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思维探讨]我们自己是佛弟子中的[草莓族]吗? 
 
作者:首楞严三昧 
 
 
现在时下流行[草莓族]一词 
本篇不讨论现在社会对[草莓族]的一般看法与对错 
 
而是以身为佛弟子的立场,希望藉由[草莓族]一词, 
让佛弟子们可以来检讨自己的情况 
思维检讨自己心志是否像[草莓族]那样脆弱或易怒不安 
 
其实这些现象都随时反映在自己的言语举止中 
如果能发现,这对自己的修行应该会有很大的助益 
 
因此,佛弟子如果愿意可以参考下面[草莓族]的说明来思维看看 
或许对自己能有一番启发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以下引用维基百科对[草莓族]的说明 
 
草莓族 
 
草莓族一词出自翁静玉着、1993年出版的《办公室物语》(ISBN957-8645-04-X)一书,形容当时的年轻人,约民国50年(1961年)以后出生的世代。由于媒体的炒作,现在多半作为约民国70年(1981年)以后出生的世代的一种负面标签。 
 
概要 
 
「草莓族」一词最早被食品业者拿来形容15岁以下的消费者,以草莓来象征这个族群的天真、好奇。但后来则取其光鲜亮丽、甜中带酸的生涩、在温室中长大及一捏就破的特性,开始以草莓族来称呼1981年后出生的世代(有时也包含1981年前数年出生的世代)。 
 
在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草莓族是被新闻媒体所夸大了,每逢「七年级生」(台湾俗称民国70年以后出生者)、「八年级生」犯错时即大幅报导,事实上每个世代都存在草莓族,在年轻世代中草莓族的比例可能还比较少;而且草莓族一词已经成为压榨年轻人的借口,现在的年轻人是处于低薪资高工作量及高学历者从事低专业工作的状态,因此他们会对公司不忠诚、对工作无热情、非常功利保守[1]。 
 
刻板印象 
 
台湾社会对于草莓族的普遍刻板印象包括: 
 
    * 抗压性低(承受催逼、压力的能力低) 
    * 受挫性低(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低) 
    * 稳定度低 
    * 空有学历但实际能力不足 
    * 重视外表、物质与享乐 
    * 个人权益优先于群体权益 
 
也有人以“布丁族”或“豆腐族”来揶揄缺点(特别是抗压性)比草莓族还严重的人。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