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0-12 16:3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0-20 13:55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缘起: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净莲,发心学习<观无量寿经>观行法门,九品往生,善恶次第差别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弟子能够落实[戒][定][慧]三者平衡
深入经藏,增长智慧,解悟通达佛经义理,恢复自性,自利利他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佛菩萨  顶礼


[注:所有相关解说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6:46: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0-12 16:53 编辑




【观无量寿经】:一卷。刘宋·尧良耶舍译。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或《十六观经》,简称《观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册。系佛在王舍城宫中,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开演修三福、十六观等往生净土之法的经典,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同称‘净土三部经’,为净土法门之宝典。

全经内容谓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时,城中太子阿阇世受恶友之教唆,将其父频婆娑罗王幽禁于七重室内,欲使饿死。然其父得韦提希夫人密以酥蜜等物供给故未死。阿阇世闻讯大怒,乃欲杀害其母韦提希。后经大臣月光及耆婆之谏止,遂将其母幽禁深宫。时韦提希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祈求往生净土。佛察知其心念,遂现身宫中,示现西方极乐净土,并说三福十六观等往生净土之法。时韦提希闻已大悟而得无生忍。五百侍女亦发无上道心,愿生彼国。

此中,‘三福’指世福、戒福、行福。‘世福’者,孝养父母,事奉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戒福’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行福’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者为三世诸佛净业之正因。

十六观指(1)日想观,(2)水想观,(3)地想观,(4)宝树观,(5)宝池观,(6)宝楼观,(7)华座观,(8)像想观,(9)阿弥陀佛观,(10)观世音观,(11)大势至观,(12)普观,(13)杂想观,(14)上辈生想观,(15)中辈生想观,(16)下辈生想观。谓作此十六观,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其中以第九阿弥陀佛观最为重要,经题即依此而立。唐·善导谓此经以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为宗,又立上述十六观之前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九品之散善。又谓佛虽广说定散两门之益,然佛意唯在专称弥陀佛号。

本经之梵本现已不存,西藏本亦无,而汉译本亦仅存尧良耶舍译本。然在新疆曾发现维吾尔文译本之残卷。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应英国牛津大学马克士·穆勒之请,据现行本译成英文,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同收在《东方圣书》第四十九册。

本经之注释书颇多,主要有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智顗《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吉藏《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元照《观无量寿经义疏》三卷、传灯《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一卷、彭际清《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一卷等。

又,本经并非佛为当时之上根者所说,系为佛灭度后之未来世女人、恶人而说,故本经又称《为未来世经》。经文云(大正12·341c)︰‘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且韦提希亦白佛云(大正12·342c)︰‘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故知此经乃为未来世众生而说。

◎附︰田光烈〈善导之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唐·善导(613~681)撰。简称《观经疏》,内分玄义、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部分。所以通常称为《四帖疏》。除此疏外,作者还著有《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般舟三昧赞》四部五卷。

本疏在宋代似只有玄义分流行。遵式的〈西方略传序〉及戒度的《观经扶新论》曾提到它,元照的《观经义疏》也曾引用其文。此书传入日本似在天平年间以前,天平十六年(744)后逐渐有四卷的写本流行,此后有关净土诸书往往加以引用,成为日本净土教的要籍。如日本的源空,就是依据本书散善门一心专念义而开创净土宗的。

此书广开净土法门。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玄义分,作七门料简︰(1)先标序题,(2)次释经名,(3)辨释一经的宗旨和教判,(4)谈说法人的差别,(5)料简定善和散善二门,(6)和合经论相违,问答释疑,(7)料简韦提希闻佛正说得益分齐。第六门问答释疑中又分六段︰{1}先述诸师所解的往生九品义,{2}以道理破诸师义,{3}重举九品返对破,{4}引文证明往生的对象定为凡夫,非为圣人,{5}会通别时义,{6}会通二乘种不生义。以上七门料简都是文前玄义,一一引教证明。以上是第一卷。

第二部分为序分义。作者将全经文义分判为五门︰(1)序分,从‘如是我闻’至‘五苦所逼云何见极乐世界’。(2)正宗分,从‘日观’初句至‘下品下生’。(3)得益分,从‘说是语时’至‘诸天发心’。(4)流通分,从‘阿难白佛’至‘韦提希等欢喜’。以上四分佛在王宫正说,这是一会。(5)阿难为耆阇大众复述,又是一会。

此中序分义,又分为二︰{1}证信序,即‘如是我闻’一句。{2}发起序,即从‘一时’至‘云何见极乐世界’。此中又分为七︰化前序、禁父缘、禁母缘、厌苦缘、欣净缘、散善显行缘、定善示观缘。以上是第二卷。

第三部分为正宗分定善义。即显示十六观中前十三观︰(1)日观,(2)水观,(3)地想观(地观),(4)宝树观,(5)宝池观,(6)宝楼观,(7)华座观,(8)像观,(9)真身观,(10)观音观,(11)势至观,(12)普观,(13)杂想观。从初日观至第七华座观,总明依报,从第八像观至第十三杂观,总明正报。以上第三卷。

第四部分为正宗分散善义,又分二段︰(1)明三福为净土的正因,(2)明九品为净土的正行。三福中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第二福即是戒善,第三福即是行善。九品是十六观中的第十四上辈观、第十五中辈观、第十六下辈观,这三观又各分上中下三品。前明十三观为定善,今此三福九品为散善,定散两门总属正宗分。这是全经的纲要。

以下得益分、流通分、阿难为大众复说等义,都附在这一部分后面。以上第四卷。

本疏关于净土立教要义和他宗说法不同之处有下列几点。

第一,辨《观经》的宗体。净影寺慧远以观佛三昧为宗,嘉祥寺吉藏以劝物修因往生为宗,净土因果为体。本疏则以观佛三昧与念佛三昧两义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更以二藏二教,判此经属菩萨藏顿教。

第二,显示往生的门路,即此经中所说的定散二门。定是息虑凝心,散是去恶修善。倘能依这两行求愿往生,皆可以乘弥陀大愿为增上缘而生安乐净土。对于定散二门的分别,净影等都以十六观为定善,以三福为散善,定散皆韦提希启请而说︰但本疏以十六观中的前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定善是韦提希启请,散善是佛陀自说。

第三,净土的果体。即众生所生的净土和所见弥陀佛身。净影等作三种区别︰以为上辈人同时见应身应土与化身化土,中辈人见应身应土,下辈人只见化身化土。但本疏则以为是报身报土,并主张是以凡夫身往生。

第四,指出念佛的因缘。这里他解释称名念佛的作用有三种意义。首先是以称佛名号为亲缘。其次是以佛影显现为近缘,最后是以命终往生为增上缘。

第五,说明两类净业。一类是依据净土三经一论所说,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五行。其中主要是称名行,即念佛名号,念念不舍而入正定,名为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等行,名为助业。这两种业叫做正行。此外种种散善又成一类,叫做杂行。这两种净业是与经文十六观配合而说的︰即正行与定善十三观相应,杂行与散善三辈观相应。

以上所谈的几点,都是善导在本疏中着重发挥的净土要义。

本疏奠定了净土宗的教理基础,而且在行持中倡导称名乃至读诵、赞叹等等方式,使之大众化。从而完成了净土一宗的宗义。使之成为后来中国和日本佛教宗派中最为流行的一个教派。

[参考资料] 《净土典籍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8});《净土三部经》(《大乘佛典》{6});《净土思想》(《讲座·大乘佛教》{5})。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知识教导
观无量寿经(16观经) ~ 作是观者(第8观),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观无量寿佛经(16观经)是佛陀教导末法众生实修"念佛三昧"的佛经
在此经,佛陀明确说明了成就念佛三昧的修法次第
从学习第一个观法逐渐到第十六个观法,所以也被称为十六观经
其中的14,15,16观就是讲上品三生,中品三生,和下品三生,共九品往生
愿众生都能学习观无量寿佛经,实证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第8观),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观无量寿经(16观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9:55:57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经  学习用时 2 小时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强良耶舍 译


-- [经文]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末学解说]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一时(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佛陀在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阇崛山(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中,与大比丘(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一同。

菩萨有三万二千,以文殊师利法王子(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后至释迦牟尼佛所出家学道。此外,亦有说文殊菩萨为诸佛菩萨之父母者。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而为上首(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

注解:
【如是我闻】: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是我闻】: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一时】:1、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2、指佛说法之时,亦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王舍城】:王舍,梵名 Ra^jagr!ha,巴利名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或译王舍国。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旧址位于恒河中游巴特那市(Patna)南侧比哈尔(Behar)地方之拉查基尔(Rajgir)。频婆娑罗王时,由上茅宫城(梵 Kus/a^grapura,音译矩奢揭罗补罗,又称旧王舍城、山城)迁至今地,为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九所载,王舍城附近尚有佛陀伐那山、杖林、二温泉、伏醉象塔、毕钵罗石室、提婆达多入定石室、自杀比丘塔、佛舍利塔、阿难半身舍利塔、阿育王石柱等佛教遗迹多处。(善见律毗婆沙卷八、大智度论卷三)p1510
FROM:【佛光大辞典】


【耆阇崛山】: 梵名 Gr!dhraku^t!a,巴利名 Gijjha-ku^t!a。又作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梵语 gr!dhra 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据大唐西域记与高僧法显传之记载,推定其位置即今之贝哈尔州(Behar)拉查基尔(Rajgir)东南之塞拉吉里(Saila-giri)。另据近时之探查,则谓新旧王舍城之间有一向东绵延之山峡,山峡之北耸立一海拔千尺之秀峰,其南面之中腹大约二二四公尺处有一岩台,称为查塔吉里(Chata-giri),其处乃佛陀多次演说妙法之耆阇崛山。
 与佛陀同时代之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梵 Bimbisa^ra)为闻法之故,曾大兴工程,自山腰至山顶,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约三公里。山顶有一佛陀昔日之说法台,然迄今仅存红砖墙基。此外,复有佛教古迹多处,如提婆达多投石击佛处、佛陀与舍利弗等诸声闻入定之石室、阿难遭受魔王娆乱之处、佛陀宣说法华经、大品般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无量寿经等处。(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九、法华经文句卷一上、玄应音义卷六)p4287FROM:【佛光大辞典】

【大比丘】:(术语)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文殊菩萨】:文殊,梵名 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或谓其为已成之佛,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或谓其为实在人物,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谓,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后至释迦牟尼佛所出家学道。此外,亦有说文殊菩萨为诸佛菩萨之父母者。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
 有关文殊菩萨之净土,于经典记载说法不一。据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载,此菩萨自往昔那由他阿僧祇劫以来,发十八种大愿,严净佛国,当来成佛,称为普现如来,其佛土在南方,号离尘垢心世界、无垢世界、清净无垢宝置世界。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等亦有相同之说法。又据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载,过东方十佛刹微尘数之世界有一“金色世界”,其佛号为不动智,此世界之菩萨,即称文殊师利。华严宗称东方清凉山为其住所,而以我国山西五台山(清凉寺)为其道场。
 于密教胎藏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中,呈金色童子形,头有五髻,左手捧青莲花,上立五股杵,右手持梵箧。密号吉祥金刚,三昧耶形为青莲花上金刚杵。胎藏界曼荼罗另设文殊院,以文殊菩萨为中尊,又称五髻文殊,密号吉祥金刚、般若金刚,三昧耶形为青莲上三股或梵箧。形像为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顶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执青莲花,上立三股杵。由其真言字数之不同,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区别。
 在印度、西域等地,有关文殊信仰之记载甚少。我国自东晋以来,崇信文殊之风渐盛。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六载,唐代宗大历四年(769)由不空三藏之奏请,敕令天下佛寺,食堂中除宾头卢尊者像外,另安置文殊菩萨像,以为上座。现今敦煌千佛洞中存有文殊维摩变、文殊普贤像、千臂千钵文殊师利等之壁画及绢本画。(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阿阇世王经卷上、菩萨璎珞经卷四四谛品、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二十九菩萨住处品、大日经卷一具缘品、卷二普通真言藏品、卷四密印品、大智度论卷一、卷一○○、大日经疏卷五)((参见:文殊信仰)1425)p1426FROM:【佛光大辞典】

【上首】:梵语 pramukha,巴利语 pamukha。<一>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于佛世时即有此称,上首一词散见于各汉译经典中。后于禅林里,间以“首座”代称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变。(大品般若经卷四金刚品、观无量寿经、法华论卷上)
 <二>指诸法门中最上之法。例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二,将“厌离一切法三昧、超过一切法三昧”等十五种三昧称为一切三昧中之上首,复将“观诸法性陀罗尼门、发菩提心陀罗尼门”等五十三陀罗尼门称为一切陀罗尼门之上首。(法华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四十五、大日经疏卷十二)
 <三>指佛弟子优波离。梵名 Upa^li,意译化生,或译上首,以其持律第一,为众纪纲,故称上首。如来入灭后,其与五百圣人于毕钵罗窟内,结集毗奈耶藏。(付法藏因缘经卷一)p717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

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麦少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
  
[末学解说]

这时,王舍大城有一位太子,名为阿阇世(国王名,是佛住世时摩竭陀国的统治者,为太子时,听恶友提婆达多的话,幽困父王频毗娑罗,即位后,并吞小国,威震四邻。但因害父罪,遍体生疮,至佛所忏悔,痊愈后,即皈依释尊,为佛门有力的护法),随顺调达(人名,为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之从弟。出家学神通,身具三十相,诵六万法藏,其本地为深位的菩萨,释尊在法华会上,述往世为弃位国王,提婆达多为仙人,使他具足一切佛法,至于成佛)恶友之教唆。

将其父王频婆娑罗(深归佛法。积善根虽多,终为逆子阿阇世王幽囚,幽中照于佛之光明,证阿那含果而死)关押,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命令诸群臣,一概不得前往。

国太夫人名为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麦少涂于身上,在诸璎珞(用珠玉编成,挂在人身上的装饰品)中,盛入蒲萄浆,秘密呈上国王。

注解:
【阿阇世】:国王名,是佛住世时摩竭陀国的统治者,为太子时,听恶友提婆达多的话,幽困父王频毗娑罗,即位后,并吞小国,威震四邻。但因害父罪,遍体生疮,至佛所忏悔,痊愈后,即皈依释尊,为佛门有力的护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调达】:(人名)涅槃经三十三曰:“调婆达多。”观无量寿经曰:“调达。”法华经提婆品曰:“提婆达多。”同陀罗尼品曰:“调达。”具略之异耳。译曰天热。又译天授。(参见:提婆达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提婆达多】:人名,为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之从弟。出家学神通,身具三十相,诵六万法藏,其本地为深位的菩萨,释尊在法华会上,述往世为弃位国王,提婆达多为仙人,使他具足一切佛法,至于成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频婆娑罗】:(人名)Bimbisa%ra,佛在世摩竭陀国王之名。又作洴沙,瓶沙,萍沙。新曰频毗娑罗。古译为颜色端正模实等。模实者,身模充实之义。又译形牢。玄奘译为影坚,义净译为影胜。深归佛法。积善根虽多,终为逆子阿阇世王幽囚,幽中照于佛之光明,证阿那含果而死。频婆娑罗王请佛供养经曰:“摩竭国王频婆(颜色)娑罗(端正)。”阿育王经二曰:“频毗娑罗翻模实。”玄应音义三曰:“洴沙,正言频婆娑罗王,或言频毗,此译云形牢。一云:频毗此云颜色,娑罗此云端正,或云色像殊胜。”同十四曰:“瓶沙王此言讹也,是摩伽陀国王也。”西域记七曰:“频毗娑罗唐言影坚,旧曰频婆娑罗讹也。”毗奈耶杂事二十曰:“影胜,梵云频毗娑罗。”有部毗奈耶四十五曰:“摩揭陀国王舍城王名曰影胜。”毗奈耶杂事二十曰:“王舍城中有王名曰大莲华。(中略)大莲华王告众人曰:我子生时,如日光影,乾坤洞照,胜妙希奇。应与我子名曰影胜(梵云频毗娑罗)。”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璎珞】:用珠玉编成,挂在人身上的装饰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大王食麦少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

“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

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

[末学解说]

那时,大王食用麦少、饮浆,求水漱口,漱口完毕后,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遥礼世尊,这样说到:

“大目犍连(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称为神通第一者。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是我之亲友,愿兴慈悲,授予我八戒(则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不与取,取他不与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坐卧于高广严丽之床上也。八食非时食,食非时之食(午后之食)也。离此八种之非法为八戒,然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此时,目犍连如鹰隼一般飞行,快速到达国王所在之处,日日如此,授予国王八戒(则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不与取,取他不与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坐卧于高广严丽之床上也。八食非时食,食非时之食(午后之食)也。离此八种之非法为八戒,然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世尊也派遣尊者,富楼那(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又梦七宝器,满中盛宝,入于母怀,以遂父愿,故名满愿。佛弟子中,善解说法,故称说法第一。(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为国王说法。

注解:
【耆阇崛山】: 梵名 Gr!dhraku^t!a,巴利名 Gijjha-ku^t!a。又作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梵语 gr!dhra 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据大唐西域记与高僧法显传之记载,推定其位置即今之贝哈尔州(Behar)拉查基尔(Rajgir)东南之塞拉吉里(Saila-giri)。另据近时之探查,则谓新旧王舍城之间有一向东绵延之山峡,山峡之北耸立一海拔千尺之秀峰,其南面之中腹大约二二四公尺处有一岩台,称为查塔吉里(Chata-giri),其处乃佛陀多次演说妙法之耆阇崛山。
 与佛陀同时代之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梵 Bimbisa^ra)为闻法之故,曾大兴工程,自山腰至山顶,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约三公里。山顶有一佛陀昔日之说法台,然迄今仅存红砖墙基。此外,复有佛教古迹多处,如提婆达多投石击佛处、佛陀与舍利弗等诸声闻入定之石室、阿难遭受魔王娆乱之处、佛陀宣说法华经、大品般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无量寿经等处。(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九、法华经文句卷一上、玄应音义卷六)p4287FROM:【佛光大辞典】


【摩诃目犍连】:(人名)Maha%-maudgalya%yana,比丘名。法华经作大目犍连。阿弥陀经作摩诃目犍连,略曰目犍连,又曰目连。新称曰摩诃没特伽罗,没特伽罗子。姓也。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称为神通第一者。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法华文句一曰:“大目犍连姓也,翻赞诵。文殊问经翻莱茯根。真谛云:勿伽罗,此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中略)同名者多,故举大也。”法华玄赞一曰:“梵云摩诃没特伽罗,言大目犍连者讹也,此云大采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因以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而伪其名。得大神通,简余此姓,故云大采菽氏。从父本名俱利迦,亦云拘隶多,先云俱律陀,讹也。大般若云舍利子大采菽氏。”玄应音义六曰:“云目犍连,或言目伽略子者讹也,则正言没特伽罗子,或言毛驮伽罗子,此乃从母为名。没特伽此云绿豆,罗此云执取,或云挽取。本名俱利迦,或言拘隶多,此从父名也,旧云俱律陀,不正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戒】:(术语)同八戒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戒斋】:(术语)又作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亦单云八戒。有二说:依俱舍论之说,则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不与取,取他不与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坐卧于高广严丽之床上也。八食非时食,食非时之食(午后之食)也。离此八种之非法为八戒,然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犹如八正道中惟正见是正道,遂通谓之八正道也。依萨婆多论及成实论,智度论等之说则分涂饰香鬘与舞歌观听为二,总有九戒,此中前八者为戒,后一者为斋,故戒斋合而名八戒斋也。申言之,即依俱舍论,则八戒即八戒斋。依他论则八戒与斋法合为八戒斋也。但八戒必具斋法(不过中食),此八戒斋,为在家男女一日一夜受持之戒法,称为六斋或十斋日等者,谓受持此八戒斋之日也。俱舍论十四曰:“何等名为八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歌舞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智度论十三曰:“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大床上,七不著华璎珞,不香油涂身,不著香薰衣,八不自歌舞作乐、不往观听,九一日一夜不过中食。”十善戒经曰:“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著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富楼那,说法第一】:梵语富楼那,华言满愿。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又梦七宝器,满中盛宝,入于母怀,以遂父愿,故名满愿。佛弟子中,善解说法,故称说法第一。(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麦少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麦少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

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末学解说]

这样的时间,经过三七日(三个七日,即二十一天),国王因食用麦少酥蜜,得闻佛法的缘故,颜色和悦。

这时阿阇世(国王名,是佛住世时摩竭陀国的统治者,为太子时,听恶友提婆达多的话,幽困父王频毗娑罗,即位后,并吞小国,威震四邻。但因害父罪,遍体生疮,至佛所忏悔,痊愈后,即皈依释尊,为佛门有力的护法)问守门者:“父王现今还在吗?”

此时守门人回答:“大王!国太夫人身上涂了麦少蜜,以璎珞盛浆,奉上国王;沙门的目犍连及富楼那,从空中来,为国王说法,无法禁制。”

当时阿阇世闻此语后,对其母非常生气,说到:“我的母亲是贼,与贼为伴;沙门的恶人,以幻惑咒术;令这个恶王多日不死”!

随即就要执利剑,想要杀害其母。

注解:
【三七日】:三个七日,即二十一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阇世】:国王名,是佛住世时摩竭陀国的统治者,为太子时,听恶友提婆达多的话,幽困父王频毗娑罗,即位后,并吞小国,威震四邻。但因害父罪,遍体生疮,至佛所忏悔,痊愈后,即皈依释尊,为佛门有力的护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

“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

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汗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

[末学解说]

此时有一位大臣,名为月光,聪明多智,与耆婆(译曰固活,能活。王舍城良医名)一同,向大王作礼,说到:

“大王!臣听闻毗陀(婆罗门经书之名)论经说,劫初(成劫之初。成此世界之初也)已来,有诸恶王,因贪着国位之故,杀害其父,虽有一万八千这样的人,但从未曾听闻有无道害母者。

大王现今作这样的杀逆之事,有损于刹利(印度四姓阶级之第二,华译田主,或王种)种族,臣不忍闻,这是旃陀罗(译曰屠者,严炽,执暴恶人,下姓等。在四姓之外。以屠杀为业者)。我等不宜再住于此处了。”

注解:
【耆婆】:(人名)Jivaka jiva,又作耆域,时缚迦。译曰固活,能活。王舍城良医名。耆婆耆城同为一人,观同本异译经题一云奈女耆域因缘经,一云奈女耆婆可知(二经共为后汉安世高译,但少有具略相违),叙其出姓。前揭之二经以为柰女与萍沙王(频婆沙罗王)之子,毗那耶杂事二十一所载,与此同。然四分律三十九谓为王舍城淫女(娼女)婆罗跋提与瓶沙王(频婆沙罗)子无畏王之子,就提叉尸罗之宾迦罗学医云。宋史艺文志有耆婆脉经三卷,耆婆六十四问一卷,耆婆五藏论一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毗陀】:(术语)Veda,一作鞞陀,又作皮陀,韦陀,围陀等。新云吠陀,鞞陀。婆罗门经书之名。译曰明,或智。观无量寿经曰:“臣闻毗陀论经说。”(参见:韦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劫初】:(杂名)成劫之初。成此世界之初也。观无量寿经曰:“劫初以来有诸恶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刹利】:(杂名)(参见:刹帝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刹帝利】:印度四姓阶级之第二,华译田主,或王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旃陀罗】:(杂名)Can!d!a%la,又作旃荼罗。译曰屠者,严炽,执暴恶人,下姓等。在四姓之外。以屠杀为业者。男曰旃陀罗。女曰旃陀利。玄赞九曰:“旃陀罗,云屠者不律仪也,正言旃荼罗,此云严炽。恶业自严,行持标帜,摇铃持竹为自标故。”玄应音义三曰:“旃陀罗,或云旃荼罗,此云严炽,谓屠杀者种类之名也,一云主杀人狱卒也。案西域记云:其人若行则摇铃自标,或拄破头之竹,若不然王即与其罪也。”法显传曰:“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搪揬。”同二十三曰:“旃荼罗,此云执暴恶人,亦言恶杀。”阿育王经三曰:“旃陀利女,翻下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郤行而退。

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

勒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末学解说]

那时,二位大臣说完此语后,以手按剑,便要退离。

这时阿阇世(国王名,是佛住世时摩竭陀国的统治者,为太子时,听恶友提婆达多的话,幽困父王频毗娑罗,即位后,并吞小国,威震四邻。但因害父罪,遍体生疮,至佛所忏悔,痊愈后,即皈依释尊,为佛门有力的护法),惊怖惶惧,对耆婆说:“你也不为我做事了吗?”

耆婆回答:“大王!千万不要害母!”

阿阇世闻此语后,忏悔求救,随即便舍剑,不再害母。

命令内官,关闭安置其母于深宫,不让她再出来。

注解:
【阿阇世】:国王名,是佛住世时摩竭陀国的统治者,为太子时,听恶友提婆达多的话,幽困父王频毗娑罗,即位后,并吞小国,威震四邻。但因害父罪,遍体生疮,至佛所忏悔,痊愈后,即皈依释尊,为佛门有力的护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

上述佛经内容中讲到,国王恳请大目乾连为其授八关斋戒

关于【八分斋戒】,曾进行过相关学习:
透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学习「清净光明专辑」中【八分斋戒】等相关内容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15:07: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0-14 14:18 编辑



学习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 以上

--
[经文]
--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

“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恒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

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揵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

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末学解说]

那时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被幽闭后,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为佛作敬礼,这样说到:

“如来世尊在往昔之时,一直派遣阿难来慰问我;我现今愁忧,世尊威重,不能得以相见;恳请恒遣目犍连(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称为神通第一者。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尊者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与我相见。”

说完之后,悲泣雨泪,遥向佛行礼。

其行礼还未抬起头,此时世尊在耆阇崛山,已知韦提希心之所念,立即命大目揵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

佛陀从耆阇崛山消失,于王宫出现。

注解: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耆阇崛山】: 梵名 Gr!dhraku^t!a,巴利名 Gijjha-ku^t!a。又作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梵语 gr!dhra 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据大唐西域记与高僧法显传之记载,推定其位置即今之贝哈尔州(Behar)拉查基尔(Rajgir)东南之塞拉吉里(Saila-giri)。另据近时之探查,则谓新旧王舍城之间有一向东绵延之山峡,山峡之北耸立一海拔千尺之秀峰,其南面之中腹大约二二四公尺处有一岩台,称为查塔吉里(Chata-giri),其处乃佛陀多次演说妙法之耆阇崛山。
 与佛陀同时代之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梵 Bimbisa^ra)为闻法之故,曾大兴工程,自山腰至山顶,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约三公里。山顶有一佛陀昔日之说法台,然迄今仅存红砖墙基。此外,复有佛教古迹多处,如提婆达多投石击佛处、佛陀与舍利弗等诸声闻入定之石室、阿难遭受魔王娆乱之处、佛陀宣说法华经、大品般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无量寿经等处。(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九、法华经文句卷一上、玄应音义卷六)p4287FROM:【佛光大辞典】

【作礼】:(术语)作敬礼也。佛说阿弥陀经曰:“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诃目犍连】:(人名)Maha%-maudgalya%yana,比丘名。法华经作大目犍连。阿弥陀经作摩诃目犍连,略曰目犍连,又曰目连。新称曰摩诃没特伽罗,没特伽罗子。姓也。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称为神通第一者。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法华文句一曰:“大目犍连姓也,翻赞诵。文殊问经翻莱茯根。真谛云:勿伽罗,此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中略)同名者多,故举大也。”法华玄赞一曰:“梵云摩诃没特伽罗,言大目犍连者讹也,此云大采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因以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而伪其名。得大神通,简余此姓,故云大采菽氏。从父本名俱利迦,亦云拘隶多,先云俱律陀,讹也。大般若云舍利子大采菽氏。”玄应音义六曰:“云目犍连,或言目伽略子者讹也,则正言没特伽罗子,或言毛驮伽罗子,此乃从母为名。没特伽此云绿豆,罗此云执取,或云挽取。本名俱利迦,或言拘隶多,此从父名也,旧云俱律陀,不正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

目连侍左,阿难在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

“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末学解说]

这时韦提希行礼后抬起头,已见到世尊释迦牟尼佛,身为紫金色,坐于百宝莲华。

大目揵连侍奉于左边,阿难在右边,释梵护世(帝释,梵王,为护持世界佛法之天神,故云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落如雨一般的天华,持用供养。

此时,韦提希见到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向佛哭泣。说到:

“世尊!我宿世有何罪,会生出这样的恶子?世尊,又是因为何等因缘,而与提婆达多(人名,为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之从弟。出家学神通,身具三十相,诵六万法藏,其本地为深位的菩萨,释尊在法华会上,述往世为弃位国王,提婆达多为仙人,使他具足一切佛法,至于成佛)一起成为眷属呢?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没有忧恼之处,我要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不乐于这阎浮提(华译为赡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因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浊恶世(五浊十恶炽盛之时期也)。

此浊恶处(指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为五浊与十恶所行之处,故有此称),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有不善(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故为不善)聚合。愿我未来能够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现今向世尊五体投地(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著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著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著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求佛哀愍,向佛忏悔,唯愿佛日(系大乘佛教诸经典中所常用之譬喻。因佛陀之睿智、德行、慈悲,可破众生之迷妄,如日轮破夜之闇,故喻佛陀如日)教导我能够观于清净业处(净妙之佛土,为以纯善之业因而生之处,故名为清净业处)。”

注解:
【释梵护世】:(天名)帝释,梵王,为护持世界佛法之天神,故云护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提婆达多】:人名,为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之从弟。出家学神通,身具三十相,诵六万法藏,其本地为深位的菩萨,释尊在法华会上,述往世为弃位国王,提婆达多为仙人,使他具足一切佛法,至于成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往生】:(术语)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无量寿经下曰:“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观无量寿经曰:“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阎浮提】:华译为赡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因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浊恶世】:(术语)五浊十恶炽盛之时期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出浊恶世。”同普贤劝发品曰:“后五百岁浊恶世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浊恶处】:指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为五浊与十恶所行之处,故有此称。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中):“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p6256  FROM:【佛光大辞典】

【不善】:(杂语)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故为不善。如三途之苦果,彼虽在现在损害身心,然更无为之招未来世之损害者,故非不善。唯识论五曰:“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大乘义章七曰:“恶法违损,称曰不善。”胜鬘宝窟上末曰:“十恶破戒违理,名为不善。”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体投地】: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著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著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著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另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载,凡礼敬三宝时,必须五体投地,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达虔诚。以五体行礼,其义有五,即:(一)行礼者于右膝著地之时,愿使众生得正觉道。(二)行礼者于左膝著地之时,愿使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于正觉道中。(三)行礼者于右手著地之时,愿如世尊坐于金刚座上,大地震动,呈现瑞相,证入大菩提。(四)行礼者于左手著地之时,愿使众生远离外道,以四摄法摄取难调伏者,令其入于正道。(五)行礼者于首顶著地之时,愿使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观无量寿经、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释门归敬仪卷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法苑珠林卷二十、释氏要览卷中)((参见:稽首)6117、“礼”6582)p1215  FROM:【佛光大辞典】

【佛日】:梵语 buddha-su^rya。系大乘佛教诸经典中所常用之譬喻。因佛陀之睿智、德行、慈悲,可破众生之迷妄,如日轮破夜之闇,故喻佛陀如日。使用“佛日”一语最多者为金光明经,如卷三忏悔品(大一六·三三七下):“佛日大悲,灭一切闇。(中略)无上佛日,大光普照。”同经卷四赞叹品(大一六·三三九中):“佛光巍巍,明焰炽盛,悉能隐蔽,无量日月。佛日灯炬,照无量界,皆令众生,寻光见佛。”
 亦有将佛陀拟为太阳之光辉者,故于大日经称为“大日如来”(梵 Maha^-vairocana-tatha^gata),而在净土三部经称为“阿弥陀如来”(梵 Amita^bha-tatha^gata,意译作无量光如来),均取其光辉之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八梵行品、金光明经卷六“四天王品”、卷十九嘱累品)p2613  FROM:【佛光大辞典】

【清净业处】:(术语)净妙之佛土,为以纯善之业因而生之处,故名为清净业处。观无量寿经曰:“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同慧远疏曰:“净妙佛土,纯善所归,是故名为清净业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

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

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花;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颇梨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

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放出眉间光(指佛从眉间白毫相发放出来的光),其光为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

又在佛顶(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佛之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故有肉髻之称。佛之顶相乃常人所无法见到之殊胜相,表示此种功德之佛像,即称佛顶尊),化为金台,如同须弥山(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十方诸佛净妙(清净美妙)国土,全部在其中显现。

或有国土由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合成;又有国土纯是莲花;又有国土犹如自在天宫((界名)在色界之第四禅。自在天王之宫殿也);又有国土犹如颇梨(为七宝之一。意译水玉、白珠、水精。又作玻璃、玻璃、颇胝、颇置迦、破置迦、萨颇胝迦、娑婆致迦、塞颇致迦、窣坡致迦。其质莹净通明,有紫、白、红、碧等多种颜色,其中,以红色、碧色最珍贵,紫色、白色次之。据增广本草纲目卷八载,玻璃本作颇黎,光莹如水,坚实如玉,故又称水玉)镜;十方国土全部在其中显现。

有像这样的无量诸佛国土,庄严示现,可以观看,令韦提希能够见到。

注解:
【眉间光】:指佛从眉间白毫相发放出来的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顶】:梵语 buddhos/N!i^s!a,或 us!N!i^s!a(音译作嗢瑟尼沙、乌瑟尼沙、郁瑟尼沙)。意译髻、顶髻、肉髻相、无见顶相。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佛之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故有肉髻之称。佛之顶相乃常人所无法见到之殊胜相,表示此种功德之佛像,即称佛顶尊。在密教,佛顶尊依其表示内容,可分三佛顶(表如来胎藏界三部之德)、五佛顶(表如来之五智)、八佛顶(三佛顶与五佛顶之合称)、九佛顶、十佛顶等。(大日经卷一具缘品、一字奇特佛顶经卷上曼荼罗仪轨品、大日经疏卷十、慧琳音义卷四)((参见:诸佛顶)6301)p2723 FROM:【佛光大辞典】

【须弥山】: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净妙】:清净美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自在天宫】:(界名)在色界之第四禅。自在天王之宫殿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颇梨】:梵语 sphat!ika,巴利语 phalika。为七宝之一。意译水玉、白珠、水精。又作玻璃、玻璃、颇胝、颇置迦、破置迦、萨颇胝迦、娑婆致迦、塞颇致迦、窣坡致迦。其质莹净通明,有紫、白、红、碧等多种颜色,其中,以红色、碧色最珍贵,紫色、白色次之。据增广本草纲目卷八载,玻璃本作颇黎,光莹如水,坚实如玉,故又称水玉。
 又据大智度论卷十载,颇梨产于山窟,经千年而冰化成颇梨珠。然玄应音义卷二十则谓,西域暑热,水分稀少,不可能冰化而成,仅为石之类而已。又该珠有火珠、水珠二种,日宫殿与月宫殿即分别由火珠、水珠所形成。(慧苑音义卷上、玄应音义卷二、卷六、慧琳音义卷四、卷四十一)p5949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时韦提希白佛言:

“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末学解说]

此时韦提希对佛陀说到:

“世尊!这些诸佛土,虽然都非常清净,全都有光明;我现今乐于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处。

唯愿世尊,教导我思惟(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教导我正受(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

注解:
【思惟】:梵语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大一·四九下):“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嗔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一者从他闻,二者邪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又大智度论卷十九载,菩萨于诸法空无所住,如是正见,观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而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惟。又思惟有种种分别,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举出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四种。显扬圣教论卷二列举正思惟有离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三种。瑜伽师地论卷十一则举出不正思惟有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三种。此外,转识论中,将思惟喻如骑者,作意喻如马之直行,而明思惟与作意之别。(杂阿含经卷二十八、六十华严经卷十一、观无量寿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平等品)p3808  FROM:【佛光大辞典】

【正受】:梵语 sama^patti,巴利语同。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三摩[足*我]。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观经玄义分(大三七·二四七下):“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或谓正受为三昧、三摩地(梵 sama^dhi)或禅定之异名。
 盖正受新译“等至”,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二载,等持、三摩地、等至三者有异,以等持仅通于有心定,等至则广通有心、无心定。俱舍论卷二十八,以四禅、四无色定为等至。大乘义章卷十三,以灭尽定、无想定之无心定为等至。又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及智顗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等,就观无量寿经中所说“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语有所论述,谓散善之三福业为思惟,定善之十六观为正受。(杂阿含经卷十七、旧华严经卷十一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菩萨地持经卷九、解脱道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杂阿毗昙心论卷七)((参见:三昧)580、“三摩钵底”673、“定”3171)p198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

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末学解说]

此时世尊随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陀口中发出,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光照频婆娑罗王(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梵 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头顶。

当时大王虽然在幽闭中,然而心眼(观念之心,能照了诸法,故曰心眼)没有障碍,遥见世尊,头面作礼(以我头面顶礼尊者之足也);自然增进,成就了阿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

注解: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梵名 Bimbisa^ra,巴利名同。又作频毗娑罗王、频头娑罗王、频浮婆王、民弥沙啰王、瓶沙王、萍沙王、瓶沙王。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梵 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巴 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梵 Aja^tas/atru)。
 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中阿含卷十一频鞞娑逻王迎佛经、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九师子吼菩萨品、四分律卷三十三、大智度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十九、大唐西域记卷八)p6364 FROM:【佛光大辞典】

【心眼】:(术语)观念之心,能照了诸法,故曰心眼。观无量寿经曰:“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往生要集中本曰:“行者以心眼见于己身,亦在于彼光明照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头面作礼】:(术语)以我头面顶礼尊者之足也。智度论十曰:“何以曰头面礼足?答曰:人身中第一贵者头,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贱,履不净处最在下故。是故以所贵礼所贱,贵重供养故。”观无量寿经曰:“遥见世尊,头面作礼。”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那含】:梵语 ana^ga^min。旧译作阿那伽弥、阿那伽迷。略称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此阶位之圣者中,若九品之惑全部断尽,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若断除七、八品,而所余之一、二品尚须对治成无漏之根,更须一度受生至欲界,称为一间(梵 ekavi^cika)。又于阿那含果中,复有五种不还、七种不还、九种不还等别。(中阿含经卷三伽蓝经、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一、慧苑音义卷上)((参见:五种不还)1176)p3623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

“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

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韦提希:

“你现今知道吗?阿弥陀佛离此处并不遥远;你应当系念(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又作系念、悬念、悬想),认真观照彼国净业(谓清净之业。即指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又称清净业)成就者。

我现今为你广说众譬喻,也令未来世一切凡夫(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想要修习净业者,能够得以往生西方极乐国土。想要往生彼国者,应当修习三福(指往生极乐净土者所修之三种净业;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之净业正因。即:(一)世福,又作世善。为世俗本来存在之孝悌忠信等善法,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二)戒福,又作戒善。为佛出世所定之戒法,包括人、天、声闻、菩萨所受持之三归、五戒乃至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等。其中,或具受或不具受;或具持或不具持,但皆回向,必能往生。(三)行福,又作行善。为凡夫起大乘心,自行化他所具之善根,即发大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开智慧、厌苦欣涅槃)、劝进行者(劝人舍恶,向涅槃道)、发愿往生净土等):

一者、孝养(指尽孝行以奉养父母。又称孝顺。此不仅指世间之孝养,对出世间之孝养(使父母成佛)亦须重视)父母,奉事(奉命服侍也)师长,慈心(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不杀,修习十善业(指身口意三业中所行的十种善行为。称为十善,又作十善业道。此十善业道有身、语、意三方面,身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善业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善业即不贪、不嗔、不痴)。

二者、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三归(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进入正道;归依法是我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归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

三者、发起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须正信因果,业种虽久,终不败亡。岂有自作,他人受果?是以深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此翻破拨无因果之心也),读诵大乘,劝进(谓劝诱策进,即劝化使入佛道)行者(乃指观行者,或泛指一般佛道之修行者。又称行人、修行人)。

像这样的三事名为净业(谓清净之业。即指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又称清净业)。”

注解:
【系念】: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又作系念、悬念、悬想。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二九(大六·六八六中):“住空闲处,系念思惟先所修行。”又观无量寿经谓,众生用心观想佛时,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此外,一般俗称忧虑为悬念,称恋慕为悬想,皆为转讹之用法。(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卷三十九、大宝积经卷四十七、玄应音义卷三、慧琳音义卷三、卷九)p6671 FROM:【佛光大辞典】

【净业】:谓清净之业。即指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又称清净业。《观无量寿经》谓世、戒、行三福名为净业,乃往生净土之正因,其文云(大正12·341c)︰
‘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关于此‘净业’之语义,《传通记糅钞》卷三十一谓,三福为众生往生之正因,亦为菩萨净佛国土之无漏修因,故称净业。[参考资料]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本);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中;《观无量寿经疏》〈序分义〉;《观经序分义楷定记》卷五。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广说】:(杂语)与四种广说同。(参见:四种墨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种墨印】:(名数)又曰四种广说,四大教法。四分律四有“四种广说。”第一广说。若比丘作是语,长老我于某村某城,亲从佛而受持不忘,此为法,此为毗尼,此为佛之所教,若闻彼说,不应嫌疑,亦不应呵,应审定文句而寻法律,若相违,则应语彼言,汝所说者,非佛所说,或是长老不审佛语,不可复诵,亦莫教余人,今当弃舍,若与法相应,则应语彼言,是佛所说,应能诵习,教诸比丘等。第二广说,彼谓于僧中上座之前闻之。第三广说,彼谓于知法众多之比丘所闻之。第四广说,彼谓于知法一比丘之所闻之。余皆与第一广说同。十诵律名之为四种墨印。广说者,就能说之人而名之,墨印者,就能证之教而名之。以能证之教印定之,有印之义也。十诵律曰:“若言我从佛闻乃至一比丘闻,未应毁叹,应向三藏圣教印定。”见行事钞上一之二。【又】契经,律,阿毗昙,戒之四法,名为四广说,增一阿含经二十曰:“今四大广说之义,云何为四?所谓契经、律、阿毗昙、戒,是谓为四。”长阿含经三曰:“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说四大教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凡夫】: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福】:指往生极乐净土者所修之三种净业;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之净业正因。即:(一)世福,又作世善。为世俗本来存在之孝悌忠信等善法,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二)戒福,又作戒善。为佛出世所定之戒法,包括人、天、声闻、菩萨所受持之三归、五戒乃至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等。其中,或具受或不具受;或具持或不具持,但皆回向,必能往生。(三)行福,又作行善。为凡夫起大乘心,自行化他所具之善根,即发大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开智慧、厌苦欣涅槃)、劝进行者(劝人舍恶,向涅槃道)、发愿往生净土等。(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观经散善义、观经序分义、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中(元照))p647 FROM:【佛光大辞典】

【孝养】:指尽孝行以奉养父母。又称孝顺。此不仅指世间之孝养,对出世间之孝养(使父母成佛)亦须重视。广义言之,包含对死去父母之追悼供养。佛经中,不论在家出家,劝人孝养之文甚多,如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梵网经卷下(大二四·一○○四上):“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中阿含卷三十三善生经、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谓,子当以增益财物、备办众事、所欲则奉、自恣不违、所有私物尽以奉上等五事奉敬供养父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毗尼母经卷二、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菩萨戒义疏卷上、梵纲经菩萨戒本疏卷三(法藏))((参见:孝)2858)p2860  FROM:【佛光大辞典】

【奉事】:(杂语)奉命服侍也。无量寿经上曰:“释梵奉事,天人归仰。”观无量寿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慈心】:(术语)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善业】:指身口意三业中所行的十种善行为。称为十善,又作十善业道。此十善业道有身、语、意三方面,身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善业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善业即不贪、不嗔、不痴。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归】:又名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进入正道;归依法是我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归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威仪】: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须正信因果,业种虽久,终不败亡。岂有自作,他人受果?是以深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此翻破拨无因果之心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劝进】:与“劝化”同义。谓劝诱策进,即劝化使入佛道。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下):“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善导之观经序分义(大三七·二六○上):“言劝进行者,此明苦法如毒,恶法如刀,流转三有,损害众生。今既善如明镜,法如甘露,镜即照正道以归真,甘露即注法雨而无竭。欲使含灵受润,等会法流,为此因缘,故须相劝。”
 至后世引申指募化物资以造寺、建塔、铸像等。此即自劝诱积聚自他之善根功德,转为劝人喜舍净财。而记载乐捐缘起与目的所使用之捐册,则称为劝进帐、劝化帐。于日本,中世纪以降十分盛行。(法华经信解品)p6734 FROM:【佛光大辞典】

【行者】:<一>梵语 yogin。一般修念佛法门者,称“念佛行者”。密教中,诵持真言、修供养法、护摩法等真言门之修行者,称为真言行者。专持法华经之行者,称法华行者。(观无量寿经、大日经卷一具缘品)
 <二>禅林中,行者乃指未出家而住于寺内帮忙杂务者。有剃发者,亦有未剃发而携家带眷者。据释氏要览卷上行者条载,善见律毗婆沙谓,善男子欲出家,而未得衣钵,欲依寺中住者,称为畔头波罗沙。此畔头波罗沙即行者之意。又据禅林象器笺职位门行者条载,旧说日本与我国之行者有别,日本之行者,虽剪除须发,而行事与俗人同;在中国,则唯有僧人及沙弥剃发而已,行者不剃发,持守五戒。然若据日本之诸宗阶级卷上载,喝食行者皆有发。故知日本行者未必剃发。
 禅林之行者,依其职务不同而有诸多种类,如参头行者、六局行者、副参行者、客头行者、方丈客头行者、茶头行者、供过行者、门头行者、丧司行者、执局行者、堂司行者、库司行者、供头行者、众寮行者、方丈行者、库司客头行者、喝食行者、直殿行者、监作行者、直灵行者等。此外方丈之行者略称方行,西堂之行者略称西行,后堂之行者略称后行,监寺之行者略称监行,副寺之行者略称副行,维那之行者略称维行,典座之行者略称典行,直岁之行者略称直行,知客之行者略称客行,首座之行者略称首行、辨事,知殿之行者略称殿行。又年少之行者,或寺院中服杂役之小沙弥,称为童行、行童、道者、童侍、僧童。行者之居所,称行堂、行者房、童行堂。行堂之主首,称行堂主,或单称堂主。(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住持章训童行条、持宝通览卷下)
 <三>日本修验道之“山伏”,亦通称行者。彼等为得神验之法,而于山野作苦行修练。山伏二字,具有“入法性真如之宝山,降伏无明烦恼”之义。例如修验道之祖“役小角”即以常年跋涉深山幽谷、修练种种苦行而被称为“役行者”。又近代日本有著一定之行装,巡拜名山灵迹者,亦称行者。((参见:山伏)947)p255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16:55: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0-14 17:01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30 分钟 以上

--
[经文]
--

佛告韦提希:

“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你现今知道吗?这三种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净业(谓清净之业。即指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又称清净业)之正因(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则叫做“缘因”)。”

注解: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三世诸佛】: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诸经论所列举之名称、数目不一,长阿含经卷一、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等列举过去七佛之名,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经等说未来弥勒佛之出世,决定毗尼经、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大宝积经卷九十等列举释迦佛等三十五佛,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观虚空藏菩萨经等列举普光佛等过去五十三佛,无量寿经卷上列举锭光佛等过去五十三佛,贤劫经卷六举出现在贤劫千佛,三千佛名经列举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五千五百佛名经举出五千五百佛之名。贤劫经卷八谓,于贤劫千佛出现之后有大名称劫,其时有千佛出现;大名称劫之后有喻星宿劫,其时有八万佛出现;喻星宿劫之后有重清净劫,其时有八万四千佛出现。
 据吉藏之观无量寿经义疏载,大乘认为以空间而言,有十方佛之存在;以时间而言,有三世佛之普现。然小乘则不主张十方之说,而仅论及三世佛,且谓一世仅有一佛。(信佛功德经、观无量寿经、法华经方便品)((参见:三世)536)p540FROM:【佛光大辞典】

【净业】:谓清净之业。即指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又称清净业。《观无量寿经》谓世、戒、行三福名为净业,乃往生净土之正因,其文云(大正12·341c)︰
‘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关于此‘净业’之语义,《传通记糅钞》卷三十一谓,三福为众生往生之正因,亦为菩萨净佛国土之无漏修因,故称净业。[参考资料]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本);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中;《观无量寿经疏》〈序分义〉;《观经序分义楷定记》卷五。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正因】: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则叫做“缘因”。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

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

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

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谛听(受持经典之十种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谛听!好好思维。

如来现今,为未来世一切众生,被烦恼贼(烦恼能损慧命、伤法身,故称为贼)之所害者,演说清净业。

非常好,韦提希!这是个好问题。阿难!你应当领受忆持,广为更多的众生宣说佛语(佛之言说。与佛说、金口等同义)。

如来现今,教导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想西方极乐世界。

依靠佛力的缘故,当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国土,如同拿着明镜照见自己的面像。

因见到彼国土极妙乐(殊妙之欢乐也)事,而心生欢喜,应时立即获得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谛听】:梵语 s/ravaN!a。受持经典之十种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长阿含经卷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七付嘱品、显扬圣教论卷二)p6296 FROM:【佛光大辞典】

【烦恼贼】:烦恼能损慧命、伤法身,故称为贼。大般涅槃经卷下(大一·二○五上):“我等既去无上法王,烦恼之贼日见侵逼。”维摩经菩萨行品(大一四·五五四中:“以智慧剑,破烦恼贼。”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下):“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p5517FROM:【佛光大辞典】

【佛语】:佛之言说。与佛说、金口等同义。依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五载,佛之所说有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之三语。佛语法门经以无身无身行、无口无口行、无意无意行、非行非非行、非谤非不谤、不生不起、无想无处、无往无没、非寂非行等为佛语。又佛教之专门语,亦称为佛语。(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观经疏散善义)p2746FROM:【佛光大辞典】

【妙乐】:(术语)殊妙之欢乐也。观无量寿经曰:“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又】(人名)天台六祖荆溪湛然,住常州之妙乐寺,讲法华,号妙乐大师,师之法华文句记称为妙乐。法照之读教记及蒙润之四教仪集注有言妙乐记者,即文句记也。唐文粹六十一李华左溪大师碑铭曰:“常州妙乐寺僧湛然,见如来性,传左溪法门。”观心略要集冠注曰:“吾山先哲皆指湛然尊者云妙乐大师。相传云:妙乐,寺号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韦提希:

“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

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你是凡夫(意译为异生。略称凡。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心想(指心之作用、想念)羸劣(诸根于境,无多能故),未得天眼(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所以不能远观;

诸佛如来有种种方便,能够令你得见。”

注解: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凡夫】:梵语 pr!thag-jana。音译作必栗托仡那,意译为异生。略称凡。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大日经疏卷一载,凡夫以无明之故,随业受报,不得自在,堕于诸趣之中,遂产生种种类别之众生,故应正译为异生。然菩提流支、真谛、笈多等则各译为毛道凡夫、婴儿凡夫、小儿凡夫,后二译名源于梵语 ba^la-pr!thag-jana(音译婆罗必栗托仡那),婆罗有愚之义。又对四向四果之圣者而言,其余未见道者概称为凡夫,其中,俱舍宗以四善根为内凡,三贤为外凡,三贤以下为底下凡夫;大乘则以初地以前为凡夫,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为内凡,十信为外凡。外凡以下称为凡夫。又对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等四圣而言,凡生死流转于六道者,皆称为六凡,即地狱之有情以至天界众生皆是。
 凡夫之内涵意义,称凡夫性、异生性,略称凡性。犊子部认为其体乃欲界之见惑;有部指其乃圣道之非得而言;经部不别立其体,但以此乃圣法相续之分位差别;唯识宗认为系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且是分别而起之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作用之假立者。(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七、梵网经卷上、佛性论卷三)((参见:异生)5151)p730  FROM:【佛光大辞典】

【心想】:<一>指心之作用、想念。(观无量寿经、往生要集卷中)<二>指心与其作用之念头。能令心想寂静者为禅。(随闻记卷二)p1408 FROM:【佛光大辞典】

【羸劣】:如老差别中说。  瑜伽八十四卷十页云:言羸劣者:诸根于境,无多能故。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天眼】: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时韦提希白佛言:

“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

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末学解说]

这时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对佛陀说:

“世尊!现今像我这样的人,依靠佛力的缘故,能够见到西方极乐国土。

如果佛灭之后,诸众生等,有浊恶(指五浊与十恶。五浊,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盖住劫中人寿减至二万岁以后,即产生此五种浑浊不净之法。十恶,即十不善,指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等十种恶行)不善(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故为不善),受五苦(一、生老病死苦。即合四苦为一苦也。二、爱别离苦。离别亲爱者之苦也。三、怨憎会苦。与憎恶者会合之苦也。四、求不得苦。求欲者不得之苦也。五、五盛阴苦。亦云五阴盛苦。五阴者,身心之总体,心身炽盛生长之诸苦也,又心身盛受一切苦也)所逼,如何才能见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呢?”

注解: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浊恶】:指五浊与十恶。五浊,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盖住劫中人寿减至二万岁以后,即产生此五种浑浊不净之法。十恶,即十不善,指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等十种恶行。五浊与十恶炽盛之时期,称为浊恶世。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九·一○上):“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p6256 FROM:【佛光大辞典】

【不善】:(杂语)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故为不善。如三途之苦果,彼虽在现在损害身心,然更无为之招未来世之损害者,故非不善。唯识论五曰:“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大乘义章七曰:“恶法违损,称曰不善。”胜鬘宝窟上末曰:“十恶破戒违理,名为不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苦】:(名数)一、生老病死苦。即合四苦为一苦也。二、爱别离苦。离别亲爱者之苦也。三、怨憎会苦。与憎恶者会合之苦也。四、求不得苦。求欲者不得之苦也。五、五盛阴苦。亦云五阴盛苦。五阴者,身心之总体,心身炽盛生长之诸苦也,又心身盛受一切苦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告韦提希:

“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你及众生应当专心(即一心、无二心之意。亦即指集中心思,不杂余念),系念(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一处,观想于西方。

如何作观想呢?凡作观想者,一切众生,自己不是生来为盲人,有目之徒,都能见到日落。

应当生起想念(思想念虑),正坐面向西方,认真观日,令心坚住,专想(指专注观想一境而心不散乱、移动)不移。见到太阳要落下,形状犹如悬鼓(又作悬鼓。打击乐器之一。即悬离地面而敲击之鼓)。

既已见日,闭目、开目都令明了。这为日想,名为初观。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专心】:即一心、无二心之意。亦即指集中心思,不杂余念。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九所说之“专心禅思”、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之教人“专心念佛”,皆为此例。(教行信证卷二)((参见:专杂二修)4514)p4513 FROM:【佛光大辞典】

【系念】: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又作系念、悬念、悬想。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二九(大六·六八六中):“住空闲处,系念思惟先所修行。”又观无量寿经谓,众生用心观想佛时,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此外,一般俗称忧虑为悬念,称恋慕为悬想,皆为转讹之用法。(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卷三十九、大宝积经卷四十七、玄应音义卷三、慧琳音义卷三、卷九)p6671 FROM:【佛光大辞典】

【想念】:(术语)思想念虑。观无量寿经曰:“当起想念,正坐西面,谛观于日。”无量寿经下曰:“想念贪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专想】:指专注观想一境而心不散乱、移动。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二上):“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p4514FROM:【佛光大辞典】

【悬鼓】:又作悬鼓。打击乐器之一。即悬离地面而敲击之鼓。于佛教行持中,以之修日想观,即观日之将没,状如悬鼓。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下):“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类聚名物考卷三一七、禅林象器笺呗器门)p6770 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初观成已,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

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

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

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

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花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

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初观成就后,接下来作水想(观想清澈之大水,藉以为观想极乐净土琉璃地之阶梯)。观想见到西方一切皆是大水,所见之水澄清,也令明了,无分散之意。

既已见水,应当生起冰想(指对坚冰之观想。此乃为入正观之一种方便观,藉此观想可入极乐世界之真观)。所见之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就后,所见之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方有金刚(即金刚石,其性坚利,坚故不为他物所坏,利故能损坏他物,故佛经常以之比喻坚利)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金幢(金宝之幢。幢者,幢竿也),支撑着琉璃地。

其金幢为八方,八楞具足,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方面,由百宝所成,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宝珠,有千种光明,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光明,有八万四千种颜色,照映琉璃地,犹如亿千个太阳,不可具见。

在琉璃地上,以黄金为绳,杂厕间错,以七宝为界,分齐分明,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宝中,有五百种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为光明台。

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光明台两边,各有百亿花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有八种清风(四方四维八方之清风也)从光明出,演奏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这为水想,名为第二观。

此想成就时,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观想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独除进食时,都要一直忆念此事。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水想观】:净土宗修持法之一。为十六观的第二观。即在禅观中,观想清澈之大水,藉以为观想极乐净土琉璃地之阶梯。《观无量寿经》云(大正12·342a)︰
‘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珠宝有千光明,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此谓先观水,次起冰想,更作琉璃想,以观想极乐净土之琉璃地,名为水想观。慧远的《观无量寿经义疏》(本)释云(大正37·179b)︰‘初中有四︰一作水想,二变水成冰,三者变冰以为琉璃,四观琉璃以成大地。于中有三︰(一)观琉璃内外映彻,(二)见地下宝柱之承擎,(三)见地上诸相庄严。’依之可知观想之次第。此外,善导于《观经疏》〈定善义〉也曾说坤水得定之法。[参考资料] 《往生拾因》;智顗《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卷四;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中;《乐邦文类》卷五;《菩提心集》卷上;《观无量寿经释》;《三昧发得记》。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冰想】:指对坚冰之观想。此乃为入正观之一种方便观,藉此观想可入极乐世界之真观。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二上):“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p2200 FROM:【佛光大辞典】

【金刚】:即金刚石,其性坚利,坚故不为他物所坏,利故能损坏他物,故佛经常以之比喻坚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金幢】:(物名)金宝之幢。幢者,幢竿也。演密钞五曰:“释名曰:幢者童也(童,独也),其貌童童然,即军中独出之谓也。”观无量寿经曰:“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又】塔上之九轮,谓之金幢。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八种清风】:(名数)四方四维八方之清风也。观无量寿经曰:“八种清风从光明出。”同传通记曰:“八种清风者,今家无判。天台云:八种清风者,彼处实无时节,若寄此八谓除上下余四方四维,故云八,亦可以对八卦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水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国地。

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

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水想成就后,名为粗见极乐国地。

如果获得三昧(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见到西方极乐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

这为地想(观想极乐净土土地之相也),名为第三观。”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昧】: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地想观】:(术语)观经所说十六观之一。观想极乐净土土地之相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

“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你应持佛语(佛之言说。与佛说、金口等同义),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想要脱离诸苦者,演说此观地法。

若观想此地者,能够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能往生至净国(清净之佛国也),心得无疑(不疑惑也,闻法信而不疑也)。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佛语】:佛之言说。与佛说、金口等同义。依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五载,佛之所说有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之三语。佛语法门经以无身无身行、无口无口行、无意无意行、非行非非行、非谤非不谤、不生不起、无想无处、无往无没、非寂非行等为佛语。又佛教之专门语,亦称为佛语。(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观经疏散善义)p2746FROM:【佛光大辞典】

【净国】:(术语)清净之佛国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观无量寿经曰:“必生净国。”净土论注曰:“净国无衰变。”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疑】:(术语)不疑惑也,闻法信而不疑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16:35: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0-15 16:41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以上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

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

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颇梨色中出红色光;马脑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

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

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缨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踊生诸果,如帝释瓶;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地想(观想极乐净土土地之相也)成就后,接下来观想宝树。观想宝树者,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观想之,作七重行树(极乐国土之宝树也,行列七重。故曰七重之行树)想。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树,高八千由旬,其中诸宝树,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花叶全部具足。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华叶,作各种不同的宝色。

琉璃色中发出金色光;颇梨色中发出红色光;马脑色中发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发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交相映衬严饰。

以殊妙真珠所造之网弥覆在宝树上,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树上有七重网,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同大梵天王所住的宫殿。

诸天童子(随侍佛、菩萨、诸天者,亦称为童子)自然在中,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童子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作为璎珞(编玉而悬于身者);其摩尼宝之光,照耀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这些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在众叶间,生出种种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果。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

这些树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同天缨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同旋火轮,宛转叶间,踊生诸果,如同帝释瓶(又作贤瓶、德瓶、天瓶、吉祥瓶。即帝释天所用之宝瓶,此瓶可随心所欲,变现各种东西);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这些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也都在其中显现。

见到此树后,还应按照顺序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观想,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这是树想,名为第四观。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地想观】:(术语)观经所说十六观之一。观想极乐净土土地之相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七重行树】:(杂名)极乐国土之宝树也,行列七重。故曰七重之行树。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七宝周匝围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真珠网】:(杂名)以殊妙之真珠所造之网也。观无量寿经曰:“妙真珠网以为交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王宫】:大梵天王所住的宫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童子】:梵语 kuma^ra,巴利语同。音译作鸠摩罗。或梵语 kuma^raka,音译鸠摩罗伽。<一>四岁或八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且尚未剃发得度之男子,称为童子、童儿、童真;女子则称童女。(旧华严经卷四十五入法界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受戒轨则条)
 <二>指菩萨。菩萨为如来之王子,因其如世间童子之无淫欲念,故称为童子。
 <三>随侍佛、菩萨、诸天者,亦称为童子。如随侍文殊菩萨者为请召、计设尼、救护慧、乌波计设尼、光网、地慧幢、无垢光、不思议慧等八大童子。又不动明王亦有八大童子随侍。
 <四>日本古来于诸种法会、庭仪之际,必有随伴之幼童,随时受使唤,称为童子。p5168FROM:【佛光大辞典】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梵语 s/akra^bhi lagna-maN!i-ratna。又作释迦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胜摩尼宝、毗楞伽摩尼宝珠、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依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又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五忍较量品谓,须弥山顶有威花、释迦毗楞伽、宝精三宝,其中毗楞伽宝系纯真金色,为善根所生,自然雕莹,能出过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处、夜摩天处、兜率天处,住于梵宫;菩萨从阎浮提生兜率天,以善根力,此宝即自然生于箧中,所有魔事自然坏灭。(观无量寿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观经妙宗钞卷二)p6830 FROM:【佛光大辞典】

【璎珞】:(物名)梵语枳由罗Keyu%ra,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法华经普门品曰:“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同信解品曰:“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观无量寿经曰:“诸璎珞中盛蒲桃浆。”玄应音义一曰:“吉由罗应云枳由逻,此云璎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帝释瓶】:又作贤瓶、德瓶、天瓶、吉祥瓶。即帝释天所用之宝瓶,此瓶可随心所欲,变现各种东西。(观无量寿经、大智度论卷十三)((参见:贤瓶)6180)p3777 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树想成已,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色。

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从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树想成就后,接下来应当观想水。要观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池水由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于如意珠中为最胜者)而生,分为十四支;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支作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色。

池水以黄金为渠,渠下都以杂色金刚(即金刚石,其性坚利,坚故不为他物所坏,利故能损坏他物,故佛经常以之比喻坚利)以为底沙。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莲花,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其摩尼水流注于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还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从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这是八功德水(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想,名为第五观。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树想】:为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之第四观。又作宝树观、树观。佛陀在世时,有韦提希夫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亦欲未来世之众生皆能往生极乐世界,佛陀遂为其述说十六种观法。其中,树想即为第四观法,乃观想净土之七重行树,一一树皆高八千由旬,有七宝映饰,珠网覆其上;行行相当,叶叶相次,生诸妙花,成七宝果;其叶千色,有大光明,照映三千世界十方国土,此即为树想。((参见:十六观)396)p6246 FROM:【佛光大辞典】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如意珠王】:(物名)于如意珠中为最胜者,故云王。观无量寿经曰:“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金刚】:即金刚石,其性坚利,坚故不为他物所坏,利故能损坏他物,故佛经常以之比喻坚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波罗蜜】:梵语 pa^ramita^,巴利语 pa^rami^ 或 pa^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a^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s/i^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a^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毗梨耶(梵 vi^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a^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n~a^)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a^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钵罗尼陀那(梵 praN!idha^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n~a^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佛种姓(巴Buddhavam!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a^)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i^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n~n~a^)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a^na)波罗蜜、慈(巴 metta^)波罗蜜、舍(巴 upekkha^)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p3445  FROM:【佛光大辞典】

【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
  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
  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防一切之恶,我欲精进持戒;
  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既能拔人之苦,且能去除自己之悭贪,我欲以布施普利众生;
  六、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以便善因得善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功德水】: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阿弥陀经、弥勒大成佛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俱舍论卷十一)p279 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

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众宝国土,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人,作天伎乐(音乐)。

又有乐器悬于虚空,如同天上的宝幢,不鼓自鸣。这些众音中,都在演说念佛(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念比丘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此观想成就后,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这是总观想,名为第六观。

如果能见此者,可灭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能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伎乐】:音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
  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
  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防一切之恶,我欲精进持戒;
  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既能拔人之苦,且能去除自己之悭贪,我欲以布施普利众生;
  六、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以便善因得善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可为比。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谛听(受持经典之十种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谛听!好好思维。我当为你分别解说消除苦恼(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之法,你等要忆持(指于法记忆受持而不忘失),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完此语时,无量寿佛住立于空中,观世音、大势至,这二位大士侍立在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可为比。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谛听】:梵语 s/ravaN!a。受持经典之十种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长阿含经卷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七付嘱品、显扬圣教论卷二)p6296 FROM:【佛光大辞典】

【苦恼】:(术语)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无量寿经下曰:“贪恚愚痴,苦恼之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忆持】:梵语 dha^raN!a,巴利语同。指于法记忆受持而不忘失。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二下):“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p6221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

“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末学解说]

这时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见到无量寿佛后,接足作礼,对佛陀说:

“世尊!我今因佛力的缘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位菩萨,未来众生,应当如何观无量寿佛及二位菩萨呢?”

注解: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佛告韦提希:

“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叶作百宝色。

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

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其台;此莲花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

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花座想,名第七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要观想彼佛者,应当生起想念,于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地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叶作百宝色。

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谓天上之妙画,非人中所有者);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像这样的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作为映饰。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摩尼珠放出千光明,其光如盖,由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合成,遍覆地上。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作为其台;此莲花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意译为赤色宝。宝石之一。与甄叔迦树之花相似而美,因系赤色,故有此名),梵摩尼宝(宝珠名。译作净珠。又大梵天王之如意宝珠),妙真珠网(以殊妙之真珠所造之网也),交相严饰。

在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宝幢如同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同夜摩天宫,还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作为映饰。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不同相状;

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这是花座想,名为第七观。”

注解: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天画】:(杂名)谓天上之妙画,非人中所有者。观无量寿经曰:“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梵语 s/akra^bhi lagna-maN!i-ratna。又作释迦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胜摩尼宝、毗楞伽摩尼宝珠、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依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又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五忍较量品谓,须弥山顶有威花、释迦毗楞伽、宝精三宝,其中毗楞伽宝系纯真金色,为善根所生,自然雕莹,能出过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处、夜摩天处、兜率天处,住于梵宫;菩萨从阎浮提生兜率天,以善根力,此宝即自然生于箧中,所有魔事自然坏灭。(观无量寿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观经妙宗钞卷二)p6830 FROM:【佛光大辞典】

【甄叔迦宝】:甄叔迦,梵语 kim!s/uka,巴利语 kim!suka。又作紧祝迦宝、坚叔迦宝。意译为赤色宝。宝石之一。与甄叔迦树之花相似而美,因系赤色,故有此名。窥基之弥勒上生经疏(卍续三五·三九三下):“甄叔迦者,状似赤琉璃宝珠。”琉璃之颜色有多种,以红色最殊胜。又吉藏之法华经义疏卷十二载此宝名鹦鹉,盖其赤色如鹦鹉嘴之故。疑系由于鹦鹉之梵语 s/uka 与甄叔迦之梵语 kim!s/uka 混同而产生之讹误。(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慧琳音义卷十六、卷三十一、卷三十二)p5841FROM:【佛光大辞典】

【梵摩尼】:(物名)宝珠名。译作净珠。又大梵天王之如意宝珠也。弥勒上生经疏下曰:“梵摩尼者,谓净摩尼也,或大梵王如意珠也。”名义集三曰:“摩尼。应法师云:正云末尼,即珠之总名也。此云离垢,或加梵字显其净也。”Brahma-man!i。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真珠网】:(杂名)以殊妙之真珠所造之网也。观无量寿经曰:“妙真珠网以为交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

“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妙花座想。

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像这样的妙花,是本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因位在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时之名也)之愿力(誓愿的力量。愿力之大,不可思议)所成,如果想要忆念彼佛者,应当先作此妙花座想。

作此观想时不得杂观;应当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观之,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叶,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珠,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光,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台,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幢,皆令分明,如同于镜中自见面像。

此观想成就者,能够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往生极乐世界。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法藏比丘】:(菩萨)阿弥陀佛因位在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时之名也。无量寿经曰法藏。平等觉经曰昙摩迦留Dharma%kara,译曰法宝藏,大阿弥陀经曰昙摩迦,无量寿经云作法,如来会云法处,智度五十云法积。嘉祥大经疏曰:“能蕴畜佛法,故曰法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愿力】:誓愿的力量。愿力之大,不可思议。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16:50:3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用时  2 小时 以上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

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

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颇梨色中出红色光;马脑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

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

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缨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踊生诸果,如帝释瓶;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地想(观想极乐净土土地之相也)成就后,接下来观想宝树。观想宝树者,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观想之,作七重行树(极乐国土之宝树也,行列七重。故曰七重之行树)想。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树,高八千由旬,其中诸宝树,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花叶全部具足。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华叶,作各种不同的宝色。

琉璃色中发出金色光;颇梨色中发出红色光;马脑色中发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发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交相映衬严饰。

以殊妙真珠所造之网弥覆在宝树上,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树上有七重网,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同大梵天王所住的宫殿。

诸天童子(随侍佛、菩萨、诸天者,亦称为童子)自然在中,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童子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作为璎珞(编玉而悬于身者);其摩尼宝之光,照耀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这些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在众叶间,生出种种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果。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

这些树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同天缨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同旋火轮,宛转叶间,踊生诸果,如同帝释瓶(又作贤瓶、德瓶、天瓶、吉祥瓶。即帝释天所用之宝瓶,此瓶可随心所欲,变现各种东西);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这些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也都在其中显现。

见到此树后,还应按照顺序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观想,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这是树想,名为第四观。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地想观】:(术语)观经所说十六观之一。观想极乐净土土地之相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七重行树】:(杂名)极乐国土之宝树也,行列七重。故曰七重之行树。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七宝周匝围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真珠网】:(杂名)以殊妙之真珠所造之网也。观无量寿经曰:“妙真珠网以为交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王宫】:大梵天王所住的宫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童子】:梵语 kuma^ra,巴利语同。音译作鸠摩罗。或梵语 kuma^raka,音译鸠摩罗伽。<一>四岁或八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且尚未剃发得度之男子,称为童子、童儿、童真;女子则称童女。(旧华严经卷四十五入法界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受戒轨则条)
 <二>指菩萨。菩萨为如来之王子,因其如世间童子之无淫欲念,故称为童子。
 <三>随侍佛、菩萨、诸天者,亦称为童子。如随侍文殊菩萨者为请召、计设尼、救护慧、乌波计设尼、光网、地慧幢、无垢光、不思议慧等八大童子。又不动明王亦有八大童子随侍。
 <四>日本古来于诸种法会、庭仪之际,必有随伴之幼童,随时受使唤,称为童子。p5168FROM:【佛光大辞典】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梵语 s/akra^bhi lagna-maN!i-ratna。又作释迦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胜摩尼宝、毗楞伽摩尼宝珠、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依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又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五忍较量品谓,须弥山顶有威花、释迦毗楞伽、宝精三宝,其中毗楞伽宝系纯真金色,为善根所生,自然雕莹,能出过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处、夜摩天处、兜率天处,住于梵宫;菩萨从阎浮提生兜率天,以善根力,此宝即自然生于箧中,所有魔事自然坏灭。(观无量寿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观经妙宗钞卷二)p6830 FROM:【佛光大辞典】

【璎珞】:(物名)梵语枳由罗Keyu%ra,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法华经普门品曰:“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同信解品曰:“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观无量寿经曰:“诸璎珞中盛蒲桃浆。”玄应音义一曰:“吉由罗应云枳由逻,此云璎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帝释瓶】:又作贤瓶、德瓶、天瓶、吉祥瓶。即帝释天所用之宝瓶,此瓶可随心所欲,变现各种东西。(观无量寿经、大智度论卷十三)((参见:贤瓶)6180)p3777 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树想成已,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色。

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从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树想成就后,接下来应当观想水。要观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池水由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于如意珠中为最胜者)而生,分为十四支;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支作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色。

池水以黄金为渠,渠下都以杂色金刚(即金刚石,其性坚利,坚故不为他物所坏,利故能损坏他物,故佛经常以之比喻坚利)以为底沙。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莲花,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其摩尼水流注于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还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从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这是八功德水(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想,名为第五观。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树想】:为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之第四观。又作宝树观、树观。佛陀在世时,有韦提希夫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亦欲未来世之众生皆能往生极乐世界,佛陀遂为其述说十六种观法。其中,树想即为第四观法,乃观想净土之七重行树,一一树皆高八千由旬,有七宝映饰,珠网覆其上;行行相当,叶叶相次,生诸妙花,成七宝果;其叶千色,有大光明,照映三千世界十方国土,此即为树想。((参见:十六观)396)p6246 FROM:【佛光大辞典】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如意珠王】:(物名)于如意珠中为最胜者,故云王。观无量寿经曰:“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金刚】:即金刚石,其性坚利,坚故不为他物所坏,利故能损坏他物,故佛经常以之比喻坚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波罗蜜】:梵语 pa^ramita^,巴利语 pa^rami^ 或 pa^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a^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s/i^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a^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毗梨耶(梵 vi^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a^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n~a^)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a^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钵罗尼陀那(梵 praN!idha^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n~a^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佛种姓(巴Buddhavam!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a^)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i^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n~n~a^)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a^na)波罗蜜、慈(巴 metta^)波罗蜜、舍(巴 upekkha^)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p3445  FROM:【佛光大辞典】

【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
  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
  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防一切之恶,我欲精进持戒;
  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既能拔人之苦,且能去除自己之悭贪,我欲以布施普利众生;
  六、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以便善因得善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功德水】: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阿弥陀经、弥勒大成佛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俱舍论卷十一)p279 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

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众宝国土,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人,作天伎乐(音乐)。

又有乐器悬于虚空,如同天上的宝幢,不鼓自鸣。这些众音中,都在演说念佛(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念比丘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此观想成就后,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这是总观想,名为第六观。

如果能见此者,可灭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能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伎乐】:音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
  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
  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防一切之恶,我欲精进持戒;
  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既能拔人之苦,且能去除自己之悭贪,我欲以布施普利众生;
  六、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以便善因得善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可为比。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谛听(受持经典之十种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谛听!好好思维。我当为你分别解说消除苦恼(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之法,你等要忆持(指于法记忆受持而不忘失),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完此语时,无量寿佛住立于空中,观世音、大势至,这二位大士侍立在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可为比。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谛听】:梵语 s/ravaN!a。受持经典之十种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长阿含经卷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七付嘱品、显扬圣教论卷二)p6296 FROM:【佛光大辞典】

【苦恼】:(术语)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无量寿经下曰:“贪恚愚痴,苦恼之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忆持】:梵语 dha^raN!a,巴利语同。指于法记忆受持而不忘失。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二下):“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p6221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

“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末学解说]

这时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见到无量寿佛后,接足作礼,对佛陀说:

“世尊!我今因佛力的缘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位菩萨,未来众生,应当如何观无量寿佛及二位菩萨呢?”

注解: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佛告韦提希:

“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叶作百宝色。

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

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其台;此莲花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

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花座想,名第七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要观想彼佛者,应当生起想念,于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地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叶作百宝色。

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谓天上之妙画,非人中所有者);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像这样的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作为映饰。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摩尼珠放出千光明,其光如盖,由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合成,遍覆地上。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作为其台;此莲花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意译为赤色宝。宝石之一。与甄叔迦树之花相似而美,因系赤色,故有此名),梵摩尼宝(宝珠名。译作净珠。又大梵天王之如意宝珠),妙真珠网(以殊妙之真珠所造之网也),交相严饰。

在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宝幢如同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同夜摩天宫,还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作为映饰。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不同相状;

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这是花座想,名为第七观。”

注解: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天画】:(杂名)谓天上之妙画,非人中所有者。观无量寿经曰:“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梵语 s/akra^bhi lagna-maN!i-ratna。又作释迦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胜摩尼宝、毗楞伽摩尼宝珠、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依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又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五忍较量品谓,须弥山顶有威花、释迦毗楞伽、宝精三宝,其中毗楞伽宝系纯真金色,为善根所生,自然雕莹,能出过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处、夜摩天处、兜率天处,住于梵宫;菩萨从阎浮提生兜率天,以善根力,此宝即自然生于箧中,所有魔事自然坏灭。(观无量寿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观经妙宗钞卷二)p6830 FROM:【佛光大辞典】

【甄叔迦宝】:甄叔迦,梵语 kim!s/uka,巴利语 kim!suka。又作紧祝迦宝、坚叔迦宝。意译为赤色宝。宝石之一。与甄叔迦树之花相似而美,因系赤色,故有此名。窥基之弥勒上生经疏(卍续三五·三九三下):“甄叔迦者,状似赤琉璃宝珠。”琉璃之颜色有多种,以红色最殊胜。又吉藏之法华经义疏卷十二载此宝名鹦鹉,盖其赤色如鹦鹉嘴之故。疑系由于鹦鹉之梵语 s/uka 与甄叔迦之梵语 kim!s/uka 混同而产生之讹误。(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慧琳音义卷十六、卷三十一、卷三十二)p5841FROM:【佛光大辞典】

【梵摩尼】:(物名)宝珠名。译作净珠。又大梵天王之如意宝珠也。弥勒上生经疏下曰:“梵摩尼者,谓净摩尼也,或大梵王如意珠也。”名义集三曰:“摩尼。应法师云:正云末尼,即珠之总名也。此云离垢,或加梵字显其净也。”Brahma-man!i。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真珠网】:(杂名)以殊妙之真珠所造之网也。观无量寿经曰:“妙真珠网以为交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

“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妙花座想。

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像这样的妙花,是本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因位在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时之名也)之愿力(誓愿的力量。愿力之大,不可思议)所成,如果想要忆念彼佛者,应当先作此妙花座想。

作此观想时不得杂观;应当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观之,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叶,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珠,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光,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台,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幢,皆令分明,如同于镜中自见面像。

此观想成就者,能够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往生极乐世界。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法藏比丘】:(菩萨)阿弥陀佛因位在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时之名也。无量寿经曰法藏。平等觉经曰昙摩迦留Dharma%kara,译曰法宝藏,大阿弥陀经曰昙摩迦,无量寿经云作法,如来会云法处,智度五十云法积。嘉祥大经疏曰:“能蕴畜佛法,故曰法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愿力】:誓愿的力量。愿力之大,不可思议。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17:35: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0-16 17:38 编辑



学习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 以上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像既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弥覆树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

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

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放金光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

是为想像,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见到此事后,接下来应当观想佛。为什么呢?

因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意识心王之思想也)中;所以你等之心,观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菩萨之色身所具有的八十种妙相。又称八十种好、八十随好、八十小相。佛菩萨之身所具足的殊胜形相中,三十二相显而易见,称之为大相,而八十种好则较微细难见,故称为小相或随相。转轮王也能具足三十二相,但是八十种随形好则唯有佛、菩萨始能具足)。

此心作佛,此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譬喻)佛之正遍知,深广而不可测量,故譬之于海),从心想(意识心王之思想也)而生,所以应当一心(专心一意)系念(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认真观想无量寿佛、多陀阿伽度(译曰如来,又曰如去。其来去相通者)、阿罗呵(佛十号之一。译曰应供。当受众生供养义)、三藐三佛陀(佛十号之第三。旧译曰正遍知,等正觉等。新译曰正等觉。对于外道之邪觉,称罗汉为正觉,对于罗汉之偏觉,称菩萨为等觉,对于菩萨之分觉,称佛为正等觉)。

观想无量寿佛者,先应当观想佛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谓以珍宝所造之佛像),犹如阎浮檀金(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色,坐在莲华上。

佛像既坐后,心眼(指藉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即不依肉眼,亦不依天眼,由定力之故,能照见他方佛国诸佛及佛土之庄严,或能觉知己身内之种种不净)得开,了了分明,见到极乐国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弥覆于宝树上,众宝罗网(连缀众宝珠所作之网)满于虚空中。

见到这些,极令明了,如同观看掌中之物。见到此事后,再应当观想,有一朵大莲华在佛陀左边,如前面所讲的莲华没有不同。还有一朵大莲华在佛陀右边

观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在左边的莲华座,放出的金光也如前没有不同。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在右边的莲华座。

此观想成就时,佛陀、菩萨像全部都放出妙光;其光金色,遍照诸宝树。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树下也有三朵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位佛陀,二位菩萨像,遍满彼国。

此观想成就时,行者(乃指观行者,或泛指一般佛道之修行者。又称行人、修行人)应当闻到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演说妙法。出定(出禅定也)、入定(入于禅定也。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曰入定)恒闻妙法。

行者(乃指观行者,或泛指一般佛道之修行者。又称行人、修行人)所闻,出禅定之时也能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契合。若不能契合者,名为妄想,若能与契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

这是观想佛像,名为第八观。作此观想者,能灭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现在之身体)中证得念佛三昧(念佛时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界身】:<一>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观无量寿佛经(大一二·三四三上):“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定善义)
 <二>法界,指众生之心法;此心能生世间、出世间等一切诸法,故称为法界。又法界能生诸佛相好之身,故称佛身为法界身,亦即法界所生之身。(往生论注卷上)
 <三>又作六大法身。为密教所立五种法身之一,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大日如来之法身,称为法界身。((参见:法身)3353)p3370  FROM:【佛光大辞典】


【心想】:(术语)意识心王之思想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智海从心想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十随形好】:佛菩萨之色身所具有的八十种妙相。又称八十种好、八十随好、八十小相。佛菩萨之身所具足的殊胜形相中,三十二相显而易见,称之为大相,而八十种好则较微细难见,故称为小相或随相。转轮王也能具足三十二相,但是八十种随形好则唯有佛、菩萨始能具足。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正遍知海】:(譬喻)佛之正遍知,深广而不可测量,故譬之于海。观无量寿经曰:“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往生论注上曰:“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观经妙宗钞上曰:“三智融妙名正遍知,无量甚深故喻如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系念】: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又作系念、悬念、悬想。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二九(大六·六八六中):“住空闲处,系念思惟先所修行。”又观无量寿经谓,众生用心观想佛时,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此外,一般俗称忧虑为悬念,称恋慕为悬想,皆为转讹之用法。(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卷三十九、大宝积经卷四十七、玄应音义卷三、慧琳音义卷三、卷九)p6671 FROM:【佛光大辞典】

【多陀阿伽度】:(术语)Tatha%gata,又作怛闼阿竭,多陀阿伽陀,多陀阿伽驮,怛他檗多,怛他檗多夜,多陀竭,怛萨阿竭。译曰如来,又曰如去。其来去相通者,由“达于如实之人。”(Tatha%gata),“如实来格之人。”(Tatha%-a%gata)两读法而来。智度论曰:“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至后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玄应音义三曰:“怛萨阿竭,大品经作多他阿伽度,此云如来。”慧琳音义十六曰:“多陀竭,正音云怛他檗多,唐云如来也。”仁王经仪轨曰:“阿佗檗多夜,此云如来。”注维摩经九:“什曰:多陀怛伽度,秦言如来,亦云如去。如法说,故名如。著佛以安稳道来,此佛亦如是来,彼佛安稳去,此佛亦如是去也。”大疏一曰:“梵本云怛他揭多,怛他是如义,揭多是来义、知解义、说义、去义,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一切诸佛如法实相知解,知已亦如诸法实相为众生说。今佛复如是,故名如实知者,亦名如实说者。一切诸佛得如是安乐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释论具含四义,然古译多云如来,有部戒本云如去,阿阇梨意存如去如说,今且顺古题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罗诃】:(术语)Arhat,佛十号之一。译曰应供。当受众生供养义。智度论二曰:“阿罗诃,名应受供养,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藐三佛陀】:(术语)Samyak-sam%buddha,又云三耶三佛,三耶三佛檀。佛十号之第三。旧译曰正遍知,等正觉等。新译曰正等觉。对于外道之邪觉,称罗汉为正觉,对于罗汉之偏觉,称菩萨为等觉,对于菩萨之分觉,称佛为正等觉。案菩提就法而名,佛陀就人而名,故三藐三菩提宜谓为正遍知,正等觉等。三藐三佛陀宜言为正遍知者,正等觉者等。智度论二曰:“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言正遍知一切法。”法华玄赞二曰:“旧云正遍知,即正觉等觉正等觉,如次简外道小乘菩萨三种。”希麟续音义曰:“三藐三佛陀正云三藐三没驮,三字去声,此云正等觉,亦云正遍知,即第三号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宝像】:谓以珍宝所造之佛像。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九上):“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中略)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又敬称佛像之庄严威仪,即称宝相。如邢邵所作“文襄金像铭”谓:“神仪内莹,宝相外宣。”p6758 FROM:【佛光大辞典】

【阎浮檀金】:(杂名)Jambunadasuvarn!a,又作炎浮檀金,阎浮那提金,阎浮那陀金,剡浮那他金。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智度论三十五曰:“此洲上有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玄应音义二十一曰:“赡部捺陀金,或作剡浮那他金,旧云阎浮檀金。名一也。(中略)那他此言江亦云海也。”大日经疏五曰:“郁金即是阎浮金色。”法华经授记品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心眼】:指藉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即不依肉眼,亦不依天眼,由定力之故,能照见他方佛国诸佛及佛土之庄严,或能觉知己身内之种种不净。据观无量寿佛经所载,频婆娑罗王受其子阿阇世幽禁时,曾以心眼遥见世尊。(观佛三昧海经卷三、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般舟三昧经、法华经玄义卷四上、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卷四)p1407 FROM:【佛光大辞典】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罗网】:连缀众宝珠所作之网。系仿佛土、天界等皆有众宝庄严之罗网,故用以庄严佛殿或悬挂于佛像上。此名称见于诸经典,如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九·一四下):“真珠罗网,张施其上。”阿弥陀经亦谓极乐国土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此外,显密各宗之经、论、仪轨等,多以罗网表示庄严物或供养物。(长阿含卷二十世记经、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陀罗尼集经卷三)p6682 FROM:【佛光大辞典】

【行者】:<一>梵语 yogin。乃指观行者,或泛指一般佛道之修行者。又称行人、修行人。一般修念佛法门者,称“念佛行者”。密教中,诵持真言、修供养法、护摩法等真言门之修行者,称为真言行者。专持法华经之行者,称法华行者。(观无量寿经、大日经卷一具缘品)
 <二>禅林中,行者乃指未出家而住于寺内帮忙杂务者。有剃发者,亦有未剃发而携家带眷者。据释氏要览卷上行者条载,善见律毗婆沙谓,善男子欲出家,而未得衣钵,欲依寺中住者,称为畔头波罗沙。此畔头波罗沙即行者之意。又据禅林象器笺职位门行者条载,旧说日本与我国之行者有别,日本之行者,虽剪除须发,而行事与俗人同;在中国,则唯有僧人及沙弥剃发而已,行者不剃发,持守五戒。然若据日本之诸宗阶级卷上载,喝食行者皆有发。故知日本行者未必剃发。
 禅林之行者,依其职务不同而有诸多种类,如参头行者、六局行者、副参行者、客头行者、方丈客头行者、茶头行者、供过行者、门头行者、丧司行者、执局行者、堂司行者、库司行者、供头行者、众寮行者、方丈行者、库司客头行者、喝食行者、直殿行者、监作行者、直灵行者等。此外方丈之行者略称方行,西堂之行者略称西行,后堂之行者略称后行,监寺之行者略称监行,副寺之行者略称副行,维那之行者略称维行,典座之行者略称典行,直岁之行者略称直行,知客之行者略称客行,首座之行者略称首行、辨事,知殿之行者略称殿行。又年少之行者,或寺院中服杂役之小沙弥,称为童行、行童、道者、童侍、僧童。行者之居所,称行堂、行者房、童行堂。行堂之主首,称行堂主,或单称堂主。(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住持章训童行条、持宝通览卷下)
 <三>日本修验道之“山伏”,亦通称行者。彼等为得神验之法,而于山野作苦行修练。山伏二字,具有“入法性真如之宝山,降伏无明烦恼”之义。例如修验道之祖“役小角”即以常年跋涉深山幽谷、修练种种苦行而被称为“役行者”。又近代日本有著一定之行装,巡拜名山灵迹者,亦称行者。((参见:山伏)947)p2557 FROM:【佛光大辞典】

【出定】:(术语)出禅定也。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入定】:(术语)入于禅定也。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曰入定。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多罗】: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现身】:<一>现在之身体。
 <二>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示现种种身体。如现身佛、应化身即是。又作现身度生。又以神通力示现种种身形,为人说法,称为现身说法。就广义而言,万法自体无言之说法,亦称为现身说法。即万物之当体,能陈说无限真理,如“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此又称无情说法。((参见:应身)6432)p4726 FROM:【佛光大辞典】

【念佛三昧】:念佛时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

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见。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是为遍观一切色想,名第九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此观想成就后,接下来应当再观想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应当知道!无量寿佛身,犹如百千万亿夜摩天(欲界六天之第三天。此天界光明赫奕,无昼夜之分,居于其中,时时刻刻受不可思议之欢乐)阎浮檀金(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色。

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数目字,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恒河沙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眉间白毫(释尊眉间有一白净光明之毫毛,右旋宛转,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右旋宛转,如同五座须弥山。佛眼清净犹如四大海(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水,清白分明。身上诸毛孔演出光明,犹如须弥山(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

无量寿佛之圆光(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也)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化佛,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佛菩萨以神通力变化之菩萨身也),作为侍者。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又作随好、小相、小好、好。佛、菩萨之身所具足殊胜相貌中,显著而易见者谓之相,微细隐密难见者谓之好。“好”在诸相之间,随相而庄严佛、菩萨之身,故称为随形好);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好中又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佛以慈悲之光明摄救苦众生也)。

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到此事者,即能见到十方一切诸佛,因见到诸佛的缘故名为念佛三昧(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作此观想者,名为观一切佛身,因观佛身之故,也能见到佛心(如来之心也,觉悟之心也)。

诸佛心(如来之心也,觉悟之心也)者,是大慈悲,以无缘慈悲(三种慈悲之一,即心无分别,普救一切,不但对一切人类拔苦与乐,甚至扩展至一切有情动物,皆起怜愍爱护之心),摄取诸众生。作此观想者,舍身他世,能生于诸佛前,证得无生忍(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所以智者(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应当系心认真观想无量寿佛。

观想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而入,但观想眉间白毫(释尊眉间有一白净光明之毫毛,右旋宛转,为佛三十二相之一),极令明了。见到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得见到。

见到无量寿佛者,即能见到十方无量诸佛;因得见无量诸佛的缘故,能得诸佛现前受记(从佛处接受将来必当作佛的记别)。这是遍观一切色想,名为第九观。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夜摩天】:夜摩,梵名 Ya^ma,巴利名同。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欲界六天之第三天。又作夜磨天、焰摩天、炎摩天、苏夜摩天(梵 Suya^ma,巴同)、须夜摩天、须炎天、离诤天。据正法念处经卷三十六、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佛地经论卷五、慧苑音义卷上等所载,此天界光明赫奕,无昼夜之分,居于其中,时时刻刻受不可思议之欢乐。
   夜摩天位于空居天之最初层,即距阎浮提十六万由旬,距忉利天八万由旬之上层虚空中;纵广八万由旬,范围包括势力地、上行地、林光明地、乘处地、游行地等三十二地。夜摩天王,称为牟修楼陀,身量五由旬,宫殿设于势力地。又有高达一万由旬之清净山、无垢山、大清净山、内像山等四大山及其他诸山,以诸多天花庄严,并有种种河池,百千园林周匝围绕:其殊胜妙乐,远非忉利天所能及。此天寿量为二千岁,其一昼夜相当人间二百年。亦有男娶女嫁婚姻之事,以互相亲近,或相抱,即成阴阳和合;儿女随念之起而由膝上化生,初生即如阎浮提三、四岁之孩童。
 夜摩天王之信仰,始于吠陀时代以降,此天界因系充满欢乐之光明世界,夙为印度民族所憧憬,亦为亡者所欲往生之处。其后夜摩天王逐渐演变为人死后之审判官,而成为鬼趣、地狱之主,即所谓之阎魔王,并相信其天界在天空之上层。然该信仰被引入佛教之后,乃置其位于六欲天之第三天。(长阿含经卷十八、卷二十、卷二十一、正法念处经卷三十七至卷六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四、卷五、俱舍论卷十一、华严经探玄记卷六、W. Kirfel: Die Kosmographie der Inder)((参见:阎魔王)6340)p3132 FROM:【佛光大辞典】


【阎浮檀金】:(杂名)Jambunadasuvarn!a,又作炎浮檀金,阎浮那提金,阎浮那陀金,剡浮那他金。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智度论三十五曰:“此洲上有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玄应音义二十一曰:“赡部捺陀金,或作剡浮那他金,旧云阎浮檀金。名一也。(中略)那他此言江亦云海也。”大日经疏五曰:“郁金即是阎浮金色。”法华经授记品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那由他】:数目字,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白毫】:释尊眉间有一白净光明之毫毛,右旋宛转,为佛三十二相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大海】:(名数)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参见:九山八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须弥山】: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圆光】:(术语)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也。观无量寿经曰:“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化佛】:(术语)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变现之化佛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无量寿经曰:“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是菩萨变现之化佛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化菩萨】:(术语)佛菩萨以神通力变化之菩萨身也。观无量寿经曰:“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随形好】:梵语 anuvyan~jana,巴利语同。又作随好、小相、小好、好。佛、菩萨之身所具足殊胜相貌中,显著而易见者谓之相,微细隐密难见者谓之好。“好”在诸相之间,随相而庄严佛、菩萨之身,故称为随形好。(大般若经卷三八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参见:八十种好)268、“相好”3900)p6349  FROM:【佛光大辞典】

【摄取不舍】:(术语)谓弥陀如来光明之功德。(参见:摄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摄取】:(术语)摄物而取之也。又佛以慈悲之光明摄救苦众生也。无量寿经上曰:“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观无量寿经曰:“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念佛三昧】:禅观之一。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亦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之三昧。分为因行、果成二类。(一)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二者皆为观想念佛,反之,一心称念佛名,即为称名念佛。(二)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记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因行念佛三昧为“修”,果成念佛三昧为“发得”。观无量寿佛经(大一二·三四三中):“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中略)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论卷七亦载,念佛三昧能灭除种种烦恼及先世诸罪。
 诸家所说此类三昧之相状、功能等虽皆通称念佛三昧,然诸佛有三世、十方之异,并有法、报、应三身之别,故“念”于观、称等有种种不同。据昙鸾之略论安乐净土义、道绰之安乐集等所说,专注且相续不断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状或佛之神力,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愿,称名等,总称为念佛三昧。
 念佛之本意在忆念、追想,由内在之思忆表现于外者即为称念,称念配合深入之观想,于醒、梦、定等之际,皆念念不离佛,此亦称般舟三昧。又于文殊般若经,以专精修念佛一行,称为一行三昧。于华首经,以专修念佛之相好,称为一相三昧。(大品般若经卷五问乘品、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七、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乐邦文类卷二)p3211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心】:(术语)如来之心也,觉悟之心也。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又】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无住心者是佛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缘慈悲】:三种慈悲之一,即心无分别,普救一切,不但对一切人类拔苦与乐,甚至扩展至一切有情动物,皆起怜愍爱护之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生忍】:(术语)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证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曰:“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智者】:<一>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法华经药草喻品有“我是一切智者”之语,即表此意。((参见:一切智者)16)
 <二>天台智顗大师之德号。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从智顗受菩萨戒,赐“智者”德号。(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参见:智顗)5038)p5025 FROM:【佛光大辞典】

【一相】:(术语)(一)谓为无二之相。即言无差别之诸相,平等一味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是皆一相一种,圣所称叹。”维摩经弟子品曰:“不坏于身,而随一相。注肇曰:万物齐旨,是非同观,一相也。然则身即一相,岂待坏身灭体,而后谓之一相乎?”(二)对于异相而言,计一切法唯从一元而生之外道见解也。外道小乘四宗论,谓一切法言一者,外道僧法论师之说也。盖中论八不中之非一,即非此僧佉之计。起信论,谓真如自性非一相,亦破此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受记】:从佛处接受将来必当作佛的记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7 13:37: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0-17 13:43 编辑



(学习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 以上)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

此菩萨身长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

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

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

臂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

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见到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后,接下来应当观想观世音菩萨(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

这位菩萨身长八十亿那由他(数目字,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恒河沙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身为紫金色,头顶有肉髻(佛顶上有一肉团,如髻状,名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无见顶相也),脖项有圆光(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也),面各百千由旬。

其圆光中有五百位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如同释迦牟尼佛。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作为侍者。

举身光明之中,五道(为有情往来之所,故曰道。有五处: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与五趣同)众生,一切色相(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皆在其中显现。头顶上以毗楞伽(宝玉名)摩尼妙宝,作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高二十五由旬。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其色赤黄,带紫焰气)色;眉间毫相具足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位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化佛,无数化菩萨(佛菩萨以神通力变化之菩萨身也)作为侍者,变化自在,满十方世界。

手臂犹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用珠玉编成,挂在人身上的装饰品);其璎珞中,普现一切种种庄严(庄美威严,也就是美好的意思)事。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佛三十二相之一。言佛之足下有千辐轮之印纹也。是标驾御一切之法王相者),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其余身相(身之相貌也),众好具足,如同佛陀一样,唯有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谓佛顶高至不得见之相),不及世尊。

这是观想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为第十观。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梵名 Avalokites/vara,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另一梵名为 A^rya^valokites/vara,音译阿唎耶跋卢枳羝铄筏啰,为圣观世音之义。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
 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益众生之事,谓受苦众生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令得解脱;若有所求,亦皆令得;又能示现佛身、比丘身、优婆塞身、天身、夜叉身等,以摄化众生。
 关于观世音菩萨之住处,据新华严经卷六十八载,此菩萨住南海补陀落山。故其住处即在此娑婆世界。而在大阿弥陀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观世音受记经中,以此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侍,常住西方极乐世界辅施教化,即以西方净土为此菩萨之本住处。密教亦以此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侍,并谓此菩萨与阿弥陀佛原为因果之异,寻其本觉即为无量寿佛,但由本誓故示现大悲菩萨形。密教复安立此菩萨于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观音院、遍知院、释迦院、文殊院、虚空藏院、苏悉地院等诸院中,其形像、持物等各异。然一切功德庄严王经、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等,则以观世音为释迦之胁侍。
 关于观世音菩萨之形像,因其应化无方,故相状亦颇多,而以二臂之正观音为其本形,余者皆其示现神变自在之力用,有一首、三首、五首,乃至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有二臂、四臂,乃至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有二目、三目,乃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其化相有千手千眼、十一面、准提、如意轮、不空罥索、青颈、香王、阿么[齒*來]等,亦皆有个别之仪轨。又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举出四面大悲观音、除八难仙观音、播拏目佉观音、大梵身相观音、根本莲华顶观音、广大明王央俱舍观音等。此外,摩诃止观卷二上举有六观音,诸尊真言句义抄揭示十五观音,又有二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等;其中,部分非基于经轨而来,而系至后世混合中国及日本之民俗信仰所产生。
 观世音之信仰始自印度、西域,后传至中国内地、西藏、南海、日本等地,故有关观世音之记载甚多。西藏信仰观世音尤盛,代代之达赖喇嘛皆称为其化身,且其真言(六字大明咒)至今尚广传于该地。自西晋竺法护之正法华经译出后,中国内地亦大兴观世音之信仰,有关著作亦颇多。自北魏以后,造观世音像之风益盛,今大同、龙门、驼山等地存有遗品甚多。隋唐以后,随著密教之传入,诸种观世音像亦被造立,如敦煌千佛洞之菩萨像,观世音像即居大半。又以元魏孙敬德之高王观音经为始,观世音菩萨救苦经、观世音十大愿经、观世音三昧经等诸经亦陆续出现。相传其显灵说法之道场在我国浙江普陀山。据称其生日为阴历二月十九日,出家日为九月十九日,成道日为六月十九日。(旧华严经卷五十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大宝积经卷八十二、卷一○○、悲华经卷三、人日经卷一具缘品、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陀罗尼集经卷五、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卷三十、卷三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七、法华经文句卷十下、法华义记卷八、注维摩诘经卷一、般若心经幽赞卷上、大日经疏卷五、三部秘释、大唐西域记卷三、玄应音义卷五、法苑珠林卷十七)p6953  FROM:【佛光大辞典】

【那由他】:数目字,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肉髻】:(术语)梵名乌瑟腻沙Us!n!i^s!a,佛顶上有一肉团,如髻状,名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无见顶相也。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玄应音义三曰:“肉髻,梵言嗢瑟尼沙,此云髻。即无上依经云:郁瑟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光】:(术语)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也。观无量寿经曰:“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化佛】:(术语)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变现之化佛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无量寿经曰:“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是菩萨变现之化佛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五道】:(名数)为有情往来之所,故曰道。有五处: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与五趣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色相】:<一>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楞严经卷三(大一九·一一五下):“色相既无,谁明空质?”<二>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即华严经卷一所载,无边色相,圆满光明。p2547  FROM:【佛光大辞典】

【毗楞伽】:(物名)具云释迦毗楞伽S/akra%bhilagnaman!iratna,宝玉名。观无量寿经曰:“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名义集三曰:“释迦毗楞伽宝,此云能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阎浮檀金】:(杂名)Jambunadasuvarn!a,又作炎浮檀金,阎浮那提金,阎浮那陀金,剡浮那他金。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智度论三十五曰:“此洲上有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玄应音义二十一曰:“赡部捺陀金,或作剡浮那他金,旧云阎浮檀金。名一也。(中略)那他此言江亦云海也。”大日经疏五曰:“郁金即是阎浮金色。”法华经授记品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化菩萨】:(术语)佛菩萨以神通力变化之菩萨身也。观无量寿经曰:“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璎珞】:用珠玉编成,挂在人身上的装饰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庄严】:1、装饰的意思。2、庄美威严,也就是美好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千辐轮相】:(术语)佛三十二相之一。言佛之足下有千辐轮之印纹也。是标驾御一切之法王相者。观无量寿经曰:“足下有千辐轮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身相】:(术语)身之相貌也。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见顶相】:指佛八十种相好之第六十六种。为梵语 us!N!i^s!as/iraskata^(肉髻相)之意译。谓佛顶高至不得见之相。优婆塞戒经卷一(大二四、一○四○上):“得无见顶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头顶礼拜一切圣贤、师长、父母,尊重赞叹,恭敬供养,是故获得无见顶相。”(观无量寿经、楞严经卷七)((参见:八十种好)268)p5088 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

“若欲观观世音菩萨当作是观。

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

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如果想要观想观世音菩萨,应当这样观想。

作此观想者,能够不遇诸祸,净除业障(由宿世所作的种种罪业而生今世的种种障碍,如人今生所作所为皆不如意,就是业障的缘故),灭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如此菩萨,只是闻其名号,便能获得无量福,何况是真心观想!

如果想要观想观世音菩萨者,应当先观想其顶上的肉髻,接着观想其天冠(又作宝冠。乃诸天头上所戴之冠,或类似诸天之冠的微妙之冠。以其精微殊妙,非人中所有,故称天冠)。

其余众相,依照次第观想之,悉令明了,如同观看掌中之物。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业障】:由宿世所作的种种罪业而生今世的种种障碍,如人今生所作所为皆不如意,就是业障的缘故。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天冠】:又作宝冠。乃诸天头上所戴之冠,或类似诸天之冠的微妙之冠。以其精微殊妙,非人中所有,故称天冠。(大法鼓经卷上、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六)p1353 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次观大势至菩萨。

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

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

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各有五百亿宝花。一一宝花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及大势至。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接下来观想大势至菩萨(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涂,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

这位菩萨,身量大小也如观世音一样,圆光(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也)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光照二百五十由旬。

举身光明遍照十方诸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都能得见。

只要能见此菩萨一毛孔之光明,即能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所以称此菩萨名为无边光。

因以智慧光(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普照一切众生,令其脱离三涂(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获得无上力,所以称此菩萨名为大势至。

这位菩萨,天冠(又作宝冠。乃诸天头上所戴之冠,或类似诸天之冠的微妙之冠。以其精微殊妙,非人中所有,故称天冠)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大日如来要说真言时,必先现其周遍法界之广长舌,以证明其言诚实非虚,叫做“广长轮相”),皆在其中显现。

菩萨头顶上的肉髻(佛顶上有一肉团,如髻状,名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无见顶相也)犹如钵头摩花。在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其余诸身相如同观世音,没有差异不同。

这位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震动之处各有五百亿宝花。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宝花庄严高显,如同极乐世界。

这位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的金光佛刹(最下底之佛土名也),乃至最上方的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有无量尘数一般多的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全部都云集到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救度受苦众生。

作此观想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这是观想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为第十一观,能够灭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作此观想者,能够不处胞胎(四生中之胎生者。谓受生于母胎中也),常游行于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想成就后,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及大势至。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大势至菩萨】:大势至,梵名 Maha^-stha^ma-pra^pta,音译摩诃娑太摩钵钵罗钵跢。意译作“得大势”、“大精进”。略称势志菩萨、势至菩萨。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涂,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首楞严经卷五念佛圆通章谓,大势至菩萨于因地时,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故今摄此娑婆世界之念佛众生,归入净土。又依悲华经卷三载,当阿弥陀佛入灭后,由观世音菩萨补其位;观世音入灭后,则由大势至补处成佛,掌握化权,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
 关于其形像,据观无量寿经载,其天冠中有五百宝花,一一宝花又有五百宝台,每一宝台皆现十方诸佛之净妙国土相;顶上之肉髻如钵头摩花,肉髻中安置一宝瓶;其余身相则与观世音菩萨大同小异。又据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品载,二菩萨俱呈纯金色白焰光,右手执白拂,左手执莲花,大势至之身形较观世音小。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位于观音院内列上方第二位,全身肉色,左手持开合莲花,右手屈中间三指,置于胸前,坐于赤莲花上。密号持轮金刚,三昧耶形为未开敷之莲花。(大阿弥陀经卷上、悲华经卷二、法华经玄赞卷二、陀罗尼杂集卷一、大日经疏卷十三)((参见:观世音菩萨)6953)p871   FROM:【佛光大辞典】

【圆光】:(术语)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也。观无量寿经曰:“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智慧光】:<一>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又称智光、内光。为“身光”、“外光”之对称。(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智度论卷四十七、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参见:光明)2173)
 <二>阿弥陀佛十二种光明之一。即因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破除一切众生无明之痴闇,彰显真理,故称智慧光。据赞阿弥陀佛偈载,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破无明闇,故阿弥陀佛又号智慧光佛。((参见:十二光)334)
 <三>日僧良晓之号。石见国那贺郡人,俗姓藤原。字寂惠。资性英迈,夙有出尘之志。十九岁投比睿山东塔南谷极乐房仙晓出家受戒,修学显密教法。其后专弘净土,晚年居止白旗乡,故其门流称白旗流,又称阪下义,为良忠门下六派之一。p5033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至若“涂”之义有二:一为残害,如涂炭;一为所趣,即梵本无量寿经之阿波耶伽底(apaya-gati,意译恶趣、恶道)。(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七、释氏要览卷中)((参见:三恶趣)625)p636FROM:【佛光大辞典】

【天冠】:又作宝冠。乃诸天头上所戴之冠,或类似诸天之冠的微妙之冠。以其精微殊妙,非人中所有,故称天冠。(大法鼓经卷上、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六)p1353 FROM:【佛光大辞典】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广长轮相】:大日如来要说真言时,必先现其周遍法界之广长舌,以证明其言诚实非虚,叫做“广长轮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肉髻】:(术语)梵名乌瑟腻沙Us!n!i^s!a,佛顶上有一肉团,如髻状,名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无见顶相也。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玄应音义三曰:“肉髻,梵言嗢瑟尼沙,此云髻。即无上依经云:郁瑟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金光佛刹】:(界名)最下底之佛土名也。观无量寿经曰:“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胞胎】:(杂语)四生中之胎生者。谓受生于母胎中也。观无量寿经曰:“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见此事时当起想作心,自见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若出定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见此事时,应当起想作心,见到自己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佛陀的坐法,即盘膝而坐。略有二种:若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则叫做“吉祥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目开时想,见到佛菩萨满于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发出的音声,皆敷演妙法,与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契合。

若出定(出禅定也)时,也忆持(记忆受持而不忘失也)不失。见此事后,名为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这是普观想,名为第十二观。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会来到修行此行之人的处所。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结跏趺坐】:佛陀的坐法,即盘膝而坐。略有二种:若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则叫做“吉祥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一)契经(梵 su^tra,音译修多罗),又作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二)应颂(梵 ge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三)记别(梵 vya^karaN!a,音译和伽罗那),又作授记。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四)讽颂(梵 ga^tha^,音译伽陀),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五)自说(梵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六)因缘(梵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七)譬喻(梵 av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八)本事(梵 itivr!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九)本生(梵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十)方广(梵 vaipuly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十一)希法(梵 adbhuta-dharma,音译阿浮陀达磨),又作未曾有法。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十二)论议(梵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然诸经或称惟方广为大乘独有之经;或谓除记别、自说、方广外,余九部皆属小乘经;或谓除因缘、譬喻、论议外,余九部皆属大乘经;或有以譬喻、本生、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又有以除自说、譬喻、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惟九部与十二部二种分类中,九部之说法较为古老,但却较有力。上所谓九部经,又作九分教、九部法。又此十二部究摄于经律论三藏之何者,诸论亦有异说。(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章(印顺))p344  FROM:【佛光大辞典】


【出定】:(术语)出禅定也。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忆持】:(术语)记忆受持而不忘失也。观无量寿经曰:“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647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662

[精进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13:49: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0-18 13:50 编辑



(学习用时 1 小时 40 分钟 以上)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花,如上所说。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想要至心(至诚的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先应当观想于一丈六佛像在池水上。如先前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不是凡夫心力能所及。

然而因为如来宿愿(即指于宿世(过去世、前生)、往昔所发之誓愿;广义而言,一般指世间、出世间之愿望。又称心愿、素愿)之力的缘故,有忆想者必能获得成就。只是观想佛像就能获得无量福,何况还观想佛陀具足身相!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自在变化。或示现大身(对于丈六之小身而谓之遍虚空之大化身)于满虚空中;或示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为真金色,圆光(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也)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及宝莲花,如同上面所说。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于一切处,身同众生,只观头相,能知是观世音,能知是大势至,这二为菩萨协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众生。这是杂想观,名为第十三观。

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至心】:至诚的心。无量寿经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宿愿力】:(术语)宿愿之力用也。观无量寿经曰:“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宿愿】:即指于宿世(过去世、前生)、往昔所发之誓愿;广义而言,一般指世间、出世间之愿望。又称心愿、素愿。可就佛于因位之誓愿而言,如观无量寿经所载之如来宿愿力,即指阿弥陀如来于过去因位所发起之大愿力,依此宿愿力用以成就众生。或指众生于过去前生之往生愿心、于现世中曾发起之愿望等。(大阿弥陀经卷下、观经定善义传通记卷三)p4512 FROM:【佛光大辞典】

【大身】:(术语)对于丈六之小身而谓之遍虚空之大化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光】:(术语)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也。观无量寿经曰:“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化佛】:(术语)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变现之化佛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无量寿经曰:“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是菩萨变现之化佛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有九品人。

上品上生(九品净土之第一)者,如果有众生发愿往生彼国者,发起三种心,即能够往生(谓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通常又以“往生”为“死”之代用词。往生一词,就广义而言,通指受生三界六道及诸佛净土,然至弥陀净土之说盛行后,主要指受生极乐世界。一般分为极乐往生、十方往生、兜率天往生等;而愿意往生,即称愿生)。是哪三种呢?

一者、至诚心(真实愿净土之心。至诚心者,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此三业必须真实)。

二者、深心(深心者,深愿净土之心。即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之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回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心。回向发愿心者,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具足这三心者,必能往生彼国。

还有三种众生,能够往生。是哪三种呢?

一者、慈心(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不杀,具足诸戒行(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谓诸大乘经也。方等为大乘经方正之通名。言其所说之理方正平等也)。

三者、修行六念((一)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三)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六)念天,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回向发愿往生彼佛国。具足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能获得往生。

生于彼国时,因此人精进勇猛的缘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由金刚而成之台座也),与大势至菩萨,都会来到修行者面前。

阿弥陀佛放出大光明,照耀修行者之身,与诸菩萨授手(即佛伸手引导众生入净土之意)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修行者,劝进(劝诱策进人之善根功德也)其心。

修行者见到后,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坐金刚台(由金刚而成之台座也),跟随于佛陀身后,如弹指顷(一弹指之顷),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往生彼国后,见到佛陀色身众相具足,见到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指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七宝树林,略称宝林。亦即观无量寿经中所说之宝树),演说妙法。闻后立即证悟无生法忍(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

经须臾之间,恭敬奉事诸佛,周遍十方法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从佛处接受将来必当作佛的记别)。返还至本国,获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这称为上品上生(九品净土之第一)者。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上品上生】:(术语)九品净土之第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往生】:谓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通常又以“往生”为“死”之代用词。往生一词,就广义而言,通指受生三界六道及诸佛净土,然至弥陀净土之说盛行后,主要指受生极乐世界。一般分为极乐往生、十方往生、兜率天往生等;而愿意往生,即称愿生。
 (一)极乐往生,乃基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之说。谓离开娑婆世界,往西方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化生于彼土莲花中。净土宗之目的在往生极乐净土,净土,即指离开迷界后,所往生无生灭变化之世界。据往生论注卷下载,受生极乐与受生三界之“相”不同,故谓往生即无生之生。又往生之法有多种,如;(1)念佛往生,以念佛名号而往生。(2)诸行往生,又称万行往生。修习念佛以外之诸善行而得往生。(3)助念往生,以念佛及修诸善行而得往生。(4)闻名往生,闻佛名号而生信,得以往生。唐代善导之净土法门即以念佛往生为主,且以“指方立相”为旨,谓命终后确实往生西方净土又善导之弟子怀感,于所著之释净土群疑论卷二谓,依第一义谛言,往生系无生之意;依世谛言,即舍此往彼之意。惟天台宗、禅宗等,以唯心弥陀、己心净土之说,批驳舍此往彼说。
 (二)十方往生,系根据十方随愿往生经之说法。谓往生于阿弥陀佛净土以外之其他净土。
 (三)兜率天往生,又作兜率往生,系基于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之说法。谓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内院,至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将降生于娑婆世界,救度众生。修此法门者往生兜率天,将来与弥勒菩萨同来娑婆世界。法相宗之行者多修此法门。
 (四)其他之往生信仰,如:信奉药师如来者,得往生净琉璃世界;信奉观音菩萨者,得生补陀落迦;信奉释迦牟尼佛者,得生灵鹫山、无胜庄严国;信奉华严经者,往生华藏界等。然此类信仰极少见,故未形成思潮。
 上记之极乐往生、兜率往生等二种思想,为印度、中国、日本等地往生思想之两大主流。极乐往生之思想,于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为自力成道之方法。于净土宗,则依教主弥陀之救度为成佛之道,而称他力信仰。兜率往生之思想为法相宗所喜好,视之为修道之方便法门。十方往生之思想,见于唐代道绰之安乐集、智顗之净土十疑论等书,惟愿生之事迹甚少。此外,善导之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有:难思议往生乐、双林树下往生乐、难思往生乐等说。(法华经卷六药草喻品)p3199  FROM:【佛光大辞典】


【三心】:(名数)一、至诚心,真实愿净土之心。二、深心,深愿净土之心。三、回向发愿心,回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心。具此三心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又】一、根本心,第八阿赖耶识之心王,含藏一切善恶之种子,生染净之诸法者。二、依本心,依第七末那识根本识为一切染法之本者。三、起事心,执著眼等之六识外境,起种种之业者。出于宗镜录八十九。【又】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中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之三者,谓之三心。文类信卷曰:“本愿三心之愿”又“为愚恶众生阿弥陀如来已发三心愿。”然此三心为一信心之分开,故又称三信。【又】道绰禅师,依净土论注之意而立三心:一、淳心,信心深厚也。二、一心,信心纯一也。三、相续心,信心相续不杂余念也。安乐集上曰:“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日本亲鸾之文类行卷谓之三信。【又】一欢喜地等十地一一分三位,谓之三心:一、入心,初入其地之时分也。二、住心,住于其地之时分也。三、出心,将出其地入后地之时分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心】:指三种心。<一>为往生净土而发之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相当于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之“至心、信乐心、欲生心”。有关三心之解释,异说殊多。净影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谓,诚心者,起行不虚,实心求去;深心者,信乐殷至,欲生彼国;回向发愿心者,直尔趣求,说之为愿,挟善趣求,说为回向。善导之往生礼赞偈则谓,至诚心者,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此三业必须真实;深心者,即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之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回向发愿心者,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此外,迦才之净土论卷上、智光之往生论疏、知礼之观经疏妙宗钞卷六等,均以此三心等同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直心、深心、大悲心,均系于十信之终心所发者。(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翻译名义集卷十一、念佛三心要集、念佛名义集卷中)FROM:【佛光大辞典】

【慈心】:(术语)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戒行】: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南山律宗立此为戒四别之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一(大四○·五○上):“戒行,谓方便修成,顺本受体。”((参见:戒四别)2905)p2907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方等经典】:(术语)谓诸大乘经也。方等为大乘经方正之通名。言其所说之理方正平等也。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念】:<一>梵语 s!ad! anusmr!tayah!,巴利语 cha anussati-t!t!ha^na^ni。又作六随念、六念处、六念法。即:(一)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三)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六)念天,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大小乘对于念天之解释不同。大乘依涅槃经之说,天有三种,即:(一)生天,谓三界之诸天。(二)净天,一切三乘之贤圣。(三)第一义天,即涅槃。又于此三种天之中,大乘之人仅念第一义天。(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卷二十五、观佛三昧海经卷六、大智度论卷二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二)
 <二>比丘所必须熟知之六种要事。即:(一)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二)念知食处,如全不受请食者,谓我常乞食等;如受请食者,谓我今自食无请处等。(三)念知夏腊,记忆受戒以后之腊数。(四)念知衣钵,念我三衣一钵具足,若有长物,则念我有长物,已说净。(五)念同别食,若与众同食之时,念我今与众僧同食;若别食时,念我今以某缘,与众别而独食。(六)念身康羸,若无病,则念我今无病,堪能行道;若有病,则念我今有病,应当治疗。(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之二)p1271FROM:【佛光大辞典】

【化佛】:(术语)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变现之化佛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无量寿经曰:“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是菩萨变现之化佛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金刚台】:(物名)由金刚而成之台座也。观无量寿经曰:“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授手】:有多种含义,可类分三种:(一)即佛伸手引导众生入净土之意。于净土经典中,如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之叙述文(大一二·三四四下):“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上品中生之文(大一二·三四五上):“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皆为引导往生净土之意。
 (二)指传授教法。禅宗典籍敕修百丈清规卷五沙弥得戒(大四八·一一三七中):“佛佛授手,祖祖相传,不染世缘,方成法器。”此处授手,即指传授教法之意。
 (三)相邻不远之意。律典梵网经卷下(大二四·一○○九下):“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菩萨戒经义疏卷下解释梵网经文中之佛佛授手,谓非举手更授,系明示秉持戒法如同与佛相邻不远,故谓之授手。p4586 FROM:【佛光大辞典】

【劝进】:(术语)劝诱策进人之善根功德也。观无量寿经曰:“赞叹行者,劝进其心。”法华经信解品曰:“初不劝进说有实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弹指顷】:(杂语)一弹指之顷。观无量寿经曰:“如弹指顷,即生彼国。”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宝林】:指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七宝树林,略称宝林。亦即观无量寿经中所说之宝树。大宝积经卷十八(大一一·九七中):“其风吹动七宝树林,华飘成聚,高七人量,种种色光照曜佛土。”(无量寿经卷上)p6746 FROM:【佛光大辞典】

【无生法忍】:(术语)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智度论七十三曰:“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受记】:从佛处接受将来必当作佛的记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陀罗尼门】: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

‘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

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末学解说]

上品中生(九品净土之第二)者,不必受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能够善解义趣(义理之所归趣也),对于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心不惊动,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须正信因果,业种虽久,终不败亡。岂有自作,他人受果?是以深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此翻破拨无因果之心也),不毁谤大乘(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取往生西方极乐国。

行此修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会持紫金台来到修行者前,赞言:

‘法子(指出家而归入佛之正法者。或指随顺佛道,而由法抚育者。即佛所说法,本最极胜妙,为诸法本母,若人安住此正信,即得坚固增长,不坏净信)!你修行大乘(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善解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所以我现今来迎接你。’与千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同时授手(即佛伸手引导众生入净土之意)。

修行者自见坐于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时往生彼国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池中。

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修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也有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莲华。

无量寿佛及菩萨同时都放出光明,照耀修行者之身,其目即时开明。因前世宿习(宿世之习也),所以听闻到的众声,都在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指深妙无上之真理,为诸法中之第一,故称第一义谛)。

之后修行者走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过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证得不退转(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

应时即能飞至十方世界,恭敬奉事诸佛,于诸佛所,修习诸三昧。经过一小劫证得无生法忍(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现前受记(从佛处接受将来必当作佛的记别),这称为上品中生(九品净土之第二)者。

注解:
【上品中生】:(术语)九品净土之第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义趣】:(术语)义理之所归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了达诸义趣。”玄赞三曰:“是所说义,何所归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须正信因果,业种虽久,终不败亡。岂有自作,他人受果?是以深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此翻破拨无因果之心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法子】:<一>指出家而归入佛之正法者。或指随顺佛道,而由法抚育者。即佛所说法,本最极胜妙,为诸法本母,若人安住此正信,即得坚固增长,不坏净信。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上(大一·二一八上):“若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三界一切悉是我子,皆同一法,而无差别;正法口生,同一法种;从法所化,是真法子。”即以归入正信之出家沙门为正法之口所化生,以其属同一法种,故称法子。又窥基之阿弥陀经疏谓,佛为法王,故称遵其法、入其法之佛子为法子。(胜鬘经颠倒真实章、法华经卷四授学无学人记品、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元照))
 <二>指接受某一大寺院授记为接法之人。以其次序之先后,又有大法子、二法子、三法子等名称。p3338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FROM:【佛光大辞典】

【化佛】:(术语)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变现之化佛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无量寿经曰:“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是菩萨变现之化佛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授手】:有多种含义,可类分三种:(一)即佛伸手引导众生入净土之意。于净土经典中,如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之叙述文(大一二·三四四下):“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上品中生之文(大一二·三四五上):“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皆为引导往生净土之意。
 (二)指传授教法。禅宗典籍敕修百丈清规卷五沙弥得戒(大四八·一一三七中):“佛佛授手,祖祖相传,不染世缘,方成法器。”此处授手,即指传授教法之意。
 (三)相邻不远之意。律典梵网经卷下(大二四·一○○九下):“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菩萨戒经义疏卷下解释梵网经文中之佛佛授手,谓非举手更授,系明示秉持戒法如同与佛相邻不远,故谓之授手。p4586 FROM:【佛光大辞典】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宿习】:(术语)宿世之习也。通于善恶。俱舍论十二曰:“虽有此理,由彼宿习。”天台别传曰:“宿习开发,焕若华敷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第一义谛】:梵语 parama^rtha-satya,巴利语 paramattha-sacca。二谛之一。即最殊胜之第一真理。为“世俗谛”之对称。略称第一义。又称胜义谛、真谛、圣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总括其名,即指深妙无上之真理,为诸法中之第一,故称第一义谛。
 佛教各宗派对第一义谛所下之定义不尽相同,如小乘说一切有部将单一而不可分解之对象视为真实存在之认识,称为胜义谛;中观学派则认为诸圣贤了解缘起性空之理,洞彻世俗认识之颠倒,以此道理为真实,称为真谛;小乘经部及瑜伽行派等则将佛教智慧及依此智慧为对象之理解,称为胜义谛。就大乘而言,则主要藉真谛与俗谛二者调和世间与出世间之对立,将此二谛联系起来观察现象,称为中观、中道,为大乘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此外,禅林多用第一义,相对于第二义之相待差别,特以第一义来诠显绝对不可思议之境界。第一义复称向上门、正位等;第二义则称向下门、偏位等。(俱舍论卷二十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显扬圣教论卷二、卷六)((参见:二谛)244)p4760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退转】:(术语)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毗跋致也。无量寿经上曰:“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十住毗婆娑论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法华经序品曰:“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生法忍】:(术语)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智度论七十三曰:“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受记】:从佛处接受将来必当作佛的记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

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

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

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上品下生(九品净土之第三)者,也信因果,不毁谤大乘,但只发起无上道心(愿求无上道之心也),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取往生西方极乐国。

那修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会变化作五百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来迎接此人。

五百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同时授手(即佛伸手引导众生入净土之意),赞言:‘法子(指出家而归入佛之正法者。或指随顺佛道,而由法抚育者。即佛所说法,本最极胜妙,为诸法本母,若人安住此正信,即得坚固增长,不坏净信)!你现今清净,发起无上道心(愿求无上道之心也),我来迎接你。’

见到此事时,修行者即自见其身坐金莲花。坐后莲华闭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池中。
一日一夜莲花才开,七日之中才得见佛。虽见到佛身,但对于众相好,心不明了(完全明知其事理也),于三七日后才了了见(谓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了了分明。菩萨见于菩提涅槃之果,亦复如是,是名了了见)。

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世界,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过三小劫获得百法明门(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住欢喜地(十地之第一地。菩萨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成断惑证理之一分,大欢喜之位也。自此十地之间,经二大阿僧祇劫而成佛)。这称为上品下生(九品净土之第三)者。

这是上辈生想,名为第十四观。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上品下生】:(术语)九品净土之第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道心】:(术语)愿求无上道之心也。观无量寿经曰:“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化佛】:(术语)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变现之化佛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无量寿经曰:“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是菩萨变现之化佛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授手】:有多种含义,可类分三种:(一)即佛伸手引导众生入净土之意。于净土经典中,如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之叙述文(大一二·三四四下):“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上品中生之文(大一二·三四五上):“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皆为引导往生净土之意。
 (二)指传授教法。禅宗典籍敕修百丈清规卷五沙弥得戒(大四八·一一三七中):“佛佛授手,祖祖相传,不染世缘,方成法器。”此处授手,即指传授教法之意。
 (三)相邻不远之意。律典梵网经卷下(大二四·一○○九下):“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菩萨戒经义疏卷下解释梵网经文中之佛佛授手,谓非举手更授,系明示秉持戒法如同与佛相邻不远,故谓之授手。p4586 FROM:【佛光大辞典】

【法子】:<一>指出家而归入佛之正法者。或指随顺佛道,而由法抚育者。即佛所说法,本最极胜妙,为诸法本母,若人安住此正信,即得坚固增长,不坏净信。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上(大一·二一八上):“若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三界一切悉是我子,皆同一法,而无差别;正法口生,同一法种;从法所化,是真法子。”即以归入正信之出家沙门为正法之口所化生,以其属同一法种,故称法子。又窥基之阿弥陀经疏谓,佛为法王,故称遵其法、入其法之佛子为法子。(胜鬘经颠倒真实章、法华经卷四授学无学人记品、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元照))
 <二>指接受某一大寺院授记为接法之人。以其次序之先后,又有大法子、二法子、三法子等名称。p3338 FROM:【佛光大辞典】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明了】:(术语)完全明知其事理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了了见】:谓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了了分明。菩萨见于菩提涅槃之果,亦复如是,是名了了见。(梵语阿摩勒,翻译名义不翻,言其树叶似枣,花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药。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百法明门】: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诸家对百法明门之“百法”有各种说法:(一)十地经论卷三谓,百法,即指种种之法门。(二)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载,百法,指蕴、界、处等种种之法门,而非指一百之实数。(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载,十信心之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等,皆各有十心而成百法,圆满成就此十信十心之后,乃可入于初住之位。(四)法聪之释观无量寿佛经记及四明知礼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六等载,百法,即法相宗所说之五位百法。(五)释观无量寿佛经记载,十种心数法之受、想、思、触、欲、慧、念、解脱、忆、定等,于一数生起时,其余九数相扶而起,遂成百法。
 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载,若菩萨住于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若菩萨住于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而修行千法门;住于十万佛国中,作炎天王,而修行十万法门;乃至住于不可说不可说之佛国,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而修行不可说不可说之法门。又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载,以十信心为诸行之本, 由此辗转增进为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乃至无量之明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地品”、观无量寿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卷下大众受学品、仁王经疏卷中本、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一、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元照)p2494 FROM:【佛光大辞典】


【欢喜地】:(术语)十地之第一地。菩萨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成断惑证理之一分,大欢喜之位也。自此十地之间,经二大阿僧祇劫而成佛。新译仁王经下曰:“初证平等性,而生诸佛家,由初得觉悟,名为欢喜地。”观经天台疏曰:“欢喜地者,初证圣处,多生欢喜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1-1 09:32 , Processed in 0.13072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