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10

主题

808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672

[禅定勋章]

46#
 楼主| 发表于 2021-9-2 10:28:37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小时)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学习解说]:

阿难,你观察世间解结的人
如果不知结(疙瘩)在哪里,如何解开?

不过没听说虚空能被你破坏的
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无形无相,没有结需要去解

你之所以需要解结,都是因为被眼耳鼻舌身意障碍了
眼耳鼻舌身意就像家里的小偷,偷走了本有的清净自性
所以从无始劫来众生都被缠缚在一起,不能超越生死轮回之苦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学习解说]:

阿难,什么是众生世界?
世就是迁流的意思,界是方位的意思

你现在要清楚明白,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是[界],也就是方位
过去、未来、现在是[世],也就是时间在迁移流动的意思

方位有十个方向
时间迁流有三世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学习解说]:

一切众生都是因为执着虚妄之相
所以久久的被色身牵绊其中,限制在世界的相互牵涉中

世界的方位虽然有十方,但是世间人只看到东年西北四方
上下没有固定位置,中间也没有固定方向,所以这些都看不到

总计从始至终,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各都具有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学习解说]:

阿难,你在六根中观察看看他们的优劣
比如用眼睛见东西,后面是黑暗,前面全是光明,左右旁边只能看到三分之二

总论眼睛的功德并不完全,功德只有三分,一分没有功德
因此应当知道眼根只有八百功德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学习解说]:

耳朵听声,能听十方所发出来的声音,无有遗漏和障碍
所以应当知道耳根最圆满,具有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学习解说]:

鼻子嗅闻,一呼一吸,有出有入
但是,呼吸之间会有短暂的停滞
所以鼻根功德三分缺一,也是只有八百功德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学习解说]:

舌根能宣扬一切世间、出世间的道理
说出来的话虽然有地方分别,但是道理都是想通且无穷尽的
所以应当知道舌根功德也是圆满的,具有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学习解说]:

身体虽有触觉的感受,但是要能和身体接触到才行,一旦与身体离开就不知道了
所以应当知道,身根的功德也是三分缺一,只有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学习解说]:

意根虽然默默无闻
但是十方三世一切世间,还是出世间法
不论圣者还是凡夫,无不包容,尽其涯际
所以应当知道意根也最圆满,具有一千二百功德[/td][/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0

主题

808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672

[禅定勋章]

45#
 楼主| 发表于 2021-8-30 09:47:08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5小时)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学习解说]:

阿难,你见虚空遍布十方世界
虚空的空性没有本体,虽然能见但是没有知觉

可是当看见和虚空相互交织起来,世间虚妄之相就出现了
这就是第一重浊相,叫做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礙,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学习解说]:

你的身体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假和而成的
见闻觉知被这个假和的身体所留碍,就是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相合

根尘相互交织,妄相就出现了
这就是第二重浊相,叫做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学习解说]:

又由于你心(八识)中存留的记忆,形成错误的凡夫知见,且不断攀缘六尘
六识如果离开六尘则没有体相可得,反之六尘离开六识也是一样没有可得之相

所以六识和六尘就这样相互交织,将错误妄念的种子留在八识田,形成浑浊
这就是第三重浊相,叫做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学习解说]:

还有,你由于从早到晚,生灭的凡夫妄心没有停歇
而且念念都是与世俗习气相应,最后随业流转到别的国土
这种生灭不停歇的妄见和果报相互交织,就形成第四重浊相,叫做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学习解说]:

你的见闻觉知原本没有异样
只因被六尘隔离,无缘无故生出异相

然后不断相互交织,扰乱真性,妄成浑浊
这是第五重浊相,叫做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学习解说]:

阿难,你现在想从见闻觉知上,契入常乐我净的境界
那么应当认识清楚生死的根本,依照不生不灭的自性来消除无明妄想
只有以不生不灭的自性为因地发心,并且精进用功修行,才能证得佛果


【常乐我净】
<一>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佛性论卷二)((参见:四德)1829)
<二>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参见:四颠倒)1852)p4533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学习解说]:

比如想将染污的水变清,需要将它倒入静止的容器中
慢慢沙土就会自己下沉,清水浮现,这是初步降伏客尘烦恼

接着再把沉底的泥土清理出去,剩下的就只有清水了
这样叫做永远断除根本无明

内心清明了,就不会再被一切外相所烦恼
这样才能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如境界,获得清净妙德


【客尘】
(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宝窟下末曰:“无始无明,自心分别所作,无有真实,故名为客,坌污称尘。”日本太子之维摩经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终必有遣除之义,故为客。”最胜王经一曰:“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楞严经一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圆觉经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德】
(术语)文殊师利(Man^jus%ri)菩萨之译名。法华文句一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无行经云:满殊尸利,普超云濡首。思益云: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释门正统二曰:“妙德现于清凉,遍吉彰于岷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涅槃】
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学习解说]:

第二义就是,你们必须要发大乘心,也就是菩提心
对于大乘佛法要拿出勇猛精进之心,并且决定弃舍小乘诸有为法

应当仔细观察烦恼的根本
都是无始劫来【由惑起业,由惑润生。即由烦恼滋润业,而引生未来之果】
其中到底是谁在造业?谁在受报?


【发业润生】
谓由惑起业,由惑润生。即由烦恼滋润业,而引生未来之果。此系惑之两种作用,唯识宗以此说明众生流转生死之根源。所谓发业,系指发业之惑之作用,乃以分别起之烦恼为主,其中更以与第六识相应之分别无明所发之业为主,又通于俱生起之烦恼。以分别起之烦恼为主者,此系就行相增胜而言;以分别无明为主者,则是由于与他惑相比而有殊胜之作用。
 所谓润生,系指润生之惑之作用,即俱生起之惑,乃以与第六识相应之贪烦恼为主,例如临终若有贪爱之惑,顾恋自体及境界等,由之遂润“中有”之生,此为增上之用。相当于十二因缘之爱、取二支,能滋润五果之种子,令生现行,故称润生。其中,有正润与助润之别,“正润生”为俱生起之惑,于修道时断除之;“助润生”通于分别起之惑,为见道时所断除。
 此润生之惑,若于凡夫,必有现行,圣者则不然;二乘三果无现行之贪爱,而仅为种子之润生。然七地以前之菩萨,为利他之行,故起惑,是为现行之润生。又俱舍宗以欲界九品之修惑能招感七大生,此乃意谓于欲界九品之修惑上具有润生之作用。另于天台宗之教义,谓三乘共十地之第九菩萨地,为化他之行,乃有“扶习润生”之作用,此即谓菩萨以其誓愿力而添力于见思习气中,并以之发业润生,受生三界。(俱舍论卷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成唯识论卷八、俱舍论光记卷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参见:惑)4943)p5164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学习解说]:

阿难,你想证得无上菩提
如果不仔细观察烦恼的根本
就不能知道六根六尘之间到底哪里生出颠倒

如果连颠倒的原因都找不到
如何能降伏烦恼,证得佛的果位呢


【颠倒】
(术语)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曰:“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注曰:“什曰:有无见反于法相,名为颠倒。”宗镜录七十八曰:“颠倒是烦恼根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0

主题

808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672

[禅定勋章]

44#
 楼主| 发表于 2021-8-28 09:14:45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5小时)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学习解说]:

世尊,我现在虽然承蒙佛的开示
知道如来藏周遍十方法界,包括十方如来国土也在其中

所以您训斥我一向多闻,没有实修实证的功夫
我现在犹如在旅行中飘泊的人,忽然承蒙天王赐予一间华丽的屋子
虽然有了这间屋子,但是要找到门才能进入

惟愿如来不舍弃大慈大悲心,开示我及会中所有愚痴的众生
舍弃小乘,毕竟获得如来无余涅槃(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

令诸有学都能知道,如何修行获得陀罗尼
并且清楚明白法性原理,入佛正知正见中


【陀罗尼】
华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余涅槃】
梵语 nirupadhis/es!a-nirva^N!a。为“有余涅槃”之对称。四种涅槃之一,九谛之一。新译为“无余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中阿含卷二“七车经”、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二、大智度论卷三十一、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二十一、卷八十六、成唯识论卷十)((参见:有余涅槃)2459)p5139
FROM:【佛光大辞典】

【有学】
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学习解说]:

说完这些话,五体投地,一心等待佛陀慈悲开示

这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众,对于求取正觉成佛的心不得自在
以及为未来末法时期,发菩提心的众生开示大乘修行的方法

于是对阿难及各位大众说:你们一定要先发菩提心
然后在修行过程中,还要能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不放逸不懈怠
这就一定要明白最初发心和二决定义,那么什么是初发心二决定义呢


【五体投地】
(杂语)又曰五轮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心】
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乘】
至高无上的教法,亦即大乘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初心】
(术语)初发心而未经深行者。首楞严经一曰:“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止观一曰:“初心尚尔,况中后心。”往生要集中本曰:“初心观行不堪深奥。”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决定义】
决定,断然不易之义。楞严经卷二载,如来令阿难甄别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有二种决定义,即:(一)审因心果觉,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证之果觉,如来所证之果觉即众生本具之因心,故如来令其谛审观察,决定知因心与果觉二者,本来不异。若能即此不异之心,而为立进修之本,则无上菩提,决定成就。(二)审烦恼根本,阿难不知烦恼根本,随所作业妄受生死,无解脱之时,故佛令其审观详察,决定知烦恼体性,及所作之业与所受之报,本来虚幻不实。若能穷此颠倒之源,则正行成立,无上涅槃,决定可证。p198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学习解说]:

阿难,第一义是指,你们如果舍弃小乘修行菩萨乘入佛知见

应当仔细观察因地发心,与所证的果位,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果地】
相对于“因位”、“因地”而言。即依因位之修行而得妙觉果满之极位。又作果位、果极。又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果地各异,而声闻乘之中又有四果之别等。楞严经卷四(大一九·一二二上):“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p3322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学习解说]:

阿难,如果因地发心是以生灭(攀缘)心而修行
想要上求佛道,证得不生不灭的果,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你应当观照这器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坏灭的
阿难,你观察看看世间哪一样事物,是不会发生变化和坏灭呢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学习解说]:

但是从来没听说过虚空会烂坏的
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会被主观造作,所以自始至终都不会坏灭

在你身中坚固的地方好比是大地,湿润处好比是水,温暖的地方好比是火,动摇处好比是风
由于这四种缠缚,让你的妙觉真心分成视、听、觉、察,由四大变成了五叠浑浊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礙,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什么是浊呢?
阿难,比如清水本来是清洁的,尘土和灰沙的本质是留碍的
如果有世间人取来一把尘土投入清水中,土就失去了留碍,水也失去了清洁

二者参和在一起就变成了浑浊的状态,这样就称之为浊
而你身中的五叠浑浊也是这样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0

主题

808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672

[禅定勋章]

4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6 09:35:34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小时25分钟)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学习解说]:

你现在离修证成佛还很遥远
还要经过累劫辛苦修行才能证得

你虽然能忆持十方如来宣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以及如恒河沙那么多的清净妙理
但是这些只不过都是戏论(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而已

-----------------

关于戏论,善知识教导:
【对于佛法名相的真知实证
这是要透过生活和时间来考验
要透过行菩萨道的历程来验证
不是口头说说或讨论就能代表的
所以,如果堕入文字相中,即是戏论,非真智实证】

(详见: [略说]如何真知实证?)

相关阅读:《瑜伽师地论》:如何依「八正道」实证「闻、思、修」三种智慧?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
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忆持】
(术语)记忆受持而不忘失也。观无量寿经曰:“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戏论】
(术语)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又不问理非理,总斥一切之言论。与俗所谓滑稽,冗谈等同。大日经疏十九曰:“戏论者,如世戏人以散乱心动作种种身口,但悦前人而无实义。今妄见者所作者亦同于此,故名戏论也。”大乘玄论二曰:“戏论是借譬之名。(中略)于道无所克获,如小儿戏论为耳。”嘉祥法华义疏二曰:“无记心中往复言论名为戏论。中论云:戏论有二种:一者爱论,二者见论。”最胜王经一曰:“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惟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法华经信解品曰:“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学习解说]:

你虽然对因缘和自然比较明了,人们都称你是多闻第一
但是累劫以来就是因为你一直都是熏习多闻,而缺乏实修实证的功夫
所以面对摩登伽的刁难无法脱离

(可见只是多闻而不实修是没有定力可言的)
否则(如果有实证定力)何必需要楞严神咒来灭除摩登伽女心中的淫欲之火?

摩登伽女现在已证阿那含果
世间贪爱之心已经灭除,你也可以解脱世间欲爱的纠缠了

---------------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修行无法突破、无法增上呢?为什么浮浮沉沉呢?
这是因为,修行是靠实修实证,而多数人一开始修行、听经闻法,这顶多来说只是闻慧
也就是说,这不是自己实修实证的定力和智慧,只是听来的道理
就算自己以为了解,或有人因此以为自己就是上等根器或已经亲自实证,那和真实的实证是两回事
也就是说,这听闻而来的道理,自己尚未真正真实实修,也没有真实的证量
所以,遇到世俗诱惑或考验的时候,马上就会破功了,又或者说根本没有功可破,因为本来就没有实修,又何来破功之说】


【所以,听闻而来的佛法知见,在听闻之后,还是要自己亲修实证的
尤其,如果面对诱惑或考验每每不能突破的修行者,那就是要从戒律上开始,先远离诱惑和恶习
也就是说,您还没有真实的佛法智慧和定力去面对世俗的诱惑和考验,这时候就要从基础的戒律开始,避免自己堕落
另外,则是要从实修定课上去培养定力,所以,戒律和实修定课都是不可或缺的
透过守持戒律和实修定课,才能逐渐由「戒、定」的实修而逐渐生起真实的智慧,才能与之前听闻的佛法智慧相应与相印
这样才能真正突破修行的种种关卡,才能真正破除种种障碍,才能真正迈向解脱与成佛之路】


(详见:解析:为什么修行反复,总是无法突破? )


【阿那含】
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或是不来,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爱河】
犹言情天欲海。爱欲溺人,故以河喻之。此外,贪爱之心,执著于物而不离,如水浸染于物,故亦以河水譬之。八十华严经卷二十六有“随生死流,入大爱河”之语。楞严经亦有“爱河干枯,令汝解脱”之说。p5459
FROM:【佛光大辞典】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学习解说]:

所以啊阿难,你虽然历劫忆持如来宣说的三藏十二部经
不如修证一日无漏业(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
远离世间憎爱之苦因


【无漏】
(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学习解说]:

比如摩登伽以前是一位淫女
由于楞严神咒的威力消除了爱欲之心

现在法会中名叫性比丘尼
她与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都能悟知过去世之种种善因

知道累世因为贪爱而种下苦因
若能一念熏修无漏善业,便能出离生死,蒙佛授记
可是你们为何还要自己欺骗自己,还在六尘上执着不放呢


【宿因】
过去世所造之业因。因虽通善恶,惟宿因一般均指善因而言;如业虽有善恶,而宿业多指恶业。((参见:宿世)4509)p4509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学习解说]:

阿难及与会大众听完佛的慈悲教诲后疑惑消除,终于明白实相的道理
此时他们身心轻松安祥,这是以前从来都没有感受过的舒适和快乐

阿难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对佛说:
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用方便消除我心中的疑惑
又能用种种因缘方便之法,引导一切流浪生死的无明众生出离苦海


【沉冥】
沈者沈于生死,冥者冥于无明。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轻安】
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实相】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宝王】
佛陀的尊称,因佛陀是以诸功德来作庄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0

主题

808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672

[禅定勋章]

42#
 楼主| 发表于 2021-8-20 10:21:25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小时)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比如城中的演若达多

他的狂性因缘如果灭除,那么不狂性自然就会出来

因缘和自然在道理上讲,应该是这样的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学习解说]:

阿难,演若达多的头本来是自然在的
可是,为何会心生恐怖发狂出走?

如果头本来是自然的,只是借着照镜子的因缘让他发狂出走
那么,他为什么不自然发狂呢?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学习解说]:

头本来就没有丢失,发狂恐怖的心是妄念而生的
头一直都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要说是因为照镜子而丢失呢

狂性如果也是自然的,本来就有发狂恐怖的心
那么在他没有发作之前,又是潜在在哪里的呢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学习解说]:

如果说不狂才是自然的,为什么又会发狂出走?

如果知道头本来就在,应该不会发狂出走才对

所以说不论因缘或是自然,这些都是戏论之说

所以我说,如果能断除三缘(世间相续、业果相续、众生相续)

菩提心就会生出来,菩提心一生,生灭的心就会灭除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学习解说]:

只有将生灭的心灭除,才能无功用道(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道),才有定力不随妄念转
反之如果是自然,就有生灭了

无生灭的叫做自然,比如世间诸相混杂和合成为一体,叫做和合性
不是因为和合成为一体的,叫做自然性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0

主题

808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672

[禅定勋章]

41#
 楼主| 发表于 2021-8-16 09:39:11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5小时)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学习解说]:

佛告富楼那,你虽然在道理上明白了,但你还有少量的疑惑没有消除
我现在用世间上的事情问你,你听没听说过室罗城中有个人叫演若达多

他早晨照镜子,喜欢镜子里的头眉毛眼睛,却嗔恨自己没有那样漂亮的头等相貌
甚至还以为自己是个魑魅鬼,无缘无故狂走出去

你认为呢富楼那,这人为何无缘无故狂走出去?
富楼那说:这个人因为心里发狂,没有其他原因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学习解说]:

佛说,真心自性,本圆明妙
现在既然把它叫作妄,原因是什么呢
既然妄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还要叫它妄呢

这些妄想辗转相续,从最初的迷积累到后来更多的迷,甚至经历很多劫
虽然佛将真相告诉众生,但是众生还是不能迷途归反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学习解说]:

这个迷惑的因,是因为迷才有
如果知道这个迷是没有原因的,妄想就消除了

好比梦醒的人,说梦中事
自己心里虽然明白,但无法将梦境给拿出来

更何况本来就没有原因,就像演若达多哪有什么原因呢
只要狂性消灭,就知道头并没有丢掉,所以 并不是从外面找回来的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学习解说]:

富楼那,虚妄就是这样发生的,哪有一个原因呢
你只要心不分别,那么世间、业果、众生这三种相续就会断灭,也不会再生出相续的因缘

你心中的狂性自然就会停歇
心只要不向外攀缘,真心佛性就会显露出来
这个胜净明心原本就是周遍法界的,不需要从外面获得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学习解说]:

就好比有人的衣服里系了一块如意珠
可是当事人自己并不知道,反而四处流浪,乞食过日
虽然这么贫穷,但如意珠从来没有消失过

如果遇到智者告诉他身上有如意珠,就能免受诸苦,获得富饶
这时他就会明白,如意珠不需要从外面获得,因为自己本来就有

--------------

这里的如意珠,就相当于众生的佛性,本自具足,不需要向外求
只要清净自心,去除分别执着以及一切凡夫妄念,佛性自然显露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来到佛前
对佛说:世尊说断除杀盗淫三种恶因,心中的狂性就会停歇

妄念停止,心清净,就会生出智慧
所以智慧不是从外面获得的,而是要清净自心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揵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学习解说]:

(阿难接着说)这应该就是因缘法啊,为什么如来说不是因缘呢?
我也是从十二因缘法而开悟的

世尊,这个道理,并非只有我是这样获得开悟的
包括有学声闻,还有大目揵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
他们也是听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发心修行获得开悟,证得无漏的


【有学】
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声闻】
(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志】
(术语)Brahmaca%rin,婆罗门四时期之一。又志求梵天之法者云梵志。瑜伽伦记十九曰:“梵者西国音,此翻为寂静,谓涅槃也。志是此方语,志求于梵,故云梵志也。”婆沙论三十四曰:“婆罗门至彼王所,王言:梵志从何所来?”增一阿含经四十一曰:“沙门名息心,诸恶永已尽。梵志名清净,除去诸乱想。”演密钞二曰:“梵志者,梵净也。谓以净行为志者名为梵志。”俱舍光记十二曰:“婆罗门,此云梵志。”【又】对尼乾子谓在家之婆罗门云梵志。法华文句记九曰:“在家事梵,名为梵志。出家外道,通名尼干。”又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名梵志。智度论五十六曰:“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漏】
(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棃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学习解说]:

可是世尊现在又说菩提不是从因缘生
那么王舍城拘舍梨等人说是自然的道理,难道是对的吗
惟愿世尊慈悲,为我们开示真义,消除我们的疑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0

主题

808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672

[禅定勋章]

40#
 楼主| 发表于 2021-8-14 08:53:32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5小时)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棃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学习解说]:

人人本具的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凡夫妄)心,非空
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乃至非意识界

非明非无明,明和无明都不应该执着,如是乃至非老非死,又非老死尽
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

非檀那(布施)、非尸罗(持戒)、非毗棃耶(忍辱)
非羼提(精进)、非禅那(禅定)、非般剌若(般若智慧)、非波罗蜜多(到彼岸)

乃至非怛闼阿竭(如来),非阿罗诃(应供)、三耶三菩(三藐三菩提)
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怛闼阿竭】
(术语)译曰如来。(参见:多陀阿伽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罗诃】
(术语)Arhat,佛十号之一。译曰应供。当受众生供养义。智度论二曰:“阿罗诃,名应受供养,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耶三菩】
(术语)Samyaksam%bodhi,与三藐三菩提同。阿阇世王经曰:“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波罗蜜】
(术语)Pa%ramita%,又作波罗蜜多,播啰弭多。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法华次第下之上曰:“此六通云波罗蜜者,并是西土之言,秦翻经论多不同。今略出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无极。菩萨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别二种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乘此六法能从二种生死此岸到二种涅槃彼岸,谓之到彼岸。因此六法能度通别二种事理诸法之广远,故云度无极也。若依别释,三翻各有所主。若依通释则三翻虽异,意同无别也。”大乘义章十二曰:“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中略)波罗者岸,蜜者是到。”俱舍光记十八曰:“波罗,此云彼岸,蜜多此云到。菩萨能到自乘所往圆满功德彼岸处故。”智度论十二曰:“问曰:云何名檀波罗蜜?答曰:檀义如上说。波罗(秦言彼岸)蜜(秦言到)是名渡布施河得到彼岸。复次此岸名悭贪,檀名河中,彼岸名佛道。”慧琳音义一曰:“播啰弭多,唐云彼岸到,今回文云到彼岸。”仁王经良贲疏上一曰:“言波罗者,梵语也。此云彼岸,对彼说此,此岸者何?于四谛中已起苦集而为此岸,未起苦集而为中流,涅槃菩提即灭道谛而为彼岸。(中略)言蜜多者,梵语也。此具二义。离义到义,于生死中离此到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棃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学习解说]:

以上那些世间和出世间[俱非]之法,都是如来藏元明心妙

又如来藏即心、即空,即地水风火
即眼耳鼻舌身意,即色声香味触法

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即苦集灭道;即智、即得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棃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学习解说]:

以上那些世间与出世间[俱即]之法,同样都是如来藏妙明心元
如来藏就是这样奥妙,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为何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以及超出三界的声闻缘觉
要以凡夫妄心来推测佛的境界?要用世间错误的知见和观念评判佛的知见?

其实众生皆具如来藏性,只是没有正确启用
这就像琴瑟箜篌琵琶,虽然能弹出美妙的音声
但是如果没有琴师的妙指,乐器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三有】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
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
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
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
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出世间】
(术语)对于世间之称。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即苦集二谛,世间也,灭道二谛,出世间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开示演说出世间道。”起信论曰:“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胜鬘经曰:“世间出世间善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学习解说]:

你和众生也是一样啊,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具足
比如澄清的海面,无相不现,可是你一动妄念,尘劳就会先生起来

这都是因为修行不用功,不能时刻勤修无上菩提道,甚至贪爱小乘法,以少为足


【海印】
佛所得之三昧名,比喻佛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风平浪静澄清之海面,无相不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学习解说]:

富楼那对佛说:我与如来拥有无二无别的如来藏性

可我因为往昔用无明妄想修行,经过这么久还在轮回中不得出离

世尊,各种妄念全部都灭除了,唯有真常不变

请问世尊,一切众生为何会生出妄想?为何自己遮蔽真心自性,遭受沦溺?

【真常】
真实、常在的境界,即涅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0

主题

808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672

[禅定勋章]

39#
 楼主| 发表于 2021-8-12 10:21:26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2小时)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学习解说]:

富楼那,你又问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为什么水和火不会互相陵灭

还有你对虚空和大地的疑惑,不明白为什么虚空和大地相互之间可以彼此容纳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学习解说]:

富楼那,比如虚空,本体并非有很多相
然而虚空虽然是空的,但是虚空并不拒绝一切相的显现

为什么呢,富楼那,其实这个虚空:
太阳照耀就会有光明,乌云密布就会出现昏暗

有大风吹起时就会摇动,雨过天晴则会很清凉
气凝的时候就会出现浊相,尘土聚集时则有霾,水澄清时则有映相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

[学习解说]:

你是如何认为呢,以上那些相貌是怎么有的呢
是因为日月云风等而生的?还是因为虚空而有?

如果因为日月云风而生的话
富楼那,当太阳照耀时就是日明,十方世界应该同是日色
可是为什么空中会看到一个圆日?




【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学习解说]:

如果是从虚空生出的光明,那么虚空应当能自照
可是为什么在半夜和云雾天气时,就没有光明了

因此应当知道,光明不是从日月风云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
但是又不能离开日月风云和虚空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学习解说]:

虽然虚空有各种相,实则都是虚妄的,无可指陈的
就像空中的花,本无实体,都是虚幻的,如何能彼此相互陵灭呢

所以应当观照如来藏性才是真正的妙觉圆明
真心自性本来是没有地水火风的,为什么还要问不能相互容纳的问题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学习解说]:

真心自性其实也是同理,与虚空的比喻是一样的

当你用凡夫妄心观空时,就会有空显现,地水火风也是一样

如果都用妄心执着这些相,那么就会全都显现出来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学习解说]:

为什么全都能显现出来呢
富楼那,这就好比水中映现一个太阳的影子

两个人同时观看水中的日影然后各自分开,一个往东一个往西走
则会看到两个日影跟随他们,东西都会有个太阳的影子,可见啊太阳没有准确的地方

实际太阳只有一个,为什么会两个人都能看到有个日影跟随呢
其实这就是众生用妄心到处执着而显现的虚妄相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学习解说]:

富楼那,你用凡夫以为的色和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这是不对的
因为如来藏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的

你如果使用妄心,那么如来藏就会显现虚妄的境相
所以会有风动,空澄,日明,云暗这些相

众生无明没有智慧难以分辨,就会背离觉性与六尘合
因此发生劳相,生出种种世间相


【妙明】
妙明的真心,即无漏的真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学习解说]:

我以妙明的真心,不生不灭,与如来藏合
而如来藏本来就是妙净觉明,圆融遍照十方法界

所以在如来藏性中,一可以化作无量,无量也可以化为一
小的东西也能现出大的相,大的东西也可以现出小的相

这个如来藏性就是这样遍满十方法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
在一根毛发尖上也能现出佛国净土,即便是在微尘里也能转大法轮演说佛法

如此若能灭除尘劳与妙觉真心合,就能显露真心佛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0

主题

808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672

[禅定勋章]

38#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08:42:49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5小时)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学习解说]:

富楼那说,如果原本就是觉明,与如来的清净光明心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增加或减少

那么为什么会忽然的莫名其妙生出山河大地等等各种有为相呢

如来今日已经证得妙空明觉,那么这些山河大地等等有为相还会不会再出现呢


【妙觉】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为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正觉的人,被称为“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学习解说]:

佛用一个比喻告诉富楼那
比如有个迷路的人,在一个聚落把南当作北
你认为他这个迷,是因迷而生出来的,还是因悟生出来的

富楼那说,这个迷路的人既不是因迷又不是因悟
为什么呢,因为迷惑原本就没有根,为什么因迷而生呢

悟就是觉悟的意思
既然觉悟了更不会生出迷来,为什么说因悟而生呢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学习解说]:

佛说,这个迷路的人正在迷失中找不到方向时,忽然有人给他指路

富楼那,你认为这个人迷途归反后,在聚落里还会在迷路吗

不会,世尊,富楼那回答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学习解说]:

富楼那,十方如来也是一样啊
如果明白了迷惑原本就没有根,迷原本就是空性的,还会再迷吗

以前根本就没有迷,只是好像有迷而已
一旦明白了觉悟了,迷就会消灭,所以说觉就不会生迷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学习解说]:

比如眼睛有翳病的人见到空中的花
当他翳病治好了,空中的花就会消失不见了

然而愚痴的人却在花消失的地方,继续等花再出来
你观察看看这种人是愚痴还是聪明呢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学习解说]:

富楼那说,空中原本就没有花,都是因为妄见才有出没

见到虚空中有花生出和消灭,已经是颠倒无明了,还要再等花来,这更是狂痴

为什么世尊要问这个人是愚痴还是有智慧呢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佛说,如你所说,道理都是相同的
可是为什么你还要问我,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为何会出山河大地?

又比如金矿里的金石,在开采前是混杂的
开采后才是纯正的金子,不会再有杂物混合进来

又好比木头已经燃烧成灰,不可能在回去做木头了
道理都是相同的啊,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也是同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0

主题

808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672

[禅定勋章]

37#
 楼主| 发表于 2021-8-7 08:49:48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小时15分钟)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学习解说]:

富楼那,妄想和欲爱相结合纠缠,就会彼此不分离
所以世间的父母子孙都是这样,因为不能舍离而轮换投生没有间断
这些众生都是因为贪欲为根本,所以不断投生

因为贪爱之心不断滋生和增长
所以世间卵、化、湿、胎四类众生,就会出现弱肉强食,互相吞食的现象
这些都是因为杀贪为根本,所以生死不断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学习解说]:

以人吃羊为例
今生羊死后也会反过来投生为人,而人死后也会堕落为羊
今生被吃的,来生就会反过来吃对方

甚至十类众生也是这样彼此吃来吃去
生生死死,轮回报复,随业流转,没有出期
这些都是因为盗贪为根本,所以轮回不止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学习解说]:

你欠我命,我还你债
即使经历百千劫,都还陷在生死苦海不得出离

你爱我心,我怜惜你的美色
即使经过百千劫,都还常在欲爱里彼此纠缠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杀盗淫三个根本业障导致的
所以业果就相续不断


【业果】
业,指善恶业;果,即由业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报。又作业报。由业而报果,此乃自然之法理,称为“业果法然”。此外,业与果乃彼此相接相续者,业为因,果为报,因果接续,无穷无止。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大一九·一二○中):“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参见:业报)5500)p5498
FROM:【佛光大辞典】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学习解说]:

富楼那,以上说的这三种相续: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都是颠倒的

都是因为觉上加明导致的虚妄相,都是从妄想知见中生出来的山河大地等诸有为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2 23:33 , Processed in 0.0826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