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5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44

主题

877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150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4-23 20:4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4 11:41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缘起: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净莲,发心学习<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法华三昧的观行,以及甚深忏悔))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弟子能够落实[戒][定][慧]三者平衡
深入经藏,增长智慧,解悟通达佛经义理,恢复自性,自利利他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佛菩萨  顶礼


[注:所有相关解说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7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150

[精进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5-4-23 20:46:13 | 只看该作者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相关注解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全一卷。刘宋昙摩密多(梵 Dharmamitra)译。又称出深功德经。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观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系佛陀于说法华经之后,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因佛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入灭后弟子应如何修行及大乘法要,佛遂为说普贤观门、六根罪之忏悔及忏悔后之功德。
 本经旨在阐明法华经之普贤菩萨劝发品,故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互为表里;而与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合称法华三部经。又无量义经称为法华经之开经,相对于此,天台大师谓本经为法华经之结经。(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七、卷八、卷十、开元释教录卷三至卷五)p6965 FROM:【佛光大辞典】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刘宋·昙摩密多译。又称《出深功德经》。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观经》。收在《大正藏》第九册。内容叙述佛于毗舍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中,宣说自己将于三个月后入般涅槃,当时阿难、迦叶、弥勒等人乃请问佛灭后之修行及大乘之法要,佛因此为说普贤观门、忏悔六根罪法,及忏悔后之功德。

自古以来,此经被视为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互为表里,而与《法华经》、《无量义经》被合称为‘法华三部经’。其中,《无量义经》被称为‘法华之开经’,而此经则被称为‘法华之结经’。

据《历代三宝纪》所载,本经前后有三译。初译为东晋·只多密所译之《普贤观经》一卷;第二译为姚秦·鸠摩罗什所译之《观普贤菩萨经》一卷。然此二译皆缺而不传,第三译即是昙摩密多译本。其注释有《普贤行法经疏》一卷、《普贤经文句》一卷、《普贤经记》一卷、《普贤经私记》一卷等。[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七、卷八、卷十;望月信亨《佛教经典成立史论》。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刘宋昙摩密多三藏译。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389)。本经系佛陀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当时佛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尊者等随即请问:佛陀入灭,弟子应如何修行大乘法要?佛陀说:“普贤观门”(六根罪之忏悔)及忏悔之功德成就为旨趣。

本经旨在阐明‘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互为融通;而与‘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合称为法华三部经。又‘无量义经’称为‘法华经’开启之经,相对之,本经为‘法华经’之结经。
[出三藏记集二、历代三宝纪卷七、八、十、开元释教录卷三至五] FROM:【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7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150

[精进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5-4-23 20:47: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4 12:07 编辑

习经目录: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一、【法会的地点、人员及请法】

二、【至心谛观普贤菩萨】

三、【清净六根忏悔法】

四、【当修此忏悔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7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150

[精进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5-4-23 21:56: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23 22:20 编辑



(本次学习:2 - 4楼   学习用时共计 2小时  以上 )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一、【法会的地点、人员及请法

-- [经文] --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告诸比丘:“却后三月我当般涅槃。”

尊者阿难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绕佛三匝为佛作礼,胡跪合掌,谛观如来,目不暂舍。


长老摩诃迦叶、弥勒菩萨摩诃萨亦从座起,合掌作礼,瞻仰尊颜。

[末学解说]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

一时(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佛陀在毗舍离(国名。译曰广严。中印度也。维摩大士住此国)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告诉诸比丘:“在三月后我当会般涅槃(译为入灭。常略曰涅槃)。”

尊者阿难随即从起身,整理衣服,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合掌,绕佛三匝,为佛作礼,胡跪合掌,认真观如来,目不暂舍。

长老摩诃迦叶、弥勒菩萨摩诃萨也从座位起身,合掌作礼,瞻仰尊颜。

注解:
【如是我闻】: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是我闻】: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一时】:1、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2、指佛说法之时,亦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毗舍离】:(地名)Vais/a%li,又作毗耶离,鞞舍离,维耶,维耶离,鞞舍隶夜。新云吠舍厘。国名。译曰广严。中印度也。维摩大士住此国。又,佛灭一百年,七百贤圣为第二结集之处。此国内之种族曰离车,亦曰跋阇子(此国城之鼻祖名离车,当时有三城郭,开扩庄严,名毗舍离,详说于善见律中,载离车之部),后为阿阇世王所并。吉藏维摩经疏一曰:“毗耶离城,亦云毗耶离国。此是六大城中一大城,十六大国中一大国也。毗耶离,或云毗舍离,或云鞞舍离。此云广博严净,亦云好稻,复云好成。”西域记七曰:“吠舍厘国,旧曰毗舍离国,讹也,中印度境。”四分戒疏二上曰:“毗舍离者,多论云广严城也。”玄应音义四曰:“毗耶离,或作毗舍离,或云维耶离,亦云鞞奢隶夜,皆梵言讹转也。正言吠舍厘,在恒河南,中印度境,七百贤圣于中结集处所也。”即今印度恒河北岸,干达克河东岸。今译毗萨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般涅槃】:(术语)译为入灭。常略曰涅槃。(参见:涅槃)。俱舍光记二十三曰:“梵云般涅槃。槃,此云圆。涅槃,此云寂。”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时三大士异口同音而白佛言:

世尊!如来灭后,云何众生起菩萨心、修行大乘方等经典、正念思惟一实境界?

云何不失无上菩提之心?

云何复当不断烦恼、不离五欲、得净诸根、灭除诸罪?

父母所生清净常眼,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

[末学解说]

这时,三位大士(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异口同音(谓多人于同时发同一语)对佛陀说:

世尊!如来灭度之后,众生如何能够生起菩萨心(本着“大慈大悲”的愿力,实施普度一切众生的大行,这就是“菩萨道”精神的主要特征)、修行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方等(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经典、正念思惟一实境界(指平等而真实之悟境)?

如何能够不失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之心?

如何又会不断烦恼、不离五欲(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得净诸根(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灭除诸罪?

父母所生的清净常眼,如何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

注解:
【大士】: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异口同音】:谓多人于同时发同一语。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九·三八九下):“时三大士,异口同音而白佛言。”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南本涅槃经卷十)p5150 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心肠】:本着“大慈大悲”的愿力,实施普度一切众生的大行,这就是“菩萨道”精神的主要特征。后因以“菩萨心肠”比喻仁慈善良之心。如《西湖佳话·放生善迹》:“吾弟以恩报仇,实是菩萨心肠。”(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等】: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实境界】:<一>指平等而真实之悟境。 <二>指众生自性清净之心体。占察经卷下(大一七·九○七上):“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 <三>指如来之法身。p76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参见:三菩提)631)p5073FROM:【佛光大辞典】

【五欲】:(名数)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释氏要览下曰:“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智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根】:(术语)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无量寿经曰:“诸根智慧。”慧远疏曰:“信勤念等,名为诸根。若通论之,一切善法,悉名诸根,如涅槃说。”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无量寿经上曰:“诸根悦豫。”慧远疏曰:“眼等五根,同现喜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如来昔在耆阇崛山及余住处,已广分别一实之道;

今于此处,为未来世诸众生等,欲行大乘无上法者,欲学普贤行。

普贤行者,我今当说其忆念法。

若见普贤及不见者除却罪数,今为汝等当广分别。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

认真听认真听,善思念之。

如来往昔在耆阇崛山及其余住处,已广分别一实(一是唯一,实是实相,唯一而真实的相,叫做“一实”,也就是“真如”的意思)之道;

现今于此处,为未来世诸众生等,想要修行大乘无上法者,想要学习普贤行(修普贤三昧之人也。普贤菩萨之修法也,有显密二法,显教即普贤观经所说,以普贤菩萨为本尊,观诸法实相之理,忏悔六根之罪障也,又云法华三昧。成此三昧,则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示现于道场。密教即普贤金刚萨埵念诵仪轨所说,身口意之三密相应,则现成普贤之身。名曰普贤三昧)。

普贤行者,我现今当说其忆念(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法。

如果见到普贤以及不见者,除却罪数,现今为你们当广分别。

注解:
【一实】:一是唯一,实是实相,唯一而真实的相,叫做“一实”,也就是“真如”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普贤行者】:(杂名)修普贤三昧之人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普贤三昧】:(术语)普贤菩萨之修法也,有显密二法,显教即普贤观经所说,以普贤菩萨为本尊,观诸法实相之理,忏悔六根之罪障也,又云法华三昧。成此三昧,则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示现于道场。密教即普贤金刚萨埵念诵仪轨所说,身口意之三密相应,则现成普贤之身。名曰普贤三昧。【又】普贤文殊二大士为一双之法门,普贤主一切三昧,文殊主一切般若,助佛之教化,故对于文殊般若而云普贤三昧。探玄记十八曰:“普贤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忆念】:梵语 smr!ti,巴利语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日本净土真宗有时以此为信心之别名。(法蕴足论卷二、观无量寿经疏卷四、往生论注卷上)((参见:念)3206)p6220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阿难!普贤菩萨乃生东方净妙国土,其国土相,《法华经》中已广分别,我今于此略而解说。

[末学解说]

阿难!普贤菩萨乃生于东方净妙(清净微妙也)国土,其国土相,《法华经》中已广分别,我现今在此简单解说。

注解:
【净妙】:(杂语)清净微妙也。法华譬喻品曰:“是皆一相一种,能生净妙第一之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

一切众生诵大乘经者、修大乘者、发大乘意者、

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见释迦牟尼佛及分身诸佛者、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

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

有重障者,七七日尽然后得见;

复有重者一生得见、复有重者二生得见、复有重者三生得见;

如是种种业报不同,是故异说。

[末学解说]

阿难!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

一切众生诵持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经者、修大乘者、发大乘意者、

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见释迦牟尼佛及分身诸佛者、乐得六根清净者,应当学习这样观照。

此观功德,能除诸障碍、见到上妙色,不入三昧只因诵持,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能够得见普贤;

有重障(众生修行佛道,遇重重障碍而不得开悟,若能摧此重障山,则见佛无碍)者,七七日尽,然后才可得见;

还有重障者一生得见、还有重障者二生得见、还有重障者三生得见;

如是种种业报不同,所有异说(异于他之说也)。

注解: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重障】:众生修行佛道,遇重重障碍而不得开悟,若能摧此重障山,则见佛无碍。修行佛道之重障,要约有三种:(一)惑障,又作烦恼障,即一切无明烦恼之障。(二)业障,即十恶五逆之障。(三)报障,即三途八难之障。又于禅林中,凡悟道时产生重重障碍之难关,亦称重关。(八十华严经卷二)((参见:三障)667)p3984 FROM:【佛光大辞典】

【异说】:(术语)异于他之说也。月上女经下曰:“利益众生,无异说。”瑜伽论释曰:“就相随机,种种异说。”物不迁论曰:“群籍殊文,百家异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欲来此国,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阎浮提人三障重故。

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莲华。

象色鲜白,白中上者颇梨、雪山不得为比。

身长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

于六牙端有六浴池,一一浴池中生十四莲华,与池正等,其华开敷如天树王。

一一华上有一玉女,颜色红辉有过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乐器以为眷属。

有五百飞鸟,凫、雁、鸳鸯……,皆众宝色,生花叶间。

象鼻有华,其茎譬如赤真珠色,其华金色,含而未敷。

[末学解说]

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想要来此国,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阎浮提(华译为赡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因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人因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者,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者,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者,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成佛)重的缘故。

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莲华。

象色鲜白,白中上者颇梨、雪山不得为比。

身长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

于六牙端有六浴池,一一浴池中生十四莲华,与池正等,其华开敷如天树王。

一一华上有一玉女,颜色红辉有过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乐器名。释名谓为师延所作。空国之侯所存也。故亦作空侯),一一箜篌有五百乐器以为眷属。

有五百飞鸟,凫、雁、鸳鸯……,皆众宝色,生花叶间。

象鼻有华,其茎譬如赤真珠色,其华金色,含而未敷(半开而将满开之莲华也)。

注解:

【阎浮提】:华译为赡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因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者,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者,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者,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成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箜篌】:(物名)乐器名。释名谓为师延所作。空国之侯所存也。故亦作空侯。或谓汉武帝使乐人侯晖为之,其声坎坎,故又作坎侯。隋书音乐志谓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其器今已失传。旧说谓似瑟而小,用木拨弹之。日本之箜篌,传自百济,故亦谓之百济琴。有竖箜篌卧箜篌两种。印度自古有之。故法华经曰:“箫笛琴箜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敷莲华】:(杂名)半开而将满开之莲华也。秘密念佛抄曰:“观音手执未敷莲,作开敷势,即此表示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关于【一实境界】
「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
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真如相故


说明:上面说明「一实境界」就是指众生都有无二无别的本体真如真心佛性
无二无别是指特性上,而不是指同一个,就像水的三态变化特性都相同,但是,这杯水则不是另一杯水
就像我们和佛菩萨虽然都有佛性,但是佛菩萨已经成就,而我们则还在轮回
但是,如果水能入大海,则没有水和大海的分别,究竟一如。
同样道理,一般众生常感到苦难孤立无援,但如果能像转电视频道一样调整自己的观念,频道相通就能入法水
以正知见入佛知见,入佛智慧法海,那自然能入法界光明,如水入海,究竟一如没有差别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7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150

[精进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5-4-27 21:46: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28 19:26 编辑



(本次学习:5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二、【至心谛观普贤菩萨】

-- [经文] --

见是事已,复更忏悔,至心谛观,思惟大乘,心不休废。

见华即敷,金色金光,其莲华台是甄叔迦宝,妙梵摩尼以为华鬘、金刚宝珠以为华须。

见有化佛坐莲华台,众多菩萨坐莲华须。

化佛眉间亦出金光入象鼻中,从象鼻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入象耳中,从象耳出照象顶上,化作金台。

[末学解说]

见到这样的事后(上述观想),再进一步忏悔,至心认真的观照,思惟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心不休废。

见到开放的莲华,金色金光,其莲华台是甄叔迦宝(意译为赤色宝。宝石之一。与甄叔迦树之花相似而美,因系赤色,故有此名),妙梵摩尼(译作净珠。又大梵天王之如意宝珠也)为莲华鬘、金刚宝珠为莲华须。

见有化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佛身)坐于莲华台,众多菩萨坐于莲华须。

化佛眉间发出金光入象鼻中,从象鼻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入象耳中,从象耳出照象顶上,化作金台。

注解: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甄叔迦宝】:甄叔迦,梵语 kim!s/uka,巴利语 kim!suka。又作紧祝迦宝、坚叔迦宝。意译为赤色宝。宝石之一。与甄叔迦树之花相似而美,因系赤色,故有此名。窥基之弥勒上生经疏(卍续三五·三九三下):“甄叔迦者,状似赤琉璃宝珠。”琉璃之颜色有多种,以红色最殊胜。又吉藏之法华经义疏卷十二载此宝名鹦鹉,盖其赤色如鹦鹉嘴之故。疑系由于鹦鹉之梵语 s/uka 与甄叔迦之梵语 kim!s/uka 混同而产生之讹误。(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慧琳音义卷十六、卷三十一、卷三十二)p5841FROM:【佛光大辞典】

【梵摩尼】:(物名)宝珠名。译作净珠。又大梵天王之如意宝珠也。弥勒上生经疏下曰:“梵摩尼者,谓净摩尼也,或大梵王如意珠也。”名义集三曰:“摩尼。应法师云:正云末尼,即珠之总名也。此云离垢,或加梵字显其净也。”Brahma-man!i。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化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佛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其象头上有三化人:一捉金轮、一持摩尼珠、一执金刚杵。

举杵拟象,象即能行,脚不履地,蹑虚而游,离地七尺。

地有印文,于印文中千辐毂辋皆悉具足,一一辋间生一大莲华,此莲华上生一化象,亦有七支,随大象行。

举足下足生七千象以为眷属,随从大象。

[末学解说]

其象头上有三位化人(指经由神通力所变化显现之人。如佛、菩萨及鬼畜等,以神通力所化现之人。盖佛、菩萨、罗汉等为救度各类众生,常随机变化为各种形相、身分、肤色之人):一位捉金轮、一位持摩尼珠、一位执金刚杵。

举杵拟象,象即能行,脚不履地,踩着虚空而游,离地七尺。

地有印文,于印文中千辐(又千辐轮相系象征佛之转法轮,现于足下,表示游化诸处之转法轮)毂辋皆悉具足,一一辋间生一大莲华,此莲华上生一化象,也有七支,随大象而行。

举足下足生七千象以为眷属,随从大象。

注解:
【化人】:梵语 nirmitaka。指经由神通力所变化显现之人。如佛、菩萨及鬼畜等,以神通力所化现之人。盖佛、菩萨、罗汉等为救度各类众生,常随机变化为各种形相、身分、肤色之人。(华严经卷七十三、大智度论卷二、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三)p1322 FROM:【佛光大辞典】

【千辐轮相】:指具足千辐轮之妙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又称足下轮相、足下千辐轮相、常现千辐轮相、双足下现千辐轮辋毂众相。即佛足下纹样分明之千辐轮宝妙相,其精巧微妙,非妙业天子所能拟造。此相感得之业因,乃佛于过去世为父母、师长、善友乃至一切众生,往返奔走,作种种供养及布施之事。此相不仅现于足底,亦可见于佛之双手。又千辐轮相系象征佛之转法轮,现于足下,表示游化诸处之转法轮;说法时,则显现于手掌上之转法轮印,用以指示种种事物;现于齿面,则表示佛说法所宣吐之教理。又自古即有礼拜佛足石之习惯。(杂阿含经卷四、无上依经卷下如来功德品、观佛三昧海经卷一、四分律卷五十一)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象鼻红莲华色,上有化佛放眉间光,其光金色,

如前入象鼻中,于象鼻中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还入象耳,从象耳出至象颈上,渐渐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宝校具。

于鞍四面有七宝柱,众宝校饰以成宝台。

[末学解说]

象鼻为红莲华色,上有化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佛身)放出眉间光,其光为金色,

像前面一样,入象鼻中,于象鼻中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还入象耳,从象耳出至象颈上,渐渐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宝校具。

在鞍四面有七宝柱,众宝校饰组成宝台。

注解:
【化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佛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台中有一七宝莲华,其莲华须百宝共成,其莲华台是大摩尼,有一菩萨结加趺坐,名曰普贤。

身白玉色五十种光,光五十种色以为项光,身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无量化佛。

诸化菩萨以为眷属,安庠徐步,雨大宝华至行者前。

其象开口,于象牙上诸池玉女鼓乐、弦歌,其声微妙,赞叹大乘一实之道。

[末学解说]

台中有一七宝莲华,其莲华须由百宝共同组成,其莲华台是大摩尼(译曰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有一位菩萨结加趺坐(即互交二足,结跏安坐。白伞盖大佛顶念诵法要之“勇健坐”,即同于此。诸坐法中,结伽趺坐最安稳而不易疲倦。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半跏、贤坐;称交二足为全跏坐、本跏坐、全跏、大坐、莲华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法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名曰普贤。

身为白玉色有五十种光,光五十种色以为项光,身上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无量化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佛身)。

诸位化菩萨(佛菩萨以神通力变化之菩萨身也)为眷属,安庠徐步,雨大宝华(由珠宝而成之大莲华也)至行者(修行佛法的人)前。

其象开口,在象牙上诸池玉女鼓乐、弦歌,其声微妙,赞叹大乘一实(绝对、真实。即真如实相之理体。实者,无颠倒,无虚妄,平等不二之实相,故实谛,乃胜谛之一)之道。

注解:
【摩尼】:(物名)Man!i,又作末尼。译曰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玄应音义一曰:“摩尼,珠之总名也。”同二十三曰:“末尼,亦云摩尼,此云宝珠,谓珠之总名也。”慧苑音义上曰:“摩尼,正云末尼。末谓末罗,此云垢也,尼谓离也,谓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也。又云:末尼此曰增长,谓有此宝处,必增其威德,旧翻为如意随意等。逐义译也。”仁王经良贲疏下三曰:“梵云摩尼,此翻为宝,顺旧译也,新云末尼,具足当云震跢摩尼,此云思惟宝。会意翻云如意宝珠,随意所求皆满足故。”圆觉大钞一下曰:“摩尼,此云如意。”涅槃经九曰:“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参见:如意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结跏趺坐】:梵语 nyas!i^dat-paryan%kam a^bhujya。坐法之一。又作结加趺坐、结跏跗坐、跏趺正坐、跏趺坐、加趺坐、跏坐、结坐。即互交二足,结跏安坐。白伞盖大佛顶念诵法要之“勇健坐”,即同于此。诸坐法中,结伽趺坐最安稳而不易疲倦。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半跏、贤坐;称交二足为全跏坐、本跏坐、全跏、大坐、莲华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法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其坐法即双膝弯曲,两足掌向上之形式,可分为降魔、吉祥二种:(一)先以右足压左股,后以左足压右股,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左手居上,称为降魔坐。天台、禅宗等显教诸宗多传此坐。(二)先以左足压右股,后以右足压左股,手亦右手压左手,称为吉祥坐。密宗亦称之为莲花坐。如来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印。此多于密教中行之,盖以右足表示佛界,左足表示众生界。以右足压左足,乃佛界摄取众生界,众生界归佛界之意,即表示生佛不二之义。多用于修法中之增益法或息灾法。(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一、不空罥索经卷九、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无量寿如来修观行供养仪轨、大智度论卷七、大乘起信论疏记卷六、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坐禅仪条、慧琳音义卷八、禅林象器笺礼则门)((参见:吉祥坐)2239)p5186 FROM:【佛光大辞典】

【化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佛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化菩萨】:(术语)佛菩萨以神通力变化之菩萨身也。观无量寿经曰:“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宝华】:(杂名)由珠宝而成之大莲华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实】:又作一实真如、一实谛。指:<一>绝对、真实。即真如实相之理体。实者,无颠倒,无虚妄,平等不二之实相,故实谛,乃胜谛之一。
 <二>教化众生成佛,以一实为理体之教法;以其运载众生于一乘,故特称“一乘教法”。
 <三>在净土宗,一实系指阿弥陀佛之本愿。(大明三藏法数卷四)p75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行者见已,欢喜敬礼。

复更诵读甚深经典、遍礼十方无量诸佛、礼多宝塔及释迦牟尼、并礼普贤……诸大菩萨,发是誓言:

‘若我宿福应见普贤,愿尊遍吉示我色身。’

作是愿已,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行忏悔法、诵大乘经、读大乘经、思大乘义、念大乘事、恭敬供养持大乘者、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

[末学解说]

行者(修行佛法的人)见到后,欢喜敬礼(恭敬礼拜之意)。

又更诵读甚深经典、遍礼十方无量诸佛、礼敬多宝塔及释迦牟尼、并礼敬普贤……诸位大菩萨,发这样的誓言:

‘如果我有宿福(宿世之福德善根也)应能见到普贤,愿尊遍吉(普贤菩萨之异译)示现色身于我。’

作此愿后,昼夜六时(昼三时和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印度的一时,等于现代的四个小时,六时即二十四小时)礼敬十方佛、行忏悔法、诵大乘经、读大乘经、思大乘义、念大乘事、恭敬供养持大乘者、视一切人犹如佛想、对诸众生如同父母想。

注解: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敬礼】:梵语 vandana,巴利语同。音译末捺南、末你弟、和南、婆南。恭敬礼拜之意。又作礼、礼敬。即起恭敬心礼拜三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大四五·三一六中):“言敬礼者,虔恭曰敬,轨仪称礼。谛发殷诚,屈仪褒赞,申虔恭之道,标敬礼之名,又起殷净心,策殊胜业,申诚归仰,故名敬礼。”(梵语杂名、玄应音义卷十八)((参见:和南)3125、“礼”6582)p5465 FROM:【佛光大辞典】

【宿福】:(术语)宿世之福德善根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同妙庄严王品曰:“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无量寿经上曰:“宿福所追故能致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遍吉】:(菩萨)普贤菩萨之异译。普为遍,贤为吉,言别意同也。智度论九曰:“一佛图中有人癞风病,来至遍吉菩萨缘边,一心自归。”释门正统三曰:“妙德现于清凉,遍吉彰于岷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时】:昼三时和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印度的一时,等于现代的四个小时,六时即二十四小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作是念已,普贤菩萨即于眉间放大人相白毫光明。

此光现时,普贤菩萨身相端严——如紫金山端正微妙——三十二相皆悉备有。

身诸毛孔放大光明,照其大象令作金色、一切化象亦作金色、诸化菩萨亦作金色。

其金色光,照于东方无量世界皆同金色,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末学解说]

作这样的念后,普贤菩萨即于眉间放出大人相(佛是一切众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称为大人相)白毫(释尊眉间有一白净光明之毫毛,右旋宛转,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光明。

此光显现时,普贤菩萨身相端严——如同紫金山端正微妙——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全都备有。

身上的诸毛孔放出大光明,照其大象令作金色、一切化象也作金色、诸位化菩萨(佛菩萨以神通力变化之菩萨身也)也作金色。

其金色光,照于东方无量世界皆同为金色,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也都是如此。

注解:
【大人相】:佛是一切众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称为大人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白毫】:释尊眉间有一白净光明之毫毛,右旋宛转,为佛三十二相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化菩萨】:(术语)佛菩萨以神通力变化之菩萨身也。观无量寿经曰:“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十方面一一方有一菩萨乘六牙白象王,亦如普贤等无有异,如是十方无量无边满中化象。


普贤菩萨神通力故,令持经者皆悉得见。

[末学解说]

这时,十方面一一方,有一位菩萨乘六牙白象王,也如同普贤菩萨,等同没有差异,像这样十方无量无边满中化象。

因普贤菩萨神通力的缘故,令持经者全都能够得见。

-- [经文] --

是时,行者见诸菩萨身心欢喜,为其作礼,白言:

‘大慈大悲者!愍念我故,为我说法。’

说是语时,诸菩萨等异口同音各说清净大乘经法,作诸偈颂赞叹行者,是名始观普贤菩萨最初境界。

[末学解说]

此时,行者(修行佛法的人)见到诸位菩萨,身心欢喜,为其作礼,对其说:

‘大慈大悲者!为愍念我们,为我等说法。’

说此语时,诸位菩萨等异口同音,各说清净大乘经法,作诸偈颂赞叹行者,这称名为始观普贤菩萨最初境界。

注解: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行者见是事已,心念大乘,昼夜不舍。

于睡眠中梦见普贤为其说法,如觉无异,安慰其心而作是言:

‘汝所诵持,忘失是句、忘失是偈。’

[末学解说]

这时,行者(修行佛法的人)见到此境后,心念大乘,昼夜不舍。

于睡眠中梦见普贤为其说法,如清醒一样,安慰其心而作这样的言说:

‘你所诵持,忘失是句、忘失是偈。’

注解: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行者闻普贤菩萨所说,深解义趣,忆持不忘;日日如是,其心渐利。

普贤菩萨。教其忆念十方诸佛。随[普贤]教正心正意。

渐以心眼见东方佛。身黄金色。端严微妙。

见一佛已。复见一佛。如是渐渐。遍见东方一切诸佛。

心相利故。遍见十方一切诸佛。

[末学解说]

这时,行者闻普贤菩萨所说,深解义趣(义理之所归趣也),忆持不忘;日日如此,其心渐利。


普贤菩萨。教导其忆念十方诸佛。行者随[普贤]教导而正心(正直之心,离谄曲也)正意(意无邪念也)。

逐渐以心眼(指藉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即不依肉眼,亦不依天眼,由定力之故,能照见他方佛国诸佛及佛土之庄严,或能觉知己身内之种种不净)见到东方佛。身为黄金色。端严微妙。

见到一佛后。再见一佛。像这样渐渐。遍见东方一切诸佛。

因心相利的缘故。遍见十方一切诸佛。

注解:

【义趣】:(术语)义理之所归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了达诸义趣。”玄赞三曰:“是所说义,何所归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利根】:<一>梵语 tiks!a-indriya。利,速疾之义;根,为根机、根性、根器,有能生之义。指受教修道之素质,速疾而生妙解,称为利根。利根之人能敏锐理解佛法,并进而达到解脱。据大毗婆沙论载,利根者不信他言,但自披阅教典而得悟道,随法起行,称为随法行。(法华经方便品、大乘起信论)((参见:根)4131)
 <二>利,锐利之义;根,指信、精进、念、定、慧五根,或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俱舍论卷二十三)p2809 FROM:【佛光大辞典】

【正心】(术语)正直之心,离谄曲也。无量寿经下曰:“正心正意斋戒清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意】:(术语)意无邪念也。无量寿经曰:“正心正意斋戒清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心眼】:指藉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即不依肉眼,亦不依天眼,由定力之故,能照见他方佛国诸佛及佛土之庄严,或能觉知己身内之种种不净。据观无量寿佛经所载,频婆娑罗王受其子阿阇世幽禁时,曾以心眼遥见世尊。(观佛三昧海经卷三、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般舟三昧经、法华经玄义卷四上、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卷四)p140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7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150

[精进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5-4-28 20:22: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4 11:53 编辑



(本次学习:6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见诸佛已。心生欢喜。而作是言。

因大乘故。得见大士。

因大士力故。得见诸佛。

虽见诸佛犹未了了。

闭目则见。开目则失。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遍礼十方佛。

[末学解说]

见到诸佛后。心生欢喜。作这样的言说。

因修习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的缘故。能够得见大士(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

因大士神通力的缘故。能够得见诸佛。

虽然见到诸佛,仍然还不能了了分明。

闭目能见到。开目就会消失。

作完此语后。五体投地。遍礼十方诸佛。

注解: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士】: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礼诸佛已。胡跪合掌而作是言。

诸佛世尊。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大慈大悲三念处。

常在世间色中上色。我有何罪而不得见。

[末学解说]

礼敬诸佛后。胡跪合掌,作这样的言说。

诸佛世尊。十力(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四无畏(四无所畏,化他之心不怯,名无畏)、十八不共法(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大慈大悲(佛菩萨广大之慈悲也。与乐为慈。拔苦为悲)、三念处(三念处,佛大慈大悲,为了摄化众生,时常安住在三种之念中)

常在世间,色中上色。我有何罪而不能得见。

注解:
【十力】: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即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无畏】:(名数)又云四无所畏,化他之心不怯,名无畏。四无畏有佛与菩萨之二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八不共法】: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
 <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称十八不共佛法。(一)出自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1)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6)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10)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著,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二)即指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十八种法。此十八种乃诸佛初成道时,于尽智位所修得之法,为余之圣者所无。即唯佛独得十力,除诸惑习气;得四无所畏,说法无怖畏;得三念住,不生欢戚心;得大悲,缘一切有情,得明三苦之行相。十力为: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偏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四无所畏为: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说出道无畏。三念住为:于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恭敬听闻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
 (三)有余师所说佛之十八不共法。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举:一切智、功德无量、大悲、智慧中自在、定中自在、变化自在、记别无量、记别不虚、言无失、智慧无减、常施舍行、常观众生、不失念、无烦恼习、无有能如法出其失、无能见顶、足下柔软、得神通波罗蜜故,转众生心令欢喜得度。大抵此不共法皆以智慧为义。另外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之四十不共法品说佛四十不共法,卷十一说四十四不共法,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出佛一百四十不共法。(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毗婆沙论卷十七)
 <二>菩萨之十八不共法。出自宝雨经卷四。即:(一)行施不随他教。(二)持戒不随他教。(三)修忍不随他教。(四)精进不随他教。(五)静虑不随他教。(六)般若不随他教。(七)行于摄事,能摄一切有情。(八)能解回向。(九)方便善巧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复能示现于最上乘而得出离。(十)不退大乘。(十一)善能示现于生死涅槃,而得安乐,言音善巧能随世俗。(十二)智为前导,虽现前起种种受生,而无所作,离诸过失。(十三)具足十善身语意业。(十四)为摄诸有情,恒不舍离,常能忍受一切苦蕴。(十五)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十六)虽于众多苦恼愚夫及声闻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宝坚固清净庄严。(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时,以缯及水系灌其顶。(十八)能不舍离诸佛正法示现悕求。又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出菩萨十不共之说,与宝雨经所载雷同。奋迅王问经卷下亦出菩萨十八不共法,亦有不少与前载相通者。(自在王菩萨经卷下、华严经疏卷五十二、大乘义章卷十六)p350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慈大悲】:(术语)佛菩萨广大之慈悲也。与乐为慈。拔苦为悲。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中略)菩萨大慈于佛为小,于二乘为大。此是假名为大,佛大慈大悲,真实最大。”法华经曰:“大慈大悲,常无懈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念住】:又名三念处,佛大慈大悲,为了摄化众生,时常安住在三种之念中。
第一念住是众生信佛佛也不生欢喜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中;
第二念住是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
第三念住是同时有一类众生信佛一类众生不信佛,佛知道了也不生欢喜与忧戚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说是语已。复更忏悔。忏悔清净已。[普贤菩萨]复更现前。

行住坐卧不离其侧。乃至梦中常为说法。

此人觉已。得法喜乐。如是昼夜经三七日。然后方得[旋陀罗尼]。

得陀罗尼故。诸佛菩萨所说妙法。忆持不失。

亦常梦见过去七佛。唯[释迦牟尼佛]为其说法。

是诸世尊。各各称赞大乘经典。

[末学解说]

说完此语后。又再忏悔。忏悔清净后。[普贤菩萨]又现于前。

行、住、坐、卧,不离其侧。乃至在梦中常为其说法。

此人觉后。获得法喜乐。像这样昼夜经过三七日。然后方得[旋陀罗尼](谓于法门得旋转自在之力也)。

因得陀罗尼的缘故。诸佛菩萨所说妙法。能够忆持不失。

也会常梦见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唯有[释迦牟尼佛]为其说法。

这些诸世尊。各各称赞大乘经典(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

注解:
【旋陀罗尼】:(术语)法华三陀罗尼之一。谓于法门得旋转自在之力也。嘉祥法华义疏十曰:“旋陀罗尼,于法门中圆满具足,出没无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乘经典】:大乘经,梵语 maha^ya^na-su^tra。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又作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大方等经。即大智度论所谓“声闻藏、菩萨藏”中之“菩萨藏”。大体而言,小乘经典即指阿含经或南传之尼柯耶(巴 nika^ya),为部派佛教及今之南传佛教徒所信奉。此类经典以外,尚有数量甚多之经典则为大乘经典。以大正大藏经为例,其中所收之经(律、论除外),阿含部及本缘部内之一部分为小乘经典,其余之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等所含之经书,皆为大乘经典。大乘经所说之主要内容,为成佛之途径、菩萨道之内涵,及六波罗蜜、佛性等教义,凡此皆非小乘佛教之义理所侧重者。而北传中日韩等国之佛教徒,虽不排斥阿含经,然所信大体以大乘经典为主。
 关于大乘经典之经卷部帙,兹列举如下: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五所举,宋世众经别录立大乘录、小乘录、大小乘不判录等之别,其中,大乘录总计四三八部九一四卷;李廓之魏世众经目录则立大小乘之经、律、论等之别,其中,大乘经目录二一四部;宝唱之梁世众经目录立有大乘经、小乘经、异译经等之别,大乘经二六二部六七四卷;隋代法经之众经目录将大小乘之经、律、论各分为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等六种,其中,大乘修多罗总计七八四部一七一八卷。同书卷十三大乘录入藏目,将大乘经典分为有译、失译二种,合计四六九部一二八七卷。此外,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入藏录,则举出大乘经典有五一五部二一七三卷。
 盖大乘经典出现于世之年代虽不详,然就东汉桓帝、灵帝时,竺佛朔、支娄迦谶等人传译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等,及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中援引六波罗蜜经、法华经、十地经、网明菩萨经、禅经、菩萨本起经等而论,则恐系从佛陀入灭后五百年顷,渐次出现于世,而至龙树时代,已成重要之经典行世。此等大乘经典,虽经古来诸多论师主张并非佛陀所直接宣说者,然皆不外根据佛陀所说之教理而来,并进一步发挥佛法之微言大义,阐明其一一之实义,复深入印证考察而加以整理记述,故大乘经典可谓集佛陀教法之大成者。(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七、大宝积经卷九十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大乘庄严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九)((参见:小乘经典)937、“修多罗藏”4040、“经”5548)p828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行者。复更忏悔。遍礼十方佛。

礼十方佛已。[普贤菩萨]住其人前。

教说宿世一切业缘。发露黑恶一切罪事。向诸世尊。口自发露。

既发露已。寻时即得[诸佛现前三昧](附注:就是念佛三昧,请参阅大集经贤护分)。

[末学解说]

这时行者(修行佛法的人)。又更忏悔。遍礼十方诸佛。

礼敬十方诸佛后。[普贤菩萨]住其人前。

教说宿世一切业缘。发露(表白自己所犯的过失)黑恶一切罪事。向诸世尊。亲口发露忏悔。

发露忏悔后。寻时即得[诸佛现前三昧(见十方世界诸佛,现显自己前说法之三昧)](附注:就是念佛三昧,请参阅大集经贤护分)

注解: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发露】:表白自己所犯的过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佛现前三昧】:(术语)见十方世界诸佛,现显自己前说法之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得是三昧已。见东方[阿閦佛]及[妙喜国]。了了分明。

如是十方。各见诸佛上妙国土。了了分明。

既见十方佛已。梦象头上有一金刚人。以金刚杵遍拟六根。

[末学解说]

获得此三昧后。见到东方[阿閦佛(为东方现在佛名)]及[妙喜国(维摩居士之国土也)]。了了分明。

如是十方。各自见到诸佛上妙国土。了了分明。

见到十方诸佛后。梦到象头上有一位金刚人。以金刚杵遍拟六根。

注解:
【阿閦佛】:梵名 Aks!obhya-buddha,西藏名 San%s-rgyas mi-h!khrugs-pa。为东方现在佛名。略称阿閦。又称阿閦鞞佛、阿刍鞞耶佛、恶乞刍毗也佛。意译不动佛、无动佛,或无怒佛、无嗔恚佛。依据阿閦佛国经卷上发意受慧品与善快品所载,过去东方去此千佛刹,有阿比罗提世界(梵 Abhirati),大目如来出现其中,为诸菩萨说六度无极之行,其时有一菩萨,于闻法后发无上正真道意,发愿断嗔恚、断淫欲,乃至成最正觉,大目如来欢喜而赐号阿閦。阿閦菩萨逐于东方阿比罗提世界成佛,现今仍于彼土说法。又据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载,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后皆出家而为沙弥,其第一子名为智积,即阿閦,于东方欢喜国成佛。悲华经卷四载,阿弥陀佛于过去世为无诤念王时有千子,其第九子蜜苏即阿閦,在东方成佛,国号妙乐。
 密教以此佛为金刚界五佛之一,象征大圆镜智。位于五解脱轮中之正东月轮中央,前方为金刚萨埵,右方金刚王菩萨,左方金刚爱菩萨,后方金刚喜菩萨。形像为黄金色,左手作拳安于脐前,垂右手触地,即所谓阿閦触地印。密号为不动金刚。种子为[fan(hu^m!)](hu^m!)。三昧耶形为五股杵。真言为“唵恶乞刍毗也吽”。(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道行般若经卷六、卷九、首楞严三昧经卷上、维摩经卷下、净土与禅(印顺,妙云集下编(4)))p3668  FROM:【佛光大辞典】

【妙喜世界】:(界名)维摩居士之国土也。维摩经见阿閦佛国品曰:“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拟六根已。[普贤菩萨]。为于行者。说六根清净忏悔之法。

如是忏悔。一日至七日。

以[诸佛现前三昧力]故。[普贤菩萨]说法庄严故。

耳渐渐闻障外声。眼渐渐见障外事。鼻渐渐闻障外香。广说如[妙法华经]。

得是六根清净已。身心欢喜无诸恶相。心纯是法。与法相应。

复更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复更广见百千万亿无量诸佛。

[末学解说]

拟六根后。[普贤菩萨]。为此行者。演说六根清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净无杂,亦即指我人身心充满种种功德而清净之意)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之法。

像这样忏悔。一日至七日。

因[诸佛现前三昧(见十方世界诸佛,现显自己前说法之三昧)力]的缘故。[普贤菩萨]说法庄严的缘故。

耳渐渐能闻障外之声。眼渐渐能见障外之事。鼻渐渐能闻障外之香。广说如[妙法华经]。

获得此六根清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净无杂,亦即指我人身心充满种种功德而清净之意)后。身心欢喜没有诸恶相。心纯是法。与法相应。

又更获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谓于法门得旋转自在之力也)]。又更广见百千万亿无量诸佛。

注解:
【六根清净】:又作六根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净无杂,亦即指我人身心充满种种功德而清净之意。今一般所用“六根清净”一语,盖袭用自佛教经典。
 天台宗所说别教十信之位,为六根清净位。法华经法师品谓,依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经典等五种行,则可依经典之力量,而使六根清净,并得六根种种之功德。将以上之想法配当于修行之行位,就判教上之别教而言,则为初阶段之十信位;依圆教而言,则为六即中第四之相似即。五种行则为五品弟子位之次阶段。(大智度论卷十一、法华经论卷下、法华经文句卷十上、法华文句记卷十中、四教义卷六、摩诃止观卷一上、卷四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二、卷四之三)p1285 FROM:【佛光大辞典】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佛现前三昧】:(术语)见十方世界诸佛,现显自己前说法之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旋陀罗尼】:(术语)法华三陀罗尼之一。谓于法门得旋转自在之力也。嘉祥法华义疏十曰:“旋陀罗尼,于法门中圆满具足,出没无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是诸世尊。各伸右手摩行者头。而作是言。

善哉善哉。行大乘者。发大庄严心者。念大乘者。

我等昔日发菩提心时。皆亦如汝殷勤不失。

我等先世行大乘故。今成清净正遍知身。汝今亦当勤修不懈。

此大乘典诸佛宝藏。十方三世诸佛眼目。出生三世诸如来种。

[末学解说]

这些诸世尊。各自伸右手摩行者头。作这样的言说。

善哉善哉。行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者。发大庄严心者。念大乘者。

我们昔日发菩提心时。也像你这般殷勤不失。

因我们先世行大乘的缘故。现今成就清净正遍知(正遍知,即真正遍知一切法)身。你现今也应当勤修不懈怠。

这部大乘经典为诸佛宝藏。为十方三世诸佛眼目(譬物之主要而言)。为出生三世诸如来种。

注解:
【正遍知】:梵语 asmyak-sam!buddha,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佛十号之一。又作三耶三佛檀、正遍智、正遍知、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三藐,正之意;三,遍之意;佛陀,知、觉之意。正遍知,即真正遍知一切法。此外,梵语 samyaksam!bodhi,音译作三藐三菩提,旧译作正遍知、正遍知道,新译为正等觉、正等正觉。“菩提”系就法而言,“佛陀”则就人而名;故三藐三菩提宜谓正遍知、正等觉,三藐三佛陀则应指正遍知者、正等觉者。((参见:十号)480、“正觉”2005、“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p2001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眼目】:(譬喻)譬物之主要而言。圆觉经曰:“是经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文句记十上曰:“以一乘妙行为眼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持此经者。即持佛身即行佛事。

当知是人。即是诸佛所使。

诸佛世尊衣之所覆。诸佛如来真实法子

汝行大乘。不断法种。

汝今谛观东方诸佛。

[末学解说]

持此经者。即为持佛身,即为行佛事。

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即是诸佛所使。

为诸佛世尊衣之所覆。是诸佛如来真实法子。

你行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不断法种。

你现今认真观东方诸佛。

注解: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说是语时。行者即见东方一切无量世界。地平如掌。无诸堆阜丘陵荆棘。琉璃为地黄金间侧。十方世界亦复如是。

[末学解说]

说此语时。行者(修行佛法的人)即见到东方一切无量世界。地平如掌。没有种种堆阜、丘陵、荆棘。琉璃为地,黄金间侧。十方世界也都是如此。

注解: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见是地已。即见宝树。宝树高妙五千由旬。其树常出黄金白银七宝庄严。

树下自然有宝师子座。其师子座。高二十由旬。座上亦出百宝光明。

如是诸树及余宝座。一一宝座。皆有自然五百白象。象上皆有[普贤菩萨]。

[末学解说]

见到此地后。随即见到宝树。宝树高妙,五千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其树常出黄金白银七宝庄严。

树下自然有宝师子座。其师子座(师子就是狮子,佛是人中师子,所以佛所坐的地方,或床或地,都叫做“师子座”)。高二十由旬。座上也发出百宝光明。

像这样的诸树及余宝座。一一宝座。皆有自然五百白象。象上皆有[普贤菩萨]。

注解:
【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师子座】:师子就是狮子,佛是人中师子,所以佛所坐的地方,或床或地,都叫做“师子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7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150

[精进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5-4-29 20:43: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4 12:03 编辑



(本次学习:7 楼   学习用时共计  小时  以上 )


三、【清净六根忏悔法】

-- [经文]
--

尔时行者礼诸[普贤]。而作是言。

我有何罪。但见宝地宝座及与宝树。不见诸佛。

作是语已。一一座上。有一世尊端严微妙。
而坐宝座。

见诸佛已心大欢喜。复更诵习大乘经典。大乘力故。空中有声而赞叹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行大乘功德因缘能见诸佛。今虽得见诸佛世尊。而不能见[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及[多宝佛塔]。

[末学解说]

这时,行者(修行佛法的人)礼敬诸位[普贤]。作这样的言说。

我有什么罪。只能见到宝地、宝座及宝树。不能见到诸佛。

作此语后。在每一个座位上。有一位世尊端严微妙。坐于宝座。

见到诸佛后心大欢喜。又更诵习大乘经典(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因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之力的缘故。空中有声赞叹说。

很好!很好!善男子。你行大乘功德因缘而能见到诸佛。现今虽能得见诸佛世尊。但还不能见到[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及[多宝佛塔]。

注解: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乘经典】:大乘经,梵语 maha^ya^na-su^tra。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又作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大方等经。即大智度论所谓“声闻藏、菩萨藏”中之“菩萨藏”。大体而言,小乘经典即指阿含经或南传之尼柯耶(巴 nika^ya),为部派佛教及今之南传佛教徒所信奉。此类经典以外,尚有数量甚多之经典则为大乘经典。以大正大藏经为例,其中所收之经(律、论除外),阿含部及本缘部内之一部分为小乘经典,其余之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等所含之经书,皆为大乘经典。大乘经所说之主要内容,为成佛之途径、菩萨道之内涵,及六波罗蜜、佛性等教义,凡此皆非小乘佛教之义理所侧重者。而北传中日韩等国之佛教徒,虽不排斥阿含经,然所信大体以大乘经典为主。
 关于大乘经典之经卷部帙,兹列举如下: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五所举,宋世众经别录立大乘录、小乘录、大小乘不判录等之别,其中,大乘录总计四三八部九一四卷;李廓之魏世众经目录则立大小乘之经、律、论等之别,其中,大乘经目录二一四部;宝唱之梁世众经目录立有大乘经、小乘经、异译经等之别,大乘经二六二部六七四卷;隋代法经之众经目录将大小乘之经、律、论各分为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等六种,其中,大乘修多罗总计七八四部一七一八卷。同书卷十三大乘录入藏目,将大乘经典分为有译、失译二种,合计四六九部一二八七卷。此外,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入藏录,则举出大乘经典有五一五部二一七三卷。
 盖大乘经典出现于世之年代虽不详,然就东汉桓帝、灵帝时,竺佛朔、支娄迦谶等人传译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等,及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中援引六波罗蜜经、法华经、十地经、网明菩萨经、禅经、菩萨本起经等而论,则恐系从佛陀入灭后五百年顷,渐次出现于世,而至龙树时代,已成重要之经典行世。此等大乘经典,虽经古来诸多论师主张并非佛陀所直接宣说者,然皆不外根据佛陀所说之教理而来,并进一步发挥佛法之微言大义,阐明其一一之实义,复深入印证考察而加以整理记述,故大乘经典可谓集佛陀教法之大成者。(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七、大宝积经卷九十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大乘庄严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九)((参见:小乘经典)937、“修多罗藏”4040、“经”5548)p828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闻空中声已。复勤诵习大乘经典。以诵大乘方等经故。

即于梦中。见[释迦牟尼佛]。与诸大众。在[耆闍崛山]。说[法华经]。演一实义。

教已忏悔。渴仰欲见。合掌胡跪向[耆闍崛山]。而作是言。

如来世雄常在世间。愍念我故为我现身。

[末学解说]

闻知空中声后。更加勤诵习大乘经典(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因诵大乘方等经(谓诸大乘经也。方等为大乘经方正之通名。言其所说之理方正平等也)的缘故。

能于梦中见到[释迦牟尼佛]与诸大众,在[耆闍崛山]说[法华经],演一实(真如也。一,平等之义,名平等之实相曰一实)义。

行者受教后忏悔。渴仰(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欲见。合掌胡跪向[耆闍崛山]。作这样的言说。

如来世雄常在世间,请愍念我,为我现身。

注解:
【大乘经典】:大乘经,梵语 maha^ya^na-su^tra。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又作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大方等经。即大智度论所谓“声闻藏、菩萨藏”中之“菩萨藏”。大体而言,小乘经典即指阿含经或南传之尼柯耶(巴 nika^ya),为部派佛教及今之南传佛教徒所信奉。此类经典以外,尚有数量甚多之经典则为大乘经典。以大正大藏经为例,其中所收之经(律、论除外),阿含部及本缘部内之一部分为小乘经典,其余之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等所含之经书,皆为大乘经典。大乘经所说之主要内容,为成佛之途径、菩萨道之内涵,及六波罗蜜、佛性等教义,凡此皆非小乘佛教之义理所侧重者。而北传中日韩等国之佛教徒,虽不排斥阿含经,然所信大体以大乘经典为主。
 关于大乘经典之经卷部帙,兹列举如下: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五所举,宋世众经别录立大乘录、小乘录、大小乘不判录等之别,其中,大乘录总计四三八部九一四卷;李廓之魏世众经目录则立大小乘之经、律、论等之别,其中,大乘经目录二一四部;宝唱之梁世众经目录立有大乘经、小乘经、异译经等之别,大乘经二六二部六七四卷;隋代法经之众经目录将大小乘之经、律、论各分为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等六种,其中,大乘修多罗总计七八四部一七一八卷。同书卷十三大乘录入藏目,将大乘经典分为有译、失译二种,合计四六九部一二八七卷。此外,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入藏录,则举出大乘经典有五一五部二一七三卷。
 盖大乘经典出现于世之年代虽不详,然就东汉桓帝、灵帝时,竺佛朔、支娄迦谶等人传译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等,及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中援引六波罗蜜经、法华经、十地经、网明菩萨经、禅经、菩萨本起经等而论,则恐系从佛陀入灭后五百年顷,渐次出现于世,而至龙树时代,已成重要之经典行世。此等大乘经典,虽经古来诸多论师主张并非佛陀所直接宣说者,然皆不外根据佛陀所说之教理而来,并进一步发挥佛法之微言大义,阐明其一一之实义,复深入印证考察而加以整理记述,故大乘经典可谓集佛陀教法之大成者。(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七、大宝积经卷九十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大乘庄严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九)((参见:小乘经典)937、“修多罗藏”4040、“经”5548)p828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方等经典】:(术语)谓诸大乘经也。方等为大乘经方正之通名。言其所说之理方正平等也。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实】:(术语)真如也。一,平等之义,名平等之实相曰一实。三藏法数四曰:“一实谛,谓一实相中道之理也,无有虚妄,无有颠倒,名一实谛也。”四教义一曰:“诸佛菩萨之所证见,审实不虚,谓之为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渴仰】: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中阿含卷九郁伽长者经(大一·四七九下):“尔时,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大九·四三上):“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遇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又如安乐集卷上(大四七·四下):“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议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亦表示闻法之意,即指信前求道之心切。此外,由渴仰之念而颔首闻法,称为渴仰首,为“解脱耳”之对称。(中阿含卷四十八牛角娑罗林经、大般涅槃经卷一、高僧法显传)p506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作是语已。见[耆闍崛山]七宝庄严。无数比丘声闻大众。宝树行列宝地平正。复铺妙宝师子之座。

[释迦牟尼佛]放眉间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复过十方无量世界。

此光至处。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一时云集。广说如[妙法华经]。

一一分身佛。身紫金色。身量无边。坐师子座。百亿无量诸大菩萨。以为眷属。

一一菩萨。行同[普贤]。如此十方无量诸佛菩萨眷属。亦复如是。

[末学解说]

作此语后。见到[耆闍崛山]七宝庄严。无数比丘、声闻大众。宝树行列,宝地平正。又铺妙宝师子之座。

[释迦牟尼佛]放出眉间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又经过十方无量世界。

此光所至之处。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一时云集。广说如[妙法华经]。

每一位分身佛。身为紫金色。身量无边。坐于师子座。有百亿无量诸大菩萨为其眷属。

每一位菩萨。行同[普贤]。如此十方无量诸佛菩萨眷属。都是如此。

-- [经文] --

大众集已。见[释迦牟尼佛]举身毛孔放金色光。

一一光中有百亿化佛。诸分身佛。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

其光流入[释迦牟尼佛]顶。见此相时。分身诸佛一切毛孔。出金色光。

一一光中。复有恒河沙微尘数化佛。

[末学解说]

大众集合后。见到[释迦牟尼佛]举身毛孔放出金色光。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光中有百亿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诸分身佛。放眉间白毫大人相(佛是一切众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称为大人相)光。

其光流入[释迦牟尼佛]顶。见此相时。分身诸佛一切毛孔。放出金色光。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光中。又有恒河沙微尘数量那么多的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

注解: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FROM:【佛光大辞典】

【化佛】:(术语)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变现之化佛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无量寿经曰:“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是菩萨变现之化佛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人相】:佛是一切众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称为大人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普贤菩萨]。复放眉间大人相光。入行者心。

既入心已。行者自忆过去无数百千佛。所受持读诵大乘经典。自见故身。了了分明。如宿命通等无有异。豁然大悟。得[旋陀罗尼]。[百千万亿诸陀罗尼]门。

从三昧起。面见一切分身诸佛。众宝树下坐师子床。复见琉璃地。如莲华聚。从下方空中踊出。一一华间。有微尘数菩萨。结加趺坐。亦见[普贤]分身菩萨。在彼众中赞叹大乘。

[末学解说]

这时[普贤菩萨]。又放出眉间大人相(佛是一切众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称为大人相)光。入行者(修行佛法的人)心。

既入心后。行者自忆过去无数百千佛。所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读诵大乘经典(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自见故身。了了分明。如同有宿命通(能知过去世生命,和做过什么事情的神通,为六神通之一)一样。豁然大悟。获得[旋陀罗尼](谓于法门得旋转自在之力也)。[百千万亿诸陀罗尼]门。

从三昧(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起。面见一切分身诸佛。众宝树下坐师子床。又见到琉璃地。如同莲华聚。从下方空中踊出。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华间。有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结加趺坐。也见到[普贤]分身菩萨。在彼众中赞叹大乘。

注解:
【大人相】:佛是一切众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称为大人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乘经典】:大乘经,梵语 maha^ya^na-su^tra。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又作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大方等经。即大智度论所谓“声闻藏、菩萨藏”中之“菩萨藏”。大体而言,小乘经典即指阿含经或南传之尼柯耶(巴 nika^ya),为部派佛教及今之南传佛教徒所信奉。此类经典以外,尚有数量甚多之经典则为大乘经典。以大正大藏经为例,其中所收之经(律、论除外),阿含部及本缘部内之一部分为小乘经典,其余之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等所含之经书,皆为大乘经典。大乘经所说之主要内容,为成佛之途径、菩萨道之内涵,及六波罗蜜、佛性等教义,凡此皆非小乘佛教之义理所侧重者。而北传中日韩等国之佛教徒,虽不排斥阿含经,然所信大体以大乘经典为主。
 关于大乘经典之经卷部帙,兹列举如下: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五所举,宋世众经别录立大乘录、小乘录、大小乘不判录等之别,其中,大乘录总计四三八部九一四卷;李廓之魏世众经目录则立大小乘之经、律、论等之别,其中,大乘经目录二一四部;宝唱之梁世众经目录立有大乘经、小乘经、异译经等之别,大乘经二六二部六七四卷;隋代法经之众经目录将大小乘之经、律、论各分为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等六种,其中,大乘修多罗总计七八四部一七一八卷。同书卷十三大乘录入藏目,将大乘经典分为有译、失译二种,合计四六九部一二八七卷。此外,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入藏录,则举出大乘经典有五一五部二一七三卷。
 盖大乘经典出现于世之年代虽不详,然就东汉桓帝、灵帝时,竺佛朔、支娄迦谶等人传译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等,及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中援引六波罗蜜经、法华经、十地经、网明菩萨经、禅经、菩萨本起经等而论,则恐系从佛陀入灭后五百年顷,渐次出现于世,而至龙树时代,已成重要之经典行世。此等大乘经典,虽经古来诸多论师主张并非佛陀所直接宣说者,然皆不外根据佛陀所说之教理而来,并进一步发挥佛法之微言大义,阐明其一一之实义,复深入印证考察而加以整理记述,故大乘经典可谓集佛陀教法之大成者。(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七、大宝积经卷九十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大乘庄严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九)((参见:小乘经典)937、“修多罗藏”4040、“经”5548)p828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宿命通】:能知过去世生命,和做过什么事情的神通,为六神通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旋陀罗尼】:(术语)法华三陀罗尼之一。谓于法门得旋转自在之力也。嘉祥法华义疏十曰:“旋陀罗尼,于法门中圆满具足,出没无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昧】: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时诸菩萨异口同音。教于行者清净六根。

或有说言。汝当念佛。

或有说言。汝当念法。

或有说言。汝当念僧。

或有说言。汝当念戒。

或有说言。汝当念施。

或有说言。汝当念天。如此六法。

[末学解说]

这时诸菩萨异口同音(人数多时,众人为同一之语也)。教导行者清净六根。

有的说,你应当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

有的说,你应当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

有的说,你应当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有的说,你应当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防一切之恶,我欲精进持戒)。

有的说,你应当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既能拔人之苦,且能去除自己之悭贪,我欲以布施普利众生)。

有的说,你应当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以便善因得善果)。

像这样的六种法。

注解:
【异口同音】:(杂语)人数多时,众人为同一之语也。报恩经一曰:“异口同音,俱发声言。”南本涅槃经十曰:“异口同音,唱如是说。”慈恩之弥勒上生经疏曰:“身别故异口,语等故同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
  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
  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防一切之恶,我欲精进持戒;
  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既能拔人之苦,且能去除自己之悭贪,我欲以布施普利众生;
  六、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以便善因得善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是菩提心。生菩萨法。汝今应当于诸佛前发露先罪。至诚忏悔。

于无量世。眼根因缘贪着诸色。以着色故。贪爱诸尘。以爱尘故。受女人身。

世世生处惑着诸色。色坏汝眼。为恩爱奴。色使使汝经历三界。为此弊使盲无所见。

今诵大乘方等经典。此经中说。十方诸佛色身不灭。汝今得见审实尔不。

眼根不善伤害汝多。随顺我语归向诸佛。

[释迦牟尼]说汝眼根所有罪咎。诸佛菩萨慧明法水。愿以洗除令我清净。

[末学解说]

这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生菩萨法。你现今应当于诸佛前发露先前罪业。至诚忏悔。

于无量世。由于眼根因缘而贪着诸色。因为贪着诸色的缘故。而贪爱诸尘。因贪爱诸尘的缘故。而受女人身。

世世生处迷惑贪着诸色。因色坏你眼。成为恩爱的奴隶。因色而使你经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为此弊使盲无所见。

现今诵大乘方等经典。此经中说。十方诸佛色身(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不灭。你现今得见,可以审观是否属实。

因眼根不善,伤害你很多。当随我的教导皈依诸佛。

[释迦牟尼]说的你眼根所有罪咎,诸佛菩萨慧明(乃智慧光明之意。又作慧灯明、慧灯。谓智慧能破除迷妄,譬如灯火之袪除黑闇)法水(妙法能洗烦恼之尘垢,故譬以水)。愿以洗除,令我清净。

注解: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色身】:梵语 ru^pa-ka^ya,巴利语同。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九)p2543 FROM:【佛光大辞典】

【慧明】:<一>乃智慧光明之意。又作慧灯明、慧灯。谓智慧能破除迷妄,譬如灯火之袪除黑闇。于经典中,“慧明”一语,或指佛之智慧,或指比丘之智慧。如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二“一乘品”(大九·三二四上):“一切诸如来,说于智慧力,犹如夏中日,亦如世间灯,能竭烦恼海,照除无明闇。(中略)生死黑闇中,慧明能度彼。”法华经卷四授学无学人记品(大九·三○中):“世尊慧灯明,我闻授记音,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新译华严经卷七十二(大一○·三九二中):“慧灯破诸闇,(中略)普度群生靡有余,此慧灯者之解脱。”即指佛智慧而言。
 长阿含卷十五种德经(大一·九六下):“‘云何为慧?’佛言:‘若比丘以三昧心清净无秽,柔软调伏,住不动处,乃至得三明,除去无明,生于慧明,灭于闇冥,生大法光,出漏尽智。’”此即针对比丘之慧而言。(长阿含卷十三阿摩昼经)
 <二>唐代僧。又作惠明。生卒年不详。鄱阳(江西)人,俗姓陈,为陈宣帝之孙。曾受四品将军之爵,隶署诸卫,故有将军之号。幼年于永昌寺出家,于高宗之世,投黄梅山五祖弘忍,初无证悟,后闻大鉴慧能得五祖衣钵,乃蹑迹急追,而于大庾岭会之,承六祖慧能之开示,遂得彻悟本源,故改名道明,并拜留六祖座下三年。其后居于袁州蒙山,聚徒习禅,大宣慧能之旨。(历代法宝记、曹溪大师别传、敦煌本六祖坛经、祖堂集卷二、宋高僧传卷八、景德传灯录卷四、传法正宗记卷六)
 <三>五代法眼宗僧。钱塘人,俗姓蒋。幼年出家,初习经教,长而慕禅,历访闽、越诸尊宿。后于临川参谒法眼文益禅师,未久嗣其法,遂隐于鄞水(浙江)大梅山。时禅学虽盛,然多不符于古德遗范,师欲整而导之,乃迁于天台,说法飨众,四方缁素趋之。钱塘忠懿王闻其道风,特延内殿与之论道,深得玄旨,两度命师驻锡资崇院、杭州报恩院。于后周世宗显德年间(954~959)示寂,世寿七十余。(宋高僧传卷二十三、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五灯会元卷十)
 <四>(1318~1386)明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台州(浙江)黄岩人,俗姓夏(一说俗姓项)。号性原,别号幻隐。出家于宝冠寺,后至径山参谒元叟行端,并嗣其法。洪武五年(1372),奉太祖之召,于钟山大宣宗法。洪武十一年,住持杭州灵隐寺。洪武十九年,师蒙谗受诬,有司未及缉令,师即自投官府,当场宣法说偈而泰然入寂。世寿六十九。(五嬁会元续略卷四、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十一、增集续传灯录卷四、续释氏稽古略卷二)
 <五>(1859~1930)清末民初僧。福建汀州人,俗姓温。法号圆照。九岁于福建鼓山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于天台山国清寺,其后参学于沪、杭之间。三十二岁,开讲法华经于法雨寺。此后讲经法缘甚盛,多讲于普陀山、天童寺、灵隐寺三处。师善于说法,不滞文句,而居处清简,风格高超,一生力主参禅。其法缘之广,摄化之深,深获时贤尊仰,为民国初年沪杭尊宿之一。曾任杭州灵隐寺住持十一年余。民国十九年,示寂于灵隐寺,世寿七十一,僧腊六十三。遗有慧明法师开示录一书。
 <六>(1337~1411)日本曹洞宗僧。相模(神奈川县)糟谷人,俗姓藤原。号了庵。幼游镰仓建长寺,从建长寺之不闻契闻得度,乃遍历诸方,先后参谒永泽寺之通幻寂灵、总持寺之峨山韶硕等禅林尊宿,而于峨山处豁然契悟,其后嗣通幻之法。历住总宁寺、总持寺、永泽寺、龙泉寺等名刹。应永元年(1394),于相模创建大雄山最乘寺。晚年结庵于大雄山下,应永十八年示寂,世寿七十五。嗣法者有韶阳以远、大阳明中、大纲明宗、无极慧彻等大德。著有天童小参抄点破、诸岳二代峨山和尚行实等。(洞上联灯录卷三、延宝传灯录卷八、本朝高僧传卷三十八)p6032 FROM:【佛光大辞典】

【法水】:(譬喻)妙法能洗烦恼之尘垢,故譬以水。无量义经曰:“法譬如水,能洗垢秽。(中略)其法水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恼垢。”金光明经四曰:“夏火炽然,惟愿世尊,赐我慈悲清凉法水,以灭是火。”圣无动经曰:“以智慧火烧诸障碍,亦以法水澍诸尘垢。”智度论五曰:“诸菩萨如云,能雨法水。”往生要集下末曰:“若人有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作是语已。遍礼十方佛。向[释迦牟尼佛]大乘经典。复说是言。

我今所忏。眼根重罪障蔽秽浊。盲无所见。愿佛大慈哀愍覆护。普贤菩萨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无量诸菩萨伴。唯愿慈哀听我悔过。眼根不善恶业障法。

如是三说。五体投地。正念大乘。心不忘舍。是名[忏悔眼根罪法]。

[末学解说]

作此语后。遍礼十方诸佛。向[释迦牟尼佛]大乘经典(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又这样说。

我现今忏悔。眼根重罪障蔽秽浊。盲无所见。愿佛大慈哀愍覆护。普贤菩萨乘大法船。普度一切众生。十方无量诸菩萨伴。唯愿慈哀听我悔过。眼根不善恶业障法。

这样说三遍后。五体投地。正念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心不忘舍。这称为[忏悔眼根罪法]。

注解:
【大乘经典】:大乘经,梵语 maha^ya^na-su^tra。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又作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大方等经。即大智度论所谓“声闻藏、菩萨藏”中之“菩萨藏”。大体而言,小乘经典即指阿含经或南传之尼柯耶(巴 nika^ya),为部派佛教及今之南传佛教徒所信奉。此类经典以外,尚有数量甚多之经典则为大乘经典。以大正大藏经为例,其中所收之经(律、论除外),阿含部及本缘部内之一部分为小乘经典,其余之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等所含之经书,皆为大乘经典。大乘经所说之主要内容,为成佛之途径、菩萨道之内涵,及六波罗蜜、佛性等教义,凡此皆非小乘佛教之义理所侧重者。而北传中日韩等国之佛教徒,虽不排斥阿含经,然所信大体以大乘经典为主。
 关于大乘经典之经卷部帙,兹列举如下: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五所举,宋世众经别录立大乘录、小乘录、大小乘不判录等之别,其中,大乘录总计四三八部九一四卷;李廓之魏世众经目录则立大小乘之经、律、论等之别,其中,大乘经目录二一四部;宝唱之梁世众经目录立有大乘经、小乘经、异译经等之别,大乘经二六二部六七四卷;隋代法经之众经目录将大小乘之经、律、论各分为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等六种,其中,大乘修多罗总计七八四部一七一八卷。同书卷十三大乘录入藏目,将大乘经典分为有译、失译二种,合计四六九部一二八七卷。此外,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入藏录,则举出大乘经典有五一五部二一七三卷。
 盖大乘经典出现于世之年代虽不详,然就东汉桓帝、灵帝时,竺佛朔、支娄迦谶等人传译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等,及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中援引六波罗蜜经、法华经、十地经、网明菩萨经、禅经、菩萨本起经等而论,则恐系从佛陀入灭后五百年顷,渐次出现于世,而至龙树时代,已成重要之经典行世。此等大乘经典,虽经古来诸多论师主张并非佛陀所直接宣说者,然皆不外根据佛陀所说之教理而来,并进一步发挥佛法之微言大义,阐明其一一之实义,复深入印证考察而加以整理记述,故大乘经典可谓集佛陀教法之大成者。(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七、大宝积经卷九十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大乘庄严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九)((参见:小乘经典)937、“修多罗藏”4040、“经”5548)p828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7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150

[精进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5-4-30 22:2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30 22:21 编辑



(本次学习:8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称诸佛名。烧香散华。发大乘意。悬缯幡盖。

说眼过患忏悔罪者。此人现世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分身无量诸佛。阿僧祇劫不堕恶道。

大乘力故。大乘愿故。恒与一切陀罗尼菩萨共为眷属。

作是念者是为正念。若他念者名为邪念。是名[眼根初境界相]。

[末学解说]

称念诸佛名。烧香散华(又作散花。指散花供佛)。发起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意。悬缯幡盖(缯,指绢帛。意即以绢帛制造之大盖。又称天缯盖。系天盖之一种。盖,原为印度作为防日遮雨之器物,后世乃以圆筒形丝帛制品高悬于佛像顶上,或悬于说法者高座之上,而成为佛殿之庄严具)。

说眼过患,忏悔罪业者。这样的人现世能够见到[释迦牟尼佛]。及其分身无量诸佛。于阿僧祇劫不堕入恶道。

因大乘力的缘故。因大乘愿的缘故。恒与一切陀罗尼(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菩萨共为眷属。

作此念者是为正念(正确的念头。不生邪念,忆念正道)。若作他念者名为邪念。这称为[眼根初境界相]。

注解:
【散华】:<一>又作散花。指散花供佛。大般若波罗蜜经卷五五四、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华手经卷四等皆有散华一品。其他诸经说散花之相及功德者甚多。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二中):“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法会仪式中,于佛前散花之仪式。即于仪式进行中,置榓花与纸制之莲瓣于华笼中,一边咏诵伽陀(梵 ga^tha^),而一边行走(或绕佛)一边散花。如唐代净土教高僧善导之法事赞及法照之五会法事赞等皆载有此一行事。在日本佛教行事中,为四个法要(显教)之一,二个法要(密教)之一;司掌散花之僧,称为散华僧,与讲师、读师、咒愿师、三礼师、呗师、堂达,共称为七僧。(灌顶经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五十五、说法明眼论卷上散华品)
 <二>指经典之散文。法会时,为庄严道场,供养诸佛所唱之颂文,称为散华文。p4974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缯盖】:缯,指绢帛。意即以绢帛制造之大盖。又称天缯盖。系天盖之一种。盖,原为印度作为防日遮雨之器物,后世乃以圆筒形丝帛制品高悬于佛像顶上,或悬于说法者高座之上,而成为佛殿之庄严具。((参见:天盖)1366、“盖”5910)p6588 FROM:【佛光大辞典】

【陀罗尼】:华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念】:正确的念头。不生邪念,忆念正道,叫做“正念”。八正道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净眼根已。复更诵读大乘经典。昼夜六时胡跪忏悔。而作是言。

我今云何。但见[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不见[多宝佛塔]全身舍利。

[多宝佛塔]恒在不灭。我浊恶眼。是故不见。

[末学解说]

清净眼根后。又更诵读大乘经典(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昼夜六时,胡跪忏悔。作这样的言说。

我现今为何只见[释迦牟尼佛]及其分身诸佛。不能见[多宝佛塔]全身舍利(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

[多宝佛塔]恒在不灭。我浊恶(指五浊与十恶。五浊,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盖住劫中人寿减至二万岁以后,即产生此五种浑浊不净之法。十恶,即十不善,指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等十种恶行。五浊与十恶炽盛之时期,称为浊恶世)眼。所以不能见到。

注解:
【大乘经典】:大乘经,梵语 maha^ya^na-su^tra。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又作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大方等经。即大智度论所谓“声闻藏、菩萨藏”中之“菩萨藏”。大体而言,小乘经典即指阿含经或南传之尼柯耶(巴 nika^ya),为部派佛教及今之南传佛教徒所信奉。此类经典以外,尚有数量甚多之经典则为大乘经典。以大正大藏经为例,其中所收之经(律、论除外),阿含部及本缘部内之一部分为小乘经典,其余之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等所含之经书,皆为大乘经典。大乘经所说之主要内容,为成佛之途径、菩萨道之内涵,及六波罗蜜、佛性等教义,凡此皆非小乘佛教之义理所侧重者。而北传中日韩等国之佛教徒,虽不排斥阿含经,然所信大体以大乘经典为主。
 关于大乘经典之经卷部帙,兹列举如下: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五所举,宋世众经别录立大乘录、小乘录、大小乘不判录等之别,其中,大乘录总计四三八部九一四卷;李廓之魏世众经目录则立大小乘之经、律、论等之别,其中,大乘经目录二一四部;宝唱之梁世众经目录立有大乘经、小乘经、异译经等之别,大乘经二六二部六七四卷;隋代法经之众经目录将大小乘之经、律、论各分为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等六种,其中,大乘修多罗总计七八四部一七一八卷。同书卷十三大乘录入藏目,将大乘经典分为有译、失译二种,合计四六九部一二八七卷。此外,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入藏录,则举出大乘经典有五一五部二一七三卷。
 盖大乘经典出现于世之年代虽不详,然就东汉桓帝、灵帝时,竺佛朔、支娄迦谶等人传译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等,及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中援引六波罗蜜经、法华经、十地经、网明菩萨经、禅经、菩萨本起经等而论,则恐系从佛陀入灭后五百年顷,渐次出现于世,而至龙树时代,已成重要之经典行世。此等大乘经典,虽经古来诸多论师主张并非佛陀所直接宣说者,然皆不外根据佛陀所说之教理而来,并进一步发挥佛法之微言大义,阐明其一一之实义,复深入印证考察而加以整理记述,故大乘经典可谓集佛陀教法之大成者。(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七、大宝积经卷九十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大乘庄严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九)((参见:小乘经典)937、“修多罗藏”4040、“经”5548)p828FROM:【佛光大辞典】

【浊恶】:指五浊与十恶。五浊,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盖住劫中人寿减至二万岁以后,即产生此五种浑浊不净之法。十恶,即十不善,指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等十种恶行。五浊与十恶炽盛之时期,称为浊恶世。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九·一○上):“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p6256FROM:【佛光大辞典】

【舍利】: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 [经文] --

作是语已。复更忏悔。过七日已。[多宝佛塔]从地涌出。

[释迦牟尼佛]。即以右手开其塔户。

见[多宝佛]入[普现色身三昧]。

一一毛孔。流出恒河沙微尘数光明。

一一光明。有百千万亿化佛。

[末学解说]

作此语后。又更忏悔。经过七日后。[多宝佛塔]从地面涌出。

[释迦牟尼佛]。即以右手开其塔户。

见到[多宝佛]入[普现色身三昧](谓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示现种种色身时所入之三昧。又作现一切色身三昧、普现三昧。如法华经中妙音、观音之现身,即依此三昧之力用)。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毛孔。流出恒河沙微尘数的光明。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光明。有百千万亿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

注解:
【普现色身三昧】:<一>谓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示现种种色身时所入之三昧。又作现一切色身三昧、普现三昧。如法华经中妙音、观音之现身,即依此三昧之力用。法华经妙音菩萨品(大九·五六中):“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深种善根。世尊!是菩萨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显现度脱众生?’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二>谓密教真言行者中“普门”之大机,观曼荼罗海会之诸尊于一心不乱之三昧。又作普眼三昧。大日经疏卷六(大三九·六四五中):“若于大悲藏云海中一心不乱,名普眼三昧,亦名普现色身三昧。”(法华经药王品)p4994  FROM:【佛光大辞典】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FROM:【佛光大辞典】

【化佛】:(术语)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变现之化佛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无量寿经曰:“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是菩萨变现之化佛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此相现时。行者欢喜。赞偈绕塔满七匝已。[多宝如来]出大音声。赞言法子。

汝今真实能行大乘。随顺[普贤]眼根忏悔。以是因缘。我至汝所为汝证明。

说是语已赞言。

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能说大法。雨大法雨。成就浊恶诸众生等。

是时行者。见[多宝佛塔]已。复至[普贤菩萨]所。合掌敬礼白言。大师教我悔过。

[末学解说]

此相显现时。行者(修行佛法的人)欢喜。赞偈绕塔满七圈后。[多宝如来]发出大音声。赞言法子(指出家而归入佛之正法者。或指随顺佛道,而由法抚育者。即佛所说法,本最极胜妙,为诸法本母,若人安住此正信,即得坚固增长,不坏净信)。

你现今真实能行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随顺[普贤]眼根忏悔。因为此因缘。我来到你这里,为你证明。

说完此语后,赞言。

很好,很好,[释迦牟尼佛]能说大法,雨大法雨,成就浊恶(指五浊与十恶。五浊,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盖住劫中人寿减至二万岁以后,即产生此五种浑浊不净之法。十恶,即十不善,指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等十种恶行。五浊与十恶炽盛之时期,称为浊恶世)诸众生等。

这时行者。见到[多宝佛塔]后。又来到[普贤菩萨]处。合掌敬礼说到。大师教我悔过(忏悔罪过之意。指为减轻或消除罪业而于佛、僧之前,自述所犯身、口、意等三业之忏悔仪式)。

注解: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子】:<一>指出家而归入佛之正法者。或指随顺佛道,而由法抚育者。即佛所说法,本最极胜妙,为诸法本母,若人安住此正信,即得坚固增长,不坏净信。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上(大一·二一八上):“若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三界一切悉是我子,皆同一法,而无差别;正法口生,同一法种;从法所化,是真法子。”即以归入正信之出家沙门为正法之口所化生,以其属同一法种,故称法子。又窥基之阿弥陀经疏谓,佛为法王,故称遵其法、入其法之佛子为法子。(胜鬘经颠倒真实章、法华经卷四授学无学人记品、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元照))
 <二>指接受某一大寺院授记为接法之人。以其次序之先后,又有大法子、二法子、三法子等名称。p3338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浊恶】:指五浊与十恶。五浊,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盖住劫中人寿减至二万岁以后,即产生此五种浑浊不净之法。十恶,即十不善,指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等十种恶行。五浊与十恶炽盛之时期,称为浊恶世。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九·一○上):“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p6256FROM:【佛光大辞典】

【悔过】:忏悔罪过之意。指为减轻或消除罪业而于佛、僧之前,自述所犯身、口、意等三业之忏悔仪式。书写仪式之程序者,谓忏仪,或作忏文。忏文视其所据之经典不同,而有法华忏文、金光明忏文之分。于舍利弗悔过经、文殊悔过经等,载有悔过之功德。另于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录有梁陈诸帝依经悔过而作之文,如摩诃波若忏文、金刚波若忏文、胜天王般若忏文等十篇悔过文。于日本,举行忏悔之仪式,依所奉佛像而有药师悔过、吉祥悔过、阿弥陀佛悔过等之别。p4115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普贤]复言。

汝于多劫。耳根因缘随逐外声。闻妙音时心生惑着。闻恶声时起八百种烦恼贼害。

如此恶耳报得恶事。恒闻恶声生诸攀缘。颠倒听故。当堕恶道边地邪见不闻法处。

汝于今日。诵持大乘功德海藏。以是缘故见十方佛。[多宝佛塔]现为汝证。

汝应自当说己过恶忏悔诸罪。

[末学解说]

[普贤]又说到。

你在很多劫。由耳根因缘随逐外声。闻妙音时,心生迷惑贪着。闻恶声时,生起八百种烦恼贼害。

这样的恶耳,报得恶事。恒常闻恶声而生种种攀缘(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著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因颠倒听的缘故。应当堕入恶道,边地(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邪见,不能闻法处。

你于今日。诵持大乘功德海藏(譬喻佛之说法。佛法大海无美丑之别,亦不论有情、非情,一切尽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因为这样的缘故能见到十方诸佛。[多宝佛塔]现为你证明。

你应当自说以往自己的过恶,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诸罪。

注解:
边地】:<一>梵语 mleccha。音译弥戾车。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参见:弥戾车)6417) <二>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参见:边地胎生)6708、“边地懈慢”6708)p6707 FROM:【佛光大辞典】

【攀缘】:梵语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著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维摩经卷中问疾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摩诃止观卷五上)p6665 FROM:【佛光大辞典】

【海藏】:<一>譬喻佛之说法。佛法大海无美丑之别,亦不论有情、非情,一切尽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八十华严经入法界品)
 <二>唐代僧。生平不详。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一觉朗传载,师识信坚正,宗仰律学,屡讲四分,少有传嗣。武德初年置十大德,以统筹管理僧众,师在其中。后不知所终。
 <三>(1628~1687)清代僧。安徽合肥人,俗姓孔。康熙二十六年示寂,世寿六十。(敲空遗响卷二)p4174 FROM:【佛光大辞典】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是时行者闻是语已。复更合掌五体投地。而作是言。

正遍知世尊。现为我证方等经典。为慈悲主。唯愿观我听我所说。

我从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缘闻声惑着。如胶着草。闻诸恶时起烦恼毒。处处惑着无暂停时。

坐此窍声劳我神识。坠堕三涂。今始觉知。向诸世尊发露忏悔。

[末学解说]

这时,行者(修行佛法的人)闻此语后。又更合掌五体投地。作这样的言说。

正遍知世尊。现今为我证明,方等(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经典。为慈悲主。唯愿观我,听我所说。

我从多劫一直到现在。由耳根因缘而闻声惑着。如同胶着草。闻诸恶时生起烦恼毒。处处惑着没有暂停的时候。

坐此窍声而劳我神识。坠堕三恶道。现今才开始觉知。向诸世尊发露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

注解: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等】: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等经】:(术语)大乘经之总称也。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参见:方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遍知】:梵语 asmyak-sam!buddha,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佛十号之一。又作三耶三佛檀、正遍智、正遍知、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三藐,正之意;三,遍之意;佛陀,知、觉之意。正遍知,即真正遍知一切法。此外,梵语 samyaksam!bodhi,音译作三藐三菩提,旧译作正遍知、正遍知道,新译为正等觉、正等正觉。“菩提”系就法而言,“佛陀”则就人而名;故三藐三菩提宜谓正遍知、正等觉,三藐三佛陀则应指正遍知者、正等觉者。((参见:十号)480、“正觉”2005、“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p2001 FROM:【佛光大辞典】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既忏悔已。见[多宝佛]放大光明。其光金色。遍照东方及十方界。无量诸佛身真金色。东方空中作是唱言。

此佛世尊。号曰[善德]。亦有无数分身诸佛。坐宝树下师子座上。结加趺坐。

是诸世尊。一切皆入[普现色身三昧]。皆作是赞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读诵大乘经典。汝所诵者。是佛境界。

[末学解说]

忏悔之后。见到[多宝佛]放出大光明。其光金色。遍照东方及十方世界。无量诸佛身真金色。东方空中作这样的唱言。

此佛世尊。号曰[善德]。也有无数分身诸佛。坐宝树下师子座(师子就是狮子,佛是人中师子,所以佛所坐的地方,或床或地,都叫做“师子座”)上。结加趺坐。

这些诸世尊。一切皆入[普现色身三昧](谓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示现种种色身时所入之三昧。又作现一切色身三昧、普现三昧。如法华经中妙音、观音之现身,即依此三昧之力用)。都作这样的赞言。

很好,很好,善男子。你现今读诵大乘经典(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你所诵者。是佛境界。

注解:
【师子座】:师子就是狮子,佛是人中师子,所以佛所坐的地方,或床或地,都叫做“师子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普现色身三昧】:<一>谓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示现种种色身时所入之三昧。又作现一切色身三昧、普现三昧。如法华经中妙音、观音之现身,即依此三昧之力用。法华经妙音菩萨品(大九·五六中):“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深种善根。世尊!是菩萨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显现度脱众生?’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二>谓密教真言行者中“普门”之大机,观曼荼罗海会之诸尊于一心不乱之三昧。又作普眼三昧。大日经疏卷六(大三九·六四五中):“若于大悲藏云海中一心不乱,名普眼三昧,亦名普现色身三昧。”(法华经药王品)p4994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经典】:大乘经,梵语 maha^ya^na-su^tra。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又作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大方等经。即大智度论所谓“声闻藏、菩萨藏”中之“菩萨藏”。大体而言,小乘经典即指阿含经或南传之尼柯耶(巴 nika^ya),为部派佛教及今之南传佛教徒所信奉。此类经典以外,尚有数量甚多之经典则为大乘经典。以大正大藏经为例,其中所收之经(律、论除外),阿含部及本缘部内之一部分为小乘经典,其余之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等所含之经书,皆为大乘经典。大乘经所说之主要内容,为成佛之途径、菩萨道之内涵,及六波罗蜜、佛性等教义,凡此皆非小乘佛教之义理所侧重者。而北传中日韩等国之佛教徒,虽不排斥阿含经,然所信大体以大乘经典为主。
 关于大乘经典之经卷部帙,兹列举如下: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五所举,宋世众经别录立大乘录、小乘录、大小乘不判录等之别,其中,大乘录总计四三八部九一四卷;李廓之魏世众经目录则立大小乘之经、律、论等之别,其中,大乘经目录二一四部;宝唱之梁世众经目录立有大乘经、小乘经、异译经等之别,大乘经二六二部六七四卷;隋代法经之众经目录将大小乘之经、律、论各分为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等六种,其中,大乘修多罗总计七八四部一七一八卷。同书卷十三大乘录入藏目,将大乘经典分为有译、失译二种,合计四六九部一二八七卷。此外,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入藏录,则举出大乘经典有五一五部二一七三卷。
 盖大乘经典出现于世之年代虽不详,然就东汉桓帝、灵帝时,竺佛朔、支娄迦谶等人传译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等,及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中援引六波罗蜜经、法华经、十地经、网明菩萨经、禅经、菩萨本起经等而论,则恐系从佛陀入灭后五百年顷,渐次出现于世,而至龙树时代,已成重要之经典行世。此等大乘经典,虽经古来诸多论师主张并非佛陀所直接宣说者,然皆不外根据佛陀所说之教理而来,并进一步发挥佛法之微言大义,阐明其一一之实义,复深入印证考察而加以整理记述,故大乘经典可谓集佛陀教法之大成者。(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七、大宝积经卷九十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大乘庄严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九)((参见:小乘经典)937、“修多罗藏”4040、“经”5548)p828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说是语已。[普贤菩萨]。复更为说忏悔之法。

汝于前世。无量劫中。以贪香故。分别诸识处处贪着。堕落生死。

汝今应当观大乘因。大乘因者诸法实相。

[末学解说]

说完此语后。[普贤菩萨]。又更为其演说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之法。

你于前世。无量劫中。因贪香的缘故而分别诸识,处处贪着。从而堕落生死。

你现今应当观大乘因。大乘因(或指菩提心,或示诸法实相)者,诸法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

注解: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乘因】:(术语)或指菩提心,或示诸法实相。大疏九曰:“所谓大乘因者,即是菩提心。”南岳止观曰:“大乘因者,诸法实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是闻是语已。五体投地复更忏悔。既忏悔已当作是语。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多宝佛塔]。南无十方[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

作是语已。遍礼十方佛。南无东方[善德佛]。及分身诸佛。如眼所见。一一心礼。香华供养。

供养毕已。胡跪合掌。以种种偈赞叹诸佛。

既赞叹已。说十恶业忏悔诸罪。

[末学解说]

这样闻,这样说之后。五体投地,又更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忏悔后,应当这样说。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多宝佛塔]。南无十方[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

作此语后。遍礼十方诸佛。南无东方[善德佛]及分身诸佛。如眼所见。一一心礼。香华供养。

供养完毕后。胡跪合掌。以种种偈,赞叹诸佛。

赞叹后。说十恶业(指身口意所行的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此十不善业道有身、语、意三方面,身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语恶业即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业即贪欲、嗔恚、愚痴),忏悔诸罪。

注解: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恶业】:指身口意所行的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此十不善业道有身、语、意三方面,身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语恶业即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业即贪欲、嗔恚、愚痴。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 [经文] --

既忏悔已而作是言。

我于先世无量劫时。贪香味触造作众恶。

以是因缘无量世来。恒受地狱饿鬼畜生边地邪见诸不善身。

如此恶业今日发露。归向诸佛正法之王。说罪忏悔。

[末学解说]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后,作这样的言说。

我于先世无量劫时。贪着香,味,触而造作众恶。

因为这样的因缘,无量世以来。一直受地狱、饿鬼、畜生、边地、邪见,种种不善身。

这些恶业,今日发露(发露所犯之罪而无所隐也)。归向诸佛,正法之王。说罪(所谓自首请恕也)忏悔。

注解: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发露】:(术语)发露所犯之罪而无所隐也。四教仪曰:“一切随意发露,更不覆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说罪】:(行事)于说戒日或自恣日以自己所犯之罪科向他说之。所谓自首请恕也。梵曰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A^patipratides/ana,义净三藏译为说罪,旧言忏悔。寄归传二曰:“梵云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阿钵底者罪过也。钵喇底提舍那即对他说也,说己之非,冀令清净。自须各依局分,则罪灭可期。若总相谈愆,非律所许。旧云忏悔,非关说罪。”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既忏悔已。身心不懈。复更诵读大乘经典。大乘力故。空中有声。告言法子。

汝今应当向十方佛赞说大乘。于诸佛前自说己过。诸佛如来是汝慈父。汝当自说舌根所作不善恶业。

此舌根者。动恶业相。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诽谤妄语。赞叹邪见。说无益语。

如是众多诸杂恶业。构鬪坏乱法说非法。如是众罪。今悉忏悔。诸世雄前。

[末学解说]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之后。身心不懈怠。又更诵读大乘经典(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因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力的缘故。空中有声。告诉法子。

你现今应当向十方诸佛赞说大乘。在诸佛前,自说己过。诸佛如来是你的慈父。你应当自说舌根所作不善恶业。

此舌根者。动恶业相。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诽谤妄语。赞叹邪见。说无益语。

这些众多诸杂恶业。构鬪坏乱,法说非法。这些众罪。现今全部忏悔。在诸世雄前。

注解: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乘经典】:大乘经,梵语 maha^ya^na-su^tra。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又作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大方等经。即大智度论所谓“声闻藏、菩萨藏”中之“菩萨藏”。大体而言,小乘经典即指阿含经或南传之尼柯耶(巴 nika^ya),为部派佛教及今之南传佛教徒所信奉。此类经典以外,尚有数量甚多之经典则为大乘经典。以大正大藏经为例,其中所收之经(律、论除外),阿含部及本缘部内之一部分为小乘经典,其余之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等所含之经书,皆为大乘经典。大乘经所说之主要内容,为成佛之途径、菩萨道之内涵,及六波罗蜜、佛性等教义,凡此皆非小乘佛教之义理所侧重者。而北传中日韩等国之佛教徒,虽不排斥阿含经,然所信大体以大乘经典为主。
 关于大乘经典之经卷部帙,兹列举如下: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五所举,宋世众经别录立大乘录、小乘录、大小乘不判录等之别,其中,大乘录总计四三八部九一四卷;李廓之魏世众经目录则立大小乘之经、律、论等之别,其中,大乘经目录二一四部;宝唱之梁世众经目录立有大乘经、小乘经、异译经等之别,大乘经二六二部六七四卷;隋代法经之众经目录将大小乘之经、律、论各分为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等六种,其中,大乘修多罗总计七八四部一七一八卷。同书卷十三大乘录入藏目,将大乘经典分为有译、失译二种,合计四六九部一二八七卷。此外,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入藏录,则举出大乘经典有五一五部二一七三卷。
 盖大乘经典出现于世之年代虽不详,然就东汉桓帝、灵帝时,竺佛朔、支娄迦谶等人传译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等,及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中援引六波罗蜜经、法华经、十地经、网明菩萨经、禅经、菩萨本起经等而论,则恐系从佛陀入灭后五百年顷,渐次出现于世,而至龙树时代,已成重要之经典行世。此等大乘经典,虽经古来诸多论师主张并非佛陀所直接宣说者,然皆不外根据佛陀所说之教理而来,并进一步发挥佛法之微言大义,阐明其一一之实义,复深入印证考察而加以整理记述,故大乘经典可谓集佛陀教法之大成者。(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七、大宝积经卷九十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大乘庄严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九)((参见:小乘经典)937、“修多罗藏”4040、“经”5548)p828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7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150

[精进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5-5-1 14:45: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1 15:04 编辑



(本次学习:9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遍礼十方佛。合掌长跪当作是语。

此舌过患无量无边。诸恶业刺从舌根出。断正法轮从此舌起。如此恶舌断功德种。

于非义中多端强说。赞叹邪见如火益薪。犹如猛火伤害众生。如饮毒者无疮疣死。

如此罪报恶邪不善。当堕恶道百劫千劫。以妄语故堕大地狱。我今归向南方诸佛发露黑恶。

[末学解说]

作此语后,五体投地(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遍礼十方诸佛。合掌长跪,应当作此语。

此舌之过患(过咎与灾患)有无量无边。种种恶业(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刺,从舌根(舌识之所依,取味境之无见有对之净色,称为舌根)出。断正法轮(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来所说的教法)是从此舌起。因为此恶舌而断功德种。

于非义中,多端强说。赞叹邪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如火上加柴。犹如猛火会伤害众生。如同饮毒者,看不到伤口而死。

这些罪报、恶邪、不善,当会堕入恶道,百劫千劫。因妄语(以欺他之意,作不实之言者)的缘故而堕入大地狱。我现今归向南方诸佛,发露(表白自己所犯的过失)黑恶。

注解:
【五体投地】: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著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著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著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FROM:【佛光大辞典】

【过患】:(杂语)过咎与灾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恶业】:“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四十华严经卷四十(大一○·八四七上):“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恚、痴。”(六波罗蜜经卷五、俱舍论光记卷十三)((参见:善业)4894)p4950FROM:【佛光大辞典】

【舌根】:梵语 jihvendriya,巴利语 jivhendriya。五根之一,六根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二十二根之一。舌识之所依,取味境之无见有对之净色,称为舌根。梵语 jihva^,原意火焰,即能尝之义,谓祭神时投供物于火中,火焰即神之能尝。于无色界,舌根不能成就,唯欲、色界有之。于十二处,舌根称为舌处(梵 jihva^yatana);于十八界,则称舌界(梵 jihva^-dha^tu)。(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卷一四二、卷一四五、俱舍论卷一、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显扬圣教论卷一、品类足论卷一、成唯识论卷八)((参见:二十二根)171、“十二处”343、“十八界”356、“五根”1137)p2540 FROM:【佛光大辞典】

【正法轮】: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来所说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语】:(术语)十恶之一。以欺他之意,作不实之言者。智度论十四曰:“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大乘义章七曰:“言不当实,故称为妄。妄有所谈,故名妄语。”涅槃经三十八曰:“一切恶事,虚妄为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发露】:表白自己所犯的过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作是念时。空中有声。南方有佛名[栴檀德]。彼佛亦有无量分身。

一切诸佛。皆说大乘除灭罪恶。如此众罪。今向十方无量诸佛大悲世尊。发露黑恶诚心忏悔。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复礼诸佛。是时诸佛。复放光明照行者身。令其身心自然欢喜。发大慈悲普念一切。

[末学解说]

作此念时,空中有声。南方有佛,名为[栴檀德]。彼佛也有无量分身。

一切诸佛皆演说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除灭罪恶。这些众罪,现今向十方无量诸佛大悲世尊,发露(表白自己所犯的过失)黑恶,诚心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再礼敬诸佛。这时诸佛。又放出光明,照行者(修行佛法的人)身。令其身心自然欢喜。发大慈悲(大慈大悲也。伟大的慈心和悲心。给众生乐叫做慈;拔众生苦叫做悲)普念一切众生。

注解: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发露】:表白自己所犯的过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慈悲】:(术语)大慈大悲也。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慈大悲】:伟大的慈心和悲心。给众生乐叫做慈;拔众生苦叫做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诸佛广为行者。说大慈悲及喜舍法。亦教爱语修[六和敬]。

尔时行者。闻此教敕心大欢喜。复更诵习终不懈息。空中复有微妙音声出如是言。

汝今应当身心忏悔。身者杀盗淫。心者念诸不善。

造十恶业及五无间。犹如猨猴。亦如黐胶。处处贪着遍至一切六情根中。

此六根业。枝条华叶。悉满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处。

亦能增长无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难无不经中。

汝今应当忏悔如是恶不善业。

[末学解说]

这时诸佛,广为行者(修行佛法的人),演说大慈悲(大慈大悲也。伟大的慈心和悲心。给众生乐叫做慈;拔众生苦叫做悲)及喜舍法,也教导爱语(四摄法之一。爱语摄是随著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修[六和敬](指六种和同爱敬。又作六慰劳法、六可憘法、六和。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详见下方注解)。

这时行者,闻此教敕(师父之戒敕)心大欢喜。又更诵习始终不懈怠休息。空中又有微妙音声,这样说到。

你现今应当身心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身者杀、盗、淫。心者念诸不善(谓其性不安隐,能违损此世及他世的黑恶之法)。

造作的十恶业(十恶为招苦果之业因,故云十恶业)及五无间(五无间业的简称,又名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之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犹如猨猴。也如同黐胶。处处贪着遍至一切六情根中。

这六根业,枝条华叶,悉满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二十五(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有一切生处。

也能增长无明老死十二种苦事(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八邪(与八正道相反的八种邪道,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八难(见佛闻法有障难八处也,又名八无暇。谓修道业无闲暇也。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郁单越(新作北拘卢洲),以乐报殊胜,而总无苦故也;五长寿天,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之处;六聋盲喑哑;七世智辨聪;八佛前佛后,二佛中间无佛法之处)无不经中。

你现今应当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这些恶不善业。

注解: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慈大悲】:伟大的慈心和悲心。给众生乐叫做慈;拔众生苦叫做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爱语】:四摄法之一。(参见:四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布施摄是对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摄是随著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要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触,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和敬】:指六种和同爱敬。又作六慰劳法、六可憘法、六和。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一)身和敬,指同礼拜等之身业和敬。(二)口和敬,指同赞咏等之口业和敬。(三)意和敬,指同信心等之意业和敬。(四)戒和敬,指同戒法之和敬。(五)见和敬,指同圣智之见解和敬。(六)利和敬,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又作行和敬、学和敬,即指同修行之和敬。或又作施和敬,即指同布施之行法和敬。又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举出:(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等六者,称为六和敬。另据祖庭事苑卷五列举出“六和”,即:(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此外,据法界次第卷下之下记载,外同他善,称为和;内自谦卑,称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称和敬。六和敬又作:(一)同戒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故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故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故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菩萨住于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无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菩萨住于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意慈和敬。(中阿含卷五十二周那经、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九、仁王般若经卷下、四分律卷五十、大乘义章卷十二)p1269 FROM:【佛光大辞典】


【教敕】:(术语)师父之戒敕。涅槃经二曰:“今当真实教敕汝等。”辅行一之一曰:“受佛教敕,口诵法言。”参同契曰:“严父下令,教敕子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善】:梵语 akus/ala,巴利语 akusala。“善”之对称。为三性之一,与恶同义。谓其性不安隐,能违损此世及他世的黑恶之法。依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俱舍论卷十三载,不善有四种:(一)自性不善,指无惭、无愧及贪、嗔、痴三不善根。有漏法中,此五法自体不善,犹如毒药。(二)相应不善,指与无惭、无愧、三不善根相应而同时俱生之一切心心所。由相应乃成不善之性。(三)等起不善,指身语业及不相应行法。等起,谓依善起善,依恶起恶,能起与所起同等。乃由自性不善及相应不善所引起者。(四)胜义不善,指生死法。生死中之诸法虽有善有不善,然皆以苦为自性,极不安隐,即由真谛之实义,定不善之义,故称胜义不善。
 分别论者则以痴为自性不善,识为相应不善,身语业为等起不善,生死为胜义不善。又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广立十二种不善,即自性、相属、随逐、发起、第一义、生得、方便、现前供养、损害、引摄、所治、障碍不善。(成唯识论卷五、品类足论卷二、杂阿毗昙心论卷三、俱舍论卷二、卷十五、成实论卷九过患品)((参见:三性)563、“善”4873)p994 FROM:【佛光大辞典】

【十恶业】:(名数)十恶为招苦果之业因,故云十恶业。(参见:善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无间】:五无间业的简称,又名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之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十五有】:(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邪】:与八正道相反的八种邪道,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难】:(名数)谓见佛闻法有障难八处也,又名八无暇。谓修道业无闲暇也。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郁单越(新作北拘卢洲),以乐报殊胜,而总无苦故也;五长寿天,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之处;六聋盲喑哑;七世智辨聪;八佛前佛后,二佛中间无佛法之处。维摩经方便品曰:“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途八难。”同天台疏三曰:“言八难者:三恶道为三,四北郁单越,五长寿天,六盲聋喑哑,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净心诫观法曰:“四百四病以夜食为本,三途八难以女人为本。”大乘义章八末广说其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行者闻此语已。问空中声。我今何处行忏悔法。

时空中声即说是语。

[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

[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

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如寂解脱。乃至[般若波罗蜜]。是色常住法故。如是应当观十方佛。

[末学解说]

这时行者(修行佛法的人),闻此语后。问空中声。我现今当要如何修行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法呢。

时空中声,即说此语。

[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者法身,法身永无生灭;寂者解脱,一切烦恼永寂;光者般若,照见实相的智慧。此法身、解脱、般若之三德,乃诸佛之居处)。

[常波罗蜜](四德,指如来法身所具之常、乐、我、净四德;波罗蜜,为到彼岸之意,乃显事之究竟。如来法身为四德之究竟处,故称四德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谓至佛果而成就我德之波罗蜜行也)所安立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四德波罗蜜之一。常寂光土常乐我净之四德,尽为波罗蜜行所成,故从所由而谓为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

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如同寂静解脱。乃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经中,虽说六波罗蜜,然以般若为诸波罗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标般若波罗蜜之名。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之智慧,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蜜)是色常住法故。如是应当观十方诸佛。

注解: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常寂光土】:四土之一。常者法身,法身永无生灭;寂者解脱,一切烦恼永寂;光者般若,照见实相的智慧。此法身、解脱、般若之三德,乃诸佛之居处,故谓“常寂光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我波罗蜜】:(术语)谓至佛果而成就我德之波罗蜜行也。波罗蜜,译曰到彼岸,总为至佛果之行法名。普贤观经曰:“释迦牟尼,名毗虑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成摄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乐波罗蜜】:(术语)四德波罗蜜之一。常寂光土常乐我净之四德,尽为波罗蜜行所成,故从所由而谓为波罗蜜。普贤观经曰:“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德波罗蜜】:四德,指如来法身所具之常、乐、我、净四德;波罗蜜,为到彼岸之意,乃显事之究竟。如来法身为四德之究竟处,故称四德波罗蜜。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九·三九二下):“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p1830FROM:【佛光大辞典】

【般若波罗蜜】:(术语)Prajn^a%pa%ramita%,新译家谓为般若波罗蜜多。于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中,皆为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经中,虽说六波罗蜜,然以般若为诸波罗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标般若波罗蜜之名。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之智慧,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蜜。智度论十八曰:“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时十方佛各伸右手。摩行者头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诵读大乘经故。十方诸佛。说忏悔法菩萨所行。不断结使不住使海。

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灭。

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是。无住无坏。

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灭谛寂静。

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

行此忏悔者。身心清净不住法中。犹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见[普贤菩萨]及十方佛。

[末学解说]

这时十方诸佛,各伸右手摩行者(修行佛法的人)头,作这样的言说。

很好,很好,善男子。因你诵读大乘经的缘故。十方诸佛演说忏悔法,菩萨所行。不断结使(结与使,皆烦恼之异名。击缚心身,结成苦果,故云结。随逐众生又驱使众生,故云使),不住使海。

观心无心(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曰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同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灭。

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是。无住无坏。

这样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灭谛(灭为灭无之义。以择灭无为(即涅槃)为体。涅槃者,生死因果灭无,故曰灭。此理真实,故曰谛)寂静。

像这样的想者名为[大忏悔]。名为[庄严忏悔]。名为[无罪相忏悔]。名为[破坏心识]。

行此忏悔者,身心清净不住法中。犹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见[普贤菩萨]及十方诸佛。

注解: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结使】:(术语)结与使,皆烦恼之异名。击缚心身,结成苦果,故云结。随逐众生又驱使众生,故云使。结有九种,使有十使。净心诫观发真钞上本曰:“结使。成论云:犹如乳母常随小儿,能系缚生死故名为结,常随生死故名为使,即九结十使。”大乘义章五本曰:“随逐紧缚,称之为使。结集生死,目之为结。结缚众生,亦名为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心】:1、真心离妄念,谓之“无心”,决非无心识为无心。2、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曰无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灭谛】:(术语)Nirodha-a%ryasatya,四谛之一。梵曰尼楼陀,译曰灭。灭为灭无之义。以择灭无为(即涅槃)为体。涅槃者,生死因果灭无,故曰灭。此理真实,故曰谛。法界次第中之上曰:“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累,故名为灭。”法华玄义二曰:“二十五有子果缚断是灭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时诸世尊。以[大悲光明]。为于行者说[无相法]。行者闻说[第一义空]。

行者闻已。心不惊怖。应时即入菩萨正位。

佛告阿难。如是行者。名为[忏悔]。此忏悔者。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所忏悔法。

[末学解说]

诸时诸佛世尊。以[大悲光明]。为于行者(修行佛法的人)演说[无相法](一相之中虽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此非为无色无形之无相,乃系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之义,故为深秘之无相)。行者闻说[第一义空](指大乘至极的涅槃,因大乘的涅槃与小乘的涅槃不同,小乘的涅槃偏真但空,大乘则连空亦空,为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一义”)。

行者闻后。心不惊怖,应时即入菩萨正位。

佛陀告诉阿难,这样的行者。名为[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此忏悔者,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所忏悔法。

注解: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相】:<一>梵语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大宝积经卷五(大一一·二九上):“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此即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另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师子吼菩萨品载,涅槃无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涅槃又称无相。
 此外,赖宝之真言名目载,无相有浅略、深秘二义,即:(一)诸法之体性,如幻虚假,自性为空,一相不存,无色无形,此为浅略之无相。(二)一相之中虽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此非为无色无形之无相,乃系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之义,故为深秘之无相。前者表示显教遮情之意,后者为真言表德之义。另就“教”而言,可分有相教、无相教;就“行”而言,可分有相行、无相行;就“观”而言,可分有相观、无相观;就“土”而言,可分有相土、无相土。(大品般若经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十八、卷六十一,百论卷上舍罪福品)((参见:有相无相)2437)
 <二>(684~762)唐代禅僧。俗姓金,世称金和上、东海大师。原为新罗王族,于新罗之群南寺出家受戒后,开元十六年(728)随入唐使航海来华。谒玄宗,住禅定寺,未久入蜀,至德纯寺,欲师事处寂,时处寂因病不得引见,然无相燃一指供养,遂得留止二年。二十四年,处寂遣人唤无相,付嘱从智诜所传之达磨衣,遂隐山中修头陀行。后应请开禅法,住成都府净众寺,化导二十年。天宝末年玄宗入蜀曾召见之,礼锡丰隆。宝应元年(762)五月,将信衣付嘱予无住,十九日坐化,世寿七十九。师于每年十二月及正月设道场说法,先引声教念佛,次说无忆、无念、莫忘三句。后世之净众宗,即指无相之法系。其传承及教旨,见于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宋高僧传卷十九、神僧传卷七、历代法宝记、景德传灯录卷四、禅学思想史卷上(忽滑谷快天)、支那净土教理史(望月信亨)、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p5103 FROM:【佛光大辞典】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第一义空】:指大乘至极的涅槃,因大乘的涅槃与小乘的涅槃不同,小乘的涅槃偏真但空,大乘则连空亦空,为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一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有忏悔恶不善业。但当诵读大乘经典。

此方等经是诸佛眼。诸佛因是得具五眼。

佛三种身从[方等]生。是[大法印]印[涅槃海]。

如此海中。能生三种佛清净身。此三种身。人天福田应供中最。

其有诵读大方等典。当知此人具佛功德。诸恶永灭从佛慧生。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佛灭度后。佛的诸弟子。如果有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恶不善业。只应当诵读大乘经典(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

这些方等经,是诸佛眼。诸佛因此而得具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佛三种身(一、色身,为三十二相乃至微尘数之相好身,是解脱之德也。二、法门身,为三德四无量五分六度七觉八圣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功德积聚之身,是般若之德也。三、实相身,是所谓实相真如,三身中法身之德也)从[方等](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生,是[大法印],印[涅槃海]。

如此海中,能生三种佛清净身。这三种身,为人天福田应供(应受人天供养的人)中最。

其有诵读大方等(谓之大方广。大乘经之通名。言所说之义理方正平等也。于方等部中为最上,是大方等也)典,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具佛功德,诸恶永灭,从佛慧(诸佛平等之大慧,即一切种智。无上正觉也)生。

注解: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乘经典】:大乘经,梵语 maha^ya^na-su^tra。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又作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大方等经。即大智度论所谓“声闻藏、菩萨藏”中之“菩萨藏”。大体而言,小乘经典即指阿含经或南传之尼柯耶(巴 nika^ya),为部派佛教及今之南传佛教徒所信奉。此类经典以外,尚有数量甚多之经典则为大乘经典。以大正大藏经为例,其中所收之经(律、论除外),阿含部及本缘部内之一部分为小乘经典,其余之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等所含之经书,皆为大乘经典。大乘经所说之主要内容,为成佛之途径、菩萨道之内涵,及六波罗蜜、佛性等教义,凡此皆非小乘佛教之义理所侧重者。而北传中日韩等国之佛教徒,虽不排斥阿含经,然所信大体以大乘经典为主。
 关于大乘经典之经卷部帙,兹列举如下: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五所举,宋世众经别录立大乘录、小乘录、大小乘不判录等之别,其中,大乘录总计四三八部九一四卷;李廓之魏世众经目录则立大小乘之经、律、论等之别,其中,大乘经目录二一四部;宝唱之梁世众经目录立有大乘经、小乘经、异译经等之别,大乘经二六二部六七四卷;隋代法经之众经目录将大小乘之经、律、论各分为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等六种,其中,大乘修多罗总计七八四部一七一八卷。同书卷十三大乘录入藏目,将大乘经典分为有译、失译二种,合计四六九部一二八七卷。此外,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入藏录,则举出大乘经典有五一五部二一七三卷。
 盖大乘经典出现于世之年代虽不详,然就东汉桓帝、灵帝时,竺佛朔、支娄迦谶等人传译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等,及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中援引六波罗蜜经、法华经、十地经、网明菩萨经、禅经、菩萨本起经等而论,则恐系从佛陀入灭后五百年顷,渐次出现于世,而至龙树时代,已成重要之经典行世。此等大乘经典,虽经古来诸多论师主张并非佛陀所直接宣说者,然皆不外根据佛陀所说之教理而来,并进一步发挥佛法之微言大义,阐明其一一之实义,复深入印证考察而加以整理记述,故大乘经典可谓集佛陀教法之大成者。(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七、大宝积经卷九十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大乘庄严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九)((参见:小乘经典)937、“修多罗藏”4040、“经”5548)p828FROM:【佛光大辞典】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种身】:(名数)台宗诸佛立三身:一、色身,为三十二相乃至微尘数之相好身,是解脱之德也。二、法门身,为三德四无量五分六度七觉八圣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功德积聚之身,是般若之德也。三、实相身,是所谓实相真如,三身中法身之德也。止观二之三曰:“别相者身有三种:一者色身,二者法门身,三者实相身。若息化论归,色身归解脱,法门身归般若,实相身归法身。”【又】于密教,为四种曼陀罗中之法曼荼罗,即法门身也。又曼荼罗之诸尊,悉自大日如来之功德法流出者。则为法门身,色身,实相身如上。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种身】:身,即聚集之义。大乘五蕴论以名、句、文为三种身,即:(一)名身,依事立名,名诠自性,是为名身。(二)句身,梵文之文法系由众语和合成句,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若二字和合,称为菩提。故句诠差别,是为句身。(三)文身,文即文字,为名、句二法所依。p653 FROM:【佛光大辞典】

【应供】:应受人天供养的人,即阿罗汉的义译。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方等】:(术语)又,谓之大方广。大乘经之通名。言所说之义理方正平等也。于方等部中为最上,是大方等也。阅藏知津二曰:“方等亦名方广,于十二分教中十一并通大小,此唯在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慧】:(术语)诸佛平等之大慧,即一切种智。无上正觉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无量寿经下曰:“佛慧无边际。”维摩经菩萨品曰:“趣向佛慧,起于宴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等】: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7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150

[精进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5-5-2 14:16: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2 14:23 编辑



(本次学习:10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有眼根恶、业障眼不净,但当诵大乘、思念第一义,是名忏悔眼,尽诸不善业。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果有眼根之恶,业障(指业即障。三障之一,四障之一。又作业累。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令眼不清净,应当诵持大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思念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这称名为忏悔眼,能除尽种种不善业(不善业者:谓贪嗔痴为因缘业)。

注解:
【业障】:梵语 karma^varaN!a。指业即障。三障之一,四障之一。又作业累。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另据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俱舍论卷十七等,谓一切恶业中,以五无间业为业障,余一切恶业非为业障,无碍于圣道之修行。所谓五无间业,即:(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恶心出佛身血。八十华严经卷二世主妙严品(大一○·九上):“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净除诸业障。”p5503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说:
 (一)在阿含经,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三)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五)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 vaipulya,方等)之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观、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著、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3)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
 (七)在我国,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之多数教派,如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为表示自宗之优越,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断。例如,真言宗分显教、密教;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别说”之教)、实大乘(大乘中之真实教,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复有分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说法。
 (八)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
 (九)缅甸、泰国之佛教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则属大乘系统。
 (十)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藏教)(华严宗则称之为小乘教)。又认为小乘中有“有门”(发智论、六足论等)、“空门”(成实论)、“亦有亦空门”(昆勒论,此论未传我国)以及“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此亦未传至我国)等四门,称为小乘四门、或小乘四分。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义,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质为真如理性)、随乘(随应对象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证自悟、悟他之果位)等三大乘之说,依次相当于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乘十法会、放光般若经卷五叹衍品、金刚仙论卷二、入大乘论卷上、法华文句卷三下、大乘大义章卷下、大乘义章卷一、摩诃止观卷三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见:大乘经典)828、“小乘”925、“教相判释”4602、“昆勒门”5911)p807
FROM:【佛光大辞典】

【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善业】:瑜伽九卷六页云:不善业者:谓贪嗔痴为因缘业。
二解  瑜伽九十卷三页云:由二因缘,立不善业。一、取非爱果故。二、于所缘境,邪执著故。
三解  俱舍论十五卷十二页云:不安隐业,名为不善。由此能招非爱异熟;与前安隐,性相违故。
四解  品类足论七卷一页云:不善业云何?谓不善身语业,及不善思。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 [经文] --

耳根闻乱声,坏乱和合义,由是起狂乱,犹如痴猿猴,但当诵大乘、观法空无相,永尽一切恶,天耳闻十方。

[末学解说]

如果耳根闻乱声,坏乱和合(和合者,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义,由此起狂乱,犹如愚痴的猿猴一般,应当诵持大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观法(观想真理的方法)空无相,能永远除一切恶,获得天耳(色界诸天人以四根本静虑为依地,得色界四大种所造净色之耳根,称为天耳。能闻人声、非人声,及远近、粗细等一切音声)闻知十方。

注解:
【和合】:和合者,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因果众缘集会者,且如识法因果相续,必假众缘和会,谓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此识作意正起,如是于余一切如理应知。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和合性】:梵语 sa^magri^。略作和合。唯识宗所说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指形成心、色等诸法之因缘,能彼此和合之性质。亦即有为诸法生起时,必须由众多之因缘和合集会之特性,称为和合性。印度六派哲学中,胜论学派之胜论六句义,其第六句义即和合句义。又胜论学派以此和合性为实法,大乘佛教则以之为分位假立。然小乘之俱舍宗,并未别立和合性之说。(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三)p3123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说:
 (一)在阿含经,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三)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五)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 vaipulya,方等)之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观、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著、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3)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
 (七)在我国,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之多数教派,如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为表示自宗之优越,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断。例如,真言宗分显教、密教;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别说”之教)、实大乘(大乘中之真实教,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复有分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说法。
 (八)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
 (九)缅甸、泰国之佛教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则属大乘系统。
 (十)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藏教)(华严宗则称之为小乘教)。又认为小乘中有“有门”(发智论、六足论等)、“空门”(成实论)、“亦有亦空门”(昆勒论,此论未传我国)以及“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此亦未传至我国)等四门,称为小乘四门、或小乘四分。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义,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质为真如理性)、随乘(随应对象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证自悟、悟他之果位)等三大乘之说,依次相当于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乘十法会、放光般若经卷五叹衍品、金刚仙论卷二、入大乘论卷上、法华文句卷三下、大乘大义章卷下、大乘义章卷一、摩诃止观卷三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见:大乘经典)828、“小乘”925、“教相判释”4602、“昆勒门”5911)p807
FROM:【佛光大辞典】


【观法】:观想真理的方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天耳】:色界诸天人以四根本静虑为依地,得色界四大种所造净色之耳根,称为天耳。能闻人声、非人声,及远近、粗细等一切音声。(大智度论卷五、集异门足论卷十五)p1348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鼻根着诸香,随染起诸触,如此狂惑鼻,随染生诸尘。若诵大乘经、观法如实际,永离诸恶业,后世不复生。

[末学解说]

如果鼻根贪着诸香,随杂染而起诸触,如此狂惑鼻,随染而生诸尘。如果诵持大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经、观法(观想真理的方法)如实际(真如法性为诸际极,故曰实际。又极真如之实理,至于其穷极,谓之实际),能永离种种恶业,后世不再生。

注解:
【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说:
 (一)在阿含经,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三)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五)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 vaipulya,方等)之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观、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著、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3)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
 (七)在我国,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之多数教派,如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为表示自宗之优越,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断。例如,真言宗分显教、密教;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别说”之教)、实大乘(大乘中之真实教,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复有分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说法。
 (八)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
 (九)缅甸、泰国之佛教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则属大乘系统。
 (十)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藏教)(华严宗则称之为小乘教)。又认为小乘中有“有门”(发智论、六足论等)、“空门”(成实论)、“亦有亦空门”(昆勒论,此论未传我国)以及“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此亦未传至我国)等四门,称为小乘四门、或小乘四分。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义,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质为真如理性)、随乘(随应对象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证自悟、悟他之果位)等三大乘之说,依次相当于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乘十法会、放光般若经卷五叹衍品、金刚仙论卷二、入大乘论卷上、法华文句卷三下、大乘大义章卷下、大乘义章卷一、摩诃止观卷三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见:大乘经典)828、“小乘”925、“教相判释”4602、“昆勒门”5911)p807
FROM:【佛光大辞典】

【观法】:观想真理的方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实际】:(术语)真如法性为诸际极,故曰实际。又极真如之实理,至于其穷极,谓之实际。最胜王经一曰:“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智度论三十二曰:“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中略)善入法性,是为实际。”大乘义章一曰:“实际者,理体不虚,目之为实。实之畔齐,故称为际。”唯识述记九末曰:“无倒究竟,无倒所缘,名为实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舌根起五种,恶口不善业,若欲自调顺,应勤修慈心,思法真寂义,无诸分别相。

[末学解说]

舌根而起的五种,恶口不善业,若想自己调顺,应当勤修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思法真寂(寂者涅槃也。佛之涅槃对二乘之伪涅槃谓之真寂)义,没有种种分别相。

注解:
【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种哀叫,并不能感动那肥人和几个打手的慈心,他们反而哈哈的笑起来了。”佛教说菩萨修习“四无量心”,第一就是“慈心”。如《俱舍论》卷二九说:“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慈心”即为众生做善事,给予欢乐。佛家所说的“慈心”范围极大、对象极广。不分怨亲,故称“无量”。《大日经·住心品》说六十种心相,其中有“慈心”者,谓随顺慈法而修行。《增一阿含经》卷四七谓:修习“慈心”者,可得卧觉皆安、天护人爱、横灾不侵、得生梵天等种种善果。(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真寂】:(术语)寂者涅槃也。佛之涅槃对二乘之伪涅槃谓之真寂。因明大疏上本曰:“归真寂于两河,余烈光乎沙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心根如猿猴,无有暂停时,若欲折伏者,当勤诵大乘,念佛大觉身,力无畏所成。

[末学解说]

心根如同猿猴,没有有暂停之时,如果想折伏(折伏是配智慧门)者,应当勤诵大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忆念佛大觉(伟大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凡夫无觉悟,声闻缘觉菩萨虽有觉悟但不大,只有佛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称为大觉)身,由力无畏(无所畏之略。指如来之十种智力及四种无所畏)成就。

注解:
【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说:
 (一)在阿含经,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三)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五)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 vaipulya,方等)之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观、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著、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3)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
 (七)在我国,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之多数教派,如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为表示自宗之优越,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断。例如,真言宗分显教、密教;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别说”之教)、实大乘(大乘中之真实教,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复有分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说法。
 (八)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
 (九)缅甸、泰国之佛教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则属大乘系统。
 (十)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藏教)(华严宗则称之为小乘教)。又认为小乘中有“有门”(发智论、六足论等)、“空门”(成实论)、“亦有亦空门”(昆勒论,此论未传我国)以及“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此亦未传至我国)等四门,称为小乘四门、或小乘四分。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义,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质为真如理性)、随乘(随应对象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证自悟、悟他之果位)等三大乘之说,依次相当于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乘十法会、放光般若经卷五叹衍品、金刚仙论卷二、入大乘论卷上、法华文句卷三下、大乘大义章卷下、大乘义章卷一、摩诃止观卷三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见:大乘经典)828、“小乘”925、“教相判释”4602、“昆勒门”5911)p807
FROM:【佛光大辞典】

【折伏摄受】:折伏恶人,摄受善人,此二门乃是佛道大纲,折伏是配智慧门,摄受是配慈悲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觉】:伟大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凡夫无觉悟,声闻缘觉菩萨虽有觉悟但不大,只有佛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称为大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力无畏】:(术语)力无所畏之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力无所畏】:指如来之十种智力及四种无所畏。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五下):“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十力,即:(一)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四无所畏又作四无畏,即:(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卷四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九)((参见:十力)361、“四无所畏”1773)p322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身为机关主,如尘随风转,六贼游戏中,自在无挂碍。

若欲灭此恶、永离诸尘劳、常处涅槃城、安乐心恬怕,当诵大乘经、念诸菩萨母。

无量胜方便,从思实相得,如此等六法,名为六情根。

[末学解说]

身体为机关主(人之身心系由五蕴假和合而形成,无有自性,犹如傀儡),如同尘随风转,六贼(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自劫家宝,故喻之为“贼”)游戏中,自在无挂碍。

如果想要消灭此恶、永离种种烦恼、常处涅槃城(指相对于迷界之悟界)、安乐(身安心乐也)心恬怕,应当诵持大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经、忆念诸菩萨母。

无量胜方便(为殊胜方法之意,指称念弥陀佛号之法),从思维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获得,如此等六法(在安乐境地得六种思念。与六念同。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处),名为六情(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为当体之名,以意根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根。

注解:
【机关】:禅林用语。指师家为令学人得悟,而顺应其根机所设之机法。亦即所谓之公案、话头,或棒喝等。禅门之师家常以古则公案、一喝一棒接化学人,称为机关。碧岩录第四十二则(大四八·一七九下):“雪团打,雪团打,庞老机关没可把,天上人间不自知,眼里耳里绝潇洒,碧眼胡僧难辨别。”(从容录第四十九则)p6253FROM:【佛光大辞典】

【机关木人】:比喻五蕴之虚假。木人,傀儡之意。人之身心系由五蕴假和合而形成,无有自性,犹如傀儡,故以机关木人喻之。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三上):“都无有作者,是事是幻耶!为机关木人,为是梦中事。”(永嘉证道歌)p6253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说:

 (一)在阿含经,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三)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五)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 vaipulya,方等)之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观、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著、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3)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
 (七)在我国,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之多数教派,如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为表示自宗之优越,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断。例如,真言宗分显教、密教;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别说”之教)、实大乘(大乘中之真实教,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复有分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说法。
 (八)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
 (九)缅甸、泰国之佛教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则属大乘系统。
 (十)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藏教)(华严宗则称之为小乘教)。又认为小乘中有“有门”(发智论、六足论等)、“空门”(成实论)、“亦有亦空门”(昆勒论,此论未传我国)以及“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此亦未传至我国)等四门,称为小乘四门、或小乘四分。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义,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质为真如理性)、随乘(随应对象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证自悟、悟他之果位)等三大乘之说,依次相当于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乘十法会、放光般若经卷五叹衍品、金刚仙论卷二、入大乘论卷上、法华文句卷三下、大乘大义章卷下、大乘义章卷一、摩诃止观卷三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见:大乘经典)828、“小乘”925、“教相判释”4602、“昆勒门”5911)p807
FROM:【佛光大辞典】

【六贼】: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自劫家宝,故喻之为“贼”。有道之士,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离细滑,意不妄念,以避六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城】:涅槃,梵语 nirva^N!a。指相对于迷界之悟界。“涅槃城”一语,就经论所载,可归纳为二义:(一)乃譬喻之语,盖涅槃系证得不生不灭,到达安乐解脱之圣者所居,故以城为喻。如楞伽经卷三(大一六·五○○中):“缘自觉了,向涅槃城。”大智度论卷二十(大二五·二○六上):“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皆以证悟后之境地称为涅槃城。并示空、无相、无作为涅槃因,能以智慧观此三门,或由三十七道品观诸法,即得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渐渐得成一切种智。(二)指极乐世界,盖极乐系无为之涅槃界,故为证涅槃寂静妙果之都城。如教内所习称之“毕命直入涅槃城”,即指命终后,往生极乐世界。然往生净土之首要条件为具有“深诚信心”,始能与阿弥陀佛相应。即信机、法二种,初信机,决定深信自身现为烦恼具足之凡夫,自无始劫来,漂溺五趣,循环不息,无有出离之缘;次信法,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愿,摄受一切众生,无疑无虑,专念彼佛名号,上尽百年,下至一日或七日,仗彼佛之加被护念,定能往生极乐涅槃城。(长阿含经卷四、楞严经卷十)p4154 FROM:【佛光大辞典】

【安乐】:(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胜方便】:为殊胜方法之意,指称念弥陀佛号之法。大乘起信论谓,专念阿弥陀佛为胜方便,此法乃为内心怯弱,又缺乏亲近诸佛菩萨之胜缘者而设。又以称念弥陀法门具有入不退位之方便,故有胜方便之誉。大乘起信论修行信心分(大三二·五八三上):“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卷六)p4859 FROM:【佛光大辞典】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情】:(名数)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为当体之名,以意根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金光明经曰:“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普贤观经曰:“忏悔六情根。”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止观四之二曰:“十住毗婆沙云:禁六情如系狗鹿鱼蛇猿鸟。”嘉祥之中论六情品疏曰:“问:意可是情,余五云何是情?答:意当体名情,余五生情识之果,从果得称也。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识,意根能生意识。六情亦名六依,为六识所依。”此等皆名根为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法】:<一>在安乐境地得六种思念。与六念同。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处。(摩诃止观卷六之二)((参见:六念)1271)
 <二>式叉摩那受持之六种学法。即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一说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四之三)((参见:六法戒)1272)
 <三>谓不敬佛、法、僧、戒、定、诸善知识。(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四>入涅槃之六法。即数息、随息、止心、修观、还、净。(法界次第卷上之下)((参见:六妙门)1265)
 <五>如来无有厌足之六法。即施、教诫、忍、法说义说、将护众生、求无上正真之道。(增一阿含卷三十一)p1272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

[末学解说]

一切业障海,都是从妄想而生,如果想要忏悔者,应端坐念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

众罪如同霜露,慧日(佛的智慧如红日,无所不照)能够消除,所以应当至心(即至诚之心、至极之心),忏悔六情(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为当体之名,以意根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根。

注解: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日】:(喻)佛的智慧如红日,无所不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至心】:<一>即至诚之心、至极之心。无量寿经卷上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等句,其中之“至心”即是专心、一心之意。善导之往生礼赞(大四七·四三九下):“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又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分至心为二:(一)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此第二至心又分为一心、勇猛心、深心等三种。
 <二>三信之一。为日本净土真宗之教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中所誓愿之至心、信乐、欲生等三心称为三信,其中之“至心”,净土宗认为,从心底诚心信仰阿弥陀佛即称至心;净土真宗则以为,信仰阿弥陀佛之信心,实际仍为阿弥陀佛所给予,此即弥陀之至心所致。((参见:三信)578)2538FROM:【佛光大辞典】

【六情】:(名数)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为当体之名,以意根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金光明经曰:“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普贤观经曰:“忏悔六情根。”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止观四之二曰:“十住毗婆沙云:禁六情如系狗鹿鱼蛇猿鸟。”嘉祥之中论六情品疏曰:“问:意可是情,余五云何是情?答:意当体名情,余五生情识之果,从果得称也。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识,意根能生意识。六情亦名六依,为六识所依。”此等皆名根为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说是偈已,佛告阿难:

“汝今持是‘忏悔六根观普贤菩萨法’,普为十方诸天世人广分别说。

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有受持、读诵、解说方等经典,应于静处,若在冢间、若林树下、阿练若处,诵读方等,思大乘义。

念力强故,得见我身及多宝佛塔、十方分身无量诸佛,

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恭敬法故,持诸妙华住立空中,赞叹恭敬行持法者。

但诵大乘方等经故,诸佛、菩萨昼夜供养是持法者。

[末学解说]

说是偈颂后,佛陀告诉阿难:

“你现今持此‘忏悔六根观普贤菩萨法’,普为十方诸天世人广分别说。

佛灭度后,佛的诸弟子如果有受持、读诵、解说方等(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经典,应于静处,或在冢间、或在林树下、阿练若(华译为寂静处,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总称)处,诵读方等,思维大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义。

因念力(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缘之境,能抗外来之障碍而至无念)强的缘故,能够得见我身及多宝佛塔、十方分身无量诸佛,

因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恭敬法的缘故,持诸妙华住立空中,赞叹恭敬行持法者

只要诵持大乘方等(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经,诸佛、菩萨也会昼夜供养这样的持法者。

注解:
【方等】: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等经】:(术语)大乘经之总称也。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参见:方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练若】:(术语)(参见:阿兰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兰若】:华译为寂静处,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总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说:
 (一)在阿含经,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三)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五)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 vaipulya,方等)之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观、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著、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3)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
 (七)在我国,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之多数教派,如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为表示自宗之优越,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断。例如,真言宗分显教、密教;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别说”之教)、实大乘(大乘中之真实教,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复有分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说法。
 (八)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
 (九)缅甸、泰国之佛教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则属大乘系统。
 (十)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藏教)(华严宗则称之为小乘教)。又认为小乘中有“有门”(发智论、六足论等)、“空门”(成实论)、“亦有亦空门”(昆勒论,此论未传我国)以及“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此亦未传至我国)等四门,称为小乘四门、或小乘四分。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义,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质为真如理性)、随乘(随应对象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证自悟、悟他之果位)等三大乘之说,依次相当于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乘十法会、放光般若经卷五叹衍品、金刚仙论卷二、入大乘论卷上、法华文句卷三下、大乘大义章卷下、大乘义章卷一、摩诃止观卷三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见:大乘经典)828、“小乘”925、“教相判释”4602、“昆勒门”5911)p807
FROM:【佛光大辞典】

【念力】:梵语 smr!ti-bala^ni,巴利语 sati-bala^ni。为五力之第三。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缘之境,能抗外来之障碍而至无念。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之一(大四六·三六四上):“念力持谛,破边邪想,不令三惑之所破坏。”遗教经载,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亦不为所害。(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参见:五力)1043)p3207 FROM:【佛光大辞典】

==========================================================

佛经中教导,当修习“忏悔六根观普贤菩萨法
由此,学习清净光明专辑中相关内容
以法门来说
这可以先依照[四正勤]
(这在帖子中讲过很多次,如果有机会详阅,应该更容易明白)
就是
1.[有恶念即断之](或负面思维,就是马上不要想)
2.[无恶念就保持](这样才不会习惯堕入负面想法)
3.[无善念则生之](或正念,就是随时要生起善心)
4.[有善念则增广](随时要让善心盈满,要乐观想好事情,广为宣导)

遵照上面佛陀的教导,
这样就可以逐渐达到[六根清净]和[净觉随顺]的[净觉]
[净觉随顺]是两个阶段,[净觉]是对内,就是[清净六根],[随顺]是对外,就是[普贤十愿]的[恒顺众生]
至于检讨[贪嗔痴]和[财色名食睡],这很容易啊
不过,这[次第]深浅不同,范围就很广了
例如,以世俗观念来说,
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却起不正当的贪念,这就是[贪]
[嗔]当然就是生气,而[痴]就是痴心妄想,就是执着或愚笨
如果以解脱轮回的佛法来说,对于六根所贪着的六尘杂染,这全都是[贪]
例如,眼所见,耳所听,鼻所闻,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若堕入其欲望中,就是[贪]
而或又因此而生气,那就是[嗔],
如果因此而堕入其中引起错误的行为和知见,那就是[痴]
例如认为杀生没有罪过,或认为爱欲不会轮回

如果以[财色名食睡]来检讨自己的修行,这也很容易
[钱财]方面就是看您能否抵挡钱财的诱惑,是否能舍
例如,当您很有钱的时候,您能否全盘布施给众生,还是仍急着赚更多钱
当您没钱的时候,您是否还能真正布施出您所剩的一点点财物,
或是因为自己没钱,所以完全不肯布施,
又例如您捡到一袋钱,您会如何处理,
或您是不是急着想要赚钱而没时间修行
这些都可测试修行人对钱财的执着,
这些梦中也都可能会出现考验

[色]方面,除了男女色欲外,就是对于爱漂亮的执着
例如,能否抵挡俊男美女的诱惑,以及对于脸上化妆和外表装扮的执着

[名]方面就是名誉
例如,能否接受毁谤或称赞而都不动心
如果可以,夫妻间就不会吵架了,人与人之间也不会有纷争了

[食]方面,
例如,您能不能吃素,断肉,或对食物没有贪欲执着,或不暴饮暴食

[睡]方面,就是不贪睡,甚至能禅定入睡,或睡梦中修定——[六根清净][净觉随顺][第一义]怎么修呢?如何检讨自己的[贪嗔痴][财色名食睡]?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5-17 07:29 , Processed in 0.12399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