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2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57

主题

850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69

[忍辱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7-1 10:1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光明遍照,按照善知识的教导接下来发心学习《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恳请诸佛菩萨  善知识慈悲加持

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深入学习领会经文法义
并依照经中教导如实实修,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精神
如实的发起普度众生的大愿心而自利利他


弟子光明遍照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69

[忍辱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 10:1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69

[忍辱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4-7-1 20:52: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1 21:15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前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在我国,信仰观世音菩萨的民众非常多

民间也流传着观世音菩萨救护众生的种种事迹,家中也都有供奉观音菩萨的习俗

在中国,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也有很多,这也都充分说明了观世音菩萨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为了便于众生受持读诵,所以把它从《妙法莲华经》抽出来,单列一本经文,善知识在教导中说:
为何常独立宣传「普门品」?
为什么「普门品」总是单独一品被印制成单本经书,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像许多佛菩萨的本愿功德经一样,用来摄受初学佛弟子
例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
再者,因为下面原因,所以,「普门品」常从「法华经」中被独立出来,拿来试水温
能信「观世音菩萨」和「普门品」之后,才能增长善根福慧,才能逐渐有资格学习「法华经」

在普门品这部经文中宣说了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的种种事迹,当众生深陷苦难时,只要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观世音菩萨感应道交

观世音菩萨就会即时以各种方法救度众生出于险境,就如下面经文中提到的众生当遇到火灾、大水,被罗刹鬼祸害、被人陷害、牢狱之灾等等

只要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应声救度,这也说明了观世音菩萨对众生的无尽慈悲和广大神通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正是对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的真实写照


在《大悲莲华经受记品》中宝藏佛是这样为观世音菩萨做授记的:

【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善男子!汝行菩萨道时,已有百千无量亿那由他众生得离苦恼,汝为菩萨时,已能大作佛事。善男子!无量寿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后分,初夜分中,正法灭尽,夜后分中,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善男子!汝于后夜种种庄严,在菩提树下坐金刚座,于一念中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命九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劫,般涅槃已,正法住世六十三亿劫。】

正是观世音菩萨无尽悲心的救度,令无量众生得以离诸苦恼,求生安乐,观世音菩萨也成就了自己的光明佛身

通过学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能让众生明白恭敬称念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所能获得的功德利益

以此来增上众生受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信心,增强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也能令众生通过深入经藏,开启智慧

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学习菩萨回入娑婆世界救度众生的大愿心,并且能效仿观世音菩萨不畏种种艰难,救度众生出离苦海的精神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实践落实观世音菩萨的教诲,让自己真正与观世音菩萨相印,真正走上解脱自在的成佛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69

[忍辱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21:26: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 21:28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小时)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长行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重颂


一、观世音菩萨名字的由来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学习解说】
法要应请而说,除了《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是佛陀不请自说,其余的佛经都是众生祈请佛而说

请法是教导众生端正求法的心态,也让众生明白闻法是需要很大的善因缘,不是随便就能听闻到的,这也是在教导众生对法要生起敬畏尊重之心

这篇《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是一样,由无尽意菩萨祈请佛陀而说

在法华会上,无尽意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着右肩(是表比丘恭敬尊者之相也),双手合掌面向世尊

恭敬的对佛说:世尊,观世音菩萨有什么样的因缘而被称为“观世音”

下面佛陀就为大众宣说了观世音菩萨在世间救度众生的种种事迹,以此来说明观世音名字的由来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学习解说】
佛告诉无尽意菩萨:善男子,如果有无量无数的百千万亿众生正遭受着世间种种的苦难和烦恼

众生如果听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能够一心(心意专一)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

观世音菩萨立即就会听闻到众生的求救声,并循着求救的音声而以神通力救度众生出离苦难,获得解脱


下面的经文就讲了观世音菩萨闻声救度众生的种种事迹

1、观世音菩萨闻声救众生出离火难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学习解说】
如果能够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众生,即使深陷大火中,大火也不能烧坏他,为什么呢?

因为有观世音菩萨的大威神通力加持,只要我们至心称念,就能感应道交,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庇护

所以我们平时应该练习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遇到火灾时也能一心称念名号

在观世音菩萨神通力的加持下,火坑也会变成清凉的莲池水,浇灭熊熊大火

2,观世音菩萨闻声解救溺水众生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学习解说】
如果有众生遇到洪涝灾害,被大水冲入深不见底的大海中或是湖泊中,命悬一线

这时只要以至诚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能感应道交

观世音菩萨就会循着音声以神通力来救度众生,让众生漂浮到岸边,不被大水冲走


3、观世音菩萨闻声救度众生出离罗刹鬼杀害之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马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学习解说】
如果有百千万亿众生,迫于生计,出海远航,到大海深处求取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物

航行至海中间,突然遇到一阵黑色的飓风,把船只吹得摇摇晃晃,不断的倾斜,人在船上都是摇摆不定

接着大船就被这阵飓风挟持飘到了罗刹鬼国(食人鬼之所住处。在大海之中),船上众生的生命受到了危险

这时候,在船上的众生哪怕只有一人如果能够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也能闻声以神通力来解救众生

使船上的那些人都能远离被罗刹鬼杀害之难而转危为安
 
因为观世音菩萨闻声解救众生脱离种种苦难这样的因缘,所以称名为观世音(此菩萨时常观察世人称念他的名号,或痛苦的声音而去垂救


4、观世音菩萨闻声救度众生免于刀杖之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学习解说】
如果有众生在路上被歹徒追杀,这时只要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
那么歹徒手中所拿着的刀具和木杖就会自动的一段一段的断落下来,无法行凶,使得众生逃离了被杀害的劫难

=================================

在以上的经文中讲到了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解脱种种苦难,那么何谓【一心】?

所谓的[一心]是可以用各种心导入的,例如,感恩心,欢喜心,清净心,慈悲心
我们任何众生都有这些好心,因为佛心佛性本俱足,与佛平等无二

只是每个凡夫杂染妄心有深浅的差别而已,所以慈悲清净欢喜的各种佛心状态不时常显露
所以常说,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修行的目的就是转化我们的[凡夫心]为[佛心],这样就能成佛
所以修行应该重视[心法]的导入,这样才能究竟成就


所以众生在当下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时候必定是以至诚心、以深心称念,这样才能感应道交,与观世音菩萨的悲心起连结,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度

所以,当我们没有满愿的时候,不要把责任推给佛菩萨,认为佛菩萨不帮忙,或者认为佛经中说的是不实的

佛不会说妄语,佛的教导必定都是真实的,所以

我们应该来反省自己当下念佛菩萨名号时的心是否真诚,反省自己所求是否超过了自己的福报,因为

佛菩萨虽然有求必应,但是一切还是在于因果
佛菩萨不可能给我们超过我们应有的福报

我们过去世如果没有累积福报,今生诵经做功课又不精进
这样就很难有求必应

佛菩萨有求必应,必定按照因果,不能违背因果
所以,如果您有所求,这样必定要先落实佛法,先累积福德
有多少福,就会有多少果报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必定多做少求,最后得到的就是大果报

凡夫少做多求,所以就算有求必应,也都是小果
凡夫得到小果后大都不继续精进,当然果报会转变
这样求来求去,最后可能就会失去信心


所以作为实修者,正视、反省自己的心念非常的重要,要时刻反省自己当下是用什么心在称念,如果只是用凡夫的妄念心在求果报,那当然无法满愿

佛法是心法,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这些观念在很多佛经都有提到
所以不论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施食超度回向....,一切法的根本重心在于心法
所以佛经上经常强调[至心][诚心][深心],
也常讲到[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欢喜心]....
藉由这些心法修持,逐渐转凡心为佛心,逐渐显露根本佛性而成佛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所以不论[拜佛][念佛][持咒][诵经][打坐][施食][超度][回向],或一切外在行法
[重点]都在于[收摄凡心],[契入佛心],然后[恢复佛性]
这才是我们心应该放的位置,就是[放在契入佛心的心境上]


一般人或初学者不论念佛持咒或者诵经,大都只是[嘴念,心不念]
所以效果差

所以,平时我们在做功课的时候,应该好好练习《光明心法》

应该以光明心法来[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施食][超度][回向]
甚至生活上的任何事情,随时随地都应该入心法观照修持
这样实际修行才会增上


只有如此,也才会在遇到困境时做到一心不乱,当下就能融入心法称念佛号,从而得到佛菩萨的救度


【词解】
【偏袒右肩】
梵语 eka^m!sam uttara^san%gam! kr!tva^ ,巴利语ekam!sam! uttara^san%gam! karoti。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著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佛像中,有偏袒右肩形及通肩形,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之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释迦院之释迦牟尼如来、阿难、迦栴延等均作偏袒右肩形。(舍利弗问经、无量寿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释氏要览卷中、慧琳音义卷十)p4374
FROM:【佛光大辞典】

【偏袒右肩】
 (术语)挂袈裟而偏袒右肩,是表比丘恭敬尊者之相也。释氏要览曰:“律云:一切供养,皆偏袒,示有便于执作也。”法华经曰:“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即时】
立即,当下;立刻。——摘自汉典

【一心】
梵语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一>即宇宙万有之根本原理,绝对无二之心性。如入楞伽经卷一(大一六·五一九上):“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又宗密之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以一心配列五教来说明,即:(一)假说一心,小乘行者承认心外另有一外境存在,故心系有名无实者。(二)事一心,乃大乘权教所谓异熟之阿赖耶识。(三)理事无碍一心,即大乘实教之如来藏藏识。(四)绝对一心,指大乘顿教中超越染净者。(五)总赅万有一心,别教一乘已尽舍万有者,别教称一心为一真法界或一心法界,亦即一心不外宇宙本体之意。天台宗有“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之说。(华严五教章卷二、宗镜录卷三十七)
<二>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一○下):“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如是处处说唯一心。”(成唯识论卷七、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
<三>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净土宗尤其重视执持阿弥陀佛之名号。据无量寿经之说,一心具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等三信。另据观无量寿经之说,一心包含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三心;义同阿弥陀经所说之“一心不乱”。(观经疏卷四、往生论注卷下)p21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心】
  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
  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观世音】
简称观音,菩萨名,因此菩萨时常观察世人称念他的名号,或痛苦的声音而去垂救,故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黑风】
 (杂语)天晦暴风吹海,名为黑风。法华经普门品曰:“入于大海,假令黑风,吹其船舫。”罗什译仁王经下曰:“黑风赤风青风天风地风火风水风。”长阿含经二十一曰:“有大黑风,暴起吹海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罗刹国】
 (蜀名)食人鬼之所住处。在大海之中。法华经普门品曰:“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称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西域记十一僧伽罗国曰:“佛法所记则曰:此宝洲大铁城中,五百罗刹女之所居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刀仗】意思是刀和杖,古代兵器总称;刀和杖,屠宰用具;亦作"刀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69

[忍辱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21:42: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3 21:46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4小时50分)

一、观世音菩萨名字的由来

5、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诸恶鬼神不敢靠近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学习解说】
如果在三千大千国土中,有很多的夜叉(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罗刹(恶鬼之名)等恶鬼神总是不断的来干扰加害众生
这时候只要众生能够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些恶鬼,一听闻到观世音菩萨名号

连一个恶眼神都不敢对视那位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更何况用恶手段加害称念名号之人

这说明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能以菩萨的大威神力震慑恶鬼,使之不能行凶

另一方面,这些恶鬼神也曾听闻过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得到过菩萨的救度,因为佛菩萨对一切众生都平等救度,无有分别

心中对观世音菩萨非常的敬重,对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也都会护持,更不会去加害

这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也记载,药师琉璃光如来有十二药叉大将

就发愿护念持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及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的众生

所以很多经文中也都有记载,很多的恶鬼神在听闻佛法后,都成为护法神,这就是佛法的力量

【词解】
【夜叉】
梵语 yaks!a,巴利语 yakkha。八部众之一。通常与“罗刹”(梵 ra^ks!asa)并称。又作药叉、悦叉、阅叉、野叉。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梵 yaks!iN!i^,巴 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据长阿含卷十二大会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顺正理论卷三十一等载,夜叉受毗沙门天王统领,守护忉利天等诸天,得受种种欢乐,并具有威势。
 有关夜叉之种类,大智度论卷十二举出三种夜叉,即:(一)地行夜叉,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等。(二)虚空夜叉,具有大力,行走如风。(三)宫殿飞行夜叉,有种种娱乐及便身之物。注维摩诘经亦举出三种夜叉,即:(一)地夜叉,因过去世仅行财施,故不能飞行。(二)虚空夜叉。(三)天夜叉,因过去世布施车马而能飞行。
 另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二毗沙门天王品载,毗沙门天王有无病、吉祥等十六夜叉大臣大力军将,及因陀罗、苏摩、婆楼那、伊奢那、阿吒薄拘等五十夜叉军将。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序品载,毗沙门天王为上首,庵婆、持庵、莲花光藏、莲花目、颦眉、现大怖、动地、吞食等三万六千药叉众来会。据大日经疏卷五载,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中,于北门置毗沙门天,其左右绘有摩尼跋陀罗、布噜那跋陀罗、半只迦、沙多祈哩、醯摩嚩多、毗洒迦、阿吒嚩迦、半遮罗等夜叉八大将。
 经典中常述及身为正法守护神之夜叉。如药师如来本愿经载,宫毗罗、跋折罗等十二夜叉大将,誓言护卫药师如来本愿经之受持者。据陀罗尼集经卷三载,达哩底啰瑟吒等十六大药叉将(即般若十六善神),愿护卫念诵“般若波罗蜜”者。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载,两国交战时,由护国药叉先行比斗。据孔雀王咒经卷上载,钩钩孙陀等一九七名夜叉住于诸国,降伏怨敌。然经典中亦述及为害众生之各类夜叉。据大吉义神咒经卷三载,诸夜叉、罗刹鬼等,常作狮、象、虎、鹿、马、牛、驴、驼、羊等形象,或头大而身小,或赤腹而一头两面、三面等,手持刀、剑、戟等,相状可怖,令人生畏,能使见者错乱迷醉,进而饮啜其精气。南本涅槃经卷十五、观佛三昧海经卷二等亦载有该类夜叉之可怖形状,彼等即为夺人精气、啖人血肉之狞恶鬼类。
 夜叉之梵语 yaks!a,语根为 yaks!,有尊敬、祭祀、躁动等意,指半人半神之群类。故注维摩诘经卷一,将夜叉译作贵人;慧琳音义卷二十三,称夜叉为祠祭鬼,谓印度民间常祭祀夜叉以求福。于印度神话中,夜叉则为一种半神之小神灵。有谓其父为补罗娑底耶,或迦叶波,或补罗诃(梵 Pulaha),或谓系由梵天脚中生出者;其母系财神俱毗罗之随从,或为毗湿奴之随从。于密教中,据大日经疏卷一载,密迹力士为夜叉王,称为金刚手,或执金刚。(长阿含经卷二十、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起世经卷六“四天王品”、立世阿毗昙论卷一、卷四、大唐西域记卷三迦湿弥罗国条)((参见:多闻天)2331)p3130
FROM:【佛光大辞典】

【夜叉】
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罗刹】
梵语 ra^ks!asa。恶鬼之名。又作罗刹娑(罗刹婆为误写)、罗叉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梵 ra^ks!asi^,又作罗刹斯)。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相传在楞伽岛(即锡兰)中,即有罗刹女国,此于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义卷七等均有记载。又罗刹具神通力,可于空际疾飞,或速行地面,为暴恶可畏之鬼。
 此外,罗刹亦为地狱之狱卒,职司呵责罪人。又称阿傍、阿傍罗刹、阿防、旁。其形状有多种,或牛头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气甚大,或为鹿头、羊头、兔头等。
 以上各类恶鬼性质之罗刹,于诸经中,偶亦转变成佛教之守护神,称为罗刹天,乃十二天之一。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胄,手上持刀,跨骑白狮。又如十罗刹女即法华经陀罗尼品所说之守护神。
 在密教,于阿阇梨所传曼荼罗中,有罗刹众及女罗刹;于胎藏现图曼荼罗之外院西南隅有罗刹天,左右共有四童子,右侧二位为罗刹童男、罗刹童女。(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大智度论卷十六、慧琳音义卷二十五、慧苑音义卷下、大唐西域记卷十一)p6673
FROM:【佛光大辞典】



6、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解脱牢狱之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假使有众生,无论是自己真的造下了罪业,还是被别人陷害,被王法处罚,身上戴上了手铐、脚镣等刑具,将要受刑

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闻声以神通力救度众生,化解众生之间的仇怨,于是这些手铐、脚链自会自动去除

造下恶业的会被宽容,被冤枉的自会得以平反,就这样解脱众生心中的苦恼

【词解】
【杻械枷锁】
刑具名称。指手铐、脚镣等刑具。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九·五六下):“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天台宗祖智顗于观音义疏卷上解释杻械枷锁,在手,称为杻;在脚,称为械;在颈,称为枷;连身,称为锁。以枷锁作为譬喻者,有观音义疏卷上所引之经载(大三四·九二八上):“妻子以为锁械,钱财以为牢狱,王法以为狱籍。”又在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对于四宾主中之宾看宾,谓(大四七·五○一上):“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呼为客看客。大德!山僧如是所举,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护国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五、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一、佛说十王经(敦煌出土)、法华经玄赞卷十末、慧琳音义卷十八、碧岩录第十一则垂示、佛光禅师语录卷九)p3310
FROM:【佛光大辞典】


7、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以神通力消除众生恐惧心念,令结怨众生都得以解怨解脱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如果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国土民风不纯,该国土中充满了很多害人夺人钱财的盗贼

正好有一商主带领着一些商人,带着许多珍贵的宝物去做生意,途中经过一条危险的山路

这条山路常有山贼出入,所以大家心中都非常的担忧会被山贼掠夺钱财,这时这位领队对大家说:

各位善男子,你们不要害怕,从现在开始,你们都应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听到我们的音声

就会知道我们的处境,就会以神通力把大无畏(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布施给众生

你们如果现在都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以慈悲功德力化解你们之间累世的怨仇

山贼们也就会听从观世音菩萨的劝导,放下怨结,不再从事这些恶业而得到解脱

这些商人听到这些,全部都发出声音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因为至诚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所以这些商人内心不再恐怖,获得解脱

==================================

上面这些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介绍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解除“七难”的事迹

佛法讲究因果,我们在学习观世音菩萨慈悲众生的当下,也要思惟明白其实众生当下承受的种种恶业果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有其必然的恶业的因,这就是因果法则

那么什么是因果呢?
「因果」就是「前因后果」,「因果」显示的是一种特性与现象,
就像水往低处流,这有其重力特性的原理,所以造成往低处流的现象
又或者就像化合物的合成:
特定的两种物质(此为因)经过特定的化合过程(此称为缘)就会合成特定的一种物质(这是结果)
意思是说,因果的原理特性和现象,无论你是否相信,法界(宇宙)中都仍然具备这种特性,这称为「法性」
(「法性」一词,随「法」字定义的范围不同,而有不同深浅的内涵与意义)

直观的讲因果就是:
过去他笑你,今日你笑他,对立心起,循环不已,两两轮回,无法解脱

过去他伤你,今日你伤他,对立心起,循环不已,两两轮回,无法解脱

怨家和债主因此而生
对立心仇恨心不除,永堕轮回

灾难是一种过去恶因,现在果报的显示方式
众生在此中若不能化解仇恨和对立
就会形成以后的下一波灾难

该如何做?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了

如果固执不化,
那就难免常见许多怨叹自己人生中为何有种种不幸的人
这就是因果

明白了因果形成的原因,就知道应该要做一个慈悲的人,不要做恶人
从「六道轮回」和「因果律」来看,今生死亡后,都不知道轮回到哪去了,执着人间的那些争执又有什么用呢?
重要的是要「断恶修善」和「广结善缘」,若非如此,而习惯争斗或挑起斗争或战事,
不论今生是什么高官领导或总统,死后都将根据「六道轮回」的「因果律」和「善恶」标准来投生和审判
所以,重要的是当一个善人、良善的人、慈善的人,这样一个好人,当然也会是好国民,死后可以转生善处或天道

如果不当一个善人,而当恶人,那么,小恶就有小恶的报应,
而且,如果位居高官领导还犯恶或犯杀或迫害压榨人民,或领众侵犯而造成国与国之间的战事,造成众多伤亡
这种因果的业报,也必然是更加巨大的,这会比一般人各自犯的小恶还要更加严重,不可不慎
尤其,杀生是所有恶业中最严重的,杀人更是严重,更何况杀很多人

所以,不论人间法律如何,不论如何不公平,或领导者以恶法强迫人民或士兵
最终还是要看六道轮回的因果律,因果轮回报应才是最终的审判
因此,从历代君王到现在民主时代的领导者,如果多行不义,必自毙,
等福报享完,甚至还没享完,就会因为对众生的重大恶业而提前审判和报应

相反,如果能恩泽人民,那福报也会相对的增大
所以,执政者应该相信因果,才不会自掘坟墓,才不会堕入地狱
就像到现今社会,可能改称:地狱门前律师多、或医生多、或老师多、或商人多

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行业昧良心的人愈来愈多
律师可能为坏人脱离正确的审判,这种为罪恶脱罪的报应尤其严重
而医生、老师、商人如果昧良心,影响层面更加广泛和严重,因此报应也更剧
尤其,这些之中又以国家领导者的影响最为深远和巨大,所以,一犯错,往往就是堕入地狱的罪恶和果报

所以,能当上高官或领导,这都是过去世累积的福报
但是,如果今生不信因果,而犯了因果律的恶,这样报应起来也是更严重的
因此,千万要相信因果,别以身试法,到时候(离开这人身臭皮囊后堕入地狱)后悔莫及。
而好人也不用灰心,好好断恶行善,今生命终,必能投生善道、天道或往生净土。


众生想要福报,就要明白福报从哪里来?也就是要明白福报的因果原理

以佛法的因果来看,众生如果福德不俱足,就算有智慧有能力,还是没有福报
因为福报是累世对布施众生(财施法施无畏施)的回馈,是一种累世的互动关系
因为过去世和众生结善缘,所以这些被布施的众生第八识就存在回馈的种子,善缘的种子
这些众生不是只有在人道,还可能遍布六道,所以菩萨和天人与鬼神都会帮助这个布施者
所以这个布施者,今生就能够事事顺利,这就是有福报的人
相反来说,如果一个人过去世广结恶缘,那今生不顺利的事情一定很多
因为六道中,除了地狱道的众生没办法,其余的都会想找这个人的麻烦,所以事事不顺
(世间智慧的因果则是另一个方向,这边先不讨论了)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虽然有世间智慧和能力,但是不见得有福报,例如怀才不遇
而有些人虽然不是很有智慧或能力,可是却能步步高升,享有福报
但是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总认为不合理,认为那些人是靠吹捧,不是靠实力,怨天尤人
其实反观那些自认怀才不遇的人,往往不懂世俗应对,人缘关系并不良好
所以古人说以和为贵,广结善缘是非常有道理的,影响生生世世
上面讲这么多,就是福报的原理
所以今生除了智识和能力,想要有福报,就该朝向正确的方式来努力
但是佛弟子应该还要好好认清,福报并不能解脱轮回,
不过可以是普渡众生和成佛的助缘

如果明白了上述的原理,聪明人应该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当然就是多做一些增长福德的事情,
不过没福的人要花钱去布施或花时间去广结善缘,
这的确就要自己如实发心了,不然也难以办到
不过方法还是挺多的,也不一定要花大钱,或者甚至不用花钱
一般增长福德的事情就是多做一些世间的好事
例如,捐善款利益地方医疗文化各项建设,或照顾孤苦老人病患儿童
如果以宗教来看,还可以超度鬼神亡灵,戒除杀生,广行放生
如果以佛法来看,念佛持咒拜佛诵经,增上一切佛法,都可以增长福德和智慧,方法很多

明白了福报的因果原理,还要明白因果苦报的原理,这样就能以佛法正见断除自己世间欲望、执着,去除累世无明

[欲望]是因,[执着]是因,[无明]是因,[贪瞋痴]是因,[苦报]就是果
有因就有果,杀生吃肉喝酒邪淫是因,苦报就是果

这个因果不是谁规定的,也不是谁给您的
这个因果现象是自己给自己的
就像您爱上了某人,这是因,
没看到对方就会难过,看到对方会欢喜,这都是果
这就是因果,问题就在于观念的执着,是自己给自己的,是自己造成的

再来,分析一下,这样大家会比较清楚
1.表相上
如果您对某人不好,这是[因],
他可能因此打您,这是[果]
2.内在心理作用上
[因的探讨]
您对某人不好,这是您心理的无明执着才会对人不好,如果不执着就不会有这个恶因
[果的探讨]
某人因此打您,这时候您被打,如果您无明执着了就会苦,如果您不执着就不会苦
这就是因果

所以因果都是自己造成的,因为自己无明,所以产生和众生的共业干扰,而有苦报

因为一切都来自于累劫[第八识]的无明执着,只要众生造作无明业,就一定有果报
因为无明想不开想不透彻的是自己,自然就会承受无明所带来的苦
因为苦的来源就是无明执着,自己抓着不放又怎能不苦呢

所以真正不想承受苦报,就要去除自己的无明执着和自己的欲望

所以1.佛法教导众生应该先守戒,逐渐断除欲望,这样就不会受苦
2.再者,佛法教导众生现在承受苦报的时候
要观四相(我,人,众生,寿命)皆空,要观三轮体空
因为这样才能避免自己承受苦报的时候,又因为执着于苦而陷入无明执着中
这个无明执着又会成为下一个苦的因

所以,佛法的教导就是先除苦因
1.一个就是现在对于[欲望]所产生的无明执着
2.另一个就是现在对于[苦报]所产生的无明执着
所以我们要对于世间的欲望尽量减少
另外对于种种不如意的苦报要尽量看开
这就是佛法的因果道理

只有深入经藏,学习佛法正见,就能正确明白因果
想知道因果,要问对人
要问真正学习佛法正见,且有智慧的实修者
不过,末法难寻,还是自己深入经藏,就能明白因果
所以佛法教导佛弟子要自己信因果明因果,不是去道听涂说

再者,学佛要往前看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这样就不会有恶果上门,又何必问什么过去因果呢

如何改变因果?
从原理上来看,任何一件因果事件,其实只要加入任何一个因子,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变化
而不同的因果事件,如果交杂在一起,那么,其中的复杂程度就可见一斑
然而,其中这个改变的因子的根源,最根本的就是心念,任何不同的心念或更加上行为,就会造成因果的变化

从佛法上来说,就是有情众生的起心动念和行为(有情众生的内在,称为内法界,有情众生自己称正报),
全都会造成外在世间的种种变化(有情众生之外的世间一切,称为外法界或器世间,或称依报)

其实,这道理并不难理解,这意思是说
没有生命的物质世界,会受到「有意识生命体」(例如人和一般动物)的影响而改变
没有生命的物质世界,也有自己的物理或化学特性,人活在其中也会受影响
而「有意识生命体」彼此之间也会相互影响而改变

所以一定守护好自己的心念

让念头时刻安住在[慈悲][清净][平等][光明][感恩][恭敬][谦虚][关怀]

断除[批判][对立][斗争][猜忌][报复][嘲笑][仇恨]的恶念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69

[忍辱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21:4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4 22:10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

二、至心称念观世音圣号,能够灭除众生贪嗔痴三毒

1、至心称念观世音圣号,能够灭除众生淫欲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告诉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大威神通之力可不止前面说的闻声救众生出离苦难这些

观世音菩萨以大威神通力救度众生的事例广大无边,非常非常的多,也非常非常的不可思议

下面要说的就是称念观世音圣号能远离贪嗔痴三毒,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想要解脱轮回,就把必须断除三毒

贪就是贪爱五欲,即财色名食睡,其中如果有众生因为过去世的业力,今世淫欲(即行淫之欲望)炽盛,因此不能出离三界

那么我们只要以恭敬心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以观世音菩萨的大威功德力就能消除业障,断除淫欲,远离淫欲的祸害

=================================
什么是淫欲

【淫欲】
即行淫之欲望,与“爱欲”、“色欲”同义。圆觉经载,诸世界一切种性,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延续种族生命。律典中以淫欲虽不恼众生,然能系缚修行者之心,故佛陀制戒禁之。经论中,比喻淫欲如火能烧心,称为淫欲火;或比喻淫欲伤身如病,称为淫欲病。(诸法无行经卷上、千手观音大悲陀罗尼经、大智度论卷六、摩诃止观卷九上)p4715
FROM:【佛光大辞典】

淫欲是轮回的根本原因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附注:像)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附注:形成产生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修行人因正观淫欲祸患,断除淫欲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
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佛陀在《楞严经》中也教导:
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

如何断除淫欲?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恶生浊乱法灭时, 淫欲火盛心迷倒, 
弃背妻婿外贪染,昼夜邪思无暂停, 
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瞋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杀生,或不与取,或欲邪行,或虚诳语,或粗恶语,或离间语,或杂秽语,或贪,或瞋,或复邪见,十恶业道。
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
一切烦恼悉皆销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



楞严经~
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惟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咒。」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阿檀地, 檀陀婆地, 檀陀婆帝, 檀陀鸠舍隶, 檀陀修陀隶, 修陀隶, 修陀罗婆底,佛驮波膻祢, 萨婆陀罗尼阿婆多尼, 萨婆婆沙阿婆多尼, 修阿婆多尼, 僧伽婆履叉尼, 僧伽涅伽陀尼, 阿僧祇, 僧伽波伽地, 帝隶阿惰僧伽兜略, 阿罗帝婆罗帝, 萨婆僧伽三摩地伽兰地, 萨婆达磨修波利刹帝, 萨婆薩埵楼驮憍舍略阿冕伽地, 辛阿毗吉利地帝



另外可学习禅定观照,请参阅 [进阶专题]三昧禅定与般若实修


2、至心称念观世音圣号,能够灭除众生嗔心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

【学习解说】
如果有众生内心嗔心很重,对人遇事总是起忿怒怨恨之心,那么不仅不能与众生和平相处,结下怨结,作为实修者应切记: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修的功德福报全都会毁之一炬,正所谓火烧功德林,佛菩萨慈悲给了我们降服嗔心的方法:

就是我们只要以恭敬心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众生心中的愤怒、怨憎心就会平息下来,这样就不再会因为嗔心而起心造业

==================================

嗔心的过患
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

佛经上也说行菩萨道的最大问题就是瞋恨,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生
瞋心会退失菩提心,障碍彼此,菩萨行者若产生瞋恨,就不会想救度众生,就无法成佛
菩提心一退,行菩萨道过程中的种种不圆满就无法弥补改善,就会变成重罪
所以,菩提心是行菩萨道最重要的事情,而最重要的戒律就是戒瞋恨
菩萨行者若一起瞋心,必退菩提心

实修者应发起无上大愿,断除自己的嗔心习气

一个连自己的心都无法控制的人,会因为众生而生气的人,这种人能度化众生吗?
当然不行,所以请别高估自己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自己的瞋恨心,而不是别人的愚痴
当我们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心,对众生生气无法释怀,
这样我们自己也不可能有智慧善巧能帮助人,自己也正是个愚痴的人
所以想度化别人,更应该先看看自己,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凭什么度化别人?
还是先弄清楚这些道理,控制好自己的心吧,
然后把[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四摄法]彻底分析落实,学习更多的善巧方便吧

所以应该感恩这个人,
感恩他让您发现自己的缺失和不足,而不是急着去批判别人,
想教训别人,自己对佛法又落实多少呢?

什么是学佛?
就是透过发起[无上菩提心]普渡众生而成佛重点是~
在普渡众生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圆满,
而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先改正自己的缺失而逐渐圆满了自己,自己就成佛了
所以是因为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让自己成佛了所以应该感恩众生,又怎会生气呢?
如果这道理都不懂,那怎能说自己在学佛呢?所以,学佛是透过行菩萨道普渡众生来让自己更圆满,而才能圆满众生
而不是和众生起争执,两败俱伤,结怨遗祸累世

所以,可不要一再的制造自己的怨家和债主,那就太没智慧了


3、至心称念观世音圣号,能够令众生远离愚痴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学习解说】
如果有众生很愚痴无智(无智无明,闇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因为愚痴众生心性闇昧,无法通达一切事物的真相,迷惑妄取,所以总是堕入邪见

如是之人只要以恭敬心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得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加持,断除愚痴无明,转而变成有智慧的人,通达明白一切事相,以佛法正见破除除种种邪见

==========================================

经文中列出了

为什么凡夫众生有那么多的愚痴之相?因为众生累劫都不学佛法,第八识中已经累积了种种的凡夫知见,遇到外境,总是堕入凡夫的知见中,以假为真

而深陷或恐惧、或生气、或傲慢的凡夫妄念习气中,这就是众生的愚痴习气,正因为
众生愚痴无明,所以,许多观念都是和佛法上的正知见相反的颠倒的.

例如: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会慎重的检视自己的心念,深怕错误的心念而造成错误的后果.
所以,菩萨特别慎重反观自己的贪嗔痴.
众生则相反,尽情的贪嗔痴,却又害怕贪嗔痴的恶果.

又例如:菩萨不怕死亡,但是众生都怕死亡.
死亡只是每一段生命的过程,并不是终结,但是众生无明,都怕死.

又例如:菩萨乐于出家,但是众生都害怕出家.
出家是成佛的正因,是天大的喜事.
但是众生无明,一有家人想出家就哭天喊地的,好像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

又例如:烟酒容易害人害己,可是众生就是喜欢烟酒,还用种种冠冕堂皇的话来误导世人.

所以,如果佛弟子不把时间多花在吸收佛经上的正知见.
而喜欢游乐和世俗话题,或喜欢闲逛世俗商圈,或喜欢看电视和泡沫剧或电玩,或喜欢逛世俗论坛和凡夫博客.
那只是浪费自己修行成就的时间,勾动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徒增凡夫俗见的干扰和障碍.

世俗的颠倒知见和观念,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沉沦和堕落.
因此,如果我们修行了,就应该把这些观念导正才行,可别让自己和众生又堕入错误的观念.
纵使自己无法分辨,那也应该降低世俗杂染,多深入经藏,
这样才能逐渐以佛法正见取代凡夫俗见.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告诉无尽意菩萨: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令众生断除贪嗔痴三毒,打开解脱之门

这都足以证明观世音菩萨具足无上大威神通力,为众生带来了无比巨大的解脱利益

所以众生应当时时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众生在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加持下,就会远离种种世俗恶习


【词解】
【巍巍】高大壮观的样子
——摘自汉典

【三毒】
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贪嗔痴】
并称三火、三毒、三垢、三不善根。又作贪恚痴、淫怒痴。即贪欲、嗔恚、愚痴等三种烦恼。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称为痴。此三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能坏出世之善心,故称为三毒。三毒有正、邪之分,如诸佛净土仅有正三毒,无邪三毒。又大藏法数卷十五区分二乘及菩萨各有三毒,二乘者欣求涅槃为贪欲,厌离生死为嗔恚,迷于中道为愚痴;菩萨广求佛法为贪欲,呵恶二乘为嗔恚,未了佛性为愚痴。((参见:三火)536、“三毒”570)p4795
FROM:【佛光大辞典】

【五欲】
梵语 pan~ca ka^ma^h!,巴利语 pan~ca ka^ma^。<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梵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二)声欲(梵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三)香欲(梵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四)味欲(梵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五)触欲(梵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
<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著而不舍。(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著而无厌。(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著睡眠而无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p1149
FROM:【佛光大辞典】

【淫欲】
即行淫之欲望,与“爱欲”、“色欲”同义。圆觉经载,诸世界一切种性,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延续种族生命。律典中以淫欲虽不恼众生,然能系缚修行者之心,故佛陀制戒禁之。经论中,比喻淫欲如火能烧心,称为淫欲火;或比喻淫欲伤身如病,称为淫欲病。(诸法无行经卷上、千手观音大悲陀罗尼经、大智度论卷六、摩诃止观卷九上)p4715
FROM:【佛光大辞典】

【瞋恚】
忿怒怨恨。
© 汉典

【愚痴】
梵语 moha 或 mu^d!ha。又作痴、无明。即无智无明,闇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俱舍论卷四、顺正理论卷十一)p5455
FROM:【佛光大辞典】

【愚痴】
 (术语)三毒之一。梵曰慕何Moha,译曰痴。心性闇昧,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与无明同。瑜伽论八十六曰:“痴异名者,亦名无智,亦名无见,亦名非现观,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迷惑之性,立之为痴。若迷一切事理,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无明。”大乘义章五本曰:“闇惑名痴。”华严大疏钞二十曰:“迷于四谛,皆曰愚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69

[忍辱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21:16: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5 21:53 编辑

(7楼—9楼用时约3.5小时以上)

三、只要至心称念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满足众生想生男孩生女孩的心愿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众人爱敬。】

【学习解说】
如果有女人,想要有一个男孩,只要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向观世音菩萨许下心愿

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以神通功德力令她得以满愿而生一个有福慧、品行端正、智慧过人的男孩

如果有女人,想要有一个女孩,只要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向观世音菩萨许下自己的心愿

观世音菩萨也会令她满愿而生一个容貌端庄秀气的的女孩

而且以观世音菩萨慈悲神通力加持而获得的孩子,他们在过去世都有培植很多的福报,有很大的善根,所以从小到大都能得到大家的爱戴和敬重

【词解】
【饶益】
<一>予人法益之意。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
<二>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大一○·五九下):“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饶益。如来与彼,或名现光明。”p6884
FROM:【佛光大辞典】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学习解说】
佛告诉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有如此大的大威神通功德力,凡是有众生至心称念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

就一定能获得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加持,令众生获得种种世间和修行上的利益

所以世间众生都应当好好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好好受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词解】
【福不唐捐】指付出不会白费,必然有回报——摘自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69

[忍辱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21:17: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5 21:49 编辑

四、只要至心称念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名号,所得的福报与受持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一样大,无有差异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学习解说】
世尊问无尽意菩萨:如果有人能够受持(领受于心,忆而不忘)六十二亿恒河沙那么多菩萨的名字

又能尽形寿(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恭敬供养菩萨们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如此,你觉得那些善男子、善女人所获得的功德多否?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学习解说】
无尽意菩萨回答佛陀:这些善男子善女人所做的这些事,他们所得到的果报很多很多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学习解说】
佛接着说:如果有人只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甚至只是在一个时期里礼拜、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

那么这个人所获得的功德与前面受持、恭敬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诸菩萨所获得的功德是相同的,没有任何的区别

受持、乃至一时礼拜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所获得的功德就是过了百千万亿劫也不会穷尽

也就是说称念礼拜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所获得的功德如影随形的会跟随这位众生,在不断的轮回中此众生都能获益,都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渡

所以,世尊告诉无尽意菩萨,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获得这样无量无边多的福报功德,而且累劫受益

所以我们既然在今生明白了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能获得那么大的功德利益,就一定要净下心,好好称念礼拜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69

[忍辱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21:19: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7 16:24 编辑

五、观世音菩萨化身三十二相,为不同得度众生现身说法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学习解说】
无尽意菩萨对佛说:世尊,观世音菩萨为何会来到这个娑婆世界说法?又是怎样为娑婆世界的众生说法的?

娑婆世界众生业障深重,观世音菩萨又是以怎样的方法来引导众生学习佛法正见

观世音菩萨教化引导众生学习佛法的那些方便法又是怎样的呢?

【词解】
【受持】
梵语 udgrahaN!a。指领受于心,忆而不忘。可分三方面:(一)受持戒律,无论出家、在家者,一旦领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即须誓愿持守,不得有违。(二)受持经典,乃十种法行、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即受学经典之际,发净信解,以恭敬心阅读,并须时时讽诵、忆念。又信受佛之教法,称受持佛语;信受某部经典,如信受法华经,称受持法华。于日本日莲宗,谓行者于唱诵“南无妙法莲华经”之经题、受持法华经之际,立即可由凡夫身转为佛身,称为受持妙法成佛,略称受持成佛。(三)受持三衣,据释氏要览卷上载,僧众得受三衣后,须依法于适当之时、地穿著,如入聚落、听法等,得著大衣;于净处、习诵等,得著七条衣;于任何处所,得著五条衣。(妙法莲华经普贤劝发品、陀罗尼品、胜鬘宝窟卷上本、得度略作法、从容录第三则)p3106
FROM:【佛光大辞典】

【尽形】
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
FROM:【佛光大辞典】

【一时】
梵语 ekasmim! samaye,巴利语 ekam! samayam!。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金刚仙论卷一(大二五·八○一上):“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中略)。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又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一)迦罗,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二)三摩耶,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大智度论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一)p63
FROM:【佛光大辞典】

【云何】
1.为何,为什么。 2.如何;怎么办;怎么样。——摘自百度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学习解说】
佛告诉无尽意菩萨:善男子,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佛身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化身为佛身,而为其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辟支佛(缘觉乘众生,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的身相而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化身辟支佛,为其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声闻乘(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生灭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四谛之法,运出三界)的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化身声闻乘,为其演说佛法

【词解】
【辟支佛】
梵语 pratyeka-buddha 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据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载,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慧苑音义卷上)((参见:缘觉)6132)p5613
FROM:【佛光大辞典】

【声闻乘】
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五乘之一。指能成就声闻果之四谛法门。乘,为运载之意,指能乘载众生至彼岸者;即指佛陀之教法。声闻之人由观四谛之理而出离生死,以达涅槃,故称四谛法门为声闻乘。又指声闻之机类。(称赞大乘功德经、法华玄论卷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参见:二乘)206)p6499
FROM:【佛光大辞典】

【声闻乘】
  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生灭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四谛之法,运出三界,是为声闻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学习解说】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身相得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为梵王身,而为其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帝释天帝王(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身得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为帝释王身,而为其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自在天天主(又名摩醯首罗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身得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为自在天主身,而为其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天大将军身得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为天大将军,而为其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毗沙门(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华译为多闻,即多闻天王)身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为毗沙门身,而为其演说佛法

【词解】
【梵王】
 (天名)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毗奈耶杂事二十曰:“梵王捧伞,天帝持拂。”(参见:大梵天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帝释】
 (天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 deva%na%m indra,略云释提桓因。新译之梵名,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译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罗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转梵语而谓为帝释,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一众也。大日经一曰:“初方释天王,安住妙高山,宝冠被璎珞,持跋折罗印,及诸余眷属,慧者能分布。”同疏五曰:“于东方五顶之南当画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首戴宝冠,身被种种璎珞,持跋折罗。及诸余眷属,谓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是如图中所示也。”法华义疏二曰:“释提桓因者,具足外国语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为能,提桓为天。因陀罗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称会天心,故为能天主。”法华玄赞二曰:“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也。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此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自在天】
梵名 Mahes/vara,巴利名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莫醯伊湿伐罗。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S/am!kara)、伊舍那(梵 I^s/a^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

 密教将此天视同伊舍那天,为十二天之一。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大二一·三八四上):“伊舍那天喜时,诸天亦喜,魔众不乱也。旧名摩醯首罗也。佛言若供养摩醯首罗已,为供养一切诸天。此天嗔时,魔众皆现,国土荒乱。”此天形像种类很多,有二臂像、四臂像、八臂像,更有十八臂像,然不多见。列位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西边之西南隅,罗刹眷属之左外,身呈赤黑色,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等三指,左手作拳,执三股戟向右,乘青黑水牛,左脚下垂。(梵网经卷上、大教王经卷十一、守护大千国土经卷下、大吉义神咒经卷四、俱舍论卷七、慧琳音义卷二十六、胎藏界七集卷下)((参见:大自在天外道)784)p783  
FROM:【佛光大辞典】

【大自在天】
又名摩醯首罗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毗沙门】
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华译为多闻,即多闻天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69

[忍辱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7-6 20:21: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6 21:19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学习解说】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世间国王的身份得到救度的,那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国王身相,为他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长者(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的身份得到救度的,那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长者身相,为他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居士(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的身份得到救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居士身,为他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宰官(泛指官吏)的身份而得到救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宰官身,为他演说佛法

【词解】
【小王】
 (杂名)除转轮王外,余悉为小王,所谓粟散王是也。法华经普门品曰:“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长者】
梵语 s/res!t!hin(音译室隶瑟[女*它]),或 gr!ha-pati(音译疑叻贺钵底);巴利语 set!t!hin,或 gaha-pati。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如杂阿含经卷五所载,那拘罗长者已一二○岁,年耆而根熟。又增一阿含经卷三清信士品列举多位特出之长者,如第一智慧之质多长者,降伏外道之掘多长者,能说深法之优波掘长者,福德盛满之阇利长者,大檀越主之须达长者,门族成就之泯兔长者。然据翻译名义集卷二长者篇载,印度称豪族、富商巨贾为长者;此则异于前记阿含经之说法,亦大异于我国素以耆年高德者称为长者之风习。又日本所谓之长者,亦含有长老耆宿之意,如藤原氏长者、源氏长者等。
 此外,法华经文句卷五上举出三种长者,即:(一)世间长者,具有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等十德者。(二)出世长者,即指佛。佛生于真如实际之中,功成道著,十号无极,法财万德悉皆具满,十力雄猛而善能降伏诸魔与外道,于一心三智无不通达,故亦称出世佛大长者。(三)观心长者,即具有观心之智之大智者,其观心之智从实相而出,了知于三谛中含藏一切功德,而善能以正观之慧降伏染著之心,一一彻见中道与权实等事理诸法。(法华经卷二譬喻品、梵语杂名、法苑珠林卷五十六、慧苑音义卷下)((参见:长者十德)3601)p3600
FROM:【佛光大辞典】

【居士】
梵语 gr!ha-pati,巴利语 gaha-pati。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 vais/ya)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经、律典籍中,常称吠舍种之富豪为居士,如中阿含卷一水喻经、长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品般若经卷一、放光般若经卷一等所载。而大智度论卷九十八等,则称居家有道之士为居士。
 佛教中之居士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如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一末(大三八·四四一中):“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后者即为佛教中之居士。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今则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十诵律卷六、维摩经文疏卷九)p3187
FROM:【佛光大辞典】

【居士】
 (杂名)梵语曰迦罗越kulapati,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辍耕录曰:“今人多以居士自号。考之六经,惟礼记有居士锦带。注,谓道艺处士也。”吴曾能改斋漫录曰:“居士之号,起于商周之时。韩非子书曰:太公封于齐,东海上有居士狂矞华士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而食之,掘而饮之云云。则居士之由来久矣。”魏志管宁传曰:“胡居士贤者也。”南史曰:“阮孝绪屏居一室,家人莫得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到洽筑室岩阿,幽居积岁,时人号曰居士。虞寄居闽中,知刺史陈宝应有异志。恐祸及,乃著居士服,居东山寺。”魏书曰:“卢景裕不仕,贞素自得,人号居士。”今为在家修禅者之称。注维摩经一:“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肇曰:积财一亿,入居士里。宝货弥殖故,贪著弥深。”天台观音义疏曰:“居士者,多积贿货,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慧远维摩经疏一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居士有二种: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故名居士。”法华玄赞十曰:“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十诵律六曰:“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罗门种。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宰官】
1. 周代冢宰的属官。
2. 泛指官吏。
3. 特指县官。
——摘自百度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学习解说】
如果有国土众生,应当以婆罗门(天竺四姓之一。具云婆罗贺摩拏,又云没啰憾摩。译为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的身份而得到救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婆罗门身为他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众生,应当以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比丘尼、优婆塞(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优婆夷(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的身份而得到救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分别化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身为他们各自演说佛法

【词解】
【婆罗门】
 (杂名)Bra%hman!a,天竺四姓之一。具云婆罗贺摩拏,又云没啰憾摩。译为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玄应音义十八曰:“婆罗门,此言讹略也。应云婆罗贺摩拏,此义云承习梵天法者。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故独取梵名,唯五天竺有,诸国即无。经中梵志亦此名也。正言静胤,言是梵天之苗胤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传学多闻者也。”希麟音义八曰:“婆罗门,不正梵语也。应云没啰憾摩,此云净行,或云梵行。自相传云:我从梵王口生,独取梵名,世业相传习四围陀论。”俱舍颂疏贤圣品三曰:“此云净志,远烦恼故,同勤息义。”仁王经良贲疏中二曰:“婆罗门,此云静志。”俱舍光记一曰:“婆罗门法。七岁以上在家学问,十五已去,学婆罗门法,游方学问。至年四十、恐家嗣断绝,归家娶妻,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智度论十曰:“在家中七世法净,生满六岁皆受戒,名婆罗门。”寄归传四曰:“五天之地皆以婆罗门当贵胜,凡有座席并不与余三姓同行。”注维摩二曰:“肇曰:婆罗门,秦言外意。”毗奈耶杂事一曰:“见诸婆罗门。以自三指点取白土,或以白灰抹其额上,以为三画。”【又】国名。(参见:婆罗门国)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比丘】
梵语 bhiks!u,巴利语 bhikkhu 之音译。又作苾刍、苾刍、煏刍、备刍、比呼。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乃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至于比丘尼乃梵语 bhiks!uN!i^ 之音译。又作苾刍尼、苾刍尼、煏刍尼、备刍尼、比呼尼。意为乞士女、除女、薰女。又称沙门尼、尼。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比丘原语系由“求乞(bhiks!)”一词而来,亦可解为 bhinna-kles/a,破烦恼者之意。
 据大智度论卷三载,比丘之语义有五种,即:(一)乞士(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二)破烦恼,(三)出家人,(四)净持戒,(五)怖魔。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与“阿罗汉”一词语义中之杀贼、应供、无生等三义,合称为“因果六义”(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
 有关比丘之种类,十诵律卷一及俱舍论卷十五举有名字(名想)比丘(有名无实之比丘)、自言(自称)比丘(自称比丘者)、为乞(乞丐)比丘(为乞食而生活者)、破烦恼(破惑)比丘(真比丘)等四种比丘。四分律卷一则举有名字、相似、自称、善来、乞求、著割截衣、破结使等七种比丘。
 比丘、比丘尼所持戒之条数,依律而有异。四分戒本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之说。又比丘尼应敬比丘,故制定八敬法(又作八敬戒、八尊重法、八不可越法),此乃为防止女性出家者乱正教而设。八敬法即:(一)每隔半月,比丘尼必受比丘指导一次。(二)跟从比丘安居。(三)安居结束,必从比丘众中求自恣忏悔。(四)从比丘受具足戒。(五)不可辱骂比丘。(六)不可举说比丘所犯之罪过。(七)犯轻罪时,从比丘而忏悔。(八)比丘尼即已出家受戒百年,亦须向新受戒之比丘礼拜。(杂阿含经卷十四、长阿含经卷十五究罗檀头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九、大宝积经卷一一四、摩诃僧祇律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维摩经略疏卷一、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上)p1479
FROM:【佛光大辞典】

【比丘】
 (术语)Bhiks!u,又名苾刍,煏刍。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以乞士之翻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余怖魔,破恶,净命,如智度论中广说也。”(参见:苾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优婆塞】
梵语 upa^saka 之音译。又作乌波索迦、优波娑迦、伊蒲塞。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为在家二众之一,四众之一,七众之一。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依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二载,佛陀成道后,至差梨尼迦树林结跏趺坐,其时,来自北天竺之提谓(梵 Trapus!a)、波利(梵 Bhallika)二商主以麨、酪,蜜所和之抟供养佛陀,而受三自归,是为最初之优婆塞。又依优婆塞戒经卷三载,若受三归并受持一戒者,称一分优婆塞;受持二戒者,称少分优婆塞;受持二戒已,若破一戒,称为无分优婆塞;若受持三、四戒者,称多分优婆塞;受持五戒者,则称满分优婆塞。盖有部律允许分受五戒,有此五种之别。(俱舍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十三、大唐西域记卷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参见:优婆夷)6407)p6409
FROM:【佛光大辞典】

【优婆夷】
梵话 upa^sika^ 之音译。又作优婆私诃、优婆斯、优波赐迦。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为在家二众之一,四众之一,七众之一。增一阿含经卷三列举佛在世时以难陀难陀婆罗为优婆夷三十人之上首。南方所传巴利律藏大品(Maha^-vagga),则谓优婆夷始于耶舍(在五比丘后出家受戒者)之母。(俱舍论卷十四、维摩经略疏卷二、大唐西域记卷九)p6407
FROM:【佛光大辞典】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

【学习解说】
如果有国土众生,应当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之妇的身份而得到救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妇女身为她们演说佛法

如果有国土众生,应当以童男(即未成年之男孩)、童女(即未成年之少女)的身份而得到救渡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童男童女身为他们说法

如果有国土众生,应当以天人、龙身、夜叉(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乾达婆(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阿修罗(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迦楼罗(华译为金翅鸟,它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紧那罗(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摩睺罗伽(大蟒神)等天龙八部以及人、非人身相而得到救渡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分别示现这些身相而为他们说法

如果有国土众生,应当以执金刚身(手执金刚杖而护帝释天宫门之夜叉神也)而得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会化身执金刚身为他说法

【词解】
【童女】
梵语 kuma^ri^ 或 da^rika^。即未成年之少女。法华经卷七普门品载,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童男童女身,为其说法。又观自在菩萨化身蘘麌哩曳童女销伏毒害陀罗尼经载,观自在菩萨之化身蘘麌哩曳童女为众生宣说真言,能除灭世间一切诸毒。又有托童女占吉凶,或于行法时,用咒法结线等。(大宝积经卷九十八妙慧童女会、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无垢贤女经)p5168
FROM:【佛光大辞典】


【夜叉】:(异类)Yaks!a,又曰阅叉。新作药叉,夜乞叉。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玄应音义三曰:“阅叉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鬼,谓食啖人也。又云伤者,谓能伤害人也。”法华玄赞二曰:“夜叉,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罗刹,云暴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罗刹婆。”注维摩经一:“什曰:夜叉,秦言贵人,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净名疏二曰:“夜叉者,皆是鬼道。夜叉,此云轻疾。”慧苑音义下曰:“夜叉,此云祠祭鬼,谓俗间祠祭以求恩福者也。旧翻捷疾鬼也。”梵语杂名曰:“夜叉,药乞叉。”大日经疏一曰:“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乾闼婆身】:(杂语)三十三身之一。乾闼婆者,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观自在菩萨现种种之身,应入诸国土时亦示此身形。法华经普门品所谓“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首楞严经六所谓“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为说法。”是也。补陀落海会轨说其形像曰:“乾闼婆身,顶上有八角冠,身相赤肉色,身如大牛王,左定执箫笛,右慧持宝剑,具大威力相,发髻有焰鬘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迦楼罗】:又作迦留罗,华译为金翅鸟,它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紧那罗】:(天名)Kim%nara,又作紧捺罗,紧陀罗,甄陀罗,真陀罗,紧捺洛。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注维摩一曰:“什曰:秦言人作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文句二下曰:“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玄赞二曰:“梵云紧捺洛,此云歌神。紧那罗,讹也。”玄应音义三曰:“甄陀罗,甄之人反,又作真陀罗,或作紧那罗,正言紧捺罗,此译云是人非人也。”慧琳音义十一曰:“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干达婆天为妻室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呼洛伽】:(异类)Mahoraga,莫呼洛伽摩,旧曰休勒,摩睺罗伽,新曰莫呼洛伽,摩护啰誐。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非人】:(杂名)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法华经提婆品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执金刚】
 (术语)又云持金刚、金刚手。胎藏界三部中金刚部之诸众,标如来之智印,皆手执金刚,故云执金刚。大日经一曰:“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中略)其金刚名曰虚空无垢执金刚。(中略)金刚手秘密主如是上首。”同疏一曰:“梵云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刚,与手执义同。故经中二名互出也。(中略)前明诸执金刚,一向是如来智印。”【又】警护诸天诸佛之夜叉神谓之执金刚。(参见:执金刚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执金刚神】
 (天名)又云执金刚夜叉、金刚手、金刚力士。手执金刚杖而护帝释天宫门之夜叉神也。遇佛出世,即降于阎浮提,卫护世尊,防守道场。俱舍论十一曰:“颂曰: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论曰:山顶四角。各有一峰。其高广量各有五百。有药叉神名金刚手。于中止住。守护诸天。”五分律一曰:“诸佛常法有五百金刚神侍卫左右。”智度论三十五曰:“执金刚菩萨,常执金刚卫护菩萨。”又古来于寺门两胁安金刚力士之像,世称为二王。(参见:二王)。梵Vajrapa%n!i又Vajradhar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学习解说】
世尊接下来继续对无尽意菩萨说: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广行菩萨道成就了如此殊胜的功德

菩萨在十方世界所有的国土中都会根据众生得度的因缘方便而化身种种形相,度脱一切能度的众生

正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有如此大的功德,所以一切众生都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那么观世音菩萨就能在众生遇到急难恐怖畏惧之时布施众生无畏,令众生远离种种险恶恐惧之难

所以娑婆世界的众生,都称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布施众生祛除种种怖畏的菩萨

【词解】
【度脱】
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为得度解脱之略称。又作得脱。即脱离三界流转之境界,而达涅槃之彼岸。(佛说无量寿经卷上、法华经序品)p3779FROM:【佛光大辞典】

【无畏】
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p5101 FROM:【佛光大辞典】

【施无畏】
梵语 abhaya-da^na。即拔济种种之怖畏。又作无畏舍、无畏施。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此无畏施即救度众生,为其祛除种种怖畏之意。法华经卷七普门品谓,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故有“施无畏者”之称。盖佛菩萨以种种之威力方便,拔济狮子、虎、狼、水、火、盗贼等诸怖畏,施以安慰众生。(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p3830FROM:【佛光大辞典】

===============================

上面世尊详细的为无尽意菩萨演说了观世音菩萨为适合众生的得度因缘而化身三十二相,以此方便度脱众生的

由此可以得知,菩萨为了度化众生,总是会不断的改变身相,所以,当我们发心真心想学习佛法,想修习解脱的时候

说不定菩萨就会化身种种众生相与我们为伴,帮助教导我们克服修行中出现的种种困难

教导帮助我们不断的学习佛法正见,帮助我们不断的以佛法正见纠正累世以来种种的凡夫错误知见

菩萨在普渡众生的过程中,从来都是以众生的方便出发,就像

「首楞严三昧经」中的「魔界行不污」菩萨能以「首楞严三昧力」化为两百天子
以满足两百位魔众天女的淫欲,而让原本迷恋菩萨相貌的这些魔女转为清净和光明,所以「虽入『魔界』救度魔众,但是所『行不污』」

这是菩萨的慈悲,也是菩萨慈悲救渡众生的方便法,也是在践行佛的教导,佛在【华严经】中教导:
佛子!若有众生,得见菩萨修菩提行,若疑若信
菩萨皆以世、出世间种种方便而摄取之,以为眷属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正如善知识教导的 :
所以,佛弟子修行[菩萨道],
不论家人信不信佛,都不应该讨厌家人
不论众生信不信佛,或信不信受自己的修行
都应该以[四摄法]摄取家人和一切众生,包含一切外道和附佛外道
让众生成为自己的[修行眷属][佛法眷属],缔结累世善缘,以便让众生能对佛法生信实修而不退转
不过在您还没达到[法华经][安乐行品]讲的[四个安乐行]之前
还是应该先遵守[第一安乐行]中的~远离一切[外道]和[附佛外道]
这样才能避免因为接触邪见而堕落


菩萨如何【善知方便】?佛在[思益梵天所问经]中教导

梵天。菩萨有四法。 [善知方便]。何等四。
一者[顺众生意]。
二者[于他功德][起随喜心]。
三者[悔过除罪]。
四者[劝请诸佛]。
是为四。


那么,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善方便]?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善方便]

[善方便]者有十二种。[内六种][外六种]。

[内六种]者。
1.菩萨常于一切众生起[大悲心]。
2.真实了知一切[诸行]。(附注:能明白[诸行无常],能明白[诸行是因缘所生法])
3.常乐系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附注:随时以欢喜心,念念皆愿成就无上菩提)
4.乐为众生转于生死。
(附注:欢喜入六道普渡众生,对于生死不起烦恼,
因为是[内方便],属于菩萨心念内观思维,所以应该属于此义,
一般来说,大乘佛经都是这么说的)
(附注:另解,随时欢喜为众生解说佛法,转生死轮回为菩提,如果是这样解,就应该属于[外方便])

5.真知烦恼不坏烦恼。(附注:真正明白不二真实义,不断烦恼不起烦恼)
6.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勤修精进。
是名[内方便]
(附注:
【诸行】
(术语)行者迁流之义,谓生自因缘,迁流三世之有为法也。其法数多,故曰诸行。
中论观行品曰:「诸行名五蕴。」
法华玄义十曰:「诸行是因缘生法。」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外六种]者。(附注:对众生的方便)
1.能令少施得无量福。
2.有功德者能令增长。
3.坏佛法者能令生信。
4.已有信者能令增长。
5.未淳熟者能令淳熟。
6.已淳熟者能令解脱。

是名[外方便]
(附注:要做到这六点,必须对于佛法有甚深的了解,对于众生的根性也能明白,并且知道适应众生根性次第的修行方法.
想要明白众生根性,这要发大愿心,愿成就一切众生,愿学一切法,并俱足慈悲心与平等心,才能启发妙观察智,并且由平等性中明白众生性)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

当知略说有十二种。
依内修证一切佛法。有其六种。
依外成熟一切有情。亦有六种。


云何[依内修证一切佛法六种方便善巧]
一者[菩萨于诸有情。悲心俱行顾恋不舍]。
二者[菩萨于一切行。如实遍知]。
三者[菩萨恒于无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乐]。
四者[菩萨顾恋有情为依止故。不舍生死]。
五者[菩萨于一切行。如实遍知为依止故。轮转生死而心不染]。
六者[菩萨欣乐佛智为依止故。炽然精进]。

当知是名[菩萨依内修证一切佛法六种方便善巧]。

云何[依外成熟一切有情六种方便善巧]
一者[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
二者[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摄广大无量善根]。
三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恼]。
四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处中有情令其趣入]。
五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已趣入者令其成熟]。
六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已成熟者令得解脱]。


菩萨以方便力普度众生,那么这方便力有何功德?
[一切方便义的功德]都是为了逐渐让众生恢复原有圆满佛性, 究竟到达彼岸(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圆满佛性)
[念佛][持咒][诵经][施食][放生][回向][发愿][善行][六度]...等等一切佛法[方便义功德]都是如此



就像
[念佛]是[方便法],但是也是[究竟法]
以念佛的[功德方便]来引导众生,所以是[方便法]
由念佛深入[心法次第]逐渐增上即可成佛,所以是[究竟法],所以许多佛经上谈到[深心]


所以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2 20:21 , Processed in 0.1090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