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2 14:23 编辑

(本次学习:10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有眼根恶、业障眼不净,但当诵大乘、思念第一义,是名忏悔眼,尽诸不善业。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果有眼根之恶,业障(指业即障。三障之一,四障之一。又作业累。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令眼不清净,应当诵持大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思念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这称名为忏悔眼,能除尽种种不善业(不善业者:谓贪嗔痴为因缘业)。
注解:
【业障】:梵语 karma^varaN!a。指业即障。三障之一,四障之一。又作业累。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另据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俱舍论卷十七等,谓一切恶业中,以五无间业为业障,余一切恶业非为业障,无碍于圣道之修行。所谓五无间业,即:(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恶心出佛身血。八十华严经卷二世主妙严品(大一○·九上):“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净除诸业障。”p5503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说:
(一)在阿含经,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三)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五)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 vaipulya,方等)之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观、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著、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3)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
(七)在我国,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之多数教派,如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为表示自宗之优越,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断。例如,真言宗分显教、密教;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别说”之教)、实大乘(大乘中之真实教,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复有分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说法。
(八)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
(九)缅甸、泰国之佛教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则属大乘系统。
(十)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藏教)(华严宗则称之为小乘教)。又认为小乘中有“有门”(发智论、六足论等)、“空门”(成实论)、“亦有亦空门”(昆勒论,此论未传我国)以及“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此亦未传至我国)等四门,称为小乘四门、或小乘四分。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义,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质为真如理性)、随乘(随应对象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证自悟、悟他之果位)等三大乘之说,依次相当于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乘十法会、放光般若经卷五叹衍品、金刚仙论卷二、入大乘论卷上、法华文句卷三下、大乘大义章卷下、大乘义章卷一、摩诃止观卷三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见:大乘经典)828、“小乘”925、“教相判释”4602、“昆勒门”5911)p807
FROM:【佛光大辞典】
【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善业】:瑜伽九卷六页云:不善业者:谓贪嗔痴为因缘业。
二解 瑜伽九十卷三页云:由二因缘,立不善业。一、取非爱果故。二、于所缘境,邪执著故。
三解 俱舍论十五卷十二页云:不安隐业,名为不善。由此能招非爱异熟;与前安隐,性相违故。
四解 品类足论七卷一页云:不善业云何?谓不善身语业,及不善思。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 [经文] --
耳根闻乱声,坏乱和合义,由是起狂乱,犹如痴猿猴,但当诵大乘、观法空无相,永尽一切恶,天耳闻十方。
▪[末学解说]▪
如果耳根闻乱声,坏乱和合(和合者,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义,由此起狂乱,犹如愚痴的猿猴一般,应当诵持大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观法(观想真理的方法)空无相,能永远除一切恶,获得天耳(色界诸天人以四根本静虑为依地,得色界四大种所造净色之耳根,称为天耳。能闻人声、非人声,及远近、粗细等一切音声)闻知十方。
注解:
【和合】:和合者,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因果众缘集会者,且如识法因果相续,必假众缘和会,谓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此识作意正起,如是于余一切如理应知。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和合性】:梵语 sa^magri^。略作和合。唯识宗所说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指形成心、色等诸法之因缘,能彼此和合之性质。亦即有为诸法生起时,必须由众多之因缘和合集会之特性,称为和合性。印度六派哲学中,胜论学派之胜论六句义,其第六句义即和合句义。又胜论学派以此和合性为实法,大乘佛教则以之为分位假立。然小乘之俱舍宗,并未别立和合性之说。(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三)p3123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说:
(一)在阿含经,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三)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五)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 vaipulya,方等)之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观、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著、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3)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
(七)在我国,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之多数教派,如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为表示自宗之优越,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断。例如,真言宗分显教、密教;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别说”之教)、实大乘(大乘中之真实教,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复有分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说法。
(八)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
(九)缅甸、泰国之佛教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则属大乘系统。
(十)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藏教)(华严宗则称之为小乘教)。又认为小乘中有“有门”(发智论、六足论等)、“空门”(成实论)、“亦有亦空门”(昆勒论,此论未传我国)以及“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此亦未传至我国)等四门,称为小乘四门、或小乘四分。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义,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质为真如理性)、随乘(随应对象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证自悟、悟他之果位)等三大乘之说,依次相当于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乘十法会、放光般若经卷五叹衍品、金刚仙论卷二、入大乘论卷上、法华文句卷三下、大乘大义章卷下、大乘义章卷一、摩诃止观卷三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见:大乘经典)828、“小乘”925、“教相判释”4602、“昆勒门”5911)p807
FROM:【佛光大辞典】
【观法】:观想真理的方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天耳】:色界诸天人以四根本静虑为依地,得色界四大种所造净色之耳根,称为天耳。能闻人声、非人声,及远近、粗细等一切音声。(大智度论卷五、集异门足论卷十五)p1348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鼻根着诸香,随染起诸触,如此狂惑鼻,随染生诸尘。若诵大乘经、观法如实际,永离诸恶业,后世不复生。
▪[末学解说]▪
如果鼻根贪着诸香,随杂染而起诸触,如此狂惑鼻,随染而生诸尘。如果诵持大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经、观法(观想真理的方法)如实际(真如法性为诸际极,故曰实际。又极真如之实理,至于其穷极,谓之实际),能永离种种恶业,后世不再生。
注解:
【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说:
(一)在阿含经,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三)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五)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 vaipulya,方等)之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观、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著、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3)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
(七)在我国,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之多数教派,如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为表示自宗之优越,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断。例如,真言宗分显教、密教;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别说”之教)、实大乘(大乘中之真实教,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复有分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说法。
(八)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
(九)缅甸、泰国之佛教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则属大乘系统。
(十)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藏教)(华严宗则称之为小乘教)。又认为小乘中有“有门”(发智论、六足论等)、“空门”(成实论)、“亦有亦空门”(昆勒论,此论未传我国)以及“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此亦未传至我国)等四门,称为小乘四门、或小乘四分。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义,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质为真如理性)、随乘(随应对象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证自悟、悟他之果位)等三大乘之说,依次相当于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乘十法会、放光般若经卷五叹衍品、金刚仙论卷二、入大乘论卷上、法华文句卷三下、大乘大义章卷下、大乘义章卷一、摩诃止观卷三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见:大乘经典)828、“小乘”925、“教相判释”4602、“昆勒门”5911)p807
FROM:【佛光大辞典】
【观法】:观想真理的方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实际】:(术语)真如法性为诸际极,故曰实际。又极真如之实理,至于其穷极,谓之实际。最胜王经一曰:“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智度论三十二曰:“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中略)善入法性,是为实际。”大乘义章一曰:“实际者,理体不虚,目之为实。实之畔齐,故称为际。”唯识述记九末曰:“无倒究竟,无倒所缘,名为实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舌根起五种,恶口不善业,若欲自调顺,应勤修慈心,思法真寂义,无诸分别相。
▪[末学解说]▪
舌根而起的五种,恶口不善业,若想自己调顺,应当勤修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思法真寂(寂者涅槃也。佛之涅槃对二乘之伪涅槃谓之真寂)义,没有种种分别相。
注解:
【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种哀叫,并不能感动那肥人和几个打手的慈心,他们反而哈哈的笑起来了。”佛教说菩萨修习“四无量心”,第一就是“慈心”。如《俱舍论》卷二九说:“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慈心”即为众生做善事,给予欢乐。佛家所说的“慈心”范围极大、对象极广。不分怨亲,故称“无量”。《大日经·住心品》说六十种心相,其中有“慈心”者,谓随顺慈法而修行。《增一阿含经》卷四七谓:修习“慈心”者,可得卧觉皆安、天护人爱、横灾不侵、得生梵天等种种善果。(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真寂】:(术语)寂者涅槃也。佛之涅槃对二乘之伪涅槃谓之真寂。因明大疏上本曰:“归真寂于两河,余烈光乎沙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心根如猿猴,无有暂停时,若欲折伏者,当勤诵大乘,念佛大觉身,力无畏所成。
▪[末学解说]▪
心根如同猿猴,没有有暂停之时,如果想折伏(折伏是配智慧门)者,应当勤诵大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忆念佛大觉(伟大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凡夫无觉悟,声闻缘觉菩萨虽有觉悟但不大,只有佛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称为大觉)身,由力无畏(力无所畏之略。指如来之十种智力及四种无所畏)成就。
注解:
【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说:
(一)在阿含经,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三)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五)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 vaipulya,方等)之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观、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著、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3)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
(七)在我国,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之多数教派,如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为表示自宗之优越,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断。例如,真言宗分显教、密教;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别说”之教)、实大乘(大乘中之真实教,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复有分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说法。
(八)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
(九)缅甸、泰国之佛教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则属大乘系统。
(十)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藏教)(华严宗则称之为小乘教)。又认为小乘中有“有门”(发智论、六足论等)、“空门”(成实论)、“亦有亦空门”(昆勒论,此论未传我国)以及“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此亦未传至我国)等四门,称为小乘四门、或小乘四分。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义,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质为真如理性)、随乘(随应对象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证自悟、悟他之果位)等三大乘之说,依次相当于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乘十法会、放光般若经卷五叹衍品、金刚仙论卷二、入大乘论卷上、法华文句卷三下、大乘大义章卷下、大乘义章卷一、摩诃止观卷三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见:大乘经典)828、“小乘”925、“教相判释”4602、“昆勒门”5911)p807
FROM:【佛光大辞典】
【折伏摄受】:折伏恶人,摄受善人,此二门乃是佛道大纲,折伏是配智慧门,摄受是配慈悲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觉】:伟大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凡夫无觉悟,声闻缘觉菩萨虽有觉悟但不大,只有佛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称为大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力无畏】:(术语)力无所畏之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力无所畏】:指如来之十种智力及四种无所畏。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五下):“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十力,即:(一)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四无所畏又作四无畏,即:(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卷四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九)((参见:十力)361、“四无所畏”1773)p322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身为机关主,如尘随风转,六贼游戏中,自在无挂碍。
若欲灭此恶、永离诸尘劳、常处涅槃城、安乐心恬怕,当诵大乘经、念诸菩萨母。
无量胜方便,从思实相得,如此等六法,名为六情根。
▪[末学解说]▪
身体为机关主(人之身心系由五蕴假和合而形成,无有自性,犹如傀儡),如同尘随风转,六贼(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自劫家宝,故喻之为“贼”)游戏中,自在无挂碍。
如果想要消灭此恶、永离种种烦恼、常处涅槃城(指相对于迷界之悟界)、安乐(身安心乐也)心恬怕,应当诵持大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经、忆念诸菩萨母。
无量胜方便(为殊胜方法之意,指称念弥陀佛号之法),从思维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获得,如此等六法(在安乐境地得六种思念。与六念同。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处),名为六情(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为当体之名,以意根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根。
注解:
【机关】:禅林用语。指师家为令学人得悟,而顺应其根机所设之机法。亦即所谓之公案、话头,或棒喝等。禅门之师家常以古则公案、一喝一棒接化学人,称为机关。碧岩录第四十二则(大四八·一七九下):“雪团打,雪团打,庞老机关没可把,天上人间不自知,眼里耳里绝潇洒,碧眼胡僧难辨别。”(从容录第四十九则)p6253FROM:【佛光大辞典】
【机关木人】:比喻五蕴之虚假。木人,傀儡之意。人之身心系由五蕴假和合而形成,无有自性,犹如傀儡,故以机关木人喻之。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三上):“都无有作者,是事是幻耶!为机关木人,为是梦中事。”(永嘉证道歌)p6253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说:
(一)在阿含经,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三)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五)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 vaipulya,方等)之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观、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著、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3)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
(七)在我国,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之多数教派,如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为表示自宗之优越,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断。例如,真言宗分显教、密教;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别说”之教)、实大乘(大乘中之真实教,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复有分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说法。
(八)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
(九)缅甸、泰国之佛教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则属大乘系统。
(十)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藏教)(华严宗则称之为小乘教)。又认为小乘中有“有门”(发智论、六足论等)、“空门”(成实论)、“亦有亦空门”(昆勒论,此论未传我国)以及“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此亦未传至我国)等四门,称为小乘四门、或小乘四分。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义,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质为真如理性)、随乘(随应对象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证自悟、悟他之果位)等三大乘之说,依次相当于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乘十法会、放光般若经卷五叹衍品、金刚仙论卷二、入大乘论卷上、法华文句卷三下、大乘大义章卷下、大乘义章卷一、摩诃止观卷三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见:大乘经典)828、“小乘”925、“教相判释”4602、“昆勒门”5911)p807
FROM:【佛光大辞典】
【六贼】: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自劫家宝,故喻之为“贼”。有道之士,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离细滑,意不妄念,以避六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城】:涅槃,梵语 nirva^N!a。指相对于迷界之悟界。“涅槃城”一语,就经论所载,可归纳为二义:(一)乃譬喻之语,盖涅槃系证得不生不灭,到达安乐解脱之圣者所居,故以城为喻。如楞伽经卷三(大一六·五○○中):“缘自觉了,向涅槃城。”大智度论卷二十(大二五·二○六上):“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皆以证悟后之境地称为涅槃城。并示空、无相、无作为涅槃因,能以智慧观此三门,或由三十七道品观诸法,即得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渐渐得成一切种智。(二)指极乐世界,盖极乐系无为之涅槃界,故为证涅槃寂静妙果之都城。如教内所习称之“毕命直入涅槃城”,即指命终后,往生极乐世界。然往生净土之首要条件为具有“深诚信心”,始能与阿弥陀佛相应。即信机、法二种,初信机,决定深信自身现为烦恼具足之凡夫,自无始劫来,漂溺五趣,循环不息,无有出离之缘;次信法,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愿,摄受一切众生,无疑无虑,专念彼佛名号,上尽百年,下至一日或七日,仗彼佛之加被护念,定能往生极乐涅槃城。(长阿含经卷四、楞严经卷十)p4154 FROM:【佛光大辞典】
【安乐】:(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胜方便】:为殊胜方法之意,指称念弥陀佛号之法。大乘起信论谓,专念阿弥陀佛为胜方便,此法乃为内心怯弱,又缺乏亲近诸佛菩萨之胜缘者而设。又以称念弥陀法门具有入不退位之方便,故有胜方便之誉。大乘起信论修行信心分(大三二·五八三上):“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卷六)p4859 FROM:【佛光大辞典】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情】:(名数)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为当体之名,以意根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金光明经曰:“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普贤观经曰:“忏悔六情根。”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止观四之二曰:“十住毗婆沙云:禁六情如系狗鹿鱼蛇猿鸟。”嘉祥之中论六情品疏曰:“问:意可是情,余五云何是情?答:意当体名情,余五生情识之果,从果得称也。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识,意根能生意识。六情亦名六依,为六识所依。”此等皆名根为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法】:<一>在安乐境地得六种思念。与六念同。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处。(摩诃止观卷六之二)((参见:六念)1271)
<二>式叉摩那受持之六种学法。即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一说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四之三)((参见:六法戒)1272)
<三>谓不敬佛、法、僧、戒、定、诸善知识。(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四>入涅槃之六法。即数息、随息、止心、修观、还、净。(法界次第卷上之下)((参见:六妙门)1265)
<五>如来无有厌足之六法。即施、教诫、忍、法说义说、将护众生、求无上正真之道。(增一阿含卷三十一)p1272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
▪[末学解说]▪
一切业障海,都是从妄想而生,如果想要忏悔者,应端坐念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
众罪如同霜露,慧日(佛的智慧如红日,无所不照)能够消除,所以应当至心(即至诚之心、至极之心),忏悔六情(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为当体之名,以意根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根。
注解: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日】:(喻)佛的智慧如红日,无所不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至心】:<一>即至诚之心、至极之心。无量寿经卷上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等句,其中之“至心”即是专心、一心之意。善导之往生礼赞(大四七·四三九下):“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又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分至心为二:(一)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此第二至心又分为一心、勇猛心、深心等三种。
<二>三信之一。为日本净土真宗之教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中所誓愿之至心、信乐、欲生等三心称为三信,其中之“至心”,净土宗认为,从心底诚心信仰阿弥陀佛即称至心;净土真宗则以为,信仰阿弥陀佛之信心,实际仍为阿弥陀佛所给予,此即弥陀之至心所致。((参见:三信)578)2538FROM:【佛光大辞典】
【六情】:(名数)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为当体之名,以意根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金光明经曰:“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普贤观经曰:“忏悔六情根。”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止观四之二曰:“十住毗婆沙云:禁六情如系狗鹿鱼蛇猿鸟。”嘉祥之中论六情品疏曰:“问:意可是情,余五云何是情?答:意当体名情,余五生情识之果,从果得称也。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识,意根能生意识。六情亦名六依,为六识所依。”此等皆名根为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说是偈已,佛告阿难:
“汝今持是‘忏悔六根观普贤菩萨法’,普为十方诸天世人广分别说。
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有受持、读诵、解说方等经典,应于静处,若在冢间、若林树下、阿练若处,诵读方等,思大乘义。
念力强故,得见我身及多宝佛塔、十方分身无量诸佛,
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恭敬法故,持诸妙华住立空中,赞叹恭敬行持法者。
但诵大乘方等经故,诸佛、菩萨昼夜供养是持法者。
▪[末学解说]▪
说是偈颂后,佛陀告诉阿难:
“你现今持此‘忏悔六根观普贤菩萨法’,普为十方诸天世人广分别说。
佛灭度后,佛的诸弟子如果有受持、读诵、解说方等(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经典,应于静处,或在冢间、或在林树下、阿练若(华译为寂静处,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总称)处,诵读方等,思维大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义。
因念力(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缘之境,能抗外来之障碍而至无念)强的缘故,能够得见我身及多宝佛塔、十方分身无量诸佛,
因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恭敬法的缘故,持诸妙华住立空中,赞叹恭敬行持法者
只要诵持大乘方等(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经,诸佛、菩萨也会昼夜供养这样的持法者。
注解:
【方等】: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等经】:(术语)大乘经之总称也。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参见:方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练若】:(术语)(参见:阿兰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兰若】:华译为寂静处,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总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说:
(一)在阿含经,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三)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五)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 vaipulya,方等)之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观、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著、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3)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
(七)在我国,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之多数教派,如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为表示自宗之优越,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断。例如,真言宗分显教、密教;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别说”之教)、实大乘(大乘中之真实教,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复有分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说法。
(八)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
(九)缅甸、泰国之佛教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则属大乘系统。
(十)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藏教)(华严宗则称之为小乘教)。又认为小乘中有“有门”(发智论、六足论等)、“空门”(成实论)、“亦有亦空门”(昆勒论,此论未传我国)以及“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此亦未传至我国)等四门,称为小乘四门、或小乘四分。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义,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质为真如理性)、随乘(随应对象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证自悟、悟他之果位)等三大乘之说,依次相当于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乘十法会、放光般若经卷五叹衍品、金刚仙论卷二、入大乘论卷上、法华文句卷三下、大乘大义章卷下、大乘义章卷一、摩诃止观卷三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见:大乘经典)828、“小乘”925、“教相判释”4602、“昆勒门”5911)p807
FROM:【佛光大辞典】
【念力】:梵语 smr!ti-bala^ni,巴利语 sati-bala^ni。为五力之第三。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缘之境,能抗外来之障碍而至无念。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之一(大四六·三六四上):“念力持谛,破边邪想,不令三惑之所破坏。”遗教经载,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亦不为所害。(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参见:五力)1043)p3207 FROM:【佛光大辞典】
==========================================================
佛经中教导,当修习“忏悔六根观普贤菩萨法”
由此,学习清净光明专辑中相关内容
以法门来说
这可以先依照[四正勤]
(这在帖子中讲过很多次,如果有机会详阅,应该更容易明白)
就是
1.[有恶念即断之](或负面思维,就是马上不要想)
2.[无恶念就保持](这样才不会习惯堕入负面想法)
3.[无善念则生之](或正念,就是随时要生起善心)
4.[有善念则增广](随时要让善心盈满,要乐观想好事情,广为宣导)
遵照上面佛陀的教导,
这样就可以逐渐达到[六根清净]和[净觉随顺]的[净觉]
[净觉随顺]是两个阶段,[净觉]是对内,就是[清净六根],[随顺]是对外,就是[普贤十愿]的[恒顺众生] 至于检讨[贪嗔痴]和[财色名食睡],这很容易啊
不过,这[次第]深浅不同,范围就很广了
例如,以世俗观念来说,
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却起不正当的贪念,这就是[贪]
[嗔]当然就是生气,而[痴]就是痴心妄想,就是执着或愚笨
如果以解脱轮回的佛法来说,对于六根所贪着的六尘杂染,这全都是[贪]
例如,眼所见,耳所听,鼻所闻,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若堕入其欲望中,就是[贪]
而或又因此而生气,那就是[嗔],
如果因此而堕入其中引起错误的行为和知见,那就是[痴]
例如认为杀生没有罪过,或认为爱欲不会轮回
如果以[财色名食睡]来检讨自己的修行,这也很容易
[钱财]方面就是看您能否抵挡钱财的诱惑,是否能舍
例如,当您很有钱的时候,您能否全盘布施给众生,还是仍急着赚更多钱
当您没钱的时候,您是否还能真正布施出您所剩的一点点财物,
或是因为自己没钱,所以完全不肯布施,
又例如您捡到一袋钱,您会如何处理,
或您是不是急着想要赚钱而没时间修行
这些都可测试修行人对钱财的执着,
这些梦中也都可能会出现考验
[色]方面,除了男女色欲外,就是对于爱漂亮的执着
例如,能否抵挡俊男美女的诱惑,以及对于脸上化妆和外表装扮的执着
[名]方面就是名誉
例如,能否接受毁谤或称赞而都不动心
如果可以,夫妻间就不会吵架了,人与人之间也不会有纷争了
[食]方面,
例如,您能不能吃素,断肉,或对食物没有贪欲执着,或不暴饮暴食
[睡]方面,就是不贪睡,甚至能禅定入睡,或睡梦中修定——[六根清净][净觉随顺][第一义]怎么修呢?如何检讨自己的[贪嗔痴][财色名食睡]?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