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17|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十善业道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7-11 10:3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光明遍照,按照善知识的教导接下来发心学习《十善业道经》

恳请诸佛菩萨  善知识慈悲加持

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深入学习十善业,严格受持戒律,以此增上定力、智慧



弟子光明遍照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21:50: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4 15:14 编辑

经文导读:

《十善业道经》

一、前言
二、法会的地点,参加法会的对象
三、众生的起心动念引发不同的行为造作,因为造作善恶业引发的不同业力,就有了六道轮回
四、世尊教导能够断除一切恶道苦的法门,即十善业道
五、不杀生能够成就十种功德,远离种种烦恼
六、不偷盗就能获得十种功德
七、不邪淫就能获得四种功德并被智者所称赞
八、不妄语就能获得八种功德并被天人所称赞
九、远离两舌可获得五种不可损坏的功德
十、远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清净的行为
十一、远离绮语能够成就三种决定
十二、远离贪欲,就能成就五种自在
十三、远离嗔恚,就能获得八种喜悦之心
十四、远离邪见即得成就十种功德
十五、远离十恶业,广修十善业,时时布施众生,就能获得无量功德利益
十六、受持六度波罗蜜能获得的功德利益十七、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令众生远离贪欲嗔恚之心
十八、学习【四摄法】,摄化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行
十九、修习【三十七道品】,趣入菩提道
1、修习【四念处】,让心念安住在正向的观想中
2、修习【四正勤】,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
3、因为禅定得神足通,令身心轻安
4、修习五根,坚固信念,精勤不懈,永断烦恼
5、实践善行,众怨灭尽
6、修习七觉支,觉悟一切诸法
7、修习八正道,获解脱智慧
8、修习止观,止息烦恼,观察诸法性
9、学习方便法,令众生能成就真如佛性的快乐
二十、学习十善业,他是一切佛法的根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22:10: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3 21:33 编辑

一、前言

末学记得在以前曾经也学习过一次《十善业道经》,但是今天当末学重新学习这部经文时,末学感到很陌生,好像以前没有学习过一样,末学回想了一下,当时没有熟读这部经,而是直接就开始了习经,又因为对于法义没有真正的深入,所以对于这部经就感到了生疏,难怪善知识一再的教导,要想明白一部佛经,必须要经历
1.听闻,信受,读诵,解义,修持,为人演说
2.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思维佛法,实修佛法
——[法门实修]提供初学佛者,尽快消业,快速成长的实修方法(41楼)

所以,读诵也是重要一环,末学在这次学习这部经之前,就决定先要熟读这部《十善业道经》,然后再思惟解义


读诵《十善业道经》2小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21:24: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4 09:44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

十善业道经

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二、法会的地点,参加法会的对象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学习解说】
我亲自听闻佛这样说:

有一天,佛来到咸海中的娑竭罗龙宫,为龙王说法,跟随佛参加法会的有八千大比丘,还有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不但在世界各个国家开始传播佛教教义没众生演说佛法,世尊还以神通上天为天人们演说佛法

就如《地藏经》就是世尊在忉利天宫为他的生母和天人们演说的,在这部《十善业道经》中可以看出

世尊这次演说佛法的地方是在龙宫中,为龙王和大众演说佛法

这就是佛的慈悲,于六道众生都是起平等心,希望六道众生都能听闻到佛法,并依法修行,消除业障,而解脱轮回

【词解】
【如是我闻】
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一时】
梵语 ekasmim! samaye,巴利语 ekam! samayam!。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金刚仙论卷一(大二五·八○一上):“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中略)。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又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一)迦罗,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二)三摩耶,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大智度论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一)p63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比丘】
 (术语)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娑竭罗】
 (杂名)又曰娑伽罗。梵音Sa%gara,海名。译为咸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娑竭罗】
  梵语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娑竭罗龙王】
梵名 Sa^gara-na^gara^ja。又作娑伽罗龙王。娑竭罗,意译为海。八大龙王之一。依其所住之海而得名。龙宫居大海底,纵广八万由旬,七重宫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皆以七宝严饰,无数众鸟和鸣。然诸龙皆为金翅鸟所食,仅娑竭罗龙王、难陀龙王等十六龙王幸免此难。此龙为降雨龙神,古来祈雨皆以之为本尊。又此龙为千手观音之眷属,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身呈赤白色,左手执赤龙,右手握刀,状甚威武。其女年八岁,智慧利根,以持法华经之功,即身成佛,现男子身,具菩萨行。海龙王经、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等诸经,皆为佛对此龙王所说之法。(长阿含经卷十九龙鸟品、起世经卷五、法华文句卷二下、华严经疏卷五)p4078
FROM:【佛光大辞典】



、众生的起心动念引发不同的行为造作,因为造作善恶业引发的不同业力,就有了六道轮回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学习解说】
在法会上世尊告诉龙王说:世间一切众生心中的所思所想都尽不同,因此所造作的善、恶业也不相同

所以就有了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样的六道生死轮回

造作善业得轮回到善道的果报,造作恶业则轮回恶道的果报,这就是因果

====================================

由这句经文中就可以得知心念的重要性,众生的起心动念影响行为造作,心念和行为造作决定轮回的走向

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就是由众生的凡夫心念造作而成

充满凡夫情欲和妄想杂念,那就随着不可思议的念力引力而沦落六道
这就是所谓的「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所以说「佛法是心法」,众生也离不开心法,一切都是心的作用

——「法器」与「开光」「加持」

所以
心念决定正报和依报
就是意念决定自己和外在环境的存在形式


——什么是相由心生?
例如
满脑贪瞋痴,就会堕入恶道中
善恶参半,就可能投胎入人间
杀生或罪大恶极就容易堕入地狱
淫念炽盛就容易堕入畜生道
贪心吝啬就容易堕入饿鬼道
慈心善良就容易往生善道,如天上或人间富家
学习正法修行就容易生天或往生净土甚至解脱轮回

一切都是念头的作用,
什么样的念头和行为,就产生相对应的后果
一切都是众生自作自受,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也就是说
三恶道或三善道都是由众生的心念感召而产生,善法感召三善道,非法感召三恶道

恶的心念造成种种恶的氛围和环境,善的心念则养育种种善的氛围和环境

因此,善法感召善道的享福果报,恶法感召恶道的痛苦果报

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原理,就像水往低处流,六道轮回就是众生心念流转而投生的现象


——自杀的因果和真相
所以,一切因果都是自己造成的
想改变,那也是要靠自己,怨不得别人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想改变,就要由心开始,那么如何由心改变呢?

那就是要学习佛法正见,让佛法正见转化自己凡夫的知见和妄想,也就是

要藉由「心法」的修持来修正心念,去除或转化这些负面或执着的念头,就能逐渐超越世俗和六道轮回

心法的用意和功用,就在于:
让众生远离俗念、凡念、杂念、妄念、欲念、贪念、瞋念、苦念,而转为清净、平等、光明、自在、慈悲、圆满、无碍的正念

———「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所以在实修过程中,要做到
「守持戒律」就能避免接触外界染污而堕入欲望和执着的深坑
这是第一道防线,透过戒律,如果能有效的阻绝世俗杂染,那将能顺利进入到心念的修行

「修学禅定」就能运用自力的心念能力保持安定而从习气中逐渐解脱
透过心念的修行,逐渐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不再随世俗七情六欲而流转

「觉照智慧」就能由正确的知见和观念逐渐破除错误的认知和邪见而不再堕入恶道
世俗知见令人沉沦于执着而轮回,错误的修行观念(外道知见或邪见)则令人误入歧途,不仅白费工夫,而且无法解脱成佛
只有正确的修行观念才是修行解脱的关键,才能指引走向正确解脱成佛的目标

——「生命方程式:因果」&「实修的次第和原理」&「为什么修行?」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学习解说】
世尊对龙王说:你自己看看,在这个法会上以及在你管辖的这个大海中,各个众生的相貌、种类是不是都不相同?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全都是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引发出身、语、意造作善业或恶业所获得的果报

但是众生的起心动念是 没有形色的,既不能看见也不可抓取,它们都只是虚妄的,不真实的

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形成都是由于过去世的业因在今世因缘和合下的缘起,没有固定的实体,没有一个真正的我以及我所有的一切

虽然众生随着各自所造的善恶业,而获得善恶不同的果报,但是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真正的造作者,一切都是因缘的缘起,所以世间一切法都是来自于不可思议的自我业力

正因为明白了自体的本性是虚幻的,是虚幻的本性造作了一切法,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要修行善业,累积福德,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积极修善,积聚福德才能使由如幻的自性所生出来色、受、想、行、识五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以及六根、六境、六识十八界

这些都能够端正清净,令看到的人都生起欢喜心,不会起厌离心

【词解】
【无色】
  无色者,无有形色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销散之惑,起阴隐乱想之业。惑业暗昧,故感此生之报,即空散销沉之类是也。(空散销沉者,色尽心亡,猒空绝想,沉冥幽隐,即无色界外道之类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诸法】
梵语 sarva-dharma^h!。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理趣经、俱舍论卷六)p6302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主】意思是没有主人——摘自百度

【自性】
<一>梵语 svabha^va, sva-laks!aN!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关于自性之义,十八空论(大三一·八六二上):“自性有两义,一无始,二因。”又显识论亦举出不杂、不变二义。
 此外,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将自性分为七种,即:(一)集性自性(梵 samudaya-svabha^va),(二)性自性(梵 bha^va-svabha^va),(三)相性自性(梵 laks!aN!a-svabha^va),(四)大种性自性(梵 maha^-bhu^ta-svabha^va),(五)因性自性(梵 hetu-svabha^va),(六)缘性自性(梵 pratyaya-svabha^va),(七)成性自性(梵 nis!patti-svabha^va)。又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等,将一切法之性相分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种。然中论等则认为,诸法皆由因缘所成,而无有一定之自性,故自性即空。(十二门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五、卷十六、成唯识论卷八、华严五教章卷四)((参见:自相)2528)
 <二>因明用语。因明三支作法中,宗(命题)之前陈(主词)又称自性,其后陈(述语、宾语)又称差别。(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因明论疏瑞源记卷二)((参见:有体无体)2461、“体”6928)
 <三>梵语 prakr!ti。印度古代数论哲学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全称自性谛。又称冥性、冥谛、冥态(梵 tamas)、胜因(梵 pradha^na)、胜性。数论派认为,自性为神我所受用,能生大谛、我慢谛等其余二十四谛,为诸变异之根本原因;亦即以自性为一切现象之生因。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大四三·二五二中):“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金七十论卷上、成唯识论卷一、大乘广百论释论卷一)p2524
FROM:【佛光大辞典】


【我所】
梵语 mama-ka^ra。指为我所有之观念。全称我所有。 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属之意。即以自身为我,谓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于佛教中,我与我所,被认为系一切世俗分别之基本分别,故为破除之对象。又我所分为相应我所、随转我所、不离我所,若执之,则称为我所见(执我所有之偏见)。凡我所见所执著之五取蕴法,皆源于此“我所”观念,故集异门足论卷十二谓(大二六·四一九下):“于五取蕴等,随观见我或我所,从此起忍欲慧观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注维摩诘经卷五、百法问答钞卷一)((参见:我所见)2940)p2940
FROM:【佛光大辞典】

【五蕴】
 (术语)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为法自性。作有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参见:阴)),大别之五法:一、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二、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三、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四、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以一有情征之,则色蕴之一即身,他四蕴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为一种特别之作用,故名之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略云心所),识之一者为心之自性,故名之为心王。盖五蕴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从五蕴而成,如无色界无身之有情,自四蕴(除色蕴)而成也。毗婆尸佛经上曰:“五蕴幻身,四相迁变。”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二处】
指六根加六境。又作十二入、十二入处。处为梵语 a^yatana 之译,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杂阿含经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p343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八界】
梵语 as!t!a^das/a dha^tavah!。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俱舍论卷一)((参见:十二处)343)p356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21:12: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13 21:13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4小时)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学习解说】
世尊对龙王说:你现在所观看到的佛身,是佛累世行菩萨道积聚了百千亿的福德

正是有了这无量多的福德,就形成了现在这个端正庄严的佛身,佛身显现出无比耀眼的光明,这光芒能遮蔽住一切众生

假设有无量亿的自在梵王在佛的四周,他们的身形在佛的耀眼的光明中也都无法显现

他们仰头想要瞻仰如来身者,无不感到眼前一阵眩晕

龙王,你再看看与会中的各位大菩萨们,他们的身形也都是无比的微妙、庄严、清净

这些也都是因为诸大菩萨累劫以来修习积聚种种善业,由这些无量多的福报而生出这庄严殊胜的相貌

龙王,你再看看与会中那些长得威猛高大很有气势的天龙八部,他们也都是因为累劫修习善业而获得种种福报,从这些善业福德中生出来的

现在你再来看看大海中的这些众生,他们的身形都长得粗俗丑陋,或大或小,或头重脚轻

这些都是缘于这些众生心中的种种妄想,引发自己的身、语、意造作种种不善业

所以才会在不断的轮回中随着各自所造的恶业而受不同的恶果报,这就是因果

龙王,你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因果,从今日起就应当按照这个道理好好修习,不但如此也要让众生都明白这个因果道理,令众生也要修习各种善业,累积福报

龙王,你应当对于这个正知见要绝对的相信,要做到自心如如不动

不要再堕入到断见(坚持人死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偏见)、常见(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著此见解)之中

对于那些增上众生福报的福田要广泛的播种,并且要对这些福田起欢喜敬仰之心

因为这种心念行为下的果报就是自己将来也会得到人天的尊敬和供养

=============================

【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诸法空性,也就是说世间一切事物和相貌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都是过去世的业因在今世的因缘和合,没有固定的实体

就如我们的这个色身,也是业报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和合而成,也是缘起缘灭,无有自性

就如昨天的经文中说:【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也就是一切世间万象,都是缘于不可思议的自我业力

而不同的业力都是来源于众生不同的心念而引发身、语、意造下不同的善恶业,在因缘和合下,由此形成不同的六道轮回

由此可以看出,一切都是心念的作用,心念向善轮转善道,心念向恶,堕入三恶道,这就是因果,如是因,如是果

例如
满脑贪瞋痴,就会堕入恶道中
善恶参半,就可能投胎入人间
杀生或罪大恶极就容易堕入地狱
淫念炽盛就容易堕入畜生道
贪心吝啬就容易堕入饿鬼道
慈心善良就容易往生善道,如天上或人间富家
学习正法修行就容易生天或往生净土甚至解脱轮回

一切都是念头的作用,
什么样的念头和行为,就产生相对应的后果
一切都是众生自作自受,
所以,自己应该为自己现在承担的后果负责,不应该再抱怨

如果想转好,那就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
学习正确的观念和正确的行为
这样就能:如是因,如是果
就能善有善报

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原理
不同的知见观念和行为,就会造成六道中众生不同的轮回结果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所以,就有了佛、菩萨以及六道众生,这些都是心念作用下的果报身

一切皆以心为根本,就如《佛名经》中说:
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

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

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

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佗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三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经辑要】佛法就是心法

所以,作为修行者,一定要守护好自己的心念,让自心时时安住在正向的心念中,修习各种善业,使一切缘起都能成就正向的果报

【词解】
【蔽】 遮,挡——摘自百度

【目眩】是指看太亮日光时的眼花——摘自百度

【妙色】
美妙的色相。佛的报身和报土都有美妙的色相。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粗鄙】指粗俗鄙陋。——摘自百度

【常见】
梵语 nityadr!s!t!i 或 s/a^s/vatadr!s!t!i,巴利语 sassata-dit!t!hi。又作常邪见、常论。二见之一。为“断见”之对称。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著此见解,即称常见。大慧书(大四七·九二三中):“常见者,不悟一切法空,执著世间诸有为法,以为究竟。”说此常见之外道,则称常见外道。常见之见解有多种差异:即认为过去、未来之我及世间为常之见解中,计前际(过去)之我及世间为常者,有一分常、一切常之别;计后际(未来)为常,而分有想、无想等之别。六十二见中,十八种为前际分别见,其余四十四种为后际分别见;其中以四种遍常论、四种一分常论(属前际分别见)、十六种有想论、八种无想论、八种非想非非想论(属后际分别见),及计极微为常住之极微常住论,总为计常论。诸经论中,多明示以空观对治常见。
 释尊既不偏于常(有)见,亦不偏于断(无)见。至于灵魂不灭说,即属常见之一例,虚无主义则为断见之一例,释尊主张远离有、无两边,而取中道。断常二见,俱非中道,总名边见,乃五恶见之第二。(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瑜伽师地论卷六)((参见:断见)6560)p4526
FROM:【佛光大辞典】

【断见】
坚持人死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偏见。五恶见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断见】
梵语 uccheda-dr!s!t!i,巴利语 uccheda-dit!t!hi。又称断灭论。二见之一。为“常见”之对称。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盖诸法之因果各别亦复相续,非常亦非断,执断见者则唯执于一边,谓无因果相续之理,世间及我仅限于生之一期,死后即归于断灭。主张此等断见者,如富兰那迦叶即谓无善、无恶,亦无善恶之报,被称为断见外道,属外道十六宗之一。倡虚无主义者,亦属断见之一例。
 所谓断常二见,系概括而言外道之种种偏见。据大毗婆沙论卷二○○所载,诸恶见趣虽有多种,皆不出有见、无有见二见之中;有见即指常见,无有见即指断见。以此二见皆为边见,故释尊主张离常、离断,而取中道。又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六载,断见有二种,一谓无后世受罪福苦乐之果报,一谓一切法皆空,即堕于空见者。对于此等边见,经论中多主张以空观对治之,如成实论卷十边见品谓正修习空,则无我见,以灭我见,遂断二边。(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卷七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七、卷五十八、佛性论卷一破外道品、成唯识论卷六)((参见:六十二见)1241、“断灭论”6565)p656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20:29: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4 09:57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4小时)


四、世尊教导能够断除一切恶道苦的法门,即十善业道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对龙王说:龙王,你应当明白菩萨有一种法门,就是能够断除世间一切恶道之苦,是哪一种法门呢?

就是昼夜六时能常常忆念、思惟、观察种种善法,让这种种善法得以在每一念中都能增长,并且刻入到第八识

不允许有一分一毫的不善(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五逆十恶是也)念间杂在众生的每一个起始动念之中

也就是要做到念念都是善念,念念都应清净

这样立即能令众生永远断除种种恶念,第八识中都是清净善念,使得成就圆满的善法

还能够常常亲近十方诸佛、大乘菩萨以及其他声闻菩萨,缘觉菩萨等

那么什么是善法呢?就是人、天人、声闻菩提(菩提,指果上之智慧。声闻果之智慧为听法之结果)、缘觉菩提(谓独觉之人自发菩提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此因缘,独得解脱)、无上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全都是以此法为根本,以此修行而得以成就,所以称为善法

这个法门就是十善业道,那么是哪十种善呢?就是要永远远离以下十种恶行为

即远离:

杀生(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乃十恶业之第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偷盗(不与而取,称为偷盗。新译作不与取。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于身、口、意十种恶行为(十恶)中,与杀生、邪淫同属身业。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邪行(又作邪淫。为十恶之一。于非境、非道、非处、非时行淫,概称为邪行。

妄语(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妄语戒为五戒、十戒之一。

两舌(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又作离间语、两舌语。为十恶业之一

恶口(为十恶之一。新译粗恶语。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绮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十恶之一

贪欲(又称贪毒。略称贪。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十大烦恼之一。与“渴爱”(梵 tr!s!N!a^)同义。即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生喜乐之念,而起贪著之心及取得之欲望。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苦之根本烦恼

嗔恚(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

邪见(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

只有昼夜思惟、观察、忆念这十种善,才能断除世间一切恶道之苦


对于实修者,善知识也教导:
在基础精进实修的修行阶段
五戒十善是根本,这一定要尽快圆满,才能免去修行过程中干扰和障碍

所以一定要
[断杀][吃素](尽量晚上不外出,以免不小心撞伤或踏死众生,也避免邪恶非人鬼神干扰)
[戒盗](除了偷盗,请注意一些公家的小东西可能平常随意拿走或放入自己口袋,或占用公物)
[戒酒](1.断除贪着,2.以免丧失自制力而犯错酿灾,或引发非人鬼神干扰)
[尽量禁口,默念佛号](避免四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口业)
[远离外道和恶友](才能断除世俗[贪][嗔][痴],才能断除[邪见]和非人鬼神干扰)
避免引起夫妻正淫以外的一切行为

——[必修]五戒十善

【词解】
【毫分】毫和分都是度量单位,‌用来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或情况。‌——摘自百度

【不善】
梵语 akus/ala,巴利语 akusala。“善”之对称。为三性之一,与恶同义。谓其性不安隐,能违损此世及他世的黑恶之法。依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俱舍论卷十三载,不善有四种:(一)自性不善,指无惭、无愧及贪、嗔、痴三不善根。有漏法中,此五法自体不善,犹如毒药。(二)相应不善,指与无惭、无愧、三不善根相应而同时俱生之一切心心所。由相应乃成不善之性。(三)等起不善,指身语业及不相应行法。等起,谓依善起善,依恶起恶,能起与所起同等。乃由自性不善及相应不善所引起者。(四)胜义不善,指生死法。生死中之诸法虽有善有不善,然皆以苦为自性,极不安隐,即由真谛之实义,定不善之义,故称胜义不善。
 分别论者则以痴为自性不善,识为相应不善,身语业为等起不善,生死为胜义不善。又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广立十二种不善,即自性、相属、随逐、发起、第一义、生得、方便、现前供养、损害、引摄、所治、障碍不善。(成唯识论卷五、品类足论卷二、杂阿毗昙心论卷三、俱舍论卷二、卷十五、成实论卷九过患品)((参见:三性)563、“善”4873)p994
FROM:【佛光大辞典】

【不善】
 (杂语)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故为不善。如三途之苦果,彼虽在现在损害身心,然更无为之招未来世之损害者,故非不善。唯识论五曰:“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大乘义章七曰:“恶法违损,称曰不善。”胜鬘宝窟上末曰:“十恶破戒违理,名为不善。”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众】
系指佛、菩萨、缘觉、声闻等。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中,举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等五项,称为圣众。净土教谓,于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圣众从净土来迎,称为圣众来迎。描绘其相之图者,称为圣众来迎图。(无量寿经、往生论注卷下)p5583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菩提】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参见:三菩提)631)p5073
FROM:【佛光大辞典】

【声闻菩提】
为三种菩提之一。菩提,指果上之智慧。声闻果之智慧为听法之结果,与缘觉、佛之智慧分别由思惟、无师自修而得者不同,称为声闻菩提。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大二四·一○三八上):“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中略)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出生菩提心经)((参见:三菩提)631)p6499
FROM:【佛光大辞典】

【独觉菩提】
又作缘觉菩提。乃三菩提之一。谓独觉之人自发菩提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此因缘,独得解脱,故称独觉菩提。即缘觉之尽智。(俱舍论卷二十五、瑜伽论记卷八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九之三、三藏法数卷九)((参见:三菩提)631、“缘觉”6132)p6269
FROM:【佛光大辞典】

【杀生】
梵语 pr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乃十恶业之第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依大智度论卷十三之说,诸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惜命亦为第一。断人畜之生命,不论亲自下手杀,或教人杀,皆属同罪。比丘杀人,犯四波罗夷,自杀则结偷兰遮罪;自伤形体,结突吉罗罪;杀害畜生,得波逸提(忏悔罪)。凡犯杀戒者,死后将堕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即使生于人间,亦不免多病短命。
 不杀生系依慈悲心及避免犯下杀生恶业二理由。从原始佛教至大乘佛教,皆强调之,更成为佛教徒最重要之实践德目。于印度,多有立于佛教立场实行不杀生之国王。我国佛教,于梵网经、金光明经、涅槃经、楞伽经等诸经中,所说不杀生、不食肉之教导,影响甚钜;又儒家亦倡说恻隐之心为“仁”之端,慈爱普及于禽兽,故古来行仁政之君主,亦敕禁杀之令,以示博爱之德,多行于斋会之时,或灵刹附近。佛祖统纪卷五十二放生禁杀条,列举各种禁止杀生之例。如梁文帝、北魏献文帝、隋文帝、宋真宗等曾行禁杀、放生;又如智者大师曾化导一千余处,令舍弃渔捕;另如四明之延庆法智法师每年以放生庆祝佛诞。(梵网经卷下、顺正理论卷四十二、大毗婆沙论卷十八)p4655
FROM:【佛光大辞典】

【偷盗】
梵语 adatta^da^na,巴利语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新译作不与取。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于身、口、意十种恶行为(十恶)中,与杀生、邪淫同属身业。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据旧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之说,偷盗之罪能令众生堕于三恶道,若生于人中,亦必得二种果报,一为贫穷,二为失财不得自在。(十不善业道经、俱舍论卷十六、法界次第卷上之上)((参见:十善十恶)468)p4384
FROM:【佛光大辞典】

【邪行】
<一>全称欲邪行。又作邪淫。为十恶之一。于非境、非道、非处、非时行淫,概称为邪行。((参见:十善十恶)468)
<二>邪语、邪业、邪命或身邪行、口邪形、意邪形等合称“三邪形”。前三者为八邪支之部分,系属于色业(即身业、语业)而别立者。后三者为违背正道之三业之行,包括杀、盗、邪淫、鞭杖、系缚、自淫妻、诳他、贪、恚、邪见等。((参见:三邪行)558)
<三>印度九十六种外道之行法,亦总称为邪行。((参见:九十六种外道)126)p3032
FROM:【佛光大辞典】

【妄语】
十恶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妄语戒为五戒、十戒之一。据四分律卷十一所载,妄语为波逸提(必须向众僧忏悔之罪),此系小妄语(虚伪不实);另据同书卷二载,未至菩提而妄言得菩提(即妄称证得佛道)者,即犯波罗夷(为教团驱逐之大罪),此系大妄语(未得言得,未证谓证)。此外,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载,犯妄语戒而无惭愧心者,自断于至涅槃及生天之道,并有口气臭、善神远离等十种罪过,此称为妄语十罪。(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优婆塞五戒相经、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顺正理论卷三十六、大智度论卷十四、大乘义章卷七、卷十二)((参见:律)3789)p2343
FROM:【佛光大辞典】

【两舌】
梵语 pais/unya,巴利语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又作离间语、两舌语。为十恶业之一。四分律卷十一,以两舌语为“波逸提”之第三;智顗之菩萨戒义疏卷下,将两舌戒配于梵网四十八轻戒中之第十九戒。然成实论卷八之五戒品中则不以两舌为五戒之一,谓两舌属微细过,守护不易;且两舌系由妄语分出,若说妄语,则已含摄于内,故不以两舌为戒。两舌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亦得弊恶眷属与不和眷属之果报。(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十诵律卷九、瑜伽师地论卷八、俱舍论卷十六)((参见:十善十恶)468)p3070
FROM:【佛光大辞典】

【恶口】
为十恶之一。新译粗恶语。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据大乘义章卷七载,言辞粗鄙,故视为恶;其恶从口而生,故称之为恶口。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大四六·六六九下):“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另据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载,若恶口骂詈诽谤,其人将获大罪报。(无量寿经卷下、俱舍论卷十六)p4946
FROM:【佛光大辞典】

【绮语】
梵语 sam!bhinna-prala^pa。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十恶之一。成实论卷八以非实语、实语而不以时、实语以时而随顺衰恼、实语以时而言无本末义理无次等皆为绮语。又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静语、不思量语、不静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喻语、非有法语等。(成实论卷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卷六十、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参见:十善十恶)468)p5888
FROM:【佛光大辞典】

【贪欲】
梵语 lobha, ra^ga,abhidhya^。又称贪毒。略称贪。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十大烦恼之一。与“渴爱”(梵 tr!s!N!a^)同义。即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生喜乐之念,而起贪著之心及取得之欲望。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苦之根本烦恼。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五上):“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参见:贪)4792)p4793
FROM:【佛光大辞典】

【嗔恚】
  嗔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邪见】
梵语 mithya^-dr!s!t!i,巴利语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盖俱舍家谓拨无因果为邪见;唯识家则主张拨无因果及四见以外之所有邪执,均称为邪见。
 另据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载,五见虽同为邪推度,但因邪见之“无行相”过患特重,故特称之为邪见。又谓邪见坏事,谤因果及三宝,坏法恩、生恩,起法怨、生怨,并破坏现量,为暴恶之见,故别立此名。(俱舍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六、法蕴足论卷一、卷十、成实论卷十、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十六、瑜伽师地论卷八)((参见:八邪行)283、“十善十恶”468、“五见”1099)p3033
FROM:【佛光大辞典】


五、不杀生能够成就十种功德,远离种种烦恼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龙王:龙王,如果能够远离杀生恶业,就能成就十种功德,远离种种烦恼,是哪十种功德呢?

第一、能够对一切众生普遍的进行无畏布施,令众生无有恐怖心
第二、对一切众生能时时生起慈悲心,内心一片柔软
第三、能永远的断除心中一切的嗔恚习气
第四、身体健康,不会生病
第五、能感得长寿的果报
第六、能够得到非人护法长久的守护
第七、睡中不会做噩梦,能安心的入睡
第八、因为不杀生,就不会与众生结下怨结,过去世因杀业所造下的怨结也会自动解开
第九、不用担心会堕入恶道
第十、因为不杀生的善业,命中后能得投生天道的果报

如果能把不杀生的善业回向成就正等正觉,那么将来成就佛道时,就能获得佛那样的随心自在的寿命,就是佛寿无边

================================

远离杀业能获得以上十种功德,所以我们不能杀生,另外善知识也教导
杀生是所有恶业中最严重的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就说杀生得短命报
佛告首迦。有十种业。能令众生得[短命报]。
一者自行杀生。 (自己常杀生)
二者劝他令杀。 (教导人杀生,劝人杀生)
三者赞叹杀法。 (赞叹种种杀生的方法)
四者见杀随喜。 (看到有人杀生,心生欢喜)
五者于恶憎所。欲令丧灭。 (想让讨厌的众生死亡)
六者见怨灭已。心生欢喜。 (看到讨厌的众生死了,心生高兴)
七者坏他胎藏。 (堕胎,杀或吃动物胎儿,或鱼卵,虫卵等)
八者教人毁坏。
九者建立天寺。屠杀众生。
十者教人战斗互相残害。
以是十业。得短命报。

杀生也会得横死的果报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

阿难问言:「九横云何」?
救脱菩萨言:「若诸有情,得病虽轻,然无医药及看病者,设复遇医,授以非药,实不应死而便横死。
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便生恐动,心不自正,卜问觅祸,杀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能得。愚痴迷惑,信邪倒见,遂令横死入于地狱,无有出期,是名初横。
杀业必堕入恶道,这是无庸置疑的,因为任何经上都是这样说
——[辨析]佛弟子或想修行解脱轮回的人可不可以杀生吃肉

就如佛在《楞严经》中教导众生四个决定清净明诲,其中第二决定清净明诲就是断杀: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即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神鬼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杀生的罪业如此大,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杀生呢?
吃素才能真正避免杀生

如果大家都吃素,可以避免生产肉品造成动物被杀
——吃素才能真正避免杀生,才是真放生

而作为实修者来说,更不能杀生吃肉,因为
以[贪][嗔][痴]三毒来说,
吃肉就是自己对肉食还有[贪恋],
另外因为[愚痴]所以不能明辨正邪,对一些说可以吃肉的邪说产生迷惑
所以吃肉的佛弟子自己已经犯了上述三毒中的两种
三毒是堕入三恶道的根源,三毒不除,终究堕入恶道

若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说
就是没有[慈][悲]众生,所以才会吃众生肉
另外也是没有真正发起[舍离心],才会吃众生肉
所以,没有了四无量心,您还算是发心的佛子吗?

若以[四弘愿]来说
那就是没有真正发起[断除烦恼]的宏愿,不然怎会还留下吃肉的障碍和烦恼呢
那也是没有真正发起[渡尽一切众生]的宏愿,才会吃众生肉,和众生结怨
也是没有真正发起[成就佛道]的大愿,才会贪恋肉食
没有了四弘愿,您还算是大乘佛子吗?

再者,以[戒][定][慧]来看
杀生吃肉就是没有守[戒],所以嘴巴上讲修行,其实是盗用佛法行苟且之事
从定来看,断除不了心中对肉食的渴望,那就是没有[定力]
从慧来看,因为破戒杀生吃肉,放纵自己而没有定力,且和众生结下累世恶缘,那就是没有[智慧]
没有了戒定慧,那算是哪门子修行呢?

如果再从[三十七道品],或者[四正勤]或[八正道]来看
杀生吃肉都一样是不符合修行的表现
这是连基础修行都没做好了

所以,从上面这些来看,没有一样是符合学佛修行的
那还能说自己是佛弟子吗? 不会心虚吗?

到这边大家可以反省看看,您真的在学佛吗?
还是利用佛法窃取虚名,利用佛法贪求自己的世俗福报呢?
不然怎会断不了肉食,这些肉难道不是杀害众生得来的吗?


再让我们来探讨看看,六道众生中哪些众生才会吃肉

一种就是肉食性的动物,也就是畜生道的畜生
另一种就是人道的人,另外,还有一些是非人鬼神

地狱道或饿鬼道的众生也不可能吃到肉
吃肉的习气就是堕入三恶道

所以,天道(不论欲界或色界或无色界)的天人是不吃肉的,当然也不杀生
甚至不用吃东西,也没有形相,这点很清楚,本来就是如此,自己看[楞严经]就会知道

所以,连天人都不杀生也不吃肉,如果说佛菩萨需要吃肉,那就是颠倒,就是邪见

有些世俗的修行人,后来堕入[楞严经]讲的[50阴魔]中,
言谈中经常把自己比喻为佛菩萨或成就很高的修行人,然后说自己可以吃肉或行淫

其实,如果您真的有深入经藏,就会知道他已经着魔,他的知见就是邪见
因为佛经中到处都说明佛菩萨不杀生也不吃肉

最后由心法原理来看
1.如果您还贪恋肉食,那就是不能断欲,不能断欲就是不能断苦,不能断苦就是[定力]不足
2.如果您还执意认为可以吃肉,那就是知见不正确,对六道轮回真相不明白,那就是没有[智慧]
如果您还有善根想要脱离轮回,那就要先守[戒],然后修[定],且改正[观念]和[知见](这就是由[闻慧]来[修慧])
如果您不是如此,而执意要吃肉
那您自己和众生共同心念的力量,就会形成共业,让您无法脱离轮回
所以,由心法原理来看,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吃肉的因果,可以轻松的推翻邪见
所以,说可以吃肉的那些人,根本不懂心法原理,又或者已经着魔了,所以说可以吃肉

只有那些着魔的人才会利用佛法来托高自己,说自己已经很有修行,所以可以吃肉
因此吸引更多愚痴的人信奉他,成为魔子魔孙
这些道理在佛经中都说得很清楚

初学佛的人或许多佛弟子,因为世俗尘染深重,道心又不坚固,又没有深入经藏学习正知见
因此在学佛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恶友和邪见的引诱和误导,随之而堕落

您是不是如此呢?
请深自警惕,且落实实修和发心


——[辨析]佛弟子或想修行解脱轮回的人可不可以杀生吃肉

【词解】
【无畏】
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p5101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见:正遍知)2001、“正觉”2005)p367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20:54: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4 10:10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

六、不偷盗就能获得十种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对龙王说:龙王,如果能够远离偷盗恶业,就能获得十种功德,并且保证众生能信受诸佛所说之法,那是哪十种呢?

第一、家中物资财产充裕,不会被国王、盗贼、水灾、火灾以及家中的逆子拿走或消耗或损失

第二、被许许多多的人挂念

第三、不会被别人欺负

第四、能获得十方民众称赞

第五、不用担忧会受到种种损害(进行残杀、放逐、鞭打等种种戕贼之行

第六、自己的好名声在各地流传

第七、身处在人很多的地方无所畏惧

第八、钱财、寿命、色身之相貌、体能都一切身安心乐,口中言论辩才具足,没有缺憾

第九、心中常常怀着布施众生的心意

第十、命终后获得生天的果报

这就是十种功德利益

如果能把这十种功德利益回向无上正等正觉,以后成佛时,就能实证清净的无上菩提的智慧

====================================

远离偷盗能获得以上十种功德,相反,造作偷盗恶业就会有种种的恶果报

在【佛光大词典】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据旧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之说,偷盗之罪能令众生堕于三恶道,若生于人中,亦必得二种果报,一为贫穷,二为失财不得自在。(十不善业道经、俱舍论卷十六、法界次第卷上之上)

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也说偷盗得[少资生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 (就是贫穷)
一者自行偷盗。
二者劝他偷盗。
三者赞叹偷盗。
四者见盗欢喜。
五者于父母所。减撤生业。
六者于贤圣所。侵夺资财。
七者见他得利。心不欢喜。
八者障他得利。为作留难。
九者见他行施。无随喜心。
十者见世饥馑。心不怜愍。而生欢喜。
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


而且,在六道轮回中,因为犯偷盗的恶业,就会投生为妖邪,这就是在《楞严经》中说的四个决定清净明诲中的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萨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禆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挹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骂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所以众生的心念行为决定轮回的走向,因为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六道轮回皆由众生无明而生,故有非人鬼魅精灵邪魔
楞严经说
不能断淫,则为魔, (魔王,魔民,魔女)
不能断杀,则为鬼神,(大力鬼,夜叉,罗刹)
不能断偷盗,则为妖邪,(精灵,妖魅,邪人)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一般人的心中,偷盗就是偷拿或盗取人家的财物,其实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偷盗的范畴很广,比如:

公器私用或挪用公款,或文件帐单造假,这些都属于偷盗妄语愚痴邪见的范畴


还有
引用别人的文章,或者引用佛经,请说明清楚出处
如果不说明清楚自己是引用,而让别人误会,
别人因此而赞叹和仰慕自己,而且自己因此而自得意满或起贪求心
这就是欺骗和偷盗


还有比如盗版、非法取用等等这些都属于偷盗

因为累世不学佛法,凡夫的知见习气深重,有的行为我们在做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是犯了偷盗业

所以修行真的不可掉以轻心,于细微处都要好好检视反省,以免在不经意间就犯了偷盗罪而不自知

【词解】
【盈积】充塞;堆满。 结馀。——摘自百度

【信法】:谓信受诸佛所说之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故云信法。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爱念】:(术语)爱他念他之意也。涅槃经二曰:“如来无有爱念之想。”智度论三曰:“净饭王爱念子故,常遣使问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损害】:二十随烦恼之一。进行残杀、放逐、鞭打等种种戕贼之行。《佛学词典》

【力】
梵语 bala,音译波罗;或 bala^na,音译末丽囊。机能、能力之意。(一)指十波罗蜜中之第九,即称力波罗蜜。(二)指思择力、修习力。(三)自力、他力。(四)指产生菩提心之力有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等四力。((参见:二力)169、“十波罗蜜”449、“四力”1628)p321
FROM:【佛光大辞典】

【安乐】
 (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辩才】:(杂语)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也。分别之有四种,谓之四无碍辩。净影大经疏上曰:“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故曰辩才。”嘉祥法华疏二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菩提】
指佛菩提。又称无上菩提、佛果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而言。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一上):“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p865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4-7-16 15:47: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4 10:14 编辑

(接续楼上 8楼—9楼用时约3小时)

七、不邪淫就能获得四种功德并被智者所称赞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告诉龙王:如果能够远离邪淫,就能获得四种功德,而且被有智慧的人所称赞,那么是哪四种呢?

第一、身体各个部位都很调和柔顺

第二、永远远离喧闹,让人能时时处在宁静的氛围中

第三、被世间人所称赞

第四、妻子不会被外人侵害

以上就是四种福德,如果能把这四种福德回向成就正等正觉,将来成就佛道时,就能具备佛的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

===================================

关于「邪淫」,众生可能不是很清楚或有所疑问
因此,以下深入详细说明

「邪淫」其实有广义和狭义的差别
广义来说,「邪」就是心术不正、知见错误,「淫」就是贪念,
所以,最最严格来说,只要是「不清净的贪念」都属于「邪淫」
狭义来说,「邪淫」是指男女之间的淫欲问题,这又有严谨和普通的差别

严谨来说,只要有任何一点点淫欲,就无法脱离六道轮回(这点可以参考「楞严经」)
因为,六道中的任何欲望,欲之所牵就会造成六道轮回的引力和束缚
所以,严谨来说,淫就是淫,不论正淫或邪淫都会造成六道轮回
按照佛经的说法,邪淫会堕落为畜生,正淫则为人,少淫则可能生欲界天
所以,只要有男女之淫,连「高等天人」(色界天、无色界天)都当不成,更不用说解脱六道轮回

然而,如果从初学修行的角度来说,可以慢慢深入修行,所以「五戒」中允许「人天善道」的「正淫」
也就是,正当夫妻关系,在正当的场合和时间,才能允许夫妻间的情欲关系,
除此之外,一切都属于邪淫(包含一切色情行业或影片和图书,不论从事或购买阅读观赏都属邪淫范畴)

所以,按照人天善法的标准来说,其实现今风气下,绝大多数人都犯了邪淫,都有堕入「畜生道」的可能
尤其从事色情行业危害世俗更大,果报也因此更严重,而一般人如果沉迷,原本可能的福报和功名都会被删除
因此,如果没有信奉因果、修学佛法、修善断恶,或求生西方极乐净土,都很难有翻转的可能
——我是哪种根器?

邪淫的果报很大,《大般涅槃经》《华严经十地品》中都说邪淫要堕三恶道

一般凡夫吃肉喝酒邪淫不守戒律肯定会堕入三恶道。
——吃肉喝酒是空?请看看什么是无相定?定?慧?定慧等观?该怎么修? ~大般涅槃经

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
(附注:[邪淫]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妻子或丈夫不忠贞,或者2.找不到结婚的对象,或者对象无法令人满意,或者夫妻时常争吵不如意)
——为什么短命,多病,贫穷,眷属乖离,不贞,常吵架..... ~ 华严经十地品


佛也在《楞严经》中教导淫欲的危害,教导众生修习三摩地应先断除心淫: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石沙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词解】
【邪行】
<一>全称欲邪行。又作邪淫。为十恶之一。于非境、非道、非处、非时行淫,概称为邪行。((参见:十善十恶)468)
<二>邪语、邪业、邪命或身邪行、口邪形、意邪形等合称“三邪形”。前三者为八邪支之部分,系属于色业(即身业、语业)而别立者。后三者为违背正道之三业之行,包括杀、盗、邪淫、鞭杖、系缚、自淫妻、诳他、贪、恚、邪见等。((参见:三邪行)558)
<三>印度九十六种外道之行法,亦总称为邪行。((参见:九十六种外道)126)p3032
FROM:【佛光大辞典】


【諠掉】
‌諠掉的含义是吵闹、嘈杂。这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环境或行为的嘈杂程度,表达了一种不安静、扰人的状态。在佛教经典中,諠掉也被用来描述一种精神状态,即远离諠掉,意味着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摘自百度


【隐密】
 (术语)如来说法有显了隐密之二意。显了为于文面分明显然者。隐密为说者本意所存,密隐文内者。显说为方便,密意为真实。与以了义教为真实,以不了义教为方便者不同。演密钞二曰:“此宗多有隐密之语。”教行证文类六本曰:“依释家之意,按无量寿佛观经者,有显彰隐密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4-7-16 20:5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4 10:22 编辑

八、不妄语就能获得八种功德并被天人所称赞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学习解说】
世尊再次告诉龙王:如果能够远离妄语,就能获得八种功德,并被天人所称赞,那是哪八种呢?
第一、口气清新,犹如青莲花所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

第二、所说的话被世间人所相信

第三、口中所说的话真实无伪,可以成为证据,被人、天人所敬爱

第四、常常以关爱话语安慰众生,令众生心安

第五、获得胜过世间一切的愉悦,身语意三业都非常的清净

第六、所说的话必定没有失误和出错,内心常生欢喜之心

第七、凡是说话都会被人尊重,人、天人都会按照他所说话去做

第八、聪明智慧,无人能够制伏他

以上就是众生远离妄语所能获得的八大福德,如果能把这些福德回向成就正等正觉,那么将来成佛时,就能获得如来所具备的真实语

=======================================

什么是妄语?
「妄语」:就是说谎欺骗造假或言过其实(夸大不实,或没有实证却说自己有实证)或不实毁谤
——认识「八正道」和「正确的职业」

所以在《佛光大词典》中这样定义:
【妄语】就是:十恶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妄语戒为五戒、十戒之一。据四分律卷十一所载,妄语为波逸提(必须向众僧忏悔之罪),此系小妄语(虚伪不实);另据同书卷二载,未至菩提而妄言得菩提(即妄称证得佛道)者,即犯波罗夷(为教团驱逐之大罪),此系大妄语(未得言得,未证谓证)。此外,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载,犯妄语戒而无惭愧心者,自断于至涅槃及生天之道,并有口气臭、善神远离等十种罪过,此称为妄语十罪。(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优婆塞五戒相经、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顺正理论卷三十六、大智度论卷十四、大乘义章卷七、卷十二)

妄语的果报就是堕入三恶道

这在八十华严十地品中就有教导:
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
(附注:[妄语]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时常被毁谤,或者2.时常被人欺骗)

——为什么短命,多病,贫穷,眷属乖离,不贞,常吵架..... ~ 华严经十地品

佛也在《楞严经》中指出妄语的过患,妄语使得三摩地不清净,失去成就佛道的机缘,所以教导众生修习三摩地成就佛道应断除诸大妄语: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叹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直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是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危害甚大,不可不慎

倡导[和平][宽容][体谅][慈悲][平等],能生善道
反之,[斗争][嘲笑][挑拨][造谣][猜忌][咒骂],则堕三恶道,或生于苦难人中

——谣言止于智者,请勿忽略口业的危害,切勿挑拨和造谣,唯恐天下不乱

所以,作为实修者,一定要慎言,坚决断除妄语,要时时以正向的语言与众生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如经中所说“入三摩地永无魔事”

【词解】
【优钵罗华】
优钵罗,梵语 utpala,巴利语 uppala。即睡莲。学名 Nymphaea tetragona,属睡莲科。又作乌钵罗花、沤钵罗花、优钵剌花、殟钵罗花。意译作青莲花。若冠青色(梵 ni^la)之形容词,则作泥庐钵罗花(梵 ni^lotpala)。法华玄赞卷一载,殟钵罗华为青莲华。玄应音义卷三称之为黛花。大日经疏卷十五谓优钵罗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庐钵罗花。依之,或系优钵罗花以青色者居多,且青色者为殊胜,故通常称为青色。   
 考之梵本,其附加赤(rakta)、青(ni^la)等形容词之语不少。梵文佛所行赞经作 rakta^tpala,法华经药王品(大九·五四下)“应以青莲花盛满末香”、妙音品(大九·五五下)“目如广大青莲华叶”等处,则使用 ni^lotpala 一语。(起世经卷二、无量寿经卷上、翻译名义集卷八)(参阅“尼罗乌钵罗华”1896)p6411
FROM:【佛光大辞典】


【爱语摄】
  谓菩萨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慰喻,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意乐】
 (术语)意得满足而悦乐也。药师经曰:“精进能调意乐。”玄奘译之摄大乘论中,明六种之意乐。又唯识论九、明七最胜中,有意乐最胜。三藏法数二十七曰:“菩萨修习一切法门皆须作意欣乐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19:54: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4 10:25 编辑

九、远离两舌可获得五种不可损坏的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对龙王说:龙王,如果能够远离两舌(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就能获得五种不可损坏的功德,那是哪五种呢?

第一、能够获得金刚不坏之身,外力不能加害于他,也不会被世间流言蜚语所中伤

第二、能够获得忠诚的眷属,别人不能够破坏、离间

第三、能够获得坚定的信念,顺从自己的本心从事自己的修行

第四、对于自己所修习的法门不会遭遇破坏(障碍)而失去信心,自己对修行的法门很坚固

第五、能够获得真正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善知识,不会被欺骗迷惑

以上就是远离两舌能够获得的五种不可损坏的功德,如果能把这些功德回向成就正等正觉

那么将来成佛时,就能获得随佛修习的真正眷属,任何魔道都不能阻止破坏这些真正眷属来亲近佛法

==============================

什么是两舌?
「两舌」:就是颠倒是非和挑拨离间,制造纷争,引起事端
——认识「八正道」和「正确的职业」

【佛光大词典】中这样定义[两舌]

[两舌]梵语 pais/unya,巴利语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又作离间语、两舌语。为十恶业之一。四分律卷十一,以两舌语为“波逸提”之第三;智顗之菩萨戒义疏卷下,将两舌戒配于梵网四十八轻戒中之第十九戒。然成实论卷八之五戒品中则不以两舌为五戒之一,谓两舌属微细过,守护不易;且两舌系由妄语分出,若说妄语,则已含摄于内,故不以两舌为戒。两舌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亦得弊恶眷属与不和眷属之果报。(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十诵律卷九、瑜伽师地论卷八、俱舍论卷十六)

两舌的果报在世间会被众人(亲戚)所讨厌离弃,而命终则堕入三恶道,受尽种种苦痛
弥勒!众生复有五种因缘,常被于人之所厌逐,乃至至亲亦不喜见。云何为五?

一者、两舌;

二者、恶口;

三者、多诤;

四者、多瞋;

五者、巧说相似之言,以行诽谤。
——为什么人会出生在落后或者没有佛法的地方? 为什么有人常会被(亲)人讨厌?


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毙恶。
(附注:[两舌]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家人时常争吵或者分离,或者2.被亲族所讨厌或陷害)
——为什么短命,多病,贫穷,眷属乖离,不贞,常吵架..... ~ 华严经十地品

所以
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危害甚大,不可不慎

倡导[和平][宽容][体谅][慈悲][平等],能生善道
反之,[斗争][嘲笑][挑拨][造谣][猜忌][咒骂],则堕三恶道,或生于苦难人中

——谣言止于智者,请勿忽略口业的危害,切勿挑拨和造谣,唯恐天下不乱

如何远离恶口?
[尽量禁口,默念佛号](避免四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口业)
——[必修]五戒十善

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口业上的过失,让自己的口业清净,而且

清净口业也是菩萨行者的必要修行

[真实远离语四过失]净修语业;
(附注:行菩萨道,应该真正断除四种说话的过失,[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行菩萨道该怎么讲话?怎么净修口业? ~ 华严经

【词解】
【两舌】
梵语 pais/unya,巴利语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又作离间语、两舌语。为十恶业之一。四分律卷十一,以两舌语为“波逸提”之第三;智顗之菩萨戒义疏卷下,将两舌戒配于梵网四十八轻戒中之第十九戒。然成实论卷八之五戒品中则不以两舌为五戒之一,谓两舌属微细过,守护不易;且两舌系由妄语分出,若说妄语,则已含摄于内,故不以两舌为戒。两舌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亦得弊恶眷属与不和眷属之果报。(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十诵律卷九、瑜伽师地论卷八、俱舍论卷十六)((参见:十善十恶)468)p3070
FROM:【佛光大辞典】

【法行】
 (术语)二行人之一。自思如法而行,谓之法行人。玄义十曰:“教门为信行人,观门为法行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诳惑】欺骗迷惑——摘自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1:17 , Processed in 0.0879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