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5-12 21:59 编辑
梵网经菩萨戒~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上、阿阇梨。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师不应与受戒,无七遮者得受。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受戒。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罪灭,不同七遮。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受戒者,犯轻垢罪。
==============
这段经文讲的是四八轻戒中为利作师戒
关于为利作师戒(又称无德诈师戒、恶求弟子戒、具德作师戒、为利授戒。谓不得为名闻、利养之故,贪利于弟子,讹解经律,并为之授戒)
为什么说菩萨不能为了名闻利养而为众生授戒?
首先,先来学习菩萨的定义:
「菩萨」又叫「觉有情」,「觉」表示觉悟,「有情」的意思是有情众生
所以,「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并能开悟有情众生,救度众生离苦得乐 —— 「觉有情」
由此可知,菩萨是要能开悟众生的,要能救众生离苦得乐的,因此菩萨如果
则不能称之为菩萨,如果菩萨自己都贪求世间名闻利养,怎能开悟众生,怎能救众生离苦得乐,这样的菩萨根本不能称为觉有情
详见:四种[非菩萨而似菩萨],和四种[真实菩萨]
(节录如下)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非菩萨而似菩萨]。何谓为四。
贪求利养而不求法。
(附注:贪求世俗财利和供养,而不知道深入菩萨法和甚深佛法)
贪求名称不求福德。
(附注:贪求世俗名声赞誉,而不知道行善布施广施方便)
贪求自乐不救众生。
(附注:贪求自己享乐,而不普渡众生)
以灭苦法乐聚徒众不乐远离。
(附注:喜好用小乘法聚集信徒,喜好杂聚不喜净心寂静)
迦叶。是为[四非菩萨而似菩萨]。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真实菩萨]。何谓为四。
能信解空亦信业报。
(附注:能明白大乘不二空义,也相信因果轮回业报)
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
(附注:没有我执,也不着于顽空,而能对众生起大悲心普渡众生)
深乐涅槃而游生死。
(附注:明白真正大涅槃,不追求小乘涅槃,能不畏惧六道生死,入六道普渡众生)
所作行施皆为众生不求果报。
(附注:不论财布施或法布施都是为了众生,不是为了善业果报)
迦叶。是为[四种真实菩萨福德]。 —— 四种[非菩萨而似菩萨],和四种[真实菩萨]~大宝积经
因此,菩萨应当以不求一切回报之心广为众生说法
这样的菩萨不仅自己能得清净之善法!得大智慧!更能自利利他!
以上,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