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得随笔] 佛弟子净莲[修行随笔]记录帖

[复制链接]

171

主题

5323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583

[精进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3-8-4 15:19: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3-8-4 15:23 编辑

修行随笔 2023.8.4

以光明心持咒,对佛菩萨升起了深深的感恩之心!

回想起小时候与观世音菩萨结缘的情境
那个时候自己大概12-3岁,家中没有一个人信佛,出于好奇跟随同学到佛寺中游玩
当时第一次见到了大殿中的千手观音像,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到现在还记得,自己那时从佛像的左边走到右边,又从右边走回左边,来回走了好多次
末学看着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也始终慈悲的看着末学,心中感到无比的神奇,也觉得与观世音菩萨是那么的亲近
所以,从寺庙出来后,自己便在路边请了一尊碧绿色的,只有拇指高的,观世音菩萨的小石像
而这尊佛像一直和末学在一起,到现在,始终都供奉在佛龛上

虽然家人不信佛,但并没有阻止末学在家中供佛
但末学业障深重,那时周围并没有懂佛法的人,也一直没有遇到自己的善知识
所以,虽然很早就与佛结缘,但在很长的时间中,其实都是处于迷信、愚信的次第
就算都是「信佛」或都叫「信佛」,那也有各种不同次第上的差别
虽然如此,不过,如果能信佛,总的来说还是好的,而这其中的次第差别则是来自于众生的累世业障
所以,在信佛的过程,因为业障和智慧的差别,就会产生不同次第的信解

例如:把「信佛」当作拜神来看,完全不懂佛法,这种信佛也叫「迷信」
又例如虽然信佛,但是无知、无智、不明白原理,那也还是在「愚信」的阶段
——迷信、愚信、智信、真实信

佛菩萨慈悲,没有放弃末学,始终护念末学
终于在焰光明师兄的接引下,末学幸运的来到了清净光明净土
在这里,学习到善知识的无数宝藏、正贴
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恩师——咒心老师
在这里,开始了真正的修行,走上了正途
想到这里,心中充满了感恩!充满了光明!

由此,对于“信”,自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正如善知识所讲的那样
你会相信一个宗教或人或观念或学说,原因在哪?是表相吸引了你,还是道理原理吸引了你?
如果只是因为某人容貌好看,或亲切?如果是这样,是因为喜欢表相,那就是堕入情绪中,还算是迷信和愚信的阶段
虽然,佛菩萨也都相好圆满、亲切慈悲、普渡众生而让众生容易接受和相信
但是,这都还没到明白原理的「智信」或印证真实的「真实信」阶段,还是属于初学者的迷信和愚信阶段——迷信、愚信、智信、真实信
佛陀同样的一句话,众生却因为各自根器次第不同,而产生各种不同的信解和不同的修行次第结果
所以,只要尚未成佛,而且不明白上述情况,而执着于某个阶段的修行,这就是迷,就容易堕入「楞严经」讲的「50阴魔」状态
因此,真的想成佛,就要不断的增上,随时反观自照,破除自己当下的执着(不论是外相或观念认知,甚至情绪),朝真正的「佛智」迈进
——学佛者的迷信与智信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要真信,除了需要修好各种定课
还要不断深入经藏,树立正知见
要依善知识和老师的教导如实做

善知识教导:
真修,真正老实做,才能对佛生起真正如实的信心
真信和真修行就是建立在如实两字上
所以说,不老实不是真信,不是真修行
大智慧大慈悲才是真信
因为透彻一切法和相,故真知真信

如果还在感应上执着,那表示尚未有透彻的智慧
这时候的信,只是初学的善根,并不明白原理和方法,
所以经常在很多地方会产生疑惑

因此,学成后的真信和初学的善信,两者是有差异的
学佛也很多这种情况,往往开始修行或精进修行后,遇到困难和考验就退转
类似这样的人其实都还没有真正明白一件事情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困难和成果
所以这都尚未真信

真正的真信应该是透彻一切法相和甘苦的
真正信佛的人,
必定深信自己人生的每个遭遇都是佛菩萨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而不会哀怨或抱怨自己的人生,对佛法有所怀疑
——为什么说[真修才能真信]
真正的深信,那应该是你能真正明白其原理与相貌,而不是你什么都不懂,只是单纯相信
如果是「你什么都不懂,只是单纯相信」,这以前说过,这叫善根,属于愚信、迷信,就是还没开窍还迷惑不懂
如果能明白原理与相貌,能印证,真正懂,这叫智信


又或者,你看到法,你会知道法的原理、法性,反之,你知道原理、法性,你也就能由原理、法性而生出法门
又或者,你看到众生相、众生的行为,你就会知道众生心(心念)、众生性(特性习惯)、众生欲(欲望),
反之,你知道众生(或某人)的众生心、众生性、众生欲,你也就能知道众生相和行为
这些,在大乘佛经中都有描述,都是实修菩萨该修学的——「深信因果」的法性原理

老师慈悲教导(大意):
修行要真正入心才行
真信佛法真心接受才能真正入心
不然就会一直浮在表面难有真正进展
真有信心真信佛法,那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果真信佛,那就能很放松很安心的修行
佛菩萨会安排好一切

末学当按照善知识和老师的教导,如实修行。


以上

深深惭愧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持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5323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583

[精进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3-8-3 17:0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3-8-3 17:35 编辑

修行随笔 2023.8.3

在前一段时间的闭关中,感恩佛菩萨给予末学一些为众生演说的机会
一方面末学深深的忏悔,在这个过程当中,切身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发现自己的“料”太少了
一方面末学深深的感恩,在这个过程当中,切身体会到“众生性”,实际练习了如何用各种方便来引导众生

关于如何弘法、引导众生,其实善知识已经教导了很多具体的方法,认真学习相关内容:

一、如何坚持弘法
其实只要知道[法界真相]和[生命轮回的真相]
就不会太在意世俗的事情
而能真心把时间用在修行和普渡众生上了

想要真正明白[法界真相]和[生命轮回的真相]
这只要多阅读佛经,多落实实修
这样就能逐渐由浅入深的深入了解
——[问答]什么力量使您坚持学佛坚持弘法呢?末学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毅力很难坚持

二、弘法的重点与方法
真正的弘法者,应该细究「字性」「法性」「众生性」,正确的运用,才容易顺利引导和解救众生。——弘法者应该在遣词用字上细心斟酌,避免错误引导和知见偏差
学佛和弘法,最好就是由法义让众生自己提升,学会自己有能力改善自己的人生
而不用透过互相接触联系而产生各种修行上的障碍
重点在于法义,就像佛经就是佛陀留下的法宝,我们好好阅读实修佛经就行了
我们的心应该系念在佛菩萨和佛经上,而不是放在一般凡夫身上或其话语上(末学就是凡夫)
——[法门实修]提供初学佛者,尽快消业,快速成长的实修方法(137#)
这是说教导众生自己学会解脱的方法,教导众生自己实做体会
而不是像一般父母只给小孩钱,宠坏小孩,让小孩失去成长的机会
教导众生修行如果能够在方法和实修上落实,
而且避免在[金钱财物]和[世俗情感]上交流互动
这样弘法就能长久,不会牵扯世俗种种烦恼和障碍
——[略说]如何引导众生学佛?该给什么经典?

三、引导众生学习佛经的具体方法
1.可以为对方介绍内容,所以我们自己必须先读清楚,
先熟知各经内容,博览群经才能适应众生根器为人演说

2.或让众生选择,看众生喜欢哪位佛菩萨,或喜欢哪本经的内容和功德

3.如果您修得不错,能知道众生心,以后一看就知道该给哪部经
首先要发大慈悲心,这样由发心和心法才能逐渐体会众生心
这要由平常就关怀众生,注意各种细节对众生的影响,善护念众生
这就是[华严经]或[大般涅槃经]上讲的菩萨智慧养成的方法
再者,必须要自己熟读各种经书,才知道哪本经适合哪些众生,
然后,自己都要实修过这些经,才知道实修各种经的细节
这样知道众生心知道佛经内容和实修,就能真正引导众生

4.如果还不行,就是还没有真正发心和实修,
这就是体恤慈悲众生的心还不够,这是需要先发心然后实修的
例如有些众生可能会害怕地狱和鬼,所以不敢读[地藏经]
那就推荐可以富裕健康破邪除病和对找工作有帮助的[药师经]
如果对[地藏菩萨]有特别情感的就给[地藏经]

关于该给什么经,有诸多考量
1.要看佛经的内容对众生是否合适,是治病还是超度还是想富裕
2.还有众生比较喜欢哪位佛菩萨,是否生起信心
3.再者就是佛经的文字份量和古文是否对众生太过庞大和艰难而无法负荷
先发慈悲心,然后发大愿,也就是先立志
这样就能引导自己精进,就能引导自己思维方法去帮助众生
然后在实际引导众生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智慧
——[略说]如何引导众生学佛?该给什么经典?

四、如何引导度化外道的方法
末学认为,这对于真正实修菩萨道的行者来说,
菩萨行者自己应该深入心法次第,实修般若深义,破除四相执着
关于这点,[大般若经]也讲了如何引导度化外道的方法,就是要学习[不二]才能逐渐做到
这对于一般人确实是不容易的,但是这就是需要实修的地方
如何在正邪对立的地方,自己觉照不二,而能平等对待众生,依照众生的根器来调教
保持不二的心,恢复正觉,虽明辨正邪,但是不取正邪,
这样您就能从乱象中脱困,就能自在的来去,自在的引导众生
——保持不二的心,恢复正觉,虽明辨正邪,但是不取正邪

以上

深深惭愧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持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5323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583

[精进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3-8-2 11:46: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3-8-2 11:49 编辑

修行随笔 2023.8.2

在学习修行、日常生活与工作的过程当中
对于“转念”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善知识和老师一直都在教导,要始终保持清净光明心
面对任何外境,心念是否清净光明,决定了后续的发展与结果
对于转念,善知识和老师都有相关的教导,义理智慧深远,受益匪浅

由此,认真进行学习思维:

一、什么是转念?
心法的用意和功用,就在于:
让众生远离俗念、凡念、杂念、妄念、欲念、贪念、瞋念、苦念,而转为清净、平等、光明、自在、慈悲、圆满、无碍的正念
这就是常说的「转念
」——「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转念就是知见的转化
众生的知见,原先是世俗的,所以不能解脱
必须透过接受佛法知见,逐渐以佛法知见来取代自己原有的世俗知见,这就是转念
——如何放下欲望和仇恨?如何解脱非人干扰?~转念,正观,解脱
任何遭遇都可以透过光明的想法而改变原有的业报
这就叫做[转念],要把[凡夫习惯的负面思考]转成[正向光明的思维]——[转念]~学习用[光明心]和[善念]转变[恶业果报]

二、为何要转念?
以原理和相貌来说
(在甚深佛经中都是谈原理和相貌的,如果您读经不够多不够深,当然不知道这道理
而可能误解佛经都只谈唸佛和往生,而错把佛法当迷信)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当我们心念转为清净光明,念头转为正念,思维转为正思维
这样因果马上就会转变,心清净,身就清净,身体就会转好
随之,依报随正报转,周遭环境也会变好,也能影响其他人或众生
这就是因果的原理,其实就是身心变化的原理,就是心和相的原理
——现代科学真的科学? 因果真的是迷信? (转念&转变人生的方法)
学佛就是转变知见,用佛法的知见来转换原本的错误知见
这样就能逐渐放下执着,就能迈向解脱之路
——如何放下欲望和仇恨?如何解脱非人干扰?~转念,正观,解脱
这样业报就会转变,人生就会改善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全看念头好坏驱使行为造作而成就不同的业报
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事情应该存好心存好念
用善心善念就可以转变以前愚痴的业报——[转念]~学习用[光明心]和[善念]转变[恶业果报]

老师慈悲教导(大意):
其实并不难,没有什么不好懂或者难以操作的,就是实修罢了,在习气还很重的阶段上,就是要不断提醒自己罢了,因为总是反复

这就是实修的过程

也是转念的过程

业力转变的过程

三、如何能转念?
「转念」的方法通常有4个步骤,就是所谓的「四正勤」
1.如果有负面念头,就当下放空念头、断除负面念头
2.如果没有负面念头,就继续保持
3.如果没有正面念头,那就应该生起正面念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微笑来让自己保持开心,这也能让别人开心。
4.如果已经有了正面念头,那就应该让正念持续增广。
例如藉由微笑而感染他人,或闭眼冥想深呼吸,让开心增广到宇宙深处,并进而引发其他正念,例如:清净、光明、慈悲、平等。

除了上面的4个步骤,在转念过程的心法的方法上,也有两个方向,那就是「定」「慧」的观照
也就是「解深密经」讲的「奢摩他」和「毗婆奢那」的修行

「定」就是置心一处而不动,一般来说,就是所谓「止观」的「止」,就是佛经上的「奢摩他」(这是梵语名称),就是止静、寂静。
行法上(就是实际的修行方法),可以透过拜佛、念佛、持咒、诵经(敲木鱼)、经行、打坐等等来达成,方式很多。
更多细节的原理可参考:瑜伽师地论:[奢摩他]九种心住

「慧」则是觉观,一般来说,就是所谓「止观」的「观」,就是佛经上的「毗婆奢那」(这是梵语名称),就是透过正心思维来明白问题和原理。
这如果细分,又可分为「观」和「觉」,就是「圆觉经」讲的「三摩钵提」和「禅那」。
「三摩钵提」就是观,就是冥想,就是想像,也就是神通的原理,也是「四正勤」的3和4步骤,许多大乘观行,都是这原理。
「禅那」就是觉,就是法义、法性的通达,就是不二,就是中道。简单说就是清净平等的分析和明了而不执着两边。
「禅那」也就是「六祖坛经」中的「三十六对」,就是以36种正反对照组的方式来破除众生的两边执着,
「36对」是六祖所传的36种破执方式,原理简单说就是,如果执着「左」就打往「右」,如果执着「右」,就打往「左」
以这道理,如果更简单来说,观察呼吸的进出也可以算是一种「表相」方式,以保持「中道」(这才是心法)

「圆觉经」称「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叫作「三净观」,可单独或混合修持。
以上面的拜佛、念佛、持咒、诵经、经行、打坐来说,如果掺入观想佛菩萨形象或净土(例如:「观无量寿佛经」中的观照法),那就是混合了「三摩钵提」。
又例如:以佛经中常见的一字、一句、一偈的法义来提醒自己,这也是混合了「毗婆奢那」的观行
例如:常念或思维「清净六根」、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无住生心」,让自己保持正念或正觉。
更多细节的原理可参考:瑜伽师地论:[毗钵舍那]四种慧行

藉由深入经藏,逐渐深入佛经中不同深浅次第的正知见
然后,透过「毗婆奢那」的观行分析、明了、融会贯通,就能逐渐明白法性原理。
这就像,许多事情,当我们站在更高的位置去看,就会看得更清楚,就是所谓的「登高望远」。

其实,对于佛法和修行上也是如此,
如果能从法性原理的角度去看,从不二、中道、实相、实义去看,或贴近佛陀本怀、心要、心印的观念去看
就能厘清表相、表法或文字上的问题,从而回到根本,就能解除常见的执着、迷惑与疑惑

就像,当我们面对一大堆饮料,被迷惑而无法选择的时候,
如果能净心回到根本,想想喝饮料的根本目的、和对身心的真实影响
这样应该就能排除众多负面因素,而做出适当的选择了

同样的道理,对世俗的迷惑、以及对佛法上的疑惑也是如此,
如果能从根本、究竟、实义的方向来思维,通常就能很容易的厘清问题,破除众生的执着和迷惑
这样就不容易执着于世俗、戒律表相、文字表相,而比较能深入佛陀的真心和本怀,才能明白佛经的真义与实义

其实,戒律和佛经的种种文字,都是要让众生回复到清净、平等、光明、无染、圆满、自在的本然佛性
所以,佛后来才说自己未曾说过一法,这就是要佛弟子和众生摆脱「文字相」的束缚,才能真正以「心」证道,才能增上修行次第
就像,我们要从这级阶梯往上爬,那么脚也要离开这层阶梯,不然怎么爬上去呢?就是该舍则舍!

所以,如果能站在这个原则之上,那么就容易跳脱表法、表相、文字相上的执持、执迷与诤论
如果能由「佛心」、「佛性」为准,不仅能破除迷障和执障,也能以「佛心」依「众生心」而生万法。
也就是「佛法是心法,万法唯心」,所以,「佛心」和「佛性」才是根本。

那么,「佛心」和「佛性」如何显露呢?
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就是先断恶修善,然后自净其意,就是透过心法的定慧观行,转凡心为佛心,这就是佛的教导,这就是佛教。

至于「毗婆奢那」的观行分析,就是以甚深法义来明了一切性
就是逐渐深入经藏,透过甚深法佛经中高次第的正知见和法义,做「法性原理」的分析而逐渐明白法性和一切性。
——「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放下其实很简单,不想那些妄念就行了,一念觉得虚妄,当下就可转念
就像您突然想到什么急事,就会放下或忘记眼前的事情

所以,实修者应该当下舍弃累或生气的念头
1.直接观照法义实相(由实义破除虚妄),
2.或三昧观法(由定力观照破除虚妄),
3.或直想一些光明乐观开怀的事情
这样就能逐渐抽离累世被妄念困住的习气,能逐渐迈向解脱之道——现代科学真的科学? 因果真的是迷信? (转念&转变人生的方法)


末学当要按照善知识与老师的教导,用心体会练习

以上

深深惭愧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持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14 08:52 , Processed in 0.0708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