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28

主题

8316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696

[禅定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25 14:11 编辑

缘起: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为什么要深入佛经,因为:
关于[智慧]的增长
深入经藏就是最好的方式,这就是[闻慧]
透过深入经藏,就能听闻各种次第的正知见,学习各种解脱法门,且逐渐明白各种原理和相貌
由佛法正知见,就能逐渐舍弃或破除种种世俗的凡夫知见或邪见
这些正知见和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解脱知见),要不断的复习和思维,逐渐强化和深入,这样才能取代凡夫俗见
有了正确的观念和知见,戒律就不会像背公式那样困难,会因为观念而自然且容易的融入生活
所以,有正确的观念,戒律就容易自然达成,守戒就不会困难
然后由生活中去思维和体验这些佛法正见和观念,就能逐渐明白原理,成就解脱智慧,达成[思慧]和[修慧]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清净光明佛

弟子净慧慈光发心按照次序补齐上述佛经,故本次学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加持,令弟子通过本次学习能够扩展思维和心量,了知甚深菩萨法及轮回原理和甚深观行原理,祈愿能与佛心相应(印),写出符合自己次第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8316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696

[禅定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习经目录:









(待增补......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8316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696

[禅定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28 11:03 编辑

(本次学习:3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一、关于经名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
“方者方正,广者广大,诸大乘经之通名也。
方广者,十二分教之一,虽为大小乘之通名,而独用于大乘经者为最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
“圆满之觉性。
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
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
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
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
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
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
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FROM:佛光大辞典”

修多罗:
“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
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
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
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FROM:佛光大辞典”

了义经:
“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
从大乘言之,则小乘总为不了义经。
然大小乘经典中亦有了义不了义之别。故佛言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学习笔记]:

圆觉:
“圆满之觉性。
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
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
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
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
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
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
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FROM:佛光大辞典”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这段解释其实也是在说明第八识的不可思议!

虽然整段解释当中没有提到第八识,但是

「真如」「佛性」「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第八识」「如来藏」「安摩罗识」「首楞严三昧」
上述名相虽不尽相同或不一定代表相同意思,但是这些都代表同一种主题的不同相貌说明 —
『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所以,回到上面的词语解释,我们可以知道不论凡夫或贤圣,轮回或解脱,离不开众生第八识的神通作用

因为,
「第八识」才是一切神通变化或业力果报的根本 — 我与「六字大明咒」
神通的本体就是众生的「第八识」 — 闲聊「神通」
所以,神通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也不是一般以为的那些才是神通
如果真明白神通的法性原理,就会知道,其实,神通无所不在,
因为,神通只是心念的作用,第八识的展现,无所不在
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一个负面和正面心念,不要小看心念的力量
因为,放眼所及,全都是心念作用的展现,全都是第八识展现的神通 —
闲聊「神通」

也就是说,
念头就是神通,心念就是神通 — 闲聊「神通」

其中原理就是
外相对[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产生作用,而形成[第六识](意识)的概念执着,最后变成[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

同样的,[第八识]的习气种子也影响[第六识]对外相的判断,形成执着

这就是一种互动式的交流状态

[心念]的原理就是如此,其实很简单,懂了原理就很简单

如果超越了对表相的执着,那才能超越肉体的存在,而逐渐回到正面的精神状态

不用怀疑,道理就是如此,因为佛菩萨就是如此,佛菩萨就是最好的案例 —
[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因此,
佛菩萨和凡夫众生的差别就是第八识净化和堕落的差别结果。— 佛经中讲的种种功德是真的吗?

名词解释:

【了义经】
(术语)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从大乘言之,则小乘总为不了义经。然大小乘经典中亦有了义不了义之别。故佛言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也。(参见:四依项下法四依)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多罗】
<一>梵语 su^tra,巴利语 sutta。所指有二:(一)为一切佛法之总称。(二)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参见:十二部经)344、“经”5548)
 <二>著七条、五条袈裟时,以彩线交络组纽,结成花鬘状,垂于袈裟背后之色带。此法行于日本天台、真言、净土、真宗等。最初原使用五条袈裟,今加以简略而变化,定其威仪。使用修多罗并非自古即有,大约源于初唐时代。(释门章服仪(道宣)、考信录卷一)p4040 FROM:【佛光大辞典】

【修多罗】
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方广】
(术语)又云大方等。方者方正,广者广大,诸大乘经之通名也。方广者,十二分教之一,虽为大小乘之通名,而独用于大乘经者为最多。探玄记一曰:“对法论说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宣说广大甚深法故名为方广,又瑜伽说声闻藏中无方广故。”今大乘于方广部中为最上,故云大方广。梵Maha%vaipuly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
1、圆满的觉性。具足众德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此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
2、对世间一切事理,无不彻底了知其事实真相,叫做“圆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觉】
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 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
(术语)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又曰:“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圭峰圆觉略疏序曰:“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为圆觉。”佛使证此圆觉,为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8316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696

[禅定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28 11:05 编辑

(本次学习:4楼~7楼 共用时3小时)


二、佛为文殊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

2、介绍参与法会诸菩萨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学习解说]:

我听佛说,一时(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一切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寂灭为梵名涅槃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平等本际(指根本究竟之边际。即绝对平等之理体,多指涅槃而言),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与十万位大菩萨摩诃萨聚在一处,这些菩萨有: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坐在上席,与诸眷属们一起入于三昧正定,同时住于如来平等法会


名词解释:

【寂灭】
(术语)寂灭为梵名涅槃Nirva%na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法华经序品曰:“或有菩萨见寂灭法。”维摩经佛国品曰:“知一切法皆悉寂灭。”注曰:“肇曰:去相故言寂灭。”同弟子品曰:“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无量寿经上曰:“超出世间,深乐寂灭。”智度论五十五曰:“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
(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住持】
(术语)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圆觉经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毗婆沙论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净土论曰:“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又】(杂名)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禅门起。敕修清规住持章曰:“佛教入中国四百余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居,或依律等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禅苑清规尊宿住持曰:“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际】
<一>指根本究竟之边际。即绝对平等之理体,多指涅槃而言。又作真际、真如、实际。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三上):“平等本际,圆满十方。”胜鬘经(大一二·二二二中):“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
 <二>指过去、以前之状态。与“前际”同义。法华经卷一(大九·七二上):“欲知众生本际之行,从其过去,志性所猗。”(中阿含卷十本际经)((参见:三世)536)
 <三>指真理之根源、万物之根本。中观论疏卷六末(大四二·一○一上):“本际,都是人、法始起处也。”
 <四>(1882~1968)安徽桐城人,俗姓龙。号澄澈。初习儒学,兼通法政,擅长诗文。民国前七年(1905)加入同盟会,参与革命行列。民国肇建,先后任职于教育、军政、金融、交通界。出家前尝亲近月霞、印光、普照、倓虚、大愚等诸师问道研学,更从班禅喇嘛受秘法。民国四十一年冬,礼南亭和尚出家,随受具足戒于台南关仔岭大仙寺,又亲近慈航法师。四十八年,创建海印寺于基隆,并栖止于该寺,净密双修。五十七年八月示寂于台北,世寿八十六。著有学佛修养及健康实验法、怀柏山房文钞、吟草等书,曾印行“南来堂诗集”。所创海印寺,现由门人仁化法师住持,继其文风,并集录师生前之懿言为梵室偶谈一书行世。p1974 FROM:【佛光大辞典】

【正受】
梵语 sama^patti,巴利语同。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三摩[足*我]。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观经玄义分(大三七·二四七下):“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或谓正受为三昧、三摩地(梵 sama^dhi)或禅定之异名。
 盖正受新译“等至”,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二载,等持、三摩地、等至三者有异,以等持仅通于有心定,等至则广通有心、无心定。俱舍论卷二十八,以四禅、四无色定为等至。大乘义章卷十三,以灭尽定、无想定之无心定为等至。又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及智顗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等,就观无量寿经中所说“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语有所论述,谓散善之三福业为思惟,定善之十六观为正受。(杂阿含经卷十七、旧华严经卷十一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菩萨地持经卷九、解脱道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杂阿毗昙心论卷七)((参见:三昧)580、“三摩钵底”673、“定”3171)p1989 FROM:【佛光大辞典】

【正受三昧】
(术语)三昧一译正受。正受三昧者,梵汉双举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时】
1、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
2、指佛说法之时,亦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觉经】
《圆觉经》,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

此经译者的生平事迹不详。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说:"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也同此记载,认为此经译出的年月有疑问。又宗密《圆觉经大疏》卷上之二说:"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疏》又云:羯湿弥罗三藏法师佛陀多罗,长寿二年(693)龙集癸已,持于梵本至神都,于白马寺翻译,四月八日毕。其度语、笔受、证义诸德,具如别录。不知此说本约何文?素承此人学广道高,不合孟浪。……然入藏诸经,或失译主、或无年月者亦多,古来诸德皆但以所诠义宗定其真伪矣。"同《疏钞》卷四之上又说:"言龙集者,有释云高宗大帝,……此说恐谬:……长寿年是则天之代,然今亦未委其指的也,待更寻检。疏具如别录者,复不知是何图录,悉待寻勘。"可见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真诠不谬,而并致其笃信之忱。

  此经的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

  初、序分,叙述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有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上首的十万大菩萨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

  次、正宗分,叙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长行问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其中:一、文殊章,是一经的宗趣所在。宣说有大陀罗尼--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显示佛菩萨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证本有的圆觉道理。以下各章即说其观行。二、普贤章,说示圆觉境界的修行方便,远离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三、普眼章,说示修习圆觉,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奢摩他行,坚持净戒,宴坐静观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灭垢尽,一切清净,觉性平等不动。


      四、金刚藏章,说示圆觉本性平等不坏,众生有思惟心不能测度如来境界,故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五、弥勒章,说示爱欲为轮回根本,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现深浅。应发大愿,求善知识,渐断诸障,证大圆觉。

  六、清净慧章,说示圆觉自性本无取证,但于除灭一切幻化修证位中,有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诸位差别。

  七、威德自在章,说示修行的方便,依着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差别:一、奢摩他、二、三摩钵提、三、禅那,此三法门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八、辩音章,说示单修奢摩他或三摩钵提或禅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后齐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

  九、净诸业障章,说示觉性本净,但由众生从无始以来,妄执有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妄生瞋爱,生妄业道,不能入于清净觉海。

  十、普觉章,说示欲求圆觉,应除作、任、止、灭四种病相,以及去除诸病求证圆觉之道。

  十一、圆觉章,说示修行大圆觉者,长期、中期、下期三种安居的方法,以及修习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观等方便。

  十二、贤善首章,说示此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等五名,并信闻受持此经的功德利益等。此章通行本中只有长行问答说法,未有偈颂重宣其义,比起以前十一章来文体似欠完整。近世日本松本文三郎氏偶获古来本《圆觉经》下卷一帖,见此贤善首章佛说至"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句下,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贤善首当知,……护是宣持者,无令生退屈"一百十三字,这实是此经已脱佚的文字可知(见日本《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十三套第四册、《圆觉经佚文》)。由于现存最古的此经注疏唐宗密《大疏》、《略疏》中均皆缺此文句看来,可知这一段文字是在公元九世纪初宗密撰疏以前即已脱落了的。

  又最后贤善首章一般即为此经的流通分,或又以此章后段从"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起至经末止,叙述诸金刚、天王、鬼王等众护祐持是经人等为流通分。

  此经在经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世更收入华严部。这是由于此经所说"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文殊章》),又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普贤章》),"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究竟说"(《贤善首章》),这都合乎华严宗圆摄一切诸法,直显本来成佛的圆教旨趣。因此唐宗密禅师认为此经"分同华严圆教",后世学人都列之于华严部类。又此经在禅门中也传习甚广,即因此经显示的修行方便,处处与禅法相合。经中所说:"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普贤章》),"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金刚藏章》)、"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与众生"、"修多罗教如标月指,……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清净慧章》),以及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禅法及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乃至远离作、止、任、灭四种禅病(七至十一章),这些教旨都适用于禅门修学,因而此经在丛林中盛行流传。经中最后并称"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后世学人也即称此经为大乘顿教。

  至于此经在教禅之间的盛行弘传,实倡始于唐圭峰宗密禅师(780~841),即宗密上承贤首(法藏)、清凉(澄观)的华严教系,又承荷泽(神会)、荆南(惟忠)、遂州(道圆)的南宗禅系,对于此经极为欣戚,自称"禅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圆觉经大疏》序),而殷殷致力于此经的弘阐。所著有《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大疏钞》二十六卷、《略疏》四卷、《略疏钞》十二卷、《大疏科》三卷、《道场证义》十八卷,精详地显发了此经的义蕴。此外,他还著有《圆觉经礼忏略本》四卷、《圆觉经道场六时礼》一卷等(见《义天录·海东有本见行录》)。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钞》卷一之下中自称:"此经具法性、法相、破相三宗经论,南北顿渐两宗禅门,又分同华严圆教,具足悟修门户,……宗密遂研精覃思,竟无疲厌;后因攻《华严》大部,清凉广疏,穷本究末,又遍阅藏经,凡所听习咨询讨论披读,一一对详《圆觉》,以求旨趣;……率愚为《疏》,至(长庆)三年(823)
  夏终,方遂终毕。"于此显示宗密著《疏》的内容和他教禅兼弘的宗旨。因此在华严和禅宗盛行的当时,由于宗密的弘扬,致使此经广行流传。而宗密的疏钞即为后世学人依凭的要籍。

  在宗密以前,此经的著疏已有四家,即唐京报国寺惟慤《疏》一卷、先天寺悟实《疏》二卷、荐福寺坚志《疏》四卷、北都藏海寺道诠《疏》三卷。宗密当时皆反复研味,认为"互有长短,谓慤邈经文,简而可览;实述理性,显而有宗;诠多专于它词,志可利于群俗"(《圆觉经大疏》卷上之二)。此外宗密又闻江淮间也另有疏流行,但未亲见(同《疏钞》卷四之上)。自宗密疏出,文义精朗,以上各疏即均晦佚无传(见清远《圆觉经略疏钞随文要解》)。宗密以后,至十一世纪间,贤首宗学者杭州慧因寺净源,曾据宗密的《道场修证仪》删订为《圆觉经略本道场修证仪》一卷,用以便于修习。十二世纪间,毗陵华严寺观复撰有《圆觉经钞辩疑误》二卷,以勘定当时《疏钞》刊行本的错误。随后有西蜀龙翔寺复庵道辉撰《圆觉经类解》八卷,经镜庵行霆加以修订行世。至宋孝宗则以禅学思想撰《御注圆觉经》二卷。毗陵华严寺清远撰《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又当时教禅一致的风气流行,于时有龙江章江禅院如山撰《圆觉经略疏序注》一。此外尚有大轲撰《乐性乐》二卷、德素撰《玄议》二卷、法圆撰《经解》二卷、道璘撰《地位章》一卷、《三观扶宗息非》一卷等(均见《义天录》)。又天台宗徒有秀州竹庵可观撰《圆觉手鑑》一卷,澄觉神焕撰《疏》二卷、景德寺居式撰《疏》四卷、慈室妙云撰《直解》三卷、柏庭善月撰《略解》一卷(见《佛祖统纪》卷十四~十八)。十三世纪间,苕水古云元粹依天台教观,参考神焕、居式、可观、慈室诸《疏》,并据宗密《疏钞》撰《集注》二卷,其中保存了已经散佚的天台诸家的注解。潼川居简序此书云:"圭峰发明此经,造《疏》数万言,……由唐至今,广略并行,西南学徒,家有其书,于戏盛哉。江淮荆蛮稍若不競,天台再造于五季乱离之际,鼓行吴越间,作者辈出,巉然见头角,由是二家之言,肝胆楚越,咫尺云壤。"于此可见台、贤两宗学人并重此经而见解各别。稍后又有台州崇善教寺智聪撰《心镜》六卷,居士周琪撰《夹颂集解讲义》十二卷,这都是阐述教禅一致的理解之作。至十七世纪以来,有武林陆通律寺寂正撰《要解》二卷。憨山德清撰《直解》二卷、二楞庵通润撰《近释》六卷、居士焦竑撰《精解译林》二卷(现存上卷)、禅宗罗峰弘丽撰《句释正白》六卷、贤首宗徒通润撰《折义疏》六卷、净挺撰《圆觉连珠》一卷等。这是由于宋、明以来佛教界形成禅教融会的风气,而此经乃契其机,因而讲述颇盛。

  此经从唐以来,在朝鲜半岛甚为流行,据《义天录》有本现行录,可知当时(1090)尚传存有坚志《疏》,以及宗密、净源、大轲、德素、法圆、善聪、仲希、道璘等疏著,其中以宗密的《疏钞》流传最广。同时此经在日本禅教间也盛行传持,著名的注疏有凤潭的《集注日本决》五卷、普寂的《义疏》二卷、大内青峦的《讲义》一卷、汤次了荣的《研究》一卷等。FROM:【《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8316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696

[禅定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28 11:04 编辑

3、文殊菩萨代众生请法问佛,如来因地修行如何发清净心?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学习解说]:

于是,文殊菩萨在大众中从坐而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圈,长跪(两膝据地,两胫上空,两足指头柱地,挺身而立,经文或曰胡跪。佛使丈夫互跪,使尼众长跪,以女子体弱,长跪较互跪为易也)合掌对佛说:大悲世尊,祈愿您为法会大众宣说如来清净因地法行以及菩萨在大乘修行中如何发清净心,远离无明妄念,令末法时期求大乘者免堕邪见,说完这些话以后,五体投地向佛顶礼,连续祈请三次


名词解释:

【长跪】
(术语)两膝据地,两胫上空,两足指头柱地,挺身而立,经文或曰胡跪。佛使丈夫互跪,使尼众长跪,以女子体弱,长跪较互跪为易也。释门归敬仪下曰:“僧是丈夫,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故令长跪。两膝据地,两胫翘空,两足指柱地,挺身而立者也。”寄归传一曰:“言长跪者,谓是双膝踞地,竖两足以支身,旧云胡跪者非也。五天皆尔,何独道胡?”释氏要览中曰:“长跪即两膝著地,亦先下右膝为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因地】
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与“因位”同义。可分为二种:(一)对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觉以下者悉为因地。如教行信证卷二之“法藏菩萨因位时”一语,系对阿弥陀佛之果地而言。盖法藏菩萨系阿弥陀佛于往昔因位时之名号。(二)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之阶位皆为因地。亦即对已证位者,称未证位者为因地。首楞严经卷五(大一九·一二八中):“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即是一例。((参见:果地)3322)p2275 FROM:【佛光大辞典】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对文殊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行法,以及为末法一切求大乘的众生获得正法免堕邪见,你要仔细听,我现在就为你解说。这时,文殊菩萨十分欢喜,与法会其他大众默默等待听佛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8316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696

[禅定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28 11:07 编辑

4、世尊为众生宣说大陀罗尼圆觉法门,能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学习解说]:

善男子,无上法王(如来之尊号。以如来于法得自在故)有大陀罗尼门,名叫圆觉,能流出一切清净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菩提(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及波罗蜜(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一切如来最初都是依照圆照清净觉相,永远断除无明成就佛道


================


[学习笔记]:

由这段经文想到《楞严经》讲的第一决定义

说的是,想要获得佛果,修行就要
从佛的因地开始,从佛性下手
学佛由佛性入手,由法身入手, 期望恢复佛性本然与诸佛同一法身 —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回到经文,圆觉能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一切如来因地修行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成就佛道

回到实修,具体该如何按部就班恢复佛性早日成就佛道呢?

[大般涅槃经]说[首楞严三昧]就是[佛性]

底下我们来看看佛说[首楞严三昧]怎么修?

(这边坚意菩萨问佛"菩萨想要学首楞严三昧该怎么学呢?")

坚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欲学首楞严三昧。当云何学。

佛告坚意。譬如学射先射大准。
射大准已学射小准。射小准已次学射的。学射的已次学射杖。学射杖已学射百毛。射百毛已学射十毛。射十毛已
学射一毛。射一毛已学射百分毛之一分。能射是已名为善射。
随意不空。是人若欲于夜暗中所闻音声若人非人不用心力射之皆着。

如是坚意。菩萨欲学首楞严三昧。

先当学爱乐心。
学爱乐心已当学深心。
学深心已当学大慈。
学大慈已当学大悲。
学大悲已当学四圣梵行。所谓慈悲喜舍。
学四圣梵行已。当学报得最上五通常自随身。
学是通已。尔时便能成就六波罗蜜。
成就六波罗蜜已。便能通达方便。
通达方便已得住第三柔顺忍。
住第三柔顺忍已得无生法忍。
得无生法忍已诸佛授记。
诸佛授记已能入第八菩萨地。
入第八菩萨地已得诸佛现前三昧。
得诸佛现前三昧已常不离见诸佛。
常不离见诸佛已能具足一切佛法因缘。
具足一切佛法因缘已能起庄严佛土功德。
能起庄严佛土功德已。能具生家种姓。
能具生家种姓已。入胎出生。
入胎出生已能具十地。
具十地已。尔时便得受佛职号。
受佛职号已便得一切菩萨三昧。
得一切菩萨三昧已然后乃得首楞严三昧。
得首楞严三昧已能为众生施作佛事。而亦不舍菩萨行法。


坚意。菩萨若学如是诸法。则得首楞严三昧。菩萨已得首楞严三昧。则于诸法无所复学。何以故。先已善学一切法故。
譬如学射能射一毛分不复学余。所以者何。先已学故。
如是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于一切法无所复学。
一切三昧一切功德皆已学故。[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 首楞严三昧经

名词解释:

【波罗蜜】
梵语 pa^ramita^,巴利语 pa^rami^ 或 pa^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a^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s/i^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a^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毗梨耶(梵 vi^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a^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n~a^)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a^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钵罗尼陀那(梵 praN!idha^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n~a^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佛种姓(巴Buddhavam!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a^)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i^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n~n~a^)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a^na)波罗蜜、慈(巴 metta^)波罗蜜、舍(巴 upekkha^)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p3445 FROM:【佛光大辞典】

【涅槃】
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
梵语 nirva^N!a,巴利语 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 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槃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与无住处涅槃四种。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略称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槃,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槃分为性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藉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槃)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相当于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入涅槃。又作应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余涅槃,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余还生。同时,涅槃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槃之城,亦称无为涅槃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余依涅槃之意。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槃像。举行追慕释尊之法会,称涅槃会、涅槃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p4149 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
<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著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菩提心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华严经卷七十、维摩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成唯识论卷一)
 <二>即唐代时来华之菩提仙那。((参见:菩提仙那)5205)p5198 FROM:【佛光大辞典】

【真如】
梵语 bhu^ta-tathata^ 或 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然详细论究之,则各宗各家所引真如一词之含意各异,总约之,可有如下数种。
 依据阿含经典载,缘起之理法乃永远不变之真理,故称为真如。又据异部宗轮论中化地部所举之九无为中,有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道支真如、缘起真如等,其中之善、不善、无记等三性与八圣道、生死缘起之理法等,均为真实而永远不变者,故称之为真如。
 大乘佛教之主张,一切存在之本性为人、法二无我,乃超越所有之差别相,故称真如,例如如来法身之自性即是。据佛地经论卷七,真如乃一切现象(诸法)之实性,其相虽有各种差别,其体则是一味,与一切法不一不异,非言语、思考之所及。从其远离所有错误、虚伪之观点言之,假名为真如。若以其为一切善之所依,名法界;以其远离减损之谤,名实有;以其远离增益之谤,名空无;以其为真实,名实际;以其为无分别智之所悟,故假名称胜义。有关真如之异名,大般若经卷三六○共举出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与不思议界等十二名。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则举出真如、空性、无相、实际、胜义与法界等六名。法华玄义卷八下举出实相、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与微妙寂灭等十四名。此外,又作一如、一如法界、一法界、真如实相、真如一实、真实际、真胜义谛等称。以其相之绝对平等,亦称一相。
 解深密经卷三有七真如之说,即:(1)流转真如(缘起之理法),(2)实相真如(诸法之实性),(3)了别真如(万法唯识之理法),(4)至(7)配合于苦集灭道等四谛,依序为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上记七真如中,除实相真如以外之六种亦称六真如,系以各个理法之自体永远不变,故称之为真如;然或谓非由其理法自体而名真如,乃是由实相真如所显现之各种相状而立者。
 法相宗之说,据成唯识论卷九载,真如乃远离虚妄分别之法,为人、法二无我之性,相当于三性中之圆成实性。此宗主张一切现象皆从阿赖耶识所生,故真如本身为一超越现象之绝对寂然之体,其自体不会成为现象之法,故说“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据成唯识论卷十载,菩萨须至初地始悟真如之理,依次以其所悟内容之深浅次第,立有十真如之别。其名称如下:(1)遍行真如,即普遍万有的二空之理。(2)最胜真如,身完全受持具足戒所悟之真如,以其具足无量功德,故称最胜。(3)胜流真如,从真如流出之教,较其他教为胜之意,其教之根本即是真如。(4)无摄受真如,即不成为执著的对象之意。(5)类无别真如,谓生死与涅槃不二,即迷悟一如之意。(6)无染净真如,即真如超越染净之意。(7)法无别真如,谓真如已离生灭之相,故不论自何法而论之,其体为一。(8)不增减真如,谓断烦恼之污垢既不减,修清净之法亦无所增,即离增减执著之意。一旦悟此真如,即能自在变现各种形状与国土,故亦称相土自在所依真如。(9)智自在所依真如,于四无碍智得自在之意。(10)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即得一切神通、总持、禅定等身口意的作用自在之意。
 以上十者为顺次从初地至十地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而至菩提。此外,人无我之真如(人空真如)与法无我之真如(法空真如),合称为二空真如;其中二乘人只悟人空真如,菩萨则能悟二空真如。
 地论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摄论宗作第九阿摩罗识)之自体为自性清净心,此一自性清净心即是真如。其识因受无明之熏习,故显现出染净诸现象。
 大乘起信论之主张,真如为众生心之本体,其为杜绝言诠、思惟者,称作离言真如;然若勉强以言语表现之,则称作依言真如,以上二者合称为二真如。就依言真如而言,其体远离迷心而空,故为如实空(空真如);且其自体具足无限清净之无漏清净功德,故为如实不空(不空真如)。同时,众生心(即真如)具有绝对不动之心真如门,与缘于无明而起动生灭,形成染净现象之心生灭门;故称不动之真如为不变真如,随缘而现之染净等现象为随缘真如,以上二者亦合称为二真如。一般对万有生起之法,若依真如之不变或随缘而说明者,即称真如缘起(如来藏缘起)。以下列举之二真如均为同类语,即清净真如与染净真如、或非安立真如与安立真如(安立,意即使万有之生起各得其所)。
 华严宗依据性起说而主张“本体即现象”,即真如本为万法,万法本为真如之意。同时真如分为一乘真如与三乘真如;前者复分为别教真如、同教真如,后者复分为顿教真如、渐教真如,此均由对真如理解之不同所致者。
 天台宗依据性具说,主张真如本身本来具足染净善恶诸法。
 又诸佛之自性(真如),称为无垢真如,或出缠真如;众生之体性真如因被烦恼所污垢,故称有垢真如,或在缠真如。二者合称,即为两垢如如。
 依据释摩诃衍论卷三载,真如乃悟始觉、本觉二智之理者,故立性真如与虚空之理二义。清净虚空之理有十义,即:无障碍义、周遍义、平等义、广大义、无相义、清净义、不动义、有空义、空空义、无得义等。(杂阿含经卷十二、卷二十一、佛地经论卷四、卷七、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成唯识论卷二、梁译摄大乘论卷下、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p4197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法王】
(杂语)如来之尊号。以如来于法得自在故也。圆觉经曰:“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智度论七曰:“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8316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696

[禅定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28 10:48 编辑

5、看清无明的根本,免堕生死轮回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学习解说]:

什么是无明呢?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种种颠倒,就像迷途的人妄认为地水火风是自己的身,妄认为六尘(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境是自己的心相,就像患有眼疾的人见到空中有花和第二月一样

善男子,空中原本没有花,只是病人妄念执着有花,因为妄念的缘故,不但对虚空的自性产生迷惑,甚至对于空花的出处也是心生迷惑,因此而轮回于生死苦海中,这就是无明

善男子,无明其实也不是实有的,就像梦境中的一切醒来后根本不存在,又好比空中花消失在虚空,不可以说有固定的消失处,为什么呢,因为根本就没有生的缘故,一切众生其实也都是在无生(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云无生。因而观无生之理以破生灭之烦恼也。)中,只是妄见有生有灭,因此而轮回生死苦海不得解脱


名词解释:

【无生】
(术语)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云无生。因而观无生之理以破生灭之烦恼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最胜王经一曰:“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仁王经中曰:“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梵网经上曰:“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山。”止观大意曰:“众教诸门,大各有四,乃至八万四千不同,莫不并以无生为首。今且从初于无生门遍破诸惑。”肇论新疏游刃中曰:“清凉云:若闻无生者,便知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但于严土利他不生喜乐,而趣于寂故,成声闻乘也。若闻无生,便知从缘,故无生等,成缘觉乘。若闻无生,便知诸法本自不生。今则无灭,即生灭而无生灭,无生灭不碍于生灭。以此灭恶生善,利自利他,成菩萨乘。”垂裕记二曰:“无生寂灭,一体异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第二月】
泛指似有非有之事物。犹如眼翳之人,望真月时,幻见二月,即以为天上有二个月。与“空中花”等为同类用语。于佛教教理中,诸法皆无实体,而迷执之众生每每妄认地、水等四大为“自身相”,复以相续相、执取相等六粗之相为“自心相”,如是则犹如眼翳之人误认有空中花、第二月等。楞严经卷二(大一九·一一一上):“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圆觉经、新译仁王经卷中)p4761 FROM:【佛光大辞典】

【六尘】
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参见:六境)1298)p1298 FROM:【佛光大辞典】

【缘影】
指心识四分中,见分缘虑外尘而生之外尘影像。此为见分缘虑外尘之气分,故又称缘气。又为所缘之事相,而非能缘之心性,故称缘事。其别有二:(一)指五识与五因缘之意识,缘外界五尘时,心内所现之色、声、香、味、触等。(二)指五后意识、独头意识,分别见闻觉知外界六尘之性觉。分别此见闻觉知之分别性,为缘外尘而生者,故亦是缘影。以上二者虽有所缘、能缘之分别,但皆属缘影。p6132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8316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696

[禅定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28 10:48 编辑

(本次学习:增补6楼学习笔记 + 8楼共用时2.5小时以上)


6、依照净觉随顺的方法修行,能令菩萨发清净心,令末法众生不堕邪见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来在因地修圆觉时就知道空花非实有,所以不会在生死中轮回,也不会让身心遭受生死轮回之苦,这不是因为作了什么才这样,而是因为本性(或自性)就是这样的

这些觉悟的人所证的境界犹如虚空的道理,因为知道虚空之理所以明白空花是虚幻相,但是不可以说没有知觉性,而是不在有无上心生执着,这样叫做净觉随顺,为什么呢

因为虚空性是常住不动的,而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也是无生无灭无有知见的,如同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布十方,所以叫做因地法行,菩萨因此在大乘法中发清净心,末法众生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不会堕入邪见


==================

[学习笔记]:

今天习经时想到这段经文,又有不同的理解,所以重新整理一下

这段经文主要讲了如来在因地修行以智慧觉照,永断无明,成就佛道

也就是说正知见的重要性,因为因不正果则曲,由于知见影响行为,所以无明颠倒必然引发轮回业

经中诸佛如来因为了知身心虚幻以及自(佛)性清净无有生灭,而能心无两边执着,保持净觉随顺,圆成佛道

菩萨如果依此修行能在大乘法中发清净心,末法众生依此修行能免堕邪见

所以,净觉随顺则是本文的观行方法

什么是净觉随顺?感恩善知识教导:

[圆觉经]上讲[净觉随顺],就是净化自己的念头,保持正觉,其他一切随顺众生即可
先达到自己不着不贪,众生喜欢如何,只要不违背法律和戒律,就随顺吧 —
法门实修帖 73#

身为实修者如何按部就班循序修习净觉随顺呢?

以法门来说
这可以先依照[四正勤]
(这在帖子中讲过很多次,如果有机会详阅,应该更容易明白)
就是
1.[有恶念即断之](或负面思维,就是马上不要想)
2.[无恶念就保持](这样才不会习惯堕入负面想法)
3.[无善念则生之](或正念,就是随时要生起善心)
4.[有善念则增广](随时要让善心盈满,要乐观想好事情,广为宣导)

遵照上面佛陀的教导,
这样就可以逐渐达到[六根清净]和[净觉随顺]的[净觉]
[净觉随顺]是两个阶段,[净觉]是对内,就是[清净六根],[随顺]是对外,就是[普贤十愿]的[恒顺众生]

再者,
佛经上常说,只要一句四句偈就能修行或就能开悟
所以您只要随时想着要[清净六根],就能逐渐约束自己的六根,自然就会[六根清净]
这就是思维法句,落实法句
[净觉随顺]也是同理 — [六根清净][净觉随顺][第一义]怎么修呢?如何检讨自己的[贪嗔痴][财色名食睡]?

参考阅读: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名词解释:

【法界性】
(术语)单名法界,又曰法性。合云法界性。法界即法性也。圆觉经曰:“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华严经十九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来藏】
(术语)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依佛性论如来藏品,藏有三义:(一)所摄之义,真如立于众生之位则含和合不和合之二门,为和合门者生一切之染法,为不和合门者,生一切之净法,一切染净之法,皆摄于如来之性,即真如,故云如来藏。易言之则真如摄一切法。如来藏一切法也。楞伽经四曰:“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众生。”胜鬘宝窟下本曰:“一切众生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如所摄故名藏也。则众生为如来所摄也,是如来藏众生。”起信论义记上曰:“如来藏心,含和合不和合二门,以其在于众生位故,若在佛地则无和合义。”(二)隐覆之义,真如在烦恼中时,为烦恼隐覆如来之性德,而不使显现,故名如来藏,是众生之烦恼藏如来也。胜鬘经曰:“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又曰:“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理趣般若经曰:“一切有情皆如来藏。”同述赞下曰:“此真性正实如来藏在缠中名如来藏,一切众生皆有真理故。”胜鬘宝窟下本曰:“如来性住在道前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是众生藏如来也。”(三)能摄之义,真如在烦恼中。含摄如来一切果地之功德,故名如来藏。占察经下曰:“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起信论曰:“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述赞下曰:“藏谓库藏,诸佛所有一切功德皆在其中名如来藏,现行功德未能起,故不名法身。”起信论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能摄故出生也),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梵Tatha%gatagarbha。【又】如来所说之一切经藏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其有专心受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高才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8316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696

[禅定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28 10:48 编辑

(本次学习:重新整理8楼学习笔记 + 9楼~10楼学习内容,共用时2.5小时以上)

7、世尊以偈诵方式再次对文殊菩萨宣说法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再次以偈诵方式对文殊菩萨说

文殊你应当知道,一切如来由因地开始修行,都是通过智慧觉照了达无明

诸佛如来深知空花的道理,因此免堕轮回之苦,又如同梦中人,醒来后一无所得的道理

因为这些觉悟者所证的境界如同常住不动的虚空性,遍布十方法界,圆满成就佛道

虽说诸相如同空花和梦境,但是消除这些幻境却无有灭处,成道也是一样的道理,实无所得

这是因为根本自性圆满的缘故,菩萨因此而在大乘中发清净心,末法众生依此修行也能免堕邪见


==================


名词解释:

【遍觉】
(术语)周遍圆满之觉悟也。止观五曰:“乃至成佛,正觉大觉遍觉。皆是观慧异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8316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696

[禅定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48 | 只看该作者
二、佛为普贤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

1、普贤菩萨代众生请法问佛,如何去除妄想之心,获得解脱?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学习解说]:

普贤菩萨在大众中从坐而起,顶礼佛足,绕佛三圈,长跪合掌对佛说:大悲世尊,我愿为此次法会诸菩萨及末法一切听闻圆觉清净境界的大乘者,当如何修行?

世尊,如果听闻此法的众生知道身心虚幻,如何以幻来修于幻呢?如果身心皆是虚幻,则没有心了,那么谁来修行呢?为什么又说修行也是虚幻?

如果众生不修行,常住在生死中,也不知道这是虚幻的境界,如何去除妄想心,获得解脱呢

祈请世尊,为末法一切众生解说如何渐次修行,令众生永远出离各种虚幻的境界

菩萨菩萨说完后,五体投地,这样连续祈请三次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29 04:42 , Processed in 0.0745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