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佛说阿弥陀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40

主题

69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45

[忍辱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光明遍照,按照善知识的教导接下来发心学习《阿弥陀经》

恳请诸佛菩萨  善知识慈悲加持

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深入经藏,安住在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中,深入经文义理,增上智慧
以此能够有因缘为众生演说极乐世界的殊胜美好,令众生能生发要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心而自利利他


弟子光明遍照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0

主题

69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45

[忍辱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0

主题

69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45

[忍辱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3 21:27 编辑




学习、读诵、思惟《佛说阿弥陀经》约3小时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佛说阿弥陀经》是大乘佛教经典,是净土三经之一,其余二部是《佛说无量寿经》和《佛说观无量寿经》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相对比较简短,主要是宣说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美好,令众生生起信心,引导众生都应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部经虽然简短,但是却是十方世界诸佛都在称赞护持的经典,也是佛陀在四十九年宣扬佛法中唯一的不请自说的一部经典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地位和功德利益非同一般

因为佛陀慈悲众生,不愿看到众生累劫在六道轮回受苦,所以想让众生跳出这个三界火宅,回到阿弥陀佛为众生建立的极乐佛国

只有如实的按照佛陀的教导,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生起绝对的信心,如实发起大愿,要往生极乐世界

并且身体力行,每天都能称念弥陀圣号,做到净念相继

这样临命终时就能得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无量圣众的接引而往生净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0

主题

69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45

[忍辱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4 20:59 编辑

(4楼—5楼用时约4小时)
一、经文一开始介绍了参加法会的时间、地点、参加这次法会的对象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乾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梨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俱罗、阿㝹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学习解说】
如是我闻(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为第一,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我(指阿难尊者)亲自听闻佛这样说:

一时(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佛在舍卫城(为中印度古王国名。又作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尸罗跋提国、舍啰婆悉帝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为大家宣说佛法,参加这次法会的有二千五百名大比丘(比丘之德高年长者),他们都是证得果位的大阿罗汉(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是众生求取佛法的善知识

法会中还有佛陀的大弟子们,他们是:长老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见下)、摩诃目乾连(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神通第一,见下)、摩诃迦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头陀第一,见下)、摩诃迦栴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议论第一,见下)、摩诃拘絺罗(见下)、离婆多(见下)、周梨槃陀迦(见下)、难陀(释尊之异母弟,见下)、阿难陀(世尊堂弟多闻第一,见下)、罗睺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系佛陀出家前之子,密行第一,见下)、憍梵波提(佛弟子之一,见下)、宾头卢颇罗堕(见下)、迦留陀夷(见下)、摩诃劫宾那(见下)、薄俱罗(见下)、阿㝹楼驮(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天眼第一,见下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学习解说】
参加法会的还有许多的菩萨摩诃萨,就如:文殊师利菩萨、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以及以帝释天天帝为首的无量无边的天人们也都来到法会现场听闻佛陀说法


【词解】
【如是我闻】
 (杂语)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为第一,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伛(有之义)二字为吉祥之表,是诤论之本也,故佛教为避诤论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凡诸经之首有通别二序,通序称为证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灭时告阿难使置于诸经之冠首者。出于集法藏经。佛地论一曰:“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探玄记三曰:“如是总举一部文义,谓指己所闻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释曰:“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智度论一曰:“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中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注维摩经一:“肇曰:如是信顺辞,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法华文句一曰:“对破外道阿伛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法华义疏一曰:“立此六事为简外道,外道经初皆标阿伛二字,如来教首六事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是我闻】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时】
梵语 ekasmim! samaye,巴利语 ekam! samayam!。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金刚仙论卷一(大二五·八○一上):“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中略)。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又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一)迦罗,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二)三摩耶,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大智度论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一)p63
FROM:【佛光大辞典】

【舍卫国】
舍卫,梵名 S/ra^vasti^,巴利名 Sa^vatthi^。为中印度古王国名。又作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尸罗跋提国、舍啰婆悉帝国。意译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本为北憍萨罗国(梵 Uttara-Kos/ala^)之都城名,为别于南憍萨罗国(梵 Daks!iN!a-Kos/ala^),故以都城代称。
 关于舍卫国名称之由来有数种说法,如毗湿奴富兰那(梵 Vis!N!u-pura^N!a)所载,该都城之创建人为日种王(梵 S/ra^vasta)。另如南方佛教所传,有人问:“此城有何种货物?(巴 kim bhaN!d!am! atthi)”城中之人则答:“无物不有。(巴 sabbam! atthi)”又梵语 s/rava, s/ravas 系耳、闻、好名闻之意,后转释为舍卫国之名。
 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统治此国。据分别功德论卷二载,佛陀于舍卫国前后居止二十五年,较住于其他诸国长久,由于此国最妙、多珍奇,人民知义理;而祇洹精舍特有神验,当众僧讲集时,有猕猴数千前来,在左右观听,寂静无声,诸飞鸟亦普皆来集;以此国多仁慈,故异类影附。大智度论卷三载,舍卫城为佛出生地,为报生地之恩,故多住此。诸经典中,常见其名,且阿含部之诸经、贤劫经、弥勒下生经、弥勒上生经、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等诸会,阿弥陀经、文殊般若经、金刚般若经等皆于此处说。
 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九亿之家,然至西元五世纪初,法显至此地巡礼时,已颇荒废,再经二百年,玄奘经此地时,更为荒芜。如城内原有胜军王所建大法堂、钵逻阇底精舍、须达长者故宅、指鬘外道悔改证果之处等遗址;城外则有祇园精舍、佛陀为病比丘看病处、舍利弗目连竞神通处、外道杀淫女谤佛处、提婆达多陷入地狱大坑、群盗得眼林,及城外西北约十八公里处之迦叶佛本生地等遗址,种种圣迹皆成废墟。
  有关此国之位置,据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推定,近于尼泊尔之奥都(Oudh,古称沙只,巴 sa^keta),北方约九十余公里处,即拉布提河(Rapti)左岸之沙赫玛赫(Sahet Mahet)地方。因近年在该处发掘铭刻有 s/ra^vasti^ 之巨大佛像、大唐西域记卷六所说周长约五公里之城壁,及记述布施祇园精舍田地之铜板等,足资证明此处即舍卫国故址之地。(杂阿含经卷二十三、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长阿含经卷三、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九、十二游经、四分律卷五十、摩诃僧祇律卷八、阿育王传卷二、金刚般若经疏、阿弥陀经疏、胜鬘宝窟卷上本、高僧法显传、释迦方志卷上、玄应音义卷三、慧苑音义卷下、A. Cunningham: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J.Ph. Vogel: The site of S/ra^vasti^(J.R.A.S. 1908))p3504
FROM:【佛光大辞典】

【祇树给孤独园】
 (地名)舍卫城有长者哀恤孤危。世人呼曰给孤独Ana%tapindika,佛在摩揭陀国时,来闻法三归为优婆塞。后乞佛来舍卫城度国人,以园林献佛。佛许之。长者归国选园林以太子誓多之园林Jetavana为第一。弥勒上生经疏上,慈恩以二人之名载园林名之因缘。曰:‘地唯挟垲,泉林繁郁,壁方五里,可设伽蓝。善施请买,太子不许。因戏言曰:布金满地,厚敷五寸,时即卖之。善施许诺。(中略)太子知其情邈,自发胜心。人之所贵,莫过金宝。而彼当能倾库买地以造僧园,我何所乏而无修建?请悔先地,长者不从。太子云:许地取金,未论林树。地随汝主,林属我身。其助成功,但陈供养。佛后游此,告阿难曰:园地善施所买,树林誓多所施。二人同心,共崇功德。自今已后,应谓此地为誓多林给孤独园。’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大比丘】
 (术语)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阿罗汉】
 (术语)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称为大阿罗汉。阿弥陀经曰:“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慈恩疏曰:“大者名称位高,善见律云:僧中功德极大者为大阿罗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罗汉】
梵语 arhat,巴利语 arahan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据成唯识论卷三载,阿罗汉通摄三乘之无学果位,故为佛之异名,亦即如来十号之一。另据俱舍论卷二十四举出,阿罗汉乃声闻四果(四沙门果)之一,为小乘之极果。可分为二种,即:(一)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二)阿罗汉果,指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而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证入此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若再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之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则称为十无学支。
 关于阿罗汉之语义,据大智度论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七本、翻译名义集卷一、卷二等举出杀贼、不生、应供三义,称为阿罗汉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即:(一)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梵语 arhan,为梵语 arhat(阿罗汉)之单数主格,意译受供养、受尊敬,故上述三义中,以应供一义较为适切。此外,慧远于大乘义章卷二十末亦以应化一切众生、断尽诸惑等四义解释阿罗汉。又善见律毗婆沙卷四则举出打坏三界车辐、远离一切恶业、无覆藏等五种阿罗汉之释义。
 另就阿罗汉之种类而论,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依其根性利钝之差别,可分为六种。据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五等所举,即:(一)退法阿罗汉,又作退相阿罗汉,指遭遇小恶缘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二)思法阿罗汉,又作死相阿罗汉,指由于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三)护法阿罗汉,又作守相阿罗汉,指能守护而不致退失果位者。(四)安住法阿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五)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六)不动法阿罗汉,又作不坏相阿罗汉,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为钝根者,故得时解脱或时爱心解脱,而后者系属利根者,故得不时解脱或不动心解脱。详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缘而得入定之解脱,称为时解脱;随时可入定,而无须等待某种特定因缘之解脱,称为不时解脱。又善护自己所得之阿罗汉果,并解脱烦恼者,称为时爱心解脱;不再由于烦恼而退失果位之解脱者,称为不动心解脱。此外,不动法阿罗汉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为两种,即:(一)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阿罗汉、不退相阿罗汉。(二)由精进修行而达不动法者,称为不动法阿罗汉。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为七种阿罗汉。若再加缘觉、佛,则总称九种阿罗汉,又称为九无学。
 另据中阿含经卷三十、成实论卷一等所举,以慧解脱、俱解脱取代缘觉、佛,而形成另一种九无学。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脱烦恼之阿罗汉,称为慧解脱阿罗汉。若得灭尽定,而于心、智慧两方面悉皆解脱之阿罗汉,则称俱解脱阿罗汉。此二者再加无疑解脱阿罗汉(在俱解脱中通达一切文义,而得四无碍解者),则成三种阿罗汉。(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卷四十二、北本涅槃经卷十八、弥勒上生经、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十四、甘露味论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法华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末、法华义疏卷一、大日经疏卷一、翻梵语卷一、玄应音义卷八)((参见:九无学)147、“六种性”1302、“四向四果”1683)p3692
FROM:【佛光大辞典】

【舍利弗】
梵名 S/a^riputra,巴利名 Sa^riputt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弗怛罗、舍利弗多罗、奢利富多罗、奢利弗多罗、奢唎补怛罗、设利弗呾罗。意译鹙鹭子、秋露子、鸲鹆子、鸲鹆子。梵汉并译,则称舍利子、舍梨子。旧译“身子”,或系误以 s/a^ri(舍利鸟)作 s/ari^ra(身体)。梵语putra(弗),意谓子息。其母为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出生时以眼似舍利鸟,乃命名为舍利;故舍利弗之名,即谓“舍利之子”。又名优波底沙(梵 Upatis!ya,巴 Upati^s!ya),或作优波提舍、优波帝须等。意译大光,即从父而得之名称。
 据佛本行集经卷四十八舍利目连因缘品载,舍利弗自幼形貌端严,及长,修习诸技艺,通晓四吠陀。年十六即能挫伏他人之论议,诸族弟悉皆归服。年少之时,与邻村之目犍连结交,尝偕伴赴王舍城外只离渠呵之大祭,见众人混杂嬉戏,顿萌无常之感,即剃除须发,投六师外道中之删阇耶毗罗胝子(梵 San~jayavairat!t!iputra)出家学道,仅七日七夜即贯通其教旨,会众二百五十人皆奉之为上首,然舍利弗犹深憾未能尽得解脱。
 其时,佛陀成道未久,住于王舍城竹林精舍,弟子阿说示(又称马胜比丘)著衣持钵,入城中乞食。舍利弗见其威仪端正,行步稳重,遂问所师何人,所习何法。阿说示乃以佛陀所说之因缘法示之,令了知诸法无我之理。舍利弗旋即与目犍连各率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时诣竹林精舍皈依佛陀。
 据十二游经载,舍利弗归佛后,常随从佛陀,辅翼圣化,为诸弟子中之上首;复以聪明胜众,被誉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另据众许摩诃帝经卷十一、卷十二、贤愚经卷十须达起精舍品等载,舍利弗并通晓外典,屡以超绝之辩才摧伏赤眼婆罗门等外道;而须达多长者之皈依佛陀,捐建祇园精舍等事,亦为舍利弗撮挽接引所致。又据四分律卷四十六、十诵律卷三十七等载,佛陀晚年,提婆达多唱五事非法,欲破僧团,并率五百比丘遁入伽耶山中,舍利弗乃与目犍连共至彼山,令五百比丘自悟其非,复归佛陀。
 舍利弗一生为僧伽长老崇敬,且屡为佛陀所赞美。后较佛陀早入灭,七日后荼毗,葬遗骨衣钵于祇园,须达多长者并为之建塔。又据法华经譬喻品所载,舍利弗得佛陀之记别,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华光如来。又现存之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舍利弗阿毗昙论三十卷,相传系舍利弗所讲说者。(杂阿含经卷四十五、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卷三十三、佛所行赞卷四大弟子出家品、中本起经卷上舍利弗大目犍连来学品、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一、大智度论卷十一、卷四十五、大唐西域记卷四、卷六、玄应音义卷三、P. Bigandet: The Life or Legend of Gandama, vol. I)p3498
FROM:【佛光大辞典】

【目犍连】
梵名 Maudgalya^yana,巴利名 Moggalla^na。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诃目犍连(梵 Maha^maudgalya^yana)、 大目犍连、大目乾连、大目连、目连、目揵连、目伽略、勿伽罗、目犍连延、目犍罗夜那、没特伽罗、毛伽利耶夜那。别名拘律陀(梵 Kolita)、拘律、俱哩多、拘离迦、拘理迦、俱离多。意译天抱。被誉为神通第一。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梵 San~jaya)外道之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于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七舍利弗目连缘品、四分律卷三十三等均载有此事。
 目犍连与舍利弗归依佛陀后,共同精进修道,遂成诸弟子中之上首,辅翼佛佗之教化,有关其事迹,于经典中时有记载。又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三、中阿含卷四十八牛角娑罗林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大智度论卷四十一等经论中,皆特称之为“神足第一”。据载,目犍连亦曾代替佛陀为众经说法。
 另据盂兰盆经载,目犍连曾为救母出离饿鬼道,而于七月十五僧自恣之日供养十方大德僧众,遂为后世盂兰盆会之由来。晚年在王舍域内行乞时,惨遭嫉恨佛陀教团之婆罗门徒执杖梵志,以瓦石击死,此系佛陀涅槃前之事。佛陀于竹林精舍门边建塔吊之;又于大唐西域记卷四、卷九等,亦有记载。
 此外,于密教中,目犍连系安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尊释迦牟尼佛右方上列之第四位。其形像为沙门形,右手握拳,舒展食指,左手执袈裟之角,面稍向左,坐于赤莲华座。(杂阿含经卷十九、卷三十四、卷四十三、中阿含卷九瞻波经、卷二十长老上尊睡眠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卷十二、卷十八、卷二十八、观无量寿经、五分律卷十六、摩诃僧祇律卷十六、十诵律卷三十七)p2108  
FROM:【佛光大辞典】

【摩诃迦叶】
 (人名)Maha%ka%s/yapa,具曰摩诃迦叶波。摩诃译曰大。迦叶波译曰龟或饮光。婆罗门种之一姓。名毕波罗Pippala,彼父母祷于毕波罗树神而生,故名毕波罗。为大富长者之子,能舍大财与大姓,修头陀之大行,为大人所识,故标大之名。以别于十力,优楼频罗等之迦叶姓。法华光宅疏一曰:“摩诃言大,迦叶是姓,此翻为龟也。所以呼为大者,异于三小迦叶,故呼此人为大也。”法华文句一曰:“摩诃迦叶,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言龟氏。真谛三藏翻光波,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余光使不现,故言光波,亦云饮光。迦叶身光亦能映物,名毕波罗。(中略)毕波罗树也,父母祷树神求得此子,以树名之。”法华嘉祥疏一曰:“摩诃迦叶者,文殊问经翻为大龟。摩伽陀国之大姓也,从姓立名。别名必波罗者,在必波罗树下生,故名必波罗童子。(中略)十八部论疏云:具足应云迦叶波,迦叶此云光,波此云饮,合而言之故云饮光。饮光是其姓。上古有仙人名为饮光,以此仙人身有光明,能饮诸光令不复现。今此迦叶是饮光仙人种,即以饮光为姓,从姓立名,称饮光也。又此罗汉亦自有饮光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诃迦叶】
摩诃华译“大”,亦称大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亦名大饮光。修行头陀苦行,以“头陀第一”著称。后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迦叶领会佛意而微笑,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印度禅宗初祖。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迦旃延】
 (人名)Ka%tya%yana,佛十大弟子中,论议第一之摩诃迦旃延子Maha%-Ka%tya%yani-putra,又云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迦多衍尼子,迦底耶夜那,迦多演尼子,迦[疊*毛]延,迦[疊*毛]延尼子等。译曰剪剃种,扇绳,好肩等。婆罗门姓十姓之一。以姓为名。慧琳音义二十七曰:“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多衍那,此云大剪剔种男。剪剔,婆罗门姓也。”嘉祥维摩经疏二曰:“迦旃延即其姓,此云好肩。”不思议境界经上曰:“迦底耶夜那(旧名迦旃延者)。”法华文句一下曰:“摩诃迦旃延,此翻为文饰,亦肩乘。人云:字误,应言扇绳,亦好肩,亦名柯罗。柯罗,此翻思胜,皆从姓为名。”同记曰:“言文饰者,善赞咏故。言扇绳者,若作肩乘。二字并误。以其生时父已亡世,此儿碍母不得再嫁,如扇系绳。”俱舍论神泰记一曰:“迦多衍尼子,旧云迦[疊*毛]延,讹也。”慧苑音义下曰:“迦旃,一宗之姓氏也。延,此云胤也。言此尊者是彼种族之后胤耳。”俱舍论光记一曰:“迦多衍尼子者。迦多,名剪剃。衍,名为种。尼,是女声。此人是剪剃种女生,从母姓为名,故名迦多衍尼子,是婆罗门十姓中一姓也。此剪剃种,西方贵族,(中略)若言迦多衍那。迦多衍,如前释。那,是男声,从父为名也。”法华玄赞一曰:“梵云摩诃迦多衍那,云迦旃延,亦讹也。大般若云大迦多衍那,此云大剪剃种男。剪剃种者,是婆罗门姓也。”【又】天神名。涅槃经七曰:“为欲供养天神,故入天祠。所谓梵天,大自在天,违陀天,迦旃延天。”【又】外道名。十外道之第七。译曰算数,饰宗记七本曰:“宗虽有六,而有七人也。第一不兰迦叶,(中略)第七迦旃延。”注曰:“梵云迦多衍那,此云算数也。上古有仙,常念算数,因为名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诃拘絺罗】
  大论云:秦言大膝。摩陀罗次生一子,膝骨粗大,故名拘絺罗。舍利弗舅,与姊舍利,论义不如。俱絺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誓不翦爪,读十八种经。
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离婆多】
梵名 Revata。<一>又作离越多、隶婆哆、哩嚩帝、离婆、离曰、离越,或颉离伐多、褐丽筏多。意译常作声、所供养、金、室星、适时。佛弟子之一,为舍利弗之弟。常坐禅入定,心无错乱。因其父母祈离婆多星而得,故取此名。曾遭雨而止宿神祠,至深夜见有二鬼争尸而食,乃思人身之虚幻。复诣佛所,闻人身由四大假和合之理,遂出家入道。后游行陀婆国,遇寒雪,因无著革屣,脚为之冻伤;佛赞其少欲知足,尔后听许于寒地得著富罗(短靴)或革屣等。(中阿含经卷八、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七、五分律卷二十一、法华文句卷二、玄应音义卷六、卷二十二、慧琳音义卷八、卷二十三、卷二十六)
 <二>又作梨婆多、厘波多。为阿难之弟子。年寿甚高。精通律法,曾居止僧伽赊(巴 San%kassa)。约当释尊入灭百年后,毗舍离国跋阇子比丘(巴 Vajjiputta)主张十事合法,耶舍长老(巴 Yasa)即赴僧伽赊,请离婆多长老共赴毗舍离国,决议十事非法。(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大唐西域记卷七)((参见:跋阇子)5287)p6717
FROM:【佛光大辞典】

【半托迦】
梵名 Panthaka。十六罗汉之一。又作半他迦、半托迦、半诺迦、槃陀伽、槃特、般兔。或作摩诃半托迦、摩诃般陀。意译作道生、大路边生、大路。为中印度舍卫城婆罗门之子,即周利槃特之兄。长于书算、唱诵、四明、六作等诸学,具大智慧,有五百童子就其受教。后闻佛陀说法出家,未久即证得阿罗汉果。其弟周利槃特则生性愚钝,然其后亦出家证果。增一阿含经卷三(大二·五五八上):“以神足力能自隐曀,所谓般兔比丘是。”古来画其像者甚多,其中,唐代贯休所画者,系于石上敷坐具趺坐,通肩法衣,作两手持经卷读诵之相。然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等皆以师为十六罗汉中之第十。清乾隆皇帝所撰之十六罗汉赞,则列师为第十三罗汉,称巴纳塔嘎。(阿罗汉具德经、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六、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一、分别功德论卷五)p1594
FROM:【佛光大辞典】

【难陀】
梵名 Nanda,巴利名同。意译作欢喜、嘉乐。<一>释尊之异母弟。又作难努、难屠、难提。娶妻孙陀利(梵 Sundari^),为别于牧牛难陀,而称之为孙陀罗难陀(梵 Sundara-nanda)。身长一丈五尺四寸,容貌端正,具三十相(唯缺佛相中之白毫相,又耳垂较佛稍短)。佛陀于尼拘律园度其出家,然出家后犹难忘其妻,屡归妻处。后以佛陀之方便教诫,始断除爱欲,证阿罗汉果。于佛弟子中,被誉为调和诸根第一者。马鸣(梵 As/vaghos!a)之名著孙陀罗难陀诗(梵 Saundarananda-ka^vya),即以难陀及其妻之故事为题材。(增一阿含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五十六、大宝积经卷十四、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一、巴利文本生经、巴利文长老偈第一五七至第一五八偈)
 <二>本为牧牛者,故称牧牛难陀。频婆娑罗王曾请佛陀及僧众三月安居,时牧牛者住于附近,日日送乳酪,如是三月而不懈怠;王甚嘉许,遂令之拜见佛陀。牧者以佛陀虽为一切智人,然出自王宫,岂知牧牛之事,故于参诣佛时,以牧牛之事请问。佛即以十一事为彼说牧牛之法,牧者始起恭敬心,并出家为佛弟子。(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无量寿经会疏卷一)
 <三>佛弟子之一。为西印度嗢逝尼城大商主难陀之子。以容貌殊妙,得名孙陀罗难陀。及长,承父之应许,与五百商贾至舍卫城,然为淫女贤首所惑,荡尽货资。从者遂归家禀告其父,同时,淫女于其资财用尽后,亦舍之不顾,难陀因而彷徨于街头。适遇一行乞比丘,乃随比丘入寺出家。后行乞至淫女家时,复受其惑而犯戒。佛陀为此而垂施教诲,难陀乃深自忏悔。(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卷二)
 <四>唯识十大论师之一。世称胜军祖师难陀尊者。印度人,与安慧、净月同时。安慧就心、心所法之认识,树立唯自体分;师与净月则主张见、相二分说,故有二分家之称。后以建立新薰种子一说而闻名,即否定种子本有说,主张种子皆系由现行之薰习而新生者;古来称之为新薰家。所著甚多,曾注释世亲菩萨之唯识三十颂、弥勒菩萨之瑜伽师地论等。(成唯识论卷一、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   
 <五>六群比丘之一。系跋难陀之兄弟。佛世时,难陀常与其余五位恶比丘聚众滋事,成为佛陀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二戒之因缘。((参见:六群比丘)1297、“难陀跋难陀”6723)p6722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陀】
华译庆喜,是白饭王的儿子,提婆达多的弟弟,佛的从弟,生于佛成道之夜,后来随佛出家,侍奉佛二十五年,为佛执事弟子,以“多闻第一”著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罗睺罗】
<一>梵名 Ra^hul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系佛陀出家前之子。又作罗护罗、罗怙罗、罗吼罗、曷罗怙罗、罗云、罗云。意译作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睺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又因六年处于母胎中,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关于罗睺罗之生母,诸经论中说法不一,或谓瞿夷,或谓耶输陀罗。
 据未曾有因缘经卷上载,佛陀成道后六年始还迦毗罗城,令罗睺罗出家受戒,以舍利弗为和尚、目犍连为阿阇梨,此即佛教有沙弥之始。其为沙弥时,有种种不如法,受佛训诫,后严守制戒,精进修道,得阿罗汉果,自古誉称“密行第一”。另据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载,师列为十六阿罗汉之第十一,与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共住毕利飏瞿洲(梵 Priyan%gu),护持正法,饶益有情。(杂阿含经卷一、卷八、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五、十二游经、四分律卷十一、注维摩诘经卷三、法华玄赞卷一)
 <二>付法藏第十六祖罗睺罗跋陀罗之略称。((参见:罗睺罗跋陀罗)6682)p6681     
FROM:【佛光大辞典】

【憍梵波提】
梵名 Gava^m!pati,巴利名 Gavam!pati。佛弟子之一。又作憍梵跋提、笈房钵底、伽婆跋帝、伽梵波提、伽傍簸帝、迦为拔抵、憍恒钵、房钵底。意译牛迹、牛司、牛主、牛王、牛铥、牛相。曾受舍利弗(梵 S/a^riputra)之指导。因其于过去世,摘一茎之禾,有数颗谷粒堕地,遂于五百世中受生牛身,故尚遗有牛之习性,食后常如牛之虚哺咀嚼,故有“牛相比丘”之称。由于其态度钝重,因而表现恬淡无争之宽宏气度。释尊怜悯其常遭人毁谤,而堕于众苦,乃命住忉利天宫尸利沙园修习禅定。佛陀入灭后,迦叶等诸尊者结集法藏时,遣人至天宫将其迎回,师始知世尊及舍利弗等已入灭,未久,亦归寂。(增一阿含经弟子品、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六、五分律卷十五、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阿育王传卷四、法华经义记卷一、法华玄赞卷一、慧琳音义卷八)p6063
FROM:【佛光大辞典】

【宾头卢颇罗堕】
 (人名)Pin!d!olabharadva%ja,具曰宾头卢颇罗堕誓。略曰宾头卢或宾头。十六罗汉中之第一宾头卢尊者也。永住于世,现白头长眉之相。名宾头卢,姓颇罗堕,又曰宾头卢突罗阇,宾度罗跋罗惰阇。宾头卢翻言不动,颇罗堕译言捷疾,利根,重瞳等。婆罗门十八姓名之一。此人原为拘舍弥城优陀延王(又云优填王)之臣,王以其精勤,使之出家,证阿罗汉果。而对于白衣,妄弄神通,为佛呵责,不得住于阎浮提,使往化西瞿耶尼洲,后阎浮四众,思见之,白佛。佛听还,而不听入于涅槃。使永住于南天之摩梨山,度灭后之众生。元照弥陀经疏曰:“宾头卢此翻不动,颇罗堕真谛翻捷疾,或利根,或广语。婆罗门中一姓也。”名义集一曰:“宾头卢翻不动,字也,颇罗堕姓也。本行集经翻重瞳。”法住记曰:“第一尊者宾度罗跋啰堕阇,(中略)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西瞿陀尼洲。”杂阿含经二十三曰:“时王(阿育王也)见尊者宾头卢,头发皓白,辟支佛体,(中略)尊者宾头卢以手举眉毛视王言:我见如来于世无譬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迦留陀夷】
梵名 Ka^loda^yin,巴利名 Ka^^luda^yin。又作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或作黑优陀夷。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又迦留陀夷有同名异人数人,见中阿含卷二十九龙象经、长阿含卷十二自欢喜经、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等诸经。(贤愚经卷十二、大宝积经卷六十一、大智度论卷三十三)p3964
FROM:【佛光大辞典】

【摩诃劫宾那】
梵名 Maha^kalpina,巴利名 Maha^kapphiN!a。又作摩诃劫宾宁、摩诃劫比拏、摩诃罽宾那、摩诃迦匹那、摩诃金毗罗。或称大劫宾那,或单称劫宾那。意译作黄色、房宿、大分别时。佛陀弟子之一。精通天文历数,能知星宿,为众僧中第一。据贤愚经卷七大劫宾宁品载,师为金地国劫宾宁王之子,禀性聪明,大力勇健,于其父王崩后嗣位,兵众殷盛,威风远振,欲制压中印度,乃遣使至舍卫国向波斯匿王求贡,时佛陀在祇洹精舍,自化为转轮圣王,以神通变现而使劫宾那信服;劫宾那遂远离尘垢,出家修持,常勇猛精进,端住三昧中。后得法眼净,并证得阿罗汉果。另据光宅法华义疏卷一、法华玄赞卷一等载,劫宾那又名房宿,系因如来预知其成道之因缘,乃化现为老比丘,宿其僧房,为之说法,劫宾那即于此夜得道。又据法华文句卷一上载,因其父母祝祷房星而得子,故名之为房宿。(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本事经卷六、贤愚经卷六、法华义记卷八、翻梵语卷二、卷四、慧琳音义卷二十三)p6077
FROM:【佛光大辞典】

【薄拘罗】
梵名 Vakkula, Bakkula, Bakula, Vakula,巴利名 Bakkula, Ba^kula。为佛弟子之一。又作婆拘罗、波拘卢、缚矩罗、薄罗。意译作重姓、卖姓、善容。幼时,继母五度杀害不果。出家之后,毕生无病苦,世寿一六○,世称长寿第一。(中阿含卷八薄拘罗经、增一阿含经卷十三、大智度论卷二十二、卷二十九、法华经文句卷二、中论疏卷十末)p6512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那律】
梵名 Aniruddha,巴利名 Anuruddha。又作阿尼卢陀、阿[少/兔]楼驮、阿难律、阿楼陀。意译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城之释氏,佛陀之从弟。关于其身世,起世经卷十、五分律卷十五、众许摩诃帝经卷二等载为斛饭王之子,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三则载为甘露饭王之子。佛陀成道后归乡,阿那律与阿难、难陀、优波离等,即于其时出家为佛弟子。出家后之阿那律,修道精进,堪称模范。彼尝于佛说法中酣睡,为佛所呵责,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于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中阿含卷十八“八念经”、长阿含卷四游行经、佛本行集经卷五十八、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阿那律品、大智度论卷十一)p3625   
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摩诃萨】
 (术语)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Bohdhisattva Maha%sattva),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佛地论二曰:“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萨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中略)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说摩诃萨言。”法华嘉祥疏二曰:“摩诃萨埵者。摩诃云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云众生,即大众生也。(中略)摩诃萨者简异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于大道,故名大众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文殊】
 (菩萨)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佉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逸多】
梵名 Ajita。为佛陀弟子之一。又作阿氏多、阿恃多、阿嗜多、阿夷哆。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立志当来成蠰佉(梵 S/am!kha,螺)转轮圣王。古来或以阿逸多即为弥勒,但似另有其人。于巴利大藏经之经集(Sutta-nipa^ta)彼岸道品(Pa^ra^yana-vagga)之序偈中则并举阿恃多及帝须弥勒(Tissametteyya)之名,即完全以之为另一人,且于该品中又兼列阿恃多问经(Ajitama^N!avapuccha^)以及帝须弥勒问经(Tissametteyyama^N!avapuccha^)二经。又中阿含卷十三说本经及贤愚经卷十二载,尊者阿夷哆,于未来久远人寿为八万岁时,愿成转轮王,名号为螺。尊者弥勒亦于未来久远人寿为八万岁时,愿成佛,号为弥勒如来。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亦载,阿氏多比丘于有而起意乐,起胜解,起欣慕,起希望,起寻求,故佛诃斥之。慈氏菩萨于有不起意乐乃至寻求,于利乐诸有情事起意乐乃至寻求,故佛赞叹之。此等皆说阿逸多与弥勒实为两人,同为佛陀时代受佛教化之弟子。(中阿含经卷十五、阿罗汉具德经、玄应音义卷二十五、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二)p3664
FROM:【佛光大辞典】

【香象菩萨】
梵名 Gandha-hastin。音译作乾陀诃提菩萨、乾陀呵昼菩萨、健陀诃娑底菩萨。又作香惠菩萨、赤色菩萨、不可息菩萨。乃贤劫十六尊之一。列位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之外院方坛,南方四尊中之第一位菩萨。香,遍满无碍之义;象,行足大力之义。二字合成,即诸行果满。其形像,身呈白肉色,坐莲华上,右拳在心前,手上持莲,莲上有香器,左拳置于腰上。密号大力金刚,或护戒金刚。此菩萨于诸大乘经屡见其名,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无量寿经卷上、阿弥陀经等。(道行般若经卷九、金刚界曼荼罗钞卷下)p4015  
FROM:【佛光大辞典】

【释提桓因】
 (天名)又云释迦提婆因提,释迦因陀罗,释迦罗因陀罗,赊羯罗因陀罗,释迦提桓因陀罗,新云释迦提婆因陀罗,释迦提婆因达罗。梵音Sakra Keva%na%mlndra,释罗为名,译曰能,提婆译曰天,因陀罗译曰主,又曰帝,即能天主。住于须弥山顶上,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也。略称释帝与帝释。旧音之释提桓因者,释之一字写释罗,提桓之二字,写提婆,因之一字写因陀罗。智度论五十四曰:“释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慧苑音义上曰:“释迦者能也,因陀罗主也,言其能为天主。”慧琳音义二十五曰:“释提桓因,具云释迦提婆因陀罗,此云能仁天主。”观音经义疏下曰:“帝释是地居天主也,具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言能,提桓只是提婆,提婆即是天,因陀罗名主,能作天主。”法华玄赞二曰:“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例也,此在妙高山顶住,三十三天之帝王,过去字憍尸迦,此云玺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无害毒。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彼国古名致甘露处。”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0

主题

69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45

[忍辱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4 21:02 编辑

二、极乐世界名字的由来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学习解说】
这时,在法会现场,佛告诉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

从这里的娑婆世界一路向西,经过十万亿个佛国世界后,在那里有一个佛国叫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的佛,名号叫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自己的佛国为众生演说佛法
那么,这个极乐世界的佛国净土为什么被称为极乐世界呢?世尊就告诉舍利弗

1,凡是往生到这个佛国净土的众生们,在那里都没有种种的痛苦,想想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无时无刻都不是生活在轮回的痛苦中,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而在极乐世界就完全没有这些苦,不但没有苦受,反而能够享受种种的快乐,所以名叫极乐

2,还有就是极乐佛国净土非常的庄严殊胜,道路上有七排整整齐齐的栏杆(兰干之横木,谓之栏,竖木谓之楯)围着,虚空中由七重罗网(连缀宝珠为网,以作庄严之具者)覆盖,道路两边还各有七排错落有致的宝树,这些栏杆、罗网、宝树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璃四宝装饰围绕,晶莹剔透,金光闪闪,在绚丽多彩的流光照射下,让人如置身在无量的光明中,令人感受到眼前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身心是无比的轻松喜悦,这也是阿弥陀佛国被称为极乐净土的缘故

写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在心中也有了一些对极乐世界的向往,特别是承受了娑婆世界的种种苦,想到极乐世界不但没有种种苦受,还能享受种种快乐,实在是令人向往之,就如善知识教导的:
「极乐世界」中没有痛苦,只有快乐,光是这点,应该就足够大家发心往生「极乐世界」了


然而,极乐世界的殊胜美好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期待下面关于极乐世界的介绍


【词解】
【阿弥陀佛】
梵名 Amita-buddha,西藏名 Dpag-tu-med, Dpag-yas。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又作阿弥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略称弥陀。梵语 amita,意译无量。另有梵名 Amita^yus,音译阿弥多廋,意译无量寿;梵名 Amita^bha,音译阿弥多婆、阿弥亸皤,意译无量光。   

 关于阿弥陀佛名号之由来,据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载,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然据梵本阿弥陀经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载,此佛寿命无数、妙光无边,故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一佛而有不同义之二名,为其他诸佛所未见。又于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维摩诘经等早期经典中,亦仅有阿弥陀之称号,故推知无量寿、无量光之称号,系后代依其名之原义所立。另据平等觉经、后出阿弥陀佛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等载,弥陀号称无量清净佛,所在之世界称为清净世界、极乐世界。
 阿隬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阿弥陀三尊像通常以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其胁侍,而与此二尊并称为西方三圣。
 于现存大乘经论中,记载弥陀及其极乐净土之事者凡有二百余部,可见有关弥陀信仰及净土教义之深入人心。据般舟三昧经卷上载,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另据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佛之身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之白毫右旋宛转,毫相之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犹如四倍大海水之纵广。其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取念佛之众生。于西藏,阿弥陀佛被视为无量光、无量寿二佛,若祈求智慧,则皈依无量光佛;若祈求延寿福乐, 则皈依无量寿佛。


 于密教,以阿弥陀佛象征大日如来法身之妙观察智,称为甘露王。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智慧身阿弥陀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其身黄金色,结三摩地印,种子为[fan(hri^h!)](hri^h!),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莲花。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为无量寿如来,居于中台八叶之西方。其身为白黄色或真金色,闭目,身著轻衣,跏趺坐于宝莲上,结入定印。其种子为[fan(sam!)](sam!),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初开之莲花。(赖吒和罗所问德光经、决定总持经、贤劫经卷一、卷三、济诸方等学经、大法炬陀罗尼经卷十七、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往生论注、观经疏(善导))p3680         
FROM:【佛光大辞典】

【栏楯】
指附于建筑物之栏杆,或指围绕树木之栅。详言之,纵者为栏,横者为楯。禅苑清规卷十(卍续一一一·四六七下):“尊殿上只可焚香瞻礼,不可倚靠栏楯,聚头语笑。”又阿弥陀经载,极乐国土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p6852
FROM:【佛光大辞典】

【栏楯】
 (物名)兰干之横木,谓之栏,竖木谓之楯。阿弥陀经曰:“七重栏楯,七重罗网。”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罗网】
 (物名)连缀宝珠为网,以作庄严之具者,帝释殿前之罗网,谓之帝网,法华经曰:“真珠罗网张设其上。”无量寿经上曰:“道场树高四百万里,(中略)珍妙罗网罗覆其上。”净土论曰:“宝栏遍围绕,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又捕鱼鸟之具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七重行树】
乃七重行道树,为极乐世界之宝树。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六下):“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观无量寿经并载宝树观,然于“七重”无具体之说明。唐代善导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指出,七重非为七列宝树,而系指一树而言,以黄金、紫金、白银、玛瑙、珊瑚、白玉、真珠等七重宝为根茎乃至花果等。(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观经疏传通记卷十一)p102
FROM:【佛光大辞典】

【周匝】
环绕一周。也指周围;一圈。
——摘自百度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0

主题

69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45

[忍辱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5 21:54 编辑

(6楼—7楼共用时约4.5小时以上)



二、极乐世界名字的由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砗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学习解说】
3,世尊再次告诉舍利弗,极乐世界内有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水晶、珍珠等七种宝物自然而成的莲花池,莲花池内蓄满了有八种好处的功德水,清净香洁,味如甘露,这种水喝了或者在八功德水中沐浴,不但令人身心愉悦,安稳舒适,还可以增长人们的善根,令身语意清净,安住在正法中修习解脱成佛法门,在这个七宝池中,它的池底全部都是用金子做成的金沙铺就,池子的四边都自下而上做成了一阶一阶的阶道,这些阶道也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璃装饰合成,宝珠发出的光令四周一片金光闪闪,五彩斑斓,煞是壮观

在阶道的上面建有楼阁,也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珍珠、玛瑙装饰而成,楼阁中散发出金碧辉煌的光芒,蔚为壮观

在七宝池中漂浮在上面的莲花,大的就如车轮,莲花色彩缤纷,青黄赤白,青色的莲花散发出青色的光芒,黄色的莲花散发出黄色的光芒,赤色的光芒散发出赤色的光芒,白色的光芒散发出白色的光芒,而且这些莲花
清净香洁,都会散发出微妙的花香,令人闻到后心旷神怡

舍利弗!极乐世界佛国净土就是由这些不可思议的功德来庄严成就的

每次读到这一段经文,末学都是非常非常的喜欢,而且常常会在做功课的时候为了收摄妄心以此用来作观行,观想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盛开的五颜六色的流光溢彩的宝莲华,观想众生在莲花池中自然化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观想众生在八功德水中自在的嬉戏,无忧无虑,没有了娑婆世界众生的种种烦恼忧愁,好不自在,好不惬意,这样一观想,就不会在凡夫的妄想中团团转了,再想想,这样的好地方,谁不向往呢?


【词解】
【八功德水】
具有八种好处的水,即
    一、澄净,就是水澄清洁净,没有污秽;
    二、清冷,就是很清净凉冷,没有昏浊烦燥;
    三、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
    四、轻软,就是水的性质,轻浮柔软;
    五、润泽,就是滋润滑泽,有益身心;
    六、安和,就是安宁和平,沐浴其中,安稳舒适;
    七、除患,就是喝了这种水,不但可以止渴、还可以去饿;
    八、增益,就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长人们的善根。
上述之八功德水,充满于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和须弥山与七金山之间的内海中。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功德水】
(术语)极乐之池中及须弥山与七金山之内海,皆盈满八功德水。无量寿经上曰:“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称赞净土经曰:“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俱舍论十一曰:“妙高为初,轮围最后,中间八海。前七名内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微妙】意思是指深奥玄妙;精深复杂,难以捉摸——摘自百度

【香洁】意思是①芬芳洁净。②指芳香洁净的粢盛——摘自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0

主题

69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45

[忍辱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二、极乐世界名字的由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学习解说】
4,世尊继续告诉舍利弗: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天人们常常奏响着天乐,乐声悠远缭绕,以此美妙的音乐来供养极乐世界的佛菩萨,在极乐世界,都是以黄金铺地,地面一片金光闪闪,人走在上面,地面上就能射映出金色的身影

而且极乐世界昼夜六时(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即整日整夜在虚空中都会飘下令人感到心悦的曼陀罗花,这些花在虚空中或漫天飞舞,或倾泻而下,就如下雨一样密集,形成壮观的花雨,漫步在花雨中,令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

在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菩萨众生,常常会在每天的清晨,用衣裓(长方形之布帛,男女多挂于肩,用以拭手,或盛物)盛满着无数的奇妙的鲜花、饮食,飞升到他方世界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供养完毕,就到了午时饮食的时间,这些去修供养的菩萨众生一念间又回到了极乐世界,饮食完毕后就各自修习种种佛法功课,增上自己的修行定力,或听闻佛讲经说法,增上智慧

舍利弗!极乐世界就是由这些不可思议的功德来庄严成就的

这段经文中告诉众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在每天供养十方诸佛,广泛供养十方诸佛,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十大愿中的第三大愿就是教导众生要广修供养
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 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何谓法供养?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那么为什么要供养佛菩萨呢?

首先供养诸佛是菩萨行者必做的功课,这在思益梵天所问经中佛教导如何做菩萨中就有教导
[作喜]菩萨言。若菩萨喜乐三法。谓[供养佛][演说法][教化众生]。是名菩萨。

而且供养诸佛,能令众生获得福报,这在佛经中都有教导:
欲[得福]者,应[供养佛]。
——怎样获得一切功德者 ~ 首楞严三昧经
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者[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
[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
以是因缘。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应当至心勤供养三宝。

还有,供养诸佛,能在修行的路上得不退转
梵天。菩萨有四法。 [于诸佛法][得不退转]。何等四。
一者[受无量生死]。(附注:为了普渡众生,所以投生六道)
二者[供养无量诸佛]。
三者[修行无量慈心]。
四者[信解无量佛慧]。(附注:法门无量誓愿学,并且深入法义)
是为四。

当然,在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为殊胜,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这样教导: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学习普贤菩萨的大愿,广修供养,广结善缘,增上福报,在修行的路上就会越来越顺畅

【词解】
【天乐】
 (杂名)天人之伎乐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又】(术语)三乐之一。生欲界诸天所受之欢乐也,修十善业者生天感之。见大宝积经一百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伎乐】
<一>梵语 va^dya。又作妓乐。音乐之义。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举出伎乐有六失,即:求歌、求舞、求琴瑟、波内卑、多罗槃、首呵那。然法华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下载,以香华、伎乐作为供养。此即禁止以娱乐为目的之伎乐,而许以供养为目的之伎乐。(大唐西域记卷一)
<二>为日本雅乐之一种。又作吴乐。三国时代自吴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故称吴乐。(日本书纪卷二十二、卷二十九、圣德太子传历卷下)p2159
FROM:【佛光大辞典】

【六时】
<一>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在印度,时间之最小单位称刹那,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为一昼夜。昼夜六时勤行,为印度以来所行,我国东晋庐山慧远作水时计(又称莲华漏),在六时行道。隋代信行制昼夜六时发愿文,善导作往生礼赞(六时礼赞),主张各六时必须拜佛忏悔。又六时之中,初三时称三时,而有三时念佛、三时坐禅之说。(长阿含经卷二十二、舍利弗悔过经、十住毗婆沙论卷六分别功德品、大智度论卷七、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八十五、大唐西域记卷二)((参见:三时)596、“时”4121)
<二>指一年分为六期。即渐热、盛热、雨时、茂时、渐寒、盛寒等六时。(大唐西域记卷二)((参见:三际)668、“历”6227)
<三>时解脱阿罗汉于得好衣、好食、好卧具、好处所、好说法、好同学之时(六时),可入定得解脱。(大毗婆沙论卷一○一)p1283
FROM:【佛光大辞典】

【曼陀罗华】
曼陀罗,梵语 ma^nda^ra, ma^nda^rava, manda^rak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又作曼陀勒华、曼那罗华、曼陀罗梵华、曼陀罗帆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曼陀罗华为四种天华之一,乃天界之花名。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其树与波利质多树同种。
学名 Erythrina indica(Coral tree),产于印度,夏季开花,六七月顷结实,叶颇繁茂。又学名 Calotropis gigantea,马利筋属之植物,亦称曼陀罗,系献供湿婆神之花。(法华经卷一序品、阿弥陀经、法华义疏卷二(吉藏)、慧苑音义卷上)p4398
FROM:【佛光大辞典】

【衣裓】
 (衣服)长方形之布帛,男女多挂于肩,用以拭手,或盛物。法华经譬喻品曰:“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阿弥陀经曰:“各以衣裓盛众名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义疏五曰:“衣裓者,衣衿也。”玄赞五曰:“裓者,孤得反,衣襟也。(中略)天仙之衣,应是彼类。”案悬于肩,则宜谓之裓,今见天人之像自两肩长垂者是也。又,一说,衣裓,本来花器之称。法华文句五下曰:“三藏法师云:衣裓,是外国盛花之器。”天台之阿弥陀经义记曰:“衣裓是盛花器,形如函,而有一足,手擎供养。”象器笺十九曰:“僧家散花器,名衣裓。其器小竹笼,以贮花而散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0

主题

69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45

[忍辱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54 | 只看该作者
(本楼层用时约4.5小时)

二、极乐世界名字的由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学习解说】
世尊又告诉舍利佛,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许多非常奇妙的各式各样的鸟,有白鹄(天鹅)、有孔雀、有鹦鹉、有舍利(意谓鹙鹭,又称百舌鸟)、迦陵频伽(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以及共命之鸟(两首一身,果报同,心识别也)等等

这些鸟儿昼夜六时不停的发出和谐优美的音声,这些音声就是在为众生演说五根(根即能生之义,谓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五力(指五种力用。<一>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长所产生之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之力量。(一)信力(梵 s/raddha^-bala),对三宝虔诚,可破除一切邪信。(二)精进力(梵 vi^rya-bala),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三)念力(梵 smr!ti-bala),修四念处以获正念。(四)定力(梵 sama^dhi-bala),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五)慧力(梵 prajn~a^-bala),观悟四谛,成就智慧,可达解脱。此五者均有破恶之力,故称为“五力

七菩提分( 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者即:(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等等这些修行成就的方法

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们听闻到这些音声,自然而然的就想到要念佛念法念僧,看到这儿,也许大家都觉得好奇,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轮回中,众生因为过去世所造恶业,在业力和心念的牵引下才会投生到畜生道,受种种的苦痛
例如
满脑贪瞋痴,就会堕入恶道中
善恶参半,就可能投胎入人间
杀生或罪大恶极就容易堕入地狱
淫念炽盛就容易堕入畜生道
贪心吝啬就容易堕入饿鬼道
慈心善良就容易往生善道,如天上或人间富家
学习正法修行就容易生天或往生净土甚至解脱轮回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然而在极乐世界又怎么会出现这些珍贵的鸟儿呢?而且还会演奏出如此和雅的法音呢?那让我们继续往下看寻找答案

原来,这些奇妙的鸟儿根本就不是受业力的牵引而来受恶报的,因为在极乐世界根本就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既然没有三恶道这个名称,那也就根本不存在三恶道,没有三恶道,又哪里来的三恶道的众生

这些鸟儿其实都是阿弥陀佛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让众生能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听闻到这些法音

而用神通变化出这些奇妙的鸟儿,这也是阿弥陀佛为了宣扬、流通佛法,也为了教导众生能够安心净心学习佛法的方便法

令众生在这些动听的法音声中时时融入光明,使身心清净,在光明中增上智慧,增上修行的定力


世尊又告诉舍利弗,在极乐世界的佛国净土,微风徐徐吹来
道路边上那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用珠宝严饰的七重宝树以及虚空中用珍宝连缀的罗网都会发出微妙的音声

就如同有成百上千的乐器同时奏响,凡是听闻到这个声音的众生自然而然的就会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清净之心

舍利弗,极乐世界佛国净土就是由这些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来庄严成就的


由经文中得知,阿弥陀佛以神通变现奇妙的鸟儿,昼夜六时出和雅之音,令法音宣流,使众生通过微妙动听的乐音让身心清净

安住在佛法的氛围中,生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就是《楞严经》中教导的对于一般众生而言

修持「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则容易成就,由耳根入心,使身心清净,成就涅槃心(请参阅: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 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

也如善知识教导的:
听清净的佛乐非常好,这也是练习心法最容易的方式
因为对一般人或初学者来说,耳朵接受的方式,比凭空观想还容易
——[法门实修]提供初学佛者,尽快消业,快速成长的实修方法

想到老师上阶段让我们修习听佛有感,这也是让我们从耳根入心,感受佛菩萨的慈心、悲心、愿心

让我们也融入到佛菩萨的广大悲愿心,融入到佛菩萨的清净光明中,以此学习收摄凡夫妄心,显露清净光明心的方便法

深深感恩十方诸佛,感恩承继佛菩萨悲愿的菩萨行者对于众生的善巧方便教导

末学也一定遵从老师的教导,时刻念佛,忆佛,让自心与佛心相印,让自心清净光明起来


【白鹄】
鸟名。又名天鹅。全身羽毛雪白。
——摘自百度

【舍利】梵语,意谓鹙鹭,又称百舌鸟。——摘自百度

【迦陵频伽鸟】
迦陵频伽,梵语 kalavin%ka,巴利语 karavi^ka。又作歌罗频伽鸟、羯逻频迦鸟、迦兰频伽鸟、迦陵毗伽鸟。略称迦陵频鸟、迦娄宾鸟、迦陵鸟、羯毗鸟、鹖鹎鸟、羯脾鸟、频伽鸟等。意译作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或谓此鸟即极乐净土之鸟,在净土曼荼罗中,作人头鸟身形。(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新华严经卷七十八、大智度论卷二十八、慧苑音义卷下、翻译名义集卷六)p3965
FROM:【佛光大辞典】

【共命鸟】
 (动物)Jivajiva,又作命命鸟,生生鸟。梵曰耆婆耆婆。两首一身,果报同,心识别也。(参见:耆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根】
  根即能生之义,谓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五力】
梵语 pan~ca bala^ni,巴利语同。指五种力用。<一>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长所产生之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之力量。(一)信力(梵 s/raddha^-bala),对三宝虔诚,可破除一切邪信。(二)精进力(梵 vi^rya-bala),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三)念力(梵 smr!ti-bala),修四念处以获正念。(四)定力(梵 sama^dhi-bala),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五)慧力(梵 prajn~a^-bala),观悟四谛,成就智慧,可达解脱。此五者均有破恶之力,故称为“五力”。其内容与五无漏根相同,为佛教之实践道。其实践上,系由前者循序渐进至于后者。(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智度论卷十九、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俱舍论卷二十五、法华玄义释签卷一、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参见:五根)1137)
 <二>如来说法之五种力用。(一)言说力,如来虽说三世垢净、世出世、有罪无罪、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种种法,而此言说如幻人之说,无有决定,乃至如虚空而无生灭,其言说即不言说。(二)随宜力,如来随宜而为种种说法。如说垢法为净法,或说净法为垢法;说生死即涅槃,或说涅槃即生死。(三)方便力,如为令众生行布施,而说布施为得大富之因。(四)法门力,如说六根等诸法皆是解脱之门。(五)大悲力,如来为使众生信解诸法无我,起三十二种大悲广为说法。(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二、华严经探玄记卷三)
 <三>唯识不判之五种力用,又作五力难判。(一)定力,如来之大寂定力能普应十方。(二)通力,如来之神通力变化无穷,随感而应。(三)借识力,二禅以上无寻伺、语言,若欲说法应用,则借初禅之眼、耳、身三识而成己用。(四)大愿力,如来之大愿力能度旷劫众生。(五)法威德力,指如来之应化威德力,演一音则普应群机,施一法则众魔皆伏,利生无尽,功德难量。此五力皆为不可思议之胜用,与识法不相应,故称唯识不判之五力。(宗镜录卷四十八、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五)
 <四>那先比丘经所立之五力。即制眼、制耳、制鼻、制口、制身等五种力量。p1043
FROM:【佛光大辞典】

【五力】
梵语 pan~ca bala^ni,巴利语同。指五种力用。<一>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长所产生之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之力量。(一)信力(梵 s/raddha^-bala),对三宝虔诚,可破除一切邪信。(二)精进力(梵 vi^rya-bala),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三)念力(梵 smr!ti-bala),修四念处以获正念。(四)定力(梵 sama^dhi-bala),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五)慧力(梵 prajn~a^-bala),观悟四谛,成就智慧,可达解脱。此五者均有破恶之力,故称为“五力”。其内容与五无漏根相同,为佛教之实践道。其实践上,系由前者循序渐进至于后者。(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智度论卷十九、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俱舍论卷二十五、法华玄义释签卷一、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参见:五根)1137)
 <二>如来说法之五种力用。(一)言说力,如来虽说三世垢净、世出世、有罪无罪、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种种法,而此言说如幻人之说,无有决定,乃至如虚空而无生灭,其言说即不言说。(二)随宜力,如来随宜而为种种说法。如说垢法为净法,或说净法为垢法;说生死即涅槃,或说涅槃即生死。(三)方便力,如为令众生行布施,而说布施为得大富之因。(四)法门力,如说六根等诸法皆是解脱之门。(五)大悲力,如来为使众生信解诸法无我,起三十二种大悲广为说法。(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二、华严经探玄记卷三)
 <三>唯识不判之五种力用,又作五力难判。(一)定力,如来之大寂定力能普应十方。(二)通力,如来之神通力变化无穷,随感而应。(三)借识力,二禅以上无寻伺、语言,若欲说法应用,则借初禅之眼、耳、身三识而成己用。(四)大愿力,如来之大愿力能度旷劫众生。(五)法威德力,指如来之应化威德力,演一音则普应群机,施一法则众魔皆伏,利生无尽,功德难量。此五力皆为不可思议之胜用,与识法不相应,故称唯识不判之五力。(宗镜录卷四十八、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五)
 <四>那先比丘经所立之五力。即制眼、制耳、制鼻、制口、制身等五种力量。p1043
FROM:【佛光大辞典】

【七觉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七觉支】
梵语 saptabodhyan%ga^ni。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著而保持平衡。(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六末)p125
FROM:【佛光大辞典】

【八正道】
梵语 a^rya^s!t!a^n%gika-ma^r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四谛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p28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0

主题

69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45

[忍辱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7 19:53 编辑

(9楼—10楼用时约4小时以上)


三、阿弥陀佛名号的由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学习解说】
世尊问舍利弗,你知不知道极乐世界的佛陀为什么名号为阿弥陀?接下来是世尊自问自答,世尊告诉舍利弗:

因为极乐世界的佛陀,他的光明无量无边,能照澈十方世界所有国土的角角落落,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碍这光明的散发延伸

十方世界所有国土的众生都融入在光明中,消业除障,学佛修行

舍利弗,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寿命以及在极乐世界佛国的人民,他们的寿命非常长,长的只能以无量无边无央数劫来形容

正是因为阿弥陀佛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所以名为阿弥陀佛


舍利弗,阿弥陀佛自从成佛至今以来,已经有十劫了

在这十劫中,这位阿弥陀佛已经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

而且这些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都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位(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这些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声闻弟子数不胜举,已经不能用计数来计算了,在极乐世界中的菩萨们也是如此,多的无法用计数来获知数量

舍利弗,极乐世界佛国净土的功德就是这样来庄严成就的

【词解】
【阿僧祇劫】
 (术语)无数劫也。劫者年时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僧祇劫】
华译为无央数劫。劫是计算时代的名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劫】
劫,指长久之时间单位。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于修行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佛以来,至今十劫。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上皆有阿弥陀佛成佛,至今已十劫之记载。但依所译之不同,亦有为十小劫或十大劫之说。(法华经化城喻品、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十劫弥陀)435)p435
FROM:【佛光大辞典】

【声闻】
 (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声闻】
梵语 s/ra^vaka,巴利语 sa^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解释声闻之名义有三,即:(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佛之声教而悟解得道,称为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如十地经论卷四说,我众生等,但有名故,说之为声,于声悟解,故称声闻。(三)就化他之记说而释,如法华经卷二信解品载说,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称声闻。此三释中,前二者为小乘之声闻,第三则为菩萨,随义而称为声闻。
 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声闻乘,乃专为声闻所说之教法。声闻藏,则为阐述其教说之经典。
 于诸经论中,声闻之种类有二种、三种、四种、五种之别。据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载,有:一向趣寂声闻、回向菩提声闻等二种声闻。入楞伽经卷四载,有:决定寂灭声闻、发菩提愿善根名善根声闻、化应化声闻等三种声闻。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有:变化声闻、誓愿声闻、法性声闻等三种声闻。世亲之法华论卷下则将声闻分类为决定声闻、增上慢声闻、退菩提心声闻、应化声闻等四种。
 另据法华文句卷四上所举,将声闻类分为五,称为五种声闻,即:(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道熟而证得小果。(二)退菩提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然中间为厌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三)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度化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现声闻之形,以劝诱小乘,令入大乘。(四)增上慢声闻,谓厌离生死,欣乐涅槃,修习小乘而以得少为满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五)大乘声闻,谓以佛道之声,令一切闻者不住于化城(喻小乘涅槃),终归大乘实相之理。
 以上所举,皆基于大乘教义所作之分类,然诸部阿含经典及发智论、六足论等诸论之中,则不持此等说法,彼所谓之声闻,仅指上述之趣寂声闻一种而已。此外,声闻一语,于阿含等原始圣典中,兼指出家与在家弟子;然至后世,则专指佛教教团确立后之出家修行僧。(杂阿含经卷三十一、长阿含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卷八十、法华玄论卷一、卷四、卷七、大乘义章卷十七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法华文句卷一上)p6497
FROM:【佛光大辞典】

【阿罗汉】
梵语 arhat,巴利语 arahan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据成唯识论卷三载,阿罗汉通摄三乘之无学果位,故为佛之异名,亦即如来十号之一。另据俱舍论卷二十四举出,阿罗汉乃声闻四果(四沙门果)之一,为小乘之极果。可分为二种,即:(一)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二)阿罗汉果,指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而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证入此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若再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之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则称为十无学支。
 关于阿罗汉之语义,据大智度论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七本、翻译名义集卷一、卷二等举出杀贼、不生、应供三义,称为阿罗汉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即:(一)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梵语 arhan,为梵语 arhat(阿罗汉)之单数主格,意译受供养、受尊敬,故上述三义中,以应供一义较为适切。此外,慧远于大乘义章卷二十末亦以应化一切众生、断尽诸惑等四义解释阿罗汉。又善见律毗婆沙卷四则举出打坏三界车辐、远离一切恶业、无覆藏等五种阿罗汉之释义。
 另就阿罗汉之种类而论,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依其根性利钝之差别,可分为六种。据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五等所举,即:(一)退法阿罗汉,又作退相阿罗汉,指遭遇小恶缘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二)思法阿罗汉,又作死相阿罗汉,指由于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三)护法阿罗汉,又作守相阿罗汉,指能守护而不致退失果位者。(四)安住法阿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五)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六)不动法阿罗汉,又作不坏相阿罗汉,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为钝根者,故得时解脱或时爱心解脱,而后者系属利根者,故得不时解脱或不动心解脱。详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缘而得入定之解脱,称为时解脱;随时可入定,而无须等待某种特定因缘之解脱,称为不时解脱。又善护自己所得之阿罗汉果,并解脱烦恼者,称为时爱心解脱;不再由于烦恼而退失果位之解脱者,称为不动心解脱。此外,不动法阿罗汉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为两种,即:(一)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阿罗汉、不退相阿罗汉。(二)由精进修行而达不动法者,称为不动法阿罗汉。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为七种阿罗汉。若再加缘觉、佛,则总称九种阿罗汉,又称为九无学。
 另据中阿含经卷三十、成实论卷一等所举,以慧解脱、俱解脱取代缘觉、佛,而形成另一种九无学。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脱烦恼之阿罗汉,称为慧解脱阿罗汉。若得灭尽定,而于心、智慧两方面悉皆解脱之阿罗汉,则称俱解脱阿罗汉。此二者再加无疑解脱阿罗汉(在俱解脱中通达一切文义,而得四无碍解者),则成三种阿罗汉。(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卷四十二、北本涅槃经卷十八、弥勒上生经、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十四、甘露味论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法华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末、法华义疏卷一、大日经疏卷一、翻梵语卷一、玄应音义卷八)((参见:九无学)147、“六种性”1302、“四向四果”1683)p3692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0

主题

69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7845

[忍辱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6-28 05:52 编辑

四、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在修行路上都不会退转,所以众生应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学习解说】
世尊又告诉舍利弗,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国土中的众生,在修行的路上全部都不会退转

所以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不用担心有朝一日会再回到世间承受六道轮回的苦

除非是发心来世间度化众生的大菩萨们,他们倒驾慈航回到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示现众生相, 带领众生解脱轮回,然而
不论发愿去西方极乐, 又或者发愿生生世世回入娑婆恶世普渡众生
其实都是行者与诸佛, 彼此愿力的结合, 密不可分
所以, 弥陀经说~念弥陀经者能得到诸佛护念, 永不退转
而大悲莲华经也说~真正发起无上悲心的大悲行者,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普渡众生, 诸佛必定护念, 绝对不会退转

(相关阅读:[诸经辑要]如何学佛[不退转]?

在极乐世界的菩萨众,有许多菩萨都已经证得了一生补处果位(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

而且这些已经证得最高果位的菩萨(等觉菩萨)非常非常的多,多的无法用计数来统计数量,只可以用无量无边无央数劫这些来形容数量之庞大

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众生,应当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

因为往生到极乐世界后,就能与诸大声闻弟子、诸大菩萨在一起听闻佛法,修习解脱之法呀

不但如此,在经文的开始就介绍了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之处,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砗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由此可知在极乐世界的众生,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在极乐世界的众生,在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加持下,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要念佛念法念僧,想要解脱成佛

而对比在娑婆世界的众生呢?总是承受生老病死悲愁怨恨种种痛苦,总是在凡夫深重的种种妄念下,牵引着众生不断的在六道轮回

时时在业力的缠缚下,陷入苦、沉迷苦、哀怨苦,所以只要凡夫的心念不除,永远无法解脱,因为

苦乐的来源在于心,就是佛法常讲的第八识
因为累世的身体都是由心幻化而成
也就是由第八识无明种子,因迷恋虚幻,而产生[十二因缘]过程,就这样不断的六道轮回,投胎而成每一世的身体,然后身体产生种种痛苦,又形成第八识习气种子,就这样恶性循环
所以佛法常讲,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因此,想要真正脱离苦难,就要由心转化,恢复清净无染的真心

看到上面介绍极乐世界的美好,想想自己累世在轮回中的苦,您的心有何感想?

是继续安住在世俗种种的无明苦痛中抑或已经对极乐世界生起无限的向往?

要知道当下的这一念非常的重要,因为
一切,在现象上是无止尽的变化,随心念而转,心念所及,如真似幻
而其中真正的根本和真实,就是纯真,就是佛性,这才是一切变化中的唯一真实
如果没有依止纯真佛性(真正的清净光明),就是随凡夫心念而不断混沌和流转,就是无止尽的轮回
佛性代表的就是幻灭的唯一真实,真正的清净光明自在,是本体,是根源,也是特性
而在生命真假虚幻的当下中,最重要的就是念头,就是心念
每个心念,每个念头,在无止尽生命的洪流中,都有其定位与意义,也就是会影响其后果,这就是因果
因此,当下的心念,当下的念头,就非常重要,这会决定我们的未来与结果
当然,如果你相信这些,而能端正念头,学习契入佛性本体,那么,未来就会迈向光明
相反,如果你不相信或怀疑或毁谤,心念不在正途,那么当然生命就会堕入无止尽的混沌与轮回之中

当下端正心念非常重要,因为每个心念都有其定位与意义,都会决定其相应的结果与苦乐
而生命的转机在于相信,如果能相信佛法,深入学习佛法,那么才能脱离无止尽的混沌与痛苦,才有真正光明的未来

所以
信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与无量声闻菩萨,与无量等觉菩萨在一起听闻学习佛法,这修行的助缘微妙殊胜,由此能够早日修行解脱

【词解】
【阿鞞跋致】
  亦名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不退有三义:入空位不退;入假行不退;入中念不退。妙乐云:般若是位,离二死故;解脱是行,诸行具故;法身是念,证实境故。智论云:无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
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一生补处】
梵语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据弥勒上生经等记载,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待此生尽,则下生于人间,以补释迦之佛位。此词又作一生所系,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故有此称。另据无量寿经记卷上之说,一生补处之菩萨又分为四位次:(一)住于正定位之菩萨。(二)接近于佛地之菩萨。(三)住于兜率天之菩萨。(四)由兜率天至人间下生而成佛。(菩萨本业经十地品、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弥勒上生经宗要)p3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28 13:20 , Processed in 0.1175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