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0

主题

9043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4298

[禅定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1-7-24 08:58: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25 07:18 编辑

                                                                                                                                                   (本楼用时2小时10分钟)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比如有人用冷手触摸热手
如果冷势超过热度,热手就会逐渐变冷
如果热度超过冷势,冷手就会逐渐变热

像这样相互触摸时,冷热会相互涉入
身体与触觉也是这样,可以相互涉入的
这种现象其实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

因为离合两种妄尘,觉在中间发生就叫知觉性
这个知觉性离开离合两种妄尘,必定没有实体

阿难,要知道知觉性
不是从离合来,不从违顺有,也不是从身根出,更不是从空中生

为什么呢
如果从合来,离则随即消灭,如何能觉知到离呢
违顺二相,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从身根中出
那么没有离合违顺时,能知觉的自性也就没有了
如果从空中生,虚空如果有知觉性,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应当知道,身入(身与触互相涉入)的现象其实都是虚妄相
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比如有人困了想睡觉,睡好了就会醒来,这是颠倒的生住异灭相
其实意根与尘相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

因为生灭两种妄尘,知集在中间发生就叫做觉知性
这个觉知性离开寤寐生灭两种妄尘,必定没有实体

阿难,要知道这个觉知性
不是从寤寐来,不从生灭有,也不是从意根出,更不是从空中生

为什么呢
如果从寤来,寐则随即消灭,如何能知道寐时是怎样的呢

如果从生有,那么灭时谁知道是怎样的呢
如果从灭有,生时又有谁知道是怎样的呢

如果从意根中出
那么没有寤寐二相时,能觉知的自性也就没有了

如果从空中生,虚空如果有觉知性,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应当知道,意入(意根与法尘互相涉入)的现象其实都是虚妄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四相】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
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见我人四相条。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为什么说十二处也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阿难,你看这祇陀林和各个泉池
你认为这些现象是色相生于眼见呢,还是眼根生出色相呢

阿难,如果眼根生出色相,可是当见到虚空时是没有形象的
既然没有形象(色相),说明眼根生色相不成立,空相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色相生于眼见,可是虚空并没有色相,如何看得见?
既然如此,谁能知道哪里是空?哪里是色?

因此应当知道,眼见与色空没有一定的处所
也就是说色尘和眼见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十二处】
六根加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处】
指六根加六境。又作十二入、十二入处。处为梵语 a^yatana 之译,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杂阿含经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p343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葉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在祇陀林园中听到餐前击鼓的声音时
你认为是声尘来到你的耳边?还是耳朵跑到声音那边去呢?

阿难,如果声尘来到耳边,就如我去室罗筏城乞食,祇陀林应该没有我
如果钟声必定会来到你阿难耳边,那么目犍连和迦叶应该听不到
更何况其他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为什么一听钟声都来到用餐的地方?

如果耳朵跑到声音那边去,就如我去室罗筏城乞食,祇陀林应该没有我
你的耳朵既然已经跑到击鼓处,那么钟声一齐击出,你在这里应该听不到
更何况其中还有各种象马牛羊的叫声呢,也应该听不到

如果声尘没来到耳边,耳朵也没跑到声音那里去,更应该什么也听不到了
因此应当知道,听和声根本没有一定的处所
也就是说声尘和耳根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9043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4298

[禅定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1-7-23 09:49:03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2小时50分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还有阿难,为什么说六入原本也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现出来的呢
阿难,接着之前说的那个人,因为眼睛一直盯着虚空看而有疲劳相
所以眼睛和狂花其实都是妙真如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

因为众生执着被明暗两种妄尘迷惑,见在中间发生就做见闻性
这个见性离开明暗两种妄尘,必定没有实体的

阿难,要知道这个见性
不从明暗中来,不是从眼根生,也不是从空中出来的

为什么呢
如果从明中生,暗则随即消灭了,应该见不到暗
如果从暗中生,明则随即消灭了,应该见不到明

如果从眼根中生
那么离开明暗二相,能见的自性就没有了

如果从空中生,虚空若能自己看自己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应当知道,眼入(眼根与色尘互相涉入)的现象其实都是虚妄相
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

阅读六入(六根入六尘)这段经文,让末学想到下面这篇文章及视频
详见:转载[视频] :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
末学觉得这个视频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分析和理解六入(六根入六尘)的虚妄与不实


【妙真如性】
(术语)真如为万法之实性,诸相不可得,故曰妙。楞严经二曰:“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入】
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比如有人用两手指迅速的塞耳朵
耳根过度疲劳,头中就会出现声响
耳朵和声响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

因为众生执着动静两种妄尘,闻在中间发生就叫听闻性
这个听闻性离开动静两种妄尘,必定没有实体

阿难,要知道闻性
不从动静来,不是从耳根出,也不是从空中生出来的

为什么呢
如果从静中来,动则随即消灭,应当看不见动
如果从动中来,静则随即消灭,应当看不见静

如果从耳根中生
那么离开动静时,能闻的自性就没有了了

如果从空中生,虚空如果有闻性,就不叫虚空了
再者,如果虚空自己能闻,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应当知道,耳入(耳根与声尘互相涉入)的现象其实都是虚妄相
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耳入】
(术语)十二入之一。耳根也,耳根与声境涉入,故曰入。新译曰耳处。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比如有人急畜鼻子
时间久了鼻子过度疲劳就会出现冷触的感觉

因为有触所以开始分别通与塞虚与实,甚至各种香气臭气
而鼻子与冷触虚实香臭,其实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

因为众生执着通和塞两种妄尘,所以闻在中间发生就叫嗅闻性
这个嗅闻性离开通塞两种妄尘,必定没有实体

要知道,这个嗅闻性
不从通塞来,不从鼻根出,不从空中生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从通来,塞则随即消灭,怎么知道塞
如果因为塞有,通则无法闻到,如何知道有香臭等触觉

如果从鼻根生
那么在没有通塞时,能嗅的自性就没有了

如果从虚空中来,嗅闻自然可以嗅你的鼻子
再说虚空如果自己有嗅闻性,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应当知道
鼻入(鼻根与香尘互相涉入)的现象其实都是虚妄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比如有人用舌头舔嘴唇,时间久了舌头就会过度疲劳
如果这个人病了舌头就会有苦味,没病的时候舌头会略有甜味

不论苦还是甜都在舌头上显现出来,舌头不动时淡淡的不苦也不甜
要知道舌头与苦甜等现象,其实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

因为众生执着甜苦、淡两种妄尘,所以知味在中间发生就叫知味性
这个知味性离开甜苦及淡二种妄尘,毕竟没有实体

阿难,要知道这个知味性
不是从甜苦中来,不是从舌根生,也不是从虚空中来的

为什么呢
如果从甜苦中来,淡味便随即消灭,如何知道淡味呢

如果从淡中来,甜味随即消灭,又如何能知道甜和苦呢
如果从舌根生,那么在没有甜苦淡味的时候,知味的自性就没有了

如果从虚空出,既然虚空能知味,就不是你的口知
另外,虚空自己能知道味道,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应当知道
舌入(舌根与味尘互相涉入)的现象其实都是虚妄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9043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4298

[禅定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1-7-22 10:24: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22 10:25 编辑

                                                                                                                                                        (本楼用时2小时40分钟)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为什么说五阴也是本自具足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阿难,比如有人以清净目观看晴朗的虚空,只是看晴朗的虚空,其他什么也没有

这个人因为眼睛一直盯着虚空不动,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疲劳
于是眼前就会出现一些狂花,还有其他一些乱相

你知道吗,色阴也如同狂花一样虚妄不实
阿难,这些狂花既不是从空中来,也不是从目中出

阿难,如果从空中来,既然能从空中来,就能再从空中回去
可是如果有出有入就不叫虚空了,虚空如果不是空的自然不能容纳狂花有来有去

如果狂花是从眼睛出来的,既然能从眼睛出来就应该能从眼睛回去
如果真是从眼睛出来应该能见到,如果能见到的话,那么狂花回去时应该也能见到眼睛啊
如果见不到眼睛,难道狂花出来时障碍在空中?回去时障碍在眼睛?

如果等到重新再见狂花时,说明眼睛没有障碍
那么为什么要等到晴空出现,才叫做清明的眼睛
因此应当知道,色阴是虚妄的,并非因缘、自然而有


【翳】
用羽毛做的华盖。
遮蔽,障蔽:荫翳。翳蔽。翳障。翳然。
掩蔽物:“兵不解翳”。
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白翳。
古同“殪”,树木枯死,倒伏于地。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翳】
于计切,目生障也。
FROM:【祖庭事苑】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譬如有人手脚都很放松逸乐
全身也非常舒适,舒适到甚至忽然忘记了身体的存在

后来这个人将两只手掌在虚空中摩擦,然后出现涩滑冷热的现象
知道吗,受阴也是这样的,就像两手摩擦出现涩滑冷热的现象这样虚妄

阿难,涩滑冷热的现象不是真实的
涩滑冷热的现象既不是从空中来,也不是从手掌里出

阿难,如果是从空中来的话,既然能触到手掌,为什么触不到身体?
再者触到与否,不应该由虚空来选择

如果从手掌中生出来的
应该不需要两手相摩擦才知道涩滑冷热

如果真是从手掌生出来的,合掌时有触到
分开手掌时也应该知道触如何回去(手掌中)呀
而且臂腕骨髓也应当有触才对,应当知道出入的踪迹

如果真有一个物体在身中有去有来
为什么要等到手掌相摩擦时,才叫做触呢
因此应当知道,受阴也是虚妄的,并非因缘、自然而有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比如有人谈论酢梅时口中会有口水流出
心里想着站在悬崖边上时,脚心就会有酸涩不听使唤的感觉
要知道,想阴也是这样虚幻不实的

阿难,谈论酢梅而有口水出来
这既不是从梅生出来的,也不是从口进入的

阿难,如果是从梅生出来的
梅可以自谈自说,为什么还要等人来说?

如果是从口中进入的应该用口听闻,为什么用耳朵听呢
如果是耳朵听闻到的,为什么口水不是从耳朵里流出来呢

心想站在悬崖上,脚心会酸涩不听使唤的道理也是这样的
因此应当知道,想阴也是虚妄不实的,并非因缘、自然而有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比如波浪,都是后浪推前浪
这样相续向前,前后浪不会互相逾越,行阴也是这样的

阿难,这种流性不是因为空生,也不是因为水有
但是又不离空和水

阿难,如果是因为虚空而有流性
那么十方法界遍虚空都会被水淹没在其中了

如果因为水而有流性,那么暴流应该不是水性
如果说就是水性,那么由浑浊变为澄清时应该不是水的本体了
因此应当知道,行阴也是虚妄的,并非因缘、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比如有人拿着频伽瓶装满虚空后,拿到别的国家
要知道,识阴(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也是这样的

阿难,瓶中的虚空既不是从彼地来,也不是从此地进入
阿难,如果是从彼地来的,那么彼地的虚空应该少一块

如果是从此地进入的,那么开瓶倒虚空时,应该见到虚空出来
因此应当知道,识阴也是虚妄的,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

由上面的教导,可知五阴是虚妄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实修正念观照呢

相关阅读: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


【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
一、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
二、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
三、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抉择;
四、行,就是意志和行为,依想像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
五、识,就是了别与认识,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因上述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又名为“五阴”。又色蕴是属于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识】
心和识。心梵语是质多,集起为义,指阿赖耶识所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识梵语是毗若南,以了别为性,有了别认识的功能,如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9043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4298

[禅定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1-7-21 09:5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22 10:14 编辑

                                                                                                                                                     (本楼用时3小时)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你虽然知道真心自性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
可是你并不知道真心自性也不是从和合与不和合而生的


【本觉】
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学习解说]:

阿难,我现在还是以前尘来问你
因为你现在还是以世间一切虚妄相而起疑惑,以为证菩提心的也是用这个(妄)心

总之世尊想要告诉我们的是:
见性不与明和,不与暗和,不与通和,不与塞和
见性不与明合,不与暗合,不与通合,不与塞合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现在又重新思惟
这个妙觉见性与诸尘相及心念虑不和合,这样对吗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佛说:你现在又说不和合
我再来问你:是不与明和,还是不与暗和?不与通和,还是不与塞和?

如果不与明和,那么见与明一定有个边际
你再仔细观察看看,哪里是明,哪里是见,边际又在哪里?

阿难,如果光明没有被见到,那么他们之间就不相关
既然不相关,如何知道光明在哪里,又如何能知道哪里是边际呢
还有暗与通及诸群塞,也是这个道理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佛继续告诉阿难,还说这个妙明见性
是不与明合,还是不与暗合?不与通合,还是不与塞合?

如果不与明合,那么见性与明相应该是彼此背离的,好比耳朵与光明不相接触
既然相互背离,如何能见到光明在哪里,又如何明辨和合还是不和合呢
还有暗与通及诸群塞,也是这个道理


【性相】
1.佛教语。性指事物的本质,相指事物的表象。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学习解说]:

阿难,你还是没有明白一切有为法的虚幻不实
随缘生灭,妄以为真,不知这些其实都是第八识变现出来的
甚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也都是缘生缘灭,虚妄不实

所以你不知道生灭去来的真相
不知这些本来都是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妙真如性
然而众生在如来藏妙真如性(不生不灭)中寻求去来生死,这是不可能的

------------------

【其实在宇宙中或法界中,有个甚深的原理,那就是佛法讲的[唯心所现]
这是一种超科学,也是超心理学,目前的人类科学正在研究中(而且远远落后和不足),但是佛陀已经早在佛经中告诉了大家
[唯心所现]的意思就是由众生自己的心念就能决定自己所存在的生命型态,以及变现整个宇宙的外观和相貌
而娑婆世界就是一种物以类聚的五浊恶世,是由同类恶心恶业众生所共同吸引和干扰而成就的痛苦世界

不过现在大家明白了佛法中的心法和甚深法,明白了[唯心所现]的道理
那就可以由自己学习转念,发起正向心来改变自己和周遭环境,随着正向心的增上,正报和依报就会随之改善
这样大家就能慢慢体会佛经上讲的[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只要您慢慢契入甚深观照,就能明白娑婆世界也是净土,无处不是净土】

(详见:[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众生都一直在用自己的神通,因为心念没停过,每个心念都在创造自己的未来,神通并没有停过
每个生命的正报和一切外在依报都是众生自己第八识的神通作用创造出来的
众生心都是妄念,所以,就是以妄念造就自己的轮回业报,随着自己的妄念,一直轮回,神通并没有停止】


【对「实相」来说,妄念是虚幻的,但是,对众生的轮回来说,妄念就是轮回的根本
妄念就是错误的心念作用,因为妄念的心识作用,所以,造成第八识神通走向六道轮回】


【神通只是心念的作用,第八识的展现,无所不在
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一个负面和正面心念,不要小看心念的力量
因为,放眼所及,全都是心念作用的展现,全都是第八识展现的神通】

(详见:闲聊「神通」)


【关于[唯心所现],其实,不明白佛法的人都会解释成"一切都是心变现的",也就是"一切唯心造"

而且可能把[唯识所变]的识当作第六意识

佛弟子对于这些名相应该要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如果我们读过楞伽经和解深密经就会知道,

心,意,识分别指第八.七.六识

识这个字, 有时候是指第六识, 有时候指第八识

例如五蕴~色受想行识, 这边的识指第八识

[唯心所现]的心是指第八识,心王
[唯识所变][唯识所现]的识一样也都是指第八识,心王,就是阿赖耶识
意思是阿赖耶识可以变现出一切, 这在密严经也讲的很清楚】

(详见:[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现])


【如来藏】
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浮尘】
(杂语)一切有为之诸法,浮尘不实,尘翳真性,故曰浮尘。楞严经二曰:“阿难,汝未明一切浮尘幻化相。”同长水疏曰:“虚假不实,污染真性。故曰浮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
一、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
二、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
三、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抉择;
四、行,就是意志和行为,依想像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
五、识,就是了别与认识,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因上述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又名为“五阴”。又色蕴是属于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入】
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处】
六根加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作用。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9043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4298

[禅定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7-19 10:01:46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2小时15分钟)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学习解说]:

什么是同分妄见呢
阿难,这个阎浮提世界,不算大海中间平地有三千洲
正当中的大洲由东往西有二千三百个大国
其余小洲在诸海中,或有二三百国,有的只有一国二国,也有三十、四十、五十国

阿难,如果其中有个小洲只有两国
其中只有一国人民共(恶)业所感,恶缘重重遭遇种种不详的事情
比如见到二个太阳或者见到两个月亮,甚至灾异天象等各种恶相
这些恶事只有一国能见到,另一个国土根本没有这些灾相,甚至连恶的声音都听不到


【晕适】
1.谓出现日晕或月晕的变异天象。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佩玦】
1.有缺口的环形佩玉。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彗孛】
1.彗星和孛星。孛,古人指光芒四射的一种彗星。旧谓彗孛出现是灾祸或战争的预兆。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飞流】
1.快速飞行。
2.指瀑布﹐飞泉。
3.流星。南朝梁江淹《萧骠骑让封第三表》:"则天变彰于飞流﹐地眚见于震压。"《魏书.术艺传.张渊》:"及其灾异之兴﹐出无常所﹐归邪缤纷﹐飞流电举。"一说﹐指飞星和流星。两者微异。魏收注:"飞﹐飞星也。流﹐流星也。飞星与流星各异:飞星焱去而迹絶﹐流星迹存而不灭。"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学习解说]:

阿难,我现在为你以此二事再来明鉴清楚
阿难,比如那些别业妄见的众生看见灯光中现出的圆影
虽然很像是前境,然而你见到的圆影是因为眼睛生翳造成的,不是外物造成的
然而若能知道因为眼睛生翳而有的圆影,终不会迷失自性被境转


【合明】
1.谓明鉴如日月。喻圣人的明察睿知。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色】
梵语 ru^pa,巴利语同。ru^pa 系自 ru^p(造形)之动词语根变化而来,故含有“有形状”之意。又谓 ru^pa 是由 ru^(坏)之动词语根转变而来,有变坏、变化之意。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玆就广狭二义分述之:
 <一>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即五蕴中之色蕴,五位中之色法(与心法相对)。乃质碍(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者。经论中对于色有诸种分法,据俱舍论卷一载,色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无表色等十一种。唯识宗分色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其中,法处所摄色是意识之对境,包括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等。
 于此诸色法中,又可依其一一法之性而归纳成下列数种分类:(一)内色(五根)与外色(五境)。(二)细色(无表色,或指色界之色)与粗色(由极微所成之色,或指欲界之色)。(三)定果色(由定所生之色)与业果色(由业所造之色)。(四)可见有对色(指狭义之色,即色境)、不可见有对色(指声、香、味、触、五根)与不可见无对色(指无表色)等三种。(杂阿含经卷一、卷十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见:五根)1137、“五境”1171、“色蕴”2549、“法处所摄色”3389)
 <二>眼根所取之境。对于声、香等而言,色乃专指眼根所识别之对象,如青、黄等质碍之境。五境之一,六境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又作色境、色处、色界。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色大别有三种:(一)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二)显色,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等十二种。(三)表色,凡吾人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盖此皆于五根、五境等色蕴中,特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识身足论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十三、卷七十五、顺正理论卷一、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俱舍论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有宗七十五法记卷一)((参见:表色)3513、“形色”3788、“显色”6922)p2541
FROM:【佛光大辞典】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学习解说]:

例如今日用眼睛看见山河国土以及众生,都是无始以来见病所形成的

你现在见我和你以及世间一切众生都是眼睛生翳如同圆影一样虚幻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学习解说]:

阿难,那些同分妄见的众生与别业妄见眼睛生翳人

一个是只有一个人,另一个是一国人

一个人见到的圆影是翳病所生,而一国人遇到的灾难等不详之事都是共业而感所引起的

二者都是无始以来遗失真性,妄见而生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学习解说]:

例如阎浮提三千洲中四大海和娑婆世界以及十方诸有漏国土的众生

原本都具有觉明无漏妙心,只因无明堕入见闻觉知的虚妄相中,执着有生有死

如果能远离这些和合及不和合的虚妄相,才能灭除生死执着,获得圆满菩提,不生不灭,清净自在


【四大海】
(名数)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参见:九山八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见闻觉知】
(术语)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又云识。智度论四十曰:“问曰:何以故三识所和合为一,三识所知别为三?答曰: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漏】
<一>梵语 sa^srava。为“无漏”之对称。漏,梵语 a^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有漏、无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之地位。
 有漏之异称有多种,据俱舍论卷一所举,即取蕴、有诤、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此外,尚有有染、有染污、有覆、尘垢等异称。另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举出六种有漏,即:漏自性、漏相属、漏所缚、漏所随、漏随顺、漏种类。(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俱舍论卷二、顺正理论卷一、卷四十九、俱舍论光记卷一、卷二、俱舍论宝疏卷一、卷二)((参见:六漏)1299、“有漏法”2453、“有漏无漏”2455)
 <二>为三漏之一,四漏之一。乃“欲漏”、“无明漏”之对称。据俱舍论卷二十载,于色、无色二界之六十二种烦恼中,除十种痴烦恼(无明)外,其余之五十二种烦恼,皆称为有漏。(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参见:三漏)646)p2452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9043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4298

[禅定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1-7-18 07:31:23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2小时25分钟)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学习解说]:

阿难你应当知道,见明时,见性不是明;见暗时,见性不是暗;
见空时,见性不是空;见塞时,见性不是塞,这样才是正确的

为什么你后来又说见是因缘、自然以及和合相呢
你们这些声闻弟子根器下劣实修不足,不能通达清净实相
我今日对你的教诲,你要常常思惟它的义理,不要在成佛的道路上懒散和懈怠

-------------

经文中很多地方都提到思惟,可见思惟在修行中非常重要
佛在大般涅槃经中也特别教导了思惟的重要性:

【复次善男子。一切善法无不因于思惟而得。何以故。
有人虽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专心听法。若不思惟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信佛法僧无有变易而生恭敬。当知皆是系念思惟因缘力故。因得断除一切烦恼。
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详见:修学佛法的四个阶段 ~ 大般涅槃经)


【声闻】
(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刚刚您为我们宣说见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与不和合相,这些我们还没有彻底弄清楚

现在又听您说“见见非见”,我们更加不明白和不理解了

惟愿世尊慈悲,加持我们拥有智慧之眼目,让我们获得清净,恢复本觉妙心

说完这些话,阿难悲伤的流下眼泪,恭敬顶礼世尊,等待佛慈悲的教诲


【觉心】
本觉的妙心,亦即觉悟不迷的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目】
(术语)智慧之眼目也。圆觉经曰:“幻翳朗照,慧目清净。”又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寄归传一曰:“既无慧目,谁鉴是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施】
把自己的东西布施给别人。施有三种,即财施、法施、无畏施。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怜悯阿难及在座大众
准备为他们演说大陀罗尼(总持,总摄一切法,持无量义)诸三摩提(定)妙修行路

世尊告诉阿难说:你虽然记忆力强且听闻很多佛法
但是还不能精微周密的好好观照这颗妄心,所以无法止息一切杂念

你现在仔细听,我要为你开示
也令未来世无明烦恼的众生能够以此修行,获得无上菩提


【有漏】
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都叫做有漏法,而世间之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
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陀罗尼】
华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一切众生轮回流转都是由于两种颠倒妄见造成的

哪两种妄见呢?一是众生别业妄见,二是众生同分妄见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学习解说]:

什么是别业妄见呢
阿难,比如世间有人眼睛生翳,夜晚见到灯光另有圆影,五种颜色重叠

你怎么认为呢
这个圆影是从哪里来的,是灯有色?还是见有色?

阿难,如果是从灯有的圆影
那么眼睛正常的人为什么见不到圆影,只有生翳的人自己才能见到

如果是从见有的圆影
那么见已经变成圆影,那个眼睛生翳的人看见的圆影又是怎么回事呢


【赤眚】
赤 : 赤 chì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赤血。
眚 : 眚 shěng 眼睛生翳:目眚昏花。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学习解说]:

还有阿难,如果圆影离开灯另外存在,旁边张设的帷帐也应该有圆影

如果圆影离开见可以另外存在
应该不是只有眼睛生翳的人才能看见,可是现在为什么只有生翳人才能看见呢

所以应当知道,色(圆影)是从灯有
翳病的人才能看见圆影,圆影和见是翳病引起的,如果眼睛正常就看不见圆影
所以不应该执着圆影是从灯有,还是见有,也不应该说不是从灯有,不是见有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学习解说]:

这就好比第二月,既不是月亮本体也不是月亮影子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月亮是捏眼睛捏出来的

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说,捏出来的月亮是真的还是假的

回说圆影也是这个道理,翳病引起的

为什么要说是灯有还是见有?甚至分别执着不是灯有,不是见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9043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4298

[禅定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1-7-17 11:59: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17 12:19 编辑

                                                                                                                      (本楼用时2小时45分钟)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曾在楞伽山为大慧等弟子们演说:
有些外道常以为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而我(指佛)说是因缘
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等为缘,所以与他们说的不同

阿难说,我现在观察觉知的心是自然
因为不生也不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所以不是因缘所生,对吗
还请世尊慈悲开示令我远离邪见,获得真实妙觉明心


【因缘】
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性】
能使人觉悟、觉知之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我今日用了很多方便法开示你,让你明白真实义
可你始终没有领悟,现在又迷惑说是自然

阿难,如果一定是自然,你应当观察清楚它的自然体是什么
你再观察看看见性中以哪个为自然体?明是见性的自然体?还是暗?是空?还是塞?

阿难,如果明是应当不见暗;如果以空为自然体应当不见塞
如果以暗为自然体,则明亮时,见性则断灭,又如何见到明呢?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学习解说]:

阿难回答说:如果见性必定不是自然,我现在思惟见性是从因缘生的

可我还是不明白,没有彻底弄清楚,还请如来慈悲为我解说其中的道理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学习解说]:

佛说:你说见性从因缘生
我再问你:你现在因为见,所以见性现前

这个见性是因明而见?因暗而见?因空而见?因塞而见?

阿难,如果见性因明而有,那么应当看不见暗
如果因暗而有,应当不见明,包括空与塞,道理与明暗都是相同的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学习解说]:

还有阿难,见性是缘于明见?缘于暗见?缘于空见?缘于塞见?

阿难,如果缘于空见,应当看不见塞;如果缘于塞见,应当看不见空

包括明与暗,道理与空塞都是相同的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学习解说]:

所以啊应当知道见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
见性与物象中没有是与不是,若能离一切相,这就是佛法

你现在为什么在因缘和自然中用心?和在各种世间虚妄相上分别执着?
这就好像你用手撮摩虚空,只是徒劳用功而已,虚空怎么会被你捉住呢

-------------

关于【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末学思维:

一,如何离一切相?
这要知道和明白什么叫「见性」?

【什么叫「见性」?
就是明白「法性」原理,
「见」就是明白,「性」就是一切原理,就是一切性、法性、佛性、菩萨性、善性、众生性、凡夫性...

「见性」就是对「一切」,不论是佛法、佛经、世俗、任何言语文字,没有疑惑,能深入佛义、明白原理
而能以迈向成佛之路的次第道理和方法来教导众生,为不同次第众生做合适的演说而不离正法,这样叫「见性」】


【什么才是「见性」?
「见性」是代表「智慧」,就是有明白原理的智慧,这才是「见性」!
「见性」就是明白原理,明白现象(表相),明白本质和变化,而且是以佛法的知见和思维,而迈向解脱成佛的方向,这才是见性!】



二,怎样离一切相?

经中教导:不二法门 ~ 维摩诘所说经

【所以佛菩萨事实上是不会着相】
【而是清净有智慧的在适当时机给予众生引导和教导
这就是金刚经讲的不着四相,无所住而生其心】


(详见:[法门实修]提供初学佛者,尽快消业,快速成长的实修方法 225#)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见性非因非缘

世尊为什么常常对比丘宣说见性有四种缘呢

就是:因空、因明、因心、因眼,这个怎么理解呢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学习解说]:

佛回答说:阿难我说的世间各种因缘不是第一义谛

阿难,我再问你:世间人都说我能见,怎样叫见,怎样叫不能见


相关阅读:
[略说]无量义,第一义,方便义
[六根清净][净觉随顺][第一义]怎么修呢?如何检讨自己的[贪嗔痴][财色名食睡]?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学习解说]:

阿难说:世间人在日光 月光 和灯光下,见到的种种物相,叫做见

如果在一个没有日光 月光 和灯光的情况下,黑暗的地方,叫做不能见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如果没有光明叫不能见,那么应当连暗也见不到

如果能见到暗,这说明只是因为没有光明,为什么要叫不能见

阿难,如果在黑暗处看不见光明是不能见,那么换到光明处不见暗也应当是不能见,这两种现象都叫不能见

如果只是明暗两种现象相互侵凌劫夺,并不是你的见性或有或无

所以应当知道不论明暗都叫做见,为什么是不能见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9043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4298

[禅定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1-7-16 10:21: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17 11:22 编辑

                                                                                                                                                   (本楼用时2.5小时)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学习解说]:

佛又告阿难:如你所说,没有见性能离一切物另外有自性
因此你所指出来的都是物,不是能见的自性

我现在告诉你,你和如来坐在祇陀林观看林苑和日月宫
这些种种差别象,一定没有能让你指出来的见性

可是你再仔细观察
这些所有物象中,哪个不是见呢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言:“如是,如是。”】

[学习解说]:

阿难说:我确实能看见祇陀林的所有景象,但我不知道哪个不是见?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树不是见,如何见到树?如果树是见,哪个是树?

以此类推,如果虚空不是见,如何见到虚空?如果虚空是见,哪个是虚空?

我又思惟,所有物象中没有一个不是见的

佛说:是这样的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棃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学习解说]:

会中所有未证阿罗汉的众生听佛这样说,都茫然不知其意而心生恐慌

如来悉知悉见众生心,知道大家惊恐不安,因此心生怜悯安慰阿难及大众说:

在座的善男子们,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不像外道末伽棃说的四种不死矫乱论,你们应当仔细思惟


【无学】
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法王】
佛的尊称,因佛于法很自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死矫乱论】
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过去而起之分别见解。即针对不死(一说为所事之天)之问题,自己并非如实了知却矫乱回答他人者。此类外道共有四种,故又称四种不死矫乱论、四不死矫乱论。即:(一)就善恶业报之问题,随一己所理解者而答覆他人。(二)就他世有无之问题,随问者之所见而答以如是如是。(三)就善不善法之问题,答以非善非恶。(四)取他人之见解而作为问题之答案。此类主张相当于外道十六宗中之“不死矫乱宗”。(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九、大乘义章卷六)((参见:六十二见)1241)p969
FROM:【佛光大辞典】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学习解说]:

这时,文殊菩萨怜悯四众弟子
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恭敬合掌对佛说:
世尊,这些众生没有明白如来说的见精与色空的真实义

世尊,如果前尘色空等物象是见性,应当能指出来
如果前尘色空等物象不是见性,应当看不到

所以大家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理解了
因此感到惊恐,这不是因为从前善根微薄的原因

惟愿如来再为我们慈悲宣讲,物象与见性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在物象与见性中间,假如物象是见却指不出来,不是见却能看见?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学习解说]:

佛告文殊菩萨及在场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安住于正定中

他们明白见与所见的影像以及心想之相,如同虚空中的花一样虚幻

(注:这让末学想到梦中的景象,如果有见为何醒来什么也没有,如果没有见为何梦中清楚的见到?)

见性与所见的影像其实都是菩提妙净明体,为什么要在中间按个是与不是呢

文殊,我现在问你,就像你的名字叫文殊,还有另一个文殊吗?还是没有?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见缘】
(术语)见分之缘影,即相分也。楞严经二曰:“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参见:四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见分】
唯识宗所立四种心法(心识之作用)之第二种。又作能取分。即指诸识之能缘作用,为认识事物之主体;亦即能照知所缘对境(即相分,为认识之对象)之主体作用。“见”即见照、心性明了之义,谓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象。见分有五义:(一)证见名见,即根本智见分。(二)照烛名见,此通于根、心(即眼、耳等六根、六识),以根、心俱有照烛义之故。(三)能缘名见,此通于内三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能缘自证分),以内三分俱皆能缘之故。(四)念解名见,以念解所诠义理之故。(五)推度名见,以能量之心推度一切境界之故。(佛地经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参见:四分)1663)p2991
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学习解说]:

是的世尊,我真文殊,没有另一个文殊

为什么呢,如果有[是],就会有一个[不是],这样就变成二个文殊了

然而我今日没有是与不是这两个相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学习解说]:

佛说:见性与前(六)尘等物(影)象也是这样(没有是与非二相)
本来都是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只因妄念生起而执迷于外境

比如第二月,文殊,真月只有一个,中间并没有是与非
所以你现在观察思惟这见性与物象都是妄想而已,在见性与物象中不能找出是与非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诚如佛所说,见性周遍十方法界,不生不灭

与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得生梵天,和娑毗迦罗认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谛

以及投灰等外道者,他们都说真我遍十方法界,他们说的与佛说的有什么区别呢


【法王】
(术语)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法华经譬喻品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同药王品曰:“如来是诸法之王。”维摩经佛国品曰:“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释迦方志上曰:“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于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又】(职位)元世祖尊蕃僧八思巴为大宝法王西天佛子。明代因之。西藏封法王者三人。曰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皆红教喇嘛也。清代虽无法王之名号。然如青海等处有诺们罕。即法王之义。【又】(杂名)国王崇奉佛法,亦称佛王。阿育王经一曰:“八万四千塔一时俱成,王起塔已,守护佛法,时诸人民谓为阿育法王。”即其例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志】
梵语 bra^hmaN!a。<一>音译婆罗门、梵士。意译净裔、净行。又称净行者、净行梵志。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得生梵天,故有此称。玄应音义卷十八载,婆罗门应作婆罗贺磨拏,意指承习梵天之法者。自称由梵天之口而生,为四姓中之最殊胜者,故独取梵之名。瑜伽论记卷十九之上载,梵为西国之言,译为寂静、涅槃;志为本地语,矢志求梵,故合称梵志。散见于经典中之长爪梵志、螺髻梵志均为著名之佛弟子,亦可知皆出自婆罗门。又梵志之女,或志于梵道之女,称为梵女。(中阿含卷四十八马邑经、增一阿含经卷九、法句经卷下、大日经疏卷四)((参见:婆罗门)4463)
 <二>通称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大智度论卷五十六(大二五·四六一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三>相对于“尼干(尼犍)”,而称在家之婆罗门为梵志。法华文句记卷九上载,在家事梵称为梵志,出家之外道通称尼干。然于法华经要解卷五所载则相反,在家之外道称为尼犍,而出家之外道称为梵志。p4632
FROM:【佛光大辞典】

【娑毗迦罗】
梵名 Kapila。又作劫毗罗。译为黄发、金头或龟种。印度古仙人名,为数论派之祖。因其须发面色皆黄赤,故号为黄赤色仙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三)p4077
FROM:【佛光大辞典】

【冥谛】
(术语)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是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谛,故曰冥谛,又云冥性。又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金七十论上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为梵,或名众持。”百论疏上中曰:“所言冥谛者。旧云:外道修禅得五神通,前后知凡万劫内事,自八万劫外不能了知,故云冥。智度论云:觉谛者此是阴中识,外道思惟:此识为从因缘得,为不从因缘?若从因缘,因缘是何物耶?若不从者得此识,既思惟不能了知,便计此识从前冥漠处生,故称冥谛。亦名世性,一切世间以此冥谛为其本性。”楞严长水疏二上曰:“言冥谛者,或云冥性,或言自性。梵云僧伽奢萨呾罗,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初一谛名为冥谛,计以为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冥性却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名为涅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9043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4298

[禅定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10:31: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16 10:20 编辑

                                                                                                                                                          (本楼用时2.5小时)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见性周遍,必定是我
那么我与如来观看四天王胜藏宝殿和日月宫时,能遍见整个娑婆国土
为什么回到精舍,只能见到寺院讲堂的屋檐和廊屋?

世尊,本来能遍观整个娑婆世界
为什么现在只能看到室内的东西,是见能将大缩成小的吗

还是因为墙壁把见性阻断了,我现在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惟愿世尊慈悲,为我演说其中的道理


【伽蓝】
(术语)僧伽蓝摩Sam%gha%ra%ma之略,译曰众园。为僧众所住之园庭,寺院之通称也。(参见:僧伽蓝摩)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世间一切物象都属于前尘影像,不应说见有舒缩
比如空中有个方形的器具,中间能见到方形的虚空

我问你:这个方形的虚空是固定不变呢,还是不固定呢?
如果固定不变,再安一个圆形器具,虚空应该不会有圆形

如果是不固定的,那么方形器具应该不会有方形虚空
你说不清楚道理为何,其实道理就是这样的啊,见性如同虚空
不论圆方还是大小都是前尘影像,见性没有障碍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学习解说]:

阿难,如果不希望见到方形和圆形,除去器具就好了
空了就没有形状了,所以不应当说如何除去虚空

好比你刚刚说回到室内见性缩小了,那么仰望太阳时,难道你的见性与太阳一平了吗
如果墙壁能把见性夹断,那么在墙壁上穿个小孔,还是什么都看不到吗,不是这样的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认为肉身是自己,失去真心佛性,常常被境转,执着分别大小
如果知道相由心生,心能转物,就能像如来一样身心圆明,如如不动,在一毛端含受十方国土

--------------------

关于心能转物,我们应当如何按部就班实修验证呢,善知识慈悲教导:

【师兄,怎样做才能“心不随物转”?怎样做才是“心能转物”?
>>>>>>

这要先做好基础修行,消除一些重大业障后会比较容易
所以百万或千万次数的念佛或持咒或诵经是很重要的,
这些都是基础,实修多年的佛弟子都是念佛或持咒上千万的,所以不用惊讶
有这些基础和练习,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渐练习各种次第的观照(觉观)法门
这样就能逐渐[心不随物转]
并且思维各种次第佛法正知见来转念,转化凡夫念为正念
而且智慧逐渐增上后,就能达到[心能转物]
这边先解说观念,以后您该学习的时候才解说各种次第修行的方法


(详见:[略说]为什么精进念佛诵经后,拉肚子,眼皮跳,耳鸣,脸皮麻,身体气动,或遇到坏事...?)

相关阅读:什么是相由心生?


【本心】
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六祖坛经(大四八·三四九上):“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一一○·四二一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1950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学习解说]:

阿难问佛,如果见性一定是我的真如心性,现在我的面前,那我身心又是什么
然而我的身心确实有知觉是可以分别的,见性没有分别,又是如何分辨我身呢

如果见性确实是我真心,令我能见
那么见性是我,身体就不是我了

为什么如来先前说,物能见我?
惟愿世尊慈悲,为我解说其中的道理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说见在你面前,这是不正确的
如果真在你面前,你应该能见到,应该有个存在的地方,并且指出来

现在我与你坐在祇陀林,遍观林渠及其殿堂,上面是日月,前面是恒河
这些你都可以用手指出来,阴暗的地方是树林,光明的地方是太阳,障碍的是墙壁,通透的是虚空

甚至小草小树,虽然大小不同,但只要有形都能指出来
如果见性一定在你面前,也应当用手明确的指出来才对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学习解说]:

阿难,要知道如果虚空是见,哪个是空啊?如果物是见,哪个又是物?

你再仔细分析这些物象,找出见性指给我看看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学习解说]:

阿难说:我在重阁讲堂,远看恒河,上望日月
眼睛看到的,手能指出来的都是物,不是见性

世尊,如佛所说,我还是个有漏的初学声闻
就是菩萨也不能离开这些物象,另外指出一个自性

佛说:是这样的


【有漏】
(术语)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也。毗婆沙论曰:“有者,若业,能令后生续生,是名有义。漏者,是留住义,谓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无色界故。”涅槃经曰:“有漏法有二种:一因二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是名为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9043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4298

[禅定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09:5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14 09:53 编辑

                                                                                                                                                        (本楼用时2小时)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如果我的心性都有所归还

为什么如来又说妙明真心不生不灭无所还呢

惟愿世尊慈悲哀愍,为我宣说其中的道理


【心性】
梵语 citta-prakr!ti,巴利语 citta-pakati。即心之本性。又称自性。心之本性有清净、染污,或二者皆不是,或二者皆是等说,于佛教思想史上为经常论议之事,而以心性本净说为其主流。原始佛教之心性说,在增支部经典(A.N.I. 5, 6)中虽仅言心(梵 citta,巴同),然就其意义而言,已关呼心之本性问题,亦即主张心之本性清净。故知原始佛教之心性问题,系以心性清净说为其主。至部派佛教时,大众部、分别论者等主张心性本净;有部等则破之,立心性净不净各异说。据异部宗轮论载,大众部主张心性本净,虽以客尘随烦恼之杂染,然非为心之本体。
 在大乘佛教中,所言心性说乃继原始佛教以来之心性本净说而发展,此乃其特色,并可由此心性本净说溯大乘佛教思想之源流。惟心性本净说在初期、中期及后期之大乘经论中皆提及,多方述及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思想型态,此外,并与如来藏、佛性、菩提心、心真如、法性心、空性、净识、阿摩罗识、唯识实性、圆成实性、心体等思想交替,形成大乘思想之发展,故大乘经论“心性说”之特色,与部派佛教之诸论书中所言心之本性是净是染之心理问题有异,而成为解明成佛之可能性、开悟之心、佛陀之精神特质等诸问题之思想依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随想论、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顺正理论卷七十二、大智度论卷十九、大乘庄严经论卷六、辩中边论卷上、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二)p1402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你看这大讲堂门窗开向东方
当太阳生到天空时,则有阳光照耀大地

晚上没有月光时,到处都是黑暗
云雾环绕时,天空则昏暗

门窗之间的缝隙,则通透
有墙壁的地方,则堵塞不通

见到不同的东西,则用攀援心而分别
无形相时,则遍是虚空

天气昏暗尘沙漫天,则昏尘不清明
天色清朗时,又看到清净的样子


【顽虚还空】
顽者,无知也。顽虚者,谓无形相,顽然无有知觉也。经云: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而言还者,谓无形相之碍,则遍是虚空,若有形相则不见其虚矣。是则顽虚即空,故复还于空也。当知所见之虚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虚时无复见其形相矣。故曰顽虚还空。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学习解说]:

阿难,你看这些种种现象
我现在就把他们各自送还到本因处

什么是本因呢
阿难,这些变化相,明可以归还太阳,为什么
因为没有太阳则不能明,所以明属于太阳,因此归还太阳

暗归还黑月;通归还门窗;塞归还墙壁;缘归还分别心,顽归还虚空
郁[土+孛]归还尘沙;清明归还晴天,世间一切现象都不超出这些变化

你见这八种变化相,其中见性能归还给谁呢
因为如果归还于明,那么黑暗时应当见不到暗才对

可是现在虽然有明暗等种种差别相,但是见性没有差别
那些可以归还的自然不是你,而不能归还的不是你又是谁呢

因此可知,你的妙明真心本自具足
可惜你自己迷惑不清,丧失本有的真心,妄受生死轮回之苦
所以如来说都是可怜悯的人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礙;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礙。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我虽然知道了见性无法归还
但是如何证明,一定是我的真心自性呢

佛告诉阿难:我现在问你
你还未证无漏境界,承蒙佛力加持,得以见到初禅境界
而阿那律见到的阎浮提世界,犹如观看手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

诸佛菩萨见成百上千世界中的十方如来
甚至微尘数那么多的清净国土也是这样,都能清楚的见到
而众生看到的,只不过分寸距离

阿难,我和你观看四天王住的宫殿
水陆虚空虽有昏暗光明等现象,无非都是前尘影像

你应当在这里分别清楚是自体还是他物
现在我要你在这里好好抉择,哪个是我体?哪个是物象?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学习解说]:

阿难,你所见到的一切,从日月宫开始,这些都是他物,不是你的自体

一直到七金山,遍观一切,虽然有种种光明,但也是他物,不是你的自体

渐渐再看,云彩鸟儿,风吹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这些都是他物,不是你的自体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学习解说]:

阿难,这些无论远近,你所见到的物象,虽有种种差别
但见性没有差别,这个妙明真心,就是你的见性

如果你说见性是物的话,那么你应当也能见到我所见到的地方
如果真能见到我所见到的地方,那么我不见时,你为何见不到我不见的地方呢
如果你能见到我不见的地方,自然不是你不见的地方
如果你见不到我不见的地方,自然不是物象,为什么不是你的自性呢

另外如果见是物,那么你见物时,物也应当见到你
这样岂不是纷乱不清了吗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学习解说]:

阿难,你见时,是用你的见性,不是我的见性

要知道见性能周遍一切物象,不是你的又是谁的呢

为何不相信自己的真心自性,找我证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9-27 21:13 , Processed in 0.0797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