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降生于古印度, 
成道后,四处游化,阐扬着人生的真理, 
广说佛法之要,教化了无数的弟子。 
他就像是慈父,也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这一天,佛陀亲自巡视着弟子的房间, 
看见一位比丘躺在床上。 
于是问道:“你的身体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烦恼?”  
这位比丘很想向世尊恭敬地礼拜,于是努力地想撑起身子, 
但是因为疲惫不堪,所以根本无法起身。 
世尊见状,慈悯地来到比丘身旁慰问: 
“你怎么病得这么重,却无人照顾呢?” 
比丘说: 
“出家至今,我生性懒散,看见病人也不曾细心照料、关怀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没有人愿意前来关心,我真是感到惭愧啊!” 佛陀听完后, 
便亲自清理比丘的排泄秽物, 
把比丘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时帝释天看到佛陀的慈心,也前来用水洗浴比丘的身体, 
而佛也以手轻轻地抚摸比丘。 
顿时,比丘身心安稳、全身舒畅,一切苦痛顿时化为清凉。 
佛陀这时对比丘说: 
“您出家至今甚为放逸,不知勤求出离生死、解脱烦恼,所以才会身染疾苦,希望你从今天起,要精进用功。” 
当比丘听完后,便至诚向佛陀顶礼忏悔地说: 
“佛啊!承蒙您的探望与庇佑,如果不是佛光普耀、慈悲摄受,恐怕弟子早已身亡,轮回六道了。弟子从今日起,一定会发大心,上求佛道、普度群迷。” 
比丘因为知道真心忏悔并且精勤办道, 
后来即得证阿罗汉果。 
  
改写自《法句譬喻经》刀仗品第十八  
省思 
 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在繁忙紧凑的生活步调中,  
我们总是冷漠多于关怀,批评多于赞美,  
因此何妨驻足片刻,关心一下周遭的人,  
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回音 ■小孩 
如果不先放下怎能结善缘?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所产生的性格自然不同,相对地每个人所执着也会不同。虽然,我们凡夫俗子都是在贪、瞋、痴、慢、疑、五欲中游荡。因性格差异上,产生的执着分别深浅不同,而导致的果报也不同,本篇文章,予我很大的警励作用,也让我自省一个晚上。服务业工作,人与人相互的沟通是很重要的课题,面对来自不同的族群,所生的问题在自己人生历练上都是成长磨练。如果,我们不能先放下自我的意识主观, 怎能心平气和、充满笑容,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用心为对方做事,结下善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