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0-30 12:25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末学解说]▪
三世一切诸如来,对众生有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谓佛所转的法轮,殊胜而不可思议),我以深智力都能够证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喻)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都能入。
注解:
【妙法轮】:谓佛所转的法轮,殊胜而不可思议。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念】:(喻)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末学解说]▪
我于一念((喻)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见到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佛的称号,因佛是九法界之王,犹如狮子是百兽之王一样),
也能够常入佛境界中,如幻(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解脱及威力。
在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
十方尘刹(比喻数量极多)诸毛端,我都能深入而严净(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许多的有),
究竟(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佛事(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示现涅槃(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我都会前往而亲近。
注解:
【一念】:(喻)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人师子】:佛的称号,因佛是九法界之王,犹如狮子是百兽之王一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幻】: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 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大智度论卷六)((参见:十喻)470、“幻”1390)p2345 FROM:【佛光大辞典】
【刹】:<一>梵语 ks!etra 之略译。又作纥差呾罗、刹多罗、差多罗、刹摩。 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
<二>梵语 laks!ata^ 之略译。全称剌瑟胝。 意谓标志、记号。指旗杆或塔之心柱。一般称寺院谓寺刹、梵刹、金刹或名刹等,盖佛堂前自古有建幡竿(即刹)之风,故得此名。僧人对语时,称对方之寺为宝刹。p3731 FROM:【佛光大辞典】
【刹尘】:无数国土之谓,或比喻数量极多。此一观念最为华严经所重视,如该经卷四世主妙严品(大一○·一六中):“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秘藏宝钥卷下)p3733FROM:【佛光大辞典】
【严净】: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法华经序品(大九·三下):“为欲说此,为当授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禅苑清规卷一)p6736 FROM:【佛光大辞典】
【群有】:许多的有。众生的果报叫做“有”,有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的分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究竟】:梵语 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p2986FROM:【佛光大辞典】
【佛事】: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又作立地。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此外,在葬仪中担任导师之人,称为佛事师。于禅林中之三佛事(奠茶、奠汤、秉炬)、五佛事(起龛、锁龛、奠茶、奠汤、秉炬)、九佛事(入龛、移龛、锁龛、挂真、对真小参、起龛、奠茶、奠汤、秉炬)等,分别由三人之佛事师、五人之佛事师、九人之佛事师负责。又在葬仪、法会中所得之金钱,称为佛事钱。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板帐式之夹注(大四八·一一五○上):“仍量唱衣钱多寡,则排日、俵嚫、讽经、看经、添奠茶汤、转龛骨等佛事。”又导入佛法之方便,称为佛事门或庄严门。(禅苑清规卷四殿主钟头、行持轨范卷三丧仪法、临济录示众)((参见:法会)3411)p2630FROM:【佛光大辞典】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诸威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末学解说]▪
速疾周遍神通之力,普门遍入大乘之力,
智行(智慧与修行也)普修功德之力,威神普覆大慈之力,
遍净庄严胜福之力,无著无依智慧之力,
定慧方便诸威力,普能积集菩提之力,
清净一切善业之力,摧灭一切烦恼之力,
降伏一切诸魔之力,圆满普贤诸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之力。
注解:
【智行】:(术语)智慧与修行也。法华玄义四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慈力】:救度一切有情力行不舍之心。
【诸行】:<一>指一切有为法。所谓行(梵 sam!ska^ra,巴 san%kha^ra),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
依存因缘形成之有为法,并非永久不变,而为时常变化流动者(即无常),故谓诸行无常。北本涅槃经卷十四所揭之无常偈,即以“诸行无常”为句首。诸行无常系三法印之一,为佛教之根本思想。(俱舍论卷二十二、中论观行品、法华玄义卷十)
<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 carya^,巴 cariya^)乃动作、行为之意。在净土教,将念佛以外之善行称为诸行,亦称定散诸行、余行。而以诸行得往生极乐者,称为诸行往生。日本净土宗派中,又有主张阿弥陀佛本愿之真意即在诸行往生之说,称为诸行本愿义;仅依诸行,则无法往生之说,即称诸行不生义。(释净土群疑论卷四、安乐集卷下)p629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末学解说]▪
普能严净(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诸刹海(全称刹土大海。指十方世界而言。俗称为宇宙。意为刹土、国土;海为大海之意),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譬喻)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能甚深入智慧海((譬喻)如来智慧之深广,譬如海也),
普能清净诸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譬喻)佛界之广大无边如海也),修行无倦经劫海((喻)劫数之多好像大海的水量)。
注解:
【严净】: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法华经序品(大九·三下):“为欲说此,为当授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禅苑清规卷一)p6736 FROM:【佛光大辞典】
【刹海】:全称刹土大海。指十方世界而言。俗称为宇宙。刹为梵语 ks!etra 之略译,意为刹土、国土;海为大海之意。((参见:刹)3731)p3733FROM:【佛光大辞典】
【法海】:(譬喻)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维摩经佛国品曰:“当礼法海德无边。”无量寿经上曰:“深谛善念诸佛法海。”大集经五十六曰:“法山欲崩颓,法海当复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智慧海】:(譬喻)如来智慧之深广,譬如海也。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行】:<一>指一切有为法。所谓行(梵 sam!ska^ra,巴 san%kha^ra),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
依存因缘形成之有为法,并非永久不变,而为时常变化流动者(即无常),故谓诸行无常。北本涅槃经卷十四所揭之无常偈,即以“诸行无常”为句首。诸行无常系三法印之一,为佛教之根本思想。(俱舍论卷二十二、中论观行品、法华玄义卷十)
<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 carya^,巴 cariya^)乃动作、行为之意。在净土教,将念佛以外之善行称为诸行,亦称定散诸行、余行。而以诸行得往生极乐者,称为诸行往生。日本净土宗派中,又有主张阿弥陀佛本愿之真意即在诸行往生之说,称为诸行本愿义;仅依诸行,则无法往生之说,即称诸行不生义。(释净土群疑论卷四、安乐集卷下)p6299FROM:【佛光大辞典】
【佛海】:(譬喻)佛界之广大无边如海也。探玄记三曰:“佛海者,能化之佛非一如海,谓遍一切处而转法轮故。”梁武帝文曰:“同归佛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劫海】:(喻)劫数之多好像大海的水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末学解说]▪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诸行愿(指修行与誓愿。行与愿必须合一,若只有愿而无行,则永远不能达到目的),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悟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一切如来有长子,其名号为普贤尊,
我现今回向诸善根(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愿诸智行(智慧与修行也)都与普贤菩萨一样。
注解: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行愿】:指修行与誓愿。行与愿必须合一,若只有愿而无行,则永远不能达到目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随修一行,即摄一切余行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善根】:梵语 kus/ala-mu^la,巴利语 kusala-mu^la。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据中阿含卷七大拘絺罗经载,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梵 akus/ala-mu^la)则为善根之相反,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故亦可称为善根。(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上、佛本行经卷五降象品、悲华经卷八、旧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具善根品、入阿毗达磨论卷上、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参见:三善根)622)p4888FROM:【佛光大辞典】
【智行】:(术语)智慧与修行也。法华玄义四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末学解说]▪
愿身、口、意恒清净((一)身业清净,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不善之法。(二)口业清净,谓凡所言说者,皆为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三)意业清净,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而别无异念),诸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刹土也都如此,
有这样的智慧号为普贤,愿我与其能够一样。
我为遍净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文殊师利种种大愿(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
为满足彼事业不遗余力,在未来际劫永远没有倦怠。
注解:
【清净三业】:据菩萨璎珞经卷十一载,须菩提请问佛之色身如何,佛以三业清净作答,即:(一)身业清净,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不善之法。(二)口业清净,谓凡所言说者,皆为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三)意业清净,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而别无异念。p4668FROM:【佛光大辞典】
【诸行】:<一>指一切有为法。所谓行(梵 sam!ska^ra,巴 san%kha^ra),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
依存因缘形成之有为法,并非永久不变,而为时常变化流动者(即无常),故谓诸行无常。北本涅槃经卷十四所揭之无常偈,即以“诸行无常”为句首。诸行无常系三法印之一,为佛教之根本思想。(俱舍论卷二十二、中论观行品、法华玄义卷十)
<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 carya^,巴 cariya^)乃动作、行为之意。在净土教,将念佛以外之善行称为诸行,亦称定散诸行、余行。而以诸行得往生极乐者,称为诸行往生。日本净土宗派中,又有主张阿弥陀佛本愿之真意即在诸行往生之说,称为诸行本愿义;仅依诸行,则无法往生之说,即称诸行不生义。(释净土群疑论卷四、安乐集卷下)p6299FROM:【佛光大辞典】
【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随修一行,即摄一切余行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大愿】:<一>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那品(大八·二○上):“菩萨为众生故,起大誓愿言:‘我自当具足六波罗蜜,亦当教他人使具足六波罗蜜。’”
<二>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胜鬘经卷十二、旧华严经卷二十三)p90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末学解说]▪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中,了达(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也同样,
我现今回向诸善根(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随其一切常修学(修习研学佛道也)。
注解:
【了达】: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大九·三五中):“深入禅定,了达诸法。”八十华严卷三十七(大一○·一九五中):“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p166 FROM:【佛光大辞典】
【诸行】:<一>指一切有为法。所谓行(梵 sam!ska^ra,巴 san%kha^ra),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
依存因缘形成之有为法,并非永久不变,而为时常变化流动者(即无常),故谓诸行无常。北本涅槃经卷十四所揭之无常偈,即以“诸行无常”为句首。诸行无常系三法印之一,为佛教之根本思想。(俱舍论卷二十二、中论观行品、法华玄义卷十)
<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 carya^,巴 cariya^)乃动作、行为之意。在净土教,将念佛以外之善行称为诸行,亦称定散诸行、余行。而以诸行得往生极乐者,称为诸行往生。日本净土宗派中,又有主张阿弥陀佛本愿之真意即在诸行往生之说,称为诸行本愿义;仅依诸行,则无法往生之说,即称诸行不生义。(释净土群疑论卷四、安乐集卷下)p6299FROM:【佛光大辞典】
【善根】:梵语 kus/ala-mu^la,巴利语 kusala-mu^la。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据中阿含卷七大拘絺罗经载,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梵 akus/ala-mu^la)则为善根之相反,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故亦可称为善根。(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上、佛本行经卷五降象品、悲华经卷八、旧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具善根品、入阿毗达磨论卷上、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参见:三善根)622)p4888FROM:【佛光大辞典】
【修学】:(术语)修习研学佛道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渐渐习学,悉当成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
观普贤菩萨诸像,学习《普贤行愿品》,拜佛时忆念普贤菩萨
末学感受到了无量的光明,无比的欢喜,无尽的感恩......非常非常美好!
由此,按照善知识教导练习:
虽然我们的佛性本俱足光明圆满,但是因为我们被尘染覆盖无法显露佛性功德
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佛菩萨教导的方法,学习无量心法,而逐渐让自己契入真心,显露佛性
这些心法佛心,例如:惭愧忏悔心,感恩心,欢喜心,舍离心,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
就像刚刚讲的,无明妄想是累世不断累积而成的,
想要去除尘染妄想,只要透过不断的练习心法,逐渐用正念取代妄念
随时用心法观照各种次第的佛心,而取代凡夫妄心,这样就能逐渐显露真心佛性
所以,这边讲出了~佛法最重要法门就是心法,就是正观,正确的心法观照
必须要依照个人次第情况,随时练习不同次第的心法观照,
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妄想,显露真心——[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