为法文。诸法之自性,称为法性、法体;其自相则称法相。佛法之威力、正法之力,称为法力。佛之自体,称为法身。佛法为进入涅槃之门户,称为法门;其中之教理旨趣,称为法味;受用此等法味,称为法乐;爱乐于其中,称为法爱。为人宣说此等正法,称为法施。以正法教化世人,称为法化;蒙受教化之利益,称为法益、法利。又以正法能降伏烦恼之魔军,故称法剑。佛之说法,称为转法轮;正法之规准、象征,称为法印;佛之遗教,称为遗法。以佛法比喻闇夜灯火,称为法灯、法光、法炬。以其能滋润一切生物,故以雨水为譬喻,称为法雨、法水、法润。又正法蒙受迫害,称为法难;圣教之灭尽,称为法灭。
 此外,尚有法海、法山、法声、法音、法鼓、法幢、法螺、法道、法雷、法镜、法筵、法苑、法桥、法衣、法师、法会、法具、法名、法号、法主等名称。(杂阿含经卷三十一、中阿含卷二十八诸法本经、大品般若经卷四句义品、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刹那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二、大智度论卷四十八)
 <二>于六境中,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之对境各称色、声、香、味、触;相对此五者,第六识(意识)所缘之对境,特称为法,或法处(梵 dharma^yatana)、法界(梵 dharma-dha^tu)。(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三、俱舍论卷一、法蕴足论卷十处品)
 <三>因明用语。性质、属性之意。于因明(论理学)中,宗(命题,即论证之主张)之宾词(后陈)称为法,主词(前陈)称为有法。此即依宾词能显示主词所欲表白、界定之性质。(因明论疏明灯抄卷二本、因明论疏瑞源记卷二)((参见:邪正)3032、“体”6928)FROM:【佛光大辞典】

【业性】(术语)又曰业体。业之自体也。华严经二曰:“业性广大无穷尽。”(参见:业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色】:指欲界和色界中具有色身的众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色】:无色者,无有形色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销散之惑,起阴隐乱想之业。惑业暗昧,故感此生之报,即空散销沉之类是也。(空散销沉者,色尽心亡,猒空绝想,沉冥幽隐,即无色界外道之类是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有想】: 有想者,从忆想所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神鬼精灵之类是也。(罔象者,似有似无也。潜结者,潜即隐伏,结即凝滞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想】:无想者,想心昏迷,无所觉了也。谓此类有情,因顽钝愚痴之惑,起枯槁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是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者,如华表生精,如黄头外道化为石是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非有色】: 非有色者,谓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也。谓此类有情,因虚伪相待之惑,起因依乱想之业,惑业相染,故感非有色相成色之报,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是也。(非有色相成色者,如水母本无自类之色相,故曰非有色相,以水沫为身,以虾为目,故曰成色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非无色】: 非无色者,因声呼召而能成形也。谓此类有情,因相引妄性颠倒之惑,起呼召乱想之业,惑业相附,故感非无色相无色之报,即咒诅厌生之类是也。(非无色相无色者,如虾蟆等,从自类生,不假他成,故曰非无色相,藉声得生,故曰无色。咒诅猒生者,咒诅亦呼召耳,猒即祷也,如虾蟆以声附卵,然后生长,非声则坏;又孔雀,雌者闻雄者鸣,即有娠,生雏,此等物类,若由厌祷而生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非有想】: 非有想者,谓借他之身以成自类也。谓此类有情,因诬罔颠倒之惑,起回互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有想相成想之报,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是也。(诬罔即诳惑也,回互犹转换也。蒲卢,蜾羸也,取青虫以为己子,乃诬罔回互之义也。非有想相成想者,如青虫,非蒲卢之类,故曰非有想相而能成己之子,故曰成想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非无想】: 非无想者,谓虽亲而成怨害也。谓此类有情,因怨恨颠倒之惑,起杀害妄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无想相无想之报,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是也。(非无想相无想者,父母有爱,故曰非无想相;后时成大,父母遭食,故曰无想也。土枭,食母鸟也;破镜,食父兽也,形如貙而虎眼。今云鸟者,恐译误耳。)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1-8-11 17:02: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11 17:09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50】 (用时 2 小时 30 分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蝡动,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着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阿难!由因不断虚妄想像,而有世界虚妄轮回,以动念为因,气交为缘,违背真如不动之体,造成轮回颠倒之性。因此有八万四千(譬如八万四千尘劳之数,形容极多)飞沉成想。气有刚柔,气刚飞扬者为鸟,气柔沉滞者为鱼。依业受报故有卵羯逻蓝(译作凝滑,在胎中七日还未成形之相),流转于国土,天上的鸟,水里的鱼,陆上的龟蛇,到处充塞。

由于世界颠倒,虚妄众生辗转不息,迷失性净明体,变清净的真性为浑浊,所以成为杂染轮回。杂染与真性相违背,而有颠倒之惑。因惑起业,故有阴阳会合,交精成胎,于是有八万四千种横竖乱想,情有偏正。偏的为横即龙畜之类,正的为竖即人仙之类,因此有胎遏蒲昙(译作泡,在胎十四日即胎形渐分之相),流转于国土,人畜龙仙,充满世间。

由于世界颠倒,虚妄众生执情贪著,辗转不息,所以有轮回。因与湛然真心相背,而有颠倒之惑,因惑起业,和合暖成,于是就有八万四千翻覆乱想,这样便有了[湿相]蔽尸(受胎三七日即二十一日,名闭尸),流转于国土,心地愚钝、身量微小蠕动的,充满各处。

由于世界虚妄众生喜欢变旧易新,辗转不息,所以有轮回。因与真如相违背,而有颠倒之惑。因惑起业,爱此妄彼,厌旧喜新,于是有八万四千新旧乱想,这样便有了[化相]羯南(受胎四七日即二十八日名羯南),流转于国土,蜕变而后转为飞行的,如蚕化作蛾,孓化为蚊,这类充塞其中。

因世界虚妄众生不知自性智光,遍照法界原无障碍,反事日月星辰以求光明,执著不化,障蔽妙明真心,遂有颠倒之惑。因惑造业,于是和合成为八万四千精耀乱想。这样便有了[色相]羯南(受胎四七日即二十八日名羯南),流转于国土,或作日月之精华,或作星辰之明耀,吉象的叫休,凶相的叫咎(在物则为萤火珠蚌),这一类众生亦是充满世间。

又因世界虚妄众生厌有著空,欲灭身归无,所以有销散轮回。色身障碍为患,违背妙明真心,造成颠倒之惑。因惑起业,与暗和合于是成为八万四千阴隐乱想,这样便有了无色羯南(受胎四七日即二十八日名羯南),流转于国土,好像空——即是空无边处天。散——即是识无边处天。销——即是无所有处天。沉——即是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及舜若多神、旋风、魃鬼等类,充满一切处。

又因世界虚妄众生贪求灵通,妄执影像,遂与法身实相相违背,造成轮回颠倒之性。于是有八万四千潜结乱想,这样便有了有想(从忆想所生也)之相,形成羯南(受胎四七日名羯南。意为凝厚,又意为坚肉),流转于国土,神鬼如岳渎城隍,魑魅魍魉,精灵如山海风精,祠庙土地等,充满一切地方。

又因世界虚妄众生愚昧暗钝,以无想为真修,将愚顽为至道,与妙明真心相违背,造成轮回颠倒。于是和合顽念而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这样便有了无想想心昏迷,无所觉了也之相,形成羯南(受胎四七日名羯南。意为凝厚,又意为坚肉),流转于国土,如精化土木,神化金石,华表生精,望夫成石之类,充满世界。

由于世界虚妄众生虚伪为心,与真如实性相违背。由此虚伪颠倒,造成轮回,于是和合沾染遂有八万四千因依乱想,这样便有了非有色之相,形成色羯南(受胎四七日名羯南。意为凝厚,又意为坚肉),流转于国土,如水母等依水沫成身,故体如豆粉,状似袖褥,还以是为目,互相依托,还有依草附木的鬼神,寄生人肉身之蛲蛔虫等,这类充满世间。

由于世界虚妄众生迷惑心性及随符咒调遣,与不动真如相违背,和邪咒邪术互相牵引而成轮回,依惑起业而有八万四千呼召乱想。这样便有了非无色(非无色相无色者,如虾蟆等,从自类生,不假他成,故曰非无色相,藉声得生,故曰无色。)之相,形成色羯南(受胎四七日名羯南。意为凝厚,又意为坚肉),流转于国土,如乩坛之樟柳鬼,南洋一带之蛊毒鬼,听从咒诅,显示灵异,称仙称道,作威作福。还有随厌祷而作祟的妖怪。西藏密宗还有一种咒,如果厌生的人,可以把自己咒死,亦可以把他人咒死,十分灵验,这类充满世间。

由因世界虚妄众生性情迷罔,不知本元真心,反以他物为己物,他子为己子,二妄相合,辗转互取,故有轮回,颠倒妄想,强合异类,于是有八万四千回互乱想,这样便有了非有想之相,形成想羯南(受胎四七日名羯南。意为凝厚,又意为坚肉),流转于国土,如蒲庐也叫蜾蠃(螺)即细腰蜂,这类充满世间。

由于世界虚妄众生因怀怨抱恨,想报复而来,怨结难解,所以有轮回。杀心不息,与慈悲之理相违背,由此杀业颠倒,因有和合而成怪异的八万四千食父母想,这样便有了非无想之相,形成无想羯南(受胎四七日名羯南。意为凝厚,又意为坚肉),流转于国土,如土枭又名猫头鹰,也叫不孝鸟,本来不会生蛋,而抱土块以为子,又破镜鸟抱毒树果为子,待子长成,父母皆遭其食,这类充塞其中

这些名为众生十二种类。

学习笔记:

通过学习,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原来这十二类众生的由来,都是有原因的
而不是原本就是存在的,原本就是那个样子的
都是世界虚妄众生种种因由,违背妙明真心,造成颠倒之惑,因惑起业
于是产生极多的种种妄想,从而形成种种众生,充满世间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净土的帖子学习

我们现在为人身,那么,人身是如何而来的呢?

请参考学习:
佛陀开示众生[中阴入母胎],[怀胎十月]的[过程]与[出生后的痛苦](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五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佛为阿难说处胎会第十三)
因何轮回?如何投生?中阴的状况?父母能否生子(或男或女)的原因和条件? ~ 瑜伽师地论

神识与入胎

通过学习了知,人的生死与十二因缘有关

要能明白十二因缘,先要对八识,五蕴,六根,有深入了解

【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指六种肉体器官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指六种肉体器官的觉知
就是人体透过六根,接受到的六种外境,于内产生六种觉知,就是六识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就是人体透过六根接受到的六种外境,称为六尘
以上 六根,六识,六尘 称为十八界

八识就是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加上第七识(末那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八识就是善恶种子记忆储存库, 就像电脑的硬碟
第七识就是种子形成的意识流, 佛经说第七识像瀑布像流水
就像电脑开机后的记忆体里面有无限的运算程式序形成程式流
六根就像滑鼠,萤幕,键盘...等等, 如果想成机器人的构造,就更容易了解

五蕴 又称五阴 就是 色,受,想,行,识
六识作用,就相当于色受想, 行则是第七识, 识是指第八识
五蕴就是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的五蕴,  这个照见是指实相观照
五蕴也是楞严经讲的五阴魔的五蕴, 共有50种魔境
六根作用的色受想共有30种魔境, 行蕴10种, 第八识还要净除10种
基本上, 如果六根不净, 会受外在影响, 就会着外魔
所以, 如果六根不净, 一般的外道禅定一定会着外魔
就算六根清净, 还有行识共20种外道知见魔境, 很容易变成20种外道
所以, 如果不想着魔, 只能学佛, 学习佛讲的正观三昧】——[必修]十二因缘

那么,什么是十二因缘呢?

【十二因缘,其实是讲有情生命的缘起, 就是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12个过程

就是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无明,是指过去世无始劫以来的烦恼
无明就是存在第八识, 第八识就像仓库, 就像生命不断轮回的记忆库
善恶种子都存在第八识中, 无明就是愚痴, 是相对于圆满的佛性

所以,十二因缘起于第八识1.无明(于第八识中)
然后进入第七识(行蕴,心念瀑布流) 2.行(这里的行就是行蕴,指第七识)
然后进入第六识(就是一般讲的意识) 3.识(这里是指第六识, 生成指意识已经投胎)
4.名色(名指第六识,色指第五识, 此时有意识和肉体, 但是眼耳鼻舌尚未生成)
5.六入(六根生成) 6.触(产生六触) 7.受(因为六触产生六种觉受分别)
8.爱(对六种觉受产生贪爱) 9.取(对六种觉受产生执取) 10.有(因执着而产生现业果报)
11.生(以前面的方式不断出生) 12.老死(不断以前面的方式老死)】——[必修]十二因缘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瞋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为辟支佛之观门。说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一、无明,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
三、识,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
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
五、六处,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参见:五意)。
六、触,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
七、受,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
八、爱,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
九、取,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
十、有,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
十二、老死,于来世老死之位也。
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于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辟支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支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余七支总是果,但果为还起惑业因缘之缘。故摄之于缘中,不别存果名,是曰因缘观。

深深赞叹,如此奇妙不可思议,阿弥陀佛!


相关注解:
【虚妄】:虚假不实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颠倒】:(术语)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曰:“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注曰:“什曰:有无见反于法相,名为颠倒。”宗镜录七十八曰:“颠倒是烦恼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和合】:和合亦名相杂,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先所缘一切诸法和合相杂境界,而能观察照了。由此观察,即得转一切烦恼而依菩提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八万四千】:形容数目很多,这是印度人所常用的一种习惯语,佛经上也常用此句来说数目之多,并非真有这么一个八万四千的确定数目。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乱想】: (术语)散乱放逸之心想也。谓一切之烦恼。楞严经七曰:“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增一阿含经一曰:“去众乱想,逮沙门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羯逻蓝】:(物名)Kalala,又作羯罗蓝,歌罗逻,羯刺蓝,羯逻罗等。译曰凝滑,杂秽等。父母之两精,初和合凝结者。自受生之初至七日间之位。胎内五位之一。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羯逻蓝,旧言歌罗逻,此云和合,又云凝滑。父母不净和合,如蜜和酪,泯然成一。于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渐结有肥滑也。”同二十四曰:“羯刺蓝。”慧琳音义十三曰:“羯逻罗初受胎时,父之遗泄也。”俱舍光记九曰:“翻云杂秽。”
【流转】:在六道之中,流来转去,不停的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杂染】:杂者,杂乱之义;染者,污染之义。合杂乱和污染,即指烦恼,通于善、恶、无记等三性,为一切有漏法的总称。参考三杂染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执著】:坚持或固执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趣】:梵语 gati,巴利语同。意译道。指众生以自己所作之行为(业)所导趋来生之生存或生存世界而言。趣之分类大致有:(一)六趣,指地狱、饿鬼、畜生(傍生)、阿修罗(修罗)、人、天等,又称六道。(二)五趣,六趣若去除阿修罗则为五趣,又称五道。大乘多说六趣,说一切有部则说五趣。说五趣时,即将阿修罗含摄于饿鬼、天等趣之中。又五趣亦称为五恶趣,乃相对于无漏净土而言,即有漏秽土,亦即迷之世界。(三)将上记之六趣区分为善、恶二类:(1)善趣,即指天、人、阿修罗等三趣,均为善业所生,故称三善趣,又称三善道。(2)恶趣,即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三趣,均为恶业所生,故称三恶趣,又称三恶道。又三恶趣亦称三涂、三途(涂、途,道之意,又为涂炭之意),即指火涂、刀涂、血涂三者,通常依序相当于地狱、饿鬼、畜生。又三恶趣加阿修罗,则为四恶趣。
 此外,有关“趣”之义,诸典籍之诠释各异。据俱舍论卷八释为所往之义。大乘义章卷八末载,趣乃相对“因”而言,因能向果,而果为因趣,故称为趣。又摄大乘论释(无性)卷四解释六十二见趣之趣,系指品类之义。((参见:六道)FROM:【佛光大辞典】
【蔽尸】:(杂语)Pes/i,作闭尸,箄尸,蜱罗尸。译曰肉团,结。胎内五位之第三。玄应音义一曰:“蜱罗尸,或作闭尸,此译云肉团也。至第三七日,结集成肉团,若男则上阔下狭,若女则上狭下阔。成肉团,犹未坚。”瑜伽略纂一曰:“闭尸,此名结。虽已成完,仍柔软故。西域呼熟血亦名闭尸,彼相类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变易】:变易生死。这种生死是菩萨于三界外心念上生灭迁变转易的生死,是属于精神上的生死,与三界内凡夫肉体上的分段生死不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假】:1、借的意思,诸法无实体,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五蕴而有众生是。 2、虚妄不实之义,诸法因缘和合而有,幻生幻灭,虚妄而无实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化相】:(术语)佛陀教化众生之相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着】: 众生所以轮回三道而不能超脱者,为处处着故。因着则惑业苦生,惑业苦生生不已,乃成轮回。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色相】:一切物质显现于外可以眼见的形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色】:无色者,无有形色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销散之惑,起阴隐乱想之业。惑业暗昧,故感此生之报,即空散销沉之类是也。(空散销沉者,色尽心亡,猒空绝想,沉冥幽隐,即无色界外道之类是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忆】:指对于某一对象,心中悬系而不忘。大乘义章卷二(大四四·四九二上):“常守一缘,不能舍离,于缘发悟名忆。”FROM:【佛光大辞典】
【结】:(术语)结集之义,系缚之义。烦恼之异名。为烦恼因而结集生死,故谓之结,又系缚众生,而不使解脱,故谓之结。即为生死之因者。大乘义章五本曰:“结集生死,目之为结。结缚生死,亦名为结。”同五末曰:“烦恼闇惑,结缚行人,故名为结。又能缚心,亦名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三藏法数二十四曰:“结即系缚之义。谓众生因烦恼妄惑造诸恶业。而为众苦系缚。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云结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想】:有想者,从忆想所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神鬼精灵之类是也。(罔象者,似有似无也。潜结者,潜即隐伏,结即凝滞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愚钝】:(杂语)心愚根性钝者。行事钞中之四曰:“若论事忏,属彼愚钝。”文类曰:“凡小易修真教,愚钝易往捷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枯槁众生】:以草木于旱时缺乏雨水而行将枯槁,喻指惑染之凡夫无法益之滋润,以致法身慧命濒临枯竭之状态。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大九·二○上):“犹如大云,充润一切枯槁众生。”道宣述教诫律仪(大四五·八六九中):“内乖菩萨之心,外阙声闻之行;四仪既无法润,乃名枯槁众生。”FROM:【佛光大辞典】
【无想】: 无想者,想心昏迷,无所觉了也。谓此类有情,因顽钝愚痴之惑,起枯槁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是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者,如华表生精,如黄头外道化为石是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相待】:指差别界之现象互相对立。即一切有为法皆自他对立,藉之以存立。如长短、东西、有无、是非、净秽、迷悟、生死等,彼此相待相倚而存立。又如色境待眼根而为色境,眼根待色境而为眼根。依注维摩诘经卷二(大三八,三四六中):“肇曰:‘诸法相待生,犹长短比而形。’”FROM:【佛光大辞典】
【染】:染污、不洁净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非有色】:非有色者,谓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也。谓此类有情,因虚伪相待之惑,起因依乱想之业,惑业相染,故感非有色相成色之报,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是也。(非有色相成色者,如水母本无自类之色相,故曰非有色相,以水沫为身,以虾为目,故曰成色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性】:<一>梵语 prakr!ti,巴利语 pakati。与“相”、“修”相对。有不变之义。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
 据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大乘庄严经论卷一种性品、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卷三十二等载,不待其他因缘,无始以来法尔即有的本分之因种,称为性。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性有总、别之异:(一)总性,如无常、苦、空、无我、无生、无灭等。(二)别性,如火为热性、水为湿性、心为识性等。即无常、无我等为一切法共通之理性,热性、湿性等则为诸法各别之自性。FROM:【佛光大辞典】
【咒】:梵语陀罗尼,华译为咒,即佛菩萨从禅定中所发出来的秘密语。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非无色】: 非无色者,因声呼召而能成形也。谓此类有情,因相引妄性颠倒之惑,起呼召乱想之业,惑业相附,故感非无色相无色之报,即咒诅厌生之类是也。(非无色相无色者,如虾蟆等,从自类生,不假他成,故曰非无色相,藉声得生,故曰无色。咒诅猒生者,咒诅亦呼召耳,猒即祷也,如虾蟆以声附卵,然后生长,非声则坏;又孔雀,雌者闻雄者鸣,即有娠,生雏,此等物类,若由厌祷而生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回互】:(术语)甲乙互相交杂涉入之意。如六根对于前境,能辨别其声色等,谓之根境回互是也。参同契有曰:“门门一切之境,回互不回互,回更相涉。”彼华严所谓理事无碍及事事无碍,可配于此回互,理事各立,事事住位,可配于不回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非有想】: 非有想者,谓借他之身以成自类也。谓此类有情,因诬罔颠倒之惑,起回互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有想相成想之报,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是也。(诬罔即诳惑也,回互犹转换也。蒲卢,蜾羸也,取青虫以为己子,乃诬罔回互之义也。非有想相成想者,如青虫,非蒲卢之类,故曰非有想相而能成己之子,故曰成想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非无想】: 非无想者,谓虽亲而成怨害也。谓此类有情,因怨恨颠倒之惑,起杀害妄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无想相无想之报,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是也。(非无想相无想者,父母有爱,故曰非无想相;后时成大,父母遭食,故曰无想也。土枭,食母鸟也;破镜,食父兽也,形如貙而虎眼。今云鸟者,恐译误耳。)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  (竟)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7:42 , Processed in 0.1078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