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金刚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31

主题

8360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884

[禅定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11:1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1 11:18 编辑

23、净心行善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学习解说]:

还有,须菩提,此法(即无上正等正觉)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能不执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而修一切善法,则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所说的善法,如来说不是实有的善法,只是叫做善法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善。法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 V1.31”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想要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必须远离四相净心修行,因为只有[正信][正因][正行]才能得到[正果],反之如果心不离相而修一切善法,得到的只是世间福报是有为法,根本无法解脱成佛

相关阅读:[正信][正因][正行],所得的就是[正果]


名词解释:

【三轮体空】
布施之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执著之相,称为三轮体空。(一)施空,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称为施空。(二)受空,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者,故不起慢想,称为受空。(三)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能体达一切皆空,则虽有所施,亦视为空,故不起贪想,称为施物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参见:三轮相)680)p681 FROM:【佛光大辞典】

【净心】
(术语)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宗镜录二十六曰:“破妄我而显真我之门。斥情心而归净心之道。”密教金刚界譬之于内明之月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1

主题

8360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884

[禅定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11:16:42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4楼~25楼 共用时2小时)

22、无法可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习解说]: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实际并没有得到一法

是这样的,是这样的,须菩提,我于无上正等正觉甚至没有少法可得,因此叫做无上正等正觉




[学习笔记]: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无上正知。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 V1.31”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众生佛性平等无有差别,我们之所以还是凡夫,这是因为我们染污了太多的贪嗔痴及无明与烦恼,因此佛陀说法是为了帮助我们去除这些无明与烦恼,而非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这才是说法的目的之一,因为去除无明烦恼才能逐渐清净第八识,进而显露人人本具的佛性,如果我们又在这些法上心生执着,就好比前面经文讲到的上了岸却把船带在身上的比喻


名词解释:

【丞相张无尽居士《嘉泰普灯录》】
金刚经三十二分说
非法无以谈空。非会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之以法会因由分。从空起慧。请答双彰。故受之以善现起请分。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无住分。行行皆如。谓之实见。故受之以如理实见分。见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无得之得。是名真得。无说之说。是名真说。故受之以无得无说分。无得无说。怖于沈空。一切诸佛皆从此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清净心生。是名净土。庄严诸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有为之福。限量有穷。无为之福。殊胜无比。故受之以无为福胜分。是经所在。天龙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闻经解义。深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受持读诵。自利利他。功德无边。不可称量。故受之以持经功德分。恒沙罪业。一念消除。果报不虚。岂经多劫。故受之以能净业障分。本来无我。安得有人。为度彼人。故权立我。故受之以究竟无我分。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若干心。故受之以一体同观分。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三身具足。诸相圆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离色离相分。终日谭空。不谭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无上正知。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善。法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宝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化。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兹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相而无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孰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信心不断。斯即微尘。信宝遍充。是名世界。界尘一合。法尔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离相分。四见俱非。是名四见。故受之以知见不生分。一念发心。获福亦尔。应身化物。岂得已哉。真佛流通。能事毕矣。故受之以应化非真分终焉(此经第十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帝本云。应生无所住心。三十二分。无法可得。平等王本云。众生深信分。语虽小异。意亦大同。不必易也)。
  东林善法堂记
元祐二年七月八日。庐山东林禅寺善法堂成。其为间七。其高为丈者五。深而为尺者九十。其广十有一丈。六年三月。无尽居士自河北来。东林徒众七百人。以弼恩度而为上首。皆于现在老人照觉禅师亲近供养。深得法要。决择邪正。消陨知解。一心精进。扶竖宗教。于是以弼等和南稽首白居士言。我此善法堂。盖尝走四方。求士大夫纪录营建。昭示来世。终无一人能承当者。何以故。此堂雄丽。难形摹故。我师说法。难凑泊故。今居士适至。是我山中天龙.药叉.人.非人等。三岁守护。以待居士也。居士其舍诸。居士曰。汝等说法。与过去诸佛异。非我名言意识之所测度。吾无得而记焉。何以故。毗卢遮那佛说十住品于须弥顶上。帝释于其殿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说十行品于夜摩天宫。时分天王于其殿上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说十回向品于兜率陀天。知足天王于其殿上敷摩尼藏师子之座。天住于佛住而未离乎住。故说法乎地中之天。而忉利是矣。其座则安置之。而未至于化者也。行行皆真而超然绝俗。故说法乎空中之天。而夜摩是矣。其座则化之。而未至于敷者也。化则依空矣。而非所以入有也。真则自利矣。而非所以利他也。心也回真而入俗。运智而行悲。使上而超之。可以出乎欲顶。下而即之。可以同乎万物。故说法乎天中之天而兜率是矣。其座敷而布之。则安置能化。盖有不足言者矣。古佛之说法也。观根之时。依土立义。可以科。可以释。今子之师。建潭潭之堂。巍巍之座。法鼓在左。杖拂在右。以忉利言之乎。则无住为住。以夜摩言之乎。则无行为行。以兜率言之乎。则本自无向。今亦无回。虽然。尝试为汝议乎其涯。彼妙湛灵明。旷虚粹精。莫之与将。莫之与迎。未始有梦。而未始有觉也。未始有淳。而未始有漓也。未始有坏。而未始有成也。未始有污。而未始有净也。胶胶以生。林林以形。生死苦乐之变。循环乎去来。诸佛为之种种譬喻方便。为之说三乘。为之说五教。河沙句偈。不足以胜其情而夺其识。其究竟也。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无相实相。正法眼藏。拨去文字。教外别传。嘱付饮光。宛转传授。以至今日。当法堂未建。法座未登。掣电呈机。犹成第二。学人上来。颇复何用。然则建斯堂也。登斯座也。法竟可说乎。法竟不可说乎。且夫居其堂正。则知其位正。知其位正。则知其眼正。知其眼正。则知其根正。知其根正。则知其识正。知其识正。则知其尘正。知其尘正。则知其耳正。知其耳正。则知其鼻正。知其鼻正。则知其舌正。知其舌正。则知其身正。知其身正。则知其意正。如是乃至十方虚空。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莫不皆正。古之所谓此处最吉祥者。其意在此。其亦是乎。而自少室之后。曹溪以来。散之四方。分为五派。师异训。人殊习。祖师之道微矣。请略言之。月里麒麟。溪边石笋。寒松庭柏。日里看山。雨声鸠声。迷逢达磨。拨尘见佛。渔父栖巢。吐舌退身。抬眸一瞬。举拳竖指。击拂敲床。叉手当胸。展开双掌。或谓之曰道眼。或谓之曰根尘。或谓之曰向上。或谓之曰末后。斯皆顺风扬灰于驰突之场。浚渠流恶于眢废之井。禅师于是也大奋迅定。驾无碍慧。主宾问答。纵夺取与。庶几乎惑者有解。而执者有破。垢者有涤。而病者有瘳。然则有其事者。则必有其理。有其实者。则必有其名。庄严妙善而不可不建者。堂也。方便诱诲而不可不说者。法也。垂信示后而不可不为者。记也。东林众以记累吾亦不善乎。东林律寺改为十方。其本末具于余语录序。兹得以略云。时岁四月二十四日记。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V1.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1

主题

8360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884

[禅定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08:33:01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3楼 共用时2小时)

21、非说所说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如来会这样想:我有所说法。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这样想:如来有所说法,就是诽谤佛,就是没有明白我所宣说的法义。须菩提,说法者实际上没有实有的法可说,只是称作说法

这时,慧命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有很多众生在未来世听闻此法,能生信心吗

佛说:须菩提,他们不是众生,又非不是众生,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众生其实并非实有,只是叫做众生而已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 “终日谭空。不谭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 V1.31”

回到经文:【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也就是说,为什么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到最后无法可说?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佛法是心法,透过一切文字表相所说的法只是方便说

目的是为引导众生契入心法解脱成佛,因此心解脱才是真解脱

道理就像梦中事,一切都是缘起性空,没有真实性,实修者不应当执着在过程中,更不能以自己的小脑袋猜测佛的境界,否则就是谤佛

关于缘起性空,比如
在梦中,你想吃梦中的烤肉,或正在吃,醒来,梦中的肉和我都是假的,而且梦中吃肉的想法也是因迷而生,也是虚幻 — 「真我」与「假我」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1

主题

8360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884

[禅定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6-9 08:48: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0 20:42 编辑

(本次学习:22楼 共用时2小时)


20、离色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用色身见如来吗

不可以,世尊,不应当以色身见如来,为什么呢,如来说色身并非真实存在的,只是叫做色身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用三十二相见如来吗

不可以,世尊,不应当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为什么呢,如来说三十二相并非真实存在,只是叫做三十二相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我们都知道如来有法身、报身、应身三身,而色身其实就是报身:

【三身如来】
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
诸法如如不变的真理,名法身如来;
这不变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汇在一起,成妙功德,名报身如来;
证得此真理,随机应化,胜用无穷,名应身如来。
法身如来是体,报身如来是相,应身如来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因为报身和应身都不是如来真正的法身,所以不应当以色相见如来

然而,法身则不同,

广义来说,「法理、法义」才是佛的「法身」
「法身」就是「法理、法义」,就是「法性」,这也是不生不灭的,因为特性原理本来就存在,没有生灭问题
这点如果无法明白,想想「水往低处流」,这样就能明白,也就是佛法其实不会消失,所以,「法身」不生不灭
另外,清净后的「第八识」,就是「佛性」,才是真正「法身」,「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所以,「法身」也不生不灭
其实,佛经所说深浅不一,说明的角度也不同,都是为了破除众生执着,然后逐渐明白法性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要知道,
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 『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这是因为诸佛法身,
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同理想到,什么是真念佛?

是法皆空无有体性。不可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所谓无生无灭无相无为。 真念佛 ~ 佛藏经 鸠摩罗什译


名词解释:

【三身如来】
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诸法如如不变的真理,名法身如来;这不变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汇在一起,成妙功德,名报身如来;证得此真理,随机应化,胜用无穷,名应身如来。法身如来是体,报身如来是相,应身如来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1

主题

8360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884

[禅定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08:4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9 08:47 编辑

(本次学习:21楼 共用时2小时)


19、法界通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认为如果有人用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人所得福德多不多

是的,世尊,此人所得福德非常多

须菩提,如果有人认为福德是实有的,如来就不说得福德多了,如果有人认为福德并非实有,如来才说得福德多




[学习笔记]:

经文 “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为什么佛说如果有人认为福(功)德是实有,则不说得福(功)德多,如果认为福(功)德不是实有,如来才说得福(功)德多

因为认为福(功)德实有的人,就是着我人众生寿者相,就是有漏的,世尊为了避免众生在相上执着,才说没有福(功)德

最有名的就是梁武帝问达摩
"我造了那么多佛寺塔庙, 供养那么多僧侣, 功德有多大"
达摩说 “一点功德也没有” —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为什么达摩祖师要说梁武帝一点功德没有呢?

因为,
如果问别人自己有没有功德, 那就可看出没有实证工夫, 不明白实相, 所以祖师说就是一点功德都没有了
就像金刚经上讲的,不能自认为证果,有所证就是著相,既然着相就是没有证果
所以金刚经讲”不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所住而生其心”,”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因此,世尊对于不着我人众生寿者相的人才说得福(功)德多,因为这些众生不再被表相迷惑,修行是无漏的,是逐渐走入实相的行者

写到这里,末学突然想到(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世尊这种说法方式,其实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种表现

正因为世尊心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法,才能随众生心而次第解说,令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各自受益得解脱!

因此,回到经文,主要是讲《法界通化分》

意思是“遍周法界。一化(同一化益之意)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V1.31”

所以,如果众生
有机会领悟佛法甚深智慧,又或者该破除他的傲慢,
那我们或许会跟他说“你一点功德也没有”
如果这个人没有领悟甚深智慧的慧根, 仍需加强对佛法的信心,
那我们或许会跟他说“您有功德, 要多做功德”


这是佛法智慧和慈悲度生的差别, 这在很多佛经都可以发现
有很多佛经慈悲的告诉我们有大功德,这都是期望我们老实去做,多做
有些般若智慧佛经则不断的破除我们执着的功德相, 让我们更接近实证 —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学佛如果深入到了实相般若的佛经,
例如,金刚经,金刚三昧经,维摩诘经,般若经... 就会发现
经上说真正以实相般若,来实行六度波罗蜜,或十度波罗蜜, 才是无漏功徳
经上说未能以实相般若来做的都是有漏功徳,
所谓有漏功徳, 就是人天福报, 不能解脱六道断生死 —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名词解释:

【一化】
<一>指佛陀一代之教化或一时之教化。观经妙宗钞有“一时一化”之语。
<二>同一化益之意。法华文句记卷七中(大三四·二八五中):“若会已后,同沾一化;民无二主,国无二王。”p21 FROM:【佛光大辞典】

【福德】
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通化】
(术语)弘通教化也。道宣律师感通录曰:“罗什师今位阶三贤,所在通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丞相张无尽居士《嘉泰普灯录》】
金刚经三十二分说
非法无以谈空。非会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之以法会因由分。从空起慧。请答双彰。故受之以善现起请分。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无住分。行行皆如。谓之实见。故受之以如理实见分。见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无得之得。是名真得。无说之说。是名真说。故受之以无得无说分。无得无说。怖于沈空。一切诸佛皆从此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清净心生。是名净土。庄严诸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有为之福。限量有穷。无为之福。殊胜无比。故受之以无为福胜分。是经所在。天龙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闻经解义。深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受持读诵。自利利他。功德无边。不可称量。故受之以持经功德分。恒沙罪业。一念消除。果报不虚。岂经多劫。故受之以能净业障分。本来无我。安得有人。为度彼人。故权立我。故受之以究竟无我分。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若干心。故受之以一体同观分。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三身具足。诸相圆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离色离相分。终日谭空。不谭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无上正知。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善。法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宝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化。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兹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相而无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孰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信心不断。斯即微尘。信宝遍充。是名世界。界尘一合。法尔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离相分。四见俱非。是名四见。故受之以知见不生分。一念发心。获福亦尔。应身化物。岂得已哉。真佛流通。能事毕矣。故受之以应化非真分终焉(此经第十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帝本云。应生无所住心。三十二分。无法可得。平等王本云。众生深信分。语虽小异。意亦大同。不必易也)。
  东林善法堂记
元祐二年七月八日。庐山东林禅寺善法堂成。其为间七。其高为丈者五。深而为尺者九十。其广十有一丈。六年三月。无尽居士自河北来。东林徒众七百人。以弼恩度而为上首。皆于现在老人照觉禅师亲近供养。深得法要。决择邪正。消陨知解。一心精进。扶竖宗教。于是以弼等和南稽首白居士言。我此善法堂。盖尝走四方。求士大夫纪录营建。昭示来世。终无一人能承当者。何以故。此堂雄丽。难形摹故。我师说法。难凑泊故。今居士适至。是我山中天龙.药叉.人.非人等。三岁守护。以待居士也。居士其舍诸。居士曰。汝等说法。与过去诸佛异。非我名言意识之所测度。吾无得而记焉。何以故。毗卢遮那佛说十住品于须弥顶上。帝释于其殿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说十行品于夜摩天宫。时分天王于其殿上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说十回向品于兜率陀天。知足天王于其殿上敷摩尼藏师子之座。天住于佛住而未离乎住。故说法乎地中之天。而忉利是矣。其座则安置之。而未至于化者也。行行皆真而超然绝俗。故说法乎空中之天。而夜摩是矣。其座则化之。而未至于敷者也。化则依空矣。而非所以入有也。真则自利矣。而非所以利他也。心也回真而入俗。运智而行悲。使上而超之。可以出乎欲顶。下而即之。可以同乎万物。故说法乎天中之天而兜率是矣。其座敷而布之。则安置能化。盖有不足言者矣。古佛之说法也。观根之时。依土立义。可以科。可以释。今子之师。建潭潭之堂。巍巍之座。法鼓在左。杖拂在右。以忉利言之乎。则无住为住。以夜摩言之乎。则无行为行。以兜率言之乎。则本自无向。今亦无回。虽然。尝试为汝议乎其涯。彼妙湛灵明。旷虚粹精。莫之与将。莫之与迎。未始有梦。而未始有觉也。未始有淳。而未始有漓也。未始有坏。而未始有成也。未始有污。而未始有净也。胶胶以生。林林以形。生死苦乐之变。循环乎去来。诸佛为之种种譬喻方便。为之说三乘。为之说五教。河沙句偈。不足以胜其情而夺其识。其究竟也。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无相实相。正法眼藏。拨去文字。教外别传。嘱付饮光。宛转传授。以至今日。当法堂未建。法座未登。掣电呈机。犹成第二。学人上来。颇复何用。然则建斯堂也。登斯座也。法竟可说乎。法竟不可说乎。且夫居其堂正。则知其位正。知其位正。则知其眼正。知其眼正。则知其根正。知其根正。则知其识正。知其识正。则知其尘正。知其尘正。则知其耳正。知其耳正。则知其鼻正。知其鼻正。则知其舌正。知其舌正。则知其身正。知其身正。则知其意正。如是乃至十方虚空。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莫不皆正。古之所谓此处最吉祥者。其意在此。其亦是乎。而自少室之后。曹溪以来。散之四方。分为五派。师异训。人殊习。祖师之道微矣。请略言之。月里麒麟。溪边石笋。寒松庭柏。日里看山。雨声鸠声。迷逢达磨。拨尘见佛。渔父栖巢。吐舌退身。抬眸一瞬。举拳竖指。击拂敲床。叉手当胸。展开双掌。或谓之曰道眼。或谓之曰根尘。或谓之曰向上。或谓之曰末后。斯皆顺风扬灰于驰突之场。浚渠流恶于眢废之井。禅师于是也大奋迅定。驾无碍慧。主宾问答。纵夺取与。庶几乎惑者有解。而执者有破。垢者有涤。而病者有瘳。然则有其事者。则必有其理。有其实者。则必有其名。庄严妙善而不可不建者。堂也。方便诱诲而不可不说者。法也。垂信示后而不可不为者。记也。东林众以记累吾亦不善乎。东林律寺改为十方。其本末具于余语录序。兹得以略云。时岁四月二十四日记。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V1.31】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1

主题

8360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884

[禅定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10:08: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9 08:53 编辑

(本次学习:20楼 共用时3小时)

18、一体同观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肉眼(人间肉身之眼)

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天眼(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

是的,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慧眼(能看出一切事实真相之眼)

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法眼(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

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佛眼(能够见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议的真理)

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你认为恒河中所有沙,佛说它是沙子吗

是的,世尊,如来说是沙子

须菩提,你认为假如有像一条恒河中所有沙那么多条恒河,又有像一条恒河中所有沙数那么多条恒河沙的佛世界,是不是很多?

非常多,世尊

佛告诉须菩提,然而所有国土中的一切众生有若干种心,如来都悉知悉见,为什么呢,如来说一切众生都是妄心,只是叫做心。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一体】
即常住真心之体。自性清净,一体无二,妄想忽生,境界顿现。于是有情众生、无情国土,从一真心妄分为二,当知有情无情,皆是众生自心所变,实非外物,故有“情与非情共一体”之说。p85 FROM:佛光大辞典

结合上面解说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一体也是在说
我们每个人的佛性都和佛菩萨的佛性平等无二 — [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佛性]就是指众生本来就清净自在慈悲光明圆满俱足的本体 — [分析探讨]佛像到底能不能佩带?佩带楞严咒能不能进入厕所?
就是说众生都有成佛的根本特质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水能变冰,也能变蒸气,只要符合条件,就会改变型态,这就是水的原理特性,就是水性
所以,只要按照正确的修行方法,众生都可以解脱成佛 —
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既然佛性平等,为什么我们还是凡夫,没有成佛呢,这是
因为我们第八识累积太多这些无明妄念种子 — [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因为我们被尘染覆盖无法显露佛性功德 — [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也就是说,虽然,
佛性平等不二,但是[第八识]的清净程度有差别 — [问答]关于“深心”的理解

原来是第八识的清净程度影响着佛性显露与否的关键:
「第八识」

不论是「六道轮回」或「解脱成佛」,其中的奥妙和原理,就在于「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
「有情众生」的「第八识」有不可思议无量神通,能变化一切


「轮回」

当「有情众生」的「第八识」受到累世「无明(愚痴)种子」的染污,则因迷而轮回
就是因为对世俗「六尘」的爱欲执着,由「六识作用」而形成细微的「第七识」作用而污染「第八识」
又或称「第八识」染污后成为细微的「第七识」现行作用,六识(第1~6识)、「第七识」、「第八识」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这样,「第八识」的神通作用就会依照众生各自不同的执着,相对应而产生「六道轮回」的结果


「成佛」

如果「有情众生」能透过修行佛法,逐渐去除「第八识」的染污,消除「无明(愚痴)种子」,
清净后的「第八识」则称「第九识」-「庵摩罗识」,就是恢复原本清净光明圆满的「自性」,称为「佛性」
这样的「有情众生」则称「成佛」,有能自主的不可思议神通力量 —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回到经文,佛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要清净自心(清净第八识),不要随着无明妄想与外境不断攀缘,那样只会在种种缘起缘灭的相上越走越远

唯有放下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执着,安住当下让自心清净无染,才有机会见到真实(相)!


名词解释:

【佛眼】
五眼之一,即佛陀之眼,能够见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议的真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眼】
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为五眼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眼】
能看出一切事实真相之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肉眼】
人间肉身之眼,为五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1

主题

8360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884

[禅定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1:25: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7 10:58 编辑

(本次学习:19楼 共用时3小时)


17、究竟无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学习解说]:

这时,须菩提问佛说: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以后,应当如何安住、如何降伏这颗心?

佛告诉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应当这样安住和降伏其心:我应当救度一切众生,虽然救度一切众生,但实际没有一位众生得到我的救度。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能叫做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实在是没有一个法可以发无上正等正觉心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在燃灯佛所,有得到一个无上正等正觉的法吗?

没有,世尊,以我的理解,佛在燃灯佛所没有得到一个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法

佛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须菩提,实在没有一个法能让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果有法让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燃灯佛就不会说:你在来世将会成佛,名叫释迦牟尼。因为我知道实在没有一个法能让我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燃灯佛才为我授记说:你将来会成佛,名叫释迦牟尼。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就是诸法如义

如果有人说:如来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实则根本没有一个法能让如来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来所得无上正等正觉非实非虚,所以如来说:一切法都是佛法。须菩提,所说一切法(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只是称作一切法

须菩提,就像是说人身高大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说人身高大,并不是真的高大,只是称为高大

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菩萨如果认为:我应当救度无量众生,有这样的想法就不能叫做是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实在没有一个法可以叫做菩萨,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如果菩萨这样想:我应当庄严佛土,那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庄严佛土并非真的庄严,只是称作庄严。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无我法(“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二无我,亦名二空。人无我者,人为五蕴假合,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无有真实之我体存在;法无我者,不论佛法、世法,都是依缘假立,对待而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者,如来说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菩萨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经中讲:“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意思是说,如果菩萨能够通达无我法(“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话,才叫做是真正的菩萨

【无我法】
“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二无我,亦名二空。人无我者,人为五蕴假合,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无有真实之我体存在;法无我者,不论佛法、世法,都是依缘假立,对待而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金刚经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a,人无我是什么意思呢?

【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
这是说:「我」有两种,
第一种叫作「法我」,「法我」意义很深远,可以依照不同次第做不同深浅的解说,稍候再说明
第二种叫作「自我」或「假我」,「补特伽罗」就是指「有情众生」,就是指轮回中的正报主体,依报则是客体
例如:人就是主体,就是正报,车子房子就是客体,就是依报。「补特伽罗我」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自我」,
就是『有情众生所认为的自己』,而这通常就是指自己这个肉体或观念中的我。—
「真我」与「假我」

回到经文,人无我指的是“「自我」或「假我」”,这个我是“五蕴假合,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无有真实之我体存在”的

认识到了色身假我后,接下来就要学习放下假的,恢复真我或「法我」:
从佛法上来说,就是指真正真实的我,究竟的我,根本的我,实相的我,觉悟的我
以佛法中的不同佛法名相来说,简单说就是:
清净后的「第八识」(空如来藏、第九识=庵摩罗识)、或「佛性」、或称「自性」
「真我」与「假我」

b,法无我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说“不论佛法、世法,都是依缘假立,对待而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依缘假立”也是次第说法的意思,由浅入深,直至成佛!

所以,虽然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实则都是“依缘假立”,都是随众生心而次第说法
也就是说,所有法都是方便说,只是一个为众生拨云见日,恢复佛性真我的过程,或是通往成佛的阶梯而已

如果停留在阶梯上,就无法攀登高峰,所以佛才要提醒我们法无我,要我们不要执着在这些过程当中,去除法执

过程虽然不是终点,但是对于修行者来说,不可缺少,

因为众生的欲望和执着,「佛性」被「六尘」所覆盖,所以,才需要透过修行来除盖恢复「真我」「佛性」— 「真我」与「假我」

因此,想要成为真正的菩萨,不单要做到人无我,还要做到法无我

回说本经讲到的法无我义理很深,虽然如此,但是道理之间都是相通的,为什么要去除法执可参考下面的原理解说:

如果修行者执着表法而不知上进,不知道「心法」: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这样就会因为自己的法执,也就是知见上没有增上次第,而在智慧上没有增上,进而和外相产生执着,而引起相对应的因果
这在修行上就不会增上,也无法解脱 —
抄经的实修次第和原理

关于法执,下面的案例也是我们常常会犯的错误,比如

不知道心路历程,就会产生法执,执著昨天诵多少经?今天持多少咒?拜了多少佛?做了多少善事?始终没有在心上用功。并不是说这些不对,而是在修行上要更进一步;《金刚经》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要执著法,法是药,何况是非法?贪、瞋、痴、慢、疑、邪见,属于非法,不是正法就是非法。所以,「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心要停止起坏的念头,口要停止讲坏话,身不造作恶行。不但停止恶言、恶行、恶念,还要积极行善,把善法落实到身、口、行为当中,修了善法,要不执著善法,又归于自心;这就是开佛知见,这就是佛的见解、觉悟的见解、菩提道路的见解。
有些人执著诵经,产生法执;也有人诵经有了境界,又执著境界,这就是不了解经中的道理。了解经上的道理就知道除了口而诵、心而惟、身而行,还要知道经义,经上有空、假、中的道理,有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这些道理要明白。经是佛所说的,佛从自性智慧中说出来,为了破迷显正;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用来除去众生心当中的执著和烦恼,诵经是修行的方便法门,藉由诵经定心、明心,化除烦恼、执著。《金刚经》讲得很清楚:「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过河就不需要船了,执著、烦恼化除了,连方便法门也要舍去,所以我们依照经上的道理去实践,这才是最重要。一方面诵经,一方面要实行;因为怕自己忘记了佛法的道理,所以要诵经来提醒,不但诵经,还要去实践,这就是转经。
众生有我执,声闻、缘觉、菩萨有法执,将我执、法执都去掉,全归于一真法界;归真之后,真亦无名;如果执著自己已经得到真谛,就又违背真谛的意义了,因为有真就有假,实相当中一法不立,魔也不立、众生也不立、佛也不立。因为这念心当中,所有一切名相都是虚妄;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所有一切名相,目的就是为了开权显实,最后都归于无言无说、无名无相,目的是在这里。— 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

名词解释:

【法执】
(术语)二执之一。固执心外有有为无为之实法之妄念也。二乘之人,虽断我执而不能绝此法执,大乘之菩萨则渐断之。唯识论一曰:“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菩提心论曰:“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执】
“我执”之对称。又作法我执、法我见。略称法我、假名我。系应破除之两种我执之一。将所有存在(法)之本质认为是固定不变、有实体之物,称为法执;而将人类之本质认为是固定不变、有实体者,则称为我执。以上皆属迷妄之见解。说一切有部主张人我非实有,唯法性实有,即所谓之法我执;大乘主张诸法皆因缘生,无实有之自性,乃随邪执而有法我,故倡法无我、法空。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七上):“法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执为实有,然似法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所执实法妄计度故,决定非有。”
 据成唯识论卷二载,法执分为二种:(一)俱生法执,由无始已来即带虚妄熏习之内因力,恒与果报之身俱有,不须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又分常相续与有间断二种,前者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而起自心之相,执为实法;后者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之蕴、处、界之相而起自心之相,执为实法。二者均微细而难断。(二)分别法执,由现在之外缘力,非与身俱有,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亦有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之相而起自心之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一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而起自心之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二者粗重,故易断。其中,俱生法执,为修所断,于十地之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分别法执,为见所断,入初地时观一切法之法空真如,即能除灭。
 又法之本体为假有,迷于假有,故生法执,法执为根本本体,更于法执之上,生起我执(人执),故有仅存法执而不存我执者;然若我执存在,则必有法执。起法执即生所知障,起我执则生烦恼障。显扬圣教论卷十六(大三一·五五九下):“由法执故,世间愚夫起众生执;除众生执现起缠故,觉法实性;觉法性故,法执永断。法执断时,当知亦断众生执随眠。”此外,护法认为法执唯在第六、七等二识,安慧则认为除第七识外,其余之七识(即前五识及第六、第八识)通有法执。(大毗婆沙论卷九、成唯识论卷五、梁译摄大乘论卷七、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卷二末)((参见:二执)210、“我执”2942)p3383 FROM:【佛光大辞典】

【法无我】
二无我之一,是“人无我”的对称。谓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的实体。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有为法虽有作用,然不常住;无为法虽常住,然无作用。又诸法无我为三法印之一,称为诸法无我印,三法印是佛法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者印证。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乃大乘菩萨的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彻知此理的智慧,称为二无我智。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人无我】
(术语)二无我之一。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其中无真实之我体,故云人无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无我】
谓由揽父母之遗体,四大假合而成五阴之身。若一一分别推求,皆悉空无所有。凡夫不了,妄执此身为我,余身非我。若了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则所执之我亦不可得。故金光明经云:五阴舍宅,观悉空寂,是名法无我。(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我法】
“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二无我,亦名二空。人无我者,人为五蕴假合,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无有真实之我体存在;法无我者,不论佛法、世法,都是依缘假立,对待而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金刚经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切法】
梵语 sarva-dharma,巴利语 sabba-dhamma。乃泛指一切有为法(梵 sam!skr!ta-dharma)、无为法(梵 asam!skr!ta-dharma)及不可说法。又作一切诸法、一切万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摄大乘论卷三十一、大智度论卷二)p12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
梵语 tatha^gata,巴利语同。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又作如去。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盖梵语 tatha^gata 可分解为 tatha^-gata(如去)、tatha^-a^gata(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大一·七五下):“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大智度论卷五十五(大二五·四五四下):“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中略)故名如来;(中略)智知诸法如,从如中来,故名如来。”又因佛陀乃无上之尊者,为无上之无上,故亦称无上上。又“如来”之称呼,亦为诸佛之通号。
 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n%gala-vila^sini^)举出如来有九义;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则举出如来有十一义。此外,大宝积经卷九十、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十三、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等,亦各有不同之说法。
 另据成实论卷一、行宗记卷上等之说,乘真如之道而来成正觉者,是为真身如来;而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者,是应身如来。
 天台家依成实论卷一之“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一语,解释真身、应身二如来之义,称为二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乘(如如之智)如实(如如之境)道(因)来成正觉(果)者,因境智契合,功果圆满,是为真身如来;而以如实智乘如实道(境智契合),来至三界示现八相成道者,是为应身如来。此外,天台家又依大智度论卷二之“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一语,解释法身、报身、应身三如来之义,称为三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应一切处为来,此指法身如来;从理名如,从智为来,此指报身如来;境智冥合为如,来至三界转妙法轮而说法为来,此指应身如来。(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十号经、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十、卷二十一、卷七十、卷七十二、卷八十五、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菩提品、大日经疏卷一、翻译名义集卷一)((参见:十号)480)p2346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1

主题

8360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884

[禅定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10:24: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5 10:54 编辑

(本次学习:18楼 共用时2小时)

16、能净业障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学习解说]:

还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反而被人轻贱,这是因为原本前世所造的罪业应当堕入恶道,今世受持读诵此经被人轻贱的缘故,消除了堕入恶道的罪业,不但如此以后还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我在燃灯佛前,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我都一一供养,没有落下一位,如果有人在未来世受持读诵此经,他所得到的功德,与我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的功德,我的功德不及他的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甚至用算数譬喻也无法说清楚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未来世受持读诵此经,他们所得到的功德,我如果详细解说的话,有人听了可能会心生狂乱,会怀疑不信,须菩提,要知道此经义理不可思议,果报也是不可思议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意思是说受持读诵此经者如果被人轻贱,这是因为累世造恶原本要堕入恶道的,因为被人轻贱而将这些业障消除了

为什么被人轻贱是消除累世恶业呢,其中原理就是[重业轻报]!

所以,
逆境不一定是坏事,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 — 逆境不一定是坏事,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如何识别和转重罪为轻受?

什么是重罪轻受?我们该
如何识别和转重罪为轻受?
佛经有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也有很多人知道有“重罪轻受”这么一回事!

但当很多学佛者身临其境面临困难逆境时,常常会怀疑是否学佛方向对了,甚至退失道心怀疑是否该学佛?

所以当我们遭遇困难逆境时,不妨多看看佛经怎么说,增长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破迷开悟! —
逆境不一定是坏事,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如何识别和转重罪为轻受?

========1、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现世轻业地狱重受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为轻,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得无垢女经》
除恶菩萨曰:“我心安住观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若彼众生有恶业行应受报者,彼见法故现世轻受。”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
若彼复能经一日夜。受持斋戒诵此咒心。所作罪业现世轻受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所住之处人非人等不能损害,唯除宿世定恶业因现在应熟,或转重恶现世轻受

《佛藏经》
教离杀生舍其杀业。于佛法中而得出家无有障碍。得出家已近善知识得沙门果。是人现世轻受罪报。不障圣道得免三涂。

《庄严王陀罗尼咒经》
若复此人由先恶业。财命色力内外所资悉皆短乏。所求不遂亲爱别离。国土荒残王贼衰难。由此经力现身轻受。或暂头痛或得恶衣恶食。或遭骂詈及余毁辱。往诸业障即自消除。

《大宝积经》
时,无垢施女谓离恶趣菩萨:“善男子,汝言我作是念:‘诣舍卫城,愿令城中若有众生应堕恶趣者,尽使现世轻受,速脱苦恼。’如来说业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业可速断耶?若可断者,则违如来所说;若不知云何而能轻受速断?若能断者,于无主法中汝则是主,若能断者亦当能不断。”

离恶趣菩萨答无垢施女言:“我以愿力故能令轻受速断。”

离恶趣菩萨,作是念言:“我当令舍卫城中,若有众生应堕恶趣者,尽使现世轻受,速脱苦恼。”逆境不一定是坏事,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如何识别和转重罪为轻受?
========2、如何识别重罪轻受?如何转重罪为轻受===============

修身、戒、心、慧方能转重罪为轻受,不要把全部的不如意都误认为重罪轻受了!

《菩萨善戒经》
唯除能修身戒心慧令地狱报人中轻受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氎华虽复百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醎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复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恶业羸弱。我能发露忏悔,除罪恶业,能修智慧,智慧力多,无明力少。’如是念已,亲近善友,修习正见,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见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卧具、病药、华香而供养之,赞叹尊重,所至到处称说其善,不讼其短,供养三宝,敬信方等《大涅槃经》、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悉有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 — 逆境不一定是坏事,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如何识别和转重罪为轻受?

由此可知,不是所有的苦受或不如意,都叫做重罪轻报

而是要能在受苦当下提升或改变自己当前次第的“身、戒、心、慧”才可以,原理就是:

因为「业」是心念和行为的造作,「业障」就是错误心念和行为所引发障碍正向成长的一切
所以,想要真正消业或没有业障,那就要有正确的心念和行为(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和影响)—
什么是【业】?什么是【业障】?如何【消除业障】?
所以,重申之前说过的内容
消业就是:
1.消除内心的习气与执着,
2.消除累世与众生的怨结。—
什么是【业】?什么是【业障】?如何【消除业障】?
方法就是:
1.由佛法「正知见」转变自己累世所累积的错误观念(包含世俗知见或外道邪见)
(上面这属于思想观念的部份,就是「戒、定、慧」中「慧」的部份),
并且由「戒律」和「定力修行」来帮助自己消除累世所累积的「恶习气」
2.由上述的内修,并且配合外行,积德行善,广结善缘,普渡众生,这样就能逐渐消除累世怨结 —
什么是【业】?什么是【业障】?如何【消除业障】?

感恩佛友案例分享:
1)近期在诵《法华经》和一字一拜《法华经》,感觉很殊胜!梦境也很特别,所有的和我有缘的众生都会在梦中浮现,可能是消业的过程吧!反正我每天都变的有点盼望去睡觉做梦了(呵呵),同时也有很多的事情发生,可能是重罪轻报吧?比如车无端端在停车场就被碰了、划了,要不就是工作上的事情,要不就是被明明是好朋友的误解痛骂!唉!总之挺多事发生的,但尽管这样,我还是很喜欢读诵和一字一拜《法华经》。我不知道这是重罪轻报还是业障?
>>>>>>>
这确实是重业轻报,也是考验您的实修心态是否正确
如果面对这些重业轻报和考验都无法平静以对
那就是修行还太差,观念还不正确
所以这些都是实修过程的基本测试

妙法莲华经是大经,非常重要
您目前仅是读诵和跪拜就能消除重业,重业轻报
更何况以后真正落实法华经,广行方便普渡众生
所以法华经上说,修法华经能尽速成佛,
能上品上生往生极乐世界(请参考药王菩萨本事品)
妙法莲华启妙心~修学[法华经]非常殊胜


然而,这部《金刚经》不单是转变我们累世所累积的错误观念,更是带领我们认识实相的甚深经典!

因此,佛说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1

主题

8360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884

[禅定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6-4 12:49:12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17楼 共用时约3小时)

15、持经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学习解说]: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那样多次的身体布施,中午同样以恒河沙那样多次的身体布施,晚上同样以恒河沙那样多次的身体布施,这样持续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另外又有人听闻这部经典,信心具足,所得福德胜过前面用身体布施的人,更何况是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总之此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心的人、为发最上乘的人而说,如果有人受持读诵广为众生解说此经,如来悉知悉见此人能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他们是能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如果喜欢小乘法的人,执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就不能听受读诵为他人解说

须菩提,无论在哪里,只要有此经典的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当恭敬供养,要知道有此经典的地方就是佛塔,所以你们都应当恭敬礼拜绕塔,以种种花和香庄严这里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讲的是受持此经者能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这些功德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实相和佛性中来,因为此经就是解说实相,就是带领我们消除累世错误观念和知见的一部智慧经典

所以,如法实修者必定能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因为佛性本自具足

回到这段经文中,怎样才算是做到如法呢?

就是发大心,如同世尊在经中教导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也就是说,发解脱成佛和普度众生心者才能与法相应,才能得到真正的功德!

因为,真正的
功德是指原本就清净圆满的佛性,这在楞严经讲的很清楚
就是第八识清净后的庵摩罗识,这就会有圆满的功德能力
所以一般人想要有功德,这必须实证,逐渐清净第八识,让佛性显露
这样才能逐渐真正成就自身原本俱足的功德能力

佛经(例如密严经)中讲的很清楚,第八识有无穷的能力
清净的第八识作用能成就一切清净圆满功德,拥有佛菩萨的一切神通变化
相反的,凡夫第八识的恶习气种子则可以造就一切六道生死轮回
所以凡夫妄想神通,却不知道自己早就拥有神通,
只是自己弄错了方向,让第八识的神通作用,走向黑暗的一面
这就是法界的真相
,这点也讲过多次了
知道这个真相很重要,由这真相就能分辨一般世俗外道和附佛外道
由这真相,就能知道世间一切法门究不究竟,是正是邪
—— [略说]功德和回向的实相和原理

因此,此经虽然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但是,这要能如实发起大乘心的人才能获得,而且发大心者是能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人!

相比之下,喜欢小乘法的人因为执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于此经就不能听受读诵,更无法获得这些殊胜功德

由此可知,发心最重要!


名词解释:

【小法】
(术语)小乘之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钝根乐小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1

主题

8360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884

[禅定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4:25: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5 11:48 编辑

(本次学习:16楼 共用时约3.5小时)

14、离相寂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学习解说]:

这时,须菩提听闻此经后,深入解了其中义理,悲伤的流下眼泪,对佛说:稀有,世尊,佛说这部甚深经典,从我获得慧眼(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因其照见诸法真相,故能度众生至彼岸)以来,从没听闻过这部经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此经,能生清净的信心,则能生出实相,要知道此人成就了第一希有功德,世尊,实相就是非(虚幻)相,如来只是称作为实相,世尊,我今日听闻这部经典,信解受持并不是难事,但是将来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听闻此经并且信解受持则是第一希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呢,因为我相就是非(虚幻)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非(虚幻)相,离一切诸相就叫做诸佛

佛告诉须菩提,是的,是的,如果有人听闻此经,不惊讶、不怖畏,要知道此人非常希有,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并非真实存在的第一波罗蜜,只是称作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称作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须菩提,就像往昔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内心就会生嗔恨,须菩提,又比如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我在那个时候也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此须菩提,菩萨应当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菩萨不应在色、声、香、味、触、法上生起妄心,应当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就应当这样行布施,如来说一切相都是非(虚幻)相,又说一切众生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众生(因为是五蕴和合的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到的法没有真实也没有虚妄,须菩提,如果菩萨执着于法而行布施,就好比有人走入黑暗什么也见不到,如果菩萨心不执着于法而行布施,好比有人拥有眼睛一样,日光明照能见种种色

须菩提,未来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那么如来以佛的智慧,悉知悉见此人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关于【寂灭】
(术语)寂灭为梵名涅槃Nirva%na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法华经序品曰:“或有菩萨见寂灭法。”维摩经佛国品曰:“知一切法皆悉寂灭。”注曰:“肇曰:去相故言寂灭。”同弟子品曰:“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无量寿经上曰:“超出世间,深乐寂灭。”智度论五十五曰:“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寂灭相】
即涅槃之相。以涅槃远离一切诸法之相,故称为寂灭相。大智度论卷八十七(大二五·六六八中):“涅槃即是寂灭相。”又远离一切差别之相,称为寂灭无二。(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圆觉经)((参见:涅槃)4149)p4505 FROM:佛光大辞典

也就是说,想要修行成佛就要离一切相,包括相与非相

不可以对外境(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执着,因为心一旦在外境上攀援,就会相由心生产生更多虚幻相,离真实越来越远

只有做到两边都不执着才能真正做到离一切相,因为所谓的离也不是真的有个离与所离,而是不二的意思

不二:不著「空」「有」或「有」「无」两边)
所以,「空」也是有各种不同深浅次第的(「大般涅槃经」中有说明种种不同的「空」
真正的甚深空理,没有人间世俗的善恶,不会堕入其中,因此不会造恶,也不会执世俗之善
恶人有恶念,所以造恶,但真正的甚深空法实修者,心中无恶,所以不会造恶,而且心中的善是真善,超越世俗之善
所以,甚深的真善是超越世俗善恶的,因为超越世俗善恶和假名,是无念又超越无念本身,(但要个名称)所以称为空或真善
也就是说,世俗的真,并不是真正真理的真,不同次第有不同次第所认为的真,一般人的真那只是世俗人间的真
所以,修行不是简单的事情,要由戒定慧逐渐增上
先分辨是非善恶,守持戒律,断恶修善
然后,修持各种观行禅定,以空破有(相)
最后,以甚深智慧觉照,以「不二」「真空妙有」破除「空(无)」「有」两边 —
辨析(分辨解析):四大皆空

就像梦中听法,自己因此而受益,可是醒来后发现只是一场梦而已

可是,此法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妄呢?

如果说真实但在梦中,如果说虚妄但我们有真实获得受益

同理,这就是世尊上面所讲的:“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这是因为,法只是世尊普度众生的方便说,而身为实修者得我们不能执着其中,才能不断向上见到真相


名词解释:

【六尘】
(名数)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净心诫观下曰:“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相】
即涅槃之相。以涅槃远离一切诸法之相,故称为寂灭相。大智度论卷八十七(大二五·六六八中):“涅槃即是寂灭相。”又远离一切差别之相,称为寂灭无二。(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圆觉经)((参见:涅槃)4149)p4505 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相】
涅槃的境界不著一切之相,故云“寂灭相”。智度论说:“涅槃即是寂灭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
(术语)寂灭为梵名涅槃Nirva%na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法华经序品曰:“或有菩萨见寂灭法。”维摩经佛国品曰:“知一切法皆悉寂灭。”注曰:“肇曰:去相故言寂灭。”同弟子品曰:“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无量寿经上曰:“超出世间,深乐寂灭。”智度论五十五曰:“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语】
即真实不虚之言说。指如实之语、如法之语等。金刚经(大八·七五○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p2378FROM:【佛光大辞典】

【实语】
梵语 satya-va^da,巴利语 sacca-va^da。即真实、不妄不异之语。指佛或修行者所说之话语。金刚般若经(大八·七五○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在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中,论及口之四善行时,将实语(巴 musa^-va^di^-verama^N!i^,离妄语)与软语、不绮语、不两舌三者共举;同经卷十二清净经中,将实语(巴 bhu^ta-va^di^) 与应时语、义语、利语、法语、律语等五者并举;卷十四梵动经中,则将实语与知时之语、利语、法语、律语、止非之语等五者共举。
 显密二教于此说法略有不同,在显教中,谓所说称于实,又如言起行,其言行能相应者为实语;华严经探玄记卷六(大三五·二二九下):“如言起行,故云实语。”密教则以说真如之言为实语,即释摩诃衍论卷二所说五种语中之第五种如义语;大日经疏卷一(大三九·五七九中):“真言,梵曰漫怛攞,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别译杂阿含经卷四、卷十四、正法念处经卷五十四、大宝积经卷七十九、大方等大集经卷十)p5790 FROM:【佛光大辞典】

【真语】
真实语之义。与“真言”同。又如来随自意说,毫不妄曲,真如一实,故称真语。(大集经卷十、大日经疏卷一)p4226 FROM:【佛光大辞典】

【波罗蜜】
梵语 pa^ramita^,巴利语 pa^rami^ 或 pa^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a^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s/i^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a^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毗梨耶(梵 vi^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a^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n~a^)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a^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钵罗尼陀那(梵 praN!idha^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n~a^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佛种姓(巴Buddhavam!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a^)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i^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n~n~a^)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a^na)波罗蜜、慈(巴 metta^)波罗蜜、舍(巴 upekkha^)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p3445 FROM:【佛光大辞典】

【慧眼】
梵语 prajn~a^-caks!us。指智慧之眼。为二乘所证之眼。为三眼之一,五眼之一。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因其照见诸法真相,故能度众生至彼岸。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大二五·三○五下):“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维摩经卷中、六十华严经卷一、无量寿经卷下、思益经卷三、大乘义章卷二十)((参见:三眼)616、“五眼”1151)p6044 FROM:【佛光大辞典】

【义趣】
(术语)义理之所归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了达诸义趣。”玄赞三曰:“是所说义,何所归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7-3 14:13 , Processed in 0.09190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