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莲),学习〈菩萨善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44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062

[精进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13 19:37 编辑



(本次学习:11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六、虽有菩萨摩诃萨性,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种种情况

-- [经文]
--

菩萨性者不可思议,成就具足诸功德事,清净真实具足净法。

是故名上,亦名不动,亦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印。

菩萨摩诃萨若不睹见恶法过患,则不得修一切善法。

[末学解说]

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者不可思议,成就具足种种功德事,清净真实具足净法(指佛陀所说之正法。以其法能令众生超三界,得解脱,身心清净,故称净法)。

所以名上,也名不动,也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印。

菩萨摩诃萨如果不睹见恶法过患(过咎与灾患),则不能得修一切善法。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过患】:(杂语)过咎与灾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法】:<一>如法而离罪障之意。即有关比丘衣食住行等之一定限制禁止之法,依其规定如法修行者,则不致犯罪。遵行其法称为作净或净。四分律卷四十三载五种食果物之净法:(一)如以火烧,则称火净。(二)如以刀削,则称刀净。(三)果实有腐坏处,称为疮净。(四)鸟所啄伤,称为鸟啄破净。(五)不堪为种子,称为不中种净。又说有五种净,即皮剥、掳、腐、破、瘀燥。五分律卷二十六载食果五净、食根五净、食茎三净。关于食果物之净法,诸律所载稍异。
 有关衣之净法,十诵律卷十五载,比丘若得青、泥、茜等色之衣,作二种净;得黄、赤、白等色之衣,作三种净。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载,迦絺那衣有截净、染净、点净、刀净等四种净法;另外卷十八则依衣之类别而说不同之净法。
 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载有关比丘之住所及戒行之净法有五种,即制限净、方法净、戒行净、长老净、风俗净。又十诵律卷五十六列举僧坊净法、林净法、房舍净法、时净法、方净法、国土净法及衣净法等。(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五分律卷九)
 <二>指佛陀所说之正法。以其法能令众生超三界,得解脱,身心清净,故称净法。((参见:正法)1992)p4701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修上善时,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三恶道,犹故胜于恶道众生。

何以故?菩萨性故。

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恶道者,能速破坏疾得出离;

如其不出,不同恶道受于重苦。

若受苦时,于诸众生犹生大悲,以性因缘故得悲心。

是故菩萨胜于一切三恶众生。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修集上善时,如果因客尘(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烦恼之因缘而堕入三恶道,也仍旧胜于恶道众生。

为什么?因为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的缘故。

如果因客尘烦恼之因缘而堕入恶道者,(因为菩萨性的缘故)能够快速破坏,立即获得出离。

如其不出离,也不同于恶道受重苦的众生。

即使受苦时,对诸众生仍能生起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因为菩萨性的原因所以能得悲心。

所以菩萨胜过一切三恶(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之略称)众生。

注解:
【客尘】:(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宝窟下末曰:“无始无明,自心分别所作,无有真实,故名为客,坌污称尘。”日本太子之维摩经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终必有遣除之义,故为客。”最胜王经一曰:“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楞严经一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圆觉经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悲】:(术语)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恶】:<一>指人之三种恶心。人有此三恶,故甚难加以教化。即:(一)心性狠毒鄙陋,不能接纳善言。(二)器量狭小,常怀嫉妒,畏惧他人优胜于己。(三)若知他人胜己,耻而不加咨问。(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一) <二>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之略称。(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参见:三恶趣)625)p62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以四烦恼因缘故破坏净法。何等为四?

一者利重常恒;


二者以是二结亲近恶友;

三者若于师所王主怨贼而生怖惧,故失善心起于烦恼;

四者为身命故作诸恶法。

以是四法,虽有菩萨摩诃萨性,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因四种烦恼的原因破坏净法。是哪四种呢?

一者,永远以利益为重。

二者,以是二结(系缚的意思,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众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脱,永沦生死)亲近恶友。

三者,对师所、王主、怨贼生起怖惧,所以失去善心产生烦恼。

四者,为身命的缘故而造作种种恶法。

因为这四种烦恼,虽有菩萨摩诃萨性,却始终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注解:
【结】:系缚的意思,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众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脱,永沦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有四事,虽有菩萨摩诃萨性,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四?

一者不值善友佛及菩萨不谬说义者;

二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错谬解义,不学菩萨所有禁戒;

三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不能学持菩萨禁戒;

四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学菩萨戒,善根未熟,未得具足庄严菩提,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

菩萨虽有菩萨之性,若不具足如是四事,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复具足如是四事,无菩萨性而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还有四种事,虽有菩萨摩诃萨性,也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是哪四种呢?

一者,不值善友、佛及菩萨,不认同说义者;

二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但错谬解义,不学持菩萨所有禁戒;

三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但不能学持菩萨禁戒。

四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学持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但善根未熟,未得具足庄严菩提,所以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虽有菩萨之性,如果不具足如是四事,始终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复具足如是四事,没有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而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是不可能的。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062

[精进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13 21:22 编辑



(本次学习:12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萨地发菩提心品第三

七、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立大正愿,作如是言:

『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槃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令具足般若大智,是则名为自利利他。』

是故初发菩提心者,则得名为菩提因缘,众生缘因、正义缘因、三十七助道法缘因,摄取一切善法根本,是故菩萨名善大善、名实真实,亦名一切众生善根,能破一切身口意等三业诸恶。

一切世间所有誓愿及出世愿,无有能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誓愿无胜无上。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初发求菩提之心也)时立大正愿,作这样的言说:

我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当要大利益一切众生,当要安置一切众生于大涅槃中,还当要教化一切众生,令其都能够具足般若(华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常大觉)大智,这样才名为自利利他。

所以初发菩提心者,才能得名为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因缘,众生缘因(二因之一。缘,缘助之义。指一切功德善根能资助智慧之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正义缘因,三十七助道法(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及八圣道支)缘因,(这些缘因)为摄取一切善法之根本,所以菩萨名为善大善、名为实真实(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也名为一切众生善根,能破一切身口意等三业(身口意三处之所作也。如身之所作,口之所语,意之所思是。其他三业有种种)诸恶。

一切世间所有誓愿及出世愿,都不能胜过(发愿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样的誓愿无胜无上。

注解:
【初发心】:(术语)初发求菩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实】:<一>教法上之分类用语,与“方便权假”对称。天台判教以藏、通、别三教为方便之教,而以圆教为真实之教。<二>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p4225 FROM:【佛光大辞典】

【般若】:华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常大觉,这种大觉,胜义谛中离于言说,今依世谛安立名相,假说有三。(参见:三般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缘因】:二因之一。缘,缘助之义。指一切功德善根能资助智慧之了因,开发正因之性。(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大明三藏法数卷六)((参见:二因)193)p6125 FROM:【佛光大辞典】

【三十七助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及八圣道支。《佛学词典》

【大涅槃】:指成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业】:(名数)身口意三处之所作也。如身之所作,口之所语,意之所思是。其他三业有种种。(参见: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有五事。何等为五?

一者性;二者行;三者境界;四者功德;五者增长。是名为五。

菩萨若能发菩提心,则得名为菩萨摩诃萨,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大乘行。是故初发菩提之心则能摄取一切善法。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随行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发心终不能得,是故发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

菩萨摩诃萨见苦众生心生怜愍,是故菩萨因慈悲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菩提心修三十七品,因三十七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发心名之为支。发菩提心故行菩萨戒,是故发心为菩萨戒支。是故发心名根、名因、名摄、名果亦名为子。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最初发起三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有五事。是哪五种呢?

一者性;二者行;三者境界;四者功德;五者增长。这些名为五。

菩萨如果能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这才能名为菩萨摩诃萨,一定能够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修大乘行,所以初发菩提之心能够摄取一切善法。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随修行而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如果不发心始终都不能得证,所以发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

菩萨摩诃萨见到受苦众生心生怜愍,所以菩萨因慈悲心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菩提心而修三十七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及八圣道支),因三十七品而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所以发心名之为支。因发菩提心而能行菩萨戒(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所以发心为菩萨戒支。所以发心名根、名因、名摄、名果,亦名为子。

注解:
【初发心】:(术语)初发求菩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菩提】: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
  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十七助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及八圣道支。《佛学词典》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发心复有二种:一者毕竟;二者不毕竟。毕竟者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无退失,不毕竟者则有退失。

退有二种:一毕竟退;二不毕竟退。毕竟退者,终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能推求修集其法。不毕竟者,求菩提心、修集其法。

[末学解说]

菩萨发心还有二种:一者毕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二者不毕竟。毕竟者乃至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始终不会退失,不毕竟者则会有退失。

退有二种:一毕竟退;二不毕竟退。毕竟退者,始终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能追求修集其法。不毕竟者,能够求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修集其法。

注解: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是菩提心有四种因。何等为四?

一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见若闻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尔时则生信敬之心,作是念言:

『佛菩萨事不可思议。若佛菩萨不思议事是可得者,我亦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至心念于菩提发菩提心。

二者复有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唯闻诸佛菩萨祕藏,闻已即生敬信之心。得信心故,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大智故发菩提心。

三者复有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亦不闻法见法灭时,便作是念:

『无上佛法能灭众生无量苦恼、作大利益,唯诸菩萨能令佛法久住不灭。我今亦当发菩提心,令诸众生远离烦恼诸大苦事,护持佛法久住于世。』为住世故发菩提心。

四者复有不见佛法灭时,唯见恶世诸众生等,具重烦恼贪恚痴等,无惭无愧悭悋嫉妬,愁忧苦恼不信懒惰。见是事已寻作是念:

『大恶世时众生大恶不能修善,如是恶时尚不能发二乘之心,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今当发菩提之心,发是心已乃当教化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菩萨于此恶世恶众生中发菩提心。

[末学解说]

这菩提心有四种因。是哪四种呢?

一者,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若见若闻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当时则能生信敬之心,作这样的念言(即心念口言,亦即将心中所思之意念发为口说):

『佛菩萨事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如果佛菩萨不思议事是可得者,我也应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此至心念于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二者,又有没见到诸佛菩萨不思议事,只闻诸佛菩萨祕藏(隐而不传于人,称为秘;蕴蓄于内,称作藏。秘藏者,谓诸佛之妙法,以诸佛善为守护,不妄宣说),闻后即能生敬信之心。因得信心,为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及大智所以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三者,又有没见到诸佛菩萨不思议事,也没有闻法,见法灭(指佛法灭亡。与所谓三宝灭、经道灭尽、白法隐滞等相同。即如来入灭后,其教法经历正法、像法、末法三时,次第渐灭。有关三时之时限,经论所说不一,一般多谓正法五百年间,教、行、证三法具足,像法一千年间,教、行二法犹存,末法一万年之间,唯有教而无行,过此三时,教法悉皆灭尽,此后称为“法灭期”。净土宗则主张圣道门诸教虽经三时而归于衰灭,然于末法万年后之百年间,唯有净土之经典独存,其后亦复亡失)时,便作此念:

『无上佛法能灭除众生无量苦恼、作大利益,只有诸菩萨能令佛法久住不灭。我现今也应当发菩提心,令诸众生远离烦恼诸大苦事,护持佛法久住于世。』为佛法住世而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四者,又有不见佛法灭时,只见到恶世诸众生等,具重烦恼、贪、恚、痴等,无惭无愧、悭悋、嫉妬,愁忧、苦恼、不信、懒惰。见到这些事后,寻作此念:

『大恶世(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时众生大恶不能修善,如是恶时尚不能发起二乘之心,何况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现今应当发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之心,发此心后才当教化一切众生令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菩萨在此恶世、恶众生中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注解:
【念言】:即心念口言,亦即将心中所思之意念发为口说。法华经信解品(大九·一一八上);“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又念中之言,指心念中所作之言词。p3214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可思议】:(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秘藏】:隐而不传于人,称为秘;蕴蓄于内,称作藏。秘藏者,谓诸佛之妙法,以诸佛善为守护,不妄宣说。(维摩经问疾品、大日经疏卷三)p4268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灭】:<一>指佛法灭亡。与所谓三宝灭、经道灭尽、白法隐滞等相同。即如来入灭后,其教法经历正法、像法、末法三时,次第渐灭。有关三时之时限,经论所说不一,一般多谓正法五百年间,教、行、证三法具足,像法一千年间,教、行二法犹存,末法一万年之间,唯有教而无行,过此三时,教法悉皆灭尽,此后称为“法灭期”。净土宗则主张圣道门诸教虽经三时而归于衰灭,然于末法万年后之百年间,唯有净土之经典独存,其后亦复亡失。((参见:正像末)2002)
 <二>据小乘有部主张,有为法之法体由未来位生至现在位,且于刹那间消灭,而归入过去位。如此之法体消灭,称为法灭;法体在生之刹那即消灭,不能于瞬间持续同一状态,称为刹那灭。法之刹那灭非成于何种原因,实乃诸法本来性质即是刹那灭,此称为法灭不待因。除正量部以外,大乘、小乘均主张此说。对四相中灭相之作用视为当然;而有关此四相及前述之法体究竟为实有或假有,则各持异说。p3414 FROM:【佛光大辞典】

【恶世】: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据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恶世中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浊,其时众生垢重,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应机示教,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之法。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八上):“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正法时代,众生烦恼薄少,人人自行十善,且其寿命长达数万岁;反之,末法时代,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炽盛之时,特称之为恶世或恶时。(安乐集卷上、观经疏散善义)p4946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3062

[精进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15 22:51 编辑



本次学习:13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复有四因发菩提心。何等为四?

一者性具足;

二者善友具足;

三者慈心具足;

四者观生死苦具足圣行,不畏菩提难行苦行。

[末学解说]

又有四种原因能发起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是哪四种呢?

一者,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具足(具备满足);

二者,善友(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具足;

三者,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具足;

四者,观生死苦而具足圣行(进入圣位的行为,即戒、定、慧),不害怕求取菩提之难行(艰难修行的方法)苦行(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

注解: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具足】:(杂语)具备满足。也金刚经曰:“如来具足五眼。”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法华经曰:“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友】:(杂语)梵语贺里也曩蜜怛罗Kalya%namitra,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探玄记六曰:“起我行,故名善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种哀叫,并不能感动那肥人和几个打手的慈心,他们反而哈哈的笑起来了。”佛教说菩萨修习“四无量心”,第一就是“慈心”。如《俱舍论》卷二九说:“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慈心”即为众生做善事,给予欢乐。佛家所说的“慈心”范围极大、对象极广。不分怨亲,故称“无量”。《大日经·住心品》说六十种心相,其中有“慈心”者,谓随顺慈法而修行。《增一阿含经》卷四七谓:修习“慈心”者,可得卧觉皆安、天护人爱、横灾不侵、得生梵天等种种善果。(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圣行】:进入圣位的行为,即戒、定、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难行】:艰难修行的方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苦行】: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载,诸外道之苦行有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常翘一脚、五热炙身、常卧于灰土、棘刺、编椽、树叶、恶草、牛粪等之上;又有受持牛戒、狗鸡雉戒、以灰涂身、长发为相等诸多苦行法。而现今印度教徒犹有修此类惨痛之苦行,以期生天者。
 释尊修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终乃觉悟苦行非圣道,纵受天报,仍在轮回,未得解脱,故断然中止苦行。然佛本生谭及诸经论所载之种种勤苦修行,或施舍国城妻子,或抉眼与人,或割肉喂鹰,或投身饲虎,或截头首、捐髓脑等,所谓六波罗蜜之行,乃属菩萨利他大悲之圣行,自不同于外道无益之苦行。至后世,佛教中之布施、慈悲等,以佛道为目的之难行、荒行,均称苦行。又寺内之净人,亦称苦行。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大五一·四三三中):“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大智度论卷八、卷十六、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法苑珠林卷八十三)p3943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性具足者,菩萨性自具足、善友具足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者善友诸根完具具大智慧,能示善恶不行邪道,是名善友具足。

二者心不放逸,能破放逸、能闭恶道。

三者自能具足菩萨禁戒转以教他。

四者不以下道转他上道,不以小乘转他大乘,不以修福转他定慧。

[末学解说]

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具足(具备满足)者,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自具足。

善友(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具足有四种事。是哪四种呢?

一者,善友诸根完具,具大智慧,能示善恶、不行邪道,这名为善友具足。

二者,心不放逸(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能破除放逸、能关闭恶道。

三者,自己能够具足菩萨禁戒,还可以转教他人。

四者,不以下道转他人上道,不以小乘转他人大乘,不以修福转他人定慧(禅定与智慧。三学中之二法也。摄乱意为定,观照事理为慧。又名止观)。

注解:
【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具足】:(杂语)具备满足。也金刚经曰:“如来具足五眼。”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法华经曰:“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友】:(杂语)梵语贺里也曩蜜怛罗Kalya%namitra,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探玄记六曰:“起我行,故名善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放逸】:(术语)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俱舍论四曰:“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定慧】:(术语)禅定与智慧。三学中之二法也。摄乱意为定,观照事理为慧。又名止观。法华经序品曰:“佛子定慧具足。”无量寿经上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六波罗蜜多经八曰:“佛果大菩萨,定慧为明本。”六祖坛经曰:“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具足慈心复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者或有世界有苦恼处,或有世界无有苦恼苦恼之处,菩萨发愿往生其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生于慈心为破其苦。

二者生地狱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为破其苦。

三者生饿鬼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为破其苦。

四者生畜生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为断其苦。


[末学解说]

具足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还有四种事。是哪四种呢?

一者,或有世界有苦恼处,或有世界没有苦恼,苦恼之处,菩萨发愿往生其中,或见到众生受苦如同自身承受,会生出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为破其苦。

二者,生地狱中,或见到众生受苦如同自身自受,也会生出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为破其苦。

三者,生饿鬼中,或见到众生受苦如同自身自受,也会生出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为破其苦。

四者,生畜生中,或见到众生受苦如同自身自受,也会生出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为断其苦。

注解:
【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种哀叫,并不能感动那肥人和几个打手的慈心,他们反而哈哈的笑起来了。”佛教说菩萨修习“四无量心”,第一就是“慈心”。如《俱舍论》卷二九说:“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慈心”即为众生做善事,给予欢乐。佛家所说的“慈心”范围极大、对象极广。不分怨亲,故称“无量”。《大日经·住心品》说六十种心相,其中有“慈心”者,谓随顺慈法而修行。《增一阿含经》卷四七谓:修习“慈心”者,可得卧觉皆安、天护人爱、横灾不侵、得生梵天等种种善果。(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 [经文] --

具足慈心复有三种,谓上中下。上者复有四事:

一者观生死苦;

二者修慈悲心无有终始;

三者性勇健心;

四者得智慧心。

[末学解说]

具足慈心还有三种情况,谓上、中、下。

上者又有四种事:

一者,观生死苦(生、老、病、死、寒、热、饥、渴等苦);

二者,修慈悲心而没有终始;

三者,性勇健心;

四者,得智慧心。

注解:
【生死苦】:生、老、病、死、寒、热、饥、渴等苦。

-- [经文] --

复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不放逸;

二具足戒;

三能忍辱;

四者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学解说]

还有四种事。是哪四种呢?

一者,不放逸(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

二者,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三者,能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

四者,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注解:
【不放逸】:(术语)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俱舍论四曰:“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为六波罗蜜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者等视众生犹如一子;

二者于怨亲中无有分别;

三者得坚信心;

四者修行圣行。是为四。

[末学解说]

还有四种事。是哪四种呢?

一者,平等对待众生,犹如一子;

二者,对怨亲(怨者害我者也,亲者爱我者也)没有分别;

三者,有坚定的信心;

四者,修行圣行(进入圣位的行为,即戒、定、慧)。

就是这四种。

注解:
【怨亲】:(术语)怨者害我者也,亲者爱我者也。大集经二十六曰:“于怨亲中平等无二。”焰罗王供行法次第曰:“供师运一念,离自他之异,故曰无遮心,绝怨亲之念号平等。”智度论二十曰:“慈心转广,怨亲同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行】:进入圣位的行为,即戒、定、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菩提心是果实的种子,是宝库的钥匙,是渡河的方舟,是登顶的阶梯......
有时觉得它于自己遥不可及,但有时又觉得它近在咫尺

因为调换了工作岗位,每日从早忙到晚,常常加班、出差
一方面,外境发生这样的变化,是要警醒的
要认真反省自己的心,自己的行
要向佛菩萨至心的忏悔——深重的业障,顽固的习气,贪嗔痴不断
要时时提醒自己
如果习惯放纵自己,只会让自己逐渐失去自制的力量,逐渐被黑暗(负面)思维和欲望给蒙蔽
在念头上逐渐没有正念,没有觉察力,在行为上逐渐偏差,失去威仪
——不受戒,或还未受戒,不代表可以任意妄为,不代表没有因果

另一方面,在外境还没有改变的阶段,坦然接受,将此看作是实修机会
比如当身体非常疲惫时,练习如何培养出正向心念和定力来缓解、消除
心法实修者面对这类事情,应该随时把念头转向正向慈悲清净平等光明崇高的心念或事情上面
例如:可以看佛菩萨圣像,或听佛曲佛乐,或念佛持咒诵经,或去佛寺走走感染正向氛围,或思维佛经法义,或去放生
透过这些佛事,让自己由负面心念或情绪转到正向光明的心念,然后继续深入和增广正向光明的氛围
一段时间的培养后,慢慢就会恢复身心的清净,就能消除疲劳和倦怠,就能减少悲哀忧郁怨恨和暴躁的习气
如果每天定时这样做,慢慢就能培养出正向心念和定力,就能随时做到念念都是正念,而逐渐断除恶习
——为什么总是无法消除疲劳?为什么总是累?

借此机缘,用心体会,实修实证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所以修行的实修重点在于
忏悔心,清净心,光明心,慈悲心,欢喜心的如实印证,如此实证佛性本体——[超度众生]和[功德回向]的内涵和原理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5-16 05:31 , Processed in 0.0917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