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梵网经菩萨戒》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1

[禅定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0:22:08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1楼共用时3小时)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花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如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花光王品中说。

[学习解说]:

这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十重戒)品完毕,千百亿释迦也是这样说,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树下,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为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中的一切众生,说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一切诸佛所说一切法藏完毕后,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都欢喜受持奉行


名词解释:

【十无尽戒】
(术语)梵网经说之十重禁戒也。(参见:十重戒)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持戒所得五种利益,以及如何受持

   明人忍慧强,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  安获五种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  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  为诸菩萨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  性戒福慧满。
  此是佛行处,  智者善思量,
  计我著相者,  不能信是法。
  灭尽取证者,  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  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戏论处,  悉由是处灭,
  诸佛萨婆若,  悉由是处出,
  是故诸佛子,  宜发大勇猛,
  于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  已于是中学,
  未来者当学,  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  圣主所称叹。
  我已随顺说,  福德无量聚,
  回以施众生,  共向一切智,
  愿闻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学习解说]:

明智的人忍耐和智慧都很强,能受持这个法门,在尚未成佛时能得五种利益:
一,能得十方诸佛慈悲愍念和常常守护;
二,命终时能正见具足且心生欢喜;
三,生生世世与诸菩萨及善友为伴侣;
四,功德具足,戒度皆成就;
五,从今以后,性戒(谓杀、盗、邪淫、妄语,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戒)福慧圆满

智者(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应当善思量,而执着我相者不能信此法,执着断灭者也不是下种处(六十华严经十(明法品)曰:“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此觉芽,是故能令佛宝不断。”)

因此,想要增长菩提苗,应当用智慧普照世间,应当静心观察诸法真实相是不生不灭、不恒常也不断灭、不一也不异、不来也不去,而是在一心中以种种方便庄严菩提,菩萨应当这样作,应当次第学,对于有学和无学不应当起分别心,这就是第一道,也叫摩诃衍(指大乘之教法)

然而一切戏论处,都是因为大乘教法灭,而诸佛的智慧都是由大乘教法生出,所以诸佛子应当发大勇猛心,受持诸佛净戒要像护持明珠一样用心,此戒过去诸菩萨已学;未来诸菩萨当学;现在诸菩萨今学,要知道这是佛行处(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为这是佛所走过的路),此戒为诸佛所称叹,我已经随顺为你们讲说完毕,将所有福德全部回向一切众生成就一切智慧,愿听闻此法者,能快速成就无上佛道

==================

欲长菩提苗,  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这段经文讲的是:想要令菩提心不断增长,应当用智慧普照世间,应当静心观察诸法真实相是不生不灭、不恒常也不断灭、不一也不异、不来也不去,应当在一心中以种种方便庄严菩提,菩萨应当这样去作,应当次第学,对于有学和无学不应当起分别心,这就是第一道(第一义),也叫摩诃衍(指大乘之教法)

关于诸法实相,
节录部分经文~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第一义]在很多佛经上都有谈到,例如[维摩诘经]讲[不二法]
[大般涅槃经]上说[中道]就是[第一义],就是[佛性],就是[究竟实义]
[佛性]就是[首楞严三昧] ——
[六根清净][净觉随顺][第一义]怎么修呢?如何检讨自己的[贪嗔痴][财色名食睡]?

所以
真正的不二实相义就是不着[烦恼]不着[菩提],两边都不执着,这才是[大乘第一义]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心念只要有所执着就是轮回业,执着恶就堕入恶道受苦,执着善就增长人天福报,要知道福报终有享尽的一天,所以唯有智慧才能真正带领我们出离轮回,获得解脱!

相关阅读:[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 首楞严三昧经


名词解释:

【圣主】
又作圣主师子。佛之尊号。佛为诸圣中之上首,故称圣主。师子,即狮子,谓佛自在无畏,犹如狮子。法华经序品(大九·二下):“圣主师子演说经典。”法华义疏卷二(大三四·四七三上):“中论云,圣有三种:一外道五通,二辟支罗汉,三法身菩萨。佛于三圣最大,故称圣主。”p5577 FROM:【佛光大辞典】

【萨婆若】
华译为“一切种智”,就是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大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下种】
(术语)台宗所立种熟脱三时之第一时。于久远之昔闻谈而下一乘之种子也。文句一上曰:“众生久远蒙佛善巧令种佛道因缘。”六十华严经十(明法品)曰:“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此觉芽,是故能令佛宝不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智者】
<一>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法华经药草喻品有“我是一切智者”之语,即表此意。((参见:一切智者)16)
 <二>天台智顗大师之德号。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从智顗受菩萨戒,赐“智者”德号。(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参见:智顗)5038)p5025 FROM:【佛光大辞典】

【性戒】
谓杀、盗、邪淫、妄语,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戒。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性戒】
二戒之一。乃针对性罪而立之禁戒。又作性罪戒、性重戒、主戒、旧戒。与“遮戒”相对。此类戒律从犯罪之果报而言,属于本质之罪恶行为,如五戒中之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四波罗夷,不待佛之制戒,亦不论在家、出家与受戒、不受戒,若犯之,未来必定受报;因其自性就是罪行,为业报之正因,系社会普遍承认之罪恶,并有法规制止之,故称性戒。反之,遮戒则依佛陀之遮制而设,如酒戒即是。
 盖除杀、盗、淫、妄等四波罗夷外,其他诸戒皆属遮戒,准此,昙无谶译之菩萨戒本所说四重四十二戒、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所说六重二十八轻戒、梵网经卷下所说十重四十八轻戒等,皆依性戒、遮戒而分轻重,惟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则谓,梵网四十八轻戒中亦有性戒、遮戒之别。(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九、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上)((参见:性罪)3238)p3228 FROM:【佛光大辞典】

【摩诃衍】
梵语 maha^-ya^na。<一>乃摩诃衍那之略称。指大乘之教法。((参见:大乘)807)
 <二>为南朝宋代僧求那跋陀罗之德号。因师广演大乘之教法,故世称摩诃衍。((参见:求那跋陀罗)2965)
 <三>唐代僧。又称摩诃衍那、大乘和尚。德宗(780~805 在位)时入西藏讲经,力倡禅宗,认为直指人心乃得开示佛性,一时藏地僧人风靡相从。赞普妃没庐氏等贵族妇女三十余人从其出家。后乞[口*栗]双提赞(742~797 在位)自尼泊尔迎请寂护之弟子莲华戒入西藏,传印度教法。莲华戒精通中道,雅善因明,与师所弘传之禅旨适相乖违,诤论嚣然,久莫能决,藏王乃集众使两家辩论,莲华戒陈词破难,师无以应答,遂放还汉土,自此中观之学遂代禅教而兴,此事在西藏佛教史上,为有名之“拉萨论争”,又称为“顿渐之争”。盖大乘和尚一若中国传统型范,主张大而化之的顿悟直指,贬斥思虑分别之教义演绎,惟此顿悟直指之法门,只合于心领神会之默照点破,用于辩论,则不免见拙;而印度佛教自世亲、僧护以下,即特重辩论之技巧,莲华戒又精通因明论学,师之败北乃必然之下场,然禅宗之影响并未因此在西藏消灭。现今所传西藏史书,仍有对禅宗之记载。(西藏佛学原论、顿悟大乘正理决(王锡))p6079 FROM:【佛光大辞典】




(本篇学习完毕
感恩佛菩萨 感恩善知识 感恩老师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念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2:57 , Processed in 0.06837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