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莲),每日学习佛经串贴

[复制链接]

171

主题

5323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583

[精进勋章]

15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2 18:15: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5-13 09:32 编辑

学习 菩萨[授记]凡有四种 ~ 首楞严三昧经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以上

-- [经文] --

时佛欲断众会疑故。告坚意言。

菩萨授记凡有四种。何谓为四。

1.有未发心而与授记。

2.有适发心而与授记。

3.有密授记。

4.有得无生法忍现前授记


是谓为四。

唯有如来能知此事。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末学解说]

当时,佛陀为了断除众生会产生疑惑。告诉坚意(音译悉耻罗末底。印度人。著有入大乘论二卷,其中引用龙树、提婆、罗睺罗、拘摩罗陀等诸师之说,北凉道秦法师将其译为汉文。由此可推测师继龙树、提婆等后出,约为西元第四世纪中人;或认为乃与坚慧同一人)说到。

菩萨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一般有四种。是哪四种呢?

1.有未发心而给与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的。

2.有适发心而给与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的。

3.有秘密给与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的。

4.有得证无生法忍,佛陀现前给与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的。

就是这四种受记。

唯有如来能了知此事。一切声闻(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辟支佛(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所不能知道。

注解:
【坚意】:梵名 Sthiramati。音译悉耻罗末底。印度人。著有入大乘论二卷,其中引用龙树、提婆、罗睺罗、拘摩罗陀等诸师之说,北凉道秦法师将其译为汉文。由此可推测师继龙树、提婆等后出,约为西元第四世纪中人;或认为乃与坚慧同一人。又英译大明三藏圣教目录等,以其梵名与印度之坚慧相同。(历代三宝纪卷九、开元释教录卷四、华严经传记卷一)((参见:坚慧)4448)p4448 FROM:【佛光大辞典】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无生忍】:(术语)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证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曰:“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声闻】:(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辟支佛】:梵语 pratyeka-buddha 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据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载,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慧苑音义卷上)((参见:缘觉)6132)p5613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坚意。云何名为有未发心而与授记。
或有众生往来五道。若在地狱若在畜生若在饿鬼。若在天上若在人间。诸根猛利好乐大法。

佛知是人过此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又于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行菩萨道。供养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佛。教化若干百千万亿无量众生。令住菩提。

又过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号字如是。国土如是。声闻众数寿命如是。灭后法住岁数如是。

佛告坚意。如来悉能了知此事复过于是。是名
未发心而与授记

[末学解说]

坚意(音译悉耻罗末底。印度人。著有入大乘论二卷,其中引用龙树、提婆、罗睺罗、拘摩罗陀等诸师之说,北凉道秦法师将其译为汉文。由此可推测师继龙树、提婆等后出,约为西元第四世纪中人;或认为乃与坚慧同一人)。如何名为有未发心而给与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呢。
或有众生往来五道(为有情往来之所,故曰道。有五处: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与五趣同)。也许在地狱道、也许在畜生道、也许在饿鬼道。也许在天上、也许在人间。诸根(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猛利,喜好乐于学习修行大法(大乘深妙之法,度人广者)。

佛陀了知这样的人经过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会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心。

又于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行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供养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数目字,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佛。教化若干百千万亿无量众生。令住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又过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应当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号字如是。国土如是。声闻众数寿命如是。灭后法住(诸法住于其位,如如不动)岁数如是。

佛陀告诉坚意。如来全部能够了知此事全部过程、情况。这名为未发心而给与授记。

注解:
【坚意】:梵名 Sthiramati。音译悉耻罗末底。印度人。著有入大乘论二卷,其中引用龙树、提婆、罗睺罗、拘摩罗陀等诸师之说,北凉道秦法师将其译为汉文。由此可推测师继龙树、提婆等后出,约为西元第四世纪中人;或认为乃与坚慧同一人。又英译大明三藏圣教目录等,以其梵名与印度之坚慧相同。(历代三宝纪卷九、开元释教录卷四、华严经传记卷一)((参见:坚慧)4448)p4448 FROM:【佛光大辞典】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五道】:(名数)为有情往来之所,故曰道。有五处: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与五趣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根】:(术语)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无量寿经曰:“诸根智慧。”慧远疏曰:“信勤念等,名为诸根。若通论之,一切善法,悉名诸根,如涅槃说。”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无量寿经上曰:“诸根悦豫。”慧远疏曰:“眼等五根,同现喜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法】:(术语)大乘深妙之法,度人广者。法华经序品曰:“今佛世尊欲说大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术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那由他】:数目字,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住】:诸法住于其位,如如不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在上述佛经内容中,佛陀告诉坚意,菩萨授记一般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未发心而给与授记,这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循序推进
首先,五道众生需诸根猛利,好乐大法。
这样经过百千万亿阿僧祇劫,而能够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之后经过百千万亿阿僧祇劫,而能够行菩萨道。供养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佛。教化若干百千万亿无量众生。令住菩提
这样经过百千万亿阿僧祇劫。而能够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字如是。国土如是。声闻众数寿命如是。灭后法住岁数如是。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之所以称为“未发心”,是指最初没有发起菩提心
为什么佛陀会给“未发心”的众生授记呢?
因为虽然这类众生最初没有发起菩提心,但其自身根性猛利,喜好乐于学习大乘妙法
在经过长时间的熏习后,“未发心”的众生便能够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当这类众生发起菩萨心后,便能行菩萨道,而最终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上述内容可知,能发起菩萨心,需要“诸根猛利好乐大法”且累世实修
那么,就应知道关于根器、利根、大乘的相关内容
末学曾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归纳学习过上述主题内容
通过《 [浅谈]<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教导原理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根器]相关内容
通过《佛说演道俗业经》中[财有三种],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善根]相关内容
透过结合《瑜伽师地论 》中“四种声闻”,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大乘][小乘]相关内容


再次重点学习这篇帖子:我是哪种根器?
本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原理,让众生更明白表面所见和其中原理的关系,
以便更心平气和的接受事实与真实,进而老实的努力修行
------------------------------------------------------------------------

为了依照佛陀的教导:「修行与弘法要按照根器与次第」,
所以,在许多涉及「甚深佛法」的弘法文章中,我总是先贴出相关经文与说明来告诉大家

例如: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
众生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
占察善恶业报经: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
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於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虚空藏菩萨经:先知众生善根及了彼心,随其所堪次第说法
优婆塞戒经: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


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大概很少人会认为自己是下等或劣等根器或业障深重(至少一开始都如此),
多数人大都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或能懂的,或甚至以批判的心态来看待佛法或古人的智慧
多数人大都也觉得自己是个好人,没干过什么坏事,没什么业障

这边要说明的是:
佛法中所讲的智慧是指「真正明白法界原理、轮回真相与解脱轮回的智慧」,而并非世俗的聪明才智。
所以,纵使你有世俗的聪明与成就,也不代表你有佛法上所讲的解脱智慧或通达的智慧,
也不代表你就是上等根器或不是下等根器,也不代表你没有各种业障(所知障、烦恼障、无明障)
而是不是个好人或坏人?业障是否深重?这是要看因果律,看累世因果业报,而不是依照今生自我感觉良好

是好人或坏人,这不是依照人类或个人的看法,而是依照六道轮回的善恶观点
例如:你可能没杀人,但是,你今生可能杀生(动物和昆虫),有很多杀业,更不用说还有偷盗(盗版、非法取用)、
或妄语(欺瞒、夸大、阿谀奉承、花言巧语、粗言侮辱、挑拨离间)、邪淫(妻子以外的不正当男女关系)、或甚至毁谤善法或佛法的种种细节问题
所以,世俗一般人若以因果律和佛法来看,大都是业障深重的,而且不自知的,或不信因果而胡作非为的

所以,有没有善根或慧根,是顿根还是钝根,是否业障深重
这是要看众生是否相信因果和佛法,要看能不能信奉因果与佛法,要看是否真正有解脱和通达的智慧
而不是看世俗的聪明才智与成就,因为,世俗的聪明才智与成就只是短暂的、生灭的、无常的,并不能真正解脱累世的轮回

一时的世俗聪明才智与成就,只是代表过去世曾经有过善举或善缘(配合今生的努力),所以才有今生的善报与福报或助缘
(关于配合今生的努力,这不是必要条件,有些人就算今生不努力,也有满满的福报,这是过去世因缘所致)

但是,有了福报和善报,只能说是过去世某时有善心善举,而不代表能解脱轮回,所以不是佛法上所讲的智慧
所谓善根,是指相信因果、断恶修善、行善布施的根性,如果过去世和今生都能如此,那才叫有「善根」
但是,善根或善行并不能真正解脱轮回,而只是修行解脱的助缘(广结善缘),真正解脱轮回要靠「慧根」,
因为,智慧通达才能真正解脱轮回,解脱轮回靠的是能解脱轮回的「解脱智慧」
(如果仔细分类,在佛法上,「解脱智慧」归类于小乘解脱道,大乘或佛乘则是以「佛智」为目标)


所以,「慧根」指的就是想修行解脱的根性,对世俗或事物或修行能通达无碍的智慧
而善根或慧根的多寡,就是看这些特性、根性的比重和倾向,然后再参考今生业报情况,障碍多寡
这样大致就能看出是哪种根器,是劣根,还是足够担当法器(接受佛法或弘法的根器)


不过,其实佛经中早已说明了更简单的辨别方式(很多佛经中都有提到)
如果,在修行上,修行者接触或听闻深法(甚深佛法),不论是从阅读甚深佛经或听闻法师说法
只要是听不懂、或惊讶、或不相信、或感到恐怖害怕、或轻视、或怀疑、或毁谤,
佛经上说,这就是劣等根器或初学根器,或甚至焦芽败种、傲慢者、增上慢者(这是有范围的,从初学小乘根器或劣等到违逆者)
相反,如果能懂、或不惊讶、不害怕、能相信、感觉津津有味、或能恭敬接受和奉行、能赞叹弘扬,
这就是至少是堪受法器,甚至是久修菩萨(这也是有范围的,从有慧根的初学菩萨根器到久修菩萨)


为什么真是像上面所说的这样呢?这些或许有人不服气,但是,其实这是有其中原理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简单说就是如果过去世就已经相信且修行,自然今生也就容易相信和修行,
而这就是根性、特性,也是累积而来,有了真正能迈向解脱的根性,这当然就容易修行和解脱
所以,从一个人的心性习惯行为(或甚至所遭遇的今生果报),都能看出过去与未来,都能看出累世根性


总之,佛法所谈的是能否真正解脱,所以,纵使你有世俗财富或才智,
但是,如果没有相信因果和断恶修善的心,没有修行解脱的心和智慧,
以佛法来说,都是没有善根和慧根的,都是愚痴没有智慧的,都是业障深重的
这些没有什么好争辩的,这些都是根据真实来判断,什么真实?就是能否解脱轮回的真实
如果你有解脱轮回的根性,那才有解脱轮回的可能,也才被称为有善根(助缘)或慧根(根本)

这就像喝醉的人走起路来歪七扭八,就算说自己没喝醉,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人喝醉了
因为从一切性(原理、特性)相(外表、特征)都显示这人喝醉了,所以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同样道理,在佛法和修行上,在解脱轮回方面,也有很多能看出众生根性的性相
这些都是不论众生如何辩解、争辩或不信、或甚至愤而诋毁,也无法抹煞或扭曲的事实
也因此,忏悔并且修正才是唯一转变的正路,切勿死鸭子嘴硬而一再自甘堕落而自误

虽然,「根器」的「性相」都明明白白,无法矫饰或诈骗,只能靠累世实修来累积
但是,只要修行者有心修行,发心增上,佛菩萨就会提携并且给予机会与考验
众生只要努力,就会增上,终究会有解脱轮回的一天

也因此,发心命终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是个最好的选择
有了好的环境,所谓「近朱者赤」,才能避免在世俗或六道中一再堕落和轮回


以上说明,提供参考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这篇帖子已经很清楚的讲解了
什么是善根、慧根、接受佛法或弘法的根器、劣根......
从而就可以知道如何去辨别自己和众生是什么样的根器

也告诉了我们如何获得上等根器的方法
靠累世实修来累积”,“发心命终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

末学当按照善知识教导去做。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5323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583

[精进勋章]

15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5:54: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5-11 16:44 编辑

学习 怎样才能让佛授记我们成佛? ~ 佛藏经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以上

-- [经文] --

舍利弗。过是千劫已无复辟支佛。

我时阎浮提死。生梵世中作大梵王。如是展转五百劫中。常生梵世作大梵王。不生阎浮提。

过是五百劫已。下生阎浮提。治化阎浮提。命终生四天王天。

于中命终生忉利天。作释提桓因。

如是展转满五百劫。生阎浮提满五百劫。生于梵世作大梵王。

[末学解说]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过了千劫后,已再没有辟支佛(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

我当时于阎浮提(华译为赡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因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死。生于梵世(又作梵色界、梵世天、梵世界、梵界。指梵天所支配之世界。又“梵世”一词亦可作为色界诸天之总称,盖以此界之人已离淫欲之故)中作大梵王(大梵天为初禅天之王,故曰大梵天王,略曰大梵王,亦曰梵王)。像这样展转(又作转转。即顺次连续之意。顺次对照,称为展转相对,或展转相望。相互由他转生,则称为展转相生)五百劫中。常生于梵世作大梵王。而不生在阎浮提。

这样过了五百劫。下生于阎浮提。治化阎浮提。命终生于四天王天(四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须弥山腰,六欲天之第一重)。

再于命终生于忉利天(华译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顶,天主名释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个天臣,分居忉利天之四方,连他自己的宫殿,共有三十三个天宫,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此天一昼夜,人间已经一百年)。作释提桓因(忉利天之主,简称释帝,或帝释)。

像这样展转满五百劫。生于阎浮提,满五百劫后。生于梵世(又作梵色界、梵世天、梵世界、梵界。指梵天所支配之世界。又“梵世”一词亦可作为色界诸天之总称,盖以此界之人已离淫欲之故),作大梵王(大梵天为初禅天之王,故曰大梵天王,略曰大梵王,亦曰梵王)。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辟支佛】:梵语 pratyeka-buddha 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据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载,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慧苑音义卷上)((参见:缘觉)6132)p5613FROM:【佛光大辞典】

【阎浮提】:华译为赡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因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梵世】:梵语 brahmaloka,巴利语同。又作梵色界、梵世天、梵世界、梵界。指梵天所支配之世界。又“梵世”一词亦可作为色界诸天之总称,盖以此界之人已离淫欲之故,而古来于印度,离欲、清净之行即称为梵行。(佛藏经卷下)p4629FROM:【佛光大辞典】

【大梵天王】:(天名)大梵天为初禅天之王,故曰大梵天王,略曰大梵王,亦曰梵王。色界十八天之通名,然以就初禅梵天之王而言,为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展转】:梵语 param!para^ 或 anupu^rva。又作转转。即顺次连续之意。顺次对照,称为展转相对,或展转相望。相互由他转生,则称为展转相生。p4086 FROM:【佛光大辞典】

【四天王天】:四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须弥山腰,六欲天之第一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忉利天】:华译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顶,天主名释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个天臣,分居忉利天之四方,连他自己的宫殿,共有三十三个天宫,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此天一昼夜,人间已经一百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释提桓因】:忉利天之主,简称释帝,或帝释。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舍利弗。我于九千劫中。但一生阎浮提。九千劫中但生天上。

劫尽烧时生光音天。世界成已还生梵世。九千劫中都不生人中。

舍利弗。是九千劫无有诸佛辟支佛。多诸众生堕在恶道。

[末学解说]

舍利弗。我于九千劫中。只有一生在阎浮提。九千劫中只于天上。

劫尽烧时,生光音天(色界二禅的最高天,此天绝音声,众生要说话,便自口中发出净光来作识别,故名光音。佛经说劫初的人类,就是从光音天来的)。世界成后,还生于梵世(又作梵色界、梵世天、梵世界、梵界。指梵天所支配之世界。又“梵世”一词亦可作为色界诸天之总称,盖以此界之人已离淫欲之故)。九千劫中,都不生于人道中。

舍利弗。这九千劫,没有诸佛,辟支佛(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多诸众生堕在恶道。

注解:
【光音天】:色界二禅的最高天,此天绝音声,众生要说话,便自口中发出净光来作识别,故名光音。佛经说劫初的人类,就是从光音天来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梵世】:梵语 brahmaloka,巴利语同。又作梵色界、梵世天、梵世界、梵界。指梵天所支配之世界。又“梵世”一词亦可作为色界诸天之总称,盖以此界之人已离淫欲之故,而古来于印度,离欲、清净之行即称为梵行。(佛藏经卷下)p4629FROM:【佛光大辞典】

【辟支佛】:梵语 pratyeka-buddha 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据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载,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慧苑音义卷上)((参见:缘觉)6132)p5613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是万劫过已。有佛出世。号曰普守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我于尔时梵世命终。生阎浮提作转轮圣王。号曰共天。人寿九万岁。

我尽形寿以一切乐具。供养彼佛及九十亿比丘。于九万岁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普守佛亦不说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何以故。我于尔时不能通达诸法实相。贪着计我有所得见。

[末学解说]

舍利弗。又经过万劫后。有佛出世。名号为普守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我当时于梵世(又作梵色界、梵世天、梵世界、梵界。指梵天所支配之世界。又“梵世”一词亦可作为色界诸天之总称,盖以此界之人已离淫欲之故)命终。生在阎浮提作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名号为共天。人寿九万岁。

我尽形寿(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以一切乐具。供养彼佛以及九十亿比丘。于九万岁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这普守佛也不说我。你于来世当得作佛。

为什么呢。因为我于当时不能通达诸法实相(又名真如、法性、实际等,即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贪着计较我有所得之见。

注解:
【梵世】:梵语 brahmaloka,巴利语同。又作梵色界、梵世天、梵世界、梵界。指梵天所支配之世界。又“梵世”一词亦可作为色界诸天之总称,盖以此界之人已离淫欲之故,而古来于印度,离欲、清净之行即称为梵行。(佛藏经卷下)p4629FROM:【佛光大辞典】

【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即四洲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法实相】:又名真如、法性、实际等,即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舍利弗。于是劫中有百佛出名号各异

我时皆作转轮圣王。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是诸佛亦不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以有所得故。

[末学解说]

舍利弗。于此劫中,有百佛出世,名号各异。

我当时皆作为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尽形供养(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及诸弟子。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但是诸佛也没有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你于来世当能够得证作佛。因为有“我”所得的缘故。

注解:
【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即四洲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我念过世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值千佛

皆号阎浮檀。我尽形寿四事供养。

亦无记我。以有所得故。

[末学解说]

舍利弗。我忆念过去世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以值遇千佛。

皆号为阎浮檀。我尽形寿(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四事(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供养。

也没有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因为有“我”所得的缘故。

注解:
【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FROM:【佛光大辞典】

【四事】:(名数)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衣服卧具饮食医药。”无量寿经下曰:“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盂兰盆经疏上曰:“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我念过世。亦于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值六百二十万诸佛

皆号见一切义。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

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末学解说]

舍利弗。我忆念过去世。也于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以值遇六百二十万诸佛。

皆号为见一切义。我当时都作为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供养及诸弟子。

也没有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因为有“我”所得的缘故。

注解:
【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即四洲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FROM:【佛光大辞典】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我念过世亦于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值八十四佛

皆号帝相。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

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末学解说]

舍利弗。我忆念过去世,也于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以值遇八十四佛。

皆号为帝相。我当时皆作为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供养及诸弟子。

也没有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因为有“我”所得的缘故。

注解:
【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即四洲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FROM:【佛光大辞典】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我念过世亦于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值六十五佛

皆号日明。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

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末学解说]

舍利弗。我忆念过去世,也于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以值遇六十五佛。

皆号为日明。我当时皆作为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供养及诸弟子。

也没有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因为有“我”所得的缘故。

注解:
【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即四洲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FROM:【佛光大辞典】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我念过世亦于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值六十二佛

皆号善寂。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

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末学解说]

舍利弗。我忆念过去世,也于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以值遇六十二佛。

皆号为善寂。我当时皆作为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供养。

也没有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因为有“我”所得的缘故。

注解:
【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即四洲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FROM:【佛光大辞典】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如是展转乃至见[定光佛]乃得[无生忍]。即记我言。

汝于来世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末学解说]

如是展转(即顺次连续之意。顺次对照,称为展转相对,或展转相望。相互由他转生,则称为展转相生)乃至见到[定光佛]乃得证[无生忍(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证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才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言。

你于来世过阿僧祇劫(无数劫也。劫者年时名)。当得证作佛,名号为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注解:
【展转】:梵语 param!para^ 或 anupu^rva。又作转转。即顺次连续之意。顺次对照,称为展转相对,或展转相望。相互由他转生,则称为展转相生。p4086 FROM:【佛光大辞典】

【无生忍】:(术语)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证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曰:“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阿僧祇劫】:(术语)无数劫也。劫者年时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在上述佛经内容中,佛陀继续为舍利佛进行演说,归纳总结其重点是:
即使升至天道,成为诸天之主,恭敬供养诸佛及弟子,发心求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还是会因“不能通达诸法实相。贪着计我有所得见”,而不能被佛授记
直到见到[定光佛],得证[无生忍]后,方才被授记。

那么,无生忍是什么意思呢?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生法忍】:(术语)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智度论七十三曰:“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生法忍】:理本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故名无生。谓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是名无生法忍。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生法忍】:又称无生忍。指对无生之法理的认知。即彻底认知空、实相之真理而安住之。亦即对‘一切法不生不灭’之理,能够确切地掌握之谓。此处之‘忍’,是‘确认’、‘确知’之意。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生法忍】:指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曰无生法忍。为三忍之《大智度论》卷五十载:“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载:“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要学习真如实相,就应先了知种种[真相]是什么
首先要对人生和生命的真相,有些基础的认识和了解
了解后才容易发起真心去学习,也才容易由实修中的体会增加信心
认识清楚了,才容易自动自发的去做,才甘愿做——[建议初学必读]~认识生老病死和法界真相,以及改变命运的原理和方法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真相]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真相
什么是[真相]呢?
就是[心念]决定众生[轮回]或[成佛]
[心念]是一切的根本,
这也是末学常讲心法的原因,因为这是根本

心念的原理,就是~
由众生六根受到外尘(外相)影响,产生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各种感官觉受,产生种种意念或思想观念,这些念头就会成为潜意识,然后逐渐成为第八识的习气或无明(无智愚痴)种子
不论是痛苦或快乐,都逐渐形成强烈的执着
而又由这第八识累积的无明习气,累世影响众生的观念和行为
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这样就造成轮回,这就是轮回的真相

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呢?
就是[贪欲][瞋念][愚痴]
什么是[贪][瞋][痴]呢?
就是负面的心念

什么是成佛的根本呢?
就是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不二心
就是种种正面的心念

所以说[[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略说]为什么常说众生根器因缘不同,所以成就或果报不同?

二、生命的真相
从佛经中,我们可以知道,生命的型态非常多样,超越以往甚至现今一般人类的认知
不仅有人类(人道)、动物(畜生道),鬼(鬼道)或神灵(这部份包含鬼道、仙趣、天道三种)或地狱(地狱道)也都是真实的
生命并不会真正死亡而消失,而是随着心念和行为的造作,形成综合的业力而驱使生命流转成另一种生命型态,这过程就叫轮回或转生
而其中这种各自不同心念和行为造作而形成的不同业力,而驱使神识流转形成不同的生命,这就叫因果,不同的复杂原因形成各自不同的结果
这就是生命的真相
——【法性原理解析】生命的次第与真相&吃斋念佛诵经有什么用?

三、法界的真相
什么是法界的真相呢?
就是众生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只是因为对六道的执着抓取不放,所以一直累世轮回
也就是因为种种无知害怕恐惧和情爱欲望贪着, 无法认清六道轮回的真相
因为对表相的执着,所以无法脱离轮回引力的控制

其实,轮回或解脱是可以自主的,
如果众生因为对表相的贪瞋痴, 这心念就不由自主, 就会堕入轮回
就像您对梦境中事物情境的执着, 这梦就一直持续, 如果您能破除梦境, 知道梦境是虚幻, 梦就醒了
如果众生对世俗能放下执着, 就能超越表相, 而投生清净的天道, 甚至脱离六道轮回的引力控制而成佛

六道轮回其实是自己造成的, 是自己的心念造成的
六道轮回的引力就是自己心念执着的力量
而这解脱轮回的诀窍, 就在于心念的超越和自主性
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超越者

如果众生不明白这道理, 也没有学习超越表相的理论和方法
这就会堕入心念的不自主性, 而与其他众生互相干扰, 形成共业引力而沉沦

如果您能知道这道理, 学习超越困境苦难和欲望贪着,
这样就能逐渐超越表相而成佛, 这就是罪性本空的道理,
因为罪就在于一念之间, 所以一切佛法都要以心为根本, 罪从心忏, 戒从摄心
所以,佛已经成佛了, 就算提婆达多怨恨他, 佛依然成佛了, 这就是自主性的原理

我们每个众生都可以自主而成佛, 不论你过去有多少罪业,
只要您有超越的智慧, 知道罪性本空, 就能超越一切苦难业障而成佛
重点就在于心念的清净, 断除贪瞋痴和世俗杂染
这样就能恢复佛性原本的清净, 俱足佛性圆满的功德能力, 如同诸佛一般
这就是般若智慧的奥妙, 也是法界的真相
——法界真相

四、宇宙的真相
佛经中也讲到不可思议的宇宙真相
在宇宙中,并不是只有人类,人类也不是真正的高等生命,宇宙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银河世界
佛经中讲到宇宙中还有很多其他佛国净土或他方世界,不过,以人类目前的科技当然无法到达
虽然如此,但是,如果透过修行,藉由心念的提升,如果符合一定标准,还是可以在人类型态终结之后转生到他方世界的佛国净土的
又或者,在修行到一定的次第,透过禅定观行或佛力加持,也可以由心念的投射而看到他方世界或佛国净土

除了遥远宇宙的他方世界或佛国净土,一般没有修行的普通人,也可能有机会接触当下不同维次空间另类生命型态的经验
例如可能因为过去累世造恶业或没有足够善业或今生杀业过多过重,而有许多负面因缘而接触到鬼道众生,而有见鬼或被干扰的经历
——【法性原理解析】生命的次第与真相&吃斋念佛诵经有什么用?

五、如何面对生命真相(实相)
1.当众生不明白因果的时候,佛法讲人生无常
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会有什么苦难降临
所以,要学会看开世事,不要偏执, 应该把握人生,珍惜时间,善待亲友
应该积极乐观行善,广结善缘,善待周遭的人,这样才能营造美好的人生
不过,这种不明白因果的人生是无助的,对于未来没有着落
所以,佛菩萨逐渐会对这类人讲因果轮回,让众生明白因果轮回的道理

2.当众生学佛后,相信因果的时候,佛法讲六道轮回(+人生无常)
过去因造成现在果,现在因造成未来果
累劫因果复杂,又因为尚未成就宿命通,所以无法知道前世因缘
因此更应积极行善,转化并且创造自己的未来
这种相信因果的人生是有目标的,虽然没有神通能知过去未来,
但是因为相信因果,所以人生是有目标的,不会那么彷徨
所以,佛菩萨会对这类人讲戒律和十善业,让众生断恶修善
透过行善断恶,让众生自己学习创造自己的人生,决定自己的未来
例如,以种种善业的功德福报,求生天上或净土

3.当众生真正发起大心,愿意行菩萨道成就佛果的时候
佛法讲法界不生不灭真相,生命究竟来说没有生死,不生不灭
仅是众生因为执着的关系,所以迷于生死烦恼与痛苦
这阶段,[新学菩萨]要加强用佛法正知见,取代凡夫对人生和生命的错误知见,
随时思维正知见,保持正观正念,以破除凡夫对人生的种种执着和妄念
所以,[新学菩萨]逐渐对人生的看法就会与一般凡夫不同,而能逐渐生死自在
而[久修菩萨]早已累世修学这些道理,所以能够自在的面对生死,没有疑惑
并且发起大愿心,继承如来家业,回入六道,帮助众生破除迷惑,解脱轮回之苦——[略说]学习面对人生(生命)的真相(实相)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5323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583

[精进勋章]

152#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1:38: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5-10 11:42 编辑

学习 怎样才能让佛授记我们成佛? ~ 佛藏经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以上

-- [经文] --

佛告舍利弗。我念过世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值三十亿佛。皆号释迦牟尼。

我时皆作转轮圣王尽形供养。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是诸佛不记我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何以故。以我有所得故。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我忆念过去世求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值遇三十亿佛。皆号释迦牟尼。

我当时都是作为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尽形(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供养。以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是这些诸佛当时没有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而是说。你当于来世能够得证作佛。为什么呢?因为有“我”所得的缘故。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即四洲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FROM:【佛光大辞典】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我念过世得值八千佛。皆号定光。

我时皆作转轮圣王尽形供养。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是诸佛皆不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何以故。以我有所得故。

[末学解说]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我忆念过去世得以值遇八千佛。皆号定光。

我当都是作为作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尽形(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供养。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而这些诸佛都没有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你当于来世能够得证作佛。为什么呢?因为有“我”所得的缘故。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即四洲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FROM:【佛光大辞典】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我念过世值六万佛。皆号光明。

我时皆作转轮圣王尽形供养。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是诸佛亦不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何以故。以我有所得故。

[末学解说]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我忆念过去世值遇六万佛。皆号光明。

我当都是作为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尽形(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供养。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而这些诸佛也都没有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你当于来世能够得证作佛。为什么呢?因为有“我”所得的缘故。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即四洲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FROM:【佛光大辞典】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我念过世值三亿佛。皆号弗沙。

我时皆作转轮圣王四事供养。

皆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末学解说]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我忆念过去世值遇三亿佛。皆号弗沙。

我当时都是作为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事(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供养。

全都没有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因为有“我”所得的缘故。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即四洲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事】:(名数)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衣服卧具饮食医药。”无量寿经下曰:“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盂兰盆经疏上曰:“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我念过世得值万八千佛。皆号山王。劫名上八。

我皆于此万八千佛所剃发着法衣。修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末学解说]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我忆念过去世值遇万八千佛。皆号山王。

劫名上八。我对于这万八千佛所,剃发,着法衣。修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全都没有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因为有“我”所得的缘故。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我念过世得值五百佛。皆号华上。

我时皆作转轮圣王。悉以一切供养诸佛及诸弟子。

皆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末学解说]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我忆念过去世值遇五百佛。皆号华上。

我当时都作为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悉以一切供养诸佛及诸弟子。

全都没有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因为有“我”所得的缘故。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即四洲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我念过世得值五百佛。皆号威德。

我悉供养。皆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末学解说]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我忆念过去世值遇五百佛。皆号威德。

我全部进行供养。都没有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因为有“我”所得的缘故。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我念过世得值二千佛。皆号憍陈如。

我时皆作转轮圣王。悉以一切供具供养诸佛。

皆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末学解说]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我忆念过去世值遇二千佛。皆号憍陈如。

我当时都作为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悉以一切供具供养诸佛。

全都没有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因为有“我”所得的缘故。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转轮圣王】: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即四洲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我念过世值九千佛。皆号迦叶。

我以四事供养诸佛及弟子众。

皆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末学解说]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我忆念过去世值遇九千佛。皆号迦叶。

我以四事(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供养诸佛及弟子众。

全都没有授记(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我。因为有“我”所得的缘故。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事】:(名数)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衣服卧具饮食医药。”无量寿经下曰:“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盂兰盆经疏上曰:“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我念过去于万劫中无有佛出。

尔时初五百劫。有九万辟支佛。

我尽形寿。悉皆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尊重赞叹。

次五百劫。复以四事供养八万四千亿诸辟支佛。尊重赞叹。

[末学解说]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我忆念过去世,于万劫中,无有佛出。

当时初五百劫。有九万辟支佛(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

我尽形寿(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悉皆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尊重赞叹(赞扬歌叹之意。又作赞、叹。即以偈颂等赞扬歌叹佛菩萨之威德神力)。

次五百劫。又以四事(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供养八万四千亿诸辟支佛。尊重赞叹。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辟支佛】:梵语 pratyeka-buddha 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据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载,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慧苑音义卷上)((参见:缘觉)6132)p5613FROM:【佛光大辞典】

【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FROM:【佛光大辞典】

【赞叹】:<一>梵语 varN!a。赞扬歌叹之意。又作赞、叹。即以偈颂等赞扬歌叹佛菩萨之威德神力。据法华文句卷三下载,以言语表现赞叹者,称为寄言叹;无法以言语表现,而在心中加以赞叹者,称为绝言叹。世亲净土论中,赞叹门为五念门之一;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亦谓赞叹供养为净土往生五正行之一。
 日本净土真宗主张,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得他力之信心者,方为真赞叹。(大智度论卷三十、往生论注)
 <二>日本佛教赞歌之一种。以百石赞叹、舍利赞叹、法华赞叹为最早,盛行于平安朝初期。p6976FROM:【佛光大辞典】

【四事】:(名数)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衣服卧具饮食医药。”无量寿经下曰:“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盂兰盆经疏上曰:“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佛陀对舍利佛说了九次没有被授记的原因,均是这一个:“以有所得故

开始学习时,末学并没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也在纳闷
佛陀的发心也正确——“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也恭敬供养诸佛及其弟子——“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尽形供养”“四事供养”“一切供具供养

为什么诸佛却都不授记呢?为什么有所得就不会被授记呢?
学习的过程中,末学一直在问自己上述的问题,也在思维

感恩佛菩萨慈悲加持,突然间,末学以自己的次第领悟到
这个“有所得”,其实是因为执着于所谓的那个“我”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心念:“我有所得
这个“我”,不是真我,不是真正的佛性,所以不能授记成佛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中「真我」与「假我」认真学习思维

南无本师 释迦牟尼佛!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又称《阿毘达磨发智大毘婆沙论》、《大毗婆沙论》、《鞞婆沙论》,属于佛教「经、律、论」三藏中的论书。
「论」就是菩萨圣众对佛所说的佛经或佛法的说明或研讨,以便让众生更明白其中道理与原理。

唐朝「玄奘」法师翻译的《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上面说:

「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
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不名恶见。
外道亦说。实有补特伽罗我。
补特伽罗非实有性。虚妄见故名为恶见。」

说明如下:

【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这是说:「我」有两种,
第一种叫作「法我」,「法我」意义很深远,可以依照不同次第做不同深浅的解说,稍候再说明
第二种叫作「自我」或「假我」,「补特伽罗」就是指「有情众生」,就是指轮回中的正报主体,依报则是客体
例如:人就是主体,就是正报,车子房子就是客体,就是依报。「补特伽罗我」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自我」,
就是『有情众生所认为的自己』,而这通常就是指自己这个肉体或观念中的我

【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不名恶见】
能够善于解说佛法的人,只说:「真实有『法我』」,这是因为真有法性原理这回事,所以,能真实的明白法性原理,这就不叫恶知见
其实,能真实的明白法性原理,这就是所谓的「见性」,同样这个「见」字,「如实见」是指真实明白,「恶见」是指「恶知见」
所以,读佛经如果不能明白佛经中所指的真正意义和原理,而在表相上依文解字,那就会产生严重的偏差,也会产生执着和争论
这也就是《无量义经》说的「无量义」,就是不同心量次第的众生,所见所理解的不同,看法就不同,修行结果也不同

【外道亦说。实有补特伽罗我。】,
佛法上认为有真实的「法我」,而外道也认为有真实的我,不过,外道所认为的是真有「自我」,
就是外道或一般凡夫,通常执着在「肉体的我」上,或执着在「自我」的观念上(就是观念上所认为的我)

【补特伽罗非实有性。虚妄见故名为恶见】,
但是,其实「自我」(不论肉体或观念上的我)没有真实性(这是从根本和究竟上来说),
因为「自我」是众生在六道轮回中执着虚妄下而形成观念见解上的我,以及因念而投生成为肉体这个我
但是,除了人道和畜生道,鬼道或天道并不是以肉身为身体,而是意念身,
所以,「我」这个身体,从不断「六道轮回」的过程看来,「我」和「身体」以及「观念」都是虚幻变异的,
而且就是因为不能认清轮回真相,不知道法界的法性原理,不明白佛性,因妄念执着假象的我和客尘而轮回,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这就像在梦中,你想吃梦中的烤肉,或正在吃,醒来,梦中的肉和我都是假的,而且梦中吃肉的想法也是因迷而生,也是虚幻
所以众生执着的这个自我,就像由各种观念织成的梦境,梦中的我就是由各种观念见解织罗而成的,所以没有真实性
而如果把这种「虚妄性」中的「假我」当成真实,这种认假为真的知见就叫作「恶知见」

相对来说,如果修行者能逐渐明白「法我」,不论生活中或梦中都能逐渐契入「法我」,这就能逐渐见到真实而解脱
所以,就算在梦中,梦中能知见「法我」,这都是好的,因为『实有法我。法性实有』,梦中能见性,也能趣向解脱
也就是,真实的原理,不论在生活中或梦中,对众生的观念都有矫正作用,能让众生逐渐契入真实。
反之,妄念,不论在生活中或梦中,都不应该执着虚妄。简单说就是:『真理到哪里都是真理!』。

至于「法我」,从佛法上来说,就是指真正真实的我,究竟的我,根本的我,实相的我,觉悟的我
以佛法中的不同佛法名相来说,简单说就是:
清净后的「第八识」(空如来藏、第九识=庵摩罗识)、或「佛性」、或称「自性」
这些以前讲过许多次,可以参考下面文章和经文:
【真密&真皈依】《涅槃经》:「如来秘藏真实义」、「真归依处」即是「佛性」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另外,有一点要再说清楚、深入说明的,就是:
不是知道有轮回,就说是知道真相或真我,也不是一直轮回的我就是真我
因为有些外道也知道有轮回,这就像,人都知道人会作梦,但是,不是这样就说人们都明白真相

这差别是说,「听说或知道」不见得真正明白「原理和法性」,也就是说,人人都作梦都轮回,难道说都知道真相?当然不是
只有真正明白原理,而且不论在生活中或梦中都能见性,都能明白原理,都能不堕入执着,这才能说自己明白、契入「法我」
也就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不论梦中或轮回中(例如菩萨投生入世),真正的觉照,才是真正的见性,而这才是「法我」

总而言之,轮回中的我,因为不能见性,所以浑沌,所以,这种迷糊的我并不是真我,「佛性」才是「真我」
因为众生的欲望和执着,「佛性」被「六尘」所覆盖,所以,才需要透过修行来除盖恢复「真我」「佛性」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5323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583

[精进勋章]

151#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16:5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5-9 16:56 编辑

学习 [转]遵佛所说 - 次第说法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以上

-- [经文] --

若有智人,菩萨则为次第说法:

著文字者,为说句义;

若已先学奢摩他者,菩萨为说毗婆舍那;

若有先学毗婆舍那,则应为彼说诸三昧;

若著持戒为说地狱,持戒不著则不说之;

若著闻者为说思修;著三昧者说入般若;

[末学解说]

如若有智人(有智之人也),菩萨应当为其按照次第(顺序之意。为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后顺序者,称为次第)进行说法:

对着于文字者,为其解说句义;

如若已先学奢摩他(意译止、寂静、能灭,为禅定的异名,乃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远离并止息一切之散乱,使心寂静。此常具“观”(智慧)并用,称为止观)者,菩萨为其演说毗婆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如若有先学毗婆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则应为其演说种种三昧(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如若著于持戒,为其演说地狱,持戒不著,则不说之;

如若著于闻者,为其演说思修;著于三昧者,为其演说入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注解:
【智人】:(杂名)有智之人也。智度论十曰:“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次第】:梵语 anukrama。顺序之意。为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后顺序者,称为次第。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载,于因果一一流转中,所假立之名,称为次第。另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六举出三种次第,即:(一)刹那流转次第,又作诸行流转次第,谓诸行之前后念相续流转之次第。(二)内身流转次第,谓一身中十时之次第。(三)成立所作流转次第,谓身外器界之前后安布次第。上述三种次第,系依诸法流转之分位而假立者,故非实法。
 此外,密教之修法、法会、行事等,记录仪式之顺序,亦称为次第。如金刚界次第、十八道次第、尊胜佛次第、不动次第等,皆为其例。(瑜伽师地论卷三、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百法明门论、瑜伽论记卷十五下)((参见:二十四不相应法)178)p2464 FROM:【佛光大辞典】

【奢摩他】:为梵语 camatha  之音译,意译止、寂静、能灭,为禅定的异名,乃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远离并止息一切之散乱,使心寂静。此常具“观”(智慧)并用,称为止观。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毗婆舍那】:(术语)Vipas%yana%,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起信论元晓疏下曰:“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慧琳音义十八曰:“毗钵舍那,唐云观。”涅槃经疏十二曰:“毗婆舍那,此翻为观,亦云见。”慧苑音义上曰:“毗钵舍那,此云种种观察,谓正慧决择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昧】: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乐阿兰若即应为说心远离法;

若有乐闻佛功德者为说圣智;

为贪欲者说不净法;

为瞋恚人说慈悲法;

为愚痴者说缘生法;

为等集者说种种法,

[末学解说]

对乐于阿兰若(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者,即应为其演说心远离(向自己之内界,而思惟远离不善迷惑也)法;

如若有乐闻佛功德者,为其演说圣智(正照真谛,远离虚妄分别之智慧,称为圣智);

为贪欲者演说不净(污秽也,鄙陋也,丑恶也,过罪也)法;

为瞋恚人演说慈悲(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法;

为愚痴者演说缘生法(指由缘而生者,或谓其理法);

为等集者演说种种法,

注解:
【阿兰若】:梵语 araN!ya,巴利语 aran~n~a 之音译。又作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略称兰若、练若。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其住处或居住者,即称阿兰若迦(梵 a^raN!yaka)。
 据慧苑音义卷上载,阿兰若有三种:(一)达磨阿兰若(梵 dharma-araN!ya),乃求菩提之道场。(二)摩登伽阿兰若(梵 ma^tan%ga-araN!ya),即坟场,或距村落一俱卢舍,即大牛之吼声不能听闻之处。(三)檀陀伽阿兰若(梵 daN!d!aka-araN!ya),即无人烟之沙碛。至后代,一般之寺院精舍亦称阿兰若,多位于远离繁嚣城市,而又便于出家、在家人出入之僻静郊野。此外,比丘为修行而常居于阿兰若,称阿兰若行,属于十二头陀行之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有部毗奈耶卷二十四、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五、大日经疏卷三、俱舍论光记卷十三、大乘义章卷十五、玄应音义卷二十三)p3697 FROM:【佛光大辞典】

【心远离】:(术语)二种远离之一。向自己之内界,而思惟远离不善迷惑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智】:正照真谛,远离虚妄分别之智慧,称为圣智。往生论注卷下(大四○·八四三下):“法性无相,故圣智无知。”此外,佛之教法称为圣网,以其罗致众生,使归于正法,故以网喻之。又以佛所说之法契合于正理,故称为圣法。佛之感应则称为圣应。p5584FROM:【佛光大辞典】

【不净】:(术语)污秽也,鄙陋也,丑恶也,过罪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慈悲】: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涅槃经说:“大慈大悲,名为佛性。”观无量寿经也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无缘慈,摄诸众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缘生法】:梵语 prati^tyasamutpanna-dharma,巴利语pat!iccasamuppanna-dhamma。指由缘而生者,或谓其理法。杂阿含经卷十二(大二·八四中):“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盖依缘而生之缘起支或其理法,称为缘生法。俱舍论卷九将杂阿含经之因缘法译为缘起法,缘生之法译为缘已生法,将十二缘起诸支之因分解释为缘起,果分解释为缘已生。瑜伽师地论卷十亦云(大三○·三二五下):“诸行生起法性,是名缘起,即彼生已,说名缘生。”中论卷一因缘品第十三、十四颂,则从诸法无自性之立场,说明果与缘之关系,谓(大三○·三中):“若果从缘生,是缘无自性;从无自性生,何得从缘生?果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以果无有故,缘、非缘亦无。”
 缘起系梵语 prati^tyasamutpa^da 之意译,旧译为因缘;缘生则为梵语 prati^tyasamutpanna 之意译。缘生、缘起、因缘等三词互为通用之例极多。唐朝玄奘所译摄大乘论释卷二中说分别自性及分别爱非爱二缘起,然梁代真谛所译摄大乘论释卷二则于该处译为分别自性与分别爱非爱二种缘生,即为此类译例。此外,隋代达磨笈多译之缘生论一卷,为唐代不空所译大乘缘生论一卷之同本异译,其内容则为解说十二缘起。(大生义经、毗婆尸佛经卷上、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十七、信佛功德经、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二、品类足论卷六、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俱舍论卷五、卷七、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十四、顺正理论卷二十八、阿毗昙心论卷一行品、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六、因缘心论颂)p612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或说不净,或说慈悲,或说因缘;

调化众生为说净戒、禅定、智慧;

应入佛乘而受化者,为次第说诸波罗蜜;

应以抑挫而受化者,先折其辞,然后说法;

种种语言而受化者,即应为说因缘譬喻,令其得解;

应以深法而受化者,即应为说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无人、无我、无诸法相;

[末学解说]

或演说不净,或演说慈悲,或演说因缘;

调化众生,为其演说净戒(清净之戒行也)、禅定(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故定之名宽,一切之息虑凝心名之,禅之名狭,定之一分也。盖禅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为定,而三昧无思惟审虑之义,故得名为禅也。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智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又知俗谛曰智,照真谛曰慧。通为一也);

对应入佛乘(说一切众生悉可成佛之道之教法,谓之佛乘)而受化者,为其按照次第演说诸波罗蜜(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

对应以抑挫而受化者,先说服,然后再进行说法;

对种种语言而受化者,即应为其演说因缘譬喻,令其得以信解;

对应以深法而受化者,即应为其演说般若波罗蜜(般若译义是智慧,波罗蜜译义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是说般若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去)及方便力、无人、无我(无有实我)、无诸法相(谓一切法都是缘生的,无真实之体,亦无真实之相);

注解:
【净戒】:(术语)清净之戒行也。法华经序品曰:“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禅定】:(术语)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故定之名宽,一切之息虑凝心名之,禅之名狭,定之一分也。盖禅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为定,而三昧无思惟审虑之义,故得名为禅也。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然禅定虽皆为心之德,而欲界所属之心非有此德,属于色界,无色界之界之心德也。若色无色相对,则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故谓之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为世间法,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非三界所属之心体所具,故欲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欲得定,则必断欲界之烦恼,欲得无漏之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而此中禅在最初,不惟为诸定之根本,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亦依此禅。且禅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于禅,故以禅为学道之最要者。大乘义章十三曰:“禅者是中国之言,此翻为思惟修习。(中略)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定如前释,离邪乱故说为正。”智度论二十八曰:“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次第禅门一上曰:“禅是外国之言,此间翻则不定。今略出三翻:一摩诃衍论中,翻禅,秦言思惟修。二举例往翻,如檀波罗蜜,此言布施度、禅波罗蜜,此言定度,故知用定以翻禅。三阿毗昙中,以功德丛林以翻禅。”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深入禅定见十方佛。”无量寿经上曰:“得深禅定。”同净影疏曰:“禅谓四禅,定所谓四空定等。”六度集经曰:“复有四种禅定,具足智慧:一常乐独处,二常乐一心,三求禅及通,四求无碍佛智。”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智慧】:(术语)梵语若那Jn^a%na,译曰智。般若Prajn^a%,译曰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又知俗谛曰智,照真谛曰慧。通为一也。大乘义章九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法华经义疏二曰:“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瑜伽伦记九曰:“梵云般若,此名为慧,当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为智,当知第十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乘】:(术语)华严所立。说一切众生悉可成佛之道之教法,谓之佛乘。此法不分二乘三乘等,说唯一成佛之法,故又云一乘。华严法华所说之圆教是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又曰:“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藏法数三十二曰:“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到涅槃彼岸,故名佛乘。”法华玄义一曰:“大法东渐僧史所载,谁有几人不曾听讲,自解佛乘者乎?”同释签一曰:“佛乘者即是今典,永异余教。不同三五七九等乘,仍开会之使归于一极,故言佛乘。”【又】三乘之一。三乘中之菩萨乘,对于声闻独觉之二乘而云佛乘。以菩萨乘,为成佛之法故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当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中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波罗蜜】:梵语 pa^ramita^,巴利语 pa^rami^ 或 pa^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a^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s/i^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a^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毗梨耶(梵 vi^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a^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n~a^)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a^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钵罗尼陀那(梵 praN!idha^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n~a^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佛种姓(巴Buddhavam!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a^)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i^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n~n~a^)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a^na)波罗蜜、慈(巴 metta^)波罗蜜、舍(巴 upekkha^)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p3445FROM:【佛光大辞典】

【般若波罗蜜】:(术语)Prajn^a%pa%ramita%,新译家谓为般若波罗蜜多。于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中,皆为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经中,虽说六波罗蜜,然以般若为诸波罗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标般若波罗蜜之名。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之智慧,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蜜。智度论十八曰:“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般若波罗蜜】:般若译义是智慧,波罗蜜译义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是说般若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我】:1、无有实我。2、忘却自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法相】:谓一切法都是缘生的,无真实之体,亦无真实之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著见众生为说空法;

多觉观者为说无相;

乐著有为则说无愿;

著阴众生为说如幻;

著界众生说无所有;

著入众生为说如梦;

[末学解说]

对著见众生,为其演说空法(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

对多觉观(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上之定心者,若持续作用,则身心劳损,正念旁落,故又为随烦恼之一。依此觉观之有无,能判别定心之浅深)者,为其演说无相(谓真理之绝众相也);

对乐著有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者,则演说无愿(乃至伴有依他起性有为法时,尔时便是苦故,不可愿求,应修断除);

对著阴众生,为其演说如幻(大品经十喻之一。西俗多工伎,以种种法现出无实之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谓之幻,幻事虽如实见闻而非实也,故以譬一切诸法之无实);

对著界众生,为其演说无所有(又言无所得,空之异名也);

对著入众生,为其演说如梦(大品经所说十喻之一。世法无实体如梦也);

注解:
【空法】: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相】:(术语)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涅槃经三十曰:“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乘义章二曰:“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释,涅槃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此无相有浅深二重,(参见:有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观】:新译作寻伺。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上之定心者,若持续作用,则身心劳损,正念旁落,故又为随烦恼之一。依此觉观之有无,能判别定心之浅深。杂阿含经卷二十一(大二·一五○上):“有觉、有观,名为口行。”又觉与观为发言语之因,离觉观之心,则无言语。维摩经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上):“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大智度论卷二十三、往生要集卷中本)p6801FROM:【佛光大辞典】

【有为】:(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m!skr!t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愿解脱门】:乃至伴有依他起性有为法时,尔时便是苦故,不可愿求,应修断除。为解脱三门之一。 《佛学词典》

【如幻】:(譬喻)大品经十喻之一。西俗多工伎,以种种法现出无实之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谓之幻,幻事虽如实见闻而非实也,故以譬一切诸法之无实。智度论六曰:“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维摩经方便品曰:“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参见: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所有】:(术语)又言无所得,空之异名也。楞严经上曰:“安然得无所有。”佛藏经一曰:“忆念分别无所有法,或说断常,或说有作,或说无作。”仁王经中曰:“是故阴入界无我,无所有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梦】:(譬喻)大品经所说十喻之一。世法无实体如梦也。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智度论六曰:“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为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著,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复自笑。以是故言如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著欲界者为说炽然;

若著色界为说行苦;

著无色界说行无常;

难化众生为赞圣种;

易化众生说诸禅定及无量心;

若闻生天而受化者则为说乐;

[末学解说]

对著欲界(三界之一。淫欲食欲二欲强有情所住之处,名为欲界。上自六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是也)者,为其演说炽然(炽然有三,谓贪、瞋、痴。由依止贪瞋痴故,为非法贪大火所烧,非法贪者,谓随贪着不善业道。又为不平等贪大火所烧,不平等贪者,谓非法非理贪求境界。又为邪法大火所烧,邪法者,谓诸外道恶说法律,以非法贪等能发身心炽然大火,如火炽然故名炽然);

如若著色界(三界之一,谓身体与宫殿国土物质的物,总为殊妙精好,故云色界。色界四禅有十八天),为其演说行苦(行者迁流之义,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住安稳之苦,谓之行苦。三苦之一);

对著无色界(三界之一。此界无一可谓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无宫殿,但存识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为无色界。此无物质之世界,虽不能定其方处,而姑就果报之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但谓为色体实无者,有部宗之义也,依成实之义,则就无粗色而谓为无色,非谓全无色也。此界中分四地,自下而上言之,则第一为识无边处,第二为空无边处,第三为无所有处,第四为非想非非想处也。既为无质,故不能以居处分之,但依其禅定寿命等之胜劣而立差等),为其演说行无常(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无常有二:一刹那无常,谓刹那刹那有生住异灭之变化也。二相续无常,谓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对难化众生,为其赞叹圣种(谓人因善知识得闻法义,善能觉了,一切诸法皆从妄念而生,观此妄心,犹如虚空,如是而修,不着诸法,能为圣果之种,是名圣种);

对易化众生,为其演说诸禅定及无量心;

如若闻生天(即一切众生,修行十善之因,受其果报,或生欲界天,或生色界天,或生无色界天,是名生天。(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而受化者,则为其说乐;

注解:
【欲界】:(界名)梵名Ka%madha%tu,三界之一。淫欲食欲二欲强有情所住之处,名为欲界。上自六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是也。俱舍论八曰:“地狱等四及六欲界,并器世间,是名欲界。”又曰:“欲所属界,说名欲界。”俱舍光记三曰:“欲界欲胜故但言欲。”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炽然】:炽然有三,谓贪、瞋、痴。由依止贪瞋痴故,为非法贪大火所烧,非法贪者,谓随贪着不善业道。又为不平等贪大火所烧,不平等贪者,谓非法非理贪求境界。又为邪法大火所烧,邪法者,谓诸外道恶说法律,以非法贪等能发身心炽然大火,如火炽然故名炽然。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色界】:(界名)三界之一,谓身体与宫殿国土物质的物,总为殊妙精好,故云色界。色界四禅有十八天。(参见:四禅天及三界)。【又】十八界之一,青黄赤白等眼根所对之色境。自持体与他法差别,故名色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行苦】:(术语)行者迁流之义,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住安稳之苦,谓之行苦。三苦之一。法界次第中之下曰:“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止观七上曰:“念念流炎,是为行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色界】:(界名)三界之一。此界无一可谓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无宫殿,但存识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为无色界。此无物质之世界,虽不能定其方处,而姑就果报之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但谓为色体实无者,有部宗之义也,依成实之义,则就无粗色而谓为无色,非谓全无色也。此界中分四地,自下而上言之,则第一为识无边处,第二为空无边处,第三为无所有处,第四为非想非非想处也。既为无质,故不能以居处分之,但依其禅定寿命等之胜劣而立差等。俱舍论八曰:“无色界中都无有处,以无色法无有方所。(中略)俱异熟生,差别有四:一空无边处,二色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如是四种,名无色界。此四非由处有上下,但由生故,胜劣有殊。复如何知彼无方处,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此处生故。复从彼处没,生欲色时,即于是处中有起故。”又曰:“于彼界中色非有,名为无色。所言色者,是变碍义,或示现义。被体非色,立无色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常】:(术语)梵语阿你怛也Anitya,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无常有二:一刹那无常,谓刹那刹那有生住异灭之变化也。二相续无常,谓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也。涅槃经一曰:“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智度论二十三曰:“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六祖坛经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常经曰:“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又】俗以为鬼名。陈裕诗曰:“一朝若也无常至,剑树刀山不放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种】:谓人因善知识得闻法义,善能觉了,一切诸法皆从妄念而生,观此妄心,犹如虚空,如是而修,不着诸法,能为圣果之种,是名圣种。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生天】:即一切众生,修行十善之因,受其果报,或生欲界天,或生色界天,或生无色界天,是名生天。(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因声闻法而受化者为说诸谛;

辟支佛法而受化者为说因缘;

以菩萨法而受化者为说净心及大悲法;

修行菩萨则应为说功德智慧;

阿鞞跋致诸菩萨等则应为说清净佛国;

一生补处则应为说庄严道场;

应以佛说而受化者则为相续次第而说。

[末学解说]

因声闻法而受化者,为其演说诸谛(真实不虚之义,言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为俗谛,涅槃寂静之道理,名为真谛。见此谛理者为圣者,不然为凡夫);

以辟支佛法而受化者,为其演说因缘(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

以菩萨法而受化者,为其演说净心(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及大悲法;

修行菩萨,则应为其演说功德智慧;

阿鞞跋致(译曰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之义。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诸菩萨等,则应为其演说清净佛国;

一生补处(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则应为其演说庄严道场;

应以佛说而受化者,则为其按照顺序次第演说。

注解:
【谛】:(术语)真实不虚之义,言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为俗谛,涅槃寂静之道理,名为真谛。见此谛理者为圣者,不然为凡夫。大日经疏八曰:“谛者,即是如来真实句。”义林章二末曰:“谛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又曰:“事如实事,理如实理,事理不谬,名之为谛。”二谛义上曰:“谛是实义,有于凡实,空于圣实,是二皆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因缘】: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净心】:(术语)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宗镜录二十六曰:“破妄我而显真我之门。斥情心而归净心之道。”密教金刚界譬之于内明之月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鞞跋致】:(术语)Avaivart,又作阿毗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译曰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之义。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无,鞞跋致之言退转。故大品经云:不退转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无退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生补处】: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
对种种不同次第的众生应当分别如何说法

佛菩萨大慈悲,大智慧
一方面将众生的种种次第,分别进行了具体的说明
一方面针对这些不同次第,给予了具体的引导方法
作为菩萨行者对上述内容,要学习,要了知,要思维,要实践

善知识教导
不论是学习佛法或演说佛法,在不同次第上,就有不同的教与学,学习以及演说的方法与内容也会因为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生命方程式:因果」&「实修的次第和原理」&「为什么修行?」
根据佛经中的教导:(请自行深入经藏)
要弘法普渡众生,不可吝法,但是也不是可以随便乱传法,必须按照众生的根器和因缘以及实修次第,尤其不可以妄传深法
这就像对于小学生不会教导大学的课程,大学生和小学生或中学生,各自有各自的学校和教室,必须分开教育和教学——辨析:佛说应该按照次第说法,不可妄说深法。佛法到底有没有秘密和密传?!
「次第说法」的重要性与原理内涵

先请大家想想:一间(所)好的学校应该俱备什么条件?
(请花个3-5分钟,真的好好想想,想想自己或自己的子女该上什么样的学校)

同样的道理,一个教导佛法的学校或论坛,应该要有什么样的条件?
如果您有好好认真的想清楚上一个题目,那您应该能容易的知道什么样的论坛才是真正的好论坛或好学校

当然,宽大的来说,「法无定法」,有佛法论坛都是好的
但是,严谨的来说,凡事都有比较好的方法,能有体制和系统而且有效率的提升
(就像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就像爬楼梯,要往上爬,就会呈现高下次第的区别)
所以,相较于「法无定法」才会有「依法」和「如法」或「合法」之说

所以,「法无定法」不是随便乱用的,
就像有个犯法的学生,老师对这学生说教的时候,这学生回个「法无定法」这句话就能了事吗?
当然不是,可能还要抓起来打屁股(就像禅宗公案:乱学指月而断指的公案)

(所以,应该是用在自己过份执着和纠结的时候,用来开解自己,或开展自己的心量和视野
如果能真正明白「不二」和「中道」,才会明白「六祖三十六对法」的其中义理和精要,要旨就是在破除执着)

是不是好学校,其实很简单
就是
1.带领者和教导者自己是否真的懂,是否真的通达
这是最重要的因素,这点如果满足,就能成就下面因素
2.教学制度和方法是否健全和圆满
真正懂和通达,才会有真正圆满的制度和方法
至于现代人所最在意的硬体(硬件)设施,其实这是最不重要的
因为,如果能真正俱备第1点,就有智慧能圆满其他点
反倒是娑婆恶世众生,迷惑于种种外相和设施,这其实也是娑婆众生业重无法解脱的原因

在制度和方法上,有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次第说法」,也是「因才(材)施教」
必须根据众生的根器和次第,有效的区隔避免相互干扰,这样才能根据众生的根器和次第,有效的说法和教导
所以,从这点,就能判断是否是个好的佛教学校或论坛
如果这点都做不到,那代表制度方法上有问题,也代表上述第1点可能是不俱备的

再次陈述,说明这些,不是要毁谤现有的佛教团体(而是要往上增上次第,就会有相对性高下好坏的差别),
而是要教导合适的根器众生正视根源和内涵,从而真正解决目前佛教组织或论坛的问题,提升学佛的次第
明白了这些,再回头看看刚刚说过的原则和要点,然后观察目前佛教论坛或号称佛教的团体,这样就能明白其中问题——「次第说法」的重要性与原理内涵

日常中引导教化众生,可以这样做
1.会先宣说[因果]和种种[功德]法门,这是很正常的
宣说种种因果,让众生明白因果报应,断恶修善,或明白法界(宇宙)中众生轮回真相
或宣说念佛或诵经或持咒的种种功德,让众生求取世俗安乐
这是一般引导初学者的佛法,佛经上比比都是
有些人看不惯,就批判这些法门或宣扬的人,说把佛当神拜,
其实这是对佛法的不明白,不懂甚深方便,不懂佛果流露出来的功德方便
这样随意批判就已经毁谤了佛法

2.一般来说,等逐渐落实1.的修行后,就会逐渐消除业障,这时候就会开始宣说三昧禅定法门;又或者一开始就想追求心灵安定的人,也可以学习初级的禅修

3.一般来说,等到有三昧禅定的基础,就会开始宣说甚深般若的法门
又或者一开始就喜欢探讨思维的人,也可以思考佛法的甚深智慧逻辑
关于对2.3.佛法或修行人的毁谤也是有的,
这种多半是因为用[世俗禅定]和[世俗智慧]来批判[甚深佛法禅定和智慧]
这边就不多做说明了,总之请初学者和佛弟子自己小心
在自己尚未深入2.3.类型佛经和实修之前,请勿随意批判,以免造业受报——[由浅入深][实修佛法总辑]~诸经辑要&问题解析&实修次第&心法观修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5323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583

[精进勋章]

150#
 楼主| 发表于 2024-5-8 12:24: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5-8 12:30 编辑

学习[诸经辑要]若真佛弟子,请依教奉行,必能超越困难,成就修行而不退转

====================================================================

(五)菩萨因何退转菩提之心? 又如何不退转? ~ 大般涅槃经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以上

-- [经文] --

若值三宝当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医药。灯明花香伎乐幡盖七宝供养。

若受佛戒坚固护持。终不生于毁犯之想。

(如果受持佛教种种戒律,都能有坚固护持戒律不犯戒, 一生都不起毁坏戒律(犯戒)的想法)

若闻菩萨难行苦行。其心欢喜不生悔恨。
(附注:行菩萨道难行能行,吃苦耐劳,欢喜学习承受, 绝不后悔)

自识往世宿命之事。终不造作贪瞋痴业。
(附注: 因为深信因果原理,所以自己就能明白累世业力造成今生的果报, 因此今生绝对不造三毒恶业)

不为果报而集因缘。于现在乐不生贪着。
(附注: 不是为了得到善果报而造作种种善业因缘, 对于目前安乐不生执着贪着)

[末学解说]

如若值遇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应当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医药。灯明、花香、伎乐、幡盖、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进行供养。

如若受持佛戒(指佛陀所说一般之戒法),坚固护持。始终不会生出毁犯之想。

如若闻知菩萨难行苦行(敢为身所难堪之诸种行也)。其心欢喜,不会生出悔恨。

自己识知往世宿命(宿世之生命也。佛谓世人于过去世皆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畜生,展转轮回,谓之宿命)之事。始终不会造作贪瞋痴之业。

不会为求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而集因缘。对于现在的安乐,不会生出贪着(引取之心为贪,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恋着不舍)。

注解:
【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戒】:<一>乃开发众生本有佛性至佛果之戒。此戒以众生本具之佛性为体。又称佛性戒、佛乘戒、一心戒、金刚宝戒、菩萨戒。系大乘戒之总称。盖一切意、识、色、心皆摄入此佛性戒中,故众生受持佛戒即入诸佛位。(梵网经卷下)
 <二>指诸佛所住一实相之净戒。诸佛离一切相而住于戒,此戒即是佛戒。(大日经疏卷十七)
 <三>密教中,特指三昧耶戒。又称佛性三昧耶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参见:三昧耶戒)583)
 <四>指佛陀所说一般之戒法。p2628 FROM:【佛光大辞典】


【难行】:艰难修行的方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苦行】:(术语)梵语Dus!kara-carya又Tapas,又常曰难行苦行,敢为身所难堪之诸种行也。主指佛法以外外道所教之行业。以苦行为出离解脱之道,此思想印度多行之者。观世尊六年苦行之事迹可知。至后世,佛教中之荒行亦云苦行。【又】寺内之净人谓之苦行。传灯录(丰干章)曰:“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宋高僧传(常誉传)曰:“乃礼归宗寺禅师,充苦行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宿命】:(术语)宿世之生命也。佛谓世人于过去世皆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畜生,展转轮回,谓之宿命。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贪着心】:引取之心为贪,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恋着不舍,故名贪着心。(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善男子。若有能发如是愿者。是名菩萨终不退失菩提之心。亦名施主。

能见如来明了佛性。能调众生度脱生死。善能护持无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罗蜜。

(附注: 能够像上面这样发愿的人,才能够称做[菩萨永远不退失菩提心], 也才是真正的大施主,
这样的人才能真正见佛法身明白佛性, 能够调伏度化众生脱离生死轮回, 能够真正的护持无上佛陀正法, 能够真正实践六波罗蜜,俱足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若有能发起这样誓愿者。这名为菩萨始终不退失菩提之心。也名为施主(行布施之主人也。自投资财而开法会或供养僧之人,又葬式之主等皆谓之施主)。

能够见到如来之明了(完全明知其事理也)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能够调伏众生,度脱生死。善能护持无上正法(真正之道法也)。能够获得具足六波罗蜜(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

注解:
【施主】:(术语)行布施之主人也。自投资财而开法会或供养僧之人,又葬式之主等皆谓之施主。梵语檀越,陀那钵底Da%-napati,思益经一曰:“世尊何谓菩萨能为施主?佛言:菩萨能教化众生。”寄归传一曰:“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陀那是施,钵底是主。而云檀越者,本非正译。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转名为檀。更加越字,意道行由檀舍,自可越渡贫穷。妙释虽然,终乖正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明了】:(术语)完全明知其事理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性】:梵语buddha-dha^tu 或 buddha-gotra。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据北本涅槃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
 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说佛、菩萨以外者之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但据世亲之佛性论卷一,有部等部派主张众生无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后天依修行而得之“修得佛性”,依此,分决定无佛性、有无不定、决定有佛性三类众生。对此,分别说部以空为佛性,一切众生悉以空为本,从空所生,故主张本性皆具佛性。同书卷二复将佛性分为三位(称三位佛性、三佛性),即:(一)住自性佛性,众生先天具有之佛性。(二)引出佛性,通过佛教修行所引发之佛性。(三)至得果佛性,至佛果始圆满显发者。
 中、日诸宗派于此亦有诸说而互相论难。(一)天台宗立正、了、缘之三因佛性之说,即:(1)正因佛性,一切众生本具之三谛三千之理。(2)了因佛性,观悟佛理所得之智慧。(3)缘因佛性,能起智慧之缘的所有善行。其中,前者属性(先天),后二者属修(后天),但本来性修不二、圆融无碍,三佛性是非纵非横(非前后继起,亦非同时并列)。又三因佛性加上果性(菩提之智德)、果果性(涅槃之断德),即称为五佛性。以其因果不离,故为因位、果位互具。(二)据华严宗,众生之佛性圆满具足一切因果性相,有情具足成佛之可能性为佛性、觉性,以此与非情具有之真如之理称为法性加以区别,故主张成佛唯限于有情。(三)据密宗,森罗万象悉是大日如来之法身,故立悉有佛性之说。(四)三论宗废有关佛性之种种议论,以为别说因果即是迷执,故称非因非果之无所得中道为佛性。(五)法相宗说二种佛性,即:(1)理佛性,所有存在本体之真如理。(2)行佛性,含藏于各人阿赖耶识中成佛之因之无漏种子。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种姓说,即菩萨、声闻、缘觉证悟所得之三种定姓、不定姓及永不能成佛之无姓;主张唯菩萨定姓与不定姓者具有行佛性。(六)禅宗虽言证悟众生本来之面目,但却否定执迷佛性有无等问题,故有“狗子佛性”等公案。(七)净土宗承认理佛性之说,然亦有加以否定者。日本净土真宗主张成佛系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谓如来给予众生之信心为佛性,此即信心佛性说。
 此外,诸经典亦见佛种、佛种性等语,意谓成佛之因,但其内容依经各异,通常多指众生本具之佛性,或指烦恼、菩提心、菩萨之修行、称名等。(大般泥洹经卷四分别邪正品、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八、菩萨善戒经卷一、入楞伽经卷二、卷七、解深密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大乘玄论卷三、大般涅槃经疏卷二十五、华严经疏钞卷三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六、大乘义章卷一佛性义、法华经玄赞卷一、法华玄义卷五下、金光明经玄义卷上、中观论疏卷一末)((参见:五姓)1107、“佛种”2744)p2633 FROM:【佛光大辞典】

【正法】:(术语)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无量寿经上曰:“弘宣正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继续学习如何不退转菩提心种种方法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重点:
恭敬供养三宝;持守佛戒;能难行苦行不后悔;深信因果原理不造业;不为善果报而造作种种善业因缘;对于目前安乐不生执着贪着。

能够像上面这样发愿的人
才能够称做[菩萨永远不退失菩提心],才是真正的大施主
才能真正见佛法身明白佛性
能够调伏度化众生脱离生死轮回
能够真正的护持无上佛陀正法
能够真正实践六波罗蜜,俱足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由此,想到老师曾给予的慈悲教导:
很多佛弟子即便学习了佛法中教导的发心发愿相关内容,但是大多就此打住,停留在试图发心发愿的阶段

这里用了[试图]一词,可能大家都能体会到,因为基本上都有经历过或长或短的这个过程,就是总认为自己还没有发起这样的大心大愿,总是在等待发得起大心的时候到来

就像被捆绑住了手脚
停留在想要发起大心发出大愿的阶段里   (这还是好的,是希望自己如实发心的佛弟子)
停步不前

所以,有的佛弟子在这个阶段里,慷慨陈词很多,文章做得很多,看起来懂得很多,逐渐认为自己有修行了
却不知,自己实际上还只是纸上谈兵

善知识也有相关教导:
末学常看到内地同胞用[争取]这两个字
在台湾,没有习惯用这两个字
所以这两个字让末学感到有些奇怪
尤其经常看到佛弟子说争取某个次第或境界
这有点奇怪
这个现象,刚好也呼应您这次的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过程
初学者大都先要求福报和解脱苦难,
后来真心想修行解脱的人可能就会追求次第果位
再后来真正明白深法实相,就不会求果位了
只是在普渡众生的过程中逐渐显露真心佛性而成佛,如此而已
[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102楼)

末学惭愧,自己常常就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中
总会有,如“试图”,“争取”,“逐渐”...这类心态
下意识中给自己留余地,好让自己留在舒适圈
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这级台阶很适宜,很舒服
所以,便不舍得离开,再向上继续升级

再深入分析,就是自己觉得如果再上一级,定会更难且更加辛苦
害怕上述佛经中讲到的“难行苦行”,同时也是担心自己不能做到

虽然善知识上述的教导讲:“这是一个过程
但就如老师教导,在这个过程,这个阶段,是否“停步不前”,这是我们需要警醒的
要客观的认识自己,末学现在就是一个初学者,没什么高傲的,要能更谦卑的学习
在末学的帖子中经常会提到初学者
但是初学者三字,表相上是指初学佛的人
深刻的意思是指初学心法的人和一切尚未学习心法的人
只是末学知道很多佛弟子不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是初学者,
所以只好把初学者三字当作是初学佛的人了

其实由甚深佛法(也就是心法)来看,大多数众生的次第都还是初学者
而不是由今生学佛或皈依多久来看
真正对般若实义能听而领受没有疑惑且能广行方便普渡众生,
这才是久修菩萨道的人

这在佛经上讲的很清楚,很多经上都有讲,例如,般若经,法华经,..

要知道
一大堆佛经都只是表相,只是结善缘,只是用来明白一些佛义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进入心法实修和智慧觉观
所以请大家好好落实基础实修和心法实修——[浅谈]什么叫做初学者,什么是久修者

当要按照善知识慈悲教导去做
事情并不难!问题只在于自己有没有心!
以我自己多年的经验来说(这也是我累世的惯性),如果我们真的发起利益众生的决心,而且当下真心去做
我们就不用在乎任何世俗的困难,也不用畏惧或彷徨,因为,只要去做,就会和法界的真、善、光明起共鸣,就能「得道多助」
(「得道多助」:这是说,当我们站在正法、正义的一方,就会得到法界中众多的帮助)
一切原本可能的不具足,都会在我们广大的发心和愿心之下,而当下改变,变成众善聚集,破除一切烦恼障碍与黑暗
不论是认识的或不认识的或很久没来往的、甚至原本结恶的,都可能突然出现,帮助我们成就善业与佛事
透过这样的发心和实做,我们就会对佛法更有信心,也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更能深入佛法和深法,也更感恩和感动、更慈悲和怜悯众生
——真心实做,就会得道多助,必定成事

当要按照老师慈悲教导去做
听闻佛法的教导,要去做
无论自己觉得是否有发起大心,都直接去做,佛法怎么教的就怎么做,做了就有体会
去做才能越来越发露真心,发起大心

不做,只学了理论,停步不前等待发心,这是错误的想法,不做永远没有真实深入的体会
(不是说学习佛法知识不对,不要弄混了,学了要做)

不做怎能发起大心呢?去做才会越来越有体会,才能越来越相应
按照佛法教导去做,就能得到佛菩萨加持,逐渐深入各种法门,真正明白佛法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5323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583

[精进勋章]

149#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11:1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5-7 11:13 编辑

学习[诸经辑要]若真佛弟子,请依教奉行,必能超越困难,成就修行而不退转

====================================================================

(五)菩萨因何退转菩提之心? 又如何不退转? ~ 大般涅槃经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  以上

-- [经文] --

有忧怖者令离忧怖。饥馑之世令得丰足。

疾病之世作大医王。病药所须财宝自在。令疾病者悉得除愈。


刀兵之劫有大力势断其残害令无遗余。能断众生种种怖畏。


所谓若[死][闭系][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如是等畏悉当断之。

(附注: 能够断除众生的种种恐怖病苦灾难和缺乏,以及错误行为知见和恶果之因果)

父母师长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
(附注: 对于怨恨憎恨自己的人, 仍能心生大慈)

常修[六念][空三昧门][十二因缘][生灭]等观。
(附注: 随时观照一切佛法, 念念都在佛法上)

出息入息天行梵行及以圣行。金刚三昧首楞严定。
(附注:学习禅定梵行和圣行, 逐渐成就金刚三昧楞严大定)

无三宝处令我自得寂静之心。
(附注: 在没有佛法的地方,依然能自心清净,不造恶业)

若其身心受大苦时。莫失无上菩提之心。
(附注: 这很重要, 要能吃苦, 不要怨天尤人)

莫以声闻辟支佛心而生知足。
(附注: 心向大乘, 对小乘法不眷恋)

[末学解说]

如果有担忧害怕者,令其远离忧怖。在饥馑之世(当每一小劫的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即有饥馑灾,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类多数都受饥饿的逼迫而死亡),令众生获得丰足。

在疾病之世(人寿减至二十岁时,即有瘟疫灾,人类又病死一半),作大医王(指佛、菩萨。佛、菩萨善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治疗众病,故以“大医王”喻称之)。病药所须财宝自在。令疾病者都能除病痊愈。

在刀兵之劫(人寿减至十岁时,即有刀兵灾,这时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加上人类互相嗔恨,互相杀害,直至人类所存无几而后止)有大福力威势,断其残害,令无遗余。能断除众生种种怖畏(恐惧害怕之意)。

就是如若[死]、[闭系]、[打掷(以木石击人也)]、[水火]、[王贼]、[贫穷]、[破戒(破坏佛所制的戒律)]、[恶名]、[恶道(顺著恶行而趣向的道途,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是)]。像这些而引起的怖畏,全都能够断除。

对父母师长深生恭敬。在怨憎之中能生起大慈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是名大慈心)。

常常修习[六念(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也。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五、念施,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六、念天,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
[空三昧(三三昧之一。智度论五曰:“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是名空三昧。复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就因而言,则为三三昧。就果而言,则为三解脱)门]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生灭(一、生观,观缘无无明生行,缘行生识,乃至缘生生老死,次第生起之相也。是为流转门。二、灭观。观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次第灭坏之相也。是为还灭门)]等观照之法。

出息(呼出的气息)入息,天行(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梵行(梵行是指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及以圣行(圣行是指菩萨修习戒定慧三业)。金刚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智慧坚固,能破诸三昧;譬犹金刚,坚固不坏,而能碎诸万物,是名金刚三昧)首楞严定。

在没有三宝处,也能令我自得寂静之心。

如若其身心受大苦时。也能不退失无上菩提之心。

不会对声闻、辟支佛心而生知足。

注解:
【小三灾】:饥馑灾、瘟疫灾、刀兵灾。据佛经说,我们的世界,每过一小劫的时间,即有小三灾的发生。当每一小劫的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即有饥馑灾,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类多数都受饥饿的逼迫而死亡;人寿减至二十岁时,即有瘟疫灾,人类又病死一半;人寿减至十岁时,即有刀兵灾,这时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加上人类互相嗔恨,互相杀害,直至人类所存无几而后止。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医王】:指佛、菩萨。佛、菩萨善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治疗众病,故以“大医王”喻称之。杂阿含经卷十五以大医王所具有之四法成就比喻佛菩萨之善疗众病,即:(一)善知病。(二)善知病源。(三)善知对治疾病之法。(四)善治病已,令当来更不复发。此大医王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视众生之病而授与药方,使之乐服,故以大医王广喻佛菩萨。又为药师如来之特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大三·三三○中):“大医王应病与药,菩萨随宜演化。”(维摩经卷中、大智度论卷二十二)p903FROM:【佛光大辞典】

【怖畏】:梵语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依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四,未悟真理之众生有五种怖畏(恐怖):(一)不活畏,生活不安,常积资财。(二)恶名畏,恐他人讥谤而名誉受损。(三)死畏,畏惧命之将终。(四)恶道畏,又作恶趣畏。恐惧堕入地狱、饿鬼等恶趣。(五)大众威德畏,又作怯众畏。无自信而怯于出现大众之前等。若远离此五怖畏,称为五离怖畏。
 有学、无学之圣者,有小怖畏,而无大怖畏;佛则完全离怖畏。此外,虽有布施钱财之心,然担心布施后财物即将减少者,称为怖畏施,乃八施之一。((参见:五怖畏)1110)p3224FROM:【佛光大辞典】

【打掷】:(杂语)以木石击人也。法华经不轻品曰:“杖木瓦石而打掷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破戒】:破坏佛所制的戒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恶道】:顺著恶行而趣向的道途,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慈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是名大慈心。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六念】:(名数)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也。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五、念施,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六、念天,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问佛弟子应念三宝,何故念彼之生天?曰:是以为自己善业之果故也。问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曰:有人不堪入于涅槃,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此六念法为大小乘之通说,但念天之解释,大小乘不同。大乘依涅槃经,则天有三种:一生天,三界之诸天也。二净天,一切三乘之贤圣也。三第一义天,涅槃也。二乘之人念前二天,菩萨但念第一义天。见别译杂阿含经九,涅槃经十八,智度论二十二,大乘义章十二。【又】律中更有一种六念法,授沙弥戒比丘戒已始授之,一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也。二念智食处,如全不受请食者,言我常乞食,受请食者,言我今有请处念自去也。三念受戒时夏腊,记忆受戒以后之腊数也。四知衣钵有无等,念我三衣钵具足,若有长物则念我有长物,已说净也。五念同别处,若与众同食时,念我今与众僧同食,若别食时,念我今有某缘,与众别而独食也。六念康羸,若无病,则念我今无病,堪行道,若有病,则念我今有病,当疗治之也。见行事钞上三之二。又有一种之六念。谓数息随息等之六妙门。(参见:六妙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空三昧】:(术语)三三昧之一。智度论五曰:“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是名空三昧。复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就因而言,则为三三昧。就果而言,则为三解脱。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生灭二观】:(术语)一、生观,观缘无无明生行,缘行生识,乃至缘生生老死,次第生起之相也。是为流转门。二、灭观。观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次第灭坏之相也。是为还灭门。见四教仪。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出息】:呼出的气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行】: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2、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圣行是指菩萨修习戒定慧三业;梵行是指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萨顺著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婴儿行之婴儿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婴儿行;病行是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同受烦恼与病苦。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天行】: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依天台别教之意,天行为地前之内证;圆教则以法华经所说之如来座为圆天行。(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法华经玄义卷三下、卷四下)((参见:五行)1085)p1348FROM:【佛光大辞典】

【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圣行】:五行之一。即佛菩萨等所修之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大一二·四三三下):“圣行者,佛及菩萨之所行处故,故名圣行。”广义而言,即虔信大般涅槃经,舍俗出家,护持性重戒、息世讥嫌戒等,住于不动地;又观其身无我,得四念处,住于堪忍地;复观四圣谛,了达常乐我净之理,住于无所畏地,称为圣行。大般涅槃经疏卷十四(灌顶)分圣行为戒、定、慧三种,即:(一)持守戒律,住于不动地中,称为戒圣行。(二)得四念处,住于堪忍地中,称为定圣行。(三)观四圣谛,住于无所畏地中,称为慧圣行。(大智度论卷十八、法华玄义卷三下、摩诃止观卷九上)((参见:五行)1085)p5578FROM:【佛光大辞典】

【金刚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智慧坚固,能破诸三昧;譬犹金刚,坚固不坏,而能碎诸万物,是名金刚三昧。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无三宝处常在外道法中出家。为破邪见不习其道。
(附注: 世间没有三宝佛法的时候, 虽在外道中出家, 但是破除外道法, 引领众生走向正途)

得法自在得心自在。于有为法了了见过。
(附注: 学佛能真正在[法]上自在,也真正[心]得自在, 对于世间有为法明明白白, 知道其过患)

令我怖畏二乘道果。如惜命者怖畏舍身。
(附注: 怕自己堕入小乘, 就像爱惜生命的人害怕失去生命一样)

为众生故乐处三恶。如诸众生乐忉利天。
(附注: 欢喜入三恶道救度众生, 就像众生喜欢生天享乐一样)

为一一人于无量劫。受地狱苦心不生悔。
(附注: 无量劫行菩萨道, 为了度众生而入恶世或恶道受苦, 就算是地狱也绝不后悔)

见他得利不生妒心。常生欢喜如自得乐。
(附注:看到别人得到好处不生忌妒心, 能随时保持欢喜心, 就像自己得到好处一样)

[末学解说]

在没有三宝处,常在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法中出家。为破除邪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不习其道。

得法自在,得心自在。对于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能够全然明白,了知其过患。

令自己怖畏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道果(道,菩提;果,涅槃。由菩提之道而证涅槃之果,故称道果)。如同惜命者怖畏舍身一般。

为众生而乐于处三恶道。如同诸众生乐于在忉利天一般。
(附注: 欢喜入三恶道救度众生, 就像众生喜欢生天享乐一样)

为每一人于无量劫。甘愿承受地狱苦而心不生悔。

见到他人得利不会生起妒忌之心。常生起欢喜心,如同自己得利一样快乐。

注解:
【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道果】:道,菩提;果,涅槃。由菩提之道而证涅槃之果,故称道果。法华经药草喻品(大九·二○中):“渐次修行,皆得道果。”p5635FROM:【佛光大辞典】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FROM:【佛光大辞典】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继续学习如何不退转菩提心种种方法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归纳总结,其中:

1.对自身应做到:
“父母师长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常修[六念][空三昧门][十二因缘][生灭]等观”、“出息入息天行梵行及以圣行。金刚三昧首楞严定”、“无三宝处令我自得寂静之心”、“若其身心受大苦时。莫失无上菩提之心”、“莫以声闻辟支佛心而生知足”、“得法自在得心自在。于有为法了了见过”、“令我怖畏二乘道果。如惜命者怖畏舍身”、“见他得利不生妒心。常生欢喜如自得乐”


2.对众生应做到
“有忧怖者令离忧怖。饥馑之世令得丰足”、“疾病之世作大医王。病药所须财宝自在。令疾病者悉得除愈”、“刀兵之劫有大力势断其残害令无遗余。能断众生种种怖畏”、“所谓若[死][闭系][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如是等畏悉当断之”、“无三宝处常在外道法中出家。为破邪见不习其道”、“为众生故乐处三恶。如诸众生乐忉利天”、“为一一人于无量劫。受地狱苦心不生悔

上述内容,既是不退失菩提心种种方法,也是一个个小目标
这些目标,会有其不同的实现路径,修习方法,要因人而异
但目标是一致的,方向是一致的,只需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关于相关内容
从基础开始学起,等到您一阶一阶爬上去,到时候就算您第一次读大经深经也会懂
不然您在底层望向高处永远也看不清楚,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今生能够快速成就的人(高僧大德)都是因为过去世就已经学习了,所以很快能跳到高处
(这个道理在深经里面佛陀都有说明)
如果您不是,就应该老实由基础开始,这样才会顺利,也不会有挫折而产生退心
如果您是,那也应该快速完成这些基础课程

所以

1.有空可以尽量多[阅读思维不同佛经],越符合自己程度的越好,这样可以辅助了解下面定课专修的课程


2.如果[定课课诵佛经],应该单纯专注在一两部佛经上,等完全熟悉了,大约至少1-2年至3-5年,经过1.[课诵熟练经文],2.[思维解义归纳要点],3.[实际修行运用在生活上],4.[为人演说宣扬佛法],四个阶段都完全熟悉了才更换下一次课诵的佛经,这样才算完整的实修一部佛经——[略说]学佛要望高望远,培养远大的目标,但是更应该脚踏实地,从眼前做起
今生能够快速成就的人都是因为过去世就已经学习了,所以很快能跳到高处
如果您不是,就应该老实由基础开始,这样才会顺利也不会有挫折
——[略说]不懂实修次第方法而造成修行混乱的状态
大家都以为自己够聪明,想要直接学习瞬间超越的最高法门
其实,修行的道理虽有深浅,而且依据众生的因缘根器而有不同法门,但是真实的真相,并没有瞬间能成就的最高法门
虽然义理有深浅,能当下明白就叫作「顿」,不能当下明白而要慢慢修行后才能明白叫「渐」
不过,不论是明白道理上的「顿」「渐」,或根器资质上的「利」「钝」
修行者各自心中的污秽和杂染,都要自己逐渐清除,才能逐渐成就,所以没有瞬间成就的最高法门
这也就是「楞严经」中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也就是说:理可顿悟,但是事须渐除
换句话说:能明白是一回事,能不能根除习气而恢复自性,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修行没有最高最好的法门,只有依照众生根器和因缘而最合适个别众生的法门
而那些号称有瞬间最高法门的,大都是以修行名义骗取信徒财色的假行者或已经偏差而堕入魔道的修行者,不可不慎 ——修行的次第原理:「见山是山...」,「...练用还圆」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5323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583

[精进勋章]

148#
 楼主| 发表于 2024-5-6 11:43: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5-6 14:57 编辑

学习[诸经辑要]若真佛弟子,请依教奉行,必能超越困难,成就修行而不退转

====================================================================

(五)菩萨因何退转菩提之心? 又如何不退转? ~ 大般涅槃经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  以上

-- [经文] --

(附注: 以下很重要, 讲解如何不退转菩提心)

云何复名[不退之心]。

有人闻佛能度众生生老病死。不从师咨自然修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菩提道是可得者。我当修习必令得之。


以是因缘发菩提心。所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作是誓愿。愿我常得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常闻深法五情完具。若遇苦难不失是心。


复愿诸佛及诸弟子。常于我所生欢喜心具。五善根。若诸众生斫伐我身斩截手足头目支节。当于是人生大慈心深自喜庆。如是诸人为我增长菩提因缘。


若无是者我当何缘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发是愿。莫令我得无根二根女人之身。不系属人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

(附注: 希望生为男人俱大丈夫相, 不系属人就是不被人束缚, 例如,为奴为俾)

若得好身种姓真正多饶财宝不生憍慢。令我常闻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若为众生有所演说。愿令受者敬信无疑。常于我所不生恶心。


宁当少闻多解义味。不愿多闻于义不了。愿作心师不师于心。

(附注:宁愿听的少但是弄清楚义理, 也不愿意听的多却对义理不明白
【心师】
 (术语)为我心之师,故曰心师。涅槃经二十八曰:「愿作心师,不师于心。」
通真轨上曰:「萨婆多云:我教谓心师也,他教谓师心也。」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末学解说]

如何名为[不退之心]呢。

有人闻知佛陀能度众生生老病死。不跟从师学而自然修习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如果菩提道可以证得。我要修习(谓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以成道果也)必定获得之。

以这样的因缘发起菩提心。所作功德不论多少全都用以回向(同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众生或庄严佛净土,叫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作这样的誓愿。愿我常得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常闻深法(甚深微妙之法也),五情(眼耳等之五根也。根能有情识,故曰情)完具,如若遇到苦难也不会退失此心。

再愿诸佛及诸弟子。常于我处生起欢喜心,具足五善(能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者,称为五善)根。如若诸众生斫伐我身,斩截手足、头目、支节。也应当对此人生起大慈心,深自喜庆。这样的诸人能为我增长菩提因缘。

如若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如何能有因缘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再发起这样的誓愿。不要令我得无根、二根、女人之身。不属于其他人、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

如若获得好身、种姓、真正多饶财宝,不会生出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令我能够常闻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如若为众生有所演说。愿令受者能够尊敬相信没有怀疑。常在我处不会生出恶心。

宁愿少闻,而多解义味(以食味比喻法义,谓依文生义,犹如依食生味。或谓义者言义,味者趣意,即指言与意)。也不愿多闻,却于义理不明了。愿作心师(为我心之师,故曰心师),不师于心。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术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习】:谓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以成道果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回向】:同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众生或庄严佛净土,叫做“回向”。回向约可分为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深法】:(术语)甚深微妙之法也。诸法实相为深法之极。法华经序品曰:“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无量寿经下曰:“闻深法欢喜信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情】:(术语)眼耳等之五根也。根能有情识,故曰情。有财释也。智度论十七曰:“入道渐愧人,持钵福众生。云何纵尘欲?沉没于五情。”同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法华经妙音菩萨品曰:“摄五情不。”(参见:六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善五恶】:指五种善恶。能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者,称为五善。反之,破此五戒者,称为五恶。五恶招五痛五烧之苦果,五善得福德度世长寿涅槃之乐果。(无量寿经卷下)p1161FROM:【佛光大辞典】

【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义味】:以食味比喻法义,谓依文生义,犹如依食生味。或谓义者言义,味者趣意,即指言与意。p5569FROM:【佛光大辞典】

【心师】:(术语)为我心之师,故曰心师。涅槃经二十八曰:“愿作心师,不师于心。”通真轨上曰:“萨婆多云:我教谓心师也,他教谓师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身口意业不与恶交。能施一切众生安乐。身戒心慧不动如山。欲为受持无上正法。

于身命财不生悭悋。不净之物不为福业。正命自活心无邪谄。受恩常念小恩大报。

[末学解说]

身口意业(指身、语、意三者的造作,谓之三业:一、身业:身业出之于身体的一切动作,此有二种,一者身表业,二者无表业。二、语业:语业出之于口上的造作。三、意业:意业出于第六识的思维,这是思心所的作用)不与恶相交。能布施一切众生安乐。身戒(身体所应受持的戒行)心慧(身守戒,心研慧;相对于身戒而称心慧),不动如山。想要领受忆持无上正法(真正之道法也)。

对于身、命、财,不生起悭悋。不净(污秽也,鄙陋也,丑恶也,过罪也)之物不为福业(指能招感人、天福利果报之有漏善业)。正命(命指赖以活命的生计,亦即“职业”,故正命就是正当的职业。比丘当以乞食、弘法为正命,居士当以正当的职业为正命。八正道之一)自活,心无邪谄。受恩常念,小恩大报。

注解:
【身口意三业】:指身、语、意三者的造作,谓之三业:一、身业:身业出之于身体的一切动作,此有二种,一者身表业,二者无表业。二、语业:语业出之于口上的造作。三、意业:意业出于第六识的思维,这是思心所的作用。如 《成唯识论》 谓思心所是:“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故意业又名思业。思之自性,只是造作,故能以其造作的力用,与心识相应,驱使心识起善、恶无记等造作。以上说的心识,指的是第六意识,及包括其相应心所。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身戒】:身体所应受持的戒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慧】:身守戒,心研慧;相对于身戒而称心慧。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八(大一二·五三四上):“身戒心慧,不动如山。”p1410FROM:【佛光大辞典】

【正法】:(术语)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无量寿经上曰:“弘宣正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净】:(术语)污秽也,鄙陋也,丑恶也,过罪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福业】:梵语 puN!ya-karma。指能招感人、天福利果报之有漏善业。据百论疏卷上之上所说,福乃富饶之义,修行善业能招感人、天之乐果,故称为福业。另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载,世尊以布施、持戒(平等)、修定(思惟,属有漏定)等为福业。又称三福,或三福业事。((参见:福等三业)5858)p5859FROM:【佛光大辞典】

【正命】:命指赖以活命的生计,亦即“职业”,故正命就是正当的职业。比丘当以乞食、弘法为正命,居士当以正当的职业为正命。八正道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知世中所有事艺。善解众生方俗之言。
(附注:明白一切世间法, 也明白一切众生语言, 得世间法和语言之方便, 因此能广泛宣扬佛法)

读诵书写十二部经。不生懈怠懒堕之心。
(附注: 深入经藏, 学尽一切法门, 不生起懈怠心和懒惰心)

若诸众生不乐听闻。方便引接令彼乐闻。
(附注: 如果众生不喜欢听闻佛法, 就用种种方便引导,让众生喜欢听)

言常柔软口不宣恶。不和合众能令和合。
(附注: 说话柔软,不宣扬别人的丑事, 能让不和的群众或四众佛子重新和合)

[末学解说]

善知世中所有事艺。善解众生方俗之言。

读诵、书写十二部经。不生懈怠懒堕之心。

如若诸众生不乐于听闻。以方便之法引接,令起乐闻。

言语常以柔软口,不宣恶。对不和合众(指比丘、比丘尼入佛门,同持戒、同修行,和合一处。又称和合众。略称和僧、和众),能令其和合。

注解:
【和合众】:(参见:和合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和合僧】:梵语 sam!gha。指比丘、比丘尼入佛门,同持戒、同修行,和合一处。又称和合众。略称和僧、和众。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载,僧众分为三种,即理和合僧、事和合僧、辨事僧等,三者协调,共营僧团生活。又僧众亦可称为“和合海”,乃比喻僧众和合为一味,犹如海水之一味;并比喻僧众之量无限,犹如海之深广。破坏和合者必获罪,二十犍度中有破僧犍度,为五逆罪之一。破僧又分为二:(一)使僧团分裂者,称破羯磨僧。(二)另立异道僧团者,称破法轮僧。此外,对和合僧功德之尊崇,称为和合尊。(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佛祖正传菩萨戒作法)((参见:二十犍度)181)p3124FROM:【佛光大辞典】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如何不退转菩提心种种方法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归纳总结,其中:

1.通过发心发愿帮助不退转菩提心。比如“愿我常得亲近诸佛及佛弟子”“令我常闻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愿令受者敬信无疑”等等

2.通过身戒心慧帮助不退转菩提心。比如“身口意业不与恶交”“于身命财不生悭悋”“受恩常念小恩大报”等等

3.通过实修实证帮助不退转菩提心。比如“善知世中所有事艺。善解众生方俗之言”“读诵书写十二部经。不生懈怠懒堕之心”等等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关于相关内容

一、发心发愿
真正发心,  就能真正有动力,  也能真正得到佛菩萨的护持
真正发心,就能不退转的走在菩提路上, 接受不同阶段的考验和菩萨行 ——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佛法讲的[发愿]是指立志做大事的心愿,这个大事就是成佛
[发愿]就是指立志以慈悲普渡众生和以智慧解脱轮回,自度度他成佛的志向
而这样的广大心就会让人有力量能持续,而且逐渐恢复佛性,显露佛性功德智慧和无上神通,这就是[愿力]——[略说]佛教发愿和民间信仰发愿的不同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发心]和[发愿]
而且一开始就要[究竟发心]和[究竟发愿]
何为究竟?
就是[楞严经]讲的初发心第一决定义
就是[以成佛为根本发心]
让自己的[因地]就是[为了成佛而学佛]
这样目标就不会偏颇,果报不曲——法门实修帖 217#

二、修戒定慧
众生都需要靠[戒][定][慧]的修持来帮助自己解脱六道轮回的束缚

慧的修持就是正确观念和知见的培养,并且让正确的知见和观念深深刻入脑海,取代错误知见和观念
定的修持就是让心念保持清净自在安定,不会堕入错误的情绪中
戒的修持就是规范自己,避免让自己接触或堕入容易引发错误情绪和观念的环境——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为什么修行?(可先参考「法界真相」一文)
因为生命并不因为死亡而终结,而是不断的依照心念差别而流转和轮回,真实的现象就是如此
而修行就是为了避免不断的轮回而受苦,避免不断的在轮回中恶性循环,执着表相而不知道真相和解脱的方法

在不断轮回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因为没能接受能够超越轮回的正确知见
而导致累世沉沦于世俗的种种欲望和执着,或叛逆斗争或怀疑不信或恶口毁谤等恶习

因为这些邪恶的观念,相由心生,可能因此而堕入恶道,或因错误的邪见而误导修行
可能因为世苦而昏头转向,甚至茫然无觉,这样就很难解脱,而使解脱之路遥遥无期

「守持戒律」就能避免接触外界染污而堕入欲望和执着的深坑
这是第一道防线,透过戒律,如果能有效的阻绝世俗杂染,那将能顺利进入到心念的修行

「修学禅定」就能运用自力的心念能力保持安定而从习气中逐渐解脱
透过心念的修行,逐渐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不再随世俗七情六欲而流转

「觉照智慧」就能由正确的知见和观念逐渐破除错误的认知和邪见而不再堕入恶道
世俗知见令人沉沦于执着而轮回,错误的修行观念(外道知见或邪见)则令人误入歧途,不仅白费工夫,而且无法解脱成佛
只有正确的修行观念才是修行解脱的关键,才能指引走向正确解脱成佛的目标——「生命方程式:因果」&「实修的次第和原理」&「为什么修行?」

三、实修实证
有多少实修,就有多少作为;有多少作为,就有多少实修
这是因为,真正有多少实修,就能做多少利益众生的事情
同样的,真正实际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自己才能从中实修而得证
任何佛菩萨都是如此的,像「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像「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像「阿弥陀佛为众生准备了极乐世界——有多少实修,就有多少作为;有多少作为,就有多少实修
如果不发心不做,永远都不会
发心了,去思维人生和修行上的种种问题,以佛法的教导去解决,然后演说,这才是整个完整的实修过程
如果不发心不做,就不可能明白一切问题的原理和相貌,又如何能成佛呢?——为什么写不出好文章来利益众生?或无法为众生演说佛法?
如果没有深入修行,没有深入诸法,没有深入「众生界」,当然也无法明白「众生性」和「法性」
所以,要自己先深入经藏和佛法,并且实修,这样才能知道「法性」(包含苦性、一切性,法其实包含一切)、「众生心、性、欲」——以「法性原理」看大乘和小乘根器
修行没有难易,就只有是否每天随时(每个当下)都落实的差别——一百次佛七
想修行解脱,必须实作,而且,思想和行为都是可以相互验证的,
如果没有深入思维破解问题,那也无法期望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做出正确的行为,因此,平常应该多思维多记录心得
同样地,如果没有实际操作,那也无法验证自己知见观念与方法,在实际操作上有没有问题,以及自己能做到多少
所以,正确观念的学习与思考和实际操作都是要并行的,也就是所谓的「解」、「行」并进——什么是实修?什么是智慧?
「听闻过多而不或无实修实证,那只会增长我慢与懈怠」
我慢的情况下,最容易自以为是,以听闻的知识而批评毁谤他人或真正的实修者,
懈怠则是因为无知,往往误以为自己听过就是懂了、会了,事实上没有实修实证,荒唐不实——「实修」与「压力」

要知道
除了一开始发起的愿心,还要看接着有没有退心,有没有愿行,有没有真正把心愿实行,并落实成真
有发心,不退心,有愿行,才能逐渐在落实的学习过程中,摄心持戒和内观(定),而由「戒」和「定」
慢慢体会法门的其中原理和相貌(「法性」),以及以此法门普渡众生互动过程中的「众生性」
这就是「慧」,就是「智慧」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以此「戒定慧」实修而逐渐契入「佛性」本心
由修行的过程,逐渐显露「佛性」的根本「清净」「光明」和「智慧」,这样才会真正解脱成佛——「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5323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583

[精进勋章]

147#
 楼主| 发表于 2024-5-5 14:33: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5-6 09:29 编辑

学习[诸经辑要]若真佛弟子,请依教奉行,必能超越困难,成就修行而不退转

====================================================================

(五)菩萨因何退转菩提之心? 又如何不退转? ~ 大般涅槃经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  以上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有十三法则便退转。何等十三。
(附注: 有十三件事情会让菩萨摩诃萨退转, 这也是我们行菩萨道该注意的)
一者[心不信]。
(附注:对佛法或甚深佛法不相信, 故佛经说信为功德母)

二者[不作心]。
(附注:没有实际普渡众生的行动作为, 执着于安住空想)

三者[疑心]。
(附注: 因为多疑, 所以对甚深佛法或不能明白的佛法产生疑惑)

四者[悋惜身财]。
(附注:对身体性命和财产太过执着,就是对世间尘染放不下)

五者[于涅槃中生大怖畏。云何乃令众生永灭]。
(附注: 对于不二法没有体会, 做不到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 所以对于行菩萨道的远大目标产生恐惧心, 例如四弘愿)

六者[心不堪忍]。
(附注: 心不堪忍受种种痛苦, 修行菩萨道必定要在三忍上逐渐增上, 1.对一切有情众生和外在环境的忍, 例如众生的打骂,例如气候变化冷热, 2.对一切法能精进学习,能安忍,能不懈怠,3. 对前两者的忍,进步到[忍][不忍]不二的状态)

七者[心不调柔]。
(附注: 就是心太过刚强, 刚强是指执着太深重, 另可指应该修柔和心, 这在普渡众生行菩萨道是一定要的, 就是法华经讲的柔和忍辱心)

八者[愁恼]。
(附注: 心没有放在修行上, 多为世俗而忧愁烦恼, 例如,烦恼金钱,车,房,妻,儿,女,事业,病苦,生死)

九者[不乐]。
(附注:不能随时保持欢喜心, 所以四无量心的真实修持很重要, 要随时观照佛法,让自己产生法喜, 例如,随时想到今生能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解脱轮回苦, 这样当下就会快乐)

十者[放逸]。
(附注: 贪着世俗享乐, 所以对修学佛法不精进)

十一者[自轻己身]。
(附注:轻视自己,认为行菩萨道普渡众生太困难,认为自己做不到, 这在许多佛经都有提到这点)

十二者[自见烦恼无能坏者]。
(附注:看到自己有烦恼,可是却没有对治消除烦恼的方法, 或认为自己无法破除烦恼, 这两点很常见, 一者,没有方法,不知道方法, 二者,众生多悲观或者情绪太过执着,整个情绪都挂碍在负面思维上,认为自己做不到)

十三者[不乐进趣菩提之法]。
(附注: 这点也很常见, 对于学习佛法没有进取心, 找种种理由搪塞, 以致[法门无量誓愿学]常常只是口号)

善男子。是名十三法。令诸菩萨退转菩提。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有十三种情况会令其退转。是哪十三种呢。

一是心不相信佛法。
(附注:对佛法或甚深佛法不相信, 故佛经说信为功德母)

二是不作实修实证

三是对佛法心有怀疑(此为心所有法中的根本烦恼心所之一.对真理怀疑不定,曰疑)。

四是对身体财物不舍,悋惜。

五是对于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生起大怖畏(恐惧害怕之意)。如何乃令众生永灭]。

六是心不能堪忍(梵语娑婆,华译为堪忍,是不堪忍受的痛苦都甘心的忍受的意思)。

七是心不随顺柔和。

八是心有忧愁烦恼。云何

九是心不喜乐。

十是心有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

十一是轻视自己,不自信。

十二是自己看到烦却但无法破除。

十三是不乐于修行菩提之法。

善男子。这些情况名为十三法。会令诸菩萨退转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注解:
【菩萨摩诃萨】:(术语)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Bohdhisattva Maha%sattva),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佛地论二曰:“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萨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中略)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说摩诃萨言。”法华嘉祥疏二曰:“摩诃萨埵者。摩诃云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云众生,即大众生也。(中略)摩诃萨者简异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于大道,故名大众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疑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根本烦恼心所之一.对真理怀疑不定,曰疑。《成唯识论》曰:“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所谓谛理,即指苦、集、灭、道四圣谛。对谛理犹豫不信,故障蔽不疑的善品,此即其业用。见《成唯识论》卷六。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怖畏】:梵语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依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四,未悟真理之众生有五种怖畏(恐怖):(一)不活畏,生活不安,常积资财。(二)恶名畏,恐他人讥谤而名誉受损。(三)死畏,畏惧命之将终。(四)恶道畏,又作恶趣畏。恐惧堕入地狱、饿鬼等恶趣。(五)大众威德畏,又作怯众畏。无自信而怯于出现大众之前等。若远离此五怖畏,称为五离怖畏。
 有学、无学之圣者,有小怖畏,而无大怖畏;佛则完全离怖畏。此外,虽有布施钱财之心,然担心布施后财物即将减少者,称为怖畏施,乃八施之一。((参见:五怖畏)1110)p3224FROM:【佛光大辞典】

【堪忍】:梵语娑婆,华译为堪忍,是不堪忍受的痛苦都甘心的忍受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有六法坏菩提心。何等为六。

一者[悋法]。

(附注:吝啬说法和宣扬佛法, 或私藏佛经中的法门, 不乐于宣说)

二者[于诸众生起不善心]。

三者[亲近恶友]。


四者[不勤精进]。


五者[自大憍慢]。


六者[营务世业]。
(附注:乐于经营世间事业, 花太少时间在修行上, 世俗杂染太多)

如是六法则能破坏菩提之心。

[末学解说]

还有六种情况会破坏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是哪六种呢。

一是吝啬宣扬佛法。

二是对于诸众生生起不善(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故为不善)心。

三是亲近恶友(由五种相、建立恶友。一、无羞耻。二、有邪见。三、有懈怠。四、有邪行。五、性怯劣。当知与此五相相违,五种妙相、立善说者,及与善友。诸有朋畴、引导令作非利益事,名为恶友。若于放逸,或于恶行,或于下劣诸善功德,而相劝励;应知是类、总名恶友)。

四是不勤于精进(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

五是自大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

六是经营忙于世间事业。

这些便是六法,则能破坏菩提之心。

注解: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善】:(杂语)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故为不善。如三途之苦果,彼虽在现在损害身心,然更无为之招未来世之损害者,故非不善。唯识论五曰:“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大乘义章七曰:“恶法违损,称曰不善。”胜鬘宝窟上末曰:“十恶破戒违理,名为不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恶友】:瑜伽六十四卷十七页云:由五种相、建立恶友。一、无羞耻。二、有邪见。三、有懈怠。四、有邪行。五、性怯劣。当知与此五相相违,五种妙相、立善说者,及与善友。
二解  瑜伽八十九卷八页云:诸有朋畴、引导令作非利益事,名为恶友。
三解  瑜伽九十九卷十八页云:恶友性相、广说应知如声闻地、及菩萨地。又略说者;若于放逸,或于恶行,或于下劣诸善功德,而相劝励;应知是类、总名恶友。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精进】:(术语)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唯识论六曰:“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辅行二曰:“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慈恩上生经疏下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华严大疏五曰:“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维摩经佛国品曰:“精进是菩萨净土。”案汉书,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注:精明而进趣也。此为精进二字之出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有人得闻诸佛世尊是人天师。于众生中最上无比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法眼明了见法无碍。能度众生于大苦海。

闻已即复发大誓愿。如其世间有如是人。我亦当得以是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或复为他之所教诲发菩提心。


或闻菩萨阿僧祇劫修行苦行。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闻已思惟。我今不堪如是苦行。云何能得。是故有退。

(附注:这段就是说,对于行菩萨道的长远过程产生恐惧退心, 无法吃苦)

[末学解说]

善男子。有人得闻诸佛世尊是人天师。佛陀在众生中最上无比,胜于声闻辟支佛等。其法眼明了,见法无碍。能度众生于大苦海((譬喻)谓六道生死之苦也)。

闻知后立即复发大誓愿。如若世间有这样的人。我也当得以此因缘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心。

或再为他之所教诲发起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或闻知菩萨阿僧祇劫修行苦行(很艰苦的修行方法)。然后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闻知后思惟。我现今不能堪忍这样的苦行。如何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产生退转之心。

注解:
【大苦海】:(譬喻)谓六道生死之苦也。智度论五曰:“没大苦海不自觉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苦行】:很艰苦的修行方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复有五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五。

一者[乐在外道出家]。
(附注: 这要先真正明白佛法讲的什么是真出家,可参阅维摩诘经)

二者[不修大慈之心]。 (附注: 经上说有大智慧才叫做大慈)

三者[好求法师过恶]。 (附注: 这点也要注意, 多花时间在宣扬经论, 这样自然能纠正一切过恶)

四者[常乐处在生死]。 (附注: 这是指没有觉察力,不知道随时保持觉醒, 生活上念头时常堕入欲望轮回中)

五者[不憙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 (附注: 这点再再说明必须要深入经藏, 绝不能用[一经通经经通]或[一门深入死读一经]来障碍自己)

是名五法退菩提心。

[末学解说]

善男子。还有五种情况会退失菩提心。是哪五种呢。

一是乐于在外道(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出家。

二是不修习大慈(伟大的慈心)之心。

三是喜好挑法师的过错毛病。

四是常喜乐处在生死(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

五是不喜欢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这些名为五法,会退失菩提心。

注解:
【外道】:(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慈】:伟大的慈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生死】:(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有二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二。

一者[贪乐五欲]。


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宝]。


以如是等众因缘故退菩提心。


[末学解说]

还有二种情况会退失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是哪两种呢。

一是贪乐五欲(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的心,故名五欲。财欲、色欲、名欲、饮食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著而不舍。(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著而无厌。(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著睡眠而无厌)。

二是不能恭敬尊重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

以上就是因众因缘而退失菩提心。

注解: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欲】: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的心,故名五欲。
  2、财欲、色欲、名欲、饮食欲、睡眠欲。经云:“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欲】:梵语 pan~ca ka^ma^h!,巴利语 pan~ca ka^ma^。<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梵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二)声欲(梵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三)香欲(梵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四)味欲(梵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五)触欲(梵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
 <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著而不舍。(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著而无厌。(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著睡眠而无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p1149FROM:【佛光大辞典】

【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会令菩萨退转菩提心的种种情况

1.十三种情况:[心不信]。[不作心]。[疑心]。[悋惜身财]。[于涅槃中生大怖畏。云何乃令众生永灭]。[心不堪忍]。[心不调柔]。[愁恼]。[不乐]。[放逸]。[自轻己身]。[自见烦恼无能坏者]。[不乐进趣菩提之法]。

2.六种情况:[悋法]。[于诸众生起不善心]。[亲近恶友]。[不勤精进]。[自大憍慢]。[营务世业]。

3.一种情况:我今不堪如是苦行。云何能得。是故有退。

4.五种情况:[乐在外道出家]。[不修大慈之心]。[好求法师过恶]。 [常乐处在生死]。 五者[不憙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

5.两种情况:[贪乐五欲]。[不能恭敬尊重三宝]。
上述这些情况,都是作为佛弟子、实修者应当注意的地方
其中“[于涅槃中生大怖畏]”,“[自轻己身]”,“我今不堪如是苦行。云何能得
都是在讲对于行菩萨道的远大目标,长远过程产生恐惧心,认为行菩萨道普渡众生太困难,认为自己做不到
不禁想到前几日与友人沟通,她说自己读了楞严经后最大的感触是:这辈子自己肯定是没戏了,差得太远了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信心,不仅仅是指对佛法的信心,对佛菩萨的信心
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信心,对自己能够实现成佛的远大目标,能够做到普渡众生的信心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关于相关内容

一、心法的修持不一定要以苦来修
心法的修行不一定要以苦来修,苦可以是表法和表相,例如佛陀累世菩萨行以身布施供养众生
但是,也可以不用苦来修,例如:「慈心三昧」,或「光明定」,或「香积佛」的香积饭,又或者最简单的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净土」
不论表相如何,以「大乘心法」来说,「内在的观行」一定是慈悲、清净、光明、圆满、欢喜、喜乐的,
就是逐渐回到「佛性」本体,就是「大般涅槃经」讲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以「法性原理」和「众生性」来看『苦行』的真假与可否

二、看似退步是向前
举例来说,许多修行者容易在犯错后苦恼,不断的犯错而又不断的苦恼
其实,只要深入思维,就能明白,上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仍是一种执着表相,执着在因为欲望而犯错,又执着在犯错后悔的苦恼上
会不断的犯错和苦恼,并且执着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在佛法的「思维」修行上没有学习并且深入和契入

犯错是难免的,但是能否在错误中思维欲望和苦恼的本质,在错误中思维寻找探索解脱的出路,而不是只执着在犯与不犯
这样才是正确的解脱精神,为自己和众生在欲望与苦难中思索解脱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明白解脱苦难的真正原理,也就是法性和众生性
再者,如果有在思维微细道理上努力,思维本身这个过程,就能断除恶念和恶习,因为思考一个主题就能断除原本所想的恶念
尤其以修行佛法而进行的思维,那就是「正思维」,就能进而引起「正念」,甚至进入「正观」
所以,基本上,常「正思维」就能引起「正念」和「正观」,心念就能保持在「正念」上,就是随时「正观」,就是「正定」

常见许多修行者在修行表相上很用功,不过,久了却也无法在表相上保持用功,
这就是因为没有晋升到心法次第的实修,也就是里子没有增上次第,表相上的执着就无法长久
如果真正契入心法实修,生活点滴上都清净自在,表相上也不会造成执着或困难的
而之所以不断的犯错和苦恼,这正是因为没有去思考物性和法性的本质,所以才会在相上颠颠倒倒
如果能逐渐思维法理和本质,自然就能脱离表相而得清净自在,也不会被欲望所引诱,或被犯错所苦恼
这才是真正的深入佛法,而不是在表相上打转,若在表相上打转,看似修行,其实是两回事,更可能误导众生和曲解佛法

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修行被打回原形?
其实,那是因为根本就不明白原理,也就是内心的实际修行没有达到表相的真正成就
与其说被打回原形,其实是本质上没有达到真正的修行,也就是说不明白修行的细节原理,不明白法性和众生性和物性
也就是说,修行者应该改为心法修持,在心境上去思维体会种种细微的原理(不论是佛法或欲望或苦的感受)
这样不论在理上或本体上或表相上才能真正的改善和提升,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总要开始并持续努力就会真正改善
——看似退步是向前

三、成佛要靠自己修行
只要一心向善、学佛成佛,不论世界如何变化
一切相、遭遇、逆缘、讥谤、苦受、危机,都可以成为学佛成佛的助缘、踏脚石和转机
关键就在于当下的心态是否正确,是否契入佛心,还是随凡夫心随波逐流
如果每个当下都能勉力正念观照,误会就能化解,碰撞也会转为平和,事事都会变成好事
相反,如果随凡夫心起贪嗔痴慢疑,那么也势必结恶缘或牵引累世恶缘业力,恶果也就近在眼前了
也就是,正确的修行者,心中应该学习舍弃一切恶念(负面思维、不光明的念头)
这样就必定能成为学佛成佛的助力,一切都会化险为夷,都会回归清净与光明,痛苦也会转为安乐
自己也就能真正逐渐契入佛性本心,真正学佛成佛了
——一心向善、学佛成佛,才能缔造你我双赢的美好未来
成佛则是要靠自己修行,靠自己消除贪嗔痴,佛菩萨只能引导和教导,没办法代替众生修行和成佛
自己的贪嗔痴和妄念,就是要靠自己学习消除
只有靠自己转念和认清法界实相,逐渐消除贪嗔痴,这样才能成佛
这才是科学,这才是真正的原理,真正的原理在佛经中都有说明
想成佛,就是要靠自己实修,清除第八识中的妄念种子,这样才能成佛
能不能成佛,靠的是众生自己要转念,要转邪为正,要消除妄念和习气,要纠正错误的认知和观念
而不是靠佛菩萨的神通就能成佛的,如果可以,那大家都不用修行,都让佛菩萨超度成佛就好了,还要那么麻烦吗?
所以,真实上就是不可能靠神通成佛,
想成佛必须靠智慧解脱,就是自己在知见观念和实力上提升,恢复到佛性的状态
这过程就必须靠自己实修来消除妄念和习气,如此让佛性显露,就能逐渐成菩萨,最后成佛——超度和成佛是两回事

四、做就对了
试问,农夫刚播种就能收成吗
当然不行
所以修行也是如此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修行也是如此,要问自己做了多少,做了多久,实修才能逐渐转变业障
修行不是自己每天念经却不知道经文中实做的道理
修行若不能转变自己和众生的观念,而成为光明的互动,那就是还不懂什么是修行

这些都是要靠自己去做,而不是等别人来做
自己做,自己就是行菩萨道的人间菩萨——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人间菩萨
修行就是要严格的自我要求,要严以律己,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
就算到时候没能完成,也只是降低次第罢了,没有对不起自己,
但是,往往在过程中不断进步,反而就达成了,所以,目标要远才能走远


所以,要先把标准定高,心量大,才有发展、发挥的可能;相反,心量要是狭隘,那也做不了什么大事了

以下制定案例提供参考:
(下面是以基础实修次第来设定,所以只提供少数经典)
(读者可以依照下面制定的时间为标准,视自己情况调整)

1.学习「功德门」相关佛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诵经:每天1-3遍,持续1-2星期。习经:一星期以内完成)
大悲心陀罗尼经(诵经:每天1遍,持续1-2星期。习经:1-2星期以内完成)
佛说阿弥陀经(诵经:每天1-3遍,持续1-2星期。习经:一星期以内完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诵经:每天1-3遍,持续1-2星期。习经:一星期以内完成)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诵经:每天1-3遍,持续1-2星期。习经:一星期以内完成)
地藏菩萨本愿经(诵经:每天1-3遍,持续1个月。习经:2星期以内完成)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凯本)(诵经:每天1-3遍,持续1个月。习经:2星期以内完成)

2.学习「戒行门」相关佛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诵经:每天1-3遍,持续1星期。习经:3天以内完成)
优婆塞戒经(诵经:每天1-2小时,持续1个月。习经:1个月以内完成)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经:每天1-3遍,持续1-2星期。习经:一星期以内完成)
菩萨善戒经(诵经:每天1-2小时,持续1个月。习经:1个月以内完成)

3.学习「观行门」及「智慧门」相关的佛经
楞严经6-9卷或1-10卷(诵经:每天1-2小时,持续1个月。习经:1个月以内完成)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诵经:每天1-3遍,持续1-2星期。习经:一星期以内完成)
悲华经(诵经:每天1-2小时,持续2-3星期。习经:2-3星期以内完成)
无量义经(诵经:每天1-3遍,持续1-2星期。习经:一星期以内完成)
观无量寿经(诵经:每天1-3遍,持续1-2星期。习经:1-2星期以内完成)
普贤行愿品(诵经:每天1-3遍,持续1-2星期。习经:一星期以内完成)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诵经:每天1-3遍,持续1-2星期。习经:1-2星期以内完成)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诵经:每天3-21遍,持续1-2星期。习经:一星期以内完成)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诵经:每天1-3遍,持续1-2星期。习经:一星期以内完成)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诵经:每天1遍,持续2星期。习经:2星期以内完成)
——订定自己的年度修行课程规划表
"先发大愿,先构思行菩萨道普渡众生的蓝图,先学习付出"
这种处处为了利益众生的菩萨行为,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困境
因为佛菩萨会根据众生的愿力,而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不能真正发起大愿和落实菩萨道的人,只好让因果业报去磨难这些人
直到他们慢慢明白~"慈悲愿力才能改变苦报的因果业力"

所以,1[放下虚幻的人生执着],以及2[发起无上的光明愿力]
这才能真正解脱困苦,不然若是为了生活的困难,这容易迷上加迷
先是苦迷,后来改变了有钱了是乐迷,轮回不已——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以我自己来说,没有事情是难的,好事就做
就算自己还不熟练,自己就先做当练习,佛菩萨和众生也都会帮你
如果你真心做,法界的善和光明就会与你同在
自己真这样做,那才是引领众生的第一人

事情都要自己亲身体会,做了,你才会融入那个实际和心境!才会真懂其中道理!
——好事、正确的事,做就对了
佛法也是如此,浩瀚如海,必须自己深入学习和实践,才能逐渐明白箇中滋味和道理
听了多少,看了多少,学习理解了多少,实践了多少,体会了多少,能讲解多少,逐渐无止尽的循环增上,才能逐渐通达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努力实践,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佛修行解脱成佛也是如此,必须自己累生累世不断努力实修,才能逐渐迈向解脱成佛之路!——为什么佛经读不懂?就算懂,也有深浅次第不同程度差别?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5323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583

[精进勋章]

146#
 楼主| 发表于 2024-5-4 10:34: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5-4 12:01 编辑

学习[诸经辑要]若真佛弟子,请依教奉行,必能超越困难,成就修行而不退转

====================================================================

(四)行菩萨道,四种[退失]和[不退]菩提心,[增长]或[减损]善法的方法~大宝积经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  以上

-- [经文] --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谓为四。


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


无疑悔处,令他疑悔。
(附注:本来佛弟子没有疑问的地方,却讲出各种谬论让大家对佛法产生怀疑)


求大乘者诃骂诽谤广其恶名。
(附注:这就是毁谤大乘行者)


以谄曲心与人从事。
(附注:与人相处总是怀着虚假的心,事情都是别有目的,为了某种利益)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失菩提心]。

[末学解说]

再有,迦叶(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

菩萨有四种情况会退失菩提心(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是哪四种呢?

欺诳师长,已领受经法(金口之圣说,为万世之常法者。称为经法),然而却不恭敬。

本来无疑悔(疑念与后悔)处,却令他人产生疑悔。

对求大乘(译作大乘。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者进行诃骂、诽谤,广其恶名。

以谄曲(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心对待他人,做种种事。

迦叶(亦称摩诃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之不现,故亦名饮光。在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之初祖。生平修头陀行,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时,传佛僧伽梨衣)。这些就是[菩萨四法失菩提心]

注解:
【梵天】:1、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2、总称色界之诸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心】:(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经法】:(术语)金口之圣说,为万世之常法者。称为经法。无量寿经下曰:“听受经法,欢喜无量。”毗奈耶杂事四曰:“善和苾刍,作吟讽声,赞诵经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疑悔】:有二义:(一)疑念与后悔。弥沙塞五分戒本(大二二·一九七下):“若比丘故令比丘生疑悔作是念,令彼比丘乃至少时恼,波逸提。”(二)失望。妙法莲华经卷五踊出品(大九·四一上):“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议。”p5843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梵语摩诃衍,译作大乘。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谄曲】:梵语 van%ka, 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又对物无所执著,称为无谄曲。金七十论卷上(大五四·一二五一上):“尼夜摩亦五:一不杀,二不盗,三实语,四梵行,五无谄曲。”(无量寿经卷上、菩萨地持经卷五、十住毗婆沙论卷八、十地经论卷二)p6167FROM:【佛光大辞典】

【迦叶】:亦称摩诃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之不现,故亦名饮光。在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之初祖。生平修头陀行,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时,传佛僧伽梨衣。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 [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何谓为四。


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
(附注:对于众生的慧命和因缘,能以正法方便善巧诱导众生学习增上正法,不妄语不戏笑 )


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
(附注:[直心]请参阅
http://www.ksetra.t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56)

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
(附注: 能像尊敬佛一样的尊敬大乘菩萨行者,并且宣扬大乘菩萨行者的威名,如此尊敬大乘)

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
(附注:学习大乘法,不喜小乘法,也劝化众生追求大乘无上菩提,不求小乘涅槃)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

[末学解说]

再有,迦叶(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

菩萨有四种方法。能够世世不退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成道的地方)自然现前。是哪四种呢?

对于失命因缘不会妄语(说虚假不真实的话),何况是戏笑。

常以[直心(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对待他人,做种种事,远离种种谄曲(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

对待诸菩萨生起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

自己不爱乐种种小乘法(宣说四谛或十二因缘的道理的经典,如四部阿含经是)。引导教化众生,全都令其住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

迦叶(亦称摩诃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之不现,故亦名饮光。在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之初祖。生平修头陀行,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时,传佛僧伽梨衣)。这些就是[菩萨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

注解:
【梵天】:1、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2、总称色界之诸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道场】:1、群众学道的场所。2、佛寺。3、成道的地方。4、供养佛的地方。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命】:(术语)法身以智慧为寿命。智慧之命夭伤,则法身之体亡失。盖慧为法身之寿命,故曰慧命。四教仪曰:“末代凡夫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又】尊称比丘曰慧命。博闻强识,以慧为命之义也。又曰慧寿。新译曰具寿。犹言慧命须菩提等。行事钞下三曰:“毗尼母云:下座指上座为尊者,上座指下座为慧命。”胜鬘宝窟中本曰:“慧命者,以广大甚深之慧为命故,名慧命也。如经言慧命须菩提,慧命舍利弗也。”资持记下三之二曰:“慧命谓博闻强识以慧为命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妄语】:说虚假不真实的话。妄语有大妄语和小妄语的分别,大妄语是未得圣道而说我已得圣道,或者说我有功夫受天龙神鬼的供养等等;小妄语就是一切不真实的说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直心】: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诸经论广用此语,各处用例所诠指之旨趣虽有出入,然皆本其“正直无虚假”之意,而随各处经文大旨广申弘义。如维摩经中所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菩萨净土”,即指其不虚假;另如大乘起信论,以直心为十信成就菩萨所发三种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之一,即视之为正念真如妙法之心,而与观无量寿经所说之“至诚心”含意相同;六十华严卷二十三以之为清净纯一、专心企求佛道之“菩提心”;六祖坛经以之为自性显露之心;日本净土真宗则视之为“他力之信心”,即对弥陀本愿救度力的真实信赖、毫无犹豫疑滞之心。(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华严经疏卷十八、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参见:三心)532)p3458FROM:【佛光大辞典】

【谄曲】:梵语 van%ka, 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又对物无所执著,称为无谄曲。金七十论卷上(大五四·一二五一上):“尼夜摩亦五:一不杀,二不盗,三实语,四梵行,五无谄曲。”(无量寿经卷上、菩萨地持经卷五、十住毗婆沙论卷八、十地经论卷二)p6167FROM:【佛光大辞典】

【小乘法】:宣说四谛或十二因缘的道理的经典,如四部阿含经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参见:三菩提)631)p5073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 [所生善法灭不增长]。何谓为四。


以憍慢心读诵修学[路伽耶]经。

(附注:以傲慢心读诵修学世论经典外道书)

贪利养心诣诸[檀越]。
(附注: [檀越]就是施主,怀着贪求利养的心去接触信徒施主)

增毁菩萨。
(附注:毁谤大乘菩萨行者)

所未闻经违逆不信。
(附注:这点很重要,下段佛陀有说明正确心态)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灭不增长]。
(附注:
【路迦耶底迦】
(流派)Loka%yatika,又作路柯耶胝柯,路伽耶,路伽耶陀。译作顺世。
四卷楞伽经谓之恶论,七卷楞伽经谓之世论。外道之名。随顺世间之凡情,计执是常是有等者。
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嘉祥法华义疏十曰:「路伽耶陀者,旧云是恶解义。
(中略)注经云:路伽耶陀者,如此方礼仪名教儒墨之流也。
(中略)又言:路伽耶陀,翻为世间行。 」
慧琳音义十五曰:「路伽耶经,梵语,此名恶论义,正梵音云路伽耶底伽。此则顺世外道,随顺世间凡情所说,执计之法是常是有等。 」
法华玄赞九曰:「路伽耶陀者,先云恶答对人,正言路伽也底迦,云顺世外道。」
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末学解说]

再有,迦叶(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

菩萨有四种情况。会令所生善法消灭而不增长。是哪四种呢?

以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心读诵修学[路伽耶(译作顺世。四卷楞伽经谓之恶论,七卷楞伽经谓之世论。外道之名。随顺世间之凡情,计执是常是有等者)]经。

贪着利养(以利益保养身体)心而去找诸[檀越(谓施主也。越为施之功德,已越贫穷海之义也)]。

增毁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

对所未闻经,不遵循不相信。

迦叶(亦称摩诃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之不现,故亦名饮光。在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之初祖。生平修头陀行,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时,传佛僧伽梨衣)。这些就是[菩萨四法所生善法灭不增长]。

注解:
【梵天】:1、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2、总称色界之诸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路伽耶】:(流派)路伽耶陀之略。(参见:路迦耶底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路迦耶底迦】:(流派)Loka%yatika,又作路柯耶胝柯,路伽耶,路伽耶陀。译作顺世。四卷楞伽经谓之恶论,七卷楞伽经谓之世论。外道之名。随顺世间之凡情,计执是常是有等者。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嘉祥法华义疏十曰:“路伽耶陀者,旧云是恶解义。(中略)注经云:路伽耶陀者,如此方礼仪名教儒墨之流也。(中略)又言:路伽耶陀,翻为世间行。”慧琳音义十五曰:“路伽耶经,梵语,此名恶论义,正梵音云路伽耶底伽。此则顺世外道,随顺世间凡情所说,执计之法是常是有等。”法华玄赞九曰:“路伽耶陀者,先云恶答对人,正言路伽也底迦,云顺世外道。”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利养】:以利益保养身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檀越】:(术语)Da%napati,谓施主也。越为施之功德,已越贫穷海之义也。寄归传一曰:“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陀那是施,钵底是主。而言檀越者,本非正译。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转名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渡贫穷,妙释虽然,终乖正本。”资持记曰:“檀越,亦云檀那,并讹略也。义净三藏云:具云陀那钵底,此翻施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 [所生善法增长不失]。何谓为四。


舍离邪法求正经典[六波罗蜜]菩萨法藏。心无憍慢于诸众生谦卑下下。

(附注:远离外道知见,不求外道典籍,学习正信佛陀经典大乘六波罗蜜菩萨法门,心不骄傲谦和卑下)

如法得施知量知足。离诸邪命安住圣种。
(附注:如法知量知足接受信徒供养,远离种种邪知邪见,安住佛法正道)

不出他人罪过虚实不求人短。
(附注:不论真假,都不宣扬别人的罪过和短处)

若于诸法心不通达作如是念。佛法无量随众所乐而为演说。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为证不生违逆。
(附注:这点很重要,佛陀在此教导了正确的观念)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增长不失]。

[末学解说]

再有,迦叶(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

菩萨有四种方法。能够令所生善法增长不退失。是哪四种呢?

舍离邪法(邪僻之道也),求取正经典[六波罗蜜(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菩萨法藏(又名佛法藏,或如来藏,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无量的性德,故名)。心无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对于诸众生谦卑下下。

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获得布施,知量知足。远离种种邪命(指不以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生活。全称邪活命。比丘如为得衣食资具而说法,即称为邪命说法),安住圣种(意即圣贤之种子。佛陀入灭之后,弟子次第嗣继其法,犹如植物之种子相传不绝,故以为喻)。

不宣扬他人罪过虚实,不求他人短处。

如果对诸法心不通达时,应当这样想。佛法无量随众所乐而为演说。唯有佛能所知而非我能所解。要以佛为证,不生违逆。

迦叶(亦称摩诃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之不现,故亦名饮光。在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之初祖。生平修头陀行,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时,传佛僧伽梨衣)。这些就是[菩萨四法所生善法增长不失]

注解:
【梵天】:1、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2、总称色界之诸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邪法】:(术语)邪僻之道也。唐华严经十二曰:“若能了邪法如实不颠倒。”俱舍论十二曰:“邪法萦缠,嗔毒增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藏】:1、又名佛法藏,或如来藏,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无量的性德,故名。2、唐时高僧,本康居国(在今新疆省北部)人,武后赐号贤首,为华严宗之第三代祖。   3、(参见:法藏比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邪命】:梵语 mithya-ji^va,巴利语 miccha^-ji^va。八邪行之一。指不以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生活。全称邪活命。比丘如为得衣食资具而说法,即称为邪命说法。大智度论卷三载有四种邪命食,即:(一)下口食,谓种植田园,调合汤药,以求衣食。(二)仰口食,谓仰观星宿、风雨,以术数之学求衣食。(三)方口食,谓曲媚权门,阿谀富豪,巧言而求食。(四)维口食,谓研习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又同书卷十九则说邪命有五种,而称五种邪命(又称五邪),即为得财物而行如下五事:(一)以诈欺表现奇特之异相,(二)夸耀自己之功德,(三)占吉凶,(四)高声威吓,(五)称赞供养者。摩诃僧祇律卷七亦列举身邪命、口邪命、身口邪命等三种邪命。
 印度外道中有称邪命外道者,即指佛世之尼乾子外道。“尼乾子”旧译“邪命”,实应翻作“离系”,佛教贬称之为邪命、无惭。此外,邪命外道又可作为当时外道修行者之总称。(长阿含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五、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七十三、成实论卷十二、俱舍论卷八、俱舍释论卷六、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大乘义章卷十、摩诃止观卷七)((参见:阿时缚迦派)3655)p3033FROM:【佛光大辞典】

【圣种】:<一>意即圣贤之种子。佛陀入灭之后,弟子次第嗣继其法,犹如植物之种子相传不绝,故以为喻。此系以圣人之种引伸为佛教之命脉。(俱舍论卷二十二)
 <二>于菩萨修行之四十二阶位中,可大别为六种种性,“圣种性”即六种中之一者,即指十地之菩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下之本)((参见:十地)419、“菩萨阶位”5221)p5586FROM:【佛光大辞典】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行菩萨道,四种

[退失]菩提心的情况——“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无疑悔处,令他疑悔。求大乘者诃骂诽谤广其恶名。以谄曲心与人从事。

[不退]菩提心的方法——“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

[减损]善法的情况——“以憍慢心读诵修学[路伽耶]经。贪利养心诣诸[檀越]。增毁菩萨。所未闻经违逆不信。

[增长]善法的方法——“舍离邪法求正经典[六波罗蜜]菩萨法藏。心无憍慢于诸众生谦卑下下。如法得施知量知足。离诸邪命安住圣种。不出他人罪过虚实不求人短。若于诸法心不通达作如是念。佛法无量随众所乐而为演说。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为证不生违逆。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关于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心】:梵语 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下谓,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性,大日经卷一住心品谓,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
 菩提心依种种缘而发,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发菩提心有四种缘,以如是四种缘为增上缘,欣乐佛之大智而发心,即:(一)见闻诸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三)虽不闻法,但自见法灭之相,故护持正法。(四)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而难得发心。另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载有四缘:(一)思惟诸佛,(二)观身之过患,(三)慈愍众生,(四)求最胜之果。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作菩提心,且将之分为随事发心(由具体之事项而发)与顺理发心(由普通之真理而发)二种。大乘义章卷九对发心立三种之别:(一)相发心,见生死与涅槃之相,遂厌生死,发心求涅槃。(二)息相发心,知生死之本性寂灭,与涅槃无异;离差别相,始起平等之心。(三)真发心,知菩提之本性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归于自己之本心。摩诃止观卷一上谓,藏教、通教、别教,乃至圆教之菩萨各因推量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四谛理而发心,故称推理发心。大乘起信论则说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等三种发心,于信成就发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种发心。密宗主张,发心为阿字五转之一,复基于“菩提心论”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而说四种发心:(一)信心,指对于求无上菩提毫无疑惑之心。以其为万行之基础,故又称白净信心。(二)大悲心,发白净信心后更立四弘誓愿。亦作行愿心、行愿菩提心。(三)胜义心,于诸教中选择殊胜之真实。亦作深般若心、胜义菩提心。(四)大菩提心,决定舍劣择胜之际,十方诸佛即现眼前证知,诸魔见此则退怯不前。亦作三摩地菩提心。以上四心虽一度区分,但本为一体,以至佛果间无须臾或离,此是为自行化他、世间出世间修诸尊之三密所得者,故称有相菩提心;然以本来有相即无相,如虚空离一切相,故与无相菩提心相契。
 于日本净土宗,源空著选择本愿念佛集,以为菩提心是杂行,而加以废斥。基于此理,净土宗镇西派区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之菩提心,且谓菩提心为总安心、三心为别安心,而主张不应排斥发菩提心。另外,净土宗西山派区分为行门与观门之菩提心,主张废前者,后者即是“三心”。净土真宗则分为自力菩提心与他力菩提心,其中佛以本愿誓与众生信乐,即真实之信心为愿作佛心(愿成佛之自利之心)、度众生心(济度一切众生之利他之心),故称他力菩提心、净土大菩提心。(大品般若经卷九、旧华严经卷九、优婆塞戒经卷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大日经疏卷一、卷十四、摩诃止观卷一下)p5200FROM:【佛光大辞典】

综上,菩提心是求真道之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本有之自性清净心

二、为何要发起菩提心?

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佛光大辞典】

真正如实发起无上菩提心, 这是末学觉得最重要的
真正发心,  就能真正有动力,  也能真正得到佛菩萨的护持
真正发心,就能不退转的走在菩提路上, 接受不同阶段的考验和菩萨行——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是时,梵志复白大王:‘
是道清净,应当一心具足愿求。
是道无浊,心清净故。
是道正直,无谄曲故。
是道鲜白,离烦恼故。
是道广大,无障阂故。
是道含受,多思惟故。
是道无畏,不行诸恶故。
是道大富,行檀波罗蜜故。
是道清净,行尸罗波罗蜜故。
是道无我,行羼提波罗蜜故。
是道不住,行毗梨耶波罗蜜故。
是道不乱,行禅波罗蜜故。
是道善择,行般若波罗蜜故。
是道乃是真实智慧之所至处,行大慈故。
是道不退,行大悲故。
是道欢喜,行大喜故。
是道坚牢,行大舍故。
是道无刺棘,常远离欲恚恼觉故。
是道安隐,心无障阂故。
是道无贼,分别色、声、香、味、触故。
是道坏魔,善分别阴、入、界故。
是道离魔,断诸结故。
是道妙胜,离声闻、缘觉所思惟故。
是道遍满,一切诸佛所受持故。
是道珍宝,一切智慧故。
是道明净,智慧光明无障阂故。
是道善说,为善知识之所护故。
是道平等,断爱憎故。
是道无尘,离恚秽忿怒故。
是道善趣,离一切不善故。
大王!是道如是,能到安乐之处乃至涅槃,是故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出自[大悲莲华经](悲华经)经卷第二~大施品第三之一)】(感恩焰光明师兄分享)

三、如何发起菩提心?

发菩提心 ~ 引自[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毕竟成就十二法者,乃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十种发菩提心因缘,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何谓 发大乘菩提心? ~ 思益梵天所问经

发菩提心&光明普眼法门 ~  大方广佛华严经

四、什么是善法?

【善法】:(术语)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法】:梵语 kus/ala^ dharma^h!。指合呼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五(大二四·三八二下):“国界人民,日见增长,善法无损。”(往生要集卷中)p4883FROM:【佛光大辞典】

【善法】: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五、[必修]五戒十善

在基础精进实修的修行阶段
五戒十善是根本,这一定要尽快圆满,才能免去修行过程中干扰和障碍

所以一定要
[断杀][吃素](尽量晚上不外出,以免不小心撞伤或踏死众生,也避免邪恶非人鬼神干扰)
[戒盗](除了偷盗,请注意一些公家的小东西可能平常随意拿走或放入自己口袋,或占用公物)
[戒酒](1.断除贪着,2.以免丧失自制力而犯错酿灾,或引发非人鬼神干扰)
[尽量禁口,默念佛号](避免四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口业)
[远离外道和恶友](才能断除世俗[贪][嗔][痴],才能断除[邪见]和非人鬼神干扰)
避免引起夫妻正淫以外的一切行为

或许您们之中有人已经发心好好修行,但是却还没落实上述要点
这就会有干扰和障碍,会有累世宿业果报现前,边修边漏,难以圆满

六、三学

【三学】:戒学、定学、慧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学佛要学习的是[戒][定][慧]
[戒]就是例如不能生气,不能和众生结恶缘
不然会有因果报应,会很麻烦
所以一定要守戒,
可是有时候很难把持,那该怎么办
那就是要修定


[定]就是自己能随时念佛持咒或入观照而不受影响,自在安定
所以平常要多念佛持咒拜佛诵经,这样就会得定
所以每天最好都能实修定课,
例如,每天念[心经]和[大悲咒]各21-108遍,或[念佛][持短咒]1-3万,或拜佛108-300拜
这样修行就会越来越好,会增长定力和功德
就能解决日常任何问题
不过有时候定力还没养成,那该怎么办呢?
就是要修慧


[慧]就是因为有智慧,所以对于世间的各种事情,
都能知道原因和原理,能明白因果,能明白事情原委
因为知道因缘果,不被事相迷惑,
所以就不会产生误会,也不会乱生气,
就不会怪罪众生,而能体谅众生,
甚至知道解决的方法,而能开导众生
这就是智慧的殊胜
——[案例问答]戒定慧实修略说
众生都需要靠[戒][定][慧]的修持来帮助自己解脱六道轮回的束缚

慧的修持就是正确观念和知见的培养,并且让正确的知见和观念深深刻入脑海,取代错误知见和观念
定的修持就是让心念保持清净自在安定,不会堕入错误的情绪中
戒的修持就是规范自己,避免让自己接触或堕入容易引发错误情绪和观念的环境——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七、六度

【六度】:(名数)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证理,渡生死海也。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嗔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弟子忍辱之前依靠的就是六度中的戒律
更之前我们靠六度的布施来消除执着

然后透过戒律,我们知道不可以起贪瞋痴,
所以戒律能制止我们犯错

但是,守戒的过程中还是很难受,
所以这时候是透过六度中的忍辱来克制

接下来呢,就是透过禅定的训练来超越忍辱的痛苦

然后再透过对法界六道轮回和因果原理的了解,知道真相自然就不会有贪瞋痴,这就是智慧

末学之前说过,佛法都是有方法和原理的
这就是六度的方法和原理
——[必修]以心法观照降服病痛和睡眠等生忍问题&六度的方法和原理
学佛修行的过程,我们必须透过一些方法来引导

例如,[布施],放生,施食来培养慈悲心,同理心,舍离心,欢喜心,感恩心
透过[戒律]和学习[忍辱],来断除上述讲的批斗挑拨种种负面的心念和行为
透过[精进]实修~念佛,持咒,拜佛,和[三昧(禅定)]观修,
来熟悉心识作用的运作和控制,增长专心和[定力],破除负面心念
透过读诵佛经,学习法义,明白法界真相,增长[智慧],破除执着,
次第增上清净慈悲平等光明心,而逐渐恢复佛性成佛

这就是[大乘佛教][菩萨道][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过程——[略说]心法实修的过程 ~ 六度波罗蜜&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四摄法  

相关内容
菩萨行者,如何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 ~ 思益梵天所问经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5323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583

[精进勋章]

145#
 楼主| 发表于 2024-5-3 14:2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5-4 14:30 编辑

学习[诸经辑要]若真佛弟子,请依教奉行,必能超越困难,成就修行而不退转

====================================================================

(三)在家菩萨成就三法, 得不退转~ 大宝积经用时 1 小时 30分钟  以上

-- [经文] --

在家菩萨成就三法。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三。

(1)
父母不信令其住信。 (附注:让父母信佛)

父母毁戒劝令住戒。 (附注:让父母守戒)

父母悭贪劝令住舍。 (附注:让父母布施舍贪)

赞叹无上正等菩提。为他说法。 (附注:赞叹成佛,为父母说佛法)

是为[第一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末学解说]

在家菩萨(指在家学佛受持菩萨戒的人。如维摩居士不存梵仪而修佛道者。但受五戒八戒或十善戒)成就三法。能够证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是哪三种呢。

父母不信佛,引导令其信佛。

父母毁犯戒律,劝导令其守戒。

父母悭贪,劝导令其布施舍贪。

赞叹无上正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即是觉)。为其演说佛法。

这就是第一种方法能够证得不退转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

注解:
【在家菩萨】:指在家学佛受持菩萨戒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在家菩萨】:(术语)如维摩居士不存梵仪而修佛道者。但受五戒八戒或十善戒。优婆塞戒经三曰:“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正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即是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参见:三菩提)631)p5073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2)
复次迦叶。在家菩萨。

知[可供养][不可供养]。 [可供养者]而供养之。若[不可者]即不供养。然于彼所修习慈心。

由成如是[第二法故。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末学解说]

再有迦叶(亦称摩诃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之不现,故亦名饮光。在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之初祖。生平修头陀行,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时,传佛僧伽梨衣)。在家菩萨(指在家学佛受持菩萨戒的人。如维摩居士不存梵仪而修佛道者。但受五戒八戒或十善戒)。

了知[可供养]者与[不可供养]者。 对[可供养者]进行供养。如是[不可者]则不进行供养。然后于[可供养者]处修习慈心(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

由上述修行,便是第二种方法能够证得不退转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

注解:
【迦叶】:亦称摩诃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之不现,故亦名饮光。在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之初祖。生平修头陀行,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时,传佛僧伽梨衣。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在家菩萨】:指在家学佛受持菩萨戒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心】:(术语)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参见:三菩提)631)p5073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3)
复次迦叶。在家菩萨勤苦积财。不令虚费无令散失。不浪与他宜坚举置

而于[净戒]沙门婆罗门诸众生所。平等施之。与同法者无所障碍。

由成如是[第三法故。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末学解说]

再有迦叶(亦称摩诃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之不现,故亦名饮光。在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之初祖。生平修头陀行,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时,传佛僧伽梨衣)。在家菩萨(指在家学佛受持菩萨戒的人。如维摩居士不存梵仪而修佛道者。但受五戒八戒或十善戒)勤苦积累财富。不令浪费,无令散失。不用于其他无用之处。

而是用于有清净戒行的沙门、婆罗门等诸众生之处。平等布施。与同法(同行法者)者没有障碍。

由上述修行,便是第三种方法能够证得不退转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

注解:
【迦叶】:亦称摩诃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之不现,故亦名饮光。在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之初祖。生平修头陀行,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时,传佛僧伽梨衣。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在家菩萨】:指在家学佛受持菩萨戒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净戒】:<一>指清净之戒行。法华经序品(大九·四下):“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二>于密教,为金刚界法所采用十七种杂供养之一。即戒波罗蜜,为六度之一,行六度以表供养,称为六种供养,摄于十七种杂供养中。若依印契之名,称为香身契。香身,即以香涂身,能消除热恼,有清凉之作用;戒有防非止恶之德,义同涂香,故以涂香为净戒。印相为三昧耶涂香。(莲华部心仪轨、略出念诵经卷四)p4699FROM:【佛光大辞典】

【同法】:(杂语)同行法者。行持钞下四曰:“同法义重。”【又】(术语)因明之例语,同喻上有宗与因二种之同义,对于宗之同边,谓之同品,对于因之同边,谓之同法,例如立无常之宗,同喻之瓶上无常之义名同品,所作之义名同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参见:三菩提)631)p5073 FROM:【佛光大辞典】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在家菩萨证得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的三种方法
一是为父母说佛法,引导父母家人信佛、守戒、布施舍贪
二是了知[可供养][不可供养],对[可供养者]供养,并于此修习慈心
三是勤苦积累财富。不令浪费,无令散失。不用于其他无用之处,而是用于有清净戒行的沙门、婆罗门等诸众生之处。平等布施。与同行法者没有障碍。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关于相关内容

一、引导父母家人的方法
为人子女和晚辈,应该和善劝诫
凡夫俗子智慧和福报都不圆满
若用强硬手段很容易误入歧途而且招引恶友或恶鬼神
所以,应该自己坚守戒律,以[慈悲心]和[清净心]来劝导众生
很多人以为自己用强硬手段或叫骂的方式就是为对方好,就以为自己是对的
其实这是自己颠倒了,是自己愚痴,是自己不明白有智慧的方法

父母不善,不代表您用强硬的手段就能劝化
何况您是晚辈,父母骂您的时候您都不愿意接受了
何况父母受到子女的强硬口气,难道就能接受吗
现在末法,平辈或长辈的劝说一般人都不理会了,何况对于晚辈的强硬手段
再者,或者您只会强硬的手段呢,而不能做到温和劝导,
这就是您的不圆满啰,是您自己脾气不好智慧不足
所以应该加强自己的能力才对

佛弟子应该要相信慈悲柔和能度化众生,
这样才能增上修行真正逐渐增长智慧而能普渡众生成佛
而不是什么都要用吵架争辩或武力来达成
这样只会引发黑业和召引恶鬼神,自己堕入魔道而不自知——[问答]如何劝化父母?
先讲因果报应和功德福报!
众生都有趋吉避凶之心,所以讲因果报应和如何获得功德福报,这就是最好的方便

很多经典都有讲「皈依」后可以消除多少业障、得到多少功德福报以及善神护法的护持,
例如:「地藏经」也有教导信奉「地藏菩萨」的功德利益,「普门品」则详述念「观世音菩萨」的好处
「阿弥陀经」则介绍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的功德利益,这些都是劝人皈依学佛或学经念佛的诱因。
佛经中讲的「皈依的功德与利益」转载于后

可以尽量鼓励父母去皈依、受五戒,这些听「出家法师」讲因果和持戒道理,比你自己讲还有用。
有些事情,该由别人或出家法师去说比较快又容易(身为子女容易讲不听或不好说),这样也是方便

所以,让父母有信任并追随的出家法师,这样会比较方便
不用自己一直讲,可以让父母多听多看出家法师的录音或录影或弘法电视
这样比自己说还有用(当然,对于实修者来说,演说能力也是要加强的,也要能劝化家人才行)

不过,也不用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要先让父母成为基本的佛弟子,
让父母愿意信佛念佛、愿意皈依三宝,愿意去佛寺佛七,愿意求生西方净土,这样就行了,
吃素方面,如果一开始无法全素,可以先从蛋奶素开始,进食前都要念佛供养超度
就是还可以吃蛋和奶,只要蛋不要吃太多还算可以(从食安和因果来说,蛋奶都有问题,还是少吃为妙)
如果没办法每天吃素,就从初一、十五或六斋日、十斋日开始
(这些当然都是以初学者来说,不要太勉强初学者。而对于真正的实修者,当然都要严谨持戒的)
——皈依的功德利益,&如何劝父母和家人皈依学?
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不论物质世间和凡夫心念,都是虚幻不实,不断的变异
只有学习佛法,藉由断恶修善,逐渐深入明白法界实相
明白[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依教奉行,深入实修,逐渐观照自心,恢复佛性,
这样才能逐渐解脱轮回之苦


所以,首先要对人生和生命的真相,有些基础的认识和了解
了解后才容易发起真心去学习,也才容易由实修中的体会增加信心
认识清楚了,才容易自动自发的去做,才甘愿做
不然就会像一般初学者的情况,很懈怠
尤其丈夫或妻子,和家人可能根本没意愿修行
这样就算勉强去做,也没有诚心诚意,这样就不会有太大效果
佛经上说,修行要至心要诚心要甘愿
不然就算一点点的业障也无法消除
——[建议初学必读]~认识生老病死和法界真相,以及改变命运的原理和方法
应该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他,同事 这四个法门来摄受家人,这样才是行菩萨道
1.布施给先生一个微笑,布施给先生一个礼物,布施给先生一个理性的沟通,或给钱都行
2.爱语(不是情爱话)就是不要恶口不要说难听的话,要善护念众生,不要恶口结恶缘
3.利他就是要先照顾好家人,凡事要想到家人的感受,不能因为学佛就只按照自己的意思,只念佛诵经却忘记照顾家人
4.同事就是家人要一起共事,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不要因为学佛就觉得和家人共处很厌烦,处处格格不入

藉由以上四种方法,培养自己和众生的善缘,这样家人就会同意自己学佛,这样才能度化众生
——家人不学佛,又障碍自己,该怎么办? ~ 菩萨四摄法
只要您随时保持佛心,相随心转,慈眉善目,这样就能摄受家人一起学佛
其他众生看到您也会认同您赞叹您,您自然就会广结善缘,增长福慧
修行先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样才能逐渐引导家人一起学佛

末法时期很多女人没做好这点,以至于和家人闹翻天
这其实都走错了方向,堕入魔障

这样一意孤行,心怀对立甚至怨恨
[华严经]上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生],难怪障碍横生
这样不仅度不了自己,也让家人对学佛起反感,
造成众生不信佛法和毁谤佛法,这样不是徒增罪过吗
——学佛应该循循善诱,切忌和家人起争执

相关内容
[诸经辑要]家人喜欢杀生,邪淫,偷盗,喝酒...,该怎么办?(如何让家人远离十恶业)

二、关于[供养]

1.哪些为[可供养者]呢?
佛许可何种人可受供养和高座说法? ~ 佛藏经

于我法中。为求福德涅槃道故。应当供养供给[如法比丘] ~ 大方等大集经

2.什么是最好的供养?是真供养呢?
能够自度或度他的一切佛法都是对佛菩萨最好的供养
帮助自己成佛,也帮助众生成佛,这一切相关的精进都是最好的供养
任何精进佛事的奉献身心都是最好供养

佛菩萨早已经成就,不需要这些供养
佛菩萨自己从初修时期就不断供养众生和诸佛菩萨
供养是让我们学佛成佛的方法
供养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因为慈悲众生,2.因为舍离物欲

所以佛菩萨才是真正供养众生的人
因为佛菩萨用佛法普渡众生,才是真正的供养者
我们凡夫只是学习佛法,学习供养当中而已

所以,真正让自己成佛,也让众生成佛,才是真供养

您如果您没钱或环境上限制
发起无上心,愿意恢复自己佛性,也帮助众生恢复佛性
用清净慈悲心发起光明心,融合诸佛慈悲光明愿力,遍照一切众生都光明自在
这样就是最好供养
真心的慈悲和光明就能感染众生也恢复光明自性
让自己和众生恢复佛性光明,这就是最好供养 ——法门实修帖276楼

相关内容
云何『法供养』『最上法供养』~ 维摩诘所说经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何谓法供养?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3.如何供养诸佛,供养三宝,六波罗蜜呢?

如何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能得一切种智?云何[方便力]?[得道]?~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如何供养三宝?(注意:不如外道烧酥大麦而供养之) ~ 优婆塞戒经

如何供养六波罗蜜~优婆塞戒经

三、在家佛弟子应该如何分配和运用财物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拟用。如是四事汝能作不。
. . . . . .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财物不应寄付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三者恶人。四者大力。如是四处不应寄付汝能离不。
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秏不集。

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

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在家佛弟子应该如何分配和运用财物?

对于财物应树立正确的心念
拥有财物通常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同,象征着地位和权势或能力
在人类社会中,大都用财物来证明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以及价值,用以压迫他人,显示自己的能力和尊贵
老实说,这是人性的误区和盲点,人类无法真正文明的根源
其实,真正文明的人可以不用这样「活」,相关文章请参考「不用『钱』的世界」

只要我们深入的观察和反省,就可以明白:不论拥有多少的财物,其实都胜不过内心的满足
例如:当一个人感情出问题的时候,或被咒骂,或与人冲突后,这时候吃什么可能都是食不知味或觉得难吃的
相反,当一个人身心愉快的时候,欢笑的时候,或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吃什么都是香的
由此可知「精神凌驾物质之上」,人应该在精神上提升,而不是把精神寄托于物质之上(这是本末倒置,弄错了方向)
所以,就算拥有金山银山能随意挥霍,如果没有家人和亲友陪伴,可能也是人生乏味的
因此,日夜为钱财奔走而无法经营家庭生活,牺牲了健康和家人,这样真有幸福可言?

其实,『常微笑就能带给人快乐和满足,微笑能引发众生之间善性的交流,增上精神的愉悦,能营造真正的幸福』。
『知足能避免堕入物欲的深坑,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更能启发精神内涵』。
所以古人说:「知足常乐」,真正的幸福是在于当下的点点滴滴,当下的用心体会万物和生活
『当下用心感动,就会幸福』,而不是把精力和时间都花在金钱和物质的追求上,这样可能老了才发现一场空
所以,『再多的财物都胜不过内心的满足』,『真心的感动胜过一切物质享受』。

因此,聪明的人应该把时间用在当下的真心互动营造幸福,而不是把精力和时间都花在物质金钱表相的追求上
因为,那只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互动减少,亲友逐渐远离,健康和精神品质下降,身心更疲累和空虚

人类社会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不知道满足,这种物欲的狂性,造成自私和掠夺的心态,造成尊卑和压迫
不仅造成社会不均,以及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也造成种种纷争,甚至引起战争
这才是真正贫富差距和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如果不能回归精神修养而得到满足,这种情况只会不断的恶性循环
而因为这样的恶性,娑婆世界就成了五浊恶世,恶性众生也难以摆脱轮回之苦
只有舍贪修行,才能逐渐摆脱物欲,使精神逐渐恢复清净,得以飞生天界或往生净土,继续修行迈向解脱
——再多的财物都胜不过内心的满足
当一般人把自己的精力甚至一生都用在追求世俗名利地位,修行者则更在乎自己的心念和精神修养
因为,人生追求名利过程中的种种辛酸经历,或一般人经营人生过程的种种酸甜苦辣,
都可能令人的心念和性格变成阴暗或扭曲,这将会严重的影响来生,可能因此堕入三恶道
就算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也只能算是符合善道的心念和精神标准,而依照念力继续在善道中轮回

而只有明白和相信轮回真相的人,才会学习在人生中纠正和看管以及调整自己的心念,逐渐迈向解脱之路
所以,以佛法的宇宙法界观来看,不论是心念阴暗容易堕入恶道的众生,或正向进取而能保持在正道上,或有多伟大的世俗成就
如果没有相信因果轮回和解脱轮回的佛法,那么,不论今生或过去世是正或邪,众生往往只是不断的浮沉交替和轮回
所以佛经上说,应该把握生为人的时候,并认识学习解脱轮回的佛法,这样才有机会真正解脱六道轮
——假面的正义&没有「钱」的世界
凡夫[贪财畏苦],[爱美厌丑],[顺来沉溺],[逆来悲苦]
心随境转无法转境,因此沉沦于六道轮回虚妄之中

真实修者,不着两边,顺逆善恶,明白深义,皆利成就
——您懂修行吗? [善][恶]都是考验,[顺][逆]都是助缘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14 04:14 , Processed in 0.1241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