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738|回复: 8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八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1

[持戒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27 14:4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19 22:27 编辑

缘起:2021年度清净道场百日楞严坛法会(6月17日—9月24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楞严会上诸佛菩萨


弟子净慧,发心学习《楞严经》
祈请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令弟子入清净光明心、智慧增上,看懂佛经深义,认真写出正确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持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目前仅供参考]

点评

随喜师兄,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利利他,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1-6-27 22: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1

[持戒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1-6-27 14:45: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19 22:25 编辑

卷第八 内容大纲

8-1  十二种类的众生,都各具有不同的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因此,世尊为阿难及大众悬示修行路 #3
       8-1-1 修行三渐次(3) --   8-1-1-1 除其助因 #4
                                          8-1-1-2  刳其正性 #5
                8-1-1-3  违其现业 #6
        8-1-2 干慧地(1) -- 干慧地 #7
        8-1-3 十信位(10) -- 信心住 #8、念心住 #9、精进心 #10、慧心住 #11、定心住 #12
                                     不退心 #13、护法心 #14、回向心 #15、戒心住 #16、愿心住 #17                
        8-1-4 十住位(10) -- 发心住 #18、治地住 #19、修行住 #20、生贵住 #21、方便具足住 #22
                                     正心住 #23、不退住 #24、童真住 #25、法王子住 #26、灌顶住 #27
        8-1-5 十行位(10) -- 欢喜行 #28、饶益行 #29、无瞋恨行 #30、无尽行 #31离痴乱行 #32
              善现行 #33、无着行#34、尊重行 #35、善法行 #36、真实行 #37
        8-1-6 十回向(10) --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38、不坏回向 #39、等一切佛回向 #40
                                      至一切处回向 #41、无尽功德藏回向 #42、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43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44、真如相回向 #45、无缚解脱回向 #46
                                      法界无量回向 #47
        8-1-7 四加行位(4) --  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 #48
        8-1-8 十地(10) --  欢喜地 #49、离垢地 #50、发光地 #51、燄慧地 #52、难胜地 #53
                                  现前地 #54、远行地 #55、不动地 #56、善慧地 #57、法云地 #58
        8-1-9 等觉、妙觉(2) --  等觉 #59、(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60) 妙觉 #60

8-2   如何成就真菩提路 #61

8-3   文殊师利菩萨恭问世尊此部经典如何立名及奉持 #62#63

8-4   阿难向世尊提问六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64

8-5   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65
        8-5-1  以情&想来看,临命终时的投生状况 #66
        
8-6   七趣
        8-6-1 地狱趣
                 8-6-1-1 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67
                             8-6-1-1-1   感招未来地狱果报的十种恶习的因 (十习因)
                                             婬习交接、贪习交计 #68
                                             慢习交陵、瞋习交冲 #69
                                             诈习交诱、诳习交欺 #70
                                             怨习交嫌、见习交明 #71
                                             枉习交加、讼习交諠 #72
                             8-6-1-1-2  六识造业所招感的恶报(六交报)
                                             见报招引恶果 #73
                                             闻报招引恶果 #74
                                             嗅报招引恶果 #75
                                             味报招引恶果 #76
                                             触报招引恶果 #77
                                             思报招引恶果 #78
                             8-6-1-1-3  六根各造 & 地狱概说 #79
        8-6-2 饿鬼趣 #80  
                 怪鬼 (本因: 贪物为罪)
                 魃鬼 (本因: 贪色为罪)                                                  
                 魅鬼 (本因: 贪惑为罪)
                 蛊毒鬼 (本因: 贪恨为罪)
                 疠鬼 (本因: 贪忆为罪)
                 饿鬼 (本因: 贪傲为罪)
                 魇鬼 (本因: 贪罔为罪)
                 魍魉鬼 (本因: 贪明为罪)
                 役使鬼 (本因: 贪成为罪)
                 传送鬼 (本因: 贪党为罪)
        8-6-3 畜生趣 #81
                 枭类 (来自: 物怪之鬼)
                 咎征。一切异类 (来自: 风魃之鬼)
                 狐类
(来自: 畜魅之鬼)
                 毒类 (来自: 虫蛊之鬼)
                 蛔类 (来自: 衰疠之鬼)
                 食类 (来自: 受气之鬼)
                 服类 (来自: 绵幽之鬼)
                 应类 (来自: 和精之鬼)
                 休征。一切诸类 (来自: 明灵之鬼)
                 循类 (来自: 依人之鬼)
        8-6-4 人趣 #82
                 顽类 (来自: 枭伦)
                 异类 (来自: 咎征)
                 庸类
(来自: 狐伦)
                 很类
(来自: 毒伦)                 
                 微类 (来自: 蛔伦)
                 柔类 (来自: 食伦)
                 劳类
(来自: 服伦)
                 文类
(来自: 应伦)
                 明类
(来自: 休征)
                 达类
(来自: 循伦)
        8-6-4 仙趣 #83
                 地行仙 (方式: 服饵)
                 飞行仙 (方式: 草木)
                 游行仙 (方式: 金石)
                 空行仙 (方式: 动止)
                 天行仙 (方式: 津液)
                 通行仙 (方式: 精色)
                 道行仙 (方式: 咒禁)
                 照行仙 (方式: 思念)
                 精行仙 (方式: 交遘)
                 绝行仙 (方式: 变化)
        8-6-4 天趣
                 8-6-4-1 欲界六天 #84                               
                             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燄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1

[持戒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1-6-27 14:52: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6-27 22:15 编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学习解说
世尊对阿难说:「阿难! 这十二种类的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都各具有不同的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
就如同捏目,眼前所见的就会有很多的乱华飞舞,颠倒原本的妙圆真净明心,以致才会有如此的虚妄乱想,然而,只要把捏目的手拿开,就不会有这种虚妄乱想了。
如今您们要修学证得正定三摩提,那就要从因上着手来去除这个虚妄乱想,要怎么去除呢? 有三个修行渐次,
这个原理,就像先在清净的容器中去除毒蜜,以种种煮沸后的汤水并参杂灰香来洗涤,然后才在这个容器内放置上好的甘露。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
一者修习,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
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学习解说
去除这个虚妄乱想,有哪三个修行渐次呢?
一. 修习,去除在因地上会导致的恶性增长的因素
二. 真修,剔除不好的,然后端正正性
三. 增进,有了上面两个条件,就不会导致虚妄乱想

   
字义
1. 剖开。 2. 挖出;挖空。 3. 剔净;消除。 4. 宰;杀。 5. 剜。
[国际计算机汉字及异体字知识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1

[持戒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1-6-27 22:3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6-27 22:34 编辑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
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学习解说
什么是助因呢? 就是指会导致恶性增长的因素。
阿难! 像这十二种类的众生,无法自给自足,而是需要依靠四食来长养身心的,
是哪四食呢? 就是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而长养来支持身命的。
然而,阿难! 一切众生虽依食而长养来支持身命的,吃了甘美合适的食物就能存活,反之吃了毒就会致死。
所以说众生要修学证得正定三摩提,要先断除世间的五种辛菜。

四食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四类能长养身心的食物。

四食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四种长养支持身命的东西。一、段食,即普通物质的食粮;二、触食,即感官与外境的接触;三、识食,即知觉;四、思食,即思想或意志。

【四食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段食〕,段即分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古译经律皆为搏食,以手团曰搏;后译复言浆饮等不可搏,遂译为段食。
  〔二、触食〕,触即对也。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非触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飢也。)
  〔三、思食〕,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飢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第六识即意识也。)
  〔四、识食〕,识以执持为义,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
FROM:【三藏法数】


是五种辛,熟食发婬,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
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
学习解说
就是这五种辛菜(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不能吃,
为什么呢? 因为把它煮熟了吃会生起淫欲心,生吃则会增长瞋恚。
这个世界上有吃五辛的人,就算他能够宣说十二部经,十方的天人与神仙都会嫌他臭秽,都会自动离得远远的。
只有那些饿鬼道的众生,因为臭味相投,所以反而会吸引过来去舐食那些吃五辛之人的嘴唇,这些吃五辛之人就这么经常与鬼道众生蒙混在一起,导致自身福德日渐消损,这样长久后,怎么会有利益可言呢?

【五辛
  ﹝出梵网经﹞
  首楞严经云:是五辛,熟食发婬;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舐其脣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婬怒痴。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是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五种辛菜也。(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大蒜〕,大蒜者,至荤至辛之物也。
  〔二、茖葱〕,茖葱者,薤也。其形似韭类,山葱也。
  〔三、慈葱〕,慈葱者,乃葱之正名也。
  〔四、兰葱〕,兰葱者,即小蒜也。杂阿含经云:非小蒜,木葱。是也。木葱即韭也。
  〔五、兴渠〕,兴渠者,叶如蔓菁,根如萝卜,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阗国,华夏不产,故不翻也。
FROM:【三藏法数】

【五辛
 五种带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学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极充份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瞋恚,学佛人一有了欲念和瞋恚,便会蒙蔽智慧,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天仙
 (术语)天人与神仙也。理趣分述赞中曰:「五趣之极曰天,人有神德曰仙。」大日经疏二曰:「天仙谓诸五通神仙。」法华忏法曰:「菩萨声闻缘觉众,及一切天仙。」
FROM:【佛学大辞典】

相关及延伸阅读: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婬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所以说,那些吃五辛之人想要修学正定三摩地,菩萨、天人、神仙及十方善神等是不会来守护此人的,就在这个时侯,大力魔王趁虚而入化作佛身,来为这个吃五辛之人来说法,毁谤持戒,赞叹婬欲、瞋恚及愚痴,命终之后就变成了魔王眷属的一分子,然后魔福报享尽,就直接前往无间地狱去报到。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学习解说
阿难! 如果想要修学菩提者一定要永远断除五辛,这就是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1

[持戒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1-6-27 22:49: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6-27 22:52 编辑

(3楼+4楼+5用时,3小时)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婬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婬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当观婬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学习解说
什么是正性呢?
阿难! 若想要修学证得正定三摩地,首先就要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吃酒肉,只吃清净素食,对于要吃的生菜需先以火煮过后才能吃,不能直接吃生菜(避免助长野性)。
阿难! 若修行人不能断除婬欲及杀生,想要出三界,那是不可能的!
是故,先观婬欲就像毒蛇一样,或像见到了怨家或盗贼一样。
所以,就要先持声闻的四弃(比丘要遵守不犯的淫、盗、杀、妄)八弃(指比丘尼要受持的禁戒 - 非梵行、不与取、杀、上人法、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之后,受持菩萨清净律仪,令身口意清净,不犯诸过,若有犯者则悔除,以这样来约束自己的身心,如此,行者在禁戒上才得以成就。
修行者若禁戒成就,那么,在这个世间就永远没有相生(断淫心)及相杀(断杀心)之业,也没有偷盗劫夺(断偷心),也就没有负债还债的必要,是故,在这个世间就不需要宿债还债了。

四弃
[佛光大辞典]
比丘若触犯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梵 catvāraḥ pārājika dharmāḥ)则不得忏悔,必被逐出僧团,永弃于佛门之外,故称四波罗夷为四弃。又梵语 pārājika,亦译作弃。(参阅「四波罗夷」2221、「波罗夷」4214)p2271

四重禁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

八弃
[佛光大辞典]
谓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又作尼八弃戒、八弃戒。即:非梵行、不与取、杀、上人法、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参阅「律」4784)p439

【八弃戒──尼八弃戒 】
  ﹝出楞严义海﹞
  梵语尼,华言女。弃,却也。谓尼犯此八罪,弃却于佛法之外也。
  〔一、杀〕,杀即损伤物命也。谓一切有情,皆惜身命。尼若不能悯彼,反更伤残,是故为众所弃也。
  〔二、盗〕,盗即窃取他物也。谓尼于他人所有财物,生贪乐心,不与而取,是故为众所弃也。
  〔三、婬〕,婬即染欲也。谓尼不能以礼自防,以戒自守,贪着色欲,污犯净行,是故为众所弃也。
  〔四、妄〕,妄乃虚妄不实也。谓尼隐覆实事,虚言诳他,是故为众所弃也。
  〔五、触〕,触即触着。谓尼若与男身相触,起染欲心,是故为众所弃也。
  〔六、八〕,八者,八事也。谓尼与染心男子,两手相捉,或捉其衣,或同入屏处,或屏处共坐,或共语,或共行,或相倚,或与相期。犯此八事,是故为众所弃也。(屏处者,僻静处也。)
  〔七、覆〕,覆即遮覆也。谓尼与大众说戒作法之时,遮覆他罪,不肯对众陈露,是故为众所弃也。
  〔八、随〕,随即依也。谓尼于大僧众中,未与作共住法,而随彼共住,是故为众所弃也。
FROM:【三藏法数】

【律仪
 律是戒律,仪是仪则,谓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恶,乃是吾人立身处世的仪则。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律仪
[佛光阿含藏]
律仪(samvara)(巴),防护。「波罗提木叉律仪」指防护戒本上所举一一戒,不使戒缺、断、污、杂等。

律仪
[阿含辞典(庄春江)]
南传作「自制」」(saṃvara,另译为「防护;律仪;摄护」),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自制」(restraint)。即在六根对六境时,保持对合意的不起欲贪,对不合意的不起瞋恚。

《佛光大藏经.唯识藏.论部.瑜伽师地论三.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三》
律仪当知略有八种:一、能起律仪;二、摄受律仪;三、防护律仪;四、还引律仪;五、下品律仪;六、中品律仪;七、上品律仪;八、清净律仪。若未正受,先作是心:「我当定受如是远离。」是名能起律仪。若正摄受远离戒时,名摄受律仪。从是已后,此远离思,五根摄受增上力故,恒与彼种子俱行,于时时间亦与现行俱行,即由五根所摄善思,如先所受律仪防护而转。由此思故,或因亲近恶友,或因烦恼增多,随所生起恶现行欲,即便惭羞,速能舍离,勿彼令我违越所受,当堕恶趣。是名防护律仪。若时失念,诸恶现行,即便速疾令念安住,自恳自责,发露所犯,蠲除忧悔,后坚守护所受律仪,是名还引律仪。
[p1206]
        若于煞等诸恶业道少分远离,少时远离,唯自远离,不劝进他,不无量门称扬赞述,亦不见彼诸同法者深心庆悦,多生欢喜,是名下品律仪;若于诸恶多分远离,多时远离,不至命终,自能远离,亦劝进他,然于远离不以无量门称扬赞述,见同法者不深心庆悦,生大欢喜,是名中品律仪;若于诸恶一切分,一切时自能远离,亦劝进他,以无量门称扬赞述,见同法者深心庆悦,生大欢喜,是名上品律仪。
        若即于此所受律仪,能无缺犯,以为依止,修无悔等,乃至具足入初静虑,由奢摩他能损伏力,损伏一切犯戒种子,是名静虑律仪。如初静虑,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由远分对治所摄奢摩他道转深,损伏恶戒种子。当知此名初清净力所引清净律仪。若即于此尸罗律仪无有缺犯,又复依止静虑律仪入谛现观,得不还果,尔时一切恶戒种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此即名为圣所爱戒。当知此名第二清净力所引清净律仪,即此亦名无漏律仪。此无漏律仪,若得阿罗汉果时,但由能治清净胜故胜,不由所治断胜故胜
        如是八种摠立唯三:一、受律仪;二、持律仪;三、清净律仪。前二,是受;防护、还引,是持;下、中、上三,通受、持二;静虑、无漏,是清净摄。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学习解说
这样清净的修行人修学正定三摩地,这个色身虽是自父母肉身所生,然而,却不需要天眼,自然就能观见十方世界,亲见诸佛及听闻佛法,亲奉圣旨,证得大神通,畅游十方法界,宿命清净,再也没有任何干扰或障碍,这就是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1

[持戒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1-6-28 22:44: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6-28 22:59 编辑

(本楼用时,约2小时50)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婬,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学习解说
什么是现业呢?
阿难! 上面所说这样清净持禁戒的修行者,禁戒成就,内心已无贪婬心(指没有贪欲之心,也没贪求婬欲),因此就不会随着六尘的境界而转,不再于心之外的六尘流转奔波了。

贪欲三种发相
[佛光大辞典
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举出,修行人于修禅定时,有下列三种贪欲发相,即:()外贪欲相,即修行人于修禅定时,取男或女之容貌,生起贪欲之心,念念不歇而障诸禅定,是为外贪淫结使发相。()内外贪欲相,即修行人于修禅定时,欲心忽生,或缘他身相,或缘己身形貌,念念染着,生起贪爱,而障诸禅定,是为内外贪欲烦恼发相。()一切处贪欲相,即修行人于修禅定时,除贪着上述内外之境,复于一切五尘境界、资生之物等,皆生起贪爱之心而障诸禅定,是为于一切处贪欲发相。 p4793

《佛光大藏经.唯识藏.经部.楞伽经外二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六》
「大慧!若有痴人谤言如来听许食肉,亦自食者,当知是人恶业所缠,必当永堕不饶益处。大慧!我之所有诸圣弟子尚不食于凡夫段食,况食血肉不净之食。大慧!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尚惟法食,岂况如来。大慧!如来法身非杂食身。大慧!我已断除一切烦恼,我已浣涤一切习气,我已善择诸心智慧,大悲平等,普观众生,犹如一子,云何而许声闻弟子食于子肉,何况自食?作是说者,无有是处。」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悉曾为亲属,众秽所成长,恐怖诸含生,是故不应食。
            一切肉与葱,韭蒜及诸酒,如是不净物,修行者远离。
            亦常离麻油,及诸穿孔床,以彼诸细虫,于中大惊怖。
            饮食生放逸,放逸生邪觉,从觉生于贪,是故不应食。
[p572]
            邪觉生贪故,心为贪所醉,心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
            为利煞众生,以财取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
            不想不教求,此三种名净,世无如是肉,食者我诃责。
            更互相食噉,死堕恶兽中,臭秽而癫狂,是故不应食。
            猎师旃茶罗,屠儿罗剎娑,此等种中生,斯皆食肉报。
            食已无惭愧,生生常癫狂,诸佛及菩萨,声闻所嫌恶。
            象胁与大云,涅槃央掘摩,及此楞伽经,我皆制断肉。
            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以其恶习故,愚者妄分别。
            如贪障解脱,肉等亦复然,若有食之者,不能入圣道。
            未来世众生,于肉愚痴说,言此净无罪,佛听我等食。
            净食尚如药,犹如子肉想,是故修行者,知量而行乞。
            食肉背解脱,及违圣表相,令众生生怖,是故不应食。
            安住慈心者,我说常厌离,师子及虎狼,应共同游止。
            若于酒肉等,一切皆不食,必生贤圣中,丰财具智慧。

依是伽陀,分别其义,不食肉之真理,有其八焉。人与禽兽,同属有情,随业生死,流转无定,故从无始劫来,皆曾互为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夫妇、朋友,骨肉至戚,天性攸关,夙生恩爱,恍同目前,奈之何睹其宛转就死而不救,反忍心取其肉以为食哉﹖彼猪羊等,身分污浊,内贮屎尿,外依泥滓,犹如粪窖,亦同脓聚,奈何号称人类,性好清洁,竟效蛆狗惟秽是!且今人类所食肉食,气质粗臊,含毒尤多,令人血污身重,神昏志颓,亦同嵚、蒜,增恚助淫,恶臭熏蒸,染成疫疠!既生为人,当具人性。人性者何﹖仁慈智勇,恒起悲悯,救众生苦,净法布施,使之觉悟。哀彼愚痴,应常护念,不稍违逆,致怀疑忌。奈何杀害生命取食其肉,令彼众生恐怖逃避,视为杀者不敢亲近,怨毒衔结乘隙思报!有情肉身皆淫欲生,全身血肉皆淫欲种,人若食之增长淫欲,因淫欲故愈贪食肉,因食肉故愈贪淫欲,遂令人身变成畜身!愈淫愈杀,愈杀愈淫,妄杀妄死,乱淫乱生,生死死生,不获解脱。人所食肉,皆从杀来,杀习沿传,杀机时动,遂令杀念不去人心,由微而着,从物及人。砲火弥天,刀光蔽地,人之与人,杀以继杀,尸积千里,血流百川!由人杀人,供禽兽食,杀生食肉,因果如是。因有食肉之人,遂有渔猎、屠刽之者,使人类中有此一类专以杀生害命而图利谋财者,皆食肉之人致之也。夫图利杀生谋财害命者,杀人之强盗也。彼得微少财利而甘陷于强盗杀人之罪,固属不智,而食肉者,间接使人类之一部分为杀人强盗,非惟不智,且不仁之尤也!能不食肉,杀念乃除,能除杀念,慈心斯成,能成慈心,祥和可致,能致祥和,灾厉自无。于是人生仁寿,皆可期于贤圣,世界清净,永能保其安乐。综合此八义以观之,亦可略知佛教不食肉之理矣。
--- 内容节录自太虚大师之〈佛教不食肉之真理〉 ---

六尘
[佛光大辞典]
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参阅「六境」1298) p1298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学习解说
因为不再于六尘流转奔波了,自然返回根本,因为既不缘于六尘了,六根也就没有相对于六尘,六根六尘全都归于一,六根也没有追逐六尘了。

反流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流水折回。

【六根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
  〔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鼻根〕,谓鼻能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
  〔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FROM:【三藏法数】

【一即六
 (术语)谓眼等六根之中,一根返于真性则余五根亦得解脱也。楞严经六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又「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FROM:【佛学大辞典】

【一即六
 谓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中,若有一根已经清净,则其他五根也会跟着获得解脱。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
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学习解说
此时,十方的国土,一望过去,就像月亮那样明亮清晰,又好像琉璃一样,里面悬挂着明月,都看的清清楚楚,
这时侯的修行者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得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此人即证得无生法忍。

妙圆
[佛光大辞典]
即殊妙圆满之意;亦即真实绝对之相。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磨章(大五一‧二一九上):「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准此,禅林中形容圆满微妙之机要语句,亦称为「妙圆枢口」。枢,原指开闭门扉之轴处;引申为机要之意。从容录第三则(大四八‧二二九中):「英雄力破重围,妙圆枢口转灵机。」 p2855

【无上忍
 (术语)堪受真理之智谓之忍。有无上忍,寂灭忍等。无上者叹称之语。宝积经二十二曰:「速至大安稳,成就无上忍。」【又】十忍之一、信受无常之理而不疑也。
FROM:【佛学大辞典】

无生法忍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nutpattika-dharma-ksā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据大智度论卷八十六载,于声闻之八人地乃至已办地、辟支佛地等观四谛,一切智断仅得菩萨无生法忍之部分,苦集灭道之四谛实乃分别诸法实相之一谛,以声闻为钝根,故观四谛而得道;以菩萨为利根,故直观诸法实相而入道。由此可知,无生法忍,即声闻于入见道位时见四谛之理;菩萨则于入初地时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以住不退转地。

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又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第七地之菩萨,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灭忍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无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无量寿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入楞伽经卷三、成唯识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净土论卷上、大乘义章卷十四〕(参阅「三法忍」571、「五忍」1097) p5079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学习解说
从此如是渐修,随所发心及修行而安立圣位,这就是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圣位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三乘圣果之位也。华严经二十六曰:「愿一切众生,速入圣位。」

菩萨阶位
[佛光大辞典
指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之功德,以至达于佛果,其间所历经之各阶位;通常以「位」或「心」称之,如十信位(又称十信心)、十回向位(又称十回向心)等,均为菩萨阶位之名称。然有关菩萨阶位之位次、名义,诸经论所说不一,例如发心住、治地心住等之「十住」说,在古代原本涵盖菩萨修行之全部阶位,至后世则仅相当于「十地」以前三贤位之初位而已,故知菩萨阶位说亦每随教理史之发展而更变。于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七位等各种菩萨阶位说之中,自古以降,菩萨璎珞本业经所举之五十二位说(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以名义之整然,位次之无缺,而广为一般采用。如表一所示。

又各经论有不同之说法,如表二。

各宗派于菩萨阶位之主张亦不同,玆举唯识、华严、天台等三大宗派之说:()唯识宗采四十一位说,其异于璎珞经之五十二位说者,系将「十信」包含于「十住」中之初住,「等觉」包含于「十地」中第十地圆满成就之时(即最终之时)。又于「十回向心」之第十回向开衍出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善根」之位,而以十地以前三十心之前二十九心(即十住心、十行心、十回向之前九回向心)及第三十心(第十回向心)之一部分为「大乘顺解脱分」(即三贤位),以第三十回向心之另一部分为「大乘顺决择分」(即四善根)。

有关「十信位」,唐代西明寺之圆测别立两种异说:(1)主张有「位地之十信」,即认为进入「初住」前,必有「前方便位」之阶位,此即常行十心的「十顺名字」之菩萨。(2)主张「行解之十信」,即指所有「初住位」以上之菩萨所共通修证之十心。圆测与我国唯识宗之祖窥基本为同门师兄弟,一生致力于唯识学之研习、讲说、著作,然每有论述,必多批驳窥基之说,且亦异于当时唯识学之正统解释,故被视为唯识家之异解者,如上记两种异说即为历来有关「十信位」极特殊之观点。

()华严宗以所判立「五教」之别而有数种菩萨位次之说,即:(1)小乘教,于「见道」以前有四善根之方便位。(2)大乘始教,又分两种,即:1.回心教,即引导愚法二乘进入大乘之教,依准小乘之位次,并根据天台宗「三乘共十地」之说,而有干慧地、性地、菩萨地、佛地等十地。2.直进教,即直进大乘之教,包含十信之阶位,故共有五十一位,而以「十回向」以上为「不退位」,亦即依素质能力之差别,上根者、中根者、下根者三种人分别于第七住、十回向、初地等阶位入于不退转之位次。(3)终教,谓十信位之菩萨尚未证得不退位之境地而仅有其行,故不立十信位之说,仅立四十一位。又于此四十一位中,以初住为不退位。(4)顿教,于此教中,若能一念不生而显理断惑,即能当下契入佛位,故不立菩萨之位次。(5)圆教,分为两种:1.同教一乘,亦不立特别之位次,而摄入前四教之阶位。2.别教一乘,于「行布门」虽立有菩萨之阶位次第,然在「圆融门」,则主张于一位之中即具足一切之位,故认为十信位圆满成就之际即可成佛,称为「信满成佛」。

()天台宗所判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中,通、别、圆三教均配有菩萨阶位:(1)通教,配以「三乘共十地」之阶位,即干慧地、性地等十地,又称通教十地,为菩萨、声闻、缘觉等三乘之人所共修之十种阶位。(2)别教,以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之五十二位为其位次。然将五十二位归纳成「信、住、行、向、地、等(觉)、妙(觉)」等七科,又将七科总结为凡、圣两大项。即于五十二位中,以「十信」为「外凡」位(止伏三惑中「界内」之见惑、思惑;界,指欲、色、无色等三界),而以十住、十行、十回向为「内凡」位(以至止伏「界外」之无明惑),以初地以后为「圣」位。又于圣位之中,以十地与等觉为圣位之「因」,而以妙觉为「果」。(3)圆教,圆教教义主张所有之存在本来即具足三千诸法,故自本体而言,佛与众生平等无二;然于现象上有迷悟之差异,故自实践之立场而言,亦宜有修行之阶位等次,遂立「六即位」之说,以令修行者舍离卑下上慢之心。另又藉别教五十二位之名,来说明圆教之位次,故于十信位之前,增加「五品弟子位」一科;同时,圆教之「十住位」相当于别教之「十地位」。如表所示为六即位与五十二位之配列关系。

又圆教菩萨之阶位亦可配于铁轮(十信)、铜轮(十住)、银轮(十行)、金轮(十回向)、琉璃轮(十地)、摩尼轮(等觉)等六轮,以转轮圣王之轮宝能摧毁一切武器,来比喻每一阶位皆能断除烦恼。

于上记各种阶位中,十信位之菩萨唯名无实,故称为「名字菩萨」,或「住前信相菩萨」。同时,初住以后之菩萨,由于信根成就,不再退失,故称地前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信相应地」。又干慧等十地之第二地「性地」以上之菩萨,及欢喜等十地之第八地「不动地」以上或「初欢喜地」之菩萨,以悲悯、忆念一切众生,犹如母之忆子,故又称「一子地」之菩萨。日本净土真宗即以一子地配于初欢喜地,作为信心之现益(此世之利益),或兼作为当益(未来世之利益)。此外,世亲净土论一书中载及「教化地」,意指菩萨教化之场所,或解作菩萨之阶位;若解作阶位,则相当于第八地以上。〔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教化品、大品般若经卷六发趣品、梵网经卷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旧华严经卷八「十住品」、卷十一「十行品」、卷十四「十回向品」、卷二十三「十地品」、大智度论卷四十九、十住毘婆沙论卷一、仁王经疏卷中本、华严经疏卷十八、大乘四论玄义卷二、法华玄义释签卷五下、大乘义章卷十二〕(参阅「十地」419、「五十二位」1044、「四善根位」1767、「即」3758p5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1

[持戒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20:1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6-29 20:21 编辑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学习解说
阿难! 此时这个善男子,由于已无欲爱之心,六根也没有相对于六尘,六根不再追逐六尘境界,即使现前当下有过往残留一点无明的余习,但却了无助缘可以让它继续发挥或生长,所以那一点余习是不足为患的。
此时内心就如同虚空般明朗,因为没了欲爱之心,所以只有智慧,慧性散发出光明圆满,照耀十方法界,因为这个阶段只有智慧而无禅定,所以称为干慧地。

【干慧地
 (术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其智慧干燥而未淳熟,故云干慧。大乘义章十四曰:「虽有智慧,未得定水,故云干慧。又此事观,未得理水,亦名干慧。」
FROM:【佛学大辞典】

【干慧地
  谓三乘之人,初居外凡位时,未得真空理水所润,故名干慧地。(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外凡者,谓心居理外也。)
FROM:【三藏法数】

干慧地
[佛光大辞典
梵语 śukla-vidarśanā-bhūmi。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据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干慧地有二种,即:()声闻,乃独求涅槃,故勤精进、持戒,或习观佛三昧、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集诸善法,舍不善法等;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称干慧地。()菩萨,则为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又据摩诃止观卷六上载,将十地配合菩萨五十三位,而以其中之外凡三贤为干慧地,称为十信。(参阅「十地」419p4371

虚明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ㄒㄩ ㄇㄧㄥˊ, 1.心。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非虚明之绝境,不可穷者。」
2. 空明。宋.苏轼〈碧落洞〉诗:「幽龛入窈窕,别户穿虚明。」

[
〈动〉
琢磨使发光。亦作“莹”
,磨也。——《广雅》
[国语字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1

[持戒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20:23:51 | 只看该作者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学习解说
欲爱之心已干枯的初期,然而,却没有与如来正法像流水一样相续不绝,而是以当下此心(干慧地的心)来流入如来正法,圆满妙明,开启敷演,从真妙圆,再重发真妙,然后于这个真妙上再生起一个常住的信,到了这里,有了这个真实常住的信,一切妄想全都灭尽无剩余,处于中道而纯真,这阶段称为信心住。

法流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言正法相续不绝,如水之流也。楞伽经四曰:「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楞严经八曰:「未与如来法流水接。」佛地论一曰:「处真法流,住真净土。」行事钞上一曰:「宅身佛海,餐味法流。」

法流
[佛光大辞典]
又作法水。比喻佛教正法之传承相续有如川河之流。后来演而意味师资相承之法门、流派等系统。杂阿含经卷二十五载有阿罗汉名修罗他者,慨叹法、律将灭,而比喻法犹如桥、川、海、山,谓(大二‧一七九中):「法桥今已坏,法水不复流,法海已枯竭,法山已崩颓。」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亦载佛陀说诸法无自性,不生不灭,破有因论与无因论,谓(大一六‧五○七下):「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此皆为法流之原义。〔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序〕 p3366

法流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正法相续不断,如水长流。

开敷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开花。

中道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观念或行为。
2.路途当中。

十信
[佛光大辞典]
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心;此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称十信心。略称十心。依诸经典所举,其名称与顺序略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所列之十种,即:(一)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二)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三)精进心,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四)定心,于事于义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五)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六)戒心,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七)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八)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九)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十)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又鸠摩罗什译之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所列之十种为: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以之为习种性十心。梵网经卷上所列之十种为:舍心、戒心、忍心、进心、定心、慧心、愿心、护心、喜心、顶心,以之名坚信忍中之十发趣心。楞严经卷八称之为十心住,即:信心住、念心住、精进心、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

历来以此十信配菩萨之位次即有各种异说。四教义卷五等以之为别教五十二位中最初十位;圆教又别立六即,配以相似即,为六根清净柔顺忍之位。华严五教章卷二中,援引梁译摄大乘论之语,谓如须陀洹道前有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位,于愿乐行人,则有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四种;于始教,以十信等四位为资粮位;于终教,入初地位之前唯有三贤(十解、十行、十回向),因十信未达不退位之故。唯识家亦言十地之前仅有三十心,十信不立位。〔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一、仁王经合疏卷中、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下、大乘义章卷十七末〕(参阅「菩萨阶位」5221) p4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1

[持戒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21:29:26 | 只看该作者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学习解说
有了这个真实的信,就能明了真正的智慧,一切圆通都能圆满,也能圆满周遍一切,融通无碍,即使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十二处(六根+六尘)十八界(六根界+六尘界+六识界)这些也不能为碍,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以来,无数生死轮回中的一切习气,皆都知道,这个善男子全都能够忆起而无遗忘,这个阶段称为念心住。

明了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完全明知其事理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圆通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妙智所证之理曰圆通。性体周徧为圆,妙用无碍为通。又以觉慧周徧通解通入法性,谓为圆通。此前义就所证理体释之。后义就能证行门释之。楞严经圆通之目,据后义。经中有二十五大士。各依佛之问:陈圆通之法门。谓音声为圆通之门乃至耳根为圆通之门也。经五曰:「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又曰:「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中略)如吾所证,音声为上。」楞严正脉疏曰:「六根互用,周徧圆融,成兹妙果。其修入方法,最为方便者,即从耳根修入,耳根闻性。人人本自圆通。如十方击鼓,一时并闻,是圆也。隔墙听音,远近能悉,是通也。声有动静,循环代谢。而闻性湛然常住,了无生灭。若不寻声流转。而能反闻自性。渐至动静双除,根尘回脱,寂灭现前,六根互相为用,遂得圆通。」三藏法数四十六曰:「性体周徧曰圆,妙用无碍曰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也。」
又观音为圆通大士。见圆通大士项。

圆通
[佛光大辞典
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谓,二十五位菩萨各个皆具圆通,共有六尘、六根、六识、七大等二十五圆通。此外,楞严会上二十五圣之中,以观世音之耳根圆通为最上,故称为圆通尊、圆通大士。〔楞严经圆通疏前茅卷下、楞严经纂注卷五〕 p5407

圆通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道理圆融而无碍。

【五阴
 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参见:五蕴)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五蕴
 (术语)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为法自性。作有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参见:阴)),大别之五法:一、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二、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三、想蕴,对境而想象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四、行蕴,其他对境关于瞋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以一有情征之,则色蕴之一即身,他四蕴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为一种特别之作用,故名之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略云心所),识之一者为心之自性,故名之为心王。盖五蕴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从五蕴而成,如无色界无身之有情,自四蕴(除色蕴)而成也。毘婆尸佛经上曰:「五蕴幻身,四相迁变。」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FROM:【佛学大辞典】

【十二处
 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处
  十二处者,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也。亦名十二入。即合六根六尘以言,谓之十二处。处者方所也,所依之义也。言根在内,尘在外,眼唯对色,耳唯对声等,各有所依一定方所也。言十二入者,入即涉入之义,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之故。如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等。乃至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等是也。六根为内,名内六入;六尘为外,名外六入。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入
  十二处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入
FROM:【佛学次第统编】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请参见附表说明。
    十 八 界 及 其 效 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尘界┌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尘  尘  尘  尘  尘  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识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识  识  识  识  识  识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见  闻  嗅  尝  觉  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受身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陷于轮回而)投生。又译为「受生」。

受身
[阿含辞典(庄春江)
同「受生」,有下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1

[持戒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22:24:10 | 只看该作者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学习解说
到了这里,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劫以来的一切习气转化为一种精明的智慧,然后以这种精明的智慧来进入并趋向真实的清净,这个阶段称为棈进心。

精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精良明白也,谓心意之清洁。无量寿经下曰:「精明求愿。」

精明
[佛光大辞典]
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无量寿经卷下、首楞严经卷六〕 p5882

真净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如来所证之法,真实清净也。对于二乘之伪,故云真实,无累不脱,故云清净。法华经如来神力品曰:「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3 13:13 , Processed in 0.0884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