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55|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六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42

主题

8472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51

[持戒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1-23 16:2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6 17:31 编辑

缘起:2020年度清净道场四十九日楞严坛法会(11月10日—12月28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楞严会上诸佛菩萨


弟子淨慧,发心学习《楞严经》
祈请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令弟子入清净光明心对照经文思维解义,认真写出正确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持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目前仅供参考]

点评

③摘自: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http://www.ksetra.t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94  发表于 2020-11-23 17:04
②分享清净光明专辑中的内容:【楞严经,,帮助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学习正确知见,,而能认清分辨愚见和邪见。】  发表于 2020-11-23 17:03
①随喜师兄学习[楞严经],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发表于 2020-11-23 17: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72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51

[持戒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3 22:01: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6 17:29 编辑

卷第六 内容大纲

6-1 观世音菩萨,发表最初修道证得圆通的修行方法及历程
   6-1-1 遇到观世音佛,佛教导[耳根圆通法门] #3
   6-1-2 佛教导从「闻、思、修」来进入正定三摩地 #3
   6-1-3 修[耳根圆通法门],获得两种殊胜的境地 - 慈力 & 悲愿 #3
   6-1-4 示现成三十二种面相或应化身,出入种种国土,救济度脱众生 #4#5#6
   6-1-5 十四种无畏功德 #7#8#9#10
   6-1-6 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11#12

6-2 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13

6-3 关于25位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所发表的证得圆通的修行方法
   6-3-1 世尊询问文殊师利菩萨
       后世众生若要入菩萨乘,求取无上道,修何种法门才比较容易成就 #14
   6-3-2 文殊师利菩萨以偈颂的方式来回答 #15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6-3-3 听完文殊师利菩萨的回答后,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
       在场大众,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
       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6

6-4 阿难欲利益未来诸众生故,发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6-4-1 阿难请教世尊
       末劫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17
   6-4-2 世尊开始宣说三修行渐次。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17
       6-4-2-1 摄心为戒 (心地戒)
             6-4-2-1-1 断淫 #18
             6-4-2-1-2 断杀 #19
             6-4-2-1-3 断偷 #20#21#22
             6-4-2-1-4 断大妄语 #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72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51

[持戒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3 22:13: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1-23 22:24 编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本楼用时,约1小时10分)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学习解说
在听完前面24位圣者发表最初修道证得圆通的修行方法及历程后,观世音菩萨就从座位站起,顶礼佛足,对世尊说:「世尊! 想到我往昔在数不尽恒河沙劫之前,那时,有一尊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学习解说
当时,我就在观世音佛的面前发了菩提心,然后佛就教导我从「闻、思、修」来进入正定三摩地。

闻思修
[佛光大辞典
闻,指听闻教法;思,指思惟义理;修,指修行。而闻慧、思慧、修慧等三慧,即为经由闻、思、修而成之智慧。此三慧乃佛法修行之次第,闻慧者,闻他人说教法而得之智慧;思慧者,自我思惟而得之智慧;修慧者,实地修行而得之智慧。〔大乘义章卷十、佛遗教经〕(参阅「三慧」670p5899

三摩地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Samā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见三昧条。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既寂。[][][二相]了然不生。
学习解说
初修闻性时,耳根是先听闻外界的音声,然后慢慢逐渐向内可以听闻到自己心中的声音,
在修行闻性,也就是在不断地听闻中,对外对内无论听闻到什么都不住于心,
到最后连所听到的声音的对象和这个声音对象的名称也都没有了,
就算听闻外来的声音(动)与心中的声音(静),也都不会产生二元对立相了。


如是渐增。[][所闻]尽。尽闻不住。[][所觉]空。空觉极圆。[][所空]灭。[][]既灭。寂灭现前。
学习解说
修行如是渐渐增进,闻与所闻都可闻尽(知道),尽闻所有但不住于心(不分别执着)
觉与所觉都已空,空觉极圆,然后空与所空也灭,
生与灭既已灭,最后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学习解说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得两种殊胜的境地:
一. 上合十方诸佛的本妙觉心,与佛如来相印,具同一慈力
二. 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所有众生,同一悲切仰仗救济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学习解说
世尊! 由于我那时有供养观世音佛,所以佛就传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因与佛如来具同一慈力的缘故,所以我身可以示现成三十二种面相或应化身,出入种种国土,救济度脱众生。」

金刚三昧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譬喻如金刚一般无坚不摧,而能破除一切烦恼的禅定,是圣人在获得究竟果位前最后断尽烦恼的三昧。又作「金刚喻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72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51

[持戒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23:31: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1-24 23:34 编辑

(本楼用时,约2小时)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说:「世尊! 若诸菩萨,住于正定三摩地,欲进修无漏,远离烦恼垢染,即将证得胜解、圆融无碍之时,那么,我将示现佛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三摩地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mādhi,巴利语同。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大毘婆沙论卷一O四、成实论卷十二定相品、成唯识论卷五、大乘义章卷十三〕(参阅「三昧」788)p894

名相:无漏
[佛光大辞典]
释文: 梵语 ansrava。「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瞋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俱舍论卷二十、大乘义章卷五本〕(参阅「有漏」2452)p5128

名相:胜解
[佛光大辞典]
释文: 梵语 adhimoka,巴利语 adhimutti。又作信解。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然有关胜解一语,各家之解释互异,说一切有部与俱舍宗谓胜解为十大地法之一,能与一切心所相应,即于一切心品遍起。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一九上):「胜解,谓能于境印可。」即不论是与非、邪与正,皆能审决,为此心所之作用。如心对境时,其为花、为月,心即印可其为花、月,故一切心品必定有此心所。然唯识宗则以其为五别境之一,不能遍于一切心所。成唯识论卷五(大三一‧二八中):「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彼说非理。」此谓胜解于决定之境审决时,始能称其为胜解。若于犹豫之境,心存疑问,无法审决,则无胜解,故非遍行。  又上座部主张胜解即「决定」,而与「智相」无别。说一切有部则以「印可」为胜解之别作用,谓「印可」乃经由胜解以衍生之另一作用,故异于胜解或智相等;而「智相」之外别有其体。大毘婆沙论卷一○一谓择灭乃无为解脱之自性,胜解为有为解脱之自性。〔品类足论卷一、大毘婆沙论卷十六、卷二十八〕p4867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学习解说
若诸有学,喜欢独自修行,乐处寂静,住于妙明,观诸法生灭因缘,即将进入胜妙、圆融无碍之时,那么,我将示现独觉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有学
 (术语)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谓之有学,第四果谓之无学。以前三果尚有可修学之道故也。法华玄赞一曰:「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梵S/aiks!a。
FROM:【佛学大辞典】

独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曰缘觉。即辟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此有麟角喻部行二种,独身无伴侣,如麟一角,为前者,有伴侣而同一独悟,为部行。出于无佛世,不藉佛之教法,则一也。是不依佛之声教,故胜于声闻,自脱生死而止,不能兼济他,故不及佛。即大中小三乘之中乘也。俱舍论十二曰:「言独觉者,谓现身中离禀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调不调他故。」又曰:「诸独觉有二种殊:一者部行,二者麟角喻。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得胜果时转为独胜。(中略)由本事中说,一山处总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猕猴曾与独觉相近而住,见彼威仪,展转游行至外仙,现先所见独觉威仪,诸仙覩之咸生敬慕,须臾皆证独觉菩提。(中略)麟角喻者,谓必独居。」见缘觉条。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学习解说
若诸有学,因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证理,即将进入胜妙、圆融无碍之时,那么,我将示现缘觉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缘觉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没有老师教导,自己观因缘而觉悟解脱,且不为大众说法的圣者。又译为「独觉」、「辟支佛」。

缘觉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学习解说
若诸有学,听闻佛陀的教法而修行,悟四谛之理,欲断见思之惑,即将进入胜性、圆融无碍之时,那么,我将示现声闻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声闻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梵语,舍罗婆迦Śrā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远离欲界尘染,欲身清净,那么,我将示现梵王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大梵天王
梵,梵语具云梵迦夷,华言净身。谓不动地菩萨,修行八地法门,成大功德,多作第二禅大梵天王,主千世界,能为声闻、辟支佛等,善说诸义,普运慈心,放大光明,照千世界,令诸众生得大自在,故云大梵天王。(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
FROM:【三藏法数】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欲成为天主,统领诸天,那么,我将示现帝释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帝释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天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Śakra devānām indra,略云释提桓因。新译之梵名,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译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罗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转梵语而谓为帝释,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一众也。大日经一曰:「初方释天王,安住妙高山,宝冠被璎珞,持跋折罗印,及诸余眷属,慧者能分布。」同疏五曰:「于东方五顶之南当画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首戴宝冠,身被种种璎珞,持跋折罗。及诸余眷属,谓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是如图中所示也。」法华义疏二曰:「释提桓因者,具足外国语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为能,提桓为天。因陀罗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称会天心,故为能天主。」法华玄赞二曰:「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也。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此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那么,我将示现自在天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自在天
[佛光大辞典
「他化自在天」的简称。大智度论卷九(大二五‧一二三上):「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即于他化之中得自在。(参阅「他化自在天」2014p3163

他化自在天
[佛光大辞典
    他化自在,梵名 Para-nirmita-vaśa-vartin,巴利名 Para-nimmita-vasa-vattin,音译作波罗尼蜜和耶越致、波罗尼蜜、波罗维摩婆奢、娑舍跋提。又译作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化应声天。单称自在天、他化天、化他天,或第六天。即六欲天之第六天。此天假他所化之乐事以成己乐,故称他化自在天。大智度论卷九(大二五‧一二二上):「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即于他化之中得自在。
    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酰首罗天,皆为娆害正法之魔王,乃四魔中之天魔,有「第六天魔王」之称。又据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载,第六天上别有纵广六千由旬之天魔宫殿。大智度论卷五(大二五‧九九中):「魔有四种(中略)。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此天位于欲界天之最高所,在距大海百二十八万由旬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与忉利天同。于此天界,有优鉢罗花等之水生花及解脱花等之陆生花。
    此天有三事胜于阎浮提,即:长寿、端正、多乐。天众之寿量为一万六千岁,其一昼夜约为人间一千六百年,但亦有中夭者。其身长十六由旬或一拘卢舍半,衣长三十二由旬,广十六由旬,然重仅半铢。食自然之食。男女相视成婬,欲求子时,随念而忽化生于膝上。初生时,如人间十岁之孩童,色貌圆满,衣服自备。于诸经中,如大阿弥陀经卷上、海龙王经卷四法供养品、商主天子所问经、说无垢称经卷一序品等皆述及此天之各种庄严景象。又于大乘诸经中,华严经七处八会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宫会、般若经四处十六会中之第十会他化自在天宫说般若理趣分等,即是于此天之天宫中所宣说者。
    于密教中,此天位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西北方。其形像,身呈肉色,右手直竖,手中执箭,左手屈三指,手中持弓。种子为:正(paṃ)。三昧耶形为荷叶上之弓箭。〔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俱舍论卷八、卷十一、立世阿毘昙论卷六、法苑珠林卷二、卷三〕p2014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在虚空中飞行,那么,我将示现大自在天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大自在天
 又名摩酰首罗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大自在天
[佛光大辞典
    梵名 Maheśvara,巴利名 Mahissara。音译作摩酰首罗、莫酰伊湿伐罗。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Śakara)、伊舍那(梵 īśā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瞋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
    密教将此天视同伊舍那天,为十二天之一。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大二一‧三八四上):「伊舍那天喜时,诸天亦喜,魔众不乱也。旧名摩酰首罗也。佛言若供养摩酰首罗已,为供养一切诸天。此天瞋时,魔众皆现,国土荒乱。」此天形像种类很多,有二臂像、四臂像、八臂像,更有十八臂像,然不多见。列位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西边之西南隅,罗剎眷属之左外,身呈赤黑色,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等三指,左手作拳,执三股戟向右,乘青黑水牛,左脚下垂。〔梵网经卷上、大教王经卷十一、守护大千国土经卷下、大吉义神咒经卷四、俱舍论卷七、慧琳音义卷二十六、胎藏界七集卷下〕(参阅「大自在天外道」1043p1042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乐于统领鬼神众来救助保护国土,那么,我将示现天大将军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天大将军应
天大将军,即帝释天主之大将军也。谓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菩萨即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FROM:【三藏法数】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乐于统领世界来保护众生,那么,我将示现四天王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四天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天名)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天王。其所居云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处之最初也。称为四天王天Caturmahārājakāyikās,东持国天Dhṛitarāṣṭra,南增长天Virūḍhaka,西广目天Virūpākṣa,北多闻天Dhanada,又云Vaiśramaṇa。长阿含经曰:「东方天王,名多罗咤,领干闼婆及毘舍闍神将,护弗婆提人。南方天王名毘琉璃,领鸠槃荼及薜荔神,护阎浮提人。西方天王名毘畱博叉,领一切诸龙及富单那,护瞿耶尼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门,领夜叉罗剎将,护郁单越人。」婆沙论谓四天王身长一拘卢舍四分之一。止持会集音义四王天曰:「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谓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埵。」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乐处天宫中驱使鬼神众,那么,我将示现四天王国太子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72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51

[持戒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5 23:13: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1-25 23:20 编辑

(本楼用时,约1.5小时)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想要成为人民的领导者,那么,我将示现人王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想要成为世间长者,兼具德行,那么,我将示现长者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长者
[佛光大辞典]
    梵语 śreṣṭhin(音译室隶瑟�),或 gṛha-pati(音译疑叻贺鉢底);巴利语 seṭṭhin,或 gaha-pati。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如杂阿含经卷五所载,那拘罗长者已一二O岁,年耆而根熟。又增一阿含经卷三清信士品列举多位特出之长者,如第一智慧之质多长者,降伏外道之掘多长者,能说深法之优波掘长者,福德盛满之闍利长者,大檀越主之须达长者,门族成就之泯兔长者。然据翻译名义集卷二长者篇载,印度称豪族、富商巨贾为长者;此则异于前记阿含经之说法,亦大异于我国素以耆年高德者称为长者之风习。又日本所谓之长者,亦含有长老耆宿之意,如藤原氏长者、源氏长者等。
    此外,法华经文句卷五上举出三种长者,即:(1)世间长者,具有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等十德者(2)出世长者,即指佛。佛生于真如实际之中,功成道着,十号无极,法财万德悉皆具满,十力雄猛而善能降伏诸魔与外道,于一心三智无不通达,故亦称出世佛大长者。(3)观心长者,即具有观心之智之大智者,其观心之智从实相而出,了知于三谛中含藏一切功德,而善能以正观之慧降伏染着之心,一一彻见中道与权实等事理诸法。〔法华经卷二譬喻品、梵语杂名、法苑珠林卷五十六、慧苑音义卷下〕(参阅「长者十德」4547)p4547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喜好谈论名言清净自居,那么,我将示现居士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名言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名目与言句也。唐华严经三十二曰:「于一一法名言悉得无边无尽法藏。」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有志要治理国土、处理内政事宜,那么,我将示现宰官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宰官
解释
1.周代冢宰的属官。 2.泛指官吏。 3.特指县官。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喜好天文、历法、占卜等的学问来护卫自居,那么,我将示现婆罗门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数术
[国语辞典(教育部)]
关于天文、历法、占卜、阴阳五行等的学问。《墨子.节用上》:「此不令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下.序》:「极数知变而不诡俗,斯深于数术者也。」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男子发心出家修道,持诸戒律,那么,我将示现比丘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女人发心出家修道,持诸禁戒,那么,我将示现比丘尼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禁戒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阅「戒」3653p6970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男子发愿持守五戒以自居,那么,我将示现优婆塞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女子发愿持守五戒以自居,那么,我将示现优婆夷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女人想要内修妇德女道以立身,进而修齐家、立国,那么,我将示现女主人、国夫人身或命妇大家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女主
[国语辞典(教育部)]
1.皇后。《荀子.彊国》:「舍是而不为,案直为是世俗之所以为,则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序》:「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
2.临朝执政的女统治者。《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
3.一家之中的女主人。《礼记.丧大记》:「其无女主,则男主拜女宾于寝门内。」
4.星名。《史记.卷二七.天官书》:「权,轩辕。轩辕,黄龙体。前大星,女主象;旁小星,御者后宫属。」

国夫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夫人,中国古代命妇的封号。如韩国夫人、谯国夫人、荣国夫人等。
唐朝初期,国夫人的封号一般用于外命妇。唐朝中后期内命妇使用此封号。唐懿宗的妃嫔王氏,在其墓志[1]中的称谓是韩国夫人。

命妇
[国语辞典(教育部)]
受有封号的妇人。《仪礼.丧服》:「为大夫命妇者,唯子不报。」《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遂斩刘琰,自此命妇不许入朝。」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男子欲持续保持童真之身,那么,我将示现童男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处女不愿婚嫁,想要持续独身自处,不遭受侵暴,那么,我将示现童女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72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51

[持戒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00:0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1-27 00:05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10分)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诸天想要脱离天趣,那么,我将示现天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八部众
[佛光大辞典]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又作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者即:天(梵 deva)、龙(梵 nāga)、夜叉(梵 yakṣa)、干闼婆(梵 gandharva,香神或乐神)、阿修罗(梵 asura)、迦楼罗(梵 garuḍa,金翅鸟)、紧那罗(梵 kiṃnara,非人、歌人)、摩睺罗伽(梵 mahoraga,大蟒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干闼婆、毘舍闍、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剎。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中国自古已有造立八部众图像之记载,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揭出「宋明帝齐文皇文宣造行像八部鬼神记」之目。〔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般若经卷六OO、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金色孔雀王咒经、圣庄严陀罗尼经卷上、摄大乘论卷下、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p441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诸龙想要脱离龙类,那么,我将示现龙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药叉想要脱离药叉类,那么,我将示现药叉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药叉
(异类)(参见:夜叉)
FROM:【佛学大辞典】

夜叉
梵语夜叉,华言勇健,亦名暴恶。有三种:一者在地,二者在虚空,三者在天。地夜叉不能飞腾,虚空与天二夜叉,皆能飞行也。
FROM:【三藏法数】


若干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干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干闼婆(香神或乐神)想要脱离干闼婆类,那么,我将示现干闼婆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干闼婆
梵语干闼婆,华言香阴。阴,即身也。不噉酒肉,惟香资阴,故名香阴。是帝释天主乐神,在须弥山南,金刚窟住。天主欲作乐时,即上天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FROM:【三藏法数】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阿修罗想要脱离阿修罗道,那么,我将示现阿修罗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阿修罗道
(界名)六道之一,修罗道也。多由瞋,慢,疑之三因而生。见法苑珠林五。
FROM:【佛学大辞典】

阿修罗
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紧那罗(非人、歌人)想要脱离紧那罗类,那么,我将示现紧那罗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紧那罗
梵语紧那罗,华言疑神。似人而头有角,亦帝释天主乐神也。
FROM:【三藏法数】

紧那罗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天名)Kinara,又作紧捺罗,紧陀罗,甄陀罗,真陀罗,紧捺洛。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注维摩一曰:「什曰:秦言人作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干闼婆。」文句二下曰:「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玄赞二曰:「梵云紧捺洛,此云歌神。紧那罗,讹也。」玄应音义三曰:「甄陀罗,甄之人反,又作真陀罗,或作紧那罗,正言紧捺罗,此译云是人非人也。」慧琳音义十一曰:「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干达婆天为妻室也。」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摩呼罗伽(大蟒神)想要脱离摩呼罗伽类,那么,我将示摩呼罗伽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摩呼罗伽应
梵语摩呼罗伽,华言大蝮行,即大蟒蛇也。谓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FROM:【三藏法数】

摩呼罗伽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HK2502-15]
八部众(天龙八部)之一。音译又作摩呼罗伽、摩护囉伽、莫呼勒伽、莫呼洛伽、莫呼洛、摩休洛、摩伏勒。译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维摩经略疏》卷二云(大正38582b)︰「摩[HK2502-15]罗伽,此是蟒神,亦云地龙,无足腹行神,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
此以摩[HK2502-15]罗伽为无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译《华严经》卷一〈世主妙严品〉中,曾举出善慧、清净威音、胜慧庄严髻、妙目主、如灯幢为众所归、最光明幢、师子臆、众妙庄严音、须弥坚固、可爱乐光明等无量摩[HK2502-15]罗伽王之名。又,《慧琳音义》卷十一云(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乐神之类,或曰非人,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此外,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北边安有三尊摩[HK2502-15]罗伽。其中央一尊,两手屈臂,作拳舒头指当胸,竖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两手吹笛,面向左。
〔参考资料〕 《注维摩诘经》卷一;《慧苑音义》卷上;《大日经》卷二〈普通真言藏品〉;《翻梵语》卷七;《翻译名义集》卷二;《诸说不同记》卷十。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诸众生乐于投生人趣,发心持守五戒,那么,我将示现人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无论是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类的,我都发愿度脱所有一切众生种类,应以什么身得度,我就示现什么身为其说相应及可满愿的法,令其可以成就。

无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无想天或无想定也。

无想天
[佛光大辞典
    无想,梵名 Asajñisattvāḥ。又作无想有情天、无想众生天、少广天、福德天。色界天之一。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此天之位置,有部与经部摄之于第四禅天之广果天,不另立别处;上座部则于广果天之上,别立无想天一处。此外,此天众生之身长有五百由旬,寿命为五百大劫(立世阿毘昙论卷七谓一千大劫),寿终之时,再生念想,而堕欲界。〔起世经卷八、俱舍论卷五、瑜伽师地论卷四〕p6453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学习解说
是名无上清净三十二应入诸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佛光大辞典
名相:妙净明心
释文: 指自性清净心。妙,即无上、最上之意;净,清净之意。明,即远离无明而达于彻悟之境地。p28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72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51

[持戒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5:44: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1-27 16:10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10分)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又接着说:「世尊! 我又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具同一悲切,仰仗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来救济度脱,也令诸众生跟我身心同样都能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

金刚三昧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人名)日本僧,为始入印度之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三曰:「国初僧玄奘,住五印取经,西域敬之。成式见倭国僧金刚三昧,言尝至中天,寺中多画玄奘屩及匙筋,以彩云乘之。盖西域所无者,每至斋日辄膜拜焉。」同续二有元和十三年金刚三昧游蜀之记事。
又(术语)如金刚能一切无碍,能通达一切诸法之三昧,名金刚三昧。涅槃经二十四曰:「菩萨摩诃萨修大涅盘得金刚三昧,安住此中悉能破散一切诸法。」智度论四十七曰:「金刚三昧者,譬如金刚无物不陷,此三昧亦复如是。于诸法无不通达,令诸三昧各得其用,如砗磲码瑙琉璃唯金刚能穿。」楞严经六曰:「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又三乘行人最后断一切烦恼,各得究竟之果之三昧也。又曰:如金刚三昧,金刚喻定,金刚定。智度论四十七曰:「如金刚三昧者,能破一切诸烦恼结使,无有遗余。譬如释提桓因手执金刚破阿修罗军,即是学人末后心,从是心次第三种菩提: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佛无上菩提。」新译仁王经上曰:「十力妙智,雷震法音,近无等等金刚三昧。」良贲疏上二曰:「金刚三昧者最后胜定,胜用坚固名金刚定。」

金刚定
佛学常见词汇 (陈义孝居士编著)
又名金刚三昧,即菩萨于最后位时,断除最后一切最细微之烦恼而得的禅定。

无作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karmaka 或 akṛ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一四‧五五四下):「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维摩诘所说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参阅「无作三昧」6404、「无作戒」6405、「无表色」6418)p6404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学习解说
一. 菩萨透过耳根听闻,但不随声尘而起知见,故无妄念,以此返照自性,无有苦恼。
是故,令十方苦恼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来观其音声,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不自观音,以观观者
  不自观音者,谓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也。以观观者,谓返照自性也。不起知见,则无所妄;返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故令受苦众生,蒙此真观,即得解脱,是为无畏。经云: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是也。
FROM:【三藏法数】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学习解说
二. 菩萨能够将知见旋转回复为智慧,是由于离于一切虚妄不实的表相,也离于有、空的两种相对。
是故,令深陷在大火中的苦恼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来旋转回复为智慧,火不能烧,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知见
[佛光大辞典
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p3461

旋复
详细释义:        
回转,回还。
傅毅 《迪志诗》:“日月逾迈,岂云旋复。” 三国 魏 曹植 《九愁赋》:“顾旋复之无轨,长自弃于遐滨。”

知见旋复
  在心曰知,在眼曰见。知见性热,则属于人(编者注:「人」疑为「火」字)。谓菩萨能旋转知见,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入火难,自不能烧,是为无畏。经云: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是也。
FROM:【三藏法数】

真空
[佛光大辞典
()真如之理体远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杜绝「有、空」之相对,故称真空。如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三观中之真空观等均属之。又大乘以非有之有,称为妙有;非空之空,称为真空。此乃大乘至极之真空。(参阅「空」4372、「真空妙有」5321
()指小乘之涅槃境界。以其非假,故称真;以其离相,故称空。乃空无一物之偏真单空。〔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卷一上〕
()855937)新罗僧。鸡林人。从伽耶山之善融出家,受具足戒后穷究三藏,复游历四方。后住持小伯山寺。高丽太祖二十年(937)入京,甚受太祖礼遇,然未久即入寂,世寿八十三。帝谥「真空大师」之号。〔朝鲜金石总览上丰基毘[*真空大师普法塔铭〕
()12041268)日本三论宗僧,京都大通寺律僧。俗姓藤原。自幼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深研性相之学,复受两部灌顶,深得小野、广泽二流之祕要。圣一国师自宋返日后,师尝从之习宗镜录。历主高野三昧院、万祥山大通寺、鎌仓无量寿院。世寿六十五。遗有三论玄义检幽钞、往生论注钞、十因文集等。p5321

真空妙有
[佛光大辞典
    即唯识所说三性中之「圆成实性」。圆成实性系远离「我、法」二执所显现之真理。因远离二执,故称真空;亦非小乘所谓与「有」相对之「空」,而为一真实之有,故称妙有。以真空故,缘起之诸法宛然;以妙有故,因果之万法一如。此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义。故知真空与妙有非有别异,一切存在(五蕴)均由各种条件(因缘)和合而成,故无实体(空),而为假有之存在(有),此均系以世间之观念而承认其存在者。此思想不限于唯识学,即以如来藏系之思想,亦如是强调。佛教之真空并非虚无主义,而系针对现实所发挥之微妙作用。〔般若心经赞、五教章通路记卷二十三〕(参阅「有无」3066p5321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学习解说
三. 菩萨能够将观听旋转回复为智慧,是由于离于一切虚妄不实的表相,也离于有、空的两种相对。
是故,令深陷在大水中的苦恼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来旋转回复为智慧,水不能溺,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观听旋复
  观听性动,则属于水。谓菩萨能旋转观听,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为大水所漂,自不能溺,是为无畏。经云: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也。
FROM:【三藏法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72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51

[持戒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7:38: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1-27 22:55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学习解说
四. 菩萨早已断灭一切妄想,所以不会有杀心,也不会有杀念,所以能够慈悲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是故,令深陷在诸鬼国中的苦恼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来生起慈悲平等心,那么,鬼自不会生害人之心,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断灭妄想,心无杀害
  妄想作业,以杀为首。谓菩萨证悟实性,断灭妄想,大慈心发,无杀害念。能令众生入彼罗剎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经云:入诸鬼国,鬼不能害。是也。(梵语罗剎,华言速疾鬼。)
FROM:【三藏法数】

相关学习:
知见错误,所以有[喜怒哀乐][爱欲][恐惧][害怕],所以轮回


五者,[熏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学习解说
五. 菩萨不断熏所听闻到的,思惟一切实无自性可得,听到就只有听到,而不会再生起妄想执着烦恼,闻性就会成为真正的闻性,此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会同时消灭,一并和声听生起同样智慧的作用。
是故,令即将被伤害的苦恼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就能转为智慧的作用,那么,刀就一段一段的毁坏,就算使用兵器来用,也就像割水一样,也像吹灭光明一样,都不能起任何伤害人的作用,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熏闻成闻,六根销复
  同于声听,谓熏闻属思,思其所闻,无性可得,则成真闻。六根害人,兵刃无异。菩萨六根既皆销灭,以复真空,一切尘境,同于声听。能令众生,当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坏,是为无畏。经云:临当被害,刀段段坏。是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FROM:【三藏法数】

二种薰
(名数)薰习,资薰也。前者为自习惯而薰者,后者则资助而薰者也。翻译名义集六曰:「一、熏习,谓熏心体成染净等事,二、资熏。谓现行心境及诸惑相资等。」大藏法数四曰:「熏资薰击发之义也。盖言第八识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若无染净二缘熏发,则不能成染净等事,如谷麦等种虽有生芽之能,若不得水上资熏,芽亦不生,故名熏也。熏即熏发,习即数习,谓数习染净之缘,熏发心体,而成染净等事,故名熏习,资犹助也。谓现对尘境所起之心,及诸惑相资熏发而成染净等事,故名资熏。」

兵戈
[国语辞典(教育部)
兵器。泛指战争。唐.杜甫〈次空灵岸〉诗:「毒瘴未足忧,兵戈满边徼。」

吹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吹灭光明也。首楞严经曰:「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断断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动摇。」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剎、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学习解说
六. 菩萨从闻性来熏习,逐渐渐增,心中显现本具的绝妙明澄,此时心中生起的光明遍照一切法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不会有黑暗。
是故,令即将被药叉、罗剎、鸠槃茶鬼、毗舍遮、及富单那等欲要伤害的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就能生起光明心,遍照一切众生,那么,即使这些幽暗性的鬼靠近在旁,却不能睁开眼睛来看,更不用说是要伤害众生了,因此,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闻熏精明,明遍法界
  谓菩萨从闻熏习,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能令众生虽被药叉诸幽暗者,来近其侧,目受明夺,自不能视,是为无畏。经云:药叉罗剎鸠槃荼鬼,虽近其傍,目不能视。是也。(梵语药叉,亦云夜叉,华言勇健。梵语鸠槃荼,华言瓮形。)
FROM:【三藏法数】

精明
[佛光大辞典
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无量寿经卷下、首楞严经卷六〕 p5882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
学习解说
七. 菩萨不受声尘所系缚,而能够藉由听闻返观自性本体,远离一切六尘妄想执着烦恼,显现自在来去之妙用。
是故,令被监禁或受刑具系缚的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就能生起智慧作用,那么,监禁和刑具自不能起作用,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音性圆消,观听返入
  谓受虚妄声尘系缚,不异禁系枷锁。菩萨以动静之性俱灭,则其观听返妄入真,声尘解脱。能令众生禁系等事,不能着身,是为无畏。经云:禁系枷锁,所不能着。是也。
FROM:【三藏法数】

禁系
词语解释
监禁。
© 汉典

枷锁
[国语辞典(教育部)
1.枷和锁。是古代套在犯人脖子上、拴在犯人脚踝上的两种刑具。《北史.卷九四.流求传》:「狱无枷锁,唯用绳缚。」《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只见枷锁尽落,左慈卧于地上,并无伤损。」
2.比喻束缚、压迫。如:「人的一生无法逃离命运的枷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72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51

[持戒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22:40: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1-27 22:48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15分)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学习解说
八. 菩萨藉由消灭声尘而圆满成就闻慧,遍生慈力。
是故,令行经险路的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就能生起慈心,那么,一路上自然平安顺遂,即使遇到盗贼,盗贼也不会生起劫夺之心,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灭音圆闻,遍生慈力
  谓菩萨消灭音声,圆成闻慧,则遍生慈力,能以大利,令彼得乐。是以众生经于险路,如行坦途;或遇恶寇,自不能劫,是为无畏。经云:经过险路,贼不能劫。是也。
FROM:【三藏法数】

相关学习:


九者,[熏闻][离尘][]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众生,远离贪欲。
学习解说
九. 菩萨藉由思惟熏闻而成就智慧,离一切诸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所以自然也不会被色尘所劫。
是故,令一切贪欲重的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就不会被色尘所劫夺那么就能远离贪欲,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熏闻离尘,色不能劫
  谓菩萨以思慧熏闻成性,离诸尘妄,不被色尘所劫。能令一切性多淫人,贪欲不生,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多媱众生,远离贪欲。是也。
FROM:【三藏法数】

六尘
[佛光大辞典
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参阅「六境」1298p1298

六尘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净心诫观下曰:「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
学习解说
十. 菩萨的闻性纯净且远离一切诸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根六尘,融通无碍,无二无别。
是故,令一切忿恨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就能生起智慧之用,那么,就能远离诸瞋恚,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纯音无尘,根境圆融
  谓菩萨音性纯净,离诸妄尘,根境相入,圆融无碍。能令怀忿恨人,瞋恚不生,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是也。
FROM:【三藏法数】

根境
 (术语)又名根尘。即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谓之根,根之所取者谓之境。根有五根六根之别,境有五境六境之别,六根六境,又称十二处或十二入。见俱舍论等。
FROM:【佛学大辞典】

圆融
 (杂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楞严经四曰:「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止观曰:「若就分别妄执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据心性缘起之用,即可得相摄。」宗镜录九十九曰:「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以真如理为洪鑪,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
FROM:【佛学大辞典】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学习解说
十一. 菩萨消除诸尘,自然转为光明和智慧法界和身心,就像琉璃一样明朗透彻,没有任何障碍。
是故,令一切昏钝性障及诸无善心的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就能身心光明,那么,就能愚痴黑暗,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销尘旋明
  谓菩萨除暗销尘,旋复性明。能令一切昏钝无善心人,痴暗远离,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是也。(梵语阿颠迦,华言无善心。)
FROM:【三藏法数】

昏钝
解释:1.和缓,不强烈。 2.愚鲁,愚笨。 3.用为谦词。指愚鲁之人。 4.指眼神模糊而迟钝。
[百科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72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51

[持戒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16:38:56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约1小时50)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学习解说
十二. 菩萨圆融无碍,复闻性真,不动道场,涉入世间而不坏世间之相,且能遍十方,供养如微尘般无量诸佛如来,受其法,各为法王子。
是故,令无子而想求生男宝宝的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那么,就能如愿诞生福慧具足的男宝宝。

融形复闻
  谓融形则碍灭,复闻则性真。故涉入世间而不坏世间之相,能遍十方,供养微尘数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经云:能令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是也。
FROM:【三藏法数】

法王子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总称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佛地论曰:「从世尊口正法所生,绍继佛身不断绝,故名法王子。」智度论三十二曰:「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也。」注维摩经一:「什曰:来补佛处,故言法王子也。」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学习解说
十三. 菩萨六根圆融,融通无碍,明照无二,含摄十方界,如立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像微尘般无量诸佛如来的秘密法门,受领无失。
是故,令无子而想求生女宝宝的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那么,就能如愿诞生相貎庄严端正、福德具足、个性柔顺且众人喜爱敬重的女宝宝。

六根圆通,明照无二
  谓菩萨六根圆融,通达无碍,含摄法界,如大圆镜,明照无二。由此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经云: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是也。
FROM:【三藏法数】

圆通
[佛光大辞典
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谓,二十五位菩萨各个皆具圆通,共有六尘、六根、六识、七大等二十五圆通。此外,楞严会上二十五圣之中,以观世音之耳根圆通为最上,故称为圆通尊、圆通大士。〔楞严经圆通疏前茅卷下、楞严经纂注卷五〕p6808

大圆镜智
  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
FROM:【三藏法数】

二如来藏
[佛光大辞典
指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如来,即理性如来;藏者,含摄之义。一切众生烦恼心中,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称为如来藏。据大乘止观法门卷一载,如来藏有二种,即:()空如来藏,此心性虽随染净之缘,建立生死涅槃等法,然心体平等,离性离相,所起染净等法及能起之心,皆不可得,故称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此心性具足无漏清净功德及诸有漏业惑染法,包藏含摄,无德不备,无法不现,故称不空如来藏。 p194

空如来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如来藏者,真如之德名。真如之体性毕竟空寂,不止一切染净之法,如明镜内无一实质,故谓为空。非谓真如之体是无也。大乘止观一曰:「此心性,虽复缘起建立生死涅槃违顺等法,而复心体平等,妙绝染净之相。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等法,亦复性自非有。」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言如实空者,此以如实之中空无妄染故。云如实空,非谓如实自空。

柔顺
[国语辞典(教育部)]
1.温柔和顺。《易经.坤卦.彖曰》:「柔顺利贞,君子攸行。」
2.柔软。《孔丛子.抗志》:「舌柔顺,终以不弊。」
3.驯服、顺服。《明史.卷一八八.刘&9acf._104_0.gif;传》:「二臣既去,则柔顺之人必进,将一听陛下所为,非国家之福,不可四也。」

相关学习: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
学习解说
十四. 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位菩萨,有六十二恒河沙之数,修法垂示范例以教化众生,以善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各各不同。
由我所证耳根圆通法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
是故,能令众生持我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的众生,与彼共持像六十二恒河沙那么多位菩萨名号的众生,这两人相较之下,所获的福德,其实是一样而没有差别的。
世尊! 我此一名号,与彼众多菩萨名号是没有差别的。

大千世界
 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垂范
解释: 垂示范例
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汉武帝 ﹞《策封三王》,文同训典;劝戒渊雅,垂范后代;及制诰 严助 ,即云厌承明庐,盖宠才之恩也。” 唐 韩愈 《奇卢仝》诗:“假如不在陈力列,立言垂范亦足恃。”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陆渭南集》:“丁宁训诫之语,皆足垂范百世。”
[国语辞典

微妙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人名)比丘尼名。说自身为世苦出家得圣果之经历。度五百比丘尼。见贤愚经三、诸经要集九。
又(杂语)法体幽玄故曰微。绝思议故曰妙。维摩经菩萨品曰:「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无量寿经下曰:「普为十方说微妙法。」长阿含经一曰:「如来大智微妙独尊。」法华经提婆品曰:「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

法王子
[佛光大辞典
    梵语 kumārabhūta。音译究摩罗浮多、鸠摩罗浮。意译童真。乃菩萨之别名。菩萨为佛位之继承者,佛为法王,故总称菩萨为法王子。菩萨与如来法王之关系犹如世间王子与国王之关系,故称法王子。〔阿弥陀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大智度论卷四、卷三十二、注维摩经卷一〕p4224


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学习解说
这是由我修习证得耳根圆通法门的缘故。
以上是名十四施无畏力,于众生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以福备众生。」

修习
[佛光大辞典]
梵语 bhāvanā,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

施无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曰施无畏者,施无畏萨埵等。观音菩萨之异名。彼菩萨为众生之依怙而使不畏怖者,即是施以无畏也,故名。法华经普门品曰:「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楞严经六曰:「十方微尘国土皆名之为施无畏者。」观音玄义记一曰:「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梵Abhayanda。

施无畏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又名施无畏者,或施无畏菩提萨埵,即观世音菩萨的别名。2.消除众生的危难和恐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2 16:38 , Processed in 0.10996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