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4 22:10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
二、至心称念观世音圣号,能够灭除众生贪嗔痴三毒
1、至心称念观世音圣号,能够灭除众生淫欲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告诉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大威神通之力可不止前面说的闻声救众生出离苦难这些
观世音菩萨以大威神通力救度众生的事例广大无边,非常非常的多,也非常非常的不可思议
下面要说的就是称念观世音圣号能远离贪嗔痴三毒,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想要解脱轮回,就把必须断除三毒
贪就是贪爱五欲,即财色名食睡,其中如果有众生因为过去世的业力,今世淫欲(即行淫之欲望)炽盛,因此不能出离三界
那么我们只要以恭敬心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以观世音菩萨的大威功德力就能消除业障,断除淫欲,远离淫欲的祸害
================================= 什么是淫欲
【淫欲】 即行淫之欲望,与“爱欲”、“色欲”同义。圆觉经载,诸世界一切种性,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延续种族生命。律典中以淫欲虽不恼众生,然能系缚修行者之心,故佛陀制戒禁之。经论中,比喻淫欲如火能烧心,称为淫欲火;或比喻淫欲伤身如病,称为淫欲病。(诸法无行经卷上、千手观音大悲陀罗尼经、大智度论卷六、摩诃止观卷九上)p4715 FROM:【佛光大辞典】
淫欲是轮回的根本原因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附注:像)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附注:形成产生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修行人因正观淫欲祸患,断除淫欲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佛陀在《楞严经》中也教导: 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
如何断除淫欲?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恶生浊乱法灭时, 淫欲火盛心迷倒,
弃背妻婿外贪染,昼夜邪思无暂停,
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瞋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杀生,或不与取,或欲邪行,或虚诳语,或粗恶语,或离间语,或杂秽语,或贪,或瞋,或复邪见,十恶业道。
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
一切烦恼悉皆销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
楞严经~
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惟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咒。」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阿檀地, 檀陀婆地, 檀陀婆帝, 檀陀鸠舍隶, 檀陀修陀隶, 修陀隶, 修陀罗婆底,佛驮波膻祢, 萨婆陀罗尼阿婆多尼, 萨婆婆沙阿婆多尼, 修阿婆多尼, 僧伽婆履叉尼, 僧伽涅伽陀尼, 阿僧祇, 僧伽波伽地, 帝隶阿惰僧伽兜略, 阿罗帝婆罗帝, 萨婆僧伽三摩地伽兰地, 萨婆达磨修波利刹帝, 萨婆薩埵楼驮憍舍略阿冕伽地, 辛阿毗吉利地帝
另外可学习禅定观照,请参阅 [进阶专题]三昧禅定与般若实修
2、至心称念观世音圣号,能够灭除众生嗔心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
【学习解说】
如果有众生内心嗔心很重,对人遇事总是起忿怒怨恨之心,那么不仅不能与众生和平相处,结下怨结,作为实修者应切记: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修的功德福报全都会毁之一炬,正所谓火烧功德林,佛菩萨慈悲给了我们降服嗔心的方法:
就是我们只要以恭敬心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众生心中的愤怒、怨憎心就会平息下来,这样就不再会因为嗔心而起心造业
==================================
嗔心的过患 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
佛经上也说行菩萨道的最大问题就是瞋恨,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生
瞋心会退失菩提心,障碍彼此,菩萨行者若产生瞋恨,就不会想救度众生,就无法成佛
菩提心一退,行菩萨道过程中的种种不圆满就无法弥补改善,就会变成重罪
所以,菩提心是行菩萨道最重要的事情,而最重要的戒律就是戒瞋恨
菩萨行者若一起瞋心,必退菩提心
实修者应发起无上大愿,断除自己的嗔心习气
一个连自己的心都无法控制的人,会因为众生而生气的人,这种人能度化众生吗? 当然不行,所以请别高估自己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自己的瞋恨心,而不是别人的愚痴 当我们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心,对众生生气无法释怀, 这样我们自己也不可能有智慧善巧能帮助人,自己也正是个愚痴的人 所以想度化别人,更应该先看看自己,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凭什么度化别人? 还是先弄清楚这些道理,控制好自己的心吧, 然后把[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四摄法]彻底分析落实,学习更多的善巧方便吧
所以应该感恩这个人, 感恩他让您发现自己的缺失和不足,而不是急着去批判别人, 想教训别人,自己对佛法又落实多少呢?
什么是学佛? 就是透过发起[无上菩提心]普渡众生而成佛重点是~ 在普渡众生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圆满, 而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先改正自己的缺失而逐渐圆满了自己,自己就成佛了 所以是因为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让自己成佛了所以应该感恩众生,又怎会生气呢? 如果这道理都不懂,那怎能说自己在学佛呢?所以,学佛是透过行菩萨道普渡众生来让自己更圆满,而才能圆满众生 而不是和众生起争执,两败俱伤,结怨遗祸累世
所以,可不要一再的制造自己的怨家和债主,那就太没智慧了
3、至心称念观世音圣号,能够令众生远离愚痴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学习解说】
如果有众生很愚痴无智(无智无明,闇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因为愚痴众生心性闇昧,无法通达一切事物的真相,迷惑妄取,所以总是堕入邪见
如是之人只要以恭敬心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得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加持,断除愚痴无明,转而变成有智慧的人,通达明白一切事相,以佛法正见破除除种种邪见
==========================================
经文中列出了
为什么凡夫众生有那么多的愚痴之相?因为众生累劫都不学佛法,第八识中已经累积了种种的凡夫知见,遇到外境,总是堕入凡夫的知见中,以假为真
而深陷或恐惧、或生气、或傲慢的凡夫妄念习气中,这就是众生的愚痴习气,正因为 众生愚痴无明,所以,许多观念都是和佛法上的正知见相反的颠倒的.
例如: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会慎重的检视自己的心念,深怕错误的心念而造成错误的后果.
所以,菩萨特别慎重反观自己的贪嗔痴.
众生则相反,尽情的贪嗔痴,却又害怕贪嗔痴的恶果.
又例如:菩萨不怕死亡,但是众生都怕死亡.
死亡只是每一段生命的过程,并不是终结,但是众生无明,都怕死.
又例如:菩萨乐于出家,但是众生都害怕出家.
出家是成佛的正因,是天大的喜事.
但是众生无明,一有家人想出家就哭天喊地的,好像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
又例如:烟酒容易害人害己,可是众生就是喜欢烟酒,还用种种冠冕堂皇的话来误导世人.
所以,如果佛弟子不把时间多花在吸收佛经上的正知见.
而喜欢游乐和世俗话题,或喜欢闲逛世俗商圈,或喜欢看电视和泡沫剧或电玩,或喜欢逛世俗论坛和凡夫博客.
那只是浪费自己修行成就的时间,勾动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徒增凡夫俗见的干扰和障碍.
世俗的颠倒知见和观念,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沉沦和堕落.
因此,如果我们修行了,就应该把这些观念导正才行,可别让自己和众生又堕入错误的观念.
纵使自己无法分辨,那也应该降低世俗杂染,多深入经藏,
这样才能逐渐以佛法正见取代凡夫俗见.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告诉无尽意菩萨: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令众生断除贪嗔痴三毒,打开解脱之门
这都足以证明观世音菩萨具足无上大威神通力,为众生带来了无比巨大的解脱利益
所以众生应当时时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众生在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加持下,就会远离种种世俗恶习
【词解】
【巍巍】高大壮观的样子 ——摘自汉典
【三毒】 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贪嗔痴】 并称三火、三毒、三垢、三不善根。又作贪恚痴、淫怒痴。即贪欲、嗔恚、愚痴等三种烦恼。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称为痴。此三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能坏出世之善心,故称为三毒。三毒有正、邪之分,如诸佛净土仅有正三毒,无邪三毒。又大藏法数卷十五区分二乘及菩萨各有三毒,二乘者欣求涅槃为贪欲,厌离生死为嗔恚,迷于中道为愚痴;菩萨广求佛法为贪欲,呵恶二乘为嗔恚,未了佛性为愚痴。((参见:三火)536、“三毒”570)p4795 FROM:【佛光大辞典】
【五欲】 梵语 pan~ca ka^ma^h!,巴利语 pan~ca ka^ma^。<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梵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二)声欲(梵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三)香欲(梵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四)味欲(梵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五)触欲(梵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 <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著而不舍。(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著而无厌。(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著睡眠而无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p1149 FROM:【佛光大辞典】
【淫欲】 即行淫之欲望,与“爱欲”、“色欲”同义。圆觉经载,诸世界一切种性,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延续种族生命。律典中以淫欲虽不恼众生,然能系缚修行者之心,故佛陀制戒禁之。经论中,比喻淫欲如火能烧心,称为淫欲火;或比喻淫欲伤身如病,称为淫欲病。(诸法无行经卷上、千手观音大悲陀罗尼经、大智度论卷六、摩诃止观卷九上)p4715 FROM:【佛光大辞典】
【瞋恚】 忿怒怨恨。 © 汉典
【愚痴】 梵语 moha 或 mu^d!ha。又作痴、无明。即无智无明,闇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俱舍论卷四、顺正理论卷十一)p5455 FROM:【佛光大辞典】
【愚痴】 (术语)三毒之一。梵曰慕何Moha,译曰痴。心性闇昧,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与无明同。瑜伽论八十六曰:“痴异名者,亦名无智,亦名无见,亦名非现观,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迷惑之性,立之为痴。若迷一切事理,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无明。”大乘义章五本曰:“闇惑名痴。”华严大疏钞二十曰:“迷于四谛,皆曰愚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