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15 22:51 编辑

本次学习:13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复有四因发菩提心。何等为四?
一者性具足;
二者善友具足;
三者慈心具足;
四者观生死苦具足圣行,不畏菩提难行苦行。
▪[末学解说]▪
又有四种原因能发起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是哪四种呢?
一者,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具足(具备满足);
二者,善友(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具足;
三者,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具足;
四者,观生死苦而具足圣行(进入圣位的行为,即戒、定、慧),不害怕求取菩提之难行(艰难修行的方法)苦行(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
注解: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具足】:(杂语)具备满足。也金刚经曰:“如来具足五眼。”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法华经曰:“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友】:(杂语)梵语贺里也曩蜜怛罗Kalya%namitra,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探玄记六曰:“起我行,故名善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种哀叫,并不能感动那肥人和几个打手的慈心,他们反而哈哈的笑起来了。”佛教说菩萨修习“四无量心”,第一就是“慈心”。如《俱舍论》卷二九说:“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慈心”即为众生做善事,给予欢乐。佛家所说的“慈心”范围极大、对象极广。不分怨亲,故称“无量”。《大日经·住心品》说六十种心相,其中有“慈心”者,谓随顺慈法而修行。《增一阿含经》卷四七谓:修习“慈心”者,可得卧觉皆安、天护人爱、横灾不侵、得生梵天等种种善果。(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圣行】:进入圣位的行为,即戒、定、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难行】:艰难修行的方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苦行】: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载,诸外道之苦行有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常翘一脚、五热炙身、常卧于灰土、棘刺、编椽、树叶、恶草、牛粪等之上;又有受持牛戒、狗鸡雉戒、以灰涂身、长发为相等诸多苦行法。而现今印度教徒犹有修此类惨痛之苦行,以期生天者。
释尊修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终乃觉悟苦行非圣道,纵受天报,仍在轮回,未得解脱,故断然中止苦行。然佛本生谭及诸经论所载之种种勤苦修行,或施舍国城妻子,或抉眼与人,或割肉喂鹰,或投身饲虎,或截头首、捐髓脑等,所谓六波罗蜜之行,乃属菩萨利他大悲之圣行,自不同于外道无益之苦行。至后世,佛教中之布施、慈悲等,以佛道为目的之难行、荒行,均称苦行。又寺内之净人,亦称苦行。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大五一·四三三中):“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大智度论卷八、卷十六、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法苑珠林卷八十三)p3943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性具足者,菩萨性自具足、善友具足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者善友诸根完具具大智慧,能示善恶不行邪道,是名善友具足。
二者心不放逸,能破放逸、能闭恶道。
三者自能具足菩萨禁戒转以教他。
四者不以下道转他上道,不以小乘转他大乘,不以修福转他定慧。
▪[末学解说]▪
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具足(具备满足)者,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自具足。
善友(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具足有四种事。是哪四种呢?
一者,善友诸根完具,具大智慧,能示善恶、不行邪道,这名为善友具足。
二者,心不放逸(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能破除放逸、能关闭恶道。
三者,自己能够具足菩萨禁戒,还可以转教他人。
四者,不以下道转他人上道,不以小乘转他人大乘,不以修福转他人定慧(禅定与智慧。三学中之二法也。摄乱意为定,观照事理为慧。又名止观)。
注解:
【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具足】:(杂语)具备满足。也金刚经曰:“如来具足五眼。”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法华经曰:“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友】:(杂语)梵语贺里也曩蜜怛罗Kalya%namitra,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探玄记六曰:“起我行,故名善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放逸】:(术语)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俱舍论四曰:“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定慧】:(术语)禅定与智慧。三学中之二法也。摄乱意为定,观照事理为慧。又名止观。法华经序品曰:“佛子定慧具足。”无量寿经上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六波罗蜜多经八曰:“佛果大菩萨,定慧为明本。”六祖坛经曰:“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具足慈心复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者或有世界有苦恼处,或有世界无有苦恼苦恼之处,菩萨发愿往生其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生于慈心为破其苦。
二者生地狱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为破其苦。
三者生饿鬼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为破其苦。
四者生畜生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为断其苦。
▪[末学解说]▪
具足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还有四种事。是哪四种呢?
一者,或有世界有苦恼处,或有世界没有苦恼,苦恼之处,菩萨发愿往生其中,或见到众生受苦如同自身承受,会生出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为破其苦。
二者,生地狱中,或见到众生受苦如同自身自受,也会生出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为破其苦。
三者,生饿鬼中,或见到众生受苦如同自身自受,也会生出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为破其苦。
四者,生畜生中,或见到众生受苦如同自身自受,也会生出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为断其苦。
注解:
【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种哀叫,并不能感动那肥人和几个打手的慈心,他们反而哈哈的笑起来了。”佛教说菩萨修习“四无量心”,第一就是“慈心”。如《俱舍论》卷二九说:“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慈心”即为众生做善事,给予欢乐。佛家所说的“慈心”范围极大、对象极广。不分怨亲,故称“无量”。《大日经·住心品》说六十种心相,其中有“慈心”者,谓随顺慈法而修行。《增一阿含经》卷四七谓:修习“慈心”者,可得卧觉皆安、天护人爱、横灾不侵、得生梵天等种种善果。(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 [经文] --
具足慈心复有三种,谓上中下。上者复有四事:
一者观生死苦;
二者修慈悲心无有终始;
三者性勇健心;
四者得智慧心。
▪[末学解说]▪
具足慈心还有三种情况,谓上、中、下。
上者又有四种事:
一者,观生死苦(生、老、病、死、寒、热、饥、渴等苦);
二者,修慈悲心而没有终始;
三者,性勇健心;
四者,得智慧心。
注解:
【生死苦】:生、老、病、死、寒、热、饥、渴等苦。
-- [经文] --
复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不放逸;
二具足戒;
三能忍辱;
四者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学解说]▪
还有四种事。是哪四种呢?
一者,不放逸(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
二者,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三者,能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
四者,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注解:
【不放逸】:(术语)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俱舍论四曰:“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为六波罗蜜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者等视众生犹如一子;
二者于怨亲中无有分别;
三者得坚信心;
四者修行圣行。是为四。
▪[末学解说]▪
还有四种事。是哪四种呢?
一者,平等对待众生,犹如一子;
二者,对怨亲(怨者害我者也,亲者爱我者也)没有分别;
三者,有坚定的信心;
四者,修行圣行(进入圣位的行为,即戒、定、慧)。
就是这四种。
注解:
【怨亲】:(术语)怨者害我者也,亲者爱我者也。大集经二十六曰:“于怨亲中平等无二。”焰罗王供行法次第曰:“供师运一念,离自他之异,故曰无遮心,绝怨亲之念号平等。”智度论二十曰:“慈心转广,怨亲同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行】:进入圣位的行为,即戒、定、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菩提心是果实的种子,是宝库的钥匙,是渡河的方舟,是登顶的阶梯......
有时觉得它于自己遥不可及,但有时又觉得它近在咫尺
因为调换了工作岗位,每日从早忙到晚,常常加班、出差
一方面,外境发生这样的变化,是要警醒的
要认真反省自己的心,自己的行
要向佛菩萨至心的忏悔——深重的业障,顽固的习气,贪嗔痴不断
要时时提醒自己
另一方面,在外境还没有改变的阶段,坦然接受,将此看作是实修机会
比如当身体非常疲惫时,练习如何培养出正向心念和定力来缓解、消除
心法实修者面对这类事情,应该随时把念头转向正向慈悲清净平等光明崇高的心念或事情上面
例如:可以看佛菩萨圣像,或听佛曲佛乐,或念佛持咒诵经,或去佛寺走走感染正向氛围,或思维佛经法义,或去放生
透过这些佛事,让自己由负面心念或情绪转到正向光明的心念,然后继续深入和增广正向光明的氛围
一段时间的培养后,慢慢就会恢复身心的清净,就能消除疲劳和倦怠,就能减少悲哀忧郁怨恨和暴躁的习气
如果每天定时这样做,慢慢就能培养出正向心念和定力,就能随时做到念念都是正念,而逐渐断除恶习——为什么总是无法消除疲劳?为什么总是累?
借此机缘,用心体会,实修实证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