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金刚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26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621

[禅定勋章]

31#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1:0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7 15:57 编辑

(本次学习:31楼 共用时2小时)

29、威仪寂净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学习解说]: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这样的人则是不能解了我所说的义理,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的真正涵义是无所来也无所去,因此叫做如来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 V1.31”

如来告诉须菩提说,如果有人认为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此人则未能解了我所说的真正义理

为什么呢,因为“如是不变的、真实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下面末学想用两个比喻说明自己当前次第对这段经文的理解:

既然是应身、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的显现之身,这就说明不是真的有来娑婆世界

就像水中的月亮,月亮真的有到水里去吗?

又或者在梦中,如来真的有从一处出发来到梦里吗?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再进一步在想,难道水中的月亮不叫做月亮吗?能把它叫星星或太阳吗?

答案还是否定的

因此,末学思维这应该就是“去来坐卧。无不如如。”的道理

如如的意思就是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引用经文就是:“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名词解释:

【应身】
梵语 nirma^N!a-ka^ya。又称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应化法身。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有数种分类:<一>二身之一。为“真身”之对称。大乘义章卷十九分佛身为真身、应身二种,而以随化所现之身,称为应身,其形有所在,故生彼此之别,诸根相好各有分限。故知此处乃统称应、化二身为应身。(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参见:二身)199)
 <二>三身之一。(一)法、报二身之对称。同于变化身。大乘同性经卷下分佛身为报身、应身、真身三种,而以秽土成佛、当成佛、兜率以下,乃至住持一切正、像、末法所显现者,皆称为应身。此外,如摄大乘论(魏译)卷上以之与真身、报身共为三身,十地经论卷三以之与报身佛、法身佛共为三身佛。另天台宗于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谓有能说之教主,乃立四佛。其中藏教之教主称劣应身,现丈六卑小之身,住于凡圣同居土;通教之教主称胜应身,又作带劣胜应身,乃丈六之佛,具神通变现自在,住于方便有余土。(二)法、化二身之对称。即指八相成道之佛,此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随机化现,忽有忽无。(三)法、化二身之对称。指为十地菩萨说法之佛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梁译摄大乘论卷上、观经疏玄义分(善导))
 <三>四身之一。法、报、化三身之对称。即为地前诸菩萨而现之佛身,此佛身系依定力而现起者,故不摄于五趣。(合部金光明经卷一)p6432 FROM:【佛光大辞典】

【如如】
(术语)楞伽经所说五法之一。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体也。智度论一曰:“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大乘义章三曰:“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诸法体同,故名为如。就一如中体备法界恒沙佛法,随法辨如,如义非一,彼此皆如,故曰如如。如非虚妄,故复经中亦名真如。”玄应音义二十三曰:“如如历法非一,故曰如如。”无量寿经下曰:“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同净愿疏曰:“空同故曰如,解知一切万法皆如,名解如如。”佛性论二曰:“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如】
如于真如,是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因是如理智所证得的真如,故说“如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来】
1、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
2、如是不变的、真实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来】
梵语 tatha^gata,巴利语同。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又作如去。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盖梵语 tatha^gata 可分解为 tatha^-gata(如去)、tatha^-a^gata(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大一·七五下):“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大智度论卷五十五(大二五·四五四下):“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中略)故名如来;(中略)智知诸法如,从如中来,故名如来。”又因佛陀乃无上之尊者,为无上之无上,故亦称无上上。又“如来”之称呼,亦为诸佛之通号。
 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n%gala-vila^sini^)举出如来有九义;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则举出如来有十一义。此外,大宝积经卷九十、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十三、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等,亦各有不同之说法。
 另据成实论卷一、行宗记卷上等之说,乘真如之道而来成正觉者,是为真身如来;而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者,是应身如来。
 天台家依成实论卷一之“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一语,解释真身、应身二如来之义,称为二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乘(如如之智)如实(如如之境)道(因)来成正觉(果)者,因境智契合,功果圆满,是为真身如来;而以如实智乘如实道(境智契合),来至三界示现八相成道者,是为应身如来。此外,天台家又依大智度论卷二之“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一语,解释法身、报身、应身三如来之义,称为三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应一切处为来,此指法身如来;从理名如,从智为来,此指报身如来;境智冥合为如,来至三界转妙法轮而说法为来,此指应身如来。(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十号经、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十、卷二十一、卷七十、卷七十二、卷八十五、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菩提品、大日经疏卷一、翻译名义集卷一)((参见:十号)480)p2346 FROM:【佛光大辞典】

【丞相张无尽居士《嘉泰普灯录》】
金刚经三十二分说
非法无以谈空。非会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之以法会因由分。从空起慧。请答双彰。故受之以善现起请分。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无住分。行行皆如。谓之实见。故受之以如理实见分。见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无得之得。是名真得。无说之说。是名真说。故受之以无得无说分。无得无说。怖于沈空。一切诸佛皆从此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清净心生。是名净土。庄严诸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有为之福。限量有穷。无为之福。殊胜无比。故受之以无为福胜分。是经所在。天龙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闻经解义。深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受持读诵。自利利他。功德无边。不可称量。故受之以持经功德分。恒沙罪业。一念消除。果报不虚。岂经多劫。故受之以能净业障分。本来无我。安得有人。为度彼人。故权立我。故受之以究竟无我分。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若干心。故受之以一体同观分。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三身具足。诸相圆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离色离相分。终日谭空。不谭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无上正知。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善。法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宝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化。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兹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相而无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孰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信心不断。斯即微尘。信宝遍充。是名世界。界尘一合。法尔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离相分。四见俱非。是名四见。故受之以知见不生分。一念发心。获福亦尔。应身化物。岂得已哉。真佛流通。能事毕矣。故受之以应化非真分终焉(此经第十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帝本云。应生无所住心。三十二分。无法可得。平等王本云。众生深信分。语虽小异。意亦大同。不必易也)。
  东林善法堂记
元祐二年七月八日。庐山东林禅寺善法堂成。其为间七。其高为丈者五。深而为尺者九十。其广十有一丈。六年三月。无尽居士自河北来。东林徒众七百人。以弼恩度而为上首。皆于现在老人照觉禅师亲近供养。深得法要。决择邪正。消陨知解。一心精进。扶竖宗教。于是以弼等和南稽首白居士言。我此善法堂。盖尝走四方。求士大夫纪录营建。昭示来世。终无一人能承当者。何以故。此堂雄丽。难形摹故。我师说法。难凑泊故。今居士适至。是我山中天龙.药叉.人.非人等。三岁守护。以待居士也。居士其舍诸。居士曰。汝等说法。与过去诸佛异。非我名言意识之所测度。吾无得而记焉。何以故。毗卢遮那佛说十住品于须弥顶上。帝释于其殿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说十行品于夜摩天宫。时分天王于其殿上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说十回向品于兜率陀天。知足天王于其殿上敷摩尼藏师子之座。天住于佛住而未离乎住。故说法乎地中之天。而忉利是矣。其座则安置之。而未至于化者也。行行皆真而超然绝俗。故说法乎空中之天。而夜摩是矣。其座则化之。而未至于敷者也。化则依空矣。而非所以入有也。真则自利矣。而非所以利他也。心也回真而入俗。运智而行悲。使上而超之。可以出乎欲顶。下而即之。可以同乎万物。故说法乎天中之天而兜率是矣。其座敷而布之。则安置能化。盖有不足言者矣。古佛之说法也。观根之时。依土立义。可以科。可以释。今子之师。建潭潭之堂。巍巍之座。法鼓在左。杖拂在右。以忉利言之乎。则无住为住。以夜摩言之乎。则无行为行。以兜率言之乎。则本自无向。今亦无回。虽然。尝试为汝议乎其涯。彼妙湛灵明。旷虚粹精。莫之与将。莫之与迎。未始有梦。而未始有觉也。未始有淳。而未始有漓也。未始有坏。而未始有成也。未始有污。而未始有净也。胶胶以生。林林以形。生死苦乐之变。循环乎去来。诸佛为之种种譬喻方便。为之说三乘。为之说五教。河沙句偈。不足以胜其情而夺其识。其究竟也。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无相实相。正法眼藏。拨去文字。教外别传。嘱付饮光。宛转传授。以至今日。当法堂未建。法座未登。掣电呈机。犹成第二。学人上来。颇复何用。然则建斯堂也。登斯座也。法竟可说乎。法竟不可说乎。且夫居其堂正。则知其位正。知其位正。则知其眼正。知其眼正。则知其根正。知其根正。则知其识正。知其识正。则知其尘正。知其尘正。则知其耳正。知其耳正。则知其鼻正。知其鼻正。则知其舌正。知其舌正。则知其身正。知其身正。则知其意正。如是乃至十方虚空。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莫不皆正。古之所谓此处最吉祥者。其意在此。其亦是乎。而自少室之后。曹溪以来。散之四方。分为五派。师异训。人殊习。祖师之道微矣。请略言之。月里麒麟。溪边石笋。寒松庭柏。日里看山。雨声鸠声。迷逢达磨。拨尘见佛。渔父栖巢。吐舌退身。抬眸一瞬。举拳竖指。击拂敲床。叉手当胸。展开双掌。或谓之曰道眼。或谓之曰根尘。或谓之曰向上。或谓之曰末后。斯皆顺风扬灰于驰突之场。浚渠流恶于眢废之井。禅师于是也大奋迅定。驾无碍慧。主宾问答。纵夺取与。庶几乎惑者有解。而执者有破。垢者有涤。而病者有瘳。然则有其事者。则必有其理。有其实者。则必有其名。庄严妙善而不可不建者。堂也。方便诱诲而不可不说者。法也。垂信示后而不可不为者。记也。东林众以记累吾亦不善乎。东林律寺改为十方。其本末具于余语录序。兹得以略云。时岁四月二十四日记。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V1.31】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6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621

[禅定勋章]

32#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11:08: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8 14:58 编辑

(本次学习:32楼 共用时2.5小时)


30、一合相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学习解说]: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成微尘,你认为这些微尘多不多

非常多,世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这些微尘真的实有,佛就不说微尘多了,为什么呢,佛说微尘多,不是真的微尘多,只是叫做微尘多

世尊,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真的有三千大千世界,只是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世界真的实有,就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也不是真的一合相,只是叫做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不可说,但是凡夫众生往往在这些幻相上心生贪着




[学习笔记]:

为什么世尊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因为“世界本空,微尘不有,但众生不了,妄执为实。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换句话说,世界“若是实有,即应世界不可分为微尘。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既然世界不是实有,那是空无吗?

也不是,因为世界“若是实无,不应微尘合为世界。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所以,“执有执无,皆不当理。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虽然世界并非实有,但是也不能偏执一边认为是空无,只有两边都不执着才是中道

也就是说,我们不应在名相上停留和执着,因为名相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借假修真的过程

所以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佛陀为引导众生恢复佛性会有很多方便说,甚至法义也有深浅次第各不相同

如同这段经文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也就是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陀载众生渡河的工具,所以世尊才要提醒我们不应执着其中

但这不是说不需要借助这些教法解脱成佛,尤其当我们还是初学,还没有到达彼岸之前,必须按部就班如法实修才能消除业障,逐步增上

只是在修行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习放下心中的执念,不要执着在色、声、香、味、触、法上生起妄念,能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有希望见到真实


名词解释:

【一合相】
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合相】
﹝出金刚经﹞
一合相者,盖言众尘和合而为一世界也,世界本空,微尘不有,但众生不了,妄执为实。若是实有,即应世界不可分为微尘,若是实无,不应微尘合为世界。是知执有执无,皆不当理。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一合相】
梵语 piN!d!a-gra^ha。指由众缘和合而成之一件事物。以佛教之观点言之,世间之一切法,皆为一合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八·七五二中):“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p33 FROM:【佛光大辞典】

【丞相张无尽居士《嘉泰普灯录》】
金刚经三十二分说
非法无以谈空。非会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之以法会因由分。从空起慧。请答双彰。故受之以善现起请分。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无住分。行行皆如。谓之实见。故受之以如理实见分。见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无得之得。是名真得。无说之说。是名真说。故受之以无得无说分。无得无说。怖于沈空。一切诸佛皆从此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清净心生。是名净土。庄严诸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有为之福。限量有穷。无为之福。殊胜无比。故受之以无为福胜分。是经所在。天龙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闻经解义。深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受持读诵。自利利他。功德无边。不可称量。故受之以持经功德分。恒沙罪业。一念消除。果报不虚。岂经多劫。故受之以能净业障分。本来无我。安得有人。为度彼人。故权立我。故受之以究竟无我分。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若干心。故受之以一体同观分。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三身具足。诸相圆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离色离相分。终日谭空。不谭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无上正知。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善。法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宝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化。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兹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相而无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孰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信心不断。斯即微尘。信宝遍充。是名世界。界尘一合。法尔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离相分。四见俱非。是名四见。故受之以知见不生分。一念发心。获福亦尔。应身化物。岂得已哉。真佛流通。能事毕矣。故受之以应化非真分终焉(此经第十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帝本云。应生无所住心。三十二分。无法可得。平等王本云。众生深信分。语虽小异。意亦大同。不必易也)。
  东林善法堂记
元祐二年七月八日。庐山东林禅寺善法堂成。其为间七。其高为丈者五。深而为尺者九十。其广十有一丈。六年三月。无尽居士自河北来。东林徒众七百人。以弼恩度而为上首。皆于现在老人照觉禅师亲近供养。深得法要。决择邪正。消陨知解。一心精进。扶竖宗教。于是以弼等和南稽首白居士言。我此善法堂。盖尝走四方。求士大夫纪录营建。昭示来世。终无一人能承当者。何以故。此堂雄丽。难形摹故。我师说法。难凑泊故。今居士适至。是我山中天龙.药叉.人.非人等。三岁守护。以待居士也。居士其舍诸。居士曰。汝等说法。与过去诸佛异。非我名言意识之所测度。吾无得而记焉。何以故。毗卢遮那佛说十住品于须弥顶上。帝释于其殿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说十行品于夜摩天宫。时分天王于其殿上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说十回向品于兜率陀天。知足天王于其殿上敷摩尼藏师子之座。天住于佛住而未离乎住。故说法乎地中之天。而忉利是矣。其座则安置之。而未至于化者也。行行皆真而超然绝俗。故说法乎空中之天。而夜摩是矣。其座则化之。而未至于敷者也。化则依空矣。而非所以入有也。真则自利矣。而非所以利他也。心也回真而入俗。运智而行悲。使上而超之。可以出乎欲顶。下而即之。可以同乎万物。故说法乎天中之天而兜率是矣。其座敷而布之。则安置能化。盖有不足言者矣。古佛之说法也。观根之时。依土立义。可以科。可以释。今子之师。建潭潭之堂。巍巍之座。法鼓在左。杖拂在右。以忉利言之乎。则无住为住。以夜摩言之乎。则无行为行。以兜率言之乎。则本自无向。今亦无回。虽然。尝试为汝议乎其涯。彼妙湛灵明。旷虚粹精。莫之与将。莫之与迎。未始有梦。而未始有觉也。未始有淳。而未始有漓也。未始有坏。而未始有成也。未始有污。而未始有净也。胶胶以生。林林以形。生死苦乐之变。循环乎去来。诸佛为之种种譬喻方便。为之说三乘。为之说五教。河沙句偈。不足以胜其情而夺其识。其究竟也。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无相实相。正法眼藏。拨去文字。教外别传。嘱付饮光。宛转传授。以至今日。当法堂未建。法座未登。掣电呈机。犹成第二。学人上来。颇复何用。然则建斯堂也。登斯座也。法竟可说乎。法竟不可说乎。且夫居其堂正。则知其位正。知其位正。则知其眼正。知其眼正。则知其根正。知其根正。则知其识正。知其识正。则知其尘正。知其尘正。则知其耳正。知其耳正。则知其鼻正。知其鼻正。则知其舌正。知其舌正。则知其身正。知其身正。则知其意正。如是乃至十方虚空。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莫不皆正。古之所谓此处最吉祥者。其意在此。其亦是乎。而自少室之后。曹溪以来。散之四方。分为五派。师异训。人殊习。祖师之道微矣。请略言之。月里麒麟。溪边石笋。寒松庭柏。日里看山。雨声鸠声。迷逢达磨。拨尘见佛。渔父栖巢。吐舌退身。抬眸一瞬。举拳竖指。击拂敲床。叉手当胸。展开双掌。或谓之曰道眼。或谓之曰根尘。或谓之曰向上。或谓之曰末后。斯皆顺风扬灰于驰突之场。浚渠流恶于眢废之井。禅师于是也大奋迅定。驾无碍慧。主宾问答。纵夺取与。庶几乎惑者有解。而执者有破。垢者有涤。而病者有瘳。然则有其事者。则必有其理。有其实者。则必有其名。庄严妙善而不可不建者。堂也。方便诱诲而不可不说者。法也。垂信示后而不可不为者。记也。东林众以记累吾亦不善乎。东林律寺改为十方。其本末具于余语录序。兹得以略云。时岁四月二十四日记。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V1.31】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6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621

[禅定勋章]

33#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32楼~33楼 共用时3小时)


31、知见不生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学习解说]:

须菩提,如果有人这样说:佛说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认为此人是否了解我所说的义理?

世尊,此人不了解如来所说的法义,为什么呢,世尊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并不是真的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一切法都应当这样知解,这样观见,这样信解,不要在法相(诸法显现于外之相状)上执着。须菩提,其实所说的法相,也不是真的有个法相,只是叫做法相


名词解释:

【法相】
诸法一性而相万殊,由万殊之相以言法,故曰法相。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法相】
1、诸法显现于外之相状。
2、指教义上之分齐、区别、纲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6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621

[禅定勋章]

34#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9 16:08 编辑

32、应化非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学习解说]:

须菩提,如果有人用遍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另外如果又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大慈悲心,受持读诵并为人演说此经,哪怕只有四句偈,所得福德胜过布施七宝的人,他是如何为人演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如同露水、和电光,你们应当这样去观照

佛说完这部经以后,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都心生欢喜,信受奉行




[学习笔记]:

经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关于【有为法】是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想到我们伟大的佛陀,回入娑婆普度众生,也是“应众生之机类而现身”,“应真佛缘而变化种种”相貌,随缘次第说法

【应化】(术语)应者应现。应众生之机类而现身也。化者变化。应真佛缘而变化种种也。西域记七曰:“天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降灵应化为一老夫。”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既然有为法是缘起缘灭的,是无常法,不可能永远不变

那么,我们应当学习经中教导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方向练习与实修

不过,虽然《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

但是,对于初学者的我们要清楚明白,这

不是口上说说的,如果自己还贪着肉味、或世俗情欲、色欲、名利、财物...,
那就是自己已经堕入「有为」和「非法」中,也当然就会堕入六道轮回之中。
所以,「圆觉经」上说:「爱欲为轮回本」。(指一切情爱和贪着欲望) —
「戒、定、慧」的法性原理

所以【心才是根本!】,心的超越才能出离轮回,解脱成佛!

由此,想到禅路(见忍法师唱)这首佛乐

其中有句歌词是这样写的:“谁说行者不报恩 原来法界十方是空门”

反观我们之所以累世不得出离,就是因为在相上团团转,始终心生贪恋和执着,无法见真

所以,这段经文也是在告诫我们:

想解脱六道轮回,那就要先放下六道中的观念和执着

只有自己舍弃执着,自己才不会被自己的念头所牵引,而和众生的共业起六道牵扯,这样就能逐渐摆脱六道引力的禁锢 —
自杀的因果和真相

名词解释:

【应化】
(术语)应者应现。应众生之机类而现身也。化者变化。应真佛缘而变化种种也。西域记七曰:“天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降灵应化为一老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为法】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为法】
为者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简称有为。乃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的现象;狭义而言,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据俱舍论光记卷五载,因缘造作称为“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因缘之造作,故称为有为,因此有为亦为缘起法之别名。大乘义章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丞相张无尽居士《嘉泰普灯录》】
金刚经三十二分说
非法无以谈空。非会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之以法会因由分。从空起慧。请答双彰。故受之以善现起请分。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无住分。行行皆如。谓之实见。故受之以如理实见分。见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无得之得。是名真得。无说之说。是名真说。故受之以无得无说分。无得无说。怖于沈空。一切诸佛皆从此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清净心生。是名净土。庄严诸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有为之福。限量有穷。无为之福。殊胜无比。故受之以无为福胜分。是经所在。天龙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闻经解义。深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受持读诵。自利利他。功德无边。不可称量。故受之以持经功德分。恒沙罪业。一念消除。果报不虚。岂经多劫。故受之以能净业障分。本来无我。安得有人。为度彼人。故权立我。故受之以究竟无我分。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若干心。故受之以一体同观分。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三身具足。诸相圆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离色离相分。终日谭空。不谭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无上正知。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善。法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宝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化。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兹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相而无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孰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信心不断。斯即微尘。信宝遍充。是名世界。界尘一合。法尔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离相分。四见俱非。是名四见。故受之以知见不生分。一念发心。获福亦尔。应身化物。岂得已哉。真佛流通。能事毕矣。故受之以应化非真分终焉(此经第十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帝本云。应生无所住心。三十二分。无法可得。平等王本云。众生深信分。语虽小异。意亦大同。不必易也)。
  东林善法堂记
元祐二年七月八日。庐山东林禅寺善法堂成。其为间七。其高为丈者五。深而为尺者九十。其广十有一丈。六年三月。无尽居士自河北来。东林徒众七百人。以弼恩度而为上首。皆于现在老人照觉禅师亲近供养。深得法要。决择邪正。消陨知解。一心精进。扶竖宗教。于是以弼等和南稽首白居士言。我此善法堂。盖尝走四方。求士大夫纪录营建。昭示来世。终无一人能承当者。何以故。此堂雄丽。难形摹故。我师说法。难凑泊故。今居士适至。是我山中天龙.药叉.人.非人等。三岁守护。以待居士也。居士其舍诸。居士曰。汝等说法。与过去诸佛异。非我名言意识之所测度。吾无得而记焉。何以故。毗卢遮那佛说十住品于须弥顶上。帝释于其殿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说十行品于夜摩天宫。时分天王于其殿上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说十回向品于兜率陀天。知足天王于其殿上敷摩尼藏师子之座。天住于佛住而未离乎住。故说法乎地中之天。而忉利是矣。其座则安置之。而未至于化者也。行行皆真而超然绝俗。故说法乎空中之天。而夜摩是矣。其座则化之。而未至于敷者也。化则依空矣。而非所以入有也。真则自利矣。而非所以利他也。心也回真而入俗。运智而行悲。使上而超之。可以出乎欲顶。下而即之。可以同乎万物。故说法乎天中之天而兜率是矣。其座敷而布之。则安置能化。盖有不足言者矣。古佛之说法也。观根之时。依土立义。可以科。可以释。今子之师。建潭潭之堂。巍巍之座。法鼓在左。杖拂在右。以忉利言之乎。则无住为住。以夜摩言之乎。则无行为行。以兜率言之乎。则本自无向。今亦无回。虽然。尝试为汝议乎其涯。彼妙湛灵明。旷虚粹精。莫之与将。莫之与迎。未始有梦。而未始有觉也。未始有淳。而未始有漓也。未始有坏。而未始有成也。未始有污。而未始有净也。胶胶以生。林林以形。生死苦乐之变。循环乎去来。诸佛为之种种譬喻方便。为之说三乘。为之说五教。河沙句偈。不足以胜其情而夺其识。其究竟也。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无相实相。正法眼藏。拨去文字。教外别传。嘱付饮光。宛转传授。以至今日。当法堂未建。法座未登。掣电呈机。犹成第二。学人上来。颇复何用。然则建斯堂也。登斯座也。法竟可说乎。法竟不可说乎。且夫居其堂正。则知其位正。知其位正。则知其眼正。知其眼正。则知其根正。知其根正。则知其识正。知其识正。则知其尘正。知其尘正。则知其耳正。知其耳正。则知其鼻正。知其鼻正。则知其舌正。知其舌正。则知其身正。知其身正。则知其意正。如是乃至十方虚空。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莫不皆正。古之所谓此处最吉祥者。其意在此。其亦是乎。而自少室之后。曹溪以来。散之四方。分为五派。师异训。人殊习。祖师之道微矣。请略言之。月里麒麟。溪边石笋。寒松庭柏。日里看山。雨声鸠声。迷逢达磨。拨尘见佛。渔父栖巢。吐舌退身。抬眸一瞬。举拳竖指。击拂敲床。叉手当胸。展开双掌。或谓之曰道眼。或谓之曰根尘。或谓之曰向上。或谓之曰末后。斯皆顺风扬灰于驰突之场。浚渠流恶于眢废之井。禅师于是也大奋迅定。驾无碍慧。主宾问答。纵夺取与。庶几乎惑者有解。而执者有破。垢者有涤。而病者有瘳。然则有其事者。则必有其理。有其实者。则必有其名。庄严妙善而不可不建者。堂也。方便诱诲而不可不说者。法也。垂信示后而不可不为者。记也。东林众以记累吾亦不善乎。东林律寺改为十方。其本末具于余语录序。兹得以略云。时岁四月二十四日记。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V1.31】

(本篇学习完毕
感恩佛菩萨 感恩善知识 感恩老师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念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26 16:14 , Processed in 0.0698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