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善知识解说:阿难,那些善男子本当在这境地中获得大光明。当其心体灵明发露时,便过于内抑,忽然于其内心深处发出无穷的悲怜。这时甚至观见到蚊虫也如同看到初生的婴儿一样,心中会生出怜悯,不知不觉流下眼泪,这等功用叫做压抑过分反而摧伤心体抑摧过越。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种境地并不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能保持觉悟而不入迷的话,时间一久自然消歇。如果误解为成就了圣境,那就会有悲魔潜入他的心腑,使他见人产生悲伤,成天哀哭不止,这样便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末学解说]▪
阿难。那些善男子(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在此境界中获得大光明照耀。其心引发光明时,内心过分抑制。忽然在其心处发出无限的悲伤。如此这般乃至于见到蚊虫,犹如见到刚出生的婴儿,心中升起怜悯,不知不觉而流泪。这名为功用抑摧过越。
如果能够觉悟则没有祸殃,但并非已经成就圣道证果。如果能够觉悟不再迷惑,时间久了自会消灭停歇。但若是作为成就了圣道来理解,就会有悲魔侵入其心腑。见到人就会悲伤,不停的哭泣。因而失去正受(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从此堕落沉沦。
注解:
【赤子】:刚生的婴儿。
【无咎】:没有祸殃;没有罪过。
【圣】:正的意思,证正道,名为“圣”。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证】:即证果,亦即一般人所说的开悟,或得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受】:梵语 sama^patti,巴利语同。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三摩[足*我]。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善知识解说:阿难,又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除尽绝,受蕴则清晰明白,于是,种种觉受之像呈现于前,而便会过分地感怀激动,忽然从心中生出无限的勇气,他的心一时便能勇猛锐利,志向要同众佛平肩,声称成佛只是一念之间便可超越的事,这等功用叫做陵率过越。能悟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能保持觉悟而不入迷,久了自然消歇,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狂魔入侵到他的心腑之中,使他逢人便夸耀自己,傲慢无比,其傲慢之心可说是向上傲视佛,向下傲视人,从而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末学解说]▪
阿难,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诸善男子(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见到色阴(色声等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销尽,受阴也清晰明白了。殊胜之相示现面前时,内心就会过分感激。忽然在其心处发出无限的刚勇。其心勇猛锐利,志愿与诸佛齐同。声称三僧祗(菩萨修行之年数),一个念头就能超越。这名为功用陵率过越。
如果能够觉悟则没有祸殃,但并非已经成就圣道证果。如果能够觉悟不再迷惑,时间久了自会消灭停歇。但若是作为成就了圣道来理解,就会有狂魔侵入其心腑。见到人就会夸赞自己,无比的自高自大,侮慢他人。其心向上看不见佛,向下看不见人。因而失去正受(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从此堕落沉沦。
注解:
【阴】:1、荫覆之义。指色声等之有为法荫覆真理。 2、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僧祇】:(术语)三阿僧祇劫之略。菩萨修行之年数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我慢】:自高自大,侮慢他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回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善知识解说: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除绝尽,而受蕴则清晰明白,修道不前没有新的证悟,便退回到原来的境地,从而智力衰微,进入一种颓坏的境地,绕来绕去无所证见,心中忽然生出大枯渴,任何时候都处于昏沉冥顽之中,并且还将这种境地认为是勤奋精进,这等修心叫做无慧自失,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忆想之魔入侵他的心腑之中,使他一天到晚揪住心思悬在一个地方,从而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末学解说]▪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诸善男子(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见到色阴(色声等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销尽,受阴也清晰明白了。前面的修行没有新的证悟,退转失去原先的次第。进而智慧力量衰退微小,进入到崩毁之地,退回到什么都见不到的境地。心中忽然升起大渴望。在一切时间中沉浸于这种记忆中不消散。并将此境界认为是勤奋精进修行之相。这名为修心无慧自失。
如果能够觉悟则没有祸殃,但并非已经成就圣道证果。若是作为成就了圣道来理解,就会有忆魔侵入其心腑。不分昼夜扰乱其心,悬于一处。因而失去正受(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从此堕落沉沦。
注解:
【隳】:毁坏;崩毁。
-- [经文] --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善知识解说: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除尽绝,但受蕴却清晰明白,其慧力超过了定力,从而失却勇猛锐利,使各种的殊胜妙慧反而被此心性毁坏。然而己心却以为自己是卢舍那佛,稍得一点进步便以为满足,这等用心叫做亡失恒审,是沉溺在短暂知见之中。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智力低下顽劣易知足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逢人便说,我已得了无上第一义谛。从而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末学解说]▪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诸善男子(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见到色阴(色声等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销尽,受阴也清晰明白了。智慧之力超过安定,失去了勇猛锐利。以各种殊胜觉性怀在心中时,自心以为自己已是卢舍那佛了,证得很少却认为已经具足了。这名为用心亡失恒审,沉溺于错误的知见(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中。
如果能够觉悟则没有祸殃,但并非已经成就圣道证果。若是作为成就了圣道来理解,就会有下劣易知足魔,侵入其心腑。见到人就会说自己已经证得了无上第一义谛(深妙之真理)。因而失去正受(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从此堕落沉沦。
注解:
【卢舍那】: 贤首梵网疏云:梵本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照有二义:一、内以智光,照真法界,此约自受用义;二、外以身光,照应大机,此约他受用义。净觉杂编云:卢舍那,宝梁经翻为净满。以诸恶都尽,故云净;众德悉圆,故云满。此多从自受用报得名。或翻光明遍照,此多从他受用报为目。若论色心皆得净满,身智俱有光明,则二名并通自他受用也。唯识论云: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习无量福德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又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身,由平等智,示现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身,名曰报身。摩诃衍云:所言报身者,具胜妙因,受极乐果。自然自在,决定安乐,远离苦相,故名为报。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知见】: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FROM:【佛光大辞典】
【第一义谛】:(术语)二谛之一。对于世俗谛之称,又云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总以名深妙之真理,谛者真实之道理也。此道理为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义,真实故云真,为圣者所见,故云圣,为殊胜之妙义,故云胜义。大乘义章一曰:“第一义者,亦名真谛。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真者,是其绝妄之称。世与第一审实不谬,故通名谛。(中略)彼世谛若对第一,应名第二。若对真谛,应名妄谛。第一义谛若对世谛,应名出世。若对俗谛,应名非俗。若对等谛,应名非等。立名一一不可返对。是故事法,旦名世谛俗谛等谛。理法,旦名第一义谛乃至真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善知识解说: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除尽绝,但受蕴却仍清晰明白,新的证悟还没有获得,过去的悟心已经亡失了。在进不能前,退不能守的境况中,觉得进退都十分艰难,这时忽然从心中生出无尽的忧虑,如坐在烧红的铁床上,更如饮了有毒的药水,万般痛苦,只求一死。常常希望别人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期望早得解脱,这等修行叫做失于方便。能悟解则没有灾褐,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那就会有一分常忧愁魔入侵他的心腑之中,致使他手执刀剑割自己身上的肉,并欣然于这种自残生命的行为,或者常常忧虑不堪,便躲进深山老林,不耐烦见到人,从而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末学解说]▪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诸善男子(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见到色阴(色声等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销尽,受阴也清晰明白了。新修行的证果还未获得,过去的悟心已经消亡了。经历这两种境遇时,自觉艰险。在心中忽然升起无尽的忧愁。如同坐在铁床,如同饮下毒药,一心要求死。常常求别人杀死自己,早日获取解脱。这名为修行失于方便。
如果能够觉悟则没有祸殃,但并非已经成就圣道证果。若是作为成就了圣道来理解,就会有一份常忧愁魔,侵入其心腑。手拿着刀剑,切割自己的肉,希望能舍弃寿命。或者一直忧愁,进入深山老林,不愿意见人。因而失去正受(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从此堕落沉沦。
注解:
【二际】:涅槃际和生死际。际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视生死与涅槃有分界,但大乘人体悟诸法性空,视生死即涅槃,无界限可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善知识解说: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色蕴消除尽绝,但其受蕴仍然清晰明白,见自己处在清净之中,便会在心体得到安稳之后,忽然生出无限的喜悦,心中欢悦而不能自止,这等轻安叫做无慧自禁。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就会有一分好喜乐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见人就笑,在路边旁若无人地自歌自舞,自称已得了无碍的大解脱,却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末学解说]▪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诸善男子(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见到色阴(色声等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销尽,受阴也清晰明白了。处于清净之中,心安宁稳定时,忽然自己升起无限欢喜。心中喜悦欢乐,不能停止。这名为轻安无慧自禁。
如果能够觉悟则没有祸殃,但并非已经成就圣道证果。若是作为成就了圣道来理解,就会有一份好喜乐魔,侵入其心腑。见到人就会笑。在街道路旁自歌自舞。自称已经获得无碍解脱。因而失去正受(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从此堕落沉沦。
-- [经文] --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毛)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善知识解说: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尽,但其受蕴仍然清晰明白,自以为已经具足了功德,忽然从心中无端生起大傲慢,这样各种的轻慢同时从心中升发,甚至对十方如来也生轻慢心,更何况是对佛之下的声闻、缘觉,这等见胜叫做无慧自救。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就会有一分大我慢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从此不礼敬佛塔佛庙,随意毁坏经典圣像,并对那些施主说,这些塔庙,只不过是金银铜铁、土木树叶罢了,肉身才是真正的宝,你不去恭敬身体,却去崇敬土木,实在是颠倒啊!那些深信他话的人,跟随他毁碎圣物埋在地中。他这样疑误了众生从而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这便是失却了正受, 从此沉沦。
▪[末学解说]▪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诸善男子(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见到色阴(色声等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销尽,受阴也清晰明白了。自认为已经具足功德,忽然有无端我慢(恃我而自贡高)升起。如此这般乃至于慢(恃己而凌他也)与过慢(于等者而谓为我胜,于胜者而谓为我等之慢心也),及慢过慢(谓他本胜于己,而执己为胜,言我定能胜于他也。),或增上慢(谓未得上圣之法,自谓已得。未证上圣之理,自谓已证也),或卑劣慢(己但有下劣少分之能,反自矜夸,以彼多分之能不及于我也),一时之间都引发出来。心中尚且轻视十方如来,更何况下品位的声闻缘觉。这名为见胜无慧自救。
如果能够觉悟则没有祸殃,但并非已经成就圣道证果。若是作为成就了圣道来理解,就会有一份大我慢魔,侵入其心腑。令其不礼敬佛塔寺庙,毁坏佛经佛像。并告诉施主,这些佛塔寺庙只是金铜,或只是土木。这些佛经只是树叶,或只是花草。肉身才是真正常在,不恭敬自己,却崇敬土木,实在是颠倒(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啊。其深信者,随从其毁坏破碎圣物,埋藏丢弃于地下。由此疑惑误导众生堕入无间地狱。因而失去正受(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从此堕落沉沦。
注解:
【我慢】: (术语)梵语Asmima%na,恃我而自贡高,慢他也。唯识论四曰:“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慢】:(术语)恃己而凌他也。十六惑之一。有七慢九慢之别。唯识论六曰:“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中略)此慢差别有七九种。”大乘义章二曰:“凌他称慢。”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过慢】:(术语)七慢之一。于等者而谓为我胜,于胜者而谓为我等之慢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慢过慢】: 慢过慢者,于胜争胜也。谓他本胜于己,而执己为胜,言我定能胜于他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增上慢】: 增上慢者,未得谓得也。谓未得上圣之法,自谓已得。未证上圣之理,自谓已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卑劣慢】: 卑劣慢者,以劣自夸也。谓己但有下劣少分之能,反自矜夸,以彼多分之能不及于我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声闻缘觉】:(术语)声闻与缘觉之二乘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檀越】:施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颠倒】:(术语)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曰:“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注曰:“什曰:有无见反于法相,名为颠倒。”宗镜录七十八曰:“颠倒是烦恼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善知识解说: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尽,但受蕴仍然清晰明白,于是便在如此精湛明白之中圆悟到了精纯至理,而获得大随顺心。这时他的心中忽然生出了无量的轻安,自己宣称成就了圣果,得成了大自在,这等因慧叫做获诸轻清。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一分好轻清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自以为圆满具足了功绩而不再求进步。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无闻比丘身上,他们如此的轻清妄念将会疑误众生,使其堕入阿鼻地狱。因而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末学解说]▪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诸善男子(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见到色阴(色声等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销尽,受阴也清晰明白了。在精行光明中,圆满觉悟精纯法理,获得大随顺时。其心中忽然升起无量的轻安。就说自己已经成就圣位获得了大自在。这名为因慧获诸轻清。
如果能够觉悟则没有祸殃,但并非已经成就圣道证果。若是作为成就了圣道来理解,就会有一份好轻清魔,侵入其心腑。自己声称已经圆满具足,再不求进取。此等众生多为无闻比丘。会疑惑误导众生堕入无间地狱。因而失去正受(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从此堕落沉沦。
注解:
【随顺】: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法华经卷一序品有供养诸佛、随顺(梵 a^nulomiki^)行大道、具六波罗密之说。同经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亦说,世尊甚奇特,所为极希有,随顺(梵 anuvartayante)世间若干之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之贪著。
新华严经卷三十七中亦有菩萨如是观一切法之自性清净,随顺(梵 anuloma)不违,得入第六现前地,得明利之随顺忍(梵 anulomiki^ ks!a^ntih!),而未得无生法忍等之记载。
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于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举出十种随顺学法,即不净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厌逆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光明想、离欲想、灭想、死想;并言欲修习十想,须断十种障碍学法与违逆学法。又举出宿因、随顺教、如理加行、无间殷重所作、猛利乐欲、持瑜伽力、止息身心粗重、数数观察、无有怯弱、离增上慢等十种随顺学法,并一一加以解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成熟品、大乘庄严经论卷二成熟品、俱舍论卷四、法华经文句卷二上)FROM:【佛光大辞典】
【无闻比丘】:巴利语 assutava^-bhikkhu。缺乏智慧经验之凡夫比丘。彼自我臆断佛之说法,而修行结果又不符自己所信,遂谤佛难法。无闻比丘即指持此邪见之比丘。楞严经卷九(大一九·一四七上):“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地狱。”(正法眼藏四禅比丘)FROM:【佛光大辞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谛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谛。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善知识解说: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除,但其受蕴仍然清晰明白,在此明悟中获得了虚无的心解,于其心中忽然生出归向永远寂灭的愿望,于是便以万物自然造化无因而有果,一意直向虚无,当虚明空无心呈现于前时,心便生出长久断灭的解悟。能悟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就会有空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毁谤持戒,认为那是小乘之道,说菩萨如能悟解空性,哪里会有持戒犯戒的事呢?他常常在那些信佛的施主面前,喝酒吃肉,行淫玩乐,因为他有魔力,因此在他面前的人受其魔力的收摄对他竟不生疑谤。他的心被魔鬼长久侵入,便会吃屎尿和酒肉而不自悔,此等执持万物虚无的空性,破坏了佛的禁戒律仪,误入于人间罪恶之中,从而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末学解说]▪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诸善男子(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见到色阴(色声等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销尽,受阴也清晰明白了。在光明觉悟中证得虚明之性。在其心中忽然想要永远归向寂灭。认为没有因果,直入空界。空心示现面前时,乃至于心中生起永远断灭之见解。
如果能够觉悟则没有祸殃,但并非已经成就圣道证果。若是作为成就了圣道来理解,就会有空魔,侵入其心腑。令其认为持戒,是小乘之道。菩萨证悟了空性,也就没有持戒和犯戒之事了。其人常常在有信心的施主面前,饮酒吃肉,遍行淫秽。因为魔力的缘故,令其面前之人不生怀疑。因其鬼心长久侵入,会觉得吃屎尿与酒肉相同。认为全部皆为空,所以可以破坏佛之戒律仪规,因而误导众人犯罪。由此失去正受(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从此堕落沉沦。
注解:
【谛】:(术语)真实不虚之义,言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为俗谛,涅槃寂静之道理,名为真谛。见此谛理者为圣者,不然为凡夫。大日经疏八曰:“谛者,即是如来真实句。”义林章二末曰:“谛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又曰:“事如实事,理如实理,事理不谬,名之为谛。”二谛义上曰:“谛是实义,有于凡实,空于圣实,是二皆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持犯】:持戒和犯戒。持戒就是受持戒律;犯戒就是犯了戒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檀越】:施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
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善知识解说: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除,但其受蕴却仍然清晰明白,便能体会到虚无空明,当虚明深入他的心骨时,忽然心中会有无限的爱欲生出,爱极发狂,便成为贪欲,这等定境叫做安顺入心,其人无智慧能够持守圣智,便误堕入种种欲望之中。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那就会有欲魔入侵到他心腑,使他一味地声言欲念是菩提道。于是便与常人未修道者之流一样行欲无度,其行淫者,叫做持法子。由于他有神鬼之功力,因此在末世之中摄收凡愚之人,其数上百、上千,乃至上万。当那魔鬼生厌而离开他的身体时,这时他既无神威也无功德,最终陷入王难之中,因为他使众生疑误导致其堕入无间地狱。自己便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末学解说]▪
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诸善男子(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见到色阴(色声等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销尽,受阴也清晰明白了。体味其虚明妄想深入内心时。其心中忽然有无限爱欲升起。爱欲到极致而发狂,便成为贪欲。这名为定境安顺入心,没有智慧却自己固持,因而误入各种欲望。
如果能够觉悟则没有祸殃,但并非已经成就圣道证果。若是作为成就了圣道来理解,就会有欲魔,侵入其心腑。令其一直宣说欲望是通往真理的道路。化身与各种凡人一样行欲。其行淫者,名为持法子(凡随顺佛道,为法所资养者)。
因为其神鬼功力的缘故,能在末世之中收摄其凡夫愚痴之人,其数量多至百人。如此这般乃至一百二百人,或者五六百人,多到千万人。当魔心产生厌离,脱离其身体。可畏与可敬的都没有了,便深陷于王难之中。因其疑惑误导众生堕入了无间地狱。因而失去正受(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从此堕落沉沦。
注解:
【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欲】:欲望、欲求,亦即引起人们贪爱的心。欲有正欲和邪欲,正欲是追求真理,邪欲是贪爱五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白衣】:指俗人、在家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子】:(杂语)凡随顺佛道,为法所资养者,谓之法子。观无量寿经曰:“法子汝乘大乘,解第一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凡愚】:(杂语)凡夫愚痴之人也。大日经疏二十曰:“以不知心实相故而生妄执,名为凡愚,若了知者即名诸佛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威德】:可畏为威,可敬为德。既有威又有德,叫做“威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善知识解说:阿难,像这十种禅那中显现的境地,都是受蕴在心体中交互涌动,因此才现出这些事境。众生因为顽迷而不能自己忖量,碰上这些因缘时,心迷而不能识破,还说登上了圣境,造成如此大妄语,当堕入无间地狱。你们应当依照如来的说法,在我灭度后的末世中传示如来的这个法义,使广大的众生开悟,使众生们不被天魔占得便宜,保护持守正确的修行之路,从而成就无上觉道。
▪[末学解说]▪
阿难。如同这十种禅定示现的境界,都是受阴(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在心中相互交织,所以示现这样的境界。因众生顽固痴迷,不能自己思量。所以遇到这样的因缘时,会迷惑而不能自己辨识,还声称自己登上了圣位。造成了大妄语,因而堕入无间地狱。
你等应当依从如来教导之法,在我灭度之后,于末法中宣说明示法义。帮助一切众生开悟其法义。不让天魔得其方便。保护这些修行人持守正法,成就无上佛道。
注解:
【禅那】:华译为禅定、静虑、思惟修等,即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阴】: 1、荫覆之义。指色声等之有为法荫覆真理。 2、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