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0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学习思维楞严经(第四卷)

[复制链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7-18 16:5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7-29 14:08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27】 (用时 3 小时 30 分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无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炎、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啰蓝、遏蒱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债汝,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当阿难尊者说完偈颂之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从座位起身,偏袒着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合掌恭敬对佛陀说:“大威德(大威与大德。有伏恶之势叫“大威”,有护善之功叫“大德”)的佛世尊!您善为众生开示演说如来第一义谛(二谛之一,又名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世尊常常推重我,在说法(演说佛法)群中我为第一,如今听闻如来的微妙法音,就如同聋人要去听超过百步之外的蚊子声音,本来都看不见,更何况能够听闻到呢?佛陀虽然宣说明示,让我等断除疑惑,但现今(我的法执未破)还是未能更详细的明白第一义谛究竟的道理,而达到无疑惑之地。世尊!像阿难等之阿罗汉,虽然已悟到真心周遍,常住妙明,但是无始以来的习气、烦恼仍未除尽(我执还在,故要如来审除其细惑);我们这些会中已经获得清净没有烦恼的大阿罗汉,虽得无漏之位,但诸漏虽尽,我空虽证,而法执还未能除。现今听闻如来所宣说第一义谛,微细法音,仍未能领悟,还地纡回于疑悔之中。世尊!如果世间一切万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五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六根加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等,全都是如来藏所生之法,皆是常住真心,清净本然(属清净则不应该更有染相之法),为什么会忽生出山河大地种种有为相的染法呢?既是本然,为何又有生灭之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呢?再有,如来常宣说,地、水、火、风,四大的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不变,常住不灭。世尊!如果地性周遍法界,(有土便无水,土和水是不相合的)怎会有水呢?如果水性周遍法界,(因水克水)火就无法生起,(水火不相容)如何能显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彼此不相毁灭呢?世尊!地性(属有形)显现障碍,空性(属无形)显现虚通,(两不相容)为什么说二者都能周遍法界呢?我实在不知道这义理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愿如来大慈大悲弘布正法,开示我和一切大众心中的迷云。”说完,(富楼那)五体投地顶礼佛陀,钦仰渴慕如来赐予无上慈悲教诲。

这时,世尊告诉富楼那(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说法第一”著称)以及法会中已经漏尽(凡人自眼等六根门漏泄烦恼,故名烦恼为漏。至三乘之极果,以圣智断尽此烦恼)、证得无学(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的种种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说:“如来今日普遍为此会的大众宣说胜义(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中的真胜义性,令会中定性(在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各具唯一种子之众生曰定性)声闻、以及种种一切还未获得二空(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理)、未发心回小向大的小乘阿罗汉等,都能获得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真正的阿练若(寂静处)修行处。你们现在认真听,我来为你们详细解说。”富楼那等钦承佛的法音,安静恭敬的承听(听从,接受)。

佛陀说:“富楼那!像你说的,佛性清净本然,为什么会忽然生出山河大地呢?你不是常常听闻如来宣说,性觉(真如之体不依他体而自觉、自明)是真妙明心、本觉(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是真妙明心吗?

富楼那说:“是的,世尊!我常常听闻佛世尊宣说这样的义理。”

佛陀说:“你称为觉明,是因为觉性本来就明(即本具灵明,不必加明)称之为觉呢?还是因为觉性本来不明,(必须加明于觉上)而称之为明觉呢?”

富楼那说:“如果觉体,不必加明而名为觉,则无所明(意思认为必要在觉体加明,才是有明之觉)。”
佛陀说:“如果不加明于觉,只可叫觉,要加明于觉,才叫明觉,这是错的(因为真觉本具妙明,故不必加明于觉。加明于觉,就如体外加明,而非本具的真明。则时有时无,不能常住)。有所加明时,就不是本明的真觉;无所加明时,则不是明觉了,无真明便不是真觉之湛然妙明了(因妙明是常寂常照,而不是时有时无之妄明)。自性本来就具明觉,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念,妄念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这个加明的觉并不是真正的妙明,而是因加明之妄念而建立起来的。这个能明的觉既然是由妄念建立起来的,便产生了你妄念的功能;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忽然有了火光炽盛的差别异相,因为同异相会分别种种不同,也就有了对应的相同。同异相(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互相发明,因此产生了众生界。众生界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不同,众生知觉无异)。境界相如此这般的扰乱(从无而有,从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众生),互相对待产生劳相,因不停思虑、劳虑过久而发生贪取尘念,因种种颠倒妄执相,以致心水浑浊不清,因此引起尘劳烦恼,产生了世界。寂静无相则为虚空,虚空是为同,世界是为异,而没有同异的,于无为法中,便真的变成有为法了。真觉之光明和虚空之晦昧,互相对待,互相倾夺,形成摇动之风相,所以有风轮(为大地四轮之一,乃世界之最底部)风力极大,有执持的功能,故能执持世界,使能安住;因空晦觉明,明晦相夺而产生摇动,因坚持妄明,而有了障碍之相,那坚精金宝,依无明妄觉,立坚碍之相,所以金轮保持国土(世上一切国土,皆依金轮而得安住);因坚执妄觉而成金宝,摇动妄明而生风力,风性与金性,相互摩擦而生起火光,火有变化的功能,能变起世间一切万有。金宝之体是明净的,明就能生润(即湿气),由火光向上而蒸发,蒸润成水,积久而成水轮,所以有水轮含润十方界;火性升腾,水性下降,相互交集产生了坚固之物相(成器世界);湿的地方形成巨海,干的地方形成洲潬(即陆地如四大部洲);依照水火交互发生之道理,大海之中常会有火光发起,洲潬中常会有江河流注(这是水陆两居处);如果水势比火势劣就会结为高山(这是山居处),所以山石相击则会有火焰、融化则会成为水;如果土势比水势劣就会能生出草木(这是林木居处),所以山林草木被烧便成灰土,绞拧草木就有水汁。四大都是交妄发生所成的(最初是因妄明而成空晦,明晦,相夺摇动而生风大,坚执妄明而生地大,风金相摩而生火大。金火相蒸而生水大),轮流更换互相作为种子(因水火既满,就成为洲海之种。降水势以从火就结成高山,水火就成山石之种,降土势以从水而滋润草木,水土就成草木之种),
以四大交互发生,递相为种这因缘,使得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

“再有,富楼那!无明虚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觉性的妄明。因无明而立业相之妄所,妄心成自心,就无法逾越业相的范围,由于这个因缘,以至于所听不出声尘,所见不出色尘,随六尘而转;由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妄尘,造成种种尘劳烦恼,将原来一个精明之体分开为见、闻、觉、知、等六根(不能互用了),因同业(父缘、母缘和自己业缘相同)相缠缚而投胎托世,不因父缘、母缘,只因自己的业缘,或者合湿而成形(叫湿生),或者离旧而赴新(即化生)。妄见和无明所发之色相,(乘光趋外投胎)因妄明见妄境,异见(男见父,女见母)就生憎心,同想(男见母,女见父)就生爱心,这个想及爱流入于父精母血中,就成为受生的种子在父母方面接受这个想及爱,就结成为胎。以想爱为亲因,以父母交媾为助缘,因缘和合,吸引过去同业感而入胎,所以生起产生羯啰蓝(父母之两精初和合凝结者)、遏蒱昙(又叫遏部昙,受胎二七日,状如疮疱)等,这胎卵湿化四生,各随其所应感的业因而有相应的业果。卵生是由乱思不定之想而生、胎生是因欲爱迷恋之情而有、湿生是以湿气与暖气和合感生、化生是以分离,自有变无,自无化有而应生;情欲、妄想、和合、分离,互相变化、更易替换,所有众生随业而受报,不断飞沉变化,因为这样的因缘,众生相续不断。

“富楼那!妄想与爱欲结在一起,如果欲爱不能舍离,则会有种种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这一类众生都是以欲贪为其受身之根本;因贪爱而有身命,既有身命,便要找有营养的东西来滋养身命,所以就贪不能停止,(只知滋养,不顾残忍)所以有种种世间卵化湿胎的四生之类随着各自力量的强弱互相吞食,这些都以杀贪(同于贪欲。于所愿无厌足之烦恼也)为其生死不断的根本;比如人吃羊,羊死后投生为人,人死后投生为羊,乃至十类众生(十类众生是:胎、卵、湿、化、若有想、若无想、若有色、若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共十类)也是如此,死而复生,生而复死,互相吞食、互相报复,这恶业是与生俱来,一直到未来没有穷尽,这些都以盗贪(起窃盗业之贪欲)为根本。你欠我命,我还你债,因为这个因缘,经过百千劫的时间还在生死轮回,不能出离;你爱惜我的心,我怜惜你的色,因为这个因缘,经过百千劫的时间还在爱欲缠缚,业果的由来以杀盗淫这三种贪习种子作为根本,因为这个因缘,业果相续,不断没有停止的时候。

富楼那!世界、众生、业果这三种相续,都是颠倒妄相,都是觉上加明,而变为无明。从无明生出虚妄的了知性,因而发生山河大地种种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相,有次序的变迁流转,都是因为此虚妄,所以终而复始,没有停息之日。”


相关注解: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文句云:富楼那,翻满愿;弥多罗,翻慈;尼,女也。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又梦七宝器,盛满中宝入母怀。母怀子,父愿获从,诸遂愿故言满愿。弥多罗尼,翻慈行,亦云知识。四韦陀有此品,其母诵之,以此为名。或名弥窒(音质)子,翻善知识。支谦译度无极经:名满祝子,谓父于满江祷梵天而得其子。西域记云:布剌拏梅呾丽衍尼弗呾罗,唐言满慈子。旧讹略云弥多罗尼子。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大威德】:大威与大德。有伏恶之势叫“大威”,有护善之功叫“大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第一义谛】:二谛之一,又名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说法】:演说佛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漏】:清净没有烦恼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疑悔】:(术语)疑念与后悔。法华经序品曰:“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为】: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称有为法。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据俱舍论光记卷五载,因缘造作称为“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因缘之造作,故称为有为,因此有为亦为缘起法之别名。小乘著重以有为来说明人生无常,大乘则扩大为对世界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之分析,说明性空、唯心之理。
 一般以五蕴为有为法。俱舍宗七十五法中,有为法占七十二种;唯识宗百法中,有为法占九十四种。大别之,有为法可分为:色法(物质)、心法(心)、非色非心法(不相应法)三种,称为三有为。
 有为法乃无常之法,于每一刹那皆在转变、迁移,故又称为有为转变。复次,言有为法为无常者,系因凡有为法皆具有生、住、异、灭四相,此即上记所谓的有为法之四个基本特征,称为四有为相;此外,亦有将住、异二相合并为一,而立三有为相。
 俱舍论卷一曾举出有为法四种异称:(一)世路:世,三世之意;路,即法,乃世所依者。谓过去法是世已行之法;现在法,是世正行之法;未来法,是世当行之法。故有为法为三世之所依,故称为世路。又“世”含有“可破坏”之意,有为法乃可破坏之法,又为无常之所依,故称为世路。(二)言依:言,指以音声为其体之言语,乃“能诠之名言”与“所诠之实义”所赖以表显、依存者。称有为法为言依者,盖以所诠之义,与能诠之名,俱堕于三世而行于三世,故称为言依。(三)有离:离,永离之意,即指涅槃。一切有为诸法终将被舍离,而至涅槃,故称为有离。(四)有事:事,因之义。有为诸法皆从因而生,故称为有事。
 又有为法须藉因果之关系始能成立,即凡为有为之法,必定会引生其果,故有为又称有果。此外,另有“有刹那”之异称,则在强调其刹那间生灭变迁之性质。(俱舍论卷五、成唯识论卷二、俱舍论颂疏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大乘义章卷二)((参见:五位七十五法)1089、“五位百法”1089、“四相”1732)FROM:【佛光大辞典】
【宣流】:(杂语)弘布正法也。无量寿经上曰:“光融佛法,宣流正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富楼那】: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说法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漏尽】:凡人自眼等六根门漏泄烦恼,故名烦恼为漏。至三乘之极果,以圣智断尽此烦恼,谓之漏尽。法华经序品曰:“诸漏已尽逮得己利。”智度论三曰:“三界中三种漏已尽无余,故言漏尽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学】: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胜义】:(术语)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定性】:(术语)在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各具唯一种子之众生曰定性,具二种或三种之众生曰不定性。总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人天之有漏种子者,曰无种性。定性之中有三性,加以不定性无种性,则为五性,即法相宗所立之五性各别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空】: 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理。 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说诸法皆众缘和合而生,根本没有自性;相空是说诸法缘生的相,都是虚幻不实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练若】:(术语)(参见:阿兰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兰若】:华译为寂静处,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总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承听】:听从,接受。摘自百度
【性觉】:谓真如之体不依他体而自觉、自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大一九·一二○上):“性觉妙明,本觉明妙。”FROM:【佛光大辞典】
【妙明】:(术语)真妙之明心,以名无漏之真智。楞严经一曰:“发妙明心开我道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明】:妙明的真心,即无漏的真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本觉】: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尘劳】: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风轮】:为大地四轮之一,乃世界之最底部。世界之成必先立于虚空之上,称为空轮,依此空轮而上生风轮、水轮、金轮,合称四轮,四轮之上乃有九山八海。风轮其广无数,厚有十六亿逾缮那。其体坚密,假令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击之,则金刚碎尽,而风轮无损。称之为轮,乃取其形横圆、其体坚密之义。(俱舍论卷十一、卷十二)FROM:【佛光大辞典】
【六妄】: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因此六尘是凡夫们所时常迷妄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羯罗蓝】:梵语 kalala,巴利语同。指父母之两精初和合凝结者。又作迦罗逻、歌逻逻、羯剌蓝。为胚、胎之义。意译作凝滑、和合、杂秽、胞胎、膜。为胎内五位之一。即托胎以后初七日间之状态。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七(大五四·六二二上):羯逻蓝(梵语,旧言歌逻逻,此云凝滑。父母不净和合,如蜜和酪,泯然成一;于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渐结有肥滑也。)
 瑜伽师地论卷一之中,以此位为色与心、心所之共同安危之所依处,故称为“依托”;书中并阐明此位乃吾人之“识”之最初依托处。(杂阿含经卷四十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卷三十八、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俱舍论卷六、瑜伽师地论卷二、俱舍论光记卷九、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四、慧苑音义卷下)((参见:胎内五位)3933)

【遏部昙】:梵语遏部昙,华言疱。谓受胎二七日,状如疮疱,故名遏部昙。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胎卵湿化】:(杂语)四生也。(参见:四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欲贪】:(术语)同于贪欲。于所愿无厌足之烦恼也。维摩经观众生品曰:“身孰为本,欲贪为本。”法华经譬喻品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楞严经四曰:“想爱固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盗贪】:(术语)起窃盗业之贪欲。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1-7-19 16:13: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7-19 16:14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27】 (用时  3 小时 )


学习笔记

富楼那提出问题:
如果世间一切都是自性本体清净本然的功能,为什么会忽然生出大地山河等万有的世界物象?
而且还有时间、空间性的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呢?
再有,如果说地、水、火、风四大种性,也是自性本体的功能,圆融无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那么,如果地性周遍虚空间,为何有水的存在?
如果水性周遍虚空间,水火不容,就不会有火的存在,如何能说二种性能都周遍虚空间呢?
如果地性障碍,空性通达,二种性能相反,又如何能遍满世界呢?

归纳即是世界、众生、业果是如何产生的?为何会相续不断的存在?

佛陀慈悲给予开示教导:

一、世界的形成与相续存在的原因
自性本能,是寂静不动,清净光明的。由其功能,自然妄生变动,产生后天的性能,发出各种作用,而形成物质世界
物质种性的本能妄动,交互发生作用,能量递相变易,互为种因,以此因缘,物质世界相续不断的存在

二、众生的形成与相续存在的原因
卵生是由乱思不定之想而生、胎生是因欲爱迷恋之情而有、湿生是以湿气与暖气和合感生、化生是以分离,自有变无,自无化有而应生;情欲、妄想、和合、分离,互相变化、更易替换,所有众生随业而受报,不断飞沉变化,因为这样的因缘,众生相续不断

三、业果的形成与相续存在的原因
业果的由来以杀盗淫这三种贪习种子作为根本,因为这个因缘,业果相续,不断没有停止的时候

自性本体,是没有同异差别的,是这个本体的功能生起了万类万象有为的法则

世界、众生、业果这三种相续,都是颠倒妄相
从真起妄而有,也是觉上加明,而变为无明
从无明便生虚妄的了知性,因而发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因此,一切有为法都是从无明所生,无明是有为法之母体
所以,要破无明,才能见到佛性。不破无明,就不能见佛性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深深感恩佛菩萨!感恩善知识!
通过学习这段佛经,对世界、众生、业果又加深了进一步的认识理解

世界,物质世界,器世间
【器世间】:佛经中的二世间之一,与有情世间相对而言,即有情赖以生存的环境。器世间之器,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事实上指的即是物质世界而说的。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器世间】:谓一切无情世界,皆假山河大地而成,有侧有仰,名之为器,又复各各差别不同,故名器世间。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器世间】:梵语 bha^jana-loka。三世间之一。又作器世界、器界、器。指一切众生所居之国土世界。相当于依正二报中之依报。即指众生世间或有情世间而言,与“国土世间”、“住处世间”同义。以国土世界形如器物,能容受众生,可变可坏,故称器世间。FROM:【佛光大辞典】

众生,有情众生,众生世间
【众生世间】:谓五阴和合,众共而生,间隔不同,故名众生世间,即释迦如来所化之机众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众生世间】:梵语 sattva-loka。由五蕴和合而成之众生,依正报呈现不同分界;即指从佛界乃至地狱之十界有情。为三世间之一。以一切有情(众生)为五蕴假合之名,无有实体,故又作假名世间、有情世间、众生世。FROM:【佛光大辞典】

业果
【业果】:业,指善恶业;果,即由业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报。又作业报。由业而报果,此乃自然之法理,称为“业果法然”。此外,业与果乃彼此相接相续者,业为因,果为报,因果接续,无穷无止。FROM:【佛光大辞典】
【业果】:由善恶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上面说了,世界、众生、业果都是颠倒妄相
既然是妄相,便有[成住坏空],关于[成住坏空],善知识教导:

【[成住坏空],这就是物质世间(器世间)的真相, 而且物质的生灭并不是真正的生死, 虽然肉体不断轮回改变, 但是[精神生命](这边用世俗说法,不用佛法名相)却是同一个,没有生死可言,  所以佛法讲不生不灭】

【物质生灭是必然的, 这就是佛教讲的[成住坏空]】——[探讨解析]以佛法般若实义回覆: 2012马雅预言世界末日

不论是物质的生灭,肉体的轮回,都并不是真实的

【以佛法的智慧和实相来看,世俗所认为的现实其实是虚妄的,并不是真正的真实】——现实VS真实,真相VS实相

【人类认为赖以为生的金钱或物质,事实上,在不断轮回的生命型态中并不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真正影响轮回的因素是心念,是知见观念,是不同的知见观念而产生不同的生活行为,最后产生不同的轮回后果】——提高思想层次,就能放下世俗一切执着,解脱一切苦难

终其究竟,即是法界真相

【什么是法界的真相呢?
就是众生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只是因为对六道的执着抓取不放,所以一直累世轮回】

【心的解脱和超越的实相就是如此, 只是一般众生不明白心念的力量
当众生不明白心的实相的时候, 众生心就生灭如幻, 相由心生,因此造就许多短暂的表相
又因为贪着这些表相, 所以无数的生灭心念贪着而造就了累世的生死轮回
但是如果知道实相而实修, 就逐渐能超越虚幻而成为佛菩萨那样的清净自在和威力无边
相反的, 如果众生贪着世间情爱, 或沉溺于表相的人生苦难和仇恨, 这样就无法解脱】

【重点就在于心念的清净, 断除贪瞋痴和世俗杂染
这样就能恢复佛性原本的清净, 俱足佛性圆满的功德能力, 如同诸佛一般
这就是般若智慧的奥妙, 也是法界的真相】

世俗中,众生时时刻刻、倾尽身心所追逐的,执着的
比如财富、美色、权利、生死...等等,实际上全都是堕入轮回的种子
把自己遇到的种种假象认作是真的,将令自己堕入苦海的种子认为是宝贝

【就像「金刚经」所讲的,那些事情就如露水和闪电般的短暂和虚幻,在永恒中一闪即过
那些只是不断轮回中的小插曲,是轮回中的假相罢了,就像梦境中,如果太当真,这梦就不容易醒,而如果能醒来,就能明白梦境虚幻】

所以,真的是要让自己清醒过来啊!不能再愚痴混沌的停留在自己的梦里了!

要知道:
【[有]和[没有]是你自己认为的, 生死也是, 只是一种文字和概念的连结,牵引着无明众生】

【众生认为有, 所以真的有, 生老病死都是, 有人可能认为"明明不是真的有生老病死吗?"
是的, 你认为那是生老病死, 那就是生老病死, 你认为[有]的当下, 你已经陷入其中,
念头就是这样奇怪, 固执很难改变, 可是如果你尝试转念或抽离, 当下就会不同
——[探讨解析]以佛法般若实义回覆: 2012马雅预言世界末日
【「凡夫众生」因为对一切世间相、世间法有所执着,所以堕入「六道轮回」
但是,修行者若能明白一切世间相、世间法、世间性,以及出世间法、性,而不执着,就是明白「法性空」,就能成佛】——「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这里也要注意:

【在佛法上, 修学佛法是有次第, 初学者先学[是非善恶], [断恶修善]
到了学习般若智慧的菩萨行者, 才学不分别[生死][是非][善恶], 就是所谓的[不二法门], [实相义], [第一义]
以甚深佛法来说, 既然没有生死善恶执着, 又怎会堕入生死和善恶之中呢? 当然也不会造恶.
会去造恶, 是因为有恶的习气, 既然已经脱离恶想, 怎会有恶习气去造恶呢? 这是真正的清净.

但是为了普渡众生, 因为众生还是有[生死][善恶][痛苦快乐]的感受和观念, 大自然运行也有两极阴阳的反应,
众生觉得好的一面, 可以帮助生存的, 就是善, 就是生的一面, 就是佛法讲的[成住坏空]中众生喜欢的[成住]面,
所以, 普渡众生, 顺应众生, 甚深智慧菩萨虽没有善恶分别, 但是总以善法利益众生, 不造恶业】——[探讨解析]以佛法般若实义回覆: 2012马雅预言世界末日

凡夫常误解「空义」,所谓「空」,不是让自己不知不智不觉,而是应该不执着,而想「不执着」,那就要知智觉而后能放下
就像,当我们知道六道轮回的真相,就会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就不会堕入世俗的执着中
这就是透过知、智、觉,而能放下世俗执着,能「空」掉世俗,所以,「空」不是不知不觉,而是「无执」】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所以,要如何去做呢?

【智者以佛心看透世相,修学者以戒律避免自己堕入相中,愚痴者则念念都堕入悲苦或迷恋的虚幻执着中】——随俗而不流俗的正念解脱

【那就要先放下六道中的观念和执着
只有自己舍弃执着,自己才不会被自己的念头所牵引,而和众生的共业起六道牵扯,这样就能逐渐摆脱六道引力的禁锢
而这样在佛法中能教导众生解脱六道轮回的法门,就叫作解脱法】——自杀的因果和真相

【佛法上真正甚深次第的真善,那是必须超越凡俗的是非对错和认知的,如果执持任何一边而起任何执念,这必定无法脱离轮回的
任何不同次第的执持善恶,都会随不同次第的善恶,而分别堕入六道中的恶道,或飞生六道中的善道,都无法真正解脱
只有真正不着两边的「不二」和「中道」才能真正的自在解脱轮回,这才是真正的清净自在

因此,虽然对于众生性和法性以及诸法万相都能明白,但却不堕入执念之中,能清净自在,光明自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和解脱
也就是能明白一切六道众生的脾气习性和因果报应原理以及一切相的法性原理,而不堕入任何一种习性和执着之中,这才能真正自在解脱】
——执持各自是非对错的轮回VS真正不二中道智慧的解脱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1-7-20 18:04:32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学习楞严经 【28】 (用时 3 小时 30 分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花,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花所灭空地待花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富楼那言:“空元无花,妄见生灭,见花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凌灭;又徴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

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花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凌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

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富楼那问:“如果这个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本就是正觉妙明的,与如来心一样不增不减,为何会没有原因忽生出山河大地以及种种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相呢?如来现今已经证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之相、习气烦恼为什么会再生出呢?”

佛陀告诉富楼那:“譬如迷路之人在一个聚落,迷惑的将南方认为成北方(他是不是失去北方呢?不是的,南方依旧是南方,北方依旧是北方,只是他迷失方向和本觉,就生出无明来),那么这个迷惑,是因为迷的自身而有呢?还是因为觉悟出了问题呢?”

富楼那说:“这个迷路之人,既不是因迷惑而生出迷,也不是因觉悟而生出迷。为什么呢?迷的本身是没有根本的,迷根本没有种子,如何会生出迷来呢?既然觉悟,就不会再生迷惑(迷和悟是相对立的,有悟便无迷,有迷便无悟),怎么能说因觉悟而出呢?”

佛陀说:“那迷路之人正在迷惑时,忽然有开悟之人指示,令其明白知道正确的方向(引导他反迷归正,走回正觉之路)。富楼那!你是如何想的,这个人纵然迷惑过,(知道正确方向后)是否还会更生迷呢?”

富楼那答:“不会再迷了,世尊!”

“富楼那!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也是如此。这个迷原本没有根本(不存在),迷的性能毕竟是空的,在以前根本没有迷惑,好像有迷惑的感觉,一旦觉悟了明白了,迷惑也就灭尽消失了,既然觉悟了就不会再生出迷惑。也如同有眼疾的人,看见空中有花,翳病如果去除了,空花也就随之灭尽消失了;却有愚痴之人,还想在空花的消灭处,等待空花再次生出来。你看这人,是愚痴呢?还是智慧呢?”

富楼那说:“虚空中根本就没有花,是因为眼疾的妄见,才看见空花的生灭,看见空花灭尽,已经是迷惑颠倒了;还想要让花再次出现,实在是狂痴了。为什么还要问这样的狂人是愚痴还是智慧呢?”

佛陀说:“这其实就如同你的见解,为什么还要问:‘诸佛已证到妙明真空的本体,怎么还会生出山河大地呢?’又比如,金矿中的金,未锻炼之前,是混杂不纯的,锻炼之后,除去杂质,便成纯金,就不会再杂有泥沙。又如同木头烧成灰,但灰不会再重新成为木头一样,诸佛如来,已证得菩提正果,涅槃妙德,也是同样的道理(就如纯金不再变成沙土,灰不再成为木一样的道理)。

“富楼那!又如你所问:‘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为什么水火两性不相互侵陵、生灭;还有虚空及诸大地,如果周遍法界就不会和合相容。’

富楼那!譬如虚空,其自体没有一切诸相,但不会拒绝所有种种诸相发挥其性能。这是为什么呢?

富楼那!那太虚空(谓浩浩宇宙之虚空。又称顽空、偏空。此虚空湛然常寂,毕竟无为无物,教中常以之譬喻小乘灰身灭智之涅槃,而异于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义空),太阳照射时会显现明相、云朵屯聚时会显现暗相、风起摇时会显现动相、雨后天晴时会显现清相、气层凝聚时会显现浊相、尘土飞积时会显现霾相、水澄清时会显现映相。你是如何想的,这些不同方式的种种有为(因缘造作)之相,是因日、云等缘而生?还是从虚空而有?如果是从彼诸缘所生,富楼那!那么,当太阳照射时,既然是日光的光明,那么,十方世界的虚空,应当都同日光的颜色,(十方世界都为明相)为什么在虚空中又见到一个圆圆的太阳呢?如果从虚空自身生出光明,空性是恒常的,那么当时常有光明,为什么在半夜、有云雾的时候,又发不出光明来呢?所以当知,这种光明,不是太阳所生,不是虚空自出,但又离不开虚空和太阳。观看到的这些形相,原本都是虚妄尘影,没有可以指明之处,犹如要求虚空之花,取结空果,为何还要追问其相互侵凌生灭之义理呢?你观察如来藏性,本元真实,具有妙觉明性,这个妙觉圆明真心,本来没有地、水、火、风等相,为什么还要再问不相容纳的道理呢?这个真妙觉明也是如此(和虚空不拒群相的道理是一样)。你如果以空性发明就会显现虚空,以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就会各各显现,如果同时都发明就会同时显现,如何能一起显现呢?

富楼那!比如在一处水中,显现太阳的光影,两个人一同观看水中的日影,(二人)向东向西各行,各自都能看见太阳,日影随着二人一个向东一个向西。标准目的各不相同,所以不应当强辞为难的说:‘这日影只有一个,为什么会各自而行?各自都有日影跟随,就应该有两个日影,为什么显现为一个日影呢?’这些其实都是遍计虚妄,究竟没有真理可作凭据。

学习笔记:

富楼那提出问题:
如果这个妙觉本就是正觉妙明的,与如来心一样不增不减,为何会没有原因忽生出山河大地以及种种有为相呢?
如来现今已经证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之相、习气烦恼为什么会再生出呢?

佛陀慈悲,以种种进行譬喻解说:

1、迷人把觉当作迷,把迷当作觉,所以失去方向,以为南是北了
如来藏性,譬喻为众人聚居之村;众生的错觉妄念,譬喻为迷路之人;真和妄相对,譬喻为南北相反

2、眼疾之人,这里譬喻为无明的众生;“空花”,譬喻为山河大地,各种有为相
空花,不必等医好翳病,才知空花会消灭,因为空花本就是虚妄的
正像如来已证得妙空明觉,没有无明的疑惑,哪会生出无明的幻相呢

3、将泥沙、木头譬喻为烦恼,真金、木灰譬喻为涅槃。真金要经过锻炼才能提取,木不能自成灰,必须经过火烧
锻炼、火譬喻为智慧,用智慧断除烦恼,出离生死,才得证涅槃。证了涅槃,便不再生烦恼,如真金不再掺杂泥沙,木灰不重为木

众生是由无明生出来的。成佛之后就没有无明
无明就等于一个影子,一面镜子反照出来的影子,镜子本来无影,只因外影的影像而映现出来
即是在真觉上不能生出无明,无明只是依真起妄,而生出来。好像影子,依本身才有影子
其实人本来就没有无明,若背尘合觉,就无无明。背觉合尘,就生无明


相关注解:
【富楼那】: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说法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为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正觉的人,被称为“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太虚空】:谓浩浩宇宙之虚空。又称顽空、偏空。此虚空湛然常寂,毕竟无为无物,教中常以之譬喻小乘灰身灭智之涅槃,而异于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义空。(菩提心论)FROM:【佛光大辞典】
【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1-7-21 17:18:51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学习楞严经 【29】 (用时 2 小时 20 分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钵剌若、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钵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即俱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富楼那!你是以为色和空在如来藏里互相倾夺变化,而如来藏本体虽然不变,但会随着尘缘显现为色、空之相,所以充满周遍于世界,所以在如来藏性中,产生了风动、空澄、日明、云暗等相状,众生为之迷闷,背离真觉,和合虚妄尘相,因而发生尘劳(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有了世间,山河大地,一切有为相;我(如来),以妙觉明心,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合如来藏性,这个如来藏性随净缘而融化一切妄相,恢复本来妙净本觉面目,湛明真心,圆融遍照十方法界。所以在其中,一即为无量、无量即为一,小中能现大,大中能现小,佛的法身坐在不动道场上,能周遍十方世界,还能包容十方无尽虚空,能在一毫毛的顶端上显现佛之刹土,以全身坐在一粒微尘里宣说佛法,灭尽种种尘劳,返和于正觉(即背尘合觉),就能发明真如妙心,妙净本觉,圆融湛明的佛性,即如来藏性。

而这个如来藏,原本求取涅槃圆果的心,不同于识心,亦不是空;不是“地、水、火、风”四大;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不是眼识界,如是乃至意识界;即不是觉悟的明,也不是依真起妄,所生出来的无明。明和无明都没有。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苦为生死之果,集为生死之因,灭为涅槃之果,道为涅槃之因也);非智非得(不但有为法当空,就连无为法亦当空);非菩萨所修布施、持戒、精进、忍辱、静虑、般若(智慧)六度法;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译曰如来,如来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应身)、非阿罗诃(译曰应供,能应九法界众生供养)、三耶三菩(即正遍知。知心包万法,为正知);非大涅槃(即佛所证大寂灭海,亦即圆寂,不生不灭之意),非常非乐非我非净(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上面所说,种种俱非的道理,所有世间法和出世法,都是如来藏妙明心元

这个如来藏,原本照而常寂的元明妙心,即识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四大,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即眼识界,如是乃至意识界(以上是世间法);即是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这是缘觉法。即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流转门的过程);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这是声闻法,就是四圣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声闻乘必修的法门。);即菩萨所修布施、持戒、精进、忍辱、静虑、般若六度法(此是菩萨法,就是六波罗蜜之法门。菩萨必修的法门,也就是大乘法。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法门);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此是如来法,以上十法界,都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诸法,皆依如来藏性之体为体),上面所说(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乃至如来果位),完全具足于如来藏性里,世间与出世间诸法,都是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开有和离开空,又是有又是不有

世间的三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无色有。)众生,以及出世间的声闻、缘觉,如何能以其所知心的意识妄知来测度如来的无上菩提,用世间语言想契入佛的知见呢?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这几种乐器,虽然奏出美妙音乐,如果没有妙指弹奏,终究不能发出美妙的乐音。你与众生也是如此,各各都有圆满的宝觉真心,如我按指,海印就发光。你们一起念头,尘劳诸相,世间妄念便生出来,就是因为不肯精勤求取无上觉(无上之正觉也。佛觉悟一切法之真智也)之道,爱念小乘(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法,获得很小的成果就满足了。”

学习笔记:

佛陀慈悲智慧解说:

1、众生因“背觉合尘”,因而发生尘劳,有了世间,山河大地,一切有为相

2、如果能够“背尘合觉”,就能够发明真如妙心,妙净本觉,恢复圆融湛明的佛性

3、一心能生万法,万法唯是一心
心包万法,万法唯心。真心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真心

4、关于转发轮
时常说法,教化众生,能提倡佛法,弘扬佛法,令一切众生明白佛理,

5、没有是,没有非
在如来藏里,说它有,什么都有;说它无,则什么都无
没有是与非,便是本来佛性,就能得到本妙明心
亦就什么都有,有什么呢?有如来藏所具足之法宝
亦是什么都没有,没有什么呢?没有一切执著,没有一切烦恼

6、善知识的重要性
佛陀以需用妙指弹奏乐器才有妙声进行譬喻
譬喻一切众生,虽皆具足如来藏性的妙用,但如无善知识指点,却不能启发其妙用


相关注解:
【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来藏】: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经论中常以该思想阐明人之迷、悟对立意义。FROM:【佛光大辞典】
【尘劳】: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宝王】:(术语)佛陀之尊称也。佛以诸功德为庄严,故云宝王。楞严经三曰:“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往生论注上曰:“华严经宝王如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转法轮】:指佛说法。佛的教法,如车轮旋转,能转凡成圣,能碾碎一切的烦恼,谓之“法轮”,故佛说法,度众生,即叫做“转法轮”。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心】:求取涅槃圆果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老死】:老与死之并称。又作老死支。十二因缘之一。指众生衰变及灭坏之位。依三世两重因果之说,生支、老死支为未来二果,于现在舍命后,正在形成新生命之一刹那间所集结之五蕴,称为生支;相对于此,生起识之刹那以后,名色、六触、受、爱渐增,乃至总异灭位,称为老死支。其中,老,是色、心之衰变;死,为寿命尽而灭坏。
 此外,大乘唯识家以二世一重因果配于十二因缘,谓生及老死为所生支,自爱、取、有等三支所生的异熟五蕴之衰变及身坏命终,方为老死支。另据成唯识论卷八载,于生、老、病、死等四者中,立生为一支,老与死合为一支;病则不列为支,以病非遍于一切众生,且非定有。老虽非定有,然遍于一切,故立为支。(杂阿含经卷十二、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长阿含卷十大缘方便经、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俱舍论卷九、顺正理论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参见:十二因缘)337)FROM:【佛光大辞典】
【苦集灭道】:(术语)即四谛也。苦集二者如上。灭者谓灭生死苦果之涅槃。道者谓可得涅槃果之正道。盖苦集灭道者为世间与出世间,即生死与涅槃之一双因果,苦为生死之果,集为生死之因,灭为涅槃之果,道为涅槃之因也。但先果而后因者,以果显著易知,因幽微难知故也。此四种之理,皆是真实,故云谛。声闻乘之人,观此四谛之理厌生死,乐涅槃,以断烦恼(集谛)而证涅槃(灭谛)也。(参见:四谛)。按法界次第云: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迫恼,故名为苦。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为集。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不为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道以能通之义。有二种:一正道。实观三十七道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二助道。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此二相扶,能通涅槃。故名为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怛闼阿竭】:(术语)译曰如来。(参见:多陀阿伽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多陀阿伽度】:译曰如来,又曰如去。其来去相通者,由“达于如实之人。”(Tatha%gata),“如实来格之人。”(Tatha%-a%gata)两读法而来。智度论曰:“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至后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玄应音义三曰:“怛萨阿竭,大品经作多他阿伽度,此云如来。”慧琳音义十六曰:“多陀竭,正音云怛他檗多,唐云如来也。”仁王经仪轨曰:“阿佗檗多夜,此云如来。”注维摩经九:“什曰:多陀怛伽度,秦言如来,亦云如去。如法说,故名如。著佛以安稳道来,此佛亦如是来,彼佛安稳去,此佛亦如是去也。”大疏一曰:“梵本云怛他揭多,怛他是如义,揭多是来义、知解义、说义、去义,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一切诸佛如法实相知解,知已亦如诸法实相为众生说。今佛复如是,故名如实知者,亦名如实说者。一切诸佛得如是安乐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释论具含四义,然古译多云如来,有部戒本云如去,阿阇梨意存如去如说,今且顺古题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罗诃】:(术语)Arhat,佛十号之一。译曰应供。当受众生供养义。智度论二曰:“阿罗诃,名应受供养,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耶三菩】:与三藐三菩提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涅槃】:指成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常乐我净】:<一>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佛性论卷二)((参见:四德)1829)
 <二>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参见:四颠倒)1852)FROM:【佛光大辞典】
【世出世间】:世间和出世间。世间是众生的世界;出世间是佛菩萨的世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有】:(名数)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三有业果,一切皆空。”智度论一曰:“三有爱著心。”颂疏界品一曰:“名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遁麟记一曰:“言三有者,即三界之异名。”【又】一本有,现生之身心。二当有,未来之身心。三中有,本有与当有中间所受之身心。欲界色界之生死,必有中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海印】:佛所得之三昧名,比喻佛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风平浪静澄清之海面,无相不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尘劳】: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觉】:(术语)无上之正觉也。佛觉悟一切法之真智也。梵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曰无上正等正觉。七佛经曰:“如是出家时,速成无上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小乘】: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参见:声闻乘)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1-7-23 09:14:08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学习楞严经 【30】 (用时 2 小时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富楼那说:“我与如来的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无别都是圆满的,然而我被往昔无始妄想所缠缚,所以长久流转沉沦在轮回之中,现在虽然证得了小乘的圣果,(但习气妄想还未去尽,真心还未显现)故还是没能明白究竟。世尊!种种妄想,一切都会圆灭,只有妙觉真心是常在的,请问如来,一切众生为什么会有妄想,自己遮蔽本具的妙明真心,而沦溺于生死轮回的苦海呢”

佛陀告诉富楼那:“你虽然断除了疑(谓于诸实理犹豫不决之心也),但还存有惑(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谓之惑)。我以世间发生的事,现在再来问你。你有没有听闻,室罗城中的演若达多,忽然在早晨用镜子照面,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瞋责自己没有头,看不见自己的眉目,认为是魑魅作怪,因此发狂而走。你是如何想的,这人是什么原因无缘无故的狂走呢?”富楼那说:“是这人的心狂乱,再没有其他的缘故。”

佛陀说:“真心妙觉清净圆满,本来就是圆融明妙的,即本来无妄,既然称为妄,自然不是真实。不是真实,便无所因。若有所因,有所凭据,自然有体,那就是真的,不能叫它做妄了。自从无始以来,种种妄想相互辗转、互相为因,从迷惑积累而生出更多的迷惑,经历了如微尘数那么多劫的时间,虽然佛陀给予启发、显明,还是不能返本归元,这迷不知道,迷本无因之迷,如果能够认识明白,迷本来是没无因的,是假的,是没有体性的,妄想便会无所依从,妄因尚且无生尚且没有生起,又如何有灭尽呢?证得菩提者,如同清醒时的人在说梦境中的事,心纵然精明(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也无办法借用什么因缘能取梦中之物,况且还没有因缘,本来就无所有。如同那城中的演若达多,哪里是为了什么因缘,只是其自己生出恐怖之心,以为没有头而狂走,如果其痴狂之心忽然停止了,就会明白头本自有,不是从由外而得,纵然痴狂之心没有停止,头有何遗失吗。

富楼那!妄性也是如此,没有根本可寻,怎可找出它的因来呢?你只要不随着妄想而起分别的妄心,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因缘便会断灭,(无分别妄心)这三种相续的因,便不会生出来,那么你心中的演若达多(狂心),狂性自己就会停止,狂心歇息,就能显露真心,这个殊胜无比,清净无染的妙明真心,本来就是周遍法界,不是从外边得来,而是每个人本来具有的,为什么还要向外追求、不断修证呢?就好像有人在自己的衣服中系了如意宝珠,但自己却忘记不知,穷困流离四方,东奔西走乞食,虽然很贫穷,但如意珠不曾遗失,忽然遇到有智慧的人,指示其如意宝珠的所在,心中所愿都实现了,成为大饶富,方才醒悟到,神珠(一直都在自身上)不是从外面获得的。

此时,阿难在大众中,恭敬顶礼佛足,站起身来对佛陀说:“世尊!现在所说的杀盗淫三业,如果三缘能够断灭,则三生业果之因不生,心中的无明之狂性自然停歇,歇息之后就会显现菩提,并不是从他人或外边得来的。这属于因缘法,很清楚明白,为何世尊要顿弃因缘之说呢?我自从听了这因缘(十二因缘法),令心获得开悟,世尊教导的这义理,不只是我们这些年轻还待修学的声闻众,现今此会中的大目犍连以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也是从长老、梵志(外道)听闻佛说因缘(十二因缘法),发心开悟,证得成就无漏果位。现今您说菩提自性正觉,不是从因缘所生,那么王舍城中的拘舍梨等外道,所说的宇宙一切都是自然的道理,岂不就成了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恳请世尊大慈大悲垂怜,开示启发我们的迷闷。”

学习笔记:

富楼那提出问题:
“种种妄想,一切都会圆灭,只有妙觉真心是常在的,请问如来,一切众生为什么会有妄想,自己遮蔽本具的妙明真心,而沦溺于生死轮回的苦海呢?”

佛陀给予智慧解说:

1、以演若达多照镜无缘无故狂走,进行譬喻:
以自己之本头比喻真性,镜中之头比喻妄相
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比喻妄取幻境为真性而坚执不舍
嗔责己头不见眉目,则比喻迷背真性
无缘无故则譬喻无因,狂走则譬喻无明,意指无明是无因的

2、以怀有如意宝珠不自知四方乞讨,进行譬喻:
宝珠譬喻自性、佛性
人虽然贪求世界快乐,终日奔波劳碌,不得自在,但自性并没有丢失

3、以经智慧之人指示得知宝珠,得大饶益,进行譬喻:
经佛陀开示,使妄息真露,重获自性法宝
此时才明白那神妙不测的宝珠,不是从外边得来的,而是自己本来就拥有的

4、富楼那起初怀疑万法相续之因,经佛解说,不空如来藏,从真起妄,随染缘而生万法
后又怀疑五大圆融的道理。佛为其说空不空如来藏,好像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绝诸相之发挥


相关注解:
【疑】:(术语)谓于诸实理犹豫不决之心也。故非一旦契悟谛理不能绝之。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为断疑者。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大乘义章六曰:“疑者于境不决犹豫曰疑,有二种:一者疑事,如夜观树疑为是人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诸谛等。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说为疑使。大乘通取,皆须断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惑】:(术语)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谓之惑。贪嗔等烦恼之总名也。大乘义章五本曰:“能惑所缘,故称为惑。”探玄记十三曰:“心迷前境,目之为惑。”仁王经合疏中曰:“所言惑者,谓迷妄之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演若达多】:梵名 Yajn~adatta。又作延若达多、耶若达多。意译作祠授,因祭祠天而乞得之意。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室罗城中演若达多,一日于晨朝以镜照面,于镜中得见己头之眉目而喜,欲返观己头却不见眉目,因生大嗔恨,以为乃魑魅所作,遂无状狂走。此系以自己之本头比喻真性,镜中之头比喻妄相。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比喻妄取幻境为真性而坚执不舍;嗔责己头不见眉目,则比喻迷背真性。楞严经文句卷四(卍续二○·二八五下):“当知凡夫爱妄有而不见真空,二乘爱偏空而不见妙有,菩萨爱万行而不见中道,别教爱但中而不见法界,皆狂走也。(中略)是人心狂,更无他故,则知妄本无因。”
 此外,俱舍论卷三十参究我之有、无时,举出天授(提婆达多)、祠授二者为例,盖此二者为印度常见之名。(俱舍论光记卷三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宗镜录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纂注卷四)FROM:【佛光大辞典】
【精明】: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无量寿经卷下、首楞严经卷六)FROM:【佛光大辞典】
【劬劳】:瑜伽八十四卷十七页云:劬劳者:谓由彼因缘,正起追求故。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修证】: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趣向佛道。(像法决疑经)((参见:修证不二)4050)FROM:【佛光大辞典】
【穷露】:穷困流离的人。摘自百度
【智者】:<一>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法华经药草喻品有“我是一切智者”之语,即表此意。((参见:一切智者)16)
 <二>天台智顗大师之德号。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从智顗受菩萨戒,赐“智者”德号。(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参见:智顗)5038)FROM:【佛光大辞典】

【梵志】:梵语 bra^hmaN!a。<一>音译婆罗门、梵士。意译净裔、净行。又称净行者、净行梵志。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得生梵天,故有此称。玄应音义卷十八载,婆罗门应作婆罗贺磨拏,意指承习梵天之法者。自称由梵天之口而生,为四姓中之最殊胜者,故独取梵之名。瑜伽论记卷十九之上载,梵为西国之言,译为寂静、涅槃;志为本地语,矢志求梵,故合称梵志。散见于经典中之长爪梵志、螺髻梵志均为著名之佛弟子,亦可知皆出自婆罗门。又梵志之女,或志于梵道之女,称为梵女。(中阿含卷四十八马邑经、增一阿含经卷九、法句经卷下、大日经疏卷四)((参见:婆罗门)4463)
 <二>通称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大智度论卷五十六(大二五·四六一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三>相对于“尼干(尼犍)”,而称在家之婆罗门为梵志。法华文句记卷九上载,在家事梵称为梵志,出家之外道通称尼干。然于法华经要解卷五所载则相反,在家之外道称为尼犍,而出家之外道称为梵志。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梵语 ana^sravah!。“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俱舍论卷二十、大乘义章卷五本)((参见:有漏)2452)FROM:【佛光大辞典】
【自然】: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佛典中屡用“自然”、“法尔”、“自然法尔”等语,其义概分如下:(一)就佛教表示其自身真理之立场而言,如觉悟之世界为脱离有无分别,本来空无自性,其自身独立存在,而绝对自由,称为无为自然;或如经由善恶行为,依循因果法则而产生结果,称为业道自然;如依自身之法则,视之为如实之表现,称为法尔。依日本净土真宗之祖亲鸾所说,舍离自心分别而悟入弥陀之法则,称为自然法尔;依本愿而救度众生者,则称为愿力自然。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极乐世界乃无为自然世界,往生该国土者,即受有自然虚无之身。
 (二)从佛教批判外道之立场而言,系用以否定自然外道之自然无因论(否认万物依因缘所生)。如六师外道中之末伽梨拘赊梨子、阿奢多翅舍钦婆罗等即妄执此类自然无因论,而与佛教所说之自然法尔判然有别。((参见:自然法尔)2532、“法尔”3419)FROM:【佛光大辞典】
【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1-7-23 18:02: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7-24 17:00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31】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因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罗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薰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这就如同那城中的演若达多,其狂性因缘如果得到灭除,那么,不狂的本性就自然会生出来。因缘、自然,经过精研穷究后就是这样的。阿难!演若达多的头本来自然就在那里,既然是本来自然,就应该时常自然,无时而不自然,是什么缘故令演若达多自己恐怖遗失了头,而发狂乱走呢?如果是自然本有的头,因为(照镜)因缘而发狂,为什么不自然发狂,却要等到照镜的因缘,恐怖头遗失才发狂呢?自然本有的头原本并没有失去,恐怖发狂是由(照镜而以为失掉)而生出妄想,其实头从来就没有改变更易,为何说要藉由照镜的因缘呢?如果狂性是自然的,那么他本来就应该有狂怖的心,当他没有发狂的时候,这个狂性在哪里潜藏呢?如果不发狂是自然的,头本来是真的,不是妄的,应当不会发狂才对,为何他又会发狂而乱走呢?如果能够觉悟到头是自然本有的,也就知道是自己无故发狂乱走了,而因缘与自然,全都成了儿戏的理论。所以我说,三缘断灭(三种相续能缘的分别心断绝),菩提心自会产生。

菩提心生起,生灭的妄心也就消灭了,但虽然灭了生灭,也只是消灭了生灭所生的妄心,必定要把生灭妄心彻底清净,才可以不费功夫修行入道。如果有一个自然,这样要显明自然的真心生起,生灭的妄心才会灭尽,(这样还是属于生灭作用)要无生灭的作用,才叫做自然。犹如世间的事物,种种因素混杂和合,构成成一个整体,才叫做和合性(在因果中,众缘和合,名为“和合性”)。不属于和合性的,叫做本来自然性。本然也不是自然,和合也不是和合因缘,和合、自然都要脱离开,能离与和合都不是自性,这样的说法才不是戏论法。(这只是一种理论)要证得无上菩提、无余涅槃,距离还很遥远,除非你经历尘劫去辛勤修证,否则即使你能够记忆背诵十方如来的十二部经典,如同恒河沙之多的清净妙理,也只是有益于你的戏论罢了。你虽然谈说因缘与自然的理论,说得清楚明了,人都称赞你为第一位博学多闻的人,像你这样累积历劫多闻熏习,还是不能免除脱离摩登伽女之难,(徒闻而无实修,终不得定力)如有定力,又何须待我用佛顶神咒使摩登伽女之心,顿然歇息,证得阿那含果。她在佛法中精进修习,爱欲之河干涸(不再痴缠你),也让你获得解脱。

所以,阿难!你虽然经历了尘劫的时间,能够记忆和持诵如来的秘密妙严经典,却不如用一日功夫勤修无漏(清净没有烦恼的意思)法门,可以远离世间憎、爱两种苦;即如摩登伽女,以前是淫女,因为楞严咒的威神力,消灭其爱欲妄念,现在我法中,号性比丘尼,和罗睺罗(佛之子)母,耶输陀罗(佛出家前的妻子)一样,都是觉悟宿世的因缘,进而知道历世生死的原因,皆因一念贪爱,而成为永世的痛苦。能够在一念之间,薰修无漏善业,能够超越生死的缠缚,或者蒙佛的授记。为何你还在自己欺骗自己,停留在观看和听闻之上呢?”

学习笔记:

这部分佛陀解说的重点有:

1、如果三缘断灭(三种相续能缘的分别心断绝),菩提心自会产生

2、和合、自然都要脱离开,能离与和合都不是自性,这样的说法才不是戏论法

3、只明白理论还不行,要证得无上菩提、无余涅槃,还要经历尘劫去辛勤修证

4、累世生死的原因,皆因一念贪爱,而成为永世的痛苦。如果能在一念之间,薰修无漏善业,便可以超越生死的缠缚,或者蒙佛的授记

由此,反观世俗中,父母之爱,夫妻之爱,朋友之爱,爱宠物,爱财物...种种爱欲
表面上看这些所谓的爱,好像是幸福的,是甜蜜的,是正常的,其实有了爱,便有了苦

清净光明净土中有一篇佛经故事 恩爱别离 何有乐哉?

竹膊婆罗门立刻前往祇洹精舍,到世尊处,与众人共相问讯后,坐在一旁。此时,婆罗门禀白世尊:“我代摩利夫人顶礼世尊,问讯如来法体安康,请问起居轻安、便利否?度化冥顽之众生,无劳心否?”接着又说:“目前,舍卫城内普遍传言:‘沙门瞿昙作如是教化: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此皆快乐!’请问世尊确实有此言教吗?”

世尊告诉竹膊婆罗门:“在舍卫城内,有一长者丧失一子,因过度思念爱子而狂惑失心,东奔西走,见人便问:‘有谁见到我的孩子?’所以,婆罗门!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都是毫无欢乐可言。昔日,此舍卫城中,有一老母遭逢无常,亦是狂惑恍惚,不识东西;又有一老父遭逢无常;亦有兄弟姊妹皆遭逢无常。面对在世亲人示现无常,都因此而恍惚发狂,不识东西。”

“婆罗门!昔日,此舍卫城中有一男子,迎娶一位容貌端正无双的新妇。但婚配不久,生活陷入贫穷。新妇双亲见男子家逢困境,    打算将女儿强行带回,改嫁他人。男子得知此消息后,便衣里藏刀,迳至妇人家,问道:‘我妻现在何处?’其母答言:‘她在墙外纺纱织布。’男子走到妻子身旁,问妻子:‘你双亲想将你改嫁他人吗?’妻子回答:‘确实是如此,但是我不乐于听到此话。’于是,男子拔出利剑刺杀妇人后,再取剑刺己腹,说道:‘我俩同归于尽!’婆罗门!从这事实可知,恩爱别离、怨憎会苦,皆是忧愁,苦不堪言。”

竹膊婆罗门禀白:“如是,世尊!此诸忧恼,实是痛苦,毫无快乐!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曾经育有一子,亦是舍我而逝。我昼夜追忆爱子,不离心怀。由于日夜思子,心意狂惑而东奔西走,逢人便问:‘有谁看见我儿?’沙门瞿昙!诚如您今日所说,苦实无乐!我因国事繁多,就此辞别。”佛说:“现在正是时候。”竹膊婆罗门即从坐起,绕佛三匝后离去,回到摩利夫人处所,将世尊所有言说一一禀白夫人。

不久,摩利夫人觐见波斯匿王,说道:“大王!我想问一些问题,请您回答可以吗?大王!您想念琉璃王子吗?”王答:“非常想念!爱愍之心,念念不离。”又问:“如果王子遭逢迁变,大王!您会忧愁吗?”“当然会!”夫人言:“大王您应当要知道,与恩爱的人别离,都会心生忧愁的。还有大王!您爱伊罗王子吗?”王答:“我甚爱之。”再问:“大王!若伊罗王子遭逢迁变,您会忧伤吗?”“我极愁忧!”夫人说:“由此即知,恩爱别离,无有欢乐。大王!您爱萨罗陀夫人吗?”王答:“我甚爱彼。”夫人说:“若萨罗陀夫人遭逢不幸,大王您会为此悲忧吗?”“我会愁忧!”夫人说:“大王当知,恩爱别离,此皆是苦。”夫人问:“大王!您爱念我吗?”王言:“你是本王所爱。”夫人言:“若我遭逢不幸,大王您会愁忧吗?”王言:“若夫人身有变易,我会心生愁忧!”“大王!由此便知,恩爱别离、怨憎合会,实无欢乐!”

夫人又问:“大王!您将迦尸、拘萨罗人民放在心上吗?”王言:“我很爱迦尸、拘萨罗人民。”“若迦尸、拘萨罗人民遭逢无常变易,大王您为民愁忧吗?”王言:“若迦尸、拘萨罗人民有所变易,我命尚且不存,更何况心生愁忧呢?因为我是依靠迦尸、拘萨罗国人民之力,才得以生存。我若知道性命尚且不保,怎么能不生愁忧呢?”夫人言:“由此可知,恩爱别离,此皆为苦,无有欢乐。”

国王便面向世尊所在的方向,右膝着地,叉手合掌说道:“甚奇!甚妙!我已明白世尊所教化的真理。若是沙门瞿昙亲至宫中说法,夫人得与共相言论。”国王再告诉夫人:“自今以后,我当更为相信你,所著服饰与我无异,受人敬重与我相当。”

世尊听说了摩利夫人与波斯匿王的论述,告诉诸比丘:“摩利夫人聪明绝顶,若是波斯匿王问我,我亦以相同义理开示国王,如同夫人所说,没有什么不同。”世尊又告诉比丘们:“我在家弟子中,第一得证优婆斯(指受持五戒的女众居士,又译优婆夷),笃信牢固者,即是摩利夫人。”

当时,比丘们听闻世尊所说,个个法喜充满,信受奉行。

在后面的《省思》中这样写到:
佛陀、摩利夫人皆用譬喻阐释世间不变的真理——苦谛,使见闻者信受佛法。人生在世,皆会面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等八苦交煎的逼迫。为此,佛陀宣扬“四圣谛——苦、集、灭、道”之真理,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具足正见,信受奉行之,不再起惑、造业、受苦,从因上勤修戒定慧,必能得自在解脱。

可见,想要获得解脱自在,想要脱离轮回苦海,就要正观爱欲,正观贪嗔痴,正观自己的种种妄念

真正的实修者面对人生的各种情境,都会用佛法不断的提醒自己
用佛经上讲的种种正观去转化自己凡夫的知见和妄念——[略说]念头的执着和造业,以及修行转念

那么,为什么会有爱欲呢?

【众生妄想执着分别, 所以有[喜][怒][哀][乐][爱][欲][恐惧][害怕]】—— 知见错误,所以有[喜怒哀乐][爱欲][恐惧][害怕],所以轮回

那么,分别心又是从何而来呢?

分别心是来自于无明愚痴
对于法界(宇宙)真相不明白不透彻,有执着妄想欲望,这时候就会有分别心
所以分别心是来自于根本无明,是来自于愚痴,是来自于妄想欲望执着
——[问题解析]什么是分别心?吃素不吃肉是分别心吗?

这里要注意:

一般人以为学佛不能分别,却不知道分别是有区别的
佛法(佛经)上称能够分辨真相的分别叫做善分别(善择观),成就的就是分别智,妙观察智
所以学佛不是变成呆子,分别两字要看是凡夫的妄想分别,还是菩萨的善分别智慧
——[问题解析]什么是分别心?吃素不吃肉是分别心吗?

佛法讲不要分别执着,这是指放下世俗执着,让心清净而不是教您不要分辨正邪去干坏事,不然佛陀怎么还要规定戒律呢?就像好人心中没有妄想杂念,所以不会做坏事,又能明辨是非善恶,这才是真正不执着而坏人总是想着坏勾当,这才是真正的分别执着一般人总是弄不清楚这些逻辑,更不用谈[甚深智慧]的[不二法门]了】—— 一切法都是佛法?分辨正邪也是分别心吗?分辨正邪而不取正邪

佛弟子应该怎样去做呢?

【佛陀教导佛弟子

1。培养慈悲心,行善布施,让欲望升华,逐渐放下对世俗的贪着和执着
2。守持戒律,远离恶行,避免被贪嗔痴恶业一再腐蚀,这样心念才能逐渐清净
3。忍辱,能忍才能避免一再造恶,才能避免恶念恶行滚雪球般的变大
4。常行精进,透过实修实做,逐渐消除习气,产生定力
因为世俗的诱惑实在很多很大,所以要更多的实修功课来帮助自己不退转
5。要远离世俗纷扰处(尤其网路诤讼处),寻求寂静处(阿兰若处),以利禅定的修持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世俗的引诱和干扰非常严重
透过日常生活和电视报纸杂志网路等媒体,就算佛弟子也难以抵挡诱惑和干扰
6。深入经藏,逐渐明白甚深实相,以出世间智慧破除世俗烦恼和疑惑
智慧是破除一切障碍的根本,所以实修者应逐渐深入甚深智慧

实修者对于以上六项重点都要一一检验和落实
这样逐渐落实六度才能有利修行,避免被世俗欲望所吞蚀,解脱生死轮回才能逐渐有把握

再者,对于四宏愿要能真实面对,好好落实,不要变成有口无心的口号

实修就要做好抉择,然后好好落实,这样才能逐渐看到成果
若是心口不一盲修瞎练或一曝十寒,那只是自欺欺人浪费时间

最后,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是最后的一道保障和宝藏】—— 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1.  发起大心普渡众生,而且有实际的行动
例如,深入经藏苦读研究和解义,或者开办读经班领众读经,
或者网路上宣扬经教,这样以身作则,把精力都用在了解佛法和宣扬佛法上,
如果您这么忙,为法忘躯,随时需要为众生解除疑惑,
就会随时处于正知正见和正念当中,就不会堕入情欲

2.  深入实相,认清现实
多看看世间案例,多看看男女相处的真实丑陋面,
当您了解的越透彻,您就会越来越有智慧,您就不会迷惑于那些肤浅的情感和美貌,
例如,(以下男女都如此,仅以一方为例)
如果您知道美女卸妆后的模样,您就不会再迷恋美女表面的假相;
如果您知道美女的淫乱模样,您也不会再迷恋表相的清纯;
如果您知道美女言之无物,智慧浅薄,或个性俗气,您就会大倒胃口;
如果知道男女在一起后或结婚后的种种真实模样,例如,吵架,坏习惯,拗脾气...,您就不会活在幻想中
如果您知道众生都是如此,大都无法解脱而沉沦生死轮回,您就能逐渐放下情欲的执着,
而且确实是如此,连许多佛弟子都是如此刚强难化,随时显露贪嗔痴相,
这时候您的幻想和妄想就会破灭了,您就会逐渐明白真实的状态
所以佛陀还是太子的时候,看到四个城门的人生真相,就能放弃皇宫的奢华和美梦了
人喜欢造梦,电影电视爱情小说,写的演的都是满足人们无法达成的美梦
不过,总有一天要梦醒的,要面对现实的,真相是残酷的,
早点醒来,才不会浪费时间活在虚幻中,就像吸毒的人整天浑浑噩噩

3.  练习禅定
这世间不仅生死无常,美貌财富无常,感情也是无常,情绪也是无常,身体更是无常,
种种无常带来的就是身心的痛苦,众生最难抵挡各种痛苦,
当逐渐体会这些无常带来的痛苦,您就会明白学习禅定的好处和必要性,
因为任何次第的禅定至少能保持身心一定的安乐而放下对世俗的执着,
所以,多念佛持咒修学禅定观修,就能免除痛苦,就能逐渐放下情欲的执着.
因为情欲必定会带来痛苦,痛苦则是执着所产生的,
学习禅定暂得轻安,就能放下情欲的执着,就能免除痛苦,
所以禅定是行菩萨道普渡众生所必备的

4.  遵守戒律
戒律是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前面一道防线
让佛弟子免于沉沦

5.  妄心也是虚妄
那些只是过去世的感觉,残存的念头
就像吸毒的毒瘾,或恐怖的感觉
情欲只是一种编织虚妄的念头
就像肉体也是虚妄
就像生生世世的肉身早已消逝,不知所踪
如果能正视虚妄,就能破除虚妄的心相和魔扰】——[问答]如何能破除虚妄的情执之心?


相关注解:
【自然】: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佛典中屡用“自然”、“法尔”、“自然法尔”等语,其义概分如下:(一)就佛教表示其自身真理之立场而言,如觉悟之世界为脱离有无分别,本来空无自性,其自身独立存在,而绝对自由,称为无为自然;或如经由善恶行为,依循因果法则而产生结果,称为业道自然;如依自身之法则,视之为如实之表现,称为法尔。依日本净土真宗之祖亲鸾所说,舍离自心分别而悟入弥陀之法则,称为自然法尔;依本愿而救度众生者,则称为愿力自然。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极乐世界乃无为自然世界,往生该国土者,即受有自然虚无之身。
 (二)从佛教批判外道之立场而言,系用以否定自然外道之自然无因论(否认万物依因缘所生)。如六师外道中之末伽梨拘赊梨子、阿奢多翅舍钦婆罗等即妄执此类自然无因论,而与佛教所说之自然法尔判然有别。((参见:自然法尔)2532、“法尔”3419)FROM:【佛光大辞典】
【戏论】: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佛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二上):“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常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一(大三○·八一五上):“此中能引无义思惟分别所发语言,名为戏论。何以故?于如是事勤加行时,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损不善法,是故说彼名为戏论。”
 中论卷三观法品分戏论为爱论与见论两种。爱论谓于一切法取著之心,见论为于一切法作决定解。钝根者起爱论,利根者起见论;在家者起爱论,出家者起见论;天魔起爱论,外道起见论;凡夫起爱论,二乘起见论。
 佛性论卷三述及三种、九种戏论。三种为:(一)贪爱,(二)我慢,(三)诸见。九种为:(一)通计我,(二)约计是我,(三) 计我应生,(四)计我不更生,(五)计我有色应生,(六)计我无色应生,(七)计我有想应生,(八)计我无想应生,(九)计我非想非非想应生。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说二种戏论:(一)于真实之理生戏论,(二)于世间之事生戏论。此外,中观论疏卷一亦列举五种戏论。(中论卷一观因缘品、大日经疏卷五)((参见:爱论见论)5463)FROM:【佛光大辞典】
【生灭】:依因缘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做“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根据佛教的中道思想来说,一切有为法的生灭,都是假生假灭,不是实生实灭,若是实生实灭,即是无生无灭。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和合性】:在因果中,众缘和合,名为“和合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忆持】:(术语)记忆受持而不忘失也。观无量寿经曰:“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决定】:梵语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又作一定。略作定。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修行六波罗蜜可得六决定,即:布施可得财成决定、持戒可得生胜决定、忍辱可得不退决定、精进可得修习决定、禅定可得定业决定、智慧可得无功用决定。(俱舍论卷二十三、往生论注卷下)((参见:六决定)1267)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清净没有烦恼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1-7-24 16:10:56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学习楞严经 【32】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以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唯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必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明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阿难以及种种大众听闻佛陀的开示教诲,疑惑得以销除,心觉悟了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的真理,获得从未也有过的身心轻松与安定,再次悲痛流泪(这是阿难第五次悲哭),恭敬顶礼佛足,长跪合掌对佛陀说:“至高无上大慈大悲的清净宝王,用善巧方便来开示我心,以这般种种因缘方便来提醒和鼓励,引导种种沉于生死、冥于无明的众生能够脱离苦海。世尊!我现今虽然承受如是(表示诸法实相之语)法音,了知如来藏是妙觉明心,周遍十方法界,含纳孕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又斥责我,如果只是多闻不实修,不如努力修习无漏功夫。我现在就像旅途漂泊中的人,忽然承蒙天王恩赐以华丽的屋舍,虽然获得了大宅院,但需要先进入大门。唯愿如来能够不舍大悲,开示我们这些在会种种的被无明蒙蔽之人,能够捐弃舍弃小乘有余涅槃,毕竟获证如来无余涅槃,从本来最初发心,直趣菩提的道路。帮助有学(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者,慑伏无始以来的妄想攀缘心,证得陀罗尼(华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契入佛知见。”说完,阿难五体投地顶礼佛陀,法会上的一切大众,都一心聆听佛陀慈悲教导

这时,世尊哀愍法会中的缘觉、声闻,这些对菩提心还没有完全脱离烦恼系缚而通达无碍者,以及为在将来佛灭度后的末法众生能够发菩提心,开示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种种大众:“你们决定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对于佛如来妙的三摩提(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精进求取,没有疲倦,应当先要明了知道,发菩提心基本初心之两种起决定作用的义理。那么,什么是基本初心决定性的义理呢?

“阿难!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者,你们如果想要舍弃声闻缘觉小乘法,修习菩萨大乘,契入佛的正知正见,应当谛审观察,因地(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发心与证果(果地即菩萨境界)时候,得到正觉的真心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阿难!如果在因地最初发心时,是以生灭心(即第六识攀缘心)为根本来修习,想要证入不生不灭,常乐我净,佛的境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这个道理,你应该用智慧来观察,在这个器世间,一切可以造作的物件,都会变迁坏灭。

阿难!你观察这器世间,凡是有为有相的物质,哪一种是不会变坏呢?然而从来没有听闻过虚空会烂坏的。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可以用人力造作的,所以从始至终都不会变坏而消灭。以你身中的四大来说,坚固之相(如骨骼等)属地、湿润之相(如血液等)属水、暖触之相(如温度暖气)属火、动摇之相(如呼吸等)属风,这四种缠缚将你的湛圆妙觉明心分为:(在眼)视、(在耳)听、(在身)觉、(在意)察,从始至终,五叠浑浊。

什么是浊呢?阿难!譬如清水,本来是清澈洁净的,而那尘土灰沙这类,本质是滞留障碍的,二者的体性本来也是一清一碍,不相同的。有世间人取了尘土投放于净水中,土质就失去了留障之性,清水也失去了清洁之性,其容貌就显现为混浊了,你的身中五重浊相也是同样的道理(就失去了原来清净的真相)。

“阿难!你看见虚空,周遍十方世界,虚空和看见是漠不相关的,虚空虽有现象,而无本体;看见虽有作用,但无感觉;如果虚空和看见,融合为一体,相互交织,就妄成为世间诸相,这是第一重,称名为劫浊(谓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一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是名劫浊)。

你的身相抟取地水火风四大假和合而成,进而有了见闻觉知;本来真心,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风四大所壅隔留碍;水火风土来是无知的物,现在被六根的性能所旋转,而变成有知觉了;由妄知和妄觉两相,互相交织,妄成浑浊,这是第二重,称名为见浊(谓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不修善道,是名见浊)。

再有,你心中的忆念、识别、读诵、修习,这些性能引发产生了种种知见,从书上所得的知见,都是世间的知识,而不是究竟从自性所发之知识。因为不是究竟的知识,所以终日便不断地胡思乱想,于是就生出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和法六尘境界,六识如果脱离所缘的六尘,就无体相可寻。六尘如果离开六识,亦无体性可得。因此识和尘便互相交织,妄成种种印象,留在意识之中,贪恋不舍,使你的真心不得自在而成浑浊。这是第三重,称名为烦恼浊(谓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是名烦恼浊)。

再有,你(的心念)从早到晚,生灭不停,知见每每想要停留于世间,所作之业每每就会随之迁至于相应国土,这种生灭不停息的妄见和业果,相互交织,这是第四重,称名为众生浊(谓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斋法,是名众生浊)。

你们的见闻,本来没有不同,因为种种尘相障碍,所以产生了不同,实际上精明之性是能互相知觉的。元是一精明,在本性上是相知相觉的。但分为六和合之后,就变成不同,在应用上就互相违背(变成眼只能见,不能闻;耳只能闻,不能见),用途不同,失去一定标准,互相组织,扰乱真性,妄成浑浊,这是第五重,称名为命浊(谓往古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今时人寿转减,百岁者稀。以恶业增故,寿数短促,是名命浊)。

“阿难!你现今想要从见闻觉知的功能上,契入如来的常乐我净的佛境地,应当先选择断除造成死生的根本,依从不生不灭、圆满湛然的常住佛性,以湛然自性来旋转虚妄生灭的妄想作用,还归于原来的本觉自性,获得光明而觉照的不生灭性,作为因地发心,这样用功修行,才能圆成果地,而得证无上菩提。比如要澄清贮存于净器中浑浊的水,先要让水静静地深沉不动,沙土自然会慢慢地沉下去,清水就会显现,这称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客尘是生灭不停,如客如尘,不是自家里有,不是从自性生,而是由外边来的,所以叫做客尘。);再去除掉沙泥的纯净水,称名为[永远断除根本无明]。妙明之相精湛纯洁,一切现前的变化都不会再有烦恼也即不会再混浊,这样才能契合涅槃不生不灭的道理,和得到清净无染的妙德。

学习笔记:

阿难以旅泊之人获天王赐予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进行譬喻
华屋喻如来藏,即是说:虽明白如来藏性广大圆满,可是不知怎样修法,才能入屋内享用,才能证入如来藏性里。

佛陀教导:“决定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对于佛如来妙的三摩提(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精进求取,没有疲倦,应当先要明了知道,发菩提心基本初心的两种起决定作用之义理”
第一种义理中的重点:

1、因地最初发心时,如果是以生灭心(即第六识攀缘心)为根本来修习,想要证入不生不灭,常乐我净,佛的境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2、在这个器世间,一切可以造作的物件,都会变迁坏灭。而虚空不是可以用人力造作的,所以从始至终都不会变坏而消灭,这里以虚空比喻根性,是常住不生不灭

3、由身中四大引出五浊。五浊恶世是指外边,为什么现在的五浊又跑回自己身上呢?因为内边有五浊,外边才有五浊。身上无五浊,外边的五浊,也就消灭,这都是妄想造成的

4、妙觉明心,原是清净湛然,为何有浑浊?
只因一念无明而生出种种妄相,外被五大器界所浑而为“劫浊”。内被四大身相所浑而为“见浊”。再被六尘缘影所浑而成“烦恼浊”。后被生死所浑而成“众生浊”。再由众尘结滞,六根不能互通而为“命浊”。变成内外浑浊,失去湛然清净之义(参考其他学习资料)

5、佛陀教导澄浊的方法
识心若不舍除,不能修成大定。根性若不取用,不能证得涅槃。所以要舍弃生灭,守于真常,依不生灭,为因地心,才能修证
将自己圆湛的不生灭性,时时刻刻不要外照向外驰求。但要内照本源心性,即反闻闻自性,才可以旋浊还清,旋妄归真
根本无明不容易断,要断生相无明,才能成佛
(参考其他学习资料)



相关注解: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沉冥】:(术语)沈于生死冥于无明也。楞严经四曰:“引诸沉冥,出于苦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是】:<一>为六成就中之信成就。通常置于一经之首,例如“如是我闻”中之“如是”,乃表示深信此经所记载者,皆系佛陀亲口所说之教法。((参见:六成就)1266)
 <二>为表示诸法实相之语。例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所举之“十如是”,即是一例。十如是,谓诸法实相具有十种如是,即:(一)如是相,(二)如是性,(三)如是体,(四)如是力,(五)如是作,(六)如是因,(七)如是缘,(八)如是果,(九)如是报,(十)如是本末究竟等。此于智顗之法华文句卷三下,有详细之解释。((参见:十如是)427)
 <三>为对他人印可证明之语。亦即对他人之所说所解,加以肯定、赞成之意。例如“如是如是”一语。FROM:【佛光大辞典】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FROM:【佛光大辞典】
【有学】:又称学人。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有学共有十八类,称为十八有学或十八学人,据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举,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等十八类。此外,于成实论等经论中,尚有不同之分类。(俱舍论卷二十四、成实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十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参见:十八有学)351、“四向四果”1683、“无学”5138)FROM:【佛光大辞典】
【陀罗尼】:华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自在】:1、是进退无碍的意思。 2、指吾人的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提】:(术语)即三摩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初心】:全称初发意、初发心、新发意、新发心。指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首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中):“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参见:新发意)5468)FROM:【佛光大辞典】
【二决定义】:决定,断然不易之义。楞严经卷二载,如来令阿难甄别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有二种决定义,即:(一)审因心果觉,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证之果觉,如来所证之果觉即众生本具之因心,故如来令其谛审观察,决定知因心与果觉二者,本来不异。若能即此不异之心,而为立进修之本,则无上菩提,决定成就。(二)审烦恼根本,阿难不知烦恼根本,随所作业妄受生死,无解脱之时,故佛令其审观详察,决定知烦恼体性,及所作之业与所受之报,本来虚幻不实。若能穷此颠倒之源,则正行成立,无上涅槃,决定可证。FROM:【佛光大辞典】
【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因地】: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与“因位”同义。可分为二种:(一)对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觉以下者悉为因地。如教行信证卷二之“法藏菩萨因位时”一语,系对阿弥陀佛之果地而言。盖法藏菩萨系阿弥陀佛于往昔因位时之名号。(二)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之阶位皆为因地。亦即对已证位者,称未证位者为因地。首楞严经卷五(大一九·一二八中):“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即是一例。((参见:果地)3322)FROM:【佛光大辞典】
【果地】:相对于“因位”、“因地”而言。即依因位之修行而得妙觉果满之极位。又作果位、果极。又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果地各异,而声闻乘之中又有四果之别等。楞严经卷四(大一九·一二二上):“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FROM:【佛光大辞典】
【法尔】:天然的、自然的、不待造作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劫浊】: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一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是名劫浊。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见浊】:谓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不修善道,是名见浊。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烦恼浊】:谓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是名烦恼浊。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众生浊】:谓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斋法,是名众生浊。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命浊】:谓往古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今时人寿转减,百岁者稀。以恶业增故,寿数短促,是名命浊。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2:49:24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学习楞严经 【33】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堕裂。何以故?空无相形,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位方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诤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苞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第二义,你们必定想要发大乘菩提心,要对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生出大勇猛心,决定要抛弃种种有为(造作之义)之相(有为相即有为法,有为法会变坏,无为法才不会变坏),应当详细审观烦恼的根本,自无始以来,发生业果而轮转于生死中,究竟是谁作谁受呢(谁作业谁受报都是自作自受的)?阿难!你修证菩提,如果不能审视观察烦恼的根本来源,就不能了知虚妄(虚假不实)之根尘(根为眼等之六根。眼等所对之色等六境曰尘)从何处生出颠倒,颠倒的原因尚且不晓得,如何能够降伏它,证取如来果位呢?阿难!你看世间想要解除结缚之人,如果看不见结的所在,又如何知道怎么解呢?没有听闻过虚空能被你摔裂的。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没有相没有形,根本没有结,不需要去解。就是你现前的眼、耳、鼻、舌以及身、心,六根,勾引贼人,在劫夺自家宝贝。由此,从无始直到现在,众生相续、世界相续,缠缚在一起,不能分离(因为一念无明,把圆融无碍的自性,局限在四大六根里面,妄认作自体,执为真我),对于五大六尘的物质世界不能超越,了生脱死

“阿难!为什么称名为众生世界呢?世,时间的变迁流动;界,空间的方向位置。你现今应当知道,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都是空间的方位;过去、未来,现在,为时间的世相;从方位来说,就有十方;从迁流来说,就有三世。一切众生,(由四大六精)互相组织,虚妄而成色相,(四大本来是属于无知色法,但因为有了见闻等精,便由无知而转变成有知)所以在根身中不断变迁流转,与世界互相牵涉;而这界性,虽设置了十个方位,定位很清楚,但世间之人却只能看到东西南北,因为上下没有固定的位置,中间也无固定的地方。界的东南西北四方的数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互相涉入,互相配合,三四一十二,四三也是一十二。从一叠迁流演变至三叠。第一叠以世涉方,三世四方,三四演变为十二。第二叠以方涉世,每方各有十世,十个十二就成一百二十。第三叠以世涉方,每世各有十方,十个一百二十就成一千二百的数目。从始至终,众生之六种根性,既然都是周遍身心,而身心已和世界互相牵涉,那么六种的根性,也就具有一千二百功能。(参考其他学习资料)

“阿难!你又应当在这些作用中间,分析评定其优劣,比如眼睛可以观见,后面(看不到)是暗的,前面(能看到)是明的,前方全都能看到,后方全都看不到,加上左右两傍,能看到三分之二(前面加两旁,后面看不到),总体来说,发挥的功德是不完全的,如果把其功德分为三分,有一分是没有功德的,所以应当知道,眼根只有八百功德;比如耳朵能够周遍听闻十方而没有遗漏,声音一动,无论远近,都可以听见,寂静的时候,闻性更无边际。所以应当知道,耳根的功能最圆满,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比如鼻子可以嗅闻,要通过呼吸,有呼气、有吸气,在呼气吸气中间交接的时候就会稍为停住,功用不太圆满,以此验明鼻根的功德,三分缺了一分,所以应当知道,鼻根只有八百功德;比如舌头可以宣扬所有种种世间、出世间的知识和理论,言语虽然会有区域的分别(方言),但可表达的义理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应当知道,舌根的功能最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比如身体可以觉触,识别顺逆,但要相合时才能觉知,如果相离就不能觉知,相离就少一分功德,相合能知顺逆,有两分功德,以此验明身根的功德,三分缺了一分,所以应当知道,身根只有八百功德;比如意根的功能虽是默不出声,但心里完全明白,并且能容纳包含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各种事物,无论是圣人还是凡人,都能一一包容,都可以尽它的涯量边际来容纳,所以应当知道,意根的功能很圆满,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你现今想要逆转生死爱欲之流,返归穷尽欲流的根本,到达不生不灭之处,应当选拣检验这六根,哪一种是离知?哪一种是合知?(鼻、舌和身三根是要合才能知道。眼、耳和意三根则离开也能知道)再考验谁是深隐难测?谁是浅显易明?(意根是深隐难测,眼耳比较浅显易入)再看哪一种是圆通?哪一种是不圆通?(眼具八百功能,故不圆通。耳具千二百功德,当然最圆通)如果能够明白哪一根是最圆通,依它修持,就能够逆转无始以来由虚妄交织产生的业流,依循圆通(性体周遍为圆,妙用无碍为通。又以觉慧周遍通解通入法性,谓为圆通)之根来修,与依循不圆通之根,比较起来,会有修行一日与修行一劫的差别,我现在已经明显开示,这六湛圆明的根性,本身具足的功德数量有这些,由你仔细去选择,哪一种和你最相应,最适合,我就会再进行启发显明,帮助你增进提升。十方如来对于十八界,都是一一依次修行,都能证得圆满无上菩提,在这中间没有优劣之分;但是你的根器下劣,不能在其中圆满通达自在的智慧,所以我为你说明(诸根之优劣深浅),让你只在一门中深入,只要你能够一根深入,入到极点,妄尽真存,一根得以还源,那么六根便可以同时都获得清净。”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怎样才叫深入一门?入哪一门呢?就能六根同时得到清净?”

佛陀告诉阿难:“你现今已经证得须陀洹果(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已经灭尽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众生世界,见上的迷惑,然而还没有了知,六根中积累了无始以来的虚妄习气,这些虚妄习气是要通过修行才能断除的,何况在这其中,生住异灭(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分别调剂领头、此起彼伏不停变换呢?现今你且观察现前的六根,是一根呢?还是六根呢?“阿难!如果说六根是属于一体,既然是一体,那么(它们的功能作用应该一样的)耳朵为什么看不见、眼睛为什么听不见、头为什么不能行走、足为什么不能说话?(如果说一体,则应该能互用才对啊)如果这六根就是六种不同的根器,那么,比如我现今在法会对你宣扬微妙法门,你的六根是哪一根来领纳接受的呢?”阿难说:“我是用耳朵来听闻的。

佛陀说:“你的耳根自能听闻,是它自己听到,与身、口有什么关系呢?现在为什么用口来问道理,身体又生起恭敬来承受法言呢?所以应当知道,不是一根为六根,也不是六根为一根,你的根终究不是由一或由六生起的。阿难!应当知道这根不是一,也不是六,因为无始以来,依真起妄,起惑造业,颠颠倒倒,再依业受报,故沦落于苦海中,不断地生死交替,所以在本来湛然圆满的真性中生出一、六之义,你虽证得须陀洹果,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脱离,不被外尘所转,但根结之体,还未解开,所以还未达到亡一之境界。比如太虚空(本来是圆湛之性,无形无相),参合了各种器具,根据器具形状的不同,将其称名为不同的虚空,如果除去器具来观察虚空,说这虚空还是相同的一个。那太虚空为什么会被你分别成相同或不同呢?(虚空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无同无异),何况再叫它是一非一呢?而你能了知的六根,也是和虚空一样的。

学习笔记:

佛陀为阿难开示第二义:要对菩萨乘生出大勇猛心,决定要抛弃种种有为之相,应当详细审观烦恼的根本

烦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呢?
“就是你现前的眼、耳、鼻、舌以及身、心,六根,勾引贼人,在劫夺自家宝贝”

佛陀以六识譬喻家贼,就是因为六根和它串通,由六根对六尘而引发六识,因此便起惑造业,依业受报,轮转生死,没有停息,所以根就是媒介,有如介绍人一样
以如来藏常住真心譬喻家宝,不是世间的有为有相的金银财宝,妙觉明性,勤修戒定慧,都是真正的财宝

如何能够断尽烦恼,逆转生死之流呢?
“能够明白哪一根是最圆通,依它修持,就能够逆转无始以来由虚妄交织产生的业流”

佛陀一一解说了六根的功德数量以及相应的原因,让阿难选择
同时,教导阿难,在一门中深入,只要能够一根深入,六根便可以同时都获得清净

相关注解:
【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弃捐】:抛弃。摘自百度
【有为】:(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润生】:(术语)烦恼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依邪师,邪教,邪思惟之三缘而故起,谓之分别起,习为性,自然而起,谓之俱生起。八识中意识为主,起此二种,分别起之烦恼,造善恶之业,俱生起之烦恼,润其业种,而使受生,谓之润生。俱生起之烦恼,起于临终之时,即自体爱,境界爱,当生爱之三爱是也。(参见:爱)。出于唯识论八,百法问答钞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虚妄】:虚假不实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根尘】:(术语)根为眼等之六根。眼等所对之色等六境曰尘。止观一下曰:“根尘相对,一念心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器世间】:指一切众生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因国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纳众生居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通】:(术语)妙智所证之理曰圆通。性体周遍为圆,妙用无碍为通。又以觉慧周遍通解通入法性,谓为圆通。此前义就所证理体释之。后义就能证行门释之。楞严经圆通之目,据后义。经中有二十五大士。各依佛之问:陈圆通之法门。谓音声为圆通之门乃至耳根为圆通之门也。经五曰:“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又曰:“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中略)如吾所证,音声为上。”楞严正脉疏曰:“六根互用,周遍圆融,成玆妙果。其修入方法,最为方便者,即从耳根修入,耳根闻性。人人本自圆通。如十方击鼓,一时并闻,是圆也。隔墙听音,远近能悉,是通也。声有动静,循环代谢。而闻性湛然常住,了无生灭。若不寻声流转。而能反闻自性。渐至动静双除,根尘回脱,寂灭现前,六根互相为用,遂得圆通。”三藏法数四十六曰:“性体周遍曰圆,妙用无碍曰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也。”【又】观音为圆通大士。(参见:圆通大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见所断】:谓声闻初果之人,断惑见理,名为见道。因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故名见所断。(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十八使者,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六贪、七嗔、八痴、九慢、十疑。此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谛十使具足;集、灭二谛各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八使,除身见、边见。四谛合为三十二。上色界、无色界,每四谛下各除嗔使,余皆如欲界,故上二界合为五十六。并前欲界三十二,共成八十八使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见惑】:二惑之一,即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等之五不正见是。见惑品数,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因修】:(术语)因地之修行(修行佛因之位为因地),又修行成佛之因也(本为修因,对于果证而颠倒其句耳)。慈恩传序曰:“示之以因修,明之以果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生住异灭】:(杂语)有为法之四相也。(参见:四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相】: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 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见我人四相条。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5:10:51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学习楞严经 【34】 (用时 3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由于明与暗等二种相对的色尘相互反映,在元妙圆融的自性中,粘遮湛然的灵明,引发见精(能见的作用)。见精对映色尘,连结色尘相形成了眼根,眼根的本元为清净四大(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眼体形状犹如葡萄一样,浮根(指眼球、外耳等肉团所形成之五根外形器官)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见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眼,向外攀缘一切色尘境界)根随尘转,奔逸追逐外界的色尘

由于与动与静相对的声尘相互碰击,在元妙圆融的自性中,粘遮湛然的灵明,引发闻精(听闻的作用),闻精对映声尘,卷合声尘相形成了耳根,耳根的本元为清净四大,耳体外形犹如卷叶一样,浮根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闻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耳,向外攀缘一切声尘境界),根随尘转,奔逸追逐外界的声尘

由于通与塞二种相对的香尘相互激发,在元妙圆融的自性中,粘遮湛然的灵明,引发嗅精(嗅觉的作用),嗅精对映香尘,吸纳香尘相形成了鼻根,鼻根的本元为清净四大,鼻体外形犹如垂爪一样,浮根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嗅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鼻,向外攀缘一切香尘境界),根随尘转,奔逸追逐外界的香尘

由于恬与变(由恬谈无味而变成有味)二种相对的味尘相互参合,在元妙圆融的自性中,粘遮湛然的灵明,引发尝精(尝觉的作用),尝精对映味尘,绞合味尘相形成了舌根,舌根的本元为清净四大,舌体外形犹如初升的半月一样,浮根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尝精就寄托在浮根尘之舌头,向外攀缘一切味尘境界),根随尘转,奔逸追逐外界的味尘

由于离与合二种相对的触尘相互摩擦,在元妙圆融的自性中,粘遮湛然的灵明,引发觉精(触觉的作用),觉精对映触尘,博取触尘相形成了身根,身根的本元为清净四大,肉身之体外形犹如腰鼓一样,浮根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觉精就寄托在浮根尘之肉身,向外攀缘一切触尘境界),根随尘转,奔逸追逐外界的触尘

由于生与灭二种相对的法尘相续不断,在元妙圆融的自性中,粘遮湛然的灵明,引发知精(知觉的作用),知精对映法尘,收揽法尘相形成了意根,意根的本元为清净四大,意识思想犹如好像处于暗室的视觉一样,浮根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根随尘转,奔逸追逐外界的法尘

“阿难!如上面所说六根的作用,由于有了觉上加觉(本来觉体已觉,不必加觉。但因要加觉加明,就变成妄明妄觉,失去本元觉性),失去其见精、嗅精等本来的功能,因真性胶著妄尘而发生有形有相之光。所以,你现今如果能离暗、明,见体就不存在(因为有明暗之相帮忙你,才有见体),如果能脱离动、静,就没有闻体,如果能脱离通、塞,就没有嗅性,如果能脱离变、恬(有味无味),就没有尝性,如果脱离合、离,就没有触性,如果脱离生灭,就没有了知之性。

你只要不循著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这样的十二种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之相,从六根中任意拔除一根,不让它和妄尘交黏,而使它潜伏于内,伏归本元一真之心,就能发显本性光明;明耀之性显发光明,那其余五根,就不会再去胶合妄尘,再发妄相。自然会随著这一根的解脱,而同时都得解脱了。不再由前尘(妄心前现之六尘境)引起妄知妄见,明耀之性不再依循根,但只寄托在根中,而能发出灵明之功能,这个时候便能六根互相调换使用

学习笔记:

这部分的重点有:

1、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如何形成的
就是因为揽六尘而结成六根

2、不能开悟的原因
就是因为顺生死流而转,不能逆生死流,就是因为跟著妄尘去跑

3、六根互用的基本条件
就是不随十二种外尘引起妄知妄见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为何会产生妄念,有妄心?
是因自己的妙圆本心追逐外尘,所以清净光明的自性胶著了妄尘,由此产生妄念,有了妄心,引发了妄相
想要还归本元清净的自性,就不能追逐外尘,明、暗、动、静、合、离、通、塞、生、灭、有味、无味
想要逆生死之流,也不能跟着妄尘去跑
想要六根互用,还是不能随着外尘转


相关注解:
【浮根】:(术语)又曰扶尘根。五根有二种,在内正有发识取境之用者,名为胜义根。眼之如葡萄,耳之如卷叶,外形谓为浮根扶根或扶尘根。浮者浮虚不实之义也。楞严经一曰:“我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扶尘根】:指眼球、外耳等肉团所形成之五根外形器官,系扶助正根之五尘,其自身并无发识取境之作用,故称为扶尘根。又作扶根、浮根、扶根尘。五根具有扶根与正根,正根(又作胜义根)非生理机能,而是五根据以发生感觉认识作用之实体,乃依于扶根而立,取外界之境,发内界之识,其体清净微妙,为集合极微之四大而成,非肉眼可见,即指五官之神经。(俱舍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二)((参见:胜义根)4866)FROM:【佛光大辞典】
【妙圆】:即殊妙圆满之意;亦即真实绝对之相。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磨章(大五一·二一九上):“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准此,禅林中形容圆满微妙之机要语句,亦称为“妙圆枢口”。枢,原指开闭门扉之轴处;引申为机要之意。从容录第三则(大四八·二二九中):“英雄力破重围,妙圆枢口转灵机。”FROM:【佛光大辞典】
【四尘】:又作四微。指色尘、香尘、味尘、触尘。尘,梵语 artha,新译作境;为垢染众生心之义。(一)色尘,指青、黄等显色,及长、短、方、圆等形色。(二)香尘,指好、恶等之气味。(三)味尘,指甘、醋等之味。(四)触尘,指能造之地、水、火、风四大,及滑、涩等之性。
 据俱舍论卷四所载,物质之最小单位“极微”形成之时,必须由四大及四尘等八事俱生,缺一法而不可,称为“八事俱生随一不减”。若加身根或声,称为九事俱生;再加眼根,则为十事俱生。并以四大为能造,四尘为所造;亦即以四大之相倚而造极微,由极微相聚而成色法。然依大众部之说,则于四尘之外,不立五根。此外,于诸经典中尚有多种异说。(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七、大智度论卷十八、成实论卷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本)((参见:四大)1649)FROM:【佛光大辞典】
【四大】:(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18:11: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7-28 09:36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35】 (用时 3小时 30 分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辩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暗明、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阿难!你难道不知道,现今这法会之中,阿那律陀是无目能见(佛在给孤独园为众说法,那律于中眠睡,佛以偈呵曰: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那律闻已,达晓不眠,遂失眼根,获天眼通。观三千世界,犹如掌果);跋难陀龙是无耳能听(梵语跋难陀,华言善欢喜。谓其能护国土,雨泽以时,瓶沙王年为一会以报之,百姓闻皆欢喜故也。以其无耳能听,故云无耳而听);殑伽神女是无鼻能闻香(梵语殑伽,华言天堂来,河名。谓此河源自雪山顶,无热恼池流出故也。此女即主河之神,遂以为名。以其无鼻能闻,故云非鼻闻香);骄梵钵提是异舌能知味(正云“笈房钵底”,此云“牛相”。故经云“我有口业,于过去世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呞者,牛凡食后,常事虚哨,时人称为牛呞也。异舌者,未见别缘,或可既为牛相,即牛舌也。而能辨了人所食味,故云“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是无身能触(梵语舜若多,华言虚空。即主空神也。纂要云:但无粗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经云:如来光中,映令暂现,其质如风,以其无身,而能知触。故云:无身觉触),是借助如来佛光中令其暂现而有触觉,因为体质如同风一样,所以根本没有本体;

还有种种得到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证得寂然境界的声闻们,例如会中的摩诃迦叶(摩诃华译“大”,亦称大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亦名大饮光。修行头陀苦行,以“头陀第一”著称),很早就已经灭了意根,能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必因心念而知道。阿难!现今你的六根如果能够拔除解脱,归伏到自性中,就能发出莹然如玉的智光,那么浮尘(一切有为之诸法,虚假不实,污染真性,故称浮尘)以及器世间((界名)一切众生可住居之国土世界,谓之器世间)的种种变化之相就会如同热汤销融冰一样,将一切妄念妄想化成无上知觉。

阿难!比如那世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眼睛上,如果让他急速闭合眼睛,眼前就有暗相,对六根就看不清楚,头与足也同样看不清楚,如果这人用手循着身体外绕摸索,虽然看不清楚,但可以分别出是头、是足,知觉性是常在的。世人认为能缘之见是因光明才能看见,黑暗就不能看见,然而从自性所发出之知觉,虽然眼前都是黑暗之相,亦不会因黑暗而分辨不出来。所以,凡夫的见性,尚且不必依靠明缘,而能分别知觉,何况根尘皆已销尽,得证果之人,他的本觉胜净明心,哪有不成为圆融的妙用呢?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如佛世尊所说,在因地发心之时,与得果时之觉心,应要相同。想要求取常住(意指绵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常存在,永不生灭变易),(因地发心)必须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不相违背才对。世尊!比如果位之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这七种(七种佛之果德),虽然称谓有别,但本性是清净无染,坚固凝结,犹如金刚王,常住不坏;如果这个见精听精,脱离暗明、动静、通塞等尘相,就没有能觉之体,犹如心念(第六意识的忆念心)离开面前的外境作用,就一无所有,没有本体可得。怎可将这此毕竟断灭的根性作为修证的基本因地,而想要获得如来的七种常住不灭之果德呢?

世尊!如果脱离明暗,所见就是绝对的虚空,如果没有面前的外景,意念的自性就自然消灭了,这样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来就没有一个是我真心的自体,也没有一个是我真心的所在处,生灭心不可用,真心又找不到,那么要用哪个心来作因地心,去求取无上正觉呢?如来先前说过,自性湛然真精圆满常住,如果违背诚实之言,最终会成为戏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究竟什么是如来的真实道理?恳请佛陀垂怜大慈(伟大的慈心),开悟我们的蒙昧和法执。”

学习笔记:

在这部分佛经中,佛陀先是列举了会中得到六根互用的圣者:
阿那律陀是无目能见,跋难陀龙是无耳能听殑伽神女是无鼻能闻香骄梵钵提是异舌能知味舜若多神是无身能触,还有种种得到灭尽定,证得寂然境界的声闻们,例如会中的摩诃迦叶,很早就已经灭了意根,能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必因心念而知道

再以世间人虽闭眼也通过其他方法感知的例子进行譬喻来说明知觉性常在,无需依靠根尘,也能够了知

所以,如果六根能够拔除解脱,归伏到自性中,就能发出莹然如玉的智光,那么浮尘以及器世间的种种变化之相就会如同热汤销融冰一样,能将一切妄念妄想化成无上知觉

前面佛陀教导了如何还归自性,如何逆生死之流,如何可以六根互用
核心就是心不追逐外尘跑,不随外尘转
也就是善知识一直在讲的:[心念]是一切的根本

心念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

心念的原理,就是~
由众生六根受到外尘(外相)影响,产生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各种感官觉受,产生种种意念或思想观念,这些念头就会成为潜意识,然后逐渐成为第八识的习气或无明(无智愚痴)种子
不论是痛苦或快乐,都逐渐形成强烈的执着
而又由这第八识累积的无明习气,累世影响众生的观念和行为
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这样就造成轮回,这就是轮回的真相】——[略说]为什么常说众生根器因缘不同,所以成就或果报不同?

可见,必须要在心上下功夫啊!

【虽然我们的佛性本俱足光明圆满,但是因为我们被尘染覆盖无法显露佛性功德
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佛菩萨教导的方法,学习无量心法,而逐渐让自己契入真心,显露佛性
这些心法佛心,例如:惭愧忏悔心,感恩心,欢喜心,舍离心,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


【无明妄想是累世不断累积而成的,
想要去除尘染妄想,只要透过不断的练习心法,逐渐用正念取代妄念
随时用心法观照各种次第的佛心,而取代凡夫妄心,这样就能逐渐显露真心佛性】——[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无明妄心造就我们累世轮回的肉身,也造就世间,这真正不可思议
清净第八识的无明,恢复佛性,就能成就不可思议佛果
无明执着就轮回,清净光明就成佛,同是一个东西
一切都在于心(万法唯心),所以,心法就是佛法,也是世间法】——[解析]佛教理论和现实情况根本照不上号?佛法和世间法是两回事?
所以,从心入手,就要学习心法,什么是佛门心法呢?

【什么是佛门心法?
佛法的心法其实就是~
先透过佛陀的教导,明白法界真相,生命的实相
明白[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然后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作用的正确修行引导,
由正确的心念观行,逐渐清净第八识,而恢复佛性成佛

这种解脱轮回方法就是佛法的心法

【其实心法并不稀奇,
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在使用
因为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在用这颗心(心识作用)
每分每秒心识作用都不停息,不断的起心动念
只不过一般人并不明白其原理和作用,而且都用在负面的方向
所以我们凡夫每天都在错误的使用心法
因为一般人常用的是凡夫心,大都是负面黑暗的思维心绪
例如,贪心,嗔心,痴心,爱欲心,仇恨心,烦恼心,恐惧心,狂妄心,傲慢心,忌妒心…
又因为累劫累世这些凡夫心不停的积习增长,
所以我们不断的堕入情绪,执着表相虚妄而生死轮回】——[略说]什么是因果轮回?佛?佛法?佛教?佛门心法?

怎样修持心法呢?

心法的修持,在佛经上经常讲的,只是一般佛弟子没有正视这些文字,不知道其重要性
例如常见,忏悔心,惭愧心,至诚心,感恩心,欢喜心,慈心,悲心,大愿心,深心,岀离心,舍离心,回向发愿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 ……
这些心不是虚妄的文字,而是可以有正确的修行方式和次第阶段的实修的,而逐渐契入真心
只是比较少有人能正确的演说这样的佛法心法,以及心法次第修行的原理和阶段
所以,一般佛弟子比较少有机会能对心法有深入的了解和修学,而大都在表法上打转或甚至懈怠了

关于心法的修持,其实很简单,可以运用在各种佛法的修行上
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放生,超度,施食,全部都可以用上,全都可以把上面讲的种种心用上】——[浅谈]心法修持

【在练习心法的过程大都还是觉得不容易的
这是因为累劫累世以来,[心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正确的训练和控制
随着情绪躁动变化的凡夫心就像野兽般充满野性,没有理性与智慧

例如,现在功利社会下的一般人,每个人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
可能不再用~乐观,阳光,欢愉,勇敢,负责,宽容,体贴,怜悯,慈悲的心态
而是常用~斗争,批判,指责,咒骂,恐吓,挑拨或悲观,逃避,惧怕的方式
大家已经逐渐忘失如何生起正面乐观的心念和感动

因此,学佛修行的过程,我们必须透过一些方法来引导

例如,[布施],放生,施食来培养慈悲心,同理心,舍离心,欢喜心,感恩心
透过[戒律]和学习[忍辱],来断除上述讲的批斗挑拨种种负面的心念和行为
透过[精进]实修~念佛,持咒,拜佛,和[三昧(禅定)]观修,
来熟悉心识作用的运作和控制,增长专心和[定力],破除负面心念
透过读诵佛经,学习法义,明白法界真相,增长[智慧],破除执着,
次第增上清净慈悲平等光明心,而逐渐恢复佛性成佛

这就是[大乘佛教][菩萨道][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过程

也是逐渐发起[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且深入[四无量心]的过程
透过上述六度的修行,逐渐生起[四无量心],深入[四无量心](佛门心法)
并且发起大愿心~
[四弘誓愿]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

然后以[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六度]为基础,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他,同事)来引导众生

逐渐让自己和众生都恢复佛性,这就是实修[首楞严三昧]的过程

[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略说]心法实修的过程 ~ 六度波罗蜜&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四摄法

佛法就这么简单,
一切表法都是引导众生认识心法
引导众生转化心念,恢复佛性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转化自己的心念,
这样就能脱离众生诸缘和合的共业干扰(就是心念干扰)】——[略说]为什么常说众生根器因缘不同,所以成就或果报不同?


在清净光明净土中,善知识关于心法的帖子有很多
都是宝藏,都是精华,能够有机缘学习真的要好好珍惜
我们都应当用心、认真的学习、体会、实修

相关学习:
【诸经辑要】佛法就是心法
什么是[表法]?[心法]?[甚深心法]?[显]?[密]?[光明心法]进阶说明
光明心法进阶次第&不二
心念不可思议,心法不可思议
[短讯回覆]心法深入说明,表法和心法修持的差异&众生愚笨的原因
[精进实修案例]心法体会阶段



相关注解:
【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前尘】:(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那律陀】:(罗汉)(参见:阿那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那律陀,无目而见】:梵语阿那律陀,华言如意。谓其于过去世,以一食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乐。增一阿含经云:佛在给孤独园为众说法,那律于中眠睡,佛以偈呵曰: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那律闻已,达晓不眠,遂失眼根,获天眼通。观三千世界,犹如掌果。故云:无目而见。(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掌果者,掌中之果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梵语跋难陀,华言善欢喜。谓其能护国土,雨泽以时,瓶沙王年为一会以报之,百姓闻皆欢喜故也。以其无耳能听,故云无耳而听。(梵语瓶沙,又云频婆娑罗,华言模实,以身模充实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梵语殑伽,华言天堂来,河名。谓此河源自雪山顶,无热恼池流出故也。此女即主河之神,遂以为名。以其无鼻能闻,故云非鼻闻香。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骄梵钵提】:正云“笈房钵底”,此云“牛相”。故经云“我有口业,于过去世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呞者,牛凡食后,常事虚哨,时人称为牛呞也。异舌者,未见别缘,或可既为牛相,即牛舌也。而能辨了人所食味,故云“异舌知味”。呞,音诗。FROM:【祖庭事苑】
【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梵语舜若多,华言虚空。即主空神也。纂要云:但无粗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经云:如来光中,映令暂现,其质如风,以其无身,而能知触。故云:无身觉触。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摩诃迦叶】:摩诃华译“大”,亦称大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亦名大饮光。修行头陀苦行,以“头陀第一”著称。后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迦叶领会佛意而微笑,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印度禅宗初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意根】:<一>梵语 mana-indriya。六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大(地、水、火、风)所形成之色法;意根所对之境则为心法,对法境即产生意识。((参见:六根)1284)<二>又作意地。即指第六识。((参见:意识)5449)FROM:【佛光大辞典】
【浮尘】:一切有为之诸法,虚假不实,污染真性,故称浮尘。(楞严经卷二)FROM:【佛光大辞典】
【器世间】:(界名)一切众生可住居之国土世界,谓之器世间。对于众生世间或有情世间之语。俱舍论十一曰:“如是已说有情世间,器世间今当说。”楞严经四曰:“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妙】:谓空假中三谛圆融而不可思议。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因地】: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与“因位”同义。可分为二种:(一)对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觉以下者悉为因地。如教行信证卷二之“法藏菩萨因位时”一语,系对阿弥陀佛之果地而言。盖法藏菩萨系阿弥陀佛于往昔因位时之名号。(二)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之阶位皆为因地。亦即对已证位者,称未证位者为因地。首楞严经卷五(大一九·一二八中):“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即是一例。((参见:果地)3322)FROM:【佛光大辞典】
【因地】:从凡夫地初发心学佛,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过程都叫做“因地”。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心】:本觉的妙心,亦即觉悟不迷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常住】:<一>梵语 nitya-sthita。略称常。为“无常”之对称。意指绵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常存在,永不生灭变易。胜鬘经自性清净章、北本涅槃经卷三十四等,均谓如来法身常住不变。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则载不唯如来法身,即报、应二身亦常住不变,而以法身为本性常(本质上永远不变),报身为无间常(受乐不绝),应身为相续常(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生灭无限相续)。佛性论卷四无变异品复就三身常住说十种因缘,谓此三身者,恒能生起世间利益等事,故说常住;此系依于十种因缘,即:(一)因缘无边,谓无量劫来舍身命摄正法,以正法为无穷无尽,故以无穷因招感无穷果,果即三身,故为常。(二)众生界无边,谓初发心时结四弘誓,起十无尽之大愿,若众生不可尽,我愿无尽;众生既无尽,化身常在世间教导众生,故为常。(三)大悲无边,谓如来众德圆满常在大悲,救拔众生之恩无边际,故为常。(四)如意足无边,谓世间得四神足者尚能住寿四十小劫,何况如来大神足之师,当能住寿自在,于百千亿劫广化众生,故为常。(五)无分别智无边,谓远离生死、涅槃二执,与第一义谛相应,不动、不出,故为常。(六)恒在禅定无散,谓如来恒在禅定,无可坏者,故为常。(七)安乐清凉,谓安乐即是金刚心,能断除无明住地最后念之无常苦,因已无苦,是为安乐,佛果显成,是为清凉;此是解脱道,故为常。(八)行于世间八法不染,佛身虽复在于道前,与生死相应,但不为烦恼所染,而无妄想之缘,故为常。(九)甘露寂静远离死魔,佛果常乐,故寂静,寂静故远离死魔,远离死魔,故为常。(十)本性法然无生无灭,即法身非本无今有、本有今无,行三世而非三世法,故为谓常。(杂阿含经卷三十、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佛地经论卷七、成唯识论卷十、大般涅槃经疏卷八)((参见:三常)608、“无常”5109)
 <二>丛林之职务中,总称担任支配、运作日常事务之住众为常住。此外,亦指常备供僧伽受用之物。FROM:【佛光大辞典】
【毕竟】: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FROM:【佛光大辞典】
【前尘】:(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七常住果】:佛证不生不灭常住之果有七种名称,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戏论】:梵语 prapan~ca。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佛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二上):“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常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一(大三○·八一五上):“此中能引无义思惟分别所发语言,名为戏论。何以故?于如是事勤加行时,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损不善法,是故说彼名为戏论。”
 中论卷三观法品分戏论为爱论与见论两种。爱论谓于一切法取著之心,见论为于一切法作决定解。钝根者起爱论,利根者起见论;在家者起爱论,出家者起见论;天魔起爱论,外道起见论;凡夫起爱论,二乘起见论。
 佛性论卷三述及三种、九种戏论。三种为:(一)贪爱,(二)我慢,(三)诸见。九种为:(一)通计我,(二)约计是我,(三) 计我应生,(四)计我不更生,(五)计我有色应生,(六)计我无色应生,(七)计我有想应生,(八)计我无想应生,(九)计我非想非非想应生。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说二种戏论:(一)于真实之理生戏论,(二)于世间之事生戏论。此外,中观论疏卷一亦列举五种戏论。(中论卷一观因缘品、大日经疏卷五)((参见:爱论见论)5463)FROM:【佛光大辞典】
【大慈】:伟大的慈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1-1 07:42 , Processed in 0.09510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