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76|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金刚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1

主题

951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24

[禅定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5-2 10:0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20 11:14 编辑

缘起: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为什么要深入佛经,因为:
关于[智慧]的增长
深入经藏就是最好的方式,这就是[闻慧]
透过深入经藏,就能听闻各种次第的正知见,学习各种解脱法门,且逐渐明白各种原理和相貌
由佛法正知见,就能逐渐舍弃或破除种种世俗的凡夫知见或邪见
这些正知见和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解脱知见),要不断的复习和思维,逐渐强化和深入,这样才能取代凡夫俗见
有了正确的观念和知见,戒律就不会像背公式那样困难,会因为观念而自然且容易的融入生活
所以,有正确的观念,戒律就容易自然达成,守戒就不会困难
然后由生活中去思维和体验这些佛法正见和观念,就能逐渐明白原理,成就解脱智慧,达成[思慧]和[修慧]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清净光明佛

弟子净慧慈光发心按照次序补齐上述佛经,故本次学习《金刚经》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加持,令弟子通过这次学习能够扩展思维和心量,与佛心相应(印),写出符合自己次第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1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24

[禅定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 10:09: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9 16:08 编辑

习经目录:

《金刚经》

一、介绍法会地点及与会人员

二、须菩提尊者代众生向佛请法

三、大乘法的真正宗旨

四、不住相布施所得福德不可思量

五、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六、具足善根者能生实信

七、无所得,无所说

八、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九、一相无相

十、实无庄严净土

十一、法施胜过财施

十二、尊重正教

十三、如法受持

十四、离相寂灭

十五、持经功德

十六、能净业障

十七、究竟无我

十八、一体同观

十九、法界通化

二十、离色离相

二十一、非说所说

二十二、无法可得

二十三、净心行善

二十四、福智无比

二十五、化无所化

二十六、法身非相

二十七、无断无灭

二十八、不贪不受

二十九、威仪寂静

三十、一合相

三十一、知见不生

三十二、应化非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1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24

[禅定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4-5-6 10:57:20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3楼~4楼 共用时2小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一、介绍法会地点及与会人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学习解说]:

如是我闻(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在一起,那时,世尊到了斋饭的时候,穿好袈裟,手中托着钵进入舍卫国,然后按照顺序次第乞食,之后回到住处,吃过斋饭后,收好袈裟和钵,再将脚后清洗干净后,铺好法座坐在上面

=============

[学习笔记]:

经中有个学习要点:次第乞食,“即不择贫富,依序托钵而乞食”

尤其身为实修者,在修行过程中,“藉此行,可培养平等心,以消除烦恼”

由此可知,平等心是学佛修行不可缺少的正向心念,能帮助我们消除分别对立等种种凡夫妄念,进而由浅入深契入真心佛性

例如,
以[平等心]来说,[平等不二]这就是很深的佛法了 —— [略说]发心不同,对心法的领会不同,所以修行的次第和深浅也不同

而且,佛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也讲到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相貌就是表相,依此修行就能见真,就能逐渐显露真心 —— 真心还是妄心

因此,
什么是成佛的根本呢?
就是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不二心
就是种种正面的心念 ——
[略说]为什么常说众生根器因缘不同,所以成就或果报不同?

名词解释:

【次第乞食】
巴利语 sapada^naca^rin。为十二头陀行之一。即不择贫富,依序托钵而乞食。修行者藉此行,可培养平等心,以消除烦恼。(十诵律卷十一)((参见:十二头陀行)346)p2465 FROM:【佛光大辞典】

【乞食】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比丘为资自己之色身,乞食于人也。是为清净之正命。若自作种种生业而自活,称为邪命。梵云分卫。大乘义章十五曰:“专行乞食。所为有二:一者为自,省事修道。二者为他,福利世人。”行事钞下三曰:“善见云:三乘圣人悉皆乞食。”又“善见云:分卫者乞食也。”法集经曰:“行乞食者,破一切憍慢。”十二头陀经曰:“食有三种: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请,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请,则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贪忧法,则能遮道。若僧食者,当随众法断事摈人料理僧事,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于是恼乱因缘,应受乞食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是我闻】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是我闻】
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1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24

[禅定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4-5-6 10:58:05 | 只看该作者

二、须菩提尊者代众生向佛请法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学习解说]:

这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从座而起,袒露右肩,右膝着地,恭敬合掌对佛说:希有,世尊,您能够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已发无上菩提心,应该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妄心?

佛说:善哉,善哉!须菩提!如你所说,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要仔细听,现在就为你解说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已发无上菩提心,应当这样安住,这样降伏妄心

须菩提对佛说:非常期待您为我们解说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1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24

[禅定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12:11: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9 15:45 编辑

(本次学习:5楼 共用时1.5小时以上)

三、大乘正宗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学习解说]:

佛告诉须菩提,诸菩萨应当这样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或卵生、或胎生、或湿生、或化生,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非有想非无想,我都令它们入于无余涅槃(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虽然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际上无有众生得灭度。为什么实际上无有众生得灭度呢?须菩提,因为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不是真正的菩萨  

==============

[学习笔记]:

接着经文继续思维,为什么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真正的菩萨呢?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菩萨想要逐渐修成佛果,就要学习破相,进入无相(观一切诸法,悉如幻梦,不可捉摸,无可执著,不见一法 - 【佛光大辞典】)(末学理解:不二,不分别执着,随缘生灭)才行

而我人众生寿者相则是分别执着心,妄心不除无法得证,心有分别执着就会相由心生,随缘显现相应的境相,而无法见到真实或实相

那么,什么是法界真(实)相呢,下面节录 《佛光大辞典》的解说:

“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又作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即:
(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二)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三)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四)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1,关于“(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这是说色身是业力障碍下的果报身,不是真实(正)的我,真我是佛性,【「佛性」才是「真我」】!

可是【因为众生的欲望和执着,「佛性」被「六尘」所覆盖,所以,才需要透过修行来除盖恢复「真我」「佛性」—— 「真我」与「假我」


2,“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人相和众生相也是同理,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不过都是暂时受报的因果业报身而已,然而众生佛性平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3,“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众生因为执着色身是我,所以就会同时执着当下的寿命

可是色身寿命往往长短不一,这也说明众生福报有所差别

但是无论长寿短寿,只要没证果和成佛,终要堕入轮回继续受报无有出期

所以与累世轮回相比,执着当下短暂的生命毫无意义

要知道佛性不生不灭!因此我们唯有精进修行,唯有证果和成佛,才能见到真实,才是真正自利利他!


名词解释:

【破相三昧】
又作无相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观一切诸法,悉如幻梦,不可捉摸,无可执著,不见一法之三昧。(大智度论卷四十七)p4234 FROM:【佛光大辞典】

【四相】
<一>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又作四有为、四有为相、四本相。属心不相应行法。
 (一)小乘说一切有部之说:据发智论卷二、大毗娑沙论卷三十八、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五等载,一切有为法均为无常,虽由于因缘力,从未来位生至现在位,然瞬间即灭,而成为过去位。此种成为过去位之现象,称为落谢、谢灭。此生灭变迁之有为法,流转于未来、现在、过去等三世中。
 (1)生(梵 ja^ti),又作生相,即有为法从未来位生至现在位。(2)住(梵 sthiti),又作住相,即有为法安住于现在位。(3)异(梵 anyatha^tva),又作异相,即有为法于现在位变异、衰损。(4)灭(梵 anityata^),又作灭相,即有为法从现在位灭转至过去位。然增一阿含经卷十二、出曜经卷一等,则仅说生、老、死等三有为相。
 一切有为法皆具上记之四相,而此四相之自体亦为有为法,故须另有令其生、住、异、灭之法,即生生、住住、异异、灭灭四者,称为随相、小相。相对于此,生、住、异、灭则称本相、大相。盖有为法之生成,必须具有九法,即法之自体,及四本相、四随相,此九法同时俱起,缺一不可。其中,四本相之作用,各涉于除本身外之八法;而四随相之作用,则仅及于各个之本相一法,称为八一有能、八一功能。此作用交互相续而永无差误。
 有部主张刹那生灭,故四相于一刹那间俱有,亦即六因、四缘之因缘和合时,当生起生相乃至灭相。然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就上记之四相而称为刹那有为相、细有为相、胜义谛有为相;反之,就一期相续有为相,称为分位有为相、粗有为相、世俗谛有为相,即指人初生之生相、少壮之住相、诸根衰损之老相、死时之死相。又北本涅槃经卷十二,以生、老、病、死四苦,称为一期四相、粗四相。(法华经卷一序品、顺正理论卷十三、阿毗达磨显宗记卷七)
 (二)小乘经部之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五等载,经部就诸法之相续而假立四相,故主张四相假立,否定有部之过未有体、四相实有说,并驳斥于生相之外,藉因缘而生起诸法之说,谓诸法之生起非仅藉因缘力。
 (三)小乘其余诸部之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载,譬喻者谓四相假立;分别论者谓四相无为;法密部以生、住、异等前三相谓有为,以灭相谓无为;相似相续沙门谓色之四相为色,心之四相为心;正量部则以色法为一期相续,声、香、味、触等心、心所法为刹那生灭;法上部、贤胄部、犊子部、密林山部等说法与正量部相同,惟其内容不详。(异部宗轮论、成唯识论卷七、成实论卷七不相应行品、二十唯识述记卷上、卷下)
 (四)大乘法相宗之说: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卷五十一、卷八十八、成唯识论卷二等记载,法相宗亦主张“四相假立,过未无体”。就刹那而言,有为法依因缘之力,由本无而今有,乃属暂有还无者,为表示异于无为而假立四相。以本无今有,故称有位为“生”,暂停于生位即称“住”,住位前后之变异即称“异”,以暂有还无,故称灭时为“灭”。其中,生、住、异三者为“有”,同属现在;灭为“无”,则属过去。就一期分位而言,初有,称为生;后无,称为灭;已生而相似相续,称为住;住之相续转变,称为异。又无论刹那或一期,皆以前三相为现在,灭相为过去,然有部主张未来有体,遂以生相为未来,灭相为现在。
 (五)三论宗之说:仅立生、住、灭 三相。谓万物皆各有其有为相。(十二门论观相门)
 (六)大乘起信论卷中之说:为显示始觉还灭之分齐,而将不觉流转门之顺序寄与四相。即于三细六粗之九相中,以业相寄与生相,以见相、境相、智相、相续相寄与住相,以执取相、计名字相寄与异相,以起业相寄与灭相,依此而显示其粗细之相。
 (七)释摩诃衍论卷三之说:(1)生相,根本无明薰染本觉时所生起之独力业相、独力随相、俱合动相等三种细相称为生相。(2)住相,生相所具三相之住位称为住相,有转相、现相、智相、相续相等四种。(3)异相,次于住相而起,其行相稍钝而生起我执,散动身、口之业,有执取相、计名字相。(4)灭相,次于异相而起,行相最粗,能造诸业而受苦果,有起业相、业系苦相。
 此外,中观学派则以不生不灭总破一切法,认为所谓生灭者,均系虚妄分别,为戏论之产物。((参见:有为)2445 )
 <二>对有为法之四种观相。(一)自性相,观有为法其自性之相,对境如翳,能见如星,识体如灯,皆瞬息幻灭。(二)著所住味相,对所依住之器世间味著之相,此为颠倒之见著于颠倒之境,故观其如幻。(三)随顺过失相,随顺无常身、苦受等过失之相,故观其毕竟如朝露、如水泡。(四)随顺出离相,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所有,如梦、如电、如云,而随顺无我之出离道。(金刚般若论卷下、金刚经疏论纂卷下、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七)
 <三>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又作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即:(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二)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三)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四)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p1732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余涅槃】
梵语 nirupadhis/es!a-nirva^N!a。为“有余涅槃”之对称。四种涅槃之一,九谛之一。新译为“无余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中阿含卷二“七车经”、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二、大智度论卷三十一、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二十一、卷八十六、成唯识论卷十)((参见:有余涅槃)2459)p5139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1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24

[禅定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4-5-8 12:09: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5-8 17:08 编辑

(本次学习:6楼 共用时2小时)

4、不住相布施所得福德不可思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学习解说]:

还有,须菩提,菩萨应当以无所住心而行布施
也就是说要不住(不分别执着)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当这样布施,不执着于一切相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如果不住相布施,所得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你能通过想象得知东方虚空到底有多大吗
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以及上下虚空,能通过想象得知到底有多大吗
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住相(是不住一切相,也就是不著空有两边的相)布施,所得福德就和虚空一样大到无法称量
因此,须菩提,菩萨应当遵照上述教导如法实修与实践

=============

[学习笔记]:

为什么不住相布施,能得不可思量福(功)德?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这只要明白什么是功德,就能知道其中的道(原)理

那么,
什么是功德呢?
以佛法的[实相义](甚深佛法)来说
功德其实不是一种回馈或者回报,
其实功德并不是由别人给的, 也不是做了什么善事的回报
功德是众生原本俱足的, 不需要往外求, 因为功德其实就是佛性本体显露的圆满展现
当我们究竟显露自己原本圆满的佛性,我们就和佛菩萨一样,我们就和佛菩萨有一样的功德
因为佛性平等无差别,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是指众生原本俱足的能力
所以实证佛性本体才是真正功德, 也就是成为佛菩萨才有功德
因为功德是指佛菩萨真正清净自在平等慈悲神通变化的能力

如果
以功德的[方便义]来说
我们一般初学佛者所想要的功德福报,其实只是[有漏布施]的因果回报
例如,我们给人一个微笑,对方就给我们一个微笑, 这是因果回馈,反作用力
但是真正的功德不需要回馈, 真正的功德是本体佛性的清净自在, 不被轮回控制, 所以能超越六道轮回
因此佛在经上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如果是有漏的(无法三轮体空)就不是波罗蜜(究竟圆满到达彼岸) ——
[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

因此,
是否真能有无量功徳呢? 佛经上说这就要看是有漏,还是无漏了

学佛如果深入到了实相般若的佛经,
例如,金刚经,金刚三昧经,维摩诘经,般若经... 就会发现
经上说真正以实相般若,来实行六度波罗蜜,或十度波罗蜜, 才是无漏功徳
经上说未能以实相般若来做的都是有漏功徳,
所谓有漏功徳, 就是人天福报, 不能解脱六道断生死


不管是哪种宗教 ,
一般人所做的,大都还是以求福报的心,而造作了有漏功徳,
都是为了某种目的, 而去做功德
相反地, 真菩萨无我相,无菩萨相,无众生相,无所证而实证, 这即是金刚经的要义 ——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由此可知,
[三轮体空]才能叫做[波罗蜜] —— [略说心法]自他不二

三轮体空是指:
“布施之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执著之相,称为三轮体空。(一)施空,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称为施空。(二)受空,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者,故不起慢想,称为受空。(三)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能体达一切皆空,则虽有所施,亦视为空,故不起贪想,称为施物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参见:三轮相)680)p681 FROM:【佛光大辞典】”

波罗蜜是指:
“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 FROM:【佛光大辞典】 ”

因此,回说为什么不住相布施所得福德不可思量

因为只有不住相布施,才能帮助我们消除分别执着等等妄心,令我们恢复本自具足的佛性,而佛性才是真正的功德所在!


名词解释:

【彼岸】
梵语波罗,华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之涅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波罗蜜】
梵语 pa^ramita^,巴利语 pa^rami^ 或 pa^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a^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s/i^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a^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毗梨耶(梵 vi^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a^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n~a^)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a^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钵罗尼陀那(梵 praN!idha^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n~a^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佛种姓(巴Buddhavam!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a^)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i^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n~n~a^)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a^na)波罗蜜、慈(巴 metta^)波罗蜜、舍(巴 upekkha^)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 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p3445 FROM:【佛光大辞典】

【三轮体空】
布施之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执著之相,称为三轮体空。(一)施空,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称为施空。(二)受空,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者,故不起慢想,称为受空。(三)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能体达一切皆空,则虽有所施,亦视为空,故不起贪想,称为施物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参见:三轮相)680)p681 FROM:【佛光大辞典】

【不住相】
是不住一切相,也就是不著空有两边的相。诸相虽多,不外我、法,只要明了凡所有的我、法诸相,都是虚而非实,妄而非真,就不住相了。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1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24

[禅定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12:05:15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7楼 共用时2.5小时)


5、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学习解说]:

(佛问)须菩提,你认为可以以色身相貌见如来吗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色身相貌见如来,因为如来所说的身相不是真实存在的身相

佛告须菩提,一切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妄不真实的,如果能清楚明白诸相都是因缘和合下显现的虚幻相,这才是真正见如来

=============

[学习笔记]:

1,为什么经中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所谓的相都是由心所生,众生妄心感召而产生虚妄相,一切都是心念的作用,所以相由心生,也就是说【心念是相的制造者】

从生死轮回的角度讲,也是
由[心念]所主宰,如果我们的心念被外相所左右,那就会陷入[心][相]牵扯共业的轮回之中 —— [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因此,想要解脱轮回,不再生生世世被现象所困惑或因为轮回而痛苦,

那就要自己超越外相,让心念导向真实,这样心念就会成就正向的作用——
[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道理
就像您对梦境中事物情境的执着, 这梦就一直持续, 如果您能破除梦境, 知道梦境是虚幻, 梦就醒了 —— [略说]法界真相

所以,
其实六道只是假相,
实相中,是相非相,亦非非相 ——
众生平等,&实相与差别相

因为,
实相就是没有真正的生死,所以实义佛经中常说不生不灭
只是众生一再堕入累世习气和虚妄表相中而一直轮回
这就是整个法界的现象


佛经上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所以修行就是让自己认识法界实相,脱离虚妄表相,达到身心自在的状态
就是透过修行来恢复原本就圆满自在的佛性而成佛


修行的方法
就是透过六根意识作用的观行,结合佛法正见和法义
透过观行和法义的结合,逐渐摆脱世俗和烦恼的干扰
让身心逐渐契入实相,达成身心一如的境界 ——
[略说] 修行和实相的原理


2,为什么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因为若能观见诸相非相,则见实相,而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也是以深浅不同次第的经法,为我们解说法界实(真)相,因此若能见到实相,则叫做见如来

关于实相,从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的角度讲:"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这是指[不二]的意思,可以参阅[维摩诘经]

[实相]就是,[相]是[相]也非[相], [非相]是[非相]也非[非相]
这是破除[空]和[有],[是]和[非],[对]和[错],[正]和[邪],一切对立两边
这就是大乘实相义
所有讲大乘[实相义(谛)][第一义(谛)][胜义(谛)]的佛经都是如此说的
所以只要看多了这种般若实相义佛经就会明白 ——
[问题解答] 请教: 无量义经~如何解释: "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为什么要破除两边,心无分别和执着

因为如果能明白一切只是因缘和合下的短暂现象,就能逐渐恢复清净光明心,明心见性,契入实相见如来

什么是明心见性?
就是心明性见,就是心地清净光明就能清楚一切相的原理和特性
所以,明心见性不可求,而是要放下一切执着,
这样心才会真正清净,才能明心,才能见性,这样才能真正实证 ——
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参考阅读:不二法门 ~ 维摩诘所说经


名词解释:

【如来】
梵语 tatha^gata,巴利语同。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又作如去。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盖梵语 tatha^gata 可分解为 tatha^-gata(如去)、tatha^-a^gata(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大一·七五下):“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大智度论卷五十五(大二五·四五四下):“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中略)故名如来;(中略)智知诸法如,从如中来,故名如来。”又因佛陀乃无上之尊者,为无上之无上,故亦称无上上。又“如来”之称呼,亦为诸佛之通号。
 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n%gala-vila^sini^)举出如来有九义;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则举出如来有十一义。此外,大宝积经卷九十、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十三、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等,亦各有不同之说法。
 另据成实论卷一、行宗记卷上等之说,乘真如之道而来成正觉者,是为真身如来;而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者,是应身如来。
 天台家依成实论卷一之“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一语,解释真身、应身二如来之义,称为二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乘(如如之智)如实(如如之境)道(因)来成正觉(果)者,因境智契合,功果圆满,是为真身如来;而以如实智乘如实道(境智契合),来至三界示现八相成道者,是为应身如来。此外,天台家又依大智度论卷二之“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一语,解释法身、报身、应身三如来之义,称为三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应一切处为来,此指法身如来;从理名如,从智为来,此指报身如来;境智冥合为如,来至三界转妙法轮而说法为来,此指应身如来。(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十号经、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十、卷二十一、卷七十、卷七十二、卷八十五、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菩提品、大日经疏卷一、翻译名义集卷一)((参见:十号)480)p2346 FROM:【佛光大辞典】

【法身】
梵语 dharma-ka^ya,巴利语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大乘之中,亦有数种说法:(一)唯识家,分法身为总相、别相二种。总相法身为三身之总称,即一大功德法身,以五法事理为体。别相法身则指三身中之自性身,以清净法界之真如为体。(二)三论家,以真如实相不可得之真空为法身。(三)大乘起信论,全论之核心思想旨在阐论自性清净、妄法无体之说,而于论究万法时,以体大、相大、用大等三大来判释众生心,乃至宇宙法界等,例如论及法身说时,即以真如之用大来凸显法身之意义。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九中):“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此即立理智不二之法身,而谓诸佛如来即是法身智相身,以其不可思议之用大而随应于众生机缘各异之见闻,令皆得化导之益,故真如之用大乃用即无用而益用无边之妙用。此种法身说盖为华严、天台等一乘家立说之根柢。(四)天台家,持三身相即之佛身观,故其所言法身,非仅指遍一切处之如来,而系谓法身即报、应身,报、应身即法身。(五)华严家,以十身具足之毗卢遮那法身佛为教主,主张十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相好身、威势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相即融摄于法、报、化三身。(六)真言家,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大日如来之法身,又称法界身、六大法身。此六大法身具有本来色相,能以言语说法。此外,自性、受用、变化、等流四身皆称为法身,加六大法身,则称五种法身。(无上依经卷上、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卷下、佛性论卷四、金刚般若论卷上、成唯识论卷十、注维摩经卷三、胜鬘经宝窟卷下末、清凉玄谈卷三、辨惑指南卷三、法华玄论卷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本、华严五教章卷三)((参见:自性身)2525、“佛身”2629、“象征主义”5275)p3353 FROM:【佛光大辞典】

【三身】
梵语 trayah! ka^ya^h!。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梵 dharma-ka^ya),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梵 sam!bhoga-ka^ya),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梵 nirma^N!a-ka^ya)。又作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法佛报佛应佛、法身报身化身、法身佛报佛化佛、法佛报佛应化佛、真身报身应身、自性身满资用身化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法身应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应化佛、佛所见身菩萨所见身二乘凡夫所见身。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三载,化身佛有化身、父母生身、随世间身、生身、假名身等五名称;应身佛有应身、受用身、报身、智慧佛、功德佛、法性生身等六称;法身佛有法身、自性身、真实身、如如佛、法佛等五称。另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卷四谓,前述之化身五名外,加上释迦身、二乘凡夫所见身、应身、变化身,共为九名;应身六名加上舍那身、菩萨所见身,共为八名;法身五名加上佛所见身、毗卢遮那,共为七名。各经论所举三身之名称与解释不一。
 (一)十地经论等诸经所说之三身,即:(1)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无二无别,常住湛然,称为法身。(2)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3)应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
 (二)金光明经所说之三身,即:法身(梵 dharma-ka^ya)、应身(梵 sam!bhoga-ka^ya)、化身(梵 nirma^N!a-ka^ya)。依合部金光明经卷一之三身分别品载,如来昔在因地修行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至修行满,因修行力故,得自在而能随应众生现种种身,称为化身。又诸佛如来为令诸菩萨得通达,并体得生死涅槃一味,以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示现此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之身,称为应身。为灭除一切诸烦恼等障而具足一切之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称为法身。前二种身为“假名有”,第三身为“真有”,乃为前二身而作本故。又依金光明经言,法报之两佛是其真身,为化众生而示现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胜,称为应身。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同世之色像,称为化身。此三身以真身为本,依真起应,依应起化,如依烦恼起业行,依业受报。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大三七·一八三下):“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谓法与报。二者应身,八相现成。三者化身,随机现起。”即依此金光明经之意而言。
 (三)解深密经卷五所说之三身,即法身、解脱身、化身。其中化身指八相示现之身;解脱身指五分法身;法身指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之妙果。盖五分法身,声闻独觉亦可得之,故单就此身而言,二乘与如来无异。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大三一·二四九中):“二乘道究竟果,名解脱知见。二乘解脱知见中无三身,菩萨解脱知见中有三身差别。何以故?二乘不能灭智障,无一切智故,不得圆满清净法身,无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无应化两身。”故知二乘之解脱身,无法身及应、化等身。
 (四)据宗镜录卷八十九载,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称为三佛身,此即法、报、化三身:(1)自性身,诸佛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2)受用身,又分二种:(a)自受用身,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b)他受用身,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众显现大神通,转正法轮。(3)变化身,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同书并举出转三心可得三身之说,即:转根本心(第八识)可得法身,转依本心(第七识)可得报身,转起事心(第六识)可得化身。
 (五)禅宗六祖慧能以自性来解释三身:(1)清净法身佛,谓吾人之身即是如来法身,故吾人之自性本即清净,并能生出一切诸法。(2)圆满报身佛,谓自性所生之般若之光若能涤除一切情感欲望,则如一轮明日高悬于万里晴空之中,光芒万丈,圆满无缺。(3)自性化身佛,谓吾人若能坚信自性之力胜于一切化身佛,则此心向恶,便入地狱,若起毒害之心,便变为龙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变为菩萨。(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佛地经论卷七、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六)((参见:佛身)2629)p555 FROM:【佛光大辞典】

【身相】
(术语)身之相貌也。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身相】
众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1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24

[禅定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08:48: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5-26 08:54 编辑

(本次学习:8楼 共用时2.5小时)

6、具足善根者能生实信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学习解说]:

须菩提问佛:世尊,如果有众生听闻这些教导和开示,能生真实的信心吗?

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这样说,如来灭度以后五百年的时候,有能持戒修福者,对这些教导和开示一定能生真实的信心

因为这些人不止在一尊佛,二尊佛,或者三四五尊佛前种过善根,而是已经在无量千万佛所广种善根

所以听闻这些教导和开示后,哪怕只是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这些众生将获得无量无边福德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放下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放下了法相和非法相的执着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些众生执着于表相,说明他们还在执着我、人、众生、寿者相

如果执着于法相,也说明他们还在执着我、人、众生、寿者相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执着于非法相,也是还在执着我、人、众生、寿者相,因此法与非法都不应当执着

所以如来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听我说法,要像竹筏渡人过河一样,法尚且都要舍下,更何况是非法?



[学习笔记]: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由这段经文可知,能够听闻到《金刚经》的众生,都是累世在佛前种过无量善根,因此对于经中教导能生真实的信心!

然后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整段经文讲的是要我们放下一切分别执着(即无相),包括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以及法相、非法相,这样才能契入真相,迈向究竟解脱

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且有相的东西都是有为法

【有为法】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既然是因缘和合,那就一定有生灭,然而佛法并非生灭法,佛法是真常不变,不生不灭的

因此包括世尊为我们宣讲种种法,都是为适应众生当下因缘次第而讲的方便法,所以我们不应当执着其中

就像心法只是引导众生趣向真心的方法,藉由明白心念的状态和原理,引导众生以正念逐渐消除妄念,以恢复清净本心
犹如「楞严经」所说的以手指月,寻手指这第二月而能见真月,而不是在手上打转 —
「奢摩他」和「毘婆舍那」
「以手指月」喻正确的方便引导,寻着引导就能见真月(真理) — 瑜伽师地论:[毗钵舍那]四种慧行
什么是真理?就是法性!就是一切相中的原理 — 真假中见真章
法性则是指法界中一切相的原理特性,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一切法)的原理特性,
法性的法就是指一切,性则一样是指原理特性
为什么佛经中谈到法性呢?因为,佛经探讨六道轮回中或十法界中的一切事物原理,为众生解除疑惑和执着,所以为众生谈法性 —
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法性】
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性空】
诸法本性空寂。仁王经合疏卷中(卍续四○·三八三下):“法性空者,性本若不空,不可令其得空。以性本自空,故诸法皆空也。”(法苑珠林卷五十七)((参见:法性)3358)p3360 FROM:【佛光大辞典】

知道了“诸法本性空寂”,就是法界实相,接下来我们该如何按部就班实修呢

谈空要依照修行人的实修次第,并依照因缘来说法,
而不是任何人就能随便空谈,或随便对任何人谈空
若依照戒定慧三种不同次第来说

空是一种不执着、不贪求、能舍的智慧
这是知见观念上和实际上都能真正超越,而不随俗,能真正超越表相和世俗
这不是一般凡夫嘴巴随便说说的,而是真正身心一如,无求能舍,心无挂碍
所以,以这样的甚深心法念力和知见观念,就能超越轮回,随愿于法界中普渡众生
这阶段是戒定慧一如,事实上,就是因为真正契入,身心一致,所以自然成定成戒


再者,下一个次第
空是一种不堕入世俗表相欲乐苦受的定观
虽然还不能身心一如,还不能真正身心脱俗
但是透过定观觉照,就能保持空观,不堕入世俗和恶道轮回


最后,如果上面两种都做不到的一般凡夫俗子或修行上的初学者
那就不应该妄谈空观或空法或空见,例如说什么吃肉喝酒或男欢女爱都是空
这样的说法不仅仅误导众生,也会误了自己,深执七情六欲而堕入恶道却不自知 —
什么是空?

名词解释:

【筏喻】
谓结筏渡河,既至彼岸,则当舍筏;以此比喻佛之教法如筏,既至涅槃彼岸,正法亦当舍弃。故佛所说一切法,称为筏喻之法,即表示不可执著于法。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中):“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中阿含卷五十四大品阿梨吒经)p5176 FROM:【佛光大辞典】

【净信】
(术语)清净之信心也。仁王经中曰:“一念净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1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24

[禅定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4-5-27 10:25:43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9楼 共用时约3小时)


7、无所得,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以我的理解,没有一个定法称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一个定法如来可以宣说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不应当执着,不可言说,换句话说就是真理需要证知,因此如来所说的法既不是实在的法,也不是空无的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贤圣都是因为修无为法而有差别 (有因缘造作之法,叫做“有为法”,无因缘造作之法,即叫做“无为法”。在五位百法中,前面的九十四法,皆是有生灭变异的有为法,最后六法,才是清净寂灭的无为法,也叫做“真如实相”。真如实相本来不一不异,为何又分出六法?盖六种中的前五种,或依其原因而说,或约其作用来讲,只有最后的真如无为才是无为法的本体)




[学习笔记]:

a,为什么如来没有一个定法(可得或)称做无上正等正觉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法华经》中讲过,佛所说的法只有一佛乘,不是佛有种种区分,而是众生在修证过程中因为各自根器次第的差别而有不同,比如佛、菩萨、阿罗汉等等
只要读过或熟读「法华经」的佛弟子应该都知道,「法华经」一开头、然后一再重复的重点就是「一佛乘」
从方便品(指出以前都是方便)、譬喻品、药草喻品、化城喻品,都是为了说明以前的法门都只是方便,真正的只有成佛一路,就是「一佛乘」—
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换句话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佛性平等无二,本来就在,不是后天又另外得到一个,所以是无所得,既然本来就在,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减法修行(注:得到就好像是头上按头的道理),需要去除各种贪嗔痴及无明烦恼和妄想执着,逐渐露现本有的智慧,显露本具的佛性,是不求而有的


b,为什么如来没有一个定法可以宣说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佛是因材施教,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一种法门都是应机教导,都是帮助众生认识心法、契入真心的引导过程,所以不可以在法上执着,如果在法上执着就见不到真月(佛心佛性)了,所以只有通过佛法的引导按部就班深入心法实修实证才能见到真实,道理就像禅宗不立文字的教导

【不立文字】
禅林用语。指以心传心。禅宗认为悟之内容,无法以文字言语传述,必须由师心直接传予弟子心,此种以心传心之境地,称为不立文字。五灯会元卷一、无门关第六则等,均有世尊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之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之记载。盖禅宗固每用难解之语句为接引方法,所重者仍在以心传心。p965 FROM:【佛光大辞典】


名词解释:

【无上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新译,是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悟,亦即究竟圆满的佛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定法】
p0807 品类足论六卷十二页云:定法云何?谓五无间业,及学无学法。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无为法】
有因缘造作之法,叫做“有为法”,无因缘造作之法,即叫做“无为法”。在五位百法中,前面的九十四法,皆是有生灭变异的有为法,最后六法,才是清净寂灭的无为法,也叫做“真如实相”。真如实相本来不一不异,为何又分出六法?盖六种中的前五种,或依其原因而说,或约其作用来讲,只有最后的真如无为才是无为法的本体。
  一、虚空无为,虚空遍一切处,既是虚空,自然无生灭变化,故名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择是拣择,灭是寂灭,又名涅槃,择灭无为就是用真正的智慧去选择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证入无为之境;
  三、非择灭无为,一切有为法,皆是仗因托缘而生起的,如果没有能生之缘,或有因而无缘,则毕竟不生,这就是非择灭的意思。再者,无为法的法性,自体本来清净,没有烦恼,既然没有烦恼,也就用不著去拣择智慧来灭除,这也就是所谓的非择灭无为;
  四、不动无为,说的是色界第四禅的禅定情形。佛经说,世界进入坏劫时,发生火水风大三灾,动摇全世界,唯有四禅天,火水风三灾都不能到达,这种三灾不至,烦恼不生所显现的无为,就叫做不动无为;
  五、想受灭无为,想是想像,受是感受,也就是五蕴中之受、想二蕴,佛教所说的最高禅定叫做灭尽定,又叫做灭想受定,想、受不起了,无为境界就会显现,这种一切想、受都不生的无为境界,就是想受灭无为;
  六、真如无为,真者真实不虚,如者如常不变,这种既真实不虚而又如常不变的真如理体,就是诸法没有生灭的无相无不相的真如实相,断除了我、法二执,才能证得真如无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可说】
梵语 an-abhila^pya。又作不可言说、不说。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大方等大集经卷十八虚空藏菩萨品、大品般若经卷十七深奥品等,均以第一义毕竟空故不可说。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则就诸法之生与不生,说六句之不可说,即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天台智顗取前四句分别配释藏、通、别、圆四教,而以前二者明界内之事理,后二者明界外之事理。此外,大乘玄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十六等亦各举数种不可说。又赞叹佛之功德非言语所能穷尽者亦用此语,多与不可称、不可思议等语连用。(大品般若经卷十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大智度论卷七十四、四念处卷一、维摩经玄疏卷五)((参见:四不可说)1660)p96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1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24

[禅定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09:2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5-28 15:10 编辑

(本次学习:10楼 共用时约2小时以上)

8、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认为如果有人用满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福德并不是福德性(即功德),所以如来说此人得到很多福德

如果有人受持此经哪怕只有四句偈,然后为他人演说,所得福德胜过前面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人

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一切诸佛及诸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都是从此经生出

所以,须菩提,所谓的佛法,不是众生所认为有个实在的佛法可得



[学习笔记]:

a,为什么受持金刚经哪怕只有四句偈为他人演说,所得福德胜过前面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人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其中道理就是福德与功德的差别

“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再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其实就是[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在原理上的差别

什么是功德呢?
以佛法的[实相义](甚深佛法)来说
功德其实不是一种回馈或者回报,
其实功德并不是由别人给的, 也不是做了什么善事的回报
功德是众生原本俱足的, 不需要往外求, 因为功德其实就是佛性本体显露的圆满展现
当我们究竟显露自己原本圆满的佛性,我们就和佛菩萨一样,我们就和佛菩萨有一样的功德
因为佛性平等无差别,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是指众生原本俱足的能力
所以实证佛性本体才是真正功德, 也就是成为佛菩萨才有功德
因为功德是指佛菩萨真正清净自在平等慈悲神通变化的能力
以功德的[方便义]来说
我们一般初学佛者所想要的功德福报,其实只是[有漏布施]的因果回报
例如,我们给人一个微笑,对方就给我们一个微笑, 这是因果回馈,反作用力
但是真正的功德不需要回馈, 真正的功德是本体佛性的清净自在, 不被轮回控制, 所以能超越六道轮回
因此佛在经上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如果是有漏的(无法三轮体空)就不是波罗蜜(究竟圆满到达彼岸)
因为[一切方便义的功德]都是为了逐渐让众生恢复原有圆满佛性, 究竟到达彼岸(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圆满佛性)
[念佛][持咒][诵经][施食][放生][回向][发愿][善行][六度]...等等一切佛法[方便义功德]都是如此

由此可知,

[功德]的[方便义],是做善事的回报,是因果回馈,所以是有漏的功德福报,因此属于福德

[功德]的[实相义],是佛性本体显露的圆满展现,所以是无漏的清净法,因此属于功德

所以,福德即福报是成佛的助因,而功德即智慧才是成佛的关键!

关于功德,

最有名的就是梁武帝问达摩
"我造了那么多佛寺塔庙, 供养那么多僧侣, 功德有多大"
达摩说 “一点功德也没有”

这是很有名的公案, 佛弟子应该都知道

反观我们自己,或许我们初学佛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没有功德,自己才刚学习,哪有什么功德
但是, 如果是修行十年以上, 又或者问一些老修行
大家一定觉得修这么久了, 或多或少一定有功德, 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自己很有功德呢!

关于功德, 简单来说, 功是修行实证的工夫, 徳是外显的德行
如果问别人自己有没有功德, 那就可看出没有实证工夫, 不明白实相, 所以祖师说就是一点功德都没有了
就像金刚经上讲的,不能自认为证果,有所证就是著相,既然着相就是没有证果
所以金刚经讲”不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所住而生其心”,”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b,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这句经文就是告诉我们拥有智慧的重要!因为诸佛都是透过“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内证佛性无漏智”而有所成就,我们也应当如是学,如是修行



名词解释:

【性】
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福德】
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福德】
<一>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须行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乃至不住法布施等,由此不住相之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法华经方便品)
 <二>与善法同义。据法华经方便品载,于四众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怀增上慢,优婆塞心怀我慢,优婆夷心怀不信,如此则不能自见其过,于戒律有所缺漏。此类少有善法者,实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五)
 <三>指六度中之前五度,系相对于智慧而言。((参见:福智)5857)p586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1-5 05:17 , Processed in 0.08908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