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4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0 11:1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8-30 11:35 编辑

复习、思维昨日学习的佛经内容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阂。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向,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
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阂,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别有宫室,七宝庄饰,张设床帐,悬诸缯幡。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饮食、衣服、床蓐、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生彼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如来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

通过学习可以获知:
1.无量寿佛之光明,如同劫水弥满世界,佛陀的光明耀遍显赫。
2.佛陀解说极乐世界胎生与化生的缘来,胎生与化生的不同处。
3.佛陀教导,如若疑惑则会失去大利,当要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

在佛经中讲到了五种无上智慧,分别为:
1.佛智(总称佛之一切种谓佛之智慧也
2.不思议智(谓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远、以轻为重、以长为短,反之亦可,故称不思议智
3.不可称智(谓佛智泯绝称谓,非相非形,超越对待
4.大乘广智(谓佛无所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
5.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谓佛智如实而不虚妄,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照万法,无与伦比,如法而照,其照无量

结合老师发起的光明互动你为什么学佛
学佛是为了能够明了深信诸佛的无上智慧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一、能【信】,是第一级台阶

末学现阶段的体会,这第一级台阶,最难上。
有的人自然就能够信,有的人说什么都不信
要看每个人的因缘、根器......

以末学自己为例,从第一次进入寺院那一刻
末学看着观世音菩萨,就会非常感动,欢喜
没有什么理由,也没有人劝说,就相信她在
出门就请了一尊很小的佛像,回家进行供奉

当时只有十几岁,家里的长辈、父母也没有信佛之人
没有人教导,也不知道应当如何供奉
请佛回家后,自己就会给菩萨上香、摆放供果,进行跪拜
现在回想起来,也很是神奇

反观末学的家人,现在家中设有佛堂
末学平日在家中修行佛法,供奉礼拜
但家人却视而不见,无法摄受,很是奇怪

[信]或者[不信],都和累劫第八识累积的善恶种子有关
有过去世善根的,就很容易相信,而且诵经持咒念佛就容易相应而得到救度
相反的,过去世善根不足的,而且可能有其他众生的共业干扰
这种人不学佛的时候,人生时常不顺遂,就算学佛了,干扰业障的困扰也很多
不能明白,如果还能信,这就是佛法讲的有善根——为什么有人信佛?有人不信?有人灵验?有人不灵验?

虽然会因不同的因缘、根器
导致众生【信】或【不信】
但是应当知道:
如果能信佛,能以佛法的智慧去看世间,
自然就能放下争执和执着,远离冲突和纷争,就能避免灾难和不幸,
自然就能广结善缘,福至心灵,得道多助,事事顺利
念佛信佛学佛也是这道理,
就是让我们随时放下世俗的杂念,以清净光明平等宏观的智慧来提升自己,
这样不仅当下就能摆脱凡俗和黑暗,也能逐渐达到脱离六道轮回的境界——信佛念佛能有福慧和功德的原理
「相信和信心」能让众生或修行者与正法相应,以此逐渐修行显露真心佛性而成就真正功德
反之,如果不信或退失信心,那就是由原本或退回被累世所累积的第八识恶种子习气所主宰——迷信、愚信、智信、真实信
怀疑就失去净信,失去净信就退失功德,福慧一降低,随之修行就会退——信为功德母

所以,要能【信】,先登上第一级台阶

二、【信】什么,是第二级台阶

比如,上面佛经中所讲:
如果“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则为胎生,只能够往生极乐净土的边地,“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如果“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
则为化生,便能够在极乐世界的七宝华中“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再比如
所谓的「信为功德母」,这是指对佛和佛法以及佛性,这些可以让众生逐渐究竟解脱成佛,所以才应该信
如果对于世俗知见、观念或世俗人,那就不能无智的尽信,尤其对外道知见、邪见和外道邪人,那更不应该信
你会相信一个宗教或人或观念或学说,原因在哪?是表相吸引了你,还是道理原理吸引了你?
如果只是因为某人容貌好看,或亲切?如果是这样,是因为喜欢表相,那就是堕入情绪中,还算是迷信和愚信的阶段
虽然,佛菩萨也都相好圆满、亲切慈悲、普渡众生而让众生容易接受和相信
但是,这都还没到明白原理的「智信」或印证真实的「真实信」阶段,还是属于初学者的迷信和愚信阶段
更何况,如果你不是信佛,而是因为长相和亲切而信了一般人,那也未免肤浅了
至于真正的菩萨行者,是信佛而不是信众生的,佛才是真正可信的觉悟者,众生则是菩萨普渡的对象
菩萨行者对于凡夫众生并不是用信,而是用智慧观察,明白法性和众生性
因为众生是无智的、不可信的,菩萨行者应该用智慧来观察和明白众生性,以此来引导众生解脱

所以,菩萨行者不是随便的相信凡夫众生,而是以清净慈悲平等光明智慧心来观照觉察一切相
进而明白一切原理和相貌以及众生的心、性(特质习性)、欲,而能自利利他、引导众生走向解脱成佛的道路

就像,徒弟应该相信师父,才能依靠师父的智慧而走向解脱成佛之道
然而,师父却不是相信徒弟,因为,师父是运用智慧而明白徒弟(的心念、习气和能力),不是迷信徒弟
所以,也就是说,智者是靠智慧,愚者则应该先信,如同禅宗所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迷信、愚信、智信、真实

可见【信】的方向、内容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所以,要明白、明确【信】什么,才不会走错方向

三、如何【信】,是第三级台阶

首先,应检视是哪一种【信】
把「信佛」当作拜神来看,完全不懂佛法,这种信佛也叫「迷信」
又例如虽然信佛,但是无知、无智、不明白原理,那也还是在「愚信」的阶段
相反,如果能深入经藏的智慧,而明白法性原理和众生性,那就是「智信」
而且,因为通达原理,所以印证真实,所以也叫「真实信」
另外,如果能依佛所说,那也叫「如法信」、「如说信」,虽还不能明白原理或印证真实,但是,依佛所说才是保障
「信为功德母」是指信佛和佛法以及佛性,不是随便乱信都能成为功德
也因此,佛经上告诉我们:应该远离恶人或邪见者,或有种种戒律,这些都是要我们远离错误而设立的——迷信、愚信、智信、真实信

其次,应知道如何【信】
真修,真正老实做,才能对佛生起真正如实的信心
真信和真修行就是建立在如实两字上
所以说,不老实不是真信,不是真修行——为什么说[真修才能真信]
学佛是要让自己有明辨和解脱的智慧,
而不是去完全相信某些人或某个人(不论在家或出家)
就算您对末学也是如此,您应该依据佛经的教导才对
只有佛才是智慧圆满的,才值得我们完全信任——学佛是要让自己依据佛经而有明辨和解脱的智慧,而不是去完全相信某人
真正的深信,那应该是你能真正明白其原理与相貌,而不是你什么都不懂,只是单纯相信
如果是「你什么都不懂,只是单纯相信」,这以前说过,这叫善根,属于愚信、迷信,就是还没开窍还迷惑不懂
如果能明白原理与相貌,能印证,真正懂,这叫智信——「深信因果」的法性原理

所以,当要“依佛所说”、“能明白原理与相貌,能印证,真正懂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42#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8:41: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8-31 18:54 编辑

继续复习、思维学习的佛经内容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

在极乐世界中的众生
有胎生,也会有化生
胎生者生于极乐世界边地的七宝宫殿中
化生者生于极乐世界的七宝华中

也许有人会问
既然佛法一直都宣说众生平等
那为什么都到极乐世界了还会有这样的分别呢?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平等】【分别】相关内容

一、如何理解【平等】?
谈到「平等」

我想先探讨个问题,为什么洗冷水澡却会生病?

以科学来说,人体可以进入低温保存,在星际飞行中尤其需要

所以,从科学上来说,人体是不会因为低温而死亡或生病的

但是,现实上,人体却常又因为低温而生病和死亡,这问题出在哪呢?

问题就在于「平等」!

这是「平等」的奥妙,所以,佛法能治一切病,能超越生死轮回!

你想真正明白,那就要做到真平等!

我所领悟的是,平等不会造成死亡,而是一种同化

你可能改变你原来的特征或特性,但是,处在一种平等状态

所以,外观上,低温保存好像死了或睡着了,其实,没有任何损伤

虽然没有损伤,但是,在质地上,是有变化的,这就是平等的同化状态

所以,面对任何苦难,为什么会变成苦难?那是因为对立不平等

佛法中的真平等,不会有对立,不会有苦难,这就是平等的真义,真正的平等

平等就如其字义,就是平等,就像一种禅定,所以,不会死亡,而是进入一种真平等的同化状态中

当然,这决定于心念,相由心生,心是根本


关于种种疾病,心念的力量尤其重要,佛法就是心法,能治一切病,更能超越生死,解脱轮回

心念上如果真平等,疾病和病菌或病因也会被清净光明平等所同化,所以说「相由心生」

「平等」两字甚深,祝福有缘听闻者
——平等

为何做不到平等对待众生呢?
如果真正对众生慈悲,怎会做不到[怨亲平等]呢?
因为没有真正具备真心,
所以才做不到,也才无法显露佛性智慧
——如何[怨亲平等]的解决非人鬼神问题?
坏人总是想着坏勾当,这才是真正的分别执着
一般人总是弄不清楚这些逻辑,更不用谈[甚深智慧]的[不二法门]了
而[外道]和[附佛外道]最会用错解来愚弄无知众生,引入邪魔外道,成为魔眷属
——一切法都是佛法?分辨正邪也是分別心吗?分辨正邪而不取正邪

如何做到平等对待众生呢?
没有善根的人,,可能完全不相信因果,,认为只要自己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
有善根的人,,可能自己就不会造恶,,知道什么该做不该做,,自己心中有原则
因为善根不同,,所以命终会投生不同的天道,,不过终究还是在六道中,,还是不能解脱,,
因为解脱需要智慧,,需要佛的智慧,,才有办法超越六道
虽然如此,,但是有善根的人还是比较容易学善法,,甚至佛法

说这些是让我们能够有些许的明白,,让我们心中能够放下正邪的执着,,
看的更广更远,,心中才会更平和,,这样才能接近真正的智慧
——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大家如果好好学习心法,好好深入心法,就会逐渐明白原来自己以前差距真心那么远
自己以前常以为自己做的很多了,以为自己很有修行或修养了,以为自己很慈悲了
其实那是颠倒,不明白自己的错误,不明白真心
能这样发觉,才会真正忏悔,真正学习谦卑心
真正感到感恩心,真正对学佛感受到欢喜心
真正对世俗逐渐有舍离心能放下
逐渐对怨亲能有平等心
——如何[怨亲平等]的解决非人鬼神问题?
例如[惭愧忏悔心][感恩心][慈悲心][欢喜心][清净心][光明心][平等心]
这就是为什么要花很多时间(或达成很多数量)来[念佛][拜佛][持咒][诵经]的原因
而不是像那些不懂实修的人,只会嘴上说空,说数量不重要,说心最重要
试问,末法时期,一般人欲望沉重,整天想的都是世俗欲望和烦恼
如果没有透过长时间大数量的实修,如何能破妄显真呢?如何见真心呢?
——[精进实修分享与问答]妙观察智&戒定慧&慈悲心实修导引

二、如何理解【分别】?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分别心?还有分别心是怎么来的?
其实分别心是来自于无明愚痴
对于法界(宇宙)真相不明白不透彻,有执着妄想欲望,这时候就会有分别心
所以分别心是来自于根本无明,是来自于愚痴,是来自于妄想欲望执着

所以什么是分别心,其实就是愚痴心,就是妄想心,欲望心,执着心
——[问题解析]什么是分别心?吃素不吃肉是分别心吗?
分别也是修行的过程
透过学习佛法正知见
然后用正念和正知见来分辨检验自己的心念和行为
逐渐就能修行增上
最后成就[妙观察智]
——一切法都是佛法?分辨正邪也是分别心吗?分辨正邪而不取正邪
能分别而不分别,,不分别而分别,,心无所障碍,,法随心生,,随缘而生灭——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佛法讲不要分别执着,这是指放下世俗执着,让心清净
而不是教您不要分辨正邪去干坏事,不然佛陀怎么还要规定戒律呢?
就像好人心中没有妄想杂念,所以不会做坏事,又能明辨是非善恶,这才是真正不执着——一切法都是佛法?分辨正邪也是分別心吗?分辨正邪而不取正邪
分辨正邪固然重要,但是,应该随时观照自己的心
真正平等清净自在——魔扰解析:魔怎么干扰人?其中一点就是引发你的诤论心和对立心

回到上面的那个问题,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这个【分别】,并不是对众生不平等的【分别】
而是方便,教导众生,会因自己的心念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
会出现这样的【分别】,不是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区别对待,而是由自己决定的

同时,对于众生的各种问题,情况,也应当会【分别】
善知识教导:
一般人以为学佛不能分别,却不知道分别是有区别的
佛法(佛经)上称能够分辨真相的分别叫做善分别(善择观),成就的就是分别智,妙观察智
所以学佛不是变成呆子,分别两字要看是凡夫的妄想分别,还是菩萨的善分别智慧
——[问题解析]什么是分别心?吃素不吃肉是分别心吗?

就比如:
当我们谈因果的时候,一些世俗没学佛的人可能不相信因果
当我们谈非人鬼神干扰的时候,一些不懂六道现象和修行次第的佛弟子又说[没这些东西][一切都是空]
当我们谈佛经所说~[初学大乘不应该接触小乘],一些不明白的佛弟子又说我们毁谤小乘,或说三乘都是佛说
当我们谈实相,一些不明白实相的佛弟子又开始毁谤,反而堕入不究竟的表法

这些是演说佛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其实,我们谈这些是要让众生和佛弟子弄清楚这些事情,而且这些本来在佛经上就都讲的很明白
所以,谈非人鬼神和魔,不是要您去怕这些,而是要建立正确的知见
因此,不是要您和非人鬼神或魔或外道或和大小乘产生仇视对立
而是要教导众生弄清楚这些因果现象,以及修行的原理和方法,
不论是对非人鬼神和魔或外道或大小乘
都是以清净平等的心态去看待和面对,厘清一些现象和原理方法
而保持清净心和平等心去修行,如此而已
简单说,就是以超然的态度,不堕入执着的去明白六道和法界的表相和真相
这样才能更圆满的适应根器和因缘来救度众生

所以谈外道问题,那只是告诉众生外道无法解脱轮回,不是要敌对仇视
谈非人鬼神和魔扰,那只是要告诉众生因果问题和正确的修行,不是要您去害怕鬼神和魔
谈大小乘,那只是要佛弟子明白大小乘的根本差别,和正确的的修行方法
谈实相,那是为了根器足够的众生能早日成就佛道
——[菩萨行者的清净平等心]理性的分析说明&不堕入对立和仇视

所以,我们当要
要能正确的分别,,而后来又能不分别执着,,心境平等
这就是净觉随顺和破除四相,,先手握长铁杆保持平衡,,后来要能身我铁杆钢索一切都不执着
却又能不堕入外道邪见中,,也就是虽不执着,,却也不会掉下钢索,,而能自在的走向彼岸
先站稳自己的脚步,,心净就有光明,,有光明,,就不需要做什么外相的事情,,请相信光明的心
如果能真正不分别保持清净心,,然后逐渐成就平等性智来普渡众生,,
而且真正做到以妙观察智来分别众生根器,,广行适应众生的方便妙法
如此即是,,分别而不分别,,不分别而分别——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佛菩萨仍以各种方式来引导一切众生回头
而不是像众生堕入在分别执着的两边——一切法都是佛法?分辨正邪也是分别心吗?分辨正邪而不取正邪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43#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2:04: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9-1 12:28 编辑



(学习用时 3 小时 )


-
- [经文] --

弥勒菩萨白佛言:

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

佛告弥勒:

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

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

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末学解说]

弥勒菩萨问佛陀:

世尊!在这个娑婆世界世界,有多少不退菩萨(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之菩萨)往生至无量寿佛的国土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

在这个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之菩萨)往生至无量寿佛的国土。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菩萨都已经曾供养了无数诸佛,仅次于补处弥勒(前佛既灭后,成佛而补其处是名补处。即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也,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又此位名等觉,弥勒即为释迦如来之补处菩萨也);

诸位小行(对于大乘行法而谓小乘行法之言)菩萨以及修习少功德者,数量多到无法计算,都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于极乐净土。

注解:
【不退菩萨】: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之菩萨。有三种不退、四种不退之别,其位次则依诸宗而异。((参见:不退)984)p985 FROM:【佛光大辞典】

【不退菩萨】:阿毗跋致之菩萨。阿毗跋致,华译不退,即于无上菩提不再转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补处】:(术语)前佛既灭后,成佛而补其处是名补处。即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也,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又此位名等觉,弥勒即为释迦如来之补处菩萨也。维摩经曰:“弥勒在一生补处。”智度论七曰:“弥勒菩萨应称补处。”观音玄义中曰:“补处者,前佛既灭,而此菩萨即补其处,故云补处。”四教仪集注下曰:“一生补处者,犹有一品无明,故有一生。过其一生,即补妙觉之处。”无量寿经上曰:“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补处弥勒】:(菩萨)与所谓一生补处之弥勒同。弥勒为当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成道,继释迦如来之迹而补佛处之菩萨故也。(参见:补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小行】:(术语)对于大乘行法而谓小乘行法之言。【又】小便之异名。释氏要览下曰:“小行,往小便,律言小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往生】:(术语)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无量寿经下曰:“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观无量寿经曰:“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告弥勒:

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

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末学解说]

佛告诉弥勒菩萨:

不但我刹土中的诸菩萨等往生至彼国,他方佛土也同样如此。

其第一佛名为远照,彼佛国土有百八十亿菩萨都已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其第二佛名为宝藏,彼佛国土九十亿菩萨都已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其第三佛名为无量音,彼佛国土二百二十亿菩萨都已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其第四佛名为甘露味,彼佛国土二百五十亿菩萨都已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其第五佛名为龙胜,彼佛国土十四亿菩萨都已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其第六佛名为胜力,彼佛国土万四千菩萨都已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其第七佛名为师子,彼佛国土五百亿菩萨都已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其第八佛名为离垢光,彼佛国土八十亿菩萨都已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其第九佛名为德首,彼佛国土六十亿菩萨都已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其第十佛名为妙德山,彼佛国土六十亿菩萨都已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其第十一佛名为人王,彼佛国土十亿菩萨都已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其第十二佛名为无上华,彼佛国土无数不可称计诸位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经曾供养了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这样的菩萨都已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其第十三佛名为无畏,彼佛国土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位小菩萨以及比丘等不可称计,都已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注解:
【往生】:(术语)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无量寿经下曰:“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观无量寿经曰:“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语弥勒:

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

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竟,我今为汝略说之耳。

[末学解说]

佛对弥勒菩萨讲到:

不但这十四位佛陀国土中的诸位菩萨等已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中的往生者也都是如此,数量多到无法计算。

我只宣说了十方诸佛之名号,以及菩萨、比丘,这些已经往生至彼国者,昼夜不停,一劫(即一长时。劫为劫簸(梵 kalpa)之略称,乃分别时节之意)时间尚且都不能说完,我现今为你等简略说之。

注解:
【一劫】:<一>即一长时。劫为劫簸(梵 kalpa)之略称,乃分别时节之意。大智度论卷三十八以时间之最小单位称为念,最大单位则称为劫。释迦氏谱(大五○·八四下):“劫波,此土译之名大时也。此一大时,其年无数,假以喻显,方可委知。”(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大智度论卷七)((参见:劫)2811)<二>指一次之灾厄。此系就世间之成坏而言。p45FROM:【佛光大辞典】

【往生】:(术语)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无量寿经下曰:“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观无量寿经曰:“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语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

其中有得闻无量寿佛之名号,能够欢喜踊跃,乃至一念(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应对知道这样的人可以获得大利(广大之利益),能够具足无上功德。

所以,弥勒!假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也必须要冲过去。闻此经法,欢喜信乐(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指契合于佛所说之教法。例如,如说修行,即依佛之教法而修行之意)。

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菩萨想要闻此经却不能得到。如若有众生闻此经,能够于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始终不退转,所以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我现今为诸众生演说这部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是为了告诉众生,一切众生都可以发愿求取往生净土,不要在我灭度(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之后再产生疑惑。

当来之世(应来之世。即来世也)经道灭尽(佛陀之教法称为“经”,故以“经道灭尽”喻指佛之教法衰微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保留百岁,其有众生能够值遇这部经者,随意所愿都能够获得救度。

注解:
【一念】:(喻)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利】:(术语)广大之利益。无量寿经下曰:“当知此人为得大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千大千世界】: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然据正确推定,所谓三千世界实则为十亿个小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实为千百亿个世界,与一般泛称无限世界、宇宙全体之模糊概念实有差距。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观无量寿经卷十二、俱舍论卷十一、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往生要集卷八十四)p523 FROM:【佛光大辞典】


【信乐】: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谓于心忍许,更爱乐欲求之。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摄大乘论释卷九(大三一·二一三中):“于六度正教中,心决无疑,故名为信。如所信法,求欲修行,故名为乐。”此盖于心忍许,无有疑虑,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更进而如其所信,欲求修证世与出世之善,称为信乐。净土法门对于信乐之意义则解之为信净土(即愿乐往生)之义。(俱舍论光记卷四、观经散善义传通信卷一)((参见:三心)532)p3722  FROM:【佛光大辞典】

【如说】:指契合于佛所说之教法。例如,如说修行,即依佛之教法而修行之意。此外,尚有如说往生等,亦为此例。p2378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又为“无上道心”之略称。指愿求无上道之心。又称为菩提心。据众许摩诃帝经卷二载,叙述菩萨求无上道一事,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明得值遇弥勒而闻法,求无上道成不退转。此种求无上道之心,即称无上道心。(出曜经卷十四、大宝积经卷二十五、弥勒大成佛经、法华经疏(吉藏))((参见:菩提心)5200)p5073FROM:【佛光大辞典】

【灭度】:梵语 nirva^N!a,巴利语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参见:涅槃)4149)p5507 FROM:【佛光大辞典】

【当来】:(杂语)应来之世。即来世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经道灭尽】:佛陀之教法称为“经”,故以“经道灭尽”喻指佛之教法衰微灭尽。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九上):“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p5557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佛语弥勒: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

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

如来兴世(指佛之出世。诸佛出现于世间成佛,随机示现生灭大法,拯救众生出离苦海,故谓兴世)难得值遇难得见到、诸佛经道(经典所说之道)难以得到难以闻到;菩萨胜法、种种波罗蜜(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能够得闻,也是非常难的;

遇到善知识、闻法能行,这更加难;如若能闻这部经,且信乐(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则是难中之难,没有超过这种难的。

所以对我法,应当这样去实作、这样去演说、这样去教导,应当信顺(信受所闻之法而随顺之也),如法(如法,契于理也)修行。

注解:
【兴世】:指佛之出世。诸佛出现于世间成佛,随机示现生灭大法,拯救众生出离苦海,故谓兴世。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上(大四○·一六五上):“今此且据娑婆所见,诞育王宫,厌世修行,降魔成佛,故云兴世。”p6280FROM:【佛光大辞典】

【经道】:(术语)经典所说之道。无量寿经下曰:“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波罗蜜】:梵语 pa^ramita^,巴利语 pa^rami^ 或 pa^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a^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s/i^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a^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毗梨耶(梵 vi^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a^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n~a^)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a^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钵罗尼陀那(梵 praN!idha^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n~a^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佛种姓(巴Buddhavam!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a^)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i^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n~n~a^)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a^na)波罗蜜、慈(巴 metta^)波罗蜜、舍(巴 upekkha^)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p3445 FROM:【佛光大辞典】

【信乐】: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谓于心忍许,更爱乐欲求之。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摄大乘论释卷九(大三一·二一三中):“于六度正教中,心决无疑,故名为信。如所信法,求欲修行,故名为乐。”此盖于心忍许,无有疑虑,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更进而如其所信,欲求修证世与出世之善,称为信乐。净土法门对于信乐之意义则解之为信净土(即愿乐往生)之义。(俱舍论光记卷四、观经散善义传通信卷一)((参见:三心)532)p3722  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信顺】:(术语)信受所闻之法而随顺之也。无量寿经下曰:“应当信顺如法修行。”教行信证信卷序曰:“信顺诸佛如来真说。”法华玄义六下曰:“人心由法成亲,亲故则信,信故则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法】:(术语)如法,契于理也。无量寿经下曰:“应当信顺如法修行。”维摩经方便品曰:“夫说法者,当如法说。”同观众生品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

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于将来世当成正觉。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芬芬而降。

佛说经已,弥勒菩萨及十方来诸菩萨众,长老阿难、诸大声闻,一切大众,闻佛所说靡不欢喜。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演说此经法后,无量众生都发起了无上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之简称。谓佛之悟也。无过于此之悟,故云无上,离偏邪故云正,悟真理故云觉)之心,

一万二千那由他(数目字,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人获得清净法眼(清净之法眼也,法眼为五眼之一。小乘之声闻于见道观见四圣谛,大乘之菩萨于初地观见二空之理之智),二十二亿诸天人民获得阿那含(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或是不来,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谓断尽一切烦恼而心得解脱。为小乘阿罗汉之证果),四十亿菩萨获得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于将来世当成就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

此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大光明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起,无量妙华芬芬而降。

佛陀演说完经后,弥勒菩萨以及十方来诸位菩萨众,长老阿难、诸位大声闻,一切大众,闻佛所说无不欢喜。

注解:
【无上正觉】:(术语)无上正等正觉之简称。谓佛之悟也。无过于此之悟,故云无上,离偏邪故云正,悟真理故云觉。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译无上正等正觉。无量寿经上曰:“决定必成无上正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那由他】:数目字,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清净法眼】:(术语)清净之法眼也,法眼为五眼之一。小乘之声闻于见道观见四圣谛,大乘之菩萨于初地观见二空之理之智也。无量寿经下曰:“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那含】: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或是不来,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漏尽意解】:谓断尽一切烦恼而心得解脱。为小乘阿罗汉之证果。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九上):“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正法华经卷四、无量寿经卷下、注维摩经佛国品)p5827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觉】:(术语)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种震动】: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依地动之方向,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六相。新华严经卷十六、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一等则举出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各相复分小、中、大等三种,故计有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等十八相。大方广大庄严经卷二则举出摇动、极摇动、遍摇动、扣击、极扣击、遍扣击、移转、极移转、遍移转、涌覆、极涌覆、遍涌覆、出声、极出声、遍出声、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等十八相。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载有地动之八种因缘:(一)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震动。(二)得道之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知试力则普地震动。(三)若菩萨由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普地大动。(四)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则普地震动。(五)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地大震动。(六)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则普地震动。(七)佛之说教将毕,欲舍性命,则普地震动。(八)如来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时,地大震动。同经卷二亦载有大地震动之六时:(一)佛入胎时,(二)出胎时,(三)成道时,(四)转法轮时,(五)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六)入涅槃时。(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八、法华经文句卷二下)((参见:六震)1310)p1307FROM:【佛光大辞典】

========================================================================

通过学习可以获知:
1.不仅娑婆世界,其他十四位佛陀的国土,以及十方世界中的诸位菩萨、比丘、修习少功德者等,都已往生至极乐净土。
2.如果能够得闻阿弥陀佛之名号、《佛说无量寿经》,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能获得大利益,具足无上功德。
3.佛陀慈悲,将《佛说无量寿经》保留百岁,劝导众生当要珍惜,当要“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

由此,深深感恩佛陀大慈大悲!感恩善知识!感恩老师!
引导、帮助末学能够闻知、学习、思维《佛说无量寿经》

学习完《佛说无量寿经》,进行一下总结和梳理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共学习了30个相关专题

1.学习《佛说无量寿经》,体会【因果真实不虚】,当要【真正深信因果】

2.学习《佛说无量寿经》,体会【相应】【选择】的根本在心念

3.学习《佛说无量寿经》,体会【愿力的不可思议】&应发起【正确的誓愿】

4.透过《佛说无量寿经》,学习发起大悲愿心,而能真正与佛菩萨的悲愿接轨,得不退转

5.学习《佛说无量寿经》,深深体会弥陀大愿的光明慈悲殊胜,帮助末学打开心。。。

6.透过《佛说无量寿经》经文,学习【心念与因果】,体会【真心忏悔】

7.透过《佛说无量寿经》经文,学习思维如何能够~不再受【轮回】之苦

8.透过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经文,从实际经历中,亲身体会「大乘与小乘的区别」

9.透过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经文,体会实修者当要学以致用,老实真做

10.透过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经文,体会释尊“行如所应”带来的感动。。。

11.透过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经文,体会实修者当要学以致用,老实真做

12.透过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经文,从实际经历中,亲身体会「大乘与小乘的区别」

13.透过《佛说无量寿经》经文,学习思维如何能够~不再受【轮回】之苦

14.透过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经文,用心体会佛陀的慈悲之心

15.透过《佛说无量寿经》经文,学习【心念与因果】,体会【真心忏悔】

16.学习《佛说无量寿经》,深深体会弥陀大愿的光明慈悲殊胜,帮助末学打开心。。。

17.透过《佛说无量寿经》,学习发起大悲愿心,而能真正与佛菩萨的悲愿接轨,得不退转

18.学习《佛说无量寿经》,体会【愿力的不可思议】&应发起【正确的誓愿】

19.学习《佛说无量寿经》,体会【相应】【选择】的根本在心念

20.学习《佛说无量寿经》,体会【因果真实不虚】,当要【真正深信因果】

21.透过《佛说无量寿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正法】相关内容

22.透过《佛说无量寿经》反省自身,体会学佛是为了获得【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23.透过《佛说无量寿经》,体会学佛是为了能够不再愚痴,心得开明,脱离轮回

24.透过《佛说无量寿经》,体会学佛是为了能够不再有贪恚、愚痴、苦恼之患

25.透过《佛说无量寿经》,体会学佛是为了能够于娑婆世界端心正意,不作众恶

26.透过《佛说无量寿经》,体会学佛是为了能够发起正向心来改变自己和周遭环境

27.透过《佛说无量寿经》,体会学佛是为了能够如佛经法,转相教诫,真正发起慈悲之心

28.透过《佛说无量寿经》,体会学佛是为了能够引导众生、善护众生、利益众生

29.透过《佛说无量寿经》,体会学佛是为了能够明了深信诸佛的无上智慧

30.透过《佛说无量寿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平等】【分别】相关内容

通过这些专题的学习,体会到为何佛陀教导众生对这部佛经:
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因为这部佛经,可以帮助众生树立起信心——“信为功德母”
进而引导众生学习佛法、修行佛法,获得解脱,成就佛道

比如上述内容中,佛陀也讲了为何要演说这部佛经的原因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其中这句“所当为者皆可求之”,就是在告诉众生,人人都可以求之,都可以发愿往生净土,只要按照佛经的教导如实去做,便都可以实现这个愿望。
就好像在黑暗中,放了一盏灯,远远可以看到光,顺着光,就知道了前进的方向,有了方向,就不会迷茫、走错,只要坚持走下去,就能到达终点。

树立信心,是末学在这部佛经中最深的体会!
末学当依佛陀教导“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
诚心发愿能够与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共成佛道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2:29 , Processed in 0.09054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