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35|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29

主题

658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929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7-8 09:0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缘起: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净莲,发心学习<佛说无量寿经>深入了解阿弥陀佛,明白弥陀48愿,经中也教导断恶修善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弟子能够落实[戒][定][慧]三者平衡
深入经藏,增长智慧,解悟通达佛经义理,恢复自性,自利利他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佛菩萨  顶礼


[注:所有相关解说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主题

658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929

[精进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5:17: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8 18:26 编辑

(2-4楼  学习用时 共计 2 小时

关于<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经名)梵语Sukha%vativyn%ha-su%tra,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净土三部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之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该括无遗。无摄之机,通于圣凡。凡位具摄三辈。唯除五逆十恶,诽谤正法。此经前后有十二译,中存五译欠七译。(参见:五存七欠)。各家注述如下:无量寿经义疏二卷,隋慧远撰。无量寿经义疏一卷,隋吉藏撰。无量寿经记二卷,上卷残,下卷逸,唐玄一集。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三卷,唐璟兴撰。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新罗元晓撰。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彭际清述。无量寿经会译一卷,魏源会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二卷,现行本依《开元录》作曹魏嘉平四年(252)康僧铠译。这是叙述阿弥陀佛过去的因行和所创建的净土功德庄严并此土众生往生行相的经典。为净土三部经之一。

此经的汉文译本,相传前后有十二种,在这题称魏译一种而外,现存的异译本还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吴支谦译。《无量寿如来会》(即《大宝积经》第五会)二卷,唐菩提流志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宋法贤译。以上是五种存本。此外各经录有记载而现在缺本的还有:《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魏帛延译。《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无量寿至尊等正觉经》一卷,东晋竺法力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佛驮跋陀罗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宝云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宋昙摩蜜多译。以上是七种缺本,如《开元释教录》卷十四说:"右七经与《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同本,此经前后经十一译,四本在藏,七本缺。"加上《开元录》以后出现的宋法贤译本,即为五存七缺共十二译本。

但以存本论,现行的魏康僧铠译本,在《出三藏记集》和《梁高僧传》中皆未列载,《开元录》以前隋、唐诸经录中均以此本列为法护所译,《历代三宝纪》则并载僧铠和法护两种译本。但此经的译语、译例与宋宝云所译的《佛本行经》等却颇相接近。宝云译本已见诸《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可见从那时以来一向存在,到隋代才成缺本,今本或即宝云所译,被展转误题为魏译本。又此经的异译本《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开元录》题为支娄迦谶所译,而梁《高僧传》和《开元录》以前隋、唐诸经录中却均将它作为魏帛延译。但《出三藏记集》卷二又录有法护译《无量寿经》,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勘诸法护其他译籍,与此经译语又多相近,因之此经或即原为法护译本亦未可知。

又以缺本论,晋竺法护和宋宝云译本可能即是支娄迦谶和僧铠译本,已如上说,此外,后汉安世高译本,在《出三藏记集》等古录中未列,仅据《历代三宝纪》卷四谓安世高有此译本,似难认为事实。东晋竺法力译本《出三藏记集》等亦未列载,只《历代三宝纪》谓见诸《释正度录》,也堪疑问。刘宋佛驮跋陀罗和宝云所译的原是一本,据《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两人皆于刘宋永初二年(421)扬都道场寺同时同处译出,因之这两译似属一事。
  又昙摩蜜多译本,隋《法经录》和《开元录》虽皆列载,似系误传。

此经的藏文译本,系由胜友、施戒与智军共译出,现存于藏文大藏经中。

此经的梵本,系于十九世纪中在尼泊尔发见,英国马克斯·缪勒和日本南条文雄于1882年据以刊行。嗣又用英文加以译出,收于1894年出版的《东方圣书》第四十九卷中。此经的日文译本,有南条文雄、获原云来、椎尾辨匡、河口慧海等依据梵、汉、藏文本译出了多种日译本。但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古来一般均通行汉文译本,而尤以曹魏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在各国流传最广,这当是由于这一译本在中国古来即已盛行弘通,对于此经的讲诵疏注最为兴盛的影响所致。

今依据曹魏译本略叙此经的内容:此经叙述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并诸大菩萨众一时来会。这时世尊姿色清净,光颜巍巍,阿难启请,佛即为说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出家名号法藏,发无上心,五劫思维,摄取诸佛国土的清净之行,并发四十八项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大愿,经过了漫长的时期,累积了无量德行,在十劫以前便已成佛,号无量寿,光明寿命最尊第一,并已成就无量功德庄严的安乐净土,其土声闻菩萨无量无数;国中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都以七宝严饰,微妙严净,随意饮食百味,演出伎乐万种,皆是法音。其国人众智慧高明,颜貌端严,但受诸乐,无有众苦。众生往生彼国都入住正定聚。至于往生的行相,有上辈、中辈、下辈三种分别。国中菩萨都得到一生补处,以观世音、大势至为其上首。众生生彼国土皆具三十二相,智慧圆满,神通无碍,殊胜安乐说不能尽。佛劝弥勒并诸天人等,各勤精进,不要怀疑,信心回向,便能在彼国七宝华中化生,他方十四佛国乃至十方无量佛国菩萨往生彼国的也无量无数。弥勒、阿难等诸大菩萨、声闻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此经的各种译本叙述弥陀成佛的因果、净土依正二报、众生往生的行果大体相同,但在文字记载上互有出入。宋王日休以现存汉译四本(除唐译《无量寿如来会》)各有所长,因而校辑会为一本,题名《大阿弥陀经》。后来清魏源又步王氏的后尘,编为《无量寿经会译》一卷。这是由于净土念佛在中国盛行,因而此经各译本文义的异同,遂为一般佛教学人所重视。今就魏译为主以各本对照,如序分中来会的听众,魏译有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吴、唐两译同后汉译说是千二百五十人,宋译、藏译和梵本说是三万二千人。又魏译列菩萨众十七名,唐译列十三名,藏译和梵本仅列慈氏菩萨,其他三译都未列。叹菩萨德中,魏、唐两译大致相同,其他诸译本都未有记载。正宗分中叹佛德偈,魏译四言八十句,后汉译五言八十句,唐译七言四十二句,宋译七言三十六句,藏译和梵本有十颂,吴译没有偈颂。关于法藏所选择的净土,魏译为二百一十亿,后汉及吴两译同,唐译二十一亿,宋译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藏译八十一百千千万亿,梵本八十一百千俱胝尼由他佛刹。法藏所发的本愿,魏译四十八愿,唐译同,后汉及吴两译二十四愿,宋译三十六愿,藏译四十九愿,梵本四十六愿。又这些愿文互有出入,次第也不相同,成就文也不一致。说成就中,后汉及吴两译有阿阇世太子愿生净土说,其他译本都无。三辈章诸译本具备,但唐译简略。十方菩萨往觐偈,魏译五言百二十句,后汉及吴译六言百二十八句,唐译五言五十句,宋译七言四十句,藏译和梵本二十一颂。佛劝世人离五恶行五善段,魏、后汉及吴三译都有,唐、宋两译及藏译梵本都无。流通文中,魏、唐、宋三译并藏译梵本有咐嘱弥勒文,后汉及吴两译都无。特留此经文诸译都有,但唐译在此终有偈颂四十二句,宋译有二十句,藏译和梵本有十颂。

经末现瑞证成一段,魏、唐、宋译及藏译梵本都有,后汉及吴两译都无。但各本内容大致无异。因而近世学者称此经的梵文原本似有两三种云。

此经在印度似已颇为流行,世亲菩萨造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大概是依此经义而作。北魏昙鸾的《往生论注》(即前书的注解)中,也说明是正依此经。从南北朝以来,此经在中国盛行弘通。北齐地论宗灵裕,隋净影寺慧远,嘉祥寺吉藏,唐西明寺圆测,以及璟兴、法位、玄一、乃至清彭际清等均对此经加以疏释,而并依据曹魏译本,可见魏译本在中国流传的盛况。

此经过去在朝鲜、越南也传习颇盛。尤其是在日本由于净土宗开创者源空,真宗创立者亲鸾均专依此经发挥他力易行念佛的宗义,对于此经的弘扬更形显著。

此经的主要注疏,现存有隋慧远的《义疏》二卷,吉藏的《义疏》一卷,清彭际清的《起信论》三卷。新罗憬兴的《连义述文赞》三卷,玄一的《记》一卷,元晓的《疏》一卷,日本源空的《释》一卷,了慧的《钞》七卷,圣聪的《直谈要注记》二十四卷,道隐的《甄解》十八卷,西吟的《显宗疏》十卷等。

现今佚传的重要注疏,尚有灵裕的《义疏》二卷,知玄的《疏》三卷,法位的《义疏》二卷,圆测的《疏》三卷,大贤的《古迹记》一卷,义寂的《疏》三卷,寂证的《述义》三卷等。FROM:【《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无量寿经】:梵名 Sukha^vati^-vyu^ha。凡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经。为净土教三部根本要典之一。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说于“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誓愿度化一切众生至极乐世界,如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所云(大一二·三六八上):“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后成佛,号“无量寿”,国土在西方,名为“安乐”,或称“极乐”;经中并叙及净土之庄严,又劝发诸天众生精进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国土。
 本经之汉译本极多,古来即有“五存七缺”等十二种译本之说,即:(一)无量寿经,二卷,东汉安世高译,今已不存。(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东汉支娄迦谶译。(三)阿隬陀经,二卷,三国吴之支谦译。(四)即康僧铠译之本经。(五)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帛延译,今已不存。(六)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今已不存。(七)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卷,东晋竺法力译,今已不存。(八)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今已不存。(九)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宝云译,今已不存。(十)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今已不存。(十一)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十二)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北宋法贤译。
 然近代学者,如日本常盘大定、望月信亨、中村元等人,根据历代经录之记载、敦煌本之新资料、梵文原本之对照研究,乃至教理史之发展观点,而对古来十二译之说提出质疑之看法,谓本经前后仅有五种之译本而已,即上记十二译本中之第三、第五、第十一、第十二译,另加上西晋竺法护译之无量寿经二卷,其余多为重复讹伪之记录。此外,日本野上俊静更进一步主张本经系竺法护译于西晋永嘉二年(308)之译本,而非康僧铠所译。
 又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龙舒人王日休所校辑之大阿弥陀经二卷,为各版无量寿经中流通极广之版本,然该经仅系将现存四译本(除去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互相参照,重新编纂而成,而非直接译自梵文本。
 本经之梵文原本亦有数种,一八八三年,英国学者麦克斯穆勒(Max Mu|ller)与日本南条文雄共同出版原文本,穆勒又将之英译,题为 The Larger Sukha^vati^-vyu^ha。一九○八年,南条文雄亦将此版译为日文。一九一七年,日本荻原云来又根据高楠顺次郎、河口慧海两人自尼泊尔所发现之梵本及藏译本,重新改订穆勒出版之梵文本,复译为日译本、英译本。此外,寺本婉雅、青木文教两人亦曾先后将西藏本译为日文出版。
 自本经各种语文版本陆续刊行后,学者乃逐渐采用异语版本之对照研究,其中研究效果最显著者为汉译诸本与梵文原本之对照比较,较值得注意者,如全经章段之出入、愿文之多寡、与会之大比丘众人数、菩萨众之名称数目、法藏菩萨所见佛刹土之数目,乃至经文中“弥陀入灭,观音补处”之说、“五恶段”之文、过去佛及十二光佛之数、偈颂之有无、位置之差异等,各译本与梵本均有所异。
 本经既为净土教之根本圣典,古来有关之注疏赞述自然不胜枚举,较重要者,有印度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一卷(此即著名之“世亲净土论”)、北魏昙鸾之往生论注二卷、隋代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二卷、隋代吉藏之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唐代圆测之无量寿经疏三卷、新罗元晓之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新罗义寂之无量寿经述义记二卷、唐代玄一之无量寿经记三卷、唐代寂证之无量寿经述义三卷、新罗璟兴之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三卷、清代彭际清之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等。(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四、卷五、卷七、开元释教录卷一、卷十一、卷十四、乐邦文类卷一、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大无量寿经の教理史的研究(池本重臣)、无量寿经诸异本の研究(明石惠达)、梵文无量寿经批议(荻原云来))p5119FROM:【佛光大辞典】

【无量寿经】:二卷。现行本依《开元释教录》作曹魏·嘉平四年(252)康僧铠译。这是叙述阿弥陀佛过去的因行、所创建的净土功德庄严,以及此土众生往生行相的经典。为净土三部经之一。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册。由于本经有二卷,分量多于《阿弥陀经》,因此,相对于《阿弥陀经》之被称为‘小经’,本经则被称为‘大经’,或‘双卷经’。

此经的汉文译本,相传前后有十二种,在这题称魏译一种而外,现存的异译本还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吴·支谦译;《无量寿如来会》(即《大宝积经》第五会)二卷,唐·菩提流志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宋·法贤译。以上是五种存本。此外,各经录有记载而现在缺本的还有︰《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魏·帛延译;《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无量寿至尊等正觉经》一卷,东晋·竺法力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佛驮跋陀罗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宝云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宋·昙摩蜜多译;以上是七种缺本,如《开元释教录》卷十四说︰‘右七经与《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同本,此经前后经十一译,四本在藏,七本缺。’加上《开元录》以后出现的宋·法贤译本,即为五存七缺共十二译本。

但以存本论,现行的魏·康僧铠译本,在《出三藏记集》和《梁高僧传》中皆未列载,《开元录》以前隋、唐诸经录中均以此本列为法护所译,《历代三宝纪》则并载僧铠和法护两种译本。但此经的译语、译例与宋·宝云所译的《佛本行经》等却颇相接近。宝云译本已见诸《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可见从那时以来一向存在,到隋代才成缺本,今本或即宝云所译,被展转误题为魏译本。又此经的异译本《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开元录》题为支娄迦谶所译,而《梁高僧传》和《开元录》以前隋、唐诸经录中却均将它作为魏·帛延译。但《出三藏记集》卷二又录有法护译《无量寿经》,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勘诸法护其他译籍,与此经译语又多相近,因之此经或即原为法护译本亦未可知。

又以缺本论,晋·竺法护和宋·宝云译本可能即是支娄迦谶和僧铠译本,已如上说,此外,后汉·安世高译本,在《出三藏记集》等古录中未列,仅据《历代三宝纪》卷四谓安世高有此译本,似难认为事实。东晋·竺法力译本《出三藏记集》等亦未列载,只《历代三宝纪》谓见诸《释正度录》,也堪疑问。刘宋·佛驮跋陀罗和宝云所译的原是一本,据《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两人皆于刘宋·永初二年(421)扬都道场寺同时同处译出,因之这两译似属一事。又昙摩蜜多译本,隋《法经录》和《开元录》虽皆列载,似系误传。

此经的藏文译本,系由胜友、施戒与智军共译出,现存于藏文大藏经中。

此经的梵本,系于十九世纪中在尼泊尔发见,英国马克斯·穆勒和日本南条文雄于1882年据以刊行。嗣又用英文加以译出,收于1894年出版的《东方圣书》第四十九卷中。此经的日文译本,有南条文雄、荻原云来、椎尾辨匡、河口慧海等依据梵、汉、藏文本译出了多种日译本。但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古来一般均通行汉文译本,而尤以曹魏·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在各国流传最广,这当是由于这一译本在中国古来即已盛行弘通,对于此经的讲诵疏注最为兴盛的影响所致。

今依据曹魏译本略叙此经的内容︰此经叙述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并诸大菩萨众一时来会。这时世尊姿色清净,光颜巍巍,阿难启请,佛即为说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出家名号法藏,发无上心,五劫思维,摄取诸佛国土的清净之行,并发四十八项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大愿,经过了漫长的时期,累积了无量德行,在十劫以前便已成佛,号无量寿,光明寿命最尊第一,并已成就无量功德庄严的安乐净土,其土声闻菩萨无量无数;国中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都以七宝严饰,微妙严净,随意饮食百味,演出伎乐万种,皆是法音。其国人众智慧高明,颜貌端严,但受诸乐,无有众苦。众生往生彼国都入住正定聚。至于往生的行相,有上辈、中辈、下辈三种分别。国中菩萨都得到一生补处,以观世音、大势至为其上首。众生生彼国土皆具三十二相,智慧圆满,神通无碍,殊胜安乐说不能尽。佛劝弥勒并诸天人等,各勤精进,不要怀疑,信心回向,便能在彼国七宝华中化生,他方十四佛国乃至十方无量佛国菩萨往生彼国的也无量无数。弥勒、阿难等诸大菩萨、声闻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此经的各种译本叙述弥陀成佛的因果、净土依正二报、众生往生的行果大体相同,但在文字记载上互有出入。宋·王日休以现存汉译四本(除唐译《无量寿如来会》)各有所长,因而校辑会为一本,题名《大阿弥陀经》。后来清·魏源又步王氏的后尘,编为《无量寿经会译》一卷。这是由于净土念佛在中国盛行,因而此经各译本文义的异同,遂为一般佛教学人所重视。今就魏译为主以各本对照,如序分中来会的听众,魏译有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吴、唐两译同后汉译说是千二百五十人,宋译、藏译和梵本说是三万二千人。又魏译列菩萨众十七名,唐译列十三名,藏译和梵本仅列慈氏菩萨,其他三译都未列。叹菩萨德中,魏、唐两译大致相同,其他诸译本都未有记载。正宗分中叹佛德偈,魏译四言八十句,后汉译五言八十句,唐译七言四十二句,宋译七言三十六句,藏译和梵本有十颂,吴译没有偈颂。关于法藏所选择的净土,魏译为二百一十亿,后汉及吴两译同,唐译二十一亿,宋译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藏译八十一百千千万亿,梵本八十一百千俱胝尼由他佛刹。法藏所发的本愿,魏译四十八愿,唐译同,后汉及吴两译有二十四愿,宋译三十六愿,藏译四十九愿,梵本四十六愿。又这些愿文互有出入,次第也不相同,成就文也不一致。说成就中,后汉及吴两译有阿阇世太子愿生净土说,其他译本都无。三辈章诸译本具备,但唐译简略。十方菩萨往觐偈,魏译五言百二十句,后汉及吴译六言百二十八句,唐译五言五十句,宋译七言四十句,藏译和梵本二十一颂。佛劝世人离五恶行五善段,魏、后汉及吴三译都有,唐、宋两译及藏译梵本都无。流通文中,魏、唐、宋三译并藏译梵本有咐嘱弥勒文,后汉及吴两译都无。特留此经文诸译都有,但唐译在此终有偈颂四十二句,宋译有二十句,藏译和梵本有十颂。经末现瑞证成一段,魏、唐、宋译及藏译梵本都有,后汉及吴两译都无。但各本内容大致无异。因而近世学者称此经的梵文原本似有两三种云。

此经在印度似已颇为流行,世亲菩萨造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大概是依此经义而作。北魏·昙鸾的《往生论注》(即前书的注解)中,也说明是正依此经。从南北朝以来,此经在中国盛行弘通。北齐地论宗灵裕、隋净影寺慧远、嘉祥寺吉藏、唐西明寺圆测,以及憬兴、法位、玄一,乃至清·彭际清等均对此经加以疏释,而并依据曹魏译本,可见魏译本在中国流传的盛况。

此经过去在朝鲜、越南也传习颇盛。尤其是在日本由于净土宗开创者源空、真宗创立者亲鸾均专依此经发挥他力易行念佛的宗义,对于此经的弘扬更形显著。

此经的主要注疏,现存有隋·慧远的《义疏》二卷、吉藏的《义疏》一卷、清·彭际清的《起信论》三卷。新罗·憬兴的《连义述文赞》三卷、玄一的《记》一卷、元晓的《疏》一卷、日本·源空的《释》一卷、了慧的《钞》七卷、圣聪的《直谈要注记》二十四卷、道隐的《甄解》十八卷、西吟的《显宗疏》十卷等。

现今佚传的重要注疏,尚有灵裕的《义疏》二卷、知玄的《疏》三卷、法位的《义疏》二卷、圆测《疏》三卷、大贤的《古迹记》一卷、义寂的《疏》三卷、寂证的《述义》三卷等。(高观如)

◎附︰太虚〈佛说无量寿经要义〉(摘录自《太虚大师全书》)

《无量寿佛经》胜义
甲、因果具;弥陀净土法门,遍诸大乘方等经论。而专说者,向为三经、一论,多谈果事。此经则言法藏比丘于菩萨因中修种种愿行,乃获得今此之净果。又以此所得之妙果,转而摄化十方众生,一切众生依此修因,则亦决得其果。此则自行化他,两重因果,理皆具足,为第一较胜余经处。

乙、信解具︰‘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解为修行第一义,亦由信心之所生。此经明法藏于因地,由深信胜解而造成弥陀净土。在余净土经论,多谈生信之难,以劝生信。此经劝信同切,而尤启发法空无我、唯心如幻之殊胜解,令了佛智明达无惑。故其信心胜解,两皆圆具,此又较余经之殊胜处也。

丙、愿行具︰《弥陀经》虽有多善根福德因缘,乃得往生;然未明应如何修多善根福德。而在此经,既明弥陀因中如何发愿修行,又明依弥陀之净果,求往生者当如何以发愿修行。愿行双具,为此经第三殊胜也。

丁、劝诫具︰劝者,所以举善令生欣慕心也。诫者,指斥诸恶会远离也。此经痛言娑婆世界如何苦恼,警惕其心,使发厌离之想;尤复广赞净土如何庄严妙乐,以启发其信愿。激扬叮嘱,悲心独切。此为第四殊胜也。

戊、理事具︰理者,真如如幻等理。事为事相,如净土中阿弥陀佛光寿无量,黄金布地,音乐和畅,皆事之胜妙可征者。余净土经,显事隐理,此经理事圆明,如信解中所说,故为第五殊胜也。

己、说证具︰此说西方净土诸种功德,无量庄严不可思议。虽然十方诸佛,亦称极乐净土如何清净,如何庄严,但未亲见,难决人信。今佛说此经已,令阿难顶礼西方极乐净土之阿弥陀佛,亦现极乐净土庄严之相,使当会大众皆得亲见之。则不唯说之而现证之矣。是为此经第六殊胜义。

[参考资料] 《净土典籍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8});《中国净土教史》(《世界佛学名著译丛》{51});望月信亨《佛教经典成立史论》;矢吹庆辉《阿弥陀佛の研究》;《净土三部经》(《大乘佛典》{6});《净土思想》(《讲座·大乘佛教》{5})。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相关学习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 康僧铠版,道证法师读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主题

658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929

[精进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8:22: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8 18:27 编辑




-- [经文] --

我闻如是: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


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䗍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阂、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果乘、尊者仁性、尊者喜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末学解说]

我亲身听闻到这些:

一时(佛于某地说法之时)释迦摩尼佛住于王舍城(频婆娑罗王(新曰频毗娑罗)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围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灵鹫山也)耆阇崛山(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中,与大比丘(年岁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众共一万二千人一起,一切大圣(佛之尊号)之神通(变化莫测谓之“神”,通达无碍谓之“通”,合起来说,就是即能使人莫测他之所以,又能为所欲为而毫无障碍)都已通达,其名号分别为:

尊者(译作圣者,尊者。谓智德具尊者。罗汉之尊称)了本际(阿若憍陈如比丘,一译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䗍迦叶(佛陀弟子三迦叶之一。优楼频螺(梵 Uruvilva^)为位于佛陀伽耶南方尼连禅河畔之地名,迦叶(梵 Ka^s/yapa)为其姓。又称耆年迦叶、上时迦叶。未归依佛陀之前,与二位胞弟伽耶迦叶(梵 Gaya^-ka^s/yapa)、那提迦叶(梵 Nadi^-ka^s/yapa)皆信奉事火外道;以其头上结发如螺髻形,故又称螺发梵志(梵 Jat!ila))、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劫宾那(憍萨罗国人。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众僧中第一)、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阂、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果乘、尊者仁性、尊者喜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都是像这样的尊者等为上首(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者。

注解:
【如是我闻】: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时】:1.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2.指佛说法之时,亦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王舍城】:(地名)梵名曷罗阇姞利呬城Ra%jagr!ha,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新曰频毗娑罗)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围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灵鹫山也。智度论三曰:“问曰:如舍婆提(S/ra%vasti)、迦毗罗(Kapiavastu)、婆罗奈(Va%ra%n!asi)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呼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为人,力能并兼诸国,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更有一复次释,述婆薮仙人故事)。西域记九曰:“曷罗阇姞利呬城,唐云王舍,初频毗娑罗王都在上茅宫城也。编户之家频遭火害,一家纵逸,四障罹灾。防火不暇,资产废业,众庶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德,下民罹患。修何德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此细民不谨,致此火灾。宜制严科以清绝犯,若有火起,穷究先发,罚其首恶,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处,僧谓不祥之地,人绝游止之迹。今迁于彼,同夫弃尸。既耻陋居,当自谨护。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顷之,王宫中先失火。谓诸臣曰:我其迁矣。乃命太子监摄留事,欲清国宪,故迁居焉。时吠舍厘王闻频毗娑罗王野处寒林,整修戎旅,欲袭不虞。边侯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耆阇崛山】: 梵名 Gr!dhraku^t!a,巴利名 Gijjha-ku^t!a。又作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梵语 gr!dhra 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据大唐西域记与高僧法显传之记载,推定其位置即今之贝哈尔州(Behar)拉查基尔(Rajgir)东南之塞拉吉里(Saila-giri)。另据近时之探查,则谓新旧王舍城之间有一向东绵延之山峡,山峡之北耸立一海拔千尺之秀峰,其南面之中腹大约二二四公尺处有一岩台,称为查塔吉里(Chata-giri),其处乃佛陀多次演说妙法之耆阇崛山。
 与佛陀同时代之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梵 Bimbisa^ra)为闻法之故,曾大兴工程,自山腰至山顶,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约三公里。山顶有一佛陀昔日之说法台,然迄今仅存红砖墙基。此外,复有佛教古迹多处,如提婆达多投石击佛处、佛陀与舍利弗等诸声闻入定之石室、阿难遭受魔王娆乱之处、佛陀宣说法华经、大品般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无量寿经等处。(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九、法华经文句卷一上、玄应音义卷六)p4287FROM:【佛光大辞典】


【大比丘】:年岁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圣】:(术语)佛之尊号。法华方便品曰:“慧日大圣尊。”妙宗钞上曰:“佛是极圣,故称为大。”法华弘传序曰:“非大圣无由开化。”【又】以名高位之菩萨。无量寿经上曰:“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净影疏曰:“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二德胜名大,会正为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神通】:变化莫测谓之“神”,通达无碍谓之“通”,合起来说,就是即能使人莫测他之所以,又能为所欲为而毫无障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尊者】:(术语)梵语阿梨耶A^rya,译作圣者,尊者。谓智德具尊者。罗汉之尊称。资持记下三曰:“尊者,腊高德重,为人所尊。”行事钞下三曰:“下座称上座为尊者,上座称下座为慧命。”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了本际】:(人名)阿若憍陈如比丘,一译了本际。(参见:阿若憍陈如)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优楼频螺迦叶】:梵名 Uruvilva^-ka^s/yapa,巴利名 Uruvela-kassapa。佛陀弟子三迦叶之一。优楼频螺(梵 Uruvilva^)为位于佛陀伽耶南方尼连禅河畔之地名,迦叶(梵 Ka^s/yapa)为其姓。又称耆年迦叶、上时迦叶。未归依佛陀之前,与二位胞弟伽耶迦叶(梵 Gaya^-ka^s/yapa)、那提迦叶(梵 Nadi^-ka^s/yapa)皆信奉事火外道;以其头上结发如螺髻形,故又称螺发梵志(梵 Jat!ila)。FROM:【佛光大辞典】

【劫宾那】:(人名)Kapphin!a,又作劫庀那,劫譬那,劫比拏。译曰房宿。憍萨罗国人。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众僧中第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


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末学解说]

又与大乘(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众菩萨一起,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过去的大劫叫庄严劫,未来的大劫叫星宿劫,贤劫即现在的大劫,因在此贤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故称为“贤劫”,又名“善劫”)中的一切菩萨。

还有贤护(为八大菩萨之一,十六大菩萨之一。系在家菩萨。在密教中,贤护菩萨为贤劫十六尊之一。置于金刚界曼荼罗羯磨会等轮坛外西方第二位。密号巧护金刚、离垢金刚。三摩耶形为贤瓶。其形像为呈红色之女形,左手握拳安于膝上,右手捧持贤瓶坐于莲花上。女形表定德,红色表慈悲,贤瓶表护持众生清净之智水,故于此尊形历然自显大定、悲、智之三德。此尊因善护众生之佛知见,故又称巧护金刚)等十六位正士(修行正法之士,即菩萨):

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他们全都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足诸菩萨的无量行愿(指修行与誓愿。行与愿必须合一,若只有愿而无行,则永远不能达到目的),安住于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世界,行种种权巧方便,证入佛法藏(如来藏也,如来藏中藏恒沙之佛法,故名佛法藏,即真如之理体),究竟彼岸,在无量世界示现成就等觉(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

注解: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贤劫】:过去的大劫叫庄严劫,未来的大劫叫星宿劫,贤劫即现在的大劫,因在此贤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故称为“贤劫”,又名“善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普贤菩萨】:普贤,梵名 Samantabhadra,或 Vis/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颱-台+(盋-皿)]陀菩萨、邲输[颱-台+(盋-皿)]陀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FROM:【佛光大辞典】

【贤护菩萨】:贤护,梵名 Bhadra-pa^la。为八大菩萨之一,十六大菩萨之一。系在家菩萨。音译作跋捺罗波罗菩萨、[颱-台+(盋-皿)]陀婆罗菩萨、跋陀波罗菩萨、拔陂菩萨、跋陀和菩萨、发捺罗播逻菩萨。又称贤护长者、贤护胜上童真、善守菩萨、贤守菩萨。在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与无量寿经之听闻众中,皆置贤护菩萨于首位。据大宝积经卷一○九载,此贤护长者系一富商之子,其所受之诸乐、果报,为忉利帝释天王所不及。据八吉祥神咒经载,若有急疾,呼贤护等八人名字,即得解脱。命终时,此八人飞往迎之。又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所载,跋陀婆罗入浴室而悟水因,证得无所有,基于此说,禅宗遂于浴室安置贤护尊者。
 在密教中,贤护菩萨为贤劫十六尊之一。置于金刚界曼荼罗羯磨会等轮坛外西方第二位。密号巧护金刚、离垢金刚。三摩耶形为贤瓶。其形像为呈红色之女形,左手握拳安于膝上,右手捧持贤瓶坐于莲花上。女形表定德,红色表慈悲,贤瓶表护持众生清净之智水,故于此尊形历然自显大定、悲、智之三德。此尊因善护众生之佛知见,故又称巧护金刚。
 又指胎藏界曼荼罗除盖障院九尊之第四位。又称除疑怪菩萨。密号巧济金刚。三摩耶形为独股金刚杵。其形像为呈肉色之女形,左手捧宝瓶,右手持独股杵,坐于赤莲花上。独股杵为如来一实之智,表阿字之一法界,宝瓶表善护众生心地之五智,故有贤护之称。又以如来金刚之智慧,善于除却众生之疑悔,故又称除疑悔菩萨;而以如来一实之慧光,巧于救济处黑闇中之众生,故又称巧济金刚。(大宝积经卷一一○、贤劫经卷一、幻士仁贤经、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一、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灌顶经卷四、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青龙寺仪轨卷中、贤劫十六尊、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二、玄应音义卷五)FROM:【佛光大辞典】

【正士】:修行正法之士,即菩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行愿】:指修行与誓愿。行与愿必须合一,若只有愿而无行,则永远不能达到目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法藏】:(术语)如来藏也,如来藏中藏恒沙之佛法,故名佛法藏,即真如之理体也。维摩经法供养品曰:“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无量寿经上曰:“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净影疏曰:“如来藏中,过恒沙法,名佛法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等觉】:(术语)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智度论十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往生论注下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又】大乘阶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曰等觉。是菩萨之极位也。即满足三祇百劫之修行,别教之菩萨断十一品之无明,圆教之菩萨,断四十一品之无明,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又名一生补处、金刚心、有上士、无垢地等。四教仪四曰:“若望法云,名之为佛。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止观一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璎珞经上曰:“所谓等觉性中有一人,其名金刚慧幢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中略)坐佛道场超度三魔,复住寿万劫,化现成佛,入大寂定。等觉诸佛二谛境界外非有非无无色无心因果,二习无有遗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主题

658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929

[精进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8:36: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9 12:24 编辑




--
[经文]
--

处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

“吾当于世为无上尊。”

释梵奉侍,天人归仰。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

[末学解说]

佛陀在兜率天(欲界第四层天之名,此天一昼夜,人间四百年,天寿四千岁,合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有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人所居,内院为补处菩萨的住处,补处菩萨常由此天下生而成佛,今为弥勒菩萨的净土)弘宣(弘通宣流教法也)正法,舍弃彼天宫,降入神母之胎,从右胁出生后,马上就行走了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出现六种震动(大地震动。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举声自称:

“我当于世间成为无上尊(人天中,佛最尊胜,故号无上尊)。”

释梵(帝释天和梵天)奉侍,天人归仰(示归命敬仰之意。亦即对诸佛菩萨之归依礼敬)。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闻了知各种道术,贯通熟练各种典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

注解:
【兜率天】:欲界第四层天之名,此天一昼夜,人间四百年,天寿四千岁,合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有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人所居,内院为补处菩萨的住处,补处菩萨常由此天下生而成佛,今为弥勒菩萨的净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弘宣】:(术语)弘通宣流教法也。无量寿经上曰:“处兜率天,弘宣正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种震动】:大地震动,有三种的六种,即
  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二、为动之六方,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
  三、为动之六相,即动、涌、震、击、吼、爆。当地动时,吾人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尊】:(术语)人天中,佛最尊胜,故号无上尊。无量寿经上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涅槃经二曰:“当念勤精进,顶礼无上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释梵】:帝释天和梵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归仰】:梵语 adhigamani^ya。表示归命敬仰之意。亦即对诸佛菩萨之归依礼敬。法苑义林章卷四归敬章(大四五·三一六中):“又起殷净心,策殊胜业,申诚归仰,故名敬礼。”(无量寿经卷上)p6570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现处宫中色味之间,见老病死,悟世非常。

弃国财位,入山学道;

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著法服。

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末学解说]

现世处于宫中的色味(色者女色,味者爱味也)之间,见到老、病、死后,觉悟世相非常(犹言无常)。

便放弃了王国、财富、王子之位,入山学道(乃八相成道之一,即世尊出家后六年之苦行。无量寿经卷上载,释尊因见老病死,悟世间之无常,遂弃国财位,入山学道,并弃所乘之白马、所服之宝冠璎珞,著法服,剃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

衣服、车乘、白马、宝冠、璎珞,全部遣侍从带回去,舍弃珍贵妙衣而穿著法服(三衣之总名也。三衣有法制,如法制者,名法服)。

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修行六年,知行合一,与愿心相应。

注解:
【色味】:(杂语)色者女色,味者爱味也。无量寿经上曰:“处宫中色味之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非常】:(杂语)犹言无常,谓世相之无常也。无量寿经上曰:“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四十二章经曰:“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入山学道】:乃八相成道之一,即世尊出家后六年之苦行。无量寿经卷上载,释尊因见老病死,悟世间之无常,遂弃国财位,入山学道,并弃所乘之白马、所服之宝冠璎珞,著法服,剃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江苏摄山栖霞寺舍利塔之八角基坛中,东南面即为入山学道之浮雕。((参见:八相)289)p259  FROM:【佛光大辞典】

【法服】:(杂名)又云法衣。三衣之总名也。三衣有法制,如法制者,名法服。法华经序品曰:“剃除须发而被法服。”世以袍裳袍服作法服者,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特别是释迦牟尼佛如何走上修行之路的过程
末学很感动,当读到这句:“行如所应”时,自己:
一方面非常惭愧,由此反省自身,日常中还不能做到知行合一
一方面非常向往,由此真诚发心,当向佛陀学习——“行如所应

友人经常说末学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总在自我反省,自我认错
但末学并不这样觉得,因为自己确实错了,确实差的很多、很远

比如,帮助众生这件事,自己的发心,是为了众生,还是为了自己呢?
是因为知道帮助众生是善事、善行,所以自己应当这么做,才去做吗?

末学想表达的意思是,并不是自己本心想去做而作,是因为知道应当去做而作
如果不是本心想去做而作,那么这个行就与本愿是不一致的,就没有做到“行如所应
如果所行没有如所应,知行没有合一,这样的修行恐怕还是在表面、表相上打转转
是无法获得佛法真谛的,所以末学会将“行如所应”作为日后修行要努力的方向目标

以“行如所应”这个检验标准,反观自照,反省自身
所言所行,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与发心、发愿相应

如果发现偏离了,就马上纠正
如果一致,就继续努力、坚持
最终目标——成就佛道,证得佛果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主题

658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929

[精进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17:10: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9 17:12 编辑


学习用时 3 小时 分钟

-- [经文] --

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

天按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徴表章功祚。

哀受施草,敷佛树下,加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

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末学解说]

佛陀现于五浊(佛教以五浊说明世界的丑恶。一、劫浊,言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二、烦恼浊,指世人心中充满贪、嗔、痴等烦恼;三、众生浊,指众生资质低劣,苦多乐少;四、见浊,指邪见流行,思想混乱;五、命浊,指众生因恶业受报,心身交瘁,寿命短促)刹( 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为了随顺群生(许多之众生也),示现有尘垢(为烦恼之通称。尘埃能附著于他物,并染污之;而烦恼能垢染心,故经中常以尘垢比喻烦恼),在金流(指印度恒河之支流尼连禅河(梵 Nairan~jana^,今法尔古河)。又称尼连禅江、尼连江水。释尊放弃苦行时,曾至此沐浴,净身后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后至河对岸毕钵罗树下,端坐思惟,得成正觉)沐浴。

天按下树枝,以方便世尊得以攀扶着出浴池,灵禽翼兽都跟随着世尊,前往至道场,吉祥感徴(赐福),表章功祚(现象)。

哀悯众生接受其布施之草,敷铺在佛树(菩提树也,佛成佛于此树下,故云佛树,亦云道树,菩提树)下,结跏趺坐(佛陀的坐法,即盘膝而坐。略有二种:若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则叫做“吉祥坐”),放出大光明,使魔知道(世尊将要成就佛道)。

魔便率领其下官、眷属,前来逼试,释迦牟尼佛以智力(正智与神通力)对制,皆令其降伏,证得了微妙之法,成就了最正觉(至高无上的正觉,亦即契合于真理的智慧,义与无上正等正觉同)。

注解:
【五浊】:佛教以五浊说明世界的丑恶。
  一、劫浊,言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
  二、烦恼浊,指世人心中充满贪、嗔、痴等烦恼;
  三、众生浊,指众生资质低劣,苦多乐少;
  四、见浊,指邪见流行,思想混乱;
  五、命浊,指众生因恶业受报,心身交瘁,寿命短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刹】:<一>梵语 ks!etra 之略译。又作纥差呾罗、刹多罗、差多罗、刹摩。 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
 <二>梵语 laks!ata^ 之略译。全称剌瑟胝。 意谓标志、记号。指旗杆或塔之心柱。一般称寺院谓寺刹、梵刹、金刹或名刹等,盖佛堂前自古有建幡竿(即刹)之风,故得此名。僧人对语时,称对方之寺为宝刹。p3731  FROM:【佛光大辞典】

【群生】:(术语)许多之众生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法王法力超群生。”无量寿经上曰:“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法华经方便品曰:“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尘垢】:为烦恼之通称。尘埃能附著于他物,并染污之;而烦恼能垢染心,故经中常以尘垢比喻烦恼。注维摩经佛国品(大三八·三三八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又,注云(大三八·三三八下):“肇曰:‘尘垢,八十八结也。’”据不动经载,以智慧火,烧诸障碍,亦以法水澍诸尘垢。p5763FROM:【佛光大辞典】

【金流】:指印度恒河之支流尼连禅河(梵 Nairan~jana^,今法尔古河)。又称尼连禅江、尼连江水。释尊放弃苦行时,曾至此沐浴,净身后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后至河对岸毕钵罗树下,端坐思惟,得成正觉。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方广大庄严经卷七苦行品、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条)((参见:尼连禅河)1891、“两河”3071)p3531 FROM:【佛光大辞典】

【祚】: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指保佑。(百度)

【徴】:1.走远路(多指军队) 2.征讨 3.政府召集人民服务 4.征收 5.征用 6.征求 7.证明;证验 8.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百度)

【佛树】:(杂语)菩提树也,佛成佛于此树下,故云佛树,亦云道树,菩提树。维摩经佛国品曰:“始在佛树力降魔。”无量寿经上曰:“受施草敷佛树下。”辅行一曰:“佛树者,亦曰元吉树,亦曰道树,菩提树等。从此得道等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结跏趺坐】:佛陀的坐法,即盘膝而坐。略有二种:若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则叫做“吉祥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智力】:(术语)正智与神通力也。又正智之力用也。无量寿经上曰:“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法华经普门品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最正觉】:至高无上的正觉,亦即契合于真理的智慧,义与无上正等正觉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释梵祈劝请转法轮,

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

[末学解说]

释梵(指帝释与梵王。此二天王归依释迦牟尼佛,为经论中常见之守护神)向世尊祈愿,劝请转法轮(佛之教法,谓之法轮。说教法,谓之转法轮。轮者,转轮圣王之轮,宝,有回转与碾摧之二义,回转四天下,碾摧诸怨敌。佛之教法,亦回转一切众生界,摧破诸烦恼,故譬之曰法轮。轮者,譬说教法。转自心之法,而移他之心,恰如转车轮也),

以佛游步、佛吼(佛之师子吼也,佛之说法,谓之师子吼,喻于大众无所怖也)而吼,扣法鼓(扣鼓诫兵进众以譬佛之说法为诫众进善者)、吹法螺(法螺即梭尾螺,吹其壳即发高声,佛之说法广被于大众,故比喻佛说法为吹法螺)、执法剑(比喻佛法如剑。剑,原为制敌之具,佛法可制服众生烦恼之魔军,犹如剑可制敌,故有此语)、建法幢(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震法雷(佛之说法,能发动无明之识,如震雷之骇动物情也)、曜法电(说法照了,譬如电光)、澍法雨(妙法能滋润众生,故譬之为雨)、演法施(说法使人闻之也。又云法供养。法施为对下之语,法供养为对上之语)

佛陀常以法音觉悟诸世间,以光明普照无量佛土。

注解:
【释梵】:又作梵释。指帝释与梵王。此二天王归依释迦牟尼佛,为经论中常见之守护神。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中):“目连侍左,阿难在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无量寿经卷上、无量寿经义疏卷上、观经玄义分)p6836 FROM:【佛光大辞典】

【转法轮】:(术语)佛之教法,谓之法轮。说教法,谓之转法轮。轮者,转轮圣王之轮,宝,有回转与碾摧之二义,回转四天下,碾摧诸怨敌。佛之教法,亦回转一切众生界,摧破诸烦恼,故譬之曰法轮。轮者,譬说教法。转自心之法,而移他之心,恰如转车轮也。止观辅行一曰:“轮具二义:一者转义,二摧破义。以四谛轮转度与他摧破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安。”嘉祥法华义疏曰:“流圆演通,不系于一人,故称为轮。无累不摧,亦是轮之义。”法华经方便品曰:“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法华文句五曰:“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吼】:(杂语)佛之师子吼也,佛之说法,谓之师子吼,喻于大众无所怖也。无量寿经上曰:“佛吼而吼。”同嘉祥疏曰:“举师子王哮吼为譬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鼓】:(譬喻)扣鼓诫兵进众以譬佛之说法为诫众进善者。法华经序品曰:“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无量寿经上曰:“扣法鼓,吹法蠃。”大集经五十六曰:“法幢当摧折,法鼓声亦绝。”大经慧远疏曰:“严鼓诫兵,说教诫人。”同嘉祥疏曰:“扣鼓诫兵,合佛说法以集众,欲进趣于善。”【又】禅林之器。法堂设二鼓,其东北角之鼓,谓之法鼓,西北角之鼓,谓之茶鼓。见象器笺十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吹法螺】:法螺即梭尾螺,吹其壳即发高声,佛之说法广被于大众,故比喻佛说法为吹法螺。法华经卷一序品(大九·三下):“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今讥人夸言无实者称为吹法螺。p2830 FROM:【佛光大辞典】

【法剑】:比喻佛法如剑。剑,原为制敌之具,佛法可制服众生烦恼之魔军,犹如剑可制敌,故有此语。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吹法螺,执法剑。”般舟赞(大四七·四八四下):“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p3421 FROM:【佛光大辞典】

【法幢】:其义有二:(一)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后凡于佛法立一家之见,即称为建立法幢。(二)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无量寿经卷上、首楞严经卷一、祖庭事苑卷七、碧岩录第二十一则)p3421 FROM:【佛光大辞典】

【法雷】:(譬喻)佛之说法,能发动无明之识,如震雷之骇动物情也。又众生生法芽,如春雷一动,草木生芽也。又法音之雄猛,如震雷也。无量寿经上曰:“震法雷,曜法电。”同嘉祥疏曰:“震雷能骇动物情,譬说法皆动无明之识也。”同慧远疏曰:“法无碍智化众生也,天雷一动卉艺生芽,法音一闻阐道快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电】:(譬喻)说法照了,譬如电光。无量寿经上曰:“震法雷,曜法电。”同慧远疏曰:“义无碍智益众生也,电光一发,有物斯睹。义言一宣,诸义悉见。”同嘉祥疏曰:“耀电譬说法有照了之用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雨】:(譬喻)妙法能滋润众生,故譬之为雨。无量寿经上曰:“澍法雨演法施。”法华经序品曰:“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同普门品曰:“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涅槃经二曰:“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嘉祥无量寿经疏曰:“澍雨有润泽之功,譬说法能沾利众生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施】:(术语)三施之一。说法使人闻之也。又云法供养。法施为对下之语,法供养为对上之语。无量寿经上曰:“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维摩经菩萨品曰:“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智度论十一曰:“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又向神诵经唱法文等,谓为奉法施。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音】:(术语)说法之音声也。无量寿经上曰:“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法华经譬喻品曰:“闻此法音,心怀踊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

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严护法城,开阐法门;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末学解说]

一切世界发生六种震动(大地震动。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震慑了整个魔界(又作魔道。指恶魔之境)、震动了魔的宫殿,众魔都被震慑而害怕,没有不归顺伏从释尊的。

佛陀掴裂(裂破)邪网((譬喻)邪法如网绞络而能罗人,故曰邪网),消灭种种邪见,驱散种种尘劳(烦恼之异名。贪嗔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谓为尘劳),断除种种欲堑((譬喻)贪欲深而难越,故譬以堑)。

严护(庄严拥护之意,如谓严护其法)法城(正法可杜防非法,犹如城池之防患外敌,故称法城。准此,一切经法亦称法城,此乃因经法可守护正法之故。又涅槃妙果乃安身之处,故亦称法城),开示阐明法门(指佛所说的法,因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

清洗去除垢污((譬喻)以身之垢譬心性之妄惑),显明清白(皆取其远离烦恼垢染之意,而称为清白);光融(指光大明融。即谓佛法之光辉能够融和一切,阐扬正法,而将邪见者融和摄取于其光明之中)佛法,宣流(弘布正法)正化(以正道化众生)。

注解:
【六种震动】:大地震动,有三种的六种,即
  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二、为动之六方,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
  三、为动之六相,即动、涌、震、击、吼、爆。当地动时,吾人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魔界】:<一>又作魔道。指恶魔之境界。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一五·六三九下):“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别。”<二>指欲界六天中之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天、夜摩天。p6887  FROM:【佛光大辞典】

【掴裂】:(杂语)裂破也。无量寿经上曰:“掴裂邪网。”同述文赞曰:“掴古恶反,亦裂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邪网】:
(譬喻)邪法如网绞络而能罗人,故曰邪网。无量寿经上曰:“掴裂邪网消灭诸见。”起信论曰:“远离痴慢出邪网故。”同义记上曰:“出邪魔罥网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见】:一切的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尘劳】:
(术语)烦恼之异名。贪嗔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谓为尘劳。维摩慧远疏曰:“烦恼坌污,名之为尘。彼能劳乱,说以为劳。”长水楞严疏一上曰:“染污故名尘,扰恼故名劳。”止观一曰:“尘劳即是菩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欲堑】:(譬喻)贪欲深而难越,故譬以堑。无量寿经上曰:“散诸尘劳,坏诸欲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严护】:庄严拥护之意,如谓严护其法。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p6736FROM:【佛光大辞典】

【法城】:正法可杜防非法,犹如城池之防患外敌,故称法城。准此,一切经法亦称法城,此乃因经法可守护正法之故。又涅槃妙果乃安身之处,故亦称法城。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维摩经佛国品、无量寿经义疏(慧远))p3377 FROM:【佛光大辞典】

【法门】:指佛所说的法,因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垢污】:(譬喻)以身之垢譬心性之妄惑也。无量寿经上曰:“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同经嘉祥疏曰:“垢污者执相之惑,皆沾污慧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白】:即清白之法、清白业。指佛所显示之教法。又为无漏善法之总称。皆取其远离烦恼垢染之意,而称为清白。法华经序品列为七善之一。(如幻三昧经卷下、无量寿经卷上)p4662 FROM:【佛光大辞典】

【光融】:指光大明融。即谓佛法之光辉能够融和一切,阐扬正法,而将邪见者融和摄取于其光明之中。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光融佛法,宣流正化。”p2184FROM:【佛光大辞典】

【宣流】:(杂语)弘布正法也。无量寿经上曰:“光融佛法,宣流正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化】:(术语)以正道化众生也。无量寿经上曰:“宣流正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释尊(今之佛世尊,姓释迦,故云释尊)在成就佛道的过程中

一、对众生——“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

二、对魔——“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

三、教导诸菩萨——“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不禁深深的赞叹,佛陀真是太伟大了!佛法真是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转法轮,教导众生,帮助众生,恢复显露其原本的佛性

由此,自我反省,为什么自己无法为众生演说佛法呢?
这有下面几个原因

1.没有发心
因为没有悲心为众生解决疑难,所以就不会在这方面有所努力,当然就没有成就

2.没有思想智慧(心灵空洞)
这是指观念和知见,尤其是正确的观念和知见(这才叫做智慧)
如果有正确的观念和知见,对于世俗问题当然就能提出正确的见解
所以,无法为众生演说佛法或无法写出好文章,这是因为智慧不足思想空洞
对佛弟子来说,这就是读的佛经太少,如果多吸收佛经上的正知见,就不会有此情况

3.没有经验体会
一方面,如果自己缺乏实修和经验,当然无法验证佛法上的智慧
自己缺乏实修体会,讲起话当然就缺乏自信,讲的话当然也没有组织和力量
——为什么写不出好文章来利益众生?或无法为众生演说佛法?

一条一条的来检视自己

1.悲心不足。
虽然有发心要利益众生、帮助众生,但悲心不足
所以不愿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等等,去为众生解决疑难

2.智慧不足。
虽然进入清净光明净土后,不断地纠正错误知见,开始逐渐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知见
但读的佛经还是太少了,思维的深度也远远不够,所以很多时候无法为众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3.经验不足。
感恩佛菩萨一直在给末学机会,但因自身的实修和经验还差的很远
所以常常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所以讲出来的话,效果和作用都不够强

自己当要按照善知识的教导去做:
如果不发心不做,永远都不会
发心了,去思维人生和修行上的种种问题,以佛法的教导去解决,然后演说,这才是整个完整的实修过程
如果不发心不做,就不可能明白一切问题的原理和相貌,又如何能成佛呢?
所以,为了众生的问题而思维种种普渡众生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度了自己成就自己
——为什么写不出好文章来利益众生?或无法为众生演说佛法?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主题

658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929

[精进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17:09:3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入国分卫获诸丰膳,

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示现灭度拯济无极。

消除诸漏,殖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

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

[末学解说]

进入诸国分卫(乞食者为比丘行而乞食也,团堕者就乞得之食而释之,以西竺之法,多抟食作团堕叠钵中故也)时,获得种种丰盛的膳食,

借此机缘为众生,积累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展示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中下种,必能获得福慧之善报)、广宣佛法、现出欣笑,以诸法药((譬喻)妙法能医众生之众苦故名药)解救疗愈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世人即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迫,简直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坏苦是偶而出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显现道意(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即无上道心、无上道意,亦即菩提心)之无量功德,被授菩萨记,成就正等正觉,示现灭度(即涅槃。灭是灭尽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变易两种生死),拯济无极(无极,为无尽之意。因涅槃之妙理周遍法界,无处不至,故称无极)。

消除诸漏(漏,烦恼之异称。诸漏,即诸烦恼。总摄三界诸烦恼,称为三漏),殖众德本(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具足功德,微妙难以估量。

游行诸佛国,普现道教(正道之教也),其所修行清净没有垢秽。

注解:
【分卫】:(术语)Pin!d!apa%ta,或翻乞食,或翻团堕。乞食者为比丘行而乞食也,团堕者就乞得之食而释之,以西竺之法,多抟食作团堕叠钵中故也。善见论曰:“分卫者,乞食也。”玄应音义五曰:“分卫,此言讹也。正言傧荼波多,傧荼此云团,波多此云堕,言食堕在钵中也。团者食团,谓乞食。”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一曰:“梵云分卫,此翻抟堕,以西竺多抟食堕叠盆中故。”或为汉语,谓以乞得之食物分与僧尼而卫护之令修道也。是为乞食之义。又为佛分身保护众生之义,是非乞食之事。僧祇律曰:“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令修道业,故云分卫。”嘉祥大经疏曰:“能分身护物机,故言分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功德】:(术语)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中下种,必能获得福慧之善报,故名“福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药】:(譬喻)妙法能医众生之众苦故名药。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涅槃经四曰:“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为断一切烦恼树故,种植无上法药之树。”药师如来念诵仪轨曰:“净妙璃琉尊,法药救人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世人即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迫,简直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坏苦是偶而出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道意】: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即无上道心、无上道意,亦即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显现道意无量功德。”((参见:菩提心)5200)p5652FROM:【佛光大辞典】

【授记】:(术语)梵云和伽罗Vya%karan!a,十二部经之一。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等正觉】:(术语)梵语三藐三菩提,译曰等正觉,又三藐三佛陀,译曰等正觉者,遍知者。如来十号之第三((参见:十号)),觉即知也。觉知遍于一切,是遍也。觉知契于理,是正也。谓遍正觉知一切法也。又三世诸佛之觉知平等,故曰等,离邪妄故曰等。大经净影疏曰:“等正觉者,余经中亦名正遍知也。正是理,于理究照,故名遍知。今言等者,是彼遍也。称理名等。正者,还是余经正也。言其觉者,是彼知也。”资持记下三之二曰:“等正觉者,谓三世道同。正印简异邪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灭度】:即涅槃。灭是灭尽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变易两种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极体】:指证得涅槃妙理之身体。无极,为无尽之意。因涅槃之妙理周遍法界,无处不至,故称无极。p5126 FROM:【佛光大辞典】

【诸漏】:漏,烦恼之异称。诸漏,即诸烦恼。总摄三界诸烦恼,称为三漏。法华经卷一序品(大九·一下):“诸漏已尽,无复烦恼。”p6309 FROM:【佛光大辞典】

【德本】:(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道教】:(术语)正道之教也。无量寿经上曰:“出兴于世,光阐道教。”同下曰:“宣布道教,断诸疑网。”其后魏寇谦之以为神仙道之名。(参见:道士)。惟蒙古人尚称佛教为道教。蒙古源流四曰:“崇祀昭释迦牟尼佛于上方福地,大施金银宝贝于释迦牟尼佛,极加敬重。修明道教。”又曰:“遵依从前道教而行,遂赖道教,获享安逸。”案此书中称佛教为道教处甚多,略录一二以例其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导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末学解说]

就像幻师(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可显现各种异像,也许为男、也许为女,没有什么不能变化的,但本人非常明了、清楚自己真正想做什么。

这些诸菩萨,也都是如此,学习一切法,融会贯通,运用熟练,安住于真理中,没有众生不被感化的。无数佛土,全都普现,从不轻视慢待众生、而是怜愍慈悲待众生。

像这样的法门,一切具足,菩萨经典(即佛陀所宣说教法)充分表达要妙(诸法之要处,真理之妙旨),名称普广流传,引导调伏十方众生,获得无量诸佛共同护念。

注解:
【幻师】: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p1391 FROM:【佛光大辞典】

【经典】:即佛陀所宣说教法,经阿难等结集之,初以口传,后以文字记载,举凡文句、书籍,均称为经典。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中):“菩萨经典,究畅要妙。”法华经卷一序品(大九·二下):“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p5551FROM:【佛光大辞典】

【要妙】:(术语)诸法之要处,真理之妙旨也。无量寿经下曰:“深入诸法,究畅要妙。”净影疏曰:“得其宗要,知其妙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

以甚深禅慧开导众人,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供养诸佛。

[末学解说]

佛所住者都已得住、大圣(佛之尊号)所立也都已立,如来道化(以道法而教化他)各个都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佛的尊称,因佛乃天、人之师。此天人师的嘉号,乃佛十号之一,所以只有佛才可以称为大师,凡小是不可以僭称的)。

以甚深禅慧(禅定与智慧。此二者以摄一切之证行)开导众人,通晓诸法性,了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供养诸佛。

注解:
【大圣】:(术语)佛之尊号。法华方便品曰:“慧日大圣尊。”妙宗钞上曰:“佛是极圣,故称为大。”法华弘传序曰:“非大圣无由开化。”【又】以名高位之菩萨。无量寿经上曰:“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净影疏曰:“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二德胜名大,会正为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师】:佛的尊称,因佛乃天、人之师。此天人师的嘉号,乃佛十号之一,所以只有佛才可以称为大师,凡小是不可以僭称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禅慧】:(术语)禅定与智慧。此二者以摄一切之证行。无量寿经上曰:“以甚深禅慧,开导众人。”净影疏曰:“净止禅观,证行虽众,要不出此。”止观辅行一曰:“南山叹云:唯衡岳合崖,双弘禅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道化】:(术语)以道法而教化他也。无量寿经下曰:“听受经法,宣布道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晓了幻法。

坏裂魔网,解诸缠缚。

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

[末学解说]

变化示现其身,犹如电光一般,善学无畏(心中无所怖畏),晓了(彻底通达、了解之意)幻法(幻师之法术。幻化之法门)。

坏裂魔网(指魔所造作之种种邪业。网,喻难以脱离。即众生为烦恼魔、天魔等所迷惑,难以脱离,犹如鱼、鸟陷于罗网,不能脱出),解除种种缠缚(有总别之分,总,指缠缚众生而令系于三界生死之一切烦恼)。

超越声闻、缘觉之地,证得空三昧(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善立种种方便,为众生显示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对于一些中下根器的众生,会示现灭度,

也无所作、也无所有,不起、不灭,证得平等法(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

注解:
【无畏】:心中无所怖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晓了】:<一>彻底通达、了解之意。灌顶经卷十二(大二一·五三三中):“虽知明经不及中义,不能分别晓了中事。”
 <二>唐代僧。为禅宗六祖慧能之嫡嗣。号晓了。住于匾担山。北宗之忽雷澄撰其塔铭。生卒年不详。(五灯会元卷二、景德传灯录卷五、全唐文卷九一三晓了禅师塔铭)p6242 FROM:【佛光大辞典】

【幻法】:(术语)幻师之法术。幻化之法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魔网】:指魔所造作之种种邪业。网,喻难以脱离。即众生为烦恼魔、天魔等所迷惑,难以脱离,犹如鱼、鸟陷于罗网,不能脱出。大智度论卷八(大二五·一一八上):“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p6888FROM:【佛光大辞典】

【缠缚】:有总别之分,总,指缠缚众生而令系于三界生死之一切烦恼;就别而言,缠有三缠、八缠、十缠乃至五百缠等,缚有三缚、四缚等。其中,十缠为小乘说一切有部所倡,出于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等,即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惛沈、忿、覆;四缚出于俱舍论卷二十等,即欲缚、有缚、无明缚、见缚。大乘唯识宗则立八缠三缚,十缠中除忿、覆二者,即为八缠;三缚指贪、嗔、痴。(无量寿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八、无量寿经疏卷上、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p6857FROM:【佛光大辞典】

【三三昧】: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乘】: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平等法】:(术语)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

宣扬演说一切经典,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

[末学解说]

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诸根(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智慧、普广、寂定(指禅定之境。谓于诸法不起妄想妄念),深入菩萨法藏(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无量的性德,故名),证得佛华严三昧(三昧,即定。指供佛、教化、十度等行所依之定。又作佛华严三昧、华严定、佛华三昧。修此定乃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为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称为华严;一心修之,称为三昧。此三昧乃统摄法界,入一切佛法之大三昧)。

宣扬演说一切经典(即佛陀所宣说教法),住于甚深定门(定慧二门之一。定者禅定,门者差别之义,对于慧门而言),能见到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能周遍所有佛土。

注解:
【三昧】: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根】: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无量寿经卷上、出曜经裨要品)p6307 FROM:【佛光大辞典】

【寂定】:梵语 sama^dhi。指禅定之境。谓于诸法不起妄想妄念。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又于密教,指寂静清凉之三昧。大日经疏卷四(大三九·六二二下):“于北方观不动佛,作离热清凉住于寂定之相。”p4503FROM:【佛光大辞典】


【定门】:(术语)定慧二门之一。定者禅定,门者差别之义,对于慧门而言。慈恩寺传序曰:“考绳墨以立定门,即贯华而开律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藏】:1、又名佛法藏,或如来藏,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无量的性德,故名。2、唐时高僧,本康居国(在今新疆省北部)人,武后赐号贤首,为华严宗之第三代祖。  3、(参见:法藏比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华严三昧】:(术语)(参见:华严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华严三昧】:三昧,即定。指供佛、教化、十度等行所依之定。又作佛华严三昧、华严定、佛华三昧。修此定乃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为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称为华严;一心修之,称为三昧。此三昧乃统摄法界,入一切佛法之大三昧。据旧华严经卷三十六离世间品载,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为佛华严。华严游心法界记释此三昧,以“华”有生实作用,而释华为菩萨万行;以“严”为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洁;以“三昧”为理智无二,交彻镕融,彼此俱亡,能、所皆绝。又谓华即严,以理智无碍故;华严即三昧,以行融离见故;或华即严,以一行顿修一切行故;华严即三昧,一行即多而不碍一多故;或华严即三昧,以定乱双融故;或三昧即华严,以理智如如故。若将此三昧与“海印三昧”相对照,则此三昧乃约解行而言,系从因而立名,海印三昧系依果而立。然因果本无二,故此二者为一体之二用。唐代法藏著「妄尽还源观”,即谓自性清净圆明之体有二用,一为海印森罗常住之用,即海印三昧;一为法界圆明自在之用,即华严三昧。(无量寿经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华严经疏卷五、卷十六、华严五教止观)((参见:海印三昧)4165)p5238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济诸剧难诸闲不闲,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

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末学解说]

救济种种剧难,诸闲不闲(闲,佛道修行有暇之境界;不闲,有八难等而无暇之境界。于人天趣中无障难者,称为诸闲;反之,堕于难处者,称为不闲),分别显示真实之际(真实者,真如也,穷极真如之源底曰真实际),证得诸如来辩才(善巧说法义之才能)的智慧。

能用各种言音,开化(教人开蒙化恶)一切众生,超过世间所有一切法。

心常真实的安住于度世(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之道,对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注解:
【诸闲不闲】:闲,佛道修行有暇之境界;不闲,有八难等而无暇之境界。于人天趣中无障难者,称为诸闲;反之,堕于难处者,称为不闲。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中):“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济诸剧难,诸闲不闲。”p6308FROM:【佛光大辞典】

【真实际】:(术语)又曰真际,实际。真实者,真如也,穷极真如之源底曰真实际。无量寿经上曰:“分别显示真实之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辩才】:(杂语)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也。分别之有四种,谓之四无碍辩。净影大经疏上曰:“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故曰辩才。”嘉祥法华疏二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化】:(术语)教人开蒙化恶也。法华经序品曰:“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无量寿经上曰:“入众言音,开化一切。”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度世】:(术语)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无量寿经上曰:“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同下曰:“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述文赞中曰:“谛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别名故。”大经净影疏下曰:“度世长寿泥洹道者,后生弥陀,终得涅槃。”【又】济度世间之人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能度诸世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为众生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任。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末学解说]

为众生而化作不请之友,将荷负群生(许多之众生)作为自己的重任。

领受忆持如来之甚深法藏(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无量的性德,故名),护持佛种性(能生佛果的种子、体性)常使其不断绝。

注解:
【群生】:(术语)许多之众生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法王法力超群生。”无量寿经上曰:“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法华经方便品曰:“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种性】:能生佛果的种子、体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犹如孝子爱敬父母。

于诸众生视之若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末学解说]

兴生大悲、怜愍众生,演示慈辩(由慈心起说,谓为慈辩)、授予法眼(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为五眼之一)、脱离三趣、打开善门,

以不请之法(指不请亦说之法。又作不请法。佛虽未受众生之央请,亦随众生之根机而主动说示利益之法门)布施一切众生,犹如孝子爱敬父母一般。

对待诸众生会视同为自己,一切善本(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是为了度众生至彼岸(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获得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非凡常曰圣。称智德曰明)不可思议。

注解:
【慈辩】:(术语)由慈心起说,谓为慈辩。无量寿经曰:“演慈辩,授法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眼】: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为五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请之法】:指不请亦说之法。又作不请法。佛虽未受众生之央请,亦随众生之根机而主动说示利益之法门。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中):“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p997 FROM:【佛光大辞典】

【善本】:(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德本。”无量寿经下曰:“善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彼岸】:<一>梵语 pa^ra,巴利语同。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
 <二>梵语pa^ramita^。音译波罗蜜多。全称为到彼岸。即自迷界之此岸至悟界之彼岸。((参见:波罗蜜)3445)
 <三>日本佛教用语。“彼岸会”之略称。((参见:彼岸会)3204)p3204 FROM:【佛光大辞典】

【圣明】:(杂语)非凡常曰圣。称智德曰明。无量寿经上曰:“智慧圣明,不可思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
如何修行菩萨道,如何利益众生,如何证得道果

其中描述的很多发心、方便,都是末学需要学习的,比如:
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
未曾慢恣、愍伤众生
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为众生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任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
不请之法施诸黎庶,犹如孝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之若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

还有描述的诸多殊妙境界,也令末学向往不已,比如:
具足功德微妙难量
其所修行清净无秽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
以甚深禅慧开导众人,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供养诸佛
宣扬演说一切经典,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
不论是作为菩萨行者的发心,还是应当通达了知的各种方便法,或者要达到的殊妙境界
都需要修行,实修,实证,把学到的,体会到的,在每一个当下,能够实际的运用出来
方向确定,方法也有,剩下的就是实干,去做就对了,善知识教导:
真正的行善和利益众生,心思就是在善上、在众生上,而且真正去做,这样才是真行善,真利益众生
所以,当一件事情对众生有益,就去做,这就是佛法上的直质心,是真善心
而当你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你就是堕入凡夫心,就会引起内外法界的凡夫困扰,障碍就会横生(也不会得到支持)
相反,如果只看真善和利益众生而不执着在自己身上,法界的善和光明就会和这个人相应,就会众志成城
而原本一般人认为困难的事情,就会变简单了,这就是法性原理
任何修行都是如此,当你要实修,你就老实去做、老实真修,而不要去想我世俗上还要什么什么
当你去想世俗的种种事情或需求或欲求,世俗的种种烦恼就会障碍你修行,你就修不成了
事情都要自己亲身体会,做了,你才会融入那个实际和心境!才会真懂其中道理!——好事、正确的事,做就对了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主题

658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929

[精进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23:11:0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如是菩萨无量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


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

[末学解说]

像这样的菩萨,大士(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无法估量,不计其数,一时(在某时之义。诸经之初,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等。天台观经疏一,谓“今不论长短假实,说此经竟,总谓为一时)都来到大会之中。

这时,世尊诸根舒悦欢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

尊者阿难承接佛陀圣旨,随即从座位起身,偏袒右肩,长跪合掌对佛陀说:

“今日世尊诸根舒悦欢豫,姿色清净,光颜(佛之颜有光,故云光颜)巍巍,如同明镜一样洁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从未曾瞻仰目睹过如今这般的殊妙。

注解:
【大士】: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时】:(杂语)巴利语翳迦三昧耶Ekam!samayam!之译语。在某时之义。诸经之初,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等。天台观经疏一,谓“今不论长短假实,说此经竟,总谓为一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光颜】:(杂语)佛之颜有光,故云光颜。无量寿经上曰:“光颜巍巍如明净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唯然,大圣!我心念言:

‘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行、今日世英住最胜道、今日天尊行如来德。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

[末学解说]

唯然,大圣(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我心中念到:

‘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今日世雄(佛之尊称。谓佛有大定力,具雄健之德,于世间最为雄猛,能制伏、断尽一切烦恼)住佛所住、今日世眼(佛之德名。又作世间眼。佛智慧圆满,具足五眼,可为一切世间之眼目,示导正道;又开世人之眼,使见正道,故称世眼)住导师(引导大众进入佛道的人,是佛菩萨的通称)行、今日世英(佛陀之尊称。佛陀乃妙智具足者,一切世人莫能伦比,故于一切世间为最上之英胜,称为世英)住最胜道、今日天尊(佛之异名。涅槃经谓天有五种,佛为第一义天,是天中之最尊者,故云天尊)行如来德。过去、未来、现在,佛佛相互忆念,是否现今佛陀在忆念诸佛呢?为何如此威神光光(盛貌。显曜貌)呢?’”

注解:
【奇特】:梵语ascarya的意译。如《贤愚经》卷八说:“如来出世,实复奇特。”又《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中说佛有三种奇特,即神通奇特、慧心奇特和摄受奇特。奇特的意思是超异,不同寻常。佛的“十八不共法”,也可以说是奇特。经藏中有《一字奇特佛顶经》。然而,把整个佛法想像得奇特古怪,就会流入邪僻一径。禅宗有句话:“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如唐·宗杲《大慧禅师语录》卷十九指出:“才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传可授,便不是正法。正法无传无授,唯我证尔证。”再举两个俗例。如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李郎以奇特之才,辅清平之主,竭忠尽行,必报人臣。”又如郭沫若《洪波曲》:“桂林和阳朔的山水的确很奇特。”(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世雄】:佛之尊称。谓佛有大定力,具雄健之德,于世间最为雄猛,能制伏、断尽一切烦恼。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今日世雄住佛所住。”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五下):“世雄不可量。”p1528 FROM:【佛光大辞典】

【世眼】:佛之德名。又作世间眼。佛智慧圆满,具足五眼,可为一切世间之眼目,示导正道;又开世人之眼,使见正道,故称世眼。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今日世眼住导师行。”俱舍论卷二十九(大二九·一五二中):“大师世眼久已闭。”p1522 FROM:【佛光大辞典】

【导师】:引导大众进入佛道的人,是佛菩萨的通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英】:佛陀之尊称。佛陀乃妙智具足者,一切世人莫能伦比,故于一切世间为最上之英胜,称为世英。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今日世英住最胜道。”p1521 FROM:【佛光大辞典】

【天尊】:(术语)佛之异名。涅槃经谓天有五种,佛为第一义天,是天中之最尊者,故云天尊。无量寿经上曰:“今日天尊行如来德。”同净影疏曰:“天尊是佛异名,天有五种,如涅槃说。佛于五天中上,故曰天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光光】:(杂语)盛貌。显曜貌。无量寿经上曰:“威神光光。”同憬兴疏曰:“光光者即显曜之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于是世尊告阿难曰:

“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

阿难白佛:


“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

[末学解说]

于是世尊告诉阿难说:

“是什么原因,阿难!是诸天教你来问佛陀的吗?还是你自己以慧见(指智慧之见解,或指佛之智慧。即以深妙之智慧,达观诸法之识见)要问威颜呢?”

阿难对佛陀说:

“没有诸天来教我,是我自己以所见到的来请教您其中义理的。”

注解:
【慧见】:梵语 mi^ma^m!sa^-jn~a^na。指智慧之见解,或指佛之智慧。即以深妙之智慧,达观诸法之识见。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自以慧见问威颜呼!(中略)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p6030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佛言:

“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普令群萌获真法利。

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

[末学解说]

佛陀说:

“善哉,阿难!你问的非常好。发起甚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而来问这个慧义(指智慧之见解,或指佛之智慧。即以深妙之智慧,达观诸法之识见)。

如来以无尽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矜哀(矜者怜也。怜愍众生之意)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普令群萌(即众生之异名。萌者,即草木始发芽而犹冥昧之貌,或种子未剖之相。众生道心初发,然尚为无明所覆,犹如众草木萌芽,故以群萌喻称众生)获得真正的佛法利益。

无量亿劫,难值遇难以见到,犹灵瑞华,时时乃出。现今所问,有很多饶益,开导教化一切诸天人民。

注解:
【大悲】:(术语)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矜哀】:(术语)矜者怜也。怜愍众生之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群萌】:梵语 bahu-jana。意谓多数之生类。又作群生。即众生之异名。萌者,即草木始发芽而犹冥昧之貌,或种子未剖之相。众生道心初发,然尚为无明所覆,犹如众草木萌芽,故以群萌喻称众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中略)普令群萌获真法利。”法华经化城喻品(大九·二四下):“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增一阿含经卷四十、玄应音义卷六、慧苑音义卷上、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上(戒度))p5565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主题

658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929

[精进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21:52: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14 08:33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

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

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

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阿难谛听,今为汝说。”


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末学解说]

阿难!应当知道如来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其智慧难以估量,能够普遍教导众生,慧见(指智慧之见解,或指佛之智慧。即以深妙之智慧,达观诸法之识见)没有丝毫障碍,没有什么能够遏止阻绝的。

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命根为体,寿焕识为相,活动为用)于亿百千劫无数无量,甚至超过于此。

诸根舒悦欢豫不会毁损,姿色不会改变,光颜(佛之颜有光,故云光颜)始终巍巍。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的定慧(禅定和智慧,亦即三学中之二学。收摄散乱的心意为“定”;观察照了一切的事理为“慧”)究畅无极,能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阿难,你认真听,我现今为你演说。”

阿难回到:“是,我等都非常期待欢喜的想要听闻。”

注解:
【正觉】:(术语)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慧见】:梵语 mi^ma^m!sa^-jn~a^na。指智慧之见解,或指佛之智慧。即以深妙之智慧,达观诸法之识见。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自以慧见问威颜呼!(中略)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p6030 FROM:【佛光大辞典】

【寿命】:(术语)梵语曰你尾单Jivita,命根为体,寿焕识为相,活动为用。辅行七之三曰:“一期为寿,连续曰命。一期连持,息风不断,名为寿命。”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光颜】:(杂语)佛之颜有光,故云光颜。无量寿经上曰:“光颜巍巍如明净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定慧】:禅定和智慧,亦即三学中之二学。收摄散乱的心意为“定”;观察照了一切的事理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

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

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著、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

在过往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的时候,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为得度解脱之略称。又作得脱。即脱离三界流转之境界,而达涅槃之彼岸)了无量众生,全部令其得道(又作得度。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之后才取灭度(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

还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著、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像这样的诸佛都曾已出现于世。

注解:

【度脱】: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为得度解脱之略称。又作得脱。即脱离三界流转之境界,而达涅槃之彼岸。(佛说无量寿经卷上、法华经序品)p3779 FROM:【佛光大辞典】

【得道】:又作得度。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谓入此法位,不复堕凡夫之数,称为得道人,一切世间事欲坏其心,然不能令其动,闭三恶趣门,入诸菩萨数中。
 得道之因缘有多种,据大智度论卷三十四所说,或依佛说法得道,或遇佛放无量光明得道,或由佛遍身毛孔散发出众妙香,使众生闻之而得道等,概皆依众生因缘不同而得道方式有别。又得道必依欲界之身,故于三界之中,欲界众生自然印有得道之因缘;无色界以无身之故,不得听闻正法;色界之众生执著胜定之乐,无苦受,无厌心,故亦难得道。(中阿含卷二十九请请经、大智度论卷三、卷八、俱舍论卷二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五)p4555 FROM:【佛光大辞典】

【灭度】:梵语 nirva^N!a,巴利语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参见:涅槃)4149)p5507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末学解说]

当时,还有一位佛陀名为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时有位国王,听闻佛陀说法,心怀悦豫,因而发起了无上正真道意(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即无上道心、无上道意,亦即菩提心),舍弃国土、捐献王位,行作沙门(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名号为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他来到世自在王如来处,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偈颂赞曰:

注解:
【道意】: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即无上道心、无上道意,亦即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显现道意无量功德。”((参见:菩提心)5200)p5652 FROM:【佛光大辞典】

【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阿弥陀佛如何成佛的因缘
末学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让当时的这位国王,也就是阿弥陀佛,能够“舍弃国土、捐献王位,行作沙门”呢?
佛经讲是因:“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
末学当细细体会......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主题

658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929

[精进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00:1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14 00:19 编辑




学习用时 1 小时

(末学诚心忏悔,今日未能完成2小时习经功课)

-- [经文] --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炎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

如来容颜,超世无伦,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崖底。

无明欲怒,世尊永无,人雄师子,神德无量。

功德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

[末学解说]

光颜巍巍(佛之颜有光,故云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像这样的光明,没有能与其同日而语的。

日、月、摩尼(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珠光明亮照耀,在佛光下全都隐蔽暗淡,犹如黑墨一般。

如来之容颜,超越世间,无与伦比,正觉(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大音,响彻流传十方世界。

持戒、多闻、精进,三昧(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智慧,威德没有能相比的,殊胜稀有。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譬喻)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穷远深广,无尽奥妙,究竟到底。

无明(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欲怒,世尊永远都没有,人雄师子(佛之德号。佛于人中最雄健,故曰人雄与世雄,师子者譬其之雄健也),神德无量。

功德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严之相,震动大千世界。

愿我能作佛时,能等齐于圣法王(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超越生死,获得解脱。

布施调意(调伏意念使不起恶。如以布施治悭贪,以持戒治破戒,以忍辱治嗔恚,以精进治懈怠,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持戒、忍辱、精进,像这样的三昧,智慧为上。

注解:
【光颜】:(杂语)佛之颜有光,故云光颜。无量寿经上曰:“光颜巍巍如明净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尼】:梵语 maN!i,巴利语同。又作末尼。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 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有言摩尼系由摩竭鱼脑中所取出;或言为帝释天所持物碎落而来;亦有言由佛舍利所变者。千手观音之四十手中,右手即持日精摩尼,左手则持月精摩尼。日精摩尼,又作日摩尼,为可自然发出光热照明之摩尼;月精摩尼,又作月光摩尼、明月摩尼、明月真珠、月爱珠,可除人热恼,而予清凉。
 经论中载有诸种摩尼,大毗婆沙论卷一○二载,末尼宝有光明末尼、清水末尼、方等末尼、无价末尼、如意珠等五种。旧华严经卷四十七载有青琉璃摩尼、夜光摩尼、日藏摩尼、月幢摩尼、妙藏摩尼、大灯摩尼等。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七举出帝释毗楞伽摩尼、诸天登祚所著摩尼、梵天光幢摩尼、梵天艳光摩尼等。(遗日摩尼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大品般若经卷十、旧华严经卷五十九、起世经卷二转轮圣王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九、慧琳音义卷二十七)p6067 FROM:【佛光大辞典】

【摩尼】:(物名)Man!i,又作末尼。译曰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玄应音义一曰:“摩尼,珠之总名也。”同二十三曰:“末尼,亦云摩尼,此云宝珠,谓珠之总名也。”慧苑音义上曰:“摩尼,正云末尼。末谓末罗,此云垢也,尼谓离也,谓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也。又云:末尼此曰增长,谓有此宝处,必增其威德,旧翻为如意随意等。逐义译也。”仁王经良贲疏下三曰:“梵云摩尼,此翻为宝,顺旧译也,新云末尼,具足当云震跢摩尼,此云思惟宝。会意翻云如意宝珠,随意所求皆满足故。”圆觉大钞一下曰:“摩尼,此云如意。”涅槃经九曰:“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参见:如意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术语)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昧】: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海】:(譬喻)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维摩经佛国品曰:“当礼法海德无边。”无量寿经上曰:“深谛善念诸佛法海。”大集经五十六曰:“法山欲崩颓,法海当复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明】:(术语)梵语阿尾你也Avidya%,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报)。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人雄师子】:(术语)佛之德号。佛于人中最雄健,故曰人雄与世雄,师子者譬其之雄健也。无量寿经上曰:“人雄师子,神德无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王】:(术语)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法华经譬喻品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同药王品曰:“如来是诸法之王。”维摩经佛国品曰:“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释迦方志上曰:“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于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又】(职位)元世祖尊蕃僧八思巴为大宝法王西天佛子。明代因之。西藏封法王者三人。曰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皆红教喇嘛也。清代虽无法王之名号。然如青海等处有诺们罕。即法王之义。【又】(杂名)国王崇奉佛法,亦称佛王。阿育王经一曰:“八万四千塔一时俱成,王起塔已,守护佛法,时诸人民谓为阿育法王。”即其例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调意】:调伏意念使不起恶。如以布施治悭贪,以持戒治破戒,以忍辱治嗔恚,以精进治懈怠,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隋代慧远之无量寿经疏卷上(大三七·一○二上):“修施治悭,名为调意。”又曹魏康僧铠译之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中):“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p6166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主题

658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929

[精进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16:11: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14 19:33 编辑



学习用时 3 小时

--
[经文]
--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到我国,快乐安隐。

幸佛信明,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令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末学解说]

我发誓要证得佛果,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其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为对佛、菩萨及大声闻等之尊称;有别于世俗之圣人。如大圣普贤菩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圣观自在菩萨、大圣不动明王、大圣欢喜天等,概皆出于尊敬之意),数量如恒河沙一般多,

供养一切,如是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退却。

就好像恒河沙的诸佛世界,不计其数,无数刹土(即国土之义),

光明普照,周遍这些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以估量。

当我作佛时,愿国土第一,其中的众生奇妙,道场(谓佛成圣道之处)超绝。

国土如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无与伦比,我当会愍哀,度脱一切众生。

十方世界想要到我国土的众生,心悦清净,已经来到我国土的众生,快乐安稳。

幸而佛陀信明(信忍证明其事也),相信这些是我的真证(真实不妄之证据也。如云明证。又真实之证悟也),发愿的内容,定会勇猛精进全力以赴。

十方世尊,智慧无所障碍,常令这位世尊,知道我的心行(心之志向、心愿、性向、决心等)。

假如我身处于诸苦毒(苦身毒身者)中,我也会行精进(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忍辱(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始终都不悔。

注解:
【大圣】:梵语 maha^-muni,巴利语同。为对佛、菩萨及大声闻等之尊称;有别于世俗之圣人。如大圣普贤菩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圣观自在菩萨、大圣不动明王、大圣欢喜天等,概皆出于尊敬之意。(佛本行集经卷十七剃发染衣品、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三送使品、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明网菩萨品)p874 FROM:【佛光大辞典】

【刹土】:(术语)刹者梵语差多罗Ks!etra之讹略。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玄应音义一曰:“差多罗,此译云土田。经中或云国或云土者,同其义也。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道场】:(术语)梵语菩提曼拏罗Bodhiman!d!ala,谓佛成圣道之处。中印度摩竭陀国尼连禅侧,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也。西域记八曰:“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中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又得道之行法,谓为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曰:“直心是道场。(中略)三十七品是道场。”又供养佛之处,谓为道场。辅行二曰:“严道场者,场者俗中亦以为祭神处也。今以供佛之处名为道场。”又学道之处,谓为道场。注维摩经四曰:“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隋炀帝时以为寺院之名。佛祖统纪三十九曰:“隋大业九年,诏改天下寺曰道场。”又为法座之异名。慈悲道场,水陆道场等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信明】:(杂语)信忍证明其事也。无量寿经上曰:“幸佛信明,是我真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证】:(术语)真实不妄之证据也。如云明证。又真实之证悟也。无量寿经曰:“幸佛信明,是吾真证。”教行信证信卷序曰:“沈自心唯心,贬净土真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心行】:梵语citta-carya。<一>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指既无法用语言表达,亦不能以心思加以计度。有关心之活动,如自心之喜爱、喜好;大乘起信论说众生之心行不等,专为喜好文简义丰之文语者著起信论。
 <二>心之对象。心作用所及之范围。(中论卷三观法品)
 <三>心之志向、心愿、性向、决心等。(无量寿经卷上)
 <四>于心所起之分别意识、妄想、计较分别。(景德传灯录卷十九、碧岩录第四十六则)
 <五>心、行之合称。净土教中,安心与起行,称为他力之心行;菩提心与众多之善行(发心修行),称为自力之心行。(安乐集卷上)p1400FROM:【佛光大辞典】

【苦毒】:(术语)苦身毒身者。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精进】:(术语)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唯识论六曰:“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辅行二曰:“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慈恩上生经疏下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华严大疏五曰:“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维摩经佛国品曰:“精进是菩萨净土。”案汉书,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注:精明而进趣也。此为精进二字之出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忍辱】:(术语)梵语羼提Ks!a%nti,译曰忍辱,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六波罗蜜之一。法界次第下之上曰:“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维摩经佛国品曰:“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注“肇曰:忍辱和颜,故系以容相,而岂直形报而已。”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

‘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佛语阿难:“时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

‘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

“比丘白佛:

‘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说完此偈颂后,对佛陀说:

‘唯然,世尊!我发起无上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之简称。谓佛之悟也。无过于此之悟)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为万世之常法者。称为经法),我当修行(修者修正,行者实行。实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除种种生死勤苦(勤而苦也)之本。’”

佛告诉阿难:“当时,世自在王佛告诉法藏比丘:

‘如何修行庄严佛土,你自己应当知道。’

“比丘对世自在王佛说:

‘这义理弘深,非我的境界所能及。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的净土之行。我闻知后,当会按照佛陀所说修行,成就圆满所发的誓愿。’

注解:
【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正觉】:(术语)无上正等正觉之简称。谓佛之悟也。无过于此之悟,故云无上,离偏邪故云正,悟真理故云觉。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译无上正等正觉。无量寿经上曰:“决定必成无上正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经法】:(术语)金口之圣说,为万世之常法者。称为经法。无量寿经下曰:“听受经法,欢喜无量。”毗奈耶杂事四曰:“善和苾刍,作吟讽声,赞诵经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勤苦】:(杂语)勤而苦也。无量寿经下曰:“爱念相随,勤苦若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行】:修者修正,行者实行。实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叫做“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末学解说]

“这时,世自在王佛了知其高明志愿深广,随即为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演说经言:

‘就好像大海,即使一个人斗量,经历劫数尚且可穷尽海底,获得其妙宝。如果人有至诚之心,精进求道不止,一定会克果(谓得果),有什么愿望时不能达成的呢?’

“于是,世自在王佛随即为法藏比丘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全部示现出来。

“那时法藏比丘闻佛所演说的庄严清净国土,全部都见到后。更是发起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向不执著尘染,一切世间都不能及。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注解:
【至心】:(术语)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晋书王嘉传曰:“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无量寿经上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金光明经上曰:“至心念佛。”同文句二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言至心。”同文句记曰:“至犹极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克果】:(术语)谓得果也。无量寿经上曰:“求道不止,会当克果。”又曰:“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文句三下曰:“果由因克。”述文赞中曰:“克者遂也,得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

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

‘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末学解说]

阿难对佛陀说:“那位佛的国土寿量(即寿命之长短。关于三界六道众生之寿量)是多少呢?”

佛陀回答:“其佛寿命为四十二劫。

“这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行后,来到世自在王如来这里,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对佛陀说:

‘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注解:
【寿量】:即寿命之长短。关于三界六道众生之寿量,据俱舍论卷十一载,人界中,北俱卢洲人定寿千岁,西牛货洲人约五百岁,东胜身洲人约二百五十岁,南赡部洲人岁寿不一定;又减劫最后时期之寿命为十岁,劫初时期之寿命无量。上记之一岁即人间之一年。其次,关于天上界之寿量,以人间五十年为六欲天中最下天(即四王天)之一昼夜,其寿量为五百年。其上之五天界依次倍增,即人间之百岁为第二天之一昼夜,其寿量为一千年。第三天以人间二百岁为一昼夜,寿量二千岁。第四、第五、第六依次倍增。又色界中,其身量之标准对寿命之长短亦有影响;梵众天身长半逾缮那(由旬),梵辅天为一逾缮那,大梵天为一逾缮那半,乃至色究竟天为一万六千逾缮那,准此,彼梵天之寿量可从半劫乃至一万六千劫。再次,无色界各天之寿量,从下向上分别为二万劫、四万劫、六万劫、八万劫等。又劫之计量,少光天以上为大劫(八十劫),初禅三天为半大劫(四十劫)。若于恶趣中,等活地狱之一昼夜以四王天寿量五百岁计算,其寿量有五百岁,乃至炎热地狱以他化自在天寿量一万六千岁为一昼夜,其寿有一万六千岁;而极热地狱是半中劫(十劫),无间地狱是一中劫。又傍生(畜生道)之寿量多无定限,其寿量最多者,如难陀等大龙王,为一中劫之寿量;其他,如鬼之一昼一夜为人间之一个月,寿量为五百岁。
 佛名经卷七、卷八有关于佛寿量之记载,妙声分声佛寿命六十百岁,智自在如来十一千岁,威德自在佛七十六千岁,大众自在佛六十千岁,胜声佛满亿岁,月面佛仅一日一夜,日面佛满千八百岁,迦叶佛二十小劫,释迦佛寿命一百年。又新华严经寿量品之说,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之一劫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之一日夜;极乐世界之一劫为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之一日夜;袈裟幢世界之一劫为不退转音声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之一日夜;乃至过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之一劫,为胜莲华世界贤胜佛刹之一日夜。(杂阿含经卷四十八、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卷二十忉利天品、无量寿经卷上、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寿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六、卷一三五、杂心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四、大智度论卷十三)p5772 FROM:【佛光大辞典】


===============================================

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其中佛陀对法藏比丘(阿弥陀佛)讲的这段内容: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就算斗量大海之水,经过无数劫的坚持努力也能够舀到海底、获取海底的珍宝。若人能致心清净,求道不止,也必能取得成果,有什么愿望是不能达成的呢?”
这正显示了大乘的信心  发心  心量

这几日,带孩子外出,过程中有缘听到他人(HL)讲述关于修行的一些观念、理解、体会
比如:
“苦是最好的修行...”
“能先把自己管好就已经不错了,哪里还有精力管别人啊”
“求佛的道路太遥远了,还是先管好这辈子吧,不要去想那么遥不可及的事了”

末学听到这些的第一反应,原来这就是小乘啊,真是和善知识讲的一样,比如:
小乘的观念和实修过程会比较着重在自己身上,心量会比较窄化,心念也比较执着在苦难上——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小乘的观法都建立在苦和负面思维上
因为种种苦难,所以才求解脱之法——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关于【小乘】【大乘】的专题学习,具体可以参考:
透过结合《瑜伽师地论 》中“四种声闻”,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大乘】【小乘】相关内容

结合上述佛经内容,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如果是小乘的发心,想要做到致心清净,求道不止,恐怕是难以做到的
因为,其“观念和实修过程会比较着重在自己身上,心量会比较窄化”,这就意味着心会有所限制,所以心量心力也无法达到

虽然HL表达的意愿是想要获得清净、自在、不受任何限制,但以上述的那些观点来看
她既不想「成佛」,也不愿[普渡众生],显然不是大乘根器,这就意味着最终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

虽然HL也宣扬要正知、正见、正念、正行,但这些也不代表就是大乘修行,因为:
关于「三十七道品」,是小乘的解脱法,但是也是大乘的基础法(因为许多学大乘的人根基很差)
例如:常见的四正勤或八正道,都是一般修行者常学习遵守和运用的
同样是「三十七道品」,在不同次第,就有不同的教导,底下提供两则经文证明: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其王夫人、名曰净德,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达。又得菩萨净三昧、日星宿三昧、净光三昧、净色三昧、净照明三昧、长庄严三昧、大威德藏三昧,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菩萨善戒经:菩萨[第一义修集三十七品]?[舍摩他]?[毗婆舍那]?————以「法性原理」看大乘和小乘根器

HL讲到的很多内容,大部分都属于大乘与小乘的「共通法」
所以在初听时,末学很多都是认可的,但认真细听,分辨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
由法性原理上来说,「信心」、「发心」、「心量」才是修行大乘或小乘的判定根本——以「法性原理」看大乘和小乘根器

发现不同之后,当按照善知识的教导去做:
对于「初学大乘者」,要学习共法,强化基础
但是,对于小乘的个别思想,「大乘初学者」不应该学习和接受——以「法性原理」看大乘和小乘根器
以大乘行者来说,
如果是初学者,那就应该避免接触小乘经论和行者
这在很多大乘佛经中都是这样教导的(请查旧帖,这讲过很多次了)
这是为了避免初发心的大乘行者因为接触小乘经论和行者而退失大乘心或毁谤大乘

如果是久修的菩萨行者,因为已经累世坚固大乘心,不会退失大乘心,而且能明辨大小乘的差异
又为了能普渡一切有缘众生,所以必须学习和明白无量法门,以适应不同众生
因此也应该明白小乘的观念和教法——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1-11 05:02 , Processed in 0.10696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